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有不少心得体会时,不如来好好地做个总结,写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那么心得体会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最新心得体会范文大全,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围城的读书心得体会精选篇一
《围城》主要是以主人公方鸿渐的生活道路为主线来描写的,刻画了方鸿渐从留学回国后在事业、爱情、家庭中进出围城的故事。
在海外留学期间,方鸿渐一直困在父亲和亲事的围城之中。为了父亲的期望,不惜买假文凭,但他又不算是一个彻底的坏人,在买了假文凭之后内心非常的惭愧和挣扎;同时纠结在父亲安排的亲事之中,作为一个现代青年虽然不满意家里安排的亲事,但忌惮父亲的威严,不敢做出反抗。从这一点上来说方鸿渐是一个可怜的人,他不能把控自己的生活,却也没有反抗的勇气。
赴邀三闾大学,方鸿渐又走入赵辛楣的围城之中。方鸿渐与赵辛楣从苏文纨的“情敌”变成了知己好友,由赵辛楣推荐,在时局动荡的情况下共同去三闾大学做教授。在赴邀的途中一共有5个人,未来三闾大学的训导长李梅亭,副教授顾尔谦,助教孙柔嘉,再就是赵辛楣和方鸿渐。李梅亭满口仁义道德,虚荣猥亵,荒.唐可笑,不能够称得上一个教授;顾尔谦则是一个攀龙附凤、专事吹捧的势利小人,在途中的表现让人倒尽胃口;而孙柔嘉则是一个表面柔柔弱弱,却是个非常有心机的女人。他们5个人的南下之行也成了文章中非常精彩的一部分。都说要看一个人待人接物、处理事情怎么样,就要和他一块去旅行,看了这部分内容真是把这句话表现的淋漓尽致,五个人的个性特点在旅行中暴漏无疑。
结束了辛苦的旅程,到达三闾大学,方鸿渐也走入了这个更大的事业围城中。三闾大学校长高松年的伪君子、道貌岸然、老奸巨猾,表面维护教育,私下里却对王太太别有情愫;韩学愈和方鸿渐一样购买假文凭,撒谎和不带眨眼睛的,老谋深算、结党巩固地位,一直也想为韩太太谋个职位;汪处厚凭借自己的政治背景抢走了李梅亭中文系主任的位置,他终究是幸运的,原配离世娶了比自己小20岁的汪太太并宠爱有加;其他的小角色同样也是平淡却会在某一点上崭露头角,让人不齿。三闾大学中的勾心斗角,让方鸿渐虽然疲惫却也无力挣脱出来,他觉得自己是一个没有什么大的用处的人,却也不安于自己只是一个副教授,最终还被人辞退的现状。事业的围城终在赵辛楣因与汪太太的绯事而离开和高松年的道貌岸然中的结束。事业的围城方鸿渐也不能说一无所获,他终究觅得一妻,那就是孙柔嘉,可以说他是“被结婚”,迷迷糊糊的在一些流言中把原本没有的故事变成了现实,他到底爱不爱孙柔嘉可能连他自己也不知道。
走出了事业的围城,方鸿渐最终走进了孙柔嘉为他精心设计的婚姻的围城中。方鸿渐与孙柔嘉在返回上海的途中结了婚,这对双方来说都不能算是令人满意的结合。孙柔嘉思虑周密、心机颇重,对于方鸿渐她想要完全掌控。他们的结合在起初还只是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方鸿渐也会迁就爱妻,但回到上海后两家亲人的介入是的他们的争吵升级而且频繁,双方不再轻易妥协。最终,方鸿渐与孙柔嘉的婚姻在方的辞职后达到巅峰,他们的婚姻生活最终破裂。方鸿渐走出了婚姻的围城,他是不是愿意,他是不是庆幸我们不得而知,但我觉得他婚姻的破裂对他来说也许真的是一种解脱。
《围城》给我们刻画的方鸿渐是一个悲剧的角色,而他的悲剧就是来源于他的性格:逃避退却、优柔寡断、虚无主义、缺乏主见等,性格决定命运,方鸿渐的性格决定了他始终不能走出别人或者自己为他设定的围城。
我们现在的生活又是怎么样的呢?很多人小时候为了父母的期望,放弃自己的兴趣爱好,钻进枯燥无聊的课本中,努力学习,考上了好的大学;大学毕业之后又听从父母的决定进入安排好的单位,努力从事着自己并不喜欢的职业,虽然不喜欢但是也没有反抗的勇气;到了一定的年龄又是听从父母的安排不断的相亲,以父母的标准找到一个老公或者老婆,慢慢的更加没有推倒一切重来的勇气了……我们是不是也活在一个围城里面,当有机会走出来的时候我们没有勇气,当一切成定局的时候我们却又不甘心,是我们都忽略了里面的风景还是我们一直在期望围城外的精彩。
也有很多人说《围城》是在讲述我们现实中的婚姻,没有结婚的人想进入婚姻的围城中,而在婚姻围城中的人却想要挣脱出来获得自由。对于婚姻来说,当我们在围城外的时候我们就要享受自由的快乐,当我们进入围城的就要负起自己应有的责任。
《围城》耐人寻味……
围城的读书心得体会精选篇二
看钱钟书的《围城》我会不禁想起沈从文的《边城》,两本书都有个共同点,就是写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物。不过结局是截然相反的,一个是悲剧,一个是喜剧。就像钱钟书说的:“随你怎么把作品奉献给人,作品总是作者自己”,从两个故事的不同结局,我们可以想象他们的人生路。
在旅行的时候,人生的地平线在移近。翻开钱钟书的简介,他毕业于清华、牛津,从事于文学研究、翻译,他和夫人杨绛的婚姻也很美满,之中的辛酸我们不便乱加定论。跟他写的小说一样,故事的主人公方鸿渐和孙柔嘉从爱情到婚姻,从婚姻到为生活的点点滴滴吵吵闹闹,耍耍脾气也很正常。有痛苦不怕,有不堪回首的往事也不怕,过去的已经过去,记住现在最重要。
方鸿渐当初以为自己走进了唐晓芙的围城,苏文纨以为自己走进了方鸿渐的围城,只是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有了门,我们可以出去;有了窗,我们可以不必出去。在没有窗前,想尽办法逃出去,当知道逃不出围城时,只好找适合自己的窗。
一个人到了20岁还不狂,为无志,到了30岁还狂,为无识。方鸿渐他为了能够获得家人,外人的认可,花了钱购买了“克莱登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却又怕这怕那的,不像韩学愈那样干脆果断做了就做了,又怕见不得人,最后被三闾大学请出了学校,韩学愈就不一样了,拿着假学位、带着外国老婆到高松年处求职,获得三闾大学历史系主任的职务,可谓功成名就。
既然害怕又何必这么做呢,不是说,活呀活的痛快,死要死的干脆,他犹豫了。在当时中国人瞧不起蛮夷,近代西洋人瞧不起东方人,而中国百姓高捧留洋学者,看看方鸿渐就知道了。一回国记者包围,问东问西:报纸头条都是他的回国,去巴黎、法国、美国等获得的学位:又演讲又做媒的,满世界宣扬,就怕别人不知道。
不要说结婚要文凭,找工作要文凭,连买票都要证书,他们去三闾大学的途中,那接待他们的人,看到他们拿出的新闻编辑证,研究所证,秘书证,把赵辛楣误认为谁时,点头哈腰,阿谀奉承,尽说好听的,就可以看出。证书好比人的一个人的外表,人人都喜欢穿得体面,有条不紊的人。
哲学家说:天下只有两种人。比如一串葡萄到手,一种人挑好的吃,另一种人把最好的留到最后吃。照例第一种人应该乐观,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好的;第二种人应该悲观,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坏的。不过事实却适得其反,缘故是第二种人还有希望,第一种人只有回忆。我们剩下的是什么呢,可以想象。
秋天,秋叶随风而逝,车轮碾过路面不留一点痕迹,风悉悉索索的吹着,叶飘然落下,可你找不到他来过的影子,他已把自己奉献给了生他养他的土地。
围城的读书心得体会精选篇三
“天下只有两种人。譬如一串葡萄到手,一种人挑的先吃,另一种人把的留在最后吃。”这是我看钱钟书先生《围城》感受最深的一句话。
前段时间趁着无聊打发时间就把钱钟书先生的《围城》粗略的拜读了一下。看的不是很认真,但是感受挺深的。这几天因为要准备读书交流会,所以又把这本书再次看了一次,两次真的会有不同的感受。特别是这次我感觉自己从书中得到的更多,可能不太能理解书中主人公的感受,不能做到感同身受,也大概可以知道一点。
小说以方鸿渐的生活道路为主线,反映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生活和心理的变迁浮沉。在感情上,方鸿渐是一个彻底的失败者,在和他有过关系的几个女人面前都是如此;对于鲍小姐,他失败于无力抵抗,对于苏小姐,他失败于优柔寡断,对于唐小姐,他失败于无所行动,对于孙小姐,他失败于没有判断力。虽然说围城存在,但大多数感情的围城都是他一手造成的。但同时,他也是承认自己的失败的,当他拿到了克莱登大学的假学位,却不肯以假乱真,实际上就承认自己做了贼,做人还是强势一点好。
整本书中,除了他对唐小姐的追求尚显出些他试图征服命运的思想外,其余的只是方鸿渐徒劳的思想斗争和软弱的行为罢了。所以也就有了如此悲凉的结局。我们生活中也是处处有着围城,我们都是被困在城中的人,无形的城太多了。只是钱钟书先生把30年代的这座城具体形象化了,让身处21世纪的我们看清了书中城中之人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说得如此那般真切其实也是为了使我们看清我们身边同样的一座围城。现如今的社会,竞争激烈,存在的明争暗斗、勾心斗角比书中更加激烈也更凶险。同学朋友之间的友谊和竞争、家庭里的亲情和压力、社会上的各种压力压得我们透不过气,我们出生开始就有着形形色色不可逾越的诸多围城。我们能做的不是随遇而安,我们需要反抗,需要去拼搏,与命运作斗争,只有这样,我们的这座围城才不至于是困扰我们,说不定可以变成我们的乌托邦呢!
的确,我们生活中也是处处都有“围城”,事业,爱情,家庭,学习,生活都与这座围城密切相关,看你自己如何取舍。人性本恶亦或是人性本善?这都交由我们自己去探究。
只有一点,我觉得我们是不能改变的,就是身处这样一个大世界,不管人心不管世道如何险恶,重要的是我们始终要保持一颗善良单纯的心。虽然很多事实证明,这是不太可能的,但是我坚信:只要我们自己想,没有什么是做不到的。“身处乱世,心亦不变”。我们现在还没有踏入社会,还没有真正尝到社会的滋味。在学校里我们也不能迷失自己,与人交往我们不能见人就掏心掏肺,但是至少要真诚相待。我自认为在这方面做的还是不错的。不管是谁,我觉得只要我真心真义对你,时间久了你也会一样对我。做人这样,做事情又何尝不是一样的道理呢?做事情我们绝对不能心存侥幸,一定要踏踏实实老老实实去做好,去尽全力完成上面分配的任务。
书中的方鸿渐是一个典型的知识分子,出身小富家庭,留过洋,没什么理想,不善交际,一介书生,也很单纯,这个故事到最后给我们呈现的无疑是个悲剧,起初,我以为方鸿渐和苏文纨会是一对,可惜现实很残酷,方鸿渐不喜欢苏文纨。这让我想起了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好像外人看似很般配的一对往往走不到一起。最后方鸿渐和孙柔嘉成了一对,他们都是很单纯的,他们经常为很琐碎的小事争吵,这是生活中非常常见的,两人都不愿意认输,小气,斤斤计较,刚开始谈恋爱的时候,大家都向对方展示好的一面,浪漫,收起自己的脾气,一旦在一起,柴米油盐,朝夕相处,矛盾自然爆发了,围城心理,是人性吧,这也是这部小说能引起广泛共鸣的原因。现实生活中又何尝不是这样,现在80后结婚有多少是能如自己所愿的,很多都有来自亲友双方父母的因素,最后都不得而终。其实我不够资格在这里说到感情,毕竟自己少不更事,但是自己身边这样的例子也是很多的。所以我也有一定发言权,他们很多都是被房子和金钱弄得不能走到最后。
围城的读书心得体会精选篇四
钱钟书的代表作《围城》是中国现代杰出的讽刺小说,在《围城》中可谓是无处不有讽刺意味。《围城》的文化反省层面主要是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反思批判,但它不是“通过旧式知识分子形象去完成这种反省、批判,而是从‘最新式’的文人,也就是主要通过对一批留学生或高级知识分子形象的塑造去实现这种反省与批判”。
一、对宗教思想的嘲讽
(一)对的讽刺
是世界上、传播范围最广的宗教,它倡导宗教的献身精神。“十诫”中就有孝敬父母,不可杀人、不可奸淫、不可偷盗、不可作假见证、不可贪恋他人财物等伦理准则。在文中,鲍小姐信,但她明明犯了“十诫”中之“不可奸淫”之诫。鲍小姐已订婚,却在船上勾引方鸿渐,并发生了性关系。作者通过方鸿渐的心理道出了“信教在鲍小姐的行为上全没影响。”作为徒的鲍小姐“行动不检”,无疑是对的无情讽刺。还通过方鸿渐阐述学医者“救人的肉体”,而宗教“救人的灵魂,要人不怕死”,病人们却怕死,逃不过一死,还找牧师和神父来送终。讽刺学医兼信教是“药房掌柜带开棺材铺子”。“太便宜了”这四个字更为作者对的讽刺划上着重讽刺的符号。
(二)对佛教的讽刺
作者对佛教也取幽默调侃的态度。方鸿渐等人前往三闾大学途中路过金华时,借宿在“满是蚤虱的欧亚大旅社”。晚上周身发痒,无法入睡。“到后来,……学我佛如来舍身喂虎的榜样,尽那些蚤虱去受用。……早晨清醒,居然自己没给蚤虱吃个精光,收拾残骸剩肉还够成个人,可是并没有成佛”。虽是寥寥数语,却揭示出佛教像其他宗教一样,是睽离常识的,压抑人性的。像太太那样崇洋的人,起洋名字,说洋话,“享受了最新的西洋科学设备”,却信佛,天天念十遍“白衣观世音咒”,不免滑稽可笑。
二、对传统道德观念的讽刺
儒家思想确实存在至今仍闪光的智慧,但也应看到它的落后、消极的一面。《围城》中方豚翁与方鸿渐谈起婚娶之事时说:“女人念了几句书最难驾驭。男人非比她高一层,不能和她平等匹配。方鸿渐也说过:“说女人有才学,就仿佛赞美一朵花,说它在天平上称起来有白菜番薯的斤两。真聪明的女人决不用功要做成才女,她只巧妙的偷懒——”。通过方鸿渐的这句话点出了“女人有才便无德”、“无才便有德”。这无疑亦是传统道德中无法产生积极作用的腐朽观念。
三闾大学在商讨制订导师制时,李梅亭说:“中西文明国家都严于男女之防,师生恋爱是伤师道尊严的,万万要不得,为防患未然起见,未结婚的先生不得做女学生的导师。”在写汪太太拒绝高松年聘请她到三闾大学做事时写了两点理由,其一是:“她知道这是男人的世界,女权那样发达的国家像英美,还只请男人去当上帝,只说he,不说she”。这些话指出在当时依旧风靡的“男女授受不亲”、“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
方鸿渐、孙柔嘉二人婚后回家,“行礼的时候,……柔嘉直挺挺踏上毯子,毫无下拜的趋势,鸿渐跟她并肩三鞠躬完事”。方家老太太“嫌她衣服不够红,不像个新娘,尤其不赞成她脚上颜色不吉利的白皮鞋”,通过这一系列的鸿渐夫妇与方家上代在文化观念上的错位和冲突对传统的儒家礼制观念进行抨击与批判。
三、作者对传统哲学观念的抨击
方鸿渐打算弄张假文凭回去哄父亲和丈人,但转念一想“自己买张假文凭回去哄人,岂非也成了骗子?”作者写到这里,笔锋一转:“可是——记着,方鸿渐是进过哲学系的——撒谎欺骗有时并非不道德。柏拉图《理想国》里就说兵士对敌人,医生对病人,官吏对民众都应该哄骗。圣如孔子,还假装生病,哄走了儒悲,孟子甚至对齐宣王也撒谎装病”。这席话,皮相地看。是针对方鸿渐的,事实上,也是对柏拉图、孔孟这些哲学圣人的嘲讽。作者还通过了赵辛楣的嘴说出了普通人对哲学的蔑视,“从我们干实际工作的人的眼光看来,学哲学跟什么都不学全没两样”。作者对哲学的讽刺还通过所谓的哲学家楮慎明来进行。褚慎明通过给外国哲学家写信恭维他们,获得了三四十封回信,并因此得以让一位爱才的阔官僚出资出洋“深造”。归国后得到了“哲学家”的头衔,“但有人说他是神经病”。“哲学家”与“神经病”在此巧妙地搭配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巧妙的讽刺。作者的讽刺矛头还指向哲学的基本观念——真理观。鲍小姐很放荡,只穿抹胸和贴肉短裤,于是“有人叫她‘真理’,因为据说‘真理是赤裸裸的’。鲍小姐并非一丝不挂,所以他们修正为‘局部的真理”’。在南城,李梅亭和阿福对骂,作者以画龙点睛之笔写道:“反正谁的嗓子高,谁的话就是真理。”这两处的“真理”概念似乎都是信手拈来,但也反映出作者对中外传统的哲学真理观的怀疑和批判意识。
四、对传统学术的批判
作者在文中写方鸿渐在国外“由社会学系转哲学系,最后转入中国文学系毕业”时,又进一步写道,“学国文的人出洋‘深造’,听来有些滑稽。事实上,惟有中国文学的人非到外国留学不可。因为一切其他科目像数学、物理、哲学、心理、经济、法律等等都是从外国灌输进来的,早已洋气扑鼻;只有国文是国货土产,还需要外国招牌,方可维持地位。把国文比作“国货土产”,“还需要外国招牌,方可维持地位,”这便是对传统文学的的讽刺。豚翁让儿子方鸿渐看一些《问字堂集》、《癸巳类稿》、《七经楼集》、《谈瀛录》之类的书,搜集演讲材料。“鸿渐一下午看得津津有味,识见大长,明白中国人品性方正所以说地是方的,洋人品性圆滑,所以主张地是圆的;中国人的心位置正中,西洋人的心位置偏左;西洋进口的鸦片有毒,非禁不可,中国地土性质和平,出产的鸦片,吸食也不会上瘾;梅毒即是天花,来自西洋等等”。通过方鸿渐大长的见识的荒谬,指出了传统学术中的荒诞。
作者还通过方鸿渐、苏文纨、董斜川谈诗的方式,批判了旧诗和近体诗。赵辛楣在给方鸿渐的信上落上董斜川想出来的“鸿渐同情兄”,方鸿渐看后“疑团百出”,与赵辛楣见面后方知是“同跟一个先生念书的叫‘同师兄弟’,同一个学校叫‘同学’,同有一个情人的该叫‘同情”’。董斜川的这种牵强附会的解释又为文中对传统文化的讽刺施了一臂之力。
钱钟书作为一个对西方文学传统和现代文化思潮有很深把握的现代作家,他对中国文学传统给予客观的观照。前面所述的《围城》中对传统文化的种种讽刺,写尽了20世纪30年代末的中国在文化、价值方面的断裂、错位、颠倒与冲突。小说展示了传统对于现代中国自我围困的主题,辛辣地述说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困境。对传统文化的讽刺中,《围城》所着重揭示的是中国传统的保守、顽固、强大,以及它如何浸透了社会心理的一切方面,使历史停步不前。在《围城》中钱钟书把封建主义文化思想对知识者的精神腐蚀表现得淋漓尽致。
围城的读书心得体会精选篇五
读《围城》,跟读一般的小说感觉很不一样。总觉得大师的作品吧,肯定是生硬晦涩,至少是我辈很难读懂的,要想读懂,也要摆上好几本字典在旁边,才能有读下去的勇气,《围城》不是这样,它通俗的可以,从身边琐事娓娓道来,总有那么一处是撞击到你尘世的灵魂。
本来觉得40年代的作品,是太公太爷辈的事了,想要找到一丝与现实相关的东西无异于到秦始皇的墓里挖计算机。谁知读的时候,它竟多次引起我的共鸣!很多的事情,就像是发生在身边;人物的心情,就像是从自己记忆中掏出来的东西,贴切的让人吃惊!仿佛去看心理病的人被人一下子戳中了心事一样,有几分不可思议,又有几分难堪,却还有几分爽快!抨击人生病态,笑骂人性弱点。在这个领域来说,鲁迅应该算的上是鼻祖级人物了。
鲁迅是严肃的,狠狠的提出问题,像是尖锐的猫爪抓的你鲜血淋淋,钱钟书则不然,他漫不经心的提出问题,就像有只手在轻轻的挠你,他挠啊挠,你笑啊笑……最后终于发现了!原来自己身上有只虱子!也可以这么说,鲁迅用的是锋利无比的匕首,一触见血,给人一种鲜血淋漓的感觉;钱钟书用的是尖锐的长针,乍看之下,对患部没什么用,但像针灸似地对准医疗部位刺下,刺得深,刺得透,一疼之后便觉舒畅无比,让人被刺得心服口服。
一部好作品,就应该在某方面具有鲜明的特色,才能显示出作者的独特个性和品质。契诃夫的作品追求辛辣幽默,欧·亨利追求精巧的构思,《围城》所表现出来的是钱钟书的学者式的幽默讽刺。你看《围城》中,谈话、吃饭、交友、恋爱、工作、家庭,全是生活中种种细节,极其普通的琐事,然而正是在这些琐事中,在这些微不足道的细节中,一个个活生生的生活场景,一个个活灵活现的人物,呈现在读者眼前,是那样生动,艳活和逼真。
方鸿渐的虚伪,赵辛楣的坦白,褚慎明的爱面子,苏文纨的媚俗,唐晓芙的纯真,孙柔嘉的狡黠,都一跃纸上,让人又爱又恨。钱钟书善于用洞烛幽微,纤芥并肖的笔触刻画人物心理,其犀利精微的心理讽刺,使人物很具立体感。老处女范懿年华老去却乏人问津,一心想汪太太帮他做媒,却又装腔作势,故作矜持。
一见到赵辛楣就原形毕露,“像画了个无形的圈子,把自己跟辛楣华围在里面,说话密切泼水不入”,回去的路上,她几次设法要把同行的方鸿渐、刘小姐支开,留下赵辛楣和她两个人走。她一会儿说桥太窄,让赵辛楣拍她走河底;一会儿说忘了手提包,让赵辛楣陪她回去取。又有幽默,又有讽刺色彩,妙哉!第三章写几个知识分子的聚会就更加叫绝了。赵辛楣一心想灌醉方鸿渐以泄爱人被夺之恨,谁知苏文纨对方鸿渐的关怀更教他醋上心头,褚慎明和方鸿渐在席上互相鄙视,相互拆台,褚慎明看到方鸿渐酒醉后呕吐,故意嫌恶的捂着鼻子,心生一种幸灾乐祸和解脱的快感,“觉得自己泼出的牛奶,给方鸿渐的呕吐在同席者的记忆里冲掉了”,这种知识分子的丑陋灵魂,通过心理战昭然若揭,猛然外化的手法,显示出钱钟书讽刺幽默的高超、犀利。
围城的读书心得体会精选篇六
看钱钟书的《围城》我会不禁想起沈从文的《边城》,两本书都有个共同点,就是写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物。不过结局是截然相反的,一个是悲剧,一个是喜剧。就像钱钟书说的:“随你怎么把作品奉献给人,作品总是作者自己”,从两个故事的不同结局,我们可以想象他们的人生路。
在旅行的时候,人生的地平线在移近。翻开钱钟书的简介,他毕业于清华、牛津,从事于文学研究、翻译,他和夫人杨绛的婚姻也很美满,之中的辛酸我们不便乱加定论。跟他写的小说一样,故事的主人公方鸿渐和孙柔嘉从爱情到婚姻,从婚姻到为生活的点点滴滴吵吵闹闹,耍耍脾气也很正常。有痛苦不怕,有不堪回首的往事也不怕,过去的已经过去,记住现在最重要。
方鸿渐当初以为自己走进了唐晓芙的围城,苏文纨以为自己走进了方鸿渐的围城,只是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有了门,我们可以出去;有了窗,我们可以不必出去。在没有窗前,想尽办法逃出去,当知道逃不出围城时,只好找适合自己的窗。
一个人到了20岁还不狂,为无志,到了30岁还狂,为无识。方鸿渐他为了能够获得家人,外人的认可,花了钱购买了“克莱登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却又怕这怕那的,不像韩学愈那样干脆果断做了就做了,又怕见不得人,最后被三闾大学请出了学校,韩学愈就不一样了,拿着假学位、带着外国老婆到高松年处求职,获得三闾大学历史系主任的职务,可谓功成名就。
既然害怕又何必这么做呢,不是说,活呀活的痛快,死要死的干脆,他犹豫了。在当时中国人瞧不起蛮夷,近代西洋人瞧不起东方人,而中国百姓高捧留洋学者,看看方鸿渐就知道了。一回国记者包围,问东问西:报纸头条都是他的回国,去巴黎、法国、美国等获得的学位:又演讲又做媒的,满世界宣扬,就怕别人不知道。
不要说结婚要文凭,找工作要文凭,连买票都要证书,他们去三闾大学的途中,那接待他们的人,看到他们拿出的新闻编辑证,研究所证,秘书证,把赵辛楣误认为谁时,点头哈腰,阿谀奉承,尽说好听的,就可以看出。证书好比人的一个人的外表,人人都喜欢穿得体面,有条不紊的人。
哲学家说:天下只有两种人。比如一串葡萄到手,一种人挑好的吃,另一种人把最好的留到最后吃。照例第一种人应该乐观,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好的;第二种人应该悲观,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坏的。不过事实却适得其反,缘故是第二种人还有希望,第一种人只有回忆。我们剩下的是什么呢,可以想象。
秋天,秋叶随风而逝,车轮碾过路面不留一点痕迹,风悉悉索索的吹着,叶飘然落下,可你找不到他来过的影子,他已把自己奉献给了生他养他的土地。
围城的读书心得体会精选篇七
《围城》一书当中作者以两个亲戚的形象为原型:一个志大才疏,常满腹牢骚;一个狂妄自大,常自吹自唱。在此基础上再加上自己的经历,构造了小说的主人公方鸿渐。但有趣的事,作者的经历由于方鸿渐的经历大不相同:同是留学,但方鸿渐却是在国外聊以度日,最后弄了个假文凭,回国后还要被人嘲笑;回到上海后,未婚妻已经去世了,要住在岳父家里,在岳父的银行谋事,寄人篱下;爱情来了,但去得也像来时那样迅速,仿佛一切都只是一场梦;偶然中和辛楣成了患难之交,到了三闾大学后却又要分道扬镳;难得的婚姻在回到上海又有遭遇失败,一切都好像没有了终点。
对于方鸿渐而言,经历过的苦与累,别人对他的嘲讽与怠慢,都磨光了他刚留学归来时的才气。在与唐小姐还没有开始便结束的恋爱中,鸿渐受尽了失恋的折磨,同时也让他看清了周经理两夫妻的小人之心:一边说着鸿渐是个不可多得的好女婿,若是将来鸿渐结婚了,一定要让那女孩做自己的干女儿,在知道鸿渐恋爱后,对鸿渐的态度却变得越来越差,似乎鸿渐对不住他们已死的女儿。如此态度上的变化,难怪最后会闹翻。当鸿渐收到三闾大学的电报后,即准备动身到三闾大学任职教授,路上与赵辛楣成了莫逆之交,揭示了他人生中的另一半——孙柔嘉。即使在三闾大学的生活并不愉快,也在那里与辛楣分道扬镳,最后回到上海更是受尽了气,与柔嘉的婚姻生活也不尽人意,但这就是围城,一切都在重复着,没有结束的一天。
对于方鸿渐,我佩服他的才气,小说的上半部分中充分显露了他的口才和余人打交道时的圆滑。后来的生活遭遇使他受尽委屈,本应是左右逢源的留洋学生,却被生活逼的脾气暴躁,也已收回了自己的婚姻与事业,令人可悲可叹。
苏小姐可以说是一位巾帼英雄,若是说鸿渐的学位是可以乱真金的黄铜,那么苏小姐的学位就是24k的足金。无论是修养还是学识,这位苏小姐在小说的前半部分都代表了男人心目中理想的形象,有学问,家世好,人长得也漂亮,就是年纪大了点。
回到上海后两人便分道扬镳,过了好久才再次来往。当鸿渐主动去拜访苏小姐的时候,苏小姐对她的态度异常冷淡,那一次鸿渐碰到了苏小姐当时的未婚夫赵辛楣。苏小姐在辛楣面前说鸿渐的好话,惹得辛楣嫉妒,从此两人便结下了梁子。鸿渐也在那里认识了苏小姐的表妹——唐晓芙,这个令他爱的痛苦的女人。后来的一段日子里,苏小姐与鸿渐的来往愈来愈频繁,终于有一天,苏小姐向鸿渐表明了爱意。鸿渐当时傻了眼,好久才恢复过来。隔天他在寄去的信里表明了决绝之意。苏小姐心灰意冷,与曹元朗结了婚。一年后,他们在香港再次相遇,苏小姐已变成了势利之人。
苏小姐纵使学位高,家世好,但她身上却有女人普遍拥有的嫉妒心理。在她与鸿渐来往时,她也千方百计阻止自己的表妹与鸿渐见面。在鸿渐向她表明自己已经心有所属时,她又到晓芙那里抹黑鸿渐,最终致使两人的恋情告终。加了一个自己不喜欢的人,在一个充斥着名利的世界中生存,使她变得势利,也看不起人。苏文执也是可怜,自己的人生在她的嫉妒心和欲望的驱使下扭曲变形,也不只是活该还是可悲。
围城的读书心得体会精选篇八
《围城》是钱钟书先生的大作,“围城”一词是书中的一个才女苏文纨的一句话“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冲进来”,不得不说,这句话极具讽刺意味。不管是对他人还是对自己。苏文纨是书中的一个女主角,她本人很有才华从国外的一流学校拿到文凭,在回国的游轮中与男主角方鸿渐相识,当时的方鸿渐和游轮上的鲍小姐有着暧昧关系可是,苏文纨还是渐渐地爱上了方鸿渐。我想,我很难理解当时方鸿渐的心情,一个在好大学拿到文凭的女高材生喜欢上自己,而自己呢,是一个每天要伸手向家里要钱,在国外混了几年,连文凭都是假造的。自己并没有一点点的真才实学。他为此感到很恐慌可是也避免不了有一丝窃喜。即恐慌苏文纨发现自己的文凭是假造的,也窃喜苏文纨这样的才女喜欢上自己。于是,方鸿渐天性中的胆怯占了上风,使他一次次错过机会,通过苏文纨,方鸿渐认识了唐晓芙,方鸿渐心里想着唐晓芙可是,唐晓芙结婚了,新郎并不是他。反而,由于方鸿渐的胆怯与懦弱,言不由衷,方鸿渐渐渐陷入步步为营的孙柔嘉的“围城”中。可是,结婚后他们并没有过上幸福的生活,反而日日争吵,家无宁日。
方鸿渐的生活和事业以及婚姻都深陷与“围城”中,他的婚姻是孙柔嘉的步步为营和他的胆怯懦弱造成的,婚后的生活可谓三天一大吵五天一小吵,他急欲挣脱,可是却不能挣脱。这对比与他婚前的状态,不正好切合苏文纨的这句话“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冲进来”吗。而方鸿渐的事业,他的假文凭虽然让他有了工作,可是假造的文凭,让他每天都提心吊胆,心惊胆战害怕被别人发现,会被他人嘲笑,在这个充满了尔虞我诈,虚伪,明争暗斗的世界,他感到极大地压力。而在离开这个使他感到压抑的地方后,新的生活并不能使他感到舒心,反而使他感到无所适从,他只能逆来顺受的接受朋友的施舍。以至于,他的生活也是出于“围城”之中。
读了《围城》,我发现,知人知面不知心,在生活中有很多人表面一套,背地里又是另外一套,你完全不知道她的真面目,也不从得知她的真目的。她做每一件事都有她的目的。就像《围城》中的孙柔嘉一般,她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以另一种面目。她将自己的真面目隐藏起来,以一种小女人的面目去得到自己的目的。这不免让人心寒。因为她太会演戏了,生活中不乏演员之流。可是,孙柔嘉却将戏演到了自己和他人的生命中。可以想象,如果我发现自己亲密的人,有着无数张脸,在你和别人的面前,演着一场一场的戏。这很恐怖。
而方鸿渐这个人物告诉我,一个人千万不能造假,一个谎言需要千万个谎言来弥补。这句话不可谓不精辟。方鸿渐为了给家人一个交代,所以伪造了一份文凭。可是,他日日担心他的假文凭会被别人发现,由此他会被别人嘲笑,会身败名裂。为了不被别人发现文凭是假的,他说了无数个谎言来弥补。在做每一个决定前都要考虑会不会被他人发现文凭是假造的。以至于,影响到了他的婚姻,生活以及命运,事业。这不可谓不可悲可叹。
《围城》给了我很大的思考,它让我想起我小时候说谎的经历,让我想起我过去的好朋友,我这十几年来为之努力的梦想以及我的未来。我不可说我的收获是不大的,读这本书时,我曾大喜大悲,因为从书中的主角,我想到了我自己,我联系到了我的生活,我曾经做过的错事,我记忆中比较深刻的回忆。这无一不使我感到一种疲惫。书中的主人公们,折射出现实生活中的很多人,很多事。也让我想了很多很多。
书中的人物其实是现实社会中人的缩影,不愿意从基层做起,眼高手低,希望世界围绕着自己转,不肯踏踏实实做事,浮躁,一味的急功近利,追求高工资高回报。只看到眼前的利益,不能做长远的考虑。只图当下的快乐。更有许多人,靠着父母或者,自己不努力工作,只做啃老族,生活的庸庸碌碌。没有上进心。
读了这本书,我明白了很多,想了很多。我会过好自己的每一天的。
围城的读书心得体会精选篇九
如果你是朋友,你应该喜欢见面。即使你通过电话接触过对方,你也看不到对方,你说的话也不能像信一样保留和阅读几次。电话是懒惰的访问,吝啬的沟通,最不够的朋友。
我非常喜欢这部小说的结尾。一个人饿着肚子躺在床上,听着钟声落后,后悔,回顾几个小时前的事情,每小时慢7分钟,真的很讽刺。
我以为方鸿渐会遇到唐晓福,但故事突然结束了。后来,我觉得即使我相遇了,结局也是一样的。人们不能像方鸿渐那样毫无目的、毫无计划地生活。我甚至认为一切都可以得到补救。我记得曾经有一个产品口号:“抓住不能再来的时间”。
《围城》中的比喻也讽刺有趣,不亚于《红楼梦》。比如形容王美玉的时候:“满嘴鲜红的牙根肉,像侠客的心胸一样不平。”一开始我不明白。后来我想,侠客不喜欢打抱不公吗?这是在形容王美玉的牙根肉不公,等等。
围城的读书心得体会精选篇十
《围城》一书当中作者以两个亲戚的形象为原型:一个志大才疏,常满腹牢骚;一个狂妄自大,常自吹自唱。在此基础上再加上自己的经历,构造了小说的主人公方鸿渐。但有趣的事,作者的经历由于方鸿渐的经历大不相同:同是留学,但方鸿渐却是在国外聊以度日,最后弄了个假文凭,回国后还要被人嘲笑;回到上海后,未婚妻已经去世了,要住在岳父家里,在岳父的银行谋事,寄人篱下;爱情来了,但去得也像来时那样迅速,仿佛一切都只是一场梦;偶然中和辛楣成了患难之交,到了三闾大学后却又要分道扬镳;难得的婚姻在回到上海又有遭遇失败,一切都好像没有了终点。
对于方鸿渐而言,经历过的苦与累,别人对他的嘲讽与怠慢,都磨光了他刚留学归来时的才气。在与唐小姐还没有开始便结束的恋爱中,鸿渐受尽了失恋的折磨,同时也让他看清了周经理两夫妻的小人之心:一边说着鸿渐是个不可多得的好女婿,若是将来鸿渐结婚了,一定要让那女孩做自己的干女儿,在知道鸿渐恋爱后,对鸿渐的态度却变得越来越差,似乎鸿渐对不住他们已死的女儿。如此态度上的变化,难怪最后会闹翻。当鸿渐收到三闾大学的电报后,即准备动身到三闾大学任职教授,路上与赵辛楣成了莫逆之交,揭示了他人生中的另一半——孙柔嘉。即使在三闾大学的生活并不愉快,也在那里与辛楣分道扬镳,最后回到上海更是受尽了气,与柔嘉的婚姻生活也不尽人意,但这就是围城,一切都在重复着,没有结束的一天。
对于方鸿渐,我佩服他的才气,小说的上半部分中充分显露了他的口才和余人打交道时的圆滑。后来的生活遭遇使他受尽委屈,本应是左右逢源的留洋学生,却被生活逼的脾气暴躁,也已收回了自己的婚姻与事业,令人可悲可叹。
苏小姐可以说是一位巾帼英雄,若是说鸿渐的学位是可以乱真金的黄铜,那么苏小姐的学位就是24k的足金。无论是修养还是学识,这位苏小姐在小说的前半部分都代表了男人心目中理想的形象,有学问,家世好,人长得也漂亮,就是年纪大了点。
回到上海后两人便分道扬镳,过了好久才再次来往。当鸿渐主动去拜访苏小姐的时候,苏小姐对她的态度异常冷淡,那一次鸿渐碰到了苏小姐当时的未婚夫赵辛楣。苏小姐在辛楣面前说鸿渐的好话,惹得辛楣嫉妒,从此两人便结下了梁子。鸿渐也在那里认识了苏小姐的表妹——唐晓芙,这个令他爱的痛苦的女人。后来的一段日子里,苏小姐与鸿渐的来往愈来愈频繁,终于有一天,苏小姐向鸿渐表明了爱意。鸿渐当时傻了眼,好久才恢复过来。隔天他在寄去的信里表明了决绝之意。苏小姐心灰意冷,与曹元朗结了婚。一年后,他们在香港再次相遇,苏小姐已变成了势利之人。
苏小姐纵使学位高,家世好,但她身上却有女人普遍拥有的嫉妒心理。在她与鸿渐来往时,她也千方百计阻止自己的表妹与鸿渐见面。在鸿渐向她表明自己已经心有所属时,她又到晓芙那里抹黑鸿渐,最终致使两人的恋情告终。加了一个自己不喜欢的人,在一个充斥着名利的世界中生存,使她变得势利,也看不起人。苏文执也是可怜,自己的人生在她的嫉妒心和欲望的驱使下扭曲变形,也不只是活该还是可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