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科技与人文篇一
一、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发展过程
古希腊时期,宗教、神话与医学、化学共生于一个知识体系中,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交相发展。随后,科学与神话、宗教逐渐分离,但科学总是同人文联系在一起。这一阶段,宗教处于统治地位,但就其整体而言,科学知识包含着人文意蕴,人文知识同样也渗透着科学的荣光。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米开朗琪罗等一批艺术家号召社会关注人、理解人,呼吁人的解放,主张人性的张扬来反对宗教和神学的控制。人们开始重视科学,反对神学的统治地位。这一阶段,科学和人文处于分离的萌芽时期,人文主义开始复兴,人性得到张扬。20世纪二三十年代出现了唯科学主义,科学和人文完全分离,产生了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两大极端思潮。科学主义“一认为自然科学知识是最精确、最可靠的非人知识,是其他科学的典范;二认为自然科学的方法是人类认识世界唯一正确和有效的方法,是一切认识方法的楷模;三认为自然科学知识可以解决人类的一切问题,包括人生问题”[4]。人文主义则认为人的本质是激情和冲动的,这阻碍了科学的发展,甚至把非理性、意志作为世界的本原,在本体论上偏离了唯物主义,是片面的。20世纪六七十年代,科学在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环境污染、气候变异、核恐怖时代的来临等。人们开始重新审视科学本身,但又不能单纯、极端、片面地夸大人文精神,必须重新确立两者的地位。这一阶段是科学和人文融合的阶段,呼吁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对接融合。
二、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对立统一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对立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两者包含的内容不同。科学精神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哲学层面上是生产劳动实践,是人在实践基础上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和观念的变换过程,人通过自己的本质力量影响与改造自然来满足自己的需求;而人文精神反映的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在哲学层面属于社会关系的实践,通过制定一系列的社会规则,保证社会良好有序发展。二是两者的特点不同。“科学精神以人与自然的对立为前提,以物为尺度,以客观世界为认识对象,追求客观世界中的真;推崇理性至上,往往借助于逻辑的、数学的和实验的理性手段,以求达到对自然世界的把握;科学探索有禁区。人文精神以人为尺度,追求善和美;在肯定理性作用的前提下,重视人的精神在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的作用;人文探索有禁区。”[4]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同一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两者相互包含和渗透。科学精神包含人文意蕴,一方面,“科学思想中包含人文的颗粒,最深邃的科学思想往往具有哲学的意蕴”[5],“作为知识体系的科学中,其精神价值有‘信念价值、解释价值、预见价值、认知价值、增值价值和审美价值’”。另一方面,科学方法包含求善求美的精神追求。人文精神包含科学意蕴,如可以把科学方法引入人文领域,有助于提升人文修养中的科学性。二是两者的奋斗目标都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科学精神处理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通过发展生产力来创造出巨大的物质财富;而人文精神处理的是人与人的关系,充实人们的精神世界。两者都是为了人能活得更好。
三、把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和谐显得尤为重要。两者紧密结合,为和谐社会的发展提供技术保证和精神支撑。
(一)坚持在人的全面发展视域下,正确理解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马克思主义创立了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提出个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的个人、个人向完整个人的发展等人的自由发展目标。通过生产实践来满足人类的需要;通过革命实践推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变革,实现社会形态的更替,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即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现实的个人的存在与解放;他的目标是使人从经济需要的压迫下解放出来,在精神上获得解放而恢复完整的人性,使人的个性得到释放,与他人和自然处于统一而和谐的关系之中。”[7]因此,必须在人的全面发展视域下,在实践基础上,实现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融合与对接。
(二)坚持以科学精神为基础,推动社会进步。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他们的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而且这是这样的历史活动,一切历史的一种基本条件”[8]。必须坚持科学精神的基础地位,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崇尚理性的氛围,为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继而提出新理论和新方法,提高生产力,为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提供物质基础和可能。
(三)发挥人文精神的引导作用,促进人的自我完善。人文精神为科学精神指明方向。人文精神关注的是人的价值和意义,一方面为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依据,只有充分体现人文气息的科学研究才具有社会价值与意义;另一方面,人文精神的弘扬促成稳定和谐的社会氛围,客观上为科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另外,人文精神为科学精神保驾护航,呼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文包含三个范畴,一是真,二是善,三是美。美是关于人的解放的终极关怀,是最高层次的范畴,是真和善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通过科学精神发现“真”开始,发展到以人文精神为媒介去挖掘“善”和“美”,如此上升、过渡和不断循环,在实践的基础上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使人类文明不断向更高的程度发展。
(四)促进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和谐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马克思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科学精神处理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实现物质变换,获取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人文精神处理的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也只有在实践基础上才能真正挖掘到人的价值。因此,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道路自信与制度自信。一方面,坚持以科学精神为基础,丰富人们的物质需求;另一方面,充分发挥人文精神的引领和核心作用,坚持以人为本,张扬人性。只有切实把两者统归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以“实干兴邦”作为根本途径,才能确保“中国梦”早日实现。
科技与人文篇二
摘要:当前高校体育教学科学精神不足、人文精神匮乏的现状亟待改变。基于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要求,对体育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进行分析,提出科学与人文交融的体育教学新理念,并通过体育教学目标、体育教学内容、体育教学方法和体育教学评价四个方面,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深入到体育教学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科学与人文交融的体育教学,充分体现“育人为本,体格与人格并重”的体育教学观。
关键词:科学精神;人文精神;交融;体育教学
当前高校体育教学存在很多问题,体育教学虽注重增强学生的体质,却忽视学生的运动技能的教学,缺乏科学精神;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又缺乏人文精神。其实,体育是科学,值得我们去求真;体育是文化,值得我们去求善;体育是艺术,值得我们去求美;体育是生活,值得我们热情投入。科学与人文交融的高校体育教学,旨在提高学生从事体育活动的内生动力,全面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1体育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内涵
1.1体育的科学精神
1.2体育的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指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2]。体育人文精神要求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教学生所需所想的知识,促进学生主体创造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树立学生的体育价值观。
2树立科学与人文交融的高校体育教学新理念
《_中央_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要求,高等教育要“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3]。高校必须加强对体育的认识,突出体育在教学中的地位,充分发挥体育健身育人的功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国的教育宗旨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体育作为大学教育的一部分也势必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确立“培养健全人格”的教育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时刻注重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在增强学生体质的同时注重心理健康的教育。高校体育教学要将学生培养成“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体育道德精神、掌握运动技术与技能,掌握体育科学知识、具有良好的人际协调能力和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并形成终身体育意识”[4]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在教学内容、方法、目标等方面充分体现“培养健全人格”的教学理念。
3确定科学与人文交融的体育教学目标
培养拥有健康体格和健全人格的高素质人才是高校体育教学的总目标。而总目标是由体能目标、技能目标、情感目标和社会适应性目标4个子目标组成的,只有在这4个子目标都完成的前提下,总目标才能得以实现。体能目标要求学生在通过一段时间的体育训练后,其力量、速度、耐力、肺活量、血压、心率等体能指标达到体育教学所规定的要求,并通过所有的体能测试。技能目标要求学生掌握跑、跳、投、跨等基本运动技能以及两项及以上的专门运动技能,如球类、武术、游泳、体操、瑜伽等。情感目标主要是通过体育教学和训练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促进学生自发主动地学习,将体育运动视作一种放松身心的方法去感受体育运动带来的快乐和惬意。社会适应性目标主要是通过体育教学和竞赛提高学生对社会的适应性,其表现为学生能够良好的处理与同学、队友的关系,可以良好的适应不同的生活环境等。这4个子目标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它们之间具有高度的关联性和统一性。体能目标和技能目标是通过身体训练的方式实现,学习训练运动技能能不断增强体能,体能增强的同时又能进一步促进学生体育运动技能水平的提高,因此体能目标和技能目标是相互依存的。而情感目标和社会适应性目标的实现必须要以提高体育运动技能和增强体能为载体,促进学生情感调节能力和社会适应性能力的提高。这4个子目标必须从始至终贯穿于每一次体育教学活动中,给学生以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影响。
4选择科学与人文交融的体育教学内容
高校体育课不能开成简单的“身体活动”课,要努力建构科学与人文交融的体育教学内容体系。体育身体健康教育内容。体育身体健康内容应包括实践课程和理论课程。实践类课程是关于训练运动基础技能和专门技能的课程;理论课则是关于体育基本科学知识和身体养护与维护的课程,比如:自我诊断与保健、运动伤病及预防和治疗,运动与营养、体育欣赏和人体健康概述等课程[5]。体育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体育不仅有健身的功能,更有娱悦身心的功能。体育运动可以起到“心理按摩”的作用,达到放松身心的效果。在体育课程内容的设计上,教师要着重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的体育课程设计很好的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原则。清华大学设立的体育教学内容中含有大量的休闲娱乐类的课程,而北京大学在体育教学内容上就很注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开设了30多种体育课程供学生们选择,尽可能地满足广大学生的需求。
5采用科学与人文交融的体育教学方法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示范讲解法是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的最普遍的一种教学方法。示范讲解法有3点要求:首先,动作要规范、有美感,能将体育运动技能要领用规范、漂亮的动作示范出来;其次,讲解要准确、有艺术,能将体育运动技能用通俗、生动的语言讲解出来;最后,注重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良好互动,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比如上舞蹈体育课的时候,老师用优美规范的动作和富有艺术性的解说,把体育的美通过视、听传递到学生的心里,使其接受体育艺术的熏陶。在学生掌握基本动作之后,让学生自主组成小队学习,老师则在周围观察学生的情况,必要时给予学生指导。只要老师能够充分应用好这种教学方法,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学习兴趣会有很大的提高,教学效率也会大大提高。情景教学法是指教师利用可用资源来创设生动、形象、逼真的场景,使师生设身处“境”愉快地学习体育知识与技能的一种教学方式。比如,老师在上排球课的时候,可以播放一段奥运会上中国女排比赛的视频,学生跟着中国女排跌宕起伏的比赛视频融入到比赛之中,感觉自己就像一个奥运会赛场的观众,心时刻被中国女排牵动着,被中国女排的排球技能和精神征服,为中国感到自豪,爱国情绪高涨。视频播放完之后,老师可以向学生提问,郎平主教练在比赛过程中应用了什么战术、有什么特点之类的问题,然后再有机地整合自己的教学内容来教学。这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同时还让学生认识到比赛的真正意义,对待任何比赛都要科学备战、精心备战,对待任何比赛都要迎难而上、永不放弃,对待任何比赛都要消除杂念、弘扬体育精神。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如何选择和组织则由老师根据自身教学内容来定。但如何应用教学方法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进行融合,这就需要体育老师认真思考了。
6探索科学与人文交融的体育教学评价
体育教学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而学生只有做到将所学的体育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应用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才算真正的“学有所成”。运动成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生对运动技能的掌握,但无法反映学生对体育的认识程度。因此,体育教学评价内容应包括两个部分:运动成绩与体育价值观[5]。运动成绩应包括体育科学知识与运动技能两方面;体育价值观应包括上课出勤率、课堂上的投入程度及其积极性、课外活动参与情况、集体精神、合作意识等因素。在评价过程中,体育价值观评价所占的比例应重于运动成绩的比例。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方法理应多元化。体育价值观的培养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是在体育学习过程中慢慢积累形成的,不是简单的运动成绩就可以体现出来的,所以体育教学要突出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将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结合起来。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应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现象。将学生按照身体状况来分类,然后分别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对同一类别的学生要按照统一绝对的标准来评价,这种科学的绝对评价和人文的相对评价交融在一定程度上可避免因学生个体差异而造成评价不公平的现象。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理应积极参与到体育教学评价中,通过学生自评,再结合老师和同学的评价,可以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明确自己之后的发展方向。
7结语
高校体育教学必须处理好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关系,必须树立“科学与人文并重”的教学理念,只有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到高校体育教学中,才能充分体现“育人为本,体格与人格并重”的体育教学观。
科技与人文篇三
何谓科学,即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的客观规律的分科知识体系。科学一词在中国古汉语中意为“科举之学”。明治时代日本启蒙思想家西周使用“科学”作为“science”的译词。直到1893年,康有为引进并使用“科学”二字。此后,“科学”二字便在中国广泛运用。
中国科学发展的进程艰辛而曲折,从洋务运动到新中国的成立,再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点的提出的改革开放到当下中国科学技术逐步走向世界先进行列。科学在中国的发展虽不能称之为顺风顺水,但也在诸多方面有所成就,成为世界领先。自改革开放以来,科学技术与经济的结合成为当代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人们愈加的认识到科学的重要性,认识到科学技术成果可以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从而获得真实的经济利益,促进社会的发展,推动国家的进步。上至国家下至个人都认识到了科学技术的重要性,认识到了科学技术可以产生的巨大的实际利益和实际效果,认识到了科学技术可以推动社会的进步。至此科学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和成功,这使科学的地位得到提高,逐渐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和意识领域中具有了不可代替的地位。
人文来自于拉丁语,包含有四层意思:人道或仁慈的性质或状态,慈爱或慷慨的行为或性格;人类;人性,人的属性;人文科学。可见,人文是关于人的文化,形成人文文化。自科学兴起之后,相对于科学而言人文学科因为无法产生比较有力的实际效果或实际利益,人文学科或人文科学被认为是无用的学科或是不实际的学科。人文学科的地位降到比较低的地位,加之中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更加需要实际的发展力量推动经济和国力的增长,更加重视能产生实际效果的科学,人文学科渐渐的为人们所忽视。
二、当代中国科学发展与人文发展的脱离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中国,科学能够带来实际的效果为人们所接纳和崇拜。加之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学科划分越加的细致,科学和技术的领域愈加的扩张。这使本身地位就有所下降的人文学科领地日益缩小。科学与人文便产生了分裂,然而科学与人文的分裂并不是实力相当的分裂,而是科学在人们的生活教育,国家社会的发展比重越来越大,人文学科占的比重越来越小。科学一跃上升为主流学科而传统的人文学科却渐渐沦为分支学问。在教育领域,理工科医科的规模逐渐增大,为人们重视,人文学科的规模越来越小,被人们轻视了。在教育思想上,对专业性人才培养的重视,培养具有专业素质的高科技人才的理念,使得各高校转向理工科的建设,忽略了人文学科的建设。
不仅在规模上,在地位上当今科学的地位也高于人文学科的地位。当下,各类学问、学科的科学化倾向和功利化倾向越来越重,这导致了科学的兴起,同时导致人文学科的地位进一步下降。自当代中国科学技术发展以来,社会上就主张用科学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思考问题。以前的运用经验变成了运用科学,科学的思维冲击了人文的思维。学科的“功利”作用超过了人文学科的“理想”作用。科学作为精神力量对人们产生着影响,科学不仅仅冲击了中国的封建礼教观念,同时也冲击了人文领域。人文甚至要带上“学科”的牌子,为了自身的发展栖息在科学的巨大身躯之下。
而且科学一直以科学是世界观自许,这使从事科学的研究者本身就轻视人文关怀的作用。科学研究虽然不反对人文主义,人道主义,但科学本身认同的是唯人主义的“力量原则”重视的是“实际效力”,所以在科学研究与人文主义发生冲突时,科学研究者会拥护自身的科学原则,而放弃人文主义的信仰,这就会造成一定的牺牲。
三、当代中国科学与人文融合的必要性和途径
我国正处在发展的黄金时期,科学的振兴和发展确实带动了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在军事、国防、航天、医疗、经济、娱乐等多方面为国家和社会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与此同时人文的没落却导致科学无法向更高的层次发展,束缚了我国的更进一步的振兴与发展。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观占据人们意识的主流,缺少人文的指导和制约,人们为了获得更现实的利益,科学的发展背离的人文关怀,“功利主义”严重始滋生,科学变得世俗和片面。一些科学家只关注纯粹的技术,为了追求科学的效果和征服欲的膨胀,研制出一些超出自然和人本身的承载度的科技,产生了工具之上,科技失控,人们成为科学技术的奴隶,人们最终成为了科学技术的工具。违反了科学的初衷和对真善美的追求。
科技与人文篇四
文章对近年来医院对高学历青年医师培训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目前我国青年医师培训体系的不足之处。并以江苏省中医院“省中黄埔”的培训模式为例,为当下综合性医院如何更有效地培养出医学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并重的青年医师这一问题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
科学精神;人文精神;青年医师;培训模式
在综合性医院中,高学历人才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是医院发展的中坚力量。在现行的医学生培养方案中,他们大多接受着多年的理论知识学习,拥有着良好的理论素养和科研能力。但是,在实际工作中,青年医师们的临床实践能力、应急处理能力、疑难病症分析能力及与医患沟通能力等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不足。这就要求医院及时实施具有特色、针对性的培训,切实提高青年医师的综合素养,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主动弥补知识体系中存在的不足以及在临床实践过程中思考如何平衡医疗技术与生命伦理之间的关系。
1目前我国高学历青年医师培训现状
我国目前的高学历青年医师大多在学习医学理论知识的过程中,将大量的精力应对于各种课题研究与论文的撰写,造成青年医师临床实际工作能力欠缺、知识体系狭窄的状况。在目前大多数综合性医院中,硕士及博士研究生的临床培训时间较短,在培训方式上仍旧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对于青年医师临床技能的考核多流于形式,缺乏实际有效的考评方法,培训的质量及效果得不到监控[1]。同时,由于医学类高校忽视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将多数人文课程设置为选修课,地位远低于医学基础理论课程,使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发生断层。现阶段的青年医师正是伴随着我国社会转型的大背景成长的,信仰缺失、社会价值观紊乱等社会问题在他们身上表现得更为突出。
2“省中黄埔”的培训模式
2.1重温历史继承黄埔精神在1926年10月4日举行的黄埔军校第四期毕业生典礼上,全体毕业生宣读的誓词提到了“黄埔精神”。誓词全文为:“不爱钱,不偷生。统一意志,亲爱精诚,遵守遗嘱,立定脚跟。为主义而奋斗,为主义而牺牲。继续先烈生命,发扬黄埔精神。以达国民革命之目的;以求世界革命之完成。”江苏省中医院青年医师培训班于2013年5月30日正式成立,为弘扬黄埔军校精神,取名为“省中黄埔培训班”,对全院40岁以下的青年医师脱产轮训一遍。
2.2明确目标树立核心价值“省中黄埔”旨在培养“学习道法术,提炼精气神”的文武兼修青年,将《协和育才之路》纳入必修课,要求其所有学员通过研读《协和育才之路》对“协和精神”有更加深入的了解,指引医院青年医师走上成才之路。协和“严谨、求精、创新、奉献”的精神是一种医学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体现在追求信仰、科学理性、制度建设、人才培养上,尊重每一个生命和甘为现代医学科学事业献身的精神与该院“仁人爱院”的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
2.3精英教育建立特色模式建立了“知识—思考—实践”的培训模式。“知识”,是导师向学员所传授的理论知识与最新进展。“思考”,一是促使学员思考如何将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二是思考“如何做好一名医师”。“实践”,既是医学理论转化为医疗实践的主观能动性的体现,又是践行职业素养的最佳方式。黄埔培训班的所有导师大多遴选自临床一线的科主任和学术带头人,为了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导师根据相关的临床疾病指南和最新的研究进展,结合最新的循证医学,反复修改教材,紧密结合临床实践经验,深入浅出地解析典型病例。教学内容覆盖全面,涉及心血管、呼吸、内分泌、神经、急诊、重症和药理等基本理论知识;技能方面包括读片、心电图、心肺复苏的现场技能操作以及医疗制度、病历、医疗纠纷防范等,除了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操作,还包括临床科研思路方法的gcp课程。除了理论、技能的培训外,“省中黄埔”还注重对学员的体能锻炼和业余生活。每期培训班进行封闭式培训10天,严格执行请假制度,所有学员规范作息,坚持参加晨练等体育活动,提高身体素质。
2.4跟踪反馈确保教学质量实施有效的质量监控是提高青年医师学习积极性和竞争意识的重要手段,也可以最大化地利用学习资源,完善自我,做到教员和学生的及时反馈和互动。目前很多高学历的青年医师毕业后2年即拥有主治医师的资格,但缺少临床一线锻炼的机会。“黄埔培训”期间,医院分别召开了学员座谈会和导师座谈会,探讨培训班的教学形式,多数学员认为“省中黄埔”教育要进一步结合病案、贴近临床,建议青年医师在规定时间内现场完成一定数量的病例报告。以往案例教学中的案例是上级医师和导师根据所讲的内容设计和挑选的,教学思路是以病名、流行病学、病因、发病机制、病理生理、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为主线的单向性的思维,学生比较被动,思路比较僵化。现在,学员们除了采用现场交流的方式,还通过建立qq群、微信圈等即时有效的平台加强沟通交流、共享资源与成果,用多元化的视角共同讨论对同一疾病的最佳诊疗方案。
2.5现场演练增强实践能力邀请麻醉科专家、急诊专家针对气管插管、心肺复苏等现场操作演练。在心肺复苏演练中,重点强调胸外按压的质量、多学科综合优化救治的重要性以及复苏后的综合管理,以利改善存活患者的生命质量。青年医师通过现场完成病例报告的方法,积极参与讨论,分析发表见解,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在错综复杂的临床表现和横向联系的鉴别中去推理、认识疾病的本质,从而提高实践能力。在技能考试中,细化考核评分点,知识覆盖面广,重点考评医师们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临床思维能力、对于疑难病例的分析应用能力等。培训成绩突出者,医院委派出国进修,为医院的人才梯队建设打下基础。培训班结束后,医院成立由大内、大外科参加的筹备小组和专家评议组,制定整套“医师技能大比武”实施方案,“模拟临床”重点突出实战、实用的核心思想,不仅仅是对培训班成果的审核,也使医院青年医师们的面貌焕然一新。
科技与人文篇五
2重视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3重视物理学中的美育教育
美育可以培养人健康的审美观,发展和提高人们的鉴赏美与创造美的能力,给人带来精神的愉悦和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物理学中培养科学研究者的美育观,能够让他们在物理学研究中发现美,更激发他们工作的热情及探索世界奥秘的兴趣.物理学家海森堡说:“科学的探索者们最初往往是在美的光辉照耀下,去认识和发现真理.”物理学中的美比比皆是,无论是自然界天籁般的回声,还是宇宙中不断运行而有规则排列的天体;无论是云蒸霞蔚的景色,还是寒冬飞舞的雪花;无论是美轮美奂的日月食变化,还是令人惊奇的海市蜃楼.不仅如此,物理学中的美还给人生活的启发.时间和空间在传统物理学中是两种维度,没有直接的关系.但在相对论中,它们是相关的两个因素,甚至得到了统一.除此之外,存在与虚无、运动与静止、质量与能量之间,其本身都是相互矛盾的,但在特定的情景下,它们又是和谐统一的.另外,磁力的两极同样既相互排斥又不能分开.在分子中,引力和斥力属于两种不同属性的力,但它们又完全统一在分子之内.因此,物理学告诉人们:不同属性、不同特性的个体之间可以和谐共存,有时又是不可或缺的.在宇宙天体中,各星球都在按自己的轨道运转,有的星体同时又环绕其它星体进行公转,如太阳系九大行星,它们既各自独立又浑然一体.早在古希腊时,毕达哥拉斯就发现了这一情况,他把天体的运行与数学联系起来.他认为天体如同数学一样有规则有规律,奏出完美原乐章.总之,物理学中的美,无论是宏观世界还是微观世界,都令人惊叹无比,也都从不同的方面给人类的生活以哲理般的思考与启发.
4重视物理学中的创新性
5重视物理学中的爱国主义与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