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三年级数学计算题篇一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9页~100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2、在理解分数意义的基础上,使学生学会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1、同分母分数加减。
2、整数1减几分之几的分数减法。
教具、学具准备:
西瓜图片,圆片,方格卡片
教学过程:
一、课前练习
1、填空
展示情境图内容,让学生观察,提问:你看到了什么?
你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课题:分数的简单计算,板书课题
三、探索新知
1、教学分数的加法
1)让学生借助学具计算:2/8+1/8
2)学生交流
请学生说出计算的方法
3)教师用教具演示2/8+1/8的过程。
让学生理解分数加法的算理。
2、教学分数的减法
1)用教具演示从5/6里减去2/6的过程
2)让学生说出教师演示的过程
3)让学生根据教师演示的过程列出算式
4)提问:5/6表示几个1/6?
2/6表示几个1/6?
5)引导学生说出算理并计算
3、教学例3
1)出示1个圆片
整个圆可以用几表示?用分数表示是几分之几?
2)用教具演示减的过程
3)让学生说一说演示的意思。
4)学生根据演示列出算式1—1/4=
5)让学生计算
6)全班交流
请学生说出计算过程
4、学生先探讨,然后师生共同小结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5、练习
教科书第100页的1、2题
四、作业
教科书第101页的1、2题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了简单的分数加减法,计算时大家要理清思路,注意检查,特别是遇上1减几分之几是更应仔细。
小学三年级数学计算题篇二
1、把2.995精确到0.1,正确的答案是()
a、3.0b、3.00c、3
2、8.98中百分位上的“8”是个位“8”的()
a、1/10b、1/100c、1/1000
3、一个分数的分母除以1/2,要使分数值大小不变,分子应该()
a、除以2或乘2b、除以2或乘1/2c、除以1/2或乘2
4、把60分解质因数是60=()
a、1×2×2×3×5b、2×2×3×5c、3×4×5
5、自然数a分解质因数是a=2×3×5,那么a的因数有()个。
a、3b、6c、7d、8
6、两个奇数的'和一定是(),积一定是()
a、奇数b、偶数c、质数d、合数
7、多位数的读写都是从()位开始。
a、个b、亿c、高
8、计算2223÷171时,把除数错写成117,结果商比原来大()
a、6b、7c、3d、9
9、做除法时多写了除数末尾一个零,商是1800,正确的商应是()
a、180b、1800c、18000
小学三年级数学计算题篇三
1、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感受运算顺序规定的必要性,进一步掌握加减混合或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2、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感受运算顺序的必要性,准确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2.教学难点: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集智式备课
(一)基础训练
【口算】24×5=32÷4=8+27=900÷3=
【解答题】用小棒摆8个六边形,共需要多少根小棒?
(二)新知学习
【典型例题】
例2“冰雪天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
1、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2、小组交流。根据图中提出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怎样解决?(引导学生理解“照这样计算”的意思)
3、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运用知识迁移类推,学会知识。
4、学生汇报。引导学生列综合算式并说一说每一步表示的意义。
5、教师用线段图引导学生用两种方法解决问题。
6、教给方法:我们可以用画线段图、简图等方法来帮助我们理清解题思路,保证准确的`解决问题。
(三)巩固练习
【基础练习】
1、直接写出计算结果。
2、划出下面题目的计算顺序并计算任意两题。
3、啄木鸟医生(判断并改正)
=19=145
小学三年级数学计算题篇四
1、由5个百,4个十,6个一,8个0.01组成的数是,读作()。
2、把2007465000四舍五入到万位记作()万,省略亿后面的尾数是()亿。
3、0.834,,83.3%,0.83…这四个数中最小的数是(),最大的数是(),()和()是相等的.。
4、0.45=()÷4=(--)=():()=()成()。
5、找规律填空。1,4,9,16,25,(),(),64,81
6、学校买来12跟跳绳,每根a元,一共用去()元。
7、甲数是8,乙数是11,乙数与甲数的比是(),甲数与甲乙两数的和的比是()。
小学三年级数学计算题篇五
上完《长方形与正方形》一课,通过教学及课后反馈,感觉还是比较满意的,有以下二个做得比较好的地方:
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长方形与正方形的认识其实在一年级时已经有初步接触,孩子对于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征已有了一定的了解。于是,在课堂教学中,我并不是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充分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先放手让他们说说“对于长方形与正方形你都知道了些什么?”而后再让他们通过“量一量”或“折一折”“比一比”等方法,动手验证所知道的有关长方形和正方形边和角的特点是不是正确的,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并发现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异同点。
2、充分创设联系实际的生活情境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利用母亲节来创设情境,即女儿送来了贺卡和丝巾,请学生猜猜贺卡是什么形状?从而通过拉一拉和推一推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关系。接着请学生帮忙,帮我把长方形的丝巾变成的正方形丝巾,学生兴致极高,很快就有了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理解如何将一个长方形变成的正方形。在这个过程中,还适时的渗透感恩母亲的思想教育,这样让数学课富有生活气息,唤起学生亲近数学的热情,体会数学与生活同在的乐趣。
总之,这节课我遵照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精心设计了形式新颖,情境意识强烈的题目和问题。较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学生在轻松、快乐的课堂氛围下完成了本课的学习。可也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如学生在验证长方形与正方形边与角的特点时,留出的时间少了一些,有的同学操作上还来不及,这样就会造成部分学生所得到的结论是听别人讲的而不是自己探究发现的。再如课前有的学生说屏幕和音箱的面是正方形的,我并没有作出正面回答,而是告诉学生:学完了这节课你就知道他们是不是正方形了。可是课后由于时间关系,没有再对这个问题进行回应,也是本节课的一个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