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工作总结>2023年变化的物体教学反思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优秀8篇)

2023年变化的物体教学反思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优秀8篇)

时间:2023-09-07 01:00:23 作者:书香墨2023年变化的物体教学反思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优秀8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变化的物体教学反思篇一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探索因数变化引起积的变化规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在教学中,学生在我的引导下,通过对算式的观察,在小组里讨论自己的发现,自主的去探索规律、验证规律,并使用规律。本课在愉快的环境中进行去学习,鼓励学生积极发言,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不断提高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

但也存在改进的地方:

1、对中差生的指导不足。由于本课例的例题较为容易,大部分学生通过口算就直接算出答案,无需通过积的变化规律进行计算,这就给部分思维发散性较差的学生形成了一个假象,以至无法真正懂得该规律的应用。在以后的教学中,特别对思维慢一些的学生,要加强对他们的引导,使他会更积极更有目标的去思考,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也提高了解题速度。

2、对学生的评价应该带有鼓励性。这节课的主要特点是让学生在一个愉悦的学习环境中进行思考、探索、讨论、发言,但是部分学生不敢举手大胆的交流。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多一点给学生鼓励,多一点给学生信心,那么学生们就能畅所欲言了。

变化的物体教学反思篇二

商的变化规律是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前边已经学习了“积的变化规律”,为这节课打好了知识基础,开始就抓住并利用了这一知识基础:“我们都知道乘法和除法有着密切的关系,既然乘法中有这样的规律,在除法中是否也存在着类似的规律呢?”一句话引起了学生的思考,学生很自然的由乘法中的变化规律类推出了除法中的变化规律,找到了新知的切入点,合理的运用了知识的.正迁移,那么猜测是否正确呢?需要我们进行验证。三次验证是层层递进的,引导学生在“猜”、“算”、“说”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被除数、除数、商他们之间的变和不变的规律,培养了学生认真观察、敢于猜测、举例验证、得出结论的数学学习的方法。借助规律的发现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

这节课主要抓住两个切入点:一是利用好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和乘法中积的变化规律的迁移,引起学生的学习欲望,提出猜测,进行探究学习;二是通过小组学习活动,吧猜测——举例验证——得出结论的数学方法渗透给每一个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自主交流的能力。

这节课用了连着的两个课时,如果让我重新上这节课,我会把商变化的规律和商不变的规律分开来上,充分地联系更多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更深层次地去发现理解商的变化规律。

变化的物体教学反思篇三

《商的变化规律》这部分是在学生学习过除数是一位数、两位数的笔算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知识的掌握,既为后面学习简便运算做准备,也为学生今后学习小数除法、分数和比的有关知识做铺垫。是小学数学中十分重要的基础知识。

通过分析教材,我觉得三个规律要想在一堂课教学中完成,会显得仓促,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三个规律中,商不变的规律是重点,商随除数变化的规律是难点。只有把它弄清楚了,下面的学习才会顺利。因此我将这一节课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商随被除数、除数变化而变化的规律。总结出:“在除法里,被除数不变,除数乘或除以一个数(0除外),商就除以或乘一个相同的数”。“除数不变,被除数乘或除以一个数(0除外),商也乘或除以一个数相同的数”之后,就进行巩固练习;第二课时教学商不变的规律。总结出:“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这个性质,同时补充被除数、除数末尾同时有零时利用这一性质进行竖式的简化。这样就能够使每一部分的内容都足够完整,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通过“计算——观察——猜测——交流——验证——总结”完成学习任务,获得的知识足够清楚明白。在学生参与发现规律、探究规律、总结规律、验证规律的过程中,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在观察、思考、尝试、交流过程中,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多为学生创造交流和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地还给学生。让学生在一种宽松、和谐、民主的氛围中去探索交流,感受学习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快乐,进而提高学习的兴趣。

变化的物体教学反思篇四

《商的变化规律》这堂课的内容跟以往的教材有很大的不同,在小学阶段,商不变的性质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给今后分数和比的性质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堂课由学生先学习“商不变的性质”延伸到商的变化规律一、二,学生自始自终的参与了学习的全过程,数据都来自与学生,比较真实,让学生参与发现规律、探究规律、总结规律的过程中,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独立思考是小组合作的前提,只有经过独立思考才能进行有效的合作。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让他们独立思考,同位交流和小组合作几个环节,让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合作归纳出商不变的规律,并让学生展示小组合作的成果,体验探究与成功的快乐,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本节课,学习了商的变化规律的三条规律,每一次都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探索——交流——总结”完成任务,最后,一个环节,我都让学生根据黑板上的板书,用数学语言自己总结出规律,这样,更加深了学生对规律的记忆,理解。

变化的物体教学反思篇五

本节课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一个知识点,它是在学习了比算乘法和笔算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与旧教材相比,本知识点作了适当调整:旧教材中只研究了商不变的规律,而新教材中却改为了商的变化规律,引导学生探讨被除数不变上随除数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和除数不变商虽被除数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这就使是这一部分知识更加系统、更加全面。

教材利用学生已有的计算技能,通过计算填表,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己思考发现商的变化规律。这部分内容渗透函数思想。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可以巩固所学的计算知识,同时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以及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

本节课从而激起学生一探究竟的兴趣。

关于商的变化规律,主要包含了商变和商不变两个内容,以前面掌握了乘法运算和除法运算为基础,从乘法变化规律入手,利用乘除法的密切关系,使学生不由自主的想到:在除法中是否也存在着这样的变化规律?它们可能是什么?但只有猜测是不够的,要想证明猜测是否正确,就必须予以事实证明,通过对三次验证过程不同角度的指导,促使学生在理解、掌握本课知识点的同时,经历猜测——验证——结论——应用的数学研究过程,尝试大胆合理猜测、举例加以验证的数学研究方法。学生比较难理解被除数不变,除数和商之间的变化规律。

1.通过猜测、探究引导学生发现并掌握被除数、除数和商的变化规律,并能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2.引导学生经历猜测 验证结论应用的一般研究过程,培养学生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勇于发现、积极探索的好习惯。

重点:引导学生发现并理解商的变化规律。

难点:正确理解被除数不变,除数和商之间的变化规律。

变化的物体教学反思篇六

今天教学了积的变化规律,昨天布置了预习作业:

计算、再观察比较下列算式:30*24=720(30*2)*24=(30*4)*24=30*(24*5)=后面三个算式等号左边与第一个算式左边比,什么发生了什么变化,算出后三题的积再与第一题的积比一比,你有什么发现?30*24=720(30÷2)*24=(30÷5)*24=30*(24÷6)=后面三个算式等号左边与第一个算式左边比,什么发生了什么变化,算出后三题的积再与第一题的积比一比,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在课始交流计算结果与自己的'人发现时,习惯于表述成: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几倍,积也扩大相同的倍数;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缩小几倍,积也缩小相同的倍数。

为了验证大家的发现,我们首先让大家用书中的例题验证,再让大家各举一个例子验证得出积得变化规律。但遗憾的是在后面的练习中学生还是习惯于直接计算积却不用所学的积得变化规律去求积,在我的追问下好的学生想到根据记得变化规律直接用原来的积乘几求到现在的积。

我也反思我的教学中是否有导致学与用剥离的现象,可能在开始的教学中教师只注重学生得出规律的结果反而削弱了学生对规律本身的理解与实际应用,于是在课即将结束前我出示了题目:根据275*46=12650直接写出275*92=的结果并说明解题思路,到此学生才全部理解了记得变化规律的有用性。虽然是后知后觉但毕竟是真正有了“知觉”了。

变化的物体教学反思篇七

本节课的课题是积的变化规律,是在学习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的基础上探索积的变化规律。

在讲新知识之前,让学生先明确关系:因数x?因数=积。引导学生思考:若改变其中的一个因数不变,改变另一个因数,积灰发生怎样的变化?教师作出正确的指引,可以节约课堂时间。随后给出两组算式(教材例题),让学生通过自主思考,自主探索,发现和归纳出积的积的变化规律,再让学生分别用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和运用规律求得数的方法,对积的'变化规律进行验证,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的严谨性,最后进行针对性习题巩固。

在练习设计上,难度层次分明。先是运用规律计算有规律算式,进而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但是在本节课的教学实践上发现还有一些环节有待进一步完善:

1.??在引入方面,学生更能接受把旧知识向新知识过度的方式的学法

2.在验证环节上,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题目难度,本课上验证环节应降低难度,计算太难会导致重点发生偏离,无法突破。

变化的物体教学反思篇八

今天教学了积的变化规律,昨天布置了预习作业:计算、再观察比较下列算式30*24=720(30*2)*24=(30*4)*24=30*(24*5)=后面三个算式等号左边与第一个算式左边比,什么发生了什么变化,算出后三题的积再与第一题的积比一比,你有什么发现?30*24=720(30÷2)*24=(30÷5)*24=30*(24÷6)=后面三个算式等号左边与第一个算式左边比,什么发生了什么变化,算出后三题的积再与第一题的积比一比,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在课始交流计算结果与自己的人发现时,习惯于表述成: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几倍,积也扩大相同的倍数;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缩小几倍,积也缩小相同的倍数。为了验证大家的发现,我们首先让大家用书中的例题验证,再让大家各举一个例子验证得出积得变化规律。但遗憾的`是在后面的练习中学生还是习惯于直接计算积却不用所学的积得变化规律去求积,在我的追问下好的学生想到根据积的变化规律直接用原来的积乘几求到现在的积。我也反思我的教学中是否有导致学与用剥离的现象,可能在开始的教学中教师只注重学生得出规律的结果反而削弱了学生对规律本身的理解与实际应用,于是在课即将结束前我出示了题目:根据275*46=12650直接写出275*92=的结果并说明解题思路,到此学生才全部理解了积的变化规律的有用性。虽然是后知后觉但毕竟是真正有了“知觉”了。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