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心得>最新文殊讲堂早课愣严咒 楞严经讲记心得体会(优秀5篇)

最新文殊讲堂早课愣严咒 楞严经讲记心得体会(优秀5篇)

时间:2023-10-03 16:13:41 作者:QJ墨客最新文殊讲堂早课愣严咒 楞严经讲记心得体会(优秀5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文殊讲堂早课愣严咒篇一

第一段:引言(立意)

楞严经,是一部古老而庄严的佛经,对于修行者来说具有极高的指导意义。最近,我参加了一次关于楞严经的讲座,深受启发。通过听讲师的讲解,我对楞严经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对修行之道也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本文将围绕着这次讲座,分享我对楞严经的理解和心得体会。

第二段:精彩的讲座体验

这次楞严经的讲座非常吸引人,从一开始就吸引了我。讲师是一位修行多年的高僧,他讲解楞严经时显得庄重而又生动,语言简练却又通俗易懂。他详细解读了楞严经的每个章节和每个词句,使我对楞严经的内涵有了更全面的认识。通过讲座,我了解到楞严经通过对真实世界与虚幻世界的对比,深刻揭示了人们靠欲望自我束缚的悲惨命运,以及如何通过悟道降伏欲望,达到解脱和涅槃的境地。这让我对楞严经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且体会到了修行之道的无穷魅力。

第三段:修行的困难和收获

楞严经告诉我们,修行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它需要我们持之以恒、倾尽全力去追求。通过讲座,我意识到修行的困难在于自我控制。讲师告诉我们,修行者要学会抵制欲望的诱惑,时刻保持正念和正见。然而,欲望是人类固有的本性,要摆脱它的束缚并不容易。在我的修行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自己根深蒂固的欲望的力量,它时常使我迷失方向。但是,令人欣慰的是,每当我能够抵制住诱惑,保持冷静和专注时,心灵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宁静和安慰。这让我深深感到修行带来的收获是无与伦比的。

第四段:楞严经在生活中的指导意义

楞严经让我意识到修行并不仅仅限于古老的佛教经典之中,它更是指导我们行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通过聆听讲座,我明白了楞严经对于我个人而言的实际意义。我发现楞严经中有很多的观点和方法可以应用到现实生活中。比如,楞严经提倡不贪、不嗔、不痴的修行心态。只有通过这种心态的养成,我们才能摆脱无端的烦恼和纷扰,拥有一种纯净而澄明的心灵。此外,楞严经还强调言行一致,即要言辞和行为之间保持一致,做到真实而不虚伪。这给我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改变和启示。

第五段:对未来的展望与告知

在听完讲座之后,我对修行的理解不再局限于表面的宗教仪式和礼节。我明白了修行是一种内在的修炼,它可以帮助我们解脱痛苦,获得内心的平静与快乐。同时,修行也是一种人生态度和人生态度的引导,它告诉我们如何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因此,我决定从现在开始,更加努力地修行,用一颗平常心去面对人生的起伏风雨,积极参与社会并秉持善心行善。我相信,这样的修行态度将引导我走向一个更充实、更有意义的人生。

总结:

通过这次楞严经讲解的体验,我对楞严经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明确了修行之道的方向。楞严经不仅是古老佛教经典的宝藏,更是一本人生修行的指南。只有通过修行,我们才能摆脱欲望的束缚,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解脱。楞严经在生活中的指导也是深远的,它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引导我们正确面对生活的挑战。因此,我将坚持修行之道,努力成为一名善良、智慧和有爱心的人。我希望能够以修行的态度去面对未来的人生,带给自己和他人更多的快乐与幸福。

文殊讲堂早课愣严咒篇二

楞严经是佛教经典中最重要的经典之一,也是佛教中的根本经典之一。在佛教教义中,楞严经是必须要读的经典,因为它包含了佛陀在人间讲过的一切精义。作为一个虔诚的佛教徒,我也花费了很多时间学习和探究这段经文的精髓。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在学习和实践楞严经过程中所得到的心得和体会。

第二段:理解楞严经

楞严经不仅是一部佛教经典,它更是佛教教义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习楞严经时,我们需要将其与佛教其他核心思想联系起来。在这部经典中,佛陀教导了关于“空”的深刻理解,这是佛教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此外,楞严经也揭示了四谛、六度等佛教教义的重要性。在理解了这些概念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楞严经中所传授的深层次道理。

第三段:实践楞严经

除了理解楞严经所述的理论之外,实践也是至关重要的。在学习楞严经期间,我们不仅要学习它所传达的重要理念,还要将其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例如,我们可以通过平日里的行为来实践六度中的慈爱和慈悲,让我们的生活更为和谐和善良。通过实践,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佛教教义,并提高自己的修行水平。

第四段:体会楞严经

在学习楞严经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获得很多精神层面上的体验和启示。在我的体验中,我发现这本经典的含义是如此广泛和深层,它可以对我们的生活产生极为积极的影响,包括使我们更加平静、专注和自我控制,这使我们能够更加具有自我意识和目标。此外,楞严经中的诸多教义也有助于增强我们对宇宙和生命意义的理解,从而提高了人类对于存在和本质的认识和体认。

第五段:结论

总之,楞严经是佛教精神文化经文中最宝贵的部分之一,它包括了佛陀在人间讲过的一切重要学说和教义,因此也是佛教徒不可或缺的重要参考。在学习、理解、实践和体会楞严经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修行水平,获得深层次的重要体验和启示。对于有志于深入理解佛教中心思想的人们,学习和掌握楞严经无疑将是一项非常有益的女色赛子。

文殊讲堂早课愣严咒篇三

楞严经是佛教中的一部佛经,被誉为是华严宗中的“大典”。这部经典的内容繁多、深奥、广博,常常让人感到难以理解和领悟。但是在我最近的学习和修行中,我发现,在楞严经中深藏的庞大知识体系中,还是有一些内容对我产生了强烈的启示和感受。下面是我对楞严经学习的一些体会和心得,希望能够与大家共勉。

第二段:灵感与觉悟

在读楞严经的过程中,我深感其中蕴藏的精神力量。其中,最让我深感启迪的就是“理性觉悟”的内涵。楞严经指出,众生在生死轮回中的苦难,主要是因为由烦恼所生出了种种“痴”、“妄”、“惑”,而这些负面情绪和迷惑,会妨碍人们的真实认知和理性思考。

这种觉悟需要在修行中逐渐领会。只有当我们真正能够遣送思维、净化心灵、认识自我,并且愈发统摄我们日常的思维、行为,我们的灵魂就能真正得救,从而获得内心的平和和喜悦。

第三段:静默与禅定

在楞严经的阐释中,还有一个重点提示是如何实现内在的安宁。其中思想、言语和行为的沉默和风靡,被立为实现苦闷安宁的一把钥匙。这种禅定和静默,呈现出一种有声音的沉默,让你能够获得更高境界的心灵自由和真实的愈发认识。当然,实现这种思想和行为的宁静,需要我们日常对自己的感受、言语和行为施加严格的控制和管束。

第四段:正念与解脱

从楞严经学习中,我还获得了一种很主要的意识,那就是正念的重要性。每一种念头都意识不过去,我们就会陷入无止尽的功成名就一类的追求中。这样就会带来情绪的浮躁和亢奋。通过正念,我们都可以画船做鞋和体会自己的确是世间离相,都是暂时的而已,从而获得真正的离世解脱。

第五段:回归当前与证悟真理

最后,在楞严经的学习和修行中,我们还需要回归日常生活,认真体验和投入。这需要我们艰苦地去修行,或者单纯地去看书、思考、修心和敞开心扉和思路。当我们能够利用楞严经中繁复的内容,逐渐找到人类逻辑与精神信仰相契合的真理时,我们就能够真正证悟佛法。这就是楞严经所倡导的“证悟”之道,是一条能让人们获得真正自我认识和愈发自由灵活的精神之路。

结语:

以上是我对楞严经阐释中的一些个人体会和心得。在漫长的修行中,可能会遇到很多的困难和挑战,但是只要我们能够以智慧和勇气去面对,就能够获得自我解脱,从而得到真正的福祉和快乐。

文殊讲堂早课愣严咒篇四

2、当知如是精觉妙明,非因非缘,亦非自然,非不自然,无非不非,无是非是,离一切相,即一切法。

3、见明之时,见非是明。见暗之时,见非是暗。见空之时,见非是空。见塞之时,见非是塞。四义成就。汝复应知。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

4、一切浮尘,诸幻化相,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幻妄称相,其性真为妙觉明体。

5、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若不断淫,必落魔道。

6、知见立知,即无名本。

7、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

8、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当应看月。若复观指以为月体。此人岂唯亡失月轮。亦亡其指。何以故。以所标指为明月故。岂唯亡指。亦复不识明之与暗。何以故。即以指体。为月明性。明暗二性。无所了故。

9、虽有多闻,若不修行,与不闻等,如人说食,终不能饱。

10、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

11、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乃至别成声闻缘觉,及成外道,诸天魔王,及魔眷属。皆由不知二种根本,错乱修习。犹如煮沙,欲成嘉馔,纵经尘劫,终不能得。云何二种。一者,无始生死根本。则汝今者,与诸众生,用攀缘心,为自者。二者,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由诸众生,遗此本明,虽终日行,而不自觉,枉入诸趣。

12、纵灭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

13、世间一切诸修学人,现前虽成九次第定,不得漏尽成阿罗汉,皆由执此生死妄想,误为真实。

14、汝面虽皱,而此见精,性未曾皱。皱者为变。不皱非变。变者受灭。彼不变者,元无生灭。

16、以为心性。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譬如澄清百千大海弃之。唯认一浮沤体。

17、汝等尚以缘心听法,此法亦缘,非得法性。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当应看月。若复观指以为月体,此人岂唯亡失月轮,亦亡其指。何以故。以所标指为明月故。岂唯亡指。亦复不识明之与暗。何以故。即以指体,为月明性。明暗二性,无所了故。

文殊讲堂早课愣严咒篇五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室罗筏城。只桓精舍。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无漏大阿罗汉。佛子住持。善超诸有。能於国土。成就威仪。从佛转轮。妙堪遗嘱。严净毗尼。弘范三界。应身无量。度脱众生。拔济未来。越诸尘累。其名曰。大智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拘絺罗。富楼那弥多罗尼子。须菩提。优波尼沙陀等。而为上首。复有无量辟支无学。并其初心。同来佛所。属诸比丘休夏自恣。十方菩萨咨决心疑。钦奉慈严将求密义。即时如来敷座宴安。为诸会中。宣示深奥。法筵清众。得未曾有。迦陵仙音。遍十方界。恒沙菩萨。来聚道场。文殊师利而为上首。

这部经是我亲自听佛陀宣讲的。那时,世尊在舍卫国的只园精舍,与大比丘等一千二百五十名僧人在一起。这当中,有些是成就了无漏智的大阿罗汉,有些是具备了佛智而住在世间以宏扬佛法的菩萨。他们都以佛智慧超越了种种有为事物的束缚,从而能够在俗世界施行佛的威德仪律,绍继佛法以摧破世人烦恼,将如来遗训发扬光大。他们净化精严佛化人生,将佛的威德律仪推广於凡人生死来往的世界。他们在世间,以无数量的化身显现佛的智慧,引导世间生灵脱离生死轮回,将现在与未来的众生从轮回苦海的压迫之中拯救出来,从而超越世间有为事物的种种压迫累赘。他们的名字是:大智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拘絺罗、富楼那弥多罗尼子、须菩提、优波尼沙陀等人,他们全都是如来佛的上首弟子。另外,还有无数的辟支、无学等,初入圣道的修行者,以及一些初发心愿的修行者,一同来到如来这里,与各位比丘一道坐禅修学,一齐参与修行后的考察和检省。来自十方世界的菩萨们,为了绝断心中最后的疑惑,也同来恭请如来为众生宣示佛法的奥义。这时候,如来上座已毕,就为法会中大众宣讲了佛法的深奥密义。一时间法会大众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启发,和美法音响起,传遍十方诸天各界。数不清的菩萨都聚会到了如来这里,文殊师利菩萨则是他们当中为上首的一位。

时波斯匿王。为其父王讳日营斋。请佛宫掖。自迎如来。广设珍羞无上妙味。兼复亲延诸大菩萨。城中复有长者居士同时饭僧。伫佛来应。佛敕大殊。分领菩萨及阿罗汉。应诸斋主。唯有阿难。先受别请。远游未还。不遑僧次。既无上座。及阿阛黎。途中独归。其日无供。即时阿难。执持应器。於所游城。次第循乞。心中初求最后檀越。以为斋主。无问净秽。刹利尊姓。及旃陀罗。方行等慈。不择微贱。发意圆成。一切众生。无量功德。阿难已知如来世尊。诃须菩提。及大迦叶。为阿罗汉。心不均平。钦仰如来。开阐无遮。度诸疑谤。经彼城隍。徐步郭门。严整威仪。肃恭斋法。尔时阿难。因乞食次。经历媱室。遭大幻术。摩登伽女。以娑毗迦罗先梵天咒。摄入媱席。媱躬抚摩。将毁戒体。

那时,有波斯匿王,因为其父的讳日而设斋筵礼诸佛的护佑。他在自巳的宫廷迎候如来,以及各位菩萨,斋筵上摆满了美味珍肴。城里又有其他长者、居士们,同时也在设斋筵礼诸僧人,他们也期待如来能够光临。如来就让文殊菩萨带领各位菩萨和阿罗汉去赴斋主们的筵请。只有如来的弟子阿难,先已接受别处的侍奉,远游未归。既然没有德高望重的比丘和轨范师一起受请,他也就在施主家接受最高的供奉,接受导师的称号了。此时阿难正一人在返回的途中,这一天他没有得到供奉,他就手持食钵,在他驻足的城中沿街乞食。阿难在心里计划,待乞到最后一家施主时,就在那家接受供奉,不管那家是否乾净,也不论那家是尊贵之姓还是卑贱之姓,他都将施行同等的慈悲关怀予人,都将起意去成就一切众生的佛性智慧,成就众生们的无上的功德。此时阿难已经知道如来世尊诃责须菩提和大迦叶,批评他们成就了阿罗汉果位,但是仍然不能以平等心对待众生,他期仰著如来能为他们阐说开示佛的宽容平等的智慧,以引导他们能解脱迷惑怨忿的烦恼。此时阿难正走过城楼,慢慢向街上走去。他仪容庄重严慧,恭敬肃穆地按行斋的律仪乞食。就在他乞食到一处淫逸的住所时,他遭遇大魔法,一名叫摩登伽的女子使用婆毗迦罗先梵天咒,将阿难捉按到了淫床之上,并施予淫行,即将毁坏阿难的持戒之体。

如来知彼媱术所加。斋毕旋归。王及大臣长者居士。俱来随佛。愿闻法要。於时世尊。顶放百宝无畏光明。光中出生千叶宝莲。有佛化身。结跏趺坐。宣说神咒。敕文殊师利将咒往护。恶咒消灭。提奖阿难。及摩登伽。归来佛所。阿难见佛。顶礼悲泣。恨无始来。一向多闻。未全道力。殷勤启请。十方如来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禅那。最初方便。於时复有恒沙菩萨。及诸十方大阿罗汉。辟支佛等。俱愿乐闻。退坐默然。承受圣旨。

如来已知道阿难遭了摩登伽的魔法,於是离筵归来,波斯匿王各大臣、长者居士们,也都跟随而来,期待著聆听佛法要义。这时候,如来头顶上放射出百宝无畏大光明,光芒之中生出千叶宝莲花,莲中有一佛作跏趺坐,宣说神咒。并命文殊菩萨持此咒去护卫阿难。一时之间,摩登伽女的魔咒被灭,阿难和摩登伽女都被带到了如来这里。阿难见到如来,行礼佛足,悲泣起来。他悔恨自已,久远以来一向以「多闻」称名於世,然而并未成就圆满的道行。阿难恳请十方如来佛,助成他获至无上智慧,获至无上止寂禅定,获至无上正定正觉的修习功夫,以及最为直接的成道法门。当时又有数不清的菩萨,以及十方世界大阿罗汉、缘觉、声闻等,都愿现聆教诲,他们退回自己的座位,领受著佛的至高要义。

佛告阿难。汝我同气。情均天伦。当初发心。於我法中。见何胜相。顿舍世间深重恩爱。阿难白佛我见如来三十二相。胜妙殊绝。形体映彻犹如琉璃。常自思惟。此相非是欲爱所生。何以故。欲气麤浊。腥臊交遘。脓血杂乱。不能发生胜净妙明紫金光聚。是以渴仰。从佛剃落。佛言。善哉阿难。汝等当知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汝今欲研无上菩提真发明性。应当直心酬我所问。十方如来同一道故。出离生死。皆以直心。心言直故。如是乃至终始地位。中间永无诸委曲相。

如来对阿难说,你与我情谊深厚,我们俩有兄弟般的情份,你在发心求无上智慧之时,在我的佛法现示之中,见到了什麽美妙景像,能使你当下舍弃世间的深重恩爱?阿难告诉如来,那时我看到如来之身有三十二种无上美妙之相,其形体澄澈透明如水晶一般。我自已思量,这样的美妙之相一定不是因爱欲而生出的。为什麽呢?因为之气粗浊不堪,腥臭交织,脓血杂乱,不能生出这等明净无暇聚集光明的形体来。我无限期望崇仰,所以跟随如来出家修行。如来说:多好啊,阿难。你们应该知道,一切众生长久以来,就沦入了生死的相接相续之中,这都是不知道无生无灭不迁不变的真实心的缘故。心的本性是明净光洁的,如用之於种种妄念,则这些妄念皆会颠倒不真实,所以就有众生在生死烦恼中流转不停息。你要是想修习无上智慧,真正地揭示心性的真实。那麽你应当诚实地回答我的问题。诸天十方的如来佛的修行,都是一样,能够脱离生死轮回,这都是以诚心修行的结果。心有诚实,口有诚实,自始自终贯穿修行之中,那麽你的修行就永远不会产生种种起伏曲拆。

阿难。我今问汝。当汝发心缘於如来三十二相。将何所见。谁为爱乐。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是爱乐。用我心目由目观见如来胜相。心生爱乐。故我发心。愿舍生死。佛告阿难如汝所说。真所爱乐。因於心目。若不识知心目所在。则不能得降伏尘劳。譬如国王。为贼所侵。发兵讨除。是兵要当知贼所在使汝流转。心目为咎。吾今问汝。唯心与目。今何所在。

阿难白佛言。世尊。一切世间十种异生。同将识心居在身内。纵观如来青莲华眼。亦在佛面。我今观此浮根四尘。只在我面。如是识心。实居身内。佛告阿难。汝今现坐如来讲堂。观只陀林今何所在。世尊。此大重阁清净讲堂。在给孤园。今只陀林实在堂外。阿难。汝今堂中先何所见。世尊。我在堂中先见如来。次观大众。如是外望。方瞩林园。阿难。汝瞩林园。因何有见。世尊。此大讲堂。户牖开豁。故我在堂得远瞻见。

阿难对如来说:世尊啊!全世界中的芸芸众生,都将能够识知外界事物的心居留在身体以内,即使是如来的青莲华眼,也是长在脸上。而这些虚浮不实的眼、耳、鼻、舌等器官,只是长在我的脸面,但是能知能识的心却是隐藏在身体内部的。如来又对阿难说:你现在正坐在如来佛的讲堂上,你看看只陀树林现在在哪里?阿难回答:世尊,这些重阁叠楼的清净讲堂,就在这只园里,那只陀树林就在讲堂的外边。如来说:阿难啊!你在这讲堂之中,先看见什麽呢?阿难回笞:世尊,我在讲堂里是先看到如来,然后看到大众,再往外看去,才看见那些林园。如来说:阿难啊!你看见林园,是因为什麽才看见的呢?阿难回答:这大讲堂,门窗宽阔,四方洞开,所以我在讲堂内能够看见那些树林。

尔时世尊。在大众中。舒金色臂。摩阿难顶。告示阿难及诸大众。有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具足万行。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汝今谛听。阿难顶礼。伏受慈旨。

这时候,如来佛就在大众之中伸展出金色手臂,抚摩阿难头顶,同时开示阿难和诸位大众:有一个心念止定无散乱无差别的无上境界,其名叫做大佛顶首楞严王,达此境界具备了万千法行,诸天十方的如来佛,都由此而归到佛的大道上来,最后成就了无上的佛果,你们仔细听罢。此时阿难行礼伏拜,领受如来的教诲。

佛告阿难。如汝所言。身在讲堂。户牖开豁。远瞩林园。亦有众生在此堂中。不见如来。见堂外者。阿难答言。世尊。在堂不见如来。能见林泉。无有是处。阿难。汝亦如是。汝之心灵一切明了。若汝现前所明了心实在身内。尔时先合了知内身。颇有众生。先见身中。后观外物。纵不能见心肝脾胃。爪生发长。筋转脉摇。诚合明了。如何不知。必不内知。云何知外。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内无有是处。

如来对阿难说:就像你所说那样,你在讲堂内,因门窗洞开而能看到远处的林园,但是也有众生在讲堂上看不到如来,只能看见讲堂外的东西。阿难回答:世尊啊!在讲堂内看不到如来,只看到外面的林园泉水,这不可能。如来说:阿难,你也是这样的。你的心本来有灵性,是透澈明净的。如果你眼前现示出来能明白一切事物的心,其实就在你身躯之内,那麽,这时就应先透澈知道身躯的内部。但是,很多处在生死轮转之中的众生,是先去看身躯里面,然后才去观察外部事物,既使如此,也看不到身躯内的心肝脾胃,看不到指甲毛发在生长,更看不到筋骨血脉的运动流淌。真正的透彻明净能明白一切之心为什麽不能识知到这些呢?一定是他不能知内,那还谈什麽知外呢?所以应当知道,你所说觉悟灵明的心,原是驻在身躯之内,这是不对的。

阿难稽首而白佛言。我闻如来如是法音。悟知我心实居身外。所以者何。譬如灯光然於室中。是灯必能先照室内。从其室门。后及庭际。一切众生。不见身中。独见身外。亦如灯光。居在室外。不能照室。是义必明。将无所惑。同佛了义得无妄耶。

佛告阿难。是诸比丘。适来从我室罗筏城。循乞抟食。归只陀林。我已宿斋。汝观比丘。一人食时。诸人饱不。阿难答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是诸比丘。虽阿罗汉。躯命不同。云何一人能令众饱。佛告阿难。若汝觉了知见之心。实在身外。身心相外。自不相干。则心所知。身不能觉。觉在身际。心不能知。我今示汝兜罗绵手。汝眼见时。心分别不。阿难答言。如是。世尊。佛告阿难。若相知者。云何在外。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外。无有是处。

如来对阿难说:这些比丘们刚才随我在城里乞食行斋,现在回到只园来,此时我已吃过了。你来看看,一个比丘在吃东西,其他人会不会饱呢?阿难回答:其他人不会饱。世尊,这是为什麽呢?这些比丘们虽然都已成就阿罗汉的果位,但是他们各有各的躯体,一人吃饭,其他人怎麽会饱呢?如来对阿难说:如果像你能够识知的心,其实是在身外,那麽,身体与心各在一处,并不相干,心所能识知的东西,身体就不能感觉到,身体能感觉到的东西,心却不能识知。我现在伸手给你,你用眼睛看到它时,你的识知的心能辨别出来吗?阿难回答:是的,世尊。如来告诉阿难:如果识知之心能够辨别出来,可见眼和心不是相知相干的,那为什麽又还要说心是在外呢?所以,你应当知道,你所说能觉能识知的心驻在身外,其实也是不对的。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言。不见内故。不居身内。身心相知。不相离故。不在身外。我今思惟。知在一处。佛言。处今何在。阿难言。此了知心。既不知内。而能见外。如我思忖。潜伏根里。犹如有人。取琉璃碗。合其两眼。虽有物合。而不留碍。彼根随见。随即分别。然我觉了能知之心。不见内者。为在根故。分明瞩外。无障碍者。潜根内故。佛告阿难。如汝所言。潜根内者。犹如琉璃。彼人当以琉璃笼眼。当见山河。见琉璃不。如是。世尊。是人当以琉璃笼眼。实见琉璃。佛告阿难。汝心若同琉璃合。者当见山河。何不见眼。若见眼者。眼即同境。不得成随。若不能见。云何说言此了知心。潜在根内。如琉璃合。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潜伏根里。如琉璃合。无有是处。

阿难对如来说:就像如来说的,由於不能知内的缘故,所以说心不居於身内。又由於身与心相互认知即能够相互间不分离的缘故,所以又说心不在身外。现在我想,识知之心是在某个地方。如来说:在什麽地方?阿难说:这种能知之心,即使不能识知内部的事物,但是却能看见外部事物,那麽,我想这识知之心就像是潜伏在一个根里般。这好比有人拿水晶碗盖在眼上,虽然遮住了双眼,但却不妨碍眼看见东西一样,识知之心从深根里生出。见随即显现,这个见随即也就能分别识知事物,这就是说,眼睛看见什麽东西,心就能够辨别。所以我认为,识知之心所以不能识知内,是因为它在深藏的根里的缘故,识知之心能够识知外物而无障碍遮盖。这也是它潜藏在根里的缘故。如来告诉阿难:如你所说,识知之心藏在根里,就像水晶碗盖著一样。当人们用水晶盖在眼前时,就应当看到河流山川,但是,能看得到水晶吗?阿难说:世尊,当人们用水晶遮在眼前时,实际看到的是水晶。如来告诉阿难:.当你的识知之心与玻璃同在一处,只看到河山,为什麽看不到眼睛呢?如果看到眼睛,眼睛即同眼前景像在一起,眼睛就是眼前的景像,这时,怎麽能够看见东西就能够分辨出来呢?如果不能看到眼睛,为什麽说这识知之心是潜藏在根里,与玻璃盖在眼前是一样的情形呢?所以,你说识知之心潜伏在根里,与玻璃盖在眼前一样,是不对的。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今又作如是思惟。是众生身。腑藏在中。窍穴居外。有藏则暗。有窍则明。今我对佛。开眼见明。名为见外。闭眼见暗。名为见内。是义云何。佛告阿难。汝当闭眼见暗之时。此暗境界。为与眼对。为不对眼。若与眼对。暗在眼前。云何成内。若成内者。居暗室中。无日月灯。此室暗中。皆汝焦腑。若不对者。云何成见。若离外见。内对所成。合眼见暗。名为身中。开眼见明。何不见面。若不见面。内对不成。见面若成。此了知心。及与眼根。乃在虚空。何成在内。若在虚空。自非汝体。即应如来今见汝面。亦是汝身。汝眼已知。身合非觉。必汝执言身眼两觉。应有二知。即汝一身。应成两佛。是故应知。汝言见暗名见内者。无有是处。

阿难对如来说:世尊,我现在又想,众生的身体上,内脏等深藏在体内,眼耳等露在外面,深藏即是暗的,外面的则是明的。现在我面对著如来,睁开眼就能看见明,这就叫见外,闭上眼睛看到暗,这就叫见内。这该怎麽解释呢?如来告诉阿难:当你闭眼看见暗时,这个暗的情景是与眼相对,还是不与眼相对?如果是与眼相对的,那麽暗的情景就应当在眼的前面,为何要说什麽见内呢?如果是见内,那麽,你坐在暗室里,没有日、月、灯光,这暗室之中,就都是你的心肺腑脏,而不是与这些事物相对著。如果你不能面对你的心肺腑脏,那你又怎麽能够看见它们呢?如果离开由外而见,那这识见也是在内相对而见,并没有什麽见内见外的不同。如果说闭眼看见暗,是说这暗就在身体内部,那麽睁眼看见明,为什麽看不到身体外面的脸呢?如果向外看不到脸,那麽向内也就不能看见内。如果看得到脸,那麽:这识知之心以及眼根必处在虚空之中,哪里在什麽内呢?如果它们处在虚空之中,那自然就不是你自己体内的东西,而是本来如此存在的东西,现在看见你的脸,就在你的身上,虽然你的眼已知觉到了,你的身体却不能感觉到它们的统一,此时你必定认为身体与眼是分开的两个知觉,所以应当有两个识知之心。这就是说,你是一个身体,却要成就两个佛。所以你应知道,你所说的见暗即是见内,是不对的。

阿难言。我尝闻佛开示四众。由心生故。种种法生。由法生故。种种心生。我今思惟。即思惟体。实我心性。随所合处。心则随有。亦非内外中间三处。佛告阿难汝今说言。由法生故。种种心生。随所合处。心随有者。是心无体。则无所合。若无有体而能合者。则十九界因七尘合。是义不然。若有体者。如汝以手自挃其体。汝所知心。为复内出。为从外入。若复内出。还见身中。若从外来。先合见面。阿难言。见是其眼。心知非眼。为见非义。佛言。若眼能见。汝在室中。门能见不。则诸已死。尚有眼存。应皆见物。若见物者。云何名死。阿难。又汝觉了能知之心。若必有体。为复一体。为有多体。今在汝身。为复遍体。为不遍体。若一体者。则汝以手挃一支时。四支应觉。若咸觉者。挃应无在。若挃有所。则汝一体。自不能成。若多体者。则成多人。何体为汝。若遍体者。同前所挃。若不遍者。当汝触头。亦触其足。头有所觉。足应无知。今汝不然。是故应知。随所合处。心则随有。无有是处。

阿难说:我曾经聆听如来开示众人,由於心念的作用,种种事物才生出来,由於事物的作用,种种心念才生出来。现在我在思维,我的思维就是思维本体,这其实也就是我的心的本体,随著心与它物的遇合,这心则随之而存在,心既不在内,也不在外,亦不在中间处。如来告诉阿难:你说由於事物作用,种种心念才生出,随著与事物的遇合,心才随之而存在。但是,如果这个心没有本体,则无所谓与它物遇合,如果没有本体而能与它物遇合,那就超出六根六识六种识知之心而无法说清楚了。这种说法不对。如果说心有本体,那麽就像你用手摸自己的身体,你能觉知到身体的心,是从身体往外出来识知的呢,还是以身外往内去识知的呢?如果是从内往外出来,它应当先看见自己的体内,如果是从外往内进去,那它应当先看到你的脸。阿难说:看见东西是眼的作用,但是心之意识到东西则不是眼的作用,说心看见并不对。如来说:如果眼能够看见,那麽你坐在房间里,门能够看到你吗?门不能看,那麽不是代表你已经死了吗?如果眼睛还在,应当看得见东西吧。既然能看见东西,为什麽说它已死了呢?阿难,你的能知能觉的心,如果有自身的本体,那它是一个本体,还是有许多个本体?它是遍布在你的身体上呢?还是没有遍布在你的身上?如果识知之心只是一个本体,并且分布在於你的身上,那你用手摸一个肢体时,你的四肢应当同时都有感觉,如果能摸到身体的全部,那就应当无所谓摸了。如果只能摸到某个部位,那麽识知之心遍在身体四周就不会成立。如果你的识知之心是许多个本体并且分别各自在你身上,那你自己就是许多个人了,倒底哪一个本体是你呢?如果是那个一心遍布在身体的整体,那你怎麽能够知道触摸的身体的哪个部份?如果你是多体之心各遍布在身上,那你摸头时,也就等於是在摸脚,但是本来情形是你能知觉到头,就不能知觉到脚。可是按你所说,你现在却不这样。那麽应当知道,心随著与它物的遇合而存在,这种认识是不对的。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亦闻佛。与文殊等诸法王子。谈实相时。世尊亦言。心不在内。亦不在外。如我思惟。内无所见。外不相知。内无知故。在内不成。身心相知。在外非义。今相知故。复内无见。当在中间。佛言。汝言中间。中必不迷。非无所在。今汝推中。中何为在。为复在处。为当在身。若在身者。在边非中。在中同内。若在处者。为有所表。为无所表。无表同无。表则无定。何以故。如人以表。表为中时。东看则西。南观成北。表体既混。心应杂乱。阿难言。我所说中。非此二种。如世尊言。眼色为缘。生於眼识。眼有分别。色尘无知。识生其中。则为心在。佛言。汝心若在根尘之中。此之心体。为复兼二。为不兼二。若兼二者。物体杂乱。物非体知。成敌两立。云何为中。兼二不成。非知不知。即无体性。中何为相。是故应知。当在中间。无有是处。

阿难对如来说:世尊,我也曾听到如来与文殊菩萨等人谈论到实相问题。那时世尊也说,心既不在内也不在外。就像我所想的,心在内不能有所见,心在外,又不能与我相干,由於在内无所谓认知.,所以心不会在内。由於身体和心能相知相识,所以心在外也是不对的。由心和身,内和外能够相知,那麽,它是处在内与外的中间吧?如来说:你说心在内外的中间吧?在中间则不会迷惑,应当确有一个地方。但是,你指出中间,这中间又在哪里?中间是在它在的地方呢?还是就在身上?如果就在身上,那它在身体表面上,就不能说它是在中间。如果它在身体的中间,就同在内一样,也不是在中间。如果有所在之处,那就应当能标示出来,如果在无所标示的地方,那就等於没有这个地方。此时,即使有标示,这标示也是无固定场所的。为什麽这样说呢?就像人就是一个标示,这标示是中的时候,如果从东面看他,他则处在西面,从南面看他,他则处在北面。标示之物已然如此混乱模糊,心更是会杂乱无章了。阿难说:我说的中,不是这两种,正如世尊所说,眼睛所以能够以事物为缘而发生作用,那是因为当中生出了眼睛的识知作用。眼睛能分别认知事物,事物本来没有认知,由於识知产生在它那里,心也就处在那里了。如来说:你的心如果处在「根」和事物世界之中间,那麽,这个心的本体是兼连「根」和「尘」两端呢?或者不兼连根、尘两端?如果这个心体兼连根尘两端,那麽,事物世界体多杂乱,事物又不是心的本体,因此它们势必矛盾对立,哪里还能说什麽持中呢!既然不是兼连二体,那麽,心就不能去认知事物,心也就失去了自己的体性,中也就没有任何标志了。所以你应当知道,说心在内外的中间,也是不对的。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昔见佛。与大目连。须菩提。富楼那。舍利弗。四大弟子。共。常言觉知分别心性。既不在内。亦不在外。不在中间。俱无所在。一切无著。名之为心。则我无著。名为心不。佛告阿难。汝言觉知分别心性。俱无在者。世间虚空水陆飞行。诸所物象。名为一切。汝不著者。为在为无。无则同於龟毛兔角。云何不著。有不著者。不可名无。无相则无。非无即相。相有则在。云何无著。是故应知。一切无著。名觉知心。无有是处。

阿难对如来说:以前我曾看到世尊与大目连、须菩提、富楼那、舍利弗四大弟子在一起宏扬佛法,常常说道,心的知觉认识的本性、,既不在内也不在外,亦不在中间,不在一切地方,心不执著在一切事物之上,这就是心的本性,那麽我不执著於一切之上,这算不算心的本性呢?如来告诉阿难:你说心的知觉认识本性不在一切地方,世间这所有的天上地下水中一切事物,你都不去执著在其中,那麽你的心是在还是不在呢?你的心不在就如龟壳上长毛、兔头上长角完全空无所有,那还说什麽执著不执著呢?说不执著,就不能说它不在,没有任何形态外相才是不在,只要不是空无的就会有形态外相,有外相就是在,这时还说什麽不执著一切事物?所以应当知道,认定不执著一切事物就是知觉认识心的本性,这也是不对的。

尔时阿难。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我是如来最小之弟。蒙佛慈爱。虽今出家。犹恃憍怜。所以多闻未得无漏。不能折伏娑毗罗咒。为彼所转。溺於媱舍。当由不知真际所诣。惟愿世尊。大慈哀愍。开示我等奢摩他路。令诸阐提。隳弥戾车。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及诸大众。倾渴翘伫。钦闻示诲。

这时候,阿难在大众中从座上站起来,裸出右肩,跪下右膝,合掌敬礼,恭敬地对如来说:我是如来最小的弟子,一向得到如来的慈爱,现在虽然出家了,但是仍然依持如来的怜爱而骄傲放纵,既使是博学多闻,仍然没有达到解脱一切烦恼的无上果位,所以不能降伏娑毗罗魔咒,反而被其伤害,陷在淫室之中。这都是由於不能真知佛的真心境界的结果。祈望世尊发大慈大悲怜心,为我们指引无上正等正定的道路,让一切断绝善行或一切不成佛者,堕入那恶浊之地去吧!说完后,阿难即匍伏在地,与在场众人一起衷心祈求如来的教诲。

尔时世尊。从其面门。放种种光。其光晃耀。如百千日。普佛世界。六种震动。如是十方微尘国土。一时开现佛之威神。令诸世界合成一界。其世界中。所有一切诸大菩萨。皆住本国。合掌承听。

这时,只见如来佛的脸上放射出奇光异彩,像千百个太阳那样明亮闪耀。一时,普天之下,大地震动,万众和悦,十方世界如微尘一样多的的国土上,一瞬间现出佛的威仪神明,所有世界融合成为一个佛的世界,这当中所有大菩萨,都在自己的国土上顶礼合掌,聆听佛的教诲。

佛告阿难。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业种自然。如恶叉聚。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乃至别成声闻缘觉。及成外道。诸天魔王。及魔眷属。皆由不知二种根本。错乱修习。犹如煮沙。欲成嘉馔。纵经尘劫。终不能得。云何二种。阿难。一者。无始生死根本。则汝今者。与诸众生。用攀缘心。为自者。二者。无始菩提涅盘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由诸众生。遗此本明。虽终日行。而不自觉。枉入诸趣。

如来对阿难说:一切众生从久远以来,就有种种的妄想狂念和烦恼,造成种种恶欲的根柢,它们相集相聚在一起,至使各位修行求解脱之人,不能成就佛的无上智慧,只能造就像声闻、缘觉那样的修行人以及种种旁门左道乃至魔法鬼术的邪术。这都是因为不能知道有两种根本的缘故。糊涂杂乱的修行,就像煮食河沙作为美味一样,既使经历了万千劫后,也终究不能成功。是哪两种根本呢?阿难,第一种是无始以来的生死根本,就是你与众人都以依持外物的认知心,自以为就是生死的本性。第二种是开始以来的菩提涅盘的清净本休,就是你与众人的一切识本来精粹光明,能产生攀缘一切的能力,而唯独对这个本来精粹光明的识,攀缘的力量却不能达到它,结果自然就是自己遗弃了本来明澈的本性,虽然时时勤苦修习,终究不能有所觉悟,不免就会陷入那些各种不同的生死恶趣之中。

阿难。汝今欲知奢摩他路。愿出生死。今复问汝。即时如来举金色臂。屈五轮指。语阿难言。汝今见不。阿难言见。佛言。汝何所见。阿难言。我见如来举臂屈指。为光明拳。耀我心目。佛言。汝将谁见。阿难言。我与大众。同将眼见。佛告阿难。汝今答我。如来屈指为光明拳。耀汝心目。汝目可见。以何为心。当我拳耀。阿难言。如来现今徵心所在。而我以心推穷寻逐。即能推者。我将为心。佛言。咄。阿难。此非汝心。阿难矍然。避座合掌起立白佛。此非我心。当名何等。佛告阿难。此是前尘虚妄相想。惑汝真性。由汝无始至於今生。认贼为子。失汝元常。故受轮转。

阿难,你要超入无上正等正定的道路,发愿要拔脱生死苦海,那麽,现在我再问你。说罢,如来举起金色手臂,收屈起五轮手指,对阿难说:你能看见吗?阿难回答:能看见。如来说:你看见什麽?阿难回答:我看见到如来佛,举臂屈指握为光明拳,照耀著我的心和眼。如来说:你用什麽看见的?阿难回答:我和大家一样,都是用眼看见的。如来告诉阿难:你回答我,如来握光明拳照耀你的心和眼,你的眼可以看见,你又以什麽为心来知道我的拳光呢?阿难回答:如来要我印证心在哪里,那我用心去仔细推究,这个能推究寻找的,就是心了。如来说:乱说,阿难,这个心不是你的心。阿难听后寂然不语,退座合掌,然后站起来对如来说:这个心不是我的心,那它是什麽呢?如来告诉阿难:这个心是根尘妄念的所思所想,它迷惑了你的真性,你从无始无根源处以至现在,都在认贼为子,以致於失去了你的本真心性,所以只能堕入生死轮转之中不能拔除。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佛宠弟。心爱佛故。令我出家。我心何独供养如来。乃至遍历恒沙国土。承事诸佛。及善知识。发大勇猛。行诸一切难行法事。皆用此心。纵令谤法。永退善根。亦因此心。若此发明不是心者。我乃无心同诸土木。离此觉知。更无所有。云何如来说此非心。我实惊怖。兼此大众。无不疑惑。惟垂大悲。开示未悟。

阿难对如来说:世尊一向爱怜弟子,因为弟子一心向佛所以出家。弟子向来以心供奉如来,不论在任何地方,都侍奉诸佛和各位得佛智慧之人,弟子修行勇猛精进,且不畏一切艰难,都是凭著这个心去做的,即使是歪曲了佛法,绝灭了智慧,也是因为这个心。如果像如来揭示的那样,这个心不是我的心,那我就是无心之人,与泥土草木一样了。离弃了能觉能知的心,我就什麽也没有了。如来您为什麽要说这不是我的心呢?我实在害怕极了!在场众人都有一样的迷惑,都祈望如来悲怜,开示未能觉悟的大众。

尔时世尊。开示阿难。及诸大众。欲令心入无生法忍。於师子座。摩阿难顶。而告之言。如来常说诸法所生。唯心所现。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阿难。若诸世界。一切所有。其中乃至草叶缕结。诘其根元。咸有体性。纵令虚空。亦有名貌。何况清净妙净明心。性一切心。而自无体。若汝执吝。分别觉观。所了知性。必为心者。此心即应离诸一切色香味触诸尘事业。别有全性。如汝今者承听我法。此则因声而有分别。纵灭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我非敕汝。执为非心。但汝於心。微细揣摩。若离前尘有分别性。即真汝心。若分别性。离尘无体。斯则前尘分别影事。尘非常住。若变灭时。此心则同龟毛兔角。则汝法身同於断灭。其谁修证。无生法忍。即时阿难。与诸大众。默然自失。佛告阿难。世间一切诸修学人。现前虽成九次第定。不得漏尽成阿罗汉。皆由执此生死妄想。误为真实。是故汝今虽得多闻不成圣果。

阿难闻已。重复悲泪。五体投地。长跪合掌。而白佛言。自我从佛发心出家。恃佛威神。常自思惟。无劳我修。将谓如来惠我三昧。不知身心本不相代。失我本心。虽身出家。心不入道。譬如穷子。舍父逃逝。今日乃知虽有多闻。若不修行。与不闻等。如人说食。终不能饱。世尊。我等今者。二障所缠。良由不知寂常心性。惟愿如来。哀愍穷露。发妙明心。开我道眼。

听罢如来说法,阿难又悲泣起来,他伏地礼拜如来,合掌长跪不起,并对如来说:自从我发心追随如来出家以来,秉持了佛的威德神明,因此常常自己思想,不须我自己艰苦修行研习,如来就会惠赐我获至无上正持正定正觉的智慧,殊不知我身与佛心本来不可以相互代替,从而失却了我的真实本心。现在我身虽然出家,但是我的心却没有真正进入佛的圣道,这就像儿子舍弃了父现自己逃走一样。今天我才知道,我虽然博学多闻,如果不自己行持修习佛法,就与愚昧无知是一样的。这就像只听别人说吃饭不能饱自己肚皮一样。世尊,像我这样的人被世间烦恼和认知意识所阻碍与纠缠,实在不知道止寂不易之心的本性,祈愿如来垂怜我们的无知,为我们指示妙觉圆明之心,开示我们能观知真妄,能抉择分明的辨道之眼。

即时如来。从胸卍字。涌出宝光。其光晃昱有百千色。十方微尘。普佛世界。一时周遍。遍灌十方所有宝刹诸如来顶。旋至阿难。及诸大众。告阿难言。吾今为汝建大法幢。亦令十方一切众生。获妙微密。性净明心。得清净眼。阿难。汝先答我见光明拳。此拳光明。因何所有。云何成拳。汝将谁见。阿难言。由佛全体阎浮檀金。趘如宝山。清净所生。故有光明。我实眼观。五轮指端。屈握示人。故有拳相。佛告阿难。如来今日实言告汝。诸有智者。要以譬喻而得开悟。阿难。譬如我拳。若无我手。不成我拳。若无汝眼。不成汝见。以汝眼根。例我拳理。其义均不。阿难言。唯然世尊。既无我眼。不成我见。以我眼根。例如来拳。事义相类。佛告阿难。汝言相类。是义不然。何以故。如无手人。拳毕竟灭。彼无眼者。非见全无。所以者何。汝试於途。询问盲人。汝何所见。彼诸盲人。必来答汝。我今眼前。唯见黑暗。更无他瞩。以是义观。前尘自暗。见何亏损。阿难言。诸盲眼前。唯睹黑暗。云何成见。佛告阿难。诸盲无眼。唯观黑暗。与有眼人。处於暗室。二黑有别。为无有别。如是世尊。此暗中人。与彼群盲。二黑校量。曾无有异。阿难。若无眼人。全见前黑。忽得眼光。还於前尘见种种色。名眼见者。彼暗中人。全见前黑。忽获灯光。亦於前尘见种种色。应名灯见。若灯见者。灯能有见。自不名灯。又则灯观。何关汝事。是故当知。灯能显色。如是见者。是眼非灯。眼能显色。如是见性。是心非眼。

当时,如来从胸部处,推涌出奇妙光彩,千百种宝光耀眼辉煌,一时照遍十方与微尘一样多的世界,一时灌遍了十方世界中的宝刹法场,和十方如来的头顶。同时也聚集在阿难和众人周围。这时,如来对阿难说:现在我为你显示显真摧妄的妙法,同时也让十方一切众生一起获至佛法的微妙密义,获至严净明澈的心性,获至真妄能明的道眼。阿难,先前你说看见了我的光明拳,那麽,这个拳能放光明,是因为什麽才能放光明?为什麽说它是拳?你又是用什麽看见的呢?阿难回答:佛的全身就如阎浮檀河里的金子,光艳如金山,洁净无垢染,光明由此而生,我用眼睛观看,看到佛屈握五指,拳的外形由此而生。如来对阿难说:现在真真切切的告诉你,那些有智慧的人,也须听到譬喻而能开悟。阿难,就拿我的拳来说吧!如果没有我的手,就不会产生拳的外形,如果没有你的眼睛,就不会产生你所看到的拳的外形。以你的眼根,来比我的拳,这道理是不是一样的?阿难回答:这是一样的,世尊。没有我的眼睛,就没有我所见到的。以我的眼根来比如来的光明拳,这里的道理是一样的。如来对阿难说:你说道理是一样的,其实这并不对。为什麽呢?就像一个没有手的人,也就没有拳,但是一个没有眼睛的人,并不就是看到任何东西。怎麽说呢?你试著去问那些路上的盲人,他看到的是些什麽,那盲人必定回答我的眼睛只是一片黑暗,再看不到其它任何东西。从这道理来看,器物世界自身就是黑暗不清的,见本身并不会受到什麽影响。阿难说:盲人眼前,只看见一片黑暗,为什麽说他有见呢?如来对阿难说:那些盲人没有眼睛,只看得到黑暗,这与那些有眼人处在暗室看到一片黑暗,这两种黑暗,是不同呢?还是没有不同?阿难回答:是这样,世尊,处在暗室的有眼人和那些盲人所观见的黑暗,并没有什麽不同。如来又说:阿难,如果那些盲人面前所见只是黑暗,这时他的眼睛忽然复明,再看面前器物世界,就看得到种种现示的事物,这叫做眼见,因眼睛能观看而现示事物。那些处在暗室的明眼人面前所见也只是黑暗,这时忽然有灯光亮起,他们也看见了面前器物世界里的种种现示的事物,这叫做灯见,因灯的照射而现示事物。如果是叫做灯见,那麽灯能看,就不能叫做灯,只能叫做灯观,以灯去观照事物,如果是以灯去观见事物,这与你的眼睛有什麽关系?所以你应当知道,灯能够显现事物,由此而看见东西,是眼睛的作用,而不是灯的作用。眼睛能够显现事物,这样来观见事物的见,是心的作用,而不是眼睛的作用。

阿难。虽复得闻是言。与诸大众。口已默然。心未开悟。犹冀如来慈音宣示。合掌清心。伫佛悲诲。

此时阿难虽然再次聆听如来教法,与大家一样的息心静气,但是仍然没有领悟到其中的奥义。他们合掌礼请如来慈悲,再宣法音。

尔时世尊。舒兜罗绵网相光手。开五轮指。诲敕阿难。及诸大众。我初成道。於鹿园中。为阿若多五比丘等。及汝四众言。一切众生。不成菩提。及阿罗汉。皆由客尘烦恼所误。汝等当时。因何开悟。今成圣果。

时憍陈那。起立白佛。我今长老。於大众中。独得解名。因悟客尘二字成果。世尊。譬如行客。投寄旅亭。或宿或食。食宿事毕。俶装前途。不遑安住。若实主人。自无攸往。如是思惟。不住名客。住名主人。以不住者。名为客义。又如新霁。清阳升天。光入隙中。发明空中诸有尘相。尘质摇动。虚空寂然。如是思惟。澄寂名空。摇动名尘。以摇动者。名为尘义。

这时侨陈那站起来对如来说:现在我是会中年龄最老的,在初受度的大众之中,独独得到「解」的称名。我是因「客尘」两个字而成就圣果的。世尊,就像旅途行路的人投宿旅舍,睡过吃过之后就整装离开往前走去,并不想安住下来,如果视自己为主人安住下来,那就不会再往前走了。这样来看,不住就叫做客,住就叫做主人,客的含义就是不住。另外,就像清晨阳光初出时烟尘清扬,受光的照射,这些烟尘在空气中清晰分明,呈现出尘世物质世界的形貌,这时烟尘摇晃流动,而空间是寂然不动的,这样来看,澄明寂静叫做「空」,摇动就叫做「尘」,那麽「尘」的含义就可叫做「摇动」。

佛言如是。即时如来。於大众中。屈五轮指。屈已复开。开已又屈。谓阿难言。汝今何见。阿难言。我见如来百宝轮掌。众中开合」佛告阿难。汝见我手。众中开合。为是我手。有开有合。为复汝见。有开有合。阿难言。世尊宝手。众中开合。我见如来手自开合。非我见性有开有合。佛言。谁动谁静。阿难言。佛手不住。而我见性。尚无有静。谁为无住。佛言如是。

如来说:说得对。这时候,如来对著众人合起五轮指又放开,放开又合起,问阿难:你看见了什麽?阿难回答:我看见如来的百宝轮掌,在大众面前又开又合。如来问阿难:你看到我的手掌在大众面前又开又合,是因为我的手掌有开有合呢?还是因为你的观见有开有合?阿难回答:世尊的宝手在大众面前有开有合,我看见如来的手在自开自合,并不是因为我的观见有开有合。如来问:谁是动谁是静?阿难回答:如来的手在动,我的观看,也没有停止不动,那麽,到底谁在动呢?如来说:是这样。

如来於是从轮掌中。飞一宝光。在阿难右。即时阿难。回首右盼。又放一光。在阿难左。阿难又则回首左盼。佛告阿难。汝头今日何因摇动。阿难言。我见如来出妙宝光。来我左右。故左右观。头自摇动。阿难。汝盼佛光。左右动头。为汝头动。为复见动。世尊。我头自动。而我见性尚无有止。谁为摇动。佛言如是。於是如来。普告大众。若复众生。以摇动者名之为尘。以不住者。名之为客。汝观阿难头自动摇。见无所动。又汝观我手自开合见无舒卷。云何汝今以动为身。以动为境。从始泊终。念念生灭。遗失真性。颠倒行事。性心失真。认物为己。轮回是中。自取流转。

於是从如来百宝轮掌中飞出一道宝光在阿难的右面,阿难立刻就转头向右面看,又一道宝光射向阿难左面,阿难急忙回头向左看。如来对阿难说:刚才你的头为什麽摇动?阿难回答:我看见如来放出宝光在我的左面和右面,我向左向右观看,所以头就摇动起来。如来说:阿难,你看宝光时头就左右摇动,这是你的头在动呢?还是你的见在动?阿难回答:世尊,这是我的头在动,而我的观见,既没有静止下来,又哪里说得上是在摇动呢?如来说:是这样。於是,如来就对众人说:如果有人以「摇动」叫做「尘」,不住叫做「客」,那麽你们看,虽然阿难的头在摇动,然而观见本身并不会随之而摇动,你们再来看我的手虽在开合,然而观见本身也不会随著舒卷流动。为什麽你要以摇动的东西为本体,以摇动的东西为实境呢?那麽,从始自终,你的心心念念就随顺著摇动的事物而生生灭灭,从而就遗失了本真心性,行事作为生出颠倒。本心失却真性,就是认它物为本己,自然逃不脱在此颠倒中流转,在生死苦海中轮回。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二

尔时阿难。及诸大众。闻佛示诲。身心泰然。念无始来。失却本心。妄认缘尘。分别影事。今日开悟。如失乳儿。忽遇慈母。合掌礼佛。愿闻如来。显出身心。真妄虚实。现前生灭与不生灭。二发明性。

那时候,阿难和大众们听闻了佛的教诲,一时身心安稳泰然,意织到自己从久远以来,就已失却了本真的心性,从而以幻影为真实,去攀缘在世间器物世界上面,今日听了如来教诲,开启了智慧,就如迷失了的婴儿又回到了慈母的怀抱,他们一起合掌顶礼,祈愿如来为众人显示身心的真实与虚妄,现示身心的生生灭灭,和不生不灭的二种真实性相。

时波斯匿王。起立白佛。我昔未承诸佛诲敕。见迦旃延毗罗胝子。咸言此身死后断灭。名为涅盘。我虽值佛。今犹狐疑。云何发挥证知此心。不生灭地。今此大众。诸有漏者。咸皆愿闻。

当时,波斯匿王站起来对如来说:从前,我还没有领受到如来教诲时,我去见迦旃延和苦修者毗罗胝子,他们都说,人死后一切断灭就叫做涅盘。虽然我尊奉佛法,但是我现在仍然有疑惑,怎样才能发物本心,从而证知这个心不生不灭呢?法会中没有证到无漏圣位的大众都愿意聆听如来的教诲。

佛告大王。汝身现在。今复问汝。汝此肉身。为同金刚常住不朽。为复变坏。世尊。我今此身。终从变灭。佛言大王。汝未曾灭。云何知灭。世尊。我此无常变坏之身虽未曾灭。我观现前。念念迁谢。新新不住。如火成灰。渐渐销殒。殒亡不息。决知此身。当从灭尽。佛言。如是。大王。汝今生龄。已从衰老。颜貌何如童子之时。世尊。我昔孩孺。肤腠润泽。年至长成。血气充满。而今颓龄。迫於衰耄。形色枯悴。精神昏昧。发白面皱。逮将不久。如何见比充盛之时。佛言大王。汝之形容。应不顿朽。王言世尊。变化密移。我诚不觉。寒暑迁流。渐至於此。何以故。我年二十。虽号年少颜貌已老初十岁时。三十之年。又衰二十。於今六十。又过於二。观五十时。宛然强壮。世尊。我见密移。虽此殂落。其间流易。且限十年。若复令我微细思惟。其变宁唯一纪二纪。实为年变。岂唯年变。亦兼月化。何直月化。兼又日迁。沈思谛观。刹那刹那。念念之间。不得停住。故知我身。终从变灭。

如来对波斯匿王说:你这身躯如今犹存,那麽,我问你,你这肉质身是像金刚石那样常存不坏呢?还是会衰变毁坏呢?波斯匿王说:世尊,我这身躯终究会损毁灭绝的呀!如来说:大王啊,你还没有灭绝,为什麽就知道你会灭绝呢?波斯匮王说:世尊,我这变易衰坏的身躯,虽然现在还没有毁灭,但是我看到面前一切,都如心念一般此起彼伏,变化不停息,它们像燃烧著的火焰,逐渐成为灰烬,随即也就熄灭了、毁坏了,从而使我知道这肉身一定会灭绝的。如来说:是这样,大王。如今你已经到了衰老年龄了,颜容哪襄还能像儿童那样润滑呢?波斯匿王回答:世尊,当我还是孩童时,肌肤有多麽润泽光华,成年之后,血气有多麽充盈,如今年老血衰,形容枯梏,精神昏沉,皱皮白发,恐怕已是不久於人世了,哪里比得上血气旺盛的时候?如来说:大王,看你的容颜,不像是突然就变的如此衰朽的吧?波斯匿王说:世尊,身躯的变化隐约不显,我确实感觉不到,但是寒来暑去,就到了如今这个衰颓的年龄了,这是为什麽呢?当我二十岁时,虽然仍旧是少壮年龄,但是已经比我十岁时年长了,到了三十岁,又比二十岁时衰老,现在我六十二岁了,返观五十岁时,觉得那时候仍然比现在强健的多。世尊,我看到身躯的隐约变化,甚至直到它的毁损破坏,这当中的变化流易不过以十年为一限。如果我再仔细的感知,那它的变化时限岂止是十年、二十年,实际是以年为限的,又岂止是以年为一限,简直是月月在变,日日在变的。如果我再沉观细察,这变化简直就是瞬息之间的事,就是念念刹那之间的事,没有任何停息的时候,所以,我知道我的身躯终归要变易以至於灭绝。

佛告大王。汝见变化。迁改不停。悟知汝灭。亦於灭时。汝知身中有不灭耶。波斯匿王。合掌白佛。我实不知。佛言。我今示汝不生灭性。大王。汝年几时。见恒河水。王言。我生三岁。慈母携我。谒耆婆天。经过此流。尔时即知是恒河水。佛言大王。如汝所说。二十之时。衰於十岁。乃至六十。日月岁时。念念迁变。则汝三岁见此河时。至年十三。其水。云何。王言。如三岁时。宛然无异。乃至於今。年六十二。亦无有异。佛言。汝今自伤发白面皱。其面必定皱於童年。则汝今时。观此恒河。与昔童时。观河之见。有童耄不。王言。不也。世尊。佛言大王。汝面虽皱。而此见精。性未曾皱。皱者为变。不皱非变。变者受灭。彼不变者。元无生灭。云何於中受汝生死。而犹引彼末伽黎等。都言此身死后全灭。王闻是言。信知身后舍生趣生。与诸大众。踊跃欢喜。得未曾有。

如来告诉波斯匿王:你看到了变化,这变化迁移流转不曾停息,从而起启发你知道自己终将灭绝。然而,你可曾知道就在你的身躯正在迁谢变易之时,你身中还有不曾灭绝的东西吗?波斯匿王合掌对如来说:我实在不知道。如来说:现在我就告诉你不生不灭的道理。大王,你初见恒河时是几岁?波斯匿王说:在我三岁时,母亲带我去拜谒长命天神耆婆天,经过这条河,那时,我就知道了恒河。如来说:大王,如你所说,二十岁时比十岁时衰老,如此直到六十岁时,你的身体日日月月年年都在流化迁变,那麽,你三岁时看到的恒河,到你十三岁时,它的流水有变化没有?波斯匿王说:恒河水仍然如我三岁时所见,没有什麽变化,直到如今我六十二岁了,也没有什麽变化。如来说:今天你感叹自己白发皱皮,认为容颜必定比童年衰老,那麽,你现在对於恒河的认识和你童年时对於恒河的认识有没有什麽不同?波斯匿王说:没有不同,世尊。如来又说:大王啊,虽然你的容颜衰皱了,但是你的认知观见的精微本性并没有衰皱。衰皱就是迁变,没有衰皱的就是没有迁变。迁变的事物会灭绝,那没有迁变的事物,本来也就没有生也没有灭。如此来说,为什麽要把自己的生死置於那生生灭灭之中,而且还要随顺那些道修行者的妄言,认为这身躯在死后即一切绝灭了呢?听了如来说法,波斯匿王确切知道身躯死亡,并不是完全归於寂灭,而是舍弃了现前的生命,又走向了新的生命,於是,他与大众获得了如此未曾有过的领悟而欢欣快乐。

阿难即从座起。礼佛合掌。长跪白佛。世尊。若此见闻。必不生灭。云何世尊。名我等辈。遗失真性。颠倒行事。愿兴慈悲。洗我尘垢。

这时候,阿难起座,合掌顶礼,长跪对如来说:世尊,假如我的这个见闻之性,确实是没有生灭的,那麽,为什麽世尊说我们这些人遣失了真性,从而行为做事都是颠倒的呢?祈愿如来恩赐慈悲关怀,为我们洗涤世间的污垢。

即时如来垂金色臂。轮手下指。示阿难言。汝今见我母陀罗手。为正为倒。阿难言。世间众生。以此为倒。而我不知谁正谁倒。佛告阿难。若世间人。以此为倒。即世间人。将何为正。阿难言。如来竖臂。兜罗绵手。上指於空。则名为正。佛即竖臂。告阿难言。若此颠倒。首尾相换。诸世间人。一倍瞻视。则知汝身。与诸如来清净法身。比类发明。如来之身。名正遍知。汝等之身。号性颠倒。随汝谛观。汝身佛身。称颠倒者。名字何处。号为颠倒。

於时阿难与诸大众。瞪瞢瞻佛。目睛不瞬。不知身心。颠倒所在。佛兴慈悲。哀愍阿难及诸大众。发海潮音。遍告同会。诸善男子。我常说言。色心诸缘。及心所使诸所缘法。唯心所现。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现物。云何汝等。遗失本妙。圆妙明心。宝明妙性。认悟中迷。晦昧为空。空晦暗中。结暗为色。色杂妄想。想相为身。聚缘内摇。趣外奔逸。昏扰扰相。以为心性。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譬如澄清百千大海弃之。唯认一浮沤体。目为全潮。穷尽瀛渤。汝等即是迷中倍人。如我垂手。等无差别。

阿难与众人一时目瞪口呆,他们看著如来,竟然不知自己身心的颠倒在那里。如来恩赐慈悲,悲怜众生,於是发出海潮音,告示法会中各位:我常说,认知外物的心攀缘在世间器物世界之上,这是由心来支使的,而这因心所攀缘的世间种种形质器物,也只是心的现示而已。你们的身和心,原本都是由圆明止寂真智慧心所现示出来的。为什麽说你们遣失了原本属於自己妙圆妙明心,遗失了你们本来清净无垢的妙明本体呢?这是因为你们的认识有了迷惑。你们以心的晦暗昏昧为空,就在这晦暗之中,认识心聚集为色质器物,这易毁变碍的形质世界则混杂了种种妄想颠倒,种种妄想颠倒聚集在身内,从而,心就被种种色尘缘物摇荡激动起来,於是就纷纷趋奔那易坏滞碍的形质器物世界而去,一派昏昧迷惑,扰动不安的样子。以如此昏昧不安为本真心体那妙圆妙明心就已然迷失了。本心一旦迷失,就只知道这个心只是种种尘缘在易坏之躯中的聚集,哪里还知道这个物质之躯,以及那些山川、河流、天空、大地,也都是如此妙明本心所现示出来的事物呢?譬如那无边无际的大海本是澄澈明静的,可是你们却全然不知,反而要以为那一小块臭水洼就是整个大海,然后就依此而说这大海全体都是腐臭的。你们就是这种迷上加迷的人,与我把手颠倒交换一样,你们也是如此颠倒妄想的人啊!

如来说为可怜愍者。阿难承佛悲救深诲。垂泣叉手。而白佛言。我虽承佛如是妙音。悟妙明心。元所圆满。常住心地。而我悟佛现说法音。现以缘心。允所瞻仰。徒获此心。未敢认为本元心地。愿佛哀愍。宣示圆音。拔我疑根。归无上道。

如来为这些可悲怜的人说法以后,阿难领受到了如来的慈悲救度和深切的教诲。他垂手哭泣起来,并对如来说:我虽然领承了如来宣示的无上佛法,觉悟到妙明心本来即是圆满不差别,是常存的心灵境界。然而,我却是以攀缘之心去认知佛所现示的无上法音,我只是观瞻仰视,所以,我听闻佛法,也只是徒然获取了这个心,并不敢以为我已觉悟到了本元的那个妙明心。祈愿如来哀怜,为我们宣示无上佛音,拔除我们迷昧的根柢,引我们归入无上智慧之路。

佛告阿难。汝等尚以缘心听法。此法亦缘。非得法性。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当应看月。若复观指以为月体。此人岂唯亡失月轮。亦亡其指。何以故。以所标指为明月故。岂唯亡指。亦复不识明之与暗。何以故。即以指体。为月明性。明暗二性。无所了故。汝亦如是。若以分别我说法音。为汝心者。此心自应离分别音有分别性。譬如有客。寄宿旅亭。暂止便去。终不常住。而掌亭人。都无所去。名为亭主。此亦如是。若真汝心。则无所去。云何离声。无分别性。斯则岂唯声分别心。分别我容。离诸色相。无分别性。如是乃至分别都无。非色非空。拘舍离等。昧为冥谛。离诸法缘。无分别性。则汝心性。各有所还。云何为主。

如来告诉阿难:你们还只是以攀缘之心来听我宣示佛法,那麽,我所说法对於你们,仍然只是缘物而已,你们并没有获得对於佛法真体的觉知。就像有人向人指示月亮,这人就应当依著这指示去看月亮,如果只以手的指示就以为是月亮,那麽这人不仅看不到月亮,也看不到那手的指示了。为什麽?因为这人以指向月亮的手为月亮,这又不仅是看不到手的指示,这也是不能识别明和暗。为什麽?因为这人以手的指示为月亮的明亮性质,虽然手的指示和月亮的明与暗是孑然分明的,可是这人却不能了解这些。你也是这样。如果你以听我说法的心为你的本心,那麽这个心就是与我所说的法音有分别的心,这个心自此就有了分别性。譬如客人寄宿旅店,住了又走了,不会常住不走,可是旅店的主人却不会走,因为他是掌持人。心也是这样,你的真实之心没有地方可去,哪还说什麽,离开了听说的声音这心就没有了分别性?这哪里只是听到声音使这个心生出分别性,就是其它,比如能分别我的容颜的心,离开了所见容颜,也没有分别性。离开一切形质世界,就没有心的分别性,心没有分别,那

相关范文推荐
  • 10-03 培育心得体会(优质6篇)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可以通过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这段时间的学习、工作生活状态。那么我们写心得体会要注意的内容有什么呢?
  • 10-03 2023年电力事故案例分享例 电力事故应急预案(通用10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
  • 10-03 学校工作总结简报(优秀6篇)
    总结是对某一特定时间段内的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情况加以回顾和分析的一种书面材料,它能够使头脑更加清醒,目标更加明确,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写总结吧。那么,我们该怎么写
  • 10-03 最新高中地理教学工作总结个人(汇总5篇)
    总结是把一定阶段内的有关情况分析研究,做出有指导性的经验方法以及结论的书面材料,它可以使我们更有效率,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总结吧。相信许多人会觉得总结很难写?以下
  • 10-03 深圳外贸发展纪实 深圳党课心得体会(汇总7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接下来小编就给大
  • 10-03 最新教师节家长对老师的祝福语一句话 教师节家长发老师祝福语(优质7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
  • 10-03 最新社科类组织 读科技心得体会(实用7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
  • 10-03 最新读细节决定成败心得体会(优质5篇)
    我们得到了一些心得体会以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能够给人努力向前的动力。心得体会是我们对于所经历的事件、经验和教训的总结和反思。以下是我帮大家
  • 10-03 最新个人实习鉴定报告(模板6篇)
    报告,汉语词语,公文的一种格式,是指对上级有所陈请或汇报时所作的口头或书面的陈述。掌握报告的写作技巧和方法对于个人和组织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
  • 10-03 最新幼儿教师承诺书个人承诺内容(优秀8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