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我们可以养成良好的总结方法。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通过总结和反思,我们可以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找到自己的定位和方向。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如何上好语文课心得体会篇一
语文课是学生在学校时最常接触的课程之一,也是最为重要的一门课程。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我逐渐领悟到了好的语文课的特点和好的学习方法。下面我将通过五段式的文章,分享一下我在好的语文课中的心得体会。
首先,好的语文课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只有通过大量的阅读才能够积累丰富的词汇和了解更多的知识。好的语文课不仅要给学生提供优秀的阅读材料,还应该引导学生分析和理解文章中的内容,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在课堂上,老师可以通过讲解课文的背景、作者的思想和情感等,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宽他们的视野。
其次,好的语文课要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写作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环节,通过写作能够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好的语文课应该引导学生从素材收集到构思再到写作,全面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在课堂上,老师可以组织各种写作活动,如写作比赛、写作讨论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写作技巧和方法。同时,老师还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指导和反馈,帮助他们不断提高。
第三,好的语文课要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语文是一门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学科,好的语文课应该通过各种方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课堂上,老师可以通过朗读优秀的文学作品、观看电影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同时,老师还应该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让他们在写作和表达中能够展现自己的创造力。
第四,好的语文课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语文学习不仅仅是掌握一些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好的语文课应该让学生学会自主思考、独立分析问题,并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课堂上,老师可以通过提问和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根本原因和可能的解决方法。同时,老师还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展示和交流的机会,让他们能够互相学习和启发,不断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
最后,好的语文课要关注学生的兴趣和情感体验。语文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考试和分数,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语言和文化的热爱和兴趣。好的语文课应该通过丰富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让他们在课堂中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和意义。同时,好的语文课还应该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和情感发展,让课堂成为一个温暖和谐的学习环境。
总之,好的语文课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关注学生的兴趣和情感体验。只有通过这样全面的教学方法,才能够让学生真正喜欢上语文课,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培养他们终身学习的能力。希望我今后的语文学习之路能够继续受到优秀的语文课程的熏陶和指导。
如何上好语文课心得体会篇二
作为本次课改的一线老师,接受课改新理念,感受课改新思维,使用课改新教材,至始至终课改给人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它是一次革命,一场对话,一座平台,一把迈向成功教育的钥匙。
首先,课改是一次对传统教育的革命。
它打破传统教育原有的单一、教条的教学模式,构建以人为本、百花齐放的新型教学体系;它变沉闷、闭塞的课堂为欢声笑语,使课堂充满自由、民主、和谐的氛围;它更注重的是师生的交流、学习过程以及学习过程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情感体验,它还注重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习和做人的品性。
其次,课改是一场社会性的、多重网状式的对话。
课程改革是全民族的一件大事,关系着下一代人才的健康成长。课改应是全社会共同关心、共同参与的大事。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沟通”和“合作”的过程。我们常常说沟通从心开始,课改的对话就是一场社会性的、多重网状式的对话。我个人认为其内容表现为:
1、课改需要加强各实验区、校之间的对话。
“路漫漫其修远兮”,课改途中困惑多,疑难多,教具少,信息少。面对共同的处境,各实验区、校纷纷群策群力,进行一场场多形式的课改对话,例如:周六上午学区的研讨和下午学片的研讨及现场的听课、评课等活动,这些使得课改理念真正体现在课堂教学,扎根于课堂教学中,作用于每一个学生。群众的智慧是无止境的。对话中大家思维的火花得到碰撞,思路被打开了,思路又指引着出路,出路又决定课改教育的前途。正因为这样对话,我们的课改出现了“百花齐放”教学新局面。有了这样的对话,一线老师深感同行路上不孤单。
2、课改需要加强教材、理念与家长的对话。
课改涉及千家万户,家长的理解与支持是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的一个重要因素。课改不仅对老师提出要求,也对家长提出了新的要求。因为许多课都需要家长配合辅导,或做一些必要的准备工作。让家长了解新课程,取得家长对课改的支持,是这次课改实验区普遍的做法,也是课改的应有之意。我校采取了多种办法与家长沟通,让家长了解新课程是怎么一回事,如召开家长会、致家长一封信、问卷调查等形式向家长宣传新课程理念。
3、课改需要加强老师与学生的心灵对话。
教学只有建立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才能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创设民主和谐的对话氛围,正是这种双边活动的有力体现,它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它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意识和创新精神,它能使学生置身于快乐之中。
教师在对话中要注意做到:
要以一个参与者、研究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的探索、研究、讨论之中。与学生一起发表自己的观点,交换自己的看法。教师用商量的、研讨的口吻与学生对话,鼓励学生相互补充,展开讨论。比如“我想这样做,大家看行不行?”“这位同学是这么想的,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如果学生向教师提问题。教师要热情对待,积极回答。在对话中,要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把话说完。
最后,课改是塑造“科研型”教师人才的一个平台。
“科研兴校”已逐渐成为广大中小学领导和教师的共识。教师的未来和未来的教师,都将与教育科研联系起来。我们的课改也迫切呼唤科研能力的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以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为对象,运用科学研究的原则和方法,探寻教育规律及有效途径。
正所谓“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个好士兵”。参与课改实验的一线教师应该给自己一个重新的定位,树立科研意识。启动课改以来我们力求通过加强课程改革的研究,达到以科研促进实验的目的,依据本校特色,将课改工作与“探究——发展”课题相挂钩,以科研为先导,开展群众性课题研究。
因而,课改是塑造“科研型”教师人才的一个平台。广大教师应增强的科研意识,积极投身于教学研究之中,做到人人都有研究专题,进而创造出一种浓厚的教科研氛围,形成一种教科研网络。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抓科研,课改必将出现欣欣向荣的新层面。
总而言之,彷如一把钥匙打开一把坚锁。课改恰如一阵春风,正应了那句古诗“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我们沐浴着课改的春风,定会迈向成功教育的彼岸。
如何上好语文课心得体会篇三
语文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它不仅仅是一门知识的载体,更是思想的交流工具。近些年,语文教育在我国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针对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内容和方法,国家制定了语文课程标准。在我这一学期的学习中,我深感语文课标的独特魅力,并从中受益匪浅。
首先,我认为语文课标注重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在语文课堂上,老师鼓励我们阅读大量的文学作品,通过阅读来培养我们的情感和审美能力。例如,在一堂课中,老师向我们推荐了一部名叫《红楼梦》的作品,他解释说这部小说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是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我们不仅仅是被告知它的存在,而是深入阅读了其中的一些章节,并结合老师的讲解和分析,体会到了作者在小说中的思想与审美追求。通过这样的阅读体验,我们不仅仅是增加了知识面,更重要的是提高了自己的阅读能力和理解力。
第二,语文课标注重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作为一门语文学科,写作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语文课堂上,老师通过教授写作技巧和提供写作题目来培养我们的写作能力。例如,在一堂作文课上,老师给我们一个寓言故事作为创作素材,要求我们根据故事内容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这个题目既充分激发了我们的创作欲望,又锻炼了我们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在写作过程中,我不仅仅是积累了大量的写作经验,更重要的是提高了自己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第三,语文课标注重学生的语文知识系统学习。语文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学科,需要我们全面系统地学习和掌握。为了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语文课标对学科知识内容进行了科学整合和系统划分。例如,在一堂课上,老师向我们介绍了古代诗词的基本知识,包括诗的基本元素、古体诗的特点、诗的格律和韵律等。通过系统学习,我们不仅仅是获得了对古代诗词的初步认识,更重要的是了解到了语文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脉络。
第四,语文课标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语文是一门需要灵感和创造的学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为此,语文课标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想象力。例如,在一堂课上,老师给我们展示了一些经典难题,并要求我们发散思维,寻找不同的解决方法。这样的教学方法激发了我们的创新思维和探索欲望,在课堂上创造了充满活力的氛围。
第五,语文课标注重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作为一门文化学科,语文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性格的全面发展。为此,语文课标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性思维。在课堂上,老师鼓励我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培养我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我们不仅仅是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自己的品格和情操。
综上所述,语文课标在语文教育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通过学习语文课标,我深深感受到了语文学科的魅力和价值,也提高了自己的语文素养。相信在未来的学习中,我会继续以语文课标为指导,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用语言的力量影响身边的人。
如何上好语文课心得体会篇四
本次培训,通过聆听专家精彩地讲课,与同行进行广泛地交流,使我对如何开展《大学语文》教学,在学科定位、教学理念、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等方面,均得到极大的启示。以下就三天听课内容谈谈个人的一些心得体会。
把好学科定位,定好培养目标。李瑞山教学授鲜明地提出了大学语文的本质是“高等母语教育”的论断。一段时期以来,由于教学理念的偏差,人们给大学语文承担了太多的重负,以为大学语文是个大全,除了要履行工具性的任务外,还必须具有人文素质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历史教育、美育的功能。学科的定位太高,目标实现不了,功能要求面面俱到,结果不勘重负,大学语文沦为四不象的边缘学科。因此,必须守正出新,创新大学语文教学理念。本次培训中,李瑞山、陈洪教授提出大学语文是“高等母语教育”,“根系民族文化、根植中文学科”的观点,给出了大学语文准确的学科定位。只有教育目标、培养方向明确,才能使大学语文在大学教育中真正占有一席之地。
选“好教材”,用“好文章”。本次培训中,周志强教授给出大学语文教学内容的新理念:《大学语文》教材地编写要遵循一个“好文章”的思路,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提高,着眼于通过“好文章”的欣赏和体味来提高语文能力。“好文章”要讲究经典,大学语文课本中的经典文本是几千年先人智慧的结晶,思想的硕果,反映的是先贤哲人的生活与情感,虽然远离现实,年代久远,但这些文明的积淀并没有消亡,仍然生生不息,给人以启迪和感悟,依然能成为培养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的很好的范本。“好文章”的选择也要与时俱进,在经济全球化影响下,中国社会文化已发生了重大转型,许多文学研究者,将自已的研究视点,聚焦到日益变化的社会大潮中去,用全新的方式去阐释新产生的各种社会文化现象。通俗歌曲、影视文化、广告文化、网络文学等都进入了文学研究的视野。因此,大学语文课程也必须面对全球化的大众文化语境,更新教学内容,构建与时俱进的教学文本体系。只有以“好教材”为依托,以“好文章”为核心,大学语文教学才能以丰富优秀的民族文化熏陶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以科学合理的训练体系,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用“好方法”讲“好文章”。大学语文教学中,要盘活“教”与“学”的关系,要摆正“教师”与“学生”的地位。教师如果满堂灌,以一家之言强加于学生,而学生囿于教师权威的说教,缺乏学习的自主权,那么,大学语文的教学就不能摆脱应试教育的桎梏,无以实现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目标。大学语文文本的“好教法”是引导法。教师是导游,引领学生在文本的山山水水一路游去,碰到风光无限处可以驻足,指指点点,略作介绍,自己真认为好时也可以大叫一声“好”!但不要作定性地指导,把自己的理解强加于学生,尤其不要重复别人的陈词滥调。而是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文本欣赏强调的是整体感受,不能脱离整体感受来讲具体的技巧。首先,把课文当成一个审美的对象,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体味感受文本是美文,是好文章,然后教师才能在技术层面上指导学生去把握为什么好,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既使学生从反面理解文本,教师也不能强求学生观点的归一。只有允许对文本理解的多样化,只有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体参与,才能把“好文章”讲活。本次培训中,周志强教授现身说教,用十篇文章诠释了“好文章”的“好教法”。把教学方法用活了,用对了,教学相长,教师乐教,学生乐学。
用“新技术”“新手段”上好一堂课。传统的教学手段是“一本教材一张嘴,一块黑板一粉笔”,其局限性是课堂容量小,教师所讲受限,学生所学不多;教学形式单调,教师腻味,学生乏味,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大学语文教学的需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包括多媒体技术在内的新技术成为除了传统教学模式外的主要教学手段,在大学语文课堂中占据重要地位。本次培训中,冯大健博士给我们具体讲授了新技术条件下的大学语文教学方法,包括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与制作、教学网络与建设、网络教学软件使用等知识,充分诠释了现代教学手段的优势:1.提供更丰富的教学资源。网络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无穷无尽的信息,供广大师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尽情地挑选,为大学语文教学内容的延伸提供了信息支持。2.新技术形式多样化,如多媒体技术能综合处理图像、声音、文本、视频,使教学信息处理多维化、集成化,大大丰富表现力,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形象性、趣味性,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3.促进教学活动的交互性。在新技术的支持下,人与人的互动,人与机器的互动,超越了时间、空间的限制,教学更为灵活,大大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激活学生创造性思维,为培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能力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三天短暂的培训,使我有机会学习、借鉴名师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受益匪浅,我将把本次学习的收获用于今后的教学实践中。
如何上好语文课心得体会篇五
第一段:引言(100字)
公文课对于我而言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我从中学到了许多实用的写作技巧和沟通技巧。在这门课中,我接触到了各种类型和形式的公文,并且学会了如何根据不同的目的和对象撰写有效的公文。这次学习经历让我深切体会到了公文写作的重要性和技巧,对我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有着积极的影响。
第二段:理论学习(250字)
在公文课的理论学习中,我了解到了公文的基本概念、要素和写作结构。我学会了如何使用正确的称谓、语气和措辞来发送和回复公文,这有助于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我还学会了如何编写公文的标题、主题句和陈述句,以确保信息传达的准确性和明确性。此外,我还学到了公文格式的规范要求,例如文稿纸大小、行距和页边距等。这些理论知识为我后续的实践操作提供了必要的指导和支持。
第三段:实践操作(350字)
在公文课的实践操作中,老师组织了一系列的写作训练和表达活动。我们通过模拟实际的工作场景来撰写各种类型的公文,例如请示函、通知、请示报告等。通过实际操作,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公文写作的关键要点和技巧,锻炼了我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我逐渐掌握了如何用简洁明了的语言陈述问题,并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同时,我也明白了交流和沟通的重要性,学会了如何选择恰当的语气和措辞以适应不同的情境和对象。
第四段:学习收获(300字)
通过公文课的学习,我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在实践操作中,我逐渐克服了一开始的困难和紧张感,变得更加自信和流畅。写公文不再是一项困难的任务,而是成为了我工作中的一项重要技能。我学会了如何根据不同的目的和受众需求来撰写公文,以提高信息的传递效果和达到预期的效果。我相信这些学习收获对我的未来发展和职业生涯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第五段:总结(200字)
通过公文课的学习,我深刻认识到了公文写作的重要性和技巧,提高了我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公文课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使我逐渐掌握了公文写作的要领和规范要求,增强了我的写作信心和能力。这次学习经历让我明白了写作应该注重清晰明了,简洁精炼,以便有效地传达信息和观点。我相信这些宝贵的学习收获将对我的未来发展和职业生涯产生深远的影响。
(总计1200字)
如何上好语文课心得体会篇六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课程实施的主力军。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有效落地实施,需要有能够真正理解它、执行它的“新”教师。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作为一线教师,要出色地完成教育教学工作,学习新课标是非常必要的,课标犹如导航。“学然后知不足”,感悟多、体会深。印象最深的是:新的课程理念深入我心。
立德树人是语文课程的根本任务。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角度看,我们要凸显出语文课程独特的育人功能和奠基作用。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目的,以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综合构建素养型课程目标体系;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基础性,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成果,提升思想文化修养,建立文化自信,德智体美劳得到全面发展。
要坚持落实素质教育,不以学生的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要从德智体美劳等方面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多注重学生的性格与本性发展。坚持以老师为主导地位,学生为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不仅能掌握知识,还能学会怎么学习,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给予学生表现的机会,相信他们,让他们能不断探索,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不同,高中是三年,义务教育阶段是九年。所以九年的课程结构,实际上给整个课程设计提出了非常大的挑战。相对于高中学段,义务教育阶段实际上是四个学段。如何体现出学段的特征,突出不同学段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需求,是一个非常难的工作。因此,在这次课程标准修订的过程中,通过构建六个学习任务群: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交流、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来体现整个课程结构强调整体规划。
以生活为基础,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学习主题为引领,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学习任务群的安排注重整体规划,根据学段特征,突出不同学段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需求,体现连贯性和适应性。
时代性非常容易理解,实际上,每隔十年,我们的语言和文学研究,包括教育和心理的研究都出现了一些阶段性的成果。充分吸收语言、文学研究新成果,关注数字时代语言生活的新发展,体现学习资源的新变化,就体现出了当代的时代性语言生活的最新发展。
强调内容的典范性,精选文质兼美的作品,重视对学生思想情感的熏陶感染作用,重视价值取向,突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于核心素养培养要求,明确课程内容选什么、选多少,注重与学生经验、社会生活的关联,加强课程内容的内在联系,突出课程内容结构化,探索主题、项目、任务等内容组织方式。
情境性就是我们希望在未来的课程实施过程当中能够创设从学生的语文生活实际出发,丰富多彩的学习情境,特别是希望能够在我们的教学过程当中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满堂灌、死记硬背、题海战术等传统教学方法是难以培育出核心素养的,需要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不同差异和需求,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自由表达。这也是20年一贯的要求,特别是这次课标中强调了一句,倡导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注重阅读引导,培养读书兴趣,提高读书品位。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作用,拓展语文学习空间,提高语文学习能力。
评价是个“指挥棒”,要从考知识向考素养转变,将核心素养转换为可观察的外显表现。所谓的过程性,就是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和进步情况,在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学习特点和不同学段的学习目标,选用恰当的评价方式,抓住关键,突出重点,加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以及多种评价方式的综合运用,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评价方式的变革。
课程评价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改进教师教学,全面落实语文课程目标,注重考察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思维过程、审美情趣和价值立场。
理念决定方向,思想决定行动。我深知,教育教学任重而道远,我们要一如既往地更新观念,创新思维,总结经验。我们要研判学情,统筹谋划,锚定改进领域,研究策略方法,加强自我评估,以创造性落实新版课程方案为契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全面提升课程的整体育人能力。
如何上好语文课心得体会篇七
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我在上一节课中对作文进行了详细的说课,通过自身的思考和实践,我积累了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在说课的开始,我通过引入一些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发学生的兴趣。比如,我介绍了现代人应该如何写好一篇求职信的重要性和技巧。通过这个例子,我让学生认识到作文的实际应用,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这样的引入方式能够让学生主动思考和参与其中,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示范和引导的重要性。我首先给学生介绍了作文的基本结构和要素,然后通过示范写作来展示给学生。在示范写作的过程中,我注重了思维的展示和写作技巧的讲解。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到作文的写作过程,同时也能了解到一些具体的写作技巧和方法。接着,我通过指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在小组内互相讨论和修改作文。这种方式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合作中相互学习和提高。
第三,我注重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我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让他们在写作的过程中有更多的自主选择权。同时,我也提出了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更加自主地学习和写作,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第四,我注重了反馈和评价的重要性。在学生完成作文后,我对他们的作文进行了评价和点评。我既对他们的优点进行了肯定和鼓励,也指出了他们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在评价中,我注重了针对性和具体性,让学生能够真正明白自己作文的优点和不足,同时也能够在下一次写作中改进和提高。通过这样的评价方式,学生能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写作中,提高他们对于作文的重视程度。
最后,在课堂的结束,我总结了本节课的重点和要点,让学生对于作文的写作要求和技巧做一个概括性的了解。同时,我还布置了一篇作文的写作任务,让学生在课后能够继续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通过这样的结束方式,学生能够对于课堂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
通过对于上一节课的说课过程的反思,我深刻体会到了作文教学的重要性和难点。只有注重学生的兴趣和思维培养,才能够真正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同时,作文教学也需要注重示范和引导,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高。以上是我在上一节课的实践中积累的心得和体会,希望能够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完善和提高。
如何上好语文课心得体会篇八
今年我选修了大学人文语文,在认真听完了周金声老师的每一堂课后,使我对于人文和科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完整,更全面的了解和感悟。下面就是我对人文语文学习的总结和心得。
首先,我想从教育的本质和大学教育的宗旨来了解大学人文语文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我一直认为教育的本质是完善一个人,即“取长补短”,而非“扬长避短”,去充分发掘人的潜力,认识自我的价值,即“天生我才必有用”,“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所以,大学教育更重要的是加强通识教育,并非专业教育,是为了发展学生的个性,而不像高中时的培养学生的共性。这正是人文语文存在的大背景,大前提和大环境。通过我的学习感受,人文语文的存在,是作为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必要环节。
然后,人文语文带领我们学习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名著,如:《周易》、《离骚》、《中庸》、《大学》、《论语》、《老子》,学习了中国文化的奇葩——汉字文化,书法艺术,对联艺术,这极大的培养了我们当代大学生对于祖国文化的热爱,也增强了我们的爱国情操和文化责任感,而且,人文语文让我从哲学的角度去审视我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正如周国平在《各自的朝圣路》中讲到的“哲学所提到的任务都是不可能完成的,包括这一个任务:‘认识你自己’!”我以为,世界观是大我的存在,人生观是小我的存在,而价值观就是人的大我与小我之间的抉择。而人文语文所提倡的“以人为本”和“人文精神”,就帮助我认识了“我自己”,即倾听自我心灵深处的呼声和需求,学会去爱人,去关心人,达到对个人和社会的终极关怀。
最后,我个人觉得,人们无意中忽略或不愿承认一个事实,即“一切即哲学,哲学即一切”,所以原本没有所谓的“科学”与“人文”,因为人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活生生的立体空间,教育也应该是一个全面的、综合的、统一的过程,只是人们主观的分为“科学”和“人文”。而且,毛主席早在的《整顿党的作风》一文中指出:“哲学则是关于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只是科学重视理性分析,人文重视感性认识,但是两者的起点和终点都是相同的。
在“重理轻文”的今天,我觉得人文语文让我们理工科学生体验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人文语文的魅力和智慧,实现了科学和人文的回归,因为感性的终点是理性,理性的终点是感性,哲学则是最高的智慧,也是两者的终极目标。
最后,我想起了当代中国的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所毕生追求的人生哲学和治学态度—“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我觉得,这就是人文语文教会我们应有的生活态度,愿诸君与吾共勉之。
如何上好语文课心得体会篇九
第一段:引言(150字)
上天文课是我大学生活中的一次新颖体验。对于一个对宇宙知之甚少的人来说,天文学是一个神秘而又充满魅力的领域。每次去上这门课,我都能感受到自己的好奇心被无限拓展,对宇宙的奥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通过学习,我深深体会到天文学的重要性和其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第二段:探索宇宙的魅力(250字)
上天文课的第一堂课,教授带我们到天文台观赏星空。站在那静谧而浩渺的夜空之下,我感到自己的微小。然而,我也被宇宙的壮丽所震撼。教授通过望远镜指引我们观察天空中的不同天体,例如行星、恒星、星系等。这些漂浮在天空中的神秘存在,让我感受到我们的存在只是这个庞大宇宙中的一粒尘埃。课堂上,我们还学习了关于宇宙形成、太阳系组成以及行星运动等基本原理。这使我对宇宙的秘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第三段:天文学的科学研究(250字)
天文学是一门广泛的学科,涉及到许多研究领域。天文学家通过观测、实验和理论推导等手段来研究宇宙的诸多现象。在课堂上,我们了解了天文学家是如何通过不同的仪器和技术来观测天体。我们还学习了各种研究方法,例如光谱分析、引力理论以及宇宙模型等。通过这些学习,我意识到天文学是一门高度科学化的学科,需要深厚的物理、数学和计算机科学等知识。这种科学性和研究方法的应用使我对天文学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第四段:天文学的应用(250字)
天文学不仅仅是一门探索宇宙的学科,也在许多实际应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例如,通过天文学的研究,科学家们能够预测日食、月食以及流星雨等天文现象,为人们提供观赏和欣赏的机会。此外,天文学的研究还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地球的起源和演化,为地质学、气象学等学科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另外,天文学的发展也推动了科技的进步,例如望远镜、卫星技术等的发展,也对通讯、天气预报、导航等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
第五段:个人体会(300字)
通过上天文课,我认识到宇宙是如此广阔而神秘。每当仰望星空,我感到自己的存在微不足道,但同时也意识到人类的聪明才智和勇气。天文学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位置和意义。虽然我对天文学的了解仍然有限,但这门课激发了我对科学的热爱和求知欲望。我也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机会去探索宇宙的奥秘,深入了解天文学的发展和研究,并将所学应用于更广泛的领域,为人类的进步做出贡献。
总结(100字)
通过上天文课,我对宇宙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天文学的探索和研究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对人类智慧的体现和对我们存在意义的思考。天文学的发展和应用也带来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对社会发展的贡献。我相信,通过不断的学习和阐述,天文学将继续为人类带来无尽的惊喜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