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条据书信>最新二年级课文一封信读后感(汇总13篇)

最新二年级课文一封信读后感(汇总13篇)

时间:2023-10-13 11:53:18 作者:书香墨最新二年级课文一封信读后感(汇总13篇)

理想是每个人内心深处最美好的畅想和憧憬。计划还应包括对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的预见,并制定相应的对策和解决方案。接下来,小编为大家推荐了一些关于理想总结的名言警句,希望能够给大家以启发和思考。

二年级课文一封信读后感篇一

我对书中这样一段话感慨良深:“说到不完整……你提到的完美,其实完美根本不存在的,整个人生,世界,宇宙,都谈不上完美。我们一辈子的追求,有史以来多少世代人的追求,无非是完美,但永远是是追求不到的,因为人的理想、幻想,永无止境,……”由此我想到一个故事。以前有一面破碎的镜子,碎成了好多片,其中有一片想去找到剩余的,以重新组成原有的镜子的面貌。一路上它由于自己有棱有角,滚得很慢,从而领略到了一路的可餐秀色。当它千心万苦地找到了所有碎片,“破镜重圆”时,它成为了一个整圆,滚得很快很快,一路上的风景在刹那间擦过。其实我们都在追求完美,而恰恰是我们此刻的不完整,把我们带到了追求完美的境界,促成了其他一方面相对的完整。而真正当有一天,所谓的完美在身上发生时,我们倒有可能失去很多。

傅雷教子是以严厉而着称,我以为他们父子的关系固然是不太好的,而读了此书之后,想法有了极大的改变。傅聪至海外留学,与父亲的联系自然只能依靠书信,于是父子之情便在一封封家书中表露无疑。他们透过书信一齐讨论艺术,研究乐曲的内涵,交流对事物的看法,虽然没有母子通信时那种嘘寒问暖,但他们之间的默契却是其他无论什么都无可代替的。

我长期和父母生活在一齐,所以无法体会到那种互通家书时因距离而产生的淡淡的忧愁和丝丝的甜蜜。我很向往这种感觉,因此我拜读了这本《傅雷家书》。掩卷后对书回想起来,最大的感慨就是傅雷对艺术甚深的造诣。傅雷对于艺术尤其是乐曲的领会,颇有一番自己的见解。这便使我不禁想到,大凡在文学上有所建树的人,在艺术领域也有着较高研究。也许便是因为文学和艺术是相同的吧。不同的优秀的文学作品,让人读完了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效果;而风格迥异的各类乐曲,也会带来相似的结果。秀美的散文,带来的是有如欣赏了欢快的咏叹调后的愉悦;沉重的小说,带来的便是如同悲恸的交响曲给人的震撼;诙谐的杂文,带来的会是歌剧般幽雅的场景和事后无尽的思考。细读完这本《傅雷家书》,感觉是像戏曲那样给人以不俗的氛围和回味的余地。

傅聪先生,当今世界一流的钢琴演奏家,风度潇洒,多年来蜚声乐坛,饮誉国内外,他的演奏征服了世界各地的观众,被誉为“钢琴诗人”,是第一个在国际性重大钢琴比赛中获得大奖的新中国音乐家,为中国人赢得了莫大的荣誉。他的优雅的举止和付雷的家教不无关系。家中吃饭时,要求孩子食不语,不许随意讲话,咀嚼食物嘴里不许发出声响,舀汤时不许滴洒在餐桌上,饭后要记住把餐凳放入餐桌下;家里的物品用完后,要有规矩地放回去,非凡是书,不能够随意乱放;对人客气,尤其是师长或老年人,说话时态度要谦和,手要垂直放在身体旁边,人要站直,即或坚持真理也务必注重讲话的方式、态度、语气、声调等。从人的谈吐举止便会对这个人有必须的了解,有谁会喜欢和一个不修边幅,拉力邋遢的人交往。反过来,举止斯文,懂得礼仪的人是受大家欢迎的。为此每个家长在孩子小的时间便提出了不少做人的规矩。此刻不是几百年前有着繁文缛节,但是最基本的礼仪人还是要做到的。

傅雷先生是一个优秀的父亲。他要傅聪明白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能够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做一个“德艺具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这使他有勇气与力量,去战胜耕种个各样的困难。感情是人尤其是年轻人面临的重大问题,付雷先生在付聪出国留学的日子里也是花了极大的笔墨来指导他,不是家长教条的口吻和态度,而是平和的语气,自身的事例来诱导儿子。他的晚年虽然由于政治的原因饱受折磨,但在这一点上他是幸福的,因为他和孩子成了最知心的朋友。

二年级课文一封信读后感篇二

《三毛从军记》讲的是一个叫三毛的小男孩,他想去参军,可他个子太小了,参军处不要他。于是他踩了高跷、穿着大人的衣服又来了,参军处就收下了他。这本书就是关于三毛想办法抓鬼子的故事,他很可笑,也很可怜,可笑是因为他总是把事情搞的乱七八糟,可怜是因为他帮长官做事时,总要付出很重的代价,被长官打骂。

他还很勇敢很聪明,他不慌不忙的打鬼子,不害怕,不心急,还总能想出很多鬼点子。我很喜欢这本书,很喜欢三毛。

《三毛从军记》观后感邹昊轩

我在网上看了一场名叫《三毛从军记》的电影。这场电影非常好看,主要说三毛为什么要当兵,和三毛当兵后的体会。

看了这场电影,我知道了一个道理:就是有时候聪明的大脑并不能解决全部的问题。

比如说三毛在打仗的时候,个子太小了,在地道里根本看不到敌人。这时三毛拿了一个椅子过来,站在上面,高度正正好。

可是,好景不长。

刚打一枪,三毛就输了满地打牙。唉!没办法,三毛站在椅子上站不稳,而且在打枪时,枪会有很大的后退力,三毛的力气太小,所以即打不好枪,又保护不了自己。

所以说,有时候想到了聪明的办法,可是要有实力才行。像三毛站在椅子上,觉得自己的高度达到了,可是他的体力达不到,还是不能真正的成功。

二年级课文一封信读后感篇三

《致加西亚的信》为有史以来全球最畅销图书的第六名,被译成各种各样的语言在全世界流传。

《致加西亚的信》这本书的重点不在于加西亚是谁?也不在于这封信说的是什么,重点是送这封信的人以及他所表现的那种忠诚。

美西战争爆发后,美国必须立即跟西班牙的反抗军首领加西亚取得联系。加西亚在古巴丛林的山里,没有人知道确切的地点,但是美国总统必须尽快地取得他的合作,于是他们把罗文找来,交给他一封写给加西亚的信。而罗文接过信后并没有问“他在哪里?”等任何问题,只是静静地把信拿去,不顾一切地把信送到。

这本书告诉我们:年轻人所需要的不只是学习书本上的知识,也不只是聆听他人的种种指导,而更需要一种敬业精神,对上级的托付要立即行动,全心全意地去完成任务。

每一个公司都有一个持续的整顿过程,公司负责人经常送走那些显然无法对公司有贡献的员工,同时也吸引新的进来。那些没有才能、不能胜任的人都被摈弃在就业的大门之外,只有最能干的人才会被留下来。为了自己的利益,使得每个老板只保留那些最佳的职员——那些能把信送给加西亚的人。

企业的成功,仅仅靠产品的品牌是不够的,营销人员是一个企业的形象代表,营销人员的销售技巧和热情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所以营销人员要不断激发自己的从业热情和创造性,从而提升全体营销人员的忠诚度和保持营销队伍的固若金汤。

很多人满足于平庸的现状,也有人自强不息。你正在走向成功是因为你下定决心要成功。你可以选择“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生活,也可以选择一个完美的生活。做出决定,然后采取行动,成功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如果你已经对成功充满信心,那么我相信,你能行!

二年级课文一封信读后感篇四

《致加西亚的一封信》整篇文章篇幅很短,质朴的文字里传达出一种关于忠诚、服从、敬业的理念和行为准则,所推崇的更是一种积极、健康、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企业中,忠诚是一种坚定的信念和追随,体现在对公司文化的认可,忠诚于公司;服从是做好工作的先决条件,要学会遵守制度,服从领导;敬业就是全心全意地对待工作,积极主动的完成使命。

在猪场管理中,在防非防疫工作中这种精神同样值得学习。众所周知,非洲猪瘟病毒从去年下半年席卷全国,给养殖企业与养猪产业带来巨大损失,每一位畜牧兽医工作者和猪场管理者都面临巨大的考验,如何才能战胜非瘟病毒,是每一位养猪人的孜孜追求!防非就像一场战争,它考验的人的意志与胆识,强调的是每一个人的执行力。

作为一名猪场场长,就是故事中的主人公罗文,老板就是最高指挥官。把这个猪场交给你,是对你的信任与肯定,而你所能做的就是服从命令,取得最终的胜利!非洲猪瘟没有疫苗可防,没有成功的经验,需要我们每个人想办法御敌与千里之外,坚持不懈的与之作斗争,决不放弃!

防非瘟现在最主要的手段就是建防疫堡垒,三级消毒作战体系。可是有些人呢,就是迟迟不动手,有的人心里嘀咕,建了也白搭,弄虚作假,平时也是疏于防范,于是非瘟病毒顺利潜入城内,场内的人呢也没有提高戒备,对猪群检查,消毒也不重视,没有将潜伏的敌人揪出来,及时枪毙,就造成病毒在场内迅速扩张、感染,造成大量猪只死亡,这时候往往军心涣散,一败涂地。

作为一名兽医防疫工作者,同样也肩负着老板的重托。防疫工作重于泰山,是猪场生存下来的关键。每一项防非的措施都需要我们去推动,去协助完成,甚至亲临前线去解决。就如罗文一样,毫无怨言,相信自己,克服困难,最终圆满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

而我们有些防疫负责人,总是喜欢质疑上级领导的工作安排,干工作总是强调这种那种困难,做事情总是打点折扣,推三阻四,工作汇报拖沓,你推两步他走一步,没有一点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试想以这样的工作态度怎么能干好防疫工作呢!

有时候防疫工作确实会遭到场长的质疑与不配合,确实存在这样那样的阻力,但只要坚定一个信念,上下沟通,就没有完不成的任务。


二年级课文一封信读后感篇五

今天在图书馆看到眭黄街的一本关于三毛的书,我自以为把三毛的书看的够多了,所谓的传记还是其余的什么,基本都看过,所以没怎么想就拿起来随手翻翻。这一翻不得了,细腻而洒脱的文字,还有那么多珍贵的照片,一下子吸引了我!这种感觉就像在沙滩上行走,无意找寻什么,只是想感受海风拂过脸上的感觉,却无意觅得一块奇石。

“你不要松掉我的衣袖,在一个夜雨敲窗的晚上。”这句话美得很炫目,看词就犹如一幅画展现在眼前。想到三毛最后的矛盾,内心的孤苦,我忍不住眼眶潮湿。

三毛还是幸运的,可以觅得眭黄秸庋的知音;眭黄揭彩切以说模有个挚友打开了他心灵的另一扇窗。从此,他得以放任自己周游世界,拼命的爱这世界。

初见“爱人同志”这个词,感觉有点怪异。爱人是柔情蜜意的,给你支持与温暖;同志是知音知己,是另一个自己或是幻想中的自己。才知,爱人同志原来是这么美好的希冀!天下谁人不希望找到自己的爱人同志呢?只是可惜我们常常遇到爱人,遇到同志,却没遇见爱人同志,所以难免孤单。三毛何其幸运,遇到荷西,又何其不幸,只有6年的相偎相依!

“就算我身在远方,流离他乡,难免有心伤;我依然永远不忘高声歌唱,在我未知未知未知的流浪。”这首诗让我很有感觉,但是具体我真的不知从何说起。或许是流浪那个词触动我心里的那根弦,埋藏在心底的一个梦。

记得小时候一次在厨房拣菜时跟妈妈说,长大候我要流浪,走遍各个地方。不用担心,我会照顾自己。我在那里工作,然后玩够了就辞职去下一个地方。

“你以为工作很好找啊?到哪谁都要你啊?”忙碌着的妈妈忍不住泼我冷水。

“我什么都可以做啊,帮餐馆洗碗也行!”我抬起头认真看了看妈妈。

那一刻不知是我的表情让妈妈信了还是妈妈的皱眉让我产生了错觉,气氛变得尴尬。从那之后我知道,我说流浪会让妈妈难过。所以从此,流浪只是存在了妈妈看不见的地方。

我是一个路痴,但是我对人情和风景却可以有深刻的记忆。老地方,或许我找不到回去的.路,但我一定记得那里的风景和我看到的人们的表情。

“火车代表我们的眼前所处的环境,虽然有些压迫但是自己还可以躲在不同的车厢里,或是逃离某些自己不想面对的车厢;汽车是最凄惨的处境了,那表示我们必须跟一群自己可能极度不喜欢的人同行一段旅程,聊着一些极为无趣的话题,可是却无处遁逃,必须被一起关进像电梯般幽闭狭小又单独的空间里面一大长段时间。”这个火车与汽车的比喻也绝妙,但是汽车往往不用像火车一样按特定的路线行驶,所以总是更快到达目的地。所以有时目的和路程哪样比较重要也是因人而异的。对三毛来说,过程绝对比结果重要。她一再表示,她不想要名利,只是想成为一个平凡的女子。做了大家的三毛,她也需要时间做自己的陈平。

“三毛同时拥有林黛玉细腻敏感的才情与王熙凤大声大调又颇有能力见识的才干。只不过当她面对真正的内心情感世界时,竟然根深蒂固的在心底藏着一个拘谨保守又固执所爱的薛宝钗。”眭黄蕉匀毛的描述再确切不过。大千世界,其实很多人的心里都藏着薛宝钗。内心再孤苦疲惫,也不忘记要进退有度,顾全大局。毕竟,人生这段旅程,不是自己一个人可以构成的。别人走不进你的世界,善良如你,定不会给自己伤害他人的权利。

此刻,已经夜深了!但我为觅得这本好书而欣喜不已,正在电脑前敲下自己的读后杂感。也许现在我还没有能力像三毛或者眭黄揭谎走遍这个世界,但是我可以尽自己的能力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然后思考我所在的身边。旅行有一些东西可以传承发扬下去,这个东西无关乎国界、身份、信仰,但是与心灵的呼唤紧密相连。

你,听见那个声音了吗?

二年级课文一封信读后感篇六

当我读完《致加西亚的一封信》这本书令我感受深刻,犹如喝了一杯甜甜的奶茶,让你回味无穷。它令人深思发省,让你不由自主地对工作(学习)、对人生进行新的思考。

《致加西亚的一封信》没有那些空泛的、读来令人沉闷的大道理,它也没有华丽本站的、读来令人不知所云的佳句,它只说它该说的话,只讲它能告诉你的小道理。

这本书说的是西亚在森林,没有任何人知道他在哪里,而上级却让主人公把一封重要的信交给西亚。(这怎么可能送到啊,都没有人知道他在哪里……)但是不怕困难的他找到了西亚,并且在一个月内找到了,在那段看不到尽头的日子里,他做到了。很多时候都想放弃,但是他依然选择了坚持下来,因为他知道坚持总是对的。

奖赏仅仅给那些有用的人。生活中每一件事情都值得我们去做,不能小看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即使是普通的事,也应该全力以赴,因为每一件事都是有意义的。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一定得学会欣赏和尊重,尊重是必要的。一个人连最起码的尊重都不会,那他其他事情会做的好吗?不会。

现在我们学习,未来我们工作,还有这么多没有和我们接触过的事情,不知道我们会不会选择放弃。但我想说,一定不要放弃。爱迪生,曾花了整整十年去研制蓄电池,在这期间不断遭受失败的他也一直咬牙坚持,不放弃。经过了五万次左右的试验,终于取得了成功,发明了蓄电池,被人们授与“发明大王”的美称。霍金,年轻时就生患绝症,被诊断患了“卢伽雷病”,不久就完全瘫痪了。然而,他战胜了病痛的折磨,成为了举世瞩目的科学家。你看,这不是靠坚持而迎来的成功吗?有很多时候失败的沮丧,自我成长的喜悦,严格的老师,温馨的同学,关心你的父母这些都值得我们学习。

《致加西亚的一封信》中有句话很勉励我:不进则退,就算退,也无路可退。

二年级课文一封信读后感篇七

敬爱的姚老师:

您好!

虽然您只教了我们不到三个月的时间,但我还是忘不了您对我们的谆谆教诲和无微不至的关心。一眨眼,您马上就要离开我们到别的学校去教书,借此机会,想一吐内心的的感激与不舍。

俗话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可是当我知道姚老师您马上就要离开我们的时候,我那珍贵的眼泪就像断了线的珠子一样禁不住往下流。那种哭不是伤心的哭,更不是那种开心与激动的哭,而是那种与亲人离别的哭。姚老师您留下吧!继续做我们敬爱的老师;继续做我们最亲密的朋友;继续做哺育我们长大的爸爸妈妈!

姚老师我在这对您说声:对不起了!虽然我们班的大多数人都很喜欢您,都能理解您的所作所为,但是我们班还是有个别人对您特别的不尊重,他们给您取了许多外号,还在暗地里骂您,我也深感歉意。姚老师您留下来吧!虽然我们班有个别同学不尊重您,但是我们以后一定会努力学习,多看书,多算点数学题,不辜负您对我们的期望!

祝您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此致

敬礼

xxx

xx年x月x日

二年级课文一封信读后感篇八

刚刚步入新的学校,一切对我来说都是新奇的:新的教室、新的同学、新的老师……其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要数我们的语文老师——姚景文老师。

姚老师您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慈祥。上课铃还未打响,同学们就在猜测谁是我们的语文老师。这时走进来一位着装朴素的五六十岁的男老师,随即是蜂拥而来的听课老师。早就听说我们的老师是特级教师,教学经验丰富,莫非是他?看样子比我想像中的要老多了。“上课。”“起立。”“同学们好!”“老师您好!”“请坐。”简单的仪式过后,姚老师发话了:“我姓姚,同学们大概对我还不太了解,那现在——”姚老师边说边拿起几本书,“这儿有四本我写的书,里面有我的简介,大家传着看看,我可不是推销书的哟!”他这幽默且开门见山的话把大家逗乐了,我感到他是位慈祥的老师。大家忙着传阅他的书,好不容易传到我这儿了。翻开书,映入眼帘的是他的简介:姚景文,1945年生,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任滨海中学高级教师,曾获……哇噻,真棒!好多荣誉呀!我真想好好地拜读一下他的大作,但是时间不允许了。“同学们,你们都知道,我已经58岁了,大概是你们爷爷、外公的年龄了吧!现在我有一句话要写在黑板上。”说着,他便“唰、唰、唰”地写了起来:“我愿做你们的‘老’朋友。”那字苍劲有力,真令人拍案叫绝。这“老”字显然寓意深刻,不过同学们很快就得出了答案,姚老师笑着说:“姚老师老了,只能做你们的‘老’朋友喽!”这短短几句话更使我头脑中定了“格”:姚老师是一位慈祥的老师。

姚老师给我的第二印象是:善教。简单的介绍过后,就进入主题了。我想老师会开始教第一篇课文了,可谁也没想到他却让我们翻到了“序言”。真怪!姚老师笑呵呵地说:“你们有没有认真看过这篇《致同学》呀?告诉你们,文章里有一个很明显的错误,就像一个人的额头上有道疤,你们仔细找找看,看谁读得最仔细。”怪事儿,教科书里会有错误?大家都目不转睛地盯着书本,生怕放过一个错字。姚老师依然笑呵呵地望着我们,他那口被烟熏得黄黄的并不整齐的牙齿在现在看来倒觉得成了知识的闸门了。没过多久,就有好几个同学举手了,有的同学说该把词序调整一下,有的同学说“巨匠”可以换成“巨擘”……连我也发现了一个错误,“想像”应该是“想象”。姚老师微笑着听我们讲,然后再把我们找出的“错误”一一写在黑板上,解释给我们听,我们这才发现,我们找出的那些“错误”其实只是写法不同而已,意思还是差不多的,不能说错。姚老师笑着说:“同学们,请再仔细找找,这个错误十分明显。”究竟是什么地方错了呢?同学们带着好奇又找了起来。“我找到了!”有位同学边说边举起了手,大家都把希望寄托在他身上。他站起来,胸有成竹地说:“第3小节中‘学习语文要靠自己的力’,错了。”“这位同学观察得很仔细,就是这里错了。”姚老师兴奋地边说边在黑板上写下了这句话,他面带微笑地说:“这错是找出来了,但是要怎么改才恰当呢,大家好好想一想。”同学们搜肠刮肚,设法找到最恰当的词语,不一会儿,一只只手举了起来。老师把大家提出的词语都写在了黑板上,什么“毅力”、“能力”、“努力”……令人目不暇接。可是该用哪个呢?同学们犯了愁。还是姚老师有办法,来了个投标选举,最后“努力”获得了大多数人的赞同,于是就通过了。姚老师告诉我们:“古时候,孟子说过‘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告诉我们,不能盲目地相信书本,学习必须要有自主性,有自己的独特见解,要敢于怀疑。但是,你们觉得这本书还要不要读?”“不要读。”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我们原以为会受到夸奖,可姚老师却又写下了一句话:“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你们要读这本书,并且要好好地读,这本书出得很好,我们不能因为它有一些小缺点而把它抛弃了!我觉得‘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有缺点才可爱,读好这本书将对你们大有益处……”随后,姚老师便为我们介绍起这本《语文》书了。

姚老师给我的第三印象:幽默。老师不仅爱笑,也爱逗别人笑。您那夸张的形体语言和幽默风趣的话语,不时地把我们逗得捧腹大笑。你只要听一听从我们教室里传出来的一阵阵爽朗的笑声,就可以知道您的幽默有多大效力了。

一位慈祥、善教、幽默的好老师。我想在您的教导下,我们必定会取得优异的成绩。

二年级课文一封信读后感篇九

在《傅雷家书》中的父亲可不一样他是一位教子有方、循循善诱的一位父亲,他即懂得何时让孩子学习又懂得何时让孩子放松,看完傅雷家书,你认为傅雷家书读后感怎么写才优秀呢?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读傅雷家书一封信读后感500字”,下面小编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

傅雷的朋友施蛰存先生曾这样评价傅雷:“他的家教如此之严,望子成龙的心情如此之热烈。他要把他的儿子塑造成符合他理想的人物。这种家庭教育是相当危险的,没有几个人能成功,然而傅雷成功了。”

为什么他能够成功呢?我想一定是因为他自己就是一个优秀的人,固然也能使他的儿子变得优秀。有些家长望子成龙,可他们做的只是傅雷教育儿子的皮毛而已,光有严格的家教基本上是不可能培养出优秀的人的,而傅雷给予他儿子的还有他的言传身教,他的儿子从傅雷身上学到了他的可贵品质,和许多为人之道。在求学上,傅雷让他多写作多思考、作好时间管理、不要被时间所控制、生活学习时间正规化、避免无效或过度社交。让他不能闭门造车,要博采众长,扩大视野。到大自然中去、到博物馆中去,要多读书,用其他艺术的领悟过来滋养对音乐的感悟。在生活中,他要求傅聪在感情上专一、多沟通、多忍让、多陪伴。在名利上淡泊希望,成为一个淡泊名利、德艺双馨、人格卓越的艺术家。减少商业演出、做人要真诚、要甘于寂寞。在挫折上勇敢,不断地追求完美,拥有强烈的同情心,做一位品德与才华并重的艺术家。

傅雷对傅聪的期望和要求很高,但他也为此而尽心尽力地培养,有很多细节我们可以看出傅雷对他的指导下的关怀。譬如,他曾经写道:“你素来有两个习惯:一是到别人家里,进了屋子,脱了大衣,却留着丝围巾;二是常常把手插在上衣口袋里,或是裤袋里。这两件都不合西洋的礼貌。围巾必须和大衣一同脱在衣帽间,不穿大衣时,也要除去围巾。手插在上衣口袋里比插在裤袋里更不礼貌,切忌切忌!”从这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感受到傅雷对儿子的观察之细致,体察之入微,这些细节的背后是父亲对儿子的爱。他的这些提醒也使得儿子能够更好地融入他来往的朋友,也从侧面体现出傅雷对西方文化的探究,才能道出这些经验之谈。傅聪也曾在信中因为自己在国外有了苦闷,便向家中的父母发泄,傅雷没有因此而感到愤怒或者寒心,反而是很体谅傅聪,并且安慰他,信中全然没有责怪的意思,是满满的关怀。

傅聪为什么能成长的这么优秀,我其中也包括父母给予他的爱,在他最难过的时候,开导他、安慰他,让他感受到家人的温暖。我想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除了给予他正确的引导和严格的管教,更应该给予孩子爱,爱的教育会使孩子更深刻地体会这个充满大爱的世界,使爱的美德永驻孩子心间,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我长期和父母生活在一起,所以无法体会到那种互通家书时因距离而产生的淡淡的忧愁和丝丝的甜蜜。我很向往这种感觉,因此我拜读了这本《傅雷家书》。

我对书中这样一段话感慨良深:“说到不完整……你提到的perfection(完美),其实perfection(完美)根本不存在的,整个人生,世界,宇宙,都谈不上perfection。……我们一辈子的追求,有史以来多少世代人的追求,无非是perfection,但永远是是追求不到的,因为人的理想、幻想,永无止境,……。”

由此我想到一个故事。以前有一面破碎的镜子,碎成了好多片,其中有一片想去找到剩余的,以重新组成原有的镜子的面貌。一路上它由于自己有棱有角,滚得很慢,从而领略到了一路的可餐秀色。当它千心万苦地找到了所有碎片,“破镜重圆”时,它成为了一个整圆,滚得很快很快,一路上的风景在刹那间掠过。其实我们都在追求完美,而恰恰是我们现在的不完整,把我们带到了追求完美的境界,促成了其他一方面相对的完整。而真正当有一天,所谓的完美在身上发生时,我们倒有可能失去很多。

傅雷教子是以严厉而着称,我以为他们父子的关系固然是不太好的,而读了此书之后,想法有了极大的改变。傅聪至海外留学,与父亲的联系自然只能依靠书信,于是父子之情便在一封封家书中表露无疑。他们通过书信一起讨论艺术,研究乐曲的内涵,交流对事物的看法,虽然没有母子通信时那种嘘寒问暖,但他们之间的默契却是其他无论什么都无可代替的。

掩卷后对书回想起来,最大的感触就是傅雷对艺术甚深的造诣。傅雷对于艺术尤其是乐曲的领会,颇有一番自己的见解。这便使我不禁想到,大凡在文学上有所建树的人,在艺术领域也有着较高研究。

也许便是因为文学和艺术是相同的吧。不同的优秀的文学作品,让人读完了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效果;而风格迥异的各类乐曲,也会带来相似的结果。秀美的散文,带来的是有如欣赏了欢快的咏叹调后的愉悦;沉重的小说,带来的便是如同悲恸的交响曲给人的震撼;诙谐的杂文,带来的会是歌剧般幽雅的场景和事后无尽的思考。细读完这本《傅雷家书》,感觉是像戏曲那样给人以不俗的氛围和回味的余地。

《傅雷家书》全书是一个父亲在循循善诱,读来很亲切,既饱含了对儿子的深情,也有着父亲独有的不可抗拒的威严。有时候我还会想,要是我能与父亲通上几封这样的家书,那该是什么有滋味呢!

我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捧起《傅雷家书》。这本书凝聚了傅雷对祖国,对儿子深厚的爱。信中强调的是一个年轻人如何做人,如何对待生活。傅雷用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教导儿子待人要谦虚,礼仪要得体;遇困境不气馁,获大奖不骄傲;要有国家和民族的荣辱感,有艺术,人格的尊严,做一个“德艺兼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傅雷家书》,充斥着一个父亲对儿子的期望,关爱及严格要求,洋溢着浓浓的父子情深。它让我感觉像戏曲那样给人以脱俗的氛围和无穷的回味。

傅雷把教育子女当成了对社会,对祖国的一项光荣的义务和责任。不是每个家长都能把教育提升到这种境界,但是对子女的关心爱护,却是永恒的,不变的。

我的父亲文化程度不高,常年打拼积累了丰富的人生阅历。父亲把教育我当成首要任务,他在我身上耗费的精力和心血有目共睹。每当亲朋赞扬我取得的成绩时,总不忘夸夸父亲这个“大功臣”,而父亲满是沟壑的苍老的面容上总会现出幸福的笑容。

不知从何时起,父亲开始在我耳边“唠叨”,大概就是些人生哲理,处事方法。那是,不明事理的我总觉得不胜其烦,常常敷衍了事。不知道傅聪有没有排斥过这种“唠叨”?不过想来是没有的。他完整的保存了父亲的书信,保存着这笔精神财富。如今,我逐渐读懂了父亲,也逐渐重视父亲的谆谆善诱。虽然父亲的说教我无法以书信的形式保存下来,但是在我心中,那永远是一笔无价的财富。

父亲依然忙碌,依然“唠叨”,依然用期待而严厉的目光注视着我。不经意间看见父亲头上有银光闪过,仔细一看,发现父亲头发又白了几根,眼角的皱纹又深了几分。每当这时,我都想说:“父亲,您辛苦了大半辈子,该歇歇了。”可愚笨的我始终开不了口。

父亲,在我心中,您永远是伟大而成功的。在您的言传身教下,我会有更大的勇气和力量,去战胜各种各样的魔障,踏上我的成长道路。

信中的爱——读《傅雷家书》有感

父亲,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之一。无论他是个受人爱戴的伟人还是个辛苦劳作的农民,在每个父亲眼里,孩子永远是他的希望。

傅雷,我所了解的他只是一位博学且具有丰富情感的父亲,在每一封家书中都充满了他对儿子傅聪的淳淳教诲.细心引导和健康成长的期待。

傅雷支持儿子的艺术道路,就如他追求自己的理想,给予儿子的帮助,辅助他顺利成长,成为了儿子人生之路的坚强后盾。在如今,大多数父亲对自己已成年的儿女会放手,任其自由闯荡,独立克服困难,或许只有亲身的经历才会使自己更成熟,熟悉这个世界。

我不得不说,傅聪的确是个了不起的钢琴家。但除了他的天赋与努力外,一定也少不了他的父亲对他的良苦用心。所有名人,并不是能在一时就可以出名的,而是要花好几十年的本领与经验。但傅聪他是幸运的,他的父亲在他最重要的人生道路上不断引导他通向明智的方向,才使他有巨大成果。

我不得不佩服,傅雷作为一个父亲,即使闹关节炎,写字很困难,也仍然写下千言家书。信中除了浓浓亲情外,还有说不尽的对祖国的赤胆忠心。

我的爸爸是我的朋友,他不但很随和也很幽默。随着我慢慢长大,我们的关系更融洽。既然是朋友,当然要懂得学习他人的优点。他的热心肠总能感染到我,他帮助别人的次数似乎比帮助我的次数还多。但我并没有感到失落,正因为他的以身作则,使我也被带动起来,感到一种特别的快乐。或许,他是用行动来教育我。亲身经历比什么都好。

每一位父亲,所要教育孩子的方式各不相同,有说的,有写的,有做的。但这之中都隐藏着他们对孩子的浓浓的爱。因此不一样的父亲,却有相同的父爱。爱不一定要说出来,就像傅雷用信来写下自己心中对儿子的希望。

以前,我总认为,孩子与父亲之间有条河,我在这边,他在那边。

现在,我才认识到,对岸的不是他,他是为我摆渡的那个人。同时,他会递上一支桨给我,让我与他一起来掌握方向。

最后,我上了岸。父亲对我说:“孩子,以后的路只能你自己去走了,好好把握啊!”接着,我让他放心吧,便含着泪与他挥手道别。并带着他对我的希望继续踏上人生的道路。

要回头写读后感时,我觉得很不容易。因为全书收录的这些家书,可谓篇精彩,字字珠玑,做笔记或任何总结概括都有可能损害这部经典之作。所以,在这里我只是记录一些一读该书后的重要印象,以及我所理解的作者所表达的重要思想。

首先,从形式方面看,《家书》让我了解了什么是细致入微,无微不至,严谨认真……相信所有读过家书的读者对这些特点都深有感触吧。根据自己很少的经验,我觉得,之所以能够如此,很大程度因了书信这种表达、交流或写作方式。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有如此涉及广泛、自然舒畅的作品诞生。他不仅谈艺术学习,还谈生活、恋爱,谈做人,谈修养,甚至于儿子写错字,父亲也会“郑重其事”地指出并耐心分析、纠正。也正是这种方式而不是其他方式(如论文,译作),使得我们可以直截地清楚地感受到,着名文艺评论家、文学翻译家傅雷先生做人、做学问的细致、严谨、认真的态度和作风。

如果说《傅雷家书》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或者经典的“教子篇”,那么,我想首先而最具这种意义的应当是这种态度和作风。但绝不仅限于此,还有,傅雷先生由于自己的学识、思想而能将任何大事小事阐发出深刻但绝不艰涩的道理,从而给人以启发。当然,我不认为它仅仅是“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或者“教子篇”,对于像我这样并非艺术学徒(狭义)的读者,这些家书仍不失其伟大。书中处处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时时给人深刻的开导。其中贯穿始终,我以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关于做人、修养以及学问的关系实为一体的思想。在我看来,这就是重视和强调“一般修养”的重要。

在其他信中,这种思想都有出现,比如关于去博物馆、去森林等建议,便是希望通过这些方式提高一般修养,而不是一味练琴、搞音乐。对我的启发则是,读书只是修养途径之一,另外还应有其他。即使读书,也不应仅限某某学科。一般修养的建立和提高即要求文学艺术,科学、哲学、社会学、经济学,历史诸领域都需阅读。因为,人生或生活绝不像大学学科分类那么规范齐整。各领域都只是我们所生活的世界的一个侧面,要理解我们生活的世界以及我们自己,广泛阅读是有好处的。

其实我早就受了的影响而这么要求自己了。除此之外,其他比如,关于感情(激情)和理智的关系,应当以理智控制感情;常以星际或宇宙的视野看待人生的一切事物,因而明白人的局限性等等,皆为真知灼见,无不闪耀着理性的灵光!以上便是一读《傅雷家书》后的一些感想。所谓“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读后感只能记录我的一部分收获,更多的则写不出来,而是要融入身体。本来读书笔记、读后感之类就是手段而已,理解并践行其中的道理才是最后目的。

二年级课文一封信读后感篇十

如文中接受任务的罗文中尉,就显示出他对上级、对自己国家的绝对忠诚,上级的信任来自于对罗文中尉品质的肯定,也是对他能力的认可,这是他平时的品行为他“赢”得了这次机会。忠诚就是我们判断和选择的立足点与理由,只要在脚踏实地就有立足点与理由,在生活中忠诚能为我们赢得信任,在工作中忠诚给我们带来事业上的发展机遇,可见忠诚作为精神装备的核心力量,对个人、家庭、社会都是必不可少的。

如何忠诚?“忠”就是要心居正中,做事不偏不倚;“诚”就是强调“言必行”,一诺千金,一言九鼎。个人而言,恪守商业机密顾全大局,这都是忠诚于事业的表现。

罗文中尉做为一名军人,服从是军人的天职,在接受任务的时候是军人的服从,让他无任何的疑问和犹豫,就接受了充满危险的任务,并在环境恶劣的情况下,全心全意的去完成任务。

所以说,服从是做好工作的先决条件,员工要学会服从领导,忠诚于公司,主动克服困难,直至完成任务,这就是个人需要服从的理由。一项工作要干就干好,干到问心无愧,只有像罗文中尉那样有忠诚、服从和敬业精神的人才能表现较为充分的展示自我,而一个人的这些表现就是一个人社会价值,一个人就越是有忠诚、服从和敬业精神,他获得就会越多,占有的也越多,这样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二年级课文一封信读后感篇十一

出于好奇的心情,同时也夹带着任务的角色意识,我小心翼翼的翻开了这本书,并且一字一句的详读起来。读后得知,这本书介绍了安德鲁-罗文的一名军人,在美西战争爆发后,美国需要立即跟西班牙的反抗军首加西亚取得联系。当时在没有人知道她确切的位臵,几乎不太可能将信带给加西亚的情况下,罗文接受任务,克服一切困难,竭尽一切智慧,并圆满完成了任务。为了对他这种精神的尊重与纪念,人们都尊称为“罗文式的送信人”。因此送信则早已成为一种象征,成为人们敬业、忠诚、主动与荣誉的象征。故事传达的理念影响力之大是不可想象的,足以超越任何理论说教,它不局限于个人、企业、国家,甚至贯穿了人类文。

除了认真拜读了罗文从接到命定到历经困难到最后完成任务的所有细节外,书中的两个故事也令我深受反思与启示:

好品质促成好机会

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听到“现在是休息时间,你下午打来吧”、“那是某某人的工作,不是我的工作”、“我太忙了”这样的字眼,其实这都是正常的生活现象,但如果我们能够从他人角度考虑,多一些帮助,少一些拒绝,那样的工作效率也一定是不减反增。面对上述的现象,再分析下列的故事,斯拉是公司的打字员,一天同事都去吃饭,一位董事想找一些信件,这并不是斯拉的份内事,斯拉欣然帮助并完成了不相干的事,4星期后她被提升到一个重要部门,并且薪水提高了30%。

从这个故事本身来看,主人具有高尚的乐于助人的精神品德,从侧面也反映出工作态度以及价值取向。可以说是好品质构成了好机会,成功的机会往往多于别人。

二年级课文一封信读后感篇十二

有一位美国记者到墨西哥的一个部落采访,这天是一个集市日,当地的土著人都拿着自己的物产到集市上去交易。这位美国记者看见一个老太太在卖柠檬,五美分一个。

老太太的生意显然不大好,一上午没卖出几个,这位记者动了侧隐之心,打算把老太太的柠檬全部买下来,以便让她能"高高兴兴地早些回家"。

当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给老太太的时候,老太太的话却使他大吃一惊:"都卖给了你,那我下午卖什么?"

老太太没有想到记者会这么说,记者也没料到老太太丝毫没有感谢自己的一番好意。在记者看来,是良好的主观愿望没有收到良好的客观效果;对老太太而言,如果柠檬全卖了,有良好的客观效果,却不能实现良好的主观愿望。看来,老太太卖柠檬,本意似不在赚钱,她是在享受这一天卖柠檬的生活过程,她心里所惬意的,是在那熙熙攘攘的集市上吆喝叫卖柠檬的那么一种生活状态。

一个人没有了一种生活状态,没有了一种精神上的支柱,那么他也便失去了生活的色彩,因而也就失去了生存的意义。

我想我们的工作亦是如此,如果能把工作当做生活习惯,生活所需,那么再多的事也不多,再辛苦的活也变得轻松。

其实,以上的两则故事犹如大海中的两滴水滴,虽然渺小,但激起的浪花也是最大化的。给人以启示,给人以反思,用一句话来结束我的感想:工作着美丽着!

二年级课文一封信读后感篇十三

人们说这是一本”名著“,但是在今天我才有幸见到并拜读。这本只能用”小册子“来形容的书,被赋予了相当高的评价:”印数高达40,000,000册。创造了一个作家的有生之年一本图书销售量的历史记录。其后的80余年,该书被翻译成所有的文字,许多政府、和企业都将此书赠送给士兵和职员,作为培养士兵、职员敬业守则的必读书。“这样的评价不得不让我想起像《谁动了我的奶酪》之类的励志书,而励志书,也似乎都很畅销。

薄薄的一本书,除去内容有些重复的前言和书评,正文只有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当年哈伯德发表的”填补空白“的文章《致加西亚的信》;另一部分是故事主人公罗文自述《我是怎样把信送给加西亚的》。前者很短,先是简单的概括了一下罗文的事迹,大概是这样的:”美西战争爆发后,美国迫切需要尽快和古巴起义军领袖加西亚取得联系“,而没有人知道加西亚具体在哪里。情急之下有人给总统推荐了主人公罗文。罗文二话不说完成了任务。

哈伯德很粗略的概括了罗文的故事,正像他说的那样”无意详述“,而他想强调的重点是”罗文接过信,并且没有问‘他在哪里?’“然后便是对他的赞美:”这样的人应该为他铸造一座不朽的青铜雕像“。读到这里,我不禁想象了一下罗文到底是如何完成这个”不可能任务“的,并且疑惑这样一个有意思的故事为什么没有人把他拍成电影。而哈伯德所看重的,并不是罗文有多么高超的能力,而是他不多问就独立完成任务的敬业精神。同时,我大概明白了为什么这本书会这么畅销,其原因是这本书寄托了众多领导人对下属员工的期望。

之后我读了罗文的自述,出乎我意料的是,他的整个经历似乎跟我想象的不太一样。

其次,罗文真的是自己一个人把任务完成的吗?我们可以看到罗文的行动已经被非常周密的安排好了。所到之处,向导、交通、随从、保镖、厨师、热情的居民都已经恭候多时。回头想想,在罗文接受任务的时候,虽然不知道加西亚的具体地点,但是已经被告知了在”古巴东部的'某个地方“。一个大致的地点,再加上后面的周密安排,相信对于任何一名训练有素的军人来说,都并非”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哈伯德所引申的”独立“地完成任务,故弄玄虚的”如何徒步穿越这个敌对国家,于三个星期后出现在岛屿的另一端,将信交给加西亚将军“似乎又是一个故意误读。而哈伯德之所以不愿意详述罗文完成任务的经过,看来也并非是因为觉得无需详述。

第三,罗文的自述很诚实,从中我们看出来,他的任务经历虽然存在客观的可能的危险,但是几乎每次都是有惊无险,偶尔是由于向导等随行人员的冷静处理,化险为夷。在整篇文章中,他的描述并不惊心动魄,甚至有些苍白和粗略,有的时候被称为”流水账“也不为过。罗文本人也似乎一直是一个记录事件的”华生“的角色,以及被保护的”唐僧“的角色。不难理解为什么哈罗德的前文会被人们所喜爱,因为由于哈罗德的误读,人们把罗文建立在了自己的想象之上,再加上哈罗德在后半段的”精神传销“似的号召语言,以及前后书评的断章取义和更加夸张的引申,相信不少人会热血沸腾,尤其是一些企业的老板,以为他们需要的正是罗文一样的人,以为他们正是需要给员工们上这样的一课。罗文成了企业家们想象中的神,就像今天经常被挂在嘴边的马云一样,什么话都是马云说的,什么事都是马云做得,而那些所谓的”商业经“,大多数也只是被用来激励激励而已,并没有多少现实价值加以复制。确实,不难理解这篇用来填补空白的《致加西亚的信》成功了。但是难理解的是,加上那些同样用来填补空白以出版成书的文章,它依然能有那么大的销量。这不禁有些让人怀疑,仔细读读那些用来填补空白的”书评“,我们会发现,这本书的大销量,绝大部分来自于”集团购买“,先是纽约中心铁路局,然后俄国铁道大臣又把它分发给所有的铁路员工,再之后到俄国士兵和日本的干部。这些购买一是在销量上提供了很大的数字,而更重要的是无疑给这本书加上了光环,到后来写道州长要求政府的每一位员工都读这本书,已经是在赤裸裸的利用这一点来宣传了。

然而不管罗文到底是怎样完成任务的,也不管这本书是不是真的像所说的那样受人欢迎,它的确是一个值得人们学习的故事。而许多组织愿意购买这本书,许多领导愿意给员工推荐这本书也并不是因为他们盲目的跟从夸张的宣传。这表达了他们对员工的一种希望。并没有企业老板真的希望自己的员工都变得像士兵一样只会服从和执行,他们只是希望员工在现在的基础上多一些敬业精神,多一些独立自主,多一些尽心尽力。人是需要榜样的,因此我一直拒绝把罗文的敬业描述成”性命攸关而骑虎难下的行动“。我们不需要学习他们所吹捧的不问”愚蠢的问题“,但是应该看到可取的地方。里面有一些话我很赞同,比如”如果要同情的话,也让我们为那些在努力经营大企业的人留下同情的泪水,他们在下班铃响之后仍然要加班加点,他们头上的白发因为要竭力约束那些漠不关心、没有能力又敷衍行事、忘恩负义的人而日益增多。“相信正是这样的一些话,感动了一些身居高位、收入颇丰却被人们所抨击的企业家们。而这句话也确实需要我们好好的反思,我们在做工作的时候,到底有没有为我所服务的集体着想,有没有为了集体的更高目标而努力。我们不为老板服务,但是我们也不应该仅仅为了自己的薪水而工作。

我们要学习的,就是罗文身上的使命感。

相关范文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