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心得>最新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名言 心得体会实践理论(精选7篇)

最新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名言 心得体会实践理论(精选7篇)

时间:2023-09-29 13:48:09 作者:文轩最新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名言 心得体会实践理论(精选7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名言篇一

理论和实践是两个不可分割的概念。有了理论才有实践,有了实践也需要理论作为指导。在我的学习和工作经历中,我深刻地意识到实践和理论的重要性。本文将分享我的一些心得体会,探讨实践和理论的关系以及如何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专业水平。

第二段:实践为理论把脉

实践是理论发展的源泉。在实际操作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挑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运用理论知识,而实践又会进一步检验和完善这些理论。比如在我的工作中,我常常需要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虽然我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但实际操作中常常会遇到一些特殊情况,需要综合运用多种理论知识,才能做出正确的处理和分析。因此,我坚信实践是理论把脉的重要途径。

第三段:理论指导实践

理论不仅是实践的源泉,也是实践的指导。我们需要学习和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才能更好地应对各种工作和生活中的问题。比如,在生产实践中,我们需要了解产品的设计原理、加工工艺和使用注意事项等方面的知识,才能保证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而对于一名医生来说,必须具备扎实的医学理论知识,才能做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因此,理论知识是实践的重要指导。

第四段:理论与实践相互支撑

理论和实践是相互支撑的。只有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作用。相反,实践也会促进理论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比如,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就是以实践需求为基础,通过理论模型和算法的不断优化和改进,来提高机器的智能水平和性能。因此,只有实践和理论相互支撑,我们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

第五段:实践与理论在学习中的应用

在学习中,实践和理论也是密不可分的。学生既要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也需要开展实践活动,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比如,在学习编程时,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知识的层面,还需要通过编写代码来实现相关的功能,增强编程技巧和实践经验。因此,在学习中,实践和理论需要相互融合和应用,才能实现更好的学习效果和能力提升。

总结:

实践和理论是相辅相成的,两者需要相互支持和促进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实践是理论的源泉和检验,理论是实践的指导和支撑。我们应该注重加强实践经验的积累,同时也要不断学习和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在学习和工作中,实践和理论需要不断相互融合和应用,才能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专业水平。

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名言篇二

文学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是客观现实的艺术化反映,是人们内心情感的体验和一定时期、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的再现,其思想性是不可替代的。哲学家邓晓芒说,文学的长处是能够振聋发聩,甚至与世俗相对抗。与其抱怨公众远离经典、焦虑于文学的被冷落,不如静心思考如何激活文学的潜力。大学校园里,推动文学教育从理论向实践、从校园文化向校园文学、从专业教学向思想教育三个方向延伸,可实现大学生专业学习、素质习得、思想提升“无缝对接”。

从文学理论向生活实践延伸

这是文学教育的本质要求和内在规定,是提高文学生命力、吸引力的现实呼唤。文学的起源和发展、文学的创作和批判等决定了文学本身是社会的、生活的、实践的。中国民间蕴藏着无尽的文学资源,我国古代就有专门到民间采诗的采诗官,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305篇多采自民间。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创造出众多的语言、文字和不计其数的民间故事、诗歌等,这些成果散发着劳动人民对真善美的`歌颂、对假恶丑的鞭挞、对剥削阶级的憎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文学教育既来源于实践,更要回归到生活,回归到人民大众。对大学生来说,理论知识只有在现实中得到应用才能转化为能力,内化为素质。文学理论实践化就是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创设问题情境,变抽象的文学理论为鲜活的情景和实际的生活体验。文学理论实践化的社会层次包括开展与专业结合紧密的社会调查、社会实践、实习等,学校层次包括写作业、撰写论文、文学创作、文学沙龙等课堂教学的补充。文学教学通过课外与课内配合,校外与校内互补,传授与训练结合,老师与学生互动,构筑全方位立体化的综合培养体系,深化文学滋润人的效果,促进文学教学走向社会、回归生活。

从校园文化向校园文学延伸

文学教育从课堂走向校园文化根本体现为走向校园文学。五四运动至今,校园文学直接影响着一批青年学生的成长。清华大学1926年成立的“弘毅学会”、西南联大时期的“冬青社”以砥砺人格磨炼意志为目的。五四运动时期,傅斯年、罗家伦在北大组织“新潮社”,后成为学界鸿儒和政治活动家。上世纪80年代,校园文学蓬勃发展,喻杉创作的《女大学生宿舍》轰动一时。武汉大学开办的作家班产生了熊召政、池莉、方方等知名作家群。

校园文学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生活为主题,以文学为表现手段,以文化为载体的业余文化活动和以文学创作、文学批评等为表现形式的文学创作活动。从校园文化延伸到校园文学是在精心策划业余文化活动和大力扶持文学创作活动中实现的。校园文学的有组织活动,离不开文学教师的专业指导,也离不开学生工作系统的有效组织。文学第一课堂和文学院系学生学术文化活动依靠校园文学搭建起无缝衔接的“桥梁”。业余文化活动在高校中流行的形式包括成立文学社团、开办文学讲座和创办文学刊物以及举办辩论赛、文学沙龙、文化节等,丰富大学生的文化生活,给大学生提供深化知识和锻炼能力的平台。

从匠器培养向时代“君子”培养延伸

文学的功能不仅体现在文化层面、审美层面,更指向超越功利价值的精神价值层面,教化人的心灵。高尔基把文学称作“人学”,指出了文学的根本特点。北京大学教授孔庆东认为“文学是人的价值核心,是无用之大用”。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获奖者刘醒龙认为“文学的作用在于引起人们心灵的震撼,使得人们感动与反省”。

提升自己的精神品质,增强自己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一句话,我们的专业教育,固然离不开“匠器”之塑造,才艺之训练,但根本宗旨是与思想政治教育相一致,即培养文以载道的新时代“君子”。他们胸怀远大理想,勇于社会担当,不辱时代使命,致力民族复兴。

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名言篇三

实践理论是指通过实践和反思,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经验的过程。在学习和工作中,我们经常会遇到需要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况。但是仅仅掌握理论知识是不够的,必须将其与实际情况相结合,通过实践不断完善和深化学习,才能真正掌握并应用知识。在我的学习生活中,我也深刻体会到了实践理论的重要性。

第二段:理论知识的重要性

在学习过程中,理论知识是基础。只有掌握了理论知识,才能深入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比如,在学习数学时,我们必须先掌握基本概念和公式,才能解决具体问题。同样,在学习其他学科时,掌握理论知识也是必不可少的。理论知识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工具和基础,是实践理论的前提。

第三段:实践的重要性

在学习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可以锻炼我们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并深化我们的理论认识。实践可以使我们更加深刻地领悟理论知识的实际意义和应用场景。比如,在学习编程时,只有通过实践多写代码,才能真正掌握编程技巧和思路。而且,实践还能帮助我们发现理论知识的不足之处和存在的问题,让我们能够及时调整和完善我们的学习计划。

第四段:反思的重要性

在实践中,我们需要时常反思我们的行动和思考。通过反思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总结经验,发现错误和不足,并制定改进计划。同时,反思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将其运用到实践中去,完成有效的知识转化。只有通过反思,我们才能不断成长,变得更加优秀。

第五段:结论

综上所述,实践与理论知识相辅相成。没有理论知识的指导,实践会走向盲目性,缺乏目标性。而毫无实践经验的理论知识也只是一纸空文,无法真正发挥作用。因此,我们应该注重实践,不断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同时也要注重反思,发现并改进自己的不足之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完成有效的知识转化。

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名言篇四

尽管许多人都认为诗歌可以取得音乐的效果,但这仍然是大可怀疑的。仔细分析起来,诗中的“音乐性”与音乐中的“旋律”是根本不同的东西:这种音乐性的意思是指诗中语音模式的某种布局、避免辅音的累积,从而获得一种韵律上的效果。象蒂克这样的浪漫主义诗人以及后来的魏尔伦都曾尽力追求诗中的音乐效果,他们为此要舍弃诗的语义结构、避开逻辑的布局,强调诗的内涵胜于外延。然而,模糊不清的轮廓、含混的语义和不合逻辑的布局从文学的意义上看决不是“富有音乐性的”。在文学上,模仿音乐的结构,诸如模仿主旋律、采用奏鸣曲、交响乐的形式似乎显得更具体些;但是即便明确表示模仿音乐的结构形式,也很难说明为什么文学上熟悉的重复、对比之类对—切艺术都通用的手法却和音乐上主题的复现、调式的对照与协调并非一回事。只有在极个别的例子里,诗歌才提示了确定的音乐的声音,如魏尔伦的《小提琴的呜咽》和爱伦·坡的《钟声》,或表现一种乐器的音色、或表现钟的叮当声,但这仍没有超出通常所说的拟声法。

当然,也有这样的'情况,即诗人写诗时就明确表示该诗是为入乐而写的。例如,伊丽莎白时代的许多小曲的词,以及歌剧的全部歌词就属此类。在很少的情况下,诗人与作曲家是同一个人;但很难证明,音乐与歌词的创作是一个同时进行的过程。即使是瓦格纳,也常常是先写好“剧”,几年之后,再为这些剧本写音乐;毫无疑问,许多抒情诗歌是为一些现成的曲谱创作的。音乐与那些真正伟大的诗作之间的关系似乎极为淡薄,这只要看那些能够谱曲的最成功的诗作所提供的证据就可以明白。章法细密,在结构上高度完整的诗歌很少入乐,而那些平庸或者低劣的诗,象海涅早期的作品和谬勒的作品都为舒伯特和舒曼的最好的歌曲提供了歌词。假如某诗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那么为它谱写的音乐往往完全歪曲或掩盖了这诗的模式,尽管这音乐有其自身的价值。人们无需引用威尔第改编的莎剧《奥赛罗》之类的例子,圣经全部诗篇的曲谱,或者歌德诗歌的曲谱就提供了充足的论据。(选自【美】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

a.诗歌的“音乐性”指的是一种韵律效果,通过布局语音模式、避免辅音累积来获取,这不同于音乐中的“旋律”。

b.蒂克和魏尔伦舍弃诗的语义结构、避开逻辑的布局,强调诗的内涵胜于外延,以追求音乐的效果,但最终并没实现文学意义上的“音乐性”。

c.诗歌可以模仿音乐奏鸣曲、交响乐的结构形式,也可以使用几乎对—切艺术都通用的重复、对比之类的表现手法。

d.魏尔伦的《小提琴的呜咽》和爱伦·坡的《钟声》也只是通过拟声法才表现出了确定的音乐声音。

9.下列判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诗歌很难取得音乐的效果,但如果诗人创作时就明确表示该诗是为入乐而写的话,情况则完全不同。

b.诗人与作曲家同为一人或者歌词与音乐在同一时期创作的情况较少见,大多数时候二者是分离的。

c.章法细密、结构完整的伟大诗作很少入乐,反而是那些平庸低劣的作品常常为名曲提供歌词。

d.威尔第改编的莎剧《奥赛罗》不失为经典之作,但作为一部歌剧,人们已经很难从中感受到莎士比亚原作的魅力。

10.概述作者在文中的主要观点。(3分)

参考答案:

8.c(原文句意的重心在于“重复、对比之类对—切艺术都通用的手法却和音乐上主题的复现、调式的对照与协调并非一回事”。)

9.a(“情况则完全不同”错。)

10.诗歌与音乐之间可以借鉴合作(1分),但诗歌难以取得音乐的效果(1分),即便是音乐和歌词之间也难以两全其美(1分)。

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名言篇五

文学理论建构是多谱系的。要侧重从认识论角度开展、侧重反映论、侧重实践论、侧重史学视野、侧重人学视野、侧重美学视野;站在本土的立场,借鉴多元文化理论话语体系,主张多角度、多视域的调和创新,等等。文学理论建构坚持以文学文本为中心的理论观。强调文学理论的穿透性、自觉的学科意识性。文学理论科学性的认识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自主的、独立的学科意识。其次,概念术语的明晰性。最后,在理论与文学实践之间保持必要的涨力。文学理论通过对中国“全球意识”的演变及其对文学、文学理论的影响的勾勒,来论述当今文学、文学理论的未来在于“全球意识”的重塑。与当下学界盛行的就文学谈文学或就文学理论谈文学理论不同的是,它试图探讨困境形成的更深层原因,然后对症下药,使得文学、文学理论的未来能够明晰起来。

文学理论始终要保持着一种动态的开放性,一种发展变化的眼光,一种对时代变化和未来社会发展的包容和接纳。文学理论包括文学的本质理论,文学的创作和鉴赏理论,文学作品理论,文学的发生和发展理论,以及文学研究的方法理论等。文学理论对主体性的思考即文学主体性。文学主体性理论是“文学是人学”和人道主义命题的延伸,究其本身构成,可分为作者主体、对象主体和接受主体。其中对作家主体的关注突出了主观创作心理,如情感、想象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能动作用;而对象主体和接受主体则暗含了一种主体间性的思维方式,文学主体自律性在现代化进程中得以集中的体现,同时中国文学主体性研究逐渐拥有了开阔的理论视野和深化的思想内涵,但同时表现为论述的离散化倾向。

从文学理论维度看,一方面,随着中国社会发展重心的转移和政治生活由斗争向民主转移,文学理论已经被边缘化,文论言说者传统的立法者和启蒙者的身份认同遭到严峻挑战,与民众脱离的精英情结也使文学理论言说者陷入困境,同时文学理论与实践相脱离,这些都使中国当代文论发展陷入到困境之中。但是另一方面,全球化和现代化为中国文学和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契机,中国社会的巨大进步和发展也为文论言说者提供了更加自由和广阔的发展空间,这实际上是中国文学理论发展的一个大好时机。多元化的社会决定了人文知识分子多元化的身份认同,文论言说者改变依附性的传统身份认同,弱化与民众脱离的精英情结,扎根中国的现实,一切从实际出发,以开放、包容、独立、对话、批判的姿态不断反思和进取,这或许才是文学理论言说者比较现实可行的身份建构之途,文学理论也才能真正获得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从更进一步来看问题,文学理论研究和其保持一定的距离,仔细审查,应当能够看到当下的文学理论研究的问题所在。一、自我迷失:理论话语他者化。二、自我膨胀和自我放逐:对象的泛化和学科边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思想的对象和问题本身必然发生变化。富于现实性、反思性、批判性和穿透性的理论研究尤其如此。但是思想又要具有超越性,去面临一些永恒的主题。除却理论的投机,阐释的焦虑和意义的误读都是理论的短视,同样都会使我们面临尴尬的困境。在这种情况下,文学理论应当回到自己应该去的地方:回到文学。在中国当下的文学理论语境中,对于文化转向的理解的偏差其实还是对于文学理论自身的理解。在“文化转型”的过程中,文学理论放弃的不仅是自己的对象,更是直面或者追问学科本体性问题的勇气。这说明,“文学是什么”与“文学理论是什么”,这些事关学科存在合法性的根本性问题,依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对于文学理论自身出现的问题,我们应当还是从文学理论自身的发展逻辑中寻找答案。

从文化维度看,中国当前的文化状态是复杂多元的,文学理论只有在价值层建立了与主流文化形态相对应的联系,与其他辅助文化形态建立不同方式的联系,才能有效解决理论的现实性、时代性、民族化问题。论文对重建文学理论与文化关系必要性,以及如何建立、解决何样的问题等进行了较详细的解析。同时,文学理论与文化关系的重新建立,亦是其对文化重建的反作用,是文学理论“载道”功能的现代性体现,尽管内涵已经发生重大改变。人始终要保持着一种动态的开放性,一种发展变化的眼光,一种对时代变化和未来社会发展的包容和接纳。

从艺术维度看,倡导文学理论对文学的艺术本质进行具有回归特征的重新确认,并给出符合时代发展特征的现代阐释。同时,既要对文学泛文化转向、审美泛化等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科学的指引,维护艺术的主体性、学科的合法性,又要增强主动性、敏感性,及时发现新的文化、技术语境下艺术因素、审美特征的新变化,对其发生的相对于传统的种种变异、创新进行解释,并把对这一系列新事物的理性认识内化在理论中,使之知识化、逻辑化、体系化,形成新的理论创新。

从文化的研究维度看,既要深刻把握历史,与时俱进,深化理论创新,又要站在时代的高度,高瞻远瞩,促进社会和谐与进步。从文化价值体系出发,看重文化的系统性、民族性、整体性,以及其对群体的恒久的软体影响。艺术注重从艺术品的精神独创性、审美独立性出发来理解艺术的本质,并延伸至文学。在对两个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对文学理论的发展进行快速扫描,论证了文化、艺术两个因素在文学理论发展历史过程中的重要关联性。

文化是一个重要的学术概念。这就需要我们按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建构文化的科学内涵、基本原则、基本特征、构成要素、社会功能、实践理念、价值目标等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一,和谐文化的科学内涵。和谐文化是指以和谐为思想内核、基本原则和价值导向的观念体系,它与和谐政治、和谐经济等并列而成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和谐的思想理论、道德风尚、文学、艺术、科学、教育、宗教、哲学等表现形式。它主要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在一个民族的思想观念、心理结构、思维习惯、价值标准、行为方式、审美情趣、风土人情、道德风尚、文化产品、社会制度等方面。二,文化的基本原则和特征。文化的精髓、灵魂和命脉是通过其基本原则即宇宙和谐、系统和谐和对立和谐体现出来的,这些基本原则从一个特定的角度揭示了宇宙世界普遍的本质和一般规律,丰富了人类辩证法思想的宝库,体现了独特的智慧特征。这些独特的智慧特征具体表现为共处和融通性、变动与创新性、开放与有序性、中和与适度性等等。

从文化的静态功能和作用来看,它主要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在一个民族的思想观念、心理结构、思维习惯、价值标准、行为方式、审美情趣、风土人情、道德风尚、文化产品、社会制度等方面。文化主体、客体、介体和环境等要素,它们相互依赖、相互渗透和相互转化,共同构成和谐文化的整体系统。文化具有价值导向、实践规范、精神整合、素质培育、思维塑造等社会功能。建构文化的实践理念,最重要的便是科学把握和谐文化对人们实践活动予以规范、制约、引导的观念和原则问题,主要包括以人为本、公平正义、诚实守信和共建共享等。

文化的价值目标,即天人和谐、身心和谐、人我和谐、社会和谐和世界和谐,主要是关于和谐文化的根本价值属性的定型与定位,其所涉及的基本问题是主体如何对待自然、自身、他人、社会等的关系问题。文化的理论体系,归根结底是为了在实践中加强文化建设,促进社会和谐。从时代和实践的层面来讲,文化是一个重要的实践概念。这就需要我们理论结合实践,分析建设文化所面临的主要机遇和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建设路径。

从生态角度来看,自然是文学和人类心灵的基础,自然不仅积淀了文艺作品的集体精神,而且决定了作家的创作心理。从人类集体心灵的广义层面上来说,自然对文学的影响是其对人类集体心灵影响的体现,文艺作品中表现的生态精神产生于人类集体灵魂深处。从作品心理和作家心理两个角度体现精神生态的思想。一方面,集体无意识理论的主要内容是原型,原型来自自然。文学中的原型意象表现自然对人类心灵的影响。尤其是在集体无意识的层面上,原型意象凝聚了一个民族的精神,原型的心理内容涵盖了这个民族对自然和宇宙的认识。另一方面,情结是作家心理特征的呈现,但是,它超越了作家个体无意识的范畴,是作家心灵对民族精神、甚至人类精神的关照。同时,作家的心理情结又是对生态精神的投射思想。

更进一步来说,自然在人类心灵形成过程中与人类心灵密切相关,自然以及自然精神对人类心灵产生了重要影响。这种影响集中体现在两个重要理论(集体无意识理论和情结理论)当中,它们共同反映对人类精神的关注,尤其是现代人的精神病症。其作用在于疗救现代人的精神问题,重新修正人类心灵当中自然的地位以及人与自然界其他物种之间的关系。人类精神来自于最原始的自然精神,从集体无意识的角度而言,人类精神与生态精神是不可分离的'。生态精神恰恰落实在原型中的生态思想及其对文艺作品的影响。与理性和科学不同,文学所反映的并非是人类意识和理智的需求,而是意识之下深层潜意识的内容,这部分内容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然和宇宙精神对人类心灵的影响。对于文学的生态转向而言,生态的思想激发了人们灵魂深处对自然的回归和向往之情,文学转向自然和生态恰恰表明自然与人类心灵的内在关系。在集体无意识精神指引下,人类的哲学思想、文学精神以及心灵都朝着一个新的方向转变,这个新的价值转向的核心便是人类同自然和宇宙万物的新关系。

直面全球化浪潮席卷世界,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和碰撞产生不同文化认同影响。一方面,全球化和现代信息革命的快速发展切实推动了文化认同的同质化;另一方面,全球化也促进了文化的多元化和异质化,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和融合使文化的民族性和本土性非但没有消失,反而得到加强,产生了文化认同中同质化与异质化的悖论。文化认同危机也引发了文学理论言说者的文化身份焦虑。在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的今天,每个文学理论研究者都面临着如何建构自己文化身份的问题,文论言说者可以在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相互对话、沟通、融合,促进多元文化的共存和异质文化之间的互识、互证、互补,既能保存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又可避免本位文化的封闭和孤立。深入考察西方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借鉴其合理成分,有利于全面科学理解和把握当代和谐文化的建构,以一种和而不同的方式建构多元的文化认同,同时也要警惕“文化政治化”和原教旨主义的极端文化。

中国文学理论研究一直保持了不断开拓、时时更新、积极创造的充满活力的势头。从几十年来看,文学理论背景不同、学术立场各异的学者们依据自己的思想方式、价值取向和学术个性,发展出形态丰富、内涵深刻的文学史观和文学史叙述。新颖的理论观点、独特的学术思路、开阔的研究境界。现代文学研究含蕴深厚、成果丰硕,本文虽然竭力对其做一个系统而全面的论述,并向纵深开掘其思想理论蕴涵,但事实上仍不免存在着诸多缺憾,对广大学界不可能面面俱到地都加以论述,有所遗漏也是在所难免。我们着力的是把握基本脉络和主要向度,对其中含蕴的思想和理论尽可能做到力所能及的努力,以求能从思想辨析和理论评述方面达到一个新的深度。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强劲的推力,为文学理论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使文学呈现出跃动的生命气息和清新的艺术气质。促进了文学与文艺自身的和谐、成熟与稳定,为中国文学和文化的健康发展作出贡献。

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名言篇六

基本概念

1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

2文学活动:把文学理解为一种活动,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要素组成,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特殊的精神活动。

3文学理论:对文学的原理、文学的范畴和判断标准等问题的研究。

4文学批评:以文学理论所阐明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为指导,专门地去具体分析和评论一个个作家、作品。

5文学史:是一门以研究主流文学为对象的,清理并描述文学演变过程,探讨其发张规律的一门学科。

思考问题:

1试从学科归属、对象任务和学科品格三个角度,说明文学理论的性质

答: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文学理论是文艺学中的三个分支之一,与其他分支有密切的联系,它通过对文学问题的审视,侧重于研究文学中带有一般性普遍规律,它力图指导、制约其他分支的研究。

从对象任务上看,文学活动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它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它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显示出不同历史阶段的特征。它作为人类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从总体上来研究文学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特殊性质。社会生活是一切种类的文学艺术的源泉。经过作家的艺术创造,成为文学文本。研究作品的构成因素和相互关系,文本一定要经过阅读、鉴赏、批评。

从学科品格上看,具有实践性和自身独特的价值取向。

2文学理论的几种基本形态及划分依据

答:基本形态有: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文学文化学。

划分依据是: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和文学创造——艺术价值——文学消费。

第二章

基本概念

1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美学、文艺学的基础上创立的。

2中国特色:必须以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经验作为土壤去培植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必须吸收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遗产,寻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学理论的结合点。

3当代性:必须在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情况的基础上,概括当代社会主义文学实践的新经验,回答当代社会主义文学运动提出的新问题。必须面对20世纪西方文论的挑战。随着科学的发展,20世纪出现了许多新的学科,诸如符号学、解释学、现象学、价值学、信息论等。

思考问题

1作为马克思文学理论的基石是什么?

答:文学活动论:马克思主义首先把文学理解为人的一种活动,并建立了“文学活动论”。文学艺术活动作为人的精神性的生活活动,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的本质力量的一部分通过文学艺术的创造和欣赏展现和外化出来。文学是作为主体的人的能动的创造,它塑造人,是一种“人学”。

文学反映论:马克思主义从哲学的存在与意识的相互理论出发,把文学活动看成是一种人的主体对于客体的认识与反映,文学是对于生活的反映,是一种艺术的反映。

艺术生产论:人学作为人的活动之一,进入社会就成为一种艺术生产活动。因此,马克思随着时代发展把文学活动理解为“艺术生产”活动,“艺术生产”是把物质生产与作为精神生产的艺术生产相比较,艺术生产是指实际的艺术创作过程。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文学艺术是建立在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是上层建筑中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把文学艺术看成是“审美意识形态”,意味着文学艺术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变体,它既具有意识形态的性质,又具有审美的性质,是这两者的有机结合。

艺术交往论:把文学艺术理解为一种交往和对话。文学作为一种语言符号的艺术,更是主体与主体之间对话与交往的理想之域。文学活动就是由世界、作家、作品、读者所构成的一个交往结构。

2试概括出马克思主义对文学的理解的特点。

答:由于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构建其革命学说时创立的,因此,这种理论的创立,总是与革命实践的需要密切相关的,同时也是被实践证明了的。

3建设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应注意的问题

答: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指导;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应具有中国特色;建设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要具有当代性,体现时代精神。

第三章

基本概念

1生活活动:是以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活动系统的总称。

2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在生产劳动中,人改造了自然,使自然变化了人化的自然;同时,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也改造了自己,使自己被自然所丰富所改造。

3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作者、世界、作品、读者

4文学活动的对话性结构:指文学活动不同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围绕作品这个中心,作者与世界、读者之间建立起来的是一种话语伙伴关系。其中,分别够成了若干对主体间性关系,包括自我与自我、自我与现实他者、自我与超验他者以及自我与潜在他者。在文学活动中,主体和对象的关系始终处于发展与变化之中。一方面是主体的对象化,另一方面是对象的主体化,正是在主体对象化和对象主体化的互动过程中,才生动地显示出了文学所特有的社会的和审美的本质属性。

5文学本体论:英美新批评强调文学作品的本体地位提出这一观点,代表人物是兰塞姆,认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和作者。

6劳动说:文学原始发生的主要学说之一,把劳动作为文学的起点。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

7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不平衡关系”:指文学进程、发展与经济的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有时甚至是反方向的发展。这种不平衡有两种典型的体现:一是某些文艺类型只能兴盛在生产发展相对低级的阶段随生产力的发展,它的繁荣阶段也就过去了。另一种情况是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并不是呈正比例,经济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可能在文学艺术上反而领先。

思考问题

1文学活动与生活活动是怎样的关系?文学活动在生活活动中处在什么位置?

答:人的生活活动是文学活动的前提。生活活动导致人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感关系,生活活动导致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生活活动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

位置:作为一种审美精神活动在人的生活活动中处于重要地位,并且具有意识形态特征。

2文学活动的四种理论视角各自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答:文学活动的四种理论视角分别从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为依据。从作品角度出发的本体论(形式主义);从作家角度出发的接受论(接受美学主义);从世界角度出发的再现论(现实主义);以及从读者角度出发的表现论(浪漫主义)。

3简要论述文学起源上的“劳动说”。

答: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人类的生产活动是一切其他基本活动的前提,这一方面在于人要满足基本生存需要后才能从事其他活动,另一方面,在于人就是在这种生产活动中生成的。

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人的活动都伴随着一个自觉的目的,而这一目的又是源于某种需要而设定的。史前人类在劳动中,为了协调行动,交流情感信息,减轻疲劳等,就由这些需要产生了语言和最初的文学。

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远古遗存的作品中大都描写了当时人们劳动生活的内容。

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形式。早期的文艺形式同劳动过程直接相关,所以是诗、乐、舞三位一体的结合体。

4试辨证说明文学发展的诸多原因。

答:文学发展的动力、动因问题有如下观点:有的认为是社会风气的变化。有的认为文学的发展与时代的变化密切相关。有的认为是某种非人力可改变的因素。另有学者从文学内部来探求文学发展动因,以为文学的发展像自然界运行一样只在于它的内在动因。另外有学者认为文学的发展只是文学固有的因素的不同组合引起了形态变化。另有大部分学者认为文学发展的根本力量在于劳动。

以上原因各有侧重,但在终极意义上应说是经济因素决定了文学发展,直接意义上往往是上层建筑各部门的相互影响制约文学的发展。总的来说,各种观点由于所处的历史时期,社会意识形态及分析角度虽各有不同,但都在某个方面以独有的方式阐释了文学发展的原因。

第四章

基本概念

1文学的含义:简言之,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籍中的审美意识形态。当然文学的含义是变化发展的。

3话语蕴籍: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涵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4审美意识形态:是指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其集中形态是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塑等艺术活动,不是审美与意识形态的简单相加,而是指在审美表现过程中审美与社会生活状况相互渗透,侵染的状况。

5文学: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籍的审美意识形态。

思考问题

1文学有哪两种含义?现在通行的文学含义是什么?

答:文学的两种含义是文化含义和审美含义。文化含义是指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包括今天的文学,以及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审美含义是指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行动及其作品,包括诗、散文、小说、剧本等。

现在通行的含义是审美的语言作品。

2怎样理解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答: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的表现在,文学成为具有无功利性,形象性和情感性的话语与社会权力结构之间的多重关联域。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在无功利、形象、情感中隐含功利、理性和认识。

3什么是话语蕴籍?怎样理解文学的话语蕴籍属性?

答:话语蕴籍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涵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进一步看,文学作为话语蕴籍,有两层含义:第一。整个文学活动带着话语蕴籍属性。第二,在更具体的层次上,被创造出来以供阅读的特定文本带有话语蕴籍属性。

答: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有三种代表性观点:无功利与功利。文学是无功利的,但这种无功利又间接地指向某种权利。确切地说,无功利是直接的,功利是间接的。直接的无功利性总是实现间接的功利性的手段。这一点正从目的的层面上显示了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形象与理性。文学直接是形象的,但在深层又具有某种理性。这是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在表现方式层面的显现。

情感与认识。在文学中,审美情感是直接的,理智认识则是间接的,直接的审美情感的深层往往隐伏着间接的理智认识。

这说明,文学的属性不是单一的,而是双重的。

第五章

基本概念

1主导性与多样性:社会主义的文学活动在社会主义时期各种不同层次的文学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社会主义文学活动的主导地位并不排斥其他有益无害的文学活动,不应是单调的,模式的化,概念化,公式化的,而应该是主导性、多样性的。

2社会主义新人形象:是体现时代精神和人民审美理想的具有新颖生动的个性和丰富多样的性格内涵的社会主义革命者、创业者和建设者形象。是有血有肉的,内心世界丰富的文学新人。

3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著名的双百方针。是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时期科学文化和文艺事业的一个根本性方针。艺术上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

4推陈出新: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加以整理区分、思考、分析、排除其糟粕,吸收其精华,在继承优秀文学传统的基础上,根据新时代的审美需要进行艺术的革新和改造。

5人民性:作家同人民保持血肉联系,植根于人民生活,自觉从人民的生活中吸取题材、主题、情节。用人民创造历史的奋发精神丰富自己,服务于人民。

思考问题

1简述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基本属性。

答: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性,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工人阶级及其先锋队共产党的领导地位,维护和巩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主导性、层次性、多样性。

2怎样认识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中的雅与俗问题?

答:雅与俗,从字面上看,一个是高雅美好,一个是平凡通俗,文艺作品是适应人美的精神需要而创作出来的。雅与俗是相对的,俗中有雅,雅中有俗,并且不断变化,相互转化。

衡量文艺作品价值高的标准,要看它是否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审美需要,并为人民群众索赏识。

对于这问题,要正确对待、积极引导。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审美需要出发,大力发展高雅严肃的艺术的同时,重视引导通俗文艺的健康发展。

3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折回注意新文学的意义。

答: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要批判的继承,有助于我们正确地借鉴,并根据新时期的审美需要,进行艺术的革新和创造。

4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的相互关系。

答:民族文学是世界文学的一部分,各民族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促进民族文学繁荣和世界文学进步。当然,世界文学在形成过程中,并不是取消民族文学。相反,各民族文学要在世界文学大背景下,保持和发扬本民族的独特性,从而使世界文学园地更加绚丽多彩。

第六章

基本概念

1精神生产:指的是人类为了取得精神生活所需要的精神资料进行的对于自然,社会的观念活动。

2艺术生产:马克思从社会生产活动的角度,把艺术活动称作“艺术生产”,将其与科学、哲学、政治、法律、道德、宗教等活动一起列入“精神生产”的范畴。

3文学创造的客体:文学创造的课题主要有两种解释,一是客体即“自然说”,认为文学的课题是地利与人之外的自然。这里的“自然”最初指客观存在的自然界,后来泛指社会生活。另一种是客体即“情感”说。认为文学客体是人的心灵,是情感。我们认为社会生活是文学创造的客体。

4文学创造的主体:是存在于艺术生产活动中的艺术生产者,是美的体验者,评价者和创造者,是具体的社会人。

5文学创造的客体“主体化”:猪蹄能动的审美地反映客体,即主体的选择客体和加工处理客体的有关信息并通过情感体验,把自我的意识,情感对象化,即将客体“主体化”,在观念中创造出源于客体有超越客体的审美形象。

6文学创造的主体“客体化”:主体从选择客体开始的重塑整个过程,都要从生活出发,以生活为依据,受到客体的规定和制约,作家对客体的选择要受到当时社会情势的规定和制约,甚至在创造过程中客体还会改变主体原先的构思,从这个角度说,客体也是使主体“客体化”了。

思考问题

答:从社会生产活动的角度看,文学创造是一种生产。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把艺术活动称为艺术生产。

关系:物质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的基础,也是历史发展的基本动力,精神生产的产生和发展,始终是以物质生产为前提和基础的,从属于物质生产或直接为物质生产服务。精神生产总是受到物质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并随之发展。

2文学创造与科学的本质区别:科学活动的特点是揭示客体的真实本质,它通过理性思维力求如实地把握世界的客观规律,是把直观和表象加工成概念、范畴的活动。目的在于获取关于客观世界的真理知识,以满足人的理性需要。文学活动则是通过人对世界的情感体验、感受、评价、力求表达主体对世界的主观感受和认识,并将这种感受和认识传达给别人,以满足自己和他人的情感需要,其生产成果,主要体现为的情绪,情感的形象形态,科学认识的因素在文学创造及其作品中已被情感化、诗意化、及审美化了。

文学创造于宗教的本质区别:文学创造是一种具有话语蕴藉的审美意识形态生产,建立在对现实世界的真实感受的基础上,力图揭示人的丰富性,弘扬人的价值,是要导向能充分地体现人的本质力量的现实力量。宗教是建立在对世界的颠倒的认识和虚幻的唯心主义臆想的基础上,以虚无的情感去祈求彼岸世界的幸福,通过对神的虚无世界的歌颂把人引向不可知的彼岸,使人忘却现实世界和否定人自身价值,宗教是人的本质的异化形态,是要导向超验的彼岸世界。

文学创造是一种更加自由,更富于个性的创造的原因:文学创造属于精神生产,精神生产始终保持着“精神的自律”,表现为“精神个体性的形式”有利于个体的自由创造。并且文学创造的主体是具体的社会人,作品都表现出个人对生活独特感受和创作个性。所以是一种更加自由、更富于个性的创造。

答:文学话语作为一种“言语”与日常言语、科学言语的区别:科学话语作为科学领域使用的言语,强调严谨的逻辑和风格,显得素朴单纯、千篇一律。日常言语由于发生在具体交往中,受到现实人际关系和具体语境的影响,较富于感情色彩和个人风格,但总的来说还是服从于说明的需要。文学言语突破了语法结构和逻辑要求,强调个人感情色彩和风格,比日常言语更富于艺术性、技巧性、个体风格,同时也更含蓄、多义、模糊、有限的言语中往往包含着无限的意蕴。

文学言语是一种创造性语言的原因:突破了语法结构和逻辑要求,强调个人感情色彩和风格。一般不作为说明的手段,而是作为描写、表现、象征的符号体系。与普通的言语有一定程度的背离,采用隐喻、暗喻、转喻、暗示、象征等形式来反映外部世界,表达主体的情思。

答:特点:整体性的社会生活,具有审美价值或经过审美提炼而具有审美价值的社会生活,作家体验过的社会生活。

原因:文学创造的客体是特殊的社会生活,当它处于自在状态时,仍不能成为文学创造的真正的现实客体,作家对生活的体验是一种审美的体验,是一种情感体验,情感体验比任何别的体验更具主观性。经过体验的生活才成为主客观统一的具体生活材料。

答:不能说。因为只有处于文学生产活动中并具有主体性的即自由自觉的创造者,才是真正的文学创造的主体。

理解:文学活动属于价值判断的活动,更具体地说,属于审美价值判断的领域。在文学活动中,主体对客体的活动也是一种观念活动,通过具有审美价值的客观事物即审美客体的直观感受、情感体验,对对象作出审美判断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运用文学话语创造出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世界。因此,文学创造的主体即是美的体验者、判断和评价者,又是美的创造者。

6文学创造中主客体关系的特点:

创作主体对客体审美价值的评价以感情体验的心理特征,文学创造主体对客体的审视总是以情观物,在这种情感体验中去发现自身与对象的情感关系。一旦主体与客体发生某种诗意情感联系时,主体就会对它倾注全部热情。

创作主体对客体审美价值的把握以感性直观为思维特征。文学创作作为一种审美活动,主要是一种感性活动,主体不以概念为中介而以形象为中介去连接客体。不扬弃客体的个别性。客体始终以具体形象向主体展现自身。

7文学创造中主客体的双向运动:

首先是主体能动地审美的反映客体,即主动的选择客体和加工处理客体的有关信息;并通过情感体验,把自我意识、情感对象化,即将客体“主体化”,文学创造的客体“主体化”与主体“客体化”统一就实现了主客体的统一。

8文学创造中作为主体的作家始终处于主导地位的原因:

创作客体的社会生活,是经过作者体验过后选择的;在实际创造过程中,对具体客体的剪裁,缀合、概括、综合、虚构、想象、和情感化、观念化上,也就是对客体进行变形、情感投射和观念移注都是由作为主体的作者完成的。

第七章

基本概念

1材料:是文学创造的第一要素,也是研究文学创造过程的第一起点。文学材料是指作家有生以来从社会生活中有意接受或无意获得,因而具有主体性的一切生动丰富但却相对醋糟的刺激和信息。

2艺术发现:是作家被内在积累的材料所引发,并与主体当前由于某种“关注”而形成的心理趋向、优势兴奋中心相联系,突然间向外在事物、事件、现象的投射。

3创作动机: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造文学活动的一股内在动力。

4艺术构思: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回忆、想象、情感等心理活动,以各种艺术构思方式,孕育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形象序列和中心意念的艺术思维过程,是创造过程中最实际、最紧张、最重要的阶段。

5灵感:创造性思维过程中认识发生飞跃的心理现象。它的外在形态是围绕某一主题线索在思考中突如其来的顿悟。她来临时的突出特征是非预期性和转瞬即逝性,不及时捕捉就难以再现。

6直觉:本意指视线、外形。就是省略了推理过程而对事物的底蕴或本质作出的直接了解和揭示。

7综合:围绕某种中心意念,以心智的功能加工、改造许多旧材料,使之糅合成一个能够体现自己意图的完整的有机的艺术形象的构思过程。

8突出:作家在构思时从纷繁芜杂的思绪中抓住一个形象,调动各种材料加工手段为其服务,使之明确、清晰、与众不同的构思方式。

9简化:是指作家故意少说几句,略去具体细节而抓住主干,形神兼备的传达出形象的大致轮廓与内在精髓的构思方式。

10变形:是指作家在构思中极大的调动想象力与创造力,以违反常规实力创造形象的方式。

11陌生化:诗意作者或人物似乎都未见过此事物,不得不以陌生的眼光和如实地描写它以消解“套版反应”进而使读者产生某种新奇感的构思方式。

12即性:是作家因受某一外在刺激或内在冲动的作用兴会来临,在文字操作过程迅速地创造出某作品的状况、特点是趁热打铁。

13推敲:是指作家在语言文字操作过程中反复选择单词、调动语序,以求准确、妥贴的把形象或意念具体化的操作手段。

思考问题

1为什么说文学材料具有主体性特征?

答:因为文学创造的主观性很强,所以文学创造的主体特征很明确,对于文学创造来说,真正的材料是那些进入了作家大脑并在记忆中留下深刻烙印的刺激和信息。因为只有这些刺激和信息可以直接参与艺术构思,并通过无意识地“改头换面”之后悄无声息的进入未来的文学作品中。

2艺术发现的心理特征:艺术发现是作家心灵的蓦然领悟;艺术发现是作家独特眼光和非凡观察力的凝合,体现着深层的心理内容;艺术发现虽然是对外在事物一种独特的把握。但在这种把握中,外在事物只是一个机缘,使这个机缘的某一突出之点与作家个人体验的契合;艺术发现并不改变原来的事物,而只是把透过独特眼光所看到的成分注入其中,从而在直觉中出现一个新的创造物。

3灵感与直觉的区别:灵感是长久思索、艰苦劳动之后的成果,直觉都是从整体上对事物作出突兀判断;灵感发生在久思不得其解之后,直觉却往往发生在第一次碰头之时;灵感获取成熟的答案,只觉则是得到推测性的洞察。

4意识和无意识在文学创造中的意义:无意识在暗中组合材料;一是在艺术构思中起主要作用,无意识承担大量的工作;一切形象、情节、结构等及材料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演绎有意识完成。

5为什么说即性不是凭空出现的?

答:即性需要足够的材料储备和情感积累;即兴创作要有气氛和契机;即兴的外在表现是突发性和一泻千里的冲动,但实际上却是作家综合心力的集中爆发,是长久酝酿的产物;即兴不是作家的理智所选择的,他和其所禀受的天赋、气质等先天因素以及后天所掌握的本领、技巧有关。

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名言篇七

《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是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织编写的一本“专业化”的教育教师读本。它的理论构建具有科学性,理论篇包括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专业化发展的概念辨析,专业素质,专业发展与教师教育;政策篇包含教师专业化的政策保障,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教师教育机构认可制度,教师教育课程鉴定制度;实践篇包括教师教育机构与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本位的教师专业发展,大学与中小学合作的教师专业发展。其中,通过暑期阅读并参看其他报刊、杂志等相关的辅助性读物,我对理论篇中的“教师专业化”有了较深的认识。教师专业化的基本含义是:

第二,国家有教师教育的专业机构,专门教育内容和措施;

第三,国家有对教师资格和教育机构的认定制度和管理制度;

第四,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教师专业化也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既是一种状态,也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良师必学者”,教师专业化首先要求教师学历应达到文理学科同等毕业生的学术水平。其次,教师应具有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知识。不仅要渊博,而且要“饱学有识”,并内化为个体的人文素质,从而成为一个具有崇高的精神境界,健全的人格特质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再次,教师要精通所叫学科的知识,对自己所教学科的全部内容有深入透彻的了解。“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另外,教师应具有教育科学方面的知识。“学者未必是良师”。教学工作是一种培养人的专业工作,教师要成功地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具备教学科学方面的知识是必须的。

世界各国纷纷开始将教育改革的重点转向教师队伍建设,以教师专业化作为提高教师素质、改善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教育改革对教师群体、教师个人及教师这一职业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不断地形成了适应当前教育改革的一系列教师发展理论,正如本文所讨论的教师发展观就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它既有社会大众对教师的认识和要求,也有学生对教师的态度和期望,更有教师自己的角色观念。基于此,现代教师发展观应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从教师专业发展的外部条件来看,首先,“教师即研究者”是时代对教师的要求。其次,教师不再仅仅是课程的消费者和被动的实施者,而在某种程度上成为课程的生产者和主动的设计者。再次,教师创造性的这一特点必然要求教师要研究所传递的知识及其构成,研究传递知识的方法与途径,研究学生,研究教学,将知识、方法、价值融为一体。

2、从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部动因分析,教师成为研究者是教师自身成长的必要。首先,教师的知识是教师专业化的基础。其次,从普通教师到优秀教师或教育专家,大致需要经历掌握学科知识、获得教学技能、探索教育教学规律等三个阶段。第三,教师成为研究者是教师形成教育信念的必要前提。

最后,我想以这样一个故事来表达我的感受。1985年,一位天资聪颖而普通平凡的教师克里斯塔麦克奥利佛被选为美国国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的空间设计教师。当被问及她为什么参加这一设计时,她迅速直接而充满自满地指出:“难道你们不明白吗?我是一位教师,每一天,通过学生,我感触未来。”

正如克里斯塔麦克奥利佛所启示我们的那样:教育过去是,将来也是决定未来的力量。

拜读过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的傅道春编著的《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一书。这本书在教师行为的层面上,让我们看到了新课程理念的存在,并感受到了它的冲击力。它的真正来源不是“文本”而是教师实践经验的升华,是教师课堂生活的新感悟,是教师教学反思后的新变化,在新课程中教育理念的变化是不再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学生获得知识,不再过分强调学科本位,不再偏重书本知识,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发展的联系,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

作者在本书中采用访谈录的形式,通过对优秀教师的优秀教学案例的介绍,将新课程的理念和教与学的方式作了情境化处理,每一个案例前有教师小传,案例后是问答形式的访谈录。回答的问题鲜活的、切实的、访谈录之后还有详细的案例分析。书中描述的全国各地优秀教师的.教育教学实例,给我感触良多。发现这里每一位有成就的老师都是学生们所爱戴、尊敬的;都能让学生心悦诚服的;都能与同学们交心的;都能点燃希望的老师。他们的人格是那样的让人敬佩,他们的教学理念是那样的让人浮想联翩,他们的教育教学机智让人心服口服。

下面谈一谈我读后的一点点体会。

首先,我认为“新课程”这个概念,并不是凭空得出来的理念。它是从前辈教师们通过辛勤的劳动,在工作中摸索出来的教育经验,教学心得中吸取精华,而同时也借鉴了国外教育研究成果,才得出来的。从书中我们可见到,这些教师们的经验心得并不是一朝一夕可得到的,也不是在新课程提出后才有的,是通过总结过去的工作,加上个人创造性的加工得到的。其实早在80年代末就已经有类似的观点的文章在报刊、杂志上刊登过。而新课程正是把这些前辈的经验整合起来形成的。

其次,新课程虽然源于教学研究中的成果,但不是简单地“旧酒换新瓶”,提出了许多先进的教学观念。在书中提到了,在新课程下“不再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不再过分强调学科本位,不再偏重书本知识??,注重学生终身学习比被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改变了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学生评价体系不再是分出等级的筛子`,而是激发前进的泵`。”等观点,可见新课程以人为本,体现了教育的“人性化”的理念,教育不应该是让孩子们去适应教育,而是教育去适应社会,适应孩子,引导孩子们学会终身受益的技能。书中还提到“不需要学生人人升学,但要人人成材”,这是教育对于社会发展的一个使命。我们的教育不一定要把孩子们都培养成“硕士”,“博士”。因为我们的社会需要方方面面,各个层次的人才,需要的是对社会有贡献,有使命感,能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人才,而不是掌握了高科技技术却用到不法途径上的“危险品”。所以,教育要去适应社会需求,重视学生综合素质,道德品质的培养。而新课程要培养的正是这方面的人才。

最后,我认为新课程提到的“新课程将改变教师的教学生活”“??,新课程中的教师也将焕发出新的生命。”其实,从一个方面也反映出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我觉得新课程推行最关键的部位——就是教师本身,而我们由于各种原因,造成教师队伍总体的水平参差,各地区发展不平衡,而师范教育又相对滞后于新课程的要求,而一线教师队伍长期受到以前教育制度的影响。毕竟新事物的出现需要一个被大众接受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转变思想,吸收新教程中先进的理念,做到文中所说的“脱胎换骨”,“焕发出新的生命”。

相关范文推荐
  • 09-29 工作计划集锦的文案(优秀9篇)
    时间流逝得如此之快,我们的工作又迈入新的阶段,请一起努力,写一份计划吧。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计划很难写?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计划书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
  • 09-29 五一安全教案幼儿园大班(实用5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教案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教案范文,欢迎大家阅读
  • 09-29 工程部工作计划表格 工程部工作计划(优质5篇)
    光阴的迅速,一眨眼就过去了,很快就要开展新的工作了,来为今后的学习制定一份计划。那关于计划格式是怎样的呢?而个人计划又该怎么写呢?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
  • 09-29 最新人大代表工作总结材料 办理省人大代表建议工作总结(模板6篇)
    总结是把一定阶段内的有关情况分析研究,做出有指导性的经验方法以及结论的书面材料,它可以使我们更有效率,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总结吧。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
  • 09-29 2023年教师个人工作计划汇编(通用5篇)
    时间就如同白驹过隙般的流逝,我们的工作与生活又进入新的阶段,为了今后更好的发展,写一份计划,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准备吧!计划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清晰的方向,帮助我们更好
  • 09-29 2023年五一劳动节演讲稿幼儿园(优质10篇)
    演讲稿也叫演讲词,它是在较为隆重的仪式上和某些公众场合发表的讲话文稿。那么我们写演讲稿要注意的内容有什么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演讲稿模板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
  • 09-29 最新安全补充协议 安装安全协议书(优质6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
  • 09-29 最新清明节缅怀革命先烈班会美篇 清明节缅怀革命先烈横幅标语(通用7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
  • 09-29 四年级小学生自我评价(优秀5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以下是小
  • 09-29 最新四年级备课组工作计划(精选5篇)
    计划是一种为了实现特定目标而制定的有条理的行动方案。通过制定计划,我们可以将时间、有限的资源分配给不同的任务,并设定合理的限制。这样,我们就能够提高工作效率。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