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心得>2023年民俗民风评语 民俗民风实践心得体会(通用20篇)

2023年民俗民风评语 民俗民风实践心得体会(通用20篇)

时间:2023-10-12 12:25:12 作者:FS文字使者2023年民俗民风评语 民俗民风实践心得体会(通用20篇)

阅读范文范本可以提高我们的审美眼光,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优秀的文章。下面是一些精选的自我介绍范文,它们结构清晰、表达流畅,或许能给你提供一些建议。

民俗民风评语篇一

民俗民风是一个国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民精神文明的体现。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了解、遵循和传承民俗民风是每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通过参与民俗民风的实践,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它的重要性和意义。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来谈谈我的实践心得体会。

首先,参与民俗民风实践使我了解到了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作为一名现代人,我们生活的社会是快节奏的,物质追求盖过了情感与精神的需求。但是通过参与民俗民风的实践,我发现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思想、价值观与生活态度依然深入人心。比如,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中,有很多与家人团聚,传递友爱与幸福感的仪式和习俗,这些都是在原始社会中形成并世代传承下来的民俗民风。通过对这些习俗的实践,我认识到了传统文化的珍贵之处,明白了自己作为传承者的使命。

其次,在民俗民风实践过程中,我体验到了文化交流的魅力。在现代社会,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接触到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文化,而且这些文化之间也经常发生交融和碰撞。通过参与民俗民风实践,我不仅可以了解自己国家的传统文化,还可以与其他国家、其他地区的文化进行交流与对比。这种交流不仅丰富了我的视野和知识,还使我更加开放和包容。我认识到每个民族、每个地方都有独特的文化,并且每种文化都值得我们去尊重与学习。只有通过交流与对话,我们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我们的民俗民风。

最后,参与民俗民风实践让我感受到了社区的凝聚力和归属感。民俗民风是一个地区、一个社群的文化特征,它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通过参与民俗活动,我感受到了社区的温暖和凝聚力。在一起制作传统食物、举办传统庆典、开展传统游戏等活动中,我与邻居、朋友们共同享受着民俗民风带来的乐趣与快乐,感受到了大家彼此的关心和支持。这种凝聚力和归属感不仅可以让我们更加融入社区,也有助于促进社区的和谐与稳定。通过参与民俗民风实践,我懂得了社区的重要性,明白了自己在社区中的地位和责任。

综上所述,通过参与民俗民风实践,我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体验,也开阔了自己的视野和心胸。我明白了传承和发展民俗民风的重要性,也感受到了文化交流和社区凝聚力的魅力。作为一个公民,我将继续积极参与民俗民风的实践,努力传承和发展我们的传统文化,为构建一个更加和谐、文明的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民俗民风评语篇二

令人期盼的新年马上到了,大家是不是很激动呢?因为新年好玩的有很多。

还有孩子们最喜欢的放鞭炮,那“噼噼啪啪”的响声让我们感觉很开心。所以,放鞭炮也是必不可少的新年习俗。

过年玩的时候把“腰包”花扁了,怎么办呢?不用担心,有压岁钱呢!相信你一定会有不少收获。可是,有些家长要帮孩子保管,我觉得这样是不妥当的,压岁钱本来就是给孩子的,否则,孩子会被“岁”这个妖怪抓走。

新年还要贴春联,贴春联是为了增加节日气氛。此外还要贴门神等等。但你们知道贴“福”的时候为什么要倒着贴吗?因为这个意思是福“到”了。

现在新年又多了一项活动,就是大名鼎鼎的新年联欢晚会。为了看这项节目,常常要付出熬夜的代价。不过很值,因为新年联欢晚会可是非常精彩的。

嘻嘻,相信大家想起了以前过新年的时候许多好玩的事吧,那就让我们共同期待今年的新年吧!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民俗民风评语篇三

民俗民风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独有的文化特色,体现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传统习俗。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通过实践的方式去感受民俗民风的魅力。在我参与的一次民俗民风实践活动中,我深刻体会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与价值。

第二段:传统文化的价值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精神财富,是人们的身份认同和文化根基。它记录了过去人们的生活方式、信仰体系和智慧思想,是我们根深蒂固的文化基因所在。通过实践的方式去感受传统文化,我们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体验其中的智慧与魅力。在我参与的民俗民风实践中,我亲眼目睹了精心制作的传统乐器、独特的民间舞蹈和热情的民间戏剧表演,深刻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瑰宝之美。

第三段:实践的重要性

实践是学习和感受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通过实际参与,我们不仅能够了解到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还能够亲身体验其中的艰辛与乐趣。在民俗民风实践中,我学会了制作传统手工艺品,亲手参与到传统的节日庆典中,与当地的老人们一起唱歌跳舞,感受到岁月流转中传统文化永恒的魅力。实践使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也让我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有了更加坚定的决心。

第四段:实践中的收获

民俗民风实践使我受益匪浅。通过实际操作,我不仅学到了技能,还培养了耐心和细心的品质。制作传统手工艺品需要耐心和细致的心思,只有细致入微的工作才能保证手工艺品质量的优良。在与老人们一起参与传统活动中,我学到了尊重前辈的品质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实践使我成长,也让我深刻体会到自己作为一名传统文化的传承者的责任和使命。

第五段:结语

通过民俗民风实践活动,我不仅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传统文化的价值与魅力,也有了更多的实践经验和收获。传统文化承载着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的瑰宝。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我们有义务和责任传承和保护好这份瑰宝。只有通过实践,不断学习和感受,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将其融入现代生活中,使其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让我们共同努力,让传统文化在我们的生活中继续绽放光彩。

民俗民风评语篇四

在当今社会,尽管现代科技的发达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传统的民俗民风仍然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民俗民风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底蕴,它不仅代表了一个国家的历史,还反映了一个民族的传统习俗和价值观念。作为一个现代人,我认为传承和弘扬民俗民风是我的责任和使命,因此我积极参与了一次民俗民风实践活动,并从中受益匪浅。

第二段:参与经历

我参与的民俗民风实践活动是一个传统的节日庆典,这个庆典每年都会在我所在的城市举行。活动期间,我和其他志愿者一起参与组织和准备各种活动,包括传统舞蹈表演、手工艺品制作、传统游戏等。除此之外,我还有机会观摩了许多传统仪式和习俗,比如家庭祭祀和传统婚礼。这次活动不仅让我亲身体验了传统文化,还让我更加了解了自己所在城市的历史和文化传统。

第三段:收获与体会

通过参与民俗民风实践活动,我收获了许多宝贵的体验和感悟。首先,我深深感受到了传统文化对人们的凝聚力和认同感的重要性。在庆典活动中,我看到无论是老人还是小孩,大家都怀着喜悦和兴奋的心情积极参与,这种团结和融洽的氛围让我倍感温暖。其次,我发现传统文化的价值在于它的独特性和多样性。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传统习俗和节日,这些传统不仅丰富了民族文化的内涵,也体现了不同地域的特色和个性。最后,我意识到传承和弘扬民俗民风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努力。只有通过实践和参与,我们才能更加深入地了解传统文化,同时也能为它的传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四段:启示与思考

参与民俗民风实践活动让我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我开始思考,如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结合,如何让年轻一代更加喜爱和参与传统文化,如何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并保持其独特性。我相信,只有通过创新和变革,传统文化才能与时俱进并传承下去。我们应该积极提倡传统文化教育,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同传统文化的价值。同时,政府和社会各界应该加大对民俗民风保护和传承的力度,为传统文化的发展提供更好的环境和机会。

第五段:总结

民俗民风实践是一个重要的教育和体验方式,通过参与实践活动,我们可以不仅了解传统文化,还可以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认同感。尽管现代化的进程给传统文化带来了许多冲击和挑战,但只要我们坚守初心,传承和弘扬民俗民风的任务仍然充满希望。作为年轻一代,我们应该牢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将它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同时也积极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为我们的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做出贡献。

民俗民风评语篇五

我的家乡――宁乡,这座小县城位于湖南省长沙市的西部,那里一切平凡,不出众,但家乡的闪光点却总是引人注目。其中祖先世代相传的民间传统习俗是其中的亮点之一。节日气氛最能体现传统习俗的魅力。我们这里的第一个节日是春节春节不到,家家户户进入除夕都会接连杀猪。奇怪的是,在农村杀猪后,会对村民们大吃一顿。在我家乡除夕,我一定会吃鸡、鱼、肉等三道菜。鸡应该是公鸡春节以后的另一个高潮无疑是元宵节。元宵节吃元宵当然是不可缺少的。柔软的白脸裹着芬芳美味的三明治,咬了一口,甜美的黑色芝麻糊流入嘴里,慢慢融化在嘴里。

元宵节,什么事都围着“圆”当然不能开灯。家乡有持续多年的习俗――灯会。每到正月14、15日晚上,步行街、行政中心总会亮起“不睡觉”的红色灯笼,为家乡增添亮丽的风景线,因此每次灯会、现场都挤满了人,可谓人山人海。所以,当我到达的时候,我非常无助。……我的家乡虽然是一个小县城,但有着数千年深厚的文化底蕴,包含着祖先传承下来的民风习俗,为中国增添了世界上唯一的地方特色。

民俗民风评语篇六

在我们大中华五十六个民族地区,有着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与丰碑,民风民俗中的建筑群一直让我惊叹不已,比如土楼就是其中之一。

土楼的特点是防火防盗,拥有“一座住百户”的惊叹统计,他的直径约80米,高20米,在一层一层土楼的包围之下,真像是中国式的城堡。

土楼的由来是因为有一个人,在山中看见了圆形平地,于是,用一砖一瓦建造了这了不起的建筑。这个建筑一造出来就震惊全国。还曾有个笑话:曾经美国来了一群特工,看了这个围屋,觉得像导弹发射台,于是便潜入进去,想在屋内探个究竟。后来结果就可想而知了,不仅没有发现导弹,还被领导骂了一顿,因为他们的.历史知识不渊博。

南方的土楼很接地气,楼中有喽,家家相连,户户相接,亲如一家。其建筑结构奇特,圆楼外左右有对称的半月形馆相辅,外观建筑恰似一顶封建官吏的乌纱帽,主体是以我国神奇的八卦楼所布局,中华五千年为之骄傲。上次我去福建,就亲自看了围屋“土楼”。我看见的就是一个高大的圆圈,走进大门,首先,人还要绕一圈才能进入住处,住处里到处沉浸着历史悠久的气味,黄土坡砖一直经久不衰。

民俗文化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强烈地显示着我们这个民族独有的生活特征,历史建筑永垂不朽,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民俗建筑――土楼,让我们踏上民俗之旅,走进中国传统文化寻找祖国文化的根源!

民俗民风评语篇七

傣族以大米为主食,最具特色是竹筒饭。制作方法是将新鲜的米装进竹筒后加水,放在火上烧烤,吃起来清香可口。

宁德是全国最大的畲族聚居地,畲族人口达16万,约占全国畲族人口的1/4。畲族人民勤劳俭朴、能歌善舞,他们独特的民族传统及生活习俗是当地独特的景观。

畲族妇女通常梳凤冠云髻,穿绣花滚边襟衣衫,称为“凤凰装”。男女都喜唱山歌,尤其逢年过节更是会通宵达旦地对歌,具有开朗乐观的精神。畲族婚礼更为奇特,新娘出嫁时一定要边哭边唱地离开娘家,这也是“哭嫁”之一种;拜堂的时候,新郎要下跪而新娘却不跪;闹新房时会有男女对歌的精采节目,十分热闹。

此外,宁德地区还有独特的传统艺术,有霍童线狮、香龙、铁机、北路戏等,其中以霍童线狮最负盛名,它是一种近似提线木偶的民间文娱活动,独具地方特色。

满族主要分布在东北三省,尤以辽宁最多。少数聚居在一些大中城市。清代以来,由于满汉长期杂居,满族与汉族差异逐渐缩小。在中华民族的发展进程中,满族在政治、文化、科学领域里涌现了一大批优秀人才。

满族信奉萨满族,以后还信奉佛教。

满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满语属阿尔泰语系。17世纪40年代后,满族普遍使用汉语和汉文,现在只有黑龙江的少数老人会说满话。

满族的禁忌:满族最突出的忌读是不准杀狗、不吃狗肉,不戴狗皮帽子,不穿带狗皮袖头的衣服;在满族人家里做客,不要当着主人的面赶狗,更不能说狗的坏话,否则主人会认为你是当面侮辱他,会不客气地下逐客令。还忌讳打喜鹊和乌鸦。以西为上,特别忌讳一般人尤其是青年人坐西炕,更忌讳妇女在西炕上生孩子。忌在索罗杆(神杆)上拴牲口。祭祖时大门口挂放的谷草是为祖先的马匹准备的,忌孕妇、寡妇和戴狗皮帽子的人接触。

民俗民风评语篇八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各具特色的节日习俗,就拿藏族来说。藏族的'民风民俗散发出淡淡的清香,吸引着我们。

藏族最具特色的节日是雪顿节是每年藏历六月底七月初,是西藏传统的节日。在藏语中,“雪”是酸奶的意思,“顿”是“吃”、“宴”的意思,雪顿节按藏语解释就是吃酸子的意思,因此又叫“酸奶节”。虽然酸奶我们都吃过,但藏族人民却还是把这个加入了民俗的行列中。

“雪顿节”是藏族人民最快乐的一个日子,在这天人们都在吃酸奶,还在一起比赛呢。瞧,这摆放酸奶的桌子一眼望不到头,人们都争先恐后地来到桌子前,每个人都有三十个碗,碗里盛满了酸奶,看谁在最短的时间里喝完这么多酸奶。来参赛的人有老人、中年人、青年人、小孩,各色各样的人都有。人们来参加比赛并不是为了吃的,而是为了使场景更热闹点,让别人更开心一点。

藏族的民风民俗有吃有喝有玩,真是有趣极了。

我们国家地大物博,56个民族,像56朵花点缀在祖国各地,不同的习俗,不同的语言装扮着祖国。

先说说蒙古族吧。蒙古族也叫马背上的民族,他们不仅喜欢骑马,也喜欢喝奶茶。在风吹草地现牛羊的草原上吃着羊肉,喝着奶茶,拉着马头琴,过着美好的生活!

民俗民风评语篇九

我们的五十六个民族都有不同的民族习惯,我们要尊重他们的民族习惯。

我国某些少数民族还有忌食的习俗,如游牧民族忌食狗肉;藏族忌食鱼类;穆斯林忌食猪肉等,我们要尊重他们的习俗。

在我国少数民族中,从事农业生产的占大多数,他们虽然都以粮食作物为主食,但饮食习惯不尽相同。北方的朝鲜族、回族,新疆的维吾尔族和南方大部分民族主要食用粳米,而傣、侗和水族等嗜食糯米。居住在高原、山区以及北方平原地区的民族主食品种繁多,五谷杂粮俱食。在食品做法上,各民族之间也不完全相同。佤族、黎族喜欢用竹筒做饭,做出的饭带有新竹的清香;流动性较大的游牧民族常以青稞、燕麦等做成炒面;广西山区的瑶、侗等族爱吃用油炒后泡开的茶叶加盐煮成浓汤,然后冲泡炒大米花和炒黄豆的“大油茶”;新疆少数民族将面粉、玉米或高梁面烘烤成馕(波斯语“面包”之意)作为日常主食;他们还特别喜欢吃“帕罗”,这是一种用羊油、羊肉、葱头、胡萝卜、葡萄干等做的甜米饭,用于捏团抓食,通常被人们称为“抓饭”,此外,新疆维吾尔族的烤羊肉串、朝鲜族的冷面和回族的炸馓子,也都各具特色。这些少数民族现在在生活中已经很少见到了,所以,我们在大街上很少看见过少数民族的风味小吃。

我们要尊重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让他们更好地生存下去!

民俗民风评语篇十

吴川是一个泥塑多的地方。

梅菉泥塑起源于瓦窑村。瓦窑村始于唐朝(公元618年),开基祖姓廖,从佛山石湾迁徙而来,佛山石湾精湛的陶瓷工艺从此也传入吴川。唐朝中期,有一年元宵,有个陶工随手用陶泥捏起一座小型泥塑玩,想不到竟吸引了不少观众,后来别的陶工也来凑热闹。这就无形中成了元宵泥塑展览。从此,泥塑这一民间艺术断断续续经历了唐、宋、元三个朝代。到了明朝洪武年间,皇帝派遣官吏四出挑选美女进宫寻欢作乐,民间百姓对此无不怨声载道。于是,梅菉头村的群众便乘闹元宵之机,特地造了一套丑化皇帝与皇后的泥塑。其特点是:人像的眼大、肚大、脚大、乳大、耳大。果然触动了官府衙门,竟派遣大批衙差,声言要抄斩全村百姓。后来,炮制这套泥塑的为首者便出灭辨解道:“皇上眼大看得准,肚大有福份,脚大乾坤,乳大养子民,耳大听民音,这为何不妥?”这帮趋炎附势的官兵听了无言可答,只好罢休。此后,当地群众对“造泥塑”、“看泥塑”、“评泥塑”的兴趣更浓,热情更高。这便成了当地居民闹元宵的一项主要内容。随着岁月的流逝,“泥塑”作品的题材也不断有新的发展。

原先大都取材于神话传说的“盘古开天辟地”、“女祸炼石补天”,“嫦娥奔月”、“哪咤闹海”、“八仙过海”或取材于历史戏曲的“三顾茅庐”、“七郎打擂”、“平贵别窑”等,进而发展到取材于现实生活的“金杯献给祖国”、“军威震敌胆”、“向四化进军”等多样化题材。

若从“泥塑”制作工艺来看,逐步也不断有新的发展。过去,老是用稻草竹篾绑“树杆”作“泥塑”支架,如今已被“铁线扎钢筋”所取代了。有的群众还别出心裁地搞“活泥塑”,只要来人轻轻按一下机关,小舞台上的“书生”就可吹箫弹琴,又可启步运行;“公主”既可眉来眼去,又可翩翩起舞;何去何从也跟着拧起罗伞,确是造型逼真,栩栩如生。有的“胖娃娃”塑像还神气活现地当着观众的面“嘶嘶嘶”地拉起“小便”来。原来,这些巧夺天工的“泥塑”已被制作者搞成“电动化”了。

民俗民风评语篇十一

老家那边有一个习俗,就是除夕夜垒旺火。垒旺火是什么呢?就是……其实呀,我也不太明白,还是看看爷爷和爸爸怎么弄吧。

首先,爷爷搬来几块大砖块,围成一个圈,接着,抓了一把枯草铺在圈里。我想:这枯草肯定是用来当燃料,用来点火的吧。正想着,又看见爸爸从后院搬来几块又大又平整的炭块。咦,这是要干什么呢?我赶紧睁大眼睛仔细看,只见爷爷和爸爸把炭块横放在转上,也围成一个圆圈,就这样一层一层往上垒,垒到高约一米时,他们停了下来。我疑惑的想:难道这样就垒完了?哈!原来不是,爷爷拿起斧子,劈了几根柴,放进了炭块堆得圆心里,把圆心填满后继续垒炭块,不过是越向上圆心越小,最后,用一块炭堵住圆心,便成了塔状,比我还高。我围着旺火转了几圈,又发现一个细节,那就是在旺火的最顶端压着一张红纸条上面写着什么呢?我瞧了半天,才看清楚“旺气冲天”这四个金灿灿的小字。

这时,爸爸走了过来,说:“你一定很想知道旺火的来历吧?”“嗯,对呀,爸爸,你快给我讲讲吧!”“好吧。旺火呀,传说是人们当年对付一种叫‘年’的怪兽时所用的,因为这种怪兽最怕火和鞭炮声,人们为了驱赶‘年’,就想出了一个办法:每逢春节它来的时候,就放鞭炮、垒旺火,‘年’看见了,便再也不敢来了,于是这个习俗就流传了下来,直到今天。”“哦,原来如此。爸爸,那垒旺火又有什么意义呢?”我刨根究底的问。“你看见旺火上压的纸条了吧,垒旺火就是图个吉利,想旺气冲天,旺火垒得越高就说明主人的期望越高。”爸爸像个小老师,认真的给我讲着。

“哦,明白了。”怪不得要挂张红纸条呀!爸爸给我上的这一课,让我了解了旺火的来历、意义,让我对民间的民俗有了更多的认识,真是一举两的呀!

民俗民风评语篇十二

汉族丧葬旧的传统是讲究重殓厚葬,并且夹杂着许多迷信的习俗。汉族自古盛行棺木土葬,葬礼隆重,分殓、殡、葬三个阶段进行。

殓,就是给尸体穿衣下棺。人初死入殓前要给死者招魂、沐浴。殓分小殓和大殓两步。小殓是给尸体裹衣衾,一般用布帛,富庶人家用丝绸,有的皇族用玉衣。大殓是把尸体装进棺材。棺材称“寿材”,男棺刻有“寿”字,女棺刻有“福”字,有的则刻以“福禄寿”三字的合写体。小殓时还要把米放在死者口中,富庶人家含璧、珠等,皇族含玉,近代则含一银元,均称之为“饭含”。大殓时往往随殓一些物品,一般人有衣、被及日常用品等物,富庶人家及皇族随葬物品繁多且贵重。

殡,就是入殓后停柩于殡宫,殡期长短不一,少则3日,多则30天,主要由奔丧者而定。古代多停棺3个月而葬,至多达7个月。汉族传统习俗,父母死亡,儿女必奔丧,否则为不孝。而亲朋好友将来哀悼祭奠死者,称之为“吊丧”或“吊唁”。奔丧者均要丧服。古代汉族丧服分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织麻五种,称为“五服”,用粗、细不同的麻布制成,按亲疏关系不同而穿不同的丧服,称为“披麻戴孝”。近代多用白布做丧服。现代城市一般兴胸佩白花,臂戴黑纱。

葬,就是掩埋死者遗体,即棺木入土。旧俗入葬前往往要看风水、择坟地,谓“择吉地”。送葬又叫出殡。送葬时,古代汉族一般是“孝子”在前执绋,挽柩者唱挽歌。挽歌到近、现代演变为哀乐。亲朋好友写挽词或挽联送葬,到近、现代又演变成送花圈,花圈上写挽联。

古有以人殉葬的习俗(主要是近亲、近臣和近侍,至清朝人殉仍有遗存),后逐渐以陶俑代之,到近代则以纸扎人像伴葬。

葬礼以后,有做七、断七、百日、周年等追悼仪式,并将牌位送归祠堂,这已从葬礼时对人的仪礼转为对“鬼灵”、“祖灵”的仪礼。

另外,汉族还有“归葬”的习俗,就是将死于他乡的遗体归葬原籍。

丧事期间,死者亲属要穿孝服,在灵堂守灵。中国古代礼制,把孝服按与死者血缘关系的亲疏分为五等,在现代汉语里还有“五服”这个词,表示血缘关系的远近。孝服用白布做成,这与西方民族穿白衣做礼服的习俗大不相同。清朝时有一英国人第一次到中国来,遇到出殡的队伍人人穿白色衣服,而神情却痛苦悲哀,觉得十分奇怪。在古代,出殡时有人唱挽歌,晋代大诗人陶渊明生前就为自己写过《挽歌诗》三首。后世的挽联、挽幛就是从古代的挽歌演变而来的。

丧葬仪式规模大小与死者的地位身份密切相关,在封建社会对不同地位身份的人丧仪都有严格的规定。王公贵族、富豪之家常以规模宏大的丧仪来炫耀自己的权势。《红楼梦》里写宁国府死了秦可卿,所用棺材价值数千两银子,由二、三百名和尚道士念经,出殡时的队伍“浩浩荡荡,压地银山一般”。而穷苦百姓连起码的温饱尚且达不到,自然也就谈不上“重殓厚葬”了。有时甚至只能用一片席子包裹一下尸体,草草埋掉。

尊长死后,子孙要在家守二十七个月,其间停止交际和娱乐,做官的也必须离职回家守孝,以表示对尊亲的哀悼,称“守制”。

民俗民风评语篇十三

吴川是一个泥塑多的地方。

梅蒂泥塑起源于瓦窑村。瓦窑村始于唐朝(公元6),开基祖姓廖,从佛山石湾迁徙而来,佛山石湾精湛的陶瓷工艺从此也传入吴川。唐朝中期,有一年元宵,有个陶工随手用陶泥捏起一座小型泥塑玩,想不到竟吸引了不少观众,后来别的陶工也来凑热闹。这就无形中成了元宵泥塑展览。从此,泥塑这一民间艺术断断续续经历了唐、宋、元三个朝代。到了明朝洪武年间,皇帝派遣官吏四出挑选美女进宫寻欢作乐,民间百姓对此无不怨声载道。于是,梅?头村的群众便乘闹元宵之机,特地造了一套丑化皇帝与皇后的泥塑。其特点是:人像的眼大、肚大、脚大、乳大、耳大。果然触动了官府衙门,竟派遣大批衙差,声言要抄斩全村百姓。后来,炮制这套泥塑的为首者便出灭辨解道:“皇上眼大看得准,肚大有福份,脚大乾坤,乳大养子民,耳大听民音,这为何不妥?”这帮趋炎附势的官兵听了无言可答,只好罢休。此后,当地群众对“造泥塑”、“看泥塑”、“评泥塑”的兴趣更浓,热情更高。这便成了当地居民闹元宵的一项主要内容。随着岁月的流逝,“泥塑”作品的题材也不断有新的发展。原先大都取材于神话传说的“盘古开天辟地”、“女祸炼石补天”,“嫦娥奔月”、“哪咤闹海”、“八仙过海”或取材于历史戏曲的“三顾茅庐”、“七郎打擂”、“平贵别窑”等,进而发展到取材于现实生活的“金杯献给祖国”、“军威震敌胆”、“向四化进军”等多样化题材。

若从“泥塑”制作工艺来看,逐步也不断有新的发展。过去,老是用稻草竹篾绑“树杆”作“泥塑”支架,如今已被“铁线扎钢筋”所取代了。有的群众还别出心裁地搞“活泥塑”,只要来人轻轻按一下机关,小舞台上的“书生”就可吹箫弹琴,又可启步运行;“公主”既可眉来眼去,又可翩翩起舞;何去何从也跟着拧起罗伞,确是造型逼真,栩栩如生。有的“胖娃娃”塑像还神气活现地当着观众的面“嘶嘶嘶”地拉起“小便”来。原来,这些巧夺天工的“泥塑”已被制作者搞成“电动化”了。

吴川真有趣!

民俗民风评语篇十四

今天,我们畲族将举行四年才一次的隆重庆典活动。

在祖厝里,有许多摆桌:有生猪、生羊、鸡鸭、兔子,还有许多用黏土制作成神仙模型,还有酒,衬托着五彩缤纷的彩灯,还有红龟。有一只红色的大乌龟,背上背着几只小乌龟,它可不是一种动物,而是里面包豆沙的乌龟型的甜食,猪和羊的嘴巴里都咬着一颗橙或苹果。

晚上十点左右,最引人注目的“烧龙船”准备开始了,这是一艘很大的木头船,经过装饰,就像一艘正在风平浪静的湖上行驶的船。

路上的鞭炮声震耳欲聋,天上的烟花很美,散开的烟就像一只张牙舞爪的大章鱼,跟其它的烟融为一体。

到了沙滩,举龙船的人把龙船从推车上举下来,不时的喊“一二三!”他们缓缓移动,终于把龙船抬到了沙滩。

有些人拿了一大堆的“寿金纸”堆起来,就像一座小山,有一根像柱子长的大香,我们这里的人都做成剑的样子,大约有二人半的高度。

开始烧船了,在烈焰下,我的脸热得要命,“寿金纸”在空中飘来飘去,果然是壮观又名不虚传在庆典。

龙船在皎皎的月光下继续燃烧。

我不会忘记这个热闹的日子――农历十月十八日。

民俗民风评语篇十五

元旦,几个热情的学生驱车把我拉到了远郊的一个村庄里。在一家比较富有的农户的热炕头上,围坐在矮方桌边,我美美的饱餐了一顿二十余年未曾入口的杀猪菜。品尝着那特有的农家风味的杀猪菜,耳听着学生和老乡们的欢笑声,儿童时代的生活场景又清晰的浮现在了脑海中......

我出生在吉林农村,儿童时代是在乡下度过的,对东北农村过年的一些习俗有着非常深刻的美好记忆。这些习俗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日后的生活态度和思维习惯。杀年猪、吃杀猪菜便是这些习俗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在东北农村,劳累了一年的农民多选择在腊月二十三过小年这一天杀年猪、吃杀猪菜,并由此揭开农历大年的序幕。从小年杀年猪吃杀猪菜过后,依次是年三十除夕吃年夜团圆饭、大年初一吃饺子、正月十五吃元宵闹花灯,再到二月二吃猪头,传统的.农历过大年是要持续一月有余呢。

杀年猪的过程比较复杂,持续的时间也较长,一般得花费一个上午、好几个人力来处理这只年猪。早上,天刚麻麻亮,主人便起来做杀年猪的各项准备工作了。在杀猪师傅的指挥下,几个年轻小伙子合力把饿了两顿、肚子空空、肠胃得到清理的年猪按倒捆好,然后放在一个长条板凳上面,并在猪身下放一个大木盆。杀猪师傅手中握着一只尺把长的擒刀,非常熟练的从猪的下脖捅进去,一刀至心,绝不用第二刀。刀出猪毙,血从伤口流到了大木盆中。杀猪师傅用棍不断的搅拌流出的猪血,不使其凝固,以便一会用来灌制血肠。院内炉灶中木拌子燃着熊熊的火,大锅中的水也已经哗哗的翻开了,整只猪被放入了滚水中。翻了几个滚后,杀猪师傅在猪腿上割了个小口,然后用长铁钎插入小口中,左右搅动,将皮肉略微分离,再用气桶向小口中打气。随着气体的不断进入,猪的身体也开始膨胀起来。等猪身完全膨大后,杀猪师傅开始用刮刀退毛,刮刀所过之处,皮肉一片雪白。最后,整只猪变成了一个白白胖胖的大肉桶。在屋里的一个大案板上,杀猪师傅开始了他的解猪过程。杀猪师傅先把猪身从头至尾在肚子这面用刀分开,然后小小心翼翼的把猪的心、肝、肺等五脏取出,再格外小心的把肠肚等下水取出放入盆中。取出这些内脏后,杀猪师傅才哗然响然的把猪身上的肉按部位分割成数大块。最后一道工序是洗猪肠,这是一个很脏又很费力费心的活,要求非常高,既要洗得干净又不能把猪肠弄破损,十足的技术活。

年猪宰杀整理完毕以后,杀猪师傅还得配合厨师炖制各类杀猪菜。可以说,杀年猪这一天,最忙碌、最重要、最有权威的人无疑就是杀猪师傅了。在过去,一个甚至几个村才有一个杀猪师傅,所以年关将近,正是杀猪师傅最忙碌的时候。在平时,杀猪师傅无论走到哪里,都被乡亲们另眼相看。

虽说杀猪菜上不得大雅之堂,但却极具东北特色,深得东北人民的喜爱。东北地域宽广,不同地区的杀猪菜也不尽相同。但以下一些菜肴是公认的能够反映东北特色的,哪家杀年猪一般都会炖制的杀猪菜:烩酸菜,蒸肉,拆骨肉,白肉血肠,蒜泥血肠,溜肥肠,溜苦肠,炒猪肝,猪肉炖粉条,猪皮冻等等。这些菜的显著特点是:肉多,片(块)大,量足,烂糊,肥而不腻,鲜美可口,香味四溢,热气腾腾。吃杀猪菜时,主人总是要把村里德高望众的老人、村里的干部、没有杀年猪的左邻右舍以及亲戚朋友请到家中来,共同享用这一年中不多见的美味佳肴。

一般要到下午两三点钟各种菜肴才能做熟弄好,主人和客人也才能依次落座。在主人致完开场白后,男女老幼兴高采烈的拿起了手中的筷子,伸向杯盘碗碟中的各式菜肴,品尝杀猪菜的过程才真正开始。人们一边吃着喷香的菜肴,一边谈论着过去一年中发生的奇闻异事;同时也猜测着来年的气候、收成以及国家的政策,高声宣布着自己的看法和预感。品尝杀猪菜的热炕头,是村民们各抒己见,阐述自己主张的最好讲坛;同时,它也是乡亲们尽情抒发豪情、表达内心喜悦的最佳场所。在这里,人们可以无所顾忌,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说高兴了还可以喊几嗓,唱一段,痛痛快快的的说出心里话。在农家烧酒的熏烤下,人们的兴致久久不减,猜拳行乐的呼喊声持续不断,吃杀猪菜的过程也往往要沿续到天黑透以后。在回家的路上,喝多了的村民们还不断的大声辩论着,探讨着,呼喝着......

改革开放三十年后的今天,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早已是今非昔比,以白肉血肠、烩酸菜、蒸肉为代表的杀猪菜也走入了千家万户。现在,城市的街头时不时的就可以看到以杀猪菜为主打菜的酒店饭馆,百姓们再也不用等到年关时才能吃上一口杀猪菜了。但是,儿时杀年猪吃杀猪菜的情景还是历历在目,音尤在耳。那摆满餐桌香气飘散令人垂涎的美酒佳肴,那几十人围坐在热炕上指东划西、谈天说地、其乐融融的热闹场面,那火爆、融洽、欢快、祥和的节日气氛……,回想起来,这些都和我们今天努力要达到的小康目标,孜孜以求的团结、稳定、和谐的社会氛围有着颇多的相似之处呢!

民俗民风评语篇十六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作文吧,写作文是培养人们的观察力、联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记忆力的重要手段。你写作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关于民俗民风的作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我们家乡的春节别有一番特色,从除夕到正月十五,每天都会有精彩。虽然春节期间大家都忙里忙外,但是如果把忙碌和欢乐相比,我想应该是欢乐占的比例更多吧。

除夕是最值得我们庆贺的一个时刻。因为在这个时刻,除了有特殊原因外,一般大家都会回到家里,与家人们团聚在一起,吃上一顿丰盛的年夜饭,说说离别时的奇闻乐事,津津有味地品偿美味佳肴,享受着团圆的乐趣。吃完年夜饭,我们可以到室外去观看四处美丽的烟花在夜空中缤纷绽放,聆听四处每一声喜庆的祝福。走在小镇的每一条大街小巷,你都会真切地感受到那激动人心的时刻。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和企业科技力量的提高,五花八门、千姿百态的烟花不断涌现,我们所看到的烟花越来越美、人们燃放的烟花也越来越多,特别是今年我感到变化很大。除了晚上八点钟的春节联欢晚会外,到了十二点左右,也就是午夜零点时刻,我们又能听到一阵一阵激烈的爆竹和鞭炮声,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这是为了迎接新一年的到来啊!

大年初一的早晨,我们总是要吃汤圆或面条,这是我们的传统习惯。从初一开始至初十左右,我们大家都要到亲戚朋友家里去作客拜年。去时一般都会带上一些礼品,表达一片客气之意。同样,亲戚朋友来作客也是如此。无论是我们去作客,还是亲戚朋友来作客,小孩子肯定赚足了便宜,因为他(她)们能得到大人们的压岁钱,手拿压岁钱心里别提有多高兴!

正月里各个商家初次开门都会燃放爆竹,企业开工一般在初六之后,也都会燃放大量爆竹,还有的放烟花,都呈现给人一派喜庆的景象。正月里我们家乡还有各类丰富的娱乐活动,如书法家们为大家现场书写并赠送春联,京剧、越剧爱好者们会组织演唱会等。

民俗民风评语篇十七

**年的`寒假,我与爸爸妈妈参加了牛通社组织的到嘉善碧云山庄体验中国民俗文化的活动。

抱着疑惑和好奇,我依次体会了写春联、腌猪肉、做喜饼等年俗活动,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打年糕了。

只见阿姨先从蒸房把被湿布包裹着的熟糯米与熟梗米拿了出来,再端来一盆热水,把水撒在石臼上。

然后,将糯米和梗米放入石臼,对着我们说﹕“做年糕需要两种米,分别是糯米和梗米。

人们常常把糯米与梗米按一定的比例混和着制作年糕。

”紧接着,她教我们打年糕的步骤和要领。

我与其他两个小伙伴齐心协力把沉甸甸的木锤高举到头顶,跨弓字步,整个人略向后倾,将木槌用力打到饭团上,只听“砰”一声,锤子击向饭团,米粒黏在了一起。

接着,我们又使劲击打,还时不时把饭团翻一个身,将水撒到饭团上防止木槌与饭团黏在一起。

我们四个小队友一人翻饭团,三人打年糕配合得很默契,可是打了很多槌下去年糕还是未俱成形。

此时我们已经气喘吁吁,手脚酸痛了,看来这打年糕可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妈妈告诉我,相传在唐朝时期,风调雨顺,粮食丰收。

如何将多余的粮食更好地储存起来呢?于是老百姓想出了做粽子、打年糕、酿米酒等方法制作风味不同的食物,渐渐地就沿袭成为了年俗文化。

从民俗文化中我看到了千百年前人们的勤劳和智慧,这真是一次有趣的体验!

民俗民风评语篇十八

我们的祖国是一个大家庭,有着不同的民族,有着不一样的.节日,有着不一样的特色食物,还有不一样的民居,不一样的穿着,但在我认为,磐安的春节是最热闹、最隆重、最有趣的。我喜欢磐安的春节。

所谓春节——是最热闹、最传统、最隆重的节日,俗称过年。过年是一年中最忙、最高兴、最开心的日子。看,磐安的春节家家户户都要贴对联、窗花、年画等。还要买家家户户春节必须有的东西——如:各种各样的小吃,水煮花生、红枣桂圆汤、饺子、年糕、炸春卷......过年的除夕夜家家户户要吃团圆饭,此时此刻,一家人坐在一起开开心心的吃饭,餐桌上还必须有一条鱼,象征着“年年有余”。

磐安的春节还有一种丰富多彩的活动——迎龙灯。到了春节的第三个高潮,大街小巷每家每户都在放烟花。抬头一看,就能看见五彩缤纷、绚丽多彩的烟花飞上天,“噼里啪啦”的。乡村的龙灯有的非常长,龙头还有长长的胡须,显得非常的霸气。哦,我喜欢乡村的龙灯。

过年时的除夕夜还有春节联欢晚会。晚会上有多姿多彩的节目,如:小品,搞笑幽默;有相声,脍炙人口,让人赞不绝口;有唱歌,唱的优美动听,使人听了还想再听一遍。到了十二点正,每家都要起来放鞭炮叫——开门红;春节的除夕夜,最传统的习俗是守岁,有两种含义。一、珍惜大好时光。二、守岁的时间越长,父母的寿命就越长。磐安的春节在农历的二十五日到二十九日里都要举行一次大扫除,把天花板擦得干干净净,把地扫得一尘不染。因此,这一天不仅是最忙的,也是最累的。

春节的除夕夜还有一种习俗——吃饺子。炸饺子又香又脆,非常好吃。饺子虽然好吃,但制作起来,却很难。首先做饺子皮,先把面粉搓成面团,在一点一点揪出来,再做成一个圆形。然后,再做饺子,然后再做饺子馅儿,先把豆腐切丁,然后把肉切沫,再把菜也切成丁,然后再搅拌在一起,这样,就做好了。接着,就可以包饺子了,馅包在饺子皮里。在沾点水,捏花边,饺子做好了,十分好吃。哦,我爱吃饺子。

春节的第二个高潮——就是拜年了。我们一家拿着许许多多的东西去亲戚、朋友家拜年,喝茶。我最喜欢拜年了,因为在拜年时可以收到一个个大红包。哦,拜年真好。

看,这就是盘安的春节。的确很热闹?很热闹?的确很传统?

民俗民风评语篇十九

元旦,几个热情的'学生驱车把我拉到了远郊的一个村庄里。在一家比较富有的农户的热炕头上,围坐在矮方桌边,我美美的饱餐了一顿二十余年未曾入口的杀猪菜。品尝着那特有的农家风味的杀猪菜,耳听着学生和老乡们的欢笑声,儿童时代的生活场景又清晰的浮现在了脑海中......

我出生在吉林农村,儿童时代是在乡下度过的,对东北农村过年的一些习俗有着非常深刻的美好记忆。这些习俗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日后的生活态度和思维习惯。杀年猪、吃杀猪菜便是这些习俗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在东北农村,劳累了一年的农民多选择在腊月二十三过小年这一天杀年猪、吃杀猪菜,并由此揭开农历大年的序幕。从小年杀年猪吃杀猪菜过后,依次是年三十除夕吃年夜团圆饭、大年初一吃饺子、正月十五吃元宵闹花灯,再到二月二吃猪头,传统的农历过大年是要持续一月有余呢。

杀年猪的过程比较复杂,持续的时间也较长,一般得花费一个上午、好几个人力来处理这只年猪。早上,天刚麻麻亮,主人便起来做杀年猪的各项准备工作了。在杀猪师傅的指挥下,几个年轻小伙子合力把饿了两顿、肚子空空、肠胃得到清理的年猪按倒捆好,然后放在一个长条板凳上面,并在猪身下放一个大木盆。杀猪师傅手中握着一只尺把长的擒刀,非常熟练的从猪的下脖捅进去,一刀至心,绝不用第二刀。刀出猪毙,血从伤口流到了大木盆中。杀猪师傅用棍不断的搅拌流出的猪血,不使其凝固,以便一会用来灌制血肠。院内炉灶中木拌子燃着熊熊的火,大锅中的水也已经哗哗的翻开了,整只猪被放入了滚水中。翻了几个滚后,杀猪师傅在猪腿上割了个小口,然后用长铁钎插入小口中,左右搅动,将皮肉略微分离,再用气桶向小口中打气。随着气体的不断进入,猪的身体也开始膨胀起来。等猪身完全膨大后,杀猪师傅开始用刮刀退毛,刮刀所过之处,皮肉一片雪白。最后,整只猪变成了一个白白胖胖的大肉桶。在屋里的一个大案板上,杀猪师傅开始了他的解猪过程。杀猪师傅先把猪身从头至尾在肚子这面用刀分开,然后小小心翼翼的把猪的心、肝、肺等五脏取出,再格外小心的把肠肚等下水取出放入盆中。取出这些内脏后,杀猪师傅才哗然响然的把猪身上的肉按部位分割成数大块。最后一道工序是洗猪肠,这是一个很脏又很费力费心的活,要求非常高,既要洗得干净又不能把猪肠弄破损,十足的技术活。

年猪宰杀整理完毕以后,杀猪师傅还得配合厨师炖制各类杀猪菜。可以说,杀年猪这一天,最忙碌、最重要、最有权威的人无疑就是杀猪师傅了。在过去,一个甚至几个村才有一个杀猪师傅,所以年关将近,正是杀猪师傅最忙碌的时候。在平时,杀猪师傅无论走到哪里,都被乡亲们另眼相看。

虽说杀猪菜上不得大雅之堂,但却极具东北特色,深得东北人民的喜爱。东北地域宽广,不同地区的杀猪菜也不尽相同。但以下一些菜肴是公认的能够反映东北特色的,哪家杀年猪一般都会炖制的杀猪菜:烩酸菜,蒸肉,拆骨肉,白肉血肠,蒜泥血肠,溜肥肠,溜苦肠,炒猪肝,猪肉炖粉条,猪皮冻等等。这些菜的显著特点是:肉多,片(块)大,量足,烂糊,肥而不腻,鲜美可口,香味四溢,热气腾腾。吃杀猪菜时,主人总是要把村里德高望众的老人、村里的干部、没有杀年猪的左邻右舍以及亲戚朋友请到家中来,共同享用这一年中不多见的美味佳肴。

一般要到下午两三点钟各种菜肴才能做熟弄好,主人和客人也才能依次落座。在主人致完开场白后,男女老幼兴高采烈的拿起了手中的筷子,伸向杯盘碗碟中的各式菜肴,品尝杀猪菜的过程才真正开始。人们一边吃着喷香的菜肴,一边谈论着过去一年中发生的奇闻异事;同时也猜测着来年的气候、收成以及国家的政策,高声宣布着自己的看法和预感。品尝杀猪菜的热炕头,是村民们各抒己见,阐述自己主张的最好讲坛;同时,它也是乡亲们尽情抒发豪情、表达内心喜悦的最佳场所。在这里,人们可以无所顾忌,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说高兴了还可以喊几嗓,唱一段,痛痛快快的的说出心里话。在农家烧酒的熏烤下,人们的兴致久久不减,猜拳行乐的呼喊声持续不断,吃杀猪菜的过程也往往要沿续到天黑透以后。在回家的路上,喝多了的村民们还不断的大声辩论着,探讨着,呼喝着......

改革开放三十年后的今天,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早已是今非昔比,以白肉血肠、烩酸菜、蒸肉为代表的杀猪菜也走入了千家万户。现在,城市的街头时不时的就可以看到以杀猪菜为主打菜的酒店饭馆,百姓们再也不用等到年关时才能吃上一口杀猪菜了。但是,儿时杀年猪吃杀猪菜的情景还是历历在目,音尤在耳。那摆满餐桌香气飘散令人垂涎的美酒佳肴,那几十人围坐在热炕上指东划西、谈天说地、其乐融融的热闹场面,那火爆、融洽、欢快、祥和的节日气氛……,回想起来,这些都和我们今天努力要达到的小康目标,孜孜以求的团结、稳定、和谐的社会氛围有着颇多的相似之处呢!

民俗民风评语篇二十

天蓝碧海,鸟语花香,这就是我们可爱的湛江。湛江的民俗风情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民间艺术丰富多彩。

湛江乡村家家户户都有自己的习俗。如过年,家家户户都蒸年糕,制作“木叶挞“(糯米),包粽子,炸煎堆。制作“木叶挞”,是十分讲究的,要用田艾草与糯米粉揉和作“乙皮”用花生、芝麻、椰丝炒香加红糖作“乙馅”,然后用新鲜菠萝树叶于包裹,放入锅蒸熟。刚出锅的“木叶挞”软绵绵的,乙皮含着艾草的清香,咬一口就溢出香喷甜蜜的馅浆,那种腻腻的香甜,你忘记也难!

湛江沿海乡村靠海吃海,人们习惯从海里捕鱼捉虾,放入沙堡用清水煮汤喝,即使是咸鱼也一样,这种堡煮食物的烹调方法已成为习俗。

湛江也有一种习惯就是以醒狮来娱乐助兴。一般在春节或喜庆的日子。所谓的醒狮也就是舞狮。醒狮是湛江城乡最普遍最热闹的民间舞蹈,尤其是遂溪醒狮被誉为“中国醒狮之乡”。遂溪醒狮艺术,起源于宋代,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醒狮的狮头特大,用竹蔑扎成,蒙上麻布,饰之以羊毛,酷似狮形。狮头以斑驳似狮身狮尾的杂色布。一人舞狮头,一人舞狮尾。紧随狮子后面是锣鼓钹击乐。浩浩荡荡,十分壮观。

历代民间年节舞狮,寓意驱邪扶正,祝贺庆吉祥,深受人们喜欢。

给人一种飘逸空灵的神奇美感——飘逸。飘逸巡游是庆赏元霄的高潮。从元宵节上午起,街头巷尾人头攒动,男女老幼,欢天喜地地等候飘色巡游。

飘色巡游,前面是锣鼓旌旗开路,舞狮舞龙助阵,接下来扒、推出一台台飘色。每一台飘色似一座流动的小舞台,表演一幕精彩的戏曲故事。如《西游记》、《红楼梦》等。人物表演精彩,街头巷尾,满街喝彩。

这些都说明了这是湛江优雅的传统、优美的风土人情及湛江人民的聪明与智慧。

相关范文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