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学生评语>教学读书笔记摘抄(大全8篇)

教学读书笔记摘抄(大全8篇)

时间:2023-09-30 12:58:55 作者:飞雪教学读书笔记摘抄(大全8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教学读书笔记摘抄篇一

小说,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可以延长我们人类有限生命,丰富我们的生命体验的文本。每一篇小说都有其最突出的一些特点。例如《孤独之旅》中环境变化与人物的成长,例如《边城》中诗意朦胧的环境与淳朴唯美的人情,又如《驿路梨花》中巧妙的误会、美丽的人性。小说教学,我们就要抓这些最突出的特点教才有意思。

关于每一篇小说的特点,我们要具体文本具体分析。但我们可以先了解它的一些共识上的特点。

首先,小说是叙述的文本。大多教学都从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去整理事件,分析内容。这种简洁的模式化的处理方式,当然是可以的。但是每一篇这么去分析,就太过于“套式”化了。小说是说“故事”的。讲故事,只需要把事情的发生发展的经过讲清晰就可以了,但是讲情节则该看其因果关系是否讲清楚。现代小说,突出的是故事中的“因果关系”。我甚至觉得结局都可以不关注。

其次,小说叙事的中心是塑造人物、刻画性格。中外文学史上对“圆形人物”的评价比较高。因为它的内涵表现更加的丰富,而且塑造这样的人物更困难,代表小说成就也更高。我们要注意的是,人物的性格有静态和动态之分。例如《故乡》中的闰土,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前后性格变化是很大的。赏析时候就要去发现、品析这种变化。粗糙的给人物性格定位是不可以的,笼统地给他按几个抽象的词更是对文本的不尊重。在人物品析的时候,我们要关注环境、情节、细节、角度。例如《驿路梨花》中的瑶族老人。他不是文中“我们”要找的“梨花”,作者甚至没给他一个具体身份和姓名,但是我认为作者描绘他时,极花心力。老人有好几处“笑”,好几处“说”。他那持重沉稳,却在见到“梨花”时“立即”走去,这些地方都颇值得玩味。

再者,小说有其特有的表现手法,就是它变化无穷的叙述方式。《驿路梨花》一文中采用了“移动焦点式”的叙事方式,通过瑶家老人、梨花妹妹两个人的叙述,将“驿路人家”的来由交代清楚了。又如芥川龙之介《竹林中》是通过“共焦点式”的叙事方式,将武士之死案件展现于读者面前。这过程不是为了得到一个真相,而是为了展现人性。因为塑造人物、刻画性格是叙事的中心。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每一篇小说都有他的叙事特点。

最后,小说教学中不能疏忽的就是小说的“虚构”性。虚构有目的,或再现生活,或探索生活的另一种可能性。如此,《智取生辰纲》便不建议去探讨什么“杨志为什么丢纲”的话题。把一个虚构的情节当做事实来研究,是一种误导,是在解读“成功学”“社会学”。小说是文学的一种形式,文学是“人学”,更应该关注细节,从杨志的心理与性格角度多加揣摩。关注角度不同,课堂走向就不一样了。

教学读书笔记摘抄篇二

课堂教学千变万化,有经验的教师不管课堂如何变化,都能应对自如。他们有什么秘密武器呢?秘密在于他们拥有教学机智。所谓"教学机智",就是教师在教学中迅速有效地处理突发事件的灵感活动。事件的发生是非预期的,处理方式是灵感爆发式的。

如同人生不可没有智慧一样,课堂教学不可缺乏机智。有了课堂机智,课堂教学才会多几分灵气,多一些创造,才能达到应有的高度。在我们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一切都在追求创新,追求尽善尽美,关心每个孩子全面素质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重视培养教学机智。我们一面要积极学习名师的经验,一面要自己勤奋钻研,坚持创新,还要心中有每一个学生,时刻关心每一个孩子的发展。我们坚持不懈地努力,积极地培养自己的教学机智,一定会把课堂教学变成一门艺术。

具有机智的教学,可以把偶发事件、失误等弥合在如同行云流水般的教学活动中,并达到天衣无缝的妙境。甚至面临"山穷水尽"的关头,也只需急中生智地顺水推舟就能化险为夷,出现"柳暗花名又一村"的喜悦。这些高妙的充满机智的教学大多是在风趣的氛围中实现的。教师要达到此境界必须具备一些素质和条件。

首先,教师语言要简洁。出现偶发事件时,切忌长篇大论,拖泥带水。要惜话如金,以片言明百意,言尽而意有余。"一语道破天机"使学生回到课堂上来,并从中受到教育。其次语言要准确,有的放矢,针对性要强。要针对眼前的窟境,或因势利导,或抛砖引玉,或移花接木等…而眼前的现状是学生的注意力被吸引到另一种事物上,要根据二者建立联系,巧妙地把话题转移。要求教师求异思维、发散思维要敏捷。第三,要有愉悦性。比喻新颖、幽默、含蓄,力求妙趣横生而鞭辟入里。幽默雅致而不失高贵矜持的风度。否则,教师疲惫学生无趣。有句话是这样说的:"教师的语言要有语言家的用语准确,教学家的逻辑严谨,演说家的论证雄辩,艺术家的感情丰富集于一身。

其次,要有丰富的学识做后盾。语文教材涉及面极广,这就需要教师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博古通今,具有精深广博的学科知识。这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条件。同时,我们教学的对象——学生,他们生活在社会这个复杂的大环境中,周围的一切事物都会作用于他们的感官,给他们的身心发展以巨大的影响。由此观之,教师并不能专注于、局限于教材知识,两耳不闻"窗外事"。除了钻研所任教学科的专业知识外,还应具备广博的文化素养。同时,应时刻关注社会、对社会现象应有敏锐的洞察力,具有丰富的社会知识,具有正确认识社会、判断社会现象的能力。然而,教师要在短暂的时间里作出反馈,这种能力并非与生俱来,更不能寄托于教师随心所欲的"灵机一动",教师需积累各方知识。俗话说,厚积才能薄发。教师的知识不能仅仅局限在他所教的本学科的范围内,对于不是本科的知识也应该懂得,尤其是心理学,如辅导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及社会心理学更是教师务必涉猎的范畴,因为教书与育人是无法分开的。教育是一门教人育德的艺术,不了解孩子,包括他的思维、兴趣、爱好、才能、禀赋、倾向等,就谈不上教育。就像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里所说的:"在你的科学知识的大海里,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所以,教师应该使自己的知识如泉水一样源源不断,只有这样,才能在三尺讲台前得心应手,课堂上达到游刃有余的境界。

再者,要深钻教材,对话文本。备课是上课的准备工作,只有备好课才有可能上好课。因此,教师应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对文本的钻研上,把更多的时间、精力倾注在备课上,做到"懂"、"透"、"化"。首先,对教材中的疑难问题应一一搞清楚,不带一丝疑点进课堂。只有这样,教师才不至于在课堂上打被动仗。备课时,应关注、品味文章语言的精妙,读懂课文内涵,读懂语言文字与情感表达的关系,读出自己的思想和感受。其次,对每个教学环节的设计都要深思熟虑,要事先预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且对学习难点如何引导,如何以学定教,备课时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学生通过对文本的不同解读,从中也感悟到语文课并不是枯燥乏味的。

最后,是信任学生,灵活处理。现在的学生思维敏捷,平时耳闻目睹甚多,视野开阔。有时教师不甚了解的事,他们也能说得头头是道。因此,在教学中偶尔遇到一些不知所措的问题,教师可灵活对待,不妨先听听学生的想法,有时会茅塞顿开。教师可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让他们谈谈,你听了同学们的意见后,你认为哪些同学说得更有道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且学生在发表意见的过程中教师自然得到启发,并适时点拨,通过比较后求佳,树立学生正确的认识观。

"教师之教。不在于全部讲授,而在于相机诱导。"叶圣陶先生一语道出了教学的真谛。教学是一种艺术,然而艺无止境。教师的反馈机智是教学艺术的体现之一,却是千姿百态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反思,才能探索出一条具有现代化的新型的反馈机智之路。

教学读书笔记摘抄篇三

人的一生,怎么样才算是幸福快乐?这不仅仅在于我们的能力,也在于我们的欲望。在衣食无忧的前提下,超出我们能力的欲望会带给我们更多的痛苦。当然有人会说这样才有奋斗的动力,可是奋斗的目标,一定是在我们能力范围之内的,欲望可以伴随能力的增长而增长,但是过高的欲望,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孩子,都是一同压迫与痛苦。人是否应该为未知的未来而奋斗,这一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但是在某一个阶段,回过头来看看卢梭的这段话,总是会有一些感受的:生命的长短听天决定,这是第一个法则,这个法则是自然教给我们的。远虑!使我们不停的做我们力所不能及的事情,使我们常常向往我们永远达不到的地方,这样的远虑是我们种种痛苦的根源。像人这样短暂的一生,竟时刻向往如此渺茫的未来,而轻视可靠的现在,简直是发了疯。

第二卷所讲述的是两岁到十二岁。这个阶段对于父母而言是最大的挑战。因为在这个阶段,孩子的性格与发展将由父母来铸就。在此之后,到了十四岁,孩子将要形成自己的世界观,父母所起的作用已经比不上孩子自己的体悟,到了十八岁,就需要远远的躲开,让孩子创造自己的生活了。

卢梭笔下的爱弥儿是一个贵族家庭的孩子。在书中讲述了如何培养她的感官能力与学习能力,由于时代与背景的差异(贵族的孩子到现在相当于官二代或者富二代了),不是特别适合我们。这里要谈及的是对于一般城市中产家庭如何养育孩子的一些个人体悟。

应该有什么样人生目标

作为普通人,没有一份家业或者某种事业需要孩子去继承,因此不能要求孩子的人生目标高于一个普通人。虽然每个人都很容易把孩子看做一个天才(有的时候看做一个蠢材),但是我们的孩子毕竟都是普通的孩子。孩子有他自己的人生与选择,我们可以影响他的人生与选择,但是不能替他决定。也就是说,如果他的目标就是一个普通的学校、一个普通的职业、一个普通的人生,我们没有什么可以责备的。我们自己的人生目标需要靠我们自己实现,而不是靠孩子,就算以爱的名义提出也不应该。

但是影响他设定更高的人生目标是应该的,所以需要领他看书、领他到各处去旅游,看见这个世界、看见这么多种不同的人生,他才有机会树立更高的目标,但是这个目标一定是他自发形成的,而不是我们灌输或者要求的。

学校、性格与人生

一个好的学校不是目标,而只是目标中的一个手段或者过程,而且不是唯一的手段或者过程,并不是说他没有上一流学校就一定不会有一流的人生,或者上了一流学校就保证有光明的前途。即使是大学,在人生的马拉松中都只不过是开头的十公里,至于中学,基本上只能算是热身了。

在公司中,学历只是一个第一次就业时的敲门砖,一旦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无论是在公司内的发展还是寻求其他机会。在公司内的优秀人士,他们的优秀之处都表现在性格、为人处世等内化因素,与学校所学并不直接相关。因此好的学校并不代表好的人生。好的性格可以代表好的人生。

好的性格有什么,排除那些人情世故的学问(这些学问还是等上了大学在学习吧,因为不同的环境、不同的目标需要不同的人情世故,热情奔放社会关系广泛与埋首书牍钻研学问都是人生),在学习上好的性格无非有以下几种:

*对事物强烈的好奇心

*对知识执着的钻研

*勤奋刻苦的学习精神

*追求上进的竞争精神

作为一个孩子而言,活泼好动原本就是天性,培养其执着与刻苦决不能以压抑其天性为代价,否则得之甚少,失之颇多。一旦天性被压抑,可能得到的是一个表面听话乖巧的懂事孩子,可是他的人生从此失去了,乖巧孩子就意味着他的人生是为了小心翼翼的满足强势者的要求,家里可能是父母,学校可能是老师,社会可能是更大的权力。我不希望孩子成为一个乖巧的好像希德(汤姆索亚历险记)的孩子,他的人生应该为自己负责,而不是为了别人。对自己最大的善就是对所有爱他的人最大的善。

为了培养他的执着钻研与勤奋刻苦,我们可以利用的是他的竞争精神,我们可以使用的是我们的身教而非盛气凌人的言传。我们希望他钻研与勤奋,我们自己就需要钻研与勤奋,我们希望他看书,我们自己就要更加努力的看书。家长的示范作用会内化为性格,家长的言语要求只能转化为应对。孩子主要的性格来自于和他最亲密的人,而不是来自于学校、同学或者朋友。我们所需要做的,就是确保永远是他最亲密的人,然后努力在他面前展现(包括自我性格的持续改善,虽然这可能很难)性格中最好的一面。

学习的内在动力与外在动力

学习有内在动力与外在动力,内在动力就是孩子自己的追求与性格,外在动力就是家长、老师、同学的影响。对于学习而言,内在动力是核心,外在动力是辅助。好的外在动力能够刺激内在动力,就好像孩子自己说的,和跑的快的人一起可以跑的更快。但是只要内在动力建设好了,外在动力只能影响好或者更好了。

现在学校教育,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有一种趋势就是刷题。这样的好处是立竿见影的,因为在很短的时间内,孩子就会背诵很多文章,就会完成各种计算,就会考出好成绩。我本质上是反对刷题的,因为这是一种对于内在动力毫无建树的外在动力,在较短的一个时间内可能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可是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会直接影响孩子的性格成长与道路选择。刷题所形成的短促效果,甚至划重点所形成的超强优势,如果被内化了之后,就会变成投机取巧、临时突击的学习方式,有无数在中学学习优秀的学生,上了大学之后成绩一落千丈,再难赶上,就是这种方式内化的结果。我支持为了打牢基础而进行的各种强化练习(比如可汗学院那种方式),但是我反对各种题海战术的刷题,这种刷题的目的不在理解,而在固化对于某种题型的思维从而可以快速有效的解题,并不利于知识的掌握,新东方那种高分tofel低能英语的培养方式,对于成年人的特定目的可能可以考虑,但是对于孩子是绝对不应该的。

何谓快乐学习

现在有一种说法是快乐学习,这个观点没错。但是快乐学习不是快乐的不学习,而是找到学习的快乐。在这个竞争的社会中,迟早会遇上残酷的竞争。如果不尽早进行积累,那么到最后只能自己后悔。

那么怎么样能够让学习变得快乐呢?这里需要利用的就是每个孩子都有的好奇心与好胜心了。如果按照课堂上老师讲的枯燥的背诵记忆,当然谈不上快乐(毕竟遇到好老师的机会凤毛麟角),这个时候就需要依靠家长的素质了。当讲到论语,就可以给孩子介绍孔子是什么样的人,那个时候春秋是怎么情况,除了孔子之外庄子、韩非子都是很有意思的。当背诵杜甫的竹里馆,就可以谈谈杜甫倒霉的一生,安史之乱,李白和杜甫有什么不同(一个求官而不成,一个有心而无力)。每一个枯燥的文字后面都有一段生动的故事,这种故事是孩子最喜欢的,继续下去,就可以让孩子自己发掘了,比如对于项羽,为什么有人说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有人说包羞忍辱是男儿,学习,至少是部分的学习就会成为一种乐趣了。

什么是成功

成功有很多定义,虽然看了很多所谓成功学的书,但是我对于成功的定义非常简单,就是可以和喜欢的人在一起做喜欢的事,唯一的前提是遵守社会规则不破坏他人生活。这可能是驾着游艇泛舟加勒比海,可能是在书桌前攻读绕口难懂的古籍,可能是攀登皑皑雪峰,更可能的是,与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一样,为了生活中每一个细碎琐事而快乐,可能是初生孩子的笑,可能是旅途中的温馨。成功就是让自己和所爱的人幸福。至于周围其他人俯视或者仰视的目光,这个与成功无关。还有就是那些以财富权势多少为基准的成功观,还有以各种方式抢夺更多资源的成功学(或者叫厚黑学,操纵术等等),我在本质上是反对的。

我们与孩子的关系

可能是自由主义的书看的比较多,我比较希望孩子未来有自己独立的生活。他自己的命运与前途由他自己掌握,我们可以协助,但最后必须旁观。为人父母并没有给我们高人一等的资格。孩子与我们是平等的,并不因为他年龄尚小,尚且不能自食其力就必须屈从于我们的意见,虽然我们有很多意见是以爱得名义提出的,但这实际上是把爱功利化了。我们可以引导他,可以影响他,可以批评他,但是我们要求他所做事情,不能以“这是为你好”、“你要听父母的”为前提,而是尊重他自己的理性思维与判断,要相信孩子有这个判断能力。我们所付出的都是来自于我们的自愿,并不意味着孩子亏欠了我们越来越大的恩情而必须使用更好的学习成绩或者更好的社会成就或者更多的顺从来回报。我们有我们的责任,就是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我们有我们的爱,希望他可以有更多选择的能力。但是我们不能也无法替他选择。

关于家庭的规则

家庭中当然应该有规则,孩子当然应该尊重父母的意见,关键是如何建立这种规则。家庭就好像一个小社会。假设一个家庭是一个国家,那么这个国家应该是什么形式呢?现在大家都认可的方式就是执政者采用民主法治的方式管理这个国家,国民享受平等的权利,而不是一个独裁的统治。但是到了家庭之中,为什么独裁就成了理所应当的事情了,为什么孩子必须听父母的话而不能反驳,为什么父母自己可以不做那些他们要求孩子做的事情(为什么孩子要学习父母不学习,为什么孩子不能玩游戏但是父母可以玩游戏),这种管理使得孩子从小就体验到了一种不平等的强权的社会关系。在我的观点中,规则的制定就好像法律一样,在最开始的时候首先需要全家人一起沟通,每个人提出自己的观点与理由,孩子可以反驳,但是也需要理由(比如我为什么不能吃糖?因为这样会得龋齿,很疼(顺便进行一下科普教育),而且糖里有很多添加剂都是垃圾),大家认可后形成书面的同意书并且签字,这个约束对每个人都有效。当习惯形成了之后就不用书面这么麻烦了,但是最基本的一点就是规则之前人人平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关于舒适的环境

在可能的情况下,我们当然愿意为孩子创造舒适的环境,比如洁净的有机蔬菜,舒适的床铺等等。但是这种舒适的环境不应该培养出娇弱的孩子。床不舒服了睡不着,菜不可口了吃不下去,因为我们不知道孩子未来的生活是怎么样的,所以我们要培养孩子的适应能力。有机蔬菜只是为了避免污染,所以不要给孩子强调我们只吃昂贵的有机菜。床铺不需要太过柔软舒适。不需要购买那些昂贵精致的服装,舒适就可以了,品牌不重要。但是有一个习惯是需要养成了,就是整洁。无论贫穷还是富裕,每个人都可以是整洁的。

关于课外班

对于课外班有很多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这样挤占了孩子娱乐的时间。如果孩子的娱乐是和小伙伴们一起玩愉快的游戏,那么的确需要保证一定的时间,如果孩子的娱乐是电脑游戏,那么挤占了也无妨。另外一个关键的因素是孩子当下的好胜心与未来的竞争环境。可以看到的是,经过课外班洗礼的孩子在学校学习中明显占有优势。比如大家诟病的奥数,当孩子经历了一定的奥数洗礼之后(当然不一定每个孩子都适合,如果学校的课程都跟不上那么就没有必要了),后续学校的学习就变得无比轻松,这种轻松带来的是高涨的自信心,当孩子认识到这种自信是额外的辛苦带来的,那么课外的学习就不是那么辛苦的事情了。毕竟,对于孩子而言,能够拿到一个好成绩在班里炫耀,也是一个非常让人热血沸腾的事情。在这个方面而言,家长需要做的是尽量找到一个好的老师。学校的老师不能选,课外的老师当然要挑。一个好的老师能极大提升孩子的学习乐趣,这一点非常重要。

但是同时有另外一个需要注意的事情,由于学校课程的难度低于课外班,那么是不是干脆不让孩子上学(感觉是浪费时间),全心全意的去上课外班呢?非常不可取。学校对于孩子而言就是最重要的社交场所,在这里他可以把自己培养成一个社会的人。如果把孩子关在课外班的课堂中,那么他未来的发展是非常堪忧的。其实每个孩子都有一个自己创造的小世界,这个小世界的入口很小,就好像爱丽丝的兔子洞一样,只有小朋友能进去,大人是进不去的。学校的生活,就允许孩子邀请朋友进入自己的小世界享受多彩的生活,脱离了学校的生活,那么孩子在自己的小世界中只能孤身一人饱尝孤单的苦楚了。

钟声响了,发生了多大的变化啊!他失去了眼睛的光辉,他失去了脸上欢乐的容颜,再也不能游戏,再也不能蹦蹦跳跳地玩了。一个严峻而怒气冲冲的人抓着他的手,庄重地对他说:“走吧,孩子”。接着就把他带走了。在他们进入的房间中,我隐隐看到了一些书。书!就他那样年龄的人来说,是多么累赘的东西啊!那可怜的孩子一任那个人把他拉着;他用依依不舍的目光把他周围的东西看了一下,就沉默地走了,他眼里充溢了眼泪不敢哭出来,他心里充满了怨气不敢发出来。

这不是我们要给孩子的生活。

老杨是我们多年挚友,勤于阅读和思考,读书笔记写了几百篇,简直可以结集出版。这篇读书笔记是我看到最有感触的一片,实在太欣赏。征得同意。

[教育教学读书笔记]

教学读书笔记摘抄篇四

。而且错到这么笨,错的这么蠢,错到那个知识不好我的结论就不教,正确的做法是,那个知识不好我就换个知识来教。

语境学、语用学、语体学、接受美学、文体论、叙事学、现代文论等等。关于理论前沿的理解,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语境学、语用学、语体学、接受美学、文体论、叙事学、现代文论等等。关于理论前沿的理解,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青年教师如何能够迅速成长起来,我想说几句大实话。第一、教学上要站得住脚,要把自己基本功打扎实;第二、科研上要名声在外;第三、同伴能接受,千万不要和同伴对着干。虽然你是对的,也不要与同伴对着干第四、要让领导赏识你。还有几点感触也想跟大家作个交流。第一、要有从生活的最底层崛起的勇气和力量。在我看来,现在的语文教师好像还是处在社会的最底层。我现在是中学语文教师,现在我敢这么说了,因为现在的语文老师缺少话语权,那些话语权全被那些大学教授霸占了。第二、勤奋和刻苦是每个成功老师的必由之路。这可是我的血泪教训,现在怎么没人提呢?现在我们看到很多成功的语文教师很光鲜,其实在他们每个人的身后都有许多鲜为人知的艰难故事。我认识上海一个很有名的语文老师,原来是某省某市某县某镇的第二中学教书,每周都要骑车到镇上,把车寄放在朋友家,然后坐车到县里去把自己一周的教学实录给自己的师傅看,听完批评还要连夜赶回村里,赶上第二天早上上课。这样的时间持续了两年半。第三、读书是教师专业发展永远的主题。现在很多人提出教师专业发展的新途径,我就感到很奇怪。读书应该是教师专业发展最方便最有效、最简捷、最不可或缺的途径。

来它里面有很多新名堂的。但是我总觉得学生学习下来的那个效果不怎么好。这是因为学生对这个作品的感悟力比你对它的感悟力要好。这样的老师最大问题还是多看些文学作品吧。

第二个方面是文言文的阅读量和名言名句的记忆程度。最近我做了一个关于语文教师的代递传承的一个研究。我把语文教师分为五代,我自己大概属于第四代。然后我把第四代和第三代于漪、钱梦龙老师比,我们这一代人最大的弱点是什么,就是语文素养。和上一代乃至上两代的前辈比啊,有多远就差多远,不是差一点。差到什么程度呢?差到不配当语文老师。我之所以把话说得这样激烈,是为了引起大家的注意。因为我说的是最平常的话,但我说的是实话。你不要去想,我阅读多少文言文,然后我记住多少名言名句,可以在多少第二天的时候用,不是这么回事。是你读了很多的文言文,读了很多的名言名句,“满腹诗书其自华”。然后你的精神力量精神魅力一下子镇住学生,从而有了学生对你这个语文老师的“向师性”。有了这一条,语文课怎么上学生都能接受。如果不是这样,这个班上的一部分聪明的学生一听你上两堂课他就知道你是个傻子。老师们,你这个学期的课你会上得很艰难。

第三,我称之为语感力,是对语言的敏感力。我们凭什么可以当老师,当语文老师?不是凭我们的拥有多少语文知识,而是凭我们有多么敏感的语感力。因为我们在跟学生分析作品,引导他们解读或者鉴赏作品的时候,我们凭语文知识来教学生怎样解读和领悟鉴赏作品的时候不多。我发现绝大多数时候都是什么呢?孩子们,我看到这一部分的时候,我是什么感觉,往往是这样讲的时候,同学们会特别有感觉。我们动用语文的知识去解释语文现象的时候捉襟见肘。更多的靠我们每一个生命个体对语言的那种精细、细致而且充满个性的那种语感力。

最后一点,是表达能力。语文老师确实是靠嘴巴皮子吃饭的。数学历史他们这些老师,至少他们还可以尝试动用别的东西。比如数学老师表达能力不好,但是他说你们能够认真看一看我是怎么解题的,然后在黑板上把这个题解出来。都能够吸引一部分学生,惟有语文老师不行。课文上面就这么一句话,学生看了一点感觉没有。然后我声情并茂地把这句话重新说一遍,学生就有感觉了。这就是你的本事。

教学读书笔记摘抄篇五

在本学期里,我抽空读了《杜威教育名篇》,在《杜威教育名篇》这本书里,下面三句言简意赅,又回味无穷的话概括了杜威对教育的本质和涵义的诠释。第一句,教育即生活。第二句,教育即生长。第三句,教育即改造。

“学校必须呈现现在的生活――即对于儿童来说是真实而生气勃勃的生活,像他在家庭里、在邻里间、在运动场上所经历的生活那样。不通过各种生活形式或者不通过那些本身就值得生活的生活形式来实现的教育,对于真正的现实总是贫乏的代替物,结果形成呆板而死气沉沉。”

杜威“教育即生活”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提出,给当时的美国带来一场深刻的革命。在今天我们的国家里,同样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我在朋友聚会时。谈起现在有些学生,对生活感到很茫然,学习没有目标。究其原因,大家一致认为第一可能是现在的孩子生活太安逸了。衣食无忧,没有了学习的动力,第二呢可能就是在考试这个指挥棒的指挥下,一些教师似乎是只为考而教,一些学生似乎是只为考而学。

如果教师不是唤醒学生内心的追求,如果学习不是凭借学生自身的内在的动力,那么我们的教育就是失败的。教育即生活。我认为杜威是在强调学校教育要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自然地衔接、巧妙地接轨,而不要互相脱节。高分低能无法适应当前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因此,素质教育不仅在口号中喊,如何落到实处才是我们教育主管部门和每个教师的职责所在。不过,我发现,教育只是生活的一部分,并非全部的生活。作为教师,有时会感觉到在强大的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面前,学校教育力量的微小和不足。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我觉得“生活即教育”的观点更准确一些。用好生活出现的教育的场景和契机,对于家长和教师而言,教育不仅需要娓娓道来的言传,更需要潜移默化的身教。

教学读书笔记摘抄篇六

《大教学论》是夸美纽斯的代表作,他生活于是1592年到1670年,是一个介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与启蒙运动之间的时代。他终生从事教育工作,是一位伟大的教育思想家。在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上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而被推崇为教育学生的哥白尼。他的教育体系为现代的系统的教育学奠定了始基,所以人们又称它为“现代教育之父”。他一生的著作很多,主要的教育学说包括在他的《大教学论》里。《大教学论》实际上包含了整体教育学的内容,并且奠定了今日分科教学法的基础。

这本书的扉页上写着这样一句话:《大教学论》它阐明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们的全部艺术。书中是这样解释这句话的含义的:这是一种教起来准有把握,因而准有结果的艺术;并且它又是一种教起来使人感到愉快的艺术,就是说,它不会使教员感到烦恼,使学生感到厌恶,它能使教员和学生全都得到最大的快乐;此外,它又是一种教得彻底、不肤浅、不铺张,却能使人获得真实的知识、高尚的情谊和最深刻的虔信的艺术。

夸美纽斯的这本《大教学论》的主要目的在于: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的方法,使教员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多具闲暇、快乐和坚实的进步;并使基督教的社会因此可以减少黑暗、烦恼、倾轧,增加光明、整饬、和平与宁静。

本书全面论述了人的价值、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旧教育的弊端、改革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教学制度、教学原则、教学方法、德育、宗教教育、纪律等。全书共33章,每一章都谈到一个具体的问题。既有丰富的教育理论,又有生动的事例。作者强调了教育的作用和教育对人发展的作用,认为所有的人都应当获得教育;对教学内容,方法及其艺术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说明;提出了一套教学原则,如直观性原则、循序渐进性原则、巩固性原则等,奠定了教学论的理论基础;系统地制定了分班上课的教学制度。

班级授课制是夸美纽斯对近代教育学最大的贡献之一,在今天已经广泛普及。在17世纪之前,西欧各国仍普遍采用的个别施教的教学形式,全年不同时间都会招收新学生。这样使得同一教室内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教师的个别施教使得学生相互干扰,效率不高。适应社会生产的日益发展和扩大,参照耶稣会已有的实际教学经验,夸美纽斯从理论上阐明了班级授课制度,开创了新的教学形式,有了划时代的意义。

作者指出:“我认为,一个教师同时教几百个学生不仅是可能的,而且也是要紧的;因为,对教师、对学生,这都是一种最有利的制度。教师看到跟前学生数目愈多,他对于工作的兴趣便愈大;教师自己愈是热忱,他的`学生便愈会表现热心。同样,在学生方面,大群的伴侣不仅可以产生效用,而且也可以产生愉快;因为他们可以互相激励,互相帮助。”

“把全体学生分成班级,比如十人一级,每组由一个学生去管理,管理的学生又由上一级的去管理。”

在论述班级授课制优越性的基础上,夸美纽斯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1)教导从每年的一定时间开始。

2)学科的划分要使每年、每月、每周、每日,甚至每小时都有一定的工作,因为这样会使计划好的一切工作易于完成。

3)要使用固定的课本。

4)要用同一的方法去教导。

教学读书笔记摘抄篇七

《我的教学生涯》这是关于中国教坛的泰斗人物——斯霞的一本书。这本书我是向学校图书管借阅的,说实话最初刚拿起这本书的时候我并不十分感兴趣,一方面作者从事的是小学语文基础教育,这与我自身的状况大相径庭;另一方面这本书已经出版二十多年了,那发黄的书页里的理论,我担心对于这天的我们来说并没太大帮忙。可是随着一天天的阅读,当初的想法一点点的烟消云散,读过之后真是受益非浅。

在《我的教学生涯》一书的扉页上,诗人臧克家为斯霞题诗一首:“一个和孩子常年在一齐的人,她的心灵永远活泼像清泉。一个热情培育小苗的人,她会欣赏它生长风烟。一个忘我劳动的人,她的形象在别人的记忆中活鲜。一个用心温暖别人的人,她自我的心也必然感到温暖。”这是斯霞教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是她“童心母爱”的真实写照。

斯霞教师从事教学72载,包括解放前20多年和建国后各个历史时期,她所走过的是一条很不平坦的道路。在旧社会里被人嘲笑、瞧不起,受尽贫苦的折磨,在新中国成立后又曾被打压和评判,但即使是在这样的逆境中她都不悔做一名小学教师。有人说过:“信念是人生征途中的一颗明珠,既能在阳光下熠熠发亮,也能在黑夜里闪闪发光。”那么,究竟是怎样的信念在支撑着她的行为,又是什么让她身处逆境却对教育事业义无反顾在书中我找到了这样的答案:“关于信念,斯霞自我也是说过的。‘当我在党的教育下,逐步树立了一切为着孩子的成长,一切为着祖国的未来这样的信念时,我感到我是幸福的。……有了对所从事的工作执着的热爱,再平凡的岗位也能够做出不平凡的贡献。’”正像苏霍姆林斯基以前说过的:“信念仅有在用心的行动之中才能够生存,才能够得到加强和磨炼。”斯霞教师正是如此,她没有让自我的信念成为“花瓶”,而是用她的实际行动丰富了她的信念,让它看起来是有血有肉的。她用她的信念和行为诠释了爱岗敬业的真正含义。

对于一名教师来说什么是爱岗敬业呢,在《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第二条是这样说明的“热爱教育、热爱学校,尽职尽责、教书育人,注意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不敷衍塞责,不传播有害学生身心健康的思想。”它是一个标准更像是一个方向标。这让我想起了一则故事:有人问三个砌砖的工人:“你们在做什么呢”第一个工人没好气地嘀咕:“你没看见吗,我正在砌墙啊。”第二个工人有气无力地说:“嗨,我正在做一项每小时9美元的工作呢。”第三个工人哼着小调,欢快地说:“你问我啊朋友,我不妨坦白告诉你,我正在建造这世界上最伟大的教堂!”这也许就是问题的症结。有些人,不明白尊重自我的工作。他们把工作视作取得面包、衣服、房子的一种厌恶的“需要”,一种无可避免的苦役。而在一个人将他的工作视为苦役与痛苦时,他是决不能在工作上竭尽所能的。爱眼下的工作吧,选取了做教师,就努力做一名像斯霞一样的人民教师。也许不能像她一样成功,但只要我们努力了就不愧教师这个称谓了。

一个人的工作态度折射着人生态度,而人生态度决定一个人一生的成就。我们的工作,就是我们的生命的投影。它的美与丑、可爱与可憎,全操纵于我们的手中。人们常说:教师是红烛,牺牲了自我,照亮了别人;教师是人梯,让别人踩着自我的肩头攀登辉煌;教师是艄公,把一批批的学生送达梦想的彼岸。这些都是对教师这个职业的赞许,但同时也强调了教师的平凡。教师这个岗位是平凡的,一个人选取了教师这个职业,同时也就选取了平凡和奉献,在芸芸众生中,他平凡得像银河里的一颗星,大海里的一滴水。在他的一生中,也许不会干出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业,然而,只在真正做过教师的人,仅有把自我热情和精力投入到教育事业中去的人,才能真正体会到作为一名教师的幸福。

教学读书笔记摘抄篇八

在体育教学中,篮球是深受学生喜爱的内容,学生热爱篮球运动,喜欢打篮球,但不喜欢体育课长时间枯燥、说教性的教学形式。因为,在篮球基本技术教学中,学生学习的被动性和约束性学习方式不利学生主动发展、自主发展。学生渴望能自主发挥,渴望能迅速提高篮球水平的心理状况,促使教师要转变理念,优化体育健身的教学策略。因此,在篮球教学设计中分步采用合作性学习、学案学习、目标性学习三种方式,来逐步挖掘学生学习自主性,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不断激发学习兴趣,丰富学习经历,促使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整节课以篮球活动为主线,运用学生的自主实践练习,既有身体活动,又能充分发挥思维活动;既体验了健身的乐趣,又激励学生探究掌握篮球技术的要领,使学生发挥在更高层次上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动则有理,动则有方,动则有度”为指导思想,逐步让学生认识到动作技能形成和身体锻炼的基本规律。从而使学生对自己设计的“学案”有进一步的体验,对体育健身有了新的认识,完善了以动为主的实践过程,从真正意义上达到健身实效。

体育课程内容本身蕴含着许多教育因素,而篮球是一项集体项目,既需要个人能力,更需要发挥集体的巨大力量。所以,我们必须挖掘它的德育内涵,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培养学生的竞争与合作的意识,以合作来促进学习。本课教学内容传接球和篮球集体游戏的学习,不仅能反映篮球基本技术在实践中运用能力,还能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在合作中学习,在合作中提高篮球水平。这样不断拓宽教育时空,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品质,从而促进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不断塑造健全的人格。

我认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是引领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思想,围绕这一思想,在教学中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水平为准,以新教材内容为基础进行教学方法改变。由新的教育理念引领,改变过去篮球教学枯燥单一的教学方法,而由学生自我设计“学案”等多种方式进行学习。这样让每一位学生衡量了自我篮球水平,寻找各自最近发展区域,使学生更好的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引发有效的学习活动。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