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文秘知识>2023年幼儿武术论文(通用7篇)

2023年幼儿武术论文(通用7篇)

时间:2023-09-30 09:05:40 作者:琉璃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幼儿武术论文篇一

摘要:本文通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山西省6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专选课开展研究发现:武术专选缺乏理论教学;教学内容缺乏实用性且学生参与实践较少;武术专选教学开展条件无法满足教学需求;学生自己水平参差不齐,其学习武术动机不同,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山西省高校现今的武术专选教学因各种主观、客观因素的影响,已与社会的实际需求相脱节。

关键词:山西省;体育教育专业;武术专选;教学现状

经过几千年的传承与发展,武术已经逐渐形成了自身独有的特点,具有健体防身、锻炼意志、竞技观赏等多方面功能。为了更好地发扬和传承中华民族传统,应在精神方面加强宣传力度,对此较好的办法就是把武术广泛推广,从青少年时期开始培养对武术的爱好与乐趣。启动了“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武术被列为高校体育课的必修内容,这对实现我国德智体美素质教育的目标具有积极的影响。既然有明文规定,在现代教育发展过程中,学校体育教育对高校生的健康状况也就更加重视,各学校在体育课中加入了武术基本功、基本套路等内容,而且实行了体育加分的措施,来提高学生对体育的浓厚兴趣,不仅能锻炼他们的身体,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操,还可提高他们的防身意识,丰富在学校的校园生活。武术作为中国的国宝,其发展前景备受关注,武术人才的社会需求也越来越大,并且对武术人才的培养也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然而现今山西省高校的武术专选教学因各种主观、客观因素的影响,已与社会的实际需求相脱节。

1研究对象和与法

1.1研究对象

以山西大学、大同大学、长治学院、忻州师院、晋中学院、山西师范大学6所山西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专选课的教学现状作为研究对象,并选取武术专选班学生150名和教师12名作为调查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知网电子全文检索系统,查找大量关于体育教育专业武术专选的期刊、杂志和文献。

1.2.2问卷调查法

根据本文的研究目的与内容制定武术专选班教师和学生两种问卷。对选定的体育教育武术专选班教师发放问卷12份(每校2份),有效率为100%;针对学生发放问卷150份(每校25份),回收148份,有效率98.7%,回收率99.3%。1.2.3数理统计法调查所得数据通过excel表进行常规处理,为本文提供事实依据。

2调查结果与分析

2.1师资现状与分析

通过调查了解山西省高校体育教育武术专选班的授课教师平均年龄为36岁、习武年限平均为10~、学历大都为硕士,以此来看,山西省高校的体育教育专业武术专选教师大都为中青年教师,精力较为旺盛,都有一定的武术理论与实践基础,对教学质量也会有一定的保证,但也存在经验不足、专业不精的可能。武术专选教师的擅长拳种情况的调查中,58%的武术专选教师擅长传统武术类,25%的武术专选教师擅长竞技长拳类,17%的武术专选教师擅长散打拳击类。可见,大多数武术专选教师擅长传统武术类,故所教内容多为传统类武术项目,学生所学内容也就相对较局限。

2.2教学内容调查与分析

武术专选教学包括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个部分。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山西省各高校均能正常开设武术专项理论教学,但其一学期学时数最多也只有8个学时,同样都为武术专选教学内容,但两者的时数却相差甚远,容易造成学生重实践而轻理论的不均衡现象,由此可见,武术专选理论与实践教学时数分配比值不合理的。八成开设武术专选课的高校选用了刀术,五成高校选择器械类的枪术、拳术类的形意拳,开设器械类剑术的只有三成,开展格斗类教学内容的仅有16.7%,而对于功法这一教学内容却并没有开展。

2.3武术专选班教学开展情况

通过对山西省6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专选学生的调查了解到,学生对自己掌握武术专业相关理论情况非常满意的占比例23%,但仍有约13%的学生对自己理论掌握程度是不太理想的,这就说明武术专选理论教学开展的课时少,导致学生武术专项理论知识欠缺。不太满意的比例占10%、不满意的比例2%,这一结果较理论情况是好的,对自己技术掌握较满意的人数比理论方面的高出12%,而不满意的比例也较理论方面减少了1%,这就表明山西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专选教学较为注重的是武术专业技术部分的教学,对理论教学较为缺乏。这与学生对武术专项理论和实践掌握情况的满意度是有较大关联的。教学内容的安排直接影响学生对自己掌握武术专项理论和实践的满意度,若安排合理,学生的满意度将大大提升。

兴趣是学习的第一任老师,兴趣促进学习的'积极作用是十分明显的。可见,绝大部分学生对所教内容是抱有积极态度的,是比较感兴趣的,这将极大地提高武术专选教学的质量;而另外一小部分不感兴趣的学生与其学习武术的动机可能也有很大关系。内容陈旧乏味、缺乏实用性,是无法满足社会需求的,所占比例分别为22%、34.5%,武术专业知识技能不足的比例最高,占37.2%,这几点说明山西省高校对于武术专选的理论教学内容不够重视,教学内容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实用性较差。在师生交流方面,有21.6%学生经常与教师在课上进行交流与研讨;超过一半的同学只是偶尔与教师进行教学互动,这部分学生占62.8%;15.6%的学生从未和老师进行提问和交流。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武术专选理论与实践学时数比例不合理,缺乏理论教学。这样将导致武术专选的学生对武术文化的内涵无论是在深度还是在广度上都无法得到理解。在武术专选教学内容中,实践部分基本采用套路教学,教学选用内容大都陈旧、死板,学生的可选择性不够,缺乏合理性和科学性。武术专选教学开展条件无法满足教学需求;学生自己水平参差不齐,其学习武术动机不同,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3.2建议

武术专选教师不仅要上好课,还应加强课外训练辅导。针对武术专选学生武术基础水平参差不一,部分学生基础较差这一现状,高校在招生时应设立一定的“门槛”,在开班之前对学生进行摸底调查。另外,正因为武术专选学生大部分武术基础一般,更应注重功法的练习,所教授内容不宜过深,但要有专业性,合理分配武术专选理论与实践学时数。学习精简套路,适当加入攻防技击练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练习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4]刘旭东.河南省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武术课程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d].河南大学,.

幼儿武术论文篇二

一、对教师,要提高体育教师专业技能素质

个人认为,想要让学生对武术产生兴趣,第一,教师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但依目前学校的状况,严重缺少武术教师。既然缺乏专业的武术教师,那么,只有加强对体育教师的培训,让体育教师掌握坚实的武术基础知识和扎实的武术教学基本功,具有学好、教好武术的基本能力,提高师资质量。由此解决武术教师不足的问题。除此之外,教师要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勤于钻研武术的.教学方法。只有好教师才能教出好学生。

二、选择教学内容时,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兴趣,选择武术教学内容

现今,武术的种类比较多,丰富多彩,平时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兴趣来选择武术教学内容,选择的教学内容有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并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选择小学的武术教学内容时要以简单的武术游戏和简单的武术动作套路为主,由简到繁,动作难度要求降低,简化一些武术动作。对初学的学生来说,首先学习勾、拳、掌、弓步和马步等一些基本动作,逐步学习手形的变换、手法变换以及步型变换等基本功,这样才能使学生顺利地学会武术的套路。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武术精神,以提高学生学习的武术的学习兴趣。

三、注重对武术教学方法的研究,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

在武术课的教学过程中,教法是否得当至关重要,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在以往武术传统教法上,只重视教师主导地位,而忽略了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新课标要求我们现在的教学方法是教师与学生合作的方法,不但可以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也要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让要学生学,变成学生自己要学,课堂效率自然提高。那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调节学生学习武术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趣味性?首先,在枯燥乏味的武术教学中加入武术游戏,比如,在学习手型和步型中,把“石头、剪子、布”的游戏融入其中,学生一边玩游戏,一边练习了武术动作。其次,用音乐来提高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兴趣是一种情绪。如果我们在学习武术时加上音乐,会提高武术教学的气势,若在练习中放一首振奋精神的歌曲,比如《中国功夫》,套路加上强有力地歌曲,让人自然而然的产生强烈的表演欲,一首有气势的歌曲,可以把整个课堂气氛带入高潮。再次,让动作规范的学生进行示范,可以刺激其他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进而增加他们的求学欲和表现欲。最后,我们在教学时,讲解示范时要有趣味性和启发性,讲解示范动作时要注意讲解的时机和效果,先完整示范,然后再分解教学,动作由慢到快,示范和讲解相结合。把武术动作形象化,便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比如学习“提膝亮掌”想象成金鸡独立,“仆步穿掌”想象成燕子在水面上飞翔。平时在教学时,启发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再加上教师生动的讲解,进一步使学生学习的动作技能记忆深刻。

幼儿武术论文篇三

1月1日起施行《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新增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传统节日,这是国家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肯定和推广的有力手段。中国传统文化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胎记,而武术文化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掌上明珠,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品质,凝聚着中华民族生活形态和意识形态上的历史记忆。如何认识和辨析传统武术与武术传统是我们传承武术文化的前提。

1传统武术与武术传统内涵

庞朴在《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一文中很清楚地说明了“文化传统”和“传统文化”的关系。他在文章中指出:“传统文化的全称大概是传统的文化,落脚在文化,对应于当代文化和外来文化而论。其内容当为历代存在过的种种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文化传统的全称大概是文化的传统,落脚在传统。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不同,它不具有形的实体,不可抚摩,仿佛无所在;但它却无所不在,既在一切传统文化之中,也在一切现实文化之中,而且还在你我的灵魂之中。如愿套用一下古老的说法,可以说,文化传统是形而上的道,传统文化是形而下的器;道在器中,器不离道。”[1]通过这段引文,可以为我们进一步理解“传统武术”和“武术传统”的关系提供一个思路。

现在我们一般所说的“传统武术”,主要是指在民间流传的、世代传承的武术技艺和相关的理论,这主要是从技术的层面上考虑的,我们或称之为“狭义的传统武术”。如果从武术文化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传统武术”所涵盖的面非常宽,因为,“历代存在过的”(庞朴先生语)和武术有关的“实体”和“意识”都可以称为传统武术,内容相当庞杂,可以说几乎包含了我们平时能见到的和谈论的所有武术“文化遗产”。从文化结构的角度看,武术文化可以分成四个层面,其中“物态文化层”所包含的古代的冷兵器、现代的武术器材、与武术相关的文物、建筑等,“制度文化层”所包含的武术传承的诸多的形式和特点,以受“行为文化层”所包含的各种武术的拳种、相关的理论、与研习武术有关的民俗,都应属于传统武术的范畴,这已远远超出了“术”的范围,我们或可称之为“广义的传统武术”。

庞朴谈到:“(文化传统)它范围着人们的思维方法,支配着人们的行为习俗,控制着人们的情感抒发,左右着人们的审美趣味,规定着人们的价值取向,悬置着人们的终极关怀(灵魂归宿)……文化传统便成了一种无声的指令,凝聚的力量,集团的象征。没有文化传统,我们很难想象一个民族能够如何得存在,一个社会能够如何未涣散,一个国家能够如何不崩解。”[2]武术传统则是指武术文化的文化结构中“心态文化层”的内容,它通过武术文化中形而上的“道”反映出来,并存在“你我的灵魂之中”。它在武术的传承过程中起到支撑的作用,使武术得以传承,这种精神,一方面“范围着”习武者对武术的“思维方法”,“支配着”习武者习武的“行为习俗”,“控制着”习武者生活“情感抒发”,“左右着”习武者对武技的“审美趣味”,“规定着”习武者对习武的“价值取向”,“悬置着”习武者的“终极关怀”,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向每一个研习者传递了一种民族精神。可以说,在武术传承的过程中,习武者所传承的这种民族精神比武术技艺更加可贵。

2传统武术与武术的辩证关系

从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关系的角度来看武术文化,武术文化包含传统武术和武术传统两部分,以及与武技密切相关的其他内容。由于传统武术都是“有形的实体”,是“可抚摩”的,武术传统因为它“不具有形的实体,不可抚摩,仿佛无所在”,所以很容易被我们忽略。“传统武术”和“武术传统”并非仅是词语上的颠倒,因为“传统武术”和“武术传统”本来就是相互紧密联系,却又具有完全不同的意义,两者不能混淆。“传统武术”更侧重于“术”,其内容集中在技术方面,通过人来演练和传习,人们在日常接触到的都是这种“术”。而“武术传统”则主要是精神方面的内容,它更多地表现为中华民族的民族文化精神,并具有一定的武术特点,或者说是中华民族的民族文化精神在武术文化中的体现,它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习武的人。所以,武术传统是形而上的道,传统武术是形而下的器;道在器中,器不离道。从某种意义上看,武术传统比传统武术更加重要。

3传统武术是以武术技艺为核心的武术文化组成部分

由于中国武术非常全面地反映了在冷兵器时代或以冷兵器为主要兵器时代的技击技术,所以从整个传统武术的角度看,许多拳种的内容既有拳术,又有器械,往往还有多种器械。当然,有的拳种只有拳术而没有器械,或只有器械而没有拳术,但从整个传统武术来看,内容是非常丰富的,这是世界上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武技所不能与之相比的。中国武术从运动形式上看,可以分为套路运动和对抗性练习两部分。各个拳种在流传的过程中,往往不仅有套路,而且还因重视“技击实用”而有自己的技击内容和训练方法,即使是太极拳这种动作相对较为缓慢、柔和的拳种,其太极推手的技艺在整个太极拳技术中也是不可或缺的内容,并因其方法、力法独特多变而为许多太极拳爱好者所钟爱。也许有的拳种强调套路和技击实用兼而习之,有的则更偏重于某一方面,或者二者只居其一,但对技击的重视是绝大部分传统武术的共同特点。此外,武术还有许多功法练习和单势练习。在中国武术中,有的拳种流派更侧重于练习桩法和练单势,虽然这样的拳种较少,但武术中所存在的各种功法都是中国传统武术技艺中的重要内容,也属传统武术内容重要的组成部分。

传统武术理论部分的内容也很多。在历史上留下来的武术典籍中有许多武术技击和练习的理论,如明代唐顺之的《武编》、俞大献的《剑经》和戚继光的《纪效新书》,以及何良臣的《阵记》等一些兵书中,有许多内容直接论述了武术技术和技击相关的理论,程宗献的《耕余剩技》,吴受的《手臂录》,黄百家的《内家拳法》,张孔昭述、曹焕斗注的《拳经》,苌乃周的《苌氏武技书》,王宗岳、武禹襄、李亦舍以及后来的太极拳家们对太极拳的论著,这些典籍中更是对武术的一些技术和技击理论进行了专门的论述。还有一些与武术有关的理论散见于许多古代的文献中。如《庄子·说剑》、《吴越春秋》中的“越女说剑”,历史均已相当久远,虽然都只有只言片语,并且是其他的文化遗产中的内容,但如果我们单把这些内容抽出来,仍是武术理论中十分珍贵的、研究者们经常引用的内容。在这些典籍中,往往不仅记述了武技的技术,还记述了许多在实战中,包括战场上拼杀和日常较技时的战术,这些战术在今天武术的对抗性项目的练习中仍然有着很强的实用价值。民国年间,关于武术的著述之多,更是如雨后春笋,日渐丰富,例如孙禄堂、陈鑫、唐豪等不仅对当时的武术技术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而且也都对当时的武术理论研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张之江先生身为中央国术馆馆长,许多讲话和文章都涉及了当时武术发展的状况和方向,同样是研究武术理论的必备的资料。

此外,还有许多在民间流传的各种武术的手抄本,在其流传的过程中往往被视为“秘籍”不外传而被珍藏,在20世纪80年代进行的全国范围的武术遗产的挖掘整理中,有一些这样的手抄本重现于世,披露了不少重要的武术理论。当时各省、市、自治区都按照当时国家体委的要求,对当地的武术分布、流传的情况进行了相当详尽的挖掘整理工作,分别整理印刷了当地的《武术拳械录》,对各拳种的源流、分布、拳理、特点、功法和技术都进行了翔实的记录,后来经中国武术协会审定,由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武术拳械录》正是在此基础上整理、完善成册的。

另外,由于武术在其流传的过程中注重身传日授,所以在习武者中流传了许多拳谚。这些拳谚有的流传已久,有的被一些颇具史料价值的典籍所收录。如《纪效新书·卷之十》中就记录了许多关于枪法的拳谚,这些拳谚在程宗献的《耕余剩技·长枪法选·原论》和吴受的《手臂录·卷四·古论注》中也都有收录,在唐顺之的《武编》中也收录了一些重要的拳谚(虽然各书中在相关的内容多寡及文字上略有异同,但基本内容和语言是一致的)。既称“古论”,足见是古已有之,旱已广为流传,诸家均收,足见受到重视。在明以后,武术更以前所未有的姿态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发展,拳谚也随之不断增加,如随着太极拳的流传,又有许多关于太极拳的拳谚广为人知。这些拳谚主要出自民间,语言朴实、内容精当,正是民间习武者练习和实战的切身体会,是颇具中华民族特色的武术理论。

在武术流传的过程中有许多民俗事象。《辞海》对“民俗事象”的解释是:“物质生产、社会生活、精神文化诸领域民俗现象和活动的总称。亦可指某一具体的民俗。是民俗外观形式的一种特定表述。”在与武术相关的民俗事象中,包括因不同地域的不同民俗而产生的一些有民族特点或地域特点的民间武术活动,以及武术在当地流传的不同形式。武术在其流传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些和中国民俗相关的习武习俗。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伦理道德,形成了习武者特有的一些观念,如所谓“武德”之类,虽然和中国的文化传统密切相关,但也可以说是制度化了的道德观念。以上这些内容都属于传统武术的范畴,都是武术“形而下者谓之器”的东西。

4武术传统是武术文化所反映的民族文化精神

庞朴在讨论文化传统时说:“文化传统是不死的民族魂。它产生于民族的历代生活,成长于民族的重复实践,形成民族的集体意识和集体无意识。简单说来,文化传统就是民族精神。”庞朴进而说:“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共同生活、共同语言,从而也就有它们共同的意识和无意识,或者叫共同心理状态。民族的每个成员,正是在这种共同生活中诞生、成长,通过这种语言来认识世界、体验生活、形成意识、表达愿望的。”“文化传统就是民族精神”,[3]这一句话看起来是非常清楚而易懂的。

本文以为,这段文章解释“精神”和“文化精神”是非常贴切且重要的,为我们说明了“精神”,特别是“文化精神”和“民族精神”的.深刻含义。在这里说“文化的精神即思想”,是“成为该文化的思想基础的东西”,在讨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时,这文化就是“中国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创造的,它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所以,可以认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

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文化传统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每一个人都有的“共同的心理状态”,故作为“形而上的道”的“文化传统”,对于中华民族的每一个人都是“不可须臾离”的;中国的文化传统存在于我们生活的一切方面,无所不在,故“不远”;但它无实体,不能“抚摩”,故“与人并处而难得也”。所以才说它是“形而上”的东西。正因如此,这种“指导民族文化不断前进的基本思想”并不是仅存在于某一种样式的中国传统文化之中,而是存在于每一种样式的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同时不同样式的中国传统文化又以各自独特的形式反映出这种基本思想,使之具有不同样式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从历史上看,习武术者主要是中华民族的成员,中国文化传统这个“不死的民族魂”和“民族精神”,这种中华民族的“共同心理状态”,必然存在于这些中国习武者的“灵魂之中”,并时时地影响着他们的言行,当然也包括他们习武的实践活动。它实际上就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心理状态在习武者身上的反映。中国的习武者往往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在各个方面表现出了中国文化的精神,并且这种中国文化精神,或者说是这种民族精神,必然以各种形式,以和武术密切相关的独特的思想方式表现出来,从而形成了武术传统。

例如,中国文化的刚健有为的精神表现为“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它不仅表现为使武术的技术是刚健有为的,而且也可以使观者产生刚健有为的共鸣,同时还使得武术在发展的过程中能对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武技兼收并蓄,积极地吸收其他国家和民族武技中好的东西,进步促进了中国武术技术的发展,这种精神对我们研究古代武术的发展和当前武术的发展都有极重要的意义。中国人重视“和谐”,中国人追求和谐的价值观对武术的发展带来了极其深刻影响,首先就表现在习武是为了强身自卫,反对以强凌弱,正所谓“从古知兵非好战”;武术爱好者之间的技艺交流主张“点到为止”;在攻防理论上出现了“后发制人”的独特思想,这些都和《孙子兵法》中的思想是一致的,正说明中国的文化精神作为一种文化传统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都有体现,而这种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中国的习武者更加重视术的精巧,忌用“拙力”,有所谓尚技不尚力的说法。中国的习武者注重“天人合一”,强调法自然,注重内外兼修,技术上讲究形神兼备、内外相合,同样是中国文化精神的反映。

虽然对于武术传统我们或许还可列举一些,但本文认为,“武术传统”包含的内容虽然是多方面的,但集中表现为所谓的“尚武精神”。尚武精神是中国文化传统与武术文化相关联所能形成的最具武术文化特色的传统。尚武精神恰恰充分地表现出了刚健有为的精神,它不仅在中国武术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精微的内在动力”的作用,而且对中华民族的发展也有十分重要的影响,直到今天,提倡这种尚武精神还有着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

5结语

武术文化是以技击技术为核心,以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为基础,包括与武技密切相关的器物、传承形式和民俗,以及由它们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共同组成的中国传统文化。[5]武术文化历史悠远,内涵丰富,凝聚而深厚,运动与健身同在,归属和快乐共存。明辨传统武术和武术传统之脉络,可以使我们对武术文化重新认识和定位,在“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全民健身活动中身体力行,让武术这一古老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老树新花,繁茂成长。

幼儿武术论文篇四

一、注重教学设计,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课标》指出:“对数学的认识,应处处着眼于数学与人的发展和现实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指教教师找准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三者的连接点,从学生的原有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出发,根据新课标理念和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发展规律,联系生活中喜闻乐见的话题,大部分课例均以创设情境作为教学的起点,总结下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1、从生活到数学

传统的数学教学过分地把知识“纯粹”化,而忽略了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情境,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在这方面,新教材已做了很积极的努力,同时教师还可以对教材进行再创造,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多设计一些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联系得更加紧密,从而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2、从问题到数学

中科院的吴文俊院士说:“数学的精髓就是从问题出发。”传统的数学教学是教给学生现成的数学,老师把学生引导到预先设计的解题模式教学中去,而现代教学中则更注重了情景问题的选择,情景问题是学生自己作出发现的土壤。

教师象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小明有3元钱,你是他的三倍,你有多少钱?学生很快说出答案,接着又问小明有a元钱,你还是他的3倍,你有多少钱?教师适时地告诉学生:学完此节课就能解决这个问题。通过酸奶中活性乳酸杆菌数量的变化来创设问题,在学生感到新奇而又不知所措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设置悬疑,无疑对本节课的学习创设了良好的情绪状态。

3、从活动到数学

伟大的教育家夸美纽斯有句名言:“教一个活动的最好方式是演示”,荷兰著名的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把这一思想进一步发展为“学一个活动的最好方式是实践”。这一提法的实质是把重点从教转向学,从教师的行为转向学生的活动,并从感觉效应转向运动效应,所以我们要让学生学会“做数学”。

4、从审美到数学

数学是美的,她和谐统一,她简洁奇异。如果我们能引导学生从艺术和思维的角度来感受,来鉴赏“数学美”,就能使学生在美的熏陶下,得到情感的共鸣和思维的启迪,迸发出极大的热情去学习数学、掌握数学和运用数学。

二、顺应时代要求,注重传统与现代教学手段的结合

随着现代课堂教学的发展与不断深化,在教学手段上,课堂教学大量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这既能体现知识的背景材料,又能一下子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有效地节省了时间,增大了课堂容量。生动形象的动画演示,动感强、直观性好,既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与此同时授课教师也注意了糅合传统教学中优秀的教学手段,不再是单一的依赖多媒体。

课例中教师利用展台展示,节省了时间,增加了课堂容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从辩证的角度看,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化教学手段各有优点与不足。现代化教学手段多长于知识的传授和智力的发展,而短于具体的技能、技巧的培养,所以应当使传统教学手段的精华与现代化教学手段有机结合,既要守住“传统”,又要用好“现代化”。

三、几点思考

1.为了“情境”而设置情境

的确,与单纯的知识点的传授相比,给课堂设置适当的情境,赋予知识鲜活的背景,使学生在把握知识来龙去脉的过程中,获得情感的体验,更能体现知识的教育和人文价值。然而,情境设置的目的是自然地呈现这种紧密联系,情境应当是问题的真正载体和问题解决的事实来源。但是在有些课例中,情境的设计变成了一种装饰。

2.为了“超越”而冷落教材

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只要教师在课堂上海阔天空,一节课少用甚至不用课本中的例子,便认为是“超越”教材,认为是“有水平”。所以在教学中出现了随意删改教材中的例题、打乱教学的章节、过早或过多地补充内容的现象。这其实是一种“伪超越”。超越教材的前提是对教材的科学理解和灵活把握。数学教材的编写都是非常严谨而科学的,是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协调的,因此我们对教材的处理必须是深思熟虑的,不能太随意。作为一线教师,作为学生课堂学习的引导者,我们有责任重视教材,钻研教材,而不能冷落教材,因为一旦教材受到冷落,教学活动便会失去认知的支撑。

3.为了“技术”而滥用现代手段

信息技术的运用极大的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学科教学,但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集中表现为刻意追求多媒体运用,而由此彰显现代教育的技术性,却不考虑由此而带来的教学方法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如在课堂上明明可以让学生动手操作,亲自体验完成的,结果却被课件的模拟演示所代替;明明是需要通过学生自己的思考、体验去感悟的,却被教师的精心制作的多媒体画面同化到一种认知与体验上去。所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待进一步的整合。

总之,目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一项紧迫的任务,也是中学数学教学面临的重要课题。在数学教学中要想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必须完成传承和创新两大任务。让我们积极投入新课改,为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幼儿武术论文篇五

1. 文化的多样性:相对于世界文化的总体,我们所说的文化多样性,主要是指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2. 世界文化多姿多彩(多样性):

(1)民族节日:蕴涵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2)文化遗产:(地位和意义)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文化遗产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所以要保护文化遗产。

3. 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1)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文化是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统一。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的差异,(即文化的民族性)。所以,文化是民族的,(即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

(2)世界文化是由各民族、各国家文化共同构成的。又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即文化的世界性。所以,文化又是世界的。

4. 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不同民族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在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共同维护、促进文化的多样性。

5. 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

(1)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

(各民族只有人口多少和发展程度上的区别,绝无高低优劣之分。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精粹,每个民族的文化精粹都是这个民族历史发展的产物和人民智慧的结晶。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这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2)尊重文化化多样,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不仅属于这个民族,而也属于整个世界。总之,尊重和保存不同的民族文化,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6. 坚持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坚持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永恒主题。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这就要求我们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平共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反对盲目自大、贬低、排斥异文化,或者妄自菲薄、盲目崇拜异文化的错误倾向。

7. 应该怎样对待文化的多样性?

答:尊重文化多样性。(第4、5、6点组合)

8. 文化传播的含义: 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 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都可视为文化传播。

9. 文化传播的途径:

(1)商业活动。商人进行贸易活动时,不仅通过商品交换将商品中蕴涵的丰富文化加以交流,而且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交流文化。

(2)人口迁徙。每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都意味着大规模的文化传播,都会对当时当地的经济、政治、文化产生极大的影响。

(3)教育:教育是文化传播的又一重要途径。人们通过学习各种文化课程,能够获得不同的文化知识。文化传播是教育的重要功能。

(4)大众传媒:现代社会中的传媒有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这类传媒被称为大众传媒。 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10. 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我们既要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又要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1. 传统文化的继承

(1) 传统习俗的继承: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2)传统建筑的继承:建筑是立体的文化,凝固的艺术,一个民族的建筑无不体现其民族文化的特征和色彩。

(3)传统文艺的继承:文学艺术,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

(4)传统思想的继承:中国传统思想 ,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影响。

2. 传统文化的特点:

(1)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容又能够因时而变。)

(2)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对形成本民族的性格、心理、道德等特征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是维系本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3. 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政治的变化,传统文化的相应内容如果能适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

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所以,传统文化的内容应与时俱进。

4. 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意义:

(1)从民族、国家、社会的角度来看,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社会才能发展进步。

(2)从个人角度来看,每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才能使自己自由全面发展,更好地创造新生活。

5. 继承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6. 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1)继承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2)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7. 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1)社会制度的更替会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2)科学技术的进步会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自古以来,科学技术中每一项重大发现和发明都推动了人类社会的经济、文化的发展。)

(3)思想运动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思想运动往往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不同思想在思想运动中相互激荡,不但催生着社会变革,也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4)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第五课 文化创新

1. 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2. 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决定作用:

(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和基础。

3. 文化创新的作用和意义:

(1)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所在。)

(2)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传统文化才能焕发生机、历久弥新,民族文化才能充满活力、日益丰富。)

(3)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4. 文化创新的途径

(1)根本途径(实践):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和基础。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基本途径之一(古今):文化创新必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努力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

(3)基本途径之二(中外):加强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做到博采众长。学习、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优秀文化成果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4)坚持正确方向,反对错误倾向:文化创新要把握好当代文化(今)与传统文化(古)、民族文化(中)与外来文化(外)的关系。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幼儿武术论文篇六

传统武术文化博大精深,作为我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在高校武术教学中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与教育是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的。然而当前在高校武术教学中却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影响着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播,如何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有效实现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当前武术教学中值得探索的重要课题,这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及社会进步是有着重要的意义的。

1在教学中传承传统武术文化的意义

1.1促进民族文化的发扬光大

我国传统武术文化是我国数千年历史发展过程中智慧的结晶,其文化底蕴十分浑厚,所包含的民族文化也是众多的,例如传统哲学、东方美学以及传统军事思想等内容,换而言之,从传统武术文化中既可以发现我国传统文化的共性同时也体现出了独特的民族文化特点,武术以一种运动的形式将民族文化的特色精神充分的凸显出来,这对于一个民族的发展是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的。任何一个民族的发展都离不开民族精神作为基石,这也是民族发展的核心以及灵魂。对于当前我国社会的发展来说,弘扬民族文化是不可或缺的条件,也是中西方文化较量的制胜利器,在武术教学中传承传统武术文化有利于促进我国民族文化的发扬光大,推动我国的发展。

1.2提高学生自身的道德素养

传统武术文化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方面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传统武术文化本身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心理历程体现,它的育德功能主要体现在独特的民族价值观上,例如尊师重教、谦爱仁义、自强不息等观念。武术不仅仅是一项体育竞技运动,更多的是在这种武术技术中所蕴含的深厚精神,这是传统武术文化一直在民族发展过程中得以延续与生存的基础,习武不仅仅是学习武术技巧,更多的学会其所蕴含的内在精神,在传统武术文化的熏陶下,形成自身的道德素养。对于广大青少年学生来说,在教学中传承传统武术文化也是帮助其树立正确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的一个有效途径,在提升学生自身道德素质的同时促进其自身全面得到发展。

1.3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品质

在传统武术文化中一直讲究练养结合,这也是传统武术有别于其他体育运动的一大显著特点,传统武术在锻炼机体体质的同时也十分注重自身养生的调息,武术动作的每一招每一式都蕴含着刚柔并济动静结合的的哲学思想,这种太极精神便是传统武术文化所蕴含的一大特色。学习传统武术既要求从容不迫、坦然自若也要求精神集中,这对于缓解焦虑忧愁十分有益,同时能够锻炼人体大脑皮层的机能,降低神经系统的紧张性,从而有效预防精神引发的心理疾病。就目前的大学生而言,普遍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在武术教学中传承武术文化,让其感受传统武学中的天人合一的太极思想,能够促进学生形成自信、乐观以及阔达的优秀心理品质。

2在武术教学中传统武术文化传承的问题

2.1武术和武术文化的传承相脱离

武术作为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也是当前高校神话素质教育理念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无数传播的核心是文化的传承,如果在教学中单纯只注重武术基本技术动作的传授,而忽视其文化精髓的传承便像无源之水,无法凸显武学教育的意义,也无法体现武学的价值。对于当前高校在武术文化传承过程中,存在武术与文化传承相脱离的问题,过多的是注重其历史性,而没有真正的将其文化性凸显出来,例如一提到武术文化,多数学生便想到的是戚继光的武艺高超、霍元甲迷踪拳得厉害或是张三丰太极拳的变幻等,却没有充分的认识到古代武术先贤对于推动武术进步以及所表现出的民族气节等精神。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必须融入武术文化性方能实现真正的传承。

2.2传统武术教学内容缺失

我国传统武术历经数千年的传承,在如今形成了竞技武术以及传统武术两大体系,经济无数作为一种体育竞技的武术,本身是没有传承的问题的,应当传承的应该是传统武术文化,但是在当前高校的武术教育中,过多的是以竞技武术为主,例如在当前高校的武术教材中,其主要内容是初级长拳、初级棍、24式太极拳等内容,却没有八卦掌、通背拳等优秀的传统武术内容,这在一定程度上所反映的是当前武术教学对于传统武术的重视显得不够重视,这也是当前高校传统武术文化传承无法有效实现的一个主要因素。高校作为传统武术文化传承的重要基地,如果在教学中不去渗透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忽视传统武术的教学,势必将无法达到传统武术文化传承的目标。

2.3教学方法与手段相对落后

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离不开贴合实际的教学方式,虽然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教学方法和手段有了显著的改善与提升,但是在目前高校的武术教学中,依然存在部分教学手段和方法陈旧落后的问题,这也是阻碍传统武术文化传承的一大因素。兴趣作为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产生创造性的动力,如果教学方法和手段陈旧,只是按着固定的模式进行武术教学,会让武术教学枯燥乏味,必然使得学生在学习武术文化的过程中兴趣低下,束缚了学生自身的发展。另外,传统武术文化博大精深,要想很好的实现有效传承,首先要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武术文化的魅力,热爱传统武术文化。

幼儿武术论文篇七

(一)传承与创新齐鲁文化的重大意义。

(二)齐鲁文化的丰富内涵:(1)齐鲁文化的起源与历史沿革;(2)齐文化的基本内容;(3)鲁文化的基本内容;(4)齐鲁文化的融合。

(四)齐鲁文化的创新发展

(五)发展齐鲁文化产业

(六)齐鲁文化走出去

三、研讨形式

采取大会主题发言和互动研讨的形式进行

四、研讨会时间地点

时间:拟定于5月中旬,会期1天。地点:山东师范大学。具体时间地点另行通知。

五、主办、承办和支持单位

主办单位:

承办单位:

山东师范大学

支持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报、社会科学报、齐鲁晚报、山东商报、齐鲁网

六、与会人员

中央、省里有关领导同志;国内外、省内外有关知名专家;知名文化企业负责人;主办单位、承办单位和支持单位负责同志;各市、有关企业、高校社科联主要负责人;优秀论文作者代表。出席会议正式代表约150人。

七、征文要求

1.紧扣论坛主题。

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思想性、创新性,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学风文风端正,学术规范严谨。

3.应达到cssci来源期刊或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水平。

4.一般应未公开发表,6000字以内,符合编排统一格式(见附件,不符合编排统一格式概不接收)。

5.附500字左右的文章摘要,供媒体使用。

6.论文最后请一定注明联系方式。

八、有关事项

1.本次研讨会是本年度举办的两个全省性大型论坛之一,各单位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认真组织,动员广大专家学者积极撰写论文,确保水平高、社会影响力大的专家学者按时到会,每个单位至少报送5篇高质量的论文。

2. 与会人员住宿费、往返交通费自理,由所在单位报销。

3.坚持以文与会。论文作者请于5月1日之前,将论文和个人信息(姓名、性别、单位、职务、职称、手机号码、电子信箱、通讯地址、邮编),通过邮件分别发给省社科联学术部、山东师范大学社科处(并电话告知联系人),以便安排有关会务。

4.年底将评选100篇左右优秀论文,表彰奖励,并出版《山东社会科学研究·》,各单位作为cssci来源期刊对待;通过组织评审,从获一、二等奖的优秀论文中选择30篇有研究价值的文章,列入山东省人文社会科学课题,组织继续深入研究。选择摘要创新观点通过《山东社科成果专报》报省领导参阅。推荐部分优秀论文在有关学术期刊和重要报纸上发表,请广大专家学者积极撰写论文参与研讨。

九、联系方式

省社科联学术部联系人:***********

山东师范大学社科处联系人:***********

相关范文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