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七年级生物教案封面篇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细胞分化形成组织,理解组织的概念。
2、识别人体和动物的四种基本组织的细胞特征。
3、说出绿色开花植物的主要组织。
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归纳出陈述性知识,培养概念内化能力。
情感目标:
领悟结构和功能相互适应的重要原理。
重难点及关键:
1、重点:细胞分化、组织形成概念的掌握
2、难点:人体和动物的四大基本组织的细胞特征、功能及功能与结构的相互适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生物体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是什么?一个成年人大约由60万亿个细胞组成,而人是由一个细胞——受精卵发育而来的。一个细胞是怎样变成60万亿个细胞的呢?通过细胞分裂,可以使细胞数目增多,但细胞分裂的结果是一个细胞变成两个相同的细胞,而组成人体的细胞都一样吗?例如神经细胞、肌肉细胞、骨细胞等等,它们的形状、结构、功能有很大的差异,这是为什么呢?本节课我们就来探讨这些问题。(板书课题,出示学习目标)
二、尝试探究:
(自主探究)
师:阅读教材,回答下列问题:
1、细胞分化的定义。
2、组织是如何形成的?
3、人和动物有哪四种基本组织?
4、植物体的主要组织是什么?
(合作探究)
师:借助小组的力量解决下列较为疑难问题:
1、人体四种基本组织的主要特征,主要分布位置和功能是什么?
质疑互探:
师:就前面所学问题,同学们有什么疑问,请踊跃提出,我们共同探讨解决。
生1:细胞分化与细胞分裂的区别?。
生2:结缔组织为什么分布最广?
三、应用示范:
1、生物体能够由小长大的主要原因是()
a、细胞的分裂和体积增大b、细胞数目的增多
c、细胞体积不断增大工业d、营养状况的好坏
2、下列组织中,不属于植物主要组织的是()
a、保护组织b、基本组织c、上皮组织d、分生组织
3、下列组织中,具有营养、连接、支持、保护功能的是()
a、上皮组织b、结缔组织c、肌肉组织上d、神经组织
4、植物体的各种细胞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有很大差异,与其相关的是()
a、细胞的分裂b、细胞的分化
d、细胞的生长c、细胞的增值
四、训练深化:
1:如果你的皮肤不慎被划破,你会感到疼,会流血。
这说明皮肤可能含有哪几种组织?(学生讨论后检查)
答案:皮肤分布在人体表面,有保护作用,说明皮肤中有上皮组织,如果皮肤被划破,我们会感觉疼,说明皮肤中有神经组织,皮肤划破会流血,说明皮肤中含有结缔组织。
五、总结体会:
师:同学们,本节课你都学到了哪些内容,你有什么体会、感悟、和发现呢?
师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人和动物的四种基本组织,以及植物体也有四种主要组织。
七年级生物教案封面篇二
依据《生物课程标准》的理念,主要从以下进行教学设计:
1.观察是科学探究一种基本方法,是发现问题,认识事物的起点,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
2.在观察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爱护一草一木的环保意识。
七年级生物教案封面篇三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人教版教材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二章了解生物圈第一节的内容。它位于初中生物教材体系起始阶段,站在生物圈的高度论述了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这个基本的生物学观点为下一节学习“人与生物圈应该和谐发展”奠定了基础。
本节课是初中生物的第二节,学生对生物学还不甚了解,所以这节课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对学生形成正确的生物学观点,从整体上认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基于以上分析,根据《课标》要求,我确立以下三维目标:
1.举例说出光、水、温度等因素对生物生存的影响,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2.通过实验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让学生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及设计实验的能力和合作意识。
3.培养学生培养学生爱护大自然、保护生态平衡的情感。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举例说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我力求通过设计多个探究性活动,让学生体会、感悟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难点为: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
由于本活动是初中生物课的第一个探究性实验,教师要告知学生探究的一般过程,帮助学生设计探究方案,引导学生尝试控制实验变量和设置对照试验,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
为了实现目标,本节课教师的教以情境启导为主,学生的学以活动探究为主。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视频导入落点在:使学生认识“生物的生长受一定因素的影响”,结合图片让学生进一步感知“生物的生长与环境有关”。不仅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兴趣,还为后面的活动探究创设了情境。
(二)活动探究,感悟新知
活动一:生物生存依赖一定的环境
通过精问启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去思考,自己去感悟“生物的生存要依赖一定的环境”,然后再去自己寻找有哪些因素。在此基础上,学生理解生态因素的概念和分类就水到渠成了。
活动二:非生物因素影响生物生活
首先具体指导学生实验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指导过程如下:
如果不一致,我们应该怎么做?
启发学生明确,应重新作出假设、设计方案等再次实验探究。
教科书中的第一个探究实验,无疑是好奇心极强的初中生爱上生物学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理由,同时也是激发学生探索欲望的最佳契机。本活动力求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师具体指导学生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同时尝试控制实验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学生亲身经历了这个实验,先操作,再体会感悟,通过自己动手动脑来获得知识。
活动完成后,我组织学生讨论:你打算将鼠妇如何处理?
引导学生认识应该把鼠妇放回大自然,用实际行动爱护动物。
对活动的总结还包括对本次实验过程的归纳总结,教师有意识地点出进行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使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至理性认识。
那么除了光、水分外,影响生物生活的非生物因素还有哪些呢?学生边看资料边感悟,再请一名学生归纳:
影响生物生活的非生物因素:光、温度、空气、水分、土壤等
没有生命的物体,称为非生物因素。
活动三:生物因素影响生物的生活
在影响生物生活的因素中,是否还存在一些有生命的因素呢?
我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图片。
学生交流明确:生物间的共生关系、竞争关糸、合作关系、捕食关系会极大程度地影响生物的生活,生物因素指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活动四: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会影响生物的生活,每一种生物必须依赖
一定的环境,那么生物只能被动地受生态因素的影响吗?
让学生观察四组图片,感悟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必须
适应环境,同时,生物的活动也影响着环境。
通过实例让学生去感悟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及影响。在活动中始终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再展示一组人类对环境破坏的图片。
让学生去感受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特别是人类对环境的破坏,让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直面学生,让学生在心灵深处产生震撼,强烈意识到环保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讲环保意识深植学生心中。
教学环节(三)梳理总结,形成系统
先由学生自我盘点这节课的收获,然后师生共同回顾,梳理板书:
让学生在掌握“环境影响生物”、“生物适应并影响环境”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得到“生物与环境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这一基本观点,实现知识树的建构。
教学环节(四)练习巩固,拓展迁移
1.据图找出与水稻生长有关的生态因素。
2.材料分析:
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热情,并将以前因好奇心产生的学习兴趣转化为一种理性的学习责任,鞭策学生去探索生物世界的奥秘。
3.课外探究:
复习巩固实验探究的一般过程,逐渐形成理性认识。
1.本课活动设计避免了过于注重形式而忽略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建立、忽略生物学观点的形成。遵循实践—体验—感悟—建立概念原理—形成生物学观点的认知规律。
2.本课探究性实验的过程始终注意对学生进行生物科学素养的培养,对探究技能和方法的训练。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请多多指教,谢谢!
七年级生物教案封面篇四
1、学生能说出组织的概念,能概述构成人体的组织是细胞分裂、分化形成的,能识别人体的四种基本组织。
2、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描述人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
3、学生会使用显微镜观察人体四种基本组织装片。
4、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初步形成生物体是一个整体的生物学观点。
重点:
1、学生能描述人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
2、学生能从微观到宏观,从部分到整体,逐步对人体形成完整认识。
难点:学生对细胞分化形成组织难以理解(因这是一个微观的动态过程,学生由于缺乏感性知识,认识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复习导入:
动物和人体的基本单位是什么?
评价并引导:动物和人都由许多细胞构成,但亿万个细胞简单地堆在一起是不能成为生物体的,所以,它有严格的结构。
它们是怎样构成生物体的呢?
分化:细胞在发育过程中,各自具有了不同的功能,它们在形态、结构上也逐渐发生了变化,此过程叫细胞分化。大屏幕展示肌肉组织的形成,然后将该组织放大展示肌细胞,再将肌细胞放大展示肌纤维。引导学生自己分析解答分化的原因。
组织:由形态相似、结构功能相同的`细胞联合在一起形成的细胞群。
器官:不同组织按照一定次序结合在一起构成。脑、胃、心脏等是器官。
问:为何胃、脑、心脏均是由四种组织构成?
人体是统一的整体哪些器官系统在起作用呢?
评价并总结让学生通过学习,自己小结人体的结构层次。并通过大屏幕展示学生的指导学生用显微镜观察人的四种组织永久切片,进一步理解组织是细胞分化形成的。小结并对同学们寄以希望:世界上有很多奥秘在等待着我们去探索,让我们共同努力吧!
七年级生物教案封面篇五
1.对图片的观察不够,要引导学生观察的方法和锻炼学生观察的能力。
2.教师应该提示学生的观察角度,寻找更佳的观察角度以有利于教学、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3.图片的深度挖掘是教学的能力。
4.教师应努力学习这些“小常识”性的知识,这样才能应对新课程,减少工作的繁重,同时,在课堂上不至于被学生问倒。日常是生物学知识尤其应该注意,大意不得。
七年级生物教案封面篇六
1、描述细胞分裂的过程。
2、说出细胞分裂的意义。
1、通过观察切片、动画尝试解释细胞分裂时遗传物质的平均分配,提高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通过对比观察动植物细胞分裂过程的图片、动画等,提高对比观察、分析思维、获取信息的'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体会观察探究的过程。
1、细胞分裂的过程。
2、尝试解释细胞分裂时遗传物质的平均分配。
尝试解释细胞分裂时遗传物质的平均分配。
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自制多媒体ppt课件等
第3节细胞通过分裂而增殖
一、细胞分裂的概念
由一个细胞形成两个相似的新细胞的过程。
二、细胞分裂的特点
遗传物质平均分配
三、细胞分裂的过程
1、植物细胞
2、动物细胞
四、细胞分裂的意义
单细胞生物——繁殖
多细胞生物——生长发育,细胞更新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引入课题
回忆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结构及各部分的功能
出示人从一个受精卵到成人的图片及数据资料
提问:人从一个受精卵到一个成人,细胞数目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细胞通过怎样的生理活动实现数目的增加?回忆并回答问题
思考,回答
回忆已有知识,为本节课学习奠定基础。
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七年级生物教案封面篇七
:观察生物生存的环境师:我们常听说“鱼儿离不开水”,是说鱼儿要生活在中。那么其他是生物呢,我们来分析一下几幅彩图。
师:看过影片《帝企鹅日记》的人,都惊叹帝企鹅的美丽,黑色的背部,白肚皮,颈下一抹温暖的鹅黄,泛着迷人的光泽。
师:那么企鹅生活的环境怎么样?
生:寒冷……
生:恶劣……
师:大家有谁知道海底有没有花园的?
生:可能有
师:是什么呢?
生:动物。
师:大家的课外知识很丰富啊。
师:珊瑚虫是无脊椎动物,属于腔肠动物门。我们平常看到的珊瑚,是珊瑚早死亡后钙化形成的,大量珊瑚虫不断繁殖、死亡,尸体钙化堆,最终生成珊瑚礁。目前,全世界已查明的隶属珊瑚纲的动物有6100余种,主要分布在热带海域。在青岛水族馆中饲养的珊瑚虫有纽扣珊瑚、大榔头珊瑚、柳珊瑚、草菇珊瑚、气泡珊瑚、粉丝珊瑚、水螅珊瑚、太阳花珊瑚、柳珊瑚、草菇珊瑚、气泡珊瑚、粉丝珊瑚、水螅珊、太阳花珊瑚、石芝珊瑚、宝石花珊瑚、千手佛珊瑚和脑一同瑚。
师:大家观察一下它们生活的环境怎么样?
生:珊瑚虫是一种非常娇气的海洋动物,它对生活环境有着严格的选择性。珊瑚虫生存的水温不能低于18℃,不能高于36℃;水质要清澈透明,以保证光照充足。青岛市水族馆于1995年开始试验引进珊瑚虫,当时只引进了脑珊瑚和太阳花珊瑚,由于水池小以及水流、水质、水温、光照等原因没有试养成功。但是水族馆的工作人员并未放弃,在不断地摸索和总结经验后,逐渐掌握了珊瑚虫的习性,于1997年开始正式大量引进珊瑚虫。
师:珊瑚虽然美丽,它毕竟对环境的要求也苛刻了一些。我们来看一种其实并不是很美丽的花,但我认为它很美——雪莲。
师:雪莲为菊科草本,是西藏雪山三宝之一(其他两宝是雪鸡和雪豹)。雪莲生长在海拔4800米一5800米高原的碎石之间。雪莲种子在0℃发芽,3-5摄氏度生长,幼苗能经受—21℃严寒。雪莲虽要5年才能开花,但实际生长天数只有8个月。这在生物学上是相当独特的。雪莲非常耐寒,它叶上长有众多的“小空室”,白天吸收太阳热量,夜晚用于自我保温,能使结冰点降低。雪莲形态娇艳,它根黑、叶绿、苞白。雪莲秋天开花,花蕊呈紫红色绒球状。雪莲是西藏特有的药材,味辛、微苦、性大热。用它制作的药品或药酒,对治疗妇科病、肺寒咳嗽、男子阳萎、肾虚腰痛等病很有疗效。
师:看看书上的图,那个小动物叫什么么?
生:西瓜虫。
生:潮虫。
生:鼠妇。
师:同学们的说法都是对的,它有三个名称,这涉及到我们生物学的分类知识,以后我们将会学到。现在请同学们观察一下它们的生活环境。
生:潮湿、温暖、有遮蔽的地方……
师:素有“沙漠之舟”的骆驼生活在……?
生:干旱的沙漠。
师:亚洲象的生活环境?
生:热带地区、海拔1000米以下的沟谷河边竹林阔叶混交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