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心得体会>中央一号文件体会(通用5篇)

中央一号文件体会(通用5篇)

时间:2023-10-08 20:46:30 作者:笔砚中央一号文件体会(通用5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中央一号文件体会篇一

@驻村干部 请在“疫”线扛好扶贫“大旗”

2月5日,21世纪以来第17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5日由新华社受权发布。全文共5个部分,包括: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对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补上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加强农村基层治理;强化农村补短板保障措施。

当前,战“疫”进入最关键时期,各地纷纷采取强力措施,做到“严防死守”,杜绝疫情进一步蔓延。@驻村干部们,“中央一号文件”给你们快递了一份扶贫“任务清单”,请注意查收。请在“疫”线践行“不忘初心”,在“疫”线守土尽责,配合村两委干部全力狙击疫情的同时,迅速学深悟透“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根据“任务清单”及时建立扶贫年度台账,做到战“疫”、扶贫两不误,尽心尽力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提升群众的“安全指数、幸福指数”。

战“疫”当先,守土尽责,用“辛苦指数”提升群众“安全指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守土负责”。每一名驻村干部肩负着农村一方的脱贫发展,在战“疫”中也该守一方安全。当前,城市战“疫”形势严峻,农村地域广、人口少,城里人纷纷往农村跑,给予农村战“疫”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驻村干部要守好自己的“自留地”,就要团结带领好由村组干部、民兵队员组成的“阻击军”,把好进村的每道“关口”,全天候、无缝隙认真排查、消毒、测体温;做好返乡人员重点“关照”,建立排查台账,每天巡回上门询问身体情况,确保人员安全可控;做好“夕阳红”团体的宣传引导,农特别是山区农村,老年群众习惯了聚集在空旷地方拉家常、跳“广场舞”、打牌、下下棋,大多抱有侥幸心理,认为山区山清水秀、地广人稀、空气清新,疫情蔓延不上去,偷偷外出聚集时长发生,驻村干部们要利用好村村响“大喇叭”宣传防疫知识,还要组织村上有威望的群众加入“劝导队”,带上“红袖标”在村上巡回排查劝导,有条件的可以采用无人机对全村范围进行巡查,发现聚集群众及时劝回,做到全村排查“无死角”,在农村“疫”线,当好群众的“守门员、宣传员、服务员”,真正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提升群众的“安全指数”。

扶“贫”有序,三农为重,用“辛苦指数”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中央一号文件对2020年“三农”工作提升出了明确的任务和要求,驻村干部要“照单全收”,要做到战“疫”扶贫“两手抓、两不误”,在做好全村全面防“疫”的过程中,因地制宜、强化举措,帮助群众有条有序恢复农业生产,并结合本村实际,针对“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两大短板,采取先请示、先汇报的方式,向本单位领导、所驻地相关部门争取,做到提早谋划,待疫情解除后第一时间继续跟进争取项目资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输血”式脱贫不如“造血”有力,贫困群众只有掌握了农业技术,发展可持续有效的产业,腰包才会“鼓起来”,贫困的“大山”才会真正除去。驻村干部要以入户排查、宣传防“疫”知识为契机,向群众宣传全村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发展计划,了解群众产业发展意向,鼓励群众积极参与“土地外包、合作社集中经营”等方式,发展集体经济,对于有发展产业的农户要大力支持,在资金、技术等方式协调给予帮助,只有农业高质量发展、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农民收入稳步上升,脱贫攻坚才能如期圆满收官,农村才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

@驻村干部,在“疫”线,请注意安全,保重身体,主动扛起战“疫”大旗、扶贫重任,用你们的“辛苦指数”提升贫群众的“安全指数和幸福指数”。

中央一号文件体会篇二

同学聚会,近乎是打开记忆链接的盛会。

“咦,原来上学的路已经找不到了哎!”

“是啊,都变成工厂了。”

“我是导航来的,不然肯定找不到学校了。”

“以前学校门口是砂石路没有名字,现在是沥青的叫育才路,一下就找到了。”

先来的同学,我们相约去了老学校。那是坐落在古镇运河边上的一座前后两进“四合院式”建筑,一条巷子连接到河边繁华的商业街,路是青石板和麻石铺就,三四米宽。印象最深的是,古街石板上都留有一道深深的辙。先前总以为是车轮轧的,后来得知是便于独轮车通行而凿出来的。可惜这条常常走过的街巷,现在已经让路给大运河拓宽工程了,取而代之的是水泥路、防护栏和人行桥。

老学校已被改成了社区活动中心,唯一的遗存便是升旗台了,不过用古街拆下来的青石板重新进行了砌筑,尚显其历史的厚重。台上新装了射灯,说是为了跳广场舞用的,领舞的居然是我们的音乐老师,这是班主任后来剧透的。

十分钟来回,我们又呼啦啦的回到了班上。

随着同学们的陆续到来,教室里高亢、激扬、兴奋。三五成群的有;两两对坐的有;拖肩搭背的也有;不分彼此,好像跟谁都不是一般的熟。

班主任和任课老师端坐在“c”位口吹着茶饮,对谁都笑眯眯的。他们并不舍打断我们竭力找寻的记忆和漫无边际的海聊。

从不起眼的一棵树、一片麦田、一条小路、一句笑话和一个尴尬,都变得那么美好。全然不顾当年写的作文是那么的词穷、枯燥和千篇一律。

我的思绪跟着漫天飞舞。抽丝剥茧,总结归纳起来发现,大家谈论最多的就是“路”了。

分享会在教室准时开幕,班长就是神通广大,居然在政府宣传部门搞到了《运河明珠·古驿新风》的专题片。20分钟的片子,浓缩了家乡改革开放40年来的建设成就,而提到最多的还是家乡交通的发展。

“路是通往世界的桥梁,是经济发展的基石,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最能鉴证发展成果的就是路了。你看,从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的土路、砂石路到水泥路、柏油路;从村道、乡道、县道,到省道、国道、高速公路,家乡已经从两千年来唯一的一条水路交通,发展成了一刻钟上省道、半小时上高速的江南名镇。无人机视野下的高速公路、高铁、城际铁路像道道彩虹镶嵌在翠绿的丘陵田野。乡间小道缠绕着白墙黑瓦的村庄农舍,从来没感觉到会有如此的美。汽车不再是城里人的专利,自行车俨然变成了运动休闲产品。驻足一看,镜头下木质指示牌上‘中、英、韩’三国文字标识的农家乐就在前方,原来乡村旅游已经是乡村振兴的主导产业。再看文明墙上的‘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已经让儿时玩伴走上了致富路。”

片子很快看完。大家意犹未尽轮流发言,说的最多的还是家乡的发展和学生时代那些无厘头的故事。

语文老师受到片中“路”的启发,把我们又带回到了曾经的课堂。他一本正经地说:路,道也,往来通行的地方。鲁迅在《故乡》中说过“希望本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 老师这样解释道:这是鲁迅先生在文字中勉励还在迷茫中的人们,如果我们还没有看见一条成功的道路可以复制,那么我们就可以开辟出一条成功之路来。

课后,“聪明”的同学便以此为借口,在上学路上、庄稼地里、青草地上,趟出一条条光溜溜的小路来,美其名曰“鲁迅小道”。当然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做舟”自然成了很多同学的座右铭,小路也随着时光进入同学们的记忆之中。

新闻联播上,总书记“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的”的讲话掷地有声。中央一号文件,建设农村“四好公路”振奋人心。路,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生活的便捷和经济的繁荣,更是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笃信。

世界无法阻挡我之崛起!看,我们正昂首走进新时代,跑出最美奋斗者的姿态。

中央一号文件体会篇三

@驻村干部请在“疫”线扛好扶贫“大旗”

2月5日,21世纪以来第17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5日由新华社受权发布。全文共5个部分,包括: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对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补上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加强农村基层治理;强化农村补短板保障措施。

当前,战“疫”进入最关键时期,各地纷纷采取强力措施,做到“严防死守”,杜绝疫情进一步蔓延。@驻村干部们,“中央一号文件”给你们快递了一份扶贫“任务清单”,请注意查收。请在“疫”线践行“不忘初心”,在“疫”线守土尽责,配合村两委干部全力狙击疫情的同时,迅速学深悟透“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根据“任务清单”及时建立扶贫年度台账,做到战“疫”、扶贫两不误,尽心尽力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提升群众的“安全指数、幸福指数”。

战“疫”当先,守土尽责,用“辛苦指数”提升群众“安全指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守土负责”。每一名驻村干部肩负着农村一方的脱贫发展,在战“疫”中也该守一方安全。当前,城市战“疫”形势严峻,农村地域广、人口少,城里人纷纷往农村跑,给予农村战“疫”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驻村干部要守好自己的“自留地”,就要团结带领好由村组干部、民兵队员组成的“阻击军”,把好进村的每道“关口”,全天候、无缝隙认真排查、消毒、测体温;做好返乡人员重点“关照”,建立排查台账,每天巡回上门询问身体情况,确保人员安全可控;做好“夕阳红”团体的宣传引导,农特别是山区农村,老年群众习惯了聚集在空旷地方拉家常、跳“广场舞”、打牌、下下棋,大多抱有侥幸心理,认为山区山清水秀、地广人稀、空气清新,疫情蔓延不上去,偷偷外出聚集时长发生,驻村干部们要利用好村村响“大喇叭”宣传防疫知识,还要组织村上有威望的群众加入“劝导队”,带上“红袖标”在村上巡回排查劝导,有条件的可以采用无人机对全村范围进行巡查,发现聚集群众及时劝回,做到全村排查“无死角”,在农村“疫”线,当好群众的“守门员、宣传员、服务员”,真正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提升群众的“安全指数”。

扶“贫”有序,三农为重,用“辛苦指数”提升群众“幸福指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中央一号文件对2020年“三农”工作提升出了明确的任务和要求,驻村干部要“照单全收”,要做到战“疫”扶贫“两手抓、两不误”,在做好全村全面防“疫”的过程中,因地制宜、强化举措,帮助群众有条有序恢复农业生产,并结合本村实际,针对“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两大短板,采取先请示、先汇报的方式,向本单位领导、所驻地相关部门争取,做到提早谋划,待疫情解除后第一时间继续跟进争取项目资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输血”式脱贫不如“造血”有力,贫困群众只有掌握了农业技术,发展可持续有效的产业,腰包才会“鼓起来”,贫困的“大山”才会真正除去。驻村干部要以入户排查、宣传防“疫”知识为契机,向群众宣传全村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发展计划,了解群众产业发展意向,鼓励群众积极参与“土地外包、合作社集中经营”等方式,发展集体经济,对于有发展产业的农户要大力支持,在资金、技术等方式协调给予帮助,只有农业高质量发展、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农民收入稳步上升,脱贫攻坚才能如期圆满收官,农村才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

@驻村干部,在“疫”线,请注意安全,保重身体,主动扛起战“疫”大旗、扶贫重任,用你们的“辛苦指数”提升贫群众的“安全指数和幸福指数”。

中央一号文件体会篇四

“三来”并举凝聚组织振兴的“强磁场”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议深入分析了当前“三农”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打赢脱贫攻坚战,研究部署了2020年“三农”工作。会议强调,要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强化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责任,发挥好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

万山磅礴,必有主峰;龙衮九章,但挈一领。农村基层党组织“磁场”强不强、“两委”干部能力素质行不行、战斗堡垒作用显不显,直接关系到“三农”发展好不好、产业旺不旺、农民富不富、村容美不美、环境优不优,检验着乡村振兴的“颜值”“气质”“内涵”等关键“成色”。组织振兴作为“三农”发展的基础和保障,要发挥党组织的“强磁场”作用,坚持既“喜新”也“爱旧”,吸引各方力量共同参与乡村治理,走出一条“不忘本来、吸纳外来、面向未来”的组织振兴之路。

不忘本来,用好“乡贤”,挖掘本土资源。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去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大力弘扬乡贤文化,充分发挥新乡贤作用。乡土乡亲乡情——这些字眼是中国人割不舍、剪不断、融不掉的精神纽带,乡村振兴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都离不开亲情的书写、血脉的共融、家乡的温度。我们要注重打破地域、身份、行业限制,善于发现乡贤、引导乡贤、培育乡贤、选树乡贤,充分盘活本乡本土资源,想方设法地邀请那些“群众信得过、服务有本事、治理有办法”的乡村“五老”“田秀才”“土专家”和经商能人回归故里、发挥所长、反哺家乡。大力吸纳优秀乡贤向党组织集聚靠拢,支持他们进入村“两委”、村湾理事会、村民议事会或竞选“两代表一委员”,发挥他们“连心桥”“粘合剂”作用,用拉家常、谈乡俗、讲道理的方法,参与土地流转、信访维稳、平安建设等基层治理工作,做通村民思想,化解邻里纠纷,创新“党建+乡贤治理”新路径。

吸纳外来,解好“乡愁”,培育骨干力量。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催生了大量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经商,农村青壮年人才外流严重,村干部年龄老化、能力弱化、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等问题较为突出。紧盯矛盾问题,要加强村(社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拓宽后备干部选拔渠道,加大青年党员发展力度,聘请县(区)、乡(镇)、村(社区)各级导师“传帮带”,做到在政治上关心、思想上关注、生活上关怀,帮助他们尽快熟悉村级事务,提高思想素质和能力水平,为他们搭建起从村特设岗位、村“两委”班子再到村党组织书记的完整成长链条,为他们扎根基层留人、留心、留绩创造条件。充分发挥党员志愿者带动作用,组织外派单位驻村干部、机关企事业单位党员等成立志愿服务队,定期开展免费诊疗、清运垃圾、维护治安、秸秆禁烧、森林防火、防盗巡视和关爱留守儿童、孤寡老人等活动。把后备干部、驻村干部、党员志愿者“孤掌难鸣”的“微能量”汇聚成“一个好汉三个帮”的“大气场”,解决组织振兴的“忧”与“愁”。

面向未来,谋好“乡兴”,共享发展成果。围绕新产业、新业态,提前谋划和加强“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提高片区党委建设和社会组织党组织有形覆盖率。因地制宜组建区域综合党委,以乡镇(街道)大党委为统领,区域综合党委为主体,统筹区域内各类工作力量,依托党组织的有效管理,整体推动辖区内各领域党组织互联互通、互帮互助、抱团发展,打造“党建引领、组织共建、发展共谋”的农村区域化发展格局。广泛搭建商会、联谊会、乡贤会等平台,积极探索同乡企业家联盟、红色工作队、乡镇顾问团等“党建+”新模式,为乡村集体产业搭台子、指路子、提点子,带领村民抢机遇、兴产业、拓富路,切实将人脉优势、智力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

中央一号文件体会篇五

“标”“本”兼治出准脱贫制胜“杀手锏”

2月5日,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这是21世纪以来第17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发布,文件指出,要强化举措、狠抓落实,集中力量完成打赢脱贫攻坚战和补上全面小康“三农”领域突出短板两大重点任务。

2020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也是我国扶贫史上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的关键一年。确保如期全面完成“摘帽”任务,要坚持不懈、一鼓作气,不折不扣完成剩余脱贫任务。脱贫制胜既要治标更要治本,当下,更应全面梳理排查出扶贫工作中存在的关键问题,高度重视、坚决克服,对症下药、狠抓落实,为人民群众交出一份满意的脱贫答卷。

一是当前存在的“不干,我不脱贫”式“懒汉闹剧”,扶贫被少数人当成了“福利”,部分领导干部急着摘掉“贫困帽”,贫困户却想守住自己贫困的身份,如此这般,使得扶贫工作难上加难。二是数字至上的“跟猪较劲”式脱贫验收,脱贫工作好不好,全看档案表格填的达不达标,不同批次的检查组带着不同的考核指标做“验收”,“搞”得扶贫干部苦不堪言。一个“根本”问题,一个“标准”问题,解决关键还得在“谋事”上下功夫。

摒弃扶贫“速效”思想,培养“志与智”内生动力,打开“懒汉”心结,从源头上解决争当“贫困户”问题。虎瘦雄心在,人穷志不穷,不怕扶物质贫,就怕贫困户精神上的“穷”。对于扶贫干部而言,物质脱贫是做好扶贫工作的一方面,要治好基层“懒汉”的“等靠要”思想,还得专注于贫困户的精神脱贫。前段时间昭通市镇雄县某村委发布一则关于某贫困户拒绝签字脱贫的通报,一时刷爆朋友圈,引发舆论热议,通报里的贫困户其实早已达到脱贫标准,却以“不干,我不脱贫,我什么都没得到”为由拒绝签字认可。脱贫有限的“资源”耗费在这类无脱贫志气的“懒汉”身上,让扶贫工作变得更加艰巨,脱贫收官也更加坎坷。

扶贫要“扶志”,脱贫要“脱懒”。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之所以出现扶贫扶不起来,原因可能就出在扶的“姿势”没弄对。“干部干,群众看”,如此扶贫,干部一“走”,群众岂不是“干瞪眼”?所以不能仅仅专注于低头弯腰帮群众“挥锄头”,关键是要带动群众一起“挥”,教会群众方法,搞懂怎么“挥”才能种出好庄稼、获得好收益。思想不转弯,脱贫不过关,精准施策到个人,找准懒汉懒根,用好“扶贫政策”这把双刃剑,多与群众交交心,花点功夫量身打造“懒病秘方”,找对了法子才能药到病除。

挥好脱贫考核“标准棒”,给足群众与干部“话语权”,及时纠正验收指标中“维数字论”偏差。脱贫验收中,“一头猪,该如何计算收入”,这类“跟猪较劲”式的验收标准“模糊不清”、操作执行“方式不一”问题,是现阶段基层脱贫攻坚工作中的又一“无奈”。扶贫专注于填表格、填app、整档案,数据成为了评判扶贫成绩的一把“歪尺”,部分干部纷纷倒苦水“还不如让我去给群众办点实事”。实际上部分地方反映,各级检查组在扶贫验收中用不同的标准来验收,脱贫没有一个统一可行的标准,各种标准过于细化,导致干部们不得不埋头于整理各项数据力求达到指标,由此陷入机械化、片面化,于脱贫制胜实属无益。

检查合不合格、收入达不达标,还得问问“老乡”。扶贫数据固然能让扶贫效果“一目了然”,但若紧盯数据不给干部和群众道问题说成绩的“话语权”,何来真脱贫、脱真贫?要明晰检查标准,破除验收指标上的模糊地带,不能让扶贫干部不是在填写表格就是在整理数据的路上,基层减负要切实用在脱贫攻坚战役上,要让扶贫干部“解放”办公桌、电脑面前的双手,把“辛苦”用在群众身上。成绩好不好,数字说了不算,老百姓和实效才是“硬杠杠”!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