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自我鉴定>最新教育论文撰写培训感想(大全6篇)

最新教育论文撰写培训感想(大全6篇)

时间:2023-09-26 17:28:06 作者:飞雪最新教育论文撰写培训感想(大全6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育论文撰写培训感想篇一

论文摘要: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方式应该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特点,继承传统的教学方式的优点,摒弃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端,构建实现高职教育教学目标及教学要求需要的新型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论文关键词:高职学生,学习特点,高职教学目标,高职教学要求,教学方式

黑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以教学相长和师生互动为特色的课堂教学方式改革研究》课题组的全体成员对我院20xx、20xx级在校学生进行了历时近两年的学生学习心理、学习方式、学习行为特点及乐于接受的教学方式等内容进行了调查研究,本次研究对象为我院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性的专业学生,包括广告、市场营销、工商企业管理、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焊接技术及自动化等专业,研究方式主要采取现场观察、问卷抽样调查、心理访谈、集体座谈、个别谈话、主题讨论等形式。调查样本批量达到了90%以上。此次调查研究,力图通过对高等职业教育课堂教学方式的现状分析,寻找有效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教学策略。

一、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特点

高职院校是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与传统专科教育院校,以接收高中以上层次,面向国家经济建设一线工作岗位的高级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教育机构,具有鲜明的职业教育特色。其生源结构主要为来自普通高考招收的、高科分数不及国家本科录取分数段的普通高中毕业生,还有部分是来自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他们具有较为鲜明的学习特点。

(一)高职院校学生的智力类型特征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教授的多元智能理论表明,学习个体身上独立存在着与特定认知领域或知识范畴相联系的七种以上智能,包括逻辑、数理智能;言语、语言智能;音乐、节奏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动觉智能;交流、交往智能和自知、自省智能等。每一个学习个体由此组成的智能结构并因此而呈现的智力类型是不同的,存在着极大的差异,影响其学习行为。教育心理学理论研究表明,从总体上来看,可将个体所具有的智力类型大致分为两大类:一是抽象思维,一是形象思维。通过学习、教育与培养,智力类型为抽象思维者可以成为研究型、学术性、设计型的专家,而智力类型主要为形象思维者则可成为技术型、技能型、技艺型的专家。通过对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学习情绪、学习态度等内容的问卷调查发现,他们的智力类型80%以上属于形象思维类型,对能为感官所感知的图形、图象、图式和形象性的符号比较敏感,具有较强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对问题的分析大多是定性的或半定量的,喜欢体验操作式的学习方式,比较善于接受经验型和策略性的知识,数理推断、逻辑思维能力较差。

(二)高职院校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

首先,高职教育属于专科层次的教育,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有相当一部分是在与普通高校无缘的情况下进行的一种无奈选择,再加之学生、家长和社会的误解,以及就业的相对困难,许多高职学生总觉得低人一等,对自身的前途感到渺茫,存在一定的自卑心理。

其次,高职学生的学习情绪化较强,常常出现兴奋与悲观两极情绪的频繁波动,而恒定性与韧性较差,对困难的处理能力较弱。高职学生把高职院校的学习片面理解为技能学习,追求实用,片面重视实践操作,忽视理论知识的学习,致使理论课的学习情绪低迷,而在操作中遇到理论问题又感到难以扩展和提高自己,抗挫折能力较弱,常常产生悲观情绪。

再次,在学习动机上,或盲目最求高分,或片面追求“实用”—满足就业所需技能,或盲目追随,或放任迷茫。普遍存在缺少宏大的目标,大多指向眼前的具体的对象,带有浓厚的功利色彩,缺乏远大的理想和宏伟的目标,学习动机表层化、庸俗化。

最后,在学习兴趣与学习态度上,存在一定程度的消极情绪与厌学情绪,缺少学习主动性,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任课教师,而不是专业能力需要,课后学习仅限于教师交代的学习任务,而拓展性的自主学习比例较低。

(三)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行为特征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的学习方式分为四种类型:1.互动学习型,即习惯于诸如网络学习、交流讨论等交互方式;2.行动学习型,即习惯于诸如实际操作、动手尝试等实践方式;3.听觉学习型,即习惯于诸如朗读背诵、口头解释等听觉方式;4.视觉学习型,即习惯于诸如资料默读、图形自绘等视觉方式。”1〕【1】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欠缺学习方法,从与教师和学生的座谈以及调查看,有的学生不知道如何学习;许多学生的学习不具有计划性,没有根据各学科的特点和之间的关联性来进行学习;学习手段也显得陈旧老套,基本上是被动上课、听课,被动地应付、机械操练、死记硬背、简单重复,课后完成作业。许多学生难以体会学习的乐趣,也激发不了学习的热情,缺乏对学科的整体把握,知识尤其是专业知识难以拓展,学习的深度、以及所能达到的高度受到限制。

二、传统教学方式的利弊

(一)教学方式的含义

教学方式是为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内容,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法和形式的总称。教学方式不同于教学方法,但与教学方法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方法是教学方式呈现的具体办法和措施,教学方式是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的形式,任何一种教学方式都由一系列的教学方法组成,教学方式包括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为教学方式服务的,教学方式是抽象的,而教学方法是具体的。传统教学是指教师在讲台黑板上讲解并辅以黑板板书,学生在座位上听讲与练习的教学方式。它的主要活动是教师依据教学进度,把课本内容依序讲解给全体学生听;学生则经由上课专心听讲、练习和课后的温习来熟练课本与教师所讲授的知识内容,必要时教师补充教材或经由考试增加练习的机会。

(三)传统教学方式的优点

1.有利于教师向学生传递情感

这正是传统教学最大的优势所在。课堂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而且是情感交流的过程,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师为中心,教师的情感表达是显性的,教师可以直接地传递思想、表达情感。

2.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传统的学习方式是以教材为本,而教材的组织和安排是非常有序的,一般都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所以,传统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头脑中的新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在《教育心理学:一种认知观》中谈道:学习是否有意义,主要取决于新知识与己有知识之间是否建立了联系。系统化了的知识引导学生一步一步理解周围世界的复杂联系和关系,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运用越来越复杂的知识,理解复杂事物现象的能力得到了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深入、联系的眼光看待事物的习惯。

3.有利于教师对课堂情况的把握

由于传统教学方式下,教师掌控空间较大,教师在讲授时可以根据学生接受的情况对教学内容和方法随时做出相应的调整,由教师来掌控课堂节奏。所以,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控制课堂的教学内容、学生的情绪、教学的进度等。

4.有利于学生建立明确的认知结构

传统教学方式是一种接受学习的方式,接受学习的目的是建立起相应的认知结构。它有利于学生将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己有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的联系,可以提高学生对新的符号或符号代表的观念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表象、己经有意义的符号、概念或命题联系的效率。同时,有利于教师对信息进行整体控制,并将信息同时传递给尽量多的人。

(四)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端

1..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传统的教学方式下,学生以听为主,很少积极主动思考,缺少独立思考的余地,即使是动手操作也是学生按照教师事先布置的操作步骤来模仿完成。这种传统的学习方式主要以灌输知识为主,学生学习没有主动性,无法与自己的活动、生活经验等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获取知识,使知识与实际脱节,学生问题的思考局限于教师的思维,很难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学生很少有批判和质疑精神,作为潜能存在的学生的独立性和个性得不到尊重和发展,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2.不利于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传统的学习方式过分追求将教师讲解的知识完整而系统地接受,过分强调接受和掌握,忽略了发现和探究,使学生的学习变成仅仅是直接接受知识,学生学习成了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这样一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受到了抑制,学习主体地位被剥夺,使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进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较差,与之相适应的创造能力、独立思维能力、操作能力、与人协作及组织管理能力未得到锻炼,导致学生的知识面狭窄,并与实践脱节。

3.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传统的教学方式更有利于抽象思维智力类型学生的学习,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明显的优势,但优秀人才的标准确更加强调学生综合素质的体现,如优良的道德品质,仅靠“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宣讲是难以实现培养目标的,只有身临其境的耳濡目染和言行一致的千锤百炼,才能使学生受到心灵的熏陶和震撼。再如,学习知识、掌握技能是一项复杂的艰辛的脑力劳动,学生需要经过大量的学习活动、体验,才能达到智育的要求真正理解掌握。

4.不利于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高等职业院校教师既要能讲授专业知识、又要能开展专业实践;既要能引导学生人格价值、又要能指导学生获得与个人个性匹配的职业的“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要求必须具备教师的基本能力和素质,又必须凸现行业职业能力和素养。传统教学的手段单一,对教师的素质相对要求较低,对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是不利的。

三、基于实现职业教育目标的教学方式要求

研究高职院校的教学方式必须从高职教育的职业教育目标出发。高职教育的教学目标是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具有从事相关专业实际工作的综合职业能力,适应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人才。基于高等职业教育目标,结合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高职教育教学的要求主要有:

1.教学方式要体现职业性的教学目标,重视综合素质培养

高职教育的教学是为学生从事某一职业提供的职业准备教育,其目标是形成学生的职业能力,促进学生的职业化。这种职业能力不仅是操作技能,而是职业能力和其他相关能力的综合,包括知识、技能、经验、态度等为完成职业任务、胜任岗位资格所需要的全面素质。同时,还需要使学生获得对职业岗位变动的良好适应性和可持续学习的基础。技术型人才往往是现场工作群体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因而他们所应具有的能力构成中,合作、公关、组织、协调、创新及风险承受等能力及良好的品行和职业道德修养具有特殊的重要性。所以,高职教育教学方式要实现以下目标:以学生的就业为导向、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强调以能力为本位、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

2.教学内容要理论技术和经验技术相结合

技术型人才的总体特征是理论技术与经验技术相结合,理论技术为基础。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应考虑学生掌握理论技术所必需的理论基础以及相应的应用能力。但是,理论技术并不排斥经验技术,而是多以经验技术为基础的,同时,理论技术的应用还会伴随出现新的经验因素。因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着重考虑理论技术的操作含量,应强化学生的操作动机。

3.教学方式要使学生处于最佳投入状态

课堂中学生的投入状态指学生自觉学习的程度,它主要包括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与实际参与学习的程度。一般说来,主动投入学习的效果优于被动投入;实际参与学习的程度指学生参与学习的水平与实际掌握的程度,一般说来,深层参与学习的效果优于表层参与。无数研究实验表明,学生主动参与思考并进行讨论的课堂教学效果优于教师主讲学生听讲的被动参与学习状态。有效地课堂教学应当激发并保护学生主动的学习动机,课堂教学结束后又能保持学生继续学习和探究的愿望。

4.教学形式灵活,体现师生互动的原则

有效的教学既有赖于教师的优教,又有赖于学生的优学,两者和谐才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教师的教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学生的学需要教师教的帮助,只有两者和谐平衡,才能达到教学的目的。再有有效教学要求教师专业成长与学生发展的和谐平衡。有效的教学过程不但要求学生学有收获,学有发展,而且也要求教师大胆探索教学互促的教学思路,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反思不断提升专业成长水平。由于教学目标“以就业为导向”和教学体系的“能力为本位”,必然要求高职教学内容必须做到实用性、针对性,必须根据就业需要去有的放矢地选择教学内容,恰当处理好近期的就业“必需够用”和将来的发展“迁移可用”的关系,科学构建针对性强、能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课程结构。

5.课堂管理科学有序

良好的课堂管理具有两个特性。一是指科学性。二是指有序性。科学性,一般而言指课堂内的有效时间。它是指教师能紧凑而富有节奏地安排学生学习活动,促进学生有效参与课堂,同时采取有效措施排除不必要的课堂干扰,形成课堂内的有效时间,从而维持课堂秩序,保证课堂进程的时效性。6.教学方法注重实践性。要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就必须强调教学方法的实践性,这既是高职教育的教学特色所在,也是培养技术技能性人才的基本保证。

基于以上要求,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方式,应转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教学方式,构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参与、学生真实操作体验、理论技能并重、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新型高职教学方式。

【1】《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姜大源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xx.04

教育论文撰写培训感想篇二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更好地激发师生兴趣,通过引入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从根本上改变教育教学的传统模式,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思维,挖掘学生的潜力,提高学生的综合应变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新的教育技术使丰富的教育资源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充分利用,让课堂教学更加生动精彩。让我们在教学中灵活、恰当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让其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作用,有效地为我们的教学服务,使我们的课堂更精彩,教育更全面,有效地提高了课堂质量和教学效率。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 小学语文教学 突破教学重难点 提高教学效率。

网络技术飞速发展,它在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潜移默化的产生着影响。引入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从根本上改变教育教学的传统模式,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思维,挖掘学生的潜力,提高学生的综合应变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学生学习兴趣非常浓厚,这种教学模式内容丰富、生动直观,便于理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运用这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将传统的教学形式和多媒体技术有机结合起来,并不断挖掘硬件和软件的潜力,发挥多媒体技术的声音,图象、文字、影像以及交互功能的作用。教师要充分引导小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让小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中去感受现代教育媒体带来的快乐,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引入全新的境界。

教师在教学中根据需要,选择和运用多种教学手段,综合发挥多媒体优势,使课堂呈现动静交错、图文并茂、视听结合的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激发了师生教与学的兴趣。同时,师生还根据学习需要,打破教材的限制,主动在网络中浏览和下载有关学习内容,拓宽视野,自主学习,增长见识,丰富生活。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有了全新的改变,新的学习理念和学习方式在学生中逐步树立,师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我在教学中深切地感受到,利用多媒体教学,学生注意力集中,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容易使学生将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创设自主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形成愉快的学习氛围。多媒体网络教学能使教师获得创造性的自由,更能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利用现代教育教育技术教学,学生是最直接的受益者,多媒体教学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通过使用各种相关的图象、声音、动画等手段,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和接受新知识。例如:在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课,让学生边观看动画边听故事,在轻松愉悦的故事情节中,通过美丽生动的画面,懂得了小壁虎为什么没借到尾巴,以及它的尾巴是可以再生的,很自然的学到了新知。 化难为易,化烦为简。它集文字、声音、图像和动画于一体,生动直观,还能创设教材难以提供的情境,使抽象的、枯燥的学习内容转化成形象的、有趣的、可视的、可听的动感内容,既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学习过程,改善教学环境,优化教学结构。

参考文献:

《现代教育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

《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教育论文撰写培训感想篇三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需要经过严格的培养与培训。《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是国家对合格中小学、幼儿园的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是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实施教育教学的基本规范,是引领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准则。该标准体现了“能力为重”的基本理念,要求把学科知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有机结合,突出教书育人的实践能力;要求教师应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要求,以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实践教学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实践教学可以使学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我校不仅采用了“送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以加强实践教学,同时还拓展了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目前实践教学体系初步形成。我校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开发了以“能力为重”的实践教学体系。下面要介绍的就是我校的主要由课堂教学、教育教学技能训练、实验与实训教学、教育观察(一日见习)、教育见习、教育实习和教学活动设计等部分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及其中的各部分的作用。

一、课堂教学

我校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规定了学生所学各门课程中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并有相应的实践教学的计划,它体现了教师教育专业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按我校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必须掌握小学语文和小学数学的基础知识及教学法理论,同时还要掌握音乐、美术、体育、科学等学科的知识,以胜任多面手小学教师工作的需要。我们还合理安排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重。教材、教师和学生是构成课堂教学的三要素。教材是一种内涵极为丰富的审美对象,其中记载的是人类在长期实践中积累的生产生活经验及其科学美和艺术美。教师担负着将这种静态的实践经验加以活化的职责,以让学生从中能学到他们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这样,教师教育就应该指向实践,就应该要求教师要有开发和利用教育教学资源的能力,其中包括我们所用的教材、教学辅导资料、光盘等影像资料,包括我们周围的人和物,也包括儿童生活中的经验与体验,等等。有了这种开发之后,教师还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把一切有利于儿童发展的因素都充分利用起来,做到一切为教学服务。

二、教育教学技能训练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注重改进和强化教师教育的实践课程,突出教师职业技能的培养和培训。我们通过狠抓自习课、强化教学质量监控和加强基本功训练等措施对学生的课堂教学技能、对第二课堂的指导技能、教学研究技能、班主任工作技能、现代教育技术技能、“三字两话(画)”(粉笔字、钢笔字、毛笔字,普通话、简笔画)等教师职业基本技能进行强化培训,借以实现学科专业教育与教师专业教育并举、通识教育与学科专业教育并重、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与实践技能的形成并举。

师范类专业开设有书法练习课,由专门的书法教师上课,并定期进行作品展示。我们安排学生每天晚上有半个小时的专门的书法练功的时间,各班级学生统一在这个时间练习书法基本功,并将之纳入对班级的量化考核之中。同时,在晚自习时我们还安排有读报时间。 读报之前,学生要先选择读报内容;读报初期,学生可以拿着报纸读;半个学期以后,要求学生要能脱稿把报纸上的内容说出来;一个学期以后,要求学生能根据报纸上的内容上台做五分钟的演讲。如此安排,目的是让学生能达到敢上台演讲和能上台演讲的要求。我们还安排了一种“课前一支歌”的活动,即在上下午课前的十分钟时间里集体唱儿歌、校园歌曲或红歌。所唱歌曲在自习时间以班级为单位进行训练,必要时请专业教师做指导。

师范类专业根据专业特点还开设有有专业特色的课程或成立兴趣小组。小学教育各专业开设有强化“三字”和普通话训练的技能课,成立了简笔画兴趣小组;语文教育和音乐教育方面开设有播音或节目主持兴趣小组;数学教育方面开设有奥赛和数学建模兴趣活动课;现代教育技术方面开设有摄影活动小组;学前教育专业开设有蒙氏活动小组、感统教育活动小组和亲子教育活动小组。这些兴趣小组的建立和特色课程的开设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奠定了基础。

三、实验与实训教学

完备的实验室和实训室是实践教学有效开展的前提。实验与实训教学具有“实验性”特点,其关键在于寻找理论与实践对接的可能性。实验与实训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

实训教学是在实训指导教师的指导下,按照预定的目标,借助实训条件对学生进行职业能力训练的过程。作为知识、能力和素质教育的结合点,实训教学目前已经成为师范类院校教学的重点和关键。实训教学是理论教学的延伸,是学生学习和掌握实践能力的重要渠道。实训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主创新精神。我校实训教学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严格过程管理。实训教学前有计划,过程中有记录,结束后有总结,强调加强过程监控,强调过程性评价。二是考核内容多样化。在对学生的实训成绩进行考核时,不仅要看学生实训的结果,还要看学生在实训过程中的进步,看他们在实训中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的强弱,看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看他们实训中的态度等。实训中对每个学生我们都严格要求,凡实训不及格者一律要补考,补考不及格者不准毕业。实训之外,教师教育课程中的许多学科还有实验教学,目的是通过实验,引起实验对象的变化。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及常识等,都需要进行相关实验。 "

四、教育观察(一日见习)

我们实施的教育观察又称一日见习。教育观察主要安排在第一学期进行,意在使学生认识教师职业、了解小学(幼儿园)的教学。在第一学期,学生刚进校,一般都有一定的不适应。通过教育观察,可以使学生对教育理论及教师职业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该项活动易被忽视,因此我们不仅予以重视,而且要求要做到有准备、有计划、有记录、有总结、有体会,务求使之有实效。

五、教育见习

教育见习是高师院校为增强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而开设的一种实践课程。我校的教育见习除了一日见习(教育观察)外,在第二学期还安排进行一次一周时间的见习,第三学期则进行专门的教法课的见习。第二和第三学期的教育见习是在教育观察的基础上进行的。第二和第三学期的教育见习要求由指导教师带领,一般以2~3名学生为一组,主要是对小学或幼儿园教师的教学实践进行观察和分析;也可由指导教师安排进行少量的教学活动,如帮助见习所在学校教师批改学生的作业或参与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的组织、管理及辅导等。

一周见习的目的是了解小学学生要学习的内容、学习的形式、学生的思维状况、学生的知识基础、学生的学习习惯及兴趣爱好等。为使这种见习能收到实效,我们要求见习学生要熟悉见习所在学校的环境、体验该学校的教学氛围、协助该学校教师做好教学和日常管理工作,在做中发现问题,在做中探寻解决问题的办法和策略。因为从第二学期开始我们才给学生开教法课,所以第三学期我们组织学生进行教法课见习。通过教法课见习,通过聆听见习所在学校优秀教师的优质课,让学生了解他们所属专业课的教法,进一步消化自己所学教育教学理论。

教育见习是一种在现场的实践活动,是学生观察、了解、模仿、学习课程实施的一个过程。通过教育见习,获得真实的教育教学的体验。

六、教育实习

集中实习后期即集中实习的总结阶段,应开始进行顶岗实习的前期准备。顶岗实习是实习学生与实习所在学校联系,通过顶岗任课的方式来完成教育实习的任务。在顶岗实习中,实习学生作为一个“正式”的教师站在教师的岗位,承担一定的教学任务,把实习活动与实际教学工作统一起来。顶岗实习能够增强实习学生的实践能力,能密切实习学生与实习所在学校之间的关系,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实用性和实效性。

七、教学设计

我校的教学活动设计安排在第六学期进行,具体说,即在实习总结阶段结束时就布置教学设计任务,然后让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来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地予以安排,形成自己的教学设计方案。教学设计是一门运用系统方法科学地解决教学问题的学问,它以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为目的。

我校教师教育实践教学体系中的各个部分之间有其内在的联系,即校内校外七环节紧密联系,缺一不可。七个环节之间不是简单的并列关系,而是相互影响、互为补充或相互支持的关系。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校内通过课堂教学、教学技能的训练、实验与实训等,使学生不仅学到了相应的理论,也初步掌握了教育教学的实践技能。在这个基础上,通过观察、理解、交流、操作和反思,以理论指导实践,然后再把实践上升为理论,就实现“了理论—实践—理论”的互动和融合。如此,学生就基本完成了他们在职前的角色转换,就由学生变成了一个准教师。

教育论文撰写培训感想篇四

一、对幼儿园常规教育的理解

那么班级常规的含义是什么?常规,顾名思义就是指日常的规则。而幼儿园班级常规管理也就是指在以班级为单位的这样一个集体环境中,老师如何帮助和引导孩子指定的规则,以保证幼儿在园的日常生活、教学活动、游戏活动等更顺利地开展。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在"科学、合理地安排和组织一日生活"中明确指出:"建立良好的常规,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了解幼儿园工作的人都知道,幼儿园的工作是复杂而具体的。光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就包括:专门的教育教学活动、游戏活动还有生活常规活动等多种多样的活动。其中的生活常规活动虽然微小,但却是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幼儿园一日活动得以顺利开展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因此,认真做好班级的常规管理工作,让班级工作井然有序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二、幼儿园常规教育的实施及方法

1、用拟人的方法引起幼儿的兴趣

幼儿的思维具有拟人化的特点,因此具体的模仿比抽象的要求更能引起幼儿的兴趣。午餐后的散步是有利于幼儿身体健康的活动。但幼儿活泼好动,常发生追跑现象。我多次提醒,但收效甚微。于是,我尝试换了种方法,对他们说:咱们来学小乌龟走路好吗?幼儿特别感兴趣。之后,我又引导他们模仿蜗牛走路、小猴子踩钢丝等动作,小朋友们都非常高兴地慢慢地走着,有的孩子告诉我,小乌龟和小蜗牛走路是不一样的。拟人的方法使散步变成了游戏,在孩子们眼里,这不是在散步而是在玩。这就将老师让我散步,不让我跑的被动行为转化为我想散步的自愿活动。

2、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理解常规

对于幼儿来说,空洞的说教是无用的,理解必须建立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 幼儿洗手后不擦手也是个总也解决不了的问题。正巧有一段时间,幼儿感冒生病的很多,我灵机一动,把洗手变成给手洗洗澡。我说:"不擦手,小手会感冒生病的。"由于有了关于感冒的生活经验,幼儿对我的话理解很快,有的孩子边擦手边对我就:"不擦手,小手应该咳嗽了。" 常规培养在幼儿充分的自身体验之上,便于幼儿理解并自学遵守。

3、让幼儿参与常规的制定

要让幼儿主动学习,最重要的是让幼儿主动思考。让幼儿参与常规的制定过程实际上也是引发幼儿思考的过程。

午睡前要叠好衣服,椅子小,叠起来很困难。有的孩子在床上叠,有的孩子在地上叠,很不卫生。抓住矛盾,我组织幼儿讨论:应该在哪里叠?怎样叠?由于是幼儿熟悉的事情他们纷纷出主意想办法,并要求到前面示范。特别是"系扣或拉锁上衣怎么挂"的问题,有的说把扣都系上,有的干脆叠起来……其中一名幼儿的主意简便易行,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把上衣挂在椅子靠背上,把两只袖子交叉放在前面。当天中午脱衣服时,没有一名幼儿再把衣服放在床上或地上叠,所有的上衣都挂在小椅子,并且不忘把两袖交叉放好。看来,幼儿自己出得主意比老师提的意见更有影响,更容易遵守。

4、用教师的情绪感染幼儿

教师是幼儿心目中极有影响的人,一举一动都能发挥巨大的感染作用。 幼儿在喝水时有说有笑的情况比较突出。有一天,在喝水前笔者提了"喝水时请轻轻做事,不要影响别人"的要求,然后放小红帽的故事录音。一个叫明明的小朋友忘了老师的要求,放回水杯后跺着脚回到座位上。我连忙用夸张的语气告诉他:"哎呀,明明,你刚才的脚步声吵到我了,小红帽是怎样被大灰狼吃掉的,我都没听清楚。"于是,又重新放了一遍录音,非常专注地听着,孩子们看我认真的样子,都不由自主地轻手轻脚做事。 抓住幼儿情绪易受感染的特点,开展氛围教育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5、多鼓励表扬,正面引导幼儿

爱与尊重的心理环境有利于幼儿主动学习,多用鼓励表扬的方法进行正面引导,幼儿更易接受。 在日常生活,千万不要因事小而吝啬你的鼓励与表扬。发挥小班幼儿主动性进行常规培养的方法实在很多,我只是在实践中进行了一些小小的尝试。如果我们要这方面多留意、多运用,相信孩子们能更健康、更快乐地成长。

6、更新观念,挖掘常规教育资源

未来全球教育的目标是: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幼儿必须从小了解、认识其生存的客观环境,学习与人共处,而且会用一定的常规规范自己的行为,才能有效掌握以上四个"学会"。

7、在常规教育中,突显幼儿发展的主体地位

通过评价促进幼儿行为常规意识。培养良好的常规,必须经过反复的训练包括经常性的常规训练、专门的常规活动训练和个别常规训练。而在这其中,评价是使行为训练内化为幼儿的规则意识,获得自主发展的有效措施。教师肯定性的评价在增强幼儿的愉悦情感的同时,强化了幼儿对行为的意义的理解,多次的正向强化使行为成为了习惯,更使行为内化为意识,主体获得了真正意义的发展。在幼儿进餐时老师要注意观察每一位幼儿,注重纠正幼儿进餐的习惯,以表扬为主,多次示范拿勺子、筷子、端碗、保持桌面干净等的具体要求,久而久之,幼儿在老师的潜移默化中学会了进餐文明,良好的习惯也形成了。

三、幼儿园常规教育的意义

1、良好的开端,创设全新的环境

开学第一天,我们侨情接待了每一位孩子,带着孩子参观了教室的每个角落,让他们说说大班教室和与原来中班教室有什么不一样,哪里变化了?孩子在新奇的氛围中我们及时给予鼓励,使他们感到十分地自豪,自信也由然而升。看着他们乐呵呵的样子,我俩知道他们喜欢上了这个班级。紧接着我们给孩子提问了:每天你们进入幼儿园怎么和老师、小朋友打招呼呢?做了一名大班小朋友你会怎么参加集体活动呢?和同伴怎么游戏呢?吃饭时候应该怎么样呢?离开幼儿园前应做什么呢?在回答问题时孩子都想将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给大家。老师倾听着每个孩子的答案,给予及时肯定。我班的一日常规也随之形成了。

2、良好的常规利于为孩子实际操作服务

对于大班的孩子,独立自主的要求提高了,在班级常规的指定上要充分发挥幼儿的能动性。如我班给每个孩子安置了一个"小书柜",自从有了这个小书柜,孩子们的学习用品就能自己安放得整整齐齐了,而且给我们教学活动减少了不必要的等待。如开放式的区域环境,让孩子有玩、能玩,区域里的规则图示在区域值日生的带领下能如实执行了,从此班上杜绝了你追我赶的坏习惯。

3、幼儿园常规教育对幼儿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幼儿的心灵是一块奇特的土地,播上思想的种子,就能获得行为的收获;播上行为的种子,就能获得习惯的收获;播上习惯的种子,就能获得命运的收获。只要我们辛勤耕耘,未来的幼儿将是生活的主人,他们懂得做人、懂得做事、懂得学习、懂得与他人共同生活。

常规训练中老师的榜样和方法是极为重要的。教师是幼儿的领导者,要想成为一名优秀合格的领导者,我们应该不断的学习,从而提高自我、完善自我,努力钻研各种课题,为幼儿创造良好的常规环境,以便更好的促进幼儿良好习惯的形成。当然,常规训练中所用的更好方法还有待我们更进一步去研究和探索。所以我们每个幼儿园教师,都有义务根据幼儿本身的各种变化,从幼儿日常生活入手不断的进行探索,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机会让幼儿掌握有关良好生活常规的知识、规范行为,让他们愉快有序的生活,并在活动中身心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幼儿的常规,是一个班集体形象的展现,也是带班老师班级管理水平的体现。我想,只要有爱心,拥有恒心,一个班集体一定会积极健康地发展,成为每个孩子快乐成长的家园。

参考资料:

1、教育部20xx年颁发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2、《幼儿园常规教育参考用书》北京市幼儿园品德教育教研组。

3、《幼儿园教育环境,创设与利用》新世纪出版社1995年6月版。

教育论文撰写培训感想篇五

摘要:高校教师之间的教学研讨是促进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和推动高校合作文化创生的重要途径。但当前高校教师的教学研讨普遍存在着趋于功利、流于形式及迫于任务等问题。究其根源,是功利主义价值取向评价的片面导向、高校教师对教学学术内涵和合作研讨价值理性认识的匮乏及高校科层制的组织结构和相应的管理模式,阻抑了合作研讨文化的生成与发展,遮蔽了其理想价值的充分实现。文化作为最深层次的东西,是在长期积淀中形成的,对学校长远发展和教师持续成长具有很强的导向、凝聚和教育功能。必须通过建立激励教师合作研讨的长效评价机制、深化教师对教研合作价值的理解及恢复与重建教研组织的活力,逐渐培育新型的教学研讨合作文化。

关键词:高校;教学研讨合作文化;问题;培育策略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教学研究型组织,教师作为学校组织的主体,其思维和行为方式、教育教学价值观的培养和塑造深受学校文化的影响,有人认为:“教育改革对教师以及教师文化的忽视是造成各种改革项目表面化和低效率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文化是最深层次的东西,具有很强的导向、凝聚和教育功能。以个体劳动为特征的工作模式和分化主义倾向的教师文化已难以满足和适应高校学科发展和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而教学研讨合作文化的形成将有助于推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和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学研讨是教师个体在自我发展基础上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集体研究、集体讨论形式,以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间题,揭示教学规律,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的活动。而教师的教学研讨合作文化是在教师进行教学研讨的过程中,逐渐积淀或凝结的稳定的价值观和相应的行为方式,它的形成与发展将会对教师持续成长产生决定性影响,也从深层次制约学校的长远发展。然而,近些年来高校在扩招和发展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教学工作的地位日益被边缘化,致使教研合作文化的形成、发展缺乏有利的环境和相应的激励机制。

一、当前高校教师教学研讨存在的问题

(一)趋于功利

目前高校管理中“重科研、轻教学”的制度与政策导向,以及职称评聘与相应利益机制的影响与制约,教学常常被视为非学术活动和教师职称评审的点缀。因为教学不具有科研成果的高功利价值,部分高校教师则较为明显地反映出对科研尤其是科研成果数量的过分注重,而作为教学者的责任意识则逐渐淡化。即使有为数不多的教学研讨活动存在,也多为追求功利目的。例如各级教学成果奖的评选、各种重点精品课程的申报与建设等,往往更多地是为了获取和科研成果相媲美的金钱与名利,而大多并不是纯粹基于对教育教学研究本真价值的追寻。实质上,教师对教育教学的研究应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它反映的应是教师日常的工作状态,体现的是教师的强烈教学责任感和对待教学的热情。

(二)流于形式

从高校的教学管理制度上看,一般都有关于教师教学研讨的相关规定与具体形式,但教研活动的真正开展一般需要依靠学校或院系制度规定强制式地推动。同时,由于教学研讨制度的确立和活动的开展缺乏对教师主体需要的了解、唤醒和满足,也很少建立起教研合作文化与教师发展之间的良性互动机制,而作为教学合作研讨本可依托的基层组织—高校教研室,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组织涣散、功能弱化及缺乏凝聚力等问题,使高校教师之间的合作研讨失却了赖以生存发展的土壤和环境。教研活动的形式主义和行政意味的浓烈很难吸引教师的充分关注和投入,也失去了通过教学改革与研究推动学科建设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再加上教师自身对教学合作研讨的价值缺乏深人理解,使高校教师的教学合作研讨常常流于形式。

(三)迫于任务

目前高校教师的教学合作研讨活动一般是围绕学校或院系的特定任务和要求展开的,例如修订教学计划或教学大纲.、编写教材、申报重点课程或课题、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的参赛选拔、为了完成院系规定的教师之间听课及学生实习之前的听评课等。类似的教研活动一般都规定了显性的短期可达成的具体目标,一旦完成教研活动也随之终止。教师的教学合作研讨并没有成为教师日常的职业生存方式和重要的专业发展途径。这种“任务”取向在无形中窄化了教学合作研讨的内涵,造成合作研讨价值的萎缩,难以形成丰富而完整的教研合作文化。

二、阻抑高校教师教学研讨合作文化发展的原因分析

(一)功利主义价值取向的评价使高校教师的合作研讨文化的发展空间萎缩

国家对高校的办学水平评估存在重量轻质、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它诱导一些高校去追逐物质化、可量化的科研目标,偏离了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教学为主要任务的轨道,弱化了评估对高校教学改革应有的导向功能,也难以产生促进高校教师教学研究与创新的动力。其片面导向也影响了高校对教师评价的激励功能的发挥。一些高校为了达到规定的评估指标要求,赚取更多办学经费与相应权利,在教师评价制度中不断强化对科研的硬性要求及奖励,如论文发表数量及获奖情况、课题立项、刊物级别等,而与教师教学相关的工作态度、职业道德与教学水平等软性指标,却几乎未被纳人评价体系,评价内容难以体现对教学和学术研究长期性、迟效性和创新性的支持与鼓励。评价的功利价值取向驱使高校教师根据利益多少及相关度来决定工作付出和投人程度,导致行为方式上对名利的极度追逐和心理上的严重失衡;也使高校教师教学创新与研究的激情逐渐消退,作为教学者角色的职责意识弱化,高校教学研究的地位也日益边缘化,这也是教研合作文化难以生成与培育的重要制度根源。

(二)高校教师对教学学术内涵和合作研讨价值理性认识的匾乏阻抑了教研合作文化的发展

素的影响,个人主义的教师文化在高校教师间更为盛行。个人主义的教师文化虽然具有不可否认的优势,但它却易于使教师形成封闭的心态,教师之间的知识分享与思想交流严重匾乏,不利于教师的主体性成长和获取外界积极的情感支持而加剧了高校教师的职业孤独感。

(三)高校教师的工作环境与工作性质不利于合作研讨文化的生成与发展

教学研讨合作文化实质是一种自觉的人为合作文化,而高校教师的工作环境、工作性质不利于教师合作文化的生成与发展。首先是高校科层制的组织结构和相应管理模式约束了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学校内横向的组织结构是一种以分割和阻隔为特征的蜂窝状结构,教师们被分隔在一个一个独立的教室或教研室中;学校纵向结构是具有等级明显、分工明确特征的科层制,教师仅限定于狭窄的工作岗位上。这种相对封闭与隔离的特征限制了教师之间的知识分享。目前高校实施的是强调严格的规章制度、明确的职责分工、严厉的奖惩措施的管理模式,驱使教师之间围绕名利展开激烈角逐,要在竞争中获胜,必然不愿坦陈自己的教学感悟与经验以及面临的困难与问题,势必淡化通过合作研讨改善教学的热情,也日渐丧失了教育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和自主性,进一步加剧了高校教师之间孤立、封闭的现象,使高校教师之间缺乏合作共事的习惯与相应文化氛围;其次,高校教学工作具有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并且高校教学工作的迟效性相对于中小学教学更明显。因为中小学教学成效还可以用学生考试成绩和升学率去衡量,而高等教育教学成效却难以用眼前现实功利的标准去评判,因此高校教师很难体验到教学的即时成效所带来的成功感与愉悦感,却常被一些消极情绪所困扰,为了维持专业自尊和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和满足感,一般不情愿向同事公开自己的教学并乐意接受同行评价,当然也限制了教师通过同行合作吸纳新鲜思想和交流有益的教学经验。再次,教学工作也缺乏诸如医生律师等专业性很强的职业一样的公有文化的支持,使教师们很难相互分享具有普遍意义的教学经验和知识体系,很难运用一些“公共技术术语”来进行相互之间的批判反思。劳蒂对此曾断言:“教学公有文化的缺失,造成了教师之间的孤立,这就是代价之一。……由于教学工作私人化和‘成败靠自己’的社会化准则,个人主义、教师文化被强化了。

三、高校教师教学研讨合作文化的培育策略

(一)高校应逐步建立激励教学研讨合作文化形成和发展的评价机制

教师的教学研讨合作文化的形成和发展需要一定的外部动力机制,以保证教师参与合作研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持久性。美国著名管理心理学家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认为:“只有用激励因素来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才能提高生产效率。真正的激励因素就是工作本身以及职工对完成工作的感觉。”因此,高校应根据本校实际情况、教学与科研的需要及教师的主体需求,摈弃影响教师长远的潜在发展的功利主义价值取向的评价机制,积极构建激励教师教学改革与合作研究,能促进教师持续成长的发展性评价制度,将学校评价重点放在引导教师对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创新与教师之间的合作研究上,增加教学合作研究与教学创新在教师评价体系中的权重,充分体现学校对教学工作这一高校中心职能的足够重视。只有教学研究在职称评定、专项奖励、年终考核等教师评价体系中举足轻重,其价值能被充分认可,才能激发教师教改探索的自由或自主的激情,也才有利于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的不断提升和教学实践精神的培育;在确定评价指标体系与标准时,应充分考虑被评价教师的理解和接纳程度,应赋予基层教学研究组织和教师教学改革的相应权利。只有逐渐建构起具有正确导向的评价机制才能有助于教研合作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二)高校教师应深化对教学学术内涵的理解和追求教学合作研讨价值的实现

学术视野下的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研究,将对教学问题的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以体现教学的学术性,即教学的研究性、成果的创新性与可交流性以及实践的有效性。大学教学除了知识的传授以外,还须通过与学生间的交流对话,扩展完善知识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品质,促进教师新知识的发现与创造。高校教师教学的学术性表现在对不同学生的清晰了解和研究,对学生的知识储备、学习需要及个性的深人分析与认识基础上的尊重、理解与关注;在熟练掌握运用已有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更能结合教师个人特点、条件以及学生实际选择教学方法及在教学实践中创造新的教学方法;最后高校教师还需要加强课堂管理研究,运用自己的教育机智和课堂管理技巧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增进课堂效能。教学学术的发展对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成长具有重要意义,而教师之间的合作研讨既是一种有助于教学学术发展的形式,也是强调“合作与同事关系有助于教师成长”的思想观念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体现。教师只有从思想观念上形成对教学学术价值的理性认识,明确合作研讨有助于促进教师之间思想的碰撞与信息的交流、给予教师缄默知识适当表达的机会和场合和促进教师专业研究的深度;通过合作研讨也能不断激发与增强教师主体发展的意愿与能力,提高教师反思能力以及促进学校组织优良文化的形成发展,从根本上确立教学的学术地位,形成重视教学合作研讨的文化氛围。在教师同行的相互关怀与信任、支持的合作文化背景下,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和情感,坦诉教育教学中经历的失败与不足,通过合作分享交流彼此的教学理念与经验,实现资源共享,改善同事间的人际关系,通过教师之间的观摩教学、课题合作研讨、教学学术沙龙及网络共享协作空间等形式,为教师之间合作提供交流的多元化平台,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作为高校教研合作基层组织的教研室应强化开展教学研究、进行学科建设的职能,形成具有学科特色的教研室文化,恢复组织活力。高校教研室一方面要充分了解和把握教师的专业背景,鼓励教师在教学中始终保持敏感的问题意识和注重教学研究,发挥中老年杰出教师在教学研究上的引领作用,着力营造重视教学研究,促使教师潜心钻研教学的教研氛围和富有专业特色的教研室文化,增强教研室对教师的吸引力,成为教师向往的精神家园;另一方面,应根据院系发展规划和遵循各专业教研室的内在发展特点、规律,制定科学合理的教研室评价体系,使各专业教研室在保持学科或专业特色的基础上,进行组织功能的重建探索,通过制度革新以拓展其功能,以增强教研室对高校教师的吸引力;通过制度导向鼓励相关专业教研室教师之间的积极交流与合作,突破专业隔阂与界限,充分吸纳相关学科专业研究成果,通过交流、共享和融合实现知识与思想的创新,使教学改革和研究能有真正的突破。当然,教研组织的发展还离不开学校管理者的充分关注与支持,并给予教研组织在资源配置与分配方面的适当权利、教师评价和学术事务方面的更多决策权与从事教学学术活动的充分自由,尽量减少或避免学校或院系行政力量的过度制约和干预,这样教研组织的活力才能真正被激发,从而为教学研讨合作文化的持续生长提供可依托的精神土壤。

教育论文撰写培训感想篇六

教师是一份偏向应用性的职业,因此师范学校的重点是要培养出更多能把书教好、受广大学生拥戴的教师,师范高校要转变教师人才培养的观念,在强化教育教学理论教学的同时,积极提高实践教学课程的比例,努力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实践活动,提高小学教师的教学技能。教育部下发的《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明确指出要把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相结合,强调教师教书育人的实践能力;针对小学生的特点,该标准特别指出,小学教师要研究小学生的身心特点、遵循小学生成长规律,积极提高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经过二十余年的建设,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取得了显著的发展,但同时也应该看到,小学教育专业在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诸多的问题,特别是很多师范学校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没有很好地认识,实践教学课程的比例严重不足,实际教学效果也有待提高。

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1 对实践教学认识不足

自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学术性和师范性在师范学校的发展历程中一直存在争议。虽然大家都承认教育实践性知识和理论性知识对于教育专业化发展具有同等的重要,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仍有所偏重。理论教学大大超出了实践教学的分量,很多实践教学的时间都被包括教育理论课程,普通文化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所挤占。高师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的是小学教师,而把重心放在学术性上,导致有些本科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毕业生不能胜任教学岗位,教学技能和敬业精神等方面都有所欠缺。

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是一对相互联系、相互对应的范畴。实践教学与教育实践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实践教学并不是简单的技能训练和操作练习,也不仅指教育实习和见习。它是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的,教育实践是实践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教师教育中“师范性”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教学所包含的内容要远比教育实践广泛得多。

2 实践教学课程设置不合理

在多数高等师范院校中,实践教学的课时比重均十分有限,导致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比例失调。课程比例失调使得师范生整体的专业素质出现缺口,导致学生只会说而不会做,教学理论与实践出现脱节,良好的教育理念不能有效地贯彻到教育实践中去。教育见习、实习大多集中在最后阶段。这种前少后多的实践课程安排,学生无法从中获得切实收益,使师范生整体的专业素质不完善,显然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养成。

小学教育专业课程有着非常丰富的实践性内容,既包括课堂教学、班级管理、个体教育,也包括开展教育研究、更新教育理念、促进自我反思。但主讲教师和教育实践的指导教师自身缺乏小学教师实践经历,对课程改革和基础教育实践缺乏切身体验,对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对小学教材和小学教学方法鲜有研究,课堂讲授教条化、书本化,也就很难对师范生进行实践性教学的设计与指导。并且实践性内容平时只是零碎地依附于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小学班主任、教育科研方法等理论课程的教学之中,缺乏必要的、以突出教育实践为特点的系统性整合,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往往会体会到现实与理论的巨大反差,认为书本上讲的理论都是不实用的。理论无法应用于实践,反映出当前的理论教学严重脱离实际,导致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联系的阻断。

3 实践教学缺乏科学管理和指导

除了学校内的实训活动,学生教学实践活动的开展主要是在教育实践基地进行。但是很多基地往往是双方签署一份协议,后期投入少、管理不到位,形不成稳定、双赢的合作伙伴关系。数量少,类型单一而且缺乏良好的合作机制,这种状况导致高校的实践教学“无处可去”,因而使实践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

实习指导教师不定期进行现场检查、指导与考核,是学生教育实习质量的重要保证。实践教学是高校教学的一种特殊形式,是需要教师予以指导的。但高校的指导教师更关注教学及科研,认为指导实践教学是一件没有面子、没有前途的工作。实习学校虽然会为实习生安排专门的指导教师,但这些教师忙于教学、管理等常规教育事务,没有时间和精力对实习生进行细致、系统的指导。实习管理存在责任不明、过程监控不力等问题。

促进小学教育专业学生顺利开展实践教学的建议

1 积极促进学校实践教学课程的开展

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定位高校,面向小学教育,对于小学教师的要求,除了要求掌握各种教学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把课上好,能够受到学生的欢迎和喜欢。小学教师这一职业更多是一份应用型的职业,而不是研究性的职业,因此,在师范学校的日常教学活动中应该加强实践课程的建设,让学生在实践课程中掌握各项教学技能、感悟教育的真谛,避免一味对学生灌输各种教学模式和技能,要有更多的包容性,给学生们更多的思考时间,鼓励教学方法的多样性,让学生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学校在制定培养计划时要进一步提高强化实践课程的重要性,切勿因为实践课程难于开展而缩短实践课程的比例,要建立课程之间、各学科之间的有效联系,科学地规划好实践教学的先后次序和时间长短,对于一些已经开展过的实践教学活动,如果没有达到预定的实践教学目的,应该积极总结经验,延长或重新开展类似的实践教学活动,除了教学大纲要求的各项实践教学活动外,还可以根据学校的实际,开展一些创新性实践教学活动,此外,针对小学生的实际特点,对于小学专业实践活动的开展,应该有别于其它专业教学实践,例如针对小学生形象思维强、抽象思维弱的特点,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就应该增加一些趣味性、生动性的活动,鼓励小学专业的学生选修美术、音乐等相关的课程。

2 加强教师技能训练,夯实教育教学基本功

教师人才的培养是师范学校所肩负的重任,它直接决定着未来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因此对于师范学校的学生必须严格要求、加强管理,努力提高学生的教学技能和教育教学基本功,确保他们能够完全胜任未来教师这一神圣的工作岗位。对于学生的培养,一方面要加强各种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另一方面也应该看到教学是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只是熟练掌握一些理论知识并不完全胜任教师这一职业,因此必须将教学实践引入到日常教学活动中来。在教学活动开展的初期,可以借助现代化多媒体技术,通过使用远程视频的方式来观摩小学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了解具体教学活动的开展,在观摩活动结束后,应该组织学生对刚才观看的教学视频进行积极的讨论,促进他们就如何将教学理论融入到教学实践中的思考,在讨论活动上,应该鼓励学生各抒己见,通过学生个体之间思想的碰撞,逐渐形成学生教学风格的形成。随着教学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应该逐步引导师范学校的学生深入到小学课堂,让他们融入到各小学的日常活动中,通过这种亲身实践,能够更加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教学技能。

3 积极促进高校和小学的合作,确保实践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现代是个信息爆炸的年代、知识更新的速度很快,为使广大小学教师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适应现代化教学的需求,对教师的职前和职后培训必不可少,小学教师大都工作在教学一线,具有非常丰富的教学经验、是各种教学理论的积极践行者,而高校教师除了负责日常教学活动外,还承担着各项研究工作,因此通过加强小学和高校的合作,对于促进教育理论的研究和教学方法的完善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完善学校内的各种实践教学设施,加强对相关人员的管理,以便高校和小学的合作能够顺利进行,确保各项经费的投入,对于促进教学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能够更好地促进实践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相关范文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