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合同范本>2023年两个铁球同时落地教学实录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通用10篇)

2023年两个铁球同时落地教学实录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通用10篇)

时间:2023-09-29 05:53:47 作者:字海2023年两个铁球同时落地教学实录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通用10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两个铁球同时落地教学实录篇一

知识与能力:

1、 认识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根据上下文理解信奉、固执、胆大妄为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研讨性学习,弄清伽利略是怎样不盲目迷信权威的话的,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情感与态度:学习伽利略独立思考,敢于破除迷信,尊重实践的科学精神和认真研究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能理解伽利略怎样用实践来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话是靠不住的。

[教学难点]:初步学习通过对具体事例及人物的动作、语言等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两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这节课我们认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就是17世纪意大利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伽利略、谁能结合课前搜集到的资料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资料、互相补充,对伽利略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2、(出示课文插图)同学们,这就是意大利著名的比萨斜塔,1590年,年轻的数学教授伽利略就在这里做了举世闻名的实验。板书课题: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下面就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去感受这次意义重大的实验。

二、检查预习,学习生字词。

1、掌握违、妄、执三个字的读音

2、重点字的书写提示

让学生仔细观察课后生字表的汉字,找出容易写错的地方,并让学生在本子上写一写自己容易写错的字。

3、学生快速默读课文。

4、思考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文章的主要人物是谁?

三、结合重点语段,感知人物形象

1、结合课文内容填空,并说明理由。伽利略是一个( )的科学家。

2、指名朗读能体现伽利略善于思考的品质的语句。并让学生结合课文的句子理解

信奉一词的意思。

3、齐读第三自然段,把有关伽利略思考过程的句子划出来。

4、四人小组讨论伽利略的疑问是怎样产生的,并用简单的方式说明伽利略的思考过程。老师进行适当的点拨。

5、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读出伽利略思维的严密,注意如果那么但是如果就这样的关联词语。

四、升华情感,小结课堂内容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课后的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思考:伽利略为了证明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是怎样进行试验的?别人有哪些反应?

(二)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1、读后思考:伽利略是怎样用事实来证明的? 2 为什么要进行多次试验? 请找出能反映试验多次的词语,说说它的意思。 3、伽利略多次试验的结果怎样? 4、齐读这段话。

(五)课堂作业设计 朗读课文。

两个铁球同时落地教学实录篇二

1、认识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根据上下文理解“信奉、固执、胆大妄为”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学习通过典型事例表现谷物品质的写法。

4、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

1、布置学生搜集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的图片和生平资料。

2、教师制作能够直观反映两 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课件及课文插图幻灯片。

两课时

第一课时

1、教师拿出两个易拉罐,一个还未开封,是满的,另一个则已经空了。教师拿着两个易拉罐让同学们看一看,用手掂量掂量。

其实今天的课文就解答了这样的问题,只不过,老师试验的对象的是易拉罐,而课文中说的是铁球。

(反思:看来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直观可感的东西特别感兴趣。让他们动动手,使得课堂气氛空前活跃,学习热情也异常高涨。)

1、提出读书要求:自己小声读课文,思考这个试验是谁做的,在什么情况下、怎样做的?为什么要做这个试验?然后试着连起来说一说。

2、出示生字,边读边解释。其间融入亚里士多德、伽利略以及比萨斜塔的介绍。(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资料、互相补充,教师补充介绍)

出示课文中的多音字,指导读音、组词。

读反复朗读,练习把课文读流利,画出你最受启发的句子,再反复读一读,并在空白处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3、小组内初步交流。

4、自主读书,诱导感悟

同学们,我们已经充分朗读了课文,并初步交流了自己的读书感受。下面,就请同学们再一次放声朗读课文,可自读,也可同桌互读。(学生自主读书)

5、把你认为自己读得最好得段落读给大家听。

两个铁球同时落地教学实录篇三

一.导入:

(出示图片)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塔吗?对,这就是“斜而不塌”的比萨斜塔,1590年意大利人加利略就在这座斜塔上做了著名的试验,使这座塔名声大噪,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有关于这个试验的文章。

请看老师板书课题。(板书课题)

谁来读读课题?(指名一位同学读。)你读得很准确,这里有一个多音字,“着地”的“着”字,在这里读zhao,是“接触”的意思。(在“着”下面加黑点。)

请大家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领略人物。

1.概述课文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讲了件什么事呢?请同学们轻轻翻开书,自己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谁来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件什么事?(学生概述课文)真好!这位同学采用抓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来概述全文,真善于学习!|真好!这为同学会围绕课题来概述课文,真是不错的方法。

3.先来读读介绍加利略的语段,谁来?(学生读第一段。)

4.从这段话中,你对他有了哪些初步的了解?(伟大的人,爱提问题的人)

5.是啊,(出示课件)伽利略研制了世界上第一架放大倍数为33倍的天文望远镜,发现月球表面并不平滑,而是呈现不规则的凹凸起伏。发现银河也不是人们所说的银白的云彩,而是由千千万万颗星星所组成的等等许多许多,在科学领域上做出了杰出贡献。你还知道他有哪些成就?(学生说自己课下搜集到的资料)

7.那课文中是怎样描述亚里士多德的?谁来读读?(学生读第二段。)对,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被成为是百科全书,他的思想影像了人类近两千年,人类历史上再没有第二个人像他那样对人类的启蒙做出那么大的贡献,他死后的一千多年里,人们遇见解答不了的难题还是会从他的著作中区寻找答案。他就是西洋人眼中无人匹敌的领袖。所以,人们把他的话当成是不容更改的真理,谁要是怀疑亚里士多德,人们就会这样(点击)责备他:(出示:“你是什么意思?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请一位同学来读读这句责备的话。

8.感受信奉

假如你就是一位信奉亚里士多德的生物学家,当听到有人怀疑他的理论的时候,你会大声的责备他:让学生读。

三.置疑

就在人们狂热的信奉亚里士多德的时候,加利略却对他的一句话产生了怀疑。哪句话,找出来。(出示亚的话。)谁来读?。

1. 你是怎么理解这段话的?(说明重球比轻球先着地,速度是轻球的十倍。)

看老师演示。(演示)

2. 这说明,亚里士多德认为物体下落的速度与重量有关。(板书)

4. 请学生用道具便说边演示。

5. 刚才从同学们的演示中,我们明白了加利略的疑问是怎样产生的,一起再来看看动画演示。(放动画演示)大家可以看到,同样一个事实却产生了两种截然相反的结论,看来伽利略的置疑是有道理的。

6. 亚里士多德凭着“自信的直觉”,提出了“重物体比轻物体下落的速度要快些”的观点,这种观点统治了西方学术界近两千年,人们对此毫不怀疑,但加利略却对这段话产生了疑问,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不迷信权威的人。)板书。

四.自己做试验

过渡:带着这样的疑问,加利略是怎么做的呢?请同学们一起来看看课文的第四自然段,划出相关语句。

1.(出示:加利略带着。。。。)请一位同学来读读。

2. 再来看这段,自己再读读,看看有什么不同?(少“反复”和“许多次”)(课件,点红)

3. 体会两句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4. 所以,你认为加利略是个什么样的人?(严谨治学,有科学试验态度的人。)板书。他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这使我想象到,他站在椅子上,一手拿一个一磅重的铁球,一手拿一个十磅重的,两个铁球同时脱手,结果是:学生说。。。。。。。。

你能也像我这样想象下去吗?学生说。

5. 过渡:加利略严谨治学,科学试验,最后的结果是什么呢?找出书中的话说说。(读“两个。。。。。”)由此,我们看出亚里士多德的确说错了,物体下落的速度与轻重没有关系。(把有关的板书改过来。)

6. 过渡:一次次的试验,一次次的成功,一次次的证明自己推断的正确性,一次次的试验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话的确说错了。他很清楚同为科学家的布鲁诺曾因为坚持“日心说”而触怒教廷被逮捕,此时此刻,他在想些什么呢?(坚持做公开试验)

五.公开试验

1. 出示书上的图,看,消息一传开,许多人都争先恐后的来到比萨斜塔,他们要看看到底是谁嬴谁输。你们瞧,斜塔周围的人议论纷纷,他们都在说什么呢?谁来读读书上的话?(学生读,没有感情。)你读的很通顺,请同学们注意看两句话的结尾,出示,都有一个感叹号,你能体会出什么啊?(人们对伽的不满,嘲讽。)

2. 那请你不满的读读第一句话,再请另外的同学嘲讽的读读第二句话。

3. 过度:就是在这一片讥讽声中,加利略登上了斜塔顶端,请看:出示试验的课件。

4. 你看到了什么?(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了)

你听到了什么?(人们的惊呼声。)

你就是惊呼的人群中的一员,你说些什么?

5. 由此,人们都明白了一个道理:出示最后一句话。(先逐个读,后齐读。)

六.总结:

来,我们一起将心中的赞美呼喊出来:出示课文第一句。

结束语:关于加利略在科学上勇敢探索的故事还有很多,同学们可以在课下认真搜集,他不迷信权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研究的精神值得每个人学习。同时,对课文最后“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一句,同学们在生活中肯定都深有体会,我们下节课可以一起交流。下课。

板书:

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速度与质量有(无)关

加利略   亚里士多德

大胆质疑     

伟大   不迷信权威   

执著追求真理

两个铁球同时落地教学实录篇四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伽利略、辩论、信奉、违背、一磅、拴住、拖着、宣布、固执、比萨城、胆大妄为”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

4.初步学习通过对具体事例及人物的动作、语言等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教学重点: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过程;

教学难点: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学习通过对具体事例及人物的动作、语言等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相关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激趣

生: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预习课文知道的。

师:谁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生:伽利略。

师:今天,我们通过25课的学习,要了解伽利略通过哪些步骤成功地得出这个结论。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自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学习课文生字新词。

3.检查交流。

1)指名学生分节朗读课文,进行正音;

2)学习生字新词,注意多音字“的”的读音和用法;

3)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走进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

1.再读课文,说说对这两个人物的初步了解。

2.人们是怎样对待亚里士多德的?你从哪里看出来?人们为什么会这样对待他?

通过学习1、2两节让学生明确伽利略的特点和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态度。

3.朗读1、2自然段。

四、完成课堂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完成作业本、同步练相关字词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对亚里士多德有什么了解?

二、学习精讲课文

(一)了解第一对矛盾(伽利略——亚里士多德)

1.学生读课文。

2.讨论:他们之间的矛盾是什么?

亚里士多德认为:“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

而伽利略对这句话抱有怀疑态度。

3.伽利略的怀疑有根据吗?你从哪里得知?

伽利略通过假设推出两个结论,也就是两点根据。

4.第一个结论是什么意思?

生:这个结论的意思是:1磅重的铁球拖住了10磅重的铁球,使捆在一起的两个铁球落下的速度减慢。

第二种假设与第一种有什么不同?

落下的速度比原来10磅重的铁球快。

能用数学式子表示吗? (上黑板书写)10+1=11 11>10

能仿照第一个结论说说道理吗?

因为把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铁球本身的重量就增加了1磅。用亚里斯多德的话来解释,重量增加了,落下的速度应当比原来10磅重的铁球快。

师:你对这两个结论有什么看法?

生:两个结论正好相反,是矛盾的,说不通。

(二)课文重点设境

导:要想解决这个矛盾,最好的办法是什么?

(出示句子:伽利略带着这个疑问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结果都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的确说错了。)

生读句子,读了句子你有什么发现?

反复——许多次是重复,学生说观点。

(三)了解第二对矛盾

导:伽利略做这个试验不仅要解决和亚里士多德的矛盾,其实他还要解决他和——的矛盾。(信奉亚里士多德的人们)

1.面对年轻的教授,人们是怎样对待他的?

找出句子,反复读。

讨论:人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态度?

(四)再次设置重点情境

导:现在请同学们仔细看插图,对照课文第四段的内容展开想象的翅膀,说说塔下的人们在看到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时的沸腾场面。

1.生想象:……

2.现在,我们来想象一下,站在54.5米高的塔顶上的伽利略此时此刻会怎样呢?

生:……

师:同学们想象得多么具体。现在,我来做试验,现在,请同学们当“塔下的观众”要身临其境。现在开始,一、二、三!

生:啊!……(“塔下的观众”的呼喊声异常热烈)

师:我成功了!(“伽利略”兴奋地站在凳子上举起双臂)

读最后一段。

三、总结课文铺导

伽利略敢于打破迷信权威、坚持科学实践的精神。

……

你有没有这样的事例呢?

四、完成作业。

两个铁球同时落地教学实录篇五

1、正确读写生字、新词,理解个别词语。(重点)

2、熟练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难点)

3、设计有关基础知识的练习题。

4、初步了解伽利略是个怎样的人。(尝试)

2、简单介绍你对伽利略的了解。我所知道的他的情况有限,哪位同学向我详细介绍一下他的成就。

(1)小老师用自己的方式检查课文朗读情况。(是否正确、流利)

(2)小老师用卡片出示词语指名读、解释词语。(针对学困生)

(3)小老师听写典型的词语。

(1)课文主要内容写了什么?

(2)伽利略是个怎样的人?

(教师边听课边做记录,检查工作完后作补充、指导、评价)

1、分组交流设计的题目。(教师巡视指导。)

2、评选设计题目优秀的学生并给予鼓励。(特别是学困生)

3、教师用小黑板出示练习题。(重点是学困生)

4、反馈课文主要内容。(小黑板出示课文主要内容的练习题。)

教师做好记录,以待下节课解决。

板书设计:

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伽利略)

两个铁球同时落地教学实录篇六

备注:2009年3月,天润实验学校首届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教案,借班上课,准备时间一天,详案。

设计: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天润实验学校南山博友

【教材简析】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是人教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七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说的是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年轻时代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勇敢挑战人人信奉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一句话,并经过反复求证和公开试验,用事实捍卫了真理。从文本价值上说,课文赞扬了伽利略不迷信权威的独立人格和执著追求真理的精神,是教育学生尊重权威但不能盲从以及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好教材。从文章表达上看,主要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通过从质疑、求证到公开试验这样的具体事例来表现人物品质;二是通过环境或侧面描写来烘托人物,这些理应成为学生语言学习的重要资源。所以,教学这篇老课文,就必须立足新课程背景做新的文本审视教学处理,注重阅读感悟,着力言意兼得,实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和谐统一。

【学习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根据上下文理解“信奉、固执、胆大妄为”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试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

3.初步学习通过典型事例和人物心理、言行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弄清伽利略是怎样不盲目迷信权威的话的,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初步学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搜集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的图片和生平资料。

2.教学课件等。

【课前激励】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一起玩个名字叫做《反义词》的游戏。要求是a同学读屏幕上的a句,b同学则要根据提示的括号填出反义词并朗读句子或模仿做相应的动作。(课件出示三组句子)

第一组:a:我很(聪明)。

b:我很()。

教师辅助:

a:看看你那双明亮的大眼睛就知道你肯定是一个聪明可爱的孩子!

b:这么快你就把聪明的反义词找出来的,还读得这么好,你怎么可能会愚蠢呢?

第二组:a:小狗(大)声地叫着:“旺、旺旺……”

b:绵羊()声地叫着:“咩、咩咩……”

教师辅助:

a、b:抓住大、小声,引导学生读。学生在模仿朗诵中其乐融融,俨然没有了紧张情绪。

第三组:a:我很(矮小)。(老师读)

b:我很()。

教师辅助:

a、b:呵呵,你高大吗?结果好像反了哦!你该读a句,我读了b句

哈哈,老师这也叫高大?看来若按老师的意思还得请来蓝球明星姚明来读这话了!

【教学流程】

一、直接导课

师:其实反义词随处可见,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文章《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中就包含了许多反义词。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课本,仔细的读读文章,找一找文中的反义词,看谁能找到隐藏最深的那组!

生:自由读文章,找反义词。

(大——小多——少重——轻信奉——怀疑……)

二、扣“信奉”,确定亚里士多德“神”的权威。

师:板书“信奉——怀疑”

师:你眼光够犀利的,隐藏最深的一组反义词被你拎出来了,你是从哪句话中找到的?请你读出来。(课件出示)

师:“信奉”是什么意思?

生汇报:尊敬相信与崇拜

师:人们相信与崇拜亚里士多德到什么程度?

生汇报:不容更改

生汇报:谁要是怀疑亚里士多德,人们就会责备他:“你是什么意思?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

师:你能加上动作来指责我吗?

生:神、祖宗、观音菩萨……

师:的确,亚里士多德就被当时的人们尊奉为神灵,他的意志就是神的意志。

师:课件(亚里士多德简介及图像)

(古希腊哲学家、科学家。马克思、恩格斯称他为古希腊哲学中“最博学的人”。他的思想在一段时间内竟统治了整个欧洲。)

生:读简介

师:瞧瞧!当时的人们就是这样把他尊为神灵的,他的认为都是正确的。这就是“信奉”。

师:我就是亚里士多德,我还这样说过——(课件出示)

(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

生:齐读

师:“我”告诉了你们什么?

生:重的物体落的快,轻的则慢。

师:信奉亚里士多德的忠实的你们,他说得对吗?(随便问几名学生,统统相信)

二、扣“怀疑”,一疑激起千层浪。

师:伽利略不单单是个人观点的怀疑,他还要站在比萨斜塔上做公开试验,公然挑衅亚里士多德的权威。

生1:这个青年真是胆大妄为,竟想找亚里士多德的错处!

生2:等会儿他就固执不了啦,事实是无情的,会让他丢尽了脸!

师:课件出示

“消息很快传开了。到了那一天,很多人来到斜塔周围,都要看看在这个问题上谁是胜利者,是古代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呢,还是这位年轻的数学教授伽利略?有的说:‘这个青年真是胆大妄为,竟想找亚里士多德的错处!’有的说:‘等会儿他就固执不了啦,事实是无情的,会让他丢尽了脸!’”

生:个性朗诵

师:难道这么多的人们就这两种声音?请同学们动笔写一写,把他写在这段话的后面。比一比看谁写得好,说得又好,谁就有资格与老师一起参加表演。(课件出示)

“消息很快传开了。到了那一天,很多人来到斜塔周围,都要看看在这个问题上谁是胜利者,是古代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呢,还是这位年轻的数学教授伽利略?有的说:‘这个青年真是胆大妄为,竟想找亚里士多德的错处!’有的说:‘等会儿他就固执不了啦,事实是无情的,会让他丢尽了脸!’”还有的人()地说:“___________。”

生:汇报(精彩的出列参与表演)

生:(议论纷纷)参与表演的同学则尽情的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合理安排好扩音器)。

师:从刚才的议论声中,你听出了什么?(猜疑、指责、唾骂、怀疑、鼓励……)

三、明理,丰实伽利略形象

师:课件出示

(他想: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那么把这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就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慢;但是,如果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就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快。这样,从一个事实中却可以得出两个相反的结论,这怎么解释呢?)

生:自由诵读,谈自己的收获。

师:是的,从同一个事实中却得出了两个截然相反的结论,这的确让人难以质信。我们再来看看当时的权威人士——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师: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同时演示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师:这怎么解释呢?

生:(伽利略带着这个问题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结果都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的确说错了。)(课件出示)

师:“反复”的近义词是什么?

生:重复

师:能把“反复”换成“重复”吗?一、二组读“反复”句,三、四组读“重复”句;个人比较读。(课件出示)

a、伽利略带着这个问题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结果都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的确说错了。

b、伽利略带着这个问题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结果都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的确说错了。

生:不能,重复只是单调的机械的再次做;而反复就不同,反复不但是做的次数多,而且每做一次都会在上次的基础上改变试验因素或者是改进试验方法。

师:是呀,伽利略通过改变高度、球的材料、大小……通过自己严谨的试验来求证的态度,最终得出了正确的结论:(课件出示)

(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

师:因为伽利略大胆推测,反复试验,他凭借对真理的执著追求,勇敢的舍弃盲目的信奉,通过反复多次科学严谨的试验,在比萨斜塔上向世人公开试验,向权威发起挑战。(板书:大胆推测,反复试验)终于让人们明白了——(课件出示)

(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

师:难道就只有亚里士多德会犯错误吗?比较句子,比较读。

a、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

b、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亚里士多德这位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

师:能换吗?

生:不能,b句只告诉我们只有亚里士多德这位大哲学家说的话不全都对。其实除了他,还有很多科学家、著名人士也会说错话。

师:那你觉得谁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

生:毛泽东、郭沫若、孔子、老师、同学……

师:是的,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批判的去接受一切,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不盲从,要具有怀疑的精神。

师:伽利略就是质疑的典型代表,他不迷信权威,他不怕别人嘲笑,不顾别人的责骂,甚至于不畏惧当时势力最强大的教会组织。他一生执著的追求真理,贡献卓著。(课件出示)

(伽利略·伽利雷(1564~1642)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后期伟大的天文学家、力学家、哲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也是近代实验物理学的开拓者,被誉为“近代科学之父”。为了纪念伽利略的功绩,后人把木卫一、木卫二、木卫三和木卫四称为伽利略卫星。……)

四、运用,质疑教材。

师:学习了这篇课文相信同学们一定受益匪浅。那现在同学们你仔细读读伽利略得出的结论这几句话。(课件出示)

(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

师:你觉得它表达没有出入吗?(引:同样重的铁球一个从10米高处落下,一个从100米高处落下,也同时着地?)

师:(课件出示)

(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同一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

师:作者、教材编者也有失误的时候呀!

板书:信奉——怀疑大胆推测

反复试验

作业:

一、识记关于“真理”的名言警句:

1、只有忠实于事实,才能忠实于真理。——周恩来

2、世界上没有绝对的真理,只有绝对追求真理的人。

3、真理的大海,让未发现的一切事物躺卧在我的眼前,任我去探寻。——牛顿(英国)

4、人的天职在勇于探索真理。——哥白尼(波兰)

5、一切推理都必须从观察与实验得来。——伽利略(意大利)

6、总有一天,真理会取胜。即使真理在他一生中未能得到胜利,为了坚持真理也会使他变得更好,更加聪明。——赫胥黎(英国)

二、搜集像伽利略这样的科学家,阅读他们的个人资料。比如布鲁诺……

布鲁诺,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思想家、自然科学家、哲学家和文学家。他批判了被教会奉为神圣不可侵犯的地心说,勇敢地捍卫和发展了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并把它传遍欧洲。正因为如此,布鲁诺引起了罗马宗教裁判所的恐惧和仇恨。1600年2月17日,布鲁诺被处以火刑。他向围观的人们庄严地宣布:“黑暗即将过去,黎明即将来临,真理终将战胜邪恶!”英勇就义!1889年6月9日,在布鲁诺殉难的罗马鲜花广场上,人们为他树立了一尊铜像,以永远纪念这位为真理而呐喊、为科学而献身的伟大思想家。

两个铁球同时落地教学实录篇七

生:“胆大妄为”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师:(教师随即在黑板上写下这个词,并故意将“妄”写成“忘”字。)

生:老师把“妄”字写错了。这里应是“女”字底的“妄”,不是“心”字底的“忘”。

师:老师写错了吗这里为什么用“女”字底的“妄”,而不是“心”字底的“忘”呢大家查查字典,说说理由。

生:“女”字底的“妄”是“乱,荒诞不合理”的意思,“心”字底的“忘”是“忘记”的意思。

生:“胆大妄为”的意思是“毫无顾忌地胡作非为”,所以这里应该用“女”字底的“妄”。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好,老师的确写错了。由此可见,老师也有错误的时候。(教师在黑板上把“忘”改成“妄”)

生:我们不能盲目相信有权威的人,不能盲目迷信我们所崇拜的人,要敢于向他们提出疑问。

生:我们还要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或者试验,得出科学的答案。

题 目: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案例

片断一:

1、出示了亚里士多德的话后 , 老师问:人们的态度是怎样的?

学生回答:当时的人们非常相信亚里士多德的话。

2 课文中是用哪个词来说明人们非常相信的?

学生回答:信奉。

3、 让学生比较:“信奉”和“相信”有什么区别?用信奉这个词好在了哪里?

评课:

通过比较,学生很快就明白了人们对亚里士多德是多么的崇拜。从而更佩服伽利略敢于怀疑亚里士多德话。随即学生对于人们的”责备”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随机进行朗读训练,学生读的非常到位。把人们的这种深信不疑表现得淋漓尽致。似乎一切都很圆满,偏偏有个年轻的数学家伽利略提出了疑问。李老师又不惜花时间,再一次引领学生在伽利略的实验上咬文嚼字。

片断二:

1、伽利略做试验有什么特点?

学生:他一次又一次地做,做了许多次。板书:许多次

学生:他每一次的结果都是一样的。

2、他每一次试验的过程怎样的呢?谁能从文中找到答案。

学生:每一次做的试验都是由区别的。因为书上有个词说:反复做。

评课:学生的思路完全打开了,说了许多不同的试验方法,比如说试验的场地不同,试验的材质不同,形状、大小等等。学生也真正明白了什么叫“反复”。白老师又马上一引,伽利略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引导学生推敲“如果”。伽利略也只是怀疑,所以他必须用无数的不同实验去求正自己的想法,毕竟亚里士多德是个伟大的哲学家。

在这篇文章中,伽利略是个爱探究的数学家,老师也带着我们学生进行了一番推敲和探究语言文字的心路历程。实现了语文工具性的特点。

纵观整节课,我发现老师的教学设计真的考虑很周到,只是如果在设计的时候能够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也许这节课会更完美无缺。

两个铁球同时落地教学实录篇八

1、认识3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给课文分段,说出各段段意及课文的主要内容。

识字、写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给课文分段,说出各段段意及课文的主要内容。

生字卡片、课件。

一、引入课题,明确目标

1、指名读“单元导读”,说说本单元的专题是什么内容,对我们的学习有什么新的要求。

3、(出示课文插图)同学们,这就是意大利著名的比萨斜塔,1590年,年轻的数学教授伽利略就在这里做了举世闻名的实验(板书课题: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4、出示学习目标

二、预习检测,引导自学

1、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2、多形式检查课文朗读。

三、小组讨论,合作互助

1、学习提示:

(1)小组再读读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根据课文内容,课文可分几部分?每部分写了什么内容?

(3)读1、2自然段,思考:人们为什么称伽利略为辩论家?人们信奉亚里士多德表现在哪?找出相关语句谈感受。

2、小组合作交流

四、精彩展示,点拨释疑

1、小组再读读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教师归纳整理:课文为我们讲述的伽利略是谁?他做了一个怎样的试验?最后试验结果怎样?(伽利略,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他在比萨城的斜塔上做了一次公开试验,把一个重10磅的铁球和一个重1磅的铁球,同时从斜塔顶上落下,结果两个大小不一的铁球同时着地)

2、根据课文内容,课文可分几部分?每部分写了什么内容?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讲人们称伽利略为“辩论家”。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讲当时研究科学的人都信奉亚里士多德,“把他的话当作真理,不容许更改”。

第三部分(第3自然段):讲亚里士多德说的话,从来没有人怀疑过,而伽利略却表示了怀疑。

第四部分(第4—6自然段):伽利略经过多次试验,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话是靠不住的。将四段的段意串起来就是本文的主要内容。

3、读1、2自然段,思考:人们为什么称伽利略为辩论家?人们信奉亚里士多德表现在哪?找出相关语句谈感受。

4、你认为伽利略是一个怎样的科学家?

五、课堂检测,总结评价

1、书写并会听写下列字词,争取写正确,写美观。

伽利略辩论信奉违背一磅拴住

拖住宣布固执比萨城胆大妄为

2、请注意本课的多音字并标注拼音:

着()地更()正的()确胆大妄为()

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人们为什么称伽利略为辩论家?

人们信奉亚里士多德表现在哪?

两个铁球同时落地教学实录篇九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是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主要叙述了伽利略通过思考分析,发现了亚里士多德关于“两个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重的先着地。”这句话存在矛盾,他通过反复试验证明了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最后勇敢地在比萨斜塔公开试验,让大众明白了并不是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都是对的。选编本文的意图是,希望学生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能受到启发:我们尊重,但不能迷信,在自己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能像伽利略那样善于思考,善于分析,从而发现问题并积极探究,以取得相应的成功。同时,能领略到这篇课文通过一个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的品质的写法。另外,课文通过环境描写和侧面描写的方法烘托人物特点的方法,也值得学生学习。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对这样的文章主要内容理解不难,只要老师在课堂上拿两个大小不一的铁球做这试验,学生就明白了。但是,引导学生明白伽利略是如何分析发现了亚里士多德关于“两个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重的先着地。”这句话存在错误就有点难。要想突破这难点,关键是要引导学生反复读,抓住关键词理解。另外,也要采用这样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文章通过环境描写和侧面描写烘托人物特点的写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3个生字,学会12个生字,理解:辩论、信奉、不容更改、真理、违背、胆大妄为、固执等词语。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初步体会文章蕴含的道理。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4、初步领略文章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词典等方法理解生字词。

2、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激发学生不迷信,敢于质疑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词,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伽利略是怎样分析发现亚里士多德关于“两个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重的先着地。”这句话的错误以及他是如何通过试验证明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

教学准备

1、课前布置学生预习生字词,收集有关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的资料。

2、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和两个大小不一样的铁球。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师:同学们,你们相信科学家说的话都是对的吗?

(估计大多数学生都会说相信,也会有几个学生说不相信,老师就请双方各派一两个代表说说各自的理由。)

2、师:是的,早在17世纪的意大利,有位的科学家就通过一个的试验证明了这一点。这位科学家就是伽利略。(幻灯出示伽利略的照片。)

请学生交流伽利略的资料。

3、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这个的试验: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幻灯出示课题:“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指名朗读,提醒学生注意:“着”的读音。

(二)、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并指导学习生字词

1、幻灯出示生字词:伽利略、辩论、信奉、违背、十磅、拴住、拖住、解释、宣布、比萨城、胆大妄为、固执、不容更改、真理。

指名朗读生字词,学生读错的,老师指导读对。

2、请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语,老师请同学举手回答。

3、指导学生在田字格里书写比较难写的生字:辩、磅、释、萨、妄。指导学生辨别 “辩”的形近字:辨和辫。

(三)、带着问题朗读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幻灯出示问题

(1)、伽利略质疑哪位哲学家说的哪句话是错的?

(2)、伽利略为什么会认为这句话是错的?

(3)、为了证明自己的想法是对的,伽利略是怎样做的?

(4)、反复试验证明自己的想法是对的之后,伽利略做出了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

2、指名朗读课文,指导朗读。请学生带着这四个问题在读中思考,在文中划出相关句子。

3、小组积极讨论这四个问题。

4、请学生回答这四个问题,如果学生不懂,老师可指导学生反复朗读相关片段,抓住关键词句理解问题。

在学生回答第一个问题时,老师可请学生交流“亚里士多德”的资料,让所有的学生都了解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他对世界科学做出的贡献是无人可比的,是个非常了不去的人。

在学生回答第二个问题时,老师幻灯出示“伽利略的疑问”,先引导学生质疑:伽利略是怎样想的,请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老师请其他学生解答。学生都不懂,老师播放动画,引导学生通过列数学式明白亚里士多德关于“两个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重的先着地。”这句话是错的。老师再通过引导学生抓住“如果,那么”“……但是……”“如果,就”这三个关联词,了解伽利略思考问题的严谨性,并指导学生用这三个关联词造句。(幻灯出示这三个关联词语。)

相机板书:善于质疑

在学生回答第三个问题时,老师抓住“反复”一词,并通过和学生一起用两个大小不一样的铁球(也可以用不同重量的物体)做实验,引导学生想象伽利略每次试验成功后的想法是什么,导致他继续试验,从而体会到伽利略严谨认真的科学精神——他不允许自己的试验结果有半点差错。

相机板书:反复试验

在学生回答第四个问题后,板书:公开试验

(四)、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通过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

请同学们踊跃交流自己的体会。

板书:我们要尊重,但不能迷信。

(五)、布置作业

幻灯出示作业超市,学生任选其三

1、课后及时复习生字词。

2、抄写文中自己喜欢的词句。

3、熟读课文,把不懂的问题写在相关片段的空白处,下节课讨论。

4、划出自己认为需要仔细体会的句子,在旁边写下感受,下节课交流。

5、课外收集和本篇课文类似的故事,如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布鲁诺的故事,下节课交流。

板书设计

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善于质疑 反复试验 公开试验

两个铁球同时落地教学实录篇十

(出示图片)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塔吗?对,这就是“斜而不塌”的比萨斜塔,1590年意大利人加利略就在这座斜塔上做了著名的试验,使这座塔名声大噪,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有关于这个试验的文章。

请看老师板书课题。(板书课题)

谁来读读课题?(指名一位同学读。)你读得很准确,这里有一个多音字,“着地”的“着”字,在这里读zhao,是“接触”的意思。(在“着”下面加黑点。)

请大家齐读课题。

1.概述课文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讲了件什么事呢?请同学们轻轻翻开书,自己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谁来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件什么事?(学生概述课文)真好!这位同学采用抓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来概述全文,真善于学习!|真好!这为同学会围绕课题来概述课文,真是不错的方法。

3.先来读读介绍加利略的语段,谁来?(学生读第一段。)

4.从这段话中,你对他有了哪些初步的了解?(伟大的人,爱提问题的人)

5.是啊,(出示课件)伽利略研制了世界上第一架放大倍数为33倍的天文望远镜,发现月球表面并不平滑,而是呈现不规则的凹凸起伏。发现银河也不是人们所说的银白的云彩,而是由千千万万颗星星所组成的等等许多许多,在科学领域上做出了杰出贡献。你还知道他有哪些成就?(学生说自己课下搜集到的资料)

7.那课文中是怎样描述亚里士多德的?谁来读读?(学生读第二段。)对,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被成为是百科全书,他的思想影像了人类近两千年,人类历史上再没有第二个人像他那样对人类的启蒙做出那么大的贡献,他死后的一千多年里,人们遇见解答不了的难题还是会从他的著作中区寻找答案。他就是西洋人眼中无人匹敌的领袖。所以,人们把他的话当成是不容更改的真理,谁要是怀疑亚里士多德,人们就会这样(点击)责备他:(出示:“你是什么意思?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请一位同学来读读这句责备的话。

8.感受信奉

假如你就是一位信奉亚里士多德的生物学家,当听到有人怀疑他的理论的时候,你会大声的责备他:让学生读。

1.你是怎么理解这段话的?(说明重球比轻球先着地,速度是轻球的十倍。)

看老师演示。(演示)

2.这说明,亚里士多德认为物体下落的速度与重量有关。(板书)

4.请学生用道具便说边演示。

5.刚才从同学们的演示中,我们明白了加利略的疑问是怎样产生的,一起再来看看动画演示。(放动画演示)大家可以看到,同样一个事实却产生了两种截然相反的结论,看来伽利略的置疑是有道理的。

6.亚里士多德凭着“自信的直觉”,提出了“重物体比轻物体下落的速度要快些”的观点,这种观点统治了西方学术界近两千年,人们对此毫不怀疑,但加利略却对这段话产生了疑问,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不迷信权威的人。)板书。

过渡:带着这样的疑问,加利略是怎么做的呢?请同学们一起来看看课文的第四自然段,划出相关语句。

1.(出示:加利略带着……)请一位同学来读读。

2.再来看这段,自己再读读,看看有什么不同?(少“反复”和“许多次”)(课件,点红)

3.体会两句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你能也像我这样想象下去吗?学生说。

5.过渡:加利略严谨治学,科学试验,最后的结果是什么呢?找出书中的话说说。(读“两个……”)由此,我们看出亚里士多德的确说错了,物体下落的速度与轻重没有关系。(把有关的板书改过来。)

6.过渡:一次次的试验,一次次的成功,一次次的证明自己推断的正确性,一次次的试验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话的确说错了。他很清楚同为科学家的布鲁诺曾因为坚持“日心说”而触怒教廷被逮捕,此时此刻,他在想些什么呢?(坚持做公开试验)

1.出示书上的图,看,消息一传开,许多人都争先恐后的来到比萨斜塔,他们要看看到底是谁嬴谁输。你们瞧,斜塔周围的人议论纷纷,他们都在说什么呢?谁来读读书上的话?(学生读,没有感情。)你读的很通顺,请同学们注意看两句话的结尾,出示,都有一个感叹号,你能体会出什么啊?(人们对伽的不满,嘲讽。)

2.那请你不满的读读第一句话,再请另外的同学嘲讽的读读第二句话。

3.过度:就是在这一片讥讽声中,加利略登上了斜塔顶端,请看:出示试验的课件。

4.你看到了什么?(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了)

你听到了什么?(人们的惊呼声。)

你就是惊呼的人群中的一员,你说些什么?

5.由此,人们都明白了一个道理:出示最后一句话。(先逐个读,后齐读。)

来,我们一起将心中的赞美呼喊出来:出示课文第一句。

结束语:关于加利略在科学上勇敢探索的故事还有很多,同学们可以在课下认真搜集,他不迷信权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研究的精神值得每个人学习。同时,对课文最后“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一句,同学们在生活中肯定都深有体会,我们下节课可以一起交流。下课。

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速度与质量有(无)关

加利略 亚里士多德

大胆质疑

伟大 不迷信权威

执著追求真理

相关范文推荐
  • 09-29 观看夜校第三期心得体会 观看青年大学习第十季第三期心得体会(实用5篇)
    心得体会是我们在成长和进步的过程中所获得的宝贵财富。我们应该重视心得体会,将其作为一种宝贵的财富,不断积累和分享。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
  • 09-29 2023年小学新教师转正定级申请书(通用8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我给大家整
  • 09-29 保护野生动物建议书(大全5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
  • 09-29 最新求职信的自我介绍(模板5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 09-29 最新中学七年级历史教学计划表(通用9篇)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我们又将迎来新的喜悦、新的收获,一起对今后的学习做个计划吧。计划可以帮助我们明确目标,分析现状,确定行动步骤,并制定相应的时
  • 09-29 2023年职工会议纪要(通用5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
  • 09-29 资产管理员的岗位职责 资产管理员工作职责都有哪些(大全5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
  • 09-29 最新应聘服务员的自我介绍英文(实用5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我给大家整理
  • 09-29 2023年校长春季开学典礼讲话(实用5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
  • 09-29 上半年工作总结会议主持词 工程部工作总结会议纪要(汇总8篇)
    总结是在一段时间内对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促使我们思考,我想我们需要写一份总结了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总结呢?这里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