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有不少心得体会时,不如来好好地做个总结,写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从而不断提升自己。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食在广东味在潮汕 潮汕简史心得体会篇一
潮汕地区位于中国广东省,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在潮汕简史的学习中,我对这个地区的发展与变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通过学习,我发现潮汕地区的文化、经济和社会制度的发展密切相关,并且这些因素相互影响、相互推动。了解潮汕的历史与文化,不仅仅是学习一个地区的故事,更是为了了解整个中国乃至世界的发展历程。我从中体会到了历史的魅力和重要性。
首先,在潮汕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文化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潮汕地区有着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例如潮剧、潮州音乐等。这些文化不仅仅是艺术形式,更是潮汕人民对于生活的理解与表达。潮州音乐传承了唐宋时期的音乐艺术,具有独特的音乐形式和曲调,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在学习中,我通过电影、音乐和文学作品接触到了这些文化,发现它们在潮汕社会中的分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潮汕地区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推动整个中国文化进步的重要力量。
其次,潮汕地区的经济发展也是潮汕简史中的重要内容。潮汕地区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优越的水运条件,在中国历史中一直是重要的商业交流中心。从宋代至今,潮汕一直是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中心之一,拥有繁荣的港口和发达的贸易。潮汕的经济发展离不开商人精神的传承与发扬。潮汕商人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展开商业活动,建立了庞大的商业网络。他们在商业界的成功,不仅仅为潮汕地区带来了经济繁荣,也推动了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学习潮汕简史让我认识到经济与文化密切相关,其重要性不可忽视。
另外,潮汕地区的社会制度也是潮汕简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潮汕地区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一些独特的社会制度,如客家人的族群制度和镇公所的自治制度等。这些制度反映了潮汕人民对于社会秩序和公共事务管理的重视。在学习过程中,我发现这些制度虽然有时不尽完美,但却是潮汕社会长期稳定与繁荣的重要原因。通过了解社会制度的演变,我认识到制度对于一个地区的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性,也认识到作为普通公民应当积极参与社会建设和治理。
最后,通过学习潮汕简史,我深刻体会到了历史的魅力和重要性。历史是人们过去经验和智慧的总结,是我们理解世界和改变世界的基础。通过学习潮汕简史,我扩大了自己的知识面,了解了一个地区的起伏沉浮,更理解了历史对于我们现在和未来的影响。历史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记忆,只有通过了解历史,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从而更好地面对现实和未来。
总之,通过学习潮汕简史,我对潮汕地区的历史与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我认识到了文化、经济和社会制度在潮汕地区的发展中的相互影响与相互推动。这使我认识到了历史的重要性,并激发了我对历史研究的兴趣。通过了解历史,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了解世界,从而更好地面对未来挑战。
食在广东味在潮汕 潮汕简史心得体会篇二
故乡总是故乡,故乡的一切总是独特的`,散发着淡淡的乳香。在不知不觉中,冬天悄然而至。
我的故乡是潮汕。故乡的冬天虽然没有“滋润之至”的江南的雪,也没有“如粉,如沙,随着旋风蓬勃奋飞”的北国的雪,但是故乡的冬天也依然焕发着迷人的光彩。
冬天里最幸福的事情是什么呢?有人会说是睡懒觉,有人会说是吃火锅……但是,在我看来冬天里最幸福的事莫过于有一轮暖阳。
太阳升了起来,万物从睡梦中苏醒过来。河水一路高歌,在太阳的照射下,就像一条透明的青丝罗带,轻轻地被抛在山下。河边的垂柳伸出了嫩绿的叶子,像是在向太阳问好。树下的小草欣然挺立着身板,快活的对着太阳眨眼睛。那绿油油的模样真是可爱极了!农民们又开始在田地里忙碌起来了,嘴里哼起了美妙的音乐。孩子们跑到草地上玩耍嬉闹,沐浴在暖阳里,空中回荡着他们欢快的笑声……好像天地之间只有喜悦和欢乐,哪里有半点儿冬天的严寒凛冽的影儿。
冬天里,我一直有个习惯,就是午后晒晒太阳。我记得我从小就喜欢静静地躺在奶奶的怀里,看阳光,听阳光,摸阳光,任那冬日里少有的暖意铺满全身,再露出幸福满足的微笑。也许就是这样,慢慢地,我喜欢上了冬日里的那轮暖阳,所以晒太阳的习惯至今仍保留着。冬日的那轮暖阳总是格外亲切,照得大地闪闪发亮,照得人心头暖哄哄的。
食在广东味在潮汕 潮汕简史心得体会篇三
潮汕地区位于广东省东部,是一个充满了丰富民俗文化的地方。潮汕俗语作为潮汕文化的瑰宝,流传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在我深入了解和学习潮汕俗语的过程中,我不仅领悟到了其中的智慧,还感受到了潮汕人民对待生活的热爱和真诚。下面我将从寓意深远、韵味十足、幽默诙谐、反映生活以及地域特色几个方面,来分享一下我对于潮汕俗语的心得体会。
首先,潮汕俗语具有寓意深远的特点。比如常说的“丢面子”,在潮汕方言中称为“丢面油”。这个俗语并不是真的丢掉了脸,而是对于保持脸面的愿望。它告诫人们要懂得面对困境时保持尊严,避免做出让自己丢脸的事情。另一个例子是“猪油而不是油炸鬼”,这个俗语寓意着人们应该注重食物的质量,而不是随意享受垃圾食品。潮汕俗语中的这些常见的寓意体现了潮汕人对生活态度的品质。
其次,潮汕俗语充满了韵味。潮汕方言本身就有很浓厚的乡土气息,再加上潮汕俗语的独特表达方式,使得它们更加动听。例如,“猪一喊鬼就抖”这个俗语通过对猪叫声的描绘,抓住了人们常见的害怕情绪,恰到好处地表达了人们在面对恐惧时的心理变化。另外,“雨水过,蚂蚁哭,关门关门挂锁”则以潮汕方言的语感加上一些谐音的变化,增加了句子的幽默感和趣味性,使人在听到俗语时会不由自主地产生共鸣。
第三,潮汕俗语还以幽默诙谐的方式反映生活。人们在生活中遇到困境或者遭遇某些尴尬时,往往会用俚语来化解尴尬。比如,在交往中的男女脚踢到对方时,会以“两个挺骄傲的人”来形容;当走进一个地方发现很多陌生的面孔时,便会用“上梁不正,下梁歪”来形容这个场景。这些俚语用幽默诙谐的方式,给人们提供了一种缓解尴尬的方法,使人们在困境中能够放松心情,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困难。
第四,潮汕俗语反映了潮汕地区的独特地域特色。潮汕地区的经济主要依靠水产业和海洋资源,因此潮汕人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与海洋相关的词汇来形容事物。例如,“浪花白沫盖全身”形容人的头发凌乱;“飘洋过海”形容旅行的距离很远。这些俗语通过海洋元素的运用,将潮汕俗语与地域文化相结合,体现了潮汕地区的独特性。
总的来说,潮汕俗语凭借其寓意深远、韵味十足、幽默诙谐、反映生活以及地域特色等特点,成为了潮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传承了悠久的历史,更是潮汕人民智慧和生活态度的体现。通过研究和学习潮汕俗语,我不仅加深了对潮汕文化的理解,也对潮汕人的精神风貌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希望潮汕俗语的魅力能够被更多人了解和传承,潮汕文化能够更好地发扬光大。
食在广东味在潮汕 潮汕简史心得体会篇四
潮汕工夫茶即潮汕茶道,是中国古老的汉族茶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茶道,据考,在唐朝时期茶文化已经十分完善,沿海一带人们都十分喜欢饮茶,在潮汕当地更是把茶做为了待客的最佳礼仪并加以完善,这不仅是因为茶在许多方面有着养生的作用更因为自古以来茶就有“待君子,清心身”的意境。下面是本站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潮汕工夫茶的介绍,希望能够帮到大家哦!
1.历史
说法一
在工夫茶形成的年代(明朝中期至清初),“潮州”是大潮汕地区的代表地和经济、文化及行政中心,所以,“潮州工夫茶”中的“潮州”不是指现时行政区域中的潮州市,而是指包含揭阳、潮州、汕头以及丰顺县中的一部分组成的潮汕地区。在现代汉语词典(普通话)中,“工夫”与“功夫”音相同、意相近,但在闽语潮汕话中发音不同、意也不同。 “工夫”二字在潮语意中乃喻做事考究、细致而用心之意。以前,在潮汕地区,称带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工种之人叫“做工夫人”,称做事考究、细心得有点过分的,叫做“过工夫”。可见,加上“工夫”二字的“潮州工夫茶”是一件很讲究的茶事活动,是潮州人对精制的茶叶、考究的茶具、优雅的冲沏过程,以及品评水平、礼仪习俗、闲情逸致等方面的整体总结及称谓。潮州工夫茶不仅是潮汕的,也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潮州工夫茶已被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潮州先人留下的一份财富,也是中国茶文化一绝,乃中国古代工夫茶的“活化石”,既明伦序、尽礼仪,又有优美的茶器及茶艺方式的高雅格调,具小中见大、外巧中拙、虚实盈亏之哲理。潮州工夫茶做为中国茶艺的古典流派,集中了中国茶道文化的精粹,乃大俗大雅的完美体现,是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沉积。“壶小乾坤大,茶薄人情厚”,今日,工夫茶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遍及海内外,默默地起着沟通情谊的纽带作用,浓浓的茶香滋润和安抚着人们的心灵。工夫茶推崇“和、敬、精、乐”的精神,它必将超越局限,与更多的人们共享。
说法二
工夫茶起源于宋代,在广东的潮州府(今潮汕地区),及福建的漳州、泉州一带最为盛行,乃唐、宋以来品,茶艺术的承袭和深入发展。苏辙有诗曰:“闽中茶,天下高,倾身事茶不知劳。”品工夫茶是潮汕地区很出名的风俗之一,在潮汕本地,家家户户都有工夫茶具,每天必定要喝上几轮。即使用乔居外地或移民海外的潮州人,也仍然保存着品工夫茶这个风俗。可以说,有潮州人的地方,便有工夫茶的影子。
“工夫”一词,在潮州话中是作事方法讲究的意思,这里指烹茶品茶方法的讲究,潮州工夫茶有一套讲究茶具、茶叶、用水、冲法、品味的茶经。“工夫”一般有四解:工程和劳力;素养;造诣,成就的程度;空闲时间。“工夫”与烹茶方法联袂,称“工夫茶”。故所谓的工夫茶,并非一种茶叶或茶类的名字。而是一种泡茶的技法。中国茶道形成于盛唐,《茶经》总其大成,简称“茶经法”。(《茶经》是潮州工夫茶烹法之本,更是中国工夫茶的“元典”)“茶经法”详载茶艺,包括炙茶、碾末、取火、选水、煮茶、酌茶六个主要程序,组成了“茶艺”的核心内容。宋、元是中国工夫茶发展期,到了明代是中国工夫茶的鼎盛期,将茶艺推进到尽善尽美的阶段。潮汕工夫茶艺定式,较早的文字记载是清代俞蛟《梦厂杂著·潮嘉风月·工夫茶》。及至明国翁辉东撰《潮州茶经·工夫茶》,则以详尽著称。后之介绍文字,未见有超越其窠臼者。
2.形成
自唐代韩愈被贬到潮州后,邹鲁之风开启。现可见最早的有关饮茶文献资料是北宋时苏轼的《与子野》书:“寄惠建名数种,皆佳绝。彼土自难得,更蒙辍惠,惭悚。”子野,即潮州前八贤之吴复古(吴远游),与苏轼至交。文学家苏轼在茶学上造诣颇高,对茶艺颇有研究。吴复古寄上的数品福建茶,获得苏轼赞誉“皆佳绝”,且知“彼土自难得”,可见吴复古有相当高的品茗水平,也说明宋代潮州地区至少在上层人士中已有饮茶之习俗。后又经历次战争动乱时之人口迁徙,特别是宋末朝廷南迁,文天祥兵败于潮州,更是把诸多中原文化带入潮州,如潮阳笛套音乐等。潮汕地区众多姓氏宗族,追根溯源,其始祖均始于此次朝廷南迁。历次的人口迁入,把中原的饮茶习俗也随之带入潮州,融本地民风习俗而成“潮味茶俗”并逐渐成型为后来的“工夫”茶俗。
据考,最先把“工夫茶”作为一种品茶程式的名称载诸文献的,是俞蛟的《梦厂杂著.潮嘉风月》。俞蛟是浙江山阴人,在乾隆五十八年至嘉庆五年(1793-1800)间,任广东兴宁典史,其在《潮嘉风月》中描述道:“工夫茶烹治之法,本诸陆羽《茶经》而器具更为精致。炉形如截筒,高绝约一尺二三寸,以细白泥为之。壶出宜兴窑者最佳,圆体扁腹,努嘴曲柄,大者可受半升许。杯、盘则花瓷居多,内外写山水人物,极工致,类非近代物,然无款识,制自何年,不能考也。炉及壶、盘各一,惟杯之数,同视客之多寡。杯小而盘如满月。此外尚有瓦铛、棕垫、纸扇、竹夹,制皆朴雅。壶、盘与杯,旧而佳者,贵如拱璧。寻常舟中,不易得也。先将泉水贮铛,用细炭煮至初沸,投闽茶于壶内冲之,盖定复遍浇其上,然后斟而细呷之。气味芳烈,较嚼梅花更为清绝。……”按照俞氏的理解,工夫茶是师承于陆羽《茶经》并有所发展;用福建产之茶叶;冲沏过程程序分明。
潮州工夫茶以前所用茶叶,一般只用半发酵的乌龙茶一类,因此,工夫茶的成型期应在茶叶的半发酵制作方式形成之后。庄任在《乌龙茶的发展历史与品饮艺术》一文中,根据清康熙五十六 (1717)年王草堂的《茶说》、释超全的《武夷茶歌》和阮晏的《安溪茶歌》,推断乌龙茶创始于17世纪中后期,即明代中后期,适于乌龙茶的工夫茶品饮方式也随之兴起,首先行于武夷,再及于闽南、潮州。工夫茶艺传到潮州后,与当地的精致习性结合,从原先较大的茶杯改成更小的茶杯,并与崇商的习性结合,变成商业过程的一个重要部分和纽带,从而使工夫茶艺的中心和程式在潮州固定下来。
从工夫茶饮茶器具来看,先时潮人泡茶均崇尚苏罐,即江苏宜兴产之紫砂壶。至今,老一辈茶人仍有“孟臣罐”(惠孟臣,江苏宜兴人,制壶名家,一说为天启崇祯年间人,一说为清康熙雍正年间人)、“若琛杯”(若琛为江西景德镇制杯名家)之口传。据考,宜兴紫砂壶的制作始于明代,至明中晚期形成较完整的工艺体系,从明万历到明末是紫砂壶发展的高峰,这也与潮州工夫茶的形成期基本吻合。潮州工夫茶一般只用小品壶(容量在120cc左右)冲泡,其它地方饮茶之用壶均用中品壶(容量大于200cc)以上,因此,潮州是宜兴小品壶的主销地,至今仍是这样。潮州工夫茶的用壶方式,也影响到宜兴紫砂艺人的制作技法,至今,仍有一些制壶工艺师到潮汕地区来学习工夫茶的冲泡方法,并把悟到的要点应用于紫砂壶的制作技艺中去,如壶体重心、容量、造型、出水通畅程度、适应泥质、壶盖密封度等。
潮州工夫茶的品饮程式定型后,经明未清初的发展,至晚清时,潮州工夫茶艺渐渐扩展成为习尚。民国时期的潮州工夫茶,在潮汕地区饮用范围更为扩大。当时,除了较富有的商号、仕宦人家、文人学士或大户人家以“工夫茶”接待客人和自我消遣之外,还有三种情况也是“尚工夫茶”的:一是教书先生等读书人,以茶遣兴,故俗语有“坐书斋,哈(喝)烧(热)茶”之说法;二是手工艺人,以茶解乏,极为普遍;三是乡镇中之闲人,聚众喝茶消闲。因此,以前潮汕地区各乡里都有所谓的“闲间”和“弦间(演奏潮乐的房屋)”,均是饮茶的地方。喝工夫茶虽成为当时潮汕地区的社会风气,但,那时的普通人家却不会有体面的全套茶具,直至解放初,潮汕地区各乡里中,家中拥有苏罐做为冲茶用壶的仍是屈指可数,家中客至,向邻里借用体面的茶具待客仍是常事。解放后,普通民众饮用工夫茶的风气在潮汕推而广之,蔚然成风。但,工夫茶普及最快的还是改革开放后这三十年,家家户户几乎每天都在喝工夫茶。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潮汕地区是乌龙茶的主销区和出口主要口岸,如今,这里仍是国内人均茶叶消费量最多的地区。
3.详细介绍
品工夫茶是潮汕地区很出名的风俗之一,在潮汕本地,家家户户都有工夫茶具,每天必定要喝上几轮。即使侨居外地或移民海外的潮州人,也仍然保持着品工夫茶这个风俗。可以说,有潮州人的地方,便有工夫茶的影子。
潮州工夫茶是潮州人独特的饮茶习惯。“工夫茶”对茶具、茶叶、水质、沏茶、斟茶、饮茶都十分讲究。工夫茶壶很小,只有拳头那么大,薄胎瓷,半透明,隐约能见壶内茶叶。杯子则只有半个乒乓球大小。茶叶选用色香味俱全的乌龙茶,以半发酵的为最佳。放茶叶一般都是放半壶,冲过后茶叶会展开,刚好呈一壶满的状态。水最好是要经过沉淀的,沏茶时将滚烫的热水灌进壶里,马上冲出来,头道茶要倒掉,这主要是出于卫生的考虑。斟茶时,三个茶杯放在一起,不能斟满了这杯再斟那杯,而要轮流不停地来回斟,以免出现前浓后淡的情况。饮时先喝一小口,慢慢品,一边品着茶一边谈天说地,这叫工夫。工夫茶茶汁浓,碱性大,刚饮几杯时,会微感苦涩,但饮到后来,会愈饮愈觉苦香甜润,使人神清气爽,特别是大宴后下油最好。
茶池形状如鼓,瓷制,由一个作为“鼓面”的盘子和一个类似“鼓身”的圆罐组成。盘子上有小眼四个,为漏水所用。而圆罐则用于容纳由盘子漏下的废茶水。工夫茶所用的冲罐(茶壶),并非买来就用,而要先以茶水“养壶”。一把小壶,须先以“洗茶”(即泡茶时的第一道茶)之水频频倒入其中,养上三月有余,方可正式使用。潮州工夫茶,是融精神、礼仪、沏泡技艺巡茶艺术、评品质量为一体的完整的茶道形式。
闽粤地相接,姻亚不断绝。五娘适陈三,荔枝为作伐。闽茶显粤东,溪茗铁观音,嫩芽化齑粉,条索窈窕褐。一斤四十泡,三杯无余缺。潮人无贵贱,嗜茶辄成癖。和、爱、精、洁、思,茶道无与敌。水、火、器、烹、饮,茶气极精辟。薄锅沸清泉,泥炉炽榄核。罐推孟臣小, 杯取若深洁。西湖处女泉,桑浦龙泉液。四指动飞轮,涤器净且热。柔条围细末, 首冲去浮沫。关羽巡城流,韩信点兵滴。罐干茶云熟,饮尽不见屑。一冲号为皮,流香四座溢。二三冲为肉,芬芳留齿颊。四冲已云极,清风生两腋。脑海骋奇思,胃肠清宿食。匪独疗干渴,夏兴冬不息。不可一日无,百邪俱辟易。潮人多远游,四海留踪迹。偶逢故乡人,同作他乡客。共品三两杯,互通乡消息。乡思起芒鲈,乡情如胶漆。因知工夫茶,最具凝聚力。昔人开其端,历代有增益。乃成茶文化,世世沐膏泽。
工夫茶以浓度高著称,初喝似嫌其苦,习惯后则嫌其他茶不够滋味了。工夫茶采用的是乌龙茶叶,如铁观音、水仙和凤凰茶。乌龙茶介乎红、绿茶之间,为半发酵茶,只有这类茶才能冲出工夫茶所要求的色香味。凤凰茶产自潮州凤凰山区,茶汤色泽微褐,茶叶条索紧、叶质厚实,很耐冲泡,一般可冲20次左右。凤凰单丛茶最有名,具桂花、茉莉、蜂蜜的风味,曾在福州举行的全国名茶评选会上荣获桂冠。
工夫茶的茶具,包括炉子,是红泯小炭炉,一般高一尺二寸,茶锅为细白泥所制,锅炉高二寸,底有碗口般大,单把长近三寸,冲罐如红柿般大,乃潮州泥制陶壶,茶杯小如核桃,乃瓷制品,其壁极薄。
潮州自古以来的陶瓷工艺也为茶具提供了优秀的物质基础,也可谓两者相辅相成,成就了现在的潮州茶文化和潮州陶瓷文化。
4.茶艺
标准的工夫茶艺,有后火,虾须水(刚开未开之水),捅茶,装茶,烫杯,热罐(壶),高冲,低斟,盖沫(以壶盖将浮在上面的泡沫抹去),淋顶十法。潮州工夫茶一般主客四人却只有三个杯子,潮州人有“茶三酒四”之说,之所以四个人只有三个杯子是为体现潮州人礼让精神。冲泡由主人亲自操作。首先点火煮水,并将茶叶放入冲罐中,多少以占其容积之七分为宜。待水开即冲入冲罐中之后盖沫。第一冲杯,以初沏之茶浇冲杯子,目的在于造成茶的精神,气韵彻里彻外的气氛。洗过茶后,再冲入虾须水,此时,茶叶已经泡开,性味俱发,可以斟茶了。
斟茶时,三个茶杯并围一起,形成一个“品”字,凸显潮人重品德。以冲罐巡回穿梭于三杯之间,直至每杯均达七分满。此时罐中之茶水亦应合好斟完,剩下之余津还需一点一抬头地依次点入三杯之中。潮汕人称此过程为“关公巡城”和“韩信点兵”。三个杯中茶的量,色须均匀相同,方为上等功夫。最后,主人将斟毕的茶,双手依长幼次策奉于客前,先敬首席,然后左右佳宾,自己最末。
5.品茶
品茶的“品”字是由三个“口”组成的,所以喝茶要分成三口,一口啜,二口品,三口回味,直至充分体验到茶香,才能落肚。
6.茶文化
潮州工夫茶,起于明代,盛于清代,成为潮汕地区饮茶习俗的文化现象,是潮州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特点
潮州工夫茶,以茶具精致小巧、烹制考究与以茶寄情为特点。据翁辉东《潮州茶经》称:“工夫茶之特别处,不在茶之本质,而在茶具器皿之配备精良,以及闲情逸致之烹制法。”工夫茶一般不用红茶和绿茶,而用半发酵的乌龙、奇种与铁观音,不必要上等茶,茶叶远没有茶具讲究。工夫茶的茶具,往往是“一式多件”,一套茶具有茶壶。茶盘、茶杯、茶垫、茶罐、水瓶、龙缸、水钵、红泥火炉、砂姚、茶担、羽扇等,一般以12件为常见,如12件皆为精品,则称“十二宝”,如其中有8件为精品,或4件为精品,则称“八宝”或“四宝”。
茶具讲究名产地、名厂家出品,精细、小巧,质量上乘,俨然一套工艺品,体现潮潮州茶文化中的高品味的价值取向。功夫茶的茶壶,多用江苏宜兴所产的朱砂壶,要求“小浅齐老”,茶壶“宜小”,“小则香气氤氲,大则易于散烫”,“独自斟酌,愈小愈佳”;茶杯也宜小宜浅,犹如半只乒乓球,色白如玉,杯小则一啜而尽,浅则水不留底。
工夫茶之功夫,全在茶之烹法,虽有好的茶叶、茶具,而不善冲,也全功尽废。潮汕工夫茶的烹法,有所谓“十法”,即活火、虾须水、拣茶、装茶、烫盅、热罐、高冲、盖沫、淋顶与低筛。也有人把烹制功夫茶的具体程序概括为:“高冲低洒,盖沫重眉,关公巡城,韩信点兵。”或称“八步法”。
治器——冲茶前的准备工作,从起火到烧开水,冲烫茶具;
刮沫——冲茶时溢出的白色茶沫,先用茶壶盖刮去,然后把茶壶盖好;
筛茶——讲究“低筛”,这是潮州工夫茶的特有筛茶方法,把茶壶嘴贴近已整齐摆放好的茶杯,然后如“关公巡城”般地连续不断地把茶均匀地筛洒在各个杯中,不能一次注满一杯,以示“一视同仁”,但一壶茶却必须循环筛酒以至于尽,即所谓“韩信点兵”多多益善。
潮州工夫茶,不同于一般的喝茶,二者之异首先在于非同一般喝茶那样,大口大杯地喝,而是小杯小杯地品味,品茶之意与其说为解渴,不如说在品味茶之香,在以茶叙情;其次,潮州工夫茶特别地讲究食茶的礼节,待茶冲完,主客总是谦让一番,然后请长者、贵宾先尝,杯沿接唇,茶面迎鼻,闻茶之香,一啜而尽。工夫茶这一套礼仪正是中国传统的“茶道”。
7.茶具
茶壶
潮州方言叫做“冲罐”,也有叫“苏罐”的,因为它出自江苏宜兴,是宜兴紫砂壶中最小的一种。选择茶罐好坏标准有四字诀,曰“小、浅、齐、老”。茶罐有二人罐、三人罐、四人罐等的分别,以孟臣、铁画杆、秋圃、萼圃、小山、袁熙生等制造的最受珍视。壶的式样很多,有小如桔子的、大如蜜柑的、也有瓜形、柿形、菱形、鼓形、梅花形、栗子形等。一般多用鼓形的,因其端正浑厚的缘故。壶的色泽也很多,朱砂、古铁、栗色、紫泥、石黄、天青等。还有一种壶身银砂闪烁、朱粒累累,俗谓之柚皮砂者,最为珍贵。但不管款式、色泽如何,最重要的是“宜小不宜大,宜浅不宜深”,因为大就不“工夫”了。此外,还讲究“三山齐”,即壶嘴、壶口和壶把要在一条平线上,这是品评茶壶好坏的最重要标准。检验办法是茶壶去盖后覆置在桌子上,如果壶滴嘴、壶口、壶提柄三件都平,就是上品。
茶杯
茶杯的选择也有四字诀:小、浅、薄、白。小则一啜而尽;浅则水不留底;色白如玉则以衬托茶的颜色;质薄如纸以使其能起香。潮汕茶客常以白地蓝花、底平口阔、杯底书“若深珍藏”的“若深杯”为珍贵。江西景德镇和潮州枫溪出品的白瓷小杯,也算是杯中佳品。
茶洗
形大如碗,深浅色样很多。烹功夫茶必备三个,一正二副:正洗用以浸茶杯;副洗一个以浸冲罐;另一个用以盛洗杯的水和已经泡过的茶。
茶杯、茶盘也有各种款式,圆月形、棋盘形等。但不管什么式样,重要的是宽、平、浅、白。盘面宽,以便客人多时,可以多放几个杯;盘底平,不会使茶杯不稳摇晃;边浅色白,是为了衬托茶杯、茶壶,使之美观。
茶垫
比茶盘小,是用来置冲罐的,也有各种各样,但总之要注意到“夏浅冬深”。冬深是因为便于浇罐时多装些沸水,使茶不易冷。茶垫里面还要垫上一层“垫毡”。“垫毡“的作用是为了保护茶壶,它是用丝瓜络按茶垫的形状大小剪成的,之所以用丝瓜络而不用布,是为了保证不生异味。工夫茶在洒茶后还要将茶壶倒置过来,以免壶里积水。
水瓶与水钵
用来贮水烹茶。水瓶,修颈垂肩,平底,有提柄,素瓷青花者最好。也有一种颈有嘴,饰以螭龙,名叫螭龙樽的,也属上乘之品。水钵用来贮水以备烹茶之用,大小约相等于一个普通花盆,款式也很多。明代制的“红金彩”,用五金釉描两条金鱼在钵底,当人们舀水时,搅动了水,这金鱼好像也随着游动似的,十分有趣。但是这东西如今已经少见了,一般多是素瓷青花,放置在茶床上,盖上朱红的木盖,舀水时才郑重其事地揭盖舀水。
红泥小火炉
潮安、潮阳、揭阳都有制作,式样十分好看,形式各异。特点都是长形,高六七寸,置炭的炉心深而小,这样使火势均匀,省炭。小炉有盖和门,不用时把它一盖一关,既节约,又方便。除此之外,还要“砂铫”,以潮安枫溪做的最著名,俗称为“茶锅”,是用砂泥制成的,很轻巧。水一开,小盖子就会掀动,发出一阵阵悦耳的声响。
不过,如今的人对工夫茶茶具已经没有那么考究了。再不像过去一定要用优质木炭或者榄核炭和泥炉来烧水。
8.冲泡
冲泡程式
工夫茶之冲法,有一套十分繁琐的程序。按过程,是治器、纳茶、候汤、冲茶、刮沫、淋罐、烫杯、酾茶等。
治器包括:生火、掏火、煽炉、洁器、候水、淋杯六个动作。“候水”、“淋杯”就是等砂铫中的水飕飕作响一阵子之后,声音突然变小时(那就是“鱼眼水”将成了),即将砂铫提起,淋罐淋杯,再将砂铫置炉上,然后,开始纳茶:打开茶叶,倒在一张洁白的纸上,分别粗细,将最粗的放在罐底和滴嘴处,再将细末放在中层,又再将粗叶放在上面。因为细末是最浓的,多了茶味容易发苦,同时也容易塞住壶嘴。分别粗细放好,就可以使茶色均匀,茶味逐渐发挥。纳茶需适量,每泡茶大约以茶壶为准,放有七成茶叶就足够了。如果太多,不但泡出的茶太浓,味带苦涩,且好茶叶多是嫩芽卷,如果用开水泡过之后舒展开来,就变得很大,连水也冲不进去。但太少则泡不出味道来。
《茶说》云:“汤者茶之司命,见其沸如鱼目,微微有声,是为一沸。铫缘涌如连珠,是为二沸。腾波鼓浪,是为三沸。一沸太稚,谓之婴儿沸;三沸太老,谓之百寿沸;若水面浮珠,声若松涛,是为二沸,正好之候也。”这个时候,正好提铫冲茶。揭开茶壶盖,将滚汤沿壶口壶边冲入。切忌直冲壶心,否则谓之冲破“茶胆”,使茶味苦涩。冲时提壶要高。谓“高冲低酾”。高冲使开水有力地冲击茶叶,使茶的香味更快挥发,而茶素中的单宁则来不及挥发,这茶就没什么苦涩了。冲水一定要满,使茶叶浮起,然后提壶盖,从壶口轻轻刮去茶沫,然后盖好壶盖,再以开水淋于壶上,谓之“淋罐”。淋罐有三个作用:一是使热气内外夹攻,迫使茶香迅速挥发;二是小停片刻,罐身水分全干,即是茶热;三是冲去壶外茶沫。淋罐之后用开水淋杯,目的是使杯子也热,不要让热腾腾的茶冲在冷冰冰的杯子上,影响香味。
酾茶有四字诀:低、快、匀、尽。酾茶切不可高,高慢香味散失,泡沫四起,对客人不尊敬;“快”,是为了使香味不散失,且保持热度;“匀”,是保持各个茶盅均匀承茶,这叫做“关公巡城,韩信点兵”,不可酾了一杯才酾另一杯,只有这样,才能使几杯茶的颜色均匀,以示对座中客人一样尊重;“尽”就是不要让余水留在壶中。因为只要没有水在,单宁就不能溶解,茶才不会苦涩。
茶冲出来后,一般是冲茶者自己不先喝,请客人或在座的其他人喝。如果盘中有三个盅,那么先拿哪一盅也大有讲究。一般是顺手势先拿旁边一盅,最后的人才拿中间一盅。如果不分青红皂白,在两旁茶盅未有人端走之前,就先拿了中间一盅,不但会被认为对主人的不敬,也是对在座其他人的不尊重。同时,你喝了一盅之后,一般还要让在座的人每人喝过一盅,才喝第二轮。如果喝茶的过程,来了尊贵的客人,就得撤换茶叶重新冲茶。
潮州工夫茶历史悠久,中国茶文化盛行于唐朝,而潮州工夫茶则盛行于宋朝,贵族茶就是源于潮州工夫茶,至今已有千年历史。品茶早已成为潮汕人生活中不可少的一部分。有潮汕人的地方就会有工夫茶的影子!潮汕人爱饮工夫茶,可以说是达到“嗜茶成性”的程度古人说的天光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而潮汕某些“老茶客”,却把古人列为末位的茶,破格地晋升为第一位,每天早起第一件事就泡饮工夫茶。他们不怕俗话说的“早晨空腹茶,劫贼入人家”,而持之以恒,处之泰然。另外,潮州人把茶叶叫”茶米”,一种解释就是:潮州人嗜茶若命,茶与米不可分.茶这犹米,故曰"茶米"。这个说法虽然有点勉强,可是却描出"嗜茶若命"者的形象,也颇为有趣。由此可见潮州人对茶的情有独钟。
潮州地方特色浓厚。独特的韵味地方戏曲——潮剧的古朴典雅的潮汕音乐,成为乡情乡谊的重要载体,牵动着海内外潮人的情思;以清淡巧雅驰名于世的潮州小食香飘四海,令人回味无穷;而工夫茶却最负盛名,蜚声四海,被尊称为“中国茶道”。潮藉大文学家秦牧称 “潮州工夫茶,堪称中国茶道代表”。
潮州工夫茶整体上有:精、洁、和、思四个特点。精:指的是茶具的精美;洁:指的是茶叶、茶具的洁净;和:和爱本一家,家人一起品茶聊天更能体现家人的和睦,培养感情;思:品茶可以提神,消解疲劳,启发人的思维。
潮州工夫茶自然不同日本的茶道,潮州工夫茶一开始就是一种民间习俗,平民百姓就可享用的,而日本开始时茶纯粹是一种奢侈品,只有大人物才能品尝得到,后来才慢慢地世俗化,是一种文化下移.日本的茶是在中国唐朝时由遣唐使传去的,直到十六世纪才盛行,虽然晚于潮州工夫茶,但日本茶道却无独辟蹊跷,具有日本浓厚的民族特色,由唐风茶礼变为倭风茶汤,日本茶道里包含了日本宗教、哲学、伦理、美学,这也是这个学生可怕之处。
蒋子龙在日本时当过日本的“今日庵”的座上客,他写了《形式的魅力》一书,在此书中,他建议潮汕工夫茶能在理伦上总结一番,渗透进宗教、哲学等地些理伦,得出一套完整的潮汕茶道,弥补潮汕茶道理伦上存在的缺陷。
朋友,在潮州喝上工夫茶绝非是一件难事。你若到潮汕为客,可要记住一定要品尝一下潮汕这一美食,才不枉你到潮汕一趟呵!这几年在潮汕还开了不少茶馆呢!未进茶馆,走到门口你就能闻到一种古朴古香的味道,扑面而来的是一种曲典雅的风味。
喝茶可以补虚扶正、益气润肺、提神益志、养颜回春。这绝不是“王婆卖瓜,自卖自夸”,也不是因为“月是故乡明”。
1660年,英国人的茶叶广告上就有“这刺激品,能驱疲倦,除恶梦,使肢体轻健,精神饱满,尤能克服睡眠,好学者可以彻夜攻读不倦。身体肥胖或食肉过多者,饮茶尤宜。”但这个广告上还漏掉了一个最重要的好处,就是喝茶能够长寿。唐宣宗时,有一个僧人活到了130岁。唐宣宗曾前往拜访,问僧人服什么药得以如此长寿。僧人回答说:“从来不知药味,只是偏好喝茶。”唐宣宗遂令随行大臣赐给僧人名茶50斤。
品茶不仅是品茶,还可以用茶的文化底蕴为自己添一抹神韵,用茶的清香之气冲淡生活的烦恼,松弛绷紧的神经,充实自己的情感。苏辙有诗:“闽中茶品天下事,倾身事茶不知劳。”这可见茶的功效。对酒当歌,对茶恣情。
因此,朋友相聚,知己相逢,不妨一同品茶。当然,还要品味融入茶中的文化、风俗,果真如此,品茶才算有了情调。朋友,品一品潮州工夫茶说不定你还能品味出另一番味道,品味出自己对于茶道的见解,提出来,把你宝贵的意见奉献给潮汕,也好让潮汕的茶道更完美。
冲泡流程
一、鉴赏香茗:用茶则从茶藏中取出一壶量的茶叶,置于赏茶盘中,鉴赏。
二、孟臣淋霖:沸水浇壶身,目的在于为壶体加温,即所谓“温壶”。
三、乌龙入宫:将茶叶用茶匙拨入茶壶,装茶的顺序是先细再粗后梗。
四、悬壶高冲:向孟臣罐中注水,水满壶口为止。
食在广东味在潮汕 潮汕简史心得体会篇五
潮汕肠粉是中国广东潮汕地区的特色小吃,凭借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口感,吸引了众多食客的喜爱。作为一个吃货,我有幸品尝过正宗的潮汕肠粉,并对其制作工艺和味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这篇文章中,我想与大家分享我对潮汕肠粉的一些心得体会。
第二段:制作工艺
潮汕肠粉的制作工艺十分独特,其中最重要的一环是潮汕肠粉的米浆。制作米浆需要将米浸泡数小时,然后磨碎成细腻的面糊。在制作肠粉时,需要用特制的浅盘蒸熟米浆,使其形成薄薄的一层,再卷起成肠粉。这个过程需要高超的技巧和耐心,以确保肠粉的质地和口感。除了米浆和肠粉的制作,还需要选择好质地鲜嫩的肉馅和新鲜的虾米等配料。通过观察和学习,我深深体会到潮汕肠粉制作工艺的独特和考究。
第三段:口感体验
潮汕肠粉的口感是其最大的特点之一。当我品尝第一口正宗的潮汕肠粉时,立刻被其柔软滑嫩的质感所折服。肠粉薄而宽,鲜香扑鼻,入口即化。肉馅和虾米的香味与米浆的清香相互融合,形成一种独特而美味的风味。与此同时,潮汕肠粉口感的特殊之处还在于,它能够与多种配料完美搭配,如油条、蒜蓉、酱油等。这种特殊的口感体验令我对潮汕肠粉难以忘怀。
第四段:文化意义
潮汕肠粉的制作和品尝不仅仅是一种味觉的享受,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义。在潮汕地区,肠粉是一道传统的早点小吃,代表着潮汕地区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饮食文化。潮汕肠粉的历史悠久,传承至今,成为了当地人情感的象征。在享用肠粉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潮汕地区人民的淳朴和热情,这使我更加喜爱潮汕肠粉。
第五段:结尾与总结
通过对潮汕肠粉的制作和口感的体验,我不仅仅获得了美食的满足,更加深入了解了潮汕地区的风土人情和传统文化。潮汕肠粉独特的制作工艺和口感,以及其蕴含的文化意义,使我对这道小吃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我将继续探索更多关于潮汕肠粉的知识,希望有更多机会品尝到这道美味并将其与更多的人分享。
食在广东味在潮汕 潮汕简史心得体会篇六
在潮汕地区,民谚不大流行,俗语却俯拾皆是。以下是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潮汕的俗语,欢迎大家阅读。
龟圆鳖扁蟹无头。(说的是形状各异)
虎头铁丁尾。(与虎头蛇尾近义,比喻办事时开头凶猛,后来懒散。)
猫鼠心肝,头食头拖。(用老鼠的行为比喻贪婪可耻)
青竹梅唔过四月八,洋梅唔过五月节。(指最后成熟期)
短命仔心性。(以周瑜比喻易怒伤身的急性子)
项筋一条大过筷。(指吵起架来很吓人)
三斗米食在肚角。(传修建潮州湘子桥时有能一餐吃三斗米的大汉力扛石梁三丈长三尺宽,喻食量极大。)
饲虫饲鸟家伙了,饲猪饲牛家伙浮。(饲养观赏的鸟虫,不仅花费大而且易玩物丧志,但饲养猪牛等牲畜,能发家致富)
爱食待生,食穿待嫁。(说的是坐月子时补养身体,吃的最好;出嫁时穿上最好的衣服)
阿姆合阿伯,百货合百客。(比喻每个人对事物的爱好各有不同。)
过了七月半,日头短条线。(这是一句节候谚语。即农历七月半以后,白天的时间逐渐变短。)
鸡囝啄米碎,力啄一鸡胃。(比喻只要勤快,就可以积少成多)
鼾猪会大,鼾人好出外。(比喻打鼾的人容易入睡,所以不怕出差在外睡不着)
秋瓜唔牵唔上棚,大船无桨就孬撑。(比喻办事要有所凭借)
后生赚钱囝儿使,食老久积无人睬。(指子女不孝,老人老无所养的痛苦。囝儿即儿女,久积即多年劳累落下的病根)
草鱼头,鲤姑喉。(潮汕人认为草鱼的头鲤鱼的喉咙最好吃)
草馃熬熟,天时变局。(说的是夏天天气多变)
冰霜是水,阎王是鬼。(说的是事物和人的本质不同,要分别认识对待)
摸到须头滑,滴无墨汁出。(指胸无点墨)
七坐八爬九发牙。(婴儿七个月能坐,八个月能爬,九个月长牙)
宽时物,紧时用。(劝人不要随便丢弃用物)
笑死程咬金,哭死程铁牛。(过度喜悦和过度悲伤也会死人)
呾到枝花叠粒蕊。(说得天花乱坠,说得就像真的一样)
嘴甜甜,背后插支镰。(嘴上说好话,背后下毒手。)
街市找无。(形容一个人不讲理,在世界上找不到像他这样的人。)
九月狗含日,无用姿娘理唔直。(农历九月已经是昼短夜长,不利索的主妇太阳下山还没做完家务。极言九月白天时间之短)
饲猫鼠咬破布袋(因养出内奸而遭受损失)
暗静欢喜唔敢笑。(喜在心中不敢出声)
老猴无把戏。(耍猴戏的猴子年老了,没有新花样)
嘴灵嘴精,虱母生到筐。(只会说不会干,或者乱干)
跍哩跍三年,枭哩枭一时。(喻错误的成立了,正确的却得不到人们的接受。跍,区阴平,蹲的意思。)
衰鬼掠无人。说的是人在倒霉时还处处不得转机。
鬼衰锄头兴。(指碰巧的收获或意外的幸运)
汗家目汁少。(勤劳致富不用伤心落泪)
生头唔北(识)面。(指人生地不熟)
各人各人尚,青盲买手电。(指人各有所好,各有各的生活方式,不能强求。尚,崇尚,爱好。青盲,瞎子。手电,即手电筒)
细数畏算盘。(积小成多,损耗惊人)
面白嘴白,手底无脉。(手心本来就没有脉博,此为调皮话)
芹菜蒜,食后有钱劝。(劝即藏,指有钱可以储存。)
茶无交,酒无挂。(不是酒肉朋友,连茶友都不是。)
食在广东味在潮汕 潮汕简史心得体会篇七
潮汕熟语是广东潮汕地区特有的方言,它有着浓厚的地方色彩,是潮汕地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对于非潮汕籍人士来说,学习和理解潮汕熟语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融入当地社交圈子,也能加深我们对这个地区的认知与理解。通过学习潮汕熟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它的独特魅力,并从中获得了许多心得体会。
首先,潮汕熟语丰富多样,有着独特的表达方式。在潮汕熟语中,有许多形象生动的词汇与成语,可以通过简短而精准的话语表达出复杂的含义。例如,“豁亮一寸,倾向一尺”,用来形容一个人能力不足却口若悬河;“撑破头皮,也要设计”,用来形容一个人为了达成目标而不惜付出一切。这些独特的表达方式,让人们在交流中能更加直接准确地传达自己的意思,增加了互动的乐趣。
其次,潮汕熟语体现了潮汕人民的聪明智慧和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潮汕地区历来是一个商业繁荣的地方,这里的人们经商的头脑聪明敏锐。潮汕熟语中蕴含了许多与商业、经济相关的词汇和成语,这些词汇和成语表达了潮汕人独有的商业智慧和乐观上进的心态。例如,“卖馒头的都会富”,表达了潮汕人对于创业和努力工作的信念与期望。通过学习这些熟语,我深刻感受到了潮汕人民勤劳智慧的特点,也被他们的精神风貌所感染。
第三,潮汕熟语反映了潮汕地区的历史文化底蕴。潮汕地区历史悠久,文化名人辈出。在潮汕熟语中,我们可以发现许多与历史人物和地方相关的词汇和成语,这些词汇和成语反映了潮汕地区独有的历史文化底蕴。例如,“甲窠乙套”这个成语,它的典故源于潮汕地区的一位商人。通过学习潮汕熟语,我对潮汕地区的历史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更加珍惜这片土地上的传统和精神传承。
此外,潮汕熟语的学习给我带来了更广阔的交流空间。作为方言之一,潮汕熟语在当地人的日常交流中占有重要地位。当我学会一些潮汕熟语后,我发现在与当地人交流时,可以更快地与他们建立起融洽的关系,也更容易互相理解。这种共同语言的掌握不仅能够消解沟通障碍,还能够给我带来更广阔的交流空间,与当地人分享彼此的故事与经验。
总结起来,潮汕熟语是广东潮汕地区的一种特有方言,它丰富多样,独特魅力。通过学习潮汕熟语,我不仅深刻体会到了潮汕熟语的表达方式的独特性,也更深入了解了潮汕地区人民的乐观向上、智慧勤劳的精神风貌,以及这片土地上的丰富历史文化。同时,潮汕熟语的学习也为我在潮汕地区的交流中带来了更广阔的空间。通过学习潮汕熟语,我更加融入了这个地区的文化与社交圈子,也更加熟悉了这个地方的风土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