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学期,我作为初中历史教师,全力以赴投入教学业务工作,尽心尽力陪伴学生度过了一段充实而难忘的历史学习时光。经过这段时间的历史教学,我深刻认识到历史课不仅是一堂传授知识的课程,更是一次激发学生思考、培养综合素养的机会。在心灵的交流中,我与学生们取得了深厚的情感联系,共同探索历史的奥秘,培养了他们审思能力和历史思维。通过这次教学,我深刻理解到历史教育的价值和意义,也为教学工作树立了更高的追求和目标。
初中历史教学业务工作报告篇一
1、教师给予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学习的动机和机会少,学生的学习缺乏必要的成功激励。
2、教师在教学设计中缺少悬念和情景,有时找不到学生感兴趣的点,让他们进行分析与探究。
3、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体现不够。
4、教师性格缺陷:温和有耐心,但心太软,不严厉,对有不良习惯的学生要求太宽容,导致个别班级课堂秩序不够好。
5、教师课件制作费时费力,但文字和幅数过多(超过20张),不简练,学生活动仅限于看、听、背,游戏、活动少,学生不耐烦。
6、教师讲解内容理论性强,有时说话较生硬,缺少轻松、幽默,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7、教师被旧的教学模式所束缚,不敢创新,不相信学生的能力,不敢大胆放手。
8、学生答题不规范,书写不认真,尤其是错别字现象严重。
二、具体改进措施:
1、提高兴趣。对于一件历史事件我们的教材交待得很简单而且不是很连贯,比如,孙中山的革命活动经常具有跳跃性,学生就会问“这一期间孙中山做什么去了?”如果我们适当的补充一些历史事件,比如孙中山的“第二次护法运动”,不但可以增加课程的趣味性,而且填补了教材的空缺、增加内容的连贯性。
2、联系时事。今天是历史的延续,我们可以在今天找到历史的影子,比如,香港问题,我们可以把它与1842年的《南京条约》、1860年的《北京条约》及后来的瓜分狂潮联系起来;我们还可以把日本侵略中国台湾、“大陆政策”与今天中国台湾问题结合起来。总之,我们可以在历史与现实之间找到一个比较好的结合点,让学生感到历史离我们并不是很遥远。
3、学法指导。学生对近代史中频繁的战争的分析能力不够,不理解为什么要有那么多的条件,这个时候我们需要把战争这一类历史事件放在一起,让学生从中找到相同之处。比如,我在讲授《甲午中日战争》的时候,我把甲午战争与第二次鸦片战争和美伊战争放在一起比较着学,使学生认识到一场战争的爆发它需要交战双方原因、国际环境、导火线等几个方面的原因。通过比较使原本难以理解的问题简单化,而且可以加强原有知识的记忆。
4、理清线索。我在进行《侵略与反抗》的设计时,选择以时间为经、事件为纬,分中国近代史为平行的两部分,即屈辱史(沦为半殖民地的历史)和抗争、探索史(沦为半殖民地的历史),编织一张知识网。纵向看,是战争、条约、民族资本主发展、思想探索等几个专题;横向看,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从民族危机到思变、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等一系列变化的内在联系。
5、能力培养。学习历史不应该停留在掌握基本的历史史实上,更应该学会评价历史事件,比如新文化运动,首先可以让学生自己随意评价,然后指导学生注意形式上的全面——评价可以分三步:(1)是什么;(2)积极作用;(3)消极作用。然后再让学生对某位历史人物进行评价,比如分析李鸿章,我们应该对学生强调:(1)不要受文学作品和影视剧的影响;(2)要把历史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评价,不要用今天的尺子去衡量昨天的人。
6、加强教研。把握好课堂教学,悉心沟通,不断尝试改进,细心体会善于发现问题.潜心研究,及时调整思路。
7、总结反思。教学反思能力并不是一项与生俱来的或是会随时间流逝而自然形成的能力,它需要教师有意识地、有计划地自我培养和自我提升。
8、强化训练。记忆作业,要求实事求是,理解记忆。书面作业,要求书写工整、字迹清晰;答题规范,注意条理化、序号化、段落化;独立完成、及时上交。推荐作业,拓宽视野,条件允许,尽量完成。
初中历史教学业务工作报告篇二
本学期,本人任教九年级1、2班,七年级1、2班共四个班的历史课。一学期来,本人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教学工作。
作为一名老教师,能认真制定计划,注重研究中学教学理论,认真备课和教学,积极组织和参加教研组活动和备课组活动,保持经常听本组老师的课,从中吸取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教学业务水平。每节课都能以最佳的精神状态站在讲台上,以和蔼、轻松、认真的形象去面对学生。遵照“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施教,让学生掌握好历史知识。还注意以德为本,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循循善诱,多方面、多角度去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高尚的人格。
通过一学期努力,能制定好复习计划,并能认真备好复习课。基本能培养好尖子生,提高中等生,帮助学差生。但由于本学期授课时间较长,复习内容较短,复习比较仓促,同时发觉很大一部分学生接受能力较差,学习自觉性不高。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要不断总结经验,力求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还要多下功夫加强对个别差生的辅导,我相信“有耕耘总会有收获”,努力就会有效果的。
在今后的日子里,我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作出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认真制作各种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反思。
二、强化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使讲解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情感化,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还要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要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三、虚心请教其他老师。在教学上,有疑必问。在各个章节的学习上都积极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学习他们的方法。同时,多听其他老师的课,做到边听边讲,取长补短。并且常常邀请其他老师来听课,征求他们的意见,以便改进自己的工作。
四、认真批改作业。布置作业做到少而精,有针对性,有层次性。对各种辅助资料进行筛选,力求每一次练习都起到最大的效果。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五、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目前的考试模式仍然比较传统,这制约着教师的教学模式停留在应试教育的层面上。为此,我在教学工作中注意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把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能力结合起来,在知识层面上注入了思想情感教育的因素,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的各种素质都得到有效的发展和培养。
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本学期,期末考试学生的三率情况良好。
存在的不足包括:
1,本人存在惰性,平时对学生的要求不严;
2,辅导不够,应多深入课堂,给学生以指导和辅导。这些都有待改进。
初中历史教学业务工作报告篇三
我是一名普通的初中历史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探讨只有两年的时间。从盲目的学习模仿,到现在有目的的自主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形成了学生能够自主探究的课堂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实在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虽然课前我认真准备,课上严密组织,但总会在课后感到不是十分满意,总会有或大或小的遗憾存在。因此,作为教师,要不断钻研,不断学习。要使我们的教学在教师不断完善自我的基础上走向完美。
我们要改的是我们的教学方式。教学方式大体可以分成两种:
第一、探究式课堂教学方式。学生可以用黑色的眼睛,发现彩色的历史。这种探究式,分成学生自主探究和老师指导探究两种。由于历史学科的特性,学生不可能在生活中通过现象来学史,学生具备的历史知识也有限,所以前种方式在历史教学中极少使用。我们倡导使用的是在老师指导下学生的探究式学习。
第二、接受式课堂教学方式。老师把系统、准确的历史知识用一定方式传达给学生。这种接受式,也分成两种方式。一是学生被动接受式,这是一种以老师讲述为主的课堂模式,也是传统教学中常用的模式,现在教学设施先进了,可以结合多媒体上课。虽然教学效果可能不错,但不利于学生“发现”,不利于学生形成思辨能力,更不利于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不能培养学生合作、竞争意识。二是学生主动接受式。这是我喜欢的方式之一。
我现在采用的是学生主动接受式和老师指导探究式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模式。简称自主探究式。
我的自主探究式课堂分成五个环节:导入新课、自主学习、点拨探究、知识梳理、同步达标练习。这种课堂,是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课堂,教师只是一个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我们在“老师的表现机会很少”的情况下,应该如何做呢?我认为历史教师应该做好以下几件事。
根据不同教材内容,不同课型,针对不同学生实际,设计好不同类型的导入新课环节。
或温故引新,注意前后知识联系;或设置情景,一方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为理解本课知识做铺垫;或教师直接阐述,娓娓道来,做精彩的开场白,为本课知识说前因说背景;问题导入,激起学生产生强烈求知欲,促使他们积极地思维,主动地探究;还可以时政导入新课等等。
这是教师可以自主支配的一个环节。但课堂是学生的,老师要缩短自主支配的时间,因此,导入新课环节要设计得“短小精悍”。
根据课标要求,把属于“识记”层次要求的内容放入这一环节中。
教师要精心编制自主学习导航。可以做成纸质学案,也可用多媒体展示。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列图表、列提纲、所有内容问题化、填空与问答结合、出示知识网络、图配文等等。
这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环节,学生可以自学完成这一部分内容。当然,遇到问题同学可以讨论,也可以请教老师。因此,教师设计自主学习导航时,一定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年龄特征和符合教学规律。
这一环节是老师引导下的学生探究,也是教师最不好把握的一个环节。
我们要把课标要求中“理解”“运用”层次的内容或本课难点、重点放入这一环节。在这一环节,教师一定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资料(一定要是基本史实,不用文艺作品),做到论从史出。可以设计成问答题的形式,也可以设计成材料解析题的形式,当然也可以设计成小辩论的形式等。
这一环节要让学生小组讨论合作完成。当然,也要充分发挥老师的引导作用。指导学生小组内合作,指导学生和其他小组竞争,培养学生合作竞争意识。
学生讨论时,我们要走下讲台,融入学生,注意倾听,把“误入歧途”的学生“引上正轨”,把说出有价值的答案(不一定是正确答案,也可能是常见易错知识)的学生记在心里。
讨论结束后,教师点拨前,一定要让这些同学展示自己的成果,鼓励学生大胆探究。
历史是系统性很强的学科,梳理知识更为重要。怎样梳理知识呢?
学生口述、列大事年表、归纳提纲、列图表、画知识树、编写知识卡片等等都是很好的知识梳理方式。
采用新课堂教学方式之初,最好是师生合作,教师出示“半成品”知识梳理,学生补充完整。随着学生积累了一些梳理方式,同时学习历史的能力也得到相应提高后,学生就可以独立完成,并且可以用不同的形式来完成。
教师要深入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习题设计要有针对性、层次性,要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强化技能操作,注重综合性。
在新的课堂教学理念下,教师的角色在转变。教师不再是灌输者,教师成了设计者,如果设计出现了漏洞,学生就会出现知识欠缺;教师成了组织者,如果组织无序,课堂就会乱成一团;教师成了引导者,如果教师引导无方,抓不住关键,就会完不成学习任务。
虽然新课改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但学生每个学习环节都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新的教学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能力和水平所限,刚开始用这种模式时,我把每一环节的用语都在课前写好。做设计师难,做组织者更难啊。这不仅需要教师课前的充分准备还需要课堂上的灵活应变。
新模式教学教师更累,会有很多的困难和困惑。如:教学形式和实效的兼顾,教学资源、教学设施的欠缺,重成绩轻教学的教师评价机制、自身能力的限制,学生的组织培训等等。但我们是教师,担负着为国家培养人才的重任,我们知道“鱼渔有别”。我们要在教改的路上,无怨无悔地走下去。教会学生学习,才是我们做教师的最大成功。
作者简介:王金芳,女,中学历史教师,河北滦南三中历史教研组组长,被聘为滦南教研室中心教研组成员。有多年历史教学经验,曾多次承担历史示范课的教学任务,被评为滦南县历史学科带头人、几次被评县、市级先进教学工作者,20xx年被评为首届滦南名师。有多篇文章在报刊上发表。
初中历史教学业务工作报告篇四
摘 要:分层导学是倡导有效教学的重要模式之一,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利器。如何让分层导学落到实处,导学问题的设置显得极其重要。因为它直接关系到教师是否能够让全体学生迅速主动地学习好本节课的知识点,真正地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也关系到"分层导学"六个完整环节的落实效果,进而关系到有效课堂的真正落实。因此,可以说导学问题的设置直接关系到整个课堂的成败。
关键词:"分层导学";导学提纲;导学问题的设置
在游惠松先生《持经达易,成就立人》的精神中提到:"要求教师做到凡学生已理解掌握的内容不讲,只对学生迷惑的问题针对性地讲解,且做到言简意赅,时间用得越少也好(建议初中少于10分钟)。"该精神非常明确地指明了教师需要高效地引导学生在短时间内完成学生所困惑的知识点,精益求精,大胆取舍,促成学生主动性的生成。同时,该模式的执行也可以避免传统教学中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当然,如果能把握好"该讲的讲,不该讲的不讲"这一原则,根据不同学科、不同课程内容的需要,教师不一定要死守10分钟的限制。总的来看,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就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十分钟"看起来很少很短,教师上课貌似轻松,但真正的"分层导学"课则需要教师在课前做大量而充分的备课准备。特别是对导学提纲和导学问题的设置更是要精益求精。为了能在短时间内达到高效课堂,并避免重复性讲解,我们往往将导学提纲中的问题与重难点精讲中导学过程中的问题结合起来,甚至问题基本一致。导学提纲为导学过程中的问题做好基础铺垫,导学问题是导学提纲中的再次深度提升。我们往往将一些导学提纲中较难的题目放置在重难点精讲中来导引、精讲和提升。
以下就对导学问题的设置过程和要点做一简要分析。
将学生进行分层,大致分为a、b、c三大类学生:a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强,极少让教师担心,他们常常一点就通,能迅速地掌握知识点的内容。对a类学生需要有拔高、发散性的问题指导他们自主学习,最重要的是需要燃起他们的兴趣点,增强发散思维的培养,这样就可以让他们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b类学生学习能力中等,能较好地掌握好基础,但是由于学习习惯等各种原因,他们常常会遗漏或没办法跟进较高层次问题的思考,对b类学生需要做的就是多做情感教育工作,大力鼓励,并严格要求,督促这类学生向a类学生看齐,为他们找好学习的竞争对手和帮手,要求他们从多角度去认识和吃透教材,夯实基础,扎实提升。c类学生基础较弱,学习习惯极差,对教师的依赖程度极高,需要教师的辅助较多,是教师需要多花心思的群体,掌握好学生的具体情况后,再研究导学问题的设置。高效的课堂往往是在分层的基础上进行导学的。
我们习惯将问题的层次分为:基础题、中等难度题、较高难度题三类。(1)问题应从c类学生入手,从基础的问题讲起,分层导学的问题就必须首先确保将课堂的基础内容让全体学生高效地掌握,基础的知识问题不能设置得太难,必须让全体学生,特别是让c类的学生能容易掌握。(2)设置中等难度题目,激发b类学生的'思考积极性和求知的欲望,大力鼓励,引导b类学生参与进来。(3)设置较难题目,主要针对a类学生,在引导a层学生思考时,不是意味着将b类和c类学生抛在一边不管,而是在a类学生的启发和带领下一起融入进来,让b类的学生也能透彻理解,让c类的学生也能大体明白。对待学,我们不能"一刀切",一个标准做到底是错误的,学生的差异性的客观存在要求我们尊重教育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每个学生都能按照自己的特性快乐学习,并达到真正的提高。
1.导学过程应积极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能力
初中生的内心是充满求知的世界,他们对很多事物都很感兴趣,但是往往教师传统的教学方式因为知识的枯燥无味,使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没有任何高效的学习动力。当然,设置的问题需要注意几个方面:(1)不能离题万里。(2)容易理解,适合切入知识点。(3)能起到激起学生兴趣的作用。()(4)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5)鼓励学生创造性的答案。
2.导学要适时抛砖引玉,举一反三
对待知识点不能仅限于定性思维答案或者教材只要求的内容。在平常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地加入发散思维的问题,大胆鼓励学生将知识点及时运用、扩展、升华。教师在引导学生回答问题时,不要过分地限定死答案,而应当适时抛砖引玉,举一反三。如此,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才能得到较为全面而迅速的提升,而不会过分依赖教师的讲解和答案。适当时机促成学生思维的发散与飞跃,是有效教学所必备的,也是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在综合过程中,要时刻注意学生的学习情况,不生搬硬套答案,让学生自主、主动去摸索答案,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充分的肯定、大力的赞赏,并逐渐地教会学生分析和理解问题的方式和方法,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太难的知识点,一大部分学生会难以接受,特别是c类学生更是如此。而难以接受的知识点是不可能让课堂达到高效的,因此,对难的知识点,教师需要给知识点降低难度。让学生乐于接受。如,巧妙地设置记忆方法,可以减轻学生记忆负担,提升学习历史的兴趣,同时也增强了导学问题的落实程度。
4.导学过程应设置能让学生及时领悟的衔接问题,并及时获得成功
如何让学生感兴趣之后,继续探究知识,同一个知识点,有些学生有能力继续探究,而有些学生则到中途便浅尝辄止,而后者往往是知识接受能力较弱的学生。如何能让这些学生更进一步地提高自身学习的积极性呢?我想就是要让这些学生及时获得成功,及时享受成功的喜悦,而且这种喜悦是他经过自身的努力后而获得的快感。因此,教师在讲述知识点的过程中,应该要让成绩落后的学生不断地感受这种喜悦。如此,这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不会减弱。
5.巧用多媒体教学辅助导学过程
在导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往往可以使学生兴趣不减。在讲世界史的过程中,经常运用多媒体放映一些小纪录片(时间5分钟左右为宜),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课外知识内容,还可以大大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学生没有经历过战争,如何对待战争,如何珍惜和平,学生是较为不理解的。甚至有些学生想法天真,会问教师"为什么我们不战争"等较为不成熟甚至出格的问题。但是运用多媒体往往可以解决很多问题,比如,战争的残酷性在画面中展示得淋漓尽致的时候,学生自然而然就懂得和平的珍贵了。
1.始终记住兴趣是提升学生课堂学习效率最有效的手段
古语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们常常发现有相当一部分有学习能力的学生,因为厌学、懒惰、坏习惯而无法全面发挥好自身的学习潜质。甚至,有些学生因一时的成绩落差而影响了长期的学习信心,从此一蹶不振,让家长和教师为之惋惜,最后连学生也自卑不已。在长期的教学中,我们逐渐地认识到了兴趣的重要性,我们发现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它是教师吸引学生主动学习的法宝,是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是学生探究学习源源不绝的动力源泉!因此,教师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显得极其重要。
2.问题的导引过程设置需科学
遵循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发人深省、引人入胜的基本要领,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思维发散能力。教师在导引过程中,需考虑好各种可能出现的答案或问题,并对学生的回答,不管好坏,都要做充分的鼓励和引导。
3.导学问题的设置数量要合理
题数的设置:总的数目一般为10题以内较为合适(超出10题学生可能没办法完成,数量太少可能很难达到知识点的覆盖)。如,以10题作为参照标准,则基础题目需占70%,即7题,中等难度题占20%,即2题,高难度题10%,即1题,基本做到7∶2∶1的比例。
4.明确分层导学所要达到的目标
分层教学要促两头、保中间,确保每个学生真正地自主学习,使弱生不弱,使优生更优。正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我们不能说"种豆得瓜"."分层导学"并非要每个学生都达到齐头并进的效果,而是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达到所预期的学习效果,每个个体均存在差异性,我们不能否认这一点,只要最终能让每个学生都能发挥出自身的最大效能,学有所获,不断地进步,就达到了我们预期的目标了,所以教师应大力鼓励学生回答和思考问题,并适时对学生进行大力地鼓励。
5.教师要有耐得住寂寞的毅力和肯于钻研的决心
高效课堂需要背后大量而充分的"三备",即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只有教师课前充分地准备,才可能有高效的"分层导学"课堂。教师应敢于充当鲜为人知的幕后英雄,成为学生学习的推动力。
导学问题不一定要全部设置在导学提纲或重难点精讲中,有时候,有些问题通过习题的形式讲解,反而会起到更好的效果。因此,"分层导学"没有将导学过程设定得过分死板,它应当是灵活巧妙的、不拘泥于形式的教学模式。这也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和不断地反思,这样才能让"分层导学"模式越发生机与活力。
总之,导学问题的设置是"分层导学"的核心,上好一节课,关键看导学过程,导学过程关键看导学问题和导学方式设置得成功与否。当然,教无止境,"分层导学"的有效发挥,需要仰仗多个环节步骤的齐头并进,真正落到实处,更多更好的教学方式方法需要教师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不断总结。
张熊飞。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陕西人民出版社,20xx-06.
初中历史教学业务工作报告篇五
本人任初三的历史的教育教学工作,这学期来,本人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教学工作。以下是我的情况总结。
学校大力倡导教师个人的学习,根据本人所从事的具体教学工作和自己的实际,我认真阅读了大量的有关教育教学方面的文章,不断变革自己的思想观念,用新的教育教学理论来武装自己。
首先,为打破自己原有的旧的思想观念,转变自己的心智模式,学会用系统思考的方法来指导具体的工作。通过不断的修炼,我感觉到自己的工作方式有了很大的变化:我在教学中不仅仅只关心学生的学习成绩,更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终身发展;不仅仅本学科的成绩,更关注学生的整体、全面的发展。
其次,认真学习新的教学理论,提高自己的教学理论水平。本学期要进一步加强自身的理论学习,结合自己所教的历史学科,不断反思自己的不足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最后,积极学习探究式教学的有关理论和实践探究式教学的理念。我认真的听了学校各科老师的公开课,虚心学习他们的长处;同时,我还利用其他时间积极学习教学相关的理论,通过这一学期的学习,我对教学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教学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
认真制定教学计划
1、学期之初,我就认真的研究初三历史的教材,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材的编排,并和学科的教师商量,制定了较为科学的初三第一轮教学计划。
第一轮复习的主要特点是单元复习,需要学生扎扎实实地掌握基础知识,再学生已学过的知识基础上,适当加快了速度,既突出主干,又适当关照非重点。在实际的教学中我认真落实教学计划,并且根据实际情况对教学计划做出适当的调整,以使计划达到更加的完善。
2、认真备课,力争上好每一节课。备课不仅是备教材,认真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更重要的是要备学生备学法和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同时,力争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不断反思自己的不足使自己有更大的的提高。
3、坚持从末位抓起,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所收获。在课后,对导师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同时经常找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谈话,增强其学习的动力和学习自信心。
4、用新的教学理念来指导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不断引到学生形成科学的解题方法。在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习惯,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课堂上尽量少讲,而发动学生去探究,通过自身的努力建构知识,体会到学习的快乐,而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交流者和参与者,我总是在课堂上极力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到课堂上来,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
5、狠抓历史基础知识,准确掌握重要的史实、概念和结论,理清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阶段特征和内在联系,形成学科内容的主干系统和知识网络。
6、掌握基本的记忆方法和习惯,准确记忆基本史实,力求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知识,使知识网络化。
7、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和结论,这是形成历史思维能力的基本途径。
8、以单元为中心,学会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归纳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阶段特征和发展过程,从宏观角度把握历史。融会贯通,形成历史知识的主干。
9、复习策略
(1)每节课默写一个重点知识点。
(2)以教师讲解为主,侧重全面知识点。
(3)周测的进行,月考加强。
(4)强化学生复习资料。
(5)用时间讲析资料上的练习。
10、学情
(1)学生基础性较差,识记能力差,有许多知识点学了即忘。
(2)除了优生以外,其他学生的学生自主性都很差。
(3)学习是不善于思考,因为没有思考就没有问题。也就不能内化成自己的知识。
(4)学生主动与科任教师沟通,师生之间学科交流较少。
1、复习时(主要梳理知识)的时候,学生只需要简单地回顾和记忆。不需要深入思考。在巩固练习中,由于对应的知识,刚刚呈现,只需要简单再现,因而思维层次较浅,教学过程中基本上多是强化记忆,强行灌输式的教学方式,难以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
2、复习过程中没有持之以恒的做一些好的策略,如上课前的默写、背书等这些在上届学生试验基础上体现出较好的学习方法没有能够坚持到中考的日子。
3、对学生没有作到充分了解每位学生特别是优生的需求与不足。工作不够细,只是表面的作些,并没有真正细化分析,帮助学生找出学习当中的缺点和方法。
4、教师本人作题量不够,以致作题的能力质量下降。因为题量不够,很难站在中考的高度进行复习。所以初三教师一定要保持一定的模拟题的演练。
5、复习的针对性较差,往往面对的是所有的学生,可是每位学生的认知水平、基础知识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在教学中没能作到因材施教,导致中等生、差生产生厌学的情绪,最终导致放弃学习。
具体做法如下:
(1)每复习一个专题之前先提出教师自认为本专题的重点和难点的问题,给学生作答,从而了解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缺漏点,大部分学生无法做答则细讲,和引导。多数人能够作答则少讲,少练。
(2)运用电子表格做一张学生学习情况表。注意:掌握知识打钩,没有掌握打叉,强化后打勾和叉。此表的构件有利于了解学生抚恤后还没有掌握的内容,根据表中的反映情况帮助学习补充不足的知识,掌握了则强化对知识的运用,只有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因材施教。如果这些工作做到位的话那么学生的基础打的是非常扎实了。
(3)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小组讨论法、列表比较法、自学法、表演法。
1、要注意初中三年的历史知识的衔接,从初一就要树立学习的思想意识,要对初一、二年级历史教师多听课交流,使他们所教的内容有目的性,兴趣性,平常中考教研分析要及时在科组内反馈,使他们尽快成熟起来。
2、自己也要多看书,多作题,提高作题的质量,特别是典型题的解题方法,只有学生掌握作题的方法和具备一定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才能应付中考中的试题,中考中的题目不可能出现平常练过的试题,只能是相类似的题型,因此教师提高、掌握、探究解题的途径和方法,是今后任教初三历史的重要工作。
3、加强教师的学科知识的学习,如读一些史学著作,加强对古文的阅读,提高古文的阅读能力。
4、密切关注国内外重大历史事件,关注现实生活与历史史实的联系和比较。
5、每次月考测试必须增加题量达到中考的题量,以通过考试带练,以便早点适应中考试题。
6、要制定详细的复习计划,细到第几周复习到哪一课。
1、进一步加强教学理论学习,深入进行探究式教学的研究,把探究式教学进一步的运用到实际教学中来,同时加强教学基本功的训练,在教学上多下功夫,努力使班级学生的成绩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更大的进步。
2、针对初三不同情况,认真研究研究学情,如何上好课,对今后的教学有一定的帮助和提高。
3、认真的进行中考研究,把握中考方向,使自己的教学更加科学,更有方向性。
4、进一步的做好学生的学情摸底排查工作,做到教育和教学有效的统一。在教学中激发每一位学生的潜能,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通过三年的教学,我感到最大的满足是教和学之间的互动进入一个良好状态,师生间平等民主的探索与交流,推动了我教学水平的提高,同时也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历史的乐趣和意义。
初中历史教学业务工作报告篇六
从参加新教材培训到实施课程改革以来,我反复学习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深刻领会新课标精神,认真反思自身教学实际,研究学生,探究教法,逐步树立起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目的的教学思想,树立起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焕发历史课堂活力,有助于学生能力提高与发展的历史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模式启发思维,训练方法为主的活动课方法、以感知――探究――反思――延伸为主线的重点篇目学习法、以合作――探究――创造――创新为核心的历史课等,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应试教学课堂围绕知识目标而展开,储存继承前人积累下来的经验和体验,但忽视了学生创新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如何激活所需的先前经验,萌动求智欲望呢?新课标要求我们建立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激活学生好奇心,探究欲,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质疑、求索以及善于捕捉新信息的能力,并把这种能力的培养定为课堂教学的终极目的。为此,我们仔细研究教育心理,准确把握初一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特点,积极探索有利于激发兴趣、激活思维、激励探讨的课堂教学方法。例如在在讲述重点篇目时,我们始终采用整体感知――合作探究――反思质疑――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根据不同内容精心设计问题,组织课堂教学。
这样教学,课堂上感受到的是一种亲切、和谐、活跃的气氛。教师已成为学生的亲密朋友,教室也转变成为学生的学堂,学生再也不是僵化呆板、默默无闻的模范听众。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现与培养:或质疑问难,或浮想联翩,或组间交流,或挑战权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组际互动,环境互动,在有限的时间内,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了较为充分的锻炼和表现的机会。教室中再没有阴暗冰冷的 “死角”,课堂上充满着流动的阳光,平等、和谐与交流共存,发现、挑战与沉思同在。活跃的思维,频动的闪光点,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教师的授课既源于教材,又不唯教材。师生的情感与个性融在其中,现实的生活进入课堂,学生在互动中求知,在活动中探索,既轻松地掌握了知识,又潜移默化地培养了能力。学生的整体素质有了质的提高,历史课堂真正焕发出它应有的活力。
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要求 具有新鲜活力的历史课堂不仅要有教学模式的转变,学生思维的开启,更要有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掌握丰富的历史知识并获取叩开知识大门金钥匙的课堂教学效果。这是新课标对历史课程的基本要求,也是历史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特点的集中体现。
应试教学课堂总是教师比比划划,总是在如何把知识线条明晰化上动心思,在学习中学生不能亲自体验到获得知识的过程与乐趣,其接受知识的过程间接而单一。新课程要求课堂要以更新教学手段为重点,借助各种媒体和教学资源让学生自主体验、感受,使得师生在探索中经验共享。信息时代多样的媒体和无所不在的网络正好为我们扩展课堂教学的领域,拓宽摄取知识的渠道,实现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创造能力 提供了一个 的可操作的平台。
教学中,一改过去课堂上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内容上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结构上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等状况,仔细研究教材内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将学生从原有的课堂圈子中“解放”出来,调动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使他们能够在自主探究与交流的过程中,不断挑战自我,扩展创造性思维。
死教书、教死书不能适应社会对教育的需要,新课程改革正是对今天教师教学观念的挑战。教师应由知识的占有者转化为知识的组织者,由知识的传递者转化为学习的促进者,超越课堂的藩篱,将现代教学过程演化为“培养学习者”的过程,实现由“授之以鱼”到“授之以渔”的根本转变。用扎实多样的训练,多方面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努力培养学生的历史实践能力,使学生获得一定的终身学习的本领。
“授之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 教育的意旨并非知识的累积,而是心智上的能力的发育。 学生在学校的时间是有限的,所学的知识也受时代的局限,他们要在未来有所作为,要在未来跟上时代,就一定要不断地学习,终身学习,去吸收新东西,更新知识结构。可见,方法的确比知识更为重要,教授方法才是教学的根本。那么,学生对于传授的方法是否能够灵活运用,对初中一年级的学生而言,则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反复的训练过程。
为此,我针对不同的知识版块,采取不同的训练方法:如作图 、采用讨论作出答案等。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从基础入手到提高能力直至学以致用,生动、活泼,扎实、系统,有序、有恒的训练,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了视野,提高了学习效率,初步获得了一些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历史实践能力。
初中历史教学业务工作报告篇七
生动的讲课,活跃的课堂气氛,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在历史课上,讲解生动的历史故事恰好能做到这点。如讲到商朝历史时我结合《封神榜》的故事讲,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下课了还意犹未尽,课堂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还可提供学生熟悉的历史故事,让学生自己讲解,培养学生的演讲能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如讲韩非时,提到其惨遭陷害,那么谁害死了韩非?是他嫉贤妒能的同学李斯;谁害死了李斯?是历史上著名的巨奸赵高;谁杀死了赵高呢?是秦王子婴;谁杀死子婴呢?是霸王项羽;项羽的结局如何呢??这样一个引出一个,环环相扣,引人入胜,学生也就能跟上老师的思路,较好地掌握知识。
可以提高学生的记忆效率,并且能取得良好效果:第一,重复记忆法,让学生把知识点分开学习,当时看一遍,一周后再复习一遍,一个月后再重复一次,这样就能记得比较牢固。第二,重点记忆法,在每一课的教学中挑出重点,让学生进行重点记忆,培养学生抓重点的好习惯。第三,比较分析法,对历史人物或事件进行比较分析是常用的一种方法,例如,将郑和、哥伦布进行比较,可以从航行的时间、规模、次数上进行比较,使学生在比较中记忆。
以上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些薄见,关于培养学生历史兴趣的方法还有很多,只要运用恰当,都会起到很好的效果。
通过教学实践,我深刻体会到了反思对课堂教学的反馈指导作用和对教师成长的至关重要性,只有经验加上反思才能更进一步的成长。因此,我要积极努力参与教学科研,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创新,在行动和研究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反思水平,做一个“反思型”的教师,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培育出新一代具有较强适应力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