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工作计划>2023年环形计数教学反思与改进(模板5篇)

2023年环形计数教学反思与改进(模板5篇)

时间:2023-09-24 16:19:03 作者:飞雪2023年环形计数教学反思与改进(模板5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环形计数教学反思与改进篇一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第七单元《加与减》(二)之“古人计数”。

教学片段:

师:谁会从11数到20?

生:11、12、13……20。

师:看来你们都会数了,想不想知道关于这些数的一些知识呢?

生:想。

师:你们看,我手里有多少小棒?数一数。

生:9根。

师:这9个一根一根的小棒,我们又叫它“9个一。”会在计数器上拨出“9个一”吗?

(说说计数器的个位和十位)。

生上台演示。

师:老师再添一根,就是“几个一”?

生:“10个一”。

师:现在来变一变,看老师把它们捆成一捆,它们又有了个新的名称呢?你们知道吗?

生:不知道。

师:这一捆里有十根,所以又叫“1个十”。

师:谁能说清楚这“1个十”是怎么来的?

生:是把十根小棒捆起来得来的。

师:请你们观察一下,“1个十和10个一”一样多吗?(一样多)那一个十里面有几个一?10个1在一起又组成了几个十?”

(生动手操作,捆小棒)。

(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要求拿出1个十或10个一。同桌相互说一说1个十里面有几个一;10个一组成几个十?)

师:刚才我们计数器上拨了9个一?要表示10个一,怎么办?

生:再拨下一个珠子。

师:你们看,现在个位上10个一了,个位满了10个一,就像你们玩游戏一样,达到一定分数后,就可以晋级。它们也要晋级了,怎么才能顺利晋级呢?也就是说要用十位上珠子来表示了?这10个一在十位上要多少珠子来表示呢?你们说说看!

(学生意见有些不一)

师:十位上一个珠子表示1个十,那么它究竟要几个珠子才能表示这10个一呢?

生:一个珠子。因为一个十就是10个一。

师:你们同意他的说法吗?

(课件显示:个位上10个珠子消失,十位上出现1个珠子)。

(师板书10的写法)

师:你们能不能用小棒迅速拿出“11”?

(指名上台展示。并把两种不同拿法进行对比,体现先拿一捆,再拿一根的优越性。)

生在计数器上拨出“11”。

(借助课件再次动态演示,一边演示一边引导学生说一说)

师:十位上拨下一个珠子,表示什么意思?个位上拨下一个珠子又表示什么意思?

师:谁来说说“11”是怎么组成的?

……

教学反思:

教学本节课的内容,应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出发点,把握教学的重点,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非常重要。就一年级学生的现状和发展水平说,对于“11――20”的数,不仅会认,而且能按顺序地读出来。但是对于数的组成和位值理解起来比较困难。需要教师给学生提供直观、形象的'材料,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同时还要结合学生的语言表达,来突破教学的难点。这节课,要始终围绕学生的学习活动展开,使学生在愉悦中主动探索,在过程中发展思维,在交流中获取知识,进而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环形计数教学反思与改进篇二

在执教《认识钟表》一课时,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学具,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让学生在看得见摸得着的情况下学习新知识。又能在实际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充分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理念。整节课的设计和课堂教学的实施主要体现了以下几点:

一、能根据学生的认知和年龄特点选择教法,创设教学情境,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年级的学生注意力不持久,活泼好动、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根据这些特点,我在一开始就引入了喜羊羊,它给小朋友们出了许多难题,一环扣着一环,创设了一个具有吸引力的情境。然后用谜语引出钟表,又欣赏到各式各样的钟表,这些都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对新知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在这种强烈的求知欲的驱使下,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下面的学习活动中。

二、注重学生倾听,提升学习的有效性。

如认识钟面时,先让学生观察钟面,看看钟面上都有些什么,然后指名回答。如若不完整,学生进行补充,从而提高倾听的参与度,逐步养成倾听的习惯,提升学习的有效性。

三、注重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数学源于生活,没有生活的数学是没有魅力的数学。我在教学本课时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从生活中找数学,在生活中用数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此对数学产生兴趣和亲切感。如出示小朋友上午10时在上课,晚上10时在睡觉,同一个时刻却在做不同的`事情,感受一天中有两个10时。既联系了学生生活实际,又突出了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课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1.课堂上,虽然我已经有意识地想让学生多说,自己总结出规律,但是由于学生的表现没有我预想的好,我一急,代替了他们的地位。2.重难点不突出,特别是认识大约几时,没有讲清讲透。这节课的知识点其实是比较多的,由于我自己的心态,担心课来不及,所以后半部分看上去比较赶,学生的说大多变成了我自己的“转场”,部分学生还是未掌握知识点。3.练习时,对于学生的指导不够。如在画分针、时针的时候,是要用直尺的,一开始画之前忘记提醒了。自己对于教材的把握还是不够,没有考虑全面,讲解也需更全面。

环形计数教学反思与改进篇三

本设计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了加工处理,设计了符合学生发展实际的教学过程,设计从两方面下手。

二是在知识的传授方面改变了过去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把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转化为主动探索发现的过程,使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在每一位学生的亲身体验与自主学习中逐渐展现,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环形计数教学反思与改进篇四

《古人计数》是新世纪小学数学第一册第七单元的内容,主要是认识11~20的各数,这是帮助学生建立数位概念的起始课。从本课时起,学生对数的认识不仅仅是单独的按物点数,而是以十个为一群进行按群计数,这是建立十进制数位概念的重要阶段。教材中所呈现的内容分为三个部分:一是摆一摆,数一数。以“古人计数”的故事引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体会“实物图片―小棒模型―用数字计数”的抽象过程。二是捆一捆,认一认。运用学生原有的经验,直观体会“10个一就是1个十”。引导学生初步体会数位的概念。三是做一做,说一说。通过摆小棒、拨计数器等数数活动,帮助学生经历由数小棒到捆小棒再到拨计数器,逐步抽象出数的过程。这节课教学目标有3个:1、结合数小棒、拨计数器等活动,会认、读、写11――20各数。2、初步认识个位和十位,感受以“十”为单位的计数方法。初步建立数位的概念。3、体会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教学重点是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让学生会认、读、写11――20各数。教学难点是知道两位数各数位上数字所表示的意义。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我向自己提出了一下几个问题:

1、“十进制”概念的建立:怎样让学生理解数位并把它类化为自己的知识?

3、关注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如何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做到自然而不做作?

针对这些在教学中我注意了以下几点:

1、“十进制”概念的建立。

认识11~20各数,是学生数的认识的一次飞跃,让学生建立十进制的概念,理解计数单位“十”是培养数感的基础。围绕“怎样摆放让别人很快地数出是11根”这个问题,学生自主地动手操作摆小棒,汇报交流,呈现出多种摆的方法,通过比较让学生真真实实地感受到把10根扎成一捆是最容易看出是多少根,10根扎成一捆这种方法的优越性。再让学生经历一捆小棒在计数器上如何表示的过程,让学生体会从具体形象的实物中抽象出数字符号,把小棒,计数器和数字符号很好的对应起来。这种无声胜有声的教学设计,突破了10个一就是1个十的难点,理解了数的意义,建立正确的数位概念,为培养数感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2、关注学生已有的数学经验。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严格遵循知识形成发展的逻辑体系展开教学,对学生已有知识的分析只是来自于教材的编排体系认为应该具有的基础上,忽视了学生已有的数学经验。实际上,由于社会发展的日渐信息化和学习化,学生的学习资源正变得日益多样,学生的学习准备状态有时远远超出教师的想象。经过调查我发现:现在的孩子大都会数、会写11――20各数,也了解这些数的有关知识,在这种情况下,我先引导学生用小棒摆出11、用计数器拨出11、写出11以及感受不同数位上数的意义,然后通过12这个数巩固刚才的过程。而对于13――18则让学生自己选自己喜欢的一个数摆一摆、拨一拨、和同桌说一说数的组成。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放手让学生在活动中自己领悟知识。

3、关注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新课程非常注重数学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本课教学中,从“数铅笔”引出数,在具体情境中让学生自发地数数,在学生理解了以“十”作为计数单位的好处后,我马上向学生展示生活中也经常把“10枝铅笔放在一起”、“10卷纸放在一起”、“10个鸡蛋放在一起”。让学生们充分的感受到,“十”作为一个计数单位的好处,以此突破难点,并让学生自然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没有刻意而为之的违和感。

4、留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

数学课堂是教学双边活动的舞台,不能仅仅是教师的`“教”,更多的应该是学生的“学”,我们要多创造让学生自主探索的机会,要多给学生留下自主探索的空间。如:教学“11”的写法后可以给学生留一点时间观察老师黑板上的板书:然后问:“你能发现什么?”相信有孩子能说出:1捆小棒就相当于计数器上十位上的1颗珠子,也相当于“11”这个数十位上的“1”,它表示1个“十”。1根小棒就相当于计数器上个位上的1颗珠子,也相当于“11”这个数个位上的“1”,它表示1个“一”。

课堂上要关注全体学生。如在教学“13――18”这一环节中,根据学生已有的数学经验让学生自主摆小棒、拨计数器、说数的组成。操作活动结束,在两个学生展示汇报后,还可以再追问其他的同学:“你摆的数是几?这个数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或者你拨的数是几?这个数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等等。让全体同学参与进来,汇报自己的操作活动成果,进一步巩固数的组成。还比如在教学“20”的过程中,我请学生上台展示,学生的参与面不大,而且浪费时间,效果并不是很好。实际上这个时候,学生对用小棒摆出1个数、在计数器上拨出1个数等操作都比较熟练了,他们需要的是老师引导他们理解“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的过程,学生没必要上台展示,让他们在座位上说出自己的摆法和拨法更能锻炼孩子们的口头表达能力,也能让其他的学生有更多的参与感,这样他们会积极判断别人的方法对不对,好不好,好在哪里,等等,从而培养学生会倾听的习惯与会判断的能力。

环形计数教学反思与改进篇五

分类加法计数原理和分步乘法计数原理是排列组合问题的最基本的原理,是推导排列数、组合数公式的理论依据,也是求解排列、组合问题的基本思想。分类加法计数原理针对的是“分类”问题,其中各种方法相对独立,用其中任何一种方法都可以完成这件事;而分步乘法计数原理针对的是“分步”问题,各个步骤中的方法相互依存,只有各个步骤都完成后才算做完这件事。

运用分类加法计数原理与分步乘法计数原理的注意点:

分类加法计数原理:首先确定分类标准,其次满足:完成这件事的任何一种方法必属于某一类,并且分别属于不同的两类的方法都是不同的方法,即“不重不漏”。

分步乘法计数原理:首先确定分步标准,其次满足:必须并且只需连续完成这n个步骤,这件事才算完成。

但是学生在面对问题时,往往不知是使用哪个原理,他们会尝试着先用分类加法计数原理(或分步乘法计数原理),然后看教师的反应(反馈),有时教师一个皱眉,就会让学生意识到在原理的选用上产生了谬误,从而改用另一个(原理);而教师在面对学生的错误时,也常常会“断喝”——“想一想,到底是‘分类’,还是‘分步’?这会给学生一个强烈的暗示:“我的方法选择错了”,因此教师不应在学生面对问题时问“到底是‘分类’、还是‘分步’?”,而应当引导学生构建方法,根据方法的特征来选择所适用的原理。

相关范文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