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心得>最新教育活动心得(汇总8篇)

最新教育活动心得(汇总8篇)

时间:2023-09-29 02:01:47 作者:XY字客最新教育活动心得(汇总8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育活动心得篇一

1、《感恩的心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有这样一首诗,大家可能都会记在心里,是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的三春晖。”(学生不自觉地跟读,很有气氛)这是一首母亲的赞歌,心存感恩,其实我们最应该感激的是一直以来为我们默默付出、无私的、不求任何回报的,疼我们、爱我们的爸爸妈妈。

2、一个残酷的游戏

还记得我们做过的一个游戏吗?这个游戏比较残酷,我们姑且给它一个名字,就叫《舍弃》,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游戏的结果。

(看多媒体课件)

从结果来看,参加游戏的有45位同学,有效票数为43票。在这43位同学中,有41名同学最后将自己的父母保留了下来,这也说明父母在我们心目中的地位。但是这个游戏的过程中, 我给大家十分钟的时间,很多同学没能完成,都在苦苦的思索,进行着心理斗争:“到底先舍弃谁?”

但大家想想,如果换成父母的话,在选择时,他们思索的时间又会有多少?

事实上,很多时候我们的爸爸妈妈在生与死的瞬间会凭借自己的本能不假思索的、毅然的舍弃自己的生命,把生的希望留给子女。

下面请听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真实的催人泪下的故事:《天亮了》

3、学生讲故事:《天亮了》

播放背景音乐:(flash动画)韩红的《天亮了》。

(在讲故事的过程中许多同学都感动得流下了眼泪,印象深刻的是一名高高大大的男生竟趴在桌子上呜呜的哭出声来。)

班主任总结:

大家都被故事里的爸爸妈妈感动了,这种场面,这种永远失去的痛楚地的的确确最能打动我们,也最能触动我们内心深处的脆弱。但是,这种生死离别的场面,失去双亲的情境并不是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的。那么,在平凡的生活中,就没有令我们感恩的事了吗?不,当然有!

请欣赏情景剧《一碗蟹肉饺》

4、情景剧《一碗蟹肉饺》

人员:四名学生(角色:母亲、孩子、老奶奶、小吃店老板)

旁白:故事是这样的:秀秀是个住宿生,每个周末才能回家。每次回家妈妈就会给她做最爱吃的蟹肉饺,这种蟹肉饺做起来相当的麻烦......

教师总结

非常感谢这几位同学的倾情演出,也希望每位同学都能在日常生活中用心的去感悟父母之爱!

5、沉静三分钟(让学生把刚刚波动的情绪通过思考沉静下来)

放音乐《母亲》

师旁言:

6、感恩父母(通过准备阶段时的观察和思索自由发言)

学生谈自己的对父母的感恩之情

教师总结

学生发自内心地讲如何感父母之恩(感恩的方式)

教师表扬学生并进行总结

7、拔高层次

启示: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该感恩的又何止自己的父母呢?

学生讨论:我们还想感恩谁?还应感恩谁?

亲人、朋友、同学、陌生人等等

班主任:我应该感谢你们!(为什么感谢)

总结

8、结束班会

演唱手语歌《感恩的心》

教育活动心得篇二

主体教育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在我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了主体教育的重要性和价值。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从教学理念、教学环境、教学方法、教学效果以及自身成长等方面,谈谈我对主体教育的心得体会。

首先,主体教育要有正确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我们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兴趣。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使他们能够主动探索知识,做到在学习中主动认知,主动表达以及主动尝试解决问题。

其次,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是主体教育的重要条件。教学环境应该是一个积极、和谐、自由的学习空间。我们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同时,我们也要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沟通,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和质疑。只有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学生才能真正发挥自己的主体性,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第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是实施主体教育的有效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和学习特点,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例如,可以采用项目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等活动,让学生通过实践和探索来获取知识。同时,我们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鼓励他们与他人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

第四,教学效果是评价主体教育的重要标准。主体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因此,教学效果应该是学生能力的全面提升和个性的充分发展。从我的教学经验来看,主体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在学习中能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同时,主体教育还能够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发展,让学生的学习更具有深度和广度。

最后,主体教育也是教师个人成长的机会和动力。通过实施主体教育,教师能够与学生建立更为密切的联系和互动,了解学生的需求和问题,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和素质。在实施主体教育的过程中,我也得到了很多启发和成长。我深刻意识到,作为一名教师,应该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关注学生的发展和成长。

综上所述,主体教育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教育方式,它能够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通过正确的教学理念、良好的教学环境、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以及有效的教学效果,主体教育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让他们在学习中成为真正的主体。同时,主体教育也是教师自身成长的机会和动力,通过实施主体教育,教师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和素质。因此,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将继续坚持主体教育的理念,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和教学方法,努力促进学生成为有思想、有能力、有创造精神的人才。

教育活动心得篇三

主讲人:×××

学校:×××中学

班会目标:

1、让学生了解感恩,即让学生懂得为什么要感恩。

2、让学生懂得怎样去感恩。

班会过程:

一、播放歌曲《感恩的心》,导入班会主题。(出示幻灯片1、2)

我们每一个人都获得过别人的帮助和支持,应该时刻感谢这些帮助你的人,感谢上天的眷顾。一个人的成长,要感谢父母的恩惠,感谢国家的恩惠,感谢师长的恩惠,感谢大众的恩惠。

没有父母养育,没有师长教诲,没有国家爱护,没有大众助益,我们何能存于天地之间?所以,感恩不但是美德,感恩还是一个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条件!面对现在日益冷漠的青年一代,加强感恩教育尤为重要。

二、讨论:自己怎样认识感恩的?(出示幻灯片3)

学生1:所谓“感恩”,就是要记住别人对自己的恩惠,学会报答那些给自己帮助的人。

学生2:我认为我们在生活中就是要多帮助父母,多体谅老师,那就是感恩。

学生3:感恩是一种品德,是一种生活态度。我们只有学会了感恩,生活才会快乐,生活中才会有真挚的情感。

学生4:生活中我们要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一切帮助过我的人。

教师总结:刚才几位同学都说了自己对“感恩”的理解,非常好。老师想,在生活中,我们首先要感恩的是父母,因为他们生养了我们;其次,我们要感恩的是老师,因为他们教育了我们;另外,我们还要感恩朋友和对手,因为他们促进了我们的成长;甚至我们还要感恩自然,因为自然给了我们阳光雨露,蓝天碧树,四季变换。可以这样说,面对生活,我们就要怀着一颗感恩之心。

三、讨论:

1、为什么要感恩父母?

2、为什么要感恩老师?为什么要感恩自然和身边的人?

学生先自己考虑,然后再进行小组交流。

四、继续讨论:

1、怎样感恩父母?

2、怎样感恩老师?

3、怎样感恩自然和身边其他的人?

学生针对以上三个问题进行讨论,而后教师总结。

1、分组讨论发言

2、教师总结

3、教师出示三篇文章:

(1)宗教是最崇尚感恩的。他们感谢天神,感谢主。当然,我们感谢的,远比他们要多很多。

感谢父母,他们给予你生命,抚养你成人;感谢老师,他们教给你知识,引领你做“大写的人”;感谢朋友,他们让你感受到世界的温暖;感谢对手,他们令你不断进取、努力。

感谢太阳,它让你获得温暖;感谢江河,它让你拥有清水;感谢大地,它让你有生存空间。

感恩,是一种心态,一种品质,一种艺术。

感恩是乐观。感谢困难,感谢挫折,不是乐观么?感谢对手,感谢敌人,不是乐观么?对于我们不甚喜欢的一些人和事物,尽量想到它的正面,想到它对我们的利处,从而去感谢它,不是乐观么?所以,感恩,是一种乐观的心态。

感恩是礼貌。有人帮助了我们,我们随口说声“谢谢”,可能会给对方心里带来一股暖流。有人为我们付出了许多,我们感谢他,他可能会更加多的帮我们。怀着感恩的心,是有礼貌,是知恩图报。所以,感恩,是一种有礼貌的品质。

(2)常说:“三有三为。”

心中有祖国,为祖国做件事。不是为了回报、感谢伟大的祖国么?

心中有集体,为集体做件事,不是为了回报、感谢温暖的集体么?

心中有他人,为他人做件事。不是为了回报、感谢生活中的每个人么???

有人说,忘记感恩是人的天性。当我们偶然来到这个世界上,什么都还没来得及做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开始享受前人带给我们物质和精神上的一切成果了。这就提醒着我们每一个人,要怀有一颗感恩的心。

常怀感恩之心,我们便会更加感激和怀想那些有恩于我们却不言回报的每一个人。常怀感恩之心,便会以给予别人更多的帮助和鼓励为最大的快乐,便能对落难或者绝处求生的人们爱心融融地伸出援助之手,而且不求回报。常怀感恩之心,对别人对环境就会少一分挑剔,而多一分欣赏。

感恩,是我们生活中永恒的话题。学会感恩,学会热爱生活。我们将会感受到更多快乐。

(3)学会感恩,应该是对待他人的一种积极态度;学会感恩,本质上就是对他人给予自己的好处,做出回应,做出回报,而不是漠视,而不是淡然处之;学会感恩,是用放大镜去看别人的优点;学会感恩,是温暖的阳光,照到哪里哪里亮;学会感恩,是感情的黏合剂。只有学会感恩,我们的社会才能更加和谐;只有学会感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能向良好的方向发展!

五、感恩小故事

1、六旬老父捐肾救子:2月,湖北60岁的农民父亲胡介甫将自己的肾脏移植给了患“尿毒症”的儿子,固执的父亲不容拒绝地告诉儿子胡立新:“没什么比你的命更重要?我宁可自己没命,也不能看着你死!

2、年轻母亲舍身救儿:8月27日下午,沈阳市五里河公园5岁的男孩童童掉进鲨鱼池。35岁的母亲刘燕当时也顾不上将手上的相机和肩上的背包放下,直接跳入鲨鱼池中将儿子救出。刘燕在接受采访时只说了一句话:“儿子就是**的全部。”

3、《挨杖伤老》:汉朝时,大梁有个叫韩伯愈的人,他的母亲对他管教很严格,稍微有点过失,就举杖挥打。无论母亲打多重,他都没有怨言不掉眼泪。

可是,有一天伯愈在挨打时,竟然哭得很伤心。母亲觉得奇怪,问道:“往常打你时,你都能接受,今天为什么哭泣?”伯愈回答道:“往常打我时我觉得疼痛,知道母亲还有力气,身体健康,但是今天感觉不到疼痛,知道母亲身体不如以前,体力微弱。所以伤心禁不住流下了泪水。并不是疼痛不能忍受。”

4、孝顺儿捐肾救母:209月底,在深圳一家律师事务所工作的田世国得知母亲刘玉环患尿毒症后,偷偷跑到上海中山医院作了血样检查;配型成功后,瞒着母亲,毅然将自己的一个肾脏移植给她。

六、结束语:

做老师的有两个希望,一是希望你们做好人,二是希望你们学习好。有人把人才分为四类:有德有才,有德无才,有才无德,无德无才。我相信我们的同学都是人才,因此希望你们做有德有才的人,不要成为有才无德的人。要成为有德有才的人,就必须养成良好的习惯,做文明的学生。父母养育你们,老师栽培你们,虽然这些是父母与老师应该做的,但大家应该怀揣一颗感恩的心,用心去体会父母、老师对你的好和爱。学会感恩,你才会去帮助应该帮助的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帮助。

总之,希望同学们: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学会感恩。

教育活动心得篇四

自从黑格尔把近代哲学的原则规定为以笛卡尔的“我思”为基本定向之后,人的主体性问题便映入眼帘,即“凡是应当被认为确实可靠的东西,一定要通过思维去证实”。“我思”被赋予了重要的地位,其重要思想史意义在于重新树立起人的主体性,以便与宗教实体相抗衡。但是,黑格尔并不满意这种以“我思”为基本原则的主观意识哲学,认为它仅仅是一种“主观的外部反思”,并对其进行了深刻的批判,而黑格尔对主观意识哲学的批判,是在近代哲学建制原则上的改弦更张。

黑格尔对主观意识哲学的批判,是在澄清思维客观性原则的基础上进行的。因为,黑格尔认为,主观意识哲学并不能够获得现实性的真理,而思想的根本问题在于主体与客体的和解问题,而这个问题一直以来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并陷入困境。如此一来,对思想客观性的证明,就成为黑格尔哲学的核心。毋庸置疑,在黑格尔之后,现代哲学也打着消除近代哲学主体性的旗帜,试图通过主体间性来弥补、缝合以至于解决主体性彰显的主客二分的困境。但深入看来,现代哲学不仅未能真正解决主体性的困境,反而由于在建构主体间性的基础上的晦暗不明,导致了在最好的情况下依然还在诉说着黑格尔的话语,在最坏的情况下退回到了笛卡尔那里。就像海德格尔所指出的,主体性哲学“按存在者的基本存在建构来解释存在者”,其结果导致在“‘基本的’开端处没有规定清楚的正是这个思执的存在方式,说得更准确些,就是‘我在’的存在的意义”。

1内在性之为主体间性的秘密

如此一来,如何理解现代哲学试图超越近代哲学主客体模式,代之以主体―主体模式来弥补、缝合主客体的缺陷就成为必要。我们列举两位现代重要的思想家进行说明。首先,胡塞尔使用“移情作用”来建构“主体间性”,这里的“移情作用”的基础来自于笛卡尔的马克思主义研究“我思”。因为,在胡塞尔那里,这种从自己走向他人的途径,在先验的意识上表现为“类比的统觉”,也即在意识中使他人成为我,从而使我成为与他人共在的,以至于把他人理解为和我一样的生命有机体。进一步而言,在主体间性的建构上,胡塞尔把生活世界与主体间性两者看作为互为前提、相互依赖。对此,胡塞尔指出,“在这种共同生活中每一个人都能参与到与其他人的生活中,因此,一般来说,世界不仅是为个别化了的人而存在,而且是为人类共同体而存在,更确切地说,只是通过将直接与知觉有关的东西共同体化而存在”。所以,胡塞尔把主体间性牢牢地夯实在生活世界当中,从而确立“每一个人都‘知道’自己是生活在他周围的人的地平线中,他与周围的人可能时而发生现实的关联,时而发生潜在的关联,如同周围的人也能在现实的和潜在的共同生活中与其他人发生关联一样”。于是,一种基于先验的意识(直觉)的主体间性理论被构建出来。

其次,海德格尔一反胡塞尔通过纯粹直觉建立主体间性的路向,把“此在”作为确立主体间性的基础,建立起一种生存论路向上的主体间性理论。在海德格尔那里,主体与主体的联系与共同存在,首先并不是以意识本身为前提,恰恰相反,而是以“此在”的存在状态,“在世界之中”为基础而形成。海德格尔指出,“只因为此在如其所在地就在世界之中,所以它才能接受对世界的‘关系’”。因此,“这另一种存在者之所以能够‘同’此在‘聚会’,只因为它能够在一个世界之内从它本身方面显现出来”。如此看来,海德格尔不再从人的意识出发寻求主体间得以形成的基础,而是把此在的“在世界之中”作为主体与主体之间联系的中介,形成了以“此在”为基本本体论的主体间性理论。而这种主体间性理论,它说明海德格尔要从更为源始的根基处揭示主体间关系得以形成的原则,即此在的在世。可以看出,以胡塞尔和海德格尔为主要代表的现代哲学,致力于建立一种主体间性理论,缝合近代主客体二分所带来的主体性困境。他们或者把人的先验直觉作为建立主体间性理论的原则,要么把人这个“此在”作为基本的建构基础,试图建立主体与主体共同活动的有效平台,从而达到人的真理性存在,消除近代哲学主体性的困境。但是,现代哲学是否解决了这个问题呢?断然不是。因为,按照黑格尔的意见,“对于一个哲学体系加以真正的推翻,即在于揭示出这体系的原则所包含的矛盾”。显然,以胡塞尔和海德格尔为主要代表的现代哲学未能揭示出近代哲学的原则及其矛盾,当然也就未能超出近代哲学的解释框架,仅以各种新的形式重复着旧有的东西,其好的一面为破除主客体模式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方法,而其坏的一面却倒退到了近代哲学的建制原则之中。

严格来讲,主体间性得以成立并被合理诉说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必须对主体性进行一番剖析,把主体之为主体性形成的原则揭示出来,并把它奠定在“科学”的基础上。值得指出的是,以胡塞尔和海德格尔为主的现代哲学虽说在这一方面做了深入的探索,但其主体间性的存在论基础依然晦暗不明。也就是说,他们未能就近代哲学体系的原则所包含的矛盾给予足够的重视,并予以最为彻底的瓦解,相反,就其他们依然遵循着思维的独立性而言,他们无不落入到近代哲学原则的范围之内。就像这种倒退必然要发生一样,它现在被黑格尔揭示为,即“思维、独立的思维,最内在的东西,最纯粹的内在顶峰,就是现在自觉地提出的这种内在性”。这在黑格尔看来,近代哲学最为根本的原则在于内在性。内在性昭示着思维的独立性和能动性,它从自身出发把自己设定为与对象不同的东西,并与之对立,其结果导致“凡是应当被认为确实可靠的东西,一定要通过思维去证实”。如此一来,内在性之作为主体的主体性基础,也就昭然若揭,或者说,主体之为主体性的存在论基础在于思维的独立性,也即是思维的实体性。

以胡塞尔和海德格尔为主要代表的现代哲学,是否已经超出了黑格尔所指出的这个近代哲学的原则了呢?是否已经建立起了一种超越主体性的真正的主体间性理论了呢?在这个问题上,伽达默尔指出,在胡塞尔那里,“你们和我们,这两者本身都是多个的我,怎么能由一个超验自我构成?”而对于海德格尔而言,他的“思想中所发生的与传统的决裂恰恰代表着一种传统的无与伦比的复兴”。这里传统的复兴,被伽达默尔描述为“一种真正历史的自我意识,实际上,是一种末世学的自我意识”。所以,在伽达默尔看来,胡塞尔没有,甚至海德格尔也没有完全从近代哲学的原则中超拔出来,亦没有解决近代哲学的主体性窘境,其建立起来的主体间性理论依然在近代哲学的主体性框架之内,只是做了对近代哲学的主体性修修补补的工作而已,稍加点缀罢了。

2“感性活动”作为主体间性的基础

现代哲学试图以主体间性克服主体性的困境,但由于其存在论基础仍然局限在近代哲学的基本建制原则,即内在性当中,结果是这种克服收效甚微。因为,无论是胡塞尔的先验论现象学路向,还是海德格尔的基础本体论路向,两者都在克服近代哲学原则的矛盾上,陷入到近代哲学的框架内,使得他们建立起来的主体间性理论并没有实质性进展。很显然,主体间性是以主体―主体的模式超越主体―客体的模式,从主体间性建构出一种人与人交往的理论。但值得指出,虽然现代哲学的主体间性转向给哲学研究方式和方法上带来了更新,给予主体在与世界的相互作用上更多的效力,但由于现代哲学在建构主体间性的存在论上倒退到了近代哲学的原则中,仍然沿用着纯粹的思维为出发点,致使这种主体间性理论仍然重复着近代哲学的话语传统,即“20世纪试图进行的对主体概念的批判不正是重复德国唯心主义所获得的成就吗?”

就像黑格尔所言,试图瓦解一种哲学体系,就必须揭示其哲学体系原则的矛盾,并超越它一样,从这方面来讲,黑格尔的意图正在于指出从哲学存在论基础上开始,追问其哲学体系形成的源始根基。可以说,在这方面只有马克思才具有实质性的进展,而这种进展说明,只有马克思才揭明主体间性的存在论基础,即人的“对象性活动”,或“感性活动”。可以认为,主体间性之为主体性的延伸,它指代的是主体与主体的交互作用,也可称为交往,而交往本身就是在马克思的“对象性活动”原则的基础上所建立主体间性的最为主要的形式。因为,一方面,如果要问及主体间性得以成立的前提,这个前提在马克思那里是这样表述的:“人是自然科学的直接对象;因为直接的感性自然界,对人来说直接是人的感性,直接是另一个对他来说感性地存在着的人;因为他自己的感性,只有通过别人,才对他本身来说是人的感性。”毋庸置疑,马克思的感性揭示的是人与人关系成立的基础,因为人的感性只有通过别人,亦即通过把别人也作为感性的存在,才能够使自己成为感性的存在。进一步而言,感性之为人与人关系的基础,必然是以人的对象性的活动,也即感性的活动为其依托,并贯穿始终。所以,马克思看到,唯一能够使得主体间性确立的原则就是人的对象性活动,而对象性活动恰恰是瓦解主体性的武器,它预示着整个近代哲学所由建立的主体性原则的瓦解。对此,马克思指出,“对象性的存在物进行对象性的活动,如果它的本质规定中不包含对象性的东西,它就不进行对象性活动。它所以创造对象或设定对象,只是因为它是被对象设定的,因为它本来就是自然界。因为,并不是它在设定这一行动中从自己的‘纯粹的活动’转而创造对象,而是它的对象性的产物仅仅证实了它的对象性活动,证实了它的活动是对象性的自然存在物的活动”。可以看出,人与对象的关系的实质就是人在自己的对象性活动中产生的对象性关系,这个对象不仅设定自己为对象性的产物,而且也设定着产生它的人,或者说,正是人的对象性活动确证着他自己与对象的'本质联系。

另一方面,在马克思看来,人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认识,其实质就是“关于自己和关于人们的各种关系的观念和思想,人们关于自身的意识,关于一般人们的意识,关于人们生活于其中的整个社会的意识。”在这里,马克思认为这种关于关系的观念和思想,是以整个社会的意识为基础所形成,也就是说,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够建立起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意识。但这种关系意识,又是以人的感性意识为基本条件产生,它是感性意识在社会中的表现形式。马克思说,“感性意识不是抽象的感性意识,而是人的感性意识”,这种感性意识深刻地表现为人的社会历史,表现为“为了使‘人’成为感性意识的对象和使‘人作为人’的需要成为需要而作准备的历史”。所以,马克思把感性意识置放在了人的社会当中,置放在了以人的感性活动为基础形成的历史当中,当然也就预示着整个近代哲学的建制原则坍塌,其准确表述为:“感性的,即意味着‘向外的’、‘在外的’、‘不是仅仅在自身之中的’。如果说在感性活动前提中同样承诺了意识的存在的话,那么,正因为这个活动是‘感性的’,所以这活动就不是意识因其内在性而生的自发性,相反,这活动所包含的意识,那是活动者对于自身之面对于不同他的他物这一点的意识。”

因此,在秉承意识内在性的近代哲学那里,当然也包括现代哲学,就像主体之为主体性的存在论基础的晦暗一样,主体间性的形成基础也是他们理解不了的。至此,我们能够认识到,对象性活动作为人与人关系最为根本的基础被揭示了出来,这种揭示它使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不再倒退到近代哲学的范围之内,不再像近代哲学―――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那样仅仅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主体的对象;另一方面,在对象性活动基础上形成的感性意识,它使得关于主体与主体之间关系的观念、思维深深地扎根在人的现实感性活动当中,瓦解了近代哲学的原则即意识内在性,当然也就从根本上超越了现代哲学建构主体间性的那种抽象空洞的理论。所以,在马克思那里,主体间性本质上是由人的现实的对象性活动引起的主体与主体的交往关系,这种交往关系随即成为社会历史的,而且一并被感性意识反映出来,进而被道说。

3道说主体间性的方向

主体性到主体间性的过渡,从理论层面来讲,它是要批判近代哲学主客两分的困境,也就是超越以笛卡尔“我思”所建构起来的主体性哲学,因为这种哲学把主体封闭在自我之内,形诸为个人至上的主观主义;而从现实层面来讲,这种过渡揭示出主体在与现实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仅仅把对象看做实现自己目的的手段,也就是说,主体―客体的模式高扬了主体性精神,而忽略甚至是主宰着它的对象,以至于作为主体的人无限膨胀自己的能力,包括科学精神、占有精神等等,而忽视了客观对象对其存在的反作用。就像胡塞尔所言,“现代人的整个世界观唯一受实证科学的支配,并且唯一被科学所造成的‘繁荣’所迷惑,这种唯一性意味着人们以冷漠的态度避开了对真正人的人性具有决定意义的问题”。而海德格尔也不断地追问,“我们沉思现代科学的本质,旨在从中认识现代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何种关于存在者的观点和何种关于真理的概念为科学成为研究奠定了基础呢?”很显然,在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看来,现代人的生存意义的消失,其缘由都是以主体性形而上学不假思索地抬高人的主体性造成的。

以马克思之见,在我们试图使用主体性对现实世界进行解释时,追问主体性的来历是澄清一切问题的前提。这个前提就是马克思从未脱离现实世界来进行思考,而是在现实世界当中使主体之为主体性,同样使主体间之为主体间性获得自律。马克思认为,在使主体真正成为现实的主体上,我们首先需要确定的前提就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这个有生命的个人,“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这些力量作为天赋和才能、作为欲望存在于人身上;另一方面,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和受限制的存在物”。这就是说,人这个主体性的存在物,他一方面需要对象作为自己的欲望而存在,需要他的对象作为他存在的条件,作为他自身本质力量,抑或主体性力量的体现;另一方面,人这个存在物作为自然的、感性的和对象性的存在物,他又是一种受动的存在物,他需要在这种受动、受限制的过程中确认到自己的存在。这即是说,“人有现实的、感性的对象作为自己本质的即自己生命表现的对象;或者说,人只有凭借现实的、感性的对象才能表现自己的生命”。这表明,主体之为主体性的根源不是自我意识,在其现实性上,他是主体的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只有在这种能动与受动的双向运动中,主体的主体性才能够被揭示出来,进而主体与主体的关系也才能够被深刻把握。

可以看出,马克思对现实的个人的主体性的规定,恰恰是以感性的受动性和活动的能动性的矛盾统一为理路而建构出来,这一建构无非要说明此人与彼人之间的互为制约、互为作用。因此,主体间性本质上是以领会主体之为主体性的进路而得到深切地表达,或者说,主体间之为主体间性本质上是以主体之为主体性为前提,而对这个前提的理解,关键在于马克思指出的要把对对象、现实、感性的理解当做“人的感性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这里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即不是倒退到近代哲学的原则当中去理解,亦即倒退到以意识内在性为基础的主体性哲学那里去理解,它说明,在人与对象、人与现实、人与人的关系上,时刻把这些关系作为人的感性活动以及由此生成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来理解。这种理解,以及由这种理解所开启的建构主体间性的方向,显现出马克思从来不会脱离现实,或者说,不是脱离现实的个人的活动来解释人及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把交往作为人的对象性活动的能力来加以规定,避免了将交往看成纯思的逻辑本性所规定的思辨唯心主义本体论。”

值得指出,马克思为了强调主体间性以感性活动为基础,他特别地把人的语言作为阐释主体间性的依据。质言之,语言之为主体间性的表达,无非表明主体间性作为人与人之间交往关系的体现,就在于它是“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语言在这里,无非表现的是“一种实践的、既为别人存在因而也为我自身而存在的、现实的意识”。如此一来,主体间性也就被明确地把握为以语言为纽带的现实的交往关系,在这个关系中,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交往所形成的语言,就很容易地被理解为“由于和他人交往的迫切需要才产生的”。这里,马克思让我们注意的是,语言其实就是由人的感性活动―――交往是它的根本表现形式―――为基础形成的感性世界,它是这个感性世界的表达,亦即这个感性世界本身。在这个意义上,伽达默尔的见解是中肯的。“由于形而上学把事物的真实存在理解为直接被‘思想’所接受的本质,存在经验的语言性质就被隐蔽了。”他还指出,“凡在有人说语言的地方,语言都有它们的现实,或者说,凡在人们能够互相理解的地方,都有语言的现实”。伽达默尔对“语言的现实是人们理解的基础”的这种态度,在马克思那里深刻地表达为人的现实的生活过程,即以感性活动为基础所形成的感性世界,与此同时,作为这个感性世界的语言也一并被揭示了出来。

教育活动心得篇五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以主体教育为核心的教育理念日益受到重视。主体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在过去的学习中,我深刻体会到了主体教育的重要性,这使我充分认识到了自身的不足,提高了我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下面,我将围绕主体教育的核心概念,总结出五个方面的心得体会。

首先,主体教育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在传统的教育中,教师主导课堂教学,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而主体教育则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在学习中,我发现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当我有问题时,我不再依赖老师的指导,而是主动去查阅资料、思考和探索。通过自主学习,我不仅能更快更好地掌握知识,还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其次,主体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在传统的教育中,注重的是学生的知识积累,而主体教育则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合作能力和综合素质。在学习中,我学到了很多扎实的知识,但更重要的是,我学到了如何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如何与他人合作,如何培养自己的品格和情感。通过培养能力和素质,我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更好地面对未来的挑战。

第三,主体教育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在传统的教育中,学生往往只是被动接受知识,而主体教育则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在学习中,我不再只是听课和做题,而是积极参与讨论、演讲和实验。通过主动参与,我不仅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还能提高自己的表达和交流能力。学习变得更加有趣和有意义,我也更加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去。

第四,主体教育鼓励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反思。在传统的教育中,教师通常会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而主体教育则强调学生自我评价和反思。在学习中,我意识到了自我评价和反思的重要性。通过自我评价和反思,我能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和问题,及时调整和改进。通过反思,我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更好地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最后,主体教育注重学生的发展和成长。在传统的教育中,教育的目的往往只是传授知识,而主体教育则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在学习中,我不再只是追求高分,而是追求全面发展和成长。通过参加各种活动和竞赛,我培养了自己的领导能力、组织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锻炼和挑战,我变得更加自信和坚韧,更加适应社会的需求和挑战。

总之,主体教育给了我一个更加广阔和开放的学习平台,培养了我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了我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主体教育是一种创新的教育理念,对我们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我相信,在主体教育的指导下,我们将能够更好地实现个人价值,并为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教育活动心得篇六

第一段:介绍主体教育的背景和目的(200字)

主体教育,是指对高等教育阶段学生进行的以培养主体性为目标的教育。主体教育的出现,是为了适应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助力培养具有独立思考、创新能力、责任担当的高素质人才。通过开展主体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社会的进步和创新提供人才支持。

第二段:主体教育的实施方式和特点(200字)

主体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习主体教育的理论知识,了解主体教育的目的和意义,提高对主体思维的认识;二是参与实践活动,锻炼主体能力,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参与团队合作,提高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四是进行社会实践,了解社会的需求和问题,培养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主体教育的特点是实践性强、开放性广、综合性强。通过主体教育的实施,可以培养学生的领导才能、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使学生在不同领域都能有所贡献。

第三段:主体教育带来的收益和启示(300字)

主体教育的实施对学生来说,是一次宝贵的机会,可以让每个个体都能得到发展和提升。通过实践,学生可以从中获取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增强竞争力。同时,主体教育也能够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激发潜能,培养自信心和自主意识。主体教育的实施,还可以为学生提供与社会互动的机会,让他们更好地了解社会的需求和问题,培养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学生在主体教育中锻炼出的各项能力和素质,将为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和社会交往打下坚实基础。

第四段:主体教育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法(300字)

在主体教育的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难题。首先,可能会出现统一性难题,即如何保证主体教育的实施能够既有整体性又有个体性。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通过开展一系列的统一培训和活动,让学生在统一的规范下获得个性化的发展。其次,主体教育可能存在参与度不高的问题,即学生对主体教育的认可度和积极性不高。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加强对主体教育的宣传和推广,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主体教育的价值和意义。最后,主体教育还有可能面临资源不足的问题,即缺乏足够的教育资源和活动场所。解决这个问题,应加强相关教育资源的建设和投入,提高主体教育的实施效果。

第五段:对主体教育的展望和期待(200字)

主体教育是一种创新的教育模式,对培养高素质人才、促进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未来,我们希望主体教育能够得到更加广泛的推广和深入的实施,让更多的学生从中受益。同时,我们也期待主体教育能够不断创新,针对学生的需求和社会的发展动态,及时调整教育内容和方式,提高主体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在主体教育的基础上,还可以进一步推进学生创业教育、社团活动等,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培养出具有领导能力、创新能力和责任感的优秀人才,为国家和社会的繁荣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共1200字)

教育活动心得篇七

主体教育是一种基于培养学生主体性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力。通过学习主体教育,我深刻认识到学生作为主体的重要性,体会到了主体教育的效果和必要性。下面,我将从自我认知、学习意愿、团队合作、问题解决和成就感五个方面,分享我的主体教育心得体会。

首先,主体教育让我对自己有了更深入的认知。在传统教育下,我常常是被动接受知识,缺乏自主思考和行动。而主体教育注重发掘学生的潜能和特长,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我逐渐认识到自己的兴趣和优势,并获得了更多自信。举例来说,我在一个主体学习项目中选择了研究音乐,通过探索自己的爱好,我发现自己在音乐方面有天赋,并开始了长期的音乐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我不仅提高了自己的技能水平,还增加了对音乐的热爱,对自己的价值有了更清晰的认知。

其次,主体教育激发了我对学习的积极意愿。在传统教育下,学生往往是被动学习的对象,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热情。而主体教育则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在主体教育的实践中,我逐渐意识到学习是一种快乐和进步的过程。我开始主动关注自己在学习中的兴趣点,积极探索和研究感兴趣的领域。同时,我也通过参与各种学习活动,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让学习成为一种乐趣。

第三,主体教育培养了我与他人团队合作的能力。在主体教育中,学生是一个主动参与者,需要与他人进行合作和交流,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在这个过程中,我学会了倾听和尊重他人的意见,学会了与他人合作并共同解决问题。通过与他人合作,我不仅认识到了团队力量的重要性,还培养了自己的沟通和合作能力。举例来说,我曾参与一个团队项目,学习如何与他人合作,分工合作,按时完成任务。通过这个项目,我不仅学到了更多的知识,还培养了自己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

第四,主体教育培养了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传统教育下,学生往往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主体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创新。在主体教育的实践中,我逐渐学会了自主思考,学会了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通过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我能够更好地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提高自己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主体教育给予了我成就感和自豪感。在传统教育下,学生往往是接受评判和比较的对象,缺乏自我肯定的机会。而主体教育则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发展,给予学生成就感和自豪感。在主体教育的实践过程中,我自主学习、自主决策和自主实践,获得了丰富的经验和成就感。这些成就不仅提高了我的自信心,也激励我继续学习和成长。

总而言之,主体教育使我深刻认识到自己作为学习的主体的重要性,促使我主动参与学习,培养了自己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带给我成就感和自豪感。我相信,通过主体教育的坚持推行,学生们将能够更好地发挥他们的主体性,成为能够自主思考和创新的未来人才。

教育活动心得篇八

1.让学生明白“感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让学生学会如何感恩,进而把这种行动内化为一种习惯。进一步推动

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3.形成一份倡议书,发动全校学生接受感恩大教育。

二、活动准备

1.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其对父母的理解程度,并对数据进行统计。

2.一位学生家长的来信。

3.收集部分学生及家长的照片。

4.收集学生成长经历中的一些感恩事件。

三、活动设计

1、引入

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是感恩节。感恩节是美国人民独创的一个古老节日,

也是美国人合家欢聚的节日,备感因此美国人提起感恩节总是亲切。感恩节的由来要一直追溯到美国历史的发端。16,著名的“五月花号”船满载不堪忍受英国国内宗教迫害的清教徒102人到达美洲。1620年和16之交的冬天,他们遇到了难以想像的困难,处在饥寒交迫之中,冬天过后,活下来的移民只剩50来人。基于“来者是客”的信念与习俗,印第安人给这些移民送来了生活必需品,并且教导他们狩猎、捕鱼和种植玉米、南瓜等等生存方法。今天,我们也就“感恩”这一话题来聊聊。首先,我想知道同学们是如何看待“感恩”的。你们认为为何要“学会感恩”?请同学们踊跃发表自己的见解。

2、感恩大讨论

(1)、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的作用上。

(2)、从现在的社会风气来看。

(3)、从学生的自身发展要求来看。

(4)、从“感恩节”的作用来看。

是啊,有位哲人曾说过:“这世界上最大的悲剧或不幸,就是一个人大言不惭地说没有人给我任何东西”。没有父母的养育之恩,我们何以成人;没有老师的教诲之恩,我们何以成材;没有朋友的友爱之恩,我们何以快乐;没有大自然的赐予之恩我们何以雨露我们的成长,时时接受着各方面的恩赐。相信,同学们已经打开记忆的闸门,那么,让我们一起来分亨你们的成长中的感动吧!

三、感恩故事大搜索

四、感恩大调查

广东省南华技工学校存档资料广东英德

问题1:你知道父母的生日吗?

问题2:你知道父母的健康状况吗?

问题3:你知道家庭的教育费用所占的年收入吗?

问题4:你能经常与父母沟通、交流吗?

问题5:你会厌烦父母的说教,甚至恨父母吗?

问题6:你的父母文化层次低或社会地位低,你会看不起父母吗?

问题10:你知道你的父母最喜欢的东西吗?

师:我相信,从刚才的调查结果中可看出,我们对父母的付出较以家长的付出是多么地微不足道啊!我们的家长,为了孩子接受好的教育,省吃俭用到教育条件好的地方买房;只要听到对孩子有益的书籍,营养品等,家长们毫不犹豫地掏钱。而面对几十元一件的心仪的服装却斟酌再三;所以家长们为你们多了一丝丝华发,添了一道道皱纹。孩子们,我们可以为一个陌生人的点滴帮助而感激不尽,却无视朝夕相处的父母给予我们的种种恩情,这实是一种道德扭曲啊!感恩不待时,拿出我们的实际行动,向爱我们的人和我们所爱的人感恩吧!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具体做法。

五、感恩方法大奉献

(1)为工作劳累了一天的父母倒一杯茶,揉揉肩,讲讲笑话。

(2)每天好好学习,回家聊聊学习情况,谈谈收获,讲讲感受,给父母一个好心情。

(3)多体谅、理解父母,不与父母争吵,多为父母着想。

(4)学会拥抱父母,说声“谢谢”。

(5)为父母分担一些家务和烦恼。

(6)学会节约,不浪费父母的劳动成果。

(7)每天反思,学会对父母说“对不起”。

(8)学会尊重、关爱身边的人。多做有心人,及时送上温暖。

(9)多做慈善事业,尽自己最大的力量为社会、国家、人民作贡献。

六、结束语

心存感激,生活中会少些怨气和烦恼。心存感激,心灵上才会获得宁静和安详。心存感激地生活,才会敬畏地球上所有的生命,珍爱大自然的一切惠赐。心存感激地生活,才会时时感受生活中的“拥有”而不是“缺少”。感激不只是一种心情,而是一种素质。不仅要心存感激,还要学会感恩。让我们学会不但要感恩父母,还要感恩所有关怀过我们,所有把恩惠赐予过我们的人和物。同学们,让这种民族精神代代相传吧!

相关范文推荐
  • 09-29 最新科学骨干教师个人工作总结报告(精选10篇)
    报告,汉语词语,公文的一种格式,是指对上级有所陈请或汇报时所作的口头或书面的陈述。那么报告应该怎么制定才合适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报告范文,希望能够帮
  • 09-29 猜猜我有多爱你心得体会幼师版 猜猜我有多爱你教案(优秀8篇)
    从某件事情上得到收获以后,写一篇心得体会,记录下来,这么做可以让我们不断思考不断进步。好的心得体会对于我们的帮助很大,所以我们要好好写一篇心得体会下面是小编帮大
  • 09-29 2023年小学体育教育教学工作计划(精选5篇)
    计划是提高工作与学习效率的一个前提。做好一个完整的工作计划,才能使工作与学习更加有效的快速的完成。写计划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我帮大家
  • 09-29 教育心得体会 教育专题教育(模板7篇)
    心得体会是我们对自己、他人、人生和世界的思考和感悟。心得体会是我们对于所经历的事件、经验和教训的总结和反思。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大全,供大家参考借
  • 09-29 最新风险防范警示教育心得体会(模板6篇)
    心得体会是个人在经历某种事物、活动或事件后,通过思考、总结和反思,从中获得的经验和感悟。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恰当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最新心得体会范文大全,希
  • 09-29 2023年教育培训感受心得 教育培训月号心得体会(大全9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
  • 09-29 幼儿园文明校园创建活动总结(实用5篇)
    总结是在一段时间内对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促使我们思考,我想我们需要写一份总结了吧。那关于总结格式是怎样的呢?而个人总结又该怎
  • 09-29 最新入团申请书的格式图 入团申请书初一格式(精选5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
  • 09-29 一年级老师班主任工作计划表(优质6篇)
    时间就如同白驹过隙般的流逝,我们的工作与生活又进入新的阶段,为了今后更好的发展,写一份计划,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准备吧!我们该怎么拟定计划呢?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
  • 09-29 小学毕业班学生评语(优秀5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