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实习报告>最新实验设计报告及(大全6篇)

最新实验设计报告及(大全6篇)

时间:2023-09-26 06:56:51 作者:琴心月最新实验设计报告及(大全6篇)

随着个人素质的提升,报告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逻辑的合理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报告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报告优秀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实验设计报告及篇一

本学期重点工作:

一、根据新课程和我校当前文化建设的具体要求,完善理、化、生各个实验室的软,硬文化建设。

1、对于实验设备设施的建设,根据自身的实际工作经验和外出考察的结果,能够提出切合学校教学工作实际,带有一定前瞻性,反映教学技术准备发展方向的可操作性意见。

2、对于文化布置等软文化建设部分,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对于实验室自己没有能力独立完成的部分,要有可操作的概念性方案,要求主题鲜明,内容生动,观念独到,有可操作性。对于实验室在领导的支持下通过整合学校各种资源,有能力完成的部分,不等、靠、要,发扬主人意识,积极主动完成这些建设工作。

二、主动参与,积极配合作好我校科举节各项活动,鼓励以实验为依托,发扬优良传统主动申报与实验室相关的科技活动。

三、继续作好“开放实验室”的各项工作,争取把本学期开放的实验数量和质量提高一个档次。“开放实验室”成为深受学生喜爱的活动项目。

四、继续不断完善改进实验室三期工程方案。在建设时作好施工质量的把关和验收。

五、本学期每室完成一到两件自制教具的设计制作。

六、根据自己的实际各种经验,每室完成一篇实验教学论文,争取能够发表。

七、保质保量完成各项常规工作,保证在完成各项专项工作的前提下,常规工作质量不下降。

八、积极参加上级部门组织的各项比赛和活动,利用各种方式和渠道提高我校实验室的知名度。

九、进一步优化岗位分工和岗位绩效考核机制。

十、实施实验室使用规范评价机制,进一步优化实验室,实验设备设施使用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十一、开始实施每月一次的岗位能力定期培训活动,对实验室老师进行定期岗位培训,以有效提高实验室老师的从业专业性,培养实验室老师一专多能的工作能力。

实验设计报告及篇二

两峪乡中心学校 李云诗

实验名称:气球爆破试验 实验目的: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

改进原因:验证大气压强存在的实验是大气压强这节课的重要实验,老师们常做的试验是有一个覆杯实验(小学自然里也有),其目的是想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此实验有两方面的缺陷:第一,有同学认为是水把硬纸片弄湿后沾在杯口了,不能很好的证明是大气压的原因;第二,硬纸片和杯口密封不好,容易掉下来。为此,我做了如下创新:用一个在常温大气压下鼓起的小气球,然后借鉴第二章声现象中讲到的真空铃试验,利用该装置可以建立一个局部的真空环境,然后通过气球被变化来验证大气压强的存在。设计思路: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和教材的改版,要我们改革传统的实验设计理念,通过全新的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观察、探究和创新能力。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第四节大气压强中,有一些小实验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由于大气压强非常抽象,学生难以理解,这就要求我们教学时,充分利用身边的物体,巧妙地设计实验,对一些实验进行细微的改进与创新,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于是,我想到气球爆炸试验,为我们物理课堂增光添彩。

实验器材:小气球(气球不可过大,不然气球可能不会胀破,气球最好带有颜色,如红色、蓝色等)、钟罩、抽气机,导管。

实验操作步骤:

1、在常温下给有颜色的小气球充入适量空气,让气球膨胀。

2、将鼓起的小气球放入钟罩中,然后打开抽气机的开关,对钟罩内空气进行抽取。)

3、观察小气球形状的变化情况。

4、可以看到小气球逐渐变大,当抽气机工作一定时间后可以看到气球在里面爆炸了,由此可以证明我们生活中大气压的存在。

实验创新点:

1、利用气球爆炸:学生小时候都玩过气球,也有气球在自己嘴中被吹爆的经历,而这个试验却能用大自然地力量——压强来使气球自己胀破,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来比较它们爆炸的不同原因,从而引起学生的共鸣,也更能让学生快速的接受新知识。

实验注意事项:

1、试验中用到抽气机,试验指导老师一定要提醒学生安全操作。

2、气球不能太大,同时吹入气球的空气要适量。吹入太多会导致试验时间太短,学生来不及观察小气球的形状变化就看到气球在里面爆炸了;太少则会导致试验观察时间太长。

实验设计报告及篇三

实 施 方 案

一、指导思想:

通过科学探究实验考核,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思想、方法、动手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

重点考核学生实验操作、方案设计、数据的分析和处理等方面的科学探究能力,使每个学生在评价中都能获得成功和自信,展示自己的才能。

二、考核技能要求:

(一)操作技能的要求必须达到3个层次:

1、模仿水平;2、独立操作水平;3、思维迁移水平。

(二)需要掌握的仪器、工具和技术:

1、仪器:刻度尺、天平、秒表、温度计、显微镜、放大镜、镊子、解剖器、试管、烧杯、量筒、滴管、漏斗、玻璃棒、铁架台、杠杆、钩码、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开关、地图和地球仪、星图、普及型天文望远镜等日常仪器工具。

2、实验操作技术:主要包括测定某种气体、溶液、配置溶液、分离混合物、加热、探索物质变化、研究平衡条件、组装电路测定数据、显微镜观察、制作简单标本的技术等。

三、具体实施:

(一)测评时间:过程性测评在学期结束前一个月内进行;终结性测评时间为__年4月12日(原则上半天完成)。

实验设计报告及篇四

1、制备实验方案设计的基本步骤

(1)实验方案的选择首先根据原料和产品之间的转化关系,设计各种不同的实验方案,然后根据原料的用量、原料的价格、反应的条件、设备的要求、操作的可行性、对环境的污染等因素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的综合分析,选择较为合理的实验方案。

(2)实验方案的设计根据选定的实验方案,确定实验名称、目的、原理、用品、步骤,必要的实验现象的记录或对实验结果的处理等,来完成制备实验的设计。

2、某些有机物制备实验方案设计的注意事项

由于大多数有机反应,副反应较多,且为可逆反应,因此设计有机物制备实验方案时,尽可能选择步骤少、副产物少的反应的有机反应。若两种有机物参加的可逆反应,应考虑多加一些价廉的有机物,以提高另一种有机物的转化率和产率,另外有机物的制备实验,控制反应条件尤为重要。

如实验室欲制备苯甲酸甲酯,在设计实验方案时,可这样考虑:用甲醇与苯甲酸进行酯化反应,以浓h2so4作催化剂。因为酯化反应是可逆的。根据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增大反应物如甲醇的浓度,可以使平衡向有利苯甲酸甲酯生成的方向移动。

在设计性质实验方案时,要充分了解物质的结构、性质、用途与制法之间的相互关系,要根据物质的结构特点来设计实验方案,探究或验证物质所具有的一些性质。推测物质的性质基本思路是:根据物质的结构,推出该物质所属类别,推测其基本的化学性质(共性);然后进一步分析该物质的特殊性,推测其独有的化学性质(个性)。

实验设计报告及篇五

第三届湖北省大学生物理实验创新设计竞赛设计方案(定稿)

一、竞赛主题:

二、竞赛课题

1.基础课题:温度的测量

作品要求:

1)突出作品设计的物理思想和原理;

2)作品设计的科学性、方法和技术上的创新性;

3)操作简易、测量准确度高、便于教学演示;

主要评判依据:

1)作品的设计理念所体现的物理思想和原理的运用;

2)特色鲜明(设计巧妙、新颖、独特,方法和技术上具有创新性);

3)测量的准确度高。

2.应用课题:热能的利用

作品要求:

1)突出作品设计的物理思想和原理;

2)作品设计的科学性、方法与技术上的创新性;

3)操作简易、性价比高、有实用价值、易于推广。

主要评判依据:

1)作品的设计理念所体现的物理思想和原理的运用;

2)特色鲜明(设计巧妙、新颖、独特,方法和技术上具有创新性,具有艺术观赏性);

3)科学性、实效性(检测效果、防护作用)、实用性(操作简易、性价比高、能解决实际问题、便于推广)。

三、竞赛课题说明:

大专院校学生运用物理原理、物理效应、物理方法和技术,围绕竞赛主题进行的热能应用的自主创新设计作品均可参赛,不得利用教师和研究生的科研成果参赛,不得盗用他人的研究成果和作品参赛,所有作品必须有自己的设计思想,能体现出具有创新性的方法与技术,凡参加过其它竞赛的作品不得参赛,一旦发现将取消参赛资格。

实验设计报告及篇六

会理县益门片区白果湾乡双河小学     陈发刚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一课中包括:观察小苏打和白醋的特点,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变化,产生了什么气体三部分内容。其中“产生了什么气体”这本分内容是实验的重难点所在,教材上曾这样写到:“像倒水一样,把玻璃杯里的气体倒在蜡烛的火焰上(注意不要把玻璃杯中的液体倒出来),会有什么现象呢?”但是,说得好听,做起来却很难成功。我虽然经过多次后把蜡烛的火焰浇灭了,但却把玻璃杯里面的液体洒了一地,搞得十分狼狈。而且教材中所做的实验到最后也没有用实验的方法证明“产生了什么气体”,只好说:“科学家经过大量的研究,已经确定这种气体是二氧化碳”。像这样的实验,不但实验现象很不明显,实验过程很是不卫生,就连实验的最终目的都没有达到,而是借助科学家研究的结果说明了“产生了什么气体”,打击了学生实验研究的兴趣。

小苏打一瓶,白醋一瓶,带瓶塞的细颈瓶一个,集气瓶一个,连接成“u”型的玻璃导管一根,盖集气瓶的玻璃盖片一块,蜡烛一根,火柴,澄清的石灰水五分之一瓶。

1、将准备好的带瓶塞的细颈瓶,集气瓶,连接成“u”型的玻璃导管,玻璃盖片如图连接,然后再在细颈瓶内放入三匙白醋和一匙小苏打,收集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所产生的气体。(注意:收集气体一定要盖上玻璃盖,这样才容易收集气体,别以为二氧化碳比空气重,就一定会沉下来,其实玻璃管里产生的气体到了集气瓶里会产生一种推力。)

2、把集气瓶里收集到的气体盖住瓶盖,小心移到蜡烛火焰的正上方,让瓶口高于火焰两三厘米时,迅速移开玻璃盖片,缓慢地把集气瓶里的气体倒向蜡烛的火焰,此时,蜡烛的火焰会熄灭。(注意:不能倒得太快,否则效果反而不好。)

3、如“1”重新收集气体后,再把澄清的石灰水迅速地导入收集有气体的集气瓶中,盖上玻璃盖观察。澄清的石灰水会变浑浊。此时,可以理直气壮地告诉学生:小苏打与白醋混合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碳。(因为二氧化碳遇到澄清的石灰水会使石灰水变浑浊,这是二氧化碳的特性。)

实验方法“1”——产生一种比空气重的气体;

实验方法“2”——这种气体能浇灭蜡烛的火焰;

实验方法“3”——这种气体会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综上现象:小苏打与白醋混合后,会产生二氧化碳。

浇灭蜡烛明显而卫生,不用担心醋酸钠溶液洒出;同时,能用实验的方法告知学生“产生了什么气体”,而不是借用科学家的话。使实验的过程更完整,同时培养了学生做实验的兴趣。

2011年5月4日

相关范文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