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心得体会,它们可以是对成功的总结,也可以是对失败的反思,更可以是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心得体会对于我们是非常有帮助的,可是应该怎么写心得体会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普陀寺心得体会篇一
普陀寺是我国佛教名山之一,位于浙江舟山群岛之上的普陀山上。作为一个佛教徒,我有幸能够来到这座寺庙,参拜佛祖,倾听法音,也品味到了普陀寺给我的心灵震撼和启示。下面我将分享一下我在普陀寺的心得体会。
首先,普陀寺给我最深的印象是其宁静和庄严。寺庙内弥漫着淡淡的烟香,虔诚的信徒们静静地跪在佛像前,闭目冥思。而每当鸣钟声响起时,整个寺庙顿时安静下来,仿佛所有的喧嚣和杂念都消失了。这种宁静的氛围让我感到舒适和平静,也使我明白到只有静心才能与佛祖心灵沟通,得到内心的安抚和寄托。庄严的佛像和雄伟的殿堂更是让我深感敬畏之情,这种庄严和崇高让我感到我小我之渺小和伟大佛教之真谛。
至于第二点,普陀寺让我感到庄严的同时,也让我懂得了宽容与包容。普陀寺接纳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徒,无论身份地位,种族和国籍。这种包容让我思考到自己是否亦能以宽容之心来对待他人,是否能够真正的理解万物平等和包容一切的佛教理念。在寺庙里,大家和平相处,没有分别对待,也没有歧视,这种平等和包容让我感到由衷的敬佩。
其次,普陀寺也让我感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普陀山是一个美丽而神圣的地方,山的形状和海洋的壮丽景色交相辉映。在普陀寺里,我看到了许多信徒和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一同欣赏自然景观,感受大自然的力量和美丽。这种人与自然的和谐感让我想到了佛教对于环保和珍爱自然的呼吁,我们生活在这个美丽的世界上,应当要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共生。
另外,普陀寺也教会了我感恩的心。寺庙里的僧侣们,他们默默地为信徒们诵经祈福,用他们的慈悲和智慧来引导我们走出困惑和纷扰,他们无私奉献,默默奉行佛教教义。在这里,我意识到了自己日常生活中对于一切恩赐的应有感恩之心,懂得感谢他人的善意和帮助,并以回报社会和做善事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
最后,我还在普陀寺体会到了虔诚与敬畏。在寺庙里,每个人都心无旁骛地祈福,虔诚地跪拜佛像,而佛祖的存在也是一种敬畏和崇高。这份虔诚和敬畏感让我深深感受到佛教信仰的力量和魅力,也让我更加坚定了信仰的决心。通过在普陀寺的参拜和学习,我相信自己会继续追寻佛教的真谛,修行自己的心灵。
总而言之,普陀寺是一座精神圣地,是让我心灵得到滋养的地方。它宁静,庄严,包容,和谐和虔诚,让我能够更好地认识佛教的智慧和真理,也让我明白到心与心之间的共鸣和连接。参观普陀寺是一次宝贵的体验,它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激励我继续探索和修行佛教之道。
(注:本文并非实际1200字)
普陀寺心得体会篇二
各位团友,大家好。再过五分钟,我们便可以到“千年古刹”南普陀寺了。
现在我向大家介绍一下它的沿革。南普陀寺最初建于唐朝。初名普照寺,五代时,改名“泗洲院”,宋时称“无尽岩”。清康熙二十三年由靖海侯施琅再次重建。大家也许都知道,在浙江省有座普陀山,那它与南普陀寺有什么联系吗?对,有的。因为南普陀寺与普陀山普济寺同祀观音,又在它的南边,故称南普陀寺。南普陀寺位于五老峰下,为子午坐向,依山面海以中轴线为中心,主体建筑为天王殿,大雄宝殿,大悲殿,藏经阁,依次层层托起,相互呼应。东西两侧建筑物钟楼鼓楼对称排列,显得雄伟壮观。各建筑物错落有致,浑然一体,带有明显的民族建筑风格。
各位团友,南普陀寺已到了,请大家下车。
各位团友,现在大家看到的是南普陀寺的山门,这边是西山门,在东边还有东山门。请大家招头看,“鹭岛名山”。这是原中国佛协会会长赵朴初所题。山门两边对联为明书法家虞愚所书。“广厦岛连沧海阔,大心量比五峰高”。这道出了南普陀寺依山面海,佛境清幽的情致。
各位团友,现在我们往佛塔和莲花池参观。
在我右手边现在大家可以远远看见的是莲花池,夏日荷花盛开时,蓝天、白塔、绿叶、花海,展示出这里清净的佛门净地。
池后为七座汉白玉如来佛塔和两座万寿塔。万寿塔高18米,11层高。为印度佛教建筑风格,顶端层层托起,高耸入云,中部四面有佛法修行的种种雕像,底部为须弥座,又名金钢座。如来佛塔高5米,整齐有序地排列于万寿塔前。在塔的中间为放生池。善男信女在此放生以表自己的慈悲为怀,那么,为什么庙前要设一个放生池呢?其实,放生原为我国的一项风俗习惯,后与佛教“慈悲”教义相结合,成为一种佛事话动,流传至今。
各位团友,现在请随我入寺参观。这是天王殿,又称弥勒殿。天王殿是1920_年,会泉法师任方丈时重建的。它正中供奉弥勒佛,两侧四大天王,背后供护法天神韦驮,这种格局和全国寺庙都是一样的。
这便是弥勒佛。它盘坐正中,倚着布袋,袒胸托膝,十分可爱。相传弥勒为五代梁朝明洲奉化人,号长汀子。他常常杖着一布袋,云游四方,自由自在,劝人信佛,而且总是眉开眼笑,和善待人,因此人们称他为布袋和尚。布袋和尚圆寂时,口含一偈“弥勒真弥协,分身千百亿,时时示世人,世人自不识”。人们这才酌情其为弥勒的化身,在我国,常有“开口便笑笑天下可笑之人,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的楹联来形容其皆大欢喜的形象。
普陀寺心得体会篇三
普陀寺,位于中国浙江舟山市附海岛屿普陀山上,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作为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寺庙,我有幸在此地参观并体验了一段难忘的时光。通过亲身参观普陀寺,我对佛教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从中获得了一些心灵上的触动和启示。本文将围绕我对普陀寺的体会,分为介绍、感受、体验、领悟和展望五个部分,来回顾我参观普陀寺所获得的心灵体验。
首先,介绍普陀寺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是必要的。普陀寺建于唐代,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被誉为“东方普提”。寺内供奉着观世音菩萨,是虔诚信仰的中国佛教徒心中的圣地。普陀寺不仅有着壮丽的建筑风格,还有着丰富的佛教文化内涵,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来此参观、朝拜。
其次,我参观普陀寺的感受是无比的震撼。当我踏入寺庙大门时,一股静谧祥和的氛围扑面而来。寺内香火缭绕,游人们沉浸在一片宁静之中。寺庙内的雕塑、壁画、文物等无不展现出佛教艺术的瑰丽和深邃。在观音菩萨前,我静静地跪拜、祈求,并点亮了心愿香,心中充满了对自己和他人的善意和祝福。
再次,我身临其境地体验到了普陀寺的独特魅力。漫步在普陀山的山间小路上,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力量和美妙。山上的古木参天,花香弥漫,清泉潺潺,仿佛与这片净土融为一体。我也参与了一些寺庙的仪式,如诵经、进香等,亲身感受到佛法的博大精深。与众多的信众一起共同参与这些仪式,我感到了一种无形的凝聚力和认同感,仿佛重新找回了心灵的归宿。
同时,我在普陀寺中有了一些对生活和人生的新的领悟。佛教教导人们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要慈悲为怀、无私奉献,种下良善之因、结下吉祥之果。在普陀寺中,我感受到了这种慈悲和善良的力量,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爱与关爱的重要性。我决心要以善良的心态对待他人,以积极向上的态度迎接人生的挑战,让自己的人生真正有意义。
最后,参观普陀寺给我展开了心灵的翅膀,也使我对未来充满了展望。在这片纷繁尘世之外的净土上,我找到了灵感和力量。我希望将来能继续参观更多的佛教寺庙,不断吸取智慧和养分,以更加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的起伏和变化。我相信,通过对佛教文化的学习和实践,我将会成长为一个更好的人,为社会和谐与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综上所述,参观普陀寺是一次难忘的经历,也给我带来了难以言表的心灵体验。通过介绍普陀寺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分享了我参观普陀寺的感受、体验和领悟,最后展望了我的未来和对社会的期望。我深信,这次参观不仅给我自己带来了人生的指引,也将对我身边的人产生积极的影响,让我们一起共同追求心灵的自由与深度。
普陀寺心得体会篇四
各位团友,大家好。再过五分钟,我们便可以到“千年古刹”南普陀寺了。
现在我向大家介绍一下它的沿革。南普陀寺最初建于唐朝。初名普照寺,五代时,改名“泗洲院”,宋时称“无尽岩”。清康熙二十三年由靖海侯施琅再次重建。大家也许都知道,在浙江省有座普陀山,那它与南普陀寺有什么联系吗?对,有的。因为南普陀寺与普陀山普济寺同祀观音,又在它的南边,故称南普陀寺。南普陀寺位于五老峰下,为子午坐向,依山面海以中轴线为中心,主体建筑为天王殿,大雄宝殿,大悲殿,藏经阁,依次层层托起,相互呼应。东西两侧建筑物钟楼鼓楼对称排列,显得雄伟壮观。各建筑物错落有致,浑然一体,带有明显的民族建筑风格。
各位团友,南普陀寺已到了,请大家下车。
各位团友,现在大家看到的是南普陀寺的山门,这边是西山门,在东边还有东山门。请大家招头看,“鹭岛名山”。这是原中国佛协会会长赵朴初所题。山门两边对联为明书法家虞愚所书。“广厦岛连沧海阔,大心量比五峰高”。这道出了南普陀寺依山面海,佛境清幽的情致。
各位团友,现在我们往佛塔和莲花池参观。
在我右手边现在大家可以远远看见的是莲花池,夏日荷花盛开时,蓝天、白塔、绿叶、花海,展示出这里清净的佛门净地。
池后为七座汉白玉如来佛塔和两座万寿塔。万寿塔高18米,11层高。为印度佛教建筑风格,顶端层层托起,高耸入云,中部四面有佛法修行的种种雕像,底部为须弥座,又名金钢座。如来佛塔高5米,整齐有序地排列于万寿塔前。在塔的中间为放生池。善男信女在此放生以表自己的慈悲为怀,那么,为什么庙前要设一个放生池呢?其实,放生原为我国的一项风俗习惯,后与佛教“慈悲”教义相结合,成为一种佛事话动,流传至今。
各位团友,现在请随我入寺参观。这是天王殿,又称弥勒殿。天王殿是1920xx年,会泉法师任方丈时重建的。它正中供奉弥勒佛,两侧四大天王,背后供护法天神韦驮,这种格局和全国寺庙都是一样的。
这便是弥勒佛。它盘坐正中,倚着布袋,袒胸托膝,十分可爱。相传弥勒为五代梁朝明洲奉化人,号长汀子。他常常杖着一布袋,云游四方,自由自在,劝人信佛,而且总是眉开眼笑,和善待人,因此人们称他为布袋和尚。布袋和尚圆寂时,口含一偈“弥勒真弥协,分身千百亿,时时示世人,世人自不识”。人们这才酌情其为弥勒的化身,在我国,常有“开口便笑笑天下可笑之人,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的楹联来形容其皆大欢喜的形象。
各位团友,现在请往两侧看,这是四大天王,中国俗称“四大金刚”。据印度佛教称,世界中心为须弥山,四方有四大部洲。四大天王住在须弥山山腰的犍陀罗山,山有四峰,各住一天王,各护一方天下,河、山、森林,都是他们的庇护范围。中国的“天王”是依照《封神捞演义》所塑造的,这是东方持国王、雪白的身躯,身着甲胃,手持无弦琵琶,意为“弦弹破苦”,修生养性,南方堵广天王,身青,手持宝剑,意斩尽妖魔,佛法不可侵犯;西方广目天王,身红,右手绕龙或蛇,有的左手还持珠,意即吉祥如意;北方多闻天王,身绿,右手持宝伞,又称宝幡,用来制伏妖魔;右手握银鼠,意为苦海慈航。四大天王的法器是各有含义的;剑;锋利也,谐喻“风”;琵琶,暗指调;伞,隐喻雨;龙,有通的含义,暗:指顺。
这样一来,四样法器合起来便是“风调雨顺”,四大天王成了护国安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佛教天王,吉祥的象征。
弥勒菩萨后面,是护法天神韦驮。佛教相信他是南方堵广天王的八神之一,居三十二将之首。相传在释迦牟尼湿 后,希释天手持七宝瓶准备取下佛牙舍利回去建塔供养,时有罗刹邪魔将舍利夺走。韦驮奋不顾身,奋起直追,夺回了舍利。佛教传入中国后,韦驮为少年武将形象,身着甲胃,驱矣除魔。传说如果韦驮手持着地金刚杵,表示寺庙并不富裕,对外来云游俗人不开放,不可留宿;假如金刚杵是横放在手臂上,刚表示寺庙较为富裕,是十方丛林,可免费食宿;若韦驮左手卡腰,右手持金刚杵过额,则说明对游 要适当收费。
南寺原为世袭制子孙庙,韦驮的金刚杵为看地的,改十方丝林制后金刚杵仍保持原样。但按十方丝林制规定是可以免费食宿的。
各位团友,两侧的廊院,是对称排列的种楼和鼓楼。值得一提的是在五老峰上有钟鼓两山。钟鼓山与钟鼓楼两两相对,堪称一绝。各位团友,这是寺院的主体建筑“大雄宝殿”,又称大殿。大家可以看到大庭平展舒广,正中为一宝鼎香炉,两侧白石宝塔耸立于两侧,显示出大殿的肃穆。
大雄宝殿主要供奉“三世佛”。莲花座上的为佛祖释迦牟尼。大家可以看到佛祖眼睛向前凝视,左手置于盘脚,右手微招至胞前,仿佛正在给人们讲经布道,造型生动。释迦牟尼原名乔达多·急达多。据说,他是古印度加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儿子。他从小善于沆思,深感人世间的生、老、病、死等种种苦难,他认为只有出家才能拯救人类。所以,释迦牟尼29岁便出家苦修6年,后来又在菩提伽耶静思人生真缔,最终大彻大悟,得到后,他便开始弘扬佛法,普渡众生。后来传教45年,在那迦羽化升天,这便叫“涅 ”。
大家请往后边走,殿后供的是“西方三圣”。中间为阿弥陀佛,左边为观音菩萨,右为大势至菩萨。阿弥陀佛为西方极乐世界教主。观音菩萨为大乘教菩萨。她能解救众生,每当遇难时,只要含中名,观音便会来解救,所以叫“观音”。从唐朝开始,观音便开始摆脱印度模式,形成中国化女神形象。大势至菩萨所到之处,可以息火、血、刀、光之灾。
各位团友,大家还可以看到大雄宝殿建筑颇具园林色彩。有“清风摇影”“禅河淋浴”等山水连环画。大家抬头看,大殿屋背里卷棚式弦形,燕尾式飞檐,如弯月起翘。这与墙身平实稳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显得更为庄重秀丽,体现了浓厚的民族特色。
大家请跟我来,这便是大悲殿。大悲殿屹立于石阶之顶,高约20米,呈六角形的建筑风格,三重飞檐,殿顶正中立一葫芦宝塔,宏观伟壮观。大悲殿正中祀观音菩萨。正面为双手观音,其余三面为48手观音,各臂执物各有不同,表示观音有不同的渡众愿望。
各位团友,最后一殿是藏经阁,建于1936年,上层为经堂,下层为法堂。这里有中外佛书经典数万卷。其中较珍贵的有《明大藏经》《佛说阿弥陀经》。
各位朋友,下面我们前往素菜馆用素斋。
这是普照楼,它作为素食馆,迎接海内我嘉宾。南普陀寺的素食独具一格,以清纯素雅而闻名,被誉为“素菜瑰宝”。
各位团友,南普陀的介绍到此结束,谢谢各位的合作。
现在给大家40分钟的自由活动时间,大家可以上山看看摩牙石刻,也可以去大雄宝殿烧香祈愿。
我们将在11点30分在停车场集合,我们的车号为闽d3688,谢谢。
普陀寺心得体会篇五
普陀山位于中国浙江省舟山市,是中国佛教圣地之一。普陀寺作为普陀山的核心寺庙,每年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和信徒前来朝拜。本文将围绕着“普陀寺心得体会”这一主题展开,从感受自然、修身养性、宗教体验、历史传承以及人文意义等多个方面进行描写和阐述。
首先,普陀寺让我深刻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壮丽和宁静。普陀山位于东海之滨,山势陡峭,岩石悬崖峭壁,古木参天。每当我登临寺庙,站在山巅俯瞰蓝天白云、翻腾的海浪和几座岛屿时,我感到自己仿佛融入了这一山水之中,与大自然一体共生。普陀寺内的花草树木和清澈的泉水更是给人以宁静和舒适的感觉,让我完全忘却了城市的喧嚣和压力,享受到了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
其次,普陀寺也给我提供了一个修身养性的机会。在寺内,信徒们会齐心协力地共同诵经、参拜菩萨。这种安静、祥和的氛围让我更加沉浸于自己的内心世界,深入思考人生的价值和意义。经过一段时间的静心和冥想,我感到自己内心的平静和充实,思考的问题也得到了解答。寺庙内还有一些修行的活动,如禅坐、打扫佛殿、讲解佛经等,这些活动带给我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和方法。
第三,普陀寺给我带来了一次宗教体验。佛教是中国三大主要宗教之一,而普陀寺作为佛教圣地,更是佛教信仰的象征和代表。在寺庙内,我看到了许多信徒虔诚地跪拜、礼佛、烧香。他们精心修缮一座座佛殿,清洁一条条佛道,恭敬对待每一尊佛像。这些宗教仪式和信仰实践让我对佛教的教义和信仰产生了更深的认识和了解。
再者,普陀寺也具有重要的历史传承价值。寺庙建筑群中的一些建筑是具有悠久历史的,如普陀寺正殿、舍利塔等。这些古老的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工艺给人一种历史的沉淀感。这些古老的建筑代表着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瑰宝,也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风采。同时,寺庙内还保存着大量的佛经文物和历史文化遗迹,这些文物和遗迹以图像、字画等形式展示出来,使我对佛教的发展历史有了深入的了解。
最后,普陀寺还具有重要的人文意义。作为一座既有宗教功能又有旅游功能的寺庙,普陀寺保护着古老的文化传统,传承着深厚的人文底蕴。普陀山每年吸引着不同地区的游客和信徒前来朝拜,这些人们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信仰,他们共同融入在普陀寺的庙宇中,共同感受到了宁静、祥和的氛围,增加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文化共识。
综上所述,普陀寺给我带来了自然的壮丽和宁静的体验,提供了修身养性的机会,提供了对佛教的感悟和宗教体验,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历史传承,同时具有人文意义和文化共识。普陀寺是一座富有魅力和内涵的寺庙,我希望能再次前往,与佛教禅意共鸣,感受更多的心灵启迪和人文意义。
普陀寺心得体会篇六
各位来宾,现在请随我一同入寺参观,这是天王殿,1981年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所题写的天王殿匾额。走进这天王殿,弥勒佛慈眉笑眼,耳垂双肩,袒胸露脐,笑容可掬,似乎对每一位游客都表示恭候光临。弥勒佛出生于印度,后来出家拜佛为师,佛预言他将继承释迦牟尼为未来佛,在五十七亿六万年之后在龙华树下成佛,分三会说法,以其代释迦佛说教之意。我们现在看到的已不是印度的弥勒佛,现在中国大多寺庙里供奉的是笑口常开胖弥勒像,他为五代时的契此和尚,今宁波奉化人,他常常拿一布袋,云游四方,无忧无虑,常劝人信佛,且总是眉开颜笑,和善待人,因而人们也称其为“布袋和尚”,后来他在岳林寺磐石坐化,口中念念有词:“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世人,世人不自识”,人们才醒悟他是弥勒佛的化身。
弥勒佛身后的是韦驮,他手持金刚杵是佛教中的护法神,据说,如果寺庙中韦驮着地的金刚杵表明这个寺庙是子孙庙,对外来的云游僧人不开放,最多可吃两餐,不得留宿,如果韦驮将金刚杵横放在手臂上,表示这个寺庙是十方丛林,云游僧人可以免费食宿,如果韦驮一手将金刚杵高举过额,表示寺庙对云游僧人的食宿要收取一定的费用。
南普陀寺原先为子孙庙,所以韦驮的金刚杵是着地,后改为十方丛林,但这尊韦驮却没有更改外形,其实云游僧人到此是可以免费食宿的。
天王殿内两旁的便是四大天王,分别代表风、调、雨、顺,东方持国天王手持琵琶,意为调,南方增长天王手持宝剑,意为风,西方广目天王一手拿圆珠,一手拿蛇或龙,意为顺,北方多闻天王手持一伞,意为雨。
现在我们走出天王殿,寺庙呈中轴线递次向上,向左右对称展开,现在看,左右两边分别是钟、鼓楼!寺庙中一般都是晨钟暮鼓!而钟鼓楼第一层分别又供奉着地藏王菩萨和伽蓝菩萨,正前方是大雄宝殿,这是寺院的主体中心,是一座重檐歇山顶两层蹿角式的建筑,绿瓦石柱,雕梁画栋,屋上铺琉璃瓦,殿顶绘有九鲤化龙、麒麟奔走、龙凤呈样等磁画,色彩鲜丽,金碧辉煌。南普陀寺始于唐朝,在大雄宝殿前的石柱上有一对联为证,“经始溯唐朝与开元并古,普光被厦岛对太武以增辉”,大雄宝殿中供奉着竖三世佛,分别是过去佛、现在佛与未来佛,中间的就是现在佛,即释迦牟尼佛,据说真有其人,原名乔达摩。悉达多,是古印度加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儿子,十九岁那年于四门出游,感悟到人生的生老病死的状况,于是决心出家,以摆脱生老病死的困苦,最终经过艰难的修行,在菩提树下觉悟,就成为现在的释迦牟尼。站在释迦牟尼两旁的是他两个弟子阿难与迦叶,前面还有一尊千手观音。在殿的后面供奉着西方三圣,中间为阿弥陀佛,左为观音菩萨,右为大势至菩萨。
在大雄宝殿的左右分别是十八罗汉,相传当年罗汉传入中国时只有十六罗汉,后加入了《法住记》作者庆友法师与此书的翻译者玄藏。
各位来宾,这是大悲殿,供奉着观世音菩萨,因为观世音菩萨又称为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所以称为大悲殿,观音原名观世音、观自在,慈悲之意就是给人与快乐,拔除悲痛。殿内供奉四尊观世音菩萨,安排四方,正中是一尊双臂观音,端坐在莲花座上,双目垂帘,神态安详。其余三尊为四十八臂观音,手上各雕一只小眼,持多种神器,姿态各一。游人香客必到此参观朝拜。大殿原为木结构,八角三重飞檐,全以斗拱架叠建成,殿内藻井,全用木料斗拱,不用一支铁钉。由于香火太盛这儿多次烧,所以等会儿要烧香的朋友请不要把香火带到殿内,在殿外烧就可以了。
前方便是藏经阁,为中轴主体的最高层,这阁建筑颇有特色,有中西合璧的韵味,上为歇山式屋顶,下为西洋式架构,重檐双层阁楼,上层藏经,下层法堂,二楼有宽敞的天台。这里面藏着明末用信徒和沙弥刺血写成的血经书,还有著名艺术家何朝东的作品白瓷观音、缅甸白玉卧佛等等。
各位来宾随我再往山上走,这儿有一个大佛字,是闽南寺院中最大的一个,高4米多,宽3米多,是清光绪三十一年振慧所书。
现在留下一些半个小时时间给大家自由活动,现在是下午五点,五点半大家在车上集合,记住我们的车号是闽d88888。
今天我们的行程到此结束,南普陀有着他独特的文化与历史,这一行给你们留下一些什么样的感觉呢?我们即将分离,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欢迎各位有机会下次再带上你们的亲朋好友让我们再次相聚厦门、相聚明天美好的未来!谢谢各位对我工作的至此!
普陀寺心得体会篇七
西普陀寺作为佛教圣地,是众多信仰者心向往之的朝圣地。近期,我有幸前往西普陀寺一游,亲自感受那里的宁静与祥和。在参拜佛像、听经、与僧众互动的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了佛教宗教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人生智慧的重要性。
第二段:身临其境的感受
一进入西普陀寺,我便被其宁静的氛围所包围。香火缭绕、经声飘渺,仿佛让人稍稍脱离红尘喧嚣的世界。逐渐走近佛堂,我能感受到佛像的慈悲目光一直注视着每一个到来的游客。面对佛像,我虔诚地合掌,心怀敬意。而在亲手研磨火柴、撒尘拜佛的环节中,我亲身经历了虔诚和朴素的幸福。
第三段:丰满的智慧
在佛寺内,我有机会聆听到僧人解经讲道,领悟到了佛教智慧的深刻内涵。其中一次的佛经讲解与我最为深刻。讲师为我们详细解说了佛陀一生中以及佛陀教导我们人类的道理,这些道理无时不刻不在鞭策着我们努力争取进步,找到人生的意义。聆听他人生刻骨铭心的修行故事,我感受到修行之路不仅需要毅力,更需要信心和勇敢面对内心的贫瘠和困惑。
第四段:与僧众的互动
在西普陀寺,我有机会与僧众进行深入的交流和互动,从他们身上我收获了许多。他们热情友好,平易近人,以谦逊的态度与我们共同探讨佛教思想和个人修行心得。与他们的交流中,我再次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友善和互助,在他们身上看到了佛教宗教精神的真实体现。他们给予我鼓励与启示,教会我平凡中追求卓越的真谛。
第五段:回归生活的感悟
离开西普陀寺之际,我满怀对佛教文化的敬意与感激,并将这种对内心世界的宁静与坚定带回日常生活中。我开始更加注重自己的悟性和修身养性,更加尊重他人,培养平和、宽容、善良的品格。西普陀之行,让我重新审视和反思人生,激励我努力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快乐。我深感西普陀寺之行是我人生中的一次宝贵经历,也是我心灵上的一次洗涤和启迪。
结尾:
在这次参观西普陀寺的旅途中,我深刻体会到佛教的智慧和精神,感受到了它所传递的宁静与祥和。西普陀寺无疑是一片净土,那里的修行和信仰在当代社会中仍旧具有重要意义。我将此次心灵之旅牢记于心,并将所获得的智慧和感受带回生活中,用于指导和影响自己的行为与思考。
普陀寺心得体会篇八
各位团友,大家好。再过五分钟,我们便可以到“千年古刹”南普陀寺了。
现在我向大家介绍一下它的沿革。南普陀寺最初建于唐朝。初名普照寺,五代时,改名“泗洲院”,宋时称“无尽岩”。清康熙二十三年由靖海侯施琅再次重建。大家也许都知道,在浙江省有座普陀山,那它与南普陀寺有什么联系吗?对,有的。因为南普陀寺与普陀山普济寺同祀观音,又在它的南边,故称南普陀寺。南普陀寺位于五老峰下,为子午坐向,依山面海以中轴线为中心,主体建筑为天王殿,大雄宝殿,大悲殿,藏经阁,依次层层托起,相互呼应。东西两侧建筑物钟楼鼓楼对称排列,显得雄伟壮观。各建筑物错落有致,浑然一体,带有明显的民族建筑风格。
各位团友,南普陀寺已到了,请大家下车。
各位团友,现在大家看到的是南普陀寺的山门,这边是西山门,在东边还有东山门。请大家招头看,“鹭岛名山”。这是原中国佛协会会长赵朴初所题。山门两边对联为明书法家虞愚所书。“广厦岛连沧海阔,大心量比五峰高”。这道出了南普陀寺依山面海,佛境清幽的情致。
各位团友,现在我们往佛塔和莲花池参观。
在我右手边现在大家可以远远看见的是莲花池,夏日荷花盛开时,蓝天、白塔、绿叶、花海,展示出这里清净的佛门净地。
池后为七座汉白玉如来佛塔和两座万寿塔。万寿塔高18米,11层高。为印度佛教建筑风格,顶端层层托起,高耸入云,中部四面有佛法修行的种种雕像,底部为须弥座,又名金钢座。如来佛塔高5米,整齐有序地排列于万寿塔前。在塔的中间为放生池。善男信女在此放生以表自己的慈悲为怀,那么,为什么庙前要设一个放生池呢?其实,放生原为我国的一项风俗习惯,后与佛教“慈悲”教义相结合,成为一种佛事话动,流传至今。
各位团友,现在请随我入寺参观。这是天王殿,又称弥勒殿。天王殿是1920xx年,会泉法师任方丈时重建的。它正中供奉弥勒佛,两侧四大天王,背后供护法天神韦驮,这种格局和全国寺庙都是一样的。
这便是弥勒佛。它盘坐正中,倚着布袋,袒胸托膝,十分可爱。相传弥勒为五代梁朝明洲奉化人,号长汀子。他常常杖着一布袋,云游四方,自由自在,劝人信佛,而且总是眉开眼笑,和善待人,因此人们称他为布袋和尚。布袋和尚圆寂时,口含一偈“弥勒真弥协,分身千百亿,时时示世人,世人自不识”。人们这才酌情其为弥勒的化身,在我国,常有“开口便笑笑天下可笑之人,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的楹联来形容其皆大欢喜的形象。
各位团友,现在请往两侧看,这是四大天王,中国俗称“四大金刚”。据印度佛教称,世界中心为须弥山,四方有四大部洲。四大天王住在须弥山山腰的犍陀罗山,山有四峰,各住一天王,各护一方天下,河、山、森林,都是他们的庇护范围。中国的“天王”是依照《封神捞演义》所塑造的,这是东方持国王、雪白的身躯,身着甲胃,手持无弦琵琶,意为“弦弹破苦”,修生养性,南方堵广天王,身青,手持宝剑,意斩尽妖魔,佛法不可侵犯;西方广目天王,身红,右手绕龙或蛇,有的左手还持珠,意即吉祥如意;北方多闻天王,身绿,右手持宝伞,又称宝幡,用来制伏妖魔;右手握银鼠,意为苦海慈航。四大天王的法器是各有含义的;剑;锋利也,谐喻“风”;琵琶,暗指调;伞,隐喻雨;龙,有通的含义,暗:指顺。
这样一来,四样法器合起来便是“风调雨顺”,四大天王成了护国安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佛教天王,吉祥的象征。
弥勒菩萨后面,是护法天神韦驮。佛教相信他是南方堵广天王的八神之一,居三十二将之首。相传在释迦牟尼湿 后,希释天手持七宝瓶准备取下佛牙舍利回去建塔供养,时有罗刹邪魔将舍利夺走。韦驮奋不顾身,奋起直追,夺回了舍利。佛教传入中国后,韦驮为少年武将形象,身着甲胃,驱矣除魔。传说如果韦驮手持着地金刚杵,表示寺庙并不富裕,对外来云游俗人不开放,不可留宿;假如金刚杵是横放在手臂上,刚表示寺庙较为富裕,是十方丛林,可免费食宿;若韦驮左手卡腰,右手持金刚杵过额,则说明对游 要适当收费。
南寺原为世袭制子孙庙,韦驮的金刚杵为看地的,改十方丝林制后金刚杵仍保持原样。但按十方丝林制规定是可以免费食宿的。
各位团友,两侧的廊院,是对称排列的种楼和鼓楼。值得一提的是在五老峰上有钟鼓两山。钟鼓山与钟鼓楼两两相对,堪称一绝。各位团友,这是寺院的主体建筑“大雄宝殿”,又称大殿。大家可以看到大庭平展舒广,正中为一宝鼎香炉,两侧白石宝塔耸立于两侧,显示出大殿的肃穆。
大雄宝殿主要供奉“三世佛”。莲花座上的为佛祖释迦牟尼。大家可以看到佛祖眼睛向前凝视,左手置于盘脚,右手微招至胞前,仿佛正在给人们讲经布道,造型生动。释迦牟尼原名乔达多·急达多。据说,他是古印度加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儿子。他从小善于沆思,深感人世间的生、老、病、死等种种苦难,他认为只有出家才能拯救人类。所以,释迦牟尼29岁便出家苦修6年,后来又在菩提伽耶静思人生真缔,最终大彻大悟,得到后,他便开始弘扬佛法,普渡众生。后来传教45年,在那迦羽化升天,这便叫“涅 ”。
大家请往后边走,殿后供的是“西方三圣”。中间为阿弥陀佛,左边为观音菩萨,右为大势至菩萨。阿弥陀佛为西方极乐世界教主。观音菩萨为大乘教菩萨。她能解救众生,每当遇难时,只要含中名,观音便会来解救,所以叫“观音”。从唐朝开始,观音便开始摆脱印度模式,形成中国化女神形象。大势至菩萨所到之处,可以息火、血、刀、光之灾。
各位团友,大家还可以看到大雄宝殿建筑颇具园林色彩。有“清风摇影”“禅河淋浴”等山水连环画。大家抬头看,大殿屋背里卷棚式弦形,燕尾式飞檐,如弯月起翘。这与墙身平实稳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显得更为庄重秀丽,体现了浓厚的民族特色。
大家请跟我来,这便是大悲殿。大悲殿屹立于石阶之顶,高约20米,呈六角形的建筑风格,三重飞檐,殿顶正中立一葫芦宝塔,宏观伟壮观。大悲殿正中祀观音菩萨。正面为双手观音,其余三面为48手观音,各臂执物各有不同,表示观音有不同的渡众愿望。
各位团友,最后一殿是藏经阁,建于1936年,上层为经堂,下层为法堂。这里有中外佛书经典数万卷。其中较珍贵的有《明大藏经》《佛说阿弥陀经》。
各位朋友,下面我们前往素菜馆用素斋。
这是普照楼,它作为素食馆,迎接海内我嘉宾。南普陀寺的素食独具一格,以清纯素雅而闻名,被誉为“素菜瑰宝”。
各位团友,南普陀的介绍到此结束,谢谢各位的合作。
现在给大家40分钟的自由活动时间,大家可以上山看看摩牙石刻,也可以去大雄宝殿烧香祈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