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合同范本>2023年余秋雨散文特点与风格(优质5篇)

2023年余秋雨散文特点与风格(优质5篇)

时间:2023-09-23 11:52:51 作者:飞雪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余秋雨散文特点与风格篇一

和思想内蕴的极致,这是他文章的精华和气脉所在,也是始终令人动情、沉思、惊觉的根源。

同时余秋雨又是一个争议最多的作家,可以说在全国出现了一种“余秋雨现象”。近年来,他受到批评也是空前的,有从质问余秋雨为什么不忏悔;有人评说余秋雨的散文程式化,虚假化;有人抨击余秋雨好为人师,处处以学者、导师身份说教。如今,余秋雨已辍笔散文创作。在我看来,我们应该从其散文创作脱颖而出的道路中,对散文文体探索与尝试上所体现的创新意义出发,感受其作品对文化所体现的积极意义,领略他与众不同的艺术魅力。综观余秋雨散文,我认为余秋雨散文创作的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突破传统体裁模式文学体裁往往是在作品产生后,人为的硬性规定的结果。

然而,余秋雨对于散文传统模式有了较大的突破与创新,为散文创新开辟了新道路,拓展了新领域。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篇幅宏大。古典散文等同于“小品文”,即所谓“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以小见大”是它在选材立意上的基本原则,形成了简约的审美规范。读余秋雨散文的给人的感觉就是磅礴大气、容纳古今、气象万千的鸿篇巨制。《文化苦旅》31篇中,以都江堰最短,也有3500余字,《风雨天一阁》有16000余字。《遥远的绝响》14000余字、《苏东坡突围》有10700余字、《一个王朝的背影》近13012余字,连《柳侯祠》最短,也有2800余字,这些篇目的特点是字数多、容量大、历时长。余秋雨的文化散文吞吐古今、驰骋万里,仿佛他作品里的“三叠泉”,裹挟着自然的冲击力,雷霆海啸般翻卷而来,带给人审美的强烈震撼,仿佛长河落日的圆融气派,又仿佛黄钟大吕的磅礴气势,令人荡气回肠,从精神上为之一振。其实,长篇散文的出现是散文发展的必然趋势,篇幅短小的文体规范极大地制约了散文的表现内容,使许多过程长的、容量大的、情节复杂的重大题材被排斥在外。林语堂曾指出:好散文必须具有容纳充分发挥才能的篇幅和轮廓,必须改变迫于生产力落后而形成的简约、削足适履的'旧观念。可见,余秋雨散文的出现迎合了散文的发展趋势。

的流变)、科考(十万进士品说科举制度的利弊)、旅游(品味山水风光的内涵),几乎无所不包。古今中外,天马行空,丝毫没有没有时空的限制。从地域看,余不仅走篇了中华大地,而且游历了欧亚大陆,长江黄河三山五岳都被他调遣,关山大漠名胜古迹都任他叙说。世界古代文明的发祥地,文艺复兴的故乡都进入了他的笔端。从时间讲,他喜欢穷本溯源,莫高窟壁画,都江堰水利,天一阁藏书,三峡风光都是从古到今,洋洋洒洒,尉为大观。

二、强大深厚的文化意识

1、以独特的视角探索文化

纵观其散文,可以说,他似乎在于历史的对话与共鸣间,自觉地将学者的文化意识,富之于笔端,在山水古迹间找到了自己情感的契合点,以开阔的思路,品评历史精魂,让文化之风拂过读者的心灵,激起具有现代意义的新思索。

2、关注中国文人、知识分子的人格精神

余秋雨清楚的知道,知识分子对于文化传承具有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在《风雨天一阁》中,他写道:“范钦的选择,碰撞到了我近年来特别关心的一个命题:基于健全人格的文化良知,或者倒过来说,基于文化良知的健全人格。”他呼唤建立健全的人格,而这一呼唤对于当代知识分子来说未尝不具有深意。在《西湖梦》中,作者以一个“介入型”知识分子的良知和使命感,委婉地批判了“不能把那种志向实现于社会,便躲进一个自然小天地自娱自耗??十年寒窗,博览文史,走到民族文化的高坡前,于社会交手不了几个回合,便把一切沉埋进一座座孤山”的知识分子,充满了当代知识分子入世的精神,敢想敢为的作风。

在余秋雨的笔下,还闪现出一大批中国文学史上熠熠生辉的名字,苏东坡、范仲淹、柳宗元等。他们都是才华横溢而又命运多蹇的人,他们因富有才华和个性而不容于朝廷,受到小人的诋毁,他们的生命力受到挤压和摧残。但是,无论他们处在怎样的险恶条件之下,都有不变的文化良知。恶劣的环境没有折服他们,相反,反而磨练了他们的意志,激发他们更大的智慧。作者通过对传统文人的悲剧性命运的展示,使人更深刻地了解到,中国的文明史是一部苦难深重的文明史,文明的发展史是一部和专制制度及愚昧野蛮不断进行抗争的搏斗史。

三、极致的语言表现力语言是文章的载体,最能体现作者的文学功底,表现作者的文风和个性。

余秋雨的散文语言表现为华丽典雅、重视色彩、旁征博引,叙述、议论、描写融会贯通,充溢着一种贵族气质。如《阳关雪》中对古战场的描写:“这里正是中华历史的荒原,如雨的马蹄,如雷的呐喊,如注的热血。中原慈母的白发,江南春闺的遥望,湖湘稚儿的夜哭。故乡柳荫下的诀别,将军圆睁的怒目,猎猎于朔风中的军旗。随着一阵烟土,又一阵烟土,都飘散远去。”整齐的句式,严谨的句子,生动的描写,使人如临其境。尤其是引用了王维的诗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更使人仿佛看到唐人风范,沉思历史的沧桑。在《三峡》中引用了余光中的《寻李白》“酒入愁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写出了李白的诗情,也写出了李白的人格。《苏东坡突围》一文的语言更是典雅绮丽,文中引用了苏轼的《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捡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写尽了东坡真正精神上的孤独。尤其是结尾对成熟的论述更高一筹:“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生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余秋雨在修辞运用上更是得心应手,比喻、夸张、拟人、借代、排比、设问、反问等无处不在,极大地增加了文章的感染力。用得最多的是排比,“这里的流水太清,这里的桃花太艳,这里的弹唱有点撩人,这里的小食太甜,这里的女人太俏,这里的茶馆太多,这里的书肆太密,这里的书法过于流丽,这里的绘画不够苍凉遒劲,这里的诗歌缺泛易水壮士低哑的喉音。”(白发苏州)用一串排比形象地表现了苏州的风俗和历史。像这种排比句在每篇文章中都有,有如长洪大波,山崩海啸,气势宏大,极富感染力。余的语言也有平实朴素的一面,如在《家在龙华》描写好友用了“人越来越瘦,学术论文越发越多,脸色越来越难看,文章越写越漂亮。”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但同样感人。

应当说,作为一名大文化散文的写作者,余秋雨的散文语言别有意味,令人耳目一新。他的语言言简意赅,字约意丰,并且非常注重语句之间的抑扬顿挫、音节上的铿锵悦耳,具有声音美、意象美以及句法美,从简单又简约的普通文字中发掘出他人所无可比拟的独到品质,构造他特有的语言品位。

四、散文小说化

余秋雨文化散文还有一个重要特征便是散文的小说化艺术形式,有意识地将他的散文与小说以最好的形式结合起来,追求一种小说化的艺术效果。散文小说化艺术形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小说与散文的相互融合

余秋雨文化散文具有小说的四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把散文与小说的特点相结合,注重故事情节的塑造,有连续性、完整性、生动性的特点。而传统散文为了体现主题只是截取一个历史事件或某一场景,用以凸现主题。如《风雨天一阁》给我们讲述了天一阁作为文化象征传承流转的整个过程。如创始人范钦在为官生涯中如何费尽心力地收集书籍孤本,对于天一阁的文化传承如何处心积虑,清代姑娘钱绣芸为了自己的文化渴求如何嫁到范家;而同时对范钦的健全的文化良知、天一阁对《四库全书》编纂的历史贡献,以及民国初年遭到盗毁的打击等等进行了具体描述。对于故事的完整性、生动性的情节塑造,非常到位。特别是生动的细节描写:“钱绣芸小姐哀怨地仰望终身而未能上的楼板,黄宗羲先生小心翼翼地踩踏过的楼板,现在只留下偷儿吐出的一大堆枣核在上面??”这些小说的表现形式:如倒叙式、细节性描写以及历史与现实的时空转换,悬念设置等,使散文具有了强烈的感染力和艺术表现力。

2、还原似的虚拟,丰富的艺术想象

给予生动形象的艺术再现。如《阳关雪》中,描写王维“他瞟了一眼渭城客舍窗外青青的柳色,看了看友人已打点好的行囊,微笑着举起了酒壶??”我们都没有身临其景,都不知道王维的友人是否帮他打点行李,也不知道他是否“瞟了一眼”,是否“微笑着”,但是这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渲染了朋友离别的气氛,呈现给我们一个具体而生动的画面,让我们更加容易理解王维当时的心境,更能够体会作者的情感。作者就是通过合理的想象,让历史再现,让人如身临其境。

结论

余秋雨的散文,引发了不同文化层次、不同文化视角对同一个作家的作品产生了截然不同的看法。他开创了散文的一代新风,以崭新的范例拓宽了当代散文的领域,创造了新的散文审美形态,使散文的河流改变了流向,由小到大,由浅到深,由个体意识的抒发到到整体精神的张扬。在历史与现实、现实与理想间,他纵横驰骋,用散文的语言诠释深奥的道理,把理性的议论和诗性的抒情交融在一起,字里行间充溢着越迈千年的睿智哲思,栩栩如生的江山人物穿越浩瀚时空,唤醒了人们的文化意识,并对读者起到了思想的浸润作用。这就表明,余秋雨的作品具有相当大的价值。即使他身上的浮躁,也是当代文人特征的体现。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余秋雨散文特点与风格篇二

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阅读余秋雨的散文读者可谓是享用了一顿文化大餐,读者不仅可以听故事、学艺术而且可以探历史、寻文化,在其作品中感受哲、史、思、艺的文化魅力,也正是这样丰富的内涵使得余秋雨的散文容量宏大、内涵深广、篇幅较长其中也蕴藏着做种独具特色的写作手法。对余秋雨的解读,无论是从饱含深厚文化底蕴的《文化苦旅》的角度、亦或是阐述立身处世的《霜冷长河》、还是对比几大文明的《千年一叹》,都可以感受到余秋雨散文集创作中的金典之处,这些作品品也成为了新时期散文文化回归的先河。在余秋雨先生的众多散文作品中都蕴含着它独特送的创作风格,具体来说可归结为以下几点:

一、通过游历山水名胜把握文化的脉络

在创作的过程中,余秋雨有着明确的写作目标,始终本着意气为先的原则,按照主题先行的风格来创作。它的散文,看似在写山水,其实,究其本质,是在进行文化寻根。他散文中的山水,所发挥的只是背景作用,是为了衬托而出现的,而真正的创作目的所在是要从山水中找寻生命之真谛、寻求文化之根源,用一句很形象的话来形容,就是:余秋雨的散文是“走”出来的。比较典型的就是《千年一叹》一文,这是一篇自序,其中让人印象深刻的一句话理解起来是这样的:相比较于笔端,我个人更加注重脚步;相比较于文章,我个人更关注生命;相比较于精细,我个人更倾向于粗糙。

余秋雨的散文被誉为文化大散文,他的作品在创作中注重的是文化的含量、其取材往往与具有一定历史文化内涵的自然事物和人文景观相联系,常以文化的视角观照生活,作品往往附着着浓厚的文化氛围和自觉的文化意识。在其作品《文化苦旅》中余秋雨凭借山水风物以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真谛,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其中《白发苏州》《江南小镇》等以柔丽凄迷的小桥流水为背景,把清新婉约的江南文化和世态人情表现得形神俱佳。《风雨天一阁》《青云谱随想》等直接把笔触指向文化人格和文化良知,展示出中国文人艰难的心路历程。

这些文化创作一方面体现出了余秋雨深厚的文化功底,丰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艺术表现力,另一方面也是作者通过山水名胜把握文化脉络的典型写照。

二、通过历史文化名人来感慨和反思

在历史长河中遨游、在古今中外游走的余秋雨,对历史演绎的感悟是内心的由衷,是随心所欲之作,他借助历史名人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通过自己内心情感的抒发不断自我反思。在余秋雨一生的苦旅中,和一个个历史名人进行了真心的交流与沟通,在恳切的交谈中,共同探讨生命的真谛。比较典型的就是《苏东坡突围》一文,文中体现了他对苏东坡先生的'无限崇拜之情,他会为东坡先生被小人攻击而愤慨,通过他的这种愤慨之情也让作者感慨中国人不懂爱惜自己,从而引发无限的伤感的情怀。

余秋雨心中总是怀有作者,无论如何在历史长河中游荡,他总是将作者放在自己的心上。在与古人对话之后,余秋雨以对话式的议论向读者介绍自己的经历和体验,这不仅让作者被感亲切,同时也增强了散文作品的现实感,使得文章的张力和空间得以拓展。对作者来说这更具有吸引力。

三、通过抒情的写作手法来议论

较其他散文中的议论抒情而言,余秋雨作品创作过程中的议论抒情略显不同,余秋雨散文中的议论有其独特的风格,首先它以议论为主,再辅之以抒情手法;此外,巧妙的通过抒情的方式,把所要议论的问题完整的体现出来,这种抒情和议论的有机融合,更为其散文增添了些许睿智,增加了几分情趣,从而给读者以精神上的享受。

余秋雨除了利用抒情的写作手法来议论之外,其语言上体现出来的典雅、灵动以及对语言超强的领悟力和驾驭能力,是其散文创作中的另一个亮点。

通过阅读余秋雨的散文我们可以感受到一种雅致的语言美,也许更能吸引读者的是在这些优美语言的背后还包含着历史的理性,这是一般的写作者难以企及的。

余秋雨除了运用语言的巧妙之外,在创作的过程中他还把对偶、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进行了有效的整合。排比的巧妙运用一方面增强了表达的力度和气势使作品的语言不在矫情,相反是更具张力;另一方面,他在散文创作中还注入曲折动人的小说手法和立体的戏剧剧场效果。在其代表作《道士塔》第二节中,就有人物,有动作,有语言,有道具,甚至有音响和不同颜色的舞台背景,像散文、像小说,更像戏剧剧本。

总之,余秋雨散文创作中,注重的是对历史文化的解读,强调的是对经典的诠释,即便是没有相关学理的支持,其散文也一样能够十分形象,它的题材之宏大,可以说是无所不纳,并最终体现于文化上,也是因为此,才让我们感受到其作品风格和和其他著名散文家作品风格的不同,从而被称为是真正的文化散文,其特色之独特,更赋予了余秋雨当代散文史中极富特殊贡献的文化散文家。

参考文献:

[1]徐赣丽.历史语境中的文化人与旅游[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04期.

[2]严冰.论余秋雨历史文化散文[d].福建师范大学,

余秋雨散文特点与风格篇三

余秋雨通过对历史深沉的理性感悟,把自身对历史、人文关怀以及自然之美进行了形象的融合,这也形成了余秋雨创作风格的构成要素。

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阅读余秋雨的散文读者可谓是享用了一顿文化大餐,读者不仅可以听故事、学艺术而且可以探历史、寻文化,在其作品中感受哲、史、思、艺的文化魅力,也正是这样丰富的内涵使得余秋雨的散文容量宏大、内涵深广、篇幅较长其中也蕴藏着做种独具特色的写作手法。对余秋雨的解读,无论是从饱含深厚文化底蕴的《文化苦旅》的角度、亦或是阐述立身处世的《霜冷长河》、还是对比几大文明的《千年一叹》,都可以感受到余秋雨散文集创作中的金典之处,这些作品品也成为了新时期散文文化回归的先河。在余秋雨先生的众多散文作品中都蕴含着它独特送的创作风格,具体来说可归结为以下几点:

一、通过游历山水名胜把握文化的脉络

在创作的过程中,余秋雨有着明确的写作目标,始终本着意气为先的原则,按照主题先行的风格来创作。它的散文,看似在写山水,其实,究其本质,是在进行文化寻根。他散文中的山水,所发挥的只是背景作用,是为了衬托而出现的,而真正的创作目的所在是要从山水中找寻生命之真谛、寻求文化之根源,用一句很形象的话来形容,就是:余秋雨的散文是“走”出来的。比较典型的就是《千年一叹》一文,这是一篇自序,其中让人印象深刻的一句话理解起来是这样的:相比较于笔端,我个人更加注重脚步;相比较于文章,我个人更关注生命;相比较于精细,我个人更倾向于粗糙。

余秋雨的散文被誉为文化大散文,他的作品在创作中注重的是文化的含量、其取材往往与具有一定历史文化内涵的自然事物和人文景观相联系,常以文化的视角观照生活,作品往往附着着浓厚的文化氛围和自觉的文化意识。在其作品《文化苦旅》中余秋雨凭借山水风物以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真谛,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其中《白发苏州》《江南小镇》等以柔丽凄迷的小桥流水为背景,把清新婉约的江南文化和世态人情表现得形神俱佳。《风雨天一阁》《青云谱随想》等直接把笔触指向文化人格和文化良知,展示出中国文人艰难的心路历程。

这些文化创作一方面体现出了余秋雨深厚的文化功底,丰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艺术表现力,另一方面也是作者通过山水名胜把握文化脉络的典型写照。

二、通过历史文化名人来感慨和反思

在历史长河中遨游、在古今中外游走的余秋雨,对历史演绎的感悟是内心的由衷,是随心所欲之作,他借助历史名人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通过自己内心情感的抒发不断自我反思。在余秋雨一生的苦旅中,和一个个历史名人进行了真心的交流与沟通,在恳切的交谈中,共同探讨生命的真谛。比较典型的就是《苏东坡突围》一文,文中体现了他对苏东坡先生的无限崇拜之情,他会为东坡先生被小人攻击而愤慨,通过他的这种愤慨之情也让作者感慨中国人不懂爱惜自己,从而引发无限的伤感的情怀。

余秋雨心中总是怀有作者,无论如何在历史长河中游荡,他总是将作者放在自己的心上。在与古人对话之后,余秋雨以对话式的议论向读者介绍自己的经历和体验,这不仅让作者被感亲切,同时也增强了散文作品的现实感,使得文章的张力和空间得以拓展。对作者来说这更具有吸引力。

三、通过抒情的写作手法来议论

较其他散文中的议论抒情而言,余秋雨作品创作过程中的议论抒情略显不同,余秋雨散文中的议论有其独特的风格,首先它以议论为主,再辅之以抒情手法;此外,巧妙的通过抒情的方式,把所要议论的问题完整的体现出来,这种抒情和议论的有机融合,更为其散文增添了些许睿智,增加了几分情趣,从而给读者以精神上的享受。

余秋雨除了利用抒情的写作手法来议论之外,其语言上体现出来的典雅、灵动以及对语言超强的领悟力和驾驭能力,是其散文创作中的另一个亮点。

通过阅读余秋雨的散文我们可以感受到一种雅致的.语言美,也许更能吸引读者的是在这些优美语言的背后还包含着历史的理性,这是一般的写作者难以企及的。

余秋雨除了运用语言的巧妙之外,在创作的过程中他还把对偶、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进行了有效的整合。排比的巧妙运用一方面增强了表达的力度和气势使作品的语言不在矫情,相反是更具张力;另一方面,他在散文创作中还注入曲折动人的小说手法和立体的戏剧剧场效果。在其代表作《道士塔》第二节中,就有人物,有动作,有语言,有道具,甚至有音响和不同颜色的舞台背景,像散文、像小说,更像戏剧剧本。

总之,余秋雨散文创作中,注重的是对历史文化的解读,强调的是对经典的诠释,即便是没有相关学理的支持,其散文也一样能够十分形象,它的题材之宏大,可以说是无所不纳,并最终体现于文化上,也是因为此,才让我们感受到其作品风格和和其他著名散文家作品风格的不同,从而被称为是真正的文化散文,其特色之独特,更赋予了余秋雨当代散文史中极富特殊贡献的文化散文家。

余秋雨散文特点与风格篇四

摘要:本文从探讨余秋雨先生生平出发,详细阐述了余秋雨先生到目前为止经典的著作和写作历程。接着笔者又深入分析了余秋雨先生的散文特点和艺术特色。最后,结合多年工作研究经验,笔者做了启示性论述。

关键词:余秋雨;生平;散文特色;启示

一、余秋雨先生生平分析

著名的作家余秋雨出身学者,并且具有非常丰富的游历经验,他的足迹遍布华夏的大地,并且还走遍了欧亚的大陆。他写的散文主要依托于游记,有叙事有写景,并且把文化与历史渗透其中,将现代与传统进行了整合,不但蕴涵了丰富的情感,而且还充满理性,借助于山水风物对民族的文化进行探求,把深厚的文化底蕴充分地表现出来。余秋雨运用华丽的语言、优美的风光、非常生动的故事以及充满风趣的议论把厚重的历史包装了起来,成为销售量最大的文化食品,受到文学界的一致好评,并且深受人们喜爱。余秋雨的每一首散文都有各自独特的特点,其中都有很多创新的路子,给当代散文的创作作品带来很大的影响。

二、关于余秋雨的散文特色的具体分析

第一,我们国家的历史主题都非常鲜明,余秋雨的散文最大的特点就是主题鲜明,无论是我们国家的历史,还是文化的追溯,主题都非常的鲜明,他的散文创造性非常强,并且把历史与文学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把对文化那些沉重的反思与文化古迹的沧桑以及山水的艺术融合起来,例如余秋雨开始在甘肃就创作出文化苦旅-莫高窟、文化苦旅-道士塔、文化苦旅-阳前雪,从这些文章中可以看到余秋雨对文化、历史、人物以及山水的反思,以及所表达的文化感受,包括他对我们国家传统历史以及文化的一些思考。所以,余秋雨的文化散文不但是鲜的,而且也是活的,并且深深的扎根在人们的心里。

第二,文化的内涵非常的深刻,通过余秋雨的众多的散文,可以看出他思考了几大文明,虽然没有超出众多的哲人的思考,但是,他用自己的笔传达着自己的思考,文明是怎样衰落的,文明是否能够重新更生,我们又应该怎样面对自己的文明,我们中华文明是怎样对别的文明进行参考的等等,余秋雨接触的人格、文化、民族、历史以及文明等主题,在现代的社会里都是需要重新建设、重新神视的,余秋雨在这样重建与审视中运用散文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声音,期待建立的文化人格更加健全。

第三,“形散”与“神聚”结合起来,“形散”与“神聚”结合起来,这是散文创作所极力追求的,而余秋雨的'文化散文可以说是这一方面的典范。从“形散”一面说,余秋雨的散文想象丰富、说理畅达、冲谈平和,这些因素构成放纵的张力,使他的笔如同奔马,纵横驰骋,叙事、联想显得自由自在、游刃有余,表现出情溢于言,理胜于辞的文章气势;从“神聚”一面说,他的叙述、描写、议论、抒情总是贯串着在低徊、感伤的历史氛围中。在题材的剪裁、缝合和表现主题的过程中,散文的线索成为内在的凝聚力,使叙事、写景、议论和一切知识性材料,时时、处处都紧扣住说理或抒情的“中心”,散而归一,杂而不乱,形散而神不散。在他的每一篇散文中,都叙述着鲜为人知的掌故、轶闻、趣事、传说、故事以及中国和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这些丰富的历史知识,有助于思想的敏捷,想象的翱翔,以及作品内容的深厚和境界的开拓,同时又在大的背景里把主题收束在历史范围内。第四,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余秋雨的叙述风格具有一种诗意,通过对议论、描写以及抒情等各种表达的方式的综合运用进行创作,除此之外,还运用了戏剧笔法、小说笔法以及故事的传奇等手法,这些写作的手法对于主题的烘托都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他的散文不但好读,而且又非常的耐读。例如在《文化苦旅·三峡》中,用的是全景描绘法,从白帝城开头,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一一道来,重笔渲染神女峰,轻轻带过王昭君家乡和屈原故里,让读者对三峡有个全景的感观。

三、笔者多年来研究余秋雨散文的启示

余秋雨创作的每一篇散文都非常受大家的欢迎,销量迅速上涨,并且引来了很多的评论,在文坛中形成一种在文化方面有着独特特点的现象,他的散文为何会受到很多人的追捧,又为何会招来很多的非议,从文字的角度来看,进行正面与反面的经验分享,能够带给我们很多的启示。首先来看一下他的散文到底是哪里与众不同,因为有很多人都喜欢文学,尤其是青年的学子们,要想这个谜团得到解决,就要逐层的深入,那么先来看首层就是关于他的内容与选材,一部能够打动人心的文学作品,选材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因为一部陌生的作品要引起读者的关注,第一步就是要看他的内容。余秋雨的散文,表面上看上去都是山水游记,出发点是作者亲自经历的世界的每一个地方,例如西湖梦就是通过西湖来对对象进行感叹,我们先不说他的感想怎样,仅仅山水这一方面就能吸引很多读者的目光,大家可以想想,世界这么大,人生又是这么短暂,世界上那么多的名胜古迹不是每一个人都能亲临游览的,所以,虽然我们不能前往,但是心可以向往,通过阅读名人的游记就可以使这样的遗憾得到弥补,并且,这是一条很好的捷径。

四、结束语

通过以上的论述可以总结出,余秋雨的文学散文,已经不再是单纯一种的文学,它已经走向了文化的领域。他的散文在当代的散文领域中不断得到拓宽,在审美形态方面得到不断的创造,在散文的河流中改变了它流动的方向,他的散文是从社会的角度出发,深刻的思考着人文的精神,寻找着意味中的世界,考察并构建起民族文化的人才,追求着现实的文学以及对历史的深刻反思,他的思想在不断地变化,他的作品在不断地创新,他的情感与智慧在不断地与文学作品融合在一起,才成就了具有历史性的文化散文。另外,他的许多散文也深深地影响着一代的知识分子的文化,影响着当代人文的精神,他是历史与人民群众间的一座桥梁,把历史与人民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通过他的作品可以把我国深沉的历史文化推向民间,并且推向全社会。

参考文献:

[1]余秋雨《文化苦旅》东方出版中心1992年3月版

[2]余秋雨《山居笔记》上海文汇出版社8月版

[3]余秋雨《霜冷长河》作家出版社193月版

[4]余秋雨《文明的碎片》春风文艺出版社1994年5月版

[6]李小禅《试论余秋雨文化散文的特点》《现代语文》11月

[7]《中国文化界直击余秋雨现象》,《台港澳报刊参阅》20第2期

余秋雨散文特点与风格篇五

(一)余秋雨散文作品中始终贯穿着一条鲜明的主线,那就是对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追溯,思索和反问,与其他一些所谓文化散文家相似,余的作品更透着几丝灵性与活泼,尽管表达的内容是浓重的。余利用他渊博的历史知识,丰厚的文化功底,将历史与文化契合,将历史写活、展现,引起我们反思、追问,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他的作品已渗透了文人的忧患意识和良知,这点也许是最重要的。

(二)典雅、灵动如诗般的语言。余对语言有一种超强的领悟力和驾驭能力,他的散文追求一种情理交融的雅致语言,并且“语言在抒情中融着历史理性,在历史叙述中也透露着生命哲理”。

他选择恰当的、富有诗意、表现力的语言加以表达,这些语言具有诗的美感,从而把复杂深刻的历史思想和文化说的深入浅出,平易近人,可读性很强。

同时他还综合运用对偶、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大段的排比,对偶增强了语言表达的力度,构成了一种语言的气势,使语言不矫揉造作,装腔作势,平淡无味,而富有了张力,富有了文采。

(三)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余娴熟地运用了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还采用了小说笔法、戏剧的笔法、镜头特写等多种手法,这对于烘托主题,使文章内涵更深刻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1)叙事的小说化特点。

余深谙中国人的阅读习惯,他凭借小说这种文体,使他的作品为广大读者所接受。首先小说的要素之一是故事,余是一个比较善于构建故事,甚至是很多传奇色彩很浓的故事,如《莫高窟》写到乐尊;写《上海人》,思绪飘逸,引叙出徐光启的'故事,进而更深意义阐述上海人文化性的构成;其次小说的要素之二是细节。余的散文中常常见到栩栩如生的描绘,靠细节构筑成优美深邃的诗情画意。

(2)余散文中的剧场效果

余在创作文化散文之前是从事戏剧理论创作,对于戏剧可以说是了如指掌,因此在他的文化散文中,他融会贯通地运用了戏剧效果。他也曾说:我在散文中追求的场景,会使有些段落写法上近似小说,但小说的场景是虚构的,而我的散文中的情景,则力求真实。这些话我们可以从《文化苦旅》中找到印证,如《都江堰》那久久伫立的仪态,复杂的心理情绪都可作为剧场的一个场景。还如《白发苏州》、《信客》等篇章,只要略改一下就可搬上舞台。因此,这些经过艺术处理的文章,充满了阅读张力,常能提升读者的阅读兴趣与境界。

余与其说成是散文大家,不如说成是一位辩思的哲人,正如一些评论者对他的评论:“系秋雨散文的最大特色除了它浓郁的学术味和文化味外,便是那种诗意的写作风格,而构成这种风格的,恰好就是那种雅致高贵的忧伤,神驰古今的浪漫,充满终极关怀的文化品位”。对此,对于我们大学生写作也有很强的借鉴性,也能够为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首先,在追求表达的主题上,是力求表达自己,还是外部事物,这本身就是一对矛盾,如何将其协调好,实乃智者所为。而我始终认为,能够表达自己真情,就是好的,不必太拘泥于章法,本身“文无定法”,但同时也渐渐发现,人不是生活在真空中,也不能总沉浸在小我的忧伤温情的封闭世界中,我们还要时不时地抬抬头,仰望一下古今,仰望一下中外,这个时代缺少一份大气、恢弘,但我们的文章却不能圈囿如此,我们也须怀着一份博大的文化良知。

其次,对语言的考究上。余散文的语言非常考究,字字句句都是经过精雕细琢的,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个问题,这种刻意加工而成的文字,太过浮丽、花哨,掩不住某些内容的空洞,从《千年一叹》中可以看出,他的有些评论太过牵强,这也是《千年一叹》远不及《文化苦旅》的重要原因。因此,我们对语言的考究选用上要注意的是避免内容的空洞,不能为语言而语言,那种华而不实的文章没有多大的生命力,也会被聪明的读者所唾弃。

最后,关于风格的创新问题。既然是风格了,干吗还去创新?这听起来有点矛盾,其实未必,风格是要创新的,需要变化的。尤其对于本身固有自由精神的散文体来说,太常规化的风格〈或说成是格式吧〉也会渐渐成为一种僵化的套式,限制着自己的发展。细观余的散文,发现其中内含一种书写模式,譬如《文化苦旅》、《山居笔记》等作品都有“小说叙事+诗性语言+文化感叹”的创作元素。这种缺乏变化的话语模式最终让阅读者厌倦,因为它无法提供更多的阅读可能性。“小说叙事+诗性语言+文化感叹”这种僵化的三位一体话语模式与散文本身固有的自由精神是背道而驰的,格格不入的。“余秋雨的散文很容易就获得了世俗性的巨大成功,但在精神深度上却没有提供任何有价值的东西。文学不是抚慰品,不是按摩椅;文学是向阅读者诉说自己的愤怒的呐喊和良心的呼声。文学是让阅读者重温语言的初始意义,那就是言为心声的人生见证,说话,而且是说真话,而且是说出真相。”所以风格创新是非常必要的,作品的生命力也才会长久。

相关范文推荐
  • 09-23 董事和公司签订合同 装修公司签订合同(优秀6篇)
    现今社会公众的法律意识不断增强,越来越多事情需要用到合同,合同协调着人与人,人与事之间的关系。那么合同书的格式,你掌握了吗?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合同范本,欢迎大
  • 09-23 个人年终思想工作总结 本年度个人思想工作总结(精选9篇)
    写总结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把每一个要点写清楚,写明白,实事求是。那关于总结格式是怎样的呢?而个人总结又该怎么写呢?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总结范文,希望对大家
  • 09-23 最新政治思想评价别人 思想政治表现自我评价(通用5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
  • 09-23 最新房屋买卖合同按揭(实用5篇)
    随着法律法规不断完善,人们越发重视合同,关于合同的利益纠纷越来越多,在达成意见一致时,制定合同可以享有一定的自由。拟定合同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下面是
  • 09-23 年终总结思想政治方面(精选10篇)
    总结,是对前一阶段工作的经验、教训的分析研究,借此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并从中提炼出有规律性的东西,从而提高认识,以正确的认识来把握客观事物,更好地指导今后的实际工
  • 09-23 2023年房地产企业自查报告 企业自查自纠情况报告(优秀5篇)
    随着个人素质的提升,报告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逻辑的合理性。写报告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报告的
  • 09-23 2023年国家安全论文题目(通用5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国家安全论文题目篇
  • 09-23 最新幼儿园食品安全岗位责任制度 幼儿园实践报告(大全7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我给
  • 09-23 2023年督查文件落实情况报告范文(15篇)
    通过整改报告的撰写,我们可以发现并解决问题,不断提升工作品质和水平。阅读这些竞聘报告范文,您可以从中学习到一些写作技巧和表达方法。为认真贯彻执行中央、省、市普法
  • 09-23 2023年中班美工区活动方案及反思(通用5篇)
    为了确定工作或事情顺利开展,常常需要预先制定方案,方案是为某一行动所制定的具体行动实施办法细则、步骤和安排等。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方案呢?以下是我给大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