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自我鉴定>落日教案美术(精选8篇)

落日教案美术(精选8篇)

时间:2023-10-13 21:22:55 作者:飞雪落日教案美术(精选8篇)

高三教案包含了教学的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等要素,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编写教案需要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教学资源,使教学更加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落日教案美术篇一

教学目标:

1、品读描述落日的相关语句,体会语言的优美

2、默读课文相关段落,能根据需要筛选相关信息,概括说明资料的要点,把握说明的中心。

3、研读重点语段,透过语句排序的方法,使学生明确说明文语言逻辑的严密性。

4、认识审美世界和科学世界的不同。

教学重点:把握说明的中心,体会说明文语言的严谨

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关于落日描述语句的品读

1、导入:

观察带给的一幅有关落日的图片,请学生略作思考,说一句话。

用抒情的方法讲一下自己看了这幅画后的感受

用描述的方法讲一下自己所看到的画面

用说明的方法讲一下自己所看到的画面

引出关于《落日的幻觉》中描述落日语段的学习

2、品读课文第二段

(1)指名学生朗读

(2)正音,全班齐读

(3)请学生讲讲这样的描述落日,美在何处?

(4)根据理解,再次有感情的朗读第二段

由“幻觉”一词过渡到课文资料的学习

第二板块:关于说明文主体语段的阅读

1、概括4~7各段说明的主体,提炼各段的中心句

快速默读课文第4~7段。思考:

示例:第7段作者从利用科学仪器观测这一角度,说明了太阳并没有真正变大的原因。

第4段作者从这一角度,说明了太阳的原因。

第5段作者从这些角度,说明了太阳的原因。

第6段作者从这一角度,说明了太阳的原因。

2、根据4~7段中心的提炼,概括全文说明的中心

用以下句式概括:《落日的幻觉》一文,作者分别从、、、四个方面,说明了这一事理。

3、研读课文第5段,打乱顺序排序,体会说明文语言和结构的严谨性

排序(5241637)为什么这么排序?你采用的是什么方法

可否互换顺序?为什么?能不能根据全文来找出务必这样排序的理由

第三板块:关于审美世界和科学世界

学习本文,你能够得到什么启示?引导学生认识审美世界和科学世界的不同

举例说明(笑、月亮)

课后推荐阅读书目:

审美世界:古清生《黄河落日》、莫怀戚《家园落日》

科学世界:李海沧《长河落日扁》

《落日的幻觉》教案教学设计(八年级上册).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落日教案美术篇二

教学目标:

1、说清落日的幻觉的成因。

2、体会说明顺序、说明方法

3、品味文章语言。

4、培养学生形成注重观察事物,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视觉小游戏:

展示下面两组有关视觉差异的图片。学生思考:图一中红色线与蓝色线哪一个更长?(实际一样长)图二中位于中心的绿色球和紫色球哪一个更大?(实际一样大)

结论:很多时候,我们会因为种种原因对事物产生错觉或幻觉,从而影响到我们对事物的认识,因此,我们应该透过现象看本质。生活中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说落日就是。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黄天祥的科普说明文《落日的幻觉》。

二、初读感知。

1、积累你认为重要的字词。

2、这篇文章向我们介绍了什么?

(文章讲了落日的幻觉产生的原因。)

3、字词积累。

蕴含吟咏绮丽

绚丽殷红坠落

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三、学习新课。

1、明确说明文的学习内容。

明确说明对象、理清说明顺序、明白说明方法、品味说明语言。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事理,顾名思义,事物的原理,就是讲述事物原理的说明文,通俗一点讲,就是讲述事物现象所产生的原因。本文说明的对象是落日的幻觉。

2、赏幻觉。

仔细阅读第二自然段,看看作者为我们描绘了哪些落日的景象?

3、析幻觉

仔细研读4567自然段,找出日落的幻觉产生的原因,填在下列表格中。

说明文的说明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像这篇文章,先写落日的幻觉,再阐释落日幻觉产生的原因。说明顺序就是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

4、品语言。

请大家速读课文,可以找出体现说明文语言具体生动或准确严密的语句,也可以找出使用了说明方法的句子,并体味这些句子或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

删除法:删除这个词语或句子,将删除后的句子与原句加以比较体味表达效果的变化。

1.一般来讲,黄昏时空气中的烟尘要比清晨多。(该句能否删去一般来讲,为什么?)

不能删去,一般是指通常情况,“黄昏时空气中的烟尘要比清晨多”,但不包括特殊情况(如暴雨后,空气非常清新,烟尘就少),这样说明则更准确更符合实际,如果删去的话,就变为“黄昏时空气中的烟尘要比清晨多”,显然这样太绝对太肯定,不符合实际,所以不能删去。

2.日落时的太阳看上去要比高挂天空时大两倍到三倍半,就像一个巨大的.玉盘远挂天边。(该句能否删去就像一个巨大的玉盘远挂天边,为什么?)

不能删去,因为此句运用比喻说明,形象生动的写出了落日的形状,如果删去,则不能写出落日的具体形状,语言也显得平淡无味,所以不可删去。

根据教学情况,指导学生运用替换法,品味语言表达效果。(适合各类文章)

替换法:用同义词或近义词替换某个词,将形成的新句子与原句子进行比较对照,体会适当与否分析原因,从而理解词语的妙用。

1.人们都喜爱观赏日出,无不赞叹太阳升起时的壮观景象。

(句中的“无不”改为“都”,可以吗,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不能,无不是双重否定,强调每个观赏日出的人都会赞叹,而都是表示一般的肯定,缺少这种强调的意味,所以不可替换。

2.可惜这种美丽的紫光并不多见。(句中的“可惜”改为“但”,可以吗,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不可,可惜不仅有转折的意味,而且带有感情色彩,让人深感遗憾这种紫光不多见,而但字则无此感情色彩,仅仅表示转折,所以可惜要比但字好,不可替换。

5、悟幻觉。

由落日的幻觉,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本文介绍了落日的各种奇异幻觉,以及各种幻觉产生的原因。从而阐明了大千世界有很多奥妙,我们要学会观察生活,要学会通过现象看本质这样一个道理。

1.学会透过现象看事物的本质;

2.眼见不一定为实,我们要学会了解事情的真相;

3.我们要仔细观察生活,尊重科学事实;

四、拓展延伸。

课文在分析了落日的现象及原理后就结束了,看起来结构似乎并不完整,请大家根据刚才的感悟,尝试着给课文加上一个结尾。

五、课外作业。

课文没有交待“落日变大”的原因,请你根据你所了解的课外知识,利用所学的课文

知识补写其原因。

六、课堂小结。

学习了本文,我们认识到眼见不一定为实。所以我们要以科学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一切,不要被幻觉所迷惑。同时,我们也应该想到,如果生活没有了幻觉,我们的人生将是多么暗淡无光。所以,我们既要不被虚幻得表象所迷惑,又要充分享受虚幻带给我们的美丽景象。在美丽中快乐,永远做一个幸福的人。

落日教案美术篇三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绿线内的3个生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了解三亚落日的美丽景色,体会其色彩美、形体美、意境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欣赏并摘抄描写落日的美丽景色的句子。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两个自然段。

教学重点:在对课文诗一般语言的朗读中品味三亚落日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了解三亚落日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习惯养成:1.培养学生认真读书的习惯。

2、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落日教案美术篇四

一、导入:

1、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和作者一起去三亚看落日,齐读课题。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在三亚看落日——真有诗意。翻开书我们一起来读第一自然段,把作者对三亚落日的喜爱、赞美之情读出来,注意读好几个词。

二、学习第二自然的

2、第二自然段为我们介绍了哪些景物?它们各有什么特点?(出示)

随机交流。

3、你喜欢这些景物吗?谁来读一读,把你的喜爱之情读出来。

4、三亚的海那么蓝,鸥那么白,树那么秀,沙那么亮,怎能不让人喜爱至极呢?让我们一起捧起书读一读第二自然段。

5、男女生按总---分的结构读第二自然段。

三、学习3——5

1、在这么美的地方看落日——真有诗意。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3—5自然段,找一找,作者把“落日”比作了什么?(出示)

2、交流:像孩童像大红灯笼像跳水员(出示)

3、请同学们再自读课文三、四、五自然段,边读边想象太阳滑落的过程。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能把太阳比作“顽皮的孩童”?又为什么能比作“大红灯笼”?太阳和“跳水员”又有什么相似之处?联系上下文,再动动脑筋,也可以找同学商量商量。

4、合作感悟

(孩童)

生:孩童玩了一天身上很脏,回家之前要拍拍身上的灰尘,而此时的太阳也正“从身上抖落下赤朱丹彤”,它们很相似。

生:我还有补充。此时的太阳是“红扑扑”的,而玩了一天的孩童脸也胀得通红,所以能这么比。

(大红灯笼)

(1)慢慢滑落的太阳“渐渐地收敛了光芒,变得温和起来,像一只光焰柔和的大红灯笼”是因为灯笼外面都有一个罩子,光芒也不是很强。

(2)灯笼是人提着的,晚上一般只见灯笼不见人,就像太阳一样悬着,有时没拿稳还会上下抖动,和太阳在海面上跳动有些相似。

(3)大红灯笼的颜色很美,过年的时候都要高高挂起大红灯笼。它代表着吉祥。

(4)大海都被大红灯笼辉映得像饱饮了玫瑰酒似的……这句话把大海当作人来写,醉醺醺地,有人的动作神态。

比较2处语句:

1、(用比喻的手法……)

2、(指名读)请注意文中带点的字,如果换成括号里的字,有什么不一样?

(1)我想请一位同学在黑板上画图区分“悬”与“浮”的差别。(指着简笔图解释)

“悬”是说明太阳没有靠近海面,离海面还有一段距离,而“浮”说明太阳下面的边缘已接触到海平面。“悬”还表明这轮太阳置于天与海之间,无所依托,静静地悠闲地停泊在半空中。

(2)“下沉”显得很有力量,慢慢地压下来,具有不可阻挡的气势与力量。“下落”显得速度很快,“刷”地一下就下来了。夕阳落下去是有个过程的。“下沉”比“下落”更准确,更有力量。

(3)“挨”是靠的意思,若即若离;“碰”表示太阳与海面完全接触。“挨”让人感到亲密,“碰”让人觉得生硬。如果换用“碰”字,我似乎还听到了“轰”的声音,而太阳落下去的过程是静静的,毫无声息的。

师:同学们的分析得真深刻,体验得很到位。这就是作者用词巧妙之处,每用一词都是十分讲究。给读者以无限的品味与咀嚼的空间。结合刚才的理解,让我们再来读读这段话。

(这涉及到一定的科学常识。我知道因为海面上水汽很多,太阳光透过水汽就发生了折射,所以产生了这种现象。这一切在作者眼里都成了太阳的顽皮。)

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读读这几句话吧。(齐读)

(跳水员)

(1)把太阳比作跳水员,因为三亚三面都是海就像是一个跳水池。

(2)我来补充,中国跳水员的技术是很高超的,特别是他们的压水花技术独步天下,他们跳水时姿势是很优美的,入水时水花很小甚至没有水花。而太阳入水时也是“消然无声、水波不惊”的。他们很相似。

(3)跳水员起跳时先要在跳板上做一个弹跳,这和太阳的“蹦跳”很相似。

(见书)

为什么同一个太阳能比作三样不同的东西?

(太阳滑落是一个完整的过程,不同时候的太阳都具有不同的特点,所以能比作这三样不同的东西。)

作者在写夕阳滑落之时的情景时还写了怎样看落日的,找出文中的语句?

为什么要这样写?

四、这样美的景色,我们好像无法找到比书上更美的语句来赞美,所以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哦,这就是三亚的落日。

这句话照应开头,总结全文,我们在一起读。

五、感悟作者的写法:1、比喻2、拟人

这就是()的落日!同学们以后有机会也可以去三亚看一看。

落日教案美术篇五

刚才的小游戏中,我们眼睛看到的与实际不一样,其实,很多时候,我们会因为种种原因对事物产生错觉或幻觉,从而影响到我们对事物的正确认识。生活中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落日”。今天,我们就随黄天祥先生一起去探索落日的奥秘。

下面我们来欣赏一组落日图,注意仔细看,认真想,看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看到的景象。(树稍上的落日、湖边落日、大漠的落日、海上落日)欣赏了四个画面,谁能用一个形容词来描绘一下?(提示:可从颜色、形状、看后的感受方面去说)

我们知道了说明对象和课文的主要内容,接下来请同学们自学课文。注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并思考:

1、课文描绘了落日的哪些景象?

2、造成这些幻觉的原因是什么?在文中找、划、作标注。3你发现文章安排上有什么特点?读完思考,完成导学案中表格练习。

从表格中我们发现,课文先写了落日让人产生的幻觉,再写产生幻觉的原因,前面是现象,后面是本质,也就是由现象到本质,根据说明文写作顺序,本文是按逻辑顺序来说明的。

3、本文借落日的幻觉,想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本文介绍了落日各种奇异幻觉,以及各种幻觉产生的原因。从而阐明了大千世界有很多奥妙,我们要学会观察生活,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这样一个道理。

小组合作学习,老师组间巡视指导。交流学习成果。

作者在写落日产生幻觉的原因,运用了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等说明方法,准确、生动地说明了成因,很有说服力,他在语言的运用上也很有讲究,下面我们来看几组句子。

这样替换行吗?

1、课文原句:就连我们的古人不也留下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诗句吗?

改句:我们的古人也留下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诗句。

第一句是反问句,强调古人也有这种情感,语意重;第二句是一般肯定句,只是客观的说明,没有强调意味。

2、课文原句:人们都喜爱观赏日出,无不赞叹太阳升起时的壮观景象。

改句:人们都喜爱观赏日出,都赞叹太阳升起时的壮观景象。

第一句用的是双重否定句,强调每个观赏日出的人都会赞叹;第二句是一般肯定句,

缺少这种强调的意味。

红色的字去掉行吗?一般来讲,黄昏时空气中的烟尘要比清晨多得多,因此,落日颜色又不同于旭日。

“一般来讲”表“通常情况”,不排除特殊情况下黄昏时空气中的烟尘少于清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不能删除。

通过以上句子的探究,我们明白了,说明文语言的最大特点就是:准确、严密。

1、通过以上文章主体部分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美丽的落日景象背后竟隐藏了这么多科学道理,同学们还知道哪些可以用科学道理来解释的美丽的自然现象呢?(彩虹、海市蜃楼)

2、眼见果真为实吗?(课件)

假如你是“走进科学”栏目的解说员,你能解释下列所看到的现象吗?

3、学生谈收获。

1、本文是说明文,以说明为主,同时也运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试着找出文中描写的段落,读读,课下观察日出的情景,写一段描写的文字。

2、对于太阳落山时为什么好像变大了,课文中没有解释,请同学们下去后查找资料弄明白。

落日教案美术篇六

1、知识和能力目标:理解、积累词语;培养学生迅速筛选信息的能力;理解内容,能够借助文本说出人们所看到的美轮美奂的落日实际上是幻觉的科学依据。

2、过程和方法目标:欣赏重点语段,课堂延伸,训练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启迪学生能够用明辨的双眸、思考的大脑,观察生活,分析问题。

引导学生把握课文主体内容,提炼信息语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课堂延伸,训练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1课时

一、导入

两张幻觉图片导入

二、欣赏落日谈谈感受

三、基础知识

1、小组代表竞读课文。

2、小组代表上黑板给词语注音,词语有:吟咏绮丽绚丽殷红

4、抢答:“夕阳无限好”出自哪首诗歌,请把全诗背诵出来。

四、我读我画我赏(1-3)

1、请一位同学朗诵第二自然段,另外三位同学上黑板一边听一边画出落日图。之后点评。

2、讨论这个自然段用的主要的表达方式及作用。

3、第二自然段的'“躺”和“缩身”两个词语有何表达效果。

4、第二自然段的分号有何作用。

5、改第一段的双重否定句为陈述句,体会其表达效果。

6、改最后一段的反问句为陈述句,体会其表达效果。

7、用书中的原话回答“落日”给我们什么样的感觉。

8、第三自然段的作用是什么?

五、重点研读合作探究

1、引导大家阅读4到7自然段,讨论了形成落日幻觉的原因有哪些?要求同学们找到相关的句子并且概括出关键信息。完成课后表格。

2、讨论这几段的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六、课堂拓展延伸

1、结合《两小儿辩日》的故事进行对比阅读。

2、观察日出或日落,写一段描写文字。

落日教案美术篇七

2011.2.19

年级

学科

语文

说课人

孙兰芳

教学内容

三亚落日

共2课时

教学

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欣赏并摘抄描写落日的语句。3朗读品味语言文字,感受三亚落日的漂亮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说重点

进行朗诵、背诵的练习,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在品味中受到良好的情感熏陶。

说难点

在对课文诗一般语言的朗读中品味三亚落日的美丽景色,抓住重点词语和关键句子,来体会课文的意境、作者的情感。

说教法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为了达成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得到不同水平的发展,本节课教学,我根据课文的特点,主要采用“朗读指导法”、“情感感悟法”

说学法

在本课时的教学中,我主要在“读”“画”“悟”进行学法指导,加上学生间的讨论交流,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准备

板书设计

三亚的有关图片;学生课前预习课文、解决生字词。

天空像孩童三亚落日像大红灯笼

像跳水员大海

作业

设计

1、你最喜欢哪些描写落日的句子?说说为什么喜欢,再抄下来。2、背诵课文

本节课教学,我力求体现以下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感悟文章的美言美景,在理解和体验文本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唤起自己对大自然的赞美和热爱。

根据这些理念,我设计本节课的基本教学流程为:

1、默读课文,感受日落画面。在活泼轻快的音乐声中默读课文,看看日落的过程由哪几幅画面组成?估计学生能够找出日落的三个过程:像一个快乐的孩童,像一只光焰柔和的大红灯笼,像一个动作优雅的跳水员。

2、组织交流,指导朗读。通过“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一描写?”组织学生交流。结合交流,媒体出示相应的画面,再指导学生读出喜爱之情。

3、品味语句,想像体悟。主要抓住太阳的变化、海水的变化来帮助学生理解日落的三个过程:像一个快乐的孩童,像一只光焰柔和的大红灯笼,像一个动作优雅的跳水员。

如第3自然段的学习,我是这样进行的:先理解第一句比喻句,把什么比作什么?学生不难回答“像孩童”。再进行研读:哪些地方写出了太阳像个“快乐的孩童”,估计学生很快就会抓住“红扑扑、抖落、溅出”这些词语体会到太阳像个“快乐的孩童”。为了让学生体会蕴含在语言文字中作者对夕阳的喜爱,我采用教师范读,学生想象并结合动作去感受夕阳“孩童”般的快乐形象。再指导朗读,抓住要害词语,读出对此种景象的无限喜爱,由此体会三亚落日那富有诗意的情景。

学习第4自然段其它两句比喻句时,我也将采用上述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感悟。如,我让学生画出描写夕阳滑落过程的语句,轻读想像,体会大红灯笼在“硕大无朋”的床面上顽皮蹦跳的可爱情趣,感受似跳水员“轻快灵敏弹跳入水”的日落情景。

三亚落日的全过程,我紧扣文中三句描写落日的比喻句,引导学生体会三亚落日的静态美和动态美。并穿插课件中相应画面的播放,通过引导点拨、朗读品味、想象日落时变幻奇异、瑰丽无比的大自然景象,从而深深体会到三亚风光美,在这样饱含诗意的地方看那么美的日落,使学生对作者情不自禁的赞叹“在三亚看落日真有诗意”转化为发自肺腑的感受。

4、图文对照,指导背诵。课的最后,我将留5分钟左右,让学生先理后背,逐段击破,再连段成篇进行背诵练习,以竞赛加星插红旗来激励学生,提高背诵能力。让优雅活泼的日落画面定格在学生脑中,让诗意的文字内化为学生的语言积累,达到感悟理解——品味深化——积累运用之目的,为学生今后的阅读写作类似文章打下坚实的基础。

落日教案美术篇八

1、知识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迅速筛选信息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目标:欣赏重点语段,课堂延伸,训练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观察自然,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引导学生把握课文主体内容,提炼信息语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课堂延伸,训练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落日很美,甚至可以用”色彩绚丽,变化多端”来形容,其实这是我们对落日的幻觉。

唐代诗人王维有诗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两句诗语言质朴自然,意境博大。但落日真是这样吗?(多媒体展示)——落日是扁的!

落日怎么会是扁的?难道古人观察错了?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落日的幻觉》,走进美丽梦幻的夕阳。

1、教师范读,学生静听,积累字词。然后请大家谈谈听到哪些内容。

2、学生小声自读课文,学生独立完成课后表格填写。

日落时的幻觉

产生幻觉的原因

颜色深黄、殷红

光线散射和光波长短原理

神秘的暗弧,暗弧外面有亮弧

地球表面和大气层的弯曲,光线散射,大气层密度不同

西方天空出现迷人的紫光

眼睛的叠合效应

接近地平线时太阳变扁了

光线折射的原理

太阳好像变大了

未说明原因(其实没有变大)

3,本文是按怎样的顺序进行说明的?

明确:逻辑顺序

(阅读课文第2——5段内容,思考问题。)

1、第2段主要运用描写的表达方式,这样写的好处是生动、形象,使文章文学性、可读性更强。

2、作者在第二段描写了日落时的哪些景象?

第二段首先用一句话概括,告诉我们日落的景象同样壮观、美丽、神秘而迷人。为什么这么说呢?作者从三个方面进行描写。一是太阳好像变大了,而且颜色深黄、殷红。二是它的外形,接近地平线时也像变成扁的了。三是有云时会看见灿烂的晚霞,无云时则会出现另一种美景:背后的天空中现出神秘的蓝灰色暗弧,暗弧外面还镶有明显的亮弧,在暗弧和亮弧上升的同时,西方天空会出现迷人的紫光。

这些描写,像日落时太阳变大、颜色深红但没有热度、有时会出现晚霞等,我们不少人都有体会,而有些现象则不太容易观察到,可适当引导学生要勤于观察。

3、第3段在全文结构上属于过渡句,在内容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举例子、作比较增强文章的可信度,鲜明有效地说明了短波光散射比长波光强。

5、第5段中的“这种奇妙的大气光学现象”指的是什么?

“由于地球表面……暗弧上的亮弧。”(第5段开头部分)

6、这四段内容在解释落日的各种幻觉现象时主要遵循什么顺序的?

由现象到原理的逻辑顺序。

7、本文的结构安排有怎样的特点?

文章先从日常生活写起,并引用古诗文增加文章的趣味性和生动性。然后在说明前使用描写的表达方式,用一段文字来描写日落时的种种景观,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在此基础上,逐段说明这些景观背后的科学道理。文章说明部分的顺序,既照顾了第二段的描写顺序,同时也考虑到科学原理的复杂与简单,所以是从颜色以及与颜色有关的暗弧、亮弧,说到太阳的外形以及大小。

8、比较:体会每组两个语句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1、人们都喜爱观赏日出,无不赞叹太阳升起时的壮观景象。

人们都喜爱观赏日出,都赞叹太阳升起时的壮观景象。

第一句用的是双重否定句,强调每个观赏日出的人都会赞叹;第二句是一般肯定句,缺少这种强调的意味。

2、就连我们的古人不也留下“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诗句吗?

我们的古人也留下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诗句。

第一句是反问句,强调古人也有这种情感,语意重;第二句是一般肯定句,只是()客观的说明,没有强调意味。

文章最后一段作者没有说明原因,同学们能不能通过网络,或其他途径说明其产生的原因?

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了一篇文学性、知识性均很强的说明文。我们在了解了有关落日的幻觉的科学原理同时,也充分领略了优美文学语言的无穷魅力。此外,我们还了解了一些说明文的常识,课后要好好消化。

作业:写一篇描绘日出的小短文

幻觉:深黄、殷红暗弧、亮弧紫光变扁变大

落日

原理:散射大气层密度不同眼睛叠合折射

相关范文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