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文秘知识>最新后赤壁赋知识点归纳整理笔记 赤壁赋知识点总结(优质8篇)

最新后赤壁赋知识点归纳整理笔记 赤壁赋知识点总结(优质8篇)

时间:2023-10-12 09:39:36 作者:灵魂曲最新后赤壁赋知识点归纳整理笔记 赤壁赋知识点总结(优质8篇)

个人简历是我们自我推销的捷径,在求职过程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岗位职责范文4:负责XXXXX的管理和协调工作,确保相关工作按时完成,包括XXXXXXX。

后赤壁赋知识点归纳整理笔记篇一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眉山(今属四川省)人。北宋的文学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宋仁宗嘉?二年进士,受欧阳修赏识。由凤翔府签判入朝,任监官告院,兼判尚书祠部。因政见与王安石不合,出为杭州通判。后知密州、徐州。元丰二年因乌台诗案被诬入狱,罪贬黄州。哲宗元?年间旧党当政,任翰林学士、知制诰。绍圣年间新党上台,又被贬惠州、儋州。徵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苏轼六十六岁北还,不久逝世。谥“文忠”。

苏轼兼长诗文词书画,为北宋一代文宗。苏文洋恣肆,议论纵横,想象奇特。其诗揭时弊,叹民生、抒胸怀,清新豪健,善用比喻夸张。苏词冲破男女之情、离别之愁的藩篱,怀古、感旧、记游、说理等题材无不可入词,开豪放派词风。但他的部分文学也流露出他保守的政治观点和游戏人生的消极态度。著有《苏东坡集》。

文体知识

赋:是汉代形成的一种文体,有“汉赋”之称,赋讲究词采、对偶、韵律和铺叙,常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有诗歌和散文特点。后来或向骈文方向发展,称为“骈赋”、“律赋”,或进一步散文化,称为“文赋”、“散赋”。“文赋”也是散韵结合,但散文意味颇重,特别是到了宋代,多以散文方法作赋,别具一格。

本文就是一篇文赋,是一篇记游散文。

背景简介

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推行新法,苏轼与之政见不合,被迫离京外放。1079年7月,朝廷中属新党的几个御史,抓拄苏轼所写的诗中讽刺新法的一些诗句,弹劾他愚弄朝廷,妄自尊大。于是宋神宗下令将苏轼拘捕入京,这就是北宋历的“乌台诗案”,后苏轼因其弟和许多大臣的多方营救,方免死罪。这年12月,苏轼被贬到黄洲,但任团练副使之职,名为朝廷命官,实是囚犯,生活艰难,行动亦受监视。面对如此重大打击,他苦闷难遣,一面从佛老思想中寻求解脱,一面到自然山水中寻求安慰。1082年7月和10月,他先后两次游黄州赤壁,写了两篇以赤壁为题的赋,抒发怀抱,依时间顺序,分别为《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

本文与《后赤壁赋》为姐妹篇,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作者以诗的语言,通过主客问答、水月譬喻,描绘景色,感慨历史,思索人生。它既表现了苏轼豪放旷达的胸怀情趣,也反映出他以酒乐排遗苦闷,消极颓放的一面。文中叙事井然有序,状景时丽如画,抒情豪兴酣畅,议论理趣兼备。通篇洋洋洒洒,纵横恣肆,表现出苏轼横溢的才情。

诗歌内容分析

此文的外有形式,似乎是一篇游记。开头就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事由。下面从出游到赏景、箫歌、怀古、伤今、议论、醉酒、天明,完全按时间顺序一路写来,所以“月出”起,以“东方既白”(日落)收。但细究起来,在时间这条外在线索之外,还有一条内在的情感脉络。作者此文并非以记游为主,而重在抒情议论。因此剖析此文的层次结构,更重要的是要把握人物的事情变化。文中主客两人的感情变化,经历了“乐――悲――喜”的过程。全文也就可以分为三层。

(一)一段写泛舟江面上生乐。

清风、明月、江水的描写,不但抓住应时之景的鲜明特征,创造宁静安谧的境界,勾出遗世独立之情,为下文的抒情议论作了铺垫。成为构成全篇艺术意境的主要物象。

(二)二、三段记叙泛舟江心,饮酒放歌的情景,因箫声呜咽而生悲。

1、“饮酒乐甚”发而歌(美人喻其理想)

2、由放歌引出客人倚歌而和的箫声。

用比喻、夸张、想像的手法,极写了萧声强烈的感染力,表达出浓重的凄清情调,借此抒发内心难以掩抑的哀愁,感情基调由乐而悲。

3、客人解释箫声“何为其然”。

用以客代答的形式,表达作者对现实人生的苦闷和迷惘。其中“渔樵于江渚之上”正是作者贬谪生活写照。

(三)四段抒写因得到解脱而复喜。

4、苏子对客人的批驳和安慰。(全文主旨所在)

1)以“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领起,驳客“羡长江之无穷”的议论。

2)以“且夫”一转,驳客“抱明月而长终”的感慨。

这段文字是写作者经过一番哲学思考,终于找到解脱苦闷的途径,即用旷达超脱的态度对待人生,在大自然怀抱中录求精神慰藉。

5、客人被苏子说服而转悲为喜。

“洗盏更酌”、“相与枕藉”将喜悦的心情化成了具体的生活画面。(与首段相呼应,但此时的乐,已是在领悟人生意义后的更高层次的愉悦。)

诗歌主题

文章通过泛游赤壁的所见所感,以及主客之间的相互辨驳,反映了作者由故作旷达到陷入苦闷,又由苦闷到解脱的思想过程,表现了他身处逆境仍热爱生活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重难点理解

1、理解文中的主客对话实质上反映了作者思想矛盾的两个对立方面。

文中继承并发展了赋体的传统表现手法:主客对话,抑客伸主。文中的主客对话,实则代表了作者思想中两个不同侧面的矛盾斗争。作者把政治失意的苦闷通过客来宣泄,把乐观旷达的情怀通过主来表现,主终于说服客,反映了其思想中积极的一面战胜了消极的一面,从而肯定了积极乐观的人生观。

2、具体说明作者从哪几个角度描写箫声,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从三个角度来描写:

一是直接描述箫声的凄凉哀怨;

二是描述箫声余音悠远绵长;

三是描述箫声的感人力量。

作者在描写箫声时用了比喻修辞,以细长的丝线来比喻箫声的余音悠长。

艺术特色

1、景、情、理融为一体。

文章虽从记游写起,但重在抒发人生感慨,辩论人生意义,故具有很强的抒情性和哲理性。作者采用了因景生情,借物喻理的高明手法,使景、情、理三者达到统一。

首段因景生情,但文中又借物喻理(水、月、风),即以这段写景为下文议论说理作形象、铺垫。第二段中客的议论,以“羡长江之无穷”扣住水,以“抱明月而长终”扣住月,以“托遗响于悲风”扣住风,虚无消极的人生观,其内涵就借具体的自然现象表达了出来。第三段苏子反驳也是以水和月作譬,深入浅出说明事物变与不变的道理。整篇文章,议论赋予了景物以微妙的哲理,写景使哲理呈现生动的形象,而抒情又成了文章的内在脉络。

2、采用对话手法,主客问答,抑客伸主

本文继承了辞赋常用的形式规范,即主客问答,抑客伸主,文中的客,其实是作者为展开辩论而虚设的人物,主客双方,代表着作者思想的两个对立面,最终主说服客,反映了作者复杂的人生观中积极面战胜了消极一面。

3、骈、散句交错使用,有整有散,错落有致,如行云流水般自然。

全文以散句为主,其中又穿插一些似对不对的偶句。如:“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颇有韵味悠长之感。有些句子,似散而实整,如“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其消长也;”有些句子,又似整而实散,如:“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后赤壁赋知识点归纳整理笔记篇二

中考语文知识点:古诗文必背知识点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知识点归纳:

1、本诗中把对朋友的真挚感情升华为哲理,写出四海之内有知心朋友,就是在天涯海角也还是近邻一样的亲近,说明知心朋友声息相通的两句诗;以全新角度阐明对离别的看法,饱含友情,让人胸襟豪迈爽朗的诗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2、用来形容人们在世界各地都有知心朋友,虽然远隔重洋,却如近邻一样亲近的诗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3、写送别的地点和友人要去的地方的诗句是: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4、拓展:高适《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与“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意境相似。

5、第二句中“望”的表达作用:一个“望”字将相隔千里的京城和蜀地联系起来,望中含情,表达了对友人沿途劳顿的担忧之情。

6、简要分析颈联的内涵(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7、“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成为千古名句,它告诉我们什么?

答:写出了友谊的`哲理,真正的友谊是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既是永恒的,也是无所不在的。

8、这首诗与其他送别诗的不同点是什么?

答:这首诗不同于其它送别诗,开辟了送别诗的新意境。一改以往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字里行间体现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高远的志趣和旷达的胸怀。

后赤壁赋知识点归纳整理笔记篇三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眉山(今属四川省)人。北宋的文学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宋仁宗嘉?二年进士,受欧阳修赏识。由凤翔府签判入朝,任监官告院,兼判尚书祠部。因政见与王安石不合,出为杭州通判。后知密州、徐州。元丰二年因乌台诗案被诬入狱,罪贬黄州。哲宗元?年间旧党当政,任翰林学士、知制诰。绍圣年间新党上台,又被贬惠州、儋州。徵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苏轼六十六岁北还,不久逝世。谥“文忠”。

苏轼兼长诗文词书画,为北宋一代文宗。苏文洋恣肆,议论纵横,想象奇特。其诗揭时弊,叹民生、抒胸怀,清新豪健,善用比喻夸张。苏词冲破男女之情、离别之愁的藩篱,怀古、感旧、记游、说理等题材无不可入词,开豪放派词风。但他的部分文学也流露出他保守的政治观点和游戏人生的消极态度。著有《苏东坡集》。

文体知识

赋:是汉代形成的一种文体,有“汉赋”之称,赋讲究词采、对偶、韵律和铺叙,常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有诗歌和散文特点。后来或向骈文方向发展,称为“骈赋”、“律赋”,或进一步散文化,称为“文赋”、“散赋”。“文赋”也是散韵结合,但散文意味颇重,特别是到了宋代,多以散文方法作赋,别具一格。

本文就是一篇文赋,是一篇记游散文。

背景简介

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推行新法,苏轼与之政见不合,被迫离京外放。1079年7月,朝廷中属新党的几个御史,抓拄苏轼所写的诗中讽刺新法的一些诗句,弹劾他愚弄朝廷,妄自尊大。于是宋神宗下令将苏轼拘捕入京,这就是北宋历的“乌台诗案”,后苏轼因其弟和许多大臣的多方营救,方免死罪。这年12月,苏轼被贬到黄洲,但任团练副使之职,名为朝廷命官,实是囚犯,生活艰难,行动亦受监视。面对如此重大打击,他苦闷难遣,一面从佛老思想中寻求解脱,一面到自然山水中寻求安慰。1082年7月和10月,他先后两次游黄州赤壁,写了两篇以赤壁为题的赋,抒发怀抱,依时间顺序,分别为《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

本文与《后赤壁赋》为姐妹篇,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作者以诗的语言,通过主客问答、水月譬喻,描绘景色,感慨历史,思索人生。它既表现了苏轼豪放旷达的胸怀情趣,也反映出他以酒乐排遗苦闷,消极颓放的一面。文中叙事井然有序,状景时丽如画,抒情豪兴酣畅,议论理趣兼备。通篇洋洋洒洒,纵横恣肆,表现出苏轼横溢的才情。

诗歌内容分析

此文的外有形式,似乎是一篇游记。开头就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事由。下面从出游到赏景、箫歌、怀古、伤今、议论、醉酒、天明,完全按时间顺序一路写来,所以“月出”起,以“东方既白”(日落)收。但细究起来,在时间这条外在线索之外,还有一条内在的情感脉络。作者此文并非以记游为主,而重在抒情议论。因此剖析此文的层次结构,更重要的是要把握人物的事情变化。文中主客两人的感情变化,经历了“乐――悲――喜”的过程。全文也就可以分为三层。

(一)一段写泛舟江面上生乐。

清风、明月、江水的描写,不但抓住应时之景的鲜明特征,创造宁静安谧的境界,勾出遗世独立之情,为下文的抒情议论作了铺垫。成为构成全篇艺术意境的主要物象。

(二)二、三段记叙泛舟江心,饮酒放歌的情景,因箫声呜咽而生悲。

1.“饮酒乐甚”发而歌(美人喻其理想)

2.由放歌引出客人倚歌而和的箫声。

用比喻、夸张、想像的手法,极写了萧声强烈的感染力,表达出浓重的凄清情调,借此抒发内心难以掩抑的哀愁,感情基调由乐而悲。

3.客人解释箫声“何为其然”。

用以客代答的形式,表达作者对现实人生的苦闷和迷惘。其中“渔樵于江渚之上”正是作者贬谪生活写照。

(三)四段抒写因得到解脱而复喜。

4.苏子对客人的批驳和安慰。(全文主旨所在)

1)以“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领起,驳客“羡长江之无穷”的议论。

2)以“且夫”一转,驳客“抱明月而长终”的感慨。

这段文字是写作者经过一番哲学思考,终于找到解脱苦闷的途径,即用旷达超脱的态度对待人生,在大自然怀抱中录求精神慰藉。

5.客人被苏子说服而转悲为喜。

“洗盏更酌”、“相与枕藉”将喜悦的心情化成了具体的生活画面。(与首段相呼应,但此时的乐,已是在领悟人生意义后的更高层次的愉悦。)

诗歌主题

文章通过泛游赤壁的所见所感,以及主客之间的相互辨驳,反映了作者由故作旷达到陷入苦闷,又由苦闷到解脱的思想过程,表现了他身处逆境仍热爱生活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重难点理解

1、理解文中的主客对话实质上反映了作者思想矛盾的两个对立方面。

文中继承并发展了赋体的传统表现手法:主客对话,抑客伸主。文中的主客对话,实则代表了作者思想中两个不同侧面的矛盾斗争。作者把政治失意的苦闷通过客来宣泄,把乐观旷达的情怀通过主来表现,主终于说服客,反映了其思想中积极的一面战胜了消极的一面,从而肯定了积极乐观的人生观。

2、具体说明作者从哪几个角度描写箫声,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从三个角度来描写:

一是直接描述箫声的凄凉哀怨;

二是描述箫声余音悠远绵长;

三是描述箫声的感人力量。

作者在描写箫声时用了比喻修辞,以细长的丝线来比喻箫声的余音悠长。

艺术特色

1、景、情、理融为一体。

文章虽从记游写起,但重在抒发人生感慨,辩论人生意义,故具有很强的抒情性和哲理性。作者采用了因景生情,借物喻理的高明手法,使景、情、理三者达到统一。

首段因景生情,但文中又借物喻理(水、月、风),即以这段写景为下文议论说理作形象、铺垫。第二段中客的议论,以“羡长江之无穷”扣住水,以“抱明月而长终”扣住月,以“托遗响于悲风”扣住风,虚无消极的人生观,其内涵就借具体的自然现象表达了出来。第三段苏子反驳也是以水和月作譬,深入浅出说明事物变与不变的道理。整篇文章,议论赋予了景物以微妙的哲理,写景使哲理呈现生动的形象,而抒情又成了文章的内在脉络。

2、采用对话手法,主客问答,抑客伸主

本文继承了辞赋常用的形式规范,即主客问答,抑客伸主,文中的客,其实是作者为展开辩论而虚设的人物,主客双方,代表着作者思想的两个对立面,最终主说服客,反映了作者复杂的人生观中积极面战胜了消极一面。

3、骈、散句交错使用,有整有散,错落有致,如行云流水般自然。

全文以散句为主,其中又穿插一些似对不对的偶句。如:“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颇有韵味悠长之感。有些句子,似散而实整,如“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其消长也;”有些句子,又似整而实散,如:“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后赤壁赋知识点归纳整理笔记篇四

下面是对我国历史上赤壁之战的知识讲解学习,希望给同学们的学习很好的帮助。

(七上p95—96)

孙权、刘备联军以少胜多打败曹操,赤壁之战后,曹操退回北方,不敢轻易南下。从此,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例:材料一:“曹操率大军南下,想消灭孙权、刘备统一天下,孙、刘联军利用曹军不习水战、连锁战舰的弱点,用火攻打败曹军。”

材料二:引用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1)这是描述的中国历史上哪次著名战役?答: 208年的赤壁之战。

3)要更详细的了解这次战役的情况,应从哪里去查询或查找资料?

以上对我国历史上赤壁之战知识的讲解学习,希望同学们很好的掌握,并在考试中取得理想的成绩,预祝同学们成功。

后赤壁赋知识点归纳整理笔记篇五

主客对答是赋体中传统的表现手法,主与客都是作者一人的化身。在这篇赋里,客的观点和感情是苏轼的日常的。感受和苦恼,而主人苏子所抒发的则是他超脱地俯察人与宇宙之后的哲学的领悟。前者沉郁,后者达观;前者充满人事沧桑与吾生有涯的感慨,后者则表现了诗人与大自然合而为一的心灵净化的境界。

但这种意蕴都不是藉抽象的灰色的言语表述,而是诉之于月下江游的眼前景物和由景物所引起的感触,因此才有强烈的感染力和渗透力。一方是由月夜江上想起曹操的诗句,由诗句联想起曹操兵下江南、横槊赋诗的英雄气概,进而产生了“千古风流人物”不免“浪淘尽”,空留山川遗迹的感慨,转而抱恨于人生须臾,江山无穷,登仙乏术的无可奈何;一方则顺手以眼前的江水与山月作比,以水的逝去而又长流、月的盈亏而又永生的现象,阐发变与不变、瞬间与永恒的关系,归结到人生应投入大化,方能超脱无谓的苦恼。这两方面的感情,包括人生苦闷和物我参透,当然都是苏轼在贬谪生活中的烦恼以及要求摆脱烦恼的旷达态度的表露。

后赤壁赋知识点归纳整理笔记篇六

“情、景、理”融合。全文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形成了情、景、理的融合。通篇以景来贯串,风和月是主景,山和水辅之。作者抓住风和月展开描写与议论。文章分三层来表现作者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首先写月夜泛舟大江,饮酒赋诗,使人沉浸在美好景色之中而忘怀世俗的快乐心情;再从凭吊历史人物的兴亡,感到人生短促,变动不居,因而跌入现实的苦闷;最后阐发变与不变的哲理,申述人类和万物同样是永久地存在,表现了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写景、抒情、说理达到了水乳交融的程度。

“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此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的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的对偶等方面的束缚,更多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念。散文的笔势笔调,使全篇文情郁郁顿挫,如“万斛泉涌”喷薄而出。与赋的讲究对偶不同,它相对更为自由,如开头的一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全是散句,参差疏落之中又有整饬之致。以下直至篇末,大多押韵,但换韵较快,而且换韵处往往就是文意的一个段落,这就使本文特别宜于诵读,并且极富声韵之美,体现了韵文的长处。

意象连贯,结构严谨。景物的连贯,不仅在结构上使全文俨然一体,精湛缜密,而且还沟通了全篇的感情脉络,起伏变化。起始时写景,是作者旷达、乐观情状的外观;“扣舷而歌之”则是因“空明”、“流光”之景而生,由“乐甚”向“愀然”的过渡;客人寄悲哀于风月,情绪转入低沉消极;最后仍是从眼前的明月、清风引出对万物变异、人生哲理的议论,从而消释了心中的感伤。景物的反复穿插,丝毫没有给人以重复拖沓的感觉,反而在表现人物悲与喜的消长的同时再现了作者矛盾心理的变化过程,最终达到了全文诗情画意与议论理趣的统一。

后赤壁赋知识点归纳整理笔记篇七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于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后赤壁赋知识点归纳整理笔记篇八

一、本课成语

1、沧海一粟:大海里的一颗谷粒,形容非常渺小。

2、正襟危坐: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地坐着,形容严肃或拘谨的'样子。

3、遗世独立:脱离社会,独自生活,不跟别人往来。

4、不绝如缕:像细线一样连着,差点就断了。多用来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

5、杯盘狼藉:形容宴饮后桌上凌乱的样子。

二、其他重点字词

七月既望(农历每月十六)

白露横江(笼罩)

纵一苇之所如(纵:任,如:往)

凌万顷之茫然(越过)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浩浩:广阔,辽远;冯虚:凌空、凭空)

渺渺兮予怀(悠远的样子)

倚歌而和之(倚:循,依;和:唱和)

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袅袅:形容声音婉转悠长,缕:细丝)

正襟危坐(端正)

方其破荆州(方,当)

固一世之雄也(本来)

哀吾生之须臾(片刻)

知不可乎骤得(骤:突然;骤得轻易得到)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曾:竟,连……都……;一瞬:一眨眼,比喻时间短暂)

而吾与子之所共食(共同享用,也作“适”)

相关范文推荐
  • 10-12 最新如何制定培训计划 初中生怎样制定学习计划(优质18篇)
    职业规划可以帮助我们合理安排职业生涯中的学习、工作和发展,提升整体职业素养。这些成功人士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成功的职业规划可以为个人的职业生涯带来巨大的改变。如
  • 10-12 最新磨课总结语(精选9篇)
    总结可以帮助我们系统地回顾和整理所学的知识,加深记忆和理解。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学期总结范文,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示和借鉴。磨课总结语篇一参与磨课学习这一专题以
  • 10-12 2023年状元祝贺词八字(模板6篇)
    通过参考范文范本,我们可以了解到一些优秀作文的结构和内容特点。针对家庭教育的问题,我建议家长和孩子之间要加强互动和沟通,建立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状元祝贺词八字篇
  • 10-12 大学生乡村振兴社会实践心得感悟总结 大学生乡村振兴社会实践心得体会(优秀8篇)
    知识点总结可以帮助我们发现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点,有助于针对性地进行复习和强化训练。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优秀学习总结,供大家参考和学习。大学生乡村振兴社会实践心得
  • 10-12 2023年安全消防自检自查报告(汇总10篇)
    整改报告是对过去工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批评的一种方式,有助于我们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实践报告是对实践活动的一种记录和反思,通过分享实践报告,我们可以互相学习
  • 10-12 2023年自我评价要素(实用9篇)
    在面对问题和困惑时,我们可以通过提出意见建议来推动事情的发展和解决难题。接下来是一些常见岗位职责的案例,供大家参考。自我评价要素篇一大学生活行将结束,在毕业之际
  • 10-12 2023年银行保安年度个人工作总结 银行个人年度工作总结(实用17篇)
    统计可以通过收集、整理和解读数据,揭示问题的本质和变化的趋势。如果你对写月工作总结感到迷茫,不妨看看以下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总结范文。银行保安年度个人工作总结篇一2
  • 10-12 2023年小学三年级语文质量分析报告(实用9篇)
    通过实践报告的写作,我们可以将实践中的知识和经验传递给他人,促进经验的共享和团队的学习。竞聘报告的范文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如何组织和展示自己的优势。小学三年级语
  • 10-12 学生的自我评价(模板8篇)
    意见建议的作用在于提供新的思路和建议,为问题的解决提供帮助。在自我介绍中,我们可以参考一些成功人士的经验,为自己的写作提供参考。学生的自我评价篇一作为学生,要不
  • 10-12 最新致运动会铅球运动员的加油稿(优秀8篇)
    个人简历是一种有效的自我推销工具,通过简洁、清晰的文字能够准确地传达自己的能力和优势。请您参考以下范文,合理调整和概括您的岗位职责,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致运动会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