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心得>2023年横看成岭侧成峰理解 南怀瑾论语心得体会(优秀5篇)

2023年横看成岭侧成峰理解 南怀瑾论语心得体会(优秀5篇)

时间:2023-10-01 16:48:43 作者:LZ文人2023年横看成岭侧成峰理解 南怀瑾论语心得体会(优秀5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横看成岭侧成峰理解篇一

南怀瑾是中国当代知名的哲学家和文化名人,他对于儒家经典《论语》的研究和理解,给予了很多独特的解读和心得体会。本文将结合南怀瑾的观点,以五段式的形式,探讨《论语》对于人生智慧的启迪和现代社会的借鉴。

首先,南怀瑾从《论语》中深刻理解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认为,学习是不断开拓自己的思维和见识的过程;思考则是对所学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反思与总结。只有学以致用,才能使自己的学习更有价值。这一观点在今天的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信息的爆炸,知识的获取已经变得相对容易,但如何将所掌握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却是一个更大的挑战。因此,学习与思考并重,是我们在追求智慧和成功时需要时刻牢记的准则。

其次,南怀瑾还深刻体会到《论语》中对于人格修养的重要性。他认为,《论语》的核心思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和平天下。而修身,恰恰是最为基础和重要的一环。通过修身,自我完善,才能有更好的家庭和社会效应。南怀瑾通过自己的生活实践,将儒家的修身方针体现得淋漓尽致。他严于律己,遵循儒家的道德准则,以自己的言行为人之道的发展起到了榜样的作用。在当今多元化的社会中,修身仍然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我们往往追求物质的满足,而忽视了自我完善的内在需求。因此,南怀瑾对修身的理解和实践给予我们很好的启示。

第三,南怀瑾还通过《论语》进一步体悟到自我与他人的关系。他指出,儒家思想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和亲密。在人与人的交往中,亲情、友情、爱情等人际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南怀瑾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以及对于《论语》的深入研究,深刻理解到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并通过自己的行为示范,倡导了一种相互尊重、关怀他人、互惠互利的人际交往模式。这对于当代社会来说,尤为重要。在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疏离,人们的心理距离也越来越远。借鉴儒家思想,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和亲密,有助于建设一个更加和谐的社会。

第四,南怀瑾还从《论语》中体悟到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他认为,《论语》提倡的,并不仅仅是功利和功成名就,而是对于真、善、美的追求。他通过自己融入儒家思想的实践,践行着真善美的三位一体,发现了生活的真理与美好。在当代社会,我们往往追求的是物质财富和名利地位,却忽略了精神境界的追求。南怀瑾的经历和观点,给予了我们在追求真善美的过程中的重要启示。

最后,南怀瑾深刻领悟到儒家思想的包容与进取精神。他认为,《论语》为后人提供了不断学习和进取的动力,而且在面对不同的学说和思想时,儒家始终以包容和开放的态度对待。这一观点为今天的社会提供了重要的借鉴。我们处在信息和知识爆炸的时代,各种不同的思潮和学说层出不穷。在面对这些多元化的观点时,我们应该保持包容和开放的态度,不断吸收新知识,积极探索真理的广阔领域。

综上所述,南怀瑾对于《论语》的研究与体会,给予了我们很多深刻的思考。通过学习和思考,修身和齐家治国以及善待他人和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以及包容和进取的态度,我们可以从《论语》中汲取智慧,找到适应当代社会和个人发展的方向。南怀瑾对于《论语》的心得体会,不仅有助于我们的人生,更能够为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横看成岭侧成峰理解篇二

南怀瑾语录

2、今天的世界惟科技马首是瞻,人格养成没有了,都是乱的不成器的,教育只是贩卖知识,这是根本乱源,是苦恼之源。只有科学、科技、哲学、宗教、文艺、人格养成教育回归一体,回归本位,均衡发展,才有希望。

3、譬如孟子的话,君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管天下。告诉我们一个知识分子,如果倒霉,就把自己管好就行了,别管外面的事,至于职业做什么都可以,职业跟学问根本是分开的。学问不是知识,做人做事都是学问。如果有机会叫你出来做事,那就不是为个人,是为整个国家社会做贡献。这是孟子的教育。

4、当年我读四书五经,都是要背的。小朋友们要放学了,心里高兴,一边嘴里唱着一边你推我一下,我推你一把的。这样读书,心里会记住,一辈子忘不了。想起来的时候心里默念一下,其中的道理就又琢磨了一回。"

5、这个世界政治学的大目标,十二个字就讲完了: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安居乐业。但如果要问,世界啥时才能实现天下太平世界大同呢?我说,人类也许永远不会实现。假使人类真有这么个社会出来,就是宇宙毁灭的时候。社会很怪,就是要乱七八糟,有正有反,才有味道。平安固然好,但平安就不好玩了!

7、我还有个主张,希望大家为了国家民族的前途,研究经济政治问题,要多读历史才好。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我们小时候读历史是最重要的课。要了解现在时代的趋势,必须要懂得自己古代的历史。观察个人事业的成功失败,要拿古代做镜子,古代每个时代,怎么失败的?怎么成功的?没过去就没现在。

9、当年我读四书五经,都是要背的。小朋友们要放学了,心里高兴,一边嘴里唱着一边你推我一下,我推你一把的。这样读书,心里会记住,一辈子忘不了。想起来的时候心里默念一下,其中的道理就又琢磨了一回。

10、我们都常听说“得意忘形”,但是,据我个人几十年的人生经验,还要再加上一句话“失意忘形”。有人本来蛮好的,当他发财、得意的时候,事情都处理得很得当,见人也彬彬有礼;但是一旦失意之后,就连人也不愿见,一副讨厌相,自卑感,种种的烦恼都来了,人完全变了。

11、常有人问我,为什么能有这么好的学问,我都实实在在告诉人家,这都是我十三岁以前熟背这些古书的效果。

12、十九世纪威胁人类最大的疾病是肺炎,二十世纪威胁人类最大的是癌症,二十一世纪威胁人类最大的是精神病。现在是精神病开始的时代了,我发现很多年轻的孩子们精神都有问题了,归结起来是教育的问题。一个国家、社会的兴衰成败,重点在文化,在教育。

13、政治、军事、外交都是没有善恶是非的,只有利害关系。怎么临时处理,要懂得应变。但是要注意,虽然没有善恶是非,都还是有因果的。

14、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西方文化的贡献,促进了物质文明的发达,这在表面上来看,可以说是幸福;坏,是指人们为了生存的竞争而忙碌,为了战争的毁灭而惶恐,为了欲海的难填而烦恼。在精神上,是最痛苦的。人类正面临着一个新的危机。

15、国几千年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谋生,是教我们作一个人,职业技术则是另外学的。而且教育从胎教开始,家教最重要,然后才是跟先生老师学习。人格教育、学问修养是贯穿一生的。所以,社会除了政治力量、财富力量以外,还要有独立不倚、卓尔不群的人格品格修养,作为社会人心的中流砥柱。

16、我们祖先晓得语言三十年一变,所以把语、文分开,把语言变成独立文字,因此中国五千年文化,用古文保留下来,两年功夫,只要学通中国字,就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都懂了。中国方块字,康熙字典里大约五万个,一个中国人,如果认得2500个,哦哟!这个学问是非常大喽!国文教授还认不到1500。

18、中国文化,什么叫做事业呢?孔子《易经系传》叫做;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一个人,一辈子,做一件事情,对社会大众有贡献,对国家民族,对整个的社会,都是一种贡献,这才算是事业。

19、我常常感到,国家亡掉了不可怕,还可以复活,要是国家的文化亡掉了,就永远不会翻身了。

20、我讲一个故事,是唐人的两句诗,也是对现代状况和对知识分子的看法:尘土十分归举子,乾坤大半属偷儿。所谓举子就是读书人,意思是说,世界上的事情,知识分子一点都没用,读书没用!读了一辈子,不过归到泥巴里打滚。这宇宙,这个世界上的一切事情,都属于小偷、土匪之类的,才会做出来。

22、一个均贫的社会,如果稳定下来,先求农业科技的发展。()农业科技,我们今天还没办法。你到美国看看,人家的农庄,一望无际,看不到头。把农业基础打稳,工业发展,再谈商业,再谈国际贸易,那就不同了。结果,我们由均贫的社会,一下开放了,先盖高楼大厦,土地公有嘛,老板是政府,他能随便卖。

23、我们中国传统文化,最怕一辈子太享福,太顺利,太平安了。没有忧患意识,象吃了毒药一样,把自己毒死了。

24、佛学像百货店,有钱有闲,可去逛逛,逛了买东西也可,根本不逛也可,但社会需要它;道家像药店,它包括了兵家、纵横家的思想,乃至天文、地理、医药,一个国家、民族生病,非去这个药店不可;儒家的`孔孟思想是粮店,是天天要吃的,要深切了解中国文化历史的演变、将来怎么办,就要研究四书。

25、我认为今天的文化,主要在四个东西上面转。一个是达尔文的进化论,一个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学,一个凯恩斯的消费刺激生产,第四个是马克思的资本论思想。这四样转了一百多年了,空前未有。现在的整个人类世界,思想文化困惑很多,这一点你们要注意。其实,消费刺激生产,是最坏的经济思想观点。

26、今日的世界,物质文明发达,在表面上来看,是历史上最幸福的时代;但是人们为了生存的竞争而忙碌,为了战争的毁灭而惶恐,为了欲海的难填而烦恼。在精神上,也可以说是历史上最痛苦的时代。人是莫名其妙的生下来,无可奈何的活着,最后是不知所以然的死掉。

27、以前的官做得越大,书房越大,下班以后是先进书房。你们看京戏就知道了,那个做大官的回家,太太在门口,老爷请,夫人请,然后送到书房里了。现在呢?有些公务员一天两餐应酬,光吃饭,五六个钟头去掉了,哪有时间办公?回来以后,再卡拉ok一搞,完全是ok卡拉了!问题很严重,讲不完。

28、中国几千年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谋生,是教我们做一个人,职业技术则是另外学的。而且教育从胎教开始,家教最重要,然后才是跟先生老师学习。人格教育、学问修养是贯穿一生的。所以,社会除了政治力量、财富力量以外,还要有独立不倚、卓尔不群的人格品格修养,作为社会的中流砥柱。

29、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西方文化的贡献,促进了物质文明的发达,这在表面上来看,可以说是幸福;坏,是指人们为了生存的竞争而忙碌,为了战争的毁灭而惶恐,为了欲海的难填而烦恼。在精神上,是最痛苦的。在这物质文明发达和精神生活贫乏的尖锐对比下,人类正面临着一个新的危机。

31、我们中国文化的财产太大了,古文不懂,繁体字不懂等于丢了钥匙,这个财库的门打不开了。

32、这是一个好像最讲民主平等自由的时代,其实全世界的皇帝姓“钱”,都是钱做主,以钱来决定贵贱,没钱就没自由。没有真正独立不倚、卓尔不群的人格修养、学问修养,有的只是乱七八糟的所谓个性张扬和向钱看。连科学研究、教育、学术都在听钱指挥,没有精神支柱,一旦失业,就像天塌下来一样。

33、良医终不救无病之人;导师亦不引识路之者。佳肴美膳,岂可劝饱人之餐;异宝奇珍,未必动廉士之念。今天的世界惟科技马首是瞻,人格养成没有了,都是乱的不成器的,教育只是贩卖知识,这是根本乱源,是苦恼之源。只有科学、科技、哲学、宗教、文艺、人格养成教育回归一体,回归本位,均衡发展,才有希望。

34、你要注意每个经济学家是哪国人,他的立场就站在哪个国家。现在美国提倡新自由主义,我看这是侵略性的经济。那些着作都是强盗思想。我经常讲,你不要看入了世贸,入了后,美国来收购了,美国来参股了,美国来合并了,那是好事吗?你们有没想过啊?因为不知道自己的文化,也不知道自己的立场了!

横看成岭侧成峰理解篇三

南怀瑾是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中的翘楚,他一生都致力于学术研究和思想的发展。尤其是他对于读书的态度和方法,给人们以极大的启发。我曾有幸读过他的一些著作,并从中汲取到了许多心得体会。下面我将从读书的动力、读书的方法、读书的收益、读书的规律和读书的实践等五个方面,阐述我的心得体会。

首先,南怀瑾认为,读书是一种对于知识的渴望和追求,读书的动力应该来自内心的自觉。他强调了知行合一的重要性,只有通过实践将读书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能力和素养,才能真正发挥读书的价值。这使我深刻认识到,读书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是为了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思维水平,让自己能够更好地应对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挑战。

其次,南怀瑾对于读书方法也有独到的见解。他强调了阅读的深入和广泛,认为应该既有精读又有泛读。精读要求我们细细品味文字中的内涵和修辞,而泛读则要求我们广泛涉猎各种不同类型的书籍。南怀瑾还提到了语感的重要性,他认为语感是我们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基础,应该在阅读中不断培养和提高。通过对这些方法的学习和实践,我深深体会到读书应该注重全面的发展,不拘泥于一种类型或者一种风格的书籍,才能充分开拓自己的视野和提升自己的语言能力。

第三,读书带来的收益是显而易见的。南怀瑾认为,读书不仅能够给我们带来知识的增长,还能够激发我们的智慧和创造力。通过读书,我们可以开阔视野,拓宽思维,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读书还可以丰富我们的情感世界,培养我们的审美能力和修养。我深信,只有通过不断地读书,我们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有思想、有深度和有情怀的人。

第四,南怀瑾对于读书的规律也有着深刻的理解。他认为,读书应该追求有机结合,实现思维的联动。读书的目的是为了获取知识,而知识的连接和交融需要通过不断的思考和归纳。他还提到了反复阅读的重要性,认为通过反复的阅读,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和消化所读的书籍。我在实践中深感到,只有通过反复的阅读和思考,我们才能将书中的知识真正内化为自己的能力和见解。

最后,读书的实践是检验读书成果的关键。南怀瑾认为,读书不应该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应该与实际生活和实践相结合。只有将读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才能真正检验自己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我在实践中发现,只有通过实际的应用,我们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和不成熟之处,并且不断改进和提高。

综上所述,南怀瑾的读书心得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和鼓舞。通过他的教诲,我明白了读书的动力和方法,也深感到读书带给我们的收益和规律。读书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是为了提升自己的素质和思维能力。只有通过实践和应用,我们才能真正发挥读书的价值。我相信,在今后的学习和实践中,我会秉持南怀瑾对于读书的态度和方法,不断完善自己,不断追求卓越。

横看成岭侧成峰理解篇四

1、世界上最值钱的东西也最不值钱,最值钱的东西没有价钱,智慧是绝对无价;但是智慧也一毛钱都不值,这就是佛常说的众生颠倒。争入空王眼睫毛,大家争先恐后的想成佛。

2、如果学佛为了求福报而学,求来生怎么样而学,不错,是有这个事,但不是彻底的,所以说人天福德枉成痴。

3、我看你们来学佛学道,年纪轻轻,非常照顾自己,又懒,又不肯助人,但要求起别人却非常严格,看看这个不对、那个也不对,觉得别人都不是圣贤,难道你就是圣贤吗?我看你是“剩闲”,是剩下来没有用的闲人,有你也不多、没你也不少的人。

4、但愿此情长久,哪里分地北天南。

5、真要学佛就要放下一切,至少有个短时期要放下。有的人不肯放下,还以功利心来求佛法,希望对他的事业有帮助。这我就不懂了,我学佛一辈子了,对我的事业没有帮助,我也不求帮助,要这样的心情才可以学佛。没有这个认识,不但学佛,学任何宗教我都反对。

6、真正的修行不只在山上,也不只在庙里,更需要在社会中。要在修行中生活,在生活中修行。

7、佛学的中心是修证,但是现代全世界都把它当成一种思想学问,几乎与唯物论不分,严重曲解了缘起性空,认为空就是什么都没有。没有可不是空噢!没有是断见!

8、秋风落叶乱为堆,扫去还来千百回。一笑罢休闲处坐,任他着地自成灰。

9、我从小读书时,我的老祖母告诉我:“孩子啊,读书可以,不要去做官啊,”因为古语说“一代做官九代牛”,你这一辈子做官,你来生要九次变牛还债,因为做官容易犯错误。现在没有这个观念了。

10、今日的世界,物质文明发达,在表面上来看,是历史上最幸福的時代;但是人们为了生存的竞争而忙碌,为了战争的毁灭而惶恐,为了欲海的难填而烦恼。在精神上,也可以说是历史上最痛苦的时代。人是莫名其妙的生下来,无可奈何的活着,最后是不知所以然的死掉。

11、头等人,有本事,没脾气;二等人,有本事,有脾气;末等人,没本事,大脾气。

12、光读正面的历史是不够的',还要看小说。所谓历史,常常人名、地名、时间都是真的,内容不太靠得住;而小说,是人名、地点、时间都是假的,但那个故事却往往是真的。

13、学问不是文学,文章好是这个人的文学好,知识渊博是这个人的知识渊博。至于学问,哪怕不认识一个字,也可能有学问——做人好,做事对,这就是学问。

14、我们学佛,不但要通达佛经,连世间的一切知识技能也要通,在家是好子女、好父母,在社会是真正有贡献的人,这样可以算学佛。

15、根据我的经验,学佛修道的人,废物多,懒的多。佛叫你精进,你做不到,叫你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你作不到。姑且不论诸恶莫作,一善都不行是真的,因为他懒嘛!这是我们要自我检讨的,非常严重的问题。

16、羚羊挂角无踪迹,一任东风满太虚。

17、佛法在那里?不一定在佛经上啊!世间法皆是佛法,金刚经下面会告诉你。所以大家不要把学佛的精神和生活与现实人生分开。本来无所谓出世,也无所谓入世。记得当年有老前辈问我:依你这个程度,为什么不出家呢?我说,你要搞清楚,我从来也没有入过家。世界上那有个出?那有个入啊?不出也不入嘛!那些都是外形,都是相。

18、“终身逌然,不知荣辱之在彼也,在我也”,这就是人生哲学。人为什么要外面人讲你好,你才觉得自己好呢?外面跟我毫不相干,在我自己,我认为好就好,爱笑就笑,爱哭就哭,跟别人毫不相干。

19、人生该这样过活: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能在身、技在手、思在脑从容过生活。

20、根据我的经验,学佛修道的人,废物多,懒的多。佛叫你精进,你做不到,叫你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你作不到。姑且不论诸恶莫作,一善都不行是真的,因为他懒嘛!这是我们要自我检讨的,非常严重的问题。

21、政治、军事、外交都是没有善恶是非的,只有利害关系。怎么临时处理,要懂得应变。但是要注意,虽然没有善恶是非,都还是有因果的。

横看成岭侧成峰理解篇五

心经是观音菩萨教我们明心,凡夫末明心,起烦恼作业,受无边生死苦。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

佛心之神力是观音菩萨,心之智力是大智文殊师利菩萨,心内的法力,就是大行普贤菩萨,心中的愿力,就是地藏王菩萨。

这部心经是观音菩萨教我们明心,凡夫末明心,起烦恼作业,受无边生死苦,所以文中云: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一开始就教我们要认识自己,自己不认识不能度自己,认识自己就能度自己,还要认识众生,认识众生就能度众生,诸佛认识自己,也认识众生,故诸佛成佛度众生。

华严经云:“十方诸如来,同共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无畏亦然。”十方如来同一个心,无两个心,阿弥陀佛的心与释迦佛的心相同,释迦如来的心与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心亦相同,所以十力无量佛都是一个心,返观众生心,个个不同,因为众生的心是妄心,妄心又如何会相同,你有你的妄,我有我的妄,一百人有一百人的妄,所谓人心不同,各如其面。

何谓观自在?对机说法,对病落药,一切众生无始劫以来,背了自己的菩提心而去观法,背菩提心观法是非常危险的,所以于一切法不得自在,被法所缚,离菩提心观色,便著色,为色所缚,不得自在,离菩提心闻声,便染声,被声音所缚,不得自在,离菩提心嗅香,为香所染,为香所缚,不得自在,离菩提心讲话,著了语言文字,亦不得自在,离菩提心觉触,昧著了触,为触尘所缚,不得自在,过在何处呢?皆由背了自己的心而观一切法,著一切法,于一切法不得自在,若能背法观心,心明法空,于一切法得自在,故观音菩萨的“观”字,不是叫我们观法,若观黄金,可能起盗心:观色则著色,观名则求名,所以要离境——离三界之境、离六尘之境、离人天之境、还有,离目前之境,而观自己的心,观心则无心,心空境寂,一切法如幻如化,于一切法得自在。

大悲忏内,观音菩萨云:“我若向刀山,刀山自摧折,我若向火汤,火汤自枯竭,我若向地狱,地狱自消灭,我若向饿鬼,饿鬼自饱满,我若向修罗,恶心自调伏,我若向畜生,自得大智慧。”观音菩萨观心,于一切法得自在,故名观自在。

普门品云:

假使兴害意,推落大火坑,念彼观音力,火坑变成池——于火坑得自在。或漂流巨海,龙鱼诸鬼难,念彼观音力,波浪不能没——于水得自在。或遭王难苦,临刑欲寿终,念彼观音力,刀寻段段坏——于王难得自在。值怨贼绕,各执刀加害,念彼观音力,咸即起慈心——于怨贼得自在。

观音菩萨不但于种种难得自在,于贪嗔痴三毒亦得自在,亦令受持观音菩萨圣号的人得自在。

若有女人,设欲求男,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设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友——于求男求女得自在。

但供养观音菩萨,与受持供养恒河沙菩萨的功德相同——所谓一多自在。

应以何身得度,即现何身而为说法——于一切身得自在。

有些人把“观自在”解作观自己所在,那自己又是甚么?自己要认识自己,自已是众生:只缘众生迷了佛,识得众生便识得佛,不是佛迷了众生,度了众生便无迷,不迷便见佛,佛是众生所成,一定要认识众生,犹如馒头、水饺,为面粉所成,是故一定要认识面粉。

下文照见五蕴皆空,五蕴就是色、受、想、行、识,如何照见五蕴皆空呢?要用般若力,般若不是向外求,而是向内发现。自己就是五蕴,五蕴空,度一切苦厄,若被五蕴所覆,便不能认识自己,所以人人念佛,也不识得念佛是谁,因为被五蕴所覆,因此要加般若力,所谓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

但这个“深”字很重要,大乘称为深般若,小乘称为小般若,我认为这个深般若是大乘的般若,般若必定深,我们念佛,佛从何处出呢?你要看!

越看越深,绝不容易看到底,所以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我们看这个念佛是谁,亦无有来处,惟有看他从那个地方出,就从那个地方直看下去?诸法无有来处,是故看不到来处,若有来处,如来便不是无所从来,而是有所从来,既然如来无所从来,佛号亦无所从来,既无来处,便是深,是故甚深般若无底。虽然看不到佛号从何处来,但已入了另一世界,而这个浊恶世便空了,无论你看甚么?看念佛是谁、看自己拜佛、看自己讲话、看生从何来,死往何去?一切法都无来处,甚深!甚深!故般若称为深般若。

有些有善根的人,坐禅时身体空了,他使惊恐起来,切不要惊恐,身体虽然空了,但心还末空嘛!身体空的时候,心便现出来,你再看这个心,心有无量的妄想,你便看这些妄想,无量的妄想不生,那时你的涅槃心便现出来,所以在深般若中,观音菩萨说照见五蕴皆空。

五蕴就是众生,五蕴也就是自己,各位若想认识自己,你自己就是五蕴,蕴即盖覆之意,五蕴盖覆佛性,菩提心被五蕴所覆,一定要空了五蕴,菩提心才现出来:我们现在这个心名叫妄想心,不是菩提心,亦不称为道心,可以说是人我是非,贪名贪利的心,五蕴空时见菩提心,从菩提心起修,直修至成佛。

生极乐世界也要空五蕴:劫浊就是色蕴,烦恼浊就是想蕴,见浊就是受蕴,众生浊就是行蕴,命浊就是识蕴,空了五蕴便能到极乐世界见自性弥陀,唯心净土。

释迦佛所说的一切经典,都教我们空五蕴,心经故然如此,弥陀经离五浊即空五蕴,妙法莲华经过五百由旬到宝所,五百由旬亦即五蕴,乃至解深密经空八识,转八识成四智,八识也是五蕴,眼耳鼻舌身识便是受蕴,所对五尘是色蕴,第六意识是想蕴,第七识是行蕴,第八阿赖耶识便是识蕴,是故八识便是五蕴,唯识教我们转八识成四智,不是教我们分别甚么名相,转八识即空五蕴,四智即佛性,亦即是菩提心。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的“时”字也要解释一下:一切法唯识所变,唯心所现,时指过去时、现在时、未来时,过去现在未来都行深般若,所谓过去不可得,过去便有般若,未来不可得,未来便有般若,现在不可得,现在便有般若,时者,即过去未来现在不可得,故名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把六百卷大般若经浓缩为五千字的是金刚经,再把五千字的金刚经浓缩为二百多字的是心经,我现在再把心经浓缩为一句,就是“照见五蕴皆空”。观音菩萨照见五蕴皆空,未来的菩萨亦照见五蕴皆空,过去的菩萨亦照见五蕴皆空,现在学佛的人亦要照见五蕴皆空,路就是这样行,把照见五蕴皆空,再浓缩为一个字--照!

照即照顾,人人可以照顾,例如带小孩子出外一定要照顾,不照顾便会跌倒,或是走失了,行路要照顾呀,不照顾便踏著粪秽,或是堕进坑内,讲话也要照顾,不照顾便会讲错话,拜佛也要照顾,当照顾时便发觉能礼所礼性空寂,感应道交难思议,所以礼佛一拜,罪灭河沙;诵经时口诵心思惟,随文入观,照顾其义,便会发现经中义理无穷,便能演说经中道理,持咒时亦要照顾,照顾这个音声从那处地方出来,若能照顾看,跟著它入去,便能入定,一入定,这个世界便空了,从生死的此岸,到涅槃的彼岸,从娑婆的.秽土,到毗卢性海。

过去有一位和尚,脾气很坏,知客师要他清单,他使求情忏悔,从此止语,在藏经楼当香灯,一心持大悲咒,日夜用功,念了三年,跟著大悲咒一个字一个字的到了涅槃彼岸。持咒是一个无分别法门,若能跟著一个字一个字的走入去,便能离开这个世界,到另外一个禅定的国土去,俗称三昧。

参禅又如何?参禅更加要照顾,禅堂内称为照顾话头,时时刻刻要照顾话头,但照顾话头我不懂呀,就是要照顾这个不懂,在不懂中而摸索,在不懂中参究,谁不知一不懂,一切都不懂,人家骂你,你不懂,人家打你,你不懂,人家求名,你不懂,人家争权夺利,你不懂,是非人我,你不懂,念佛是谁?不懂,在这地方,不防不懂一年,不懂两年三年;虚云老和尚参“拖死尸是谁”,行不知行——不懂,食不知食——不懂,视而不见——不懂,最后,不懂的疑情断了,便悟过来,照见五蕴皆空,五蕴空就是般若,般若便是佛性。

所以一定要下苦功,用个“照”字,时时刻刻要照顾自己,动一个念头都要照顾,善念可以保存,恶念要消灭,我们动一个念头,照顾这个念从何处来,照顾这个念往何处去,若能照顾自己的心念,则受想行识空,若照顾自己的色身,则身体空,但心未空,妄想生生灭灭,见到粗妄想,后来粗妄想熄灭,变了细妄想,细妄想犹如流水一样,古人称为流注生灭,赵州老人称其为急水上打皮球,念念不停留,如瀑布一样,还看无生灭,其实微细生灭不停,再照顾,生灭灭已,寂灭现前,便能心空及第归,完全靠这个照字。

所以修行不用多,照见五蕴皆空,留意那个照字,照甚么?照自己,自己就是五蕴,何人无五蕴,五蕴本来空,迷的时候才有,悟的时候即无,古人云:色蕴犹如聚沫,受蕴犹如水泡,不论苦爱乐受,很快便过去,想蕴犹如阳焰,打甚么妄想也不实在,行蕴犹如芭蕉,层层剥落,剥到最后便成空,识蕴犹如幻化。

【度一切苦厄】

以般若照见五蕴皆空,出三界火宅。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般若的功用,照见五蕴皆空,五蕴空则能度一切苦厄,一切苦厄度尽,然后才见到诸法的清净相,清净是空的别名,所以名为诸法的空相。

诸法的本来面目就是空相,诸法的实相亦是空相,诸法未曾离开空相,故云是诸法空相,例如生死是一个空相,迷的时候以为有,以般若观之,生死是空的,不离开生死然后有涅槃,生死当下空就是涅桨:般若照见烦恼本来是空,烦恼空就是菩提,众生也是本来空,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一切法的实相是空,是故一切法从本以来,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一切法不生,试问水中月有没有生?无生。水中月有没有灭?无减。水中月无生无减,一切法亦无生无减。又水中月有没有垢秽?——无,污水里也有水月,但不被污水所染,清净水内亦有月,亦不染清净水,故云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大海一天两次潮水,海水不会增加,一天两次退潮,亦不会减少,所以众生成佛时,佛性不会增加,未成佛时,佛性也不会减少,生净土,佛性不会清净,堕地狱,佛性不会染污,凡夫轮迥有生死,佛性无生亦无死,等于虚空——明来暗去,空性无生无灭、无垢无净、无增无减。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

在诸法实相的空相内,无色受想行识的五蕴,因此诸佛如来绝不著色,不著受想行识,诸法空相内,无五蕴可得,是故诸法空相内一个众生也无,金刚经云:“灭度无量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就是此意。

在诸法实相内,无色的相可得,色的性就是诸法的空相,空相内无色的相可得,无楞严咒、大悲咒的字可得,亦无金刚经的文可得,是故空中无色。

无色,身便空,无受想行识,心亦空,所谓身心两亡,身空心空佛现前,就是因为我们的身体不空,故有生老病死苦,心不空,故有生住异灭,若身空,无生老病死苦,心空,无生住异灭,身心两亡,佛性现前,所以学佛,是很简单,很现实的事。

【无眼耳鼻舌身意。】

眼耳鼻舌身意,称为六根,根以能生为义,根是积业润生,如眼看色,当见色的时候,或邪视、或偷看,于是便作业,又如眼见黄金起盗心,见美女起淫心,见名贪名,见食贪食,于是因眼根而积业。六根空即是清净,不是作无解,如来眼根空,出生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五眼具足,所以眼根要空,否则便会作业,耳根亦复如是,若不空耳根,一切是非、淫词歌曲,会使人作业,鼻舌身意亦如是,所谓六贼为媒,自劫家宝,六根即六贼,劫去了真如佛性之宝。以般若观照,见到诸法的实相是空相,是故空相中无眼耳鼻舌身意,不是无,是空,是清净。

【无色声香味触法。】

色声香味触法是六尘,尘是染污,能遮盖本来清净的佛性,如眼观色尘起贪念,色尘盖覆佛性,如是耳闻声尘起执著,鼻嗅香尘起取著,舌尝味尘乐著,身著触尘,意缘法尘,都能盖覆佛性。

六根对六尘,六根空,六尘亦跟著空,若六根取六尘便是生死,若六根回光返照,返流全一,便是涅槃,所以观音菩萨,从闻思修,入三摩地,是用耳根,返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耳根听是非闲言会造罪,若耳根返闻,远离声尘,会令你成等正觉。

修行人一定要离六尘,出家便是离六尘,所谓出家,是出六尘之家,例如沙弥戒完全是离六尘,杀盗淫妄酒是五戒,在家居士也可受,但沙弥戒再加:

6.不唱歌不跳舞,亦不往观听,是离声及色尘之家。

7.不戴香花蔓,不香油涂身,是出香尘之家。

8.不坐卧高广大床,是出触尘之家。

9.过午不食,不贪著饮食之味,出味尘之家。

10.手不捉金银财宝,出法尘之家[分别我有多少财宝是法尘]。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共称为六识,加上六尘六根,称为十八界,十八界就是众生,六根在内,六尘在外,中间是六识。六尘无知,六根有觉,六识起分别,但六根无分别,如眼见物,不会分别长短方圆,是由眼识分别,耳根只能闻声音,不能分别是男声、女声、风声、火声等,是由其识去分别,众生不肯出离生死,皆因留恋自己有六根、六识、六尘,在十八界内打圈,离十八界即无众生,所谓此无故彼无,十八界和合即有众生,故云此有故彼有,众生本来空,若无六根、六尘、六识,何来会有众生,只是众生不肯把十八界放下,十八界盖覆佛性,是故处处受生,六道轮回,无有了期。

昔日,有一梵志拿花供佛,世尊叫他“放下著”,梵志把左手的花放在地上,世尊又说“放下著”,梵志把右手的花又放下,世尊又说“放下著”,梵志问:“我两手的花都放下,世尊还要我放下个甚么?”世尊说:“我要你内放下六根、外放下真如人人有,但不守自己的岗位,经云:“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便是真如守自性,凡夫真如不守自性,一念不觉而妄动,故有无明,无明无实体,有了无明必定有行,所谓不觉是无明,妄动就是行,行分善行、恶行、不动行,总称为业行,行必有识,善行有善识,恶行有恶识,不动行有不动识,行即业,人业有人识——例如见水是水,天业有天识——见水如琉璃,饿鬼业有饿鬼识——见水成火焰。

有了识,业牵识走去投胎,识与父精母血,三缘和合而成胎,是为名色,色是父精母血,自己的识是心,心有其名而无作用,所以称为名色,名色七日一变,四十九日后有五个胞:即头、双手、双脚,十个月后六根成熟,六根有入六尘的功能,故称为六入,小儿出生后与六尘相触,所谓六入缘触,触境有苦有乐,属受,故触缘受,受是果报,受果报时心生系著,故受缘爱,若乐受爱其长合,若苦受爱其常离,爱合爱离而生取,取即作业,若依理而取属善业,若非理而取属恶业,故取缘有,有即业,有业故有生,生故有老病死忧悲苦恼。

由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受缘取,取缘有,有缘生老病死忧悲苦恼,名十二因缘,若以般若智观,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灭、六入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病死忧悲苦恼灭,十二因缘是空的,可以证辟支佛果,若以般若观照诸法的实相,不但无无明,无凡夫的无明,亦无辟支佛的无明尽。

【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无凡夫的老死,亦无辟支佛的老死尽。以般若观一切法,可以超越世间法无明,超越出世间法——无明尽。

【无苦集灭道。】

苦、集、灭、道,称为四圣谛,谛即真实之意,四圣谛不是辟支佛道,是罗汉道,世尊三转十二行法轮,示二乘人四谛法门:

一、示相转

此是苦,逼迫性——指众生的果报完全是苦的,生老病死再加上贫病交逼,是为苦苦,就是快乐也是无常,乐坏苦生,名叫坏苦,享禅定之乐也是无常,属于行苦,是故三界中有苦苦、坏苦、行苦,是名三苦,另外还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苦等,众生不知苦,所以如来示苦相。

此是集,招感性——苦从何来?是自招的,名集谛,集即招感之义,人人都有贪嗔痴烦恼,由三烦恼作杀盗淫妄等业,由业而招感上述八苦,苦是果,烦恼业是苦因。

此是灭,可证性——灭苦因苦果名为灭谛,苦尽就是涅槃。

此是道,可修性——灭苦因苦果需要修道,道谛是无漏法,修无漏法,不漏落生死。

二、劝修转

此是苦,汝应知——知即觉也,觉[苦]生则无生,觉[苦]住无住,觉[苦]灭无灭。觉苦无生,何来有苦,所以谓此是苦,汝应知。

此是集,汝应断——集是烦恼,烦恼可以断,如何断呢?一定要觉,觉集无集即断集,故云此是集,汝应断。

此是灭,汝应证——如何证呢?苦因苦果“灭”了,这个“灭”因生而有,无生则无灭,生灭灭已,寂灭现前,是云证。

此是道,汝应修——道是可以修,如持戒则有戒,不持戒则无,修定则有定,不修则无,断惑则有慧,不断则无,故云汝应修。

所谓修道就是修三十七助道品: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还有三无漏学:戒、定、慧。

三、得证转

此是苦,我已知,不用更知:此是集,我已断,不用更断:此是灭,我已证,不用更证:此是道,我已修,不用更修。

何以不用更知、更断、更证:更修呢?因为如来悟了四谛真实之理,例如苦,是有为法,有为不离三相:生、住、灭,如来悟苦的生相不可得,悟苦的住相不可得,悟苦的灭相不可得,若悟到苦的生住灭三相不可得,苦当体即空,空就是苦的实谛之理,是名苦谛。

集也是有为法,不离三相:烦恼有生耶?悟则无生相可得,烦恼有住耶?悟则无住相可得,烦恼有灭耶?悟则无灭相可得。如是迷时见有烦恼生、住、灭可得,悟时,烦恼生住灭三相皆不可得,当体就是空,此是集的真实相,故名集谛。

灭又如何?有生则有灭,觉则无苦生,亦无苦可灭,寂灭现前,就是灭的真谛,如来说灭,因苦灭而见谛,见谛时无苦无集,故无灭。

道又如何呢?例如修戒定慧之道,戒有生耶?戒无生相,戒有住耶?戒无住相,戒有灭耶?戒无灭相,戒定慧无生住灭三相可得,无生住灭三相就是无为法,戒定慧当体即空,道即是空相,修即无修,故云此是道,我已修,不用更修,六祖云:“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痴自性慧,心地无乱自性定。”此是戒定慧的真理,道的真谛。

在诸法的空相、实相内,无凡夫苦集之法,亦无贤圣灭道之法,故谓无苦集灭道。

【无智亦无得。】

一切法空,空相便是清净相,在清净相内,六根清净,故无眼耳鼻舌身意,六尘清净,无色声香味触法,六识亦清净,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明清净,故无无明,无明尽亦清净,故无无明尽,老死清净,无老死,老死尽亦清净,故无老死尽,无菩萨能修六度万行之智,智亦清净,是为无智,万行清净,有何可得,故无得,世间法出世间法清净,是为无所得。

此是菩萨法门,菩萨以六度为智,皆是断惑,在未证得一切法寂灭以前,要以智去断惑,但是一切法本来寂灭,无能得之智,无所得之法,亦无能修之智,无所修之法,若见有能所,是生灭心,不见有能所即寂灭心,所以道无智亦无得。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缍。】

悟一切心空名为菩提,了一切法空名为萨缍,心法一如,并无能得所得,以无所得故即是菩提萨缍。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

何谓挂碍?例如眼[珠]与眼[白]相合是为无挂碍,眼与沙不能相合,是为挂碍,又如皮与肉相合是为无挂碍,肉中有刺则有挂碍,”挂碍者,与般若心不相同故,般若心是空,一切法是有,若一切法不空,有与空不能合便有挂碍,若一切法空,法空与般若心空相合便无挂碍,所以一切法空即般若,般若即一切法空,般若与一切法空打成一片,即一切法空不碍般若,般若不碍一切法空,犹如大悲咒放在心内——空,所以不会碍楞严咒,楞严咒在心内也是空,此空彼空,空与空台,无有挂碍,假如有一法不空,便有挂碍。

六祖菩萨在世时,有一僧名法达,来顶礼六祖,但是头不到地,六祖说他心中必有一物,法达说:“我诵法华经已有三千部。”自谓读法华经三千部,何必叩头到地,这三千部法华经未空,放在心内,便成为他的挂碍。

世间法不空,与般若合不来便有挂碍,出世间法不空,与般若合不来亦有挂碍,若世间法空,出世间法亦空,与般若空相合便无挂碍,无挂碍则无有恐怖,恐怖即忧虑之意,如眼内有沙,若不除去便会盲,盲便是恐怖,眼内无沙便不会恐其盲,又如肉中有刺,若不除去,则有溃烂成疮的恐怖,凡夫有生死的恐怖,二乘人有沈空滞寂的恐怖。要是有一法放在心内不能空,此一法便牵你入生死。

过去有一位金碧峰入空定,无常鬼找他不到,无常鬼便请土地公帮忙,土地公云:“金碧峰甚么东西也可以空,惟有一水晶钵他最爱,你们俩一变作老鼠,把玩他的水晶钵,一拿锁链,预备他出定时锁他。”金碧峰入定时身体空掉,但在定中听到老鼠把弄水晶钵的声音,立即出走,大骂“谁人碰我的水晶钵”,另一无常鬼立即锁他,金碧峰知道水晶钵的挂碍令他被无常鬼找到,于是求情许他延期七日,无常鬼走后,金碧峰便把水晶钵打烂,然后入定,临入定前,在墙上写下四句偈:欲来找我金碧峰,犹如铁链锁虚空,虚空若然锁不得,莫来找我金碧峰。

世间法不空,与般若有挂碍,等于眼中有沙,认生死轮回为实有,出世间法不空,与般若亦有挂碍,等于肉中有刺,认化城为宝所,故有凡夫生死,二乘涅槃的颠倒梦想。

凡夫生死有四颠倒:

1.身不净,计为净,

2.受是苦,计为乐,

3.心无常,计为常,

4.法无我,计为我。此是凡夫的颠倒相。

二乘人的涅槃亦有四倒:

1.看不净,不见法身净,

2.看苦,不见寂灭乐,

3.看无我,不见自在我,

4.看无常,不见佛性常。是为二乘人的颠倒梦想。

所以般若照见五蕴皆空,何只离一切苦厄,离一切苦厄然后才见到诸法空相。五蕴空,色空,空亦空,一切法空,便是诸法的空相,亦是五蕴的空相,所以先讲度尽一切苦厄,后说诸法空相,若五蕴未空,即一切法不空,不但一切苦厄不能度尽,而且会生出恐怖及颠倒梦想,即凡夫认生死为真实,二乘人认涅槃为实有,悟道的人“生死涅槃等空花”,生死空,涅槃亦空。

以无所得故,菩萨证般若波罗蜜多,若有所得,便不能证般若波罗蜜多,证到般若波罗蜜多,见一切法即心,心即一切法,所以心与一切法无挂碍,无挂碍便无有世出世间法的恐怖,既无世间凡夫生死的四倒,亦无出世间二乘涅槃的四倒,是为远离颠倒梦想,究竟证大般涅槃。

【究竟涅槃。】

心不可得,法不可得,心与法一如,俱无所得。是为究竟涅槃,又名大般涅槃,大涅槃是常寂光净土,常寂光净土是我们的老家,常是法身德,寂是解脱德,光是般若德,三德秘藏,是诸佛行处,菩萨依般若修行,心无挂碍,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得大涅槃。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过去无明尘劳烦恼妄想空,是过去佛,现在无明尘劳妄想烦恼空,是现在佛,未来无明尘劳妄想烦恼空,是未来佛,以般若观照,过去烦恼空,过去成佛,现在烦恼空,现在成佛,未来烦恼空,未来成佛。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无明妄想尘劳烦恼空,三世佛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梵语,此云无上正等正觉,菩提是最上,菩提是最平等,菩提是最真,故又称为无上正真之道。

上来所说诸法空相内,无凡夫五蕴十八界之法,无声闻苦集灭道四谛之法,无缘觉十二因缘之法,亦无菩萨能得之智,所得之法,总说就是无二乘之法,汇三乘归一佛乘,汇九法界同归一佛界。

依般若波罗蜜多修行,佛得菩提,菩萨证大涅槃,所以般若波罗蜜多是:

大神咒——神力最大,能度众生成佛,

大明咒——能破除众生的无明烦恼,

无上咒——般若最上,更无有上,无等等咒——般若是佛母,出生一切佛,无一法能与她相等。能除一切苦——依般若波罗蜜多修行,越出三界火宅,远离生死轮回之苦。真实不虚——即心即佛,决定不虚。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

心经有显说,也有密说,现在讲的是密说,密说很简单:

【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密是无可解,亦不破人知,佛门中有很多人依显教修行,亦有依密教修行,例如大悲咒、楞严咒等,都不可以解释,若有以解,不称为密,密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讲不出,解不来,唯有自己知,不过今天我将此咒的意义约略说出来:

揭谛揭谛——去、去。

波罗揭谛——到彼岸去。

波罗僧揭谛——大众到彼岸去。

菩提萨婆诃——迅速成就证菩提。

相关范文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