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文秘知识>孔子孝的思想论文(精选6篇)

孔子孝的思想论文(精选6篇)

时间:2023-09-23 02:26:11 作者:XY字客孔子孝的思想论文(精选6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孔子孝的思想论文篇一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教育家、政治家,他的思想对中国文化、历史、社会以及全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孔子的思想主要体现在《论语》中,以下是我对孔子思想的总结评析。

孔子强调的是“仁爱”,这是他思想的核心。在《论语》中,“仁”的概念被广泛应用,涉及到道德、伦理、政治、教育等多个领域。孔子认为“仁”是一种道德境界,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心、相互尊重、相互帮助。在政治上,孔子主张“以德治国”,认为统治者应该以道德教化来治理国家,而不是使用武力。

孔子的教育思想也是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知识,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他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接受教育,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人。在教学方法上,孔子倡导“启发式教学”,他认为只有当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后,才能有效地接受新的知识。

孔子的社会思想包括“礼”和“乐”,这些思想都是为了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秩序。他认为“礼”是一种社会规范,是一种约束人们行为的力量,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同时,他提倡“乐”,认为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增强人的道德修养,有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

孔子的思想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在春秋时期,社会动荡,孔子提出了“仁爱”、“以德治国”、“有教无类”等思想,为当时的社会提供了稳定和发展的思想基础。同时,孔子的思想也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影响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

总的来说,孔子的思想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在当今社会,我们仍然需要孔子的“仁爱”思想,来引导我们建立和谐、稳定的社会关系。同时,孔子的教育思想也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我们可以通过启发式教学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最后,孔子的社会思想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可以借鉴“礼”和“乐”的思想,建立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在孔子思想的应用方面,我们可以将其思想融入到教育、政治、文化等多个领域。在教育方面,我们可以借鉴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政治方面,我们可以借鉴“以德治国”的思想,注重提高官员的道德素质,加强道德教化,建立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在文化方面,我们可以借鉴“礼”和“乐”的思想,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文化,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总之,孔子的思想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对于当今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应该深入学习和研究孔子的思想,将其融入到教育、政治、文化等多个领域,为建设和谐、稳定的社会做出贡献。

孔子孝的思想论文篇二

孔子问礼于老子的故事在《史记》、《庄子》、《礼记》中都有记载,《庄子》的相关文字如下,“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闻道,乃南之沛见老聃”。这里记载孔子往南去到老子的隐居地“沛地”去求教学问。老子见到孔子不远千里前来求教自己,很高兴的接待了孔子并与他彻夜长谈。

孔子在沛地求教了老子几日,深觉受益匪浅,临行归鲁之时。老子相送,告诫孔子“不讥人非,不扬人恶”,孔子恭谨受教。

相送到黄河边,孔子望着滚滚黄河感慨道:“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感叹岁月的流逝不止,人生死后去往何方。老子则以道家思想回应“人生天地之间,乃与天地一体也”,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不要贪婪的追求功名利禄就不会迷失自己,徒生烦恼。

孔子向老子解释自己是忧虑“国家不行仁义,百姓不能安乐,人生短暂,不能为国家万民做出贡献”。老子则说:“天地运行自有规律,这都是自然发展的结果,行仁义安天下,这是自然而然会发生的事情,又何必劳烦人为自然担忧呢。”尔后又劝诫孔子学习水之德,“上善若水,谁善利万物而万物莫与之争”。

孔子回到鲁国之后,他的弟子门人问他是否见到了老子,老子是个有什么样贤德的人。孔子感叹说:“老聃,真吾师也。”

老子与孔子亦师亦友,孔子曾数次问学于老子,老子的“道”对孔子的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在《论语》中有深刻的体现。猜你喜欢:

孔子孝的思想论文篇三

随着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的发展,人们在变得更加理性的同时,也更加物欲化。迫切需要一种理论指引我们重新步入正常的发展轨道。孔子作为儒学的创始人,是人道的启蒙者。他的儒家思想至今还具有现实意义,我们应进一步发扬光大。

孔子;儒家思想;当代社会

(一)自强不息

孔子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年轻时,他好学上进,不断进德修业。他的政治思想形成后,便为实现自己的主张孜孜以求。孔子向往三代圣王之治,希望王道大行,实现仁政德治。孔子有自己的独立人格,他对社会历史与现实有清醒而深刻的认识,可他依然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不懈奋斗。他希望教化社会人心,讲究仁爱,遵守秩序,并为之四处奔走,到处碰壁亦信念不改,甚至“知其不可而为之”(《论语·宪问》)。孔子心目中有一片圣洁的天地,这就是要实现天下为公、讲信修睦、谋逆不兴、盗贼不作的大同社会。孔子晚年喜爱《周易》,《易传》中多次提及的“刚健”、“有为”,《象辞》所说的“自强不息”,其实正是孔子生命主题的写照。

(二)与时俱进

孔子执着于自己的政治追求,但他绝不是愚顽不化的人。人们误解《礼运》篇,以为孔子向往的大同社会是所谓“原始共产主义时代”,其实,认真对读《孔子家语》与《礼记》的该篇,就会发现孔子所言是指“三代明王”时期。孔子思想的显著特征是主张“时变”,主张在变化的时势中找到最合适的切入点,《大学》引述古训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易传》则有:“生生之谓易”以及“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发展观念。《论语》、《中庸》、《易传》中都记有孔子的相关论述,而《周易》中所说的“与时偕行”,最为准确地表述了孔子的这一思想。

(三)天人和谐

孔子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突出表现在他的天、地、人“三才”一贯思想上。在《易传》中,天、地、人被看成宇宙组成的三大要素。《贲·彖传》日:“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与自然并列,就应和谐相处,由此形成了儒家“天人相通”、“天人合一”的人与自然相互协调观念。孔子认识到客观规律不可抗拒,他说:“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孔子言行中包含有丰富的天人和谐等生态意识,认为人应当自觉认识与遵守自然规律。《论语·述而》说孔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孔子家语·五帝德》记孔子说:“治民以顺天地之纪”、“仁厚及于鸟兽昆虫”、“养财以任地”、“履时以象天”、“春夏秋冬育护天下”之类,都包含有注重生态平衡,遵从自然规律的意义。

(一)教育

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曾预言,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科技发展将会突飞猛进,这取决于四个有利因素:经济实力的强大、决策者的决心、大量的青年人才、良好的传统。在传统方面,杨振宁极为看重由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在教育方面的深远影响。众所周知,孔子非常重视教育,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教育思想:因材施教、教学相长、学思结合、重视实践、学仕结合……其中的一些观点今天看来更显卓越。比如,他的富民而教的主张,几乎就是我国普及教育、提高民族素质,以实现“科教兴国”政策的古代版本。

再如,在兴起于西方的现代教育中,技术教育、职业教育是最重要的内容,道德教育、人格教育则普遍被忽视,其结果是人的工具化、物化,一孔子德才兼备、德智并重的教育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可补其偏。

(二)经济

在追求利益最大化动机的驱动下.西方传统的管理思想强调高效率、标准化。在这种体制下,人只被视为整个生产流程中的一个环节、一道工序,或只是庞大而复杂的制造金钱的机器上的一个零件,他的生活和权利得不到企业管理者真诚全面的关心。与此相反,儒家管理思想的基本理念则是“以人为本”,实实在在地爱人、关心人,而不仅仅是利用人、控制人。这就使得生产者在企业中有一种“家”的归属感,企业的对内凝聚力、对外竞争力也由于生产者对“家”的忠诚奉献得以增强。用一位日本企业巨子的话说,儒家的管理模式就是:一手拿算盘,一手持《论语》。

儒家管理思想的基本精神在“儒商”身上表现得最为全面。其博施济众、依群利己的经营宗旨,以人为本、仁民爱物的经营原则,以义取利、诚信为本的经营道德,好学重教、以智经商的经营特色,以和为贵、和气生财的经营方法。——这一切无不是孔子思想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创造性运用。

(三)政治

当今世界有两大显著趋势,其一是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全球化的扩展,人们被愈加紧密地联系在一个“地球村”中,其二是某些民族、国家间的冲突和矛盾似乎在朝着扩大、加剧的方向发展,帝国主义、国家主义、民族主义的幽魂仍在四处游荡。在未来的世界中,各国应当遵循怎样的政治伦理,才能使我们这个星球平安无事?1988年,世界三分之二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发表宣言说:“如果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年,去汲取孔子的智慧”。孔子充满仁爱精神的“忠恕”之道应当是当今世界各个民族和国家相互尊重、和平共处的中心价值。孔子主张的“和而不同”应当是克服“西方中心主义”、“大国沙文主义”,实现文化多元存在、民族共同发展、国家共同繁荣的基本法则。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不应成为歧视和强权的现实借口,福山的“历史终结论”也不足成为人类未来发展的一元宿命。唯有彻底摒弃满怀恶意的达尔文主义的西方政治思维,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作为世界政治生活中的最低共识,用孔子一样对他人充满善意的目光去看待其他的国家和民族,庶几人类可以实现“有道”的大同社会。

参考文献:

[1]张卫中.论语直解[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7.

[2]杨树增.论语导读[m].北京:中华书局,2002.

[3]周韬.孔子与儒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4]蔡尚思.孔子思想体系[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孔子孝的思想论文篇四

孔子曾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这话就是告诉人们如果没有信誉,那么还能干什么呢。孔子在教育的时候注重4面,文行忠信,就是文献,品行,忠诚与诚信。孔子在教学的时候以身作则,认真教学,从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二:有教无类

在那个时代,孔子开创私人讲学,认为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在教育上打破传统教育,认为人人都有学习的机会,教育无阶层,无论贫富贵贱都能接受教育。这种早在千年的教育理念与现世的教育理念不谋而合,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孔子也被称为是“万世师表”。

三:仁爱

孔子思想的核心就是“仁”,仁政仁德,要学会爱人,人人之间多点爱,那么整个社会就会更加的和谐,这种爱可以涵盖到社会中,爱老人爱小孩,为世人树立一个道德的标杆。在政治上施行仁政,爱百姓,这样国家才能繁荣昌盛。

孔子对我们的影响不仅在于上面三点,他的思想涵盖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对我们后世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孝的思想论文篇五

师生关系是一种无形的潜在的教育因素,师生关系的和谐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学习孔子的教育思想,我发现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孔子成功办学的重要原因,也是他教学之所以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孔子与学生建立起的'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跟他的仁学思想分不开的.孔子的仁学强调“仁者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克己复礼为仁”、“上忠信,徙义,祟德也”,等等.认真学习和运用孔子的仁学思想,对于构建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获得教育教学的成功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作者:祝曦阳杨高益作者单位:浙江省江山市实验小学刊名:中小学校长英文刊名:principalofprimaryandmiddleschool年,卷(期):“”(4)分类号:关键词:

孔子孝的思想论文篇六

《仁学》是谭嗣同“冲决网络”、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著名作品,也是一部具有特色的哲学作品。本书共二卷,五万多字。撰写于18至18之间。它的出版在谭嗣同死难之后。首先刊登《仁学》的是戊戌政变后梁启超在日本横滨发行的《清议报》,略后发行的是上海的《亚东时报》。

在五光十色的闻见博杂之学掩盖下面,《仁学》的内容,就是用资产阶级的博爱、平等、自由和资产阶级的民主来冲决封建专制主义,冲决民族压迫,冲决封建伦理的三纲五常,用科学来反对追求利禄为封建统治服务的俗学,替早期《新青年》提出的科学和民主开了先声。由于他对清朝封建专制主义的黑暗顽固腐朽有深刻的认识,对封建伦常的毒害有深切的感受,所以在抨击封建专制主义、抨击封建伦理方面,极为深刻,比早期《新青年》上的批孔深刻得多。

从《仁学》中能看出谭嗣同对平等极为关注和推崇,谭嗣同身处晚清新旧中西混杂的思想格局中,交往师友众多,强调兼收并蓄,加之刚过而立之年即罹难,未及对《仁学》书稿及其思想进行打磨和拓展,因而“仁学”还是一个庞杂而尚未完成的思想体系。谭嗣同在《仁学》序言中说:“凡为仁学者,于佛书当通《华严》及心宗、相宗之书,于西书当通《新约》及算学、格致、社会学之书,于中国书当通《易》、《春秋公羊传》、《论语》、《礼记》、《孟子》、《庄子》、《墨子》、《史记》及陶渊明、周茂叔、张横渠、陆子静、王阳明、王船山、黄梨洲之书。”从中可以看出,他的思想来源中包括了经学、理学、佛学、诸子学和西学。经学提倡今文经学,理学提倡王阳明、陆九渊的心学;佛学提倡禅宗、华严宗、唯识宗;诸子学提倡庄子、墨子以及明末遗民王船山、黄宗羲等的思想;西学攻格致、算学、社会学。既有唯物主义也有唯心主义,既有自然科学又有社会科学,既有宗教、哲学又有政治思想,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融中西古今之学于一体的庞杂体系。

《仁学》的核心思想“仁——通——平等”最后一个立脚点是“平等”,谭嗣同的“平等”观念,主要来源于西方文化,其源头是在基督教思想之中。“仁”以“以太”为体,其用比较复杂,谭嗣同认为“仁”之用在于会通东西方各种思想,其显于用也,“孔谓之‘仁’,谓之‘元’,谓之‘性’;墨谓之‘兼爱’;佛谓之‘性海’,谓之‘慈悲’;耶谓之‘灵魂’,谓之‘爱人如己’、‘视敌如友’;格致家谓之‘爱力’、‘吸力’;咸是物也。”谭嗣同的这一会通点选择得非常有道理,正好抓住了儒学和基督教伦理思想的基点。东西方这两种思想里都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只是在基督教思想更加彻底,不但说“要爱人如己”,而且还“要爱你们的仇敌,为那逼迫你们的祷告”谭嗣同非常看重“视敌如友”思想,认为是民主平等思想的来源,“其在耶教,明标其旨曰:‘视敌如友。’故民主者,天国之义也,君臣朋友也;父子异宫异财,父子朋友也;夫妇择偶判妻,皆由两情自愿,而成婚于教堂,夫妇朋友也;至于兄弟,更无论矣。”谭嗣同反对儒家伦理纲常,惟独对朋友非常赞同,因为朋友体现平等思想,正是因为在这一点和基督教的“博爱”和“平等”思想有会通之处。谭嗣同希望用朋友之间的“平等”来改造五伦,君臣、父子、夫妇、兄弟这四伦都要和朋友一样平等。

基督教提倡的平等,关键是人人都要有自主权。“耶出而变之,大声疾呼,使人人皆为天父之子,使人人皆为天之一小分,使人人皆有自主之权,破有国有家者之私,而纠合同志以别立天国,此耶之变教也。”上帝面前人人平等,人人自主,这是基督教的变,接下来谭嗣同讲了印度佛教四种姓之不平等为平等,然后得出“三教不同,同于变;变不同,同于平等。”宗教的出现是为了变不平等为平等,这是各种宗教的相通之处,尤其是在基督教思想中平等自主的要求更为明显,在宗教的传播上,需要学习基督教来平等地传教,宗教是改造人心、教化人民的重要武器。如果宗教对世界各国都平等对待,就可以在全世界推行,“故凡教主教徒,不可自言是某国人,当加耶稣之立天国,平视万国皆其国,皆其民,质言之,曰无国可也。立一法,不惟利于本国,必无损于各国,使皆有利;创一教,不惟可行于本国,必合万国之公理,使智愚皆可授法。”宗教就应该要求对一切人平等,对一切人都有教化作用,所以“以此为心,始可言仁,言恕,言诚,言絮矩,言参天地、赞化育。以感一二人而一二化;则以感夫下而劫运可挽也。”效法基督教平等传教,用宗教来感化人心,从而可以求得“仁”精神。

谭嗣同在中国的知识分子普遍发生思想危机、感到人生迷茫的晚清时代,较早接受了基督教(耶教)思想,并且通过对基督教典籍的深入研习,从中吸收了可以和儒学(孔教)、佛教以及墨学等相互会通的“以太”、“灵魂”、“平等”等概念,并且逐步形成了具有谭嗣同独特风格的宗教观念和“仁学”思想体系,基督教对于谭嗣同思想的成熟和《仁学》一书的写作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推进意义。他接触基督教和大乘佛教,然后再反观孔教,最后“他认为这些宗教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承认心灵的力量可以使我们认识宇宙和生命的真谛,从而化解生命中的痛苦,拯救人类和世界。”谭嗣同重视人心(灵魂)的力量,肯定了宗教对人心的教化作用;重视基督教思想中的平等精神,认为宗教都有变不平等为平等的作用;还提出孔教必须改革,从以“仁学”来会通三教,吸取基督教传教方式扩大对广大民众影响力。最后,“以太”不灭、“灵魂’’不死的信仰,形成了谭嗣同晚清以来少有的烈士精神。从这一意义上说,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对基督教在清代思想界作用、影响的评价,实为与历史事实不符的偏颇之论。

相关范文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