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中的快乐,产生于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和深入。世上所有的人都是喜欢学习的,只是学习的方法和内容不同而已。我们如何才能写得一篇优质的心得体会呢?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小学科学大单元教学培训心得体会篇一
一、单元教学目标:
1、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钢笔工整书写)。
2、能认识作品展现的多姿多彩的童年生活画卷,体会作者的丰富情感,珍惜金色年华的点点滴滴。
3、能根据作品内容展开联想,发表自己的看法。
4、能回忆过去的生活,学会说真话,抒真情,写出真实感受。
5、能与人主动交流,说话注意对象、场合,用语文明得体。
二、单元课时安排:共13课时
单元整体学习1课时
《往事依依》2课时
《幼时记趣》2课时
《十三岁的际遇》1课时
《伟人细胞》1课时
诵读欣赏1课时
写作3课时
口语交际1课时
单元总结1课时
三、教学设计:
本单元的阅读教学
童年生活,是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时光,对它的描摹更能激起学生的共鸣,相似年纪发生的事情也会更具说服力,更能使学生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能引导学生健康的成长。
《往事依依》作者回忆与文学的情缘,抒发了作者对自然、生活、祖国的热爱,并告诫青少年要多读书、读好书,充满了人文主义精神。
《幼时记趣》作者追忆了儿时观察动物,产生联想,表现了童年生活的快乐,充满了情趣。
《十三岁的际遇》作者神情地回顾自己与北大的渊源,表达了对北大的热爱及渴望创造,渴望自由飞翔的精神,充满了理想与希望。
《伟人细胞》记叙了初一男生贾里追求轰轰烈烈的'人生,实现伟人计划的过程,向学生阐明了从小事做起的必要性,对于学生很有意义。
这一单元的教学,语言有的生动活泼,有的蓄满神情,有的趣味盎然,有的蕴涵哲理,因此,学习本单元需要通过朗读,来细细品味每篇文章的语言。
四、教学过程
第1课时单元整体学习
学习目标:浏览本单元内容,制定单元学习的目标,商讨探究专题
第一块:明确单元专题含义,了解单元大概内容::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教师大致介绍本单元每篇文章的内容。在教师介绍的基础上,迅速浏览本单元四篇文章的内容。
第二块:制定单元学习的目标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导入:再次让学生浏览目录、课文、写作以及口语交际等内容(还可以延伸到发展性评价手册)。
思考:本单元你想学写什么?打算怎样来学?(制定自己的学习目标)明确任务布置
2巡视、指导浏览目录、课文
3提示:可以从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实践活动这几个方面来确立自己的目标。
要求:目标要明确可行。组织学习小组,讨论自己的目标。
第三块:确定单元活动方案: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2布置学生商定单元的活动主题及计划
[4]
小学科学大单元教学培训心得体会篇二
观察手
课题《观察手》(1课时)教学目标
过程、方法能查阅资料,了解人体的有关问题。能通过实验证明手的灵巧与它的构造有关。知识与技能了解手是重要的感觉器官,又有感觉的功能。
了解手的构造和手的灵巧有关。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对人体基本组成的观察中,发现人体构造的精巧与和谐之美。
体验身体残障所到来的不方便,爱护自己的身体,关心和善待身体有残障的人。教学准备教师用具冷热、软硬、轻重、光滑等不同的`物体,有褶皱的饮料管、有关图片和人体骨骼标本等,人民币(用针在挂历纸上扎成的盲文数字)。学生用具袜子和衣服、能套住手指的圆筒,胶带纸。教学过程1.游戏导入:
做“石头、剪刀、布”的游戏或谜语导入。
我们用手还可以做哪些事情?2-3分钟2.观察手的构造。
为什么我们的手这么灵巧呢?我们的手为什么能做这么多的事?
学生:触摸手了解手的内部,如有多少块骨头,哪些地方有关节等?
学生观察手作握、捏、伸展、弯曲等动作时,皮肤、肌肉、骨的变化。
教师出示手的骨骼图片,数一数手部的骨头数量。
引入研究关节、皱褶及大拇指的作用。8-10分钟3.体验手指的关节、褶皱及大拇指的作用。
小组合作做“猜一猜”游戏。
区分衣服的正反两面。
介绍人民币上的盲文数字。学生体验盲文。5-8分钟5.拓展。
观察一些动物的手?看看和人的手有什么不同?
观察生活中有哪些器具利用了手指关节处的褶皱结构?5-8分钟
小学科学大单元教学培训心得体会篇三
科学概念:
物体可分为固体、液体、气体三类,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固体有固定的形状,液体和气体都没有固定的形状。
过程与方法:
用网状图展现对事物的认识;熟练运用各种感官对物质进行观察对比,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
积极参与有关水的已有认识的研讨,发表有根据的见解;意识到水是地球上的重要资源;在识别水的活动中,学会小组合作。
【教学重点】用网状图展现对水的认识,熟练地运用各种感观对物质进行观察对比。
【教学难点】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
给每组准备:7个黑色塑料袋分别装有水、醋、牛奶、石头、木块、树叶、空气。实验记录单1张。
给每个学生准备:网状记录表一张。
给全班准备的材料:有关水的课件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出示有关水的谜语“用手拿不起,用刀劈不开,煮饭和洗衣,都得请它来。”,引出课题。从谜语中可以看出水在生活中非常重要。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有关水的知识。
二、活动
1、师:老师今天不仅带了水,还带了其他物品,分别是:醋、牛奶、石头、木块、树叶、空气,分别放在编号1-7的黑色袋子中。但是老师忘记了袋子中分别装了哪些物品,想请同学们帮老师在不打开袋子的情况下,找出这些物品。
2、回顾观察方法
师:在不打开袋子的情况下,你们可以用哪些观察方法去观察物品呢?
学生回答。
教师板书记录。
3、出示实验要求
在不打开袋子的情况下,猜测袋子中的物品,并记录你是根据哪些特点分辨出来的。
展示实验记录表。
4、出示实验注意事项
(1)在实验过程中,不能打开袋子。
(2)小组长负责监督实验结果的记录。
(3)实验结束后,整理好物品,放回小推车上。
(4)各小组派一名代表在黑板上记录实验结果。
了解注意事项后,提问个别学生:你认为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还需要注意哪些要点?
学生回答。
5、开始实验
实验过程中教师指导帮助学生。
6、实验结束后,教师对各组的数据进行分析。对于明确的物品,请学生回答是根据什么特点来确认物品的。
对于不能轻易分辨的水和牛奶,请学生回答它们之间的相同特点。(能说出软,捏过去会流走)
师:在袋子不能打开的情况下,我们很难分辨出水和牛奶,所以我们需要更多的观察方法去判断。
教师选取一组物品,一一打开,确认是否正确。
三、分类
师:你能给以上的7中物品分分类吗?你是根据什么标准分类的?
学生回答。
教师板书记录学生不同的分类标准。
教师介绍分类方法:将石头、木块、树叶这类有固定形状的物品分为一类,称为固体;将水、牛奶、醋这类没有固定形状的物品分为一类,称为液体;将空气单独分为一类,称为气体。
师:根据老师的分类方法,你们还能举例生活中哪些物品是固体、液体、气体?
学生回答。
四、完成水的网状图
师:我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水属于以上的哪一类?
学生回答:液体。
师:同学们还知道哪些水的特点?请记录在水的网状图上。
请学生投影分享他的网状图。
师总结:关于水的更多知识,我们将在今后的学习中慢慢深入了解。
板书设计:
水
一、观察方法:摸、闻、听
二、分类:
固体:石头、木块、树叶
液体:水、牛奶、醋
气体:空
小学科学大单元教学培训心得体会篇四
科学概念
蜗牛有一些与生命活动相关的生活习性:运动和休眠、呼吸、吃食、排泄。
过程与方法
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遇到的不同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细致观察对获得信息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经历观察蜗牛吃食、休眠、排泄的过程,体会观察对获取信息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学生表现自我的欲望与倾听他人意见的冲突。
【教学准备】
分组:2—3只饿了的蜗牛,菜叶、苹果片、饼干、等食物,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交流饲养蜗牛的经验和发现
1、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2、交流饲养蜗牛过程中的发现。
3、教师板书学生汇报的内容。
4、关注:汇报情况的真实性,要求汇报的是自己观察到的而不是听别人说的或丛书上看到的。
5、设计意图:获取更多的有关蜗牛的信息,初步体会观察对获取信息的重要性。
二、观察蜗牛吃食
1、整理有关蜗牛排泄的信息,引出蜗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
2、学生设计蜗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的实验。
3、学生用实验验证蜗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
4、教师注意就学生提出的新问题提供信息。
5、关注:学生设计实验的多样性和可行性;学生观察过程中新问题的提出。
6、设计意图: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遇到的问题。
三、观察蜗牛排泄和呼吸
1、指导观察蜗牛排泄和呼吸的方法。
2、学生观察蜗牛排泄和呼吸。
3、关注:学生观察的方法的正确性和学生获取更多地(如排便)信息。
4、设计意图:体会细节观察对获取信息的重要性。
四、继续观察蜗牛
1、学生课后继续饲养蜗牛、并观察和记录获取的信息。
2、教师注意在学生饲养过程中就学生提出的新问题提供信息。
3、关注:饲养中是否仔细认真的观察,注意引起饲养和观察的兴趣。
4、设计意图:在饲养中获取更多的有关动物的信息。
小学科学大单元教学培训心得体会篇五
教学目标:
1.通过比较观察出各种不同的叶片之间存在的共同之处。
2.培养学生比较观察能力和归纳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观察比较发现叶片存在的共同特征。
教学准备:
枝条、各种不同的叶片
教学过程:
一、观察枝条。
·为了今天的观察,老师特地向一位园艺工人要来了一些树枝。
展示一根叶片完整的枝条。
·你们觉得可以观察哪些内容?
·引导学生从数数枝条上有几片叶,看看叶与枝条的连接处有什么特点等方面进行观察。
·小组观察实验组中的枝条,并作简单记录。
·全班交流,你有什么发现?学生会观察到每张叶与枝条的连接处都有芽。
二、观察一片完整的叶。
·这是一张完整的叶吗?(出示一张无叶柄的叶)
·学生思考并进行讨论。
·学生反馈。
·在实验组中选出你们认为完整的叶来。
·完整的叶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通过比较归纳得出:植物的叶由叶片、叶柄构成。
三、观察各种不同的叶片。
·找一找小组内有几片完整的`叶?仔细观察,它们是不是都长得一样呢?
·学生观察各种不同的完整的叶。
·叶片上有什么?
·这些叶的叶柄都一样吗?
·学生汇报交流观察结果。
教师适时给予学生一些概念,帮助学生进行表述,如叶脉、叶缘、叶基等。
四、给树叶分类。
·在众多不同的叶片中你能发现它们的相同之处吗?
·小组商量把相同的叶放在一起。(分类的依据可以是颜色、形状、大小等)
·交流反馈。
五、作业。
比一比,课后谁搜集的不同叶脉、叶缘和叶柄的树叶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