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学科论文格式格式篇一
摘要:如何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效率,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研究内容,其中实验教学更是研究的核心。从五方面阐述如何做好实验、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效率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策略
一、熟悉教材实验内容摸清实验项目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法,以便在课堂教学中游刃有余,充分发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宗旨,让学生在愉快的合作氛围中,学好科学,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是对教师教学的基本要求,这需要教师深钻教材,熟悉教材内容,做到了然于胸。同样,要想提高科学教学过程中的实验操作效率,也必须要熟悉教材的内容。从小学科学的编排体系上看,小学科学教学主要是以实验操作为主,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探究活动,掌握学科知识。还需弄清哪些是教师做的演示实验,哪些是让学生做的分组实验、探究性实验,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有针对性地进行准备。以鄂教版《科学》教材为例,据统计,在小学3~6年级科学教材中,演示实验、分组实验以及自主探究性实验,三年级有24个,四年级有18个,五年级有19个,六年级有28个。
二、精心准备确保实验成功
摸清了实验的项目,这只是提高科学实验效率的第一步,要想进一步提高科学实验效率,还必须根据实验项目进行精心准备。在鄂教版小学《科学》教材中,教师进行演示及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探讨的内容,都需要教师精心准备,避免在实验过程中,因为缺少一些药品和器材,导致实验不能正常进行,从而降低课堂效率,反而给自己的教学,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影响正常的教学工作,造成负面影响。可见事先准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精心准备的过程中,教师的演示实验,除检查所需要的器材、药品外,如果原来没有做过这样的实验,还必须依据演示实验内容,按照要求,事先做一次,看能不能达到预期目标,如果不能,还应做些改进;至于分组实验,教师也应事先与实验管理人员进行联系,列出每组所需要的器材名称、数量,让实验员做好准备工作。例如:做定滑轮、动滑轮、滑动组的作用这个分组实验时,教师就应该用分组实验通知单的形式,事先告知实验管理员,让他提前把分组实验的器材,铁架台、滑轮、钩码、测力计、滑轮组、细线,按实验小组进行准备,以免耽误教学时间,影响实验的正常进行。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提高实验效率。同样,对学生进行的`探究性的实验,也需要事先通知学生,让学生提前做好准备。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提高实验效率。让学生在教师的演示实验及分组实验中,学会实验操作,掌握知识,形成技能。
三、按照规程做好实验
无论是教师的演示实验,还是学生的分组实验,以及学生的探究性实验,都有严格的要求,特别是步骤和操作顺序。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做研究岩石中是否含有硫酸钙成分分组实验时,明确告诉学生,一定要阅读注意事项,弄清操作顺序,按照规程进行操作,先把不同的岩石标本放在合适的位置上,然后用玻璃吸管吸取适量的盐酸,分别滴在岩石标本上,让学生观察发生的现象。如果教师不按要求操作,随意颠倒操作顺序,除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不明显外,还容易发生安全事故。同样,学生的分组实验及探究性实验也是如此,在实验之前,一定要让学生阅读注意事项,按照要求去做,要根据实验内容,设计好实验方案,依据规程做好实验,并做好记录,便于分析、归纳和总结,避免意外事情的发生。
四、媒体引导示范实验操作过程
探究性的实验操作与教师的演示实验有所不同,通常学生面对的探究性实验,要求设计探究方案,若教师不做引导,让学生单独设计,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以将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实验的视频借助多媒体播放出来,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视频,形成一个完整的探究性实验方案,包括:我的猜想、我的研究方案、我的发现、我的解释等几部分,以便在探究性实验中,根据制定的方案,进行有效探究,并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即我的发现,然后才能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归纳、总结,让学生在探究性实验中,有比照对象,少走弯路,提高实验效率。
五、学生探究实验教师及时做好辅导
学生虽然通过观看视频资料,对探究性实验有一定的印象,这并不表明学生掌握了探究实验的方法,还需要教师在学生进行探究性实验中,及时做好辅导。教师在科学教学过程中,不能因为时间问题,凡事大包大揽。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己做探究实验,教师进行辅导,看方案设计是否合理,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看学生操作是否有误,对观察到的现象是否认真记载,及时做好辅导工作,避免学生对观察到的现象视而不见,探究实验浅尝辄止,不加思考。这样,学生通过亲自设计探究方案,并亲手进行实验,积累了经验,在以后的实验操作考核中,也不会手忙脚乱,出现“教师急,学生更急”的现象发生。
六、结束语
要想提高实验的效率,教师必须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进行精心准备,并在实验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按照规程做好实验,通过多媒体的引导,示范探究实验过程,让学生在探究实验过程中,少走弯路,同时,在学生进行探究性实验过程中,教师再及时给予指导,就能更好地发挥实验的效应,通过实验掌握知识形成技能。
学科论文格式格式篇二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染布坊,里面住着父女俩,他们的手艺非常精湛,把染布坊办得红红火火的,客人们都喜欢来这儿染衣裳。
有一天晚上,父女俩正在灯下为一位客人染布料,那天风非常大,一不小心,油灯给大风吹到了,油点滴在了衣料上,这可把女儿急坏了,客人在一星期后就要来取衣料,上面滴了灯油,那岂不坏了染坊的名声,于是,女儿拿起布料洗了又洗,洗了又洗,总算洗得看不出来了,然后又把衣料放在一旁晾干,因太累了,所以后来她很快就睡着了。
天亮时,她醒来了,她来到晾衣服的杆子前,她把衣料取下来,突然发现衣料上面有几个白色的小圆点,那小圆点圆得可爱,圆得美丽,这时她想如果在上面画上漂亮的图案一定很好看,于是,她照着做了一下,于是受到了顾客的热烈欢迎,就这样,油染术产生了。
同学们,只要你去仔细观察,仔细发现,你就会成为大发明家,像锯子、听诊器就是最好的例子,其实,发明机会就在我们身边。
学科论文格式格式篇三
摘 要: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认为科学与哲学有着紧密的联系,科学的进步和发展对哲学的不断丰富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哲学的发展也制约和影响着科学的发展,两者具有着辩证统一的关系。科学与哲学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人类对两者关系的探索也从未停止过。
关键词:科学;哲学;辩证;关系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与哲学呈现出分离的发展状态:哲学家认为具体的科学家总是被限制在某项具体的技术研究范围内,研究总是限于很小的领域内,而哲学则是统筹整个世界;而具体的科学家则认为哲学家无所事事,一直局限于某种空想的理论当中,对现实社会的发展没有太多的现实意义和价值,而具体的某一项科学技术则能够直接的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这两种思想对于科学家和哲学家无疑都是有害无益的,他们没有真正的把握科学与哲学的内在关系是密不可分的,这对科学与哲学自身的发展有着不利的影响。
一、哲学与科学分别什么
1、哲学是什么
“哲学”一词,源自古希腊,“philosophia”,是“爱智慧”的意思,最早使用这一词语的是毕达哥拉斯。哲学即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西方的哲学最早始于古希腊时期的自然哲学,判断依据是其区别于迷信,并且以理性的方式归纳出自然界的道理。后来的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以及亚里士多德等进一步奠定了哲学的基础,他们提出了形而上学、知识论和伦理学问题,一直沿用至今。
“哲”在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在我国古代“哲”或“哲人”是指善于思辨以及学问精深者。我国的哲学起源于东周时期,代表人物为孔子的儒家、老子的道家、墨子的墨家还有法家,然而事实上在这之前的《易经》一书中易经讨论了诸多的哲学问题。1874年,日本的启蒙家西周最先在《百一新论》中用汉子字“哲学”来翻译philosophia,后经康有为等将这一译称带回国内,并逐渐通行。在十九实际末二十实际初,“哲学”一词在我国书报杂志上频繁出现,逐渐取代了过去的“玄学”、“形而上学”等不准确的名词。
2、科学是什么
“科学”英文翻译为“science”,源于拉丁文“scientia”,是“知识”、“学问”的意思。科学一词在我国古代汉语中解释为“科举之学”。在明治时代,日本著名的启蒙思想家首先用汉字“科学”来翻译“science”,之后由我国进步人士康有为等带入国内,并且被广泛的运用。“science”主要是指发现、积累并公认的普遍真理或普遍定理的运用,已系统化和公式化了的知识。
人类的发展史就是一部科学技术的发展史。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了空前的繁荣,科学总是在人们的“争议”中,一次次地取得胜利。随着科学的发展,人类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在总结和反思哲学与科学之间的关系。
二、科学与哲学的区别
1、科学与哲学的内涵不同
科学与哲学是人类认识和把握、观察和体验的两种不同的方式,它们所表示的是人的存在的两种不同的状态。哲学的基本问题主要有:一、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何为本源,主要依据是是否承认物质的第一性;二、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大部分的哲学学者都赞同这一观点,但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阵营在这一问题的解决方法上各有不同。两个基本问题也就构成了哲学的主要内涵。从古至今,人们对科学内涵的探索就没有停止过。在《现代科学技术概论》一书中这样写道:可以简单地说,科学是如实反映客观事物固有规律的系统知识。同时也有人说科学是获取知识的过程,而非知识本身。然而,人们普遍认为科学就是不断的问“为什么、怎么办”。这与哲学的内涵具有着较大的区别。
科学与哲学属于两种不同的运动,即科学是线性运动,随着时间的发展,现代科学必定超过古代的;而哲学则是钟摆式的运动,它以一个中线为轴回来摆动,这个中线就是人的存在问题,因此我们可以说哲学不存在现代优越于古代的问题,现代人也不比苏格拉底、柏拉图等人聪明,甚至现代人比他们离那根中线更远。
2、科学与哲学的地位及作用不同
在人类的发展和进步过程中,科学进步是哲学发展的基础,而哲学发展是科学进步的指导。哲学是统筹整个人类、甚至整个世界真理的知识体系。普遍理性体系构成了高层哲学体系,哲学对包括科学在内的其他学科都具有指导作用,应用范围广泛。科学的发展和进步始终是在正确的哲学理论指导下进行的。哲学在指导科学发展的同时也逐渐的指导着人类在发展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这样谈论哲学:如果把哲学理解为在最普遍和最广泛的形式中对知识的追求,那么,哲学显然就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
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规律的知识体系,是获取知识的认识与研究活动,是哲学发展进步的基础。科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人和自然界,不断的追求真理为目的,最终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具体的某一方面技术上的服务,因此科学的使用范围与哲学相比要小的多。科学的发展能够更加直观的促进人类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合理调整,为人类创造丰富的物质财富。
3、 科学与哲学属性不同
科学始终追求的是客观真理,无论出于怎样的地域或时代背景,它的成果属于全人类,科学没有阶级性,它具有中立性的特点。科学主张通过经验和理论的结合去探索客观世界各种食物的性质及其发展规律,充分体现了人的智慧和力量,它是人的本质力量的重要表现。无论是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还是社会主义社会,科学的发展都以不断的追求真理为目的,为全人类服务。而哲学的发展却有一定的时代和地域烙印。哲学的发展具有浓厚的地域色彩,例如西方文化背景下的哲学强调人的主体地位,而我国从古至今的哲学思想都以天人合一,也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为主。另外,哲学的发展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例如西方哲学的天赋人权思想,主要顺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时代潮流;我国古代著名的儒家思想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需要而产生。
三、科学与哲学的共性
作为理论的科学和哲学,都具有向上的兼容性、时代的容涵性和逻辑的展开性的三方面特征,都具有解释性、规范性、批判性和理想性的四种基本功能。
科学与哲学在理论上都有三个基本内涵:1、两者都是由诸多的概念、范畴和原理组成的知识体系。在客观上有利于人类了解现实世界,又为人类提供了改变世界的理论。2、两者的知识体系在构成过程中都形成了一定的思维方式。3、作为知识体系和思维方式的科学和哲学,在很大程度上约束着人们的行为,影响着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无论是科学还是哲学都是人类智慧力量的体现,两者的发展对于人类社会的进步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学科论文格式格式篇四
一、课标要求:
教材以学生科学探究为核心,通过“科学在我们身边”让学生了解周围的生活,初步探索周围的科学。“我们怎么知道”在这里是对科学探究方法的初步训练与感知“水的科学单元”通过以物质世界中学生最熟悉的物质水入手,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物质世界。,而“天气与我们的生活”是学生通过对天气观察进一步将科学与生活结合起来。“我们周围的空气”体会和认识空气的有关用途和性质。以及空气对我们人类生活的用途和意义。从而让学生走近科学感知科学,科学方法掌握技能,亲历科学---自主探究体验过程。
二、教材分析:
教材让学生认识科学、掌握科学、探究科学、设计了“用感官判断玩具的特征”、“认识周围常见的动植物”、它们都与学生平日生活相关,便于学生直接感受“科学在我们身边”的道理,能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更重要的是教科书在培养学生方面层次性强,较好的树立了开放教学观念,科学课不仅局限于教室,而是将学生领入到家庭、社会和大自然中去学科学、用科学。
三、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刚刚开设科学课,重要的是他们对科学这个词有着神秘感,同时生活中的许多为什么也激起了他们对科学的兴趣,我希望通过我的科学课学生能够热爱科学,培养起他们浓厚的兴趣。
三年级学生视野虽然比较开阔,但是,在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以及听课的技巧相对不如高年级的学生。课堂上看来很活跃、很热闹,但是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方面却非常缺乏,本学期的科学课要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要对学生主动探究科学知识的能力进行专门的训练,发展学生们的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志趣和能力,在本学期中我要从抓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入手,在小制作、小种植、小实验、小调查、小操作等方面入手,结合科学课的新课程标准,合理的运用电教媒体,创造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四、教学目标: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
《科学在我们身边》《我们怎么知道》、《天气与我们的生活》、《水的科学》、《我们周围的空气》五个单元。
难点:
使学生以自主体验为手段,以科学探究为核心,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及科学知识各有侧重,且由易到难,逐渐上升。
六、实验计划安排
三年级上册【10个分组2个演示】
三年级下册【12个分组5个演示】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学科论文格式格式篇五
(1)发现信息,搜取信息能力。要让学生能根据学习的要求去主动获取知识、技能。能让学生在一篇文章中迅速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并能够及时删除对自己无用的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信息搜集能力,增强学生的素质。
(2)分析信息,筛选信息能力。能够将获取到的丰富信息,进行动态的分析、筛选、判断、鉴别,判断它的可信度,截取所有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分类,为自己将来的进一步使用做好充分的准备。
(3)加工信息,分解信息能力。信息获得的渠道是多方面的,作为一个信息素养高的人才,应该善于将不同渠道获取的同一类信息进行综合,并按照自己的需要进行重新的整合,以自己的需要为目的,把获取的信息进行必要的加工、分解、归放。让自己“拿得起,放得下”。
(4)利用信息创新的能力。掌握信息是为了应用,是为了自己能够创新,是为了自己能够出成绩,因此利用信息是培养信息素养的关键,也是培养信息素养的主要目的。一切的信息都是为了这个目的服务的。所以利用信息进行创新,是每个教育者都必须重视的问题,这也是为将来学生成为新世纪建设的合格人才做准备。我们要充分利用学校教学的优势,将有用的方法内化为学生自身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这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的关键。
当今社会的文盲已经不再是知识文化欠缺的人,而是不会外语和计算机的人,所以让孩子们掌握信息技术,培养孩子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新世纪建设性人才的重中之重。这就要求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鼓励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善于思考,学会独立思考,突出创新意识的培养,强调创新能力的提高。为此,我以为教育者要做到以下几点:
(1)给孩子们创造的环境和创造的机会。课堂是孩子们的,教师是课堂的引领者,但不是主角,教师要把信息教育的课堂交给孩子们,让他们自己去尝试、去获取、去索取、去获得、去发展、去创新。
(2)要让孩子们体会成功的快乐。孩子们的心灵还很稚嫩,他们还承受不起沉重的打击或经常性的打击,因此在计算机教育中,教师要能够让学生不断品尝到成功的快乐,让孩子们觉得通过努力我完全可以获得成功。一个经常体会到成功快乐的孩子,就会产生无穷的创造力,因而成为乐观、向上、有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新人。
(3)注重与其他学科的整合。社会的高度发展,出现了许多交叉的边缘性学科,这些学科往往是多种知识的综合,是多学科的整合。这就要求新世纪的人才必须是能够懂得很多,知之很多的多面手,同时还是一个善于操作、善于创新的、集中了多种技能的人才。所以在初中阶段,信息技术老师要注意对这些学科的整合,让孩子们多学些其他学科的知识,形成一个知识、技能丰富的人,将来成为一个多学科兼容的新型人才。
学科论文格式格式篇六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研究物质结构和相互作用及其运动基本规律的学科,物理学研究的对象有极大的普遍性,它的基本理论渗透在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中,应用于生产技术的各个部门,也是一切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基础。在日常教学中,如何增强学生的科技意识和创新意识,物理学科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下面我就谈谈平时是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科技创新意识的。
我们知道,兴趣是追求认识、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因而,兴趣可以推动人们去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尽量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及科技创新意识。
1.物理实验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
课堂上生动的实验,不管是分组还是演示实验,都能给学生强烈刺激,激发学生研究问题的兴趣,同时做好实验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因而在平时上课时首先应做好分组实验,在分组实验也不一定要生搬硬套课本上的,可以在课本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增强学生的兴趣。比如,在做单摆实验时,除了按要求完成课本的实验,还要求学生如何利用单摆来测量建筑物等的高度,同时要求大家回家后进行试验,这样可使物理更贴近生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演示实验时,也可创新地引入一些小实验,比如,在《向心力向心加速度》一课的教学中,我就利用葡萄酒杯提乒乓球的小实验来引入课题,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使学生受到良好的科技创新意识的教育。
2.在教学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突出物理知识的实用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
物理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科学,与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有密切联系,物理定理、定律本身就是物理学家对自然界的现象通过假设、实验后总结出来的。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尽可能地联系实际的生产和生活,突出物理知识的实用性,使学生认识到物理学知识在生活、生产及一些高科技领域中的应用,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树立良好的科技创新意识。
3.用生动的物理学史、故事激发学生兴趣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最主要途径。要加强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必须从课堂教学做起,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物理学史的教学,使学生了解物理发展的历史、著名物理学家的故事及典型事迹,这样能使学生认识到良好的科技创新意识的重要性。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用不同的历史材料,如,在教学自由落体时,可介绍“伽利略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在教学牛顿定律时可介绍“牛顿运动定律是如何创立的”、在教学电磁感应时可介绍“法拉第的实验”等,这样抓住一切机会对学生进行物理学史教育;也可适当向学生介绍我国在航空航天及高科技领域的一些成就。这样可使学生更加了解科学家们的科学态度,以及研究科学的方法,使他们从小就有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也让他们认识到物理的广阔领域,知道科技发明如何带动社会的进步等,从而奠定他们学好物理的决心和信心,进一步激发他们的科技创新意识。
大家知道,我们辅导的科技小制作都要在课外去完成,因而可以说学生的科技知识学习、科技创新意识的培养更重要的要放在物理课外活动上来完成,而且与传统的课堂比较,课外活动更具灵活性,选择的余地也更大。
1.趣味物理实验的设计及课外实践活动的组织
在设计趣味物理实验时应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以及学生完成实验的能力,设计一些如“用单摆测建筑物的高度”“纸杯烧水”“水火箭”等学生能完成的课外小实验。通过小实验来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同时也可以设计一些课外实践活动,如“德化高山湿地的形成与保护”等,并让学生的实践活动参加全国青少年创新大赛,从而提高他们的兴趣及提高他们的科技创新意识。
2.利用物理知识进行科技小制作
我们学校每年都有一个科技节,这时我利用这个机会,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科技制作活动,比如,以前学生制作的可用于高危高位操作的扳手、真空室小水电发电装置、环保节能的喷釉装置等,对于好的项目进行改进,参加全国青少年大赛创新项目的比赛,近年来我通过这样的形式已有多名学生在创新大赛中获得了省市比赛一、二、三等奖。通过这些科技活动的开展,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3.认真指导学生阅读科普读物
根据学生现有物理知识的实际,我们可指导学生阅读与所学知识相联系的一些科普读物,观看一些科技有关方面的录像,如我对每班学生在假期时都布置了观看“王亚平太空授课”的录像,使学生更多地了解科技发展的新动向,增加学生的各种科技知识,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4.利用课余时间举办科普知识讲座
物理知识与社会的发展、日常的生产、生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在每年的科技节中我都能开展一个科技方面的讲座。在讲座前,一定要认真选择材料,因此在平时我们可以收集一些航空航天技术、军事科学、空间技术、通信技术以及科学家的具体事例等材料,并对材料加以提炼,为讲座做好准备,还可以联系生活中的物理,让学生自己搜集资料在班上自己介绍,从而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
没有创新观念,知识就会成为束缚人类发展的绳索。创新意识关系着一个国家在世界范围内的竞争力,因此在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应将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到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在教学中大力进行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教育,因而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是每位高中物理教师必须要做的事。
学科论文格式格式篇七
摘要:科学与技术在当今时代不仅发展迅猛,而且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也不断加强,并在工业运用方面结成一个体系,全方位拓展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空间,也为其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提供了更加多元化的途径。科学—技术—生产已经发展成为互动融合、循环往复与加速转化的一体化系统。当技术规则的完善远远滞后于技术手段的发展时,科学技术的“非理性”因素就会急剧膨胀,人们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控制力也会随之减弱。
关键词:科技;“双刃剑”;忧思录;生态价值
一、科学技术的双重属性——“生产力”与“意识形态”
在21世纪的今天,“科技”可以说是世界范围使用频率非常高的一个词语,国家及地区间的竞争更是以科学技术为核心的竞争。经过启蒙运动后二百多年的发展,科技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极舒适、极丰裕、极自动化与智能化的物质生活方式充分体现了人类理性活动的巨大发展。“科技理性”成为具有天生合法性、合理性的第一理性,并逐渐渗透进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科技”是“科学”( 包括“基础理论科学”与“应用科学”)与“技术”的合称,“科学”主要是认识论目的,用于探索和发现自然、社会、人自身等未知领域的现象、本质及规律。基础理论科学与应用科学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注重定性的理论探索,后者则注重定向的应用性探索,与现实生活联系更紧。而“技术”是应用科学具体化、物质化的表现,通过在生产活动中对科学的应用,以一种现实性的力量体现出来。应该说,应用科学与技术具有相同的目的和价值导向,即对规律的应用;所不同的是应用科学还处于应用性理论探索层面,而技术则处于应用性物质实践层面,从应用科学到技术的转化,就是从抽象到具体,从“纸上应用”到“手上应用”的转化过程。对于科学技术的属性问题,一直以来社会普遍强调和认可它的生产力属性,“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就是对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地位的充分肯定。随着社会对科学技术需求的急剧增加,人们的目光都集中在科技进步所带来的生产力的空前发展上,而对于科学技术的存在本身却很少进行深入的反思。实际上,一味强调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属性,是晚期资本主义社会调整统治方式、建立新的合法性基础的重要依据,当科学技术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变量按其进步的逻辑决定社会发展和运行轨迹,并为人们带来了更加殷实和舒适的物质生活时,人们反抗的意识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消弭。科学技术成为一种更加隐蔽的统治工具和不可抗拒的宰制力量逐步侵入到人们的思想意识当中,并发展出“科技理性”作为绝对至上的理性原则来指导和规范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对科学技术持保守主义观点的人认为,对科学技术的盲目信任和依赖,必将把人类社会推向一个由机器来调控世界的未来,到那时,“技术系统再也不是按照行动着的主体的协调计划来运行,由科学、技术、工业、军事和管理结成的自主发展的动力体系,将超越人的构思,不受社会和人的制约和指挥,成了一个自然的过程”[1]。人的主观意识将毫无意义,人们将不得不面对“用技术对抗技术”的无奈境地。保守主义的观点似乎又过于悲观,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毫无民主和自由可言,人类将受控于自己的创造物而无法解脱。这一观点同自由主义观点其实具有相同的前提预设,即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具有重大的导向作用,所不同的是一个认为导向“天堂”,另一个认为导向“地狱”。围绕科学技术的这两种争论都毫去例外地陷入了自己预设的理想主义怪圈,就“科学技术”谈“科学技术”将无法预见“科学技术”以外的其他可能性或出路,同时在不经意间也成了“技术统治论”的帮凶,科学技术的意识形态化也会随之加剧。
二、科学技术面临的生态难题
随20世纪中后期以来世界范围内生态危机的日益加剧,愈来愈多的人对科学技术在解决生态问题上的作用不再盲目乐观,而是抱着批判和反思的态度来看待“科学技术”。环境社会学家卡顿和邓拉普认为,生态问题的加剧归因于人们普遍遵循的“人类例外范式”(human exceptionalism paradigm,简称hep),认为人类不同于其他动物,科学与文化的累计可以使进步无限延续下去,并最终解决所有社会问题。这一假设直接导致一种错误的观点,即环境的负荷能力可以无限制增长,愈取愈得,从而否定了匮乏的可能性。面对“杰文斯悖论”对“科学技术”的质疑,科技乐观者辩解道,所谓资源有限论和生态危机加重论都是对资源与环境问题的静态观点,这只是现阶段生产方式和技术体系条件下出现的暂时的生态失稳现象,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会开发出新的可利用资源,并推广使用新的廉价的环保技术来解决环境污染问题。这一论点存在几方面的问题:一是否定“临界自然资本的存在”,开发新的自然资源依然是对自然界的攫取,只是从匮乏资源向相对丰富资源的转移,使用“可再生资源”也并不意味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当超出自然资源的自我更新和可再生的能力范围,依然会导致自然资源的匮乏,科学技术该如何回答“维持生物圈所必需的临界自然资本”问题;二是“所谓的科技发展观”,把资源与生态问题看作科技发展中不可避免的一个阶段,就是不顾自然法则,不顾人类和社会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唯科技主义”的狭隘发展观。这种观点将直接导致“先污染后治理”的合法化,使环境问题非但不能有效缓解,反而在“科学发展”的指导下愈演愈烈。三是“局部大于整体”的论断,科技的发展确实可以开发出经济有效的环保技术,但从当前的世界形势看,这些技术的使用只能在局部范围内解决某个具体的能源或环境问题,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世界范围生态问题日益严峻的现实,这其中有技术壁垒问题,有发达国家(或地区)向发展中国家(或地区)污染转移问题,还有“片面技术化”导致的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问题等等。
这些问题的存在,说明科学技术并不是万能的良药,使用不当将会造成无法预计的严重后果。乌尔里希·贝克在《风险社会》一书中强调:“我们生活在文明的火山口上:风险威胁的潜在阶段已经接近尾声了,不可见的危险正在变得可见,对自然的危害和破坏——越来越清晰地冲击着我们的眼睛、耳朵和鼻子”[3]。对于科学技术应用的风险性评估已经到了迫在眉睫的紧要关头。
三、科学技术与生态价值的关系
1、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与生态价值的关系
传统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主要表现为探索自然和社会的生存和发展规律,并运用这些规律去改造自然和社会的过程。而随着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更多地偏向于利用自然,满足人们最直接、最大化的物质需要,而对于是否符合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反而被忽略了,这就直接导致人类生产行为的盲目性和急功近利化。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兴国”、“科技竞争”等口号的感召下,各个国家无不投入巨大的财力、物力发展科学技术,似乎只有科学技术才能引领文明进步的方向,只有科学技术才能带给人类光明美好的未来。科学技术已不只是认识、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工具和手段,而成了“生产力”本身,这就意味着发展科学技术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反之,就是逆生产力的前进方向而行。
在人们大谈特谈“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时候,却有意或无意地忽视了“生产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面向,就是作为生产力的主体的“人”。生产力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的能力,这个能力体现在人的目的理性活动的客体化程度、使用技术手段的水平,劳动强度与获得收益的比值,以及潜在的规则约束。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于人的目的理性活动的拓展的确具有重要作用,但它只是工具,无法代替人类自主的理性思维,当它脱离人的控制,而成为一种独立自主的“能力”的时候,就是人类必须面对的“机器伦理”与“人类伦理”交锋的时候。
对科学技术规则的强调,就是要把科学技术的发展纳入全人类共同的利益和价值的考量表中,就是要平衡科学技术发展与人类其它同等重要的价值原则之间的关系。生态价值,作为人类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价值原则,是一种基于关注所有生命形态和谐共生的价值形式,它把人类视为生态系统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与其它生命系统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构建生物共同体的和谐、健康、稳定、完整与统一。生态价值对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当科技发展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为基础,就会朝着有利于全人类以及整个生态系统的福祉方向发展,而将可能造成的不利后果降至最低。科学技术的应用离不开物质生产领域,人类物质生产的需要也是科学技术开发和应用的直接动力,所以对科学技术进行生态价值考量的同时,也需要对生产过程和生产方式进行相应的价值考量,即这种生产过程和生产方式是否既符合人与社会的需要原则,同时又符合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原则。当前,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工业化国家已经开始了生产方式的“生态化”转向,以适应后工业化时代的发展需要。生态化生产方式应该说是科学技术与生态价值的有机结合,是对工业化生产方式的技术基础进行的彻底的生态化改造,比起开发和使用具体的环保技术来解决生态问题更加有效,是从生产源头截断可能造成的环境危害。因此,对技术开发和应用的可行性评估非常重要,既要保证“它是一种高效率获取所需物质资料的技术,而且是一种无公害技术;是一种能对生产过程及其环境影响进行全程监控的技术,即对生产与自然关系进行有效控制的复合技术,……它不仅体现为对自然的改造能力,而且还体现在对自然的建设能力”[4]。也就是说,对于技术的评估,不能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而要全面考量它的生态价值、社会价值等综合价值。只有建立这样的技术评估体系才能有效保障生态化生产方式和生产过程的顺利进行。
2、科学技术作为意识形态与生态价值的关系
前面我们谈到,科学技术除了生产力的属性之外,还具有意识形态属性,虽然在现代工业社会,这一意识形态表现得更为隐蔽和难以察觉,但它确确实实存在着,并在潜移默化中将意识形态的合法性灌输到民众的思想意识当中。科学技术作为统治阶级赋予的具有合法地位的意识形态,不仅要人们相信它能解决任何问题,还要他们感觉到:不存在某种外在力量的压迫或意识形态的灌输,是他们通过自己的价值判断所作出的理性选择。他们相信科学技术的无限力量,更相信科学技术的缔造者和应用者——科技专家的无限力量,他们的话就是金科玉律,只有他们能带领人们走出危机,走向光明。所以,当出现某一社会问题时,总会听到“专家论证”、“专家预测”之类的话,他们的话总是具有神圣的权威性和不可辩驳性,以至于他们认定的结果,往往就是民众认定的科学的结果,至于论证的过程—因为是科学—太专业化和技术化,民众难以企及也就不会太在意了。但是在现实生活当中,科学技术的论证结果有时会与民众的切身感受不相符合,以至于他们不得不思索一个问题:究竟该相信科学技术,还是相信他们自己的眼睛?在冲突的过程中,科学技术的意识形态性质也从合法化外衣下逐渐显现出来。
以生态案例为例,来分析一下科学技术作为意识形态与生态价值的关系。前段时间有关环境事件的报道很多,其中很多事件都涉及到科学技术对污染的评估与民众切身感受到的污染程度之间的差异。一则事件是说,民众普遍反映当地饮用水受到严重工业污染,因为当地的癌症发病率在近几年明显升高,但专家的检验报告却说,水质合格,达饮用水安全标准;另一则报道称,几个村民把漂浮在河面上的死鱼烂虾背到乡镇府门口作为水污染的证据,但却被告知无法证明那些死鱼烂虾就是来自那条重污染的河流;还有一起事件,村民状告一家化工企业排放有毒废水,造成许多村民鱼塘里的鱼大量死亡,但专家却说不能认定排放废水与鱼死亡之间存在必然的因果联系,甚至通过技术认定,得出该化工厂达到国家污水排放标准的结论,令人瞠目结舌。另外一则案例可以说把科学技术的意识形态化表现得淋漓尽致,就是前些时候由几名自称具有科学良知的科学家所披露的全球气候变暖的内幕,他们声称:全球气候变暖并不是政府所大力宣传的二氧化碳气体的超标排放造成的,二氧化碳气体排放与全球性气候变暖之间根本不存在必然性因果联系,太阳黑子的活动才是气候变暖的真正原因。政府不惜花大价钱扶持科学家群体来论证二氧化碳对气候变暖起决定性作用,就是纯粹的意识形态目的——引起全球性生态恐慌,使某些政治家能利用环境问题来捞取政治资本。科学作为政治的附庸上演的这出闹剧让世界哗然。于是有学者站在民众立场上提出质疑:如果科学技术走到了常识的对立面,如果看似精确、量化的数据却不能客观公正地反映认识对象,那么科学技术是否还能称之为“真科学” [5]。
当科学技术的意识形态化无限膨胀时,生态价值将如何体现?原本客观真实的价值标准因为政治的横加介入而蒙上了灰暗的国家意识色彩。以平等、和谐、共生、统一为基础的生态价值观也因此遭到科学技术意识形态化的严重践踏。生态价值不再是人们平等共享的价值权利,而沦为被少数人御用的政治工具。科学技术的意识形态化不但成就了“无声的统治的艺术”,同时也造就了“沉默的大多数”。绝大多数民众实际上被阻挡在科学技术大门之外,或者说被阻挡在所谓的专家系统之外,科技符号仅仅是少数人掌握的密码,而普通大众只有在门外等待技术专家为他们做出“意识形态化”的“解码”,而无权搭建起与科学技术直接对话的通路。科学技术变成了一种权力,科学技术资源的不平等分配和信息传递的非对称性也造成了普通大众制度性的弱势地位。在环境问题上,科学技术如果不淡出意识形态色彩,不但会误导普通大众的生态价值观念,而且还会使环境问题愈演愈烈。笔者在对环境事件的调研中深有感悟:仅仅依靠技术指标或者官方公布的调查结果来判定环境污染状况,不仅对环境治理无益,而且更加有害。
四、结论
对于如何协调好科学技术与生态价值的关系,需要多学科的共同努力。就生产力方面来说,需要转变工业化生产方式,代之以生态化生产方式来协调科学技术与生态价值的关系;就意识形态方面来说,因为生态环境问题关乎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所以就不能把做为社会绝大多数的普通民众排除在科学技术之外,他们拥有对科学技术的开发、进展、使用等情况的知情权、监督权、参与权与否决权;科学技术知识有必要走出专家世界的狭小范围,而走进普通大众的生活世界,并与民众所能理解的生活常识进行平等对接和对话,要让他们感到科学技术是常识的深化和精确化,而不是常识的对立面,或者仅仅是一种“技术语言”;此外,科学技术的研究机构应该成为独立运作的部门,工作其中的科学家共同体应该具备公正、正义的“科学精神”和生态伦理道德,以全人类和整个生态系统的利益为重,这样既能有效规范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科学技术的发展以生态价值的基础性原则),也能有效约束科学家自身的行为,同时还能引导全社会积极构建健康和谐的生态生存理念和生态生活方式。因此,在科学技术发展中引入生态价值考量,对于科学技术本身、人与环境、人与社会的发展都是大有裨益的。
参考文献:
[1] 杨海音。哈贝马斯科学技术观述评[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7,(10):57.
[2] 杨通进编。走向生态文明[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3.
[3] 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北京:译林出版社,2004:64.
[4] 赵成,方鸿志。论科学技术与生态化生产方式的形成[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7,(10):11.
[5] 陈阿江。从外源污染到内生污染——太湖流域水环境恶化的社会文化逻辑[j]。学海,2007,(1)。
学科论文格式格式篇八
一、重视课前准备,找准课堂教学的切入点
使学生的探究用心性充分发挥出来,促使课堂教学顺利发展,有效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运用丰富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随着新课改的进行,小学科学教学需要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他们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掌握科学知识,构成探索自然奥秘的精神。在教学中,教师能够透过创设丰富的课堂教学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师能够根据小学科学的资料进行情境创设,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知科学的魅力,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在学生进行用心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对他们进行引导,使学生透过分析和操作来提高对科学知识的认识,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起来之后,他们会对科学教材中的资料进行自主学习,深入思考。在进行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能够为学生准备一些他们能够看得到的、新奇的材料让他们进行探究和观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科学态度,提高他们对科学学习的兴趣。透过学生的自主探究,让学生掌握了更多的科学本质,使他们对科学学科充满兴趣,有利于教学的顺利开展。
三、对学生进行正确及时的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用心性
随着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关系的产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仅仅要透过新颖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还要透过对学生的表扬激励学生,使他们产生用心学习的信念,更好地投入到科学知识的探究中,实现新课改教学中的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教师能够进行口头表扬,还能够把学生的表现展此刻具体表格中,用直观的方式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成就感,促使他们更用心的学习,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例如,在教学中,我采用奖励学生星星的方式来对他们进行激励。1.在上课前准备好上课需要用品的学生奖励一颗星;2.教学过程中,用心和教师进行互动的学生奖励一颗星,被教师表扬的学生奖励一颗星。3.在实验过程中,实验过程顺利、有序的小组成员每人奖励一颗星。透过奖励制度,让学生在课堂上用心的进行思考和参与,有效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效率,并使学生更好的掌握了科学知识。在期末对学生进行评价时,教师不仅仅要根据学生的测试成绩进行评价,还要结合学生日常学习中的表现来进行综合评价,让学生正确的认识自己,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始终用心的进行探究,提高学习效率。
四、抓住时机,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和最大的动力。
根据课堂教学资料,师生共同创设一个生动的、搞笑的、形象的,而又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情境。创设的情境务必具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功能,更重要的是情境中要充满有好处的、富有挑战性的自然科学问题。
(二)加强师生合作,提高学习效率
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用心互动,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中,教师就应成为学生的亲密合作者,还做到由“指导者”向“促进者”转变,要变“给学生压力”,由“权威”向“非权威”转变。师生之间具有愉快的情感沟通与智慧交流,课堂里充满欢乐、微笑、简单、和谐、合作和互动。为学生创设合作交流的时间,将课堂转成展示、交流的舞台,让学生把研究的成果在课上充分的展示、交流,使课堂更精彩,能够说这样是一种最优方法。
五、总结
总之,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资料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他们用心的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掌握更多的科学知识。教师要抓住教学时机,及时对学生进行引导,使他们在生动形象的教学环境中进行用心互动,促进学生综合潜力提高,实现高效的小学科学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