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条据书信>美术活动中幼儿观察力的培养教案(优质5篇)

美术活动中幼儿观察力的培养教案(优质5篇)

时间:2023-09-25 09:14:48 作者:温柔雨美术活动中幼儿观察力的培养教案(优质5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教案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美术活动中幼儿观察力的培养教案篇一

现就自己粗浅的认识和美术实践的探索,谈谈自己是如何培养幼儿现代意识的。

是幼儿独立性、个性心理的表现,它包括自尊、自爱、自信、自强、自律……自主意识相当重要,它包括使人的未来多变的社会中自我的决策,自我调控,不致在众多的机遇中束手无策。

为了培养幼儿的自主意识,首先教师要尊重爱护幼儿主体自我意识,形成民主和谐的、宽松自然的活动氛围。例如:教学评价活动中不用命令的口吻而用商量的语气,象“你觉得怎么样?”“这样好不好?”“谁能说说为什么那么画?”仿佛在与孩子亲切交谈,我有意采取一些有利于养成幼儿独立自主的教学方式。例如:评价作品时,采用自评的方式,让幼儿自己评出认为最好的作品,这时要让孩子说说为什么自己的作品是最好的,启发他说出自己的构思,鼓励他让大家以掌声鼓励,这样无形地培养了幼儿的自信心、自尊、自爱。要求幼儿自己有独立自主的意识,同时也在尊重别人的自主意识,例如:对其他幼儿回答老师提问或发表自己意识过程中个别插嘴、嘲笑的幼儿进行批评,讲清这样做是不礼貌的,造成对小朋友的伤害。

作为介体的人,自己对自己、家庭、朋友、他人、集体、社会和国家,乃至人类的世界都负有一定的责任,都有履行职责的权利和义务。要学会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学会负责。

为了培养幼儿的责任意识,我要求幼儿每次美术活动轮流做小组长,负责课前准备好教具,每次作品都不得要认真完成,自己首先在对自己负责,小组长还应该做好收发纸张作品和卫生值日等工作。幼儿折纸和手工泥工等动手操作活动比例较多,为了不影响卫生,同时也可培养孩子的爱劳动精神,我要求孩子把废弃物都丢进垃圾桶,久而久之,自然而然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也培养了他们的责任意识。

即创造意识,是敢为性和批评性的两种个性心理因素的综合表现。它显示着反叛旧思想旧观念的能力,强烈的创新精神和果敢的行动力量。平时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常常鼓励幼儿去大胆的想象,敢想敢画,鼓励他们不要别人画什么你画什么,要敢于“于众不同”,再有,每是美术创作课时,等老师提完要求以后总有许多孩子争着问:“还能不能再加点什么?”或者“我这样画行吗?”“我想用这种颜色行不行。”我总是鼓励他们大胆创新,可以试一试。不要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意识,对个别幼儿别出心裁的创意,我给予了肯定。

是一种进取性和显示个性心理的表现,竞争就是争取超过别人而获得成功,这种意识可以调动人的内在积极因素,向成功的方向努力。竞争意识在学校不学生努力的学习、刻苦锻炼、政治进步的强大驱动力;在社会则表现为强烈的生存能力和发展能力。培养幼儿的竞争意识。教学活动中的提问多是鼓励谁讲的.最好最快,我还在黑板或教室一角布置了一个特殊的“小画廊”,完成又快又好的作品由幼儿自己贴上去,每课时总能展示15—20份作品。鼓励幼儿抓紧时间认真作画,幼儿大脑里总有一点争先恐后的精神,“小画廊”还开展“没有最好,只在更好”的评比活动,幼儿指出每一幅画的优点与出众之外,最后老师对其优秀作品给予激励,教师还特别注意表扬那些“落选者”,鼓励他们争取下次成功。

即合群性和和谐性个性心理活动的表现。从小培养他们具有良好个性心理活动的表现,从小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人际相容性,以人之长、补已之短,随群、随和容易与别人合作。为了培养幼儿这种意识,促进他们之间的思想交流和共同合作,我在创作活动课上让幼儿自己设计一种作品形成,由小朋友自己组成小组或分组,几个伙伴共同完成一幅作品,这样,在幼儿完成作品过程中,出谋划策,相互配合,表现出极大的积极性。

即全球意识和世界意识,这是幼儿开放性心理的表现。面向超未来,就应该放眼世界,当今比济发展的国际间、区域性合作、文化次交流、科技的发展,世界和平和环境保护无不意识强烈的国际意识,因此,美术课也应及早对学生进行国际意识的教育。首先,挖掘教材内容方面的优势,例如:我根据大班“梅花鹿”一课,渗透保护环境,珍惜动物的教育,接着组织幼儿创作“我们在同一片蓝天下”的绘画、手工等活动。在圣诞节,组织幼儿自制贺卡“和平—友谊 —发展”的动手动脑活动,在比赛中,大班的一位孩子画了黑、白、黄三个小朋友手牵手,奔向前方的画,反映出幼小心灵对美好未来的企望和稚雏的国际意识。培养幼儿现代意识例子很多,不能一一列举。

总之,老师的教育融化在点点滴滴的细节之中,我相信只要日积月累地渗透现代化意识一定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美术活动中幼儿观察力的培养教案篇二

摘要:区域活动是幼儿非常喜欢的活动,它为幼儿的创造发展提供了机会。幼儿对自己所熟悉的区域活动材料的独特运用,就是幼儿创造力发展的表现。我们在区域活动前丰富幼儿的现实生活经验,提供合适的材料;活动中不支配操纵孩子的游戏活动,把自己当成幼儿的助手,鼓励幼儿各种不同的想法,给幼儿适时的指导,促进幼儿创造力的发展。

关键词:创造力;区域活动

第一、区域活动前的准备。准备工作包括两个方面:

其一是丰富幼儿的现实生活经验。

幼儿在某些区域中的活动是建立在实际经验的基础上的。这个基础就好比是造大楼的地基,地基没有打牢,大楼就无法造起来,幼儿的游戏也是一样的,基础没有打好,幼儿的活动就会单调无味,幼儿对活动也会失去兴趣,更谈不上创造力的发展。所以幼儿所积累的现实生活经验的基础越坚实、丰富,那么幼儿在区域中的活动将更丰富,更能激发幼儿的创造力。如:我班在进行“超市”活动区游戏活动前,就带领幼儿多次参观超市,每次都让幼儿对超市有一个新的认识。第一次请家长带领幼儿到超市进行商品价格调查活动,使幼儿对超市商品价格有一个感性认识,开始关注超市里的'商品。第二次在老师的带领下集体参观超市,观察商品的摆放方式、价格标签、付款方式等,进一步加深幼儿对超市的认识,并开始关注整个购物的过程。第三次,幼儿单独进行购物活动,再次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这三次的活动为幼儿开展超市区域活动奠定了基础,这个基础是其他东西所不能代替的。

其二,就是区域活动材料的提供。

为幼儿提供的区域活动材料中有精美的成品玩具,我觉得更多的应该是半成品材料。半成品的材料留给幼儿更多的想像空间,幼儿可以想出很多种用法,更能促进幼儿运用想像力;经常更换活动区内的材料,如:把幼儿自己制作的项链、幼儿带来的小动物放到娃娃家活动区内,打破娃娃家活动区里单一的气氛,使娃娃家新鲜而有趣,吸引不同的幼儿,让男孩子更喜欢玩娃娃家;还可以把活动区内的活动材料进行重新组合,有时活动材料位置的变化也能也能让幼儿兴奋,更能引起孩子的注意;还应注意材料的摆放位置。活动区里的活动材料应该放在幼儿容易取放的地方,材料摆放得好,有利于幼儿使用,同时对整个区域的活动都会有影响。如:我班有一个存放有各种材料的“百宝箱”,由于材料太多我就用了一个很大的箱子,幼儿想拿到里面的材料有一定的困难,幼儿拿东西时一般都需要老师的帮忙。所以我要花很多时间帮幼儿在“百宝箱”里寻找材料,有时会有几个孩子等给他们找材料,等待时孩子们还很着急。后来,我把材料化整为零,存放在几个小箱子里,使孩子自己能拿到材料,情况就不同。

第二、域活动中的指导。

不要支配操纵孩子的游戏活动。我觉得没有老师的干预与操纵,幼儿也是可以玩得很好的,它能够促进幼儿以自己的方式表达自己想法的能力。那么,作为老师应该明确自己指导活动的目的是促进活动,而不是支配活动,应该在必须的时候,才能介入干预,当幼儿不需要的时候,马上取消干预,给幼儿更多的活动自由,使幼儿可以自由地决定活动的下一步怎么做,锻炼幼儿的选择与决定能力。

把自己当成幼儿的助手,时刻了解幼儿的需要,为幼儿活动的需要服务。我们应该是幼儿进行区域活动的支持者和促进者,从幼儿的观点出发,站在幼儿的角度看待整个活动。使我们更充分的体验孩子的情感,很好地为幼儿的区域活动服务。当然,有时我们对幼儿区域活动的了解只在一些简单的事情上,如建议幼儿变化游戏场地;为建构活动区拿出一些盒子、瓶子等。这就需要我们不能只作为幼儿的同伴的身份和孩子一起玩,而是应该多观察,多考虑什么能促进幼儿游戏活动的发展。

老师要蹲下来,倾听幼儿的想法,鼓励幼儿各种不同的想法,不要总是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孩子的身上。还要让孩子们为自己想出的好办法而高兴,活动成功的体验。多鼓励孩子用不平常的方式使用熟悉的区域活动材料。幼儿对自己所熟悉的区域活动材料的独特运用,就是幼儿创造力发展的表现。

区域活动中要给幼儿适时的指导。如:陈芷滢拿着自己剪好的的“小树”图片她想把树放到积木搭成的花园里。她想让小树站起来,可是每次当她松开手的时候,树就会倒下来,躺到地上。雯雯走过来给她帮忙,可是小树依然不能站起来。陈芷滢就对雯雯说:“怎么办?我们去玩别的好不好?”这时我走过去说:“小树躺在地上好伤心啊。”雯雯说:“我们想让小树站起来,可是怎么也站不起来。”我启发她们说:“一条腿站不住,那多一条腿会怎么样能?”她们听了马上为小树增加了一条腿,有了支架,树站住了。我马上又问她们:“还有什么办法能让树站起来?”在我的引导下,她们又想出了几种不同的办法。在这次活动中没有老师的适时指导,幼儿是不会想出办法来的,整个活动就没有发展,孩子也没有得到提高。所以当幼儿在活动中遇到无法解决的困难时,老师的适时介入是很重要的。

我想只要我们多鼓励幼儿尝试以独特的方式来运用活动材料,老师把自己放在幼儿活动助手的地位,为幼儿活动的需要服务。那么,幼儿创造的灵光,就会时时闪现。幼儿的创造力就能得到发展。

参考资料:

1、安乔·亨德里克《在游戏中发展儿童的创造力》,黄人颂译,《学前教育参考资料》

2、李兵《给予幼儿适时的指导》《早期教育》.10

美术活动中幼儿观察力的培养教案篇三

回望传统的美术教育,我们从一入园就要求孩子“依样画葫芦”,以幼儿作品与教师的相似程度评价画面的质量。而儿童身上与生俱来存在的巨大艺术潜能,(如:幼儿对艺术形式有一种天生的敏感性,往往不需成人的指点,他们凭着直觉就能感受出不同的色彩、线条等)。就在我们长期生活的一个推崇理性、讲究逻辑思维的社会与教育环境中,使孩子本应具有的艺术感受力被种种世俗的、功利的尘埃所蒙蔽。

美术欣赏活动中,在通过与大师作品的经常接触、对话和欣赏,儿童在不知不觉中吸收了艺术大师的构图、线条、做画方式,对色彩的应用,甚至是某些艺术语言。在潜移默化中滋养着孩子们的心灵世界,丰富着孩子的艺术感觉,提高着他们的审美能力。面对着大师的作品,孩子们用着直接的、单纯的、不受世俗、概念的框框的心态感受作品时,孩子们奇特的想法、丰富的想象力、独特的认识源源不断。也正是在幼儿经常接触优秀的艺术作品中,幼儿的艺术感明显提高,并能在不知不觉所看、所思、所想迁移到他们的艺术创作中。

欣赏活动中的指导

1)内容的选择

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们发现:幼儿期的孩子常把具有明快色彩的作品作为自己喜欢的对象。而抽象派因其色彩的鲜艳、不断的流动变化,更符合幼儿自由自在、不受拘束的特点,容易被幼儿接受。在欣赏活动中,儿童对抽象作品所作出的热烈程度,他们对线条、形状、颜色的直觉感受和把握,他们就作品所表达的意象和情感表现性方面所展开的丰富想象,很多时候是教师和成人所不及的。如:在欣赏马蒂斯《爵士乐》作品时,面对作品中抽象的颜色与变形的形状,孩子们凭借着自己的本能与直觉,说道:“我感觉到是一个人在游泳!”“瞧!我看到了一个冰山!”“不,是刺猬!”“我看到了一条兰色的河流。”作品中变形、夸张的图案,充分调动了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更帮助了幼儿对色彩、线条、形状产生了美的感受与体验。因此,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欣赏抽象派作品更易为幼儿所接受。这样的欣赏活动,是放飞幼儿想象的大好园地、是提高幼儿审美能力的有力手段。

由于幼儿的年龄特点与现有发展水平,欣赏写实派作品的难度就会大一些,我们应尽可能的挖掘画面的教育潜力。如:〈〈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它的欣赏需要联系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在教师的指导下,可对有关社会历史背景和作品意义的进行讨论和介绍,以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激发对人物的同情心。同时,介绍列兵为创作这幅画亲自到伏尔加河上居住,花费三年创作作品的故事。孩子们通过欣赏大师如何在画面布局、表现的同时,得到了一定的社会历史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开阔了幼儿的视野。

2)作品的分析

幼儿对艺术作品的体验是欣赏、探索的开始。他们对作品的讨论是随意的、自由联想的、由感而发的。艺术技能是艺术教育的一部分,没有一点关于艺术的知识技能就谈不上艺术欣赏和艺术创作。这与幼儿与生俱来的本能是不一样的,幼儿不能依靠本能来生活,随着幼儿理解力的增强,对艺术的表现能力也有所要求,如果不适时的给予必要的知识技能也会挫伤幼儿的艺术兴趣。因此,对幼儿的美术欣赏的指导,必须在深入了解幼儿的心理发展、知识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帮助幼儿掌握一定的欣赏技能和审美概念。

当作品出现时,应把幼儿的个人体验放在第一位。在孩子大胆的表现自己对作品的体验后,教师对幼儿的直觉体验进行提升,并应给予孩子一些欣赏的技能。在分析作品中,不应看到教师的灌输与教师的权威。我们提倡以平等的方式与孩子进行层层的分析:“你好象看到了什么?”、“给你什么样的感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你觉得这样画好吗?”“为什么?”“哪里最吸引你?”···在教师有意识的引导下,帮助孩子们整理、清晰了感受,让一些直觉、感受的东西,也夹杂了理性和逻辑。

3)教师的评价

美术欣赏中,教师的评价包括:对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评价、对美术作品的评价。

美术欣赏中幼儿对作品的讨论是随意的'、自由联想的,教师的评价应注意善于抓幼儿最初的艺术感觉,随时适时地加以引导提升。如:欣赏中为幼儿作品起名字,是表现幼儿对作品理解的重要途径,教师对幼儿所起的名字多采用不置可否的:“恩、好、不错!”通过研讨我们达到共识:教师应该给予一个简洁、适当的反映。“你是根据画面的内容起的名字”、“你是根据时间起的名字”、“你是根据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起的名字”、…这样的反馈既有评价作品,有暗含应该这样为作品起名字的的各种思路的提示。

美术欣赏后教师可鼓励幼儿将欣赏经验结合在幼儿自己做画中,通过鉴赏画家的作画方式和表现手法,传达自己的认识。评价这样的作品,教师应避免用成人的眼光来衡量,如:画面是否干净、比例是否协调、是否与范画一致。而应将评价重点放在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热情、积极性、主动性、独特的见解等。而这些都是培养艺术素养所必不可少的条件。

《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如何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美术活动中幼儿观察力的培养教案篇四

一、问题提出

在上学期期末评估时,我们中班组的孩子在美术表现力方面比较薄弱,从整体布局到色彩的运用都有些欠。当发现问题之后我们在美术活动中就观察孩子们的表现,细细观察之后发现孩子们从细节方面都很欠,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这也许就是阻碍孩子们提高的问题所在。艺术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从幼儿的整体发展出发,从素质教育入手,让孩子们全面得到提高。为了能让我们中班组的孩子们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我们就选择了“以美术活动为载体培养幼儿的综合能力”小课题方案。

二、研究的目标:

1、培养幼儿良好的活动常规。

2、以美术活动为载体培养幼儿的综合能力。

3、培养幼儿初步的欣赏美、表现美的能力。

三、研究内容:

1、美术活动中常规的培养。

2、美术活动中培养幼儿与同伴之间的良好互助关系的建立。

3、通过欣赏美术作品,培养幼儿欣赏、理解美的能力。

4、能通过绘画、美工作品等表现形式表达自己对事物的理解。

四、研究对象:

中班组幼儿

五、研究方法:

1、观察法: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幼儿在美术活动中的表现,并进行记录、分析。

2、行动研究法: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3、文献研究法:在课题研究的启动准备阶段,通过《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杂志、网络等多种渠道大量搜集、整理幼儿有关美术综合能力培养等方面的理论文献,指导课题研究的设计。同时,为课题组成员更好的学习,指导我们的思考与总结。

4、调查法:在课题实施前后对幼儿美术综合能力进行测试调查,进行前后对比、分析得出相应结果。

六、研究的过程:

(一)准备阶段:(二月)

1、我们成立了课题组,确定课题成员,根据班组幼儿情况,确定课题研究内容,组织成员学习,商议讨论、明确分工,了解自己所承担的课题研究部分。

2、通过《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杂志、网络等多种渠道大量搜集、整理幼儿有关美术综合能力培养等方面的理论文献,指导课题研究的设计。同时,为课题组成员更好的学习,指导我们的思考与总结。

3、对班上的幼儿进行观察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

4、完成开题报告。

(二)实施阶段:(三月— 五月)

1、根据幼儿在美术活动中的表现及教师对孩子们的观察决定从常规入手。首先我们规范了活动秩序,让孩子们明白在活动中可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如怎样取放水彩笔、怎样收拾活动场地等。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大可以帮助老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所以在美术活动前的准备活动和整理场地等环节上我们鼓励孩子们也加入进来,不仅可以提高孩子们的自理能力,而且能够培养孩子们的规则意识。

2、纲要中提到的',在艺术活动中要培养幼儿初步欣赏并感受生活及美术作品中的美,知道艺术作品反映现实生活和人的思想感情,培养孩子们欣赏美、表现美的能力。我们从培养孩子们的欣赏美的能力入手,在活动中增加欣赏名家名作的机会。同时在每次美术活动之后留有一定的空间让同伴相互欣赏作品,鼓励幼儿大胆地向同伴介绍自己的作品,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4、采取“一科切入,兼及数科”的原则。我们以美术活动以切入点兼容其他学科,达到综合艺术教学。如在美术活动中可以综合音乐、语言、科学等学科,培养幼儿的综合能力。

第三阶段:

课题组成员讨论研究报告的主要构成部分,并分工撰写。整合、完善课题研究报告的撰写工作,展示研究成果。 了很多废旧材料,并且动员家长和孩子们一起创造作品,体验成功的乐趣 。

研究成果形成:

1、反思、案例

2、图片展示。

美术活动中幼儿观察力的培养教案篇五

诸暨市荣怀双语幼儿园赵峻验

幼儿园里的孩子大多都是3-6岁的幼儿,而且这个时期是幼儿想象力、创造力发展的黄金时间。他们思维活跃、可塑性强、想象力丰富,是创造力发展最有潜力的时期。幼儿创造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需要家长及教师在日常生活与教学活动中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也需要我们成人不断对幼儿进行启发、引导。并且通过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在日常生活、教育活动中激发他们的创造兴趣,培养创造意识,再充分利用平时的一日活动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但在培养时还应注意常出现的一些问题。

一、注重教学激趣,激发幼儿创造的热情

美国心理学家指出“幼儿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的材料的兴趣”。有趣的教材,能调动幼儿活动的积极性、创造性,也能使幼儿在美术教育活动中长时间的保持良好的注意力和愉快的心情。所以,幼儿教师在选择教学材料时,要选择形式新颖的、富有情趣的、新奇的、幼儿感兴趣及符合幼儿年龄特征的内容。如:小班美术活动贴纸《下雪了》,要求幼儿先把白纸撕成一块一块的小纸片,然后把这些纸片无次序的黏贴在背景图片上。冬天是一个下雪的天气,对于孩子来说,一年之中很难看见下雪的天气,所以在冬天他们很喜欢下雪,所以对粘贴雪花很感兴趣。而且这个活动要求孩子动手来撕纸,幼儿的可动性很大,符合幼儿年龄特征。对于“雪花”该粘贴在什么地方,全凭幼儿的知识经验,对幼儿创造的可塑性较大。

二、注重幼儿积累经验,丰富幼儿的创造材料

由于幼儿年龄、生活经验,眼界及知识经验不足,所有导致他们的创作内容范围较窄。因此,在日常活动中,教师及家长应注重帮助幼儿积累经验,培养幼儿观察力、分析力和想象能力。让幼儿积累更多空间思维材料,为日后的创造提供方便。如:在小班美术活动《手拉手》中,孩子们要给图片中的人物上色,并且要给他们画上手。图片中小朋友的手必须是要互相拉着的,这就要孩子们根据自己的想象力来添画,根据实际情况和想象力来完成。而给图片中小朋友上色也需要孩子对色彩的判断力和色感来完成,我们总是发现孩子们虽然画的画是同一幅的,但有些孩子的画颜色很好,有些孩子的就看起来一般,那就是孩子之间的想象力和对色彩的创造力不同所造成的。

三、注重激励、培养创造的自信心

每个人都喜欢受到别人的称赞和鼓励,都渴望获得成功。我们发现我们的幼儿年龄越小,就越希望获得老师及长辈的称赞,对他们来说,表扬更显得重要。因此,幼儿教师在组织幼儿进行美术活动的过程中更应该注意多鼓励幼儿,增强幼儿自信心。而培养幼儿自信有以下几点:

1.语言激励法。

教师应多对孩子说说一些表扬的话,从而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如:教师在活动开始的时候可以说“看谁画得最好”,“谁画得最漂亮”,“看谁画的又漂亮又干净”等话来激励幼儿上进心。又如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对个别幼儿说:“你今天画的真漂亮”、“我知道你一定会画的很漂亮的`。”等帮助幼儿增强信心的话,肯定幼儿的创造成果,让幼儿感受到自己的作品是被接受的、是受到老师表扬的,大大激发幼儿创造的自信心,促使幼儿大胆尝试。

2.成功激励法。

为长时间得不到表扬的幼儿创造成功的机会,让这些幼儿也能体验成功的喜悦,哪怕是微不足道的成功都应为幼儿高兴和自豪,增强这些幼儿对创造的自信心。如在美术活动中,让那些动手能力较差而口语表达能力较好的幼儿来说说他们想画什么?对他们进行表扬鼓励,教师以真诚的语气告诉他们,希望他们能把自己想的东西画出来给小朋友看,从而增强他们表现的自信心。

四、注重幼儿的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发散性思维是幼儿创造的主要成分,在创造性的美术活动中,教师要设计一些符合幼儿年龄特征又富有想象的教学活动。从而启发、诱导和训练幼儿的发散性思维来培养幼儿创造思维和发展创造能力。如:在大班我们就可以开展这样的活动,只告诉幼儿一个主题《快乐的星期天》来让幼儿进行绘画。教师可以先让幼儿来说一说自己在星期天干什么?和谁一起去了哪里?怎么去的?对于能力强的幼儿要求他们用连环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对于能力差的幼儿,教师可以让他们绘画其中的一段。这样每个孩子都得到了一个主题,并且是幼儿自己通过想象进行绘画的,每个幼儿虽然主题一致,但是他们的内容却是不一样的,每个孩子都要通过自己的想象,自己的创造才能完成,并且在完成后能获得成功的喜悦。

21世纪是一个创造、挑战的时代,幼儿只有在不断的创造过程中,积累丰富实战经验,从而为以后的创造打好良好的基础。大人们总是说:“孩子是世界上最大胆的画家,最有个性的音乐家,最富冒险精神的探险家。”作为幼儿教师这一独特的行业,作为这些最大胆的画家、最有个性的音乐家、最富冒险精神的探险家的引路人,我们只有在了解幼儿创造性表现能力特点这一基础上,来转换我们的一种古老的观念,用现代的教学形式,用研究、探索式的形式,在教学过程中让幼儿发挥创造表现的一片广阔的天地。

【参考文献】

[1]王琴。优化绘画教学提高绘画水平[j].小学教学(教师论坛),05期

[2]吴淑琼。谈幼儿绘画教学的几点看法[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期

[3]刘钢。浅谈幼儿绘画教学[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年10期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