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讲话稿>读后感的五大要点(模板7篇)

读后感的五大要点(模板7篇)

时间:2023-10-07 09:45:57 作者:笔舞读后感的五大要点(模板7篇)

当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吧,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读后感的五大要点篇一

首先是作者自己眼中的教育常识,它绝非教育常识的全部。我期待通过对教育常识的追问,唤醒对常识的尊重和敬畏。让教师们认识到教育常识的原点就是人性常识,是对人的天性的认识。在阅读此书的过程中,能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质疑,并在实践中完成对自我的建构。生命的欢愉之一,来自于对常识的寻找和运用。生命的艰难,又何尝不是如此?仅以此书献给天下所有的教育者!教育即转化。“教育的过程是转化的过程。”――李政涛。作者专门用了一节内容阐释这个观点,给我留下的印象深刻。

作者在文前提到这样一种现象:教师觉得自己讲的很清楚了,但学生还是不明白。在教师看来,再简单不过的知识和道理,在学生那里却是一片复杂的混沌。这与简单、备课有直接关系。在课堂上我们是使教学很简单思考工作,引导了每位学生很明显的理解,但是有些同学很多很多缺乏理解,完全不明白的地方,是否我们教师教育着很简单讲授方法和很简单教学过程吗?简而言之就是教学重难点的把握与处理方法问题就可以,可大部分的聋人学生完全看不明白的,有问题是我们的教学操作方法的,然后发现我们聋人学生缺乏文化理解的,会影响着我们学生着文化沟通很困难,后来我们老师会努力为聋人学生改新认识知识的地方或者新社会生活上交流沟通。有把握好了这一点,顺其自然在讲与不讲之间就可,关注每个聋人学生的课堂学习状态,且根据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和环节也才成为可能。而所有这一切都离不开根本:教育即转化,我们所做的所有努力都是促进学生自己思考,自己去接近新知。

该书并没有提供具体的、可操作的方案。也许这是个缺陷,但是我们不能苛求。因为现在的人类还没有认清自己,人的复杂性决定了教育活动的复杂性,这样的复杂性让我们无法提出一劳永逸的方案。在教育的生活中,我们必须“在路上”,在不断思索的路上,在不断探索的路上。我认为,该书所能做的和所要做的是,引起我们对教育常识的思索,从而让这样的思索引领我们充实自己的教育生活。

在我看来,一本真正的好书应该是能够用平实、清晰的语言去表达深刻的涵义,最重要的是能够唤醒我们的思考。这本书《教育常识》是教育指导书,值得我们每位教师去阅读和思考,通过日常教育教学行为,有来进一步那些自己理解了的教育常识,逐步形成自己的教育主张乃至教育理念。只要努力做好自己能够做好的。

读后感的五大要点篇二

书名曰《常识》,正如梁氏自言:“本书所集,卑之无甚高论,多为常识而已。若觉可怪,是因为此乃一个常识稀缺的时代。”

“比起许多同行同道,我的环境比较宽松,我的信息来源比较多元,我冒的险比较小,我怕的事也比较少。”

“只有一种情况能使时事评论不朽,那就是你说的那些事老是重复出现。如果时事评论的目的是为了改变现实,那么现实的屹立不变就是对它最大的嘲讽了。任何有良心的评论家都该期盼自己的文章失效,他的文章若是总有现实意义,那是种悲哀。除非他那作者的自我要大于一个知识分子的志趣;江山不幸诗家幸。”

时评作者叫聂以真,这个人太逗了,前一阵子看他写过的文章,在大陆肯定发不了。他是一个经济学家,他讲共产党作为一个组织来看它的成本效益怎么样。他说世界上原来最大规模的组织宗教不算就是共产党,他有八千万人,这八千万人花了多少钱?能够做到多少事。算一下得出的结论,世界上成本效益最低的一个组织。这就是经济学家,这种东西我们不会做,我们不懂也没这么想过,但是他就会这么搞。香港是一直有这个传统,文人论证的传统,后来经济学家论证的传统。你当然就会受他的影响看他们的东西,很好玩。

我特别喜欢张-五-常老师的文章,文笔又好,娓娓道来。

两次短期出家,真剃头,但是头也不用太怎么剃,换一个袈裟过那种沙弥的生活,在寺院呆九天十天。因为我学南传佛教所谓小乘,他们这些国家泰国、缅甸很习惯年轻人都去当几天和尚,很常见的。

常识读后感3

本书已经发表,立刻掀起抢购狂潮,三个月内销售了12万册,大大加速了美国的独立进程。

我听见有人硬是这样说:既然北美在以前同大不列颠发生联系时曾经繁荣过,那麽为了它将来的幸福,同样的联系是必要的,并且总会产生同样的效果。没有任何论证比这更错误的了。你还不如说,因为一个孩子是吃奶长大的,所以他永远不该吃肉,或者说,我们一生的开头二十年应该成为第二个二十年的先例。可是即便这样也是言过其实的说法,因为我可以直率地说,假如没有欧洲列强注意她的话,北美照样能够繁荣,或许还更兴旺。北美赖以致富的贸易,属于生活必需的,只要欧洲人还有饮食的食惯,它总不会没有市场。

可是有人说欧洲保护了我们。不错,她是把我们垄断了,而且她花我们的钱和她自己的钱来保卫北美大陆,这也是事实;不过,出於同样的动机,也就是说为了贸易和统治权,她也会保卫土耳其的。

我要求那些最热心鼓吹和解的人指出北美大陆由於同大不列颠保持联系而能得到的哪怕一点好处。我们的谷物将在欧洲任何市场上售出好价钱,而我们的进口货物一定要在我们愿意购买的地方成交。

读后感的五大要点篇三

托玛斯.潘恩这个名字,我最早是在高中的历史书上见到的,以前对他写的《常识》这本书也只是从历史书上了解个大概意思,当时的我,对《常识》这本书的理解就只有:美国人在这本书的激励下,向英国发起独立的宣言。至于书本上的内容就一点都不了解。现在我要去看这本书,所以先上网搜一下托马斯·潘恩这个学者的背景资料。

虽然有不少人并不知道托马斯·潘恩《常识》这本书,不过他的这本著作在18世纪在北美可是热极一时。

而我记得之前高中的历史书写,当时在北美几乎人手一本《常识》的。哈哈,我想这有可能是过于夸张了。不过,对于当时北美的现状来说,人们怎么样去建立一个没有国王的国家、如何建立一个把人的基本权利尽量维护好的国家,这本小册子的普及实在是太重要了。

这次因为要写论文,我需要去看托马斯·潘恩的《常识》,借这次看书的机会,正好把我在心里面一直思考的问题给解决了。

《常他在识》中把人民为什么要建立政府,以及如果不对政府加以小心的戒备,就会对人民的基本权利进行践踏,还有人的自然权利与政府的恶的本质进行了说明。在里面,我最记得的是“客观的需要像一种吸引力似的,马上会把我们这些刚到的移民组织社会,而彼此从社会生活中所得的幸福就会确立起来,并且只要人们始终互以真诚相待,就不必有法律和政府的约束。

这一句就很深刻的说出人们可以自己管理自己,”并不一定需要政府。

我要说的是,现在大家习以为常的种.种公民权利,在200多年前的中国,还只是皇帝让你有才能有的。所以说在18世纪的那个年代,潘恩产生这样思想火苗,就真的可以说是伟大的。

虽然我对潘恩的文学描写习惯不是很适应,加上看的又是翻译本,所以难免对中间的意思理解出现偏差,但还是可以看的出潘恩是有冷静地把人类从出现开始起认真思考过的。

书中较为详细的描述了人怎样适宜群居,群居后产生的利益冲突,法律的产生,以及公共事务的维持,当族群扩大时,公共事务不可避免的需要有专门人员来做,这样就产生的政府,还有以后政府逐渐会因为恶的本性而对公民权利产生威胁、以及会把手中的职权滥用而为自己谋利。

···议会成“···员们由于对国家事务已积有经验,将成为干练而发挥作用的议员,而整个会议既经人民授权,就具有真正法定的权力。

”潘恩多次强调说,要把政府的权力真正用到人民身上,不能滥用职权,来为自己谋私。

不可否认,这本书的普及使得北美的大陆广大居民意识到,他们有权独立,且独立后要小心的设计一种制度,使之不至于在长年累月的运转之后,慢慢从为公民公共事务进行服务的机构转变成一个随处可见的冷脸的办事效率低下的利用职权贪污受贿的大事小情均以机密不可外泄的理由进行搪塞人民的一只由纳税人来供养的怪物。从这,我相信而且潘恩在《常识》中也说明了,《独立宣言》的作者们,以及美国宪法的制定者们,绝大多数都是《常识》的读者,而这本身就是一件很幸运的事。

这本书的名字让我想起09年的高考作文,“常识”这个词表达出来的意思仿佛应该是大家不用看什么书或者别的资料就能知道的事情或道理,可就是这简简单单的一个词,却能让09年的考生想到头晕了,也有多少人甚至一辈子都不曾想过或者有机会去接触过,他们总以为自己由一个看起来很伟大的领导人领导着,却不知道一个信息流动性很差或只有单向信息流动的社会下可以把任何一个资质平庸的人塑造成有史以来最聪明、最有道德、最有同情心的人,所以潘恩在《常识》中强调:

“只有公开地和断然地宣布独立,才能很快地解决我们的问题;决定北美的命运要依靠人民在议会中的合法呼声,依靠军事力量,或者依靠平民的起义。

”独立是维系和团结北美的唯一纽带,就是说明人权的重要性。说起人权,这是人生来就有的,不过首先还是得自己尊重自己,要不然就说不上别的啦。就像现在社会上出现这么多的有毒食品,这是不理别人的健康,连最基本的道德都没有了,还说的上什么人权呢?我也希望有更多的人可以有机会去看看这本书,也能从中有所获益吧。

读后感的五大要点篇四

在今年的第三季度,我把管理的常识这本书读了一遍,也让我学到了许多关于管理这一块的知识,弥补了自己在管理这方面的一些欠缺,书里边的一些东西我们可以直接拿来用到我们的日常管理工作中,受益匪浅。

一、管理就是让下属明白什么是最重要的

管理是一种决策,管理所要求的合格决策就是让下属明白什么是最重要的。管理中最怕的就是下属去揣摩领导的意图,这说明领导的指令不清,往往忙了半天,工作结果却不一定符合标准。好的管理是靠指令去做更多的事。只有上下岗位都做相同的事,说明这个单位的管理是合格的,但现在很多公司都是做不到的,所谓的没有执行力和效率就是这个原因。领导有时喜欢把自己变得复杂和不易理解,以显示自己卓尔不群,真正的管理只能凭指令做事,不能凭经验、情绪和情感做事。

二、管理没有对与错,只是面对事实,解决问题。

管理是以结果评价,不是以对错评价,一定要追根到底能否解决问题、获得结果,而中国人的思维习惯是喜欢评判对错。作为管理者最重要的是取得绩效,如果让企业亏损,没有任何理由可以解释。不管有什么委屈,有多大约束,有多少无奈,这个责任给了你,你就得承担。

三、管理是管事而不是管人

管理的重点是管事,同时也要理解人和尊重人。管理不是管人,如果你不懂得理解人和尊重人,那么你一定不懂得管理。很多管理的问题就出在管理者只关心人们的态度和表现,并没有地界定必须要做的事情,以及做事的标准。对于大多数员工来说,他们并没有清晰的指引应该做什么事情,所以只有凭着兴趣、情绪或者感情做事,这样的做事方法一定是无法评级以及无法控制结果的。界定应该做的事情,就是管理。

四、管理就是让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合二为一

管理没有对错,但有好坏。好坏的标准只有一个:个人目标和组织目

标是否合二为一,两者是否一致,是管理中最大的挑战。中国企业大都把忠诚看得很重要,其根本原因是管理水平不够。企业需要关注个人目标的变化,在企业组织目标不断实现的同时,个人目标也不断实现和提升,管理的挑战在于,让优秀人才的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达成一致。

五、管理就是让一线员工得到并可以使用企业资源

管理的关键在于,要让企业的一线员工得到企业资源并有权力运用这些资源,要把所有的资源放在一线,并尊重每一个人。中国企业管理中最大的浪费是资源集中在二线管理者手中。

读后感的五大要点篇五

近来才读梁文道先生的作品,从《常识》到《我读》,再到《味道》,深深为他的文笔、逻辑所折服。

梁先生肚子里定是储藏了无穷尽的知识,要不怎么会在写文章时信手拈来,通古博今、学贯中西,记得读《味道》第一篇的时候,看文章思路由简单的吃跳跃到希腊民主政治传统,跳入动物界就餐顺序,笔峰一转,又马上跳回当下,这种转换一点儿违和感都没有。倘若换做自己来写,估计又要变成干巴巴的讨论,拿不出例子来支撑论点,大概读者读起来兴趣全无。但愿以后阅读过程中,能够多留意留意这种例证方法,好歹也显得文采斐然点儿。

另外一个方面就是梁先生表达论点时不偏不倚,站在中立的立场去表达观点,这和读马家辉的作品时体会完全不同。读马家辉作品时,总觉得他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香港人的.傲慢和对内地人的嘲讽,虽说同胞优缺点,可是站在那个角度点评,谁读起来都会觉得不舒服吧。可是,梁先生的作品没有这种港式精英傲慢感,大概这才是真正的精英。()我记得中间有一篇说,香港人被英国殖民统治那么久,居然没有学会英国人的低调绅士,结合前一段时间的新闻报道,这种评论放在当下仍不为过。这也是需要学的一个技巧,切不可摆出高高在上的姿势,修养应该是让别人觉得舒服自在。

阅读这本书的时候又犯了老毛病,读得太快,没有记完整的摘抄。以后再如此读法,定要打爪子。

慢下来,慢下来,细细品味。

读后感的五大要点篇六

管理的书并不一定管理者才有必要去读,工作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处在管理的环境中,了解管理知识明白其中的游戏规则,能更好的工作和生活。

我一直认为的一个观念,大家之所以来这里工作,是有个人需求的。可能是一份薪水,可能是进步,发展,和实现个人价值。这里要回答的一个问题是:「人们为什么工作」企业和个人是一个双向选择过程,各取所需,各司其职,双方都会关心投入产出比。所以,关于如何搞清对方需求,给予激励,提高绩效。

激励让人们自己做出选择并愿意付出。这个定义中强调的是自己两个字。在激励部分提到了人为什么要工作,也提到了赫茨伯格的保健激励理论。书中提出了几个比较有意思的观点:

1、涨工资并不会带来满足感

根据保健激励理论,工作是福利保健因素,而不是激励因素,涨工资不会带来满足感,只会降低不满。对于保健因素应该覆盖绝大多数的人,并且要做到只能涨不能降,否则对士气影响很大。而激励部分要对少部分人。并且强调,特别高的工资并不是好事,对员工和企业都是有害的。

2、最低层次的需求影响最大

根据马斯洛需求模型(生理、安全、交往、尊重、自我实现),如果生理和安全的需求出现问题,那么对士气影响最大。如果一个企业经营不善、宣布裁员对没裁的员工也非常影响士气,而不是有激励作用。

3、人不流动也许是安于现状不求发展

根据奥得佛的理论,人的需求各个层次是并存的,而不是完全由最底层逐步往高层走,当人的高层需求得不到满足时,遇到挫折时,会选择低层需求。不流动也许就仅仅是为了满足生理和安全需求,这个对个人和企业都非常有害。

4、满足感高并不一定带来高绩效

有时提高很好的福利,对有些人可能带来很高的满足感,但是这些满足感却不能带来好的绩效,除非这个是不差钱的垄断企业、行政机关,否则是不能长久的。最好的应该是让满足感来自于工作本身,这样才能有良性的循环。

5、不公平是绝对的

一个组织中只能做到:我的获得/我的付出=他人获得/他人付出;不可能获得是公平一样的,那么就成了大锅饭,没有任何的`促进。另外也启示管理者,表扬和给他人奖励时因先说这个人的付出,然后再说奖励,这样其他人更容易接受。

6、成本最低的激励措施

1、鼓掌(鼓掌要超过9下才有效果)

2、赞美

3、鲜花

4、隆重的仪式

7、激励不起作用的情况

1、工作超负荷,严重影响生活、健康

2、角色不清,任务冲突;让员工做不适合他做的事情

3、不公平的待遇,同工不同酬

激励是工作的发动机,激励工作做的好能激发员工的潜力,能让组织焕发生机活力,让员工自发的去奉献自己,实现双赢。

最后《管理的常识》这本书,在物理空间上,它很薄。但这不妨碍它能囊括很强大的内容,这些内容很适合细细品读与感悟。也很庆幸在这个时间遇到一本好书,让自己重新总结和审视过去的经验和见识。最后,管理,确实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

读后感的五大要点篇七

美国当代著名政治家迈克尔罗斯金的大作《国家的常识》,虽说算是一本通俗读物,读起来却也不是那么顺畅,主要是因为涉及的国家较多,而且叙述多有跳跃。遗憾的是本书缺少了美国和中国篇,这也使得本书的分量有所减轻。草草读过本书,没能释解我诸多疑惑,只有一些只言片语的印象。我也在想,中国篇会是什么样子,这位美国政治家会对中国存在很大的偏见,还是可以公正的看待呢?或许看到了,也无法真正做出准确的判断吧。
国家是什么呢?当我们说热爱我们的国家的时候我们到底爱的是什么呢?我们是热爱这一片土地还是热爱悠久的历史?抑或是其他什么。国家首先是有自己的领土,当我们想到国家时首先想到的可能也是他的地理位置的所在。有一种思想认为国家应该意味着民族,以色列,巴基斯坦都是这样的典型,从一个民族走向国家创立之路。美国是由欧洲移民创立的多民族宗教信仰各异的各色人种组成。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绝大部分民族对国家有高度认同感。普遍认为日本和韩国朝鲜属于单一民族国家,尽管其国民中也有其他民族人员。
国家是怎么建立的呢?无论是欧洲的城邦,还是亚洲的部落,最初都选择了在民众中具有超人智慧和能力的,能够带领族众开疆扩土,为部族提供安全的生存空间,能带领族群抵御外来的侵扰的人作为帝王,族众生存的区域因为要守土保疆,就有了用来打仗的军队。军队需要供养就产生了税收劳役等制度,这样就形成了国家。但是,每个国家的走向又各有不同。公元前753年,罗马城邦因贵族妇女露克莱蒂娅被罗马王国第七任国王的儿子塔克文强奸,露克莱蒂娅将被强奸的事实告诉了自己的丈夫、父亲、哥哥和弟弟,又来到罗马城邦的广场向在场的罗马公民进行了告知,然后自杀身亡。罗马城邦的民众感到震惊,民众感叹的是一个贵族妇女尚且遭受如此凌辱,对平民更可能甚之。罗马民众发誓打破强权,将独裁者永远赶出了罗马。露克莱蒂娅的丈夫和弟弟被罗马百人会议推选为罗马第一任执政官。权利的分割、监督和制衡初见雏形。
中国的民众也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同样具有超人智慧和能力的,能够带领族众开疆扩土,为部族提供安全的生存空间,能带领族群抵御外来的侵扰的人作了帝王。比如早期的三皇五帝、尧舜禹。而在中国民众眼里始终有明君昏君的区分,每个朝代几乎都经历了兴盛和腐败衰落的阶段,造就一片朕的江山,朕为万民造福。此后的几千年里,你方唱罢我登场,改朝换代频繁,民众也一直希望我皇英明,期待万世安康。直至清廷退位,在我国数千年的历史中都未能逃脱这般命运。与罗马相似,因秦始皇的暴政,民众揭扞而起,一些人认为皇位应传给公子扶苏而对胡亥皇位的合法性表示怀疑,一些人则信奉王侯并非天降,刀剑之下,胜者为王。同样的际遇,走向竟是如此天壤之别呀!
国家对于普通民众到底意味着什么呢?是依靠和依仗,是强大的后盾,还是只是一份情怀呢?我始终不能理解那些移民他国甚至加入他国国籍的人士口口声声叫得比谁都响的所谓爱国之心。我也不相信那些动辄给他人扣下不爱国的大帽子的贪污腐败挖祖国墙角的贪官污吏们是真的爱国。
一个国家有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有贵族和平民阶层之分。虽然有时并不那么泾渭分明,作为一个具体的人有时也无法确认自己的身份,更何况这种身份会因时事变化而变得不同。
想到一个国家的时候我们会想到什么呢?是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是德国在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累累罪行?亦或是苏联在卫国战争中的顽强?还是美国科技水平的高超呢?还是印度的歌舞升平(宝莱坞电影)?想到中国呢我们会想到什么?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日新月异的变化?交通通讯的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业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自从有了国家就从来没有停止过国家间的争执与纠纷。中国的春秋与战国时期的数千诸侯国之间的连年征战,欧洲罗马波斯的血流成河,还有数不清的国家内部的党乱与谋杀。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更是造成了人类战争史上死亡人数最多的人间惨剧,让人们重新来认识国家与国家间的分歧。国家是让人们团聚多了一些,还是制造了更多的骨肉分离呢?
公元前278年,我国第一个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带着对楚国的无限热爱与惆怅舍身投入汨罗江中。楚国对于屈原来说,大过了自己的生命。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的哀婉声声,在陆游心中,统一的国家原来是在万事皆空之外的至高存在,难怪他会“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不知1932年,爱因斯坦携妻带子离开自己的祖国德国时的心情如何?德国对于希特勒,对于当时的德国民众和对于爱因斯坦会有多大的不同呢?当年列宁逃离自己的祖国走上逃亡道路,梁启超等革命先烈们为了国家的变革而被迫远渡重洋避难。祖国对于他们,又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看一本书,了解一些知识,生出了些许感慨!这本《国家的常识》是一本通俗读物,并不是严肃的政治教材,书里的观点也不一定完全正确,但无疑会给人以启迪。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历史是一面镜子,了解别的国家的形式也会让我们眼界变得更宽。国家并不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也不是有国才有家的简单说教,更不是过去的封建王朝之朕的天下。
国家是什么?我们谈论爱国的时候我们到底在谈论些什么?我们该怎样去热爱我们的祖国?看似简单的问题,其实做起来还真没有那么容易。不然,就不会有人说爱国从抵制开始了。(程伟)


相关范文推荐
  • 10-07 最新甜甜的读后感(优秀5篇)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需要好好地对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优秀的读后感
  • 10-07 最新读后感的感想(实用5篇)
    读后感是种特殊的文体,通过对影视对节目的观看得出总结后写出来。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读后感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读后感的
  • 10-07 2023年斗鸡的读后感 博弈论之斗鸡博弈读后感(模板5篇)
    当认真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吧,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读后感书写有哪些格式要求呢?怎样才能写一篇优秀的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
  • 10-07 2023年红读读后感 史记读后感心得体会(汇总9篇)
    当观看完一部作品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这时候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读后感范文,仅
  • 10-07 2023年瞎折腾的意思 趁年轻折腾吧读后感(实用5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
  • 10-07 雁读后感字少(优秀5篇)
    当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吧,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读后感优秀范文,希望大家可
  • 10-07 最新雷雨节选读后感(精选6篇)
    当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吧,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知道读后感怎么写才比较好吗?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读后感
  • 10-07 珍惜读后感(大全10篇)
    很多人在看完电影或者活动之后都喜欢写一些读后感,这样能够让我们对这些电影和活动有着更加深刻的内容感悟。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我
  • 10-07 英语读后感后感(模板9篇)
    很多人在看完电影或者活动之后都喜欢写一些读后感,这样能够让我们对这些电影和活动有着更加深刻的内容感悟。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知道读后感怎么写才比较好吗?下面是小编
  • 10-07 2023年女巫的读书感悟(优秀7篇)
    体会是指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反思学习内容并记录下来的文字,近似于经验总结。那么我们写心得感悟要注意的内容有什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感悟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