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学生评语>求减数的计算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实用8篇)

求减数的计算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实用8篇)

时间:2023-09-26 03:44:48 作者:书香墨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求减数的计算篇一

本节课我是这样设计的:在导入环节,和学生进行拍手游戏,老师先拍几下,学生比老师多拍几下、少拍几下,然后让学生把老师和学生拍的次数画一画,这个活动对学生来说并不难,但是这个导入环节的练习为本节课的新课教学求比一个数多(少)几打下基础。 在探究新知环节的第一个例题,我是这样设计的:呈现主题图后,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四个过程:知道了什么?怎样解答?解答正确吗?口答。在怎样解答环节,体现我们学校的“先学后教,自主发展”策略,让学生借助导入环节的经验,引导学生采用画图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并列式解答,然后借助课件进行全班交流,最后引导学生对解答的过程与结果进行反思和检验。在第二个例题,我在解决第一个问题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依据解决问题的四个步骤独立完成。

在展示交流环节,我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学生作业进行交流,让学生互评,说一说几号作业更好,为什么?学生之间的交流能够说到点子上,效果较好。当在交流为什么用减法时,学生说是因为求比谁少而用减法,为了不让学生形成比谁多用加法,比谁小用减法的思维定式,让学生明白求大数用加法,求小数用减法,所以我调整了练习环节的练习题设计:原来的习题设计是课本上的习题,而改为班级的男生、女生人数进行教学。处理不太恰当的地方:

1、在出示主题图时,缺少了有一点德育渗透。

2、在更改习题的处理上,有点仓促,如果在处理的细一些,让学生列式算一算,明白不是说比谁多用加法,比谁小用减法,而是分析要求的问题是大数还是小数,会更好些。

3、课堂环节不够完整,没有小结。

求减数的计算篇二

《沏茶问题》从简单的生活事例,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经历在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案中寻求最优方案的过程,初步体会运筹策略及其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进而理解优化的数学思想,感悟优化思想在解决问题的策略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我把握“合理”、“省时”是优化沏茶各程序的思考角度,精心设计课堂教学。

以家里来客人要沏茶为背景,在再现真实的生活情景,提出“怎样才能尽快让客人喝上茶”的问题导入,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鉴于学生对沏茶一事并不陌生,因此课前我没有给任何提示或暗示,而是让学生在观察、理解情境图的基础上先让学生独立设计沏茶方案。独立设计之后让学生尽情交流,阐述观点,明确哪些事情要先做,哪些事情可以同时做。在交流中引导学生对比、评价哪种表达方式更为简洁、明了。如有学生建议在接水的1分钟里去找茶叶,马上又学生反驳:烧水时找茶叶更合理。让学生自主地从众多策略中探寻出最优策略。同时关注孩子们的精彩表现,适时进行点评、表扬。

求减数的计算篇三

“连乘、乘加、乘减”是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小数乘法”这个单元的内容。生活中需要用连乘获乘加、乘减解决的实际问题很多,教材选择了“学校图书室用正方形瓷砖铺地”这一学生较为熟悉的素材,设计了“用100块瓷砖来铺,够吗?110块呢?”的问题情境。

通过解决这一问题,呈现了小数连乘、乘加两种算式,通过这两种不同的解题思路引导学生学习小数连乘、乘加运算,使学生体会到小数的混合运算顺序和整数的一样,小数的混合运算也是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在学习本课前学生已经有了整数连乘、乘加、乘减的计算经验,学习本节课的内容并不困难。但是要注意的是,教学时应当让学生感受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理解小数四则混合运算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道理一样,避免盲目地进行知识的迁移。因此本节课,我努力做好以下两点:

(1)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现代教育中,知识不再是教育追求的根本目的,而是实现创新的手段。因此,要让学生感受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并不难,完全可以进行知识的迁移。但这样一来,学生对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就相当于死记硬背。所以,本课我采用教材给我们提供的情境,启发学生用不同思路解决,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领悟到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并同时体会到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和整数的相同。

(2)把数学活动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我特别注意把数学活动同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如:从学生们较为熟悉的铺地砖的活动引入,使学生易于从生活经验出发,便于学生的理解,也便于学生用不同思路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认同本节课所要领悟的规律。

巩固练习时,我特别注意应用本课学习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良好情感。

求减数的计算篇四

教学需要教师灵活运用教材,创造性将教材内容转换成生活问题,并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教学活动的教学技巧,在师生共同努力下,才能使数学教学成为真正的数学活动的教学。

首先是教师精心创设了学生主动探索的教学情境。教师先通过故事谈话引入,并创设以下情境:现在我们镇政府正要准备修一条1200米长的公路,今天一早有两个工程队找到了镇长。第一工程队说如果我们修要15天完工,第二个工程队说如果我们修要10天完工。如果你是镇长会怎么办呢?其次让学生先是小组讨论,学生一定会找出很多的答案,让小组讨论汇报选出最好的答案,那就是由两个队合做。这样安排首先是帮助镇长选择工程队,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发了学生的个性思维,其次激活了学生的知识经验渗透了数量关系。

教师让学生大胆的猜测,工作总量如果由现在的1200米变成2400米以后,合作时间会是几天?学生几乎异口同声地回答“12天”,出现这种错误的原因我觉得是因为学生没去认真地思考,只是根据常规的想法,1200米要6天,哪2400米一定是12天了。接着教师引导学生亲自算一算,使学生懂得不管工作总量怎样变,第一工程队的工作效率总是占总量的1/15,第二工程队的工作效率总是占总量的1/10,两队的工作效率和总是占总量的1/6,所以两队合修的天数始终是6天。然后利用这一点培养学生合情猜测,合理估算的能力,是国家课程标准所积极倡导的,这一环节的安排,对于培养学生的数感,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是尤为重要的。

使学生亲身经历这种探索的过程,同时找出合作时间不变的原因,从而培养了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通过运用实际数量解题的思路迁移到单位“1”的难点渗透,用分数解题的方法,在学生的头脑中已经形成,所以教师只要提供给学生机会,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研究总结出解题的方法即可。并适时地评价,鼓励、使学生的探索欲望越来越强烈,从而他们的潜能、创造力也得到张扬,真正体现了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

我在练习题的设计中,一道题目都力求创设一种生活情境,将所学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把生活中的题材引入到数学课堂之中,组织学生有兴趣地思考与学习,使学生体验到数学课堂之中,感悟数学的普遍性,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到了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的乐趣。

在情境之中教与学,不只是学生学得投入,学得高兴,老师也感觉教得轻松。

我发现有部分学生的参与程度不高,只能跟着老师及同学完成一些活动,缺乏创造性。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也特别强烈。因此,今后我一定要努力创建有利于全体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环境,让每个学生参与探究实践,增强课堂互动。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活动当中去,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此外,在今后的工作中,还要加强业务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勤练基本功,多看教育方面的书籍,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合格教师。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生活情境,拉近了数学学习和生活的距离,学生在这一情境之中,主动地利用已有的知识去探索,去发现,理解并学会了新知识。并在学习过程中,学会了与同学合作,独立思考,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的方法。

求减数的计算篇五

综观本课,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整课变得课似无形,却独具匠心。教师细腻灵活的诱导,将学生推上了自主学习的舞台,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赵老师利用小组合作学习、辩论等多种形式,培养和激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善于表达的能力。学生在倾听与辩论、接纳与赞赏之中,学到与他人交流的技巧。这对于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人格完善大有稗益,同时在师生的互动中也将赵莹老师 谨中求趣趣中求新靳中求用的教学特色展现得淋漓尽致。

数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它没有华彩的文字可以让人陶醉,没有动人的乐章可以让人欣赏,但严谨却是它与众不同的关。可以说赵老师上的每一节课都做到了这一点。大到知识拓展,小到课堂语言,他都反复推敲、精心思考,但他的严谨中却不失风趣,原则中又透着灵活。这就使得他能将枯燥的数学知识变成鲜活的生活素材。例如,上课伊始教师引导学生从吃入手,使学生通过生活经验感悟到打折的意义,使打折这一数学概念不失严谨,又变得鲜活有趣,学生易于接受。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创新是学习的境界,两者是互相促进的。叶澜教授曾经说过:一节课不应该是完全预设好的。没有预设是一节不负责任的课,没有生成是一节不精彩的课。赵老师在课中时时以预设中的兴趣点激发学生互动,从而生成创新的火花。如他在预设巧买影票时,就遇到了学生的 发散性思維。学生即时地生成了卖票更合算的方案,而且教师还有意识地进行了买卖公平的思想道德教育。显然趣中有新意,新中有趣闻,这是本节课的一处生成亮点。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学以致用应该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最终落脚点。赵老师这节课中,时时在预设中生成,在生成中创新,在创新中求用,巧妙地将情境教学、游戏教学、愉快教学融为一体,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申的实际问题。在明确了打折含义后,教师引导学生解决吃、喝、玩等生活常见的数学问题,使学习不脱离现实生活,在学中做,在做中学。

求减数的计算篇六

本节课在力求扎实的基础上作一点创新,有几点体会。

一、创设情境,理解概念

两地、同时、相向、相遇是相遇问题的四要素,如果只是抽象地讲解这些概念既不利学生的理解,又使学生对应用题感到枯燥,缺乏兴趣。因此我在本节课中创设了三种情境。

1、问题情境问题是引发学生思维的起点。通过实际生活中班干部需要当面商量班级事情引出相遇问题。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增强学生探索动机。

2、表演情境让两个学生表演“相向而行”其他同学以数学的眼光来观察走路这一平常现象,引出“两地、同时、相向、相遇”的概念,建立起概念的具体表象,为概括出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打下基础。

在数学上表述为“当两物体距离为0时,表明相遇”由相遇引出两个要点:

1、相遇时两物体所用时间相同;

2、相遇时两物所行路程和等于总路程。这两点是解决相遇问题的关键。准备题中通过课件的动态演示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同时在演示中又蕴含着“速度和”的含义,为例题的解决作了铺垫。在相遇问题的两种解题思路中,第二种解法较为简便,但理解相对较难些,学生也是通过课件的演示来更好地理解速度和乘以相遇时间等于总路程的含义。

二、突现主体,适时而导

这节课我想对应用题的传统教学思路稍作改变,把老师出题,学生读题,审题、解题的被动的接受式教学方式转为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方式。由老师给学生提供生活中一个熟悉的情境dd学生上学途中相遇这一日常生活常见现象。通过课件演示,然后由学生编题,尝试解决,小组汇报比较策略,让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出最大化。教师只是在学生出现“愤”、“悱”状态时的适时引导,做到“启而不发”。如在学生编完题后,抓住关键点让学生谈谈对“4分钟相遇”这句话的理解,在学生汇报两种解题思路后,针对部分学生对第二种解法的不易理解情况,再辅以课件演示,突破对速度和的理解,从而对速度和乘以相遇时间等于总路程这种数量关系心领神会,并为下节课求相遇时间打下扎实基础。

三、层递练习,优化思维

数学有思维健美操的美称。应用题教学既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又同时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本节课,在学生理解和掌握相遇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和解题思路后,精心设计层递性的练习,循序渐进,使学生思维逐步引向深入。在基本练习巩固新知后,设计了“通过变换时空”的变式题,由相遇应用题的特征因素“同时、相向”而行变化为背向、先行的问题。使学生通过分析后也能用相遇问题的思路来解决,使得思维由简单的模仿到初步的创新,在课堂小测验中,设计一道“两人一起行走了5分钟,求路程的问题,既可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又可检查学生对速度和乘以相遇时间等于总路程这种数量关系的理解和运用,在行走时间上设置思维发散点,让学生进一步考虑一起行走了5分钟后可能出现几种情况,然后现出示相应的问题让学生解决,从中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思考与困惑:本节课在实施过程中未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显得沉闷。如小测验中的三道选择题,当学生出现不同的答案时,可以组织讨论,然后再继续解答。另外对两种解法的数量关系强调得还不够。特别是准备题中的“两家的距离等于两人走过的路程”,这关系太过于轻描淡写了。

求减数的计算篇七

临近期末,“数学广角”的知识成了这段时间的教学重点。本册(四年级上册)的“数学广角”包括了:烙饼问题、合理安排时间(统筹方法)、排队求等候时间总和、田忌赛马(对策论)这四个内容。看看课时安排,只有四课时,书上的内容,也好像很浅显。可是实际教学当中,要把各种方法在课堂中落实下去,知道过程,掌握方法,灵活运用,这其中的容量是很大的。下面就“烙饼问题”谈谈自己的想法:

“烙饼问题”是一节渗透统筹优化思想的数学课,它通过简单的优化问题向学生渗透简单的优化思想,让学生从中体会统筹思想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感受数学的魅力。本节课我立足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原有的基础知识出发,创设生活情境,以“烙饼”为主题,让学生借助学具操作,围绕怎样烙饼,亲身经历探索“烙饼”中数学知识的过程,逐步掌握烙饼的最佳方法。

本节课我以“烙饼”为主题,以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为主线,围绕“怎样烙饼,才能尽快吃上饼”展开教学,设计了烙1张、2张、3张……单张,双张饼的探究过程。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以烙3张饼作为教学突破点,首先引导学生观察、理解情境图里的内容,理解了问题情境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分小组讨论交流,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安排的,自己的方案一共需要多长时间烙完。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方案,我把各小组汇报的不同方案在黑板上展示出来,让大家来比较各种方案的优劣。这一环节是让学生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佳方案的意识,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利用手中小圆片代替饼,经历了从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发现数学规律——建构数学模型的过程。

然后,我又分别让学生讨论烙4——9张饼的最佳方法,从而总结得到规律:双数张饼就2张2张地烙;单数张饼就用最优方法先烙3张,然后再2张2张的烙,或者先2张2张地烙,剩下3张的时候用最优方法烙。至于求“最少要用多长时间”这个问题,用次数×每次所用时间即可。

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探索尝试,再进行比较,既有效地帮助学生理清思路,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求减数的计算篇八

20xxxx年4月15日,我参加了丰都县三坝乡录像课决赛课活动。我参赛的内容是《植树问题》。《植树问题》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中数学广角的内容。数学广角作为人教版新增的内容之一,其目的是向学生渗透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教材通过现实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从中发现规律,抽取出其中的数学模型,然后再用发现的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我发现单纯的用规律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植树问题,对学生有些难,所以我在课堂中重视规律更强调方法。从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设计和知识结构分析来看,通过实践,基本上我感觉还算是比较成功的一堂课,有很多收获,感悟如下:

这个知识点的原型是一条直线路上用不同的间隔来栽树,得到不同的棵树,通过数字间的归纳,得出规律性结论并应用。教材将植树问题分为几个层次:两端都种,两端不种,只种一端。在教学中,侧重于向学生渗透化归的数学思想。在我看来,我们不仅仅是让学生会熟练地解决与植树问题相关的实际问题,而应该是将此类题作为渗透学生化归思想和原型提炼方法、甚至是培养学生双向可逆思维的一个学习支点,我要做的就是借助内容的教学发展学生的思维并提升思维的能力,通过课堂结果来看,还是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教学设计有深度、有厚度

教学设计分两条线走:一条线以构建学生知识结构为线索,使学生对植树问题的认识经历了“生活问题———猜想验证———建立模型”不断数学化的过程,较好的实现了由生活中的具体问题过渡到相应的“数学模式”,为上升到更抽象的数学高度奠定了基础。然后又让学生运用模型解决问题,把数学化的东西又回归生活,也让学生再一次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另一条线以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为线索。对于植树问题的探究,不仅让学生通过画线段图的方式,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寻找、掌握等模式,而且结合线段图让学生理解了为什么两端都要种时,棵树要比段数多1,多的1指的是哪棵树。让学生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二、敢于放手让学生去探究,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整堂课,我都是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汇报交流而得出结论。是他们自己总结出来的规律,而不是老师给他们灌的。因为我知道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在这里为了便于研究,我把例题稍作了改动,原来是20米,每隔5米植一棵,我改为12米,每隔3米植一棵。(因为上这节课之前我试上过几次,学生画20米就画的20厘米,本子不够长。所以我就作了调整。)我把这一个单元的内容拿到这一节课来教学(三种植法),让他们小组讨论帮组设计植树方案。这个时候在组内就产生了争议,我不怕他们争论。有的事情就是要越辩才越明。我觉得学生在争论是好事。还有教师点拨时指出了段数就是间隔数(因为在试上时我说间隔数有部分学生不理解,我说段数学生都知道,所以这次教学时我把间隔数改成了段数)。

三、关注拓展和应用

植树问题在现实中的应用有很多,我们不但要讲清楚,辨析出由于路线不同,植树要求不同,路线被分成的段数和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就不同,比如安装路灯,比如切割,比如上楼梯,比如敲钟,比如锯木头等等,掌握了以后都可以用植树问题的模型来解决它,所以在教学设计的时候,充分考虑不同的题目,并不断提出变式的要求。

四、教学中,我认为以下几点要改进:

1、由于这节课充分展示多媒体对教学的辅助作用,所以容量比较大,有个别学生吃不透,对教材的梳理上还要学会取舍,照顾好中差生。

2、除非题目中出现很明显的两端都种,否则学生不大会主动判断属于哪一类植树问题。

3、解决问题时,审题不够谨慎,容易忽略两边或者两端这样的词语。

4、教师对课堂的生成问题处理还不够灵活。

5、对学生的评价这块还显得能力不足。

6、普通话也有待提高。

总之,一节课下来,发现自己真的还有那么多的不足之处,而且这些不足还不是一时半会能解决的。反思自己,今后还应加强学习,学习理论知识,学习优秀课例,特别是应针对自己的不足之处,运用与实际教学中。希望能通过自己的一点一滴积累和改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调控、处理课堂生成的能力。希望不久的将来,能看到令自己满意的自己。

《问题讨论》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