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演讲稿>最新语文小论文参考(实用7篇)

最新语文小论文参考(实用7篇)

时间:2023-09-25 15:33:05 作者:灵魂曲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语文小论文参考篇一

一: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做一件有意义的是,比如:‘《麂子被我舅舅拨皮了》’。这个题目听了会令人不由自主地打起寒颤来。这就是有意义的事。让人看了有一种害怕的感觉。并且让人有一种好奇、新鲜的感觉。

二:写作文要有好材料

我想,大家不愿意写作文的原因可能是缺少写作文的材料。也就是说,大家不留意身边所发生的事,只知道发生过这样一件事,却不知道记在脑海里。如果每个同学都留意身边所发生的一切。那么写作的题材就会写也写不完,说也说不尽。

但是我们的写作题材是要有意义,要有质量的。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可以写的。

三:主次分明

要分清主要的和次要的,抓住重点来写。整篇作文始终围绕这个话题展开。

不要动拉西扯,而到最后次要的很多,主要的却只有那么一点点。比如以下这段话,他是由某某同学写的:在一个天气晴朗,阳光明媚的早晨。我和同学约好在书店见面。于是,我起了个大早。我来到洗手间,拿起牙刷,将牙膏挤在牙刷上。然后把杯子灌满水,拿起牙刷。先刷上牙,接着刷下牙。最后用水漱漱口,再把水吐掉。之后我开始吃早餐。一切都准备完毕,我便朝书店走去了。

怎么样,废话多吧!同学们可别学他呀!

四:写出一件事的特征

一件有意义的事情,不是选好材料就没问题了。关键是你要通过这件事写出他的特征。特征就是一样物品或一件事情的特别处,或者有吸引读者的地方,驱使读者往下看,不至于半途而费。这样你的文章就会得到别人的尊重,从而你的文章被别人阅读的次数就越多。成功率就越高。这样,你的作文就成功了。这就足以说明,写出一件事的特征是多么重要呀!简单的说,作文里最重要的不止是题材,主次分明,还要写出一件事的特征。

看了我的建议,你是否会感到写文章轻松了许多呢?要不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别人写的作文合格不合格吧:

失败也是一种财富

一个人要想成功,除了要依赖他的知识、能力,以及机遇,还必须要求他具备一种优秀品格,那就是坚韧不拔的精神。

从小,我就读了不少名人的故事。两耳失聪后仍旧坚持音乐创伤并获得了巨大成功的“乐圣”贝多芬;年轻时穷困潦倒,却能坚持科学研究的“发明之王”爱迪生;在中国革命被旧势力疯狂镇压的千钧一发之际,勇敢挑起重担,率领中国人坚持革命,最终创造了新中国的人民领袖毛泽东――这些伟人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使我知道:成功是来之不易的,成功是需要坚韧的品格的。从那时起,坚韧,就成了我所追求的品格。

在生活中,我总努力地把握自己,使自己的心理承受力逐渐增强。面对学习上的种种失败,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虽有过痛苦,但从没失去过信心。

自高一以来,我的物理成绩一直不错,在很多比赛中都取得了优异成绩。我也更加喜欢物理。在课下除了复习课内知识外,还阅读了大量参考书,甚至大学课本;因为我早已把在高三的全国竞赛中获奖作为目标,而老师也认为我很有希望。

谁知在那次比赛的北京赛区复赛中,由于审题不清,我没能做出第三道题,而且影响到了后面的题目。当发布成绩时,我发现自己以一分之差被淘汰了。才一分呀!当时我的心都要碎了!那天晚上,我在床上翻来覆去,回想着自己为这个比赛所付出的日日夜夜,不知不觉眼泪打湿了我的枕巾。

那几天我的情绪很坏,但有一天我偶然在书架上看到了那本已被我读得滚瓜烂熟的《贝多芬》,一种感觉涌上我的心头――我必须战胜自己!

就这样,我终于走出了阴影,开始满怀信心的备战高考。现在如果有人向我提到那件事,我会告诉他,失败对我也是一种财富,因为我通过它又一次磨炼了自己,又一次体味到坚韧的宝贵价值。

这就是某某同学写的作文,他合格吗?他分清了次要,选好了材料,抓住了特征吗?

不如让我们看看作文的18个提示吧:

想怎你能讲出来,就能写出来。

三斧子打天下,一斧子定乾坤。

做人要直,做文要曲。

调动五官投入观察,用大脑去综合,用”心“去体验。

怎么拍照片,就怎样写作文。

记事最重要。

天天刻苦练”五觉“,时时用心练”五度“。

妙法记名篇,阅读是关键。

快速拟题法,快速构思法,快速开头结尾法,记叙文快写法,快速记日记,快速写景、写人、写状物、写场面......

轻轻松松学修辞。

狠抓语感通语句。

向古代圣贤庄子、孔子、司马迁等学智慧;向鲁迅、朱自清、闻一多等作家学文笔。

诊断各类典型作文病。

加强两个积累,改变”一多两少",巧过选材关。

精彩的片断巧欣赏。

熟背古诗词,意境深体会。

轻轻松松写,不知不觉长,文无定法。

改出好文章

同学们,其实,写作文也是一种乐趣,你何不去培养它呢?我相信,大家一定会成功的,如果失败了,大不了再爬起来,我们要知道,失败也是种财富哦!

语文小论文参考篇二

语文论文是严谨的,下面是关于语文论文,希望帮助到你!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学大纲》要求:“从一所级起就应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注意培养朗读兴趣”,小学语文论文。由此可见小学语文教学就是训练学生读书能力的过程之一。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得熟则不待解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那么地低年级的学生来说,特别是一年级的学生如何进行引读说训练呢?我在教学中进行了“以读带说,以说促理解,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试验。收到一定效果,下面浅谈认识和做法。

一、多读少讲,在读得准确、流利上下功夫

一节课将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读书,借助汉语拼音让学生自己读出汉字的读音,然后个别检查,看年进否读得准确,对比较容易读错字正音。注意做到教师少讲,让学生多读,以读为训练的主要形式,整堂课都听到琅琅的读书声。我要求学生在读书时要读准每一个字音,做到不减字、不添字、不改字、不重复、不颠倒、停顿恰当、不顿读、不唱读,做到心到、口到、眼到,总之在“准确”、“流利”上下功夫。通过一年的训练,我班学生在读课文时能做到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发音准确、声音亮、按句逗停顿不唱读。

二、重视范读、领读,读中领会语言文字的意思及思想感情

心理学研究表明:初入学儿童自控能力差,注意力维持时间短,单一的朗读形式容易使学生疲劳和厌倦。所以我根据不同的训练内容和目的要求,有针对性的采用自由读、个别读、小组读、集体读、分角色读、老师范读、领读等,力求学生百读不厌,每读一次都有收获。而儿童的模仿性又很强,教师作适当的、及时的范读和领读是不可缺少的。在范读我注意把感情、语气以及音调的高低,速度的快慢示范给学生。例如,我教《小竹排在画中游》一课时,是这样领读的,先用轻松的语气,节奏较慢的语调领读的“小竹排,顺水流”,将学生带入诗的意境;接着欢早地领读“鸟儿唱,鱼儿游”,用声音渲染快乐的气氛;领读“两岸树木密,禾苗绿油油,”则用欣喜的语气诱发学生对景物喜爱之情;最后充满激情地高声朗读“江南鱼米乡,小竹排在画中游,”将学生的情绪推向高潮,语文论文《小学语文论文》。跟随老师的领读,学生读着读着情不自禁地陶醉了,一个个犹如置身于美丽的江南鱼米之乡,亲身感受着那里风景如画,鸟语花香的动人美景。实践证明:学生十分喜欢听以及模仿老师范读,教师的朗读示范作用发挥得越好,学生的朗读水平就提高得快,教师的正确领读,将无声的书面的'语言变成了富有感情色彩的口头语言,学生在跟读中不但能领会文意,展开想象,体验情感,而且能学会断句,纠正方言。

三、以读带说,以说促理解

一年级的学生,语言正处在发展阶段,掌握的语言材料不多,不易完整地表达他们的意思,更难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我先引导学生读出课文中的语句,在反复熟读的基础上,再教给他们按照回答问题的形式用文中的语句引导回答。这样学生回答问题表达得确切,说得流利,畅通,帮助学生在读流利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又在理解课文内容基础上进行说的训练,做到朗读与理解课文内容有机结合,读说相得益彰。如我教《三只白鹤》时,先向学生提出:哪只白鹤找到鱼呢?为什么只有第三只白鹤才找到鱼,而另外两只白鹤为什么找不到鱼?我让学生先读课文,找出课文中三只白鹤为了记住埋鱼地方用什么作标记,然后让学生通过思考再回答:(1)三只白鹤在什么时候埋鱼?(中午,太阳在正在头顶)它们找鱼又在什么时候?(第二天,太阳刚刚升起,在东边)。(2)第一只白鹤找到鱼吗?(太阳的位置变了,找不到)。(3)第二只白鹤又能找到鱼吗?(白云在天空中不断飘动着,位置不断地移动)(4)第三只把鱼埋在柳树旁,位置是固定的,所以,只有第三只才能在原来的地方找到鱼。以问促读,问读结合,读中有思,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思考,读而后答,教学中所设计的问题一定要有利于学生的读说训练,以读带说,以说促理解。这样提高了说的能力,促进了学生学思维的发展。

四、读说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语文小论文参考篇三

摘要:小学语文教育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但是在国内农村教育相对懈怠的情况下,个别贫困地区还面临这资源困乏的窘境。为此本文就农村小学语文教育现状进行了系统性的分析,并提出相关完善对策。

关键词: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对策

语文教学是对中国语言文字的传承,是对上下五千年文化底蕴的认识,通过对祖国语言文字的认识,学生可以正确的学习国语及中国深厚的语言文化。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让学生学会听说读写的语文技能,还要打好小学生的语文学科教育基础,小学除了是学生达成初步的语言思维以外,还要进行德育、学习习惯等素质的培养。

1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现状

在中国教育相对懈怠的农村教育环境下,尤其在个别落后的农村,其语文教学质量考核机制、教学观念、教学目标等方面凸显不足。有的地区还与现行的《教学大纲》背道而驰,脱离了小学语文教学的本质工作。

1.1学生课外阅读量较小

小学语文是一个语文教育的基础阶段,它也是一个涵盖量较强的学科,教师不能一一尽善尽美的为学生教授所有,唯有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才能让学生把学习的被动性化为主动,吸收更多语文知识。农村地方较为局限,学生的认知事物很有限,所以在认知广度与深度上都与大城市环境有着相对的距离,课外阅读已经成为农村小学认知更多事物的有效方法。但是,受到各方面的条件限制,个别农村小学生家庭条件较差,不能满足孩子的阅读量;校方教育经费有限,所以阅览室构建简单,藏书有限,不能保证学生课外阅读的空间,是的学生无法通过更广阔的阅读,来增加自身的知识视野。

1.2语文教学理念落后

农村信息更新慢,这样为语文教师的教学理念更新带来很大的阻碍,个别地区还沿用“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缺乏新教学案例启发,导致教学创新意识匮乏。大部分的课堂教学都是“我讲你听,我写你记”这种传统教学方式,扼杀了小学生的好奇心、天真活泼的学习特性。使得学生对语文学习失去了兴趣,这样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1.3师资匮乏

在农村小学,能够真正掌握娴熟的综合语文教学的老师少之又少,受到农村条件的影响,很多优秀的语文教师都不会在农村小学常驻,都是向往进城市发展,进而导致农村小学教师资源缺乏,得不到新的师资换新。这样现状证明了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技能有待提高,很多教师未必能熟悉的操作电脑,利用电脑来给学生进行多元化教学。

2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改善对策

语文作为语言工具、科学的学习的窗口,也是表达交流的主要方式,所以掌握语文知识是影响到孩子的一生发展。针对以上提及农村小学语文现状问题,笔者谈谈一己之见,为求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得到相应的改进措施,为农村小学语文教育事业做出一份贡献。

2.1注重语文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育的关键,它小学生学习语言、获得新知的重要途径。它可以有效的把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往外衍生,拓宽学生的语文阅读量,是语文教育事业不可缺少的发展措施。所以,农村小学不能忽视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应该构建学校阅览室,增加其藏书量,及时更新其刊物。同时,建设班级间的图书角,鼓励学生自主阅览课外书籍,并对其内容进行交流,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实现图书资源最大化的建设效果。教师方面,应该准确把握小学生的阅读心理,投其所好,引导学生适度的进行刊物的阅读,让学生找到阅读的乐趣,日积月累自己的词汇储备量,以便提高自身的语文阅读能力,提升农村小学语文教育质量。

2.2转变教学理念

在给小学生教授新知时候,如果教学方式缺乏创新,会导致学生参与度降低,对语文的兴趣度也会随之降低。新课改背景下,注重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是重要的改革措施,要把现金的教学理念运用到小学语文中,不仅让学生学到新知,而且让他们养成主观能动性的学习习惯。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论知识,与时俱进,争取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增加课堂中与学生的互动,让学生能够自主的参与其中。因此,教师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是增进学生趣味性的有效手段。

2.3加大农村小学教育的投入

随着经济时代的发展,我国对教育的重视度已经日渐增高,在农村教育经费投入方面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农村小学教育的集资方式也变得更加多样化,小学可以通过帮扶、手拉手、捐资集资等方式,提高农村地区的教育基础建设,普及乡镇小学的多媒体教学设备与图书资料。个别条件较好的地区应该建设计算机机房,逐步完善小学多媒体教学设施。这种种的改进措施是为了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手段,丰富课堂教学的多样化,提升学生对语文教学热情。

2.4提高农村小学师资建设

强化小学语文教师团队,是提升小学语文质量的必备条件之一。型课程改革前提下,小学语文教师要具备专业的语文综合素质,尤其是农村小学较为年轻的教师队伍,更要有坚定的教学信息,力求让农村教育事业更好的发展。提升教师团队质量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建设中占据决定性的作用。教师要善于利用各种教学手段,主动学习钻研教学方法,找到一套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策略。同时,教师要重视新课改理论的重要性,学习与升级自己对课标的认知度与教材教法的熟悉度,学习并掌握最新的教学技能,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使得小学语文课堂变得更加多姿多彩。

3总结

综合上述,在新时代下,中国小学语文教学存在很多问题,因此社会各界的关注度、校方资源调配、教师资源的改良和教学设备完善程度等方面,都是提高农村小学教学的主要考虑出要素。而且教师转变教学观念、丰富教学方式,积极提升自身教学职业素养;小学构建图书室或图书角,是提升学生阅读量的有效途径。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解决农村小学语文教学难点,从而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

语文小论文参考篇四

摘要:随着学习型社会和知识时代的到来,文化竞争愈演愈烈,挖掘本民族的特色文化,继承本土的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文化竞争中必不可少的一环。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融合既是文化传承的需要,又是语文教学改革的要求。把握好传统文化与初中语文教学的关系,做好思想和行为上的准备,科学地开展语文教学活动,是促进初中语文和传统文化融合教学的前提。从梳理初中语文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入手,提出创新交融的教学方式,并就传统文化的语文课外拓展教学提出了话剧表演和布置特殊作业两种教学方式。

关键词:初中语文;传统文化;融合教学

一、明确初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思想是行为的指导。初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密不可分,语文教学内容是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语文教学是落实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一定程度上,语文教学的发展与创新决定了传统文化传承的质量,传统文化是重要的语文教学内容,传统文化传承的质量极大地影响着语文教材内容的优劣,二者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协同性。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落实传统文化教育是初中语文教学发展与创新的关键。比如,学习《观沧海》后,笔者组织了一场以“曹操”为主题的写作活动。活动后笔者挑选了部分佳作在班级展示,并就其中引用《观沧海》的部分进行了评价,通过“用”字诀,让学生体会古诗运用的巧妙与魅力,以此加深其对传统文化重要性的认识。又如,在学习了梁实秋的《鸟》以后,笔者让学生欣赏了几首以“鸟”为主题的古典诗词,通过长短篇的对比,让他们体会传统文化的“简”性魅力,加深其对传统文化特点的认识。

二、做好初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交融

初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融合的教育方式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由两者的关系所决定的。这就要求教师要努力结合时代特色和学生学情,创新教学方式,利用好身边的教学资源,在语文教学中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一)善用网络资源发达的网络是知识时代到来的典型标志之一,网络的普及和利用程度已经成为评价教育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准,打造现代化的初中语文教学课堂已是大势所趋,这就为传统文化与初中语文的融合教学提供了重要的创新思路。比如,《木兰诗》的传统教学方式以课件为主,教师在课前主要通过展示图片来导入相关教学活动。事实上这样的教学环节完全可以放在课下,让学生在课前预习中完成。笔者在教学时就将相关课件上传到班级学习群,让学生结合课件自学全诗,对不理解的部分,先让学生利用网络独立解决,对容易理解的部分,要求学生适当地链接其他内容,制作独属于自己的课件。那些学生在预习中难以破除的障碍是课堂教学的重点,通过网络交流得来的反馈信息,也成为笔者课上重点讲解的内容。课堂上,笔者首先为学生播放了一段表现花木兰离家情景的影视资料,与教学内容相映衬,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接着,先让学生讨论解决预习中的问题,无法解决的难题留待教师讲解;然后由各小组代表分享本小组学习成果,说一说自己对花木兰的了解;最后,总结课堂教学内容,进行与诗歌内容相关的拓展学习。这样教学能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既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效率,又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同时,增进了其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相较于一般意义上的网络教学,这样的教学方式更受学生喜爱,效果也更好。

(二)从本土文化入手中华传统文化海纳百川,既有包容性,又特色显著。初中语文与传统文化的融合教学要想取得丰硕的成果,就要从更为具体的本土文化切入,做好传统文化教学的创新。这是因为人都有乡土情怀,以本土文化为着力点,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容易使他们融入相关的学习活动中,也更容易做好教学的“迁移”工作,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优化传统文化教学模式。比如,学习鲁迅的《社戏》时,笔者并未按照常规的教学方法直接开始讲解课文,而是先为学生播放了一段《双推磨》的锡剧视频。悦耳动听的锡剧音乐,二胡、琵琶、三弦、扬琴等乐器的交响,从一开始就牢牢吸引了学生。笔者随之引出“民风民俗”的概念,通过简单的知识迁移,引出“社戏”这一话题,再由此引入相关的课堂学习活动。在讲解课文时,笔者除了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外,还将鲁迅所写的社戏与锡剧进行对比介绍,如此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引发了学生了解家乡风土文化和锡剧的意愿,收获了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的“双赢”效果。又如,在学习《安塞腰鼓》时,笔者将其与无锡的“荡湖船”进行对比介绍,在学习课文,了解作者写作意图和写作手法等知识的同时,让学生认识具有西北地域特色的腰鼓与南方水乡舞蹈的不同特点,分析其中的不同元素,总结两者之间的文化差异,借助比较手段,让学生明白南北方地域文化的差别,感受地理因素对民俗文化的影响。这样做既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又巧妙地使学生传承并理解了本土文化。

(三)集约化教学集约化教学是相较粗放式教学而言的。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以大班教学为主,这样的教学“制式”虽然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效率不高,难以适应时下发展较快的教学形势。这里讲的集约化教学,是在满足时代教育要求下的相对集约,是在分析学生学习结果和学习特点以后的“分化”,按照不同的标准,在粗放式教学的基础上,将学生分为几个相当规模的整体,实施传统文化教育,补齐他们的短板。比如,每个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接受程度不同,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也不尽相同,这主要是因为学生的家庭教育环境、个人性格特点和学习习惯等原本就不同。如果简单地将这些学生视为一类,不仅会阻碍初中语文教学的发展,还会影响传统文化教育的效果。所以,在日常的语文学习中,笔者会以问卷调查、学业评估等方式做好学生的个人成长记录,将其划分为几类,再有针对性地教学。有的学生对传统文化了解较深,语文学习成绩优异,笔者就将他们分为一组,学习内容更加广泛的传统文化知识;有的学生对传统文化不感兴趣,了解也较少,笔者就将他们分为一组,展开相关知识短板的填补教学。在学习《桃花源记》时,有学生对陶渊明有较深的了解,学习文章也很快,笔者就安排他们赏析陶渊明的其他作品,深入了解魏晋时期的社会风气和文化氛围;有学生不熟悉陶渊明,笔者就主要让他们了解陶渊明和《桃花源记》的相关知识,在此基础上,再根据他们的学习进度酌情拓展。这样教学不仅有深度和精准度,既能保证每个学生在课堂上有所得,又有助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三、初中语文与传统文化的课外拓展教学

初中语文与传统文化的融合教学对课下教育有着更高的要求,笔者在教学中就采用了话剧表演和布置特殊作业两种教学方式。

(一)以话剧表演为引初中生正处在急于表现自我、敢于表现个性的年纪,他们具有蓬勃的活力和张扬的个性。话剧表演有着非凡的魅力,既能在某种意义上满足学生的心理诉求,又能使传统文化教育更加有趣,吸引学生的目光,引动他们的学习欲望,点燃其探究传统文化的热情,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比如,在学习韩愈《马说》一文后,为了让学生对文章和传统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笔者为学生安排了以《马说》为主题的话剧表演活动,要求他们根据文章内容和个人理解,结合传统文化元素和历史上“伯乐”与“千里马”的例子创编剧本,并在一周后的课上完成话剧表演。这一活动极大地刺激了学生的创作热情,调动了其了解传统文化的积极性,他们通过网上搜集、查阅图书等方式获取了大量信息,并通过头脑风暴创编出了传统文化风格的剧本,又进行了精彩的演出:从服饰和人物介绍,到相关的礼仪和台词,再到与之相关的事件,一个个“伯乐”与“千里马”的故事在课堂上演,在为大家带来精彩演出的同时,加深了学生对《马说》的理解,也使其在欢乐的氛围中积累了更多的传统文化知识。又如,在学习《狼》时,笔者让学生以“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为主题,选择历史人物,展开剧本创编,进行话剧表演。这样做不仅丰富了教学形式,还促发了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主动了解传统文化的热情。

(二)以特殊作业激趣传统意义上的语文作业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被他们视为“任务”。如何减少作业的强迫性,增加其中的有趣成分,使学生愿意去完成,就成为教师需要考虑的问题。笔者针对这个问题用上了布置特殊作业这一“法宝”。比如,在学习了《傅雷家书两则》后,笔者给学生布置了如下作业:家,是构成社会的主要单元,其稳定性是社会安定的关键因素,尤其是在民众受教育程度普遍低下的古代社会,以家族为单位的大家庭是社会基层的重要管理者,而大家庭的管理离不开家训、族规的规范,试着去寻找有代表性的家训、族规等文献,并在下次课上谈一谈与之相关的内容和故事。这样的作业对学生的吸引力更大,学生完成作业的自主程度很高,在完成作业的同时,学生也更多地了解了传统文化。总而言之,初中语文与传统文化的融合教学是时代教育发展的要求,教师创新教学行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才能做好传统文化的传承教育,让语文教学更有魅力;才能推动文化发展,丰富语文教学内容,促进初中语文教学的进步;才能达成学生健康成长和良性发展的目标,厚植文化创造的沃土。

参考文献:

[1]张莉萍.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以初中古诗文教学为例[j].中国校外教育(基教版),(9).

[2]赵强国.探究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8(10).

[3]杜莹.关于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渗透的研究与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38).

[4]钟剑连.文明长久,渊源传承---论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11).

语文小论文参考篇五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中,教师应保持积极的创新意识,为学生营造宽松、民主、愉快的课堂教学情境。教师的积极评价和鼓励是激发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创新能力;意识

在素质教育中,除了语文基础知识外,更重要的是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了让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显著提高和发展,教师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不断探究。通过多年的努力,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主要途径,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首先应在课堂教学工作下足功夫,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使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在轻松的民主的气氛下学习,学生愿意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积极思考和分析,从而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宽松、民主、愉快的教学情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和基础。教师应该给学生更多的自由玩耍的空间和时间。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主动学习和探究学生,尽可能减少对学生的限制,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独特的思想,消除学生的思想顾虑,使学生能够自由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有自己的优点和发展潜力。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帮助每一个学生建立创新学习的自信心,尤其是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应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和帮助,让他们感受到语文学习的快乐,从而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发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特点,适当的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以积极的态度参与知识的探索,激发学生创新意识。轻松、民主的课堂教学情境,有吸引力的课堂教学方法,很容易让学生自觉主动探究知识的状态。从兴趣到敢于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学生在创新学习过程中逐步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鼓励学生大胆提问,说出自己的困惑,有效地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古人说:思不疑。问题是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开展各项活动的先决条件。只有那些能发现问题的人,才会有创新的能力和愿望。提问是学生从已知领域到未知领域的触角,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和前提。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设计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质疑自己的训练,鼓励学生发现问题,使学生在语言学习中实现灵活的思维。对于同一事物或同一段落,教师应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和思考,使学生在相互交流和碰撞中产生思维创新火花。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以独立思考、共同探究的学习氛围,实现师生互动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同时,教师应向学生传播更多的学习信息,让学生在大量的信息中产生疑问,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已知事物进行质疑和思考,是学生萌发创新意识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保护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及时鼓励和表扬,积极培养,努力促进每个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三、教师应评价和鼓励学生的创新行为,激发学生进行自主创新

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提高离不开教师的积极评价和鼓励。想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要表扬和加以肯定。评价学生的方法很多,可以生生互评,教师对学生评价。在评价中学生和教师得到教学相长。课堂上学生可以大胆发言,在讨论中收获知识,碰撞新火花。我们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提出新思想和新方法,让他们表达自己独特的思想,保护学生的丰富想象空间。具体到语文课堂教学点滴,如课文阅读、词汇学习、生词分析、关键词分析,教师可以使学生进行同伴评价,使学生之间相互评价,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当学生遇到不能通过交流和讨论解决的问题时,老师会及时给予帮助来解释和指导他们。在学生的学习互动过程中,教师应认真分析学生提出的问题,努力引导学生朝着“快乐学习”和“自主学习”的方向发展,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对小学生来说,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保持一种积极的创新意识,营造宽松、民主、愉悦的课堂教学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积极引导学生质疑和思考,抓住每一个机会用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小学教师,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让每一个学生真正得到发展,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语文小论文参考篇六

摘要:

分层激励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从尊重学生的学习差异、保护自尊心、树立自信心出发的,它是让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得到开发、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的教学策略。文章围绕小学语文分层教学展开论述。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分层教学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必须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在由不同学生组成的班集体中,要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正确对待学生的个体差异。分层教学就是正确对待这一差异的教学策略。所谓分层教学,就是在备课时分层次备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习题,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给予不同层次的辅导,组织不同层次的检测,根据不同层次进行评价,实现教育、学习、发展协调进行。我们在教育实践中要特别注意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渠道,在这一环节中实施分层教学,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十分有效。

一、在教学中承认学生自学能力的差异,实行预习分层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一些学生善于独立学考,而另一些学生则习惯在高度结构化的教学情景中学习。在这里,有的学生需要具体的说明解释,有的学生需要更多例子才能理解某些概念,有的学生需要更多的激励和强化,而有的学生则可能一听就懂。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了让学生更快适应新课的学习,很多老师都会要求学生预习。这一点对高年级学生尤为重要。如果在下发预习提纲时不分层次,统一要求,努力影响学习的自学兴趣,则学生绝不会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预习时可试回答课后问题。要求学生预习时能做多少题就做多少题。第1题要求全班完成,第2题大部分学生完成,第3题会做的就做。这样分层预习,学生学得轻松,愉快。这样做,会促使学生向上一层次靠拢,向高层次发展,达到分层推进的目的。

二、分层评价,及时调整层次

成功的评价反馈是对学生学习的最高奖赏,是激励学生学习的有力手段,对不同层次学生应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对学困生采用表扬评价,寻找其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对中等生采用激励性评价,既指出不足又指出努力方向,促使他们积极向上;对优等生采用竞争性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严谨谦虚,不断超越自我,而及时调整层次是分层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如果固定学生的层次,久而久之,就会产生一种不求上进的消极现象。因此,要及时调整层次,使每个学生都有升级或降级的可能,具体做法是:如果a组中的某些学生成绩下降,还不如b组中的某些学生,就把a组中成绩下降的学生调到b组,而将b组中成绩进步的学生调换到a组;同样,c组学生经过努力成绩进步了,也可以调换到b组,b组学生成绩退步的也可以调换到c组。这样,通过评价,成绩进步的学生上到高一层次,成绩退步的学生降到低一层次,从而在班级中形成竞争意识,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在语文教学中,分层是根据学生的兴趣、个性、学习过程中的方法运用等方面的不同进行的,标准不同,层次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动态的,可以根据学情做出新的选择。虽然每个层次的划分标准不同,但各个层次都要坚持一个原则,即要把鼓励、唤醒、鼓舞学生的主体意识贯穿教学的始终。

三、因人而异,分层评价

每个学生的差异总是客观存在的,不管是生理方面、心理方面还是文化知识方面各自都有不同之处。因此,我们对每一个学生的评价应相应采取不同的法、形式和标准,在应试教育中,人们用一把“尺子”衡量每个学生,即文化知识考试成绩好,一切都好;文化成绩差,就一文不值。结果造成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局面,大量学生被迫厌学、弃学,成了应试教育的牺牲品,给社会产生了极为消极的负面影响。它的最大弊病就是忽视了学生客观存在的差异,挫伤了大部分学生的积极性,而酿成恶果。新课改就是要改变这种与当今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教育、教学局面。可见能否正确评价学生,是决定教育、教学成效高低的重要环节。

四、分层教学,多层互动

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渠道,让每个学生在每一堂课都能发挥作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学习中学会学习,是最为重要的。我们面对的每个学生都存在差异,这是绝大多数老师所认可的,对他们实行分层教学也是大家认为比较合适的。可是课堂分层教学的模式是什么呢?这是每位老师最为关注的问题。分层教学不可能是一种模式,而是一种理念。所谓“教学模式”,其实是某种教学方法在课堂上的运用。而教育、教学方法是因人而异、因地而异的。把某种教育、教学方法当做一种模式硬套在一堂课上,我想是行不通的,也是不可能的。每位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在每一堂课的教学过程中都是在多种教学方法灵活、综合运用的过程中完成的。要使一堂课获得成功,不管使用什么方法,都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主体地位得到落实,而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就不可能不分层次、层面地进行教学。在分层教学中还要注意层次互动、取长补短、资源共享、共同提高。例如在朗读方面,先请阅读能力较差的同学朗读,让同学们评议,再请具有一定阅读能力的同学朗读,还可以请同学边朗读边表演。又如教学《三个儿子》,同学们阅读后,感到疑惑:“不对吧,我可只看见一个儿子。”在讨论时同学们提出了许多不同看法,有的说:“老爷爷可能眼花了。”有的说:“老爷爷可能是视线被某个妈妈挡住了。”还有的说:“老爷爷是不是说瞎话呢?”在讨论老爷爷究竟看到了哪个孩子,他那句话的含义是什么时,学生都提出了看法。充分流露出不同层面的学生对课文内容的不同理解。但经过热烈讨论,不同层面学生的交融与撞击,最终达成了共识。即三个母亲都称赞自己的孩子,可在她们提水有困难的时候,只有一个孩子跑过去帮妈妈提水,值得称赞的只有这一个孩子。所以怪不得老爷爷只看见一个孩子。这样在课堂上多让各个层次的学生各抒己见,既能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落实,又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交流,取长补短,最终达到共享学生成果的目的。

总之,对学生进行分层教育,要根据学生的智力、思维方式、学习习惯等因素确定,然后对学生进行分组,这一步是为教师的备课和教学做准备和提供依据的。通过学生层次目标的确定,教师在进行备课和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为每位学生的发展作科学规划,为他们的学习和进步作指导,促进他们的潜力开发和能力发掘;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及时采取鼓励措施,促进他们不断进步和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多层次的教学目标,并采取相应的教学手段,使教学目标逐一实现。

语文小论文参考篇七

隐喻是历史最为悠久且使用范围也相当广泛的一种修辞手法,也是人们在日常表达及写作中常用的一种语言表达类型。只要我们留心注意就会发现,隐喻在语言表达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正因为如此,才让许多语言学者们对隐喻的研究如此热衷,并对此一直坚持不懈的深入研究。

一、隐喻的含义及其在英美文学评论文章中的作用

在高校英美文学作品的教学,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对原著有深层次的理解和鉴赏,了解西方的文化背景及价值醒他,从而提高大学生的英语阅读水平及鉴赏能力。而在一些英美文学评论的文章中,隐喻的运用将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原著的把握和分析。

隐喻在人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存在于人们的日常语言交际中,存在于人们的思维行为中。换句而言,用中国的成句来解释就是人们常说的指桑骂槐。他们相似的地方都在于借助于人们比较熟悉的事物来比拟那些比较抽象、陌生的事物,利用熟悉的物体过渡到陌生事物达到让人们更为形象了解的效果。

隐喻包含本体和喻体,但是本体和喻体之间完全不属于同一类型的事或物,但二者之间存在的共性和相似之处则构成了“隐喻空间”。隐喻能够有效的增强文学作品语言的生动性。

二、英美文学评论文章中社会文化的渗透与隐喻的关系

隐喻不仅自身人们日常生活中所体现的语言现象,更是人们的一种思考问题的模式或是范式,虽然我们对于隐喻的具体使用方法并不陌生,但是隐喻的使用来不开社会环境和文化知识的影响。在英美文学评论文章中,隐喻的使用充分体现了原作者对某一个领域的熟知和掌握程度,既能在两个不同的领域之间进行迂回,同时又能让人去理解与明白作者的意思,足以可见作者的个人知识范围之广和写作技巧水平之高。

隐喻离不开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但是同时与文化之间也是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隐喻是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文化在隐喻的使用过程中发挥这引导的作用。在以往对历史文化和隐喻的相关研究中,一些专家学者认为隐喻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反映了作者所处的社会背景和所代表的文化模式。

同r,隐喻在文章中所呈现的方式与作者的思维形式紧密相关。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法,无疑能够增强文学作品的渲染力和感染力;隐喻作为一种认知现象来阐述的话,可以解释为对具有相似性事物的联想;隐喻作为一种语言手段来看的话,那么隐喻所表达的就是重复性的并且具有重要意义的内容。随着认知语言学的不断发展,隐喻受到了许多学者的高度关注和议论。

三、英美文学评论文章中的关联隐喻分析

在不同的文化形态背景下,有着其特定的话语模式,同时也表征着这个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及交流方式。而所处文化背景的差异性则会造成人们对英美文学作品理解的方式和角度也具有明显的差异。因为语言代表着一个民族的文化模式,折射出社会形态下的社会形象。人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对于话语的方式具有直接的影响。如英国是一个四面环海的岛国,那么在英美文学中作者运用隐喻时可能会与大海、航行等内容相关。

隐喻也反映了人类的一种思维模式,借助于隐喻来表达一些抽象陌生的事物。如何正确的理解英语文学作品中的隐喻,关系人们对周围世界的认知与理解。

隐喻中包含了对社会制度的评判、对个人信仰的推崇、作者心理变化、社会文化背景灯各方面的内容。虽然,在理解隐喻时不能完全依赖于对于社会文化的理解,但是文化在理解隐喻的过程中起到一个纽带的作用,促进了各国人们进行更好的交流。因此,在阅读这些作品时,只有掌握了各国的知识背景,才能帮助我们更好的去理解文章中的隐喻,这样才能实现用英语与人进行无障碍的交流,从而达到高校开设英美文学课程的真正教学目标,提高大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和对语言的掌握能力。

当然,对于作品中的隐喻我们不可能去一一的深入且全面的了解与研究,但是采用有效的文化理论和基础知识去理解或是阐释文中的隐喻结构,对于当今大学生英语学习和其他语言的学习还是显得尤其必要的。

四、结语

综上所述,英美文学评论文章中的隐喻反映了原作者的个人经验感受和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隐喻的生存空间已经变得相当广泛,并且不断的渗透到人们生活中的各个领域中,为此,隐喻的使用离不开作者对事物的认知及渊博的学识,只有当人们真正的认识到隐喻的作用并且能够深入的理解其含义时,才能充分的体现隐喻使用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殷兆武.英美文学评论文章中的隐喻研究及启示[d].新疆大学,2011.

相关范文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