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文秘知识>最新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成功与不足(精选7篇)

最新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成功与不足(精选7篇)

时间:2023-09-25 16:50:14 作者:字海最新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成功与不足(精选7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成功与不足篇一

在上周四的第二次录课中,我讲的是小学语文四年级的课文——《呼风唤雨的世纪》。

这篇课文是一篇科学常识性说明文,主要讲述了20世纪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

因为本课是说明文,所以如果讲授方法不当,会让学生感觉本课枯燥无味,所以在上课前,我认真思考应该设计什么活动让学生对于本课学习产生兴趣,我设计了两点:一是让学生思考父母小时候和自己现在比有什么不同;二是让学生思考生活中最离不开哪些科技产物。并在新课导入的时候让学生回答问题。除此之外,我也精心的制作了相关的ppt,以便于课上有更好的展示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我则是在引入后,带领着学生一段一段的阅读这篇课文并在阅读时思考相应的问题,我认为这样学习比较有条理,但是不足之处是我觉得有一点单调,会让学生感到有些枯燥。

除此之外,我认为只有文字是远远不够的,我还为学生在ppt上展示 了很多有关20世纪科技成果的图片,并且一一为学生更详细的介绍,让他们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来感受科技给自己带来的便利。

我觉得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一切进展的还算比较顺利。但是由于是第一次讲说明文,总觉得自己的讲授方式有点不够吸引人,显得些许枯燥。此外,如果真的在实际课堂中,我还应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上的主人,这些都是需要我今后在实践中去改变去探索的,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一名会讲课,讲好课的老师。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成功与不足篇二

第一次在这么多教师面前上课,本来不紧张的我,却也因为刘老师一句“精彩”和黄校前面那么长的介绍,让我一下子紧张起来。

出现了几个特别大的bug,真是不应该的事情。

1、在讲课的时候,中间有忘词的现象,突然一下子就断片了。

2、需要练字,尤其是谋篇布局,再看一看板书,实在不能说是一个精彩的课堂,歪歪扭扭的,真的是惭愧不已,今儿看见了别的学校写的粉笔字,真的是让我感受到压力,一直以来对自己的粉笔字还有点沾沾自喜,但当看到这个板书的时候,我真的是懊悔不已。

另外一个是ppt的调试,明明在办公室都试好了,没想到底下去了还是出现了乱行的问题,最开始只想着试翻每一页的pppt了,还是有些过分自信了。

最后一个问题就是看到这么多的老师听课紧张到忘词。中间有两次卡壳的地方,准备不充分的表现。

每一次上课总也有不完美的地方,让人心生遗憾。而这一次也是这样的,让我感觉到进步的空间还很远很远。

感谢黄校最开始说了那么多的话语,语重心长,现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能有一个人愿意帮助教你成长你,其实已属不易。每每这个时候就感觉很温暖,这次上课中遇到的问题,慧慧及时鼓励和指导,给我说让课堂热闹点,毕竟听课的不是全都是语文老师,总是替我着想很多。

虽然这一个周很累,经常性加班,甚至有一天累到开车眼睛都睁不开,但是这或许就是走上坡路没有容易的,就是很累的道理吧。早上每天走的时候,看见兜还在睡梦中,就会感叹小时候倍受呵护的感觉可真好,可能每个人都是这时候过来的吧。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成功与不足篇三

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20世纪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

成功之处:教学中我始终围绕理解、品味、运用语言来进行,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凸现语文学科特点。始终围绕“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一句展开,收到了较好的课堂效果:设计有效提问。什么是“呼风唤雨”?“世纪”是多长时间?呼风唤雨的世纪是哪一个世纪?为什么说是呼风唤雨的世纪?发明和发现有什么区别?呼风唤雨的英雄是谁?靠什么来呼风唤雨?怎样理解“人们只能在神话中用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20世纪的成就,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导入新课时,本来我审计了一个学生质疑的环节,就是: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但实际教学中因为学生对“世纪”和“呼风唤雨”的理解非常到位,本着“以学定教”的原则,如果此时还要质疑就显得有点画蛇添足了,于是我去掉了这一环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生由被动接受到自由选择、自主探索。20世纪的成就,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学生通过对比20世纪前后人们生活的不同,对这句古诗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想说明什么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注重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上要让学生积极发言,但敢说的前提是会听,我要求学生要特别注意“听”,他们会听老师提出的重点和要点,同学回答问题时也认真的听,并做到了回答问题时不说重复话,敢讲自己的发现和见解。真正形成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互动,从而让学生学会使用“对比”的手法。

1、检查字词这个环节上,有让同学们合作理解文中重点词语的意思这样一个设计。当学生问道“农耕社会”这一词语时,我说接下来的学习中会遇到,那时我们再理解。其实应该适当地将这个词语点一下,一会儿再遇到这个词学生一定会更有体会。2、在理解“发现”“发明”两个词语时,学生自主理解的意思并不到位,这时我随机造了两个身边的句子去引导学生感悟理解,如果能让学生去用这两个词语亲自造句,他们的理解会更透彻,体会会更深。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善于倾听,善于走进孩子们的世界,当学生达到理解水平时,教师激励性评语及时准确,并富有激情。“听到你的朗读,是一种享受,你不断读出了声,还读出了情。”这是一种心与心的沟通,彼此的给予,共同的拥有。我有必要在这方面下功夫,通过肯定性和描述性的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并引导学生体会个性化理。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成功与不足篇四

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20世纪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景。

课文虽然比较简短,但是学生理解起来却有一定的难度。

1、通过学习重点词、句,体会课文在表达方面的特点,有感情地正确朗读课文。

2、了解科学技术创造的奇迹及威力,感受科学技术发展的惊人速度及变化。

3、能联系生活实际,畅谈自己的感受及未来。

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带给人类生活的巨大变化。难点是:理解课文中含义较深刻的句子。

本课的教学试图以20世纪前、后作比较,以及20世纪所取得的一些发明创造来说明现代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充分了解到是现代科学技术让我们过上了比过去王公贵族还幸福的日子。

由谈话引出课题,请学生提出问题,带着问题初读课文。然后点出课文的中心句,再请学生质疑,把本节课的主要任务归结到解决为什么说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接着让学生充分读课文,交流读后所得。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形成一种强烈的对比:就是人类在20世纪前后过着两种完全不同的生活,这些都源自现代科学技术。然后把这两组句子放在一起,让学生充分的朗读,理解其中的含义。最后又回到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和体会读一读。这节课结束时我安排了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在21世纪,希望科学技术还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怎么样的变化。最后我引用了居里夫人的话:我要把生活变成科学的梦,然后再把梦变成现实结束课文。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积极上进的情感。

学生虽然通过朗读课文,理解了20世纪是如何呼风唤雨的,但由于课件中缺少直观图象,学生体会不深。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成功与不足篇五

本篇课文是一篇关于科学技术发展的科普类的说明文。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体会20世纪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之巨大,变化之快,并能学科学爱科学。本堂课我主要以问题贯穿,让学生在思考中体会,在阅读中感悟。并让学生从发现和发明中体会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在古今对比中感悟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体会文中重点语句。学生整堂课表现的积极,投入,并能做好课前预习,搜集相关的资料信息,使得整堂课更丰富,学生对本篇说明文并不是很感兴趣,但是本文设计的是科学技术,我又学生课前搜集了大量的资料,在充分了解相关知识和背景的前提下,学生就能更好的学习课文。最后,拓展延伸我让学生们阅读了本节课学习的举例子和作比较相关的文章《奇异的激光》,通过学习,学生能很容易的找到说明方法。

本节课有很多的不足。首先,没有提现学校最近一直倡导的生本学习,整堂课我说得和引导的较多,有点喧宾夺主了。其次,有些学生不能很好的投入到学习中去,课堂没有面向所有学生。再次,学生的'讨论交流较少,一直跟着我的节奏,进程有点快。

总之,本节课还需要更认真的去思考,去设计,并真正的将课堂还给学生,提现学生的主体性,将生本教育进行到底!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成功与不足篇六

本文主要介绍了20世纪一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从而唤起学生热爱科学、学习科学和探索科学的浓厚兴趣。以下通过3、4自然段的对比教学,主要让学生了解农耕社会生活的贫乏和20世纪生活的精彩纷呈,体会到正是人类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地“发现”和“发明”,才使神话中的“呼风唤雨”变为现实,使人类的生活得到了大大的改观,理解科学技术对改变人类生活的现实意义。

师:农耕社会里,人们的生活十分贫乏。作者说:“那时没有电灯,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也没有汽车。”但是,还远远不止这些。请同学们结合自己课外的了解说说看,你知道当时的社会还没有什么。

出示句式:

那时没有……没有……没有……也没有……。

生:那时没有电扇,没有空调,没有冰箱,也没有微波炉。

生:那时没有动画片,没有泡泡糖,没有电动玩具,也没有游乐场。

生:那时没有潜水艇,没有远洋轮船,没有直升飞机,也没有宇宙飞船。

生:那时没有高大的楼房,没有宽阔的马路,没有五彩的霓虹灯,也没有热闹的超市。

……

师:面对如此贫乏的生活,人们只能通过幻想来寄托自己美好的愿望。但是,在最近的一百年当中,他们的那么多幻想竟纷纷变成了现实。

课件出示:

卫星、程控电话、航天飞船,介绍现代的“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

生:我知道20世纪人类可以用机器人来代替人的工作,可以通过网络方便快捷地获取信息。

生:20世纪,人们对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大大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条件。

生:我知道医生用显微镜可以观察到很小的细菌,用激光刀做手术可以减少出血量。

生:20世纪有很多新的科学技术。像无土栽培技术,钠米技术、基因技术等等,在各个领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生:我通过上网,查找到中国科学院的网址。在成果博览里,共统计了不同行业的科学成果8千多项。它们不仅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还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

【反思】

早在上世纪20年代,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他认为:“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因此,我尝试以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为指导,让语文课堂教学向生活化拓展,从而活化语文学习。课前,我组织学生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农耕社会时的生活状况,并收集现代科学技术成果的资料,让学生在鲜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语文学习的融合中体验生活的乐趣,力求使“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

其次,抓住训练点,生发开出,扎实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教学中,我先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了解,模仿文中第三自然段的句式,说说农耕社会人们还没有什么。接着,引导学生交流自己收集的20世纪科学成果的有关资料后,又要求他们继续说下去,20世纪的我们还拥有一些什么。在这样的对比过程中,学生既感受了农耕社会与现代社会巨大的区别,又在收集资料中积累了语言、模仿运用中训练了语言,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听说能力。

生:科学的飞速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精彩,我为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而自豪。

生:美好的神话能纷纷变成现实,是科学知识创造了这些奇迹!

生:我觉得人类太了不起了!他们所创造的这一切太不可思议了!

生:我想说,我们生活在这个科学飞速发展的时代,在享受科学成果的同时,还要不断地探索,发现和发明更多的科学技术,造福人类。

生:他会说,这一切都是真的吗?我们梦寐以求的东西居然真的能够实现啊!

生:他会高兴地说,太了不起了!我们那么多年没有实现的梦想,你们竟然在短短的一百年内就做到了。

生:他会惊奇地说,我不是在做梦吧?没想到,我的子孙们这么争气。

生:他会遗憾地说,我还以为自己是这个世界上最幸福的人,想不到他们的生活才真的像神仙一样啊!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阅读的过程是富有创造性的过程。”本段教学,主要是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感悟和想象,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体验。“面对这一切,你有什么感受?”这个问题触动了学生的情感积累,使他们真切地体会到现代科技发展的成就之大,范围之广,变化之快,并由衷地生发出对科学的赞叹和向往。接着,我又启发学生用想象去填补文本的空白,拓展思维的空间。“假如享尽荣华富贵的王公贵族穿越时光隧道来到今天的社会,他会怎么说?”学生又换了一个角度去感受现代生活的精彩,体会科学技术的神奇。这样,从自己到他人,从感受到想象,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地感悟,既丰富了文本的内涵,又给了学生自主创造的空间。

正如这位教师所说的那样,这篇教学案例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给了学生充分的发展空间。首先是拓展了语文课堂教学,把学生从书本引向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课前,组织学生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农耕社会时的生活状况,并收集现代科学技术成果,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关注生活,感受生活,使语文课堂教学向生活化拓展,从而活化语文学习。其次是有层次性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让学生有充足的表达空间。从简单地模仿“没有……没有……没有……也没有”的句式说话,到灵活地运用自己所收集的资料介绍20世纪人类还拥有什么,再到创造性地抒发自己的感受,体现了以学习语言,发展思维为目的语文学科特点,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有效地提高。最后是给了学生广阔的想象空间。超越文本的想象说话,既是语言的积累、情感的积累,也是文本再创造的体现,这样的教学真正实现了新课标所提倡的“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

本片断最大的亮点是体现了语文的“生活性”、“文字性”和“创造性”。真正的语文离不开生活的积累,离不开语言文字的训练,也离不开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能上升到一个新的境界。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成功与不足篇七

本文主要介绍了20世纪一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从而唤起学生热爱科学、学习科学和探索科学的浓厚兴趣。以下通过3、4自然段的对比教学,主要让学生了解农耕社会生活的贫乏和20世纪生活的精彩纷呈,体会到正是人类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地“发现”和“发明”,才使神话中的“呼风唤雨”变为现实,使人类的生活得到了大大的改观,理解科学技术对改变人类生活的现实意义。

师:农耕社会里,人们的生活十分贫乏。作者说:“那时没有电灯,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也没有汽车。”但是,还远远不止这些。请同学们结合自己课外的了解说说看,你知道当时的社会还没有什么。

出示句式:

那时没有……没有……没有……也没有……。

生:那时没有电扇,没有空调,没有冰箱,也没有微波炉。

生:那时没有动画片,没有泡泡糖,没有电动玩具,也没有游乐场。

生:那时没有潜水艇,没有远洋轮船,没有直升飞机,也没有宇宙飞船。

生:那时没有高大的楼房,没有宽阔的马路,没有五彩的霓虹灯,也没有热闹的超市。

……

师:面对如此贫乏的生活,人们只能通过幻想来寄托自己美好的愿望。但是,在最近的一百年当中,他们的那么多幻想竟纷纷变成了现实。

课件出示:

卫星、程控电话、航天飞船,介绍现代的“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

生:我知道20世纪人类可以用机器人来代替人的工作,可以通过网络方便快捷地获取信息。

生:20世纪,人们对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大大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条件。

生:我知道医生用显微镜可以观察到很小的细菌,用激光刀做手术可以减少出血量。

生:20世纪有很多新的科学技术。像无土栽培技术,钠米技术、基因技术等等,在各个领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生:我通过上网,查找到中国科学院的网址。在成果博览里,共统计了不同行业的科学成果8千多项。它们不仅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还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

【反思】

早在上世纪代,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他认为:“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因此,我尝试以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为指导,让语文课堂教学向生活化拓展,从而活化语文学习。课前,我组织学生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农耕社会时的生活状况,并收集现代科学技术成果的资料,让学生在鲜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语文学习的融合中体验生活的乐趣,力求使“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

其次,抓住训练点,生发开出,扎实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教学中,我先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了解,模仿文中第三自然段的句式,说说农耕社会人们还没有什么。接着,引导学生交流自己收集的20世纪科学成果的有关资料后,又要求他们继续说下去,20世纪的我们还拥有一些什么。在这样的对比过程中,学生既感受了农耕社会与现代社会巨大的区别,又在收集资料中积累了语言、模仿运用中训练了语言,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听说能力。

生:科学的飞速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精彩,我为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而自豪。

生:美好的神话能纷纷变成现实,是科学知识创造了这些奇迹!

生:我觉得人类太了不起了!他们所创造的这一切太不可思议了!

生:我想说,我们生活在这个科学飞速发展的时代,在享受科学成果的同时,还要不断地探索,发现和发明更多的科学技术,造福人类。

生:他会说,这一切都是真的吗?我们梦寐以求的东西居然真的.能够实现啊!

生:他会高兴地说,太了不起了!我们那么多年没有实现的梦想,你们竟然在短短的一百年内就做到了。

生:他会惊奇地说,我不是在做梦吧?没想到,我的子孙们这么争气。

生:他会遗憾地说,我还以为自己是这个世界上最幸福的人,想不到他们的生活才真的像神仙一样啊!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阅读的过程是富有创造性的过程。”本段教学,主要是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感悟和想象,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体验。“面对这一切,你有什么感受?”这个问题触动了学生的情感积累,使他们真切地体会到现代科技发展的成就之大,范围之广,变化之快,并由衷地生发出对科学的赞叹和向往。接着,我又启发学生用想象去填补文本的空白,拓展思维的空间。“假如享尽荣华富贵的王公贵族穿越时光隧道来到今天的社会,他会怎么说?”学生又换了一个角度去感受现代生活的精彩,体会科学技术的神奇。这样,从自己到他人,从感受到想象,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地感悟,既丰富了文本的内涵,又给了学生自主创造的空间。

正如这位教师所说的那样,这篇教学案例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给了学生充分的发展空间。首先是拓展了语文课堂教学,把学生从书本引向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课前,组织学生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农耕社会时的生活状况,并收集现代科学技术成果,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关注生活,感受生活,使语文课堂教学向生活化拓展,从而活化语文学习。其次是有层次性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让学生有充足的表达空间。从简单地模仿“没有……没有……没有……也没有”的句式说话,到灵活地运用自己所收集的资料介绍20世纪人类还拥有什么,再到创造性地抒发自己的感受,体现了以学习语言,发展思维为目的语文学科特点,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有效地提高。最后是给了学生广阔的想象空间。超越文本的想象说话,既是语言的积累、情感的积累,也是文本再创造的体现,这样的教学真正实现了新课标所提倡的“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

本片断最大的亮点是体现了语文的“生活性”、“文字性”和“创造性”。真正的语文离不开生活的积累,离不开语言文字的训练,也离不开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能上升到一个新的境界。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