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学生评语>幼儿园教师年度教学反思(优质7篇)

幼儿园教师年度教学反思(优质7篇)

时间:2023-09-25 12:35:32 作者:紫衣梦幼儿园教师年度教学反思(优质7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幼儿园教师年度教学反思篇一

在开展主题活动“小兔乖乖”的过程中,我尝试将教学目标“按照物体的一个特征进行分娄”融入主置区角材料中,并以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为依据,设计了“小免分萝卜”的薮学具。

考虑到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特意选择了色彩鲜艳、安全柔软的布作为制作教学具的主要材料,并整台《生活》教材中的内容——练习用搭扣,让幼儿在游戒中摆弄萝卜,再根据萝卜的特征进行分类摆放。

萝卜房里有两个篮子,一共有6个萝卜(3个白萝卜、3个红萝卜),其中3十大的,3十小的。萝卜背后有搭扣,幼儿可以随意扣上或取下。

起初,我为教学具设计了两种玩法:玩法一,让幼儿尝试用搭搭扣的方法把萝卜放到篮子里,锻炼幼儿手部的小肌肉;玩法二,让幼儿在装萝卜前先按萝卜的大小、颜色等特征分萝卜,再用措措扣的方法把萝卜放到篮子里,主要目的是学习按黑物体的一种特征进行分类。

游戏一经推出,教研组的同事就指出这个游殪的目标指向太过单一,幼儿玩几次后就会失去兴趣,不能体现操作材料的有效性。教研活动时许多同事纷纷给出了建议,如加入其他教学学习的目标,加入其他生活技能的操作元素等。经过思考,我对材料进行了调整。

首先,最将教学具的名称改成了“兔妈妈的萝卜园”,并在此基础上丰富游戏的玩法,希望在游戏中多途径地帮助幼儿积累数数、一一对应、分类和排序等数学经验。

经过调整,幼儿能在小兔分萝卜的情境中愉快地操作材料、进行游戏。这很适合小班幼儿的学习特点,而且能够一物多玩,不仅丰富了教学具的游戏性,还提高了幼儿对教学具的兴趣。调整后教学具有了四种玩法,萝卜房子的各个空间也都被充分利用,幼儿能多维度地操作游戏材科,且有机地将生活经验与教学学习整合,让幼儿获得数数、一一对比、分类和捧序等多种教学经验。

幼儿园教师年度教学反思篇二

在《长大了》活动中,当活动进行到仿编儿歌资料时出现了让我觉得比较棘手的问题,幼儿在仿编儿歌时总是转可是弯来,总是围绕自我说,思维受到了限制,而联想不到自我的东西也会变长变短。我想了想可能是我的引导上出了偏差吧,因为刚开始我只是口头上简单地解释和引导了一下,似乎有点高估了幼儿的抽象思维潜力,之后我便用食物和动作进行引导,这时才有一部分孩子反应过来。

从那里能够很清楚地明白:启发孩子的思维务必借助具体事物来进行,采用直观教具,帮忙幼儿积累丰富的`表象。同时要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让幼儿透过视觉触觉等来认识事物,描述事物。

幼儿园教师年度教学反思篇三

一、我运用了情景教学法

设置了小花鸭迷路的情景,让孩子帮小花鸭找妈妈的过程中亲身体会小花鸭找不到妈妈的伤心难过的心情,和帮小花鸭找到妈妈而欢呼雀跃的高兴情绪。因为是亲身体验所以孩子能完全的投入到故事中去,帮助孩子把抽象转换为形像。在故事中孩子也能够体会到帮助别人的快乐,从而引导孩子在生活中要经常帮助他人,这样不但被帮助的人能过得到帮助而快乐,自己也能够很快乐。这里很好的对孩子进行了乐于助人的品德教育。乐于助人的品德教育在现今大多都是独生子女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二、我在教学中孩子的主体地位的到了充分的发挥

我设计了很多的问题,比如:怎么唱才能把小花鸭伤心难过的心情唱出来呢?小花鸭迷路了怎么办呢?等等......把问题抛给孩子,给孩子足够的思考时间,我只是充当孩子的引导者。

三、为了加深孩子对歌曲的理解和把握

我设计了“演一演”这个环节。当问道孩子是否想演一演时?我没有让孩子马上来演,而是让孩子先说,自己打算怎样演?这样给了孩子一个思考的环节,让孩子能更好的把握住自己所要演的角色,这个环节不但可以锻炼孩子的语言能力,还能了解孩子对这首歌是否把握,又能锻炼孩子表现能力。

在这节音乐教学中我发现自己还有很多的不足:1、说话时的语速过快,孩子不能听的很清楚,要是能在慢点温柔点孩子会更喜欢。2、自己的音乐素养有待提高,因为老师的范唱要给孩子美的享受,不管是音准还是声音都要成为孩子学习的榜样。3、在演一演这个环节中没有及时的肯定孩子和鼓励孩子,所以孩子在自我创编动作时不太积极。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的反思,不断的总结,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幼儿园教师年度教学反思篇四

本次的美术活动是根据“夏天”这个主题开展的。作为夏日人们最常用也是最方便的防暑降温工具之一,孩子已是十分得熟悉,也都有过使用的经验。千姿百态的日用工艺扇、造型优美,构造精制,经能工巧匠精心镂、雕、烫、钻或名人挥毫题诗作画,使扇子艺术身价百倍。本活动就是想通过幼儿亲手设计制作扇子的过程,潜移默化地向幼儿传输中国扇文化,介绍和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并让幼儿通过活动感受扇文化的魅力,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

在活动开始前,我通过扇子的实物图片展示,让幼儿从扇子的材料、形状、扇面、扇柄的图案等去观察它们,并通过进一步的对比观察发现它们之间的区别。通过初步的观察之后我提出让幼儿自己创作的要求,并让幼儿初步表达自己创作的想法后在去画一画。

通过本次活动我发现了几个问题。

第一,我是通过让幼儿在a4纸上创作的,并让幼儿将扇子的整体(包括扇柄)表现出来。在绘画过程中幼儿通过绘画扇子的外形在进行装饰。我认为这个环节是比较开放的,能让幼儿有充分表现自己想法的机会,但是我的材料选择明显不适合于幼儿,所以导致幼儿完成的作品只是软趴趴的作品,不够生动形象。如果选用硬板纸这类材料效果将会更好。

第二,由于这是纸质作品,所以对于扇子扇柄能否支撑扇面并扇出风是一个考验。部分幼儿由于扇面画得特别大,扇柄很小,根本无法拿起来。我在绘画前没有考虑过这个因素,缺乏对活动的完整预设,并且关于绘画的基本要求我也没有强调。我原本以为,这样基本的绘画要求早是幼儿掌握的,但在绘画过程中,我发现好几个幼儿将扇面画得很小,画面布局不均匀。其实在提这类绘画的常规性要求完全可以让幼儿来说,让孩子提醒孩子,不仅效果更好也让活动更能体现以幼儿为主体的理念。

第三,我觉得本次活动可以分两次来开展。第一次设计扇面和扇柄,幼儿可通过多种材料(如硬板纸、布等),根据自己的喜欢和创意设计扇面和扇柄。然后在第二次时,装饰扇面和扇柄,这样更能让幼儿进一步感知了解扇子工艺的一个过程,更能让幼儿通过自己动手创作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第四,本次活动让幼儿十分得喜爱,如果能实际感知扇子的制作工艺那自然是极好的,但是受条件的限制,我们仍可以通过视频展示扇子制作过程。

对于本次活动的反思,我主要从幼儿活动结束后的`作品中看到我活动上开展的一些不足。我认为我对活动中幼儿的预设行为还不够了解,我认为我仍缺少对幼儿语言的一种解读能力,这需要我不断观察探索和研究。在活动开展中,美术活动中的纪律常规还需加强,艺术的创作需要安静创激发灵感,幼儿活动需要表达自己的想法,那我认为在活动中一定要充分给他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这样才能更进一步刺激他的创作。美术活动的开展我还有许多要学习的地方,希望自己能通过反思检查自己前行的脚步,并不断提高。

幼儿园教师年度教学反思篇五

公开课于一名观摩者来说,大多数时候就如“管中窥豹”一般,通过竹管的小孔,只看到豹身上的一块斑纹,所见的并不全面,略得一二而已。但是,如何发挥观摩活动的最大价值,从“管中窥豹”到“一目了然”,我有以下三点想法。

一方面,社会心理学中,有学者提到,“当一个人在其他人面前出现时,他总有某种理由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调节,以便这种行为对其他人传递一种对他有利的印象”。从这个层面来说,授课教师为了上好一堂公开课,事先精心地准备,适度地打磨,所谓公开课中存在的“表演”是正常的。这样的准备和“表演”犹如抽丝剥茧般,更利于观摩者捕捉到授课者期望传达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

但是,过犹不及,如果教师僭越了他所拥有的权限,偏离了教师的定位,把准备变成“粉饰”,那么公开课就站在了促进教学的对立面,徒留形式化。

另一方面,目前评价公开课的维度几乎都围绕教师展开——教态、指导语言、环节设计等都被列为重要指标。但是,在评价指标中鲜有涉及幼儿的发展和感受。这样的评价机制很容易让作为发展主体的幼儿沦为公开课的配角。若要呈现更为真实的公开课,让教师更好地找准自身的角色定位,那么把幼儿的表达、表现和发展纳入公开课的评价体系尤为重要。

公开课往往凝聚着授课者的心血,甚至是一个团队集体智慧的结晶。一节公开课大到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小到提问方式无一不经过反复的斟酌和考量。观摩者如果没有侧重,仅仅就课论课,往往收效甚微。若能从一个点进行切入,由点带面进行分析,往往能有很大的收获。如何找观摩切入点,可以从两方面着手。

一是针对授课者的特点和特色进行切入。每位教师尤其是名师,都有其擅长的“点”。在公开课中着重观摩授课教师擅长的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会更有收获。

二是针对自身薄弱环节进行切人。除了少数情况,大多数观摩者对授课者都不太了解,很难从授课者的特点、特色这个点切入。这时,不妨从自身薄弱的环节人手。观摩者可以在日常的工作中发现自己薄弱的“点”,在观摩公开课中有针对性地观摩,培养专业发展的自主意识和自我反思能力。比如,笔者入职之初,发现自身对于幼儿的语言回应简单重复居多,形式单一,在公开课的观摩中就有意识地记录教师和幼儿的言语互动,从最初的鹦鹉学舌到之后的灵活运用,收获颇丰。

目前在幼儿园的公开课的呈现形式中以集体活动为主。但不同于中小学以集体教学为主的课程,幼儿园的课程是融入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的,集体活动仅仅是幼儿课程的一个组成部分。尤其是在倡导幼儿自主学习的今日,集体教学活动的局限性日渐凸显。显然将集体教学作为公开课的主要呈现形式是有待改进的。

半日活动除了集体活动之外,还包括晨检、户外活动等诸多环节。这些环节更有利于让观摩者了解授课者对于半日活动的安排,从而发现幼儿自主选择和师幼互动的情况,让授课者能更深刻地理解教育理念和教育技巧。同时,幼儿在熟悉的环境下相对更为自然,可以让观摩者了解授课教师对于突发状况的处理。这些更容易让观摩者运用到教育实践中。

总之,需要授课者、观摩者和组织者三方的共同努力,才能发挥观摩活动的最大价值,从“管中窥豹”变为“一目了然”。

幼儿园教师年度教学反思篇六

到了周五又是孩子们带玩具的时间了,小豆带了遥控汽车玩具,并兴奋的和我说:“梁老师,这个玩具可好玩了!”吃完中饭,小朋友围在了豆豆身边,研究起豆豆的玩具。可是玩具动了几下,就不争气的停了下来,这个时候小韬急坏了,“糟了糟了,电动汽车坏掉了!”孩子们研究起坏掉的原因:福福说是因为电动玩具里面的零件出问题了,所以才不会动;飞飞觉得玩具遥控器上的电池没有电了,所以才停止不动,因为她家里以前有个玩具也发生过同样的情况。于是小朋友提议检查电池,并换上新的电池。我支持孩子们的想法,并为他们找来了新的电池,在孩子们装电池的过程中,又出现了新的问题,比如装多少,如何装等等,这时我突发奇想在科学区开一个“电池总动员”,让孩子探索根据电池的大小装电池,并进行记录。

实录一: 到底用哪种电池呢?昊昊很喜欢电动玩具,因此他经常光顾“电池总动员”这个区角。看,他拿起一个小型电风扇,拆开盖子看看,然后用7号电池比一比,太松了吧!昊昊摸了摸脑袋,再用5号试试,很快区角里传出这样的欢呼声:“快来看啊,我把电风扇装好了,它能转了!”拿起电扇昊昊兴奋的大叫,小脸上笑开了花!

实录二:咦,装了电池怎么也不会动啊?这个区角不仅是男孩子的小乐园,许多女孩子也喜欢参与。我们的雪帆就是其中的一位,不过她碰到的难题也不少。好不容易找到盖子打开来,很快找到了匹配的电池,但是,怎么装也不会转,她急的连拍了几下电动小玩具,还是不会转,眉头都皱在了一起。在经历了几次的失败之后,她求助于旁边的小朋友,魏来一把拿过去,帮雪帆三两下的装好了,可是雪帆还是很着急,“梁老师,这个电动玩具为什么我怎么装也装不好啊?”我请雪帆观察电池,发现了圆头与扁头的秘密,鼓励她看看成功的电动玩具圆头与扁头的位置。

实录三:我学会记录我们的成功实验啦!玩过一段时间之后,孩子们逐渐会根据电池的形状、大小,寻找正确的正负极进行装置。这时,我增加了新的难度,让孩子在装好之后记录根据电池型号记录电池的节数。这时,孩子们又有了新的挑战!看,福福经历几次失败之后,再次装好电动娃娃的电池,一实验,亮了!于是立即查看电池节数,1、2、3、4,在看看小娃娃的编号,是8号!于是在8号处记录下电池的节数,完成之后,福福高兴的把电动娃娃放在了展示吧上!

实录四:我们是环保小卫士!在这个区角,也发生出了这样的声音。这次是歆歆和飞飞的困惑。事情是这样的,当他们将电池装进音乐小人时,发现小人没有任何反应,飞飞检查了一下,发现装的方法都是正确的,这时歆歆说,“电池没点了,我们快去告诉老师吧!”立即歆歆把他们的困惑告诉了我,我提供了两节新的电池,他们装好后发现音乐小人马上跳起了舞蹈,他们也高兴的直拍手,这时新的问题出现了,飞飞说:“我爸爸说废电池是不能乱扔的!因为里面有坏的东西!”于是我们延伸了孩子的疑虑,在集体活动中将用好的电池和苹果心子一起埋在土里,过了一段时间去看看土里的电池和苹果心子,发现电池完好无缺,但是苹果心子却不见了!这说明废电池里面有有害物质,它是不被腐烂的,还会破坏我们的环境呢!我们要将他们收集好,然后放到专用的回收筒里,在这个活动中,中六班的小朋友成了“环保小卫士!”

分析和反思:这个活动是发生在我们班的真实案例,它引发了我多种层面的思考和反思。

一、区域活动也可以是根据孩子的需要而生成。有些时候,我往往会被开展什么样的区域活动而苦恼,好不容易绞尽脑汁想出了一种区域,并提供了材料,接下来却为如何继续开展和生成而苦恼万分。通过这个区域活动折射给我的信息,我觉得开展区域活动也可以是根据孩子的需要而生成的,就如案例中所说孩子在一次玩具分享的时候对电池产生了兴趣,那我何不将这个兴趣点点亮,并将它延续呢?!其实,在接下来的电池总动员中,发现正负极,记录电池节数和做一个电池的环保小卫士,都不是教师强加生成的活动,而是教师根据幼儿的需要生成的,这说明教师要成为孩子真正的支持者、合作者,首先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需要,并能提供一定的条件满足孩子的需要。

二、支持幼儿通过自己的探究和操作找到答案孩子在探索过程中一定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有些是孩子碰到的困难,需要孩子解决;有些是下一个活动延伸的预兆,需要教师留心。无论如何,当孩子碰到这些问题的时候,作为教师,应当支持幼儿通过自己的探究和操作找到答案。比如在案例中,一开始,我发动家长收集了很多的电动玩具,家长带来了电筒、小型电风扇和装电池的玩具,这些玩具需要电池的大小和形状都是不一样的,这需要孩子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匹配,所以第一个环节我们就让孩子自己根据玩具电池的大小进行匹配。但是在这个环节中,孩子发现根据大小装好之后,如果有圆头与扁头的两端装反了之后,电动玩具是不会动的,一开始,孩子们只能以各种方式试探着装,当成功的时候,小朋友总会很兴奋。这时我会提醒孩子看看里面的正负极,让孩子自己探索其中的规律。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提供了记录表,先记录电池的节数,一段时间之后,我们还可以让孩子以圆头和扁头记录电池正负极,这样便于孩子发现正负极的秘密。那么如果教师一开始就告知幼儿怎样的是正极、怎样的是负极,那么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就缺少了探究的动力,活动中,孩子虽然不知道什么叫正极、什么叫负极,但是他们能摆弄和操作,并且兴趣浓浓,这样就够了。当他们想知道圆圆头和扁扁头名字的时候,教师再告知于他们,我想这样也不晚啊。所以,我认为支持幼儿通过自己的探究和操作找到答案,是教师在区域观察指导过程中必须要做到的。

三、支持幼儿新的尝试,生成主题活动,增长新的经验。这个案例的结尾环节,可以说是我没有预设的主题活动。通过活动,幼儿对前面的活动有了较多的经验后,他们又有了新的想法,“为什么这些电池不能随便乱扔。”“他们到底怎么不环保了?”其实,这是孩子在探索过程中出现的新的需要,这时教师及时开展了对比实验,让事实告诉孩子答案,其实这是让孩子通过新的尝试,增长了新的经验。尾声:当然,这个区域活动在我们班里开设了很长一段时间。在这个过程中,我也有了新的启发:科学区域到底怎么开设、科学区域的材料到底怎样投放、科学区域的活动到底如何延伸。这些问题我都有一定的思考,并获得了一定的反思。我想无论如何,教师在开设科学区域时,要时刻注意着接住孩子抛过来的球,并以他们能够接受的方式,恰到好处的传还给他们!

幼儿园教师年度教学反思篇七

本案例中的两难处境可能很多教师都曾体会过:教育理想令人憧憬,而现实中却有种种无奈,我究竟该怎么做?令人欣慰的是,我们看到案例中一个日常教育实践中再寻常不过的师幼互动事件引发了这位教师的反思,令她产生了调整教育环境的想法,这一想法虽遭到现实的打击,但其背后是“尊重幼儿需要”“保护幼儿天性”等可贵的教育情怀。那么,要如何弥合理想和现实之间的落差呢?我认为本案例中有三个不同层面的问题值得我们探讨。

一、关于“限制孩子的自由是对孩子天性的扼杀”——检视我们的教育信念

幼儿园教师的教育信念可以表述为对什么是好的幼儿教育的理解和选择,它涉及教师的儿童观、教育观、课程观等。教师对儿童的理解及对儿童怀有的正确的期待是其良好教育行为的基础和保障。案例中的教师提到“有人说”“也有人说”,反映出她可能还没有形成自己稳固的教育信念,但她在努力让自己的教育行为符合某些教育理念。

那么,是什么样的教育理念令案例中的教师陷入踯躅呢?“限制孩子的自由是对孩子天性的扼杀”,这一句话既包含了言者的儿童观:孩子具有天性,孩子天性是要肯定的:也包含了言者的教育观:成人不应限制孩子的自由,从而扼杀孩子的天性。这样的儿童观和教育观是我们当前所倡导的,但社会倡导的观念要转化为教师个人的教育信念,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首先教师需要理解这一观念,这其中就可能产生很多问题。例如,怎么理解“天性”?许多思想家都探讨过这一问题,因而阅读经典著作或许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到儿童天生具有好奇心,他们喜欢探究周围的世界;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儿童喜欢游戏;儿童喜欢与人交往……但对这些话语耳熟能详并不意味着真正理解,教师还需要通过与儿童打交道达到对儿童天性的体认。那“自由”又该作何理解?这个问题似乎更复杂,原因是学术界对“自由”尚无明确统一的定义。卢梭说过“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道出了人在社会中的处境:追求自由是人的天性.但个人不可能享有绝对意义上的自由。也就是说,自由总是有限度的,在一定的社会秩序和规则的范围内,个人享有追求自由的权利。以赛亚•伯林将“自由”划分为“积极自由”和“消极自由”两种,“积极自由”指的是“可基于自身主动意志而非外部力量来做出选择和决定”,而“消极自由”指的是“意志上不受他人的强制,行为上不受他人的干涉”。由此,我们看到无论是消极的“自由”,还是积极的“自由”,其背后都有“自律”作为支撑,即“自由”不是别人施与的特权,而是自己选择做什么或不做什么的主动状态。因而,可以说帮助幼儿成长为能够享有“自由”的人,并不是满足其所有欲望、任其为所欲为,而是帮助其发展自主、自律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帮助幼儿在具体情境中学习自我表达,学习自我调适,学习解决问题,学习做出选择并为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

教师学习教育理念的过程往往是自主建构的过程,即在自己原有经验的基础上理解新事物。受到原有经验的限制,教师就有可能产生对教育理念的误读、误解。在本案例中,教师对教育行为的选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身对“自由”的理解,不同的理解引发了不同的教育行为.

二、关于“可不可以去走廊上玩”——检视我们的教育能力

在幼儿教育阶段,教师的教育能力不仅体现为组织集体教学活动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创设环境、提供材料、支持游戏、将教育渗透于各种寻常时刻等多方面的能力。案例中的教师萌生了让幼儿吃完点心后去走廊上玩的想法,反映出教师具有一定的课程资源意识。

教师可以利用走廊为幼儿设计一些较为特殊的区域活动。例如,因走廊可能具有的充足日光和新鲜空气方面的优势,很多幼儿园将科学发现区设于走廊,幼儿可以观察、比较动植物的生长,玩一些光影游戏,以及记录气象等;因走廊可能具有的便于清洁整理方面的优势,有的幼儿园就在走廊设置了涂鸦墙或沙水区;因走廊空间所具有的开放性特征,有的幼儿园将其辟为混龄互动游戏区……对于“可不可以去走廊上玩”,答案是肯定的。充分利用走廊空间为幼儿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是幼儿园教师专业能力的体现。当然,这里的“适宜”也包含了对“安全”的考虑。关于“安全”的问题,笔者曾专门撰文讨论(参见《“保护”和“促进”:幼儿园安全问题的两个思考向度》,刊发于《幼儿教育•教育教学》2012年第4期),核心观点是保护幼儿应以不影响幼儿的发展为原则,“因噎废食”的做法不可取,那等于是剥夺幼儿成长的机会;家长的观念需要具有专业能力的教师的引领,与家长交流与沟通本就是教师专业能力的一部分。

安全问题在幼儿园教育中是不可能不考虑的,美国的幼教同行对安全问题也是很重视的,但他们提出在活动中给幼儿的安全应是“必要的安全”(as safe as necessary)而不是“尽可能安全”(as safe as possible),这一点值得我们借鉴。比如,笔者在美国访学期间,在一所实验幼儿园观察时看到,幼儿在桌面小积木建构和活动区大积木建构中都会将积木垒得很高,看上去很容易碰倒,甚至砸到边上的幼儿,对此,教师并不制止。与之交流时,这位教师说“这并不太危险”,意思是不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她又表示“还需要等待”,她在等待一个时机,等幼儿亲身体验到由于建筑搭得过高而倒塌从而对自己及他人产生了影响,然后介入引导幼儿思考如何改变做法以保证安全。但另一次,当她看到有两个女孩拉着一根细长的带子在活动室里跑动和旋转时,她立刻制止了,她说“这是真正危险的”。无论室内活动、走廊活动还是户外活动,对于不同场所的危险因素教师都应有预估,在消除安全隐患、保证必要的安全的同时,与幼儿共同制订出适用于不同活动的规则。笔者在美国的多所幼儿园参观时,都在活动室及走廊的墙上看到了“请小声说话”(use indoor vioce)、“请步行通过”(use walk feet)等示意规则的标志。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