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是人们为了实现特定目标而制定的一系列行动步骤和时间安排。通过制定计划,我们可以更好地实现我们的目标,提高工作效率,使我们的生活更加有序和有意义。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计划书范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儿童送教上门工作计划书篇一
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理念,落实《中共福建省委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闽委〔20xx〕19号)文件精神,积极探索重度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居家教育工作经验,逐步建立残疾儿童少年教育保障制度,进一步推进残疾人教育事业的发展。
“送教上门”服务的对象为不能到学校接受教育,但基本具有接受教育能力的6-14周岁重度残疾儿童少年,具有厦门户籍且暂住海沧街道、新阳街道辖区。
“送教上门”服务遵循家庭自愿、定期入户、免费教育的原则,注重发展残疾儿童少年的教育潜能,提高认知能力和适应生活、适应社会的能力。
每个服务对象每周“送教上门”不少于2次,每次3个课时,每学年不少于240个课时。
由学校选派责任心强、热爱残疾学生,思想、业务水平较高且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部分教师(聘请退休教师若干名),开展“送教上门”工作。并成立由附设辅读班校长、特教教师组成的工作组组。
教育主管部门拨付相应的“送教上门”试点工作专项经费,由学校统一管理,专项使用。主要用于“送教上门”服务教师的交通费、劳务费、餐点茶水费等补贴,购置相关教育教学设备经费等。
1.为重度残疾儿童少年“送教上门”试点工作具体由学校负责。负责海沧街道、新阳街道片区的“送教上门”服务对象。
2.每学年初、学年末各召开1次送教教师工作会,研究计划,总结工作。
3.根据教育部颁布的《特殊教育学校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或普通中小学《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制定切实可行的教育教学计划,采取适合重度残疾儿童少年发展的`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育水平和效益。承担“送教上门”服务的教师,要针对“送教上门”服务对象的生理、心理特点和残疾类别,制定切实可行的个别化教育方案。“送教上门”的课时数计入任课教师工作量。
4.要根据所确定的试点服务对象的情况,多形式地选择“送教上门”服务方式,既可以选择居家入户送教服务,也可以选择到福利院为未能入学的重度儿童送教服务,或选择在社区康复机构中结合重度残疾儿童康复治疗时送教服务。
5.建立“送教上门”工作档案,将“送教上门”服务对象列入区辅读班学籍统一管理。档案资料主要包括学生基本情况、学生发展评价资料,教学过程资料,个别化教育方案、训练记录等。
1.调查摸底,确定服务对象上报。20xx年1月20日前,在核实基本情况的基础上,确定“送教上门”服务对象,并向区教育局上报工作方案。
2.入户家访,了解学生现状,制定教育计划。20xx年2月10日前,由具体承办学校及送教教师对服务对象逐一入户家访,制定教育计划。
3.20xx年春季开学正式启动“送教上门”试点工作。
儿童送教上门工作计划书篇二
我校有智力残疾学生一名602班级高俊杰。智力只有2-3岁大小便需要人帮助,所以不能正常来学校上课。学校组成:以校长为组长,王佳怡老师为副组长,六年级课任老师为组员的送教团队。
组长:毕亚俊(校长)。
副组长:王佳怡(全面负责工作)。
组员:刘馨泽、林颖、余晓英、陆文玲、刘晨声、江华杰、倪科杰、王霁霓、姜苏蕉等送教团队。
“送教上门”服务遵循家庭自愿、定期入户、免费教育的原则,注重发展残疾儿童少年的教育潜能,提高认知能力和适应生活、适应社会的能力。
由学校选派责任心强、热爱残疾学生,思想、业务水平较高且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六年级任课教师,开展“送教上门”工作。确保每学期不少于50次。
1.为重度残疾儿童高俊杰“送教上门”工作具体由学校王老师负责,组织各学科任课教师送教上门。
2.每学年初、学年末各召开1次送教教师工作会,研究制定送教计划,总结工作。
3.“送教上门”服务的教师,要针对“送教上门”服务对象的生理、心理特点和残疾类别,制定切实可行的个别化教育方案。
4.建立“送教上门”工作档案,档案资料主要包括学生基本情况、学生发展评价资料,教学过程资料,个别化教育方案等。
儿童送教上门工作计划书篇三
二、理念
1、小组形成的原因
1.1学龄期儿童正在长身体和长知识的阶段,智力、求知、理解和学习能力增强,他们在这阶段的生活经历和习惯在很大程度上将影响青年后的思想和行为,儿童小组工作计划书。我们的小组活动可以在这方面予以较多的引导和培养,使他们获得更多的成长机会。
1.2多数儿童存在注意力不集中,多动现象,从而影响他们学习效果。因此,开展小组活动,运用小组工作方法,促使他们对事物能集中精神,提高注意力,这是做好每件事情的必要前提。
1.3多数儿童做事半途而费,缺乏责任感,表现为没有耐力和毅力,将严重影响儿童的学习及相关品质。小组活动将通过相关活动内容,培养他们的耐力和毅力,使他们有更好的品质投入到学习、工作和生活中。
1.4随着独生子女的家庭增多,家长对儿童过于溺爱,不敢让儿童独立活动,使儿童得不到必要的引导,从而使儿童养成依赖,无主见,以自我为中心,感情冷漠,难以适应集体生活,缺乏团体协作能力。我们的小组活动将通过小组工作的专业方法,引导他们重塑良好的意志和品质,增强其协作和交往能力。
1.5作为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在学习专业理论的同时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锻炼自我,强化自己的专业知识,同时,给孩子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是全社会共同责任,工作计划《儿童小组工作计划书》。
2、相关理论
2.1英国哲学家洛克提出“白板学说”认为,儿童的心灵犹如一块白板,它本身没有任何内容,可以任人涂抹而留下深深的印迹。因此正确的引导儿童的认知和思维,将使他们从小培养起良好的意志和品质。
2.2认知理论认为,人类行为是由个人从环境中所获得的信息中所产生的态度塑造而成,因此我们针对学龄期儿童的特点,主要任务就是帮助他们习得与他人交往的能力,促成注意力的集中和耐力、毅力品质的形成2.3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强调个人的行为是由个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决定的,人的大部分社会行为是通过观察别人、模仿别人而学会的。小组活动将为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交互环境,使他们在这个活动中通过观察、学习获得认知的改变,增强交往互助性,提升个人责任感和培养耐力和毅力。
三、小组对象
在读小学三年级至五年级学生,每个年级8个人,24人,12人/组,共两组。
四、目标:
1、小组总目标:通过小组过程及小组社会工作者的引导,使小组中的儿童能够获得小组经验,促成他们能集中精力学习,做事情有耐性和毅力,增强团体协作力,从而促进学习进步,增进儿童健全发展。
2、具体目标:
(1)提高儿童的注意力。
(2)培养儿童的耐力、毅力。
(3)增强儿童之间的沟通协作能力和交往能力。
五、小组的特征
1、小组的性质:通过对成员的引导,提高成员对事物的注意力、耐力、毅力及其协作能力,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2、小组持续时间:2周3、小组规模:督导1人,工作人员6人,小组成员 12人/组。
4、聚会频率: 2次/周,共3次
六、小组工作者及训练计划
1、小组工作者:徐勇、黎小丽、肖林、林泉、唐婧茹、王田
2、训练计划:活动前星期3,4进行训练。
七、招募方式及甄选标准
1、小组成员的来源:雅安六小3年级-5年级学生。
2、宣传招募方法:志愿参加,随机挑选
3、允许招募的时间:2011年6月15日 星期五
4、甄选标准:随机挑选
儿童送教上门工作计划书篇四
xxx小学校残疾儿童少年送教上门工作计划(,—, 学年度)
一、对象的确定。
1、对全县未入学少年儿童进行摸底调查。
以辖区学校为主体,以残联提供的残疾儿童少年数据为依据,入户调查残疾少年儿童的情况,收集基本信息,照片,视频等资料。
2、遵循“能进全进”的原则确定对象。
审阅入户调查的资料,遵循“能进全进”的原则,将部分通过支持能够进入特教学校和随班就读的学生纳入学校管理,将不能进入学校学习的残疾少年儿童确定为送教上门对象。
二、服务管理。
(一)、信息收集和管理责任学校将义务教育阶段送教上门对象纳入学籍管理,非义务段服务对象信息由责任学校建立档案进行管理。
(二)、队伍建立和管理
送教上门团队要根据实际情况对送教上门对象进行及时有效的评估,使用多类评估信息做出多种教育决策,运用评估结果发现学生特殊需要,制定和实施个别化教育计划,并根据送教上门对象持续的学习进步调整教学。特殊教育中心每学期对学校送教上门工作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估并向县教体局反馈评价情况。
(一)在县特殊教育学校选取一个典型个案,个案兼顾教育、康复、医疗、职业重建等教育需求,探究送教上门的策略,引领送教上门工作的开展。
(二)送教人员组成。送教上门教师由特殊教育学校教师或随班就读教师组成。各校根据实际也可以邀请社会专业志愿者参与。
1、组织保障:各校要成立送教上门领导小组,制定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
2、人员保障:各校要选择思想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的优秀骨干教师承担送教上门工作,合理安排送教上门教师的工作和休息时间。
3、经费保障:各校按照残疾学生公用经费规定的使用范围将送教上门所需工作经费和人员经费等纳入安排。送教学校根据本学年的预算,足额安排工作经费、教材教辅及辅具等,保证送教上门工作切实开展。
儿童送教上门工作计划书篇五
“快乐好学生”成长小组/学龄期儿童成长小组
1.1学龄期儿童正在长身体和长知识的阶段,智力、求知、理解和学习能力增强,他们在这阶段的生活经历和习惯在很大程度上将影响青年后的思想和行为,儿童小组工作计划书。我们的小组活动可以在这方面予以较多的引导和培养,使他们获得更多的成长机会。
1.2多数儿童存在注意力不集中,多动现象,从而影响他们学习效果。因此,开展小组活动,运用小组工作方法,促使他们对事物能集中精神,提高注意力,这是做好每件事情的必要前提。
1.3多数儿童做事半途而费,缺乏责任感,表现为没有耐力和毅力,将严重影响儿童的学习及相关品质。小组活动将通过相关活动内容,培养他们的耐力和毅力,使他们有更好的品质投入到学习、工作和生活中。
1.4随着独生子女的家庭增多,家长对儿童过于溺爱,不敢让儿童独立活动,使儿童得不到必要的引导,从而使儿童养成依赖,无主见,以自我为中心,感情冷漠,难以适应集体生活,缺乏团体协作能力。我们的小组活动将通过小组工作的专业方法,引导他们重塑良好的意志和品质,增强其协作和交往能力。
1.5作为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在学习专业理论的同时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锻炼自我,强化自己的专业知识,同时,给孩子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是全社会共同责任,工作计划《儿童小组工作计划书》。
2.1英国哲学家洛克提出“白板学说”认为,儿童的心灵犹如一块白板,它本身没有任何内容,可以任人涂抹而留下深深的印迹。因此正确的引导儿童的认知和思维,将使他们从小培养起良好的意志和品质。
2.3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强调个人的行为是由个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决定的,人的大部分社会行为是通过观察别人、模仿别人而学会的。小组活动将为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交互环境,使他们在这个活动中通过观察、学习获得认知的改变,增强交往互助性,提升个人责任感和培养耐力和毅力。
在读小学三年级至五年级学生,每个年级8个人,24人,12人/组,共两组。
1、小组总目标:通过小组过程及小组社会工作者的引导,使小组中的儿童能够获得小组经验,促成他们能集中精力学习,做事情有耐性和毅力,增强团体协作力,从而促进学习进步,增进儿童健全发展。
2、具体目标:
(1)提高儿童的注意力。
(2)培养儿童的耐力、毅力。
(3)增强儿童之间的沟通协作能力和交往能力。
1、小组的性质:通过对成员的引导,提高成员对事物的注意力、耐力、毅力及其协作能力,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2、小组持续时间:2周
3、小组规模:督导1人,工作人员6人,小组成员 12人/组。
4、聚会频率: 2次/周,共3次
1、小组工作者:徐勇、黎小丽、肖林、林泉、唐婧茹、王田
2、训练计划:活动前星期3,4进行训练。
1、小组成员的来源:雅安六小3年级-5年级学生。
2、宣传招募方法:志愿参加,随机挑选
3、允许招募的时间:20xx年6月15日 星期五
4、甄选标准:随机挑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