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学生评语>最新孔子拜师教学设计及反思(汇总9篇)

最新孔子拜师教学设计及反思(汇总9篇)

时间:2023-10-04 07:51:42 作者:文轩最新孔子拜师教学设计及反思(汇总9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孔子拜师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一

今天下午,我组织了全区本学期第二次三年级语文教研活动。上次(9月11日)重点进行了全册总的和第一、二单元的教材分析。今天重点进行了第三至五单元的教材分析。会上,我向老师推荐了一篇非常好的教学案例。现推荐给更多朋友,让我们共同学习和研讨。

《孔子拜师》——吾师也(转贴)

安徽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姚金中

时间还充裕。我开始行动了。一日早读,我试探着问大家:“谁知道孔子?”

“老师,我家有《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上面肯定有孔子和老子。”

“老师,我回去查,我家的书很多。”

“放学后,我们几个到书店去,一定能找到!”

“我回家上网,在google里输入‘孔子’、‘老子’,准能有收获。”……

我立刻由愁苦转为惊喜:“能把你们找到的资料带到课堂上来吗?”

“吔———” 

这是一节不错的课。我悬着的心放下了:“谢谢同学们,下课。”

“老师,孔子拜的老师不止老子一个,我知道他跟师襄学过琴,拜过小孩子、渔夫为师,哦,还拜过动物为师呢。”

“老师,孔子真了不起!我好想到他的故乡曲阜去亲眼看一看孔府、孔庙、孔林。”

“老师,我还知道孟子也是一个大思想家,他的观点和孔子差不多。”

“啊,我们中国古代文化太伟大了!”……

脑海里清晰地回荡着《孔子拜师》课堂上学生给我“诲人不倦”的评价,我也一直为文中先圣们的高尚品行而感动。打开孩子的“成长记录袋”,抚摸着一张张稚嫩又充实的“中国古代文化的巨人”手抄报,我忽然悟出:我不也正在“拜师”么?——求知若渴的孩子们,散发着浓浓人文气息的文本,全新的教育理念。

反思一得:孩子们的学习潜能是巨大的,从他们身上我得益匪浅。《孔子拜师》的人文内涵让我感动,她提供了我和孩子们共同感受丰厚博大的中华文化的平台。本课的教学过程一直是师生在平等对话的过程。师生、生生合作学习,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主动探究学习的良好习惯。借助文本,立足课堂,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积极开发课程资源,拓展教学空间,引导学生在语文活动中综合性学习和运用语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基于此,全新的教育理念正是我们每位教学实践者的良师。

“语文”的事儿——语文意识烛照下的语文教学之道

杭州市拱宸桥小学  王崧舟

孔子拜师

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小学语文教材中,这是第一次出现有关孔老夫子的课文。我理解编者的良苦用心,大家知道,以往的教材是没有孔子的,孔老二被打倒了,被打得遍体鳞伤、奄奄一息。是不是?现在不同了,中华民族要复兴,硬实力上去了,软实力也要跟着上去。那么,我们的软实力是什么?在哪里?有多强?这些都是大问题。前不久刚刚去世的任继愈老先生,国家图书馆的馆长,他生前曾经感慨地说过,家国要有支点,家国的支点必须落在文化上。现在,世界各地都有孔子学院,两千多所,某种意义上讲,这是我们的文化输出战略,中华民族要复兴,文化的复兴一定是重中之重。美国人通过好莱坞输出他的文化,我们呢,通过孔子学院输出中华文化。文化血脉的延续和壮大,必须通过教育。

我是在这么一个背景下解读《孔子拜师》的,可能过于宏大、过于崇高了。宏大就宏大吧,反正宏大也不犯法。我们回到课文中来,孔子向谁拜师?老子。那时孔子在鲁国,山东曲阜,老子在天子脚下,河南洛阳。孔子不远千里,风尘仆仆,风餐露宿,总算到了洛阳城门口,老子站在城门口,迎候孔子,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老师收下我这个学生。”老子说:“你就是仲尼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其实,老子当时的角色,跟任继愈老先生是一样的,国家图书馆的馆长,能够读很多书,读很多经典,所以老子特别有学问。

就这么一段文字,我们不妨用心琢磨琢磨,看能不能发现一些有价值的语文点。我说两点,第一点,大家看,老子说了一个词——“迎候”,很有些味道。说“迎候”,不说“等候”,也不说“恭候”。这也就是老子,说话的度、分寸、火候,拿捏得恰到好处。

不信,你用“等候”试试看。“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里等候。”什么感觉?没感觉。“等候”,中性的,不冷不热,没有温度。是不是?你再用“恭候”试试看,“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里恭候。”什么感觉?矫情!太过了!这不是老子说的话。“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里迎候。”味道不一样,背后折射出来的是什么?一种真正的教育家精神。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什么?不教而教,用老子自己的话说,“无为而无不为”。很多人读老子都断章取义,只强调“无为”,认为老子消极避世,老子说过这样的话吗?老子追求的是“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他没避世,没放弃,没消极等待。不教而教,就是身教,就是用自己的身体力行说话,把教育的意图隐藏起来,不告诉你,但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在教育人,这也就是我们常讲的人格魅力。老子就是这样一个人,“我在这里迎候”,不教而教。他从什么时候开始做孔子的老师?就从这时开始。“迎候”值得嚼一嚼,否则,老子要生气的。

第二点,孔子说“学生仲尼,特地来拜见老师”,能这样说吗?文中孔子自称“孔丘”,这里改称“仲尼”,行吗?这个有点难,因为它涉及到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到“五四”已经基本断了,我们现在去传统是非常厉害的。传统中,中国人的名字是非常讲究的,通常一个男子,他有姓、有名、有字、还有号,名、字之间是有关联的,或近义、或相对、或用典。毛泽东,姓毛,名泽东,字润之, “润”、“泽”二字同义。张飞,姓张名飞字翼德,为什么是“翼德”?他要飞,要飞就得有“翼”不是?关羽,姓关名羽字云长,有了羽毛,长空万里任我行。当然,名和字也有区别,这就涉及到我们传统中的“礼”。不是随便什么人可以叫名,或者可以叫字的,这后面是有讲究的。比如说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在家里排行老二,绰号孔老二。孔子有个哥哥,是个瘸子,孔子的母亲颜氏,因为生了个瘸子,心有不甘,就跑到曲阜附近的尼山去求神,去祈祷,希望再生个孩子,能健健康康、齐齐整整的。结果,精诚所至,生下孔子。为了感谢尼山之神,父母就给孔子取了这样的名和字。名“丘”,丘是小山的意思,指的就是那座尼山。字“仲尼”,仲指排行老二,伯是老大,尼指尼山,因为正是尼山之神给孔子的父母带来好运。名和字在起法上是有区别的,“名”是一个人出生以后,父母给他起的,一般情况下供父母、师长叫唤,父母可以直呼其名。对人自称时,为表谦卑,也叫“名”。“字”呢,是长大以后取的,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弱冠之礼”,即成人了,就可以有自己的“字”了。“字”在什么情况下用呢?第一,平辈之间;第二,朋友之间。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之礼。

课文中,孔子自称孔丘,这是合乎礼制的。因为,孔子要拜老子为师,老子自然就是他的师长,在师长面前必须谦称自己的 “名”,而非“字”。一称“字”,跟老子的关系就扯平了,这对儒家祖宗孔子来说,绝对是“是可忍孰不可忍”的大事。再看老子,他说:“你就是仲尼啊。”显然,老子把孔子当朋友,他没有以老师自居。这样一来,两人之间的距离一下子就拉近了。对孔子来说,感觉特别亲切,对老子来说,他降低了身份,他总是以谦卑之心面对天下。你看,这又是一种不教而教。这里,语文——孔子的名与字,文化——名字后面的传统礼制,有着内在的一致。作为学生,也许对此浑然不觉;作为语文老师,就该敏感一点、清醒一点、警觉一点,因为,那正是语文的事儿,更是文化的事儿。

孔子拜师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二

第一段:引言(100字)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被尊称为“大成圣人”。在他的一生中,他不仅对教育理论做出了深刻的思考和贡献,还通过亲身经历和拜师读书的方式不断完善自己。孔子拜师的心得体会成为中国古代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段:懂得虚心(200字)

孔子在拜师过程中深刻体会到懂得虚心是非常重要的。作为名师的弟子,孔子注重了解自己的不足,并且时刻保持一种温和的谦逊态度。他认为,一个人必须以谦虚的态度对待学习,才能真正受益。通过虚心谦卑,孔子获得了在诸子百家中的卓越地位,并且将这种学习态度传递给了他的学生。

第三段:坚持刻苦(200字)

孔子的拜师心得体会还表明了坚持刻苦的重要性。孔子知道只有通过不懈的努力才能达到真正的学问。他曾说过:“学无止境”,这一句脍炙人口的名言表明了他对学习的极限追求。孔子的学习态度激励了他的学生,使他们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坚持不懈,带来了中国古代教育的繁荣。

第四段:发现真理(300字)

孔子拜师的心得体会还包括了发现真理的重要性。孔子明白真理是不断追求与发现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他通过拜师读书,与各种各样的知识分子交流,不断探索和思考,最终形成了他对人类社会的伦理、政治和教育等方面的精深理解。这种对真理的追求也使孔子成为了中国儒家学派的核心人物,他的教诲至今仍然流传于周围世界。

第五段:传承文化(300字)

孔子拜师的心得体会对文化传承有着深远的影响。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儒家文化一直延续到今天。孔子的拜师读书经历激励了许多人去向他人学习和交流,促进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拜师读书成为一种古老而神圣的传统,不仅在中国,在许多其他东方国家也有类似的风俗。这是孔子拜师的心得体会传承的最佳体现。

总结:孔子拜师的心得体会(100字)

孔子拜师的心得体会是对学习的真正追求与不断发现的体现。通过懂得虚心、坚持刻苦、发现真理以及传承文化,他的拜师经历成为了中国古代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和影响后人的重要因素。他的学习态度和教育理念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使他成为了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

孔子拜师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三

教学目标:1.认识“兼、仆”等7个生字;会写“闻、尘”等12个生字;能用查字典、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风餐露宿、日夜兼程、纳闷、渊博、止境”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

3.学会抓住重点词语和句子的方法理解课文,感受孔子、老子的品行,懂得为学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人要真诚无私,尊敬师长。

4.能借助课后资料全面地了解孔子,积累孔子名句。

教学重难点: 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体会重点词句的意思。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准备: 1.孔子像;2.相关重点词语;3.重点语句;4.孔子名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步骤:

情境导入、揭题质疑。

1.谈话:同学们,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叫孔子。(板书:孔子)

2.媒体出示孔子像。师: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师简介古人姓名,相机识字“丘、仲”。)孔子是人们对他的敬称。古时候,人们把学识渊博,品行高尚的男人成为“子”。他一生从事教育事业,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文化在两千多年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渐成为中国的正统文化,并影响到世界各国,成为东方文化的基石;他被中国人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3.引入:为什么孔子能成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呢?学了《孔子拜师》这篇课文,就能揭开这个秘密。(板书:孔子拜师)

初读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检查词语掌握情况。

指名朗读这些词语: 

风尘仆仆 纳闷 风餐露宿 

毫无保留 传授 佩服 渊博

日夜兼程 远近闻名不离左右。(注意读准字音,发现词语特点)。

3.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4.感知课文大意。说说课文讲了些什么。(指导扩充课题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书写、作业

1.认读生字并给生字组词。

2.指导要求会写的生字。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步骤:

复习导入、研读感悟

上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请大家回忆一下,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一)品读第一自然段

引导:那孔子为什么要去拜师呢?课文中哪一段写到了?指读第一自然段。

孔子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1.“渊博”怎么理解?引导查字典(知识深广。上通天文,下知地理……)

(板书:谦虚好学)

2.指导感情朗读。

(二)品读第二自然段

引导:那孔子是怎样拜师的呢?课文中哪一段写到了?

1.自由读第二自然段。

2.指读(师相机停顿,以这一句主要在写什么提问,并基本框定本段结构:孔子赶路——拜见老子)

3.师小结:这一段先写空子赶路,再写拜见老子。

4.让我们自己来读读这部分内容,看谁读得最能表现当时他们相见的情景。

5.随机解决“风餐露宿”“ 日夜兼程”“纳闷”“迎候”等词语理解。(“风餐露宿”“ 日夜兼程”可查字典,“纳闷”可联系上下文,“迎候”与后面“等候”比较,体会老子的学者风范。“学习是没有止境的”联系生活说理解)师相机板书。

6.演读这一段,师将对话分行出示:

在洛阳城外,孔子看见一驾马车,车旁站着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穿着长袍,头发胡子全白了,看上去很有学问。孔子想: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

于是上前行礼,问道:“老人家,您就是老聃先生吧?”

“你是——”老人见这位风尘仆仆的年轻人一眼就认出了自己,有些纳闷。

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

老子说:“你就是仲尼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

孔子听了再次行礼,说:“多谢老师等候。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

7.同桌之间试着来讲这个故事。

(一)品读第三、四自然段

师:学无止境,这就是孔子对学习的理解,也是孔子拜师学习的一个根本原因。我们继续看孔子拜师后是怎么做的。

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

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1.“左右”在这里指(身边)。“随时请教”又体会到了什么?(板书:坚持不懈)“毫无保留”(一点儿也不保留。)

2.感情读好这两句。

3.孔子和老子到底给人们留下了怎样的品行呢?请你任选一个,以“我眼中的孔子(老子)”为题写一段人物评价。

拓展、积累

孔子一生为我们后人留下了无数的精神财富。单单他一生的言行,被他的弟子记录下来,变成了一部书叫《论语》,对后世影响很大。我们一起来积累一下他的名句。

1.积累孔子的名句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温故而知新。

2.运用。(师说大概意思,生背对应句子。)

3.从《孔子拜师》这个小故事,我们看到了一个谦虚、好学、不怕辛苦、永不满足的孔子,也从孔子身上学习到很多。课后的“资料袋”还有关于孔子的不少介绍,我们可以再去读读,我们会了解更多,学到更多。

4.总结:孔子文化在我们五千年的古老文明中也不过是一个点,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希望今天我为大家打开的是一扇门,透过教材这扇门你们可以了解更多的中国文化。

作业

1.完成课堂作业本相关作业。2.回家跟父母讲这个故事

板书设计:

17《孔子拜师》 

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温故而知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孔子拜师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四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在他一生中,拜师学习是他不断成长进步的关键。孔子拜师的心得体会,对于我们今天的学习和成长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首先,孔子通过拜师学习,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孔子曾先后拜访了多位有学问、有名望的老师,如老子、孟子等。这些老师教给孔子很多东西,而其中最重要的是正直、仁爱和诚实等品德观念。孔子深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他拜师学习过程中最深刻的领悟。他要求自己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动来影响他人,塑造社会良好的风气。

其次,孔子通过拜师学习,提高了自己的学识和思维能力。孔子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知识和见识是有限的,需要通过学习来不断扩展和更新。孔子拜师学习的过程中,不但向老师请教了很多问题,还积极地阅读书籍,与其他学者交流,并思考和总结自己的学习体会。正是通过这种不断追求知识的努力,孔子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术思想,为后来的儒家学派奠定了基础。

再次,孔子通过拜师学习,掌握了精进的学习方法和技巧。孔子认为,学习应该是一个有计划、有目标的过程。他告诫学生们要“操千曰,而后辩”。即使是在国家危难的时候,孔子也坚持每天花时间进行学习,充实自己。他还强调要掌握好学习的顺序,先学基础知识,再学高级知识。此外,他还主张学以致用,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将理论转化为实际效果。

最后,孔子通过拜师学习,培养了良好的师徒关系和团队精神。孔子非常尊重他的老师,一心希望能传承师训,继承老师的学术传统。他的老师也十分赏识他,将自己的智慧和学问继续传授给他,并给予他许多关心和帮助。在今天,良好的师徒关系和团队精神对于我们的学习和工作都非常重要。只有与老师和同学保持良好的互动与合作,才能共同进步,取得更好的成绩和效果。

孔子拜师的心得体会,给了我们许多启示。无论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是提高自己的学识和思维能力,掌握好学习的方法和技巧,建立良好的师徒关系和团队精神,都是我们今天学习和成长的重要因素。通过拜师学习,我们可以不断扩展自己的眼界,提高自己的素养,推动自己持续进步。因此,在学习和成长的路上,我们应该像孔子一样,时刻保持谦逊、虚心和奋发向前的精神,不断追求真理,追求卓越。

孔子拜师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五

孔子,字仲尼,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孔子的一生中,最重要的经历之一就是拜师学习。通过拜师学习,孔子获得了丰富的知识和智慧,也培养了自己的品德和领导能力。孔子拜师的心得体会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和借鉴。

首先,孔子拜师的心得体会告诉我们要虚心学习。孔子在拜师学习之前,曾自称“不属我之罪恶而诸罪人之过也”。这种谦虚的态度让孔子成为了一个好学的人,他对待自己和他人的错误都有很高的宽容度。拜师学习的过程中,孔子尊重老师的指导和意见,虚心接受并努力践行。他积极主动地向老师请教,不断深入思考和反思。正是他的虚心学习和自我修养,使得他成为了中国教育史上的杰出典范。

其次,孔子拜师的心得体会告诉我们要注重思考和分析。孔子在学习过程中,经常通过与老师的沟通交流,进行反复的思考和分析。他总是善于发问,并通过问问题来激发思考。他关注思维的逻辑和思考的深度,深入剖析问题的本质,力求获得更多的知识和见解。他的思考和分析能力使得他能够灵活的运用所学,解决现实问题。通过观摩孔子的学习方法,我们可以学习到如何提升自己的思考和分析能力,从而更好地应对人生的各种挑战。

第三,孔子拜师的心得体会告诉我们要保持谦卑与虚心。孔子对待自己的学问从不自满、傲慢,他常常自谦自己只是一个学徒,并非真正的智者。他经常说自己的学问比不上前辈曾参和老师。他在学习和交流中经常陪伴于位卑而恭敬的态度,不急功近利,从未觉得自己已经掌握了所有的知识。他的谦卑和虚心值得我们学习,不论多么卓越的成就,都应该保持一颗平凡的心态。

第四,孔子拜师的心得体会告诉我们要注重实践与应用。孔子认为,学习只有运用于人生实践中才能发挥出真正的价值。他不仅通过实践来检验自己的学问,也通过实践来改善和表达自己的思想。他以身作则,树立起一个榜样,通过自己的行动去影响他人。孔子的学问并不是空洞的理论,而是贯穿于他个人的言行举止之中的,这也正是他所教育的学生之所以将他看作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的原因。

最后,孔子拜师的心得体会告诉我们要保持坚持和执着。孔子在拜师学习的道路上充满了坎坷和困难,但是他从未放弃。他一直坚守在自己的信念和目标上,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勤奋的学习,最终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孔子拜师的经历告诉我们,只有通过坚持和执着,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学习的道路上,我们也应该保持坚持和执着,不论遇到多少的困难和挫折,都要坚持下去。

总之,孔子拜师的心得体会是我们学习和成长的重要启示。通过拜师学习,孔子体验了虚心学习、注重思考和分析、保持谦卑与虚心、注重实践与应用以及保持坚持和执着等重要的品质和思维方式。这些心得体会不仅适用于孔子的时代,也能够指导和启发我们在当今社会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们应该学习孔子的拜师心得体会,不断完善自己,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努力奋斗。

孔子拜师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六

作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是世界文化史上的一座巍峨的高峰。他通过观察社会现象、总结历史经验,创立了崇尚仁爱、注重礼仪的儒家思想,对中国乃至整个东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孔子并非天生的智者,他年少时也曾求学于他人,希望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智慧。本文将从孔子的拜师经历中探讨他的拜师心得体会,展现他不断学习、不断成长的精神。

孔子求学之初,曾经找到了几个认为很有才能的老师。他向他们学习,但却发现他们并没有给自己带来深刻的启迪。于是,他意识到了凡有知识者非己之尽无遗,非所有之真理,便开始心怀怨恨,对那些老师充满了怀疑。然而,孔子很快意识到,他的困境并非是因为外界,而是他自己的思维不够开放。他深刻明白了“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的道理,不再追求圆满的知识,而是努力扩大自己的认知范围。

为了真正获得真理,孔子开始广泛地向各方面的知识寻求帮助。他拜师于音律大师老聃学习音乐,向颜子请教礼仪规范,向先进的文化圣地莲花堂请教文学。他拜访了行走江湖的名士,乞师问艺。每一位老师,不论其身份地位如何,孔子都虚心聆听,不矜持,不轻蔑。而当他在学问上有所收获时,他不仅感激有加,更是竭尽全力将所学传播,让更多的人受益。他在拜师过程中体会到,师者,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一种学习的态度和智慧的体现。

孔子拜师的心得体会并不仅仅局限于学问的培养,更多体现在性格的塑造和修养的提升上。孔子在拜师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自律和克制力,学会控制情绪,面对困境保持平静。他知道,在拜师学习的过程中,如果自己不虚心接受,不坚持勤奋读书,就不可能获得进步。他深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重要性,坚信只有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才能够获得真正的成就。

孔子拜师过程中,不仅向师者学习,也意识到要向同辈学习。他与弟子们互相交流,互帮互助,一起探讨问题,让每个人都能够从中受益。他认为相互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是宝贵的,每一位学生都可以成为他们之间的老师。在这样的交流中,孔子的学问日益增长,他的思想变得更加成熟,更加深刻。

最终,通过不断的拜师学习,孔子成为了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之一。他深悟道:“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在他的思想体系中,践行了“仁者爱人、学者博学、志者事业、信者诚实”等核心价值观。他的儒家思想传承至今,为后代教育学习提供了指导。

孔子拜师心得体会展示了一个不断学习、不断成长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不仅帮助孔子成为一个智慧、学识渊博的学者,更重要的是塑造了他高尚的品质和坚毅的人格。孔子的求学经历告诉我们,只要保持虚心求教、坚持不懈地努力学习,我们都能够不断进步,取得更大的成就。

孔子拜师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七

1、出示孔子资料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活在 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他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据说他有三千弟子,其中七十二人名气很大。 他的弟子把他的言行记录下来,编成《论语》,这本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自由读这段话,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3、出示课题:孔子拜师齐读

4、读了课题后,你有什么想问的吗?

5、读词语,想想这些词语的意思。

二、学习课文

1、自由读课文,你们刚才的哪些问题可以解决了?

2、出示第一小节。

(1) 自由读这段话,说说孔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 孔子的好学就在这里,谦虚就在这里。读

3、其实,拜师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出示

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1) 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 你能想象一下当时的情况吗?

(3) 出示

在当时没有汽车,没有火车,更没有飞机。孔子却走过了,翻过了( ),跨过了。白天( ),夜里还要( ),真是日夜兼程,一刻也不停息啊!

渴了时,他;

饿了时,他( );

累得走不动时,,哪怕是风餐露宿,也不改

拜师的决心。

(4) 朗读。

(1) 交流出示

(2) 从他的言行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 “老聃”是谁啊?这里为什么称他“老聃”?出示

中国古人的姓名比现代人要复杂一些,大体有姓、名、字、号四项。自称通常用名,不能用字,以表示自己谦虚有礼;对别人则不能直呼其名,而以字相称,表示尊重。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

(4)“学习是没有止境的”,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说几句关于学习方面的格言。

三、小结

1、这节课我们跟着孔子一起拜了一回师。从这件事中我们知道了孔子是个增样的人?

2、你知道后人都用什么方式纪念他的?

四、布置任务

1、搜集有关孔子的资料及名言,下节课开记者招待会。

2、下节课我们还要研究老子是怎样对待学生的?

孔子拜师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八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孔子拜师的艰辛及孔子谦虚好学、不怕吃苦、彬彬有礼的品质。

教学重点:体会孔子谦、恭的品质,字词学习

教学难点:透过孔子感悟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厚博大,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从两种字体的板书讲起引入。

板书:孔子拜师(金文)

同学们看一看黑板上的这几个字能猜出是哪几个字吗?学生根据老师的提示猜金文上的一位名人是谁?(提示:出示北京奥运会上击缶而歌的图片。师介绍,这个场景上的演员们正在高声吟诵着2000多年前的这位古人的一句话: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生猜出后介绍孔子:

这就是生活在2500多年前孔子当时所使用的文字字体。古朴、典雅的金文。“子”是古代对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孔子,名丘,字仲尼。他学问渊博,品德高尚,智慧极高,是当时极负盛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孔圣人。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张有关孔子的图片。大家来看一看。

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近这位孔圣人,先去看看他是如何拜师的,

板书:拜师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受孔子的品行

1、 自由读。要求:a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b读后交流,孔子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2、 交流。a字词。

b孔子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板书:谦虚好学、不怕吃苦、彬彬有礼

三、细读课文,细细品味孔子的品行

让我们再一次深入到课文的字里行间,看看你是从哪里感受到孔子的这些优秀品质的。读到感动时,读到有体会时,读到有疑问时,可以读读画画,还可以和同桌交流交流。

1、 自由读。

2、 交流读书体会。

a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到了洛阳。

1)你体会到了什么?随机:

你能读出“远”吗?

你读到“风餐露宿”这个词语时,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情景?

体会“日夜兼程”

2)读出一路艰辛,求知若渴

b 孔子想: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问道:“老人家,您就是老聃先生吧?”

你体会到了什么?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

让我们学学孔子,彬彬有礼地拜见老师吧  。读

c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

随机谈体会,指导朗读

d孔子听了再次行礼,说:“多谢老师等候。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

你读懂了什么?

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你怎么理解?

联系实际生活来说说?

指导书写

五、小结延伸

列出一些课后题目帮助学生认识孔子。

如:1、祭孔大典

2、孔子名言

3、正拍摄的电影《孔子》

孔子拜师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九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学说为后世影响深远。而孔子在他发展自己学问的过程中,曾经拜师学习。在拜师过程中,孔子不仅学到了知识,还从师长身上获得了一些重要的心得体会。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孔子拜师的体会和经验,并看看这些经验对我们现代人有何启示。

第二段:坚定的决心和学习态度

孔子在拜师的时候展示了坚定的学习态度。他曾经说过:“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礼者焉,如不花者焉。”孔子意思是说,在一个城市里,必然会有人忠实信任他并遵循礼仪。通过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在选择拜师的过程中注重师生关系,并认为只有师生之间的忠诚和信任才能够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和师生关系。

第三段:孔子对于自我修养的重视

孔子在他学习过程中非常注重自我修养。他曾经说:“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这句话展示了孔子对于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他认为学习应该注重的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应该注重的是提高人格修养和道德水平。只有通过自身的修养和行为,才能够真正获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第四段:孔子对于忍耐和毅力的要求

孔子在学习过程中非常强调忍耐和毅力。他说过:“不怨天,不尤人。”这句话告诫人们不要抱怨自己的命运,也不要责怪他人。孔子的学习过程中充满了艰辛和困难,但他从不放弃,一直坚持下去。这种忍耐和毅力的品质使他在学问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并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楷模。

第五段:深思熟虑的态度和实践的重要性

孔子在拜师过程中还表现出了深思熟虑和实践的态度。他曾经说过:“在天成德,不可久也。”孔子的意思是说,在个人修养和学问上,只有通过不断地实践和思考,才能够逐渐提升自己的能力和境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够获得真正的智慧和见解。

结尾段:总结

通过对孔子拜师过程中的体会和经验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他注重师生关系、自我修养、忍耐和毅力、思考和实践等方面的重要性。这些经验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很大的启示意义。我们应该像孔子一样,坚定地拥抱学习,注重自身的修养,不怨天尤人,通过实践和思考提升自己。通过这样的努力,我们将能够成为更优秀的人,并为社会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