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演讲稿>2023年记梁任公先生一次演讲教案(精选8篇)

2023年记梁任公先生一次演讲教案(精选8篇)

时间:2023-10-13 20:51:07 作者:琴心月2023年记梁任公先生一次演讲教案(精选8篇)

初中教案是教师为了有效地组织教学活动而编写的一种教育教学指导材料,它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内容,是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依据。编写教案要注意合理设置学习目标和考核方式,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动力。

记梁任公先生一次演讲教案篇一

又听他讲杜氏讲到“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先生又真是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首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人物形象:忧国忧民

小结:梁任公是怎样的一位学者?

圈点:文中那一句话最能概括梁任公的特点?

(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

从这篇文章的字里行间,我们体会到作者对梁先生怀有怎样的感情?

赞赏敬仰赞其学问、仰其文采、敬其精神

六、小结:

从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有学者风范的梁启超。并不是作者不欣赏梁启超革命者的风范,而是他要向我们介绍的是一个学者,这也是文人梁实秋最欣赏文人梁启超的地方。所以作者选择了这样一次演讲来体现梁启超的文人气质。所以,我们要学习作者这种选材的方法,用恰当的材料来恰如其分地来表达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演讲时的神态语言动作以及听众及作者的感受表现了梁先生的稳健、潇洒、风趣、博闻。写人显情中透露着方法,我们要学习文章在描外貌、绘语言、举行动、抓侧面中展现人物的个性特点的方法。

作业:

1.从肖像、语言或神态等方面对班上某一位同学进行细致刻画突出其性情特点(不出现名字)

2.模仿本文写作:记xx老师的一次讲课

了解演讲内容,探究人物特点

阅读杜诗,体会梁先生与杜甫情感的相通之处

总结人物形象阅读圈点

反思本课学习收获完成课下作业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学有所获,无论阅读还是写作,都要学到切实可鉴的方法,所以注重了方法的指导,如圈点批注的阅读方法、描写人物的写作方法,使读写结合,最大地体现语文的价值。

记梁任公先生一次演讲教案篇二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被收入高中语文课本必修一的第三单元,这一单元主要学习三篇记叙散文(另有鲁迅《纪念刘和珍君》、巴金《小狗包弟》)。它们都是写人叙事的佳作。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是“透过对人与事的描写,仔细揣摩人物的言行、心理,体察人物的个性、情操,看作者如何在人物描写中体现对人物品性的评价,如何在叙事中表现或隐或显的情感倾向”。

跟据语文新课标“进一步提高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培养初步的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从而为学生终身学习和个性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的要求,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三维目标及教学重难点定为:

知识与技能目标:1、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表达交流能力。2、学会“写人凸显人物个性”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学会圈点批注主要段落语句,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新知、提高能力。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1、感知大师的人格魅力。2、陶冶学生高尚情操,塑造自我美好心灵。

教学重点:分析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叙事来表现人物性情。

教学难点:作者如何在记叙中加自己的评论和感受。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这节课,我基本选用“自主读书、合作学习、探究感悟”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作为阅读主体的作用,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借助多媒体等电教手段,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感知,探索求真,以达到“读中有品,品中有悟,悟中有得”的目的,了解梁实秋的高超写作技法。

学生在整体把握课文时,采用默读法和圈点勾画法,之后采用问答法,由学生发言、总结;针对教学重难点,立足课文,讨论探究,用情景激励法,分析法、点拨引导法,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点评诵读,体味文章情感,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布置小作文,迁移拓展所学的白描技巧。

由提问七匹狼双面夹克广告词导入,七匹狼双面夹克的广告词是:“男人不会只有一面。”“今天,你要‘秀’哪一面?”,学生都知道梁启超先生是清末民初政界明星,而不知道他是学术大师,由此引导学生了解他的另“一面”,走进文本让梁实秋先生“秀”这“一面”,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崇敬之情及阅读兴趣。

a、学生与作品作者交流: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并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阅读课文,引导学生圈点、勾画、思考,结合课后研讨与练习一,围绕“文章主要记叙了梁启超讲演时的哪些情况”引导学生了解梁启超的形象特点。

b、学生与学生交流:让学生带着独立思考后的结果,在小组内互相交流,展开讨论,最后拿出小组的意见,通过探究,认识课文于记叙中描写了人物出场,肖像,开场白语言,声音,内容,讲演时的神态、动作。从而认识他是个有文采有学问有热心肠的学者。学会分析与概括。

c、教师与学生交流:借助何蕙珍对他的恋情、为康有为披麻戴孝、为协和医院撰文等故事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梁任公是个热心肠的人。

结合课后研讨与练习二,启发学生明白一件事情:写人如果能凸显人物个性,将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懂得一个道理:一个有着人格魅力的人,将对人产生深远的影响。探究人物的写法,认识写人如果能凸显人物个性,将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学会表达与交流。

用从本课中学到的写人技巧,结合[表达与交流]第三单元:人性光辉“写人要凸显个性”,任选一题作文。(设计目的与思想:能力的迁移,将课内所学知识与技能作课外的延伸与拓展。

说板书设计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我的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解文章主要内容。

品人:肖像: 短小精悍;开场白语言:独特; 声音:沉着有力 内容:丰富有趣

讲演时的神态动作: 生动有趣——有文采有学问有热心肠的学者 品文:凸显人物个性

记梁任公先生一次演讲教案篇三

师:(课前激趣)首先我想给大家做一道竞猜题:猜猜他是谁。我对他有四个描述,请你把答案写在一张之上,千万别说出来,影响别人作答。记住,现在是“君子动手不动口”。(强调)

1、他是广东新会人。

2、他是中国近代百年历史中,成就与贡献巨大的人。

3、他是近代维新派的领袖和学者。

4、他著作颇丰,著有148卷,长达1000余万字的《饮冰室》。

有答案了吗?告诉我,他是谁?

生:(兴奋地)梁启超!

师:(喜悦)对!他就是梁启超。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

《诗经》中有这样一句话: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比喻崇高的德性。梁任公先生正是那高山,那景行。(深情地)今天,我们就要一起走近这位极具人格魅力的伟大人物,学习梁实秋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梁实秋先生可是一位名人,他以创作散文小品著称。今天,我们要把他头上的光环拿下来,当这篇文章是普通人写的,比方说你、我、他写的。请大家试着批改文章,给他写点评语,作一些旁注。

生1:(跃跃欲试地)找问题!

师:他说他想找问题,什么问题呢?不容易呀!要想找问题,我看光有一双慧眼还不够,还真得去借了,借猴哥的那双“火眼金睛”。

(学生互相讨论)

生2:第一段,我发现两个问题。(师:好的,看到第一段)第二句“大约在民国十年左右”有“大约”就不用“左右”了,这里重复了。还有第三句“我很幸运地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演讲是“一次”,没有“一篇”这样的说法。

师:如果说“一篇”呢?

生:那是一篇演讲稿。

师:那演讲稿是“听”吗?

生:不是,是看。

师:对!是看,是读。对不对?这里是量词使用错误。

生2:还有第二段中,有同样的错误,最后一句“但是读他这篇文章和听他这篇讲演”,把这里的“篇”也改成“次”。

师:同样的毛病,他犯了两次。还有吗?

生:(无奈地)我找不到了。

师:(欣赏地)好!请坐下,你已经有双慧眼了。发现了三个毛病!

生3:第八段“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很罗嗦,我觉得。

师:“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太罗嗦了,语言不简洁。又犯毛病了。(赞赏地)好,不错!连这个问题都找出来了。

生4:第九段第三行“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发生”与“爱好”搭配不当。

师:对!“发生爱好”,应该说什么?

生:产生。

师:“产生爱好”,好像也不太对头噢。“产生兴趣”可以吗?这里是谓语动词和宾语搭配不当。

生5:我是发现问题,我觉得这篇文章和题目很不相符。

师:文章内容和题目不相符,怎么说?

生5:文章题目是记一次演讲,应该是记叙他演讲的`内容或者是过程。然而我觉得这篇文章是有一点评论的感觉,评论他怎么样,而且还夹杂着一些记叙作者梁实秋的事情。我觉得没有紧扣到这次演讲。

生:第六段“我在听先生这篇讲演后约二十余年”也有错误。

生:同意。

师:看来大家达成了共识。有不同意见吗?

生6:我觉得这篇文章的语言很口语化。就像我们平时讲话一样,我们也会说“大约十块钱左右”,文章是写得很口语化,所以我觉得不应该去追究他的错误。

师:(很高兴他的新见)好!但我注意到你刚才强调了一个词“口语”,那这是什么?

生:书面语。

师:既然落笔成文了,就得要讲究语法规范了。

生7:可能在那个时候,没有什么确切的语法。就像鲁迅先生写的文章,有很多这样的语法问题。我们现在看来是问题,那时没有这么多规矩,可能并不叫问题。

师:你能举例子吗?

生:就好比说古文中的通假字。他们所说的通假字,在我们看来就是错别字。

生:有!

生:行!

师:这样我们是看明白了,但告诉你们:这八个字出自《诗经》,现在明白了吗?

生:明白。

师:它不是罗嗦,它是什么?

生:引经据典。

师:对,引经据典。现在我想知道被大家删去的四个“之”字意义和用法是否相同?

生8:相同。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生9:“手”和“舞”、“足”和“蹈”之间的两个“之”字是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生10:另两个“之”作助词,没意义。

师:好,你们听我说“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手之舞,足之蹈”,哪一个更好听?

生:前面的。更有乐感。

师:那二、四两个“之”到底起什么作用?

生:是音节助词,起凑足音节作用。

生11:第三段描写梁任公先生的外貌那里“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有贬义的意思。(出现断句错误,学生笑)

师:先看这个句子的断句,应该是什么?

生:秃头顶/宽下巴。

师: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这形象不太好,是不是?

生:(脱口而出)不是,真实呀。

生:不行。

师:对,我们必须对他做真实地描写才对。著名的潘长江老是被人取笑,说他太矮了。他是怎么说的?我是“浓缩人生精华”。(学生会心地笑)他个子矮小,但并不影响他的形象高大。

[4]

生:神态、外貌、语言。

师:好好看看他的语言,就两句话,这是梁氏独特的开场白。这两句话很有意思。我想请一个同学来表演一下,就用你的白话,再配上他的动作。(学生互相推荐)刚才还说“我能”!(生踊跃举手)好,你来。欢迎大家一起走进“梦想剧场”。

生13:生动表演引起下面听课老师与同学的一片喝彩。

师:(高兴地)很好,可以说他的开场白很有意思,那语言、那语调,还有那语气,再配上那神态、动作,非常传神,一个大家形象就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了。

生14:自负是他自信的表现。他首先是谦虚。但他是名人,给大学生作演讲,肯定是有一定文化的,这是他自信。

师:(点头赞赏)对!如果他真的是没有学问的人,怎么敢面对清华学子做这次演讲呢?大家要抓住这句话当中的一个词。

生:。

生:一点。

师:不过也有很多。行不行?

生:不行!这是不谦虚地表现。

师:他谦虚但是不过分谦虚,因为过分谦虚就等于骄傲。这是他自信,也是他自知的表现。人贵在有自知。我希望各位能够在这个庞大的人生坐标系当中,找准自己所处的那一点。

生15:《箜篌引》这首诗的意义和作用是什么?

师:作者要用这十六个字干什么?如果没什么作用,就建议把它删除。请大家阅读文章的第六段,捕捉出重要信息。

生5:我觉得作者引用这首诗是想表现这次演讲对他的影响很大。我们可以从第六段“偶然获得机缘在茅津渡候船渡河。但见黄沙弥漫,黄流滚滚,景象苍茫,不禁哀从中来,顿时忆起先生讲的这首古诗”中看到,在演讲后二十余年,仍然想起它,说明对作者的影响之大。

生:不是,写了。

师:演讲对他产生了这么深刻的影响,所以文章在记事,它也在记人。它是写人、记事两不误。

这个单元,我们的学习重点是两个,一个是品文,再一个是品人。这节课,我们在品文上,主要是赏析了文章写人的技巧,作者用肖像描写、语言描写、神态动作描写,对梁任公先生作了生动、形象的刻画,对于聘任,我们主要是关注了人物的性格、品质,认识了一位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梁启超,梁任公。

学习这篇文章,我想让大家明白一件事情,懂得一个道理,那就是:写人如果能凸显人物个性,将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一个有着人格魅力的人,将对人产生深远的影响。

运用从本课中学到的写人技巧,结合写作第三单元:“写人要凸显个性”,我们布置一道作文题:

记梁任公先生一次演讲教案篇四

教学目标 :

1、品读课文,分析梁任公先生的人物形象,理解作者的评论与感受,领悟文中深沉的文化底蕴。

2、学习文中人物描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 难点:

1、 品文:即品赏文章,引导学生学习叙事中表现人物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旁批的阅读方法。

2、 品人:即评人物,重在关注人物的性格、品质。

教学方法:朗读法、探究法、讨论法。

教学时数:1课时

一、 演讲导入

以有关梁启超的课前演讲导入。

某某同学的演讲内容短小精悍,感情十分投入,可谓激情四射,听了他的演讲,耳畔似乎仍激荡着 “少年智则国智”的豪言壮语,那些超越忧患意识的激昂之言至今仍然激励着我们,——《少年中国说》的作者是谁?对,就是梁启超,刚才我们感受到的是某某同学的热血沸腾,那么激励我们一往无前的粱启超先生,他的演讲又是怎样一番情形呢,今天啊,我们就要通过学习梁实秋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来领略大师的风采。

二、 知人论世

大家对梁启超都知道些什么呢?

梁启超:近代维新派领袖、学者。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梁实秋:散文家 文学评论家 翻译家    散文集代表作《雅舍小品》

风格:风趣幽默 朴实隽永 

三、 品文品人

学生自读课文,领略大师风采,选择最能展现梁任公先生风采的句子或段落进行圈点旁注。

大家都知道,梁任公先生是中国近现代政坛风云人物,也是学术界一位难得的才子,那么课文是从哪些角度对粱任公先生进行描述的呢?首先请大家朗读课文,看看课文对梁任公先生做了哪些精彩生动的描写?找出最能展现梁先生风采的句子或段落对课文进行批注,读完后分小组讨论,各组派一个代表在班上交流。

我要强调的是,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在读书的时候注意一定要在书上做记号,边读边记录自己的阅读心得、阅读评价,只有用心经历学习语文的过程,才能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究竟怎样在文章中做批注,可能有些同学不太理解,我先举个例子说明一下。

甲戌本《红楼梦》一直被认为是《红楼梦》几种抄本中年代最早、也是最接近原本的一个版本。我们来看看胡适收藏的这本书中,作者是如何记下自己的读书心得的。旁批举例:《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屏幕显示:

由此看来,作批注无非就是记下自己的读书感受,接下来,大家在书上找出最能展现梁任公风采的句子进行批注。

学生旁注,自由交流、教师恰当评价。

小结:从大家的交流可以看出,虽然梁启超的名气在于政治维新运动,可是文章并未从政治家、思想家的角度来表现先生,而是从他的学者身份,通过他演讲的神态、语言、动作以及听众及作者的感受来表现其学识渊博、自由洒脱,用文章的一句高度概括性的话来说——先生是一位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

四、 质疑解难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解读完这篇文章,大家心中还有什么疑问吗?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

五、情景再现

通过刚才的合作探究,我们近距离地领略到了短小精悍、风神潇洒、博闻强识、才华横溢、率真奔放、幽默风趣的梁启超,大家能想象当时梁启超演讲的情景吗?大家想让梁启超走到我们的教室中来吗?好,我们有请某某同学上台为大家表演。

学生再现梁启超演讲的情景

过渡:大家的掌声就是对这两位同学的肯定,特别是某某同学,简直可以用惟妙惟肖来形容,以后啊,我们还要多进行这样的活动,要大力培养我们班的本土明星!

六、牛刀小试

写这位当时叱咤风云人物的一次演讲,可写的一定很多,可以写当时清华园的轰动一时,可以写会场上的热烈气氛,可以写此次演讲产生的广泛政治影响等,但作者只选取了演讲时的几个片断,抓住几处细节便把这位学者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作者写人记事的方法有没有给大家一些启示呢,如果要表现某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可以通过哪些方面来表现呢?(语言、行动、心理描写等)

好,纸上得来终觉浅,要知此事须躬行,我们来一个实践,(我给大家布置一个作业)请大家从外貌、神态、动作、语言等方面着手,任选一个方面,写一位老师上课时的片段。

课堂小结:

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既描写形象又着重表现神采,展现了一个卓越不凡的大家的风范。作者饱含景仰之情活现出梁任公的精神、风采、修养。优秀文学作品所以成功是因其塑造人物的成功。塑造成功的人,需要作者有一颗善良的心,善于倾听的心,发现美的心,更要求作者有一把写作手法之利剑!愿在座的各位同学人人拥有这把利剑!

学生可能旁批的地方:

示例1:

“我记得清清楚楚,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高等科楼上大教堂里坐满了听众,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

这段话写出了梁任公先生出场时的外貌特点:身材(短小精悍)、步履(稳健)气质(风神潇洒)眼神(光芒四射)写出了他 睿智、朴实、潇洒、自信的特点。

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我们在写人的时候也要抓住人物的特征,肖像描写切不可泛泛而谈,有人在写《我的妈妈》时说:“我的妈妈三十七八岁年龄,中等个子,身材一般,梳一头短发,圆脸庞上一对炯炯有神的眼睛,她做事麻利,但特别喜欢唠叨。”大家说,作者抓住了妈妈的特点没有呢?表面上看,似乎抓住了妈妈的特征,做事麻利,喜欢唠叨,但细想一想,有多少妈妈不是这样的呢?这不能表现出这个妈妈独具的个性特色。正如春花秋菊冬腊梅,各有各的特色,不是所有的美人都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都是瓜子脸儿,柳叶儿眉;也不是所有的坏人都是尖嘴猴腮,贼眉鼠眼,满脸横肉。

示例2:

“启超没有什么学问,——可是也有一点咯!”

开场白:谦虚自信、幽默风趣、开朗直爽

古人云“言为心声”,语言是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的工具,是展示人物性格特征的镜子,是袒露人物内心世界的窗户,有时塑造人物只选其三言两语,就能勾勒出他的性格特征,袒露他的内心世界。陈涉“嗟呼!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写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的领袖的伟大志向。本文也以简短的语言“启超没有什么学问——可是也有一点喽”,让我们如见其人。再如刘邦“大丈夫当如是也!、”项羽“彼可取而代之!”、孔乙几“多乎哉,不多也。

示例3:

“这四句十六字,经他一朗诵,再经他一解释,活画出一出悲剧,其中有••••••”

表现梁任公先生有学问有文采,从演讲的内容上写出了梁的丰富有趣,博闻强识。

“一朗诵”:闻一多先生谈到自己学生时代在清华听梁启超讲授古乐府箜篌引《公无渡河》说,梁任公先把那首古诗写在黑板上,然后摇头摆脑地朗诵一句:“公、无、渡、河”,接着大声喝彩,叫一声“好”!然后再重复地念:“公、无、渡、河,”“好!”“公、无--渡、河,”“好!”“渡河--而死--,当奈--公何!”“好,真好,实在是好!”梁任公这样自我陶醉地一唱三叹,一声高似一声,并无半句解释,朗诵赞叹过后,就高呼道:“思成,抹黑板,快抹黑板!”思成是任公的儿子,也在班上听讲。黑板擦过,这首古诗就算讲完了……闻先生回忆完后,把声音压低,两手一摊,说:“大师讲学,就是这样!”

“一解释”:《箜篌引》出自《汉乐府诗》记述了一个悲惨壮烈的故事:朝鲜水兵在岸边撑船巡逻时,见一个白发狂夫提壶渡江,被水冲走,他的妻子劝阻不及,悲痛欲绝,哭泣到:劝你不要渡河,你还是要渡河,这下落入水中,你让我怎么办?她取出箜篌反复吟唱,一曲终了,她也投河随夫而去。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梁对白发狂夫寄予了怎样的感情?——敬佩。劝他不要渡河,他偏要渡河,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虽然事情的发展会以生命为代价,但仍有不屈者勇敢前行,这不得不让人想起来了在戊戌变法中慷慨就义的谁?谭嗣同。这位湖南热血男儿,留下了“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慷慨诗歌,他本来是有机会躲过这场灾难的,他的日本好友已为他安排好了后路,只要他同意,完全可以到日本避难,可是他却断然拒绝了日本友人的好意,宁可选择作为中国近现代革命史上留血第一人。同样的执着,同样的敬佩!

示例4:

“先生博闻强记,在笔写的讲稿之处,随时引证许多作品,大部分他都能背诵得出,•有时候,他背诵到酣畅处,忽然记不起下文,他便用手敲打他的秃头,敲几下之后,记忆力便又畅通,成本大套地背诵下去了”。

这是梁讲课的背诵方式,由《箜篌引》过渡到成本大套地背诵,足见先生的渊博学识、博闻强识。同时作者通过动作描写,“记不起下文,他便用手敲打他的秃头”,形象而风趣,仿佛梁先生就在眼前,动作很滑稽,让人忍俊不禁。而“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跟着他欢喜”更是从侧面写出了梁的演讲已经深深地感染了听众,写出了他的自由洒脱,酣畅淋漓。

这就告诉我们,写好一个人,除了语言肖像描写外,还可以有哪些描写使人物更生动?

动作描写和侧面描写

拓展侧面描写——有烘云托月之妙的侧面描写,举例《陌上桑》中描写罗敷的美貌

示例5:

先生的讲演,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

手舞足蹈,时悲时喜,表现了他的自由洒脱、酣畅淋漓的特点,可见先生是一位感情丰沛、率真而又投入的学者,丝毫没有“大家”的做作与雕琢。这也是梁的独特之处。写人就是要写出独特之处来,是不是?徐志摩的婚礼上“愿你们这是最后一次结婚”!

学生可能提问:

1、“梁任公先生晚年不谈政治,专心学术”怎么理解?

梁任公年轻时热衷变革,是戊戌变法的主角之一,许多次政治事件他都处于漩涡的中央,经历了一次次从激情到失望,从愤怒到无奈的过程,其心态产生了变化,而在此之前他一直是热衷政治兼做学问的,之后则全身心投入了学术,他一生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作者只用了这句话便将话题收拢到学术上来,省去了许多介绍。

2、 文章第二句“大约在民国十年左右”是个病句吗?

是病句,文言不规范。

一本书和一部电影,大家是愿意看书,还是愿意看电影?当然愿意看电影了,因为电影生动活泼,更能激发兴趣,是不是?同理推论,看戏肯定比读剧本有趣得多了,这就是它们之间的区别。

4、开场白“启超没有什么学问——可是也有一点咯!”是不是自相矛盾?

不是,这是梁风趣幽默的表现,比如有同学说“我这人没有什么优点,可就是长得太帅!”

5、“我们甚至想如果他说标准国语其效果可能反要差一些?”为什么?

梁启超是广东人,在百日维新中,他曾给光绪皇帝上奏了一篇《变法通议》,光绪皇帝读后大家赞赏,说“梁启超文章写的好,可就是那广东话太难听!”传说梁启超的北京话说的太差,光绪帝怎么都听不明白,后来梁启超请夫人教他学习“官话”,等到清华演讲时,人们听到的大概就是这种广东官腔了!那为什么效果要强些呢?因为他用广东官话演讲更自然、有利于自己的表达,是不是?再者,广东话的确比普通话更沉着有力。

6、《箜篌引》是什么意思?

《箜篌引》出自《汉乐府诗》记述了一个悲惨壮烈的故事:朝鲜水兵在水兵撑船巡逻时,见一个白发狂夫提壶渡江,被水冲走,他的妻子劝阻不及,悲痛欲绝,哭泣到:劝你不要渡河,你还是要渡河,这下落入水中,你让我怎么办?她取出箜篌反复吟唱,一曲终了,她也投河随夫而去。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梁对白发狂夫寄予了怎样的感情?——敬佩。劝他不要渡河,他偏要渡河,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虽然事情的发展会以生命为代价,但仍有不屈者勇敢前行,这不得不让人想起来了在戊戌变法中慷慨就义的谁?谭嗣同。这位湖南热血男儿,留下了“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慷慨诗歌,他本来是有机会躲过这场灾难的,他的日本好友已为他安排好了后路,只要他同意,完全可以到日本避难,可是他却断然拒绝了日本友人的好意,宁可选择作为中国近现代革命史上留血第一人。

梁实秋和梁启超都是经历了历史沧桑的人,对历史有刻骨铭心的体验。黄沙弥漫,黄流滚滚,如此苍茫的景象让人想起了当时沧海横流的中国现状,梁启超作为政治风云人物站在风云变换的浪尖口,可是他却壮志难酬,作者怎能不哀?他想起《箜篌引》,我们知道箜篌引中的那个白发狂夫很执着,梁启超不也是个执着的人吗?他在末世即临时力挽狂澜,为改变中国的面貌勇敢前行!

8、他讲到《桃花扇》时为什么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

杜甫和梁启超都是热心肠的人,杜甫52岁写这首诗的时候,延续7年多的安史之乱终于结束了,作者喜闻蓟北光复,喜极而涕,手舞足蹈,惊喜欲狂,而梁启超处在风雨如晦的世纪之初,又何尝不希望光复中华,民族富强、国泰民安呢?当他读到剑外忽传收蓟北时,张口大笑是因为他在感受“剑外忽传收中华啊”喜悦啊!

文章所选取的材料是为塑造梁任公先生的性格服务的!梁任公是个热心肠的人,有着一颗赤子之心,作者选取的这两则材料都能突出表现他的性格。

11、作者写这位令人瞩目的人物,为什么只谈学术造诣而不谈政治作为?

梁任公在政治领域和学术领域都有很高的威望,两方面都可大书特书。但作者毕竟是一个文人学者,关心学术有甚于关心政治,写学术人物比写政治人物更得心应手;再说梁任公在中国现代政治史上也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而他的学术地位却是一致公认的。也许梁任公的政治作为已广为世人见识,而学术造诣为政治声名所掩,正值得为之专文彰显。

12、何谓“笔锋常带情感”?

在戊戌变法前夕和变法过程中,梁启超作为当时最有影响的《时务报》的主笔,发表了大量宣传变法文章;变法失败后流亡日本期间,他继续在《清议报》和《新民丛报》上撰文,议论政事、宣传西方学术文化。这种文章当时人称为“报章体”或“新文体”,这种“新文体”在当时完全打破了传统的古文的束缚,灌注了思想解放的精神和作者内心的热情,造就了新的文风。

梁启超的这种“笔锋常带情感”的文章影响了当时乃至后世许多的学者、文人,李大钊、陈独秀、胡适、鲁迅、周作人等。胡适曾在《四十自述》中说梁启超的“笔锋常带情感”的文字引起了少年的他“思想上的一种激烈变动”,而本文作者也是深受其影响者之一。

13、怎样理解文章最后一句“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于是我想起了从前的一段经历,笔而记之!

“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这是对全文的高度概括,也是发自内心的赞美,是对梁的极高的评价!言近旨远,含义丰富而深刻,梁任公先生是应清华学子之邀来演讲,清华学子的邀请是因梁先生的学术文章有启迪领导作用,在20世纪初动荡变革的时代,为青年热情演讲实属难能可贵,当今文坛有多少人问政治而不专心学术,学问难以达到梁任公先生的境界,做学术的人,应该向梁学习做学问和做人。

记梁任公先生一次演讲教案篇五

2、过程与方法:掌握运用外貌、动作、语言及侧面描写等方式刻画人物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并学习梁启超先生的真性情与爱国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1、运用旁批方法,学会分析人物形象,掌握人物刻画的方法

2、对《箜篌引》、《桃花扇》、杜诗作适当补充讲解

三、教学方法

赏析、合作研讨、探究、练笔

四、设计课时

一课时(40分钟)

五、课前准备

事先印发导学案,设计预习问题,以及课文相关资料链接,包括《箜篌引》备注,《桃花扇》简介,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清末时有一位十岁的少年,一天随父亲到朋友家做客。一进家门,他便被院里一株蓓蕾的杏树迷住了,并偷偷地折下了一枝,遮掩在宽大的袖筒里。谁知,他的这一微妙之举,恰恰被父亲和朋友的家人看在眼里。他的父亲教子甚严,但又不好当面开口,便匆匆走进客厅安然落座了。父亲总为儿子这件事惴惴不安,一心想不露声色地训示儿子一番。筵席开始了,父亲灵机一动,便当众对少年说:“开宴前,我先出一上联,如能对好,方可举杯,否则,只能为长辈斟酒沏茶,不准落座。”少年不知父亲的用意,毫无思想准备,但凭腹中的才学,自信不会出丑,于是满口答应下来。父亲略加思索,作出上联:“袖里笼花,小子暗藏春色”。这少年听后一惊,恍然大悟,但也未显失色,随口对来:“堂前悬镜,大人明察秋毫”。对联一经出口,堂前喝彩不已。父亲早忘了那件不体面的趣事,他被儿子那字字珠玑、音韵铿锵、对仗工稳的下联陶醉了。这个少年后来成为了中国历一个“百科全书式”的人物。那么,同学们猜一猜,这个少年是谁呢?他就是--梁启超,是我们今天所学课文的主人公。

(设计意图:此导入能够引发学生兴趣,了解梁启超其人。)

二、自学检查

1、字音字词检查(见《导学案》,教师ppt展示)

2、解题,并提问:对于本篇文章主人公,你了解多少?

明确:公车上书、戊戌变法、云南起义。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学者。创办中国近代第一本新文学杂志《新小说》。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著作涉及政治、经济、哲学、历史、语言学、宗教及文化艺术等,总约千万余字,合编为《饮冰室文集》。中国历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人物: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

(设计意图:此环节在于检查学生预习,做好基础落实,进一步引导学生走入文本)

三、自主研习

文中对梁启超及其这次演讲做了哪些描述,画出描写的句子,仿照课后习题一,做旁批。然后分析梁启超的人物形象,品味作者的语言。

正面描写:肖像,神态,语言,动作(细节)描写

侧面描写:听讲者的感受和表现

四、合作探究

1、结合印发的资料,说说作者在文中引用的三处材料有何用意?

明确:

引用《箜篌引》的用意:

梁启超是一个“过渡时代”的英雄,这个时代险象环生,他却用他的行动去实践爱国救国的理想,历尽沧桑仍近似疯狂滴执着于信念的梁启超,不正是那个明知死路,仍蹈死不悔的白首狂夫么?他投身于变法洪流,踏上救国道路,饱尝艰辛,却义不容辞,这十六字的《箜篌引》也许就是梁启超执着前行的真情写照吧!

引用《桃花扇》的用意:

这个悲剧中藏着梁启超的身影,含着他的悲苦,他就如同左良玉,几十年忧国如病,以天下为己任,却未能实现理想,同僚或死或逃,而推行变法的光绪皇帝死于非命,独殉了社稷苍生。这位一辈子都在探求中国富强之路的“行者”,演讲到这一段时,心中蓄积的巨痛如溃堤洪水,喷涌而出,终于“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

引用杜甫诗用意:

救国于危难之中是中国读书人自以为的本分之责,当他高声诵读杜诗时,他的情感也遥接千年前的杜甫,为“官军”收复失地而喜泪满衣,所以他“张口大笑”了。

此三则材料都体现梁启超一生“爱国救国”的理想。

2、归纳:梁启超先生的形象

梁启超是一个才华横溢、博闻强识、风趣幽默、谦逊自负、稳健潇洒、有热心肠的爱国学者形象。

(设计意图:加强印象,学会人物形象分析,为高考现代文阅读分析人物做铺垫)

3、进一步感受梁启超的爱国情怀,诵读梁启超《少年中国说》(节选)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生可畅所欲言,教师结合实际正确引导,让学生对梁启超其人有更深刻的了解,诵读部分更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五、小结:

规律总结--本文在写人方面的独特写法:

抓住细节

突出个性

正侧结合

六、课堂反馈

请模仿本文写人手法描写一个大家都熟悉的人。要求:

1.抓住细节,突出特征;

2.语言简洁,描写生动;

3.不出现姓名;

4.完成后由各小组推荐,本人朗读,由听众辨别是谁,看谁写得最像。

(设计意图:让学生活学活用,既激发语文学习的兴趣,也能巩固写人手法的运用)

七、作业布置:

课外阅读梁实秋的《雅舍》。

记梁任公先生一次演讲教案篇六

对于这样一篇自读课文,要在一节课的时间里让学生真正有所收获,我考虑再三后决定让学生掌握人物肖像的描写方法。我的反思如下:

一、整个课堂有张有弛,详略得当。对于一些基础常识,如人物介绍、演讲特点等,我只是或以课件形式展示或以提问形式让学生自行寻找答案,不过多的浪费时间,而一些技能提升方面,例如给课文加旁注的阅读方法、对人物做肖像描写的写作方法等,我则是给了较为充分的时间给学生阅读并练笔,注意“讲练结合”。

二、准备充分,对学生的引导较为到位,课堂气氛活跃,师生互动自然有效。在授课过程中,我时刻关注学生的思与做,对学生的练笔也能做到点评中肯、及时。

三、当然,由于教学经验不足,这堂课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语言不够简洁,在学生回答问题完后,还总是重复学生的答案;语速过快,且一次提问问题过多等问题。而课堂教学则是口头讲授,一次提多个问题,会让学生产生记忆困难和理解困难等现象,不利于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这些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并改正的问题。

讲到任公先生在作演讲时讲到的那首古诗《箜篌引》,首先我带领学生分析了下这首古诗讲述了怎样一个故事,再结合任公先生的生平简单讲了一下这首古诗折射出来的任公先生的政治立场和倾向。在这之后,作者梁实秋先生对任公朗读这首诗时的情形做出了评价。分别是正面描写“有起承转合,有情节,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和侧面描写任公先生的演讲很有感染力,原文是“我在听这篇演讲二十余年,偶然获得机缘在茅津渡候船渡河。但见黄沙弥漫,黄流滚滚,不禁悲从中来,顿时忆起先生讲的这首古诗。”讲到这时,我设计问题,这两句分别运用了什么样的描写方法,预设的答案是学生能够回答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可是过了很久,都没有学生能够回答出来。下课后我对这一现象作出了思考。

有可能像这类描写方法,表达方式,写作技巧之类的概念在学生脑海里印象很模糊,他们可能根本不知道描写方法有哪几种。这是作为教师,在提问上设计问题方面应该要有坡度。课下我仔细想了下,是我忽略了他们的基础知识和对基本概念的掌握程度。我应该先设问:描写方法一般分为哪几种,如果学生答不出来的话应该给他们明确,明确讲解描写一般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对主体的直接描写称为正面描写,描写客体来反衬主体的描写称为侧面描写。这样给学生明确什么是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学生有可能就能够回答出文中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语句了。

还有结尾处作者评价任公先生是一个“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人。我首先提问“大家认为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这三者中什么最难得”,学生很快就回答出了我想要的答案“热心肠”,接着我就追问大家对热心肠是如何理解的,这个地方学生就回答不出来了。而我预设的答案是因为梁任公先生心系国家,心系百姓,在他演讲中讲到国家覆亡时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讲到国家收复失地时竟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先生的喜怒哀乐都是被社稷民生所牵绊,可以看出先生有着忧国忧民的情怀,是一个热心肠的人。课下我思考后,有可能学生还是不能理解“热心肠”,可以有坡度的一步步引导。可以首先问同学们现在我们说“热心肠”是什么意思,学生肯定能回答出“热心快肠”的意思,乐于帮助别人等意思。然后再进行引导。我们说一个人乐于助人,关心别人就是有热心肠,那梁启超先生肯定也有这方面的品质,但是更为难得的是梁启超先生关心的是整个国家的命运,关心百姓的命运,是一种更深刻和伟大的热心肠。我相信,这样有坡度的设计,学生就能理解梁任公先生的热心肠了吧。

记梁任公先生一次演讲教案篇七

说教材

1. 教材单元定位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被收入高中语文课本必修一的第三单元,这一单元主要学习三篇记叙散文(另有鲁迅《纪念刘和珍君》、巴金《小狗包弟》)它们都是写人叙事的佳作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是“透过对人与事的描写,仔细揣摩人物的言行、心理,体察人物的个性、情操,看作者如何在人物描写中体现对人物品性的评价,如何在叙事中表现或隐或显的情感倾向”

2. 教学三位目标及重难点的确立

跟据语文新课标“进一步提高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培养初步的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从而为学生终身学习和个性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的要求,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三维目标及教学重难点定为:

教学重点:分析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叙事来表现人物性情

教学难点:作者如何在记叙中加自己的评论和感受

说教法

说学法

说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2. 品人

3. 品文

4. 作业布置

记梁任公先生一次演讲教案篇八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一文虽然短小精悍,但值得说的问题是很多的,尽管在课文学习中,学生领略了这一伟大的政治家、文学家的风采,但认识的只是冰山一角。这篇写人记事的散文,偏重于记述讲演的过程,突出讲演者的形象。因而把人物形象地分析作为重点。教学时,我采取了“设疑导入——勾画演讲特点——-批注细节分析人物——探究写作手法——拓展训练”的教学过程。

在施教过程中,教学的中心环节“批注细节分析人物”进行较为顺利,学生对于用细节描写表现人物个性有了深刻地领悟,但在“探究写作手法”这一环节中却出了问题,只知细节写人,其余一概不知。分析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有二,(一)是我在教学设计中少了“侧面描写”的分析;(二)是在本环节开始时没有给学生提出思考的方向,因而学生只会就本节课的分析来总结。见课堂出现冷场,我尽快做了教学设计的调整,马上给出了思考方向的指导,可以从写作顺序、正侧面描写方面思考。并让学生勾画出侧面描写的相关语句,互相交流,加深理解与领悟。经过这样的纠正,才使学生在写作特点的借鉴上有了较多的收获,对学生拓展训练中的写作练习有了更有益的辅导。

听了专家的讲座,在今后散文教学中,明确了一个理念,写人记事散文,通过“品文来品人,发展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加强预习力度,对预习提出具体的要求,并让预习成为教学的重要环节。注重学生的个体感悟,思维的发展。

反思1,本篇课文是略读课文,注重用关键问题启发学生主动进行思考,品悟课文,没必要像讲授精读课文那般细致深入,面面俱到。过于详细紧密的分析讲解,会令学生失去更多思考的空间,也没能体现出锻炼学生讨论和赏析能力的目的。而内容过多,就使得整节课在短短的45分钟里给人泛泛而谈的感觉。事实上,文章相对于整个单元来说是较浅显易懂的,除了个别段落和几首文学作品以外。所以应该分清主次,精选难点内容进行探讨研究,适当点拨就好;过多的内容不仅占用太多时间,而且造成重点不突出,学生把握时拿不准的现象,反而会影响教学效果。当然,学生的预习不到位,过分依赖老师也是本节课效果不理想的原因之一。

反思2,应该注意到,成功教师的讲解应该是带启发性而懂得“留白”的,过于追求滴水不漏,容易使学生失去思考想象的空间。教师的讲解语不能过“满”,更不能为学生“包办”,该“留白”时必须“留”,只有让学生真正思考并脱口而出,才会令其印象深刻,起到锻炼其思维的目的。

此外,鉴赏课上的“对话”略缺,如果能够适当地在学生中进行答问解疑,效果也许更好,也更方便及时对学生的回答作出总结点评。品读鉴赏课应注重问题设计和诱导,多与学生“对话”,但自己在面对学生的沉默不语时有点茫然,从而不自主地“代替”学生答疑,使得师生“对话”环节未能如计划中顺利进行,背离了原来的目标与方向,学生的阅读鉴赏没有在这节课上得到充分的发挥。

反思3,是备课过程中如何做到“备学生”的问题。时代在进步,观念在变化。现在的孩子,比我们小时候多了一些心眼,所以在备课时一定要更加充分、周详。我觉得自己在相关知识的准备上还是比较充足的,但即使是这样,学生也有向我们“发难”并且让我们“为难”的时候。在听到稀奇古怪甚至是相反意见的回答时,我没能很恰当地处理、引导,有点阵脚自乱,一度让课堂气氛变得尴尬。其实在这时,我应该放下架子,坦率地承认自己对这个问题考虑得不完全充分。更重要的是,在学生“发难”时,不能自乱阵脚,要尽快让自己冷静下来,巧妙地引导,变被动为主动,相信学生的潜力和智慧,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一起评价答案的是与否。

因此,以后备课必须要多预设学生的回答,甚至是对想想面对相反的观点时自己该怎么去应对,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应对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操控能力,将主动权掌握自己手中。当然,不忘记在下课前给学生们一点鼓励:回答正确的同学请扬一扬眉毛,没能完全回答正确或是还没有机会回答的同学请笑一笑,老师期待你们下节课有着更出色的表现。

相关范文推荐
  • 10-13 客户经理年度总结报告(优秀8篇)
    实践报告是将实际操作与理论知识相结合,反映实践成果和启示的一种文书形式。这是一份集结了多种风格和内容的报告范文,希望对大家的报告写作有所帮助。客户经理年度总结报
  • 10-13 2023年三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目的要求 初中三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实用14篇)
    工作计划书能够提醒我们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帮助我们更好地安排时间和资源。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工会工作计划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三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目
  • 10-13 端午节吃粽子朋友圈文案(通用8篇)
    当我们陷入了爱情的漩涡,表白成为了我们内心最强烈的期盼,希望能把握住自己的幸福。以下是一些感人和浪漫的生日文案,希望能够帮助你表达对亲人和朋友的深情祝福。端午节
  • 10-13 最新职场入职自我介绍介绍说(模板6篇)
    梦想是未知的领域,我们需要不断地挑战自我,实现自己的理想。实现梦想需要我们保持积极的心态,相信自己的能力和潜力,不轻易放弃。各行各业的成功人士分享了他们实现梦想
  • 10-13 初中数学几何知识点总结思维导图(通用15篇)
    知识点总结可以帮助我们在复习和考试中更好地应对各种题型。接下来是一些教师总结的范文,希望对大家在写作中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初中数学几何知识点总结思维导图篇一7、
  • 10-13 小学五年级落花生教案(精选14篇)
    编写一份合理的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中班教案是教师为中班幼儿设计的一套教学计划和教学步骤。中班教案有助于教师系统地安排教
  • 10-13 国旗下演讲的演讲稿转述句的用法(汇总8篇)
    在写作讲话稿时,要注意与听众进行情感上的交流,通过共鸣和感染力来更好地传递信息和思想。文明礼仪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但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够取得良好的效
  • 10-13 2023年一年级数学知识点手抄报(实用18篇)
    诚信是社会交往的黄金准则,它能够保持人与人之间的公平和正义。如何在网络社交中保持诚信,营造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诚信是社会道德的基石,是人们相互信任的基础。如何树
  • 10-13 贵在坚持国旗下讲话(大全8篇)
    一分钟,可以是悠闲漫步的时间,也可以是匆忙奔忙的时间,取决于我们的选择。如何在短短的一分钟内提升自己的专注力和注意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一些关于如何合理安排
  • 10-13 数学教学心得总结 数学教学学习心得总结(汇总8篇)
    学习总结可以帮助我们发现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并提供改进的方向和方法。在下面是一些知识点总结的例子,希望能对大家的学习和知识积累有所帮助。数学教学心得总结篇一上个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