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工作总结>2023年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教学反思(精选8篇)

2023年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教学反思(精选8篇)

时间:2023-10-14 00:47:38 作者:曼珠2023年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教学反思(精选8篇)

理想是我们追逐的方向,为之付出一切也在所不惜。在追求理想的路上,如何克服困难和挫折。以下是一些经典的文章和故事,它们以生动的形式表达了实现理想的过程和思考。

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教学反思篇一

1、让学生学会运用转化的策略,用简便的方法解决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加深对转化策略的认识,增强策略意识,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3、感受转化策略对学习的作用,能有意识、有目的、适当地运用转化策略。

掌握用转化的策略解决分数问题的方法,增强策略意识。

根据具体问题,确定转化后要实现的目标和转化的具体方法。

讨论、观察

多媒体课件

老师这儿有一个图形,你能求出阴影部分的面积吗?你是怎么求的?为什么这样做呢?通过转化,我们把不规则的图形转化为了规则的图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如何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出示练习十六第4题,学生在书上独立完成。交流汇报时说说自己是如何思考的。

提问:在刚才的做题、交流过程中,你有什么感受或发现?

1、教学例2

课件出示例2,学生观察。提问:你有什么发现?你会做这道题吗?每个学生用自己的方法独立解答,交流汇报,说说自己是怎么做的。

能不能转化成更简单的算式?

出示题目右边的正方形图,提出要求:你能说说图中哪一部分表示这几个数的和吗?

引导:看图想一想,可以把这一算式转化成怎样的算式计算?

提问:这时该怎么做呢?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和刚才的方法比较,这2种方法哪种更简单呢?你有什么体会呢?

小结:在解决问题时,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灵活地分析问题,有时候画图可以帮助我们找到合理的转化方法。

2、练一练

1、练习十六第5题 比较几种方法哪种更简单呢?你有什么体会呢?

2、练习十六第6题

出示问题,指导学生理解图意。

明确图中每一排的点分别表示每一轮参加比赛的球队,把两个点合成一个点的过程表示进行了一场比赛。单场淘汰制就是每场比赛都要淘汰1支球队。

如果不画图,有更简便计算方法吗?

进一步提问:如果有64支球队,产生冠军一共要比赛多少场?

3、练习十六第7、8、10题

弄清27+19的和就是最大长方形的长与宽的长度之和。

作业布置 练习十六第9、11、12、13题

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教学反思篇二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运用转化的策略,用简便的方法解决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加深对转化策略的认识,增强策略意识,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3、感受转化策略对学习的作用,能有意识、有目的、适当地运用转化策略。

教学重点:

掌握用转化的策略解决分数问题的方法,增强策略意识。

教学难点:

根据具体问题,确定转化后要实现的目标和转化的具体方法。

教学方法:

讨论、观察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老师这儿有一个图形,你能求出阴影部分的面积吗?你是怎么求的?为什么这样做呢?通过转化,我们把不规则的图形转化为了规则的图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如何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出示练习十六第4题,学生在书上独立完成。交流汇报时说说自己是如何思考的。

提问:在刚才的做题、交流过程中,你有什么感受或发现?

二、新授,尝试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1、教学例2

课件出示例2,学生观察。提问:你有什么发现?你会做这道题吗?每个学生用自己的方法独立解答,交流汇报,说说自己是怎么做的。

能不能转化成更简单的算式?

出示题目右边的正方形图,提出要求:你能说说图中哪一部分表示这几个数的和吗?

引导:看图想一想,可以把这一算式转化成怎样的算式计算?

提问:这时该怎么做呢?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和刚才的方法比较,这2种方法哪种更简单呢?你有什么体会呢?

小结:在解决问题时,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灵活地分析问题,有时候画图可以帮助我们找到合理的转化方法。

2、练一练

三、练习运用转化策略

1、练习十六第5题比较几种方法哪种更简单呢?你有什么体会呢?

2、练习十六第6题

出示问题,指导学生理解图意。

明确图中每一排的点分别表示每一轮参加比赛的球队,把两个点合成一个点的过程表示进行了一场比赛。单场淘汰制就是每场比赛都要淘汰1支球队。

如果不画图,有更简便计算方法吗?

进一步提问:如果有64支球队,产生冠军一共要比赛多少场?

3、练习十六第7、8、10题

四、总结故事启迪,领悟转化的技巧

五、指导完成思考题

弄清27+19的和就是最大长方形的长与宽的长度之和。

作业布置练习十六第9、11、12、13题

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教学反思篇三

教科书第71—72页的例1、“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十四的第1-3题。

1、教材让学生在直观的情境中想到转化,并应用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知识进行图形的等积,等周长的变形。

2、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体会转化的含义和应用的手段,感受转化在解决这个问题时的价值。

3、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转化"意识,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感受“转化”策略的价值,会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会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学生每人一张例1的格子图。

一、创设情境,感知策略

1、谈话导入。

(分别演示蝴蝶平移的过程,第二幅图顺时针和逆时针分别旋转一次,第三幅图从左往右顺时针平移一周的过程)

提问:(1)蝴蝶是按怎样的顺序变化而来的?

(2)花环两次变化又是怎样形成的?

(3)最后一幅又是怎样变化的呢?

学生回答,师依次板书:平移,旋转,顺时针,逆时针。

二、合作交流,探究策略

1、出示例1。

提问:这两种平面图形,我们以前学过吗?(没有)你觉得它们象什么呢?(生发挥想象力回答,但要说明的是平面图形。)

2、引导交流。

提问:你能从图上准确地数出它们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吗?(不能)面积会相等吗?请同学们4人一小组讨论,并可以在刚发下的作业纸上涂涂画画,验证你的结论。

小组交流,教师巡视,并指导。

3、指导验证。

师:你们组是怎么想的?指名回答。你在观察这两幅图的时候有什么发现吗?

学生说想的过程,并投影出示学生的作业纸。

(生可能回答上半圆平移下来就是下半圆,他们的面积吻合;“花瓶”突出来的半圆就是瓶口凹下去的半圆,只要分别把他们旋转180度就可以了)

教师及时评价并用演示刚才学生说的过程。

提问:这两幅图经过旋转和平移后都变成了什么图形?(生:长方形。)

提问:变成长方形后它们的面积相等吗?为什么?(生:相等,长和宽一样,所以面积一样。)

教师再次演示变化过程,提问:在两幅图变化的过程中,什么不变?(面积)都把它变成了谁的面积?(生:长方形。)

小结:因为我们无法一下子看出这两个平面图形的大小,但分别把它们转化成一个长方形后,我们就能比较这两个图形的大小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用到这样的策略——转化。(板书: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

三、应用策略,归纳方法

1、谈话:刚才,我们运用转化的策略把不规则的图形变成规则图形来比较大小。在有关平面图形的计算中经常会用到“转化”的策略。请同学们试着来解决以下问题。

(1)练习十四第2题的左边两幅图。

学生独立思考后口答,教师相机演示。

(2)“练一练”右边的图形和练习十四第3题的第一幅图。

提问:你能用比较简便的方法快速地求出图形的周长吗?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和同桌交流。

个别学生介绍自己的方法,教师相机演示。

小结: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我们都用到了怎样的策略?(转化)我们要把复杂的图形转化未为简单的图形,具体地说又是用到了以前学习的哪些知识呢?(平移和旋转)

四、回顾知识,体验转化

1、谈话:其实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中,很多都运用了转化的策略,哪位同学来说说看。

指名回答,生可能会说:1、推导三角形公式时,把三角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2、推导梯形时把梯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3、推导圆面积时,把圆面积转化成长方形。4、计算小数乘法时把小数乘法转化成整数乘法。5、计算分数除法时把分数除法转化成分数乘法等等。

在学生说的过程中请学生说说推导的过程,并相应演示推导过程。

小结:看来,“转化”的确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解题策略,在刚才的交流和演示的过程中,你觉得这种策略有什么优点?(学生交流后教师相机板书:化复杂为简单,化未知为已知,化不规则为规则------)

五、拓展运用,提升策略

1、出示试一试:计算1/2+1/4+1/8+1/16

提问:(1)这些分数分别表示什么意思?生根据分数的意义回答,并强调单位“1”相同。(2)相邻的分数是什么关系?(后一个是前一个的1/2)

师:我们一起来画图表示看看。师根据题目依次画图。

师:这题我们又可以怎样转化呢?学生看图解答。

指名回答。1-1/16=15/16

(如果学生回答不出,师提示:求阴影部分,空白部分又是多少呢?)

小结:在解决这个分数加法的计算题时,我们借助图形来分析问题,把复杂的算式变成了简单的算式。这也是运用了“转化”的策略——数形结合。(板书)

3、出示:比较大小:16/17和35/36

你准备怎样比?先和同桌说一说,再组织交流。体会:异分母分数大小比较,一般要通分后比较大小,通分很麻烦,现在只要转化成比较1/17和1/36的大小就可以了。

2.谈话:在解决一些稍复杂的实际问题时,有时我们也可以用“转化”的策略思考问题将复杂问题变得简单些。请同学们看这一题:

出示练习十四第1题。

(1)学生读题理解单场淘汰制的比赛规则并看懂图的意思。

(2)提问:什么是单场淘汰制?你能结合示意图来说说淘汰赛的过程吗?你会列式计算吗?(学生列式计算后进行解释。)

(3)提问:如果不画图,有更简便的计算方法吗?(提示:不管第几轮,每场比赛都要淘汰几支球队?到决出冠军为止,一共要淘汰多少支球队?那么一共要比赛多少场?这样看来求比赛了多少场就转化成了什么问题?)

(4)如果有64支球队,产生冠军一共要比赛多少场?

3、出示练习十四第2题的第3幅图。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指名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教师及时评价并演示。

4、出示练习十四第3题的第2幅图。

要求图形中红色部分的周长是多少,你有什么好方法?

学生独立思考后解答(思路:转化成2个圆的周长),集体校对。

小结:谁来说说我们是怎样运用“转化”的策略来解决这两个问题的?

六、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是什么?“转化”随时随地都在我们身边,你认为在什么时候采用“转化”的策略能较好地解决问题?生回答。

七、课堂作业:完成补充习题相关内容

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

平移 转化成体积相等的长方形

旋转(顺时针,逆时针) 不规则——规则

s三角形——s平行四边形 复杂——简单

s梯形——s平行四边形 未知——已知

s圆 —— s长方形 不熟悉——熟悉

------

小数乘法——整数乘法

分数除法——分数乘法

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教学反思篇四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1—72页的例1、“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十四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教材让学生在直观的情境中想到转化,并应用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知识进行图形的等积,等周长的变形。

2、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体会转化的含义和应用的手段,感受转化在解决这个问题时的价值。

3、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转化”意识,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感受“转化”策略的价值,会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会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学生每人一张例1的格子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策略

1、谈话导入。

(分别演示蝴蝶平移的过程,第二幅图顺时针和逆时针分别旋转一次,第三幅图从左往右顺时针平移一周的过程)

提问:(1)蝴蝶是按怎样的顺序变化而来的?

(2)花环两次变化又是怎样形成的?

(3)最后一幅又是怎样变化的呢?

学生回答,师依次板书:平移,旋转,顺时针,逆时针。

二、合作交流,探究策略

1、出示例1。

提问:这两种平面图形,我们以前学过吗?(没有)你觉得它们象什么呢?(生发挥想象力回答,但要说明的是平面图形。)

2、引导交流。

提问:你能从图上准确地数出它们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吗?(不能)面积会相等吗?请同学们4人一小组讨论,并可以在刚发下的作业纸上涂涂画画,验证你的结论。

小组交流,教师巡视,并指导。

3、指导验证。

师:你们组是怎么想的?指名回答。你在观察这两幅图的时候有什么发现吗?

学生说想的过程,并投影出示学生的作业纸。

(生可能回答上半圆平移下来就是下半圆,他们的面积吻合;“花瓶”突出来的半圆就是瓶口凹下去的半圆,只要分别把他们旋转180度就可以了)

教师及时评价并用演示刚才学生说的过程。

提问:这两幅图经过旋转和平移后都变成了什么图形?(生:长方形。)

提问:变成长方形后它们的面积相等吗?为什么?(生:相等,长和宽一样,所以面积一样。)

教师再次演示变化过程,提问:在两幅图变化的过程中,什么不变?(面积)都把它变成了谁的面积?(生:长方形。)

小结:因为我们无法一下子看出这两个平面图形的大小,但分别把它们转化成一个长方形后,我们就能比较这两个图形的大小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用到这样的策略——转化。(板书: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

三、应用策略,归纳方法

1、谈话:刚才,我们运用转化的策略把不规则的图形变成规则图形来比较大小。在有关平面图形的计算中经常会用到“转化”的策略。请同学们试着来解决以下问题。

(1)练习十四第2题的左边两幅图。

学生独立思考后口答,教师相机演示。

(2)“练一练”右边的图形和练习十四第3题的第一幅图。

提问:你能用比较简便的方法快速地求出图形的周长吗?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和同桌交流。

个别学生介绍自己的方法,教师相机演示。

小结: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我们都用到了怎样的策略?(转化)我们要把复杂的图形转化未为简单的图形,具体地说又是用到了以前学习的哪些知识呢?(平移和旋转)

四、回顾知识,体验转化

1、谈话:其实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中,很多都运用了转化的策略,哪位同学来说说看。

指名回答,生可能会说:1、推导三角形公式时,把三角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2、推导梯形时把梯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3、推导圆面积时,把圆面积转化成长方形。4、计算小数乘法时把小数乘法转化成整数乘法。5、计算分数除法时把分数除法转化成分数乘法等等。

在学生说的过程中请学生说说推导的过程,并相应演示推导过程。

小结:看来,“转化”的确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解题策略,在刚才的交流和演示的过程中,你觉得这种策略有什么优点?(学生交流后教师相机板书:化复杂为简单,化未知为已知,化不规则为规则------)

五、拓展运用,提升策略

1、出示试一试:计算1/2+1/4+1/8+1/16

提问:(1)这些分数分别表示什么意思?生根据分数的意义回答,并强调单位“1”相同。(2)相邻的分数是什么关系?(后一个是前一个的1/2)

师:我们一起来画图表示看看。师根据题目依次画图。

师:这题我们又可以怎样转化呢?学生看图解答。

指名回答。1-1/16=15/16

(如果学生回答不出,师提示:求阴影部分,空白部分又是多少呢?)

小结:在解决这个分数加法的计算题时,我们借助图形来分析问题,把复杂的算式变成了简单的算式。这也是运用了“转化”的策略——数形结合。(板书)

3、出示:比较大小:16/17和35/36

你准备怎样比?先和同桌说一说,再组织交流。体会:异分母分数大小比较,一般要通分后比较大小,通分很麻烦,现在只要转化成比较1/17和1/36的大小就可以了。

2.谈话:在解决一些稍复杂的实际问题时,有时我们也可以用“转化”的策略思考问题将复杂问题变得简单些。请同学们看这一题:

出示练习十四第1题。

(1)学生读题理解单场淘汰制的比赛规则并看懂图的意思。

(2)提问:什么是单场淘汰制?你能结合示意图来说说淘汰赛的过程吗?你会列式计算吗?(学生列式计算后进行解释。)

(3)提问:如果不画图,有更简便的计算方法吗?(提示:不管第几轮,每场比赛都要淘汰几支球队?到决出冠军为止,一共要淘汰多少支球队?那么一共要比赛多少场?这样看来求比赛了多少场就转化成了什么问题?)

(4)如果有64支球队,产生冠军一共要比赛多少场?

3、出示练习十四第2题的第3幅图。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指名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教师及时评价并演示。

4、出示练习十四第3题的第2幅图。

要求图形中红色部分的周长是多少,你有什么好方法?

学生独立思考后解答(思路:转化成2个圆的周长),集体校对。

小结:谁来说说我们是怎样运用“转化”的策略来解决这两个问题的?

六、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是什么?“转化”随时随地都在我们身边,你认为在什么时候采用“转化”的策略能较好地解决问题?生回答。

七、课堂作业:完成补充习题相关内容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

平移转化成体积相等的长方形

旋转(顺时针,逆时针)不规则——规则

s三角形——s平行四边形复杂——简单

s梯形——s平行四边形未知——已知

s圆——s长方形不熟悉——熟悉

------

小数乘法——整数乘法

分数除法——分数乘法

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教学反思篇五

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转化的策略分析问题,灵活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具体的转化方法,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2、使学生通过回顾曾经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从策略的角度进一步体会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转化策略的应用价值。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主动克服在解决问题中遇到的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学生探索怎样将每个图形转化成长方形

教学难点:探索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设计理念:课堂中,引导学生回忆运用转化策略曾经解决过的一些问题,体会转化的策略可以使问题化繁为简,化未知为已知。学生观察图形,初步交流,确定解题策略,在画一画的基础上,进一步交流、探究解题的策略。教学中为学生充分提供自主探索的平台,进一步感知转化的策略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初步交流确定策略1、出示例1

让学生仔细观察两个图形,独立思考可以怎样比较这两个图形的面积。

2、小组交流是怎样想的。

学生可能有两种想法:(1)数方格计算每个图形的面积后再比较。提醒学生把方格线补画完整。

(2)将两个图形分别转化成长方形,再比较它们的面积。

3、相机揭示课题: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学生观察

小组交流是怎样想的

二、探索方法解决问题1、提问:怎样把这两个图形分别转化成长方形呢?自己在方格纸上画一画。

3、小结:刚才我们在解决这个问题时,为什么要把原来的图形转化成长方形?

4、在以往的学习中,我们曾经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过哪些问题?

根据学生发言,有选择地板书。

这些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有什么共同点?

小组讨论、交流

学生充分发表想法

学生小结

三、运用策略拓展练习

1、教学“试一试”

出示算式,提问:这道题可以怎样计算?

出示题目右边的正方形图,提出要求:你能说说图中哪一部分表示这几个数的和吗?

引导:看图想一想,可以把这一算式转化成怎样的算式计算?

小结:在解决问题时,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灵活地分析问题,这样有利于我们想到合理的转化方法。

2、指导完成“练一练”

出示方格纸上的两个图形,让学生思考怎样计算右边图形的周长比较简便。

引导学生明确:可以把这个图形转化成长方形计算周长。

提问:如果每个小方格的边长是1厘米,右边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3、练习十四第1题

出示问题,指导学生理解图意。

明确图中每一排的点分别表示每一轮参加比赛的球队,把两个点合成一个点的过程表示进行了一场比赛。单场淘汰制就是每场比赛都要淘汰1支球队。

如果不画图,有更简便计算方法吗?

进一步提问:如果有64支球队,产生冠军一共要比赛多少场?

4、练习十四第2题

先独立看图填空,再交流是怎样想到转化的方法的,以及分别是怎样转化的?

5、练习十四第3题

先独立解答,再交流和评点

讨论交流

观察、思考

独立解答

说说解决问题的策略是什么

学生数一数,一共要进行多少场比赛后才能产生冠军?

小组讨论

独立作业、交流

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教学反思篇六

教学课时:

上课日期:月日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1~72页的例1和“试一试”,“练一练”和练习十四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点确定具体的转化方法,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联系,感受转化策略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学生探索怎样将每个图形转化成长方形

教学难点:

探索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例1

让学生仔细观察两个图形,独立思考可以怎样比较这两个图形的面积。

2、小组交流是怎样想的。

学生可能有两种想法:(1)数方格计算每个图形的面积后再比较。提醒学生把方格线补画完整。(2)将两个图形分别转化成长方形,再比较它们的面积。

3、相机揭示课题: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二、新授知识

提问:怎样把这两个图形分别转化成长方形呢?自己在方格纸上画一画。

小结:刚才我们在解决这个问题时,为什么要把原来的图形转化成长方形?

在以往的学习中,我们曾经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过哪些问题?

这些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有什么共同点?

小结:转化是一种常见的、极其重要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三、巩固练习

1、教学“试一试”

出示算式,提问:这道题可以怎样计算?

出示题目右边的正方形图,提出要求:你能说说图中哪一部分表示这几个数的和吗?

引导:看图想一想,可以把这一算式转化成怎样的算式计算?

2、指导完成“练一练”

出示方格纸上的两个图形,让学生思考怎样计算右边图形的周长比较简便。

引导学生明确:可以把这个图形转化成长方形计算周长。

提问:如果每个小方格的边长是1厘米,右边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3、练习十四第1题

出示问题,指导学生理解图意。

如果不画图,有更简便计算方法吗?

进一步提问:如果有64支球队,产生冠军一共要比赛多少场?

4、练习十四第2、3题

先独立看图填空,再交流是怎样想到转化的方法的,以及分别是怎样转化的?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你对转化的策略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五、作业

完成《练习与测试》相关作业。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的策略

转化

教学课时:

上课日期:月日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3页的例2,“练一练”和练习十四的第4~6题。

教学目标:

点确定具体的转化方法,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联系,感受转化策略的应用价值。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主动克服在解决问题中遇到的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学生探索把条件适当转化,解决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用转化的策略解决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已经学习了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你对“转化”的策略有了什么样的认识?

学生交流

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用“转化”的策略解决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

板书课题: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二、新授知识

出示例2

学生读题,提问:根据“男生人数是女生的”可以知道什么?

你能用方程列式解答吗?

根据学生的发言“女生人数是美术组总人数的”,你能想出数量关系式列出算式解答吗?

小结:你是怎样利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的?

为什么要把“男生人数是女生的”转化成“女生人数是美术组总人数的”?

三、巩固练习

1.指导完成“练一练”

学生思考:合唱组人数是美术组人数的几分之几?可以怎样列式解答?

2.练习十四第4题

读题,指导学生理解“第一堆黑子与第二堆白子同样多”的含义。

明确:示第一堆和第二堆的白子合起来正好与一堆棋子的枚数同样多。

先独立看图填空,再交流是怎样转化的。

4.练习十四第6题

先看图填空,再交流和评点:为什么要进行这样转化。

四、小结

谁愿意总结一下这节课我们学习哪些知识?你们的收获是什么?

学生交流

五、作业

完成《练习与测试》相关作业。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的策略

转化

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教学反思篇七

教学目标:1.能根据平面图描述具体的行走路线。

2.在描述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识图能力和有条理地进行表达的能力。

3.在学习中体验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应用确定位置的知识,描述行走路线。

教学难点:描述不同的行走路线

设计理念:本课通过让学生观察收集信息,分析后用语言描述行走路线,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学习过程中,始终紧密联系实际生活,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师:你能说说你的家在学校的什么位置吗?

二、自主探究,学习描述

1.学习描述行走路线

师出示例题

师:这是李伟家附近的平面图,请你仔细观察,从图中你你找到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可能这样回答:

(1)李伟家附近有超市、街心花园、医院、敬老院。

(2)大港小学在敬老院的北面。

(3)医院在超市北偏东60度240米处。

……

教师让学生尽可能的说全图中的位置关系。

师:你能看图说说医院在大港小学的什么位置吗?

超市在医院的什么位置?

2.完成练一练。

师:现在你能说说李伟放学回家的路线吗

重点讨论,让学生明白反向如何表述

学生思考后口答

分小组讨论交流,再集体汇报。

学生讨论后回答

三、巩固练习,强化知识

1.师出示“想想做做”第6题

师:这是某地5路公共汽车的行驶路线,你能仔细观察图并完成下面的填空吗?

2.根据所说的路线画出路线图。

教师说路线,学生根据叙述同时画一画,再根据所画出的路线图试着反向说说路线。

小明沿着超市向西走1000米到广场,再向北偏东60°走800米到市政府,再向东偏北30°走600米到家。

比例尺由学生根据数据确定。

独立思考,集体交流

学生思考后,画一画,说一说。

新课标第一网

四、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师:刚上课的时候,我们介绍了自己的家在学校的方向。现在,你能回忆一下你上学的图中都有哪些建筑物,并试着把放学回家的路线跟你小组里的同学说一说呢。在小组内介绍,再由小组推荐一名同学全班交流。

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教学反思篇八

一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教学用替换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替”即替代,“换”则更换,替换能使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替换,充实思想方法,发展解题策略。教材在编写上有以下特点。第一,选择学生能够接受的素材创设问题情境。第二,着眼于积累思想方法,发展解题策略。替换作为一种思想方法,对学生的发展很有好处。编排本单元,不是为了增多题型、增加学习难度,而是为学生创造替换的机会,提供进行替换的载体。因此,两道例题只指点思路和方向,不出现题目的解法。

二单元目标要求1、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应用替换和假设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思路,并有效地解决问题。

2、使学生在对自己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替换和假设的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习数学的信心。

四单元目标达成分析

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第1课时

教学目标:1、初步学会用“替换”的策略通过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2、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替换”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3、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重点与难点:用“替换”的策略通过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和方法。难点:对于相差关系的两个数量,用替换策略分析解决问题。

课前准备:挂图或光盘、小黑板

板块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目标及达成情况

一、开门见山,直接引入策略。

二、探究新知,探究策略

三、巩固深化

四、课堂归纳总结1.出示:一枝钢笔的价钱等于三枝圆珠笔的价钱。

3枝钢笔可以换()枝圆珠笔。

5枝钢笔可以换()枝圆珠笔。、6枝圆珠笔可以换()枝钢笔。

2.小明把720毫升的果汁倒人9个小杯中,正好倒满。每个小杯的容量是多少毫升?

3.小明把720毫升的果汁倒人3个大杯中,正好倒满。每个大杯的容量是多少毫升?

1、出示例题:

教师追问:在替换的过程中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

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替换”的策略:杯子的数量发生了变化,但总容量没有发生变化。.

3、小结策略。

虽然是两种不同的替换方法,但它们有什么共同的地方?(两种不同的物体根据它们之间的关系替换成一种物体。)

4、怎样检验结果是否正确?学生口头检验。

集体交流小结

指导学生做练习十七的第1题。

学生思考说说。

学生说说数量关系后口答列式。

学生读题,

结合学生提出的已有经验,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是:

a.把大杯换成小杯

b.把小杯换成大杯

学生自己操作(可以用画图等方法)

学生独立完成,请两名学生板演,集体评讲每种方法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比较有什么不同和相同之处。

学生检验结果,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算一算总量是否是72毫升;二是算一算两个数量是否是1/3的关系。

学生读题后,自己画图分析,解答。

集体评讲不同方法的解题思路。

比较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学生试着用替换的策略尝试着计算。

集体交流

学生明确:例题是倍比关系:替换时总量不变,数量会变;练一练是差比关系:替换时总量变了,数量不变。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习新知作铺垫。

学会用“替换”的策略通过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和方法。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替换”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

通过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进一步巩固用“替换”策略来分析题意,理解数量关系,提高学生的分析、解题的能力。

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第2课时

教学目标: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运用假设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思路,并有效解决问题。

2、在对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不断反思中,感受假设的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学生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的能力。

3、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习惯,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重点与难点:理解并运用假设的思想进行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时正确进行替换调整。

课前准备:小黑板

板块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目标及达成情况

一、激趣导入。

二、新知探究。

三、巩固发展。

四、课堂总结。

(1)组织学生思考:有没有巧妙的办法,能很快的找到答案?

(2)组织学生把找到的答案和方法与同桌同学进行交流。

(3)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2.感受问题解决的策略

(1)针对学生提出几种问题解决的不同的方法,如把10条船全部看作大(小)船,把一部分船看作大船,一部分看作小船等画图、列表方法,利用课件组织学生进一步观察讨论,交流和体会“假设--比较--调整”替换策略思想方法。

(2)引导学生对所得结论进行检验。

(3)结合学生交流过程,整理小结例2的问题解决策略及推理过程。

1.组织学生完成练习第1题。

(1)组织学生用自己的方式“画一画,算一算”等进行问题解决。

(2)组织学生交流讨论问题解决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替换”策略。

2.组织学生完成练习第2题(结合实际有所调整改编)。

3.组织学生完成练习第3题。

4.组织学生完成练习第4题。

5.感受数学文化

组织学生阅读我国古代的数学名题--“鸡兔同笼”问题。组织学生交流本课学习收获,进一步感受用“假设”解决问题策略。学生思考交流想法,说说判断结论。

学生观察,审理问题信息。

学生画图思考,可以把答案先与同桌进行交流,再集体交流。

学生完成练习第1题。

可以用自己的方式“画一画,算一算”等进行问题解决。

完成练习第2题(结合实际有所调整改。

学生独立完成后进行交流。

新课标第一网

学生独立完成后进行交流。

学生独立完成后进行交流。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运用假设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思路,并有效解决问题。

2、在对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不断反思中,感受假设的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学生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的能力。

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巩固用假设的策略来分析题意,进一步发展学生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的能力。

www.

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练习题)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进一步会用“替换”和“假设”的策略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2、综合应用画图、列表等多种策略的过程中逐步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3、了解我国数学研究的悠久历史,增强学习的兴趣,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

重点与难点:进一步会用“替换”和“假设”的策略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应用画图、列表等多种策略的过程中逐步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课前准备

板块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目标及达成情况

一、回忆旧知,创设情境

二、巩固深化,灵活应用

三、总结全课.

引导学生解决练习十七的第2题。

问:怎样来检验答案是否正确?

引导学生解决练习十七的第3题。

追问:怎么会少呢?少的13元应换出多少枚1元的硬币?

小结:在提出假设后,有时要借助画图或列表的方法分析数量关系,作出适当的调整.

指导学生做第4题.学生回忆说说。

学生读题,独立解决。

集体交流。

新课标第一网

学生读题,并说说得到了哪些信息。

独立解决,集体交流,注意方法的多样性。

(1)假设全是1元:总钱数比实际的总数多7元。

(2)假设全是5角的:总钱数比实际的钱数少13元。

(3)假设1元和5角各一半.

读题,并独立解决.交流各自的方法,并检验自己的答案是否正确.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