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工作总结>爱如茉莉教案第一课时 爱如茉莉教案(汇总10篇)

爱如茉莉教案第一课时 爱如茉莉教案(汇总10篇)

时间:2023-10-09 00:09:13 作者:ZS文王爱如茉莉教案第一课时 爱如茉莉教案(汇总10篇)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教案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教案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爱如茉莉教案第一课时篇一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3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细节描述感受父母之间平淡却深厚的亲情,从而理解“真爱就像茉莉”。

文章用清新、朴实的语言记叙了妈妈生病住院,爸爸去医院照顾这件小事,告诉我们真爱就如茉莉般平淡无奇却芬芳怡人。其中,作者着力描述和渲染的是爸爸妈妈执手而眠的情景,展此刻我们面前的是一幅温馨而又完美的画面。它告诉我们:真爱无痕,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完美;至爱无声,任何表白都是那么的苍白无力。真爱是什么?它就如生命中流动的泉水,就是手指尖流过的岁月,就是彼此间心灵的相通,就如盛开的茉莉花发出的清香。文章事小情真,感人至深。

两课时。

一、激趣导入:

1、都说孩子是父母感情的结晶,相信不少孩子在渐渐长大的过程中都曾注意过这样一个问题:我的父母相爱吗?(板书:爱?)

2、平凡的生活,平凡的夫妻,爱在哪里呢?这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含蓄而优美的文章――《爱如茉莉》。

二、初读感知:

1、出示要求:

(1)读准字音,尤其是生字和有注音的字;

(2)难读的长句子要读好停顿,避免读错词意。

2、检查:

(1)橘黄色嗔怪叮嘱怔住掏不出静谧浸润睡眼蒙胧

蹑手蹑脚打哈欠欣欣然眸子洗漱揉揉胳膊缕缕幽香袅袅

(2)那是一个飘浮着橘黄色光影的美丽黄昏,

要等他吃完了再告诉他我进了医院,

一切都浸润在生命的芬芳与光泽里,

3、指名分节朗读。

4、四大组分主角朗读:“我”、“爸爸”、“妈妈”、叙述。

三、理清文章脉络:

1、提问:本文中谁认为“爱如茉莉”?(指名读第四节、第18节)

2、分段:第一段(1~5)写妈妈告诉“我”真爱像茉莉。

第二段(6~8)妈妈答应包饺子给出差回来的爸爸吃,因生病住院要“我”买现成的饺子煮给爸爸吃,爸爸却直奔医院。

第三段(9~18)爸爸在医院为了照顾好妈妈伏在床沿而睡,妈妈为了让爸爸睡好,手脚麻木了也不愿惊醒爸爸。

四、精读第一段:

1、文章在一开头就定下了含蓄优美的基调,指名分主角朗读。

2、你觉得哪儿写得真好?读读说说。

(2)指名读第三节用“掏”的句子,问:秘密能看得见、摸得着吗?

(3)比较“从她口中问不出秘密”和“从她口中掏不出秘密”,

小结:用了“掏”字使抽象的事物仿佛能够看见能够摸到,因而也就使语句更生动形象了。

(4)“咽”字教法同上。

4、“我”咽下的话是?

这说明?

5、这是因为“我”对茉莉的印象停在4个字上――“平淡无奇”。

爱能够“平淡无奇”吗?“平淡无奇”中也有爱吗?

我们留待下节课继续学习。

五、指导写生字。

一、复习导入:

1、“我”对茉莉的印象浓缩为一个词,那就是――平淡无奇,“我”听妈妈提出“爱如茉莉”这一说法时的反应是――(指名读第五节)

2、出示咽下去的那句话“这也叫爱”,指名读并加标点。

二、细数爱的体现:

1、生活中的日子常常平淡如水。而母亲的生病住院,如同一颗小石子投进了平静的水中,荡出了爱的涟漪。让我们一齐走进课文的第二部分。作者因为哪些事而感受到了父母之间的爱呢?请你概括地来说。

2、爱,往往在细节,在一颦一笑中,在一个动作,一个表情里。接下来我请大家细读课文6―18小节,哪些细节打动了你,哪些字词让你感受到了爱的温度?请你在底下加点或者打圈。

自读课文,圈画。

3、出示:“映儿,本来我答应这天包饺子给你爸爸吃,此刻看来不行了。你呆会儿就买点现成的饺子煮给你爸吃。记住,要等他吃完了再告诉他我进了医院,不然他会吃不下去的。”

4、妈妈虽然在病中仍然首先想到了爸爸,把爸爸看作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人。那么在爸爸心里呢?(生找出相关词语读读说说)

师小结:把对方看作生活中最重要的。

5、师:(课件出示图:我推开病房门所看到的画面)请你用一个词概括一下画面的资料或自己的感受。

生:静谧完美的画面。生:恬静的画面。生:温馨的画面。

师:文中是怎样来描述这幅图的,谁来读读。

“妈妈睡在病床上,嘴角挂着恬静的微笑;爸爸坐在床前的椅子上,一只手紧握着妈妈的手,头伏在床沿边睡着了。初升的阳光从窗外悄悄地探了进来,轻轻柔柔地笼罩着他们。一切都是那么静谧完美,一切都浸润在生命的芬芳与光泽里。”

(1)此时此刻病房怎样?(完美)

(2)作者笔下的阳光怎样?(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探”、“悄悄的”)

(3)指名朗读,读出病房的完美。

6、这一夜,爸爸睡得好吗?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那么,妈妈这一夜睡得好吗?你又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小结:爸爸妈妈时刻为对方着想。

7、再读第九小节,爸爸妈妈都没有睡好,但是为什么他们会觉得如此完美呢?(重点引导学生感悟妈妈的“微笑”,这是高兴的笑、幸福的笑。)

小结:为对方的幸福而幸福。

8、齐读第九小节:“妈妈睡在病床上,……一切都浸润在生命的芬芳与光泽里。”

三、读出“爱如茉莉”

2、“病房里,那簇茉莉显得更加洁白纯净。它送来的缕缕幽香,袅袅地钻到我们的心中。”(妈妈为什么说爱如茉莉?自由谈谈自己的看法。把自己的理解送进句子中感情朗读。)

出示小诗:爱是什么?

爱是妈妈病中仍惦念着要为爸爸包的那顿饺子;

爱是……

4、学生根据课文资料仿写并交流。

附:板书设计

17、爱如茉莉

这也叫爱,平淡无奇

洁白纯净

缕缕幽香

第二课时,我从“爱如茉莉”这个题目入手。让学生说说他们心目中的茉莉是什么样的?然后,让学生浏览全文,找出本文描述茉莉花的词语“平淡无奇、洁白纯净、缕缕幽香、袅袅清香、充满诗意”来朗读品味。进而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文末作者感叹说爱如茉莉?”然后告诉学生父母之间的爱就流淌在生活中的许多细节中,如果不用心去品,是感受不到的。之后,便指导学生“关注细节,抓人物的一个动作、一种眼神、一句话语”去体会父母之间的爱,并在课堂交流中紧紧围绕细节展开品读,再适时地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中父母之间的一些小事体会到生活中的真爱,将文本中的情延伸到文本外,让学生对爱有了切身的感悟,从而懂得“爱如茉莉”的深刻内涵。

爱如茉莉教案第一课时篇二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3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细节描写感受父母之间平淡却深厚的亲情,从而理解“真爱就像茉莉”。

教材说明:

文章用清新、朴实的语言记叙了妈妈生病住院,爸爸去医院照顾这件小事,告诉我们真爱就如茉莉般平淡无奇却芬芳怡人。其中,作者着力描写和渲染的是爸爸妈妈执手而眠的情景,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温馨而又美好的画面。它告诉我们:真爱无痕,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美好;至爱无声,任何表白都是那么的苍白无力。真爱是什么?它就如生命中流动的泉水,就是手指尖流过的岁月,就是彼此间心灵的相通,就如盛开的茉莉花发出的清香。文章事小情真,感人至深。

教学重点:

课文的第三段通过细节描写,在字里行间揭示了什么是真爱,这是课文的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理解“真爱就像茉莉”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都说孩子是父母爱情的结晶,相信不少孩子在渐渐长大的过程中都曾注意过这样一个问题:我的父母相爱吗?(板书:爱?)

2、平凡的生活,平凡的夫妻,爱在哪里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含蓄而优美的文章——《爱如茉莉》。

二、初读感知

1、出示要求

(1)读准字音,尤其是生字和有注音的字;

(2)难读的长句子要读好停顿,避免读错词意。

2、检查

(1)记词语。

橘黄色嗔怪叮嘱怔住

掏不出静谧浸润睡眼蒙胧

蹑手蹑脚打哈欠欣欣然眸子

洗漱揉揉胳膊缕缕幽香袅袅

(2)句子。

那是一个飘浮橘黄色光影的美丽黄昏,

要等他吃完了再告诉他我进了医院,

一切都浸润在生命的芬芳与光泽里,

3、指名分节朗读。

4、四大组分角色朗读:“我”、“爸爸”、“妈妈”、叙述。

三、理清文章脉络

1、提问:本文中谁认为“爱如茉莉”?(指名读第四节、第18节)

2、分段

第一段(1~5)写妈妈告诉“我”真爱像茉莉。

第二段(6~8)妈妈答应包饺子给出差回来的爸爸吃,因生病住院要“我”买现成的饺子煮给爸爸吃,爸爸却直奔医院。

第三段(9~18)爸爸在医院为了照顾好妈妈伏在床沿而睡,妈妈为了让爸爸睡好,手脚麻木了也不愿惊醒爸爸。

四、精读第一段

1、文章在一开头就定下了含蓄优美的基调,指名分角色朗读。

2、你觉得哪儿写得真好?读读说说。

3、老师觉得有两个动词用得好极了,特别形象。

(1)示范做“掏”的动作,请学生造句;

(2)指名读第三节用“掏”的句子,问:秘密能看得见、摸得着吗?

(3)比较“从她口中问不出秘密”和“从她口中掏不出秘密”,

小结:用了“掏”字使抽象的事物仿佛可以看见可以摸到,因而也就使语句更生动形象了。

(4)“咽”字教法同上。

4、“我”咽下的话是?

这说明?

5、这是因为“我”对茉莉的印象停在4个字上——“平淡无奇”。

爱可以“平淡无奇”吗?“平淡无奇”中也有爱吗?

我们留待下节课继续学习。

五、指导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我”对茉莉的印象浓缩为一个词,那就是——平淡无奇,“我”听妈妈提出“爱如茉莉”这一说法时的反应是——(指名读第五节)

2、出示咽下去的那句话“这也叫爱”,指名读并加标点。

二、细数爱的体现

1、生活中的日子常常平淡如水。而母亲的生病住院,如同一颗小石子投进了平静的水中,荡出了爱的涟漪。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的第二部分。作者因为哪些事而感受到了父母之间的爱呢?请你概括地来说。

2、爱,往往在细节,在一颦一笑中,在一个动作,一个表情里。接下来我请大家细读课文6—18小节,哪些细节打动了你,哪些字词让你感受到了爱的温度?请你在底下加点或者打圈。

自读课文,圈画。

3、出示:“映儿,本来我答应今天包饺子给你爸爸吃,现在看来不行了。你呆会儿就买点现成的饺子煮给你爸吃。记住,要等他吃完了再告诉他我进了医院,不然他会吃不下去的。”

4、妈妈虽然在病中仍然首先想到了爸爸,把爸爸看作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人。那么在爸爸心里呢?(生找出相关词语读读说说)

师小结:把对方看作生活中最重要的。

5、师:(课件出示图:我推开病房门所看到的画面)请你用一个词概括一下画面的内容或自己的感受。

生:静谧美好的画面。生:恬静的画面。生:温馨的画面。

师:文中是怎样来描述这幅图的,谁来读读。

“妈妈睡在病床上,嘴角挂着恬静的微笑;爸爸坐在床前的椅子上,一只手紧握着妈妈的手,头伏在床沿边睡着了。初升的阳光从窗外悄悄地探了进来,轻轻柔柔地笼罩着他们。一切都是那么静谧美好,一切都浸润在生命的芬芳与光泽里。”

(1)此时此刻病房怎样?(美好)

(2)作者笔下的阳光怎样?(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探”、“悄悄的”)

(3)指名朗读,读出病房的美好。

6、这一夜,爸爸睡得好吗?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那么,妈妈这一夜睡得好吗?你又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小结:爸爸妈妈时刻为对方着想。

7、再读第九小节,爸爸妈妈都没有睡好,可是为什么他们会觉得如此美好呢?(重点引导学生感悟妈妈的“微笑”,这是高兴的笑、幸福的笑。)

小结:为对方的幸福而幸福。

8、齐读第九小节:“妈妈睡在病床上,……一切都浸润在生命的芬芳与光泽里。”

三、读出“爱如茉莉”

2、“病房里,那簇茉莉显得更加洁白纯净。它送来的缕缕幽香,袅袅地钻到我们的心中。”(妈妈为什么说爱如茉莉?自由谈谈自己的看法。把自己的理解送进句子中感情朗读。)

出示小诗:爱是什么?

爱是妈妈病中仍惦念着要为爸爸包的那顿饺子;

爱是……

4、学生根据课文内容仿写并交流。

板书设计:

17、爱如茉莉

这也叫爱平淡无奇

洁白纯净

缕缕幽香

《爱如茉莉》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篇赞美人世间美好情感的美文。文中从细节处一次次表现了父母之间真挚、深厚的爱情。茉莉花是全文的线索,也是借茉莉纯洁、朴实的特点来托物言志,赞叹这对普通父母之间的感情就如同这茉莉般感动人心,耐人寻味。

考虑到这是第一课时,文章的篇幅较长,学生之前并没有充分的预习。所以我在教学设计时依然保留了感知课文、认读和理解生字词的环节。但五年级的孩子已具备一定的独立识字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因此,这个环节的时间不宜占用太长时间,否则重、难点就不够突出了。

在感受“爱”这个环节中,我侧重于让学生充分地读6-13节,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感受。“珍视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是课标一再提出的要求,我鼓励学生真实地谈谈自己为何而感动。并且及时抓住课堂上学生有闪光点的回答进行点拨、渲染和深化。我想,语文的课堂应从“一言堂”变为“众言堂”。我们不应机械化地拉着学生围绕我们事先安排好的教学设计跑,而应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个性化的阅读能力。

对于茉莉花的特点,文中很明确地用三个词来形容:平淡无奇、洁白纯净、散发清香。由于在6-13节细节中,学生已深刻体会父母的爱,因此,能轻松地浅谈这三个特点与“爱”之间的共同点,我相机总结。

达到“解题”这个教学目标后,我引导学生对于“爱”的概念进行拓展和延伸――我们赞美人世间一切美好的爱,无论是茉莉般朴实的爱,还是玫瑰般热情的爱……从而联系自己的感受,联系自己的生活,谈谈你对“爱”理解。通过这个环节的升华,发挥语文熏陶、感染的德育作用,而不能仅局限在课本的范围。

当然,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还是出现了一些力不从心的地方:课件设计不够新颖、板书的位置有些偏、语言方面可能还需日后的锤炼……作为年轻教师,可能我的反思不够全面,尚未看到其他的不足之处,若能得到各位老师的点评,我会本着虚心求学的态度继续摸索,继续努力!

课如茉莉——平淡中沁人心扉。

爱如茉莉教案第一课时篇三

教学目标:

1通过研读课文中的细节描写感受父母之间平淡却深厚的亲情,从而理解爱如茉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达成目标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重温茉莉,聚焦“爱如茉莉”重温课文,感知茉莉的美丽形象,由此引入下一教学环节。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16课

2、文中描写茉莉特点的词有哪些。

3、指导朗读

4、今天这节课我们共同品味的不是茉莉,而是一对普通夫妻间茉莉般的真爱。

1、读题。

2、读文,找出些茉莉的三段文字,答(平淡无奇、洁白纯净、缕缕幽香)

二、品味细节,感受“爱如茉莉”

爸爸妈妈的爱镶嵌在课文的细节中,引导学生关注细节,关注人物的一个动作、一句话甚至一个眼神,感受其中流露出的茉莉般淡淡的`真情,淡淡的爱;同时感受描述的语言。

语言是有温度的,是通过字或词表现出来的。引导学生通过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去感受茉莉般的温情与爱。

指名读

1、读课文6-18自然段,想想从课文的哪些细节中可以感受到“爱如茉莉”?并在句子边上写写自己的感受。

2、交流。

感情朗读

(2)抓住“没吃、没听”“直奔”“谎话”“每天”体现了爸爸心中只想着妈妈,一心挂念妈妈,对妈妈也很了解。

接读-----茉莉。

(3)、抓住“一动我就惊醒”

“边打哈欠边说”

“不肯叫醒我”等体会爸爸妈妈都为彼此着想。

(4)抓住“怕惊动他”“手脚麻木”等体会妈妈为了让爸爸休息好,不敢动

填空

接读-----茉莉。

3、有感情地朗读那一段交流并说明理由:

(1)爱是一声轻轻的叮嘱。(2)爱是紧握的双手。(3)爱是妈妈脸上恬静的微笑。……(抓住“悄悄”“探”阳光也有感情,怕打扰、惊醒这美好的一切。)配乐齐读三、情感升华,体悟“爱如茉莉”

映子从妈妈住院这件事中,亲眼目睹了这样一种平平淡淡却那么令人回味的爱。此时,她不禁感叹道——引读“病房里……”

2、

接读——“病房里……”2、(体会用“钻”字好处)

3、接读——“哦,爱如茉莉,爱如茉莉。”四、回味生活,领悟爱的真谛给予学生书写内心,表达情感的机会1出示爱的小诗2、你觉得“爱是什么?”

板书设计:

16、爱

简简单单

平淡无奇

真切无私

洁白纯净

感人至深

缕缕幽香

爱如茉莉教案第一课时篇四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白居易的一首《忆江南》尽数道出了江南的无限风光。若你是盛夏时去的江南,你就会闻到一股清香,四处寻找,总是能在一家人的窗台上发现一盆淡雅纯白的茉莉。

茉莉的香气不比桂花的那么的浓,也不比杜鹃的香气好闻,更不比荷花的逼人。她的香气是淡淡的,即使不去看江南那美轮美奂的风景,单单闻茉莉那雅致的气息,也就够心旷神怡了。

她是江南女子,不比北方女子的豪迈奔放,她的歌声是黄莺的啼转绵缠,而不是雄鹰般的高昂尖锐,相比之下,茉莉显得更加柔弱了。茉莉是江南老宅里未出阁的小家碧玉,她柔弱,好比西施一般,可她却只是静静地站在一处静谧的地方,淡淡的香气飘入众人的.脑中,留下了满满一片只属于茉莉的深刻印象。

茉莉被人放在窗台上,受到最好的待遇,可她却并不习惯这般被人对待,她只愿为别的花增上一抹香气,只愿别人用惊鸿一瞥的眼神淡望,这一切,只因她习惯了静,习惯了只做别的花身边的陪衬。

倘若,茉莉能化作人形,定会轻移莲步,在沉静的深山里定居吧。我想,她化作人形时的瞳孔定是最美的,毕竟,从那儿飘出的一股淡雅香气倾倒了太多太多的人了。

爱如茉莉教案第一课时篇五

又在一个清新的晨早撞见了阳台上初绽的一点一点的洁白。这一小株的茉莉就披着清晨的柔光轻轻地绽开,洒下一处光华却又毫不张扬。她们微微仰着苍白无血色的脸,貌似安然的笑着,静得让人可怜。

她们就那样兀自开放,然后等待凋零……

五月,还残留着春的温暖,又带着些许夏季的聒噪。她们就在这样的一个季节细细的吐露着芬芳,一阵一阵的香味扑鼻,却又不浓郁,依旧是毫不张扬的模样。

突然想起小时候的自己,穿着白色的裙子,在老房子里踱步,小心翼翼的端着一满盆的清水,神情紧张地为那些茉莉浇水,生怕一不小心弄坏了爸爸精心养育的小花儿。

然后,我就在这样的淡香中,慢慢长大,慢慢度过那些豆蔻的时光。

现在已是深夜,四周是极安静的.,只剩笔尖和白纸轻轻的喘息……

明早起床,会不会又遇见一朵一朵的洁白?

她们就那样兀自开放,然后静待凋零,最后在我的视线里消逝不见……

爱如茉莉教案第一课时篇六

傍晚,茉莉坐在门前青石阶上发呆。想整天在大石头厂里,把大块的石头敲打成一个个巨大而威武的石狮子的爸爸。爸爸说要攒钱,听说北京的.大医院能把茉莉头上的那朵“茉莉花”摘掉。

“茉莉,我们今天在野外摘了很多开放的茉莉花香气扑鼻呢,送给你。不知道什么时候向阳和秋雨站在了她面前。暮色里,向阳的微笑像天使般不真实,他手里的递来的那支茉莉花,那么白,在暮色里似有光芒散发。茉莉怯怯的手接过,清香童秋雨手里那一大把闪亮的茉莉花上袭来,茉莉看看自己手里弱弱的一枝,仍是微笑,说:“谢谢。”向阳说:“不谢。”她感觉有些晕眩呢。

八点半,爸爸才从石场回家,茉莉赶紧转身,把手里那只茉莉花塞进抽屉:“爸。”

“嗯。吃饭吧。”茉莉,于是端出饭菜父女,俩默默吃饭。

爸爸,如往日那般少言寡语,他似乎只有对着石场那些狮子时才会有一点儿表情。所以她总是长时间的待在市场,和那些石头在一起。茉莉香他们相依为命,大多时候却总是相对无言。

爱如茉莉教案第一课时篇七

一、突破难点,茉莉的特点要在第一课时彻底解决。

如果说课题或揭示文章中心的这个短语——“爱如茉莉”是一个比喻,那么,茉莉洁白纯净、缕缕幽香、平淡无奇的特点,正是“爱”与“茉莉”这两者的可比之处。茉莉的特点并非本文的重点,但是要点,或者也可以说是一个难点,有必要提前突破。洁白的色泽、纯净的质感、清幽的香味、无华的品格,如果借助实物、图片、多媒体自然再好不过。

二、提炼“文眼”,经营课堂感悟的核心。

对语言文字的习得和语感能力的获得,必须“一字未易忽,语语悟其神”,当然,也不是说“倾筐倾箧”,而是要“画龙点睛”。全文就是一条龙,在何处点睛?文眼。《爱如茉莉》的文眼是什么?愚以为是“爱”与“如茉莉”。紧扣“爱”字,父母之间爱的表现与发现成为学生感悟的中心;紧扣“如茉莉”,父母之间爱的实质便会步步彰显。

1、如何让学生感悟“爱”?

具体细节在文中相当多,不一一详说,只针对9~16自然段设计一个指导流程。

这部分写的是女儿去医院看到爸爸妈妈相互体贴相互关爱无微不至的一件事。顺着作者的思路进行感悟,实践证明无法深入、真切地体悟。经过思绪和验证,如下流程比较实用:

a、教师设问过渡:爸爸每天都去医院,那么爸爸是如何照料妈妈的呢?指名学生朗读9~16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哪些地方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为什么。

b、于无疑处激疑:爸爸每天来医院照料妈妈,竟然让妈妈那么累,“手脚都麻木了”,怎么搞的?有这样照料病人的吗?手脚为什么会麻木?学生能够一眼找到相关语句:“你爸爸伏在订边睡着了,我怕惊动他不敢动。不知不觉,手脚都麻木了。”接着追问:手脚麻木有什么简便易行的办法?这学生都知道。既然手脚都麻木了,为什么不动一动呢?学生也知道。为什么妈妈手脚动一动就会惊醒爸爸?喔,爸爸紧握着妈妈的手睡着呢(第9自然段中的“紧握”自然就照应上了)。爸爸为什么紧握着妈妈的手睡觉?自己睡得深不易醒,担心妈妈不事不叫他而耽误了妈妈养病。妈妈牵系着爸爸,爸爸牵系着妈妈。多么感人的一幕啊。正暗合了这样一句话:“初升的阳光从窗外悄悄地探了进来,轻轻柔柔地笼罩着他们。一切都是那么静谧美好,一切都浸润在生命的芬芳与光泽里。”再领学生读一读这一句,潜意识里总会有所触动。

c、两个“一切”概括出了“我”眼中所见的美好。设问:这两“一切”指什么?学生自然会找到“我”推开病房的门所见到的一幕。关键词“紧握”因上一环节迎刃而解,否则学生是很难体味到“紧握”的内在涵义的。妈妈嘴角挂着的“恬静的微笑”,也正是因为接收并享受着爸爸的爱而自然流露出的幸福,也会水到渠成。

2、如何让学生感悟“如茉莉”?

这个步骤是在感悟“爱”的基础上实施的。要让学生敞开来谈谈,妈妈即使病着,心中牵挂的还是谁?爸爸纵使累着,心中牵挂的还是谁?你从何处见得?这种心底无私爱自大的境界不凸显出来了吗?你们觉得爸爸和妈妈之间相爱吗?爱得深吗?你从哪儿看出来的?一件件小事啊,一个个细节啊,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句话、一缕微笑……只要留心,我们便会发现它们都发生在我们自己身边啊,但因为太平常了,常常给忽略了,正酷似茉莉的质朴无华、幽香袅袅、平淡无奇。听——“病房里,那簇茉莉显得更加洁白纯净。它送来的缕缕幽香,袅袅地钻到我们的心中。”十里飘香听过,花气袭人听过,却没有听过花香还能“钻”到人的心里去。除了花香钻进了人的心里,同时还有什么也钻了人的心里?为什么用钻呢?学生思维的空间很大的。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爱如茉莉教案第一课时篇八

关键词:《爱如茉莉》“细节”“品字”“读文”

“生活有真爱,细节有真情”。《爱如茉莉》一文中父母之间的爱就流淌在生活中的许多细节中,如果不用心去品,是感受不到的。我在执教时,紧扣“细节”不放松,引领学生在“品字”中体会到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在“读文”中感受到文字的温度。

师:同学们,当你细细研读课文的时候,文中的哪些地方让你深深感动?哪怕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六分钟后学生纷纷举手)

生1读:“他睡眼蒙地抬起头,轻轻放下妈妈的手,然后蹑手蹑脚走到门边,把我拉了出去。”我被这里深深地感动了。

师:为什么?

生1:从“轻轻、蹑手蹑脚……”这几个词,可以看出爸爸对妈妈是多么的关爱!他生怕惊醒了妈妈,让妈妈睡不好觉。这个动作虽然像小偷,可我真的好感动!这位妈妈好幸福!(同学们响起了掌声)

师:你真会读书,连这细微的动作都能捕捉到,真不简单啊!还有哪位同学说一说?

生2读:“映儿,本来我答应今天包饺子给你爸爸吃,现在看来不行了。你待会就买点现成的饺子煮给你爸爸吃。记住,要等他吃完了再告诉他我进了医院,不然他会吃不下去的。”我从这里知道妈妈处处为爸爸着想,哪怕自己生病了,还想着爸爸吃饺子,还说等他吃了饺子再告诉他生病的事,多么伟大的妈妈呀!我觉得真爱就是彼此付出,彼此关心,默默地为对方付出。(学生都在默默地听着,似乎都若有所思)

师:你体会得真深刻,这就是妈妈对爸爸的浓浓的爱意,让人感动……

我的话还没说完,又一位学生站起来了,他说:“是的,我爸、我妈就是这样的,他们的爱虽然平淡,但是我觉得好伟大!”(同学们投以赞许的目光)

师:同学们,课文中还有许多地方让我们深深感动,你还注意到了哪些细节?

生3读:“清晨,我按爸爸叮嘱,剪了一大把茉莉花带到医院去。当我推开病房的门,不禁怔住了:妈妈睡在病床上,嘴角挂着恬静的微笑;爸爸坐在床前的椅子上,一只手紧握着妈妈的手,头伏在床沿边睡着了。”这一段最让我感动了,因为爸爸不仅知道妈妈喜欢茉莉花,而且爸爸紧握妈妈的手,生怕她逃走似的,这时的爱真可以说无法用语言表达,我觉得这一恬静的画面用“此时无声胜有声”描述最为恰当。他们相互握着手,妈妈睡得甜,爸爸也睡得安稳。爱是可以温暖人心的,我真的好羡慕呀!(同学们又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师:说得多好呀,爱流进了我们大家的心中,爱是无须用语言表达的……

我的话再一次被一位女生打断,她说:“老师,多么希望我的爸妈也能像他们一样呀,可惜他们不懂得珍惜,彼此伤害,我心里也很难受。”

这位女生的话刚说完,马上有一位男生说:“也许这吵吵闹闹也是爱,我常常听大人说,打是亲,骂是爱。”(下面同学哧哧地笑了)

我也笑着说:“是呀,也许我们还不理解他们的爱,让我们大家平时也多去体会一下他们的爱,相信爸妈一定会珍惜爱的。”

……

(一)倾心朗读,催化语言的生成。

新课标明确指出:“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培养学生对语言敏锐的感受力,让学生从文本语言中体会“冷暖”的情感是学习语文的重要途径。《爱如茉莉》这篇课文,语言真挚朴实,情节生动感人,许多细节,许多感受都是用言语无法表达的,只有心领神会。因此我对学生的要求是:倾心朗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一次次的倾心朗读,从一个词语、一个句子、一个段落中品味到人间的真爱。学生在与文本充分地对话,在交流中不时有精彩、有思考、有启发,更有真情实感,以此来揣摩作者真挚的'情感,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

(二)民主交流,提高对话的效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学习语言,不能只停留在“理解”层面,更重要的目标应指向于“言语表现”,缺乏表现力度的语言,是没有生命力的僵死符号。我在教学中创设了浓厚的教学情境来渲染课堂气氛,充分挖掘文本的内涵,诱发学生的真切体验,引领他们进入课文所创设的境界,激活形象思维,促进平等对话,让他们借助语言来感受形象。正因为学生有了爱的体验,他们才会有如此精彩的爱的语言交流。我问:“‘哦!爱如茉莉,爱如茉莉。’有意思吗?为什么用两个‘爱如茉莉?’”一位学生说:“前一个‘爱如茉莉’,是说真爱像茉莉花那样清香淡雅,既平凡又伟大;后一个‘爱如茉莉’是作者羡慕这样的爱,感叹这样的爱,为他们父母的这种爱祝福。”多么深刻,多么富有诗意的语言呀。这位同学刚说完,又有一位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前一个‘爱如茉莉’表示赞叹,后一个‘爱如茉莉’是说爸妈的爱就像这茉莉花一样,时时送来缕缕幽香,袅袅地钻到我们的心中,温暖我们的心。”多么独到的心灵倾听。难怪这节课中每个学生都成了爱的天使。他们之所以妙语连珠,一串串爱的语言飘然而至,那是因为他们都是发自肺腑地、真心真诚地、民主地交流。

爱如茉莉教案第一课时篇九

车姣霞

教材简析:

《爱如茉莉》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的一篇优美的叙事散文,文章虽然用朴实、简洁的语言记叙了妈妈生病住院,爸爸去医院照顾这一普通小事,却在字里行间都释放着那清新含蓄如茉莉般的芬芳与光泽,根据教材特点和高年级的阅读教学目标要求,本课教学,应在引导学生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特别是细致入微地品味感悟文中的一些细节描写中,感受父母那平淡中见真情,无声中撼人心的那份如茉莉般的真爱。上述目标在以下几个教学环节中得以落实。

一、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在第一课时中,我让学生充分地阅读课文,力求使学生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相机引导学生学会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引导学生谈初读课文的初步感受。当然,此时的感受是粗浅的,正因为如此,才有了本课时的主要任务,那就是真正的走进文本,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去真正领悟,爸爸妈妈那如茉莉般的爱。

二、巧妙选择话题

第二课时一开始,我抓住开头映儿与妈妈对真爱和认识这一矛盾点,引出下文。挖掘出妈妈认为她与爸爸的爱如平淡无奇的茉莉,而映子由一开始感到可笑到被爱怔住,最后由衷发出“爱如茉莉”的感叹这一情感的巨大变化。把“为什么爸爸妈妈的爱如这平淡无奇的茉莉?”作为对话话题,既是作者的思路,又是对话展开的线索,符合认知规律。

三、围绕话题,寻找细节,感悟真爱

《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从根本上说,言语理解就是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一种对话过程。围绕着上述对话的话题,学生默读课文6-17节,圈画、批注文中能够体现“爱如茉莉”的细节描写,教师不失时机渗透默读方法的指导,呈现了一个真真实实的生本对话过程。在学生自主感悟的基础上交流体会。通过“买饺子”这一平凡小事,引导体会平凡中见真情,平淡中见真爱,学生从中感受到真爱如茉莉般平淡无奇却情真意切。

观察病房里动人的画面,先让学生初步感受那温馨静谧的场景,抓住爸爸的神态、动作、语言的描写,体会爸爸那默默的,涓涓细流般的真爱,如茉莉般散发的缕缕幽香,沁人心脾。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删去一些去词比较句子表达效果,渗透写作方法的指导。

抓住“麻木”一词体会妈妈与爸爸的爱是相互无怨无悔的'付出,是无私的奉献。

通过对“钻”字的感悟,学生与映子的感受进一步产生共鸣,那无奇的爱,深深地打动我们的心,振撼着我们的灵魂,文末“爱如茉莉”的感叹既是映子又是学生心灵流淌的心声。该教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一步一步地沉浸于字里行间。学生的心灵浸染着墨韵书香而悄然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自然地融合一体。

四、再现场景,创写诗歌。

语文教学的本体价值就是促使学生言与意的积极感悟、内化、转换,进而运用个性的言语表达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在此,老师为学生搭建了一个转换的平台,以爱如茉莉用诗一般的语方再现课文内容,作恰如其分的引领,学生从文本细节中感受到的真爱,心中那涌动着的涓涓细流,化成跳跃着真情的文字,流泻于笔端。

爱如茉莉教案第一课时篇十

重色轻友,还是重友轻色?这似乎是每个男人都会遇到的问题。谈恋爱时也许男人们会义无反顾地推却哥们的酒场投奔女友而去,但结婚之后,这种女人所无法理解的男人间的友情又重新“杀”了回来。每个男人,大概都或多或少会有几个大大咧咧、有困难就直说、有要求直接提、视朋友家为自己家的朋友。而每个结了婚的女人,也大多会或多或少地讨厌这种总来找丈夫寻求帮助的“麻烦”朋友。一边是甘愿为朋友两肋插刀的豪迈,另一边是爱妻不愿被人打扰、不愿被人麻烦的埋怨,夹在中间的男人该如何抉择?在这一点上,似乎世界上各个国家都没有太大的差别,美国影片《你,我和杜普利》就将婚后男人这种夹在铁哥们和爱妻之间的两难境地搬上了银幕。

“电灯泡”大概是恋人们最不喜欢的人,而如若这个“电灯泡”又恰恰出现在别人的新婚蜜月里,那么这只炽热的“电灯泡”不受欢迎的程度自然可想而知。杜普利就是这样一只“电灯泡”。杜普利为参加好朋友卡尔的婚礼特地赶来庆贺,讲义气的卡尔看到失业又无家可归的杜普利,收留他暂时借住在家中,由此开始了杜普利的“灯泡”生涯。杜普利这只“电灯泡”“瓦数”极高,在朋友和妻子亲热时误闯朋友的'蜜月房间,将房间“照”得通亮。杜普利还是一只生玩、大大咧咧又极不敏感的“电灯泡”,男人在结婚之前往往会有一些女人们不喜欢的习气,比如一起通宵喝酒看球赛,玩一些比较危险的极限运动等等。女人往往在婚后会对丈夫进行调教,让他们变得温文尔雅,以家为重。茉莉好容易调教成功的丈夫却又被杜普利拉了回去,杜普利说服卡尔在家中召集了一帮朋友,边喝酒边看球赛,将一个新婚之家瞬间变成了一个“球迷俱乐部”。他还扯着卡尔一起玩他们年少时常做的极限运动,结果,已经是“老胳膊老腿”的卡尔受了伤。不仅如此,杜普利还是一只惹尽了麻烦的“电灯泡”。茉莉好心为他介绍女朋友,喜好玩浪漫又马马虎虎的杜普利却将一场浪漫的烛光晚餐变成了一场骇人的火灾,不仅烧伤了女朋友,还把茉莉和卡尔的新婚之家变成了灰烬。房子被烧,朋友受伤,丈夫被伤,两人的甜蜜世界被打扰,茉莉忍无可忍,惟一能做的,就是下逐客令。

要忍受妻子的责怪帮助一个“麻烦”朋友,还是乖乖听妻子的话对一个霉运当头的朋友置之不理,这个在影片和现实中始终纠缠着男人的问题对女人来说却并不算是一个问题。女人通常会认为把家庭、丈夫放在第一位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即使自己遇到麻烦,首要的求助对象也往往是父母或亲人,而非朋友。而要极了面子又极重哥们义气的男人有难时却会把求助的目光首先放到朋友身上。再者,即使女人迫不得已要求助于自己的朋友,一旦发现给对方带来麻烦,敏感而谨慎的她们便会妥善处理掉麻烦,然后识趣地离开。而大多数男人的神经则似乎稍显迟钝,况且,将哥们义气放在首位的他们认为有难时麻烦一下朋友也是理所当然的。所以,男人之间的这种义气女人往往难以理解,也籍此构建了一个信朋友又爱妻子的男人面对双方时诸多的矛盾与冲突,由此成为了困扰男人们的一个永久的问题。

在好莱坞的影片中,像杜普利这种大大咧咧、总惹麻烦的角色却也总是那种心地善良又待人热心的“狠”角色。轻喜剧一向是美国最擅长的类型片之一,其虽嘻笑怒骂,却又不流于简单的轻俗,常常将一些社会问题或心理问题杂揉其中。这部影片也不例外,部分父母对要出嫁女儿的独占心态被导演犀利地反映在其中。茉莉的父亲利用手中的权利在工作上对卡尔百般刁难,苦恼的卡尔因工作上的不顺对新婚妻子有所冷淡。善良又百无聊赖的茉莉又把无家可归的杜普利请回了家,并和他成了好朋友。而热心的杜普利也最终用他豁达的生活态度将卡尔从苦闷的心情中解放了出来。影片结尾故意制造出这样一个喙头,其实只是想为处于夹缝中的男人设计出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将夹在麻烦朋友与爱妻中这种尴尬的关系作出一个圆满的调和。而这种情况在现实中其实是一种几乎无法实现的美好构想,卢素兄弟作为男导演,当“鱼”与“熊掌”都想兼得时,只能以这样一个美丽的假设来完成自己在电影这种“白日梦”中对这种关系的调和。而在现实中,又有几个妻子真的能和丈夫的这种麻烦朋友成为好朋友呢?这种关系,确实很难处理。重色轻友还是重友轻色,也将是一个摆在男人面前永远无法两全其美、妥善解决的棘手问题。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