总结是在一段时间内对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促使我们思考,我想我们需要写一份总结了吧。那么,我们该怎么写总结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工作总结书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人才培养工作总结篇一
企业要发展,科技是关键,管理是基础,人才是核心。拥有更多、更优秀的人才才能在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本着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理念,积极创造开发平等、和谐的内部环境。给予其升职发展空间,为其创造升职通道。科学分析企业发展所需人才数量、层次配置要求,确定了以个人职业发展规划为依据、系统科学的培养和使用人才,形成了主要管理人员、专业管理人员、基层管理人员和特殊工种队伍的梯队型人力资源规划。在充分避免了人才流失的前提下,迅速的推动企业的发展和进步。
一、人才选拔
在人才选拔方面,我公司每年根据自身发展需求,放眼全社会物色专业型及文案型人才。在招聘个部门相关人员过程中,我们采用分区负责的方法,委任相应专业公司职员参与人才面试选拔工作,力争做到选对人,选好人,筛选出公司切实需要的人才。2013年度,我公司从应届毕业生中招聘相关专业人才5名、从社会招聘有相关经验的适用性人才3名,且通过几个月的验证,均有较好的工作表现。
二、人才培养
复杂的人才背景下,我公司努力杜绝一刀切的培养误区,做到因材施教,发动公司内有经验的员工对新人进行一对一或一对多的点对点定向培养,针对个人短板和强项进行补漏和提升,并进行了全免的企业文化培训,基本做到了人才使用不重叠,使人才嵌入公司的工作体系,使人才的专业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同时,建筑业是一个典型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农民工已成为建筑业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动我们的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因此,我公司把保障建筑业外来务工人员的根本权益,维护务工人员的合法利益作为我们展开外来务工人员服务管理工作的根本目标,对他们进行岗前培训,持证上岗,以提高外来务工人员的综合素质,使他们与我们的企业共同进步。
三、人才使用
为了使公司业务良好、快速地发展,我公司将特定专业和具备专项经验的职员合理地布置于相应的岗位,发挥其特长。为了鼓励个人努力工作,我们采用量化评比的方式,每季度对人员工作综合情况进行相对合理公平的评估,并对先进者进行物质奖励。于此同时,为了营造和谐的公司内部环境,我们还定期举办联谊活动增进人员之前的友谊,使每个人都能够愉快地投入工作。
人才培养工作总结篇二
国家发展的离不开各个企业的支撑,企业的发展不仅需要优异的发展战略,更需要合适企业的人才、创新性人才。
人才是企业的核心要素,我们只有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才能会使企业的价值最大化。人才的培养计划,旨在让我们对以前的人才培养工作进行总结和反思,结合我公司企业发展规划,进一步加大人才培养的力度,以配合及跟进我公司的实际人才需要,长春公司就2012年人才培养总结如下。
一、人员结构对比分析
(表1)
(表二)
(表三)
(表四)
原作者:吉林省长春市 长春福瑞园林有限公司人力资源 王晓林
时间:2012年12月7日星期五
(表五)
(表5)
长春公司通过引进专业,经验丰富的人才来增强我企业的竞争实力,给企业带来了焕然一新的蜕变。长春公司亦根据总公司的用人理念,淘汰不合格员工,招用一批批年轻、经验丰富、技术过硬专业人才到公司的各个岗位,给企业带来了活力。
从表1数据可以看出,长春分公司的新老职工分布均匀合理,越来越多的新员工愿意伴随公司长期发展,长此以往长春公司未来的固定岗位人才稳定,更好的确保业务快速有效的处理效率。
从表2数据可以看出,20岁到30岁员工占68.97%,固长春分公司员工更加年轻化、可塑性更强、管理层年纪稍长,整体看来具有结构性,非常合理。
从表3数据可以看出,大专以上学历占有率72.41%,员工的优良品质、专业素质、个人综合素质保有量强,优势明显,为长春公司明年或者未来数千万的营业额以及总公司未来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夯实的基础。
原作者:吉林省长春市 长春福瑞园林有限公司人力资源 王晓林
从表4数据看出我公司男女比例均衡。作为园林企业,很多同行或者是其他公司,比例几乎是9比1,而长春分公司在男女比例上保持良好的比例,合理调和,工作更加快捷有效。
长春分公司未来会根据总公司下达的具体指标进行积极配合并制定具体最优化的人才方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人才招聘、选拔、录用、定岗等各项环节。在绿化、土建、成本专业人才上加大引进力度,尤其是对本科以上学历人员的引进。在管理上,长春分公司会按照公司颁布的各项指标,以精简细化,节约成本,提高了人员综合能力素质,同时重视对后备优秀人才的重点培养,将有限的人员发挥出最大的功效,得到了很好的效果。
在学习培训上,中层及后备储备干部会根据公司实际需要进行有目标有阶段的内训工作,积极组织并参加各项目部优秀方案及经验的内部学习,不断提高管理及技能水平。
人才的培养是企业规划的重要组成部门,更是长春分公司的重点重点工作,人才的培养是能够顺利完成年目标产值的重要保障,由此更加突出了长春分公司对人才科学培养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长春分公司为跟上总公司快速发展的步伐,对此有较高的战略高度以满足福瑞集团蒸蒸日上的发展趋势。
原作者:吉林省长春市 长春福瑞园林有限公司人力资源 王晓林
人才培养工作总结篇三
常荣幸参加了首期教师发展培训活动,期间学到了很多新的知识、新的观点,新的理念,结识了很多新的朋友。感谢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创新实践项目给予的机会和倾情教授。通过培训,我深刻认识到了教育在可持续发展中的核心作用。培训课程聚焦如何教学这一核心问题,把可持续发展观与先进教学理念相结合,让我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拓宽了思路。这次培训激发了我的教育使命感,我要为培养有全球视野、有国际竞争力的高层次国际化人才贡献一份力量。
在培训中,我一边学习一边思考,结合外语学科的发展,就国际化人才培养形成了几点看法和观点。
1、在全球化进程中,国家外语能力建设日显重要。我国倡议的“一带一路”建设需要各类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更要文化先行、教育先行。只有争取了民心,“一带一路”建设才能行稳致远。民心相通的核心是语言互通,“一带一路”需要语言铺路。英语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仅靠英语难以通心。因此,“一专多能”(懂专业、能多语种沟通协作)、“一精多会”(精一门外语、会多门外语)的国际化复合型专门人才培养应是今后一段时期内大学外语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
2、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设置必须为教育目标服务。哈佛大学前校长bok在《回归大学之道》一书中阐述了本科教育的八大目标,即表达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道德推理能力、公民意识、适应多元文化的素养、全球化素养、广泛的兴趣和为就业做准备。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大学外语课程设置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全球视野、人文情怀以及多元文化包容性,也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胜任力。
3、从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实际出发,大学的外语教育不仅要教授语言知识,还要着力拓展专门用途外语和跨文化教育等方面。通用的外语课程是基本组成部分,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同时教授社会、文化、科学等基本知识,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提升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专门用途外语课程以外语使用领域为导向,包括学术外语(通用学术外语、专门学术外语)和职业外语两类课程,旨在增强学生运用外语开展专业和学术交流、从事工作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学术素养和职业素养。跨文化教育课程帮助学生了解中外世界观、价值观、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的社会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人才培养工作总结篇四
根据学院深化内涵建设,办成省内一流,国内有影响的高职院这一办学目标,从20xx年起,我系就将“以准备评估为契机,以建立药学特色专业为目标,加快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力度”列入年度目标考核职责状。在“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二十字方针的指导下,两年来,我系在各方面的工作都有新的、突破性进展,取得了明显成效。
为了加强和重视评估工作,我系成立了系评估领导小组。将确立正确的高职办学理念作为这次迎评促建的首要任务,结合科学发展观理论的学习和讨论,多次组织全体教学人员认真学习教高20xx-16号文件精神,围绕评估目的、好处、评估标准、指标体系、评估方法等,开展职业教育理念大讨论活动。尤其是在听取了杨全海院长、范国强院长和杨应菘教授等职业教育专家的报告后,大家很受启发。一致认为:这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是从机制上促使学院高度重视并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是对我系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学习和贯彻落实16号文件精神的一次全面性和综合性的评价。
透过这次评估,我们感觉到在以下几方面收获较大:
1.首先引导大家进一步明确办学指导思想,“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的思想深入人心。同时,在这次迎评促建过程中,我们也感受到学院各职能部门“三服务”的意识得到显著的提升。
2.透过这次迎评,我系系统地完成了药品类专业人才生源地、就业岗位、工作任务、市场需求状况的调研和结果分析,组建了药品类各专业指导委员会并开展了切实有效的专业咨询和指导活动。使我们进一步加强了交流,拓宽了思路,明确了专业建设的方向。
3.透过大面积、高强度的反复专业剖析和课程说课,锻炼和培养了一批合格的专业带头人和课程团队。这为以后的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打造了一支“拉的出,打的响”的教学骨干。
4.迎评期间,我系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得到学院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王书记、蔡院长、李书记、李院长等学院领导多次带队走访考察我系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我系全体教师也多次到实训基地学习、交流、开展现场教学和合作开发课程。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任务驱动、项目引领的课程模式、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已在学院上下和全体师生中构成共识。
5.透过评估,加强和完善了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全过程的质量监控体系;开发建立了基于计算机技术为媒体的立体化教学资源库和试题库;完成了各专业课程标准的新一轮修订;推动了我系制度化和规范化建设。
6.在评估过程中我们深切感到,透过贯彻“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指导方针,制药技术实训中心;药品营销实训中心;理化实训中心;制剂质量检测中心等校内实验、实训室的建成,使我系教学条件得到大面积改善、教学质量得到大幅度提高。
7.这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突出显现了我系的亮点,充分展示了我系的风采,是对我系全面工作的一次大检阅,透过评估,我系师生人心更加凝聚。
1.少数教师对评估工作认识不足
从迎评工作来看,个别教师有应付评估的苗头,局限于做表面文章,只是被动地根据评估方案要求的项目,对个人资料做些简单的填空工作,达不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目的。
2.药学专业剖析后专家意见:
培养方案中人文部分欠缺,医学、药学、人文三位一体如何体现
专业教师的双师素质比例偏低
整改思路不具体,比如校企合作如何深化教师挂职锻炼问题都比较空乏。
专业教学计划不规范,应改为人才培养方案。
课程应采用a,b,c分类
药学专业是我院最有条件开展校企合作得专业,要在横向合作方面体现特色。
3.药物制剂技术课程说课后专家意见:
课程务必准确定位
考核方法要说清楚
试卷格式要同国家执业药师考试格式接轨
学院课程建设标准应高于国家标准
我系针对这次专家评估诊断意见,初步制定以下整改计划。具体措施将根据学院的整改方案和统一规划做出相应安排。
(一)加强高等职业理论的学习
1.每学期至少组织两次职业教育理论学习活动;教研活动应内含职业教育理论资料的学习,并把活动组织和学习效果状况纳入教研室、课程团队和教师的绩效考核。
2.要进一步加强对教育部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学习和深刻理解。透过学习,在系管理层,要转变观念,提高执行力,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在教师层,要提高教学潜力,研究教育教学规律,研究教育对象,改革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3.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加强对外交流。经常组织管理人员或骨干教师外出培训、学习和到兄弟院校学习考察,开阔视野,经常聘请职业教育专家和企业专家来校讲学和指导工作。
4.将高职教育理念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去。根据评估专家的意见,本学年对我系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再组织一次修订,进一步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以此为契机,促进和加深教师对现代教育理念、高等职业教育观念、现代教育手段运用的认识和理解,自觉落实到教学各个环节,使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做一体化等有利于增强学生潜力的课程模式和教学模式能在教学中广泛应用。
(二)大力推进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
1.加大专业建设的力度
(1)突出具有药品行业特点的专业特色。抓好人才需求调查分析制度和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制度的贯彻落实,根据市场调研与分析结果,根据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做好我系现有专业的调整工作,使专业更贴近市场。
(2)要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充分发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作用,探索工学结合长效化和深层次合作办学机制。
(3)以就业为导向加强专业群建设,大力发展就业形势好的经营管理专业,做精做强具有我院特色的药学专业。整合相近专业,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办出品牌、办出特色。
2.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
(1)加强课程开发和课程资源建设,以药物制剂技术课程为突破口,集中优势力量和优质资源、各教学团队联合推动,争取省级精品课程实现零的突破,努力打造2~3门院级精品课程,发挥精品课程的示范作用,以点带面,全面提升课程建设的质量。
(2)争取学院的政策支持,充分调动教师从事高水平教材建设的用心性,努力搞好有特色、有创新、实用性强的校本教材建设,以优秀的教材支撑教学改革,构成教学改革成果。
(3)深化课程体系与教学资料、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改革,用心探索和尝试各类有利于增强学生潜力的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支持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教学改革与试验活动,调动教师进行教学研究与改革的用心性。努力争取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
(4)开展课程群建设工作,整合优化课程资料,进一步突出课程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三)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师资队伍整体水平
1.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以优化师资队伍的职称结构双师结构为重点,修改和完善本系师资队伍建设计划。优先从企业引进有专业特长的工程技术人才,提高专业课教师的双师素质,采取从企业引进和加强专任教师的双师素质培训等办法,争取二年内,双师结构到达70%以上。
2.高度重视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培养。
加强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的管理工作,有计划地从青年教师中选拔和培养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努力建设一支有特色,教研、科研水平较高的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队伍。
3.以横向课题为突破口,提高和强化教师科研的意识。
充分发挥应用药物研究所的科研平台作用,依托医药与食品质量检验检测技术省级实训基地的建设,加强与企业科研部门的联系,争取合作立项。力争每年实现省级立项1项,公司项目2项,市级立项2项,校级立项5项。
(四)进一步加强教学规范管理,提高管理水平
1.结合学院人事管理制度改革,构建适合我系的教学管理机制,真正实现教学管理重心下移。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运行管理、实践教学、考试管理、成绩与学籍管理、教务管理系统的管理和运行、教研与教改、质量评估、教学档案管理、实验实训基地管理等方面,将各项管理工作的职责范围进一步细化,明确工作分工。
2.进一步完善适合我系各专业特点的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加强教学日常管理(包括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等各个环节),加强教学质量检查监督,完善并落实各教学主要环节的质量标准,把具体的规章制度落实到每个环节,每个细节。
3.建立校内外结合、专兼职结合的教学督导员队伍,发挥教学督导员对教学过程、教学质量的监控、评价作用,促使教师及时纠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要把重点放在对日常教学环节规范管理的督导上,对检查出的问题要限期整改。
4.完善实践教学各环节的管理制度,个性要加强与校外实习单位的沟通和协作,进一步强化毕业生校外实习管理,提高毕业实习质量;巩固完善实践基地建设,二年内争取建设成一个省级校内示范实训基地。
评估只有短短的三天时间,但建设与整改却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我们要将整改工作与常规教学工作有机结合,进一步规范教学管理。努力做到:提高认识,全员参与;立足长远,突出重点;职责分明,确保实效。巩固和发展评建工作成果。
人才培养工作总结篇五
——在全国医学教育改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11年12月6日)
卫生部部长 陈竺
2008年,教育部、卫生部联合召开全国医学教育工作会议,对我国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当前,我国正进入“十二五”规划发展时期,科技与教育的战略地位进一步凸显,科技进步和创新成为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支撑,提高劳动者素质和能力成为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保障。国家强化了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战略布局,相继颁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教育改革正在深入推进。今天,教育部和卫生部再次联合召开全国医学教育改革工作会议,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清华大学百年校庆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人才规划纲要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推动医学教育改革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紧密结合,为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医药卫生事业发展提供坚定的人才保证,意义重大。
卫生事业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民群众健康息息相关。人才是卫生事业的第一资源,医学教育是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保障。探索具有中国特色医学教育发展道路,全面提升医药卫生人才培养质量是我们神圣的历史使命,是教育和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的中心任务之一。
2009年,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卫生事业进入了一个重要的改革发展时期。深化医改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实践行动,是保障全民健康的重大民生工程,也是协调推进经济社会建设、扩大内需的重大发展工程。2009年以来,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已初见成效:一是基本医疗保障面大幅扩大,全民基本医保覆盖了全国95%左右的人口;二是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明显增强,2000多个县级医院和3万多个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得到改造建设,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规划正在启动实施;三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取得新进展,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重大公共卫生服务行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四是基本药物制度和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有序推进,基本药物制度已在所有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得以实施;五是卫生事业财政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个人卫生支出在卫生总费用中所占比重连续下降,群众就医负担有所减轻。
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一些结构性问题日益凸显,其中,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滞后的问题尤为突出,已成为深化医改的重要制约因素。目前,我国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存在四个突出问题:一是总量不足。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每千人口执业医师数、注册护士数还有较大差距,仅与中等收入国家接近。二是素质和能力有待提高。2010年,农村卫生技术人员中,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人员仅占14.3%,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仅占3.9%,在许多乡镇卫生院,可胜任医疗卫生服务工作的人员严重缺乏,一些正常业务工作不能得以开展,所配臵的一些医疗设备也不能充分发挥效益,农村卫生队伍尤其薄弱。三是结构和分布尚不合理,人员分布的城乡、区域差别明显。四是与医学教育和人才培养相关的政策环境有待进一步完善,尤其是吸引和稳定基层卫生人才的保障措施亟待加强。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医学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高素质医药卫生人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学教育事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与进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服务的期待与要求越来越高,而高素质医药卫生人才是满足人民期待与要求的重要保障。如何从国情出发,紧扣需求,尊重规律,以用为本,借鉴国际有益经验,建设由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所组成的中国特色医学教育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医药卫生人才培养质量,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和人才规划纲要的重要任务。
国家中长期教育、人才规划纲要对教育和人才优先发展、深化改革作出了战略部署。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确立了终身教育体系的发展目标。2005年,教育部、卫生部就成立了医学教育宏观管理部际协调机制,针对医学教育改革发展,支持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等重大问题定期进行沟通与磋商,相互支持与配合,取得了明显成效。一些省市也相继建立了教育和卫生厅局间协调机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医改启动实施以来,两部合作更加密切,去年10月,教育部、卫生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共建部属高校医学院(部、中心)的意见》,决定首批共建10所部属高校医学院,出台了5个方面10项内容的具体措施,目前已初见成效。两部还将开展与省级地方政府共建地方医学院校试点,强化医学教育的国家整体规划。现在,教育部会同我部决定共同实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方案和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规范医学类专业办学,推进院校医学教育改革发展,培养优秀医学毕业生,建立全科医生制度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为合格医师的培养明确了规范的路径。教育部、卫生部两部的协同努力既体现了医学教育改革发展与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的紧密结合,也体现了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一体化系统建设的整体考虑。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将全民健康保障工程列为12项重大人才工程之一,把临床医学、公共卫生、护理、药师等专业人才列为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范畴,提出了具体的发展目标。上述战略安排凸显了高质量医药卫生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也为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明确了奋斗方向,教育部、卫生部相关工作安排体现了教改与医改的有机衔接。
去年,国际著名的医学杂志《柳叶刀》发表了国际上20位著名医学教育家联合撰写的《新世纪医学卫生人才培养:在相互依存的世界,为加强卫生系统而改革医学教育》,文章总结过去百年的医学教育经验,展望未来百年的医学教育变革。100年前美国普莱斯顿法案推动科学融入医学体系,促进近代医学的发展。当前,医学正酝酿着新的革命,其引领变革主要基于社区的健康促进工作。全科医生培养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已经成为这场新变革的核心。全科医生是一类重要的复合型医学人才,主要在基层承担预防保健、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和转诊、病人康复和慢病及健康管理等一体化服务,被称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其培养目标要求职业操守、人文素养、学科综合、实践能力等多方面素质能力要素有机融合。全科医生国内外医疗卫生实践表明,能否培养大批合格的全科医生,建立以全科医生为核心的基层卫生服务团队,提供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为特征的基层卫生服务,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上下协作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将直接关系到重大疾病的有效防控、人民群众健康水平的提高和医疗费用的合理控制,真正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卫生事业的公益性。目前,在我国,合格的全科医生十分匮乏,注册全科医疗科的执业医师仅有8万余名,占执业医师总数的4.3%。在重视基层卫生的国家和地区,全科医生一般可占到医师总数的1/3甚至1/2以上。
今年7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对建立中国特色全科医生制度作出了全方位的顶层设计,要求“到2020年基本实现城乡每万名居民有2-3名合格的全科医生,基本适应群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我们要充分认识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重要意义,把大力培养合格全科医生,作为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时期我国医学教育和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重大任务,各地、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这一任务的有效落实,为其提供充足的财力、物力、政策等资源保障。
二、突出重点,积极推进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卫生人才培养工作
第一,全面把握全科医生培养制度的设计思路
一、四条渠道”的全科医生培养制度。“一种模式”即全科医生培养逐步规范为“5+3”模式,前5年为临床医学本科教育,后3年为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两条路径”即目前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采取“毕业后规范化培训”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两条路径,逐步过渡到毕业后规范化培训的统一途径。“三个统一”即统一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方法和内容,统一全科医生执业准入条件,统一全科医学专业学位授予标准。“四条渠道”是指过渡期培养全科医生的四个主要途径,一是大力开展基层在岗医生转岗培训;二是强化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全科医学技能培训;三是提升基层医生学历层次,符合条件后注册为全科医师或助理全科医师;四是鼓励大医院医生到基层服务。
第二,深刻理解全科医生“5+3”培养模式的重要意义
实践表明,毕业后规范化培训是合格全科医生的必经途径,可使全科医生成为全民健康的真正“守门人”,居民80%以上的健康问题在社区可得到有效处理。
我国医学教育层次多,多种学制并存,毕业后医学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体系建设尚不完善。在校医学生缺乏系统规范的临床能力训练过程,毕业后直接从事临床诊治工作,致使临床医师尤其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医师服务能力和水平不高,难以取得群众的普遍信任。不少应在基层解决的健康问题却“小病大看”,由此导致医疗费用快速上涨和大医院规模过度扩张。
建立“5+3”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模式,是我国医师培养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可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源源不断地输送高质量的临床医学人才,为群众提供全方位、方便可及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促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城市医院的合理分工与协作,缓解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第三,着眼长远,建立健全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制度
一要注重统筹规划。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认真分析本地区全科医生的培养需求和培养能力,制定切实可行的分阶段培养规划。2012年将是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制度在全国范围内正式实施的第一年,希望各地集中力量,抓紧筹划,精心部署,确保良好开局。
二要注重政策保障。全科医生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牵涉到教育培训、人事管理、财政投入等多个领域。各级卫生、教育行政部门应积极主动协调有关方面,落实相关培训经费和在培医师的待遇保障,并着手建立充满生机的全科医生使用管理制度和从业激励机制,为全科医生安心服务基层创造条件。一些地区的实践提示,把培训工作和从业激励、培训待遇问题统筹解决好,是确保规范化培训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和关键所在。
三要注重能力建设。培养合格的全科医生,树立全科服务理念是基础,掌握规范扎实的临床和公共卫生能力是核心。加强全科医生培养能力建设,尤其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要尽快启动全科医生培养基地遴选和建设工作,把那些符合条件要求、教学经验丰富、热心全科医生培养工作的医疗机构优先纳入培养基地建设范畴,要充分吸纳和利用教育系统内的优秀师资资源,尤其是医学院校的教学医院,并结合国家下达的全科医生培养基地建设项目予以支持,不断加大投入,完善培训所必需的基础设施和技能训练中心,加快形成适应需求和要求的基地网络,扩大培训能力。二是要加强全科医学师资队伍建设,对培训基地带教临床医师开展全科医学理念和带教方法培训,支持并鼓励其承担全科医生临床带教任务。加强临床培训基地对基层实践基地师资的教学培训,使其胜任带教工作。国家也将适时启动实施全科师资培训项目,支持全科医学师资培训工作。
四要注重培养质量控制。培养质量是全科医生培养工作的核心。医学院校特别是重点医学院校要更加重视全科医学学科发展,加强临床社区基地和公共卫生基地建设,并建立紧密合作机制,搭建医学教育基础平台;培养基地要切实抓好培养质量控制工作,建立管理制度,落实管理责任,同时强化培训过程管理,认真做好培训实施和考核工作,确保能够培养合格的全科医生。具体工作中,可多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和有益做法。例如,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古巴,其人均期望寿命已达78岁,与美国处于同一水平,这其中全科医生发挥了重要作用。古巴的全科医生培养模式是基础教育和临床实践紧密结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既承担着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功能,同时也是医学教育的基础平台。医学生在入校第一年就进入基层卫生服务中心,体现了基础医学教育与基层卫生实践的紧密结合,可增进医学生与群众的沟通能力,并促进其建立扎根基层的理想信念。
第四,立足当前,现阶段多渠道培养全科医生
全科医生数量不足、质量不高是当前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瓶颈。为缓解当前基层急需全科医生与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周期较长的矛盾,《指导意见》提出了近期多渠道培养合格全科医生的四条主要途径,其中包括在中西部地区连续3年实施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和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两个项目,由中央财政予以支持。
全科医生转岗培训是现阶段解决全科医生紧缺的过渡性措施,也是近期培养全科医生的主要渠道。转岗培训实施一年多来,通过按需、分程、导师制的培训方式,基层学员的基础理论和实际技能得到较大提高,不少学员还与带教老师建立了固定的关系,即使培训结束回到基层后,也能够在遇到问题时及时得到基地医院导师的业务技术指导,促进了基层服务水平的提升。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项目体现了国家对中西部农村地区卫生人才培养工作的关心支持,让有志于安心扎根基层、为父老乡亲提供医疗卫生服务的学生免费接受高等医学教育。项目实施以来,各级卫生、教育、发改、人社、财政等部门密切配合,顺利完成了2010-2011年的招录和培养任务。下一步要巩固成果,及时研究解决所遇到的问题,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参与此项工作的医学院校要注重提高培养质量。
目前,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差距显著,同时国内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也不平衡。为此,《指导意见》提出了一些过渡性的措施。如在当前的过渡期内,在严格控制比例的前提下,对到欠发达的农村地区工作的三年制医学专科毕业生,可采取“3+2”的模式,即毕业后接受2年的临床和公共卫生技能培训,可注册为助理全科医师。卫生部现正抓紧研究制定相关毕业后培训模式和指导性培训内容。各地要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实施培训工作。
第五,探索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
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为主的毕业后医学教育不仅是培养合格全科医生的可靠途径,也是培养其他专科临床医生的必经阶段。自1993年卫生部颁发《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以来,全国已有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数百家医院开展了住院医师培训工作,目前每年招录规模达2万余人。北京、四川、天津、江苏、福建等地已在完善培训模式、加强培训管理、扩大培训规模等方面进行了有益实践。上海市从整体上推进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建设,在培训管理体制、保障机制建设,以及与学位制度的衔接等方面有了突破性的进展。
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是我国医学教育的重大改革。严格规范的培训可使医学生转变为素质能力有保证的合格医生,让人民群众满意,使医疗卫生人才队伍获得坚实的发展基础,其中德才兼备的医生有潜力成长为未来的学科领军人才。在深化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过程中,开展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可为确保“大病不出县”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这项制度的建立还可促进中西部边远地市(州)医院的临床诊疗能力建设,减少患者区域外转诊。
卫生部、教育部高度重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建设工作,目前正协同多个部门,抓紧研究制定《关于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指导意见》。完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加快合格临床医生培养,应注意坚持以下原则:一是政府主导,统筹规划。各级政府应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实施中发挥主导作用,相关部门按照职能分工紧密配合,充分发挥行业社会组织的作用。按照属地化管理的原则,以区域卫生规划为基础,统筹协调规划区域内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规模、学科结构以及城乡和区域分布等布局。二是宏观指导,统一标准。国家卫生行政部门负责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项目实施工作的宏观指导,统一确立培训模式,统一制定培训标准、培训基地标准、基地认定管理办法和培训考核办法等标准和规定。三是突出重点,统筹兼顾。要以全科医生培训为重点,着力面向基层培养合格临床医师。同时探索、完善各类专科医师培训模式(3+x),在3年集中培训的基础上,继续延伸相关专业培训,完善我国毕业后医学教育模式。四是完善制度,提供保障。逐步完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制度模式、体制机制和配套政策,特别是要完善公共财政的投入保障政策,拓宽培训资金筹措渠道,充分体现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公共产品属性。五是提高能力,保证质量。结合公立医院改革,加强培训基地和师资队伍建设,逐步提高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能力。注重培训过程管理,确保培训质量。
我国卫生人才队伍能否满足医改的需求,能否适应人口老龄化、疾病谱变化带来的挑战,关键在于卫生人才数量和质量能否与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需求相适应。今年4月,卫生部印发了《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年)》,提出了“增总量,提质量,调结构”的基本思路。各地要按照这一要求,加强统筹规划,做好分类实施,整体推进各类卫生人才的教育培训工作,培养一支数量规模适宜、素质能力优良、结构分布合理的医药卫生人才队伍。
第一,加强卫生人员继续医学教育,培养合格岗位人才
医药卫生人才的成长和培养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过程。继续医学教育是我国医学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继续医学教育工作要以全面提升卫生人员岗位服务能力为目标,按照“统筹协调、分类指导、按需施教、讲求实效”的原则,进一步完善继续医学教育制度建设和机制创新,完善继续医学教育培训体系,扩大继续医学教育覆盖面,将基层等各类相关卫生技术人员培训纳入继续医学教育管理。一要在继续教育内容改革上下功夫,以岗位胜任力为核心,加强供需对接,按需施教,增强继续教育活动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二要在继续教育手段改革上下功夫,加强远程教育资源建设,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远程医学教育,缓解医务人员尤其是基层学员的工学矛盾。三要在继续教育资源建设上下功夫,整合培训基地和师资资源,形成布局和分工合理的培训网络。四要在继续教育管理上下功夫,加强统筹协调和分类指导,减少重复培训,讲求培训效果。
为提高在职医务人员教育培训成效,在国家财政部门大力支持下,卫生部已经着手对中央财政支持的医改重大专项卫生人员培训项目进行整合,并加大了资金投入力度。自今年起,调整了医改重大专项下达方式,各地卫生部门要重视培训统筹工作,积极探索建立“统分结合”的工作模式,在培训对象、内容、时间、方式等方面逐步实现“四统筹”,确保培训质量和效果。
加强乡村医生教育培训工作。乡村医生最贴近广大农村居民,承担着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网底”的服务功能。在现实的条件下,乡村医生能在广大农村基层发挥有效作用。各地卫生行政部门要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的要求,加强乡村医生的教育培训工作。要严格执行乡村医生定期在岗培训制度,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为重点,强化临床实践技能以及全科医学知识和信息化培训,掌握适宜技术,规范诊疗行为。要为参加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的乡村医生提供针对性培训,使更多的乡村医生达到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要求。探索加强乡村医生后备力量建设的有效途径,推动乡村医生队伍逐步实现助理执业医师化。这次提交会议征求意见的文件中有《全国乡村医生教育规划(2011-2020年)》和《继续医学教育“十二五”规划》,请同志们认真研究,提出意见。
第二,统筹做好其他卫生人才培养工作,满足多样化的人才需求
一是加强急需紧缺人才的培养。当前,卫生事业的发展对公共卫生、护理、药师等专业人才的需求十分迫切,人才缺口大。要有计划、有重点地加强对现有人员的专业培训,通过培训强化他们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解决相关岗位人才紧缺的问题。同时,也要根据具体情况,引导有关医学院校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扩大紧缺人才招生和培养规模,增加人才供量。卫生部今年起已经开始实施紧缺专门人才开发工程,到2015年培训各类急需紧缺人才37万人。二是加强高层次医药卫生人才培养。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医学杰出人才,事关重大疾病与健康问题的科技突破,事关国际生物医学科技制高点的抢占,事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要通过国家人口健康领域科技重大专项、其他相关科技计划等科研项目实施,以及国家和部门重点实验室、重点学科等基地建设,吸引、培养一批高层次、创新型、复合型医药卫生人才与创新团队,真正体现项目实施、基地建设、人才培养有机结合。要进一步扩大开放,积极构建国际交流与合作平台,认真落实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千人计划),建设好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引进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学家、创业领军人才及创新团队。进一步完善“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和“国医大师”等选拔制度,激励高层次人才脱颖而出和不断发展。到2015年,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专业人才6万人。
第三,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
我国中医药长期发展的实践证明,中医药疗效确切、治疗方式灵活、费用比较低廉,尤其是“治未病”有其独特的优势,深受老百姓欢迎,在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各地要探索中医人才在社区、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挥作用的有效方式,并缩小中医药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及行业发展要求间存在的差距。实践表明,中医名医名师产生于临床经验的不断积累。要遵循中医药学科自身规律和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重经典、通人文、早实践、多临床”,加大中医药人才院校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加强学生中医药传承能力和临床思维培养。要进一步健全中医药师承教育制度,加强基层中医药人才和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要积极实施“三名”(名医、名科、名院)战略,开展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和基层老中医药专家临床经验继承工作。“十二五”规划期间,我们将实施中医药传承与创新人才工程,培训基层中医药人才、中医临床技术骨干和老中医学术继承人8.5万人。
第四,加强医学文化和医德医风教育,培养人民满意的医务工作者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是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内在根基。前不久召开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专题研究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问题。作为社会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医学文化,博大精深,厚重浩然。我国医学文化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传统医学“大医精诚”理念,二是西方医学的人文精神,三是伴随新中国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发展而来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与医学文化同步而生的医德医风,是我国一代又一代医务人员的道德准则,成为广大卫生人员在面对重大传染病威胁,以及抗震救灾时勇往直前、舍己救人的精神动力。在深入推进医改,探索公立医院发展新模式的同时,我们要大力加强医学文化建设,提高行业文明素质,培养人民满意的医疗卫生人才。一要加强医德医风教育,传承“医者仁心”的美德。要对临床带教老师提出更高的医德要求,教师以“身教”影响学生;培训基地以良好的医风环境去熏陶学生。二要注重制度建设。探索建立医德医风教育定性与定量考核指标体系,尤其是来自患者的评价。三要加强正面宣传教育,弘扬行业正气,大力发掘、树立和宣传先进典型,引导社会尊重医学规律,理解医务人员,形成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同志们,医学教育改革事关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两大国家战略的有效实施,事关国家教育改革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两大改革目标的实现,事关国家中长期科技、教育、人才三大规划纲要的贯彻落实,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按照延东同志“大力推进医学教育综合改革,探索具有中国特色医学教育发展之路,办人民满意的医学教育”的重要指示精神,锐意改革,开拓创新,进一步完善两部宏观管理协调机制,共同研究解决医学教育改革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瓶颈问题,推动教改与医改协调深入进行。要充分发扬各地、各单位同志们的首创精神,鼓励创造性实践探索,推动地方开展试点工作,集中精力与资源、努力破解改革发展难题,及时总结经验,建立健全相关制度,为造就一支道德高尚、素养厚重、技术精湛、社会责任感强烈、富有创新精神的医药卫生人才队伍而努力奋斗!为全面提升我国人民健康水平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