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心得>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精彩片段摘抄(优秀9篇)

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精彩片段摘抄(优秀9篇)

时间:2023-10-13 20:58:12 作者:FS文字使者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精彩片段摘抄(优秀9篇)

通过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适应学生的不同需求和能力水平。想要了解不同行业的工作心得写作方法和经验分享?以下是一些行业范文和人物故事,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精彩片段摘抄篇一

虽是囫囵吞枣式读完第一次,却也是获益良多。以前了解甚少,读完却被曾文正公的人格魅力所吸引,无论从学识、人品、性格还是格局,都深深被折服。感触最深之处有五:一是其立志做圣人之后,几十年如一日的自省自律;二是对于左宗棠,真正做到了相忘于江湖,相比于左,足现其胸怀;三是对于大局的思考以及当前形势的预判及把握,足见其格局;四是其开放的心态以及对知识的学以致用;五是其与家人及朋友的联系,书信的往来,也让我佩服。

喜欢读人物传记,正是喜欢从别人的人生阅历,去提取丰富自己的人生。这本书读完已经深深地被曾文正公所折服,这是值得多翻阅的一本书。不过读来可以觉察,作者写作中的个人感情色彩还是很浓的。

最后,也发现了历史的了解要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维度切入,正如这之前对于太平天国的了解就知之甚少,只有历史书上学到的`,只知道被镇压而失败,所带的感情色彩都是偏向太平天国一方。而从本书所处的角度,却让我认识到不同的另一方,也是读本书最大的一收获。

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精彩片段摘抄篇二

虽曾湘潭大胜,对于靖港之战,曾要求其每一次的失败都要吃透,常说“悔生吉”,总结反省失败,自省后决定严厉整顿,凡临阵脱逃一律不再录用,并且将表现并不好的弟弟赶回家乡,大公无私。

接着,曾国藩反思后把保卫长官作为一项制度,这也是其优于绿营军散漫无力,上下不齐的一大策略。保住长官,才有个人发展的机会。

悔生吉,失败后反思的重要性,古往今来众多战役生活工作中凡是相互影响,激励战斗,上下亲睦,各护其长背后必定有严格的原则或制度。我们也需要学习善于用制度解决一些用道德解决的.问题。

这项制度在后来的城陵矶之战中也发挥作用。两名都是猛将军官,危急关头,互不上下,然曾军的亲兵抓住机会在其军官危观时机,保护长官,刺伤对方军官,赢得战役。

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精彩片段摘抄篇三

前段时间在好友的推荐下,利用每天早上坐地铁的时间断断续续的终于把曾国藩家书看完了,感触颇多,他之所以这么有成就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时常反思自己的`过错,劝诫他人,在读书的过程中,感觉就是面对面在和曾老对话,从他的日记中也可以看出其实曾老也是一位很普通的人而已,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至,挥笔自如,在平淡的家事中蕴含着真知良言。

曾国藩一生勤奋读书,推崇儒家学说,讲究经世致用的实用主义,继成为“孔子、孟子、朱熹”之后的又一儒学大师。

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写日记了,曾老其实也是一个普通人,人无完人,他年轻时也犯过很多的过错,但是他懂得每日反思自己的的得失,他取得了在别人看来很大的成就,在做人做事方面,却依然低调谦虚,才有这样的成就,我有个同事他对我的影响也是很大,坚持写了好几年的日记,这是一个好的习惯,可是又有多少人能坚持下来呢,从开始写日记开始,已经写了几个月了,现在回头看看当时的自己做的事情有时候还挺好笑的。

也有很多不对的地方,这也是一种成长,是一笔难得的财富呀,希望自己可以一直坚持持续输出和反思下去。

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精彩片段摘抄篇四

人类是地球上最聪明的动物,但人无完人,人性中有三个致命的弱点—懒惰、骄傲、奢华,任何一项都可以导致一个人的失败。

在我们的学生时代,最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便是懒惰。在以前小学六年的生活里,这样的例案很多。很多学生对学习毫不负责,想方设法地蒙混过关,可能他们觉得节省了时间,可能他们一时“得利”,但考试时必将原形毕露。

从这件事我想到了自己的初中生活,初中的学习难度和小学比简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我几乎每天都做到了十点半,因此我也想到了“抄作业”,但骗的是自己,辛亏被李老师发现,否则我也将“原形毕露”。

首先不谦虚,把自己看的“高高在上”,没有把自己放“低”—没有向别人虚心请教,学习别人的长处。第二点便是待人很高傲,毫无礼节,毫不谦虚,因而没人愿意与这种人交往,前景将越来越暗淡。

最后便是奢华了,有一句短语可以形容这类人的前景“富不过三代”。再多的财产,再多的积蓄也是有限的,也会被花光,不要将这种性格特点“传承”给子女,不要再出现类似的悲剧。

人的欲望是无限的,一些孩子的恶习现在还能纠正过来。等他们长大以后成人了,便很难改了。能真正做到“三不朽”的古今只有三个人—孔子、王阳明,曾国藩。我们如果向他们学习,便可幸福一生,不要到老了才后悔,因为时间是不会倒流的。

一个人懒惰说明他没有上进心,一个人骄傲说明他没有警惕心,一个人奢华说明他没有节俭心,这三点都可能导致家庭的衰败。所以说“勤俭一生,便可幸福一生”,“穷”人才能取得成功。

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精彩片段摘抄篇五

相信我们都听说过曾国藩这个人,因为他在政治、治学、处事方面都堪称为一代大家,因此受到了人们的敬仰,而他并没有留下什么著作,唯一能够让我们学习的便是《曾国藩家书》,收录了他435封书信,从书信中,我们看到了他学识和道德修养,让让我们收获到很多知识,帮助我们更好的成长。

曾国藩家书大致讲述了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在为人处世方面

曾国藩秉承着“拙诚”和“坚韧”两个词,俗话说大智若愚、大巧若拙,我们为人要做到诚信踏实,而不是投机取巧,而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更是要拥有强大的意志力,挑战自我,磨练自己的意志。

二、在持家教子方面

曾国藩用“勤俭谦”三字来教导子女,这三个字看起来简短,但要落实和真正做好却非常困难。勤奋是一种优秀的品质,不论你的天赋如何,都可以帮助你提升自己的学识和能力;简朴是一种美德,很多人辛苦创业之后,子女们却不懂得其中的艰辛,往往成为了败家子;谦虚是一种可以提升自己修养的品德,我们不管什么时候都要保持谦虚的作风,这样也会得到他人真正的尊重。

三、在治军用人方面

曾国藩认为“在人不在器”,治军的根本在于人,行军打仗需要的是严格的纪律性,作战需要的是英勇的精神,这些都以人为本,让士兵在军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培养出强大的意志力,不会在战斗的过程中轻易被击垮,从而成为一支铁军。

四、在战略战术上

曾国藩用的是“先求稳当,次求变化”八个字,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因此曾国藩认为打仗不是儿戏,首先要求文档,先立于不败之地,然后再寻求变化,从战术上获得更好的方略,这样可以用更小的伤亡获取更大的胜果。

以上四个方面,是曾国藩成功的思想,而我们从他的这些思想中解读出了很多对我们有用的知识,以后我们在学习上要做到勤奋刻苦,让自己更上一层楼。在生活和为人处世方面,要做到诚信待人,在保护好自己的同时,也让别人看待自己的可靠的一面,这样才能获得他人真正的尊敬,而也能获得人脉。

读了曾国藩家书,我受益良多,以后会更加努力!

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精彩片段摘抄篇六

曾国藩为什么这么喜欢写家书,这个问题到认真读完他的家书也没有得出一个明确的答案,最有可能的是他在写家书的过程中,反省自己,也时刻叮嘱着自己的弟弟妹妹,妻子和孩子,同时向父母表达敬意。言辞之间是充满了善意的批评和自我反省,也希望在不太平的世道能有所担当,承担责任,广交俊杰,能为摇摇欲坠的大清王朝贡献自己的力量。历史站在太平天国一端是推翻腐朽,站在曾国藩一端便是平定战乱,然而站在历史的角度来看,曾先生还是未能跳出封建时代思想,认为是普通的叛乱,却殊不知内外交加,但这也不妨碍他的赤字之心。

家书中曾先生力推四书五经,尤其是四书,提的最多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中的话偶尔提及,对其影响深远最多的当属《大学》,三纲八目深入到了骨髓,信手拈来,本书大致从七个方面来归类家书内容,修身、劝学、治家、治国、处世、为官、养身,并未涵盖所有家书内容,而是节选了其中的一些重要篇章。

家书的特点微言大义,对于细节的描述远胜于理论的空口号:

修身中列举古往今来大家的自我修养,逃不出慎独;

劝学中力荐发愤图强,知难而上,逆境中的不放弃;

养生,早起八段,心无旁骛,神无杂念,不以药石为主,当以修生养性配以食、眠、情,少怒少哀,心情平淡长流水。

每日自己复盘工作生活的得失,最多的是得过且过,时时想不起初衷为何,目的为何,方式为何,结果如何,何种方式改变。终极问题是,为人一世,最后想要把自己变成什么,在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没有肉体的拘束,可以遨游,可以化鲲鹏,可以御风而行,但最终是做不到的,缺了一味妄想化作现实的药。而慎独,作为自我管理的最高要求,可能是最接近这一味药的替代品。曾先生倾其一生而寻找的自我救赎,慎独可以让人完成很多事情,有的人一世可以过完其他人的几世,思想和精神的延展足以上千年,化想法为结果,成为里程碑。

一叶一世界,一花一春秋,美梦将醒时,方知自年少。

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精彩片段摘抄篇七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的传奇人物,后世对他的评价极高,“晚清中兴四大家之一”,“古今第一完人”等等,其作品流传后世的不多,但是极有分量,读之,让人受益无穷,从《曾国藩家书》可以略知一二。

名为“家书”,实则不然。作品用书信体的格式,文字浅显易懂,内容意味深长,仔细品读,觉得它像粮食,可以维持精神生命的延续;又像医院,可以疗救心灵的伤痕;也像超市,丰富的东西任由你的取舍。

第一,关于读书与修身养性。

曾国藩认为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有志之人才不甘为下流之辈;第二要有识。有识,则知学问不尽,不敢以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第三要有恒,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

对于看书的过程,要一本一本的看,一本书没有看完,一定不要看其他的书,东翻西阅,都是为外界所左右的缘故。此外,读书人还讲究养气,即心平气和,无不可对人言之事,气藏丹田,坦坦荡荡。讲究保身,即节欲,节劳,节饮食。太多的欲望,只会给人带来烦恼,而过分的劳累,会让人身心疲惫、万念俱灰。第三谨言。读书人说话要时时刻刻小心留意,所谓“祸从口出”。

第二,关于功名。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关于读书人的功名,是一个经久的话题,几千年的仕途历史,可以说是对读书人“成者为王,败则为寇”终极评价,但是曾国藩对于这一评价标准,也有他自己的见解。从家书中他得知四弟、六弟未能考中,心里怅然,他认为科名无早迟,是前生注定的,丝毫不能勉强。读书人的两个目的:一是加强品德修养,讲求诚意、正心、修身、齐家之道,以期不辱没先人;二是读书取功名之道来成就一番事业,以延续自己的生命。而延续生命最大的事情,莫过于养活自己。农民,手艺人,商人,劳力养活自己,读书人劳心养活自己,都是一样的。读书人的劳心,如果考中,则在朝中食俸禄,如果不中,或教授于乡,或为食客门吏,或入幕为宾,这一切都需要计算自己的本事才能食之无愧。

退一步说,即使榜上有名,朝中为官,也须计算自己的才德,不至于将来尸位素餐。然而这一切,究竟是得与不得,全看天意,而业精不精,则由自己做主,但是世间没有业精而衣食无着的人,就像农民的耕种,即使有荒年,也一定会有丰年,就像商人的商品被积压滞销,也一定会有畅销的时候。那么读书人,如果业精,终究会得功名,即使不得,也一定会有其他办法养活自己。在曾国藩看来,功名不是主要的,谋生才是关键。

在他的这种教育理念下,儿子曾纪泽不但在中国的诗文书画方面皆有造诣,对西方的数学,物理,化学以及语言学也产生了强烈的兴趣,有过许多学术专著,他还自学了多国文字,通晓英文,后来成为清朝著名的外交家。比曾纪泽小九岁的曾纪鸿参加科举考试的时候,政治腐败,科场舞弊成风,曾国藩恰好封了侯爵,他怕儿子误入歧途,在开考前特地嘱咐儿子不可“场前不可与州县往来,进身之始,务知自重”,发榜前,再次叮嘱儿子自重。曾纪鸿多次应试不中,后来自学成才,成为中国近代著名的数学家,有数学专著传世。两个儿子的身上,体现了曾国藩的功名思想“功名得与不得,全看天意,而业精不精,则由自己做主”此等见识,才是大远见。

第三,君子之忧。

第四,识盈虚之有数。

万物盛衰,自有定数。在曾国藩与家人的书信来往中,曾有一事:曾国藩给家里寄了一千两银子,交代了用六百两家用和还债,四百量用于馈赠亲友,曾家并不富裕,作为家里的长子,要支付家里的各种费用以及弟弟们读书的学费,曾国藩自己也是经常借钱度日,但是在这样的境况下,曾国藩为什么还要挤出钱来周济亲戚呢?其中原因,用他自己的话来说,认为是自己家运太盛,不可不格外小心,以为持盈保泰之道。

曾国藩是清朝历史上升官最快的人,创下了“十年七迁”的记录,这样的奇迹,固然跟他的政治才能有关,但是另一方面,也跟他高度的政治洞察力分不开。曾国藩出生平民,没有任何背景和靠山,然而他熟谙官场的险象环生,如履薄冰的官场经历让他步步小心,为了自己的仕途经济,不仅严格要求自己,甚至严格要求家人,生怕由于自己的官职在改变家人经济状况的同时,滋长了家人的不良习气,所以要在自己也困难的情况下资助亲戚,而且在还债一事上也格外小心,“旧债尽清,则好处太全,恐盈极生亏;留债不清,则好中不足,亦处乐之法也”。穷形尽相不好,得意忘形也不妙。

除了以上四点,《曾国藩家书》的看点还有很多,比如关于家和,关于交友,关于治军等等,读一部家书,阅曾国藩的千古风流,读一部家书,看一个家族的兴衰荣辱,读一部家书,乃知心若从容,身何劳苦!

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精彩片段摘抄篇八

近来夜读《曾国藩家书》(附家训),其文风朴实,叙事细致,所述内容包罗广泛,从国家政策,读书成才,修身养性,到为人处世,求医看病等等,甚至到养花养草,无所不谈,就像听一位长者在和你聊家常,感受到的是孝顺、亲情、友悌,展现出来的是良好的家风。

家风,简单的讲,就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或习俗作风。家风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现代传承,是我们立身做人的行为准则,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中国丰富的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关于治家的内容,比如“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是提倡家庭要“积善”。明代《朱子治家格言》:“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见穷苦亲邻,须加温恤。”等内容对我们今天的“家风”讨论仍然有积极的启示意义。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值得我们去认真借鉴的“好家风”。通过曾国藩家书体现出来的曾家家风中就有着至今都值得学习的内容。

曾国藩是晚清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既有“中兴第一名臣”的美称,又有“卖国贼”的恶名。近百年来对他的评价毁誉参半、褒贬不一。但曾国藩在治家和教育方面的过人才能,却是人人佩服的。这一家风教育在他所撰写的《曾国藩家书》中有着很好的体现。

《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的书信集,成书于清咸丰年间19世纪中叶,记录了曾国藩在清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前后达30年的翰苑和从武生涯。《曾国藩家书》不仅仅是一部记录家常的书信集,还是一部蕴含着为人处世、持家教子的人生智慧书。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是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到,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中蕴含真知良言,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

在曾家,男子“看、读、写、作”缺一不可;女子“食事、衣事、细工、粗工”须样样精通,形成了勤奋、俭朴、求学、务实的家训家风。他以“勤”字为人生第一要义,自己身体力行。当年无论公务多么繁忙,他有两件事必做:一是每天读书,二是坚持写家信。从写信时间上就可以看到曾国藩与家里写信的频繁,当年通信极不发达,只能靠人捎带,却能如此坚持写家信,足见其勤。除自己身体力行,他教育子女也养成勤劳作风。要求“诸男在家勤洒扫”,“诸女学洗衣,学煮茶烧菜。”俗话说:“人贵勤”,可见,曾家的“崇勤”家风着实可赞。

曾国藩一直要求家人生活俭朴,远离奢华。他在京城时,见到世家子弟一味的

奢侈腐化,挥霍无度,便不让子女来京居住。他的原配欧阳夫人一直带领子女住在乡下老家,门外不许挂“相府”、“侯府”的匾。曾国藩要求“以廉率属,以俭持家,誓不以军中一钱寄家用”,欧阳夫人在家手无余钱,只能事事躬亲,下厨烧灶、纺纱织布。

曾国藩还敦促家人每日坚持学习,并多次为全家拟定严格的学习计划:“吾家男子于看、读、写、作四字缺一不可。女子于食、衣、细、粗四字缺一不可。”他为曾家妇女规定“日课”四项为:“食事”,每天早饭后做各种小菜;“衣事”,已午刻纺花或绩麻;“细工”,中饭后做针黹刺绣;“粗工”,傍晚即晚饭后做男女布鞋或缝制衣服。曾国潘作为封侯拜相之人,对“日课”还要定期检查,亲自抓落实。可见其家风中对学习的重视。

大多数官宦之家,盛不过三代,而在曾家家风的熏陶教育下,曾氏家族却代代有英才,出现了像曾纪泽、曾广均、曾约农、曾宝荪、曾宪植等一批著名的外交家、诗人、教育家、科学家和高级干部。

曾氏家族,向来治家极严,也很有章法。他的家庭教育指导思想中,有许多可取之处。诸如在教子弟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修身、做官等方面,都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他的家书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的现代社会里,确实有劝世化俗的价值,值得每个人一读。

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精彩片段摘抄篇九

最近可能是爱上了郦波老师,在听完他的王阳明和张居正后,又开始听《曾国藩家书》。其实,按顺序我应该接着听戚继光、于谦等明朝风云人物,但总感觉没有王阳明和张居正听得有味道。于是,开始搜寻郦波老师其他音频,发现了他解读《曾国藩家书》,突然之间,那种似曾相识的味道又回来了,一发不可收拾。同时,和以前一样,把这本书也买了回来,边听边看,总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

今天想谈的就是曾国藩长期以来的一个理念便是:家和万事兴。俗话说,家和万事兴。家庭的支持向来都是人们成就事业的不可缺少的力量,家庭的和睦也从来都是人们追求的目标之一。尤其是在中国,人们所做的一切都在很大程度上与家庭有关。这条准则过去不变,现在不变,将来也不会变。

之所以会谈到“家和万事兴”,是因为在《曾国藩家书》中提到,曾国藩在给家中写信时,常说:“兄弟和,虽穷氓小户必兴;兄弟不和,虽世家宦族必败。”他无论在京做官,还是戎马倥偬,总是在百忙中写信教导诸弟做人,督促他们的学业,尤其注重孝友耕读,绵延世泽。他说学问:“即在家庭日用之间,于‘孝悌’二字上,尽一分便是一分学,尽十分便是十分学……务使祖父母叔父母无一时不安乐,无一时不顺适,下而兄弟妻子,皆蔼然有恩,秩然有序,此真大学问也。”

孝,指回报父母的恩情;悌,指兄弟姐妹及朋友之间和睦友爱。孝悌之学是做人的根本,更是为人处世的基础。以仁心待人,以大局为重,才是贤者安身立命、成就大业的基石。

曾国藩有一次获得去外地当乡试主考官的机会,利用这次时机,曾国藩一下子就赚了很多钱,这比他当官以来的俸禄总和还要多,但曾国藩立刻就把这一千两白银寄回给了家中,还写道:六百两给家中还债补贴之用,其余四百两给亲朋好友改善生活。从这就足以看到曾国藩即便富裕,也仍未忘记亲戚。虽然其兄弟写信给他说这是自家钱,为何要补贴给其他人?更何况家中负债都有一千两。按照以往的脾气,曾国藩可能早就暴怒了,但这个时候,曾国藩不仅没有生气,反而写了一篇长长的书信,告诉他的弟弟们:其不知家中负债这么多,那不如八百两贴补家用,二百两给亲戚改善生活,如果不行,一切由父亲决定。这还不够,曾国藩在写完这些信后,还不忘叮嘱自己的弟弟要好好写文章,练好书法,多给他回信,多增进兄弟之谊。

“大凡做官的人,往往厚于妻子而薄于兄弟”,而曾国藩“自问此心,觉无愧于兄弟”。他这么说,也如此做,尽管曾遭温弟、澄弟、沅弟的误解,然一颗为兄者的热切殷重之心,无时不溢于纸间。弟有成则贺,弟有隙则谋;容弟误解己之为,但不容己纵容弟之错。曾国藩在诸兄弟之间始终是一位如严父一般的“好大哥”。

而如何才能做到“和”,曾国藩这样讲:“孝友为家庭之祥瑞,凡所称因果报应,他事或不尽验,独孝友则立获苷庆,反之则立获殃祸,无不验者。吾早岁久宦京师,于存养之道多疏,后来辗转兵间,多获诸弟之助,而吾毫无裨益于诸弟。余兄弟姊妹各家,均有田宅之安,大抵皆九弟扶助之力。我身残之后,尔等事两叔如父,事叔母如母,视堂兄弟如手足。凡事皆从省啬,独待诸叔之家,则处处从厚。待堂兄弟以德业相劝,过失相规,期于彼此有成,为第一要义。其次则亲之欲其贵,爱之欲其富。常常以吉祥善事代诸昆季默为祷祝,自当神人共钦。”

从以上可看出曾国藩对齐家的重视程度,其重要性在于齐家是修齐治平中不可缺少之一环,是进可以攻、退可以守的战略大后方。他这样对家人讲:“凡天下官宦之家,多只一代享用便尽,其子孙始而骄佚,继而流荡,终而沟壑,能庆延一二代者鲜矣。”而曾家却成为特例。曾国藩封侯拜相,两个儿子中,曾纪泽成为清末颇有影响的外交家,曾纪鸿有极高的算学天赋,是清末著名数学家,其第三四代也人才辈出,成为一常盛的百年家族。

放眼当下,“家”可能成了一种代名词,很多人认为只要家庭没有矛盾就好,忽略了家真正的意义。能看到这里的人,我知道少之又少,但我看到这里的时候,却默默地流下了眼泪。一个家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真的很重要,很多所谓的育子专家都说过: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而我的老师,一直以来都只有一个。缺少父爱的人,是永远不可能健康地成长,内心的缺失往往成为了日后精神或心理上地障碍。现在的我,可能真不如曾国藩那样,有着对“齐家”高尚的感情,孤独、寂寞、感性,都成为了我的一种代名词。但我还是希望能够尽可能地去改变,去善待每一天,去好好以“孝”待母亲,以“诚”待家人。我希望如今这个家,能够成为我在未来拼搏上最温馨的港湾。所以,我很感谢《曾国藩家书》,让我能够真正读懂家的含义,也让我能够认认真真静下心来,做好眼前的工作,努力成为“家”的支柱。

相关范文推荐
  • 10-13 劳动课程的心得体会(通用8篇)
    军训心得是对参与军事训练学生在知识、技能、品德等方面的提高和成长的总结和评价。接下来是一些教师在进行教学反思时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劳动课程
  • 10-13 2023年教师的师德师风自查报告(模板12篇)
    通过竞聘报告,我们可以体现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和目标,并说明为什么适合担任这个职位。接下来是一份辞职报告的实例,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借鉴和启发。教师的师德师风自
  • 10-13 工程安全和质量的标语(通用8篇)
    奋斗是一种向前奔跑的姿态,它让我们积极向上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怎样在奋斗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和目标,不被他人的期望所左右?奋斗范文中,有些是成功的故事,有些是失
  • 10-13 2023年我的叔叔于勒的读后感(大全8篇)
    即兴交流是指在面对面的沟通中,根据对方的言语和行为实时做出回应。如何在即兴写作中保持头脑的清晰,做到思路连贯和富有逻辑性?这些即兴表演作品展现了不同风格和表现方
  • 10-13 今天怎样做教师读后感 今天怎样当教师读后感(精选8篇)
    总结还可以帮助我们找出学习中的问题和不足之处,进而改进和提高。写总结时,要注重客观性,不夸大不缩小事实,真实地反映所总结的对象。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经历了许多
  • 10-13 级家长会班主任发言稿(优质12篇)
    公益是一种无偿、自愿的行动,通过为社会做出贡献来回报社会。在写总结时要注重客观的评价,避免过于主观或情绪化。公益活动总结范文中有一些非常有启发性的见解和思考,值
  • 10-13 如何写好求职自我评价与(优秀8篇)
    人生就像一场戏,我们需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演好每一个场景。面对人生的选择,我们应该如何做出明智的决策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一些精彩人生总结范文,希望对大家有
  • 10-13 2023年学校临时停电应急预案(优秀8篇)
    典礼的成功与否通常取决于细节和执行的精确度。典礼的布置和安排是让人们留下深刻印象的重要因素。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典礼范例,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学校临时停电应急预
  • 10-13 2023年大讨论心得体会一段话 大讨论心得体会(汇总19篇)
    教学反思是教师职业成长的必要手段,也是教学改进的关键步骤。在下面的范文中,你会找到一些有关学习心得的珍贵经验和有益建议,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大讨论心得体会一段话篇
  • 10-13 假如没有灰尘教学设计一等奖(大全8篇)
    假如没有灰尘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一教学目标:1、认识4个生字2、默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认识到灰尘的特点和作用,学会辩证的看待事物。3、巩固本单元学到的说明方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