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掌握,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那么该如何才能够写好一篇读后感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最新实践论读后感通用篇一
实践是寻求真知的唯一途径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和检验标准。”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实际的情形是这样的,只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物质生产过程中,阶级斗争过程中,科学实验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时,人们的认识才被证实了。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人们经过失败之后,也就从失败中取得教训,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于外界的规律性,人们就能变失败为胜利,所谓“失败者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这个道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内在实质,“认识——实践——再认识”是《实践论》的实践路线。
实践要注意方法
实践,就是一个怎样验证真理是否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本来面目的过程。谈实践的方法,我想从实践的特性开始说起。
一则,实践具有时间性和地点性:实践的内容会随时间、随场合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被前期、他地的实践所证明的东西不一定适用于当时(以及未来)、当地。“刻舟求剑”者犯得就是类似的错误。
二则,实践具备局部性和偶然性:某种局部实践的结论不一定适用于全局实践,某种偶然实践的结果不一定体现基本的、普遍的规律。“守株待兔”者犯得就是类似的错误。
三则,实践具有层次性:此一层次实践的结论不一定适用于其他层次和全部层次。
四则,实践具有主观性:人类的任何实践活动不可能绝对摆脱实践主体主观因素的制约;绝对客观的人类实践,是不存在的。主体能动发挥程度的不同,必会影响到实践的具体效果。
上述特性的共同作用,则形成了人类实践的“隐蔽性”,或曰局限性。正因如此,仅仅依靠一时一地的、个别的、局部的具体实践,来完全否定或肯定某种认识,那是不充分的;仅仅依靠具体实践所得出的具体结论,而不给予理性地抽象、概括和总结,却来完全否定或肯定某种认识,同样是不充分的。
具体实践只能用以证明具体结论,基本实践只能用以证明基本结论,普遍实践则可用以证明普遍结论;而唯有借助于人类的理性思维能力(能动),把人类的全部实践从局部上升到基本、从基本上升到普遍、进而抽象地形成人类的普遍实践(绝对实践),才能足够地证明客观事物的真理。
另外,还要预防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这篇文章,对当时中国革命的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它批判了当时革命中存在的两种不良倾向,其一是经验主义,其二是教条主义。经验主义有什么害处呢?不妨举一例说明。一队科研人员要到某雪山顶上探险。一位专家指出,高山顶上酷寒,煤气孔容易被冻住,需多带几根钢针以防不测。但是负责装备的是个老队员,他仅凭经验认为,一根钢针就足够了,因而没有听从专家的劝告。结果这群人全部被冻死在山顶,就因为那根钢针不小心弄断了,煤气孔堵塞,无法取暖。这个例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能够极好的说明,经验是要得的,但经验主义是万万要不得的。我想,犯经验主义的结果就是,决策前“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实践后“鼻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一酸眼泪流下来”。
实践要注意总结
总结的过程是一个认识飞跃的过程。要善于在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中学习,在再认识的环节上下功夫。不论是学习还是总结,都要找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在结合中升华,在结合中创新,在结合中发展。为此,要把调查与研究结合,既弄清情况,又理出头绪;把经验与教训结合,成功的经验固然重要,但失败的教训更可贵,从教训中学习往往使人更聪明;把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既要有丰富的材料,又要找出本质;把集中起来与坚持下去结合,既要善于集中正确的意见形成科学的决策,又要持之以恒的抓好落实。这样,经常不断地升华,使零碎的变成系统的,朴素的上升为理性的,又回到实践中运用,在实践中检验,在实践中发展。从而,形成实践、认识、总结、再实践、再认识、再总结的良性循环。
最新实践论读后感通用篇二
今年是我们敬爱的中国共产党90岁的生日,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经过暴风骤雨,寒冬腊月,骄阳似火的折磨艰难地踏着每一步直到1949年他们-中国共产党挺直了胸膛获得了今日幸福快乐的生活。
我们在世世代代的时代中不断进步,可是在生活中难免想到党。多多少少次我们都是为了党的纪念日忙得不亦乐乎,这是我们应该做的。
其中我看了一本关于党的书《实践论》,故事讲的是毛泽东在实践基础上的认识发展和判断错误的处理方式,这本书让我们体会到毛泽东不顾一切的为党和人民服务,而且对事物发展错误有正确的处理方式,使我党在健康的道路上茁壮成长。
我从这本书中能看出来毛泽东的辛苦,党的`艰辛,我深深地明白了我们生活中快乐,幸福从哪来的,是党是党把灵魂的火焰注入到下一代子孙身上,这种舍己为人的精神令人赞叹不已。我以后一定要好好珍惜这种来之不易的生活。
认真追溯党的发展历程后,我更加深深地体会到中国共产党不愧为伟大、光荣、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愧为领导中国人民不断开创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力量。
1921年7月1日我永远忘不了!党的生日!
最新实践论读后感通用篇三
曾经有一部分教条主义的人长期拒绝中国革命的经验,否认“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这个真理,而只生吞活剥马克思主义书籍中的只言片语,去吓唬人们。还有另一部分经验主义的人长期拘守于自身的片断经验,不了解理论对于革命实践的重要性,看不见革命的全局,虽然也是辛苦地——但却是盲目地在工作。这两类人的错误思想,特别是教条主义思想,曾经在一九三一年至一九三四年使得中国革命受了极大的损失,而教条主义者却是披着马克思主义的外衣迷惑了广大的同志。毛泽东的《实践论》,是为了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去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这些主观主义的错误而写的。因为重点是揭露看轻实践的教条主义这种主观主义,故题为《实践论》。毛泽东曾以这篇论文的观点在延安的抗日军事政治大学作过讲演。
辨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把实践提到第一的地位,认为人的认识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排斥一切否认实践重要性、使认识离开实践的错误理论。列宁这样说过:“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但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邓小平同志曾经也说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通过对《实践论》的研读,我联想到其实自己对部门的管理,特别是对干事的培养以及干事们平时的表现是和社会发展中所应遵循的规律事是一样的,即认识和实践
其实在开始管理一个部门的时候也犯过很多的错误,比如会只看到干事的表面,而没有真正的去了解每一个人,只是对他们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而没有上升到理性上去。只是以他们的外表和平时做事情去看待他们,没有真正的去了解每个人,去发现每个干事优秀的方面,精彩的方面。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人们的认识,不论对于自然界方面,对于社会方面,也都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即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的过程,第一步,是开始接触外界事情,属于感觉的阶段。第二步,是综合感觉的材料加以整理和改造,属于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阶段。只有感觉的材料十分丰富(不是零碎不全)和合于实际(不是错觉),才能根据这样的材料造出正确的概念和论理。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通过心智的逐渐成熟和对辩证唯物认识论的逐步了解,我不断的调整对部门的管理策略,同时也调整自己的状态,尝试着很多的方案,不合适的逐步该进,合适的留下来,逐步的完善,以得到一个更适合对我们部门干事的培养以及管理方案。在这个过程中我和干事们真正做到打成一片,到了什么都说的地步,我才逐渐的了解到每个人的专长和优秀的方面,知道了每个人的精彩,这样也方便了我对干事的管理与培养。同时在对培养与管理方案的逐渐完善的过程中认识到了实践的重要性,我们不怕错误,每个错误过后,我们会一起找出原因,找到解决的办法,那样我们才有了逐步的完善,同时在那个过程中,大家也做到了互相了解,增强之间的友谊,也增强了部门的凝聚力。可谓是一举多得的。这样我才了解到原来实践是这么重要与有效。
最新实践论读后感通用篇四
在部门干事平常的做事与自我锻炼中我更加认识到了实践的重要性。在平时的发言和做事中,有些干事是因为害怕自己做不好,怕丢脸,而不敢去做,不敢去发言;而另一些人是因为感觉什么都会了,自己的心理素质已经很好了,并不需要那样的机会去锻炼。但是我现在却发现这两种人在部门一年却并没有学到什么东西,也并没有成长多少。但是那些原来有些胆小和不自信的,平时注重自己的锻炼,虽然平时做事和发言中也闹了很多的笑话,做了很多的错事,但是他们却一再的坚持,不放过每次可以提升自己哦机会,锻炼自己。现在他们已经很成熟了,发言的时候也可以侃侃而谈了。
其中一些人因为害怕而不敢去实践,错过了验证一些事情的机会。在认识的过程中,他们就错失了第一步,失去了对外界事物的接触,怎么能提升到一个更高的高度哪。还有一些人犯了经验主义错误,以为自己已经可以了,不用再去实践,可是真正付诸实践的时候,又会是另一种光景。庸俗的事务主义家不是这样,他们尊重经验而看轻理论,更看轻实践因而不能通观客观过程的全体,缺乏明确的方针,没有远大的前途,沾沾自喜于一得之功和一孔之见。斯大林说得好:“理论若不和实践联系起来,就会变成无对象的理论,同样,实践若不以革命理论为指南,就会变成盲目的实践。”
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想要得到自身价值的实现,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人们经过失败之后,也就从失败取得教训,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于外界的规律性,人们就能变失败为胜利,所谓“失败是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这个道理。我的另一些干事在平时的在工作和发言中就不怕出错,出丑,很注意锻炼自己,也懂的很多事都付诸实践,同时在平时中我也会给他们很多机会,不在乎他们犯太多的错误,希望他们能够真正在一次次的实践中,在一次次的错误中学到东西,希望他们能够真正的成长,我想我也是遵循了实践的科学规律的。
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通过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即对实践重要性的认识,我们才能够学到更多的东西,才能都更好的成长。拥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致能更好的完善自己。这就是我对实践论的感悟。
最新实践论读后感通用篇五
《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最杰出的哲学著作之一。毛泽东同志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具体的社会实践,深刻地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密切联系。在建党90周年之际再温《实践论》,我对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实践论》文题虽为“实践论”,但其论述的过程却始终不离开认识。通过不断阐述认识与实践的联系,从而更能深刻地表达实践、解释实践。通过阐述认识的发展过程,我们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到人的认识究竟怎样从实践产生,而又服务于实践。
一、认识来源与实践。在实践过程中,人们通过自身的感官得出事物的各个表象、各种片面以及事物的外部联系,即对事物的感性认识。然后,随着社会实践的继续,人们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全体以及事物的内部联系,感性认识达成飞跃,成为理性认识。而认识的飞跃,是绝对不能离开实践的。认识来源与实践,并要回归实践。事物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实践活动也会跟着变化发展。省联社提出的“一条道路、两场革命”的战略思想,即以“战略转型革命”和“科技信息革命”,推动全省农信系统走“做强做优之路”。走做强做优之路,就是要把发展的方向从主要追求做大规模转向全面推进做强做优;把发展的重心从追求发展速度转向注重发展质量;把发展的途径从主要依靠要素投入和数量扩张转向更加依靠体制创新和资源配置。经济学的规模经济理论和生态学的弱肉强食法则,为企业做大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他们简单的认为,只有做大规模才能抵御行业的风险,才能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避免被大鱼吞噬的厄运。但农信社60年的发展实践告诉我们:最大的不一定最强,只有做强做优才是农信发展的原则。
二、机会来源与信心。通常人们都不愿在没有把握、不清楚情况的时候去进行某种实践。在《实践论》的论述中,谈到了一个人的勇气与信心跟他对工作的内容和环境有没有规律性的了解直接相关。这对于我们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在学习和工作都会面临各种机会与挑战,而对于面临的实践活动我们的了解程度直接影响我们的信心。许多人总埋怨机会太少,机会从来就不是少,而是机会来了我们没有信心和能力抓住它。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我们要积极提升自我,积极了解各方面知识与经验,这样当机会来临时,我们才能把握机会,创造成功。
启示三:真知来源与实践。《实践论》谈到,“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走“做强做优”之路,是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发展战略;推进信贷支农、发展方式和管理模式等转型,在后金融危机时期积极探索富有浙江特色的战略转型之路;完善it建设的架构、体系和机制,是实施战略转型强有力的科技信息支撑。我们农信社通过亲身实践得到了真实的、正确的感知,正所谓“实践出真知”。
最新实践论读后感通用篇六
———读《实践论》有感
姓名:向晨曦学号:011060052011级法学一班
【摘要】
认识产生于实践,而又要通过实践来证明其正确性。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么,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无限循环。
【关键字】
一.写作背景
《实践论》是为了总结中国共产党人从1921年到1935年所走过的曲折道路的历史经验而作的,是为了清算曾经严重危害党的事业主观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而作的,是为了论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必须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而作的。也就是毛泽东本人说的,“是适应当时的需要而不能不写的”哲学著作。
主义的观点和立场出发,具体地论述了在实践基础上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论述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批判了唯理论和经验论的错误。这种正确思想的确立,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主要内容
《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对于实践的正确而系统的见解,对于指导当时的中国革命,指导我们现在、将来各种实践活动都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我们要认真学习它,并领悟其中的思想,应用于我们的实践,从而使我们更好的参与实践,收获成功。
实践论指出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只是将认识依赖于物质的生产活动,而实际上人的社会实践,不仅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都属于社会实践,因此要正确地把握人的社会性和历史性,才能正确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
物全体的、本质的、内部联系的东西。所以认识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由浅到深的过程,无论认识什么事物,都必须通过实践才能够被认识。
关于认识,《实践论》中还着重指明了两个要点:
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通过整合和改造,将感性认识的表面事物和外部现象深化到概念和本质的阶段,所以,认识开始于经验。
二、认识有待深化,这也是认识论的辩证法。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只注重于感性认识便是犯了“经验论”的错误。所以在我们接受外界事物的同时,不要只是盲目的学习,我们要经过自己的大脑思考判断外界事物的正误,对外来事物选择性吸收,在经验和理性的基础上去认识。
和发展真理。
我们要始终坚持认识和实践的辩证统一为中心,脱离实践的认识则会导致严重的损失。1958年“ 大跃进”以至后来的“文化大革命,都是违背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没有清楚的意识到社会的发展状况和主要矛盾,所以导致在国家建设中出现了严重的障碍,阻碍了乃至倒退了整个国民经济。到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党中央又一次拨乱反正,纠正了党内众多错误思想,重新恢复和确立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为内容的党的思想路线。
三.历史地位及其意义
毛泽东的《实践论》具有崇高的历史地位。第一,《实践论》是奠定我党的正确的思想路线的哲学基础著作,从而也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奠基之作。第二,《实践论》标志着毛泽东哲学形成,从而也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开山之作。第三,其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业指明方向的著作,从而也就是民族现代化新思维和现代新文化的开创之作。
鉴于当时的年代,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主要把阶级斗争作为认识和实践结合的范例阐述,但是《实践论》中体现出来的毛泽东思想是我们每个时代都适用的:通过实践发现真理,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这个结论在中国革命、建设、乃至改革过程中都起着重大的指引作用,我们通过实践证明了实践的真理,《实践论》也将会指导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道路。
四.结语
虽然新中国的成长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但如今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随着社会发展,我们的认识也不断推移和发展;共产党以“实事求是“为精髓,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在实践中探索。一代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沿着马克思主义的道路,带领中国人民在实践中发现和发展真理,把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具体的统一起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开辟一条崭新的道路。
【参考文献】
《毛泽东文选》毛泽东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括》 高等教育出版社
《实践论》,《矛盾论》毛泽东著
最新实践论读后感通用篇七
实践是寻求真知的唯一途径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和检验标准。”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实际的情形是这样的,只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物质生产过程中,阶级斗争过程中,科学实验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时,人们的认识才被证实了。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人们经过失败之后,也就从失败中取得教训,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于外界的规律性,人们就能变失败为胜利,所谓“失败者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这个道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内在实质,“认识——实践——再认识”是《实践论》的实践路线。
实践要注意方法
实践,就是一个怎样验证真理是否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本来面目的过程。谈实践的方法,我想从实践的特性开始说起。
一则,实践具有时间性和地点性:实践的内容会随时间、随场合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被前期、他地的实践所证明的东西不一定适用于当时(以及未来)、当地。“刻舟求剑”者犯得就是类似的错误。
二则,实践具备局部性和偶然性:某种局部实践的结论不一定适用于全局实践,某种偶然实践的结果不一定体现基本的、普遍的规律。“守株待兔”者犯得就是类似的错误。
三则,实践具有层次性:此一层次实践的结论不一定适用于其他层次和全部层次。
四则,实践具有主观性:人类的任何实践活动不可能绝对摆脱实践主体主观因素的制约;绝对客观的人类实践,是不存在的。主体能动发挥程度的不同,必会影响到实践的具体效果。
上述特性的共同作用,则形成了人类实践的“隐蔽性”,或曰局限性。正因如此,仅仅依靠一时一地的、个别的、局部的具体实践,来完全否定或肯定某种认识,那是不充分的;仅仅依靠具体实践所得出的具体结论,而不给予理性地抽象、概括和总结,却来完全否定或肯定某种认识,同样是不充分的。
具体实践只能用以证明具体结论,基本实践只能用以证明基本结论,普遍实践则可用以证明普遍结论;而唯有借助于人类的理性思维能力(能动),把人类的全部实践从局部上升到基本、从基本上升到普遍、进而抽象地形成人类的普遍实践(绝对实践),才能足够地证明客观事物的真理。
另外,还要预防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这篇文章,对当时中国革命的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它批判了当时革命中存在的两种不良倾向,其一是经验主义,其二是教条主义。经验主义有什么害处呢?不妨举一例说明。一队科研人员要到某雪山顶上探险。一位专家指出,高山顶上酷寒,煤气孔容易被冻住,需多带几根钢针以防不测。但是负责装备的是个老队员,他仅凭经验认为,一根钢针就足够了,因而没有听从专家的劝告。结果这群人全部被冻死在山顶,就因为那根钢针不小心弄断了,煤气孔堵塞,无法取暖。这个例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能够极好的说明,经验是要得的,但经验主义是万万要不得的。我想,犯经验主义的结果就是,决策前“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实践后“鼻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一酸眼泪流下来”。
实践要注意总结
总结的过程是一个认识飞跃的过程。要善于在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中学习,在再认识的环节上下功夫。不论是学习还是总结,都要找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在结合中升华,在结合中创新,在结合中发展。为此,要把调查与研究结合,既弄清情况,又理出头绪;把经验与教训结合,成功的经验固然重要,但失败的教训更可贵,从教训中学习往往使人更聪明;把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既要有丰富的材料,又要找出本质;把集中起来与坚持下去结合,既要善于集中正确的意见形成科学的决策,又要持之以恒的抓好落实。这样,经常不断地升华,使零碎的变成系统的,朴素的上升为理性的,又回到实践中运用,在实践中检验,在实践中发展。从而,形成实践、认识、总结、再实践、再认识、再总结的良性循环。
最新实践论读后感通用篇八
读完这篇文章,使我更深刻地了解了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更深层次的含义。
就像我们考试,只是在考试之前发狠的背知识点,背公式,背单词,背作文,而不是实践它们。初级的学习阶段,学的是哑巴英语。只做题,从不开口说,所以我们单词背了忘,忘了背,却没什么效果,数学公式也是这样。
我的一个数学成绩好的同学曾经跟我说,他其实不怎么背公式,碰到了需要公式的题目,再去翻公式。做的题多了,公式自然就记住了,所以往往数学学渣们是背了公式,却不知在哪儿运用。最重要的是知识不运用于实践,你会忘记,就像现在给我一张考卷,我肯定考不上这个学校。
对于我们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实践就是讲课,因为我们是师范类的专业。曾经不止一个老师跟我们说过讲课的重要性,相信我们对老师讲的好坏也有深刻体会吧。
至今令我印象最深刻的老师是我的初中数学老师,他完全浇灭了我对数学的希望。他只要我们背公式,卖给我们一本公式书,告诉我们,只要将这本书背下,他包我们能上120。他讲考试卷的时候简单的题不耐烦讲,用轻蔑的眼光看着我们,仿佛在说这种题智障才会错吧。只是快速提一些重要的点就过了,于是就算我没有听懂,也不敢下课去找他再给我讲一遍。更可笑的是,难的题他又不会,就让我们自己看答案,于是我的数学成绩一落千丈,从此打消了学理的念头。
而我最喜欢的老师是我的初中英语老师,他是一个狡猾且奸诈的人。他的课业,从来都很重,我们每天都要听写单词,从一面到一个单元再到整本书。刚开始我很不习惯,因为只要每天听错的单词超过三个,他就会把我们的本子收上去,重新听写过关才将我们的本子还回来。我从农村的初中升上去,本来英语基础就薄弱,于是每天的本子都被收上去,积压在他那里。后来他看我的本子实在太多了,就把我叫到办公室去了,原以为会被批评,但他只是耐心的告诉我,记单词要多听看多写。后来在他的影响下,我的英语水平也有不少的提高。
学校开展的社团活动,修满第二课堂的速度分才予以毕业,都是为了让我们更好的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去大三的校企合作也是为了培养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可以更好的教学,但是我们也不能迟到,理论进行实践,这样就尊敬了叫条主义的葡萄字,要懂得变通,就像孔子的因材施教数学题,光公式也是得不了高分的,要学会转弯,灵活运用。
总之,实践论教会了我们正确的实践方法和正确的认识方法,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闻之而不见,虽博必谬,见之而不知,虽识必妄,知之而不行,虽教必困,故世虽有学,而行为本焉。
最新实践论读后感通用篇九
1、实践的必要性和首要性。这其实是认识论的首要的观点,我们学习了马列主义这么多年,这个观点还是应该不仅深深留在脑里,还时刻提醒着我们去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凡事须躬亲、力行之。
2、有了实践便有了认识的需要和发生,但是,认识更要比实践进一步。即文章说的,要在将丰富的感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上做工夫。通常我们会被大部分或真或假或虚或实的现象材料所迷惑。这时,就要充分调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不忘亲身实践,在一大堆材料中找到自己所要的东西。这种能力在以后的工作中也犹为重要。
3、实践对实际的依赖。实践是实际情况的需要,所以实践要完全立足于实际情况,从实际出发,产生正确的依据和评估,进一步得到正确的方针和政策。并不断的将正确的理论运用于再次的实践中。所以,尽量营造成一个实践、认识、总结、再实践的良性循环。
最新实践论读后感通用篇十
在共产党的执政历史上,曾有过一段,因为不切实际而损失巨大的历史。由于中国共产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思想,使中国革命在1931~1934年遭受极大的损失。于是毛泽东同志吸取了历史的教训,并且创作了一部伟大的著作《实践论》。
《实践论》是毛泽东关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代表著作。写成于1937年(丁丑年)7月。该著以实践观点为基础,以认识和实践的辩证统一为中心,系统地论述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它具体地论述了实践及其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社会实践有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活动等多种形式,其中阶级斗争给人的认识发展以深刻的影响;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认识外界的真理性的标准;实践还是认识的目的,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个最显著的特点。
然而,也正是这样一部著作将实践这一重要事物重新带入大众的视野,让更多的人知道了实践的重要性。至于如何实现这一问题,毛泽东同志也在实践论中做出了详细的解答,首先观察事物的外在特性:尽可能多地从不同的侧面观察事物的特性,作文吧详细列举事物的外在特性要素。其次观察事物的内在特性:探寻事物内在特性,尽可能多地列举事物的特性的各个要素。然后还需要观察事物的变化过程:即探寻事物特性如何随推演变化的。划分事物的变化阶段、描述每个阶段的事物特性的变化。
所以说实践并非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它需要准确的认识清醒的头脑。当然既然是实践,它就包括了失败的过程。失败有时候也是一种实践。但如果不实践,就永远不可能成功。后汉书上写道“不入虎穴,焉得虎子”。陆游曾说过“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绝知此事要躬行”。茅盾也说过“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确实,实践就像走路,只有走过它才能成路。
实践不仅对于国,对于社会很重要,对于家,对于个人同样重要。一个人能走多久,走多远,走到哪,也都要看他自己的行动。这马上就让我想到了李时珍。李时珍在年轻的时候就听人说,有一种神奇的植物叫曼陀罗,李时珍费了一些周折,终于找到了这种植物,他为了探明究竟,亲自服下了曼陀罗,发现它有麻醉和使人兴奋的作用,少量可以治病,后来曼陀罗被广泛用于制造麻醉剂。正是实践成就了麻醉剂,成就了李时珍。
实践可以很伟大,也可以很渺小。然而不管是渺小还是伟大实践都是必不可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