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学生评语>小学六年级语文第二课小练笔 小学六年级语文巨伞下的城市教案(精选8篇)

小学六年级语文第二课小练笔 小学六年级语文巨伞下的城市教案(精选8篇)

时间:2023-10-14 01:23:38 作者:紫薇儿小学六年级语文第二课小练笔 小学六年级语文巨伞下的城市教案(精选8篇)

决议可以激励和鼓舞人们追求更高的目标,同时也是一种对自己能力和决心的肯定。制定决议需要有一定的决心和勇气去面对挑战和困难。请大家留意下面的范文,相信会对写作决议有所启发。

小学六年级语文第二课小练笔篇一

教学目标:

1、体会说明这一表达方式的特点

2、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特点,理解科学对人类的意义。

教学过程:

导入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课文段落。

一、根据各段与课文的关系,给课文划分段落,

学生可以用小组讨论的形式开展讨论。

(提示:共五段,段意分别是开门见山介绍、撑伞原因、巨伞特点、巨伞作用、巨伞利弊)

二、巨伞构造如何?你能画出简单的'图表吗?

三、文中用了多少成语?品味它们在文中有何作用?

四、生活在巨伞下有什么好处?作者在文中提到了怎样的担忧?

课文围绕“巨伞”来写,用到了哪些说明方法?你能谈谈它们的作用吗?

《巨伞下的城市》条例清晰,是按__________顺序进行说明的。

《巨伞下的城市》各段分别说明了什么?

五、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1、举例子:详细、明了

2、列数字:具体、准确

如:《巨伞下的城市》第2、3、4节

3、作比较:突出特征

如:《巨伞下的城市》第5节

巨伞的“利”和“弊”:

利(1)小城寒冬腊月,温暖如春,居民不受气候剧变之苦。

(2)邻里街坊相处比以前要亲切和睦。

(3)家家户户省下了不少的取暖费用。

(4)小城成为闻名全球的观光胜地。

弊(1)天长日久,对人的肌体素质与心理健康会产生不良的也影响。

(2)整个建伞的过程费用高达350万元。

六、小结

七、口语训练:

你感受到我们生活的城市中什么问题困扰着市民?

你对此有什么合理化的建议吗?

小学六年级语文第二课小练笔篇二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7个生字,另外再认识4个生字,理解文中的词语。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朗读体会一些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从具体语言材料的朗读品味中体会天游峰的扫路人那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人物的语言感悟课文所蕴涵的深刻哲理。

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体会作者对天游峰的扫路人的赞美之情。

教学准备:

有关天游峰的图片材料、课文的朗读录音等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仔细听老师说一句话,“没攀登过天游峰的人,不能算到过武夷山”。你听懂了什么意思?(板书:天游峰)看天游峰景色的图片,再说说看后的感受,或想到了什么诗句。

2、相信我们读了课文后,一定会对天游峰留下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还要跟作者一起去认识一位可敬的老人——天游峰的扫路人,(板书完课题),他一定也会给你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3、齐读课题再质疑:你们想知道有关老人的哪些情况?读了课题,你们有问题要提出来吗?(学生自由提问)

二、初读课文

1、带着问题用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生字词的音,读通句子。

2、自己喜欢哪一段就多读几遍,准备读给同学听。

3、交流指读喜欢的段落,说说自己的理由,让同学评议读书情况,结合纠错。

三、再读课文

1、学生默读课文,联系上下文想想词语的意思,圈划文中的好句子,找出读不懂的句子或有疑问的句子准备质疑。对自己理解的句子可以在旁边写上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准备交流。

2、小组讨论一下各自的问题,看看能否解决别人的问题,对小组讨论后解决不了的问题准备质疑。

3、交流:可以读好句子,说理由;也可以质疑提问或解答别人的问题,还可以谈自己的理解,老师结合评议交流情况,解决一些浅显的问题,鼓励并表扬会提问、肯动脑的学生。

四、作业

1、让学生认准生字的字形,找找易错的字,提醒一下班里的同学。

2、学生描红临写生字。

3、抄写本课的生词及好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天游峰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老人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学生说说印象中的天游峰,谈谈对老人的印象。

二、读讲课文

1、默读课文,从文中找出能反映天游峰特点和老人特点的句子来读读,读出你的感受来。

2、交流读句,说说从中感受到了什么。结合进行评议,指导读书并练习读好下列段落。(第二自然段、第七自然段、第三自然段中“我徇声迎了上去…………每天负责打扫登天游峰的石阶。”第六自然段、第八自然段、第十自然段)结合学生的回答板书:(高、陡、险、美、乐观、开朗、豁达、爱工作、勤锻炼……)

3、老师有一个问题,你们能帮我解答吗?老人扫天游峰到底累不累?(分成两组:一组认为累,一组认为不累)

4、学生再读课文,分别从课文中找出认为累或不累的理由来。

5、交流读句,说出理由,让人听出累或不累。

6、评价学生读书情况,鼓励学生读书要边读边想,要读出自己的理解来。

三、作业

1、摘抄描写老人外貌的句子和描写天游峰特点的句子。

2、熟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复习检查

读了课文,你想对天游峰的扫路人说什么话?(学生自由发言)

二、读讲课文

1、作者最后对老人说了这样一句话,(引读作者的一句话)作者是不是在跟他开玩笑?

2、讨论并说出“是”或“不是”的理由。再读作者的话,体会作者对老人的祝福。

3、你认为老人能不能活到一百岁?为什么?再读老人的话,体会老人的乐观和自信。

4、学到这里,你对老人产生了什么样的感情?你还想对老人说些什么?

5、质疑:现在你还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吗?(学生讨论解决)

三、赏读课文

1、学生自由练读课文,挑出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多读读。

2、小组读书,将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给组内的同学听。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作业

1、用一句话写出自己学了课文后的感受。

2、课外读读《守林人》。

小学六年级语文第二课小练笔篇三

一般常态教学目标:

说明文知识积累目标:

了解说明文以及相关的基本概念、说明顺序、说明方法

口语交际的训练设计目标:

你感受到我们生活的城市中什么问题困扰着市民?你对此有什么合理化的建议吗?

写作训练的借鉴目标:

提交一份报告:就如何解决市民生活中问题谈谈自己想法/合理化的建议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了解掌握基本概念

五种表达方式:

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三种文体:

1、记叙文

2、说明文

3、议论文

一、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1、说明的对象是指被说明的事物或事理

《巨伞下的城市》:巨伞or.城市?

2、说明对象的特征:

特征就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

巨伞——巨大(举世罕见)

文中哪些词语或句子写出了它的“巨大”?

(1)擎天(2)3600万平方米

(3)67米、60根(4)350万美元

二、说明顺序

1、逻辑顺序:按照事理的关系来安排先后顺序

2、时间顺序:按照事物的发展过程说明事物

(介绍变化过程)

3、空间顺序:按照事物的方位顺序说明事物

(形状、构造)

一个重要且无聊的提示:

《巨伞下的城市》条例清晰,是按顺序进行说明的

《巨伞下的城市》各段分别说明了什么?

“巨伞”的存在

“巨伞”的地点

“巨伞”的样子

“巨伞”的作用

“巨伞”的利弊功过

三、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1、举例子:详细、明了

2、列数字:具体、准确

如:《巨伞下的城市》第2、3、4节

3、作比较:突出特征

如:《巨伞下的城市》第5节

巨伞的“利”和“弊”:

利(1)小城寒冬腊月,温暖如春,居民不受气候剧变之苦

(2)邻里街坊相处比以前要亲切和睦

(3)家家户户省下了不少的取暖费用

(4)小城成为闻名全球的观光胜地

弊(1)天长日久,对人的肌体素质与心理健康会产生不良的也影响

(2)整个建伞的过程费用高达350万元

4、分类别:层次分明,避免重复

5、打比方:生动、形象

《巨伞下的城市》第3节的最后一句

6、下定义:明确概念

7、制图表:直观清晰

如:《统筹方法》

四、说明的语言

说明文要求准确

课堂练习:

1、“删除”类

[答题思路]

2、“替换”类

“因此多数人对这项工程抱赞成与欣赏的态度”中的“多数”可否换成“全部”?为什么?

[答题思路]

五、口语交际的训练:

你感受到我们生活的城市中什么问题困扰着市民?

你对此有什么合理化的建议吗?

六、作业:提交一份报告:就如何解决市民生活中问题谈谈自己想法/合理化的建议

小学六年级语文第二课小练笔篇四

1.体会课文用词的准确性;

2.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热爱科学的思想感情。

体会说明性文章用词的准确性。

一、导入

总结上一课时的内容(扫除字词障碍,基本熟悉课文内容,理清了课文结构),引出这一课时的主题:《巨伞下的城市》是一篇科技报道,它以短小的篇幅、明快的节奏介绍了科学上的新事物——庇护小城的巨伞,在说明中非常讲究语言的准确清楚。

二、学生在活动中感悟课文用词的准确性(以第三段为例)

教师出示实物伞,说明伞分“伞柄”、“伞骨”、“伞面”。(板书)

提出问题,过渡至下一环节:

庇护小城的巨伞也有伞柄、伞骨、伞面,它们分别是怎样的,又是怎样构成一顶巨伞的呢?

学生阅读、画示意图,教师巡视,适当指导。选择一(两)位学生上黑板画示意图。

1.与学生一起利用第三段完成板书(修饰限制性词语醒目标注);

伞面:透光有机玻璃覆盖

2.指导:在说明性文章中,有一些词语是起修饰限制作用的,如“纵”字交代了“拉”的方向,“从中轴”说明了尼龙绳是从哪儿拉出来的,在方位上作了限制。

提出问题:若缺少这些词语会产生怎样的后果。请举一例说明。

3.教师总结:文中使用了适当的修饰限制词语,意思表达就更准确、更严密、更科学了。如果我们在阅读时注意了这些词,那么对庇护小城的巨伞也就有了一个具体清晰的了解,示意图也就能画得准确了。而如果忽略了它们,就不可能了解清楚。

4.请学生看自己画的示意图,找一找自己是因为什么句子、词语未读清或未读懂而发生错误。

四、延伸与拓展

在生活中,我们也常要读一些说明性的文章,如产品的说明书。报刊杂志上也常有一些介绍科技新事物的文章,《文汇报》每周六都有“科技文摘”。写作者必须运用恰当的语言准确地说明,而读者则要仔细阅读,特别是不要忽略那些限制、修饰的词语,才能对文中所介绍的内容有一个准确清晰的了解。

创造性思维训练

1.设想巨伞是如何收起来的,人们是怎样进出小城的。

学生发言,教师鼓励。

2.教师总结:科学技术非常重要,人的创造力也是很重要的,希望同学们多多培养自己的创造能力,好好学习,将来把我们的世界建设得更美好!

五、布置作业

训练题四第1题。

小学六年级语文第二课小练笔篇五

六年级下教案(第25西墙、26巨伞下的城市、27课)

25西墙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的深刻内涵,感悟面对贫困,仍能保持积极乐观精神的生活态度。2、品味课文形象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3、了解西墙的变化所蕴含的科学常识,体会生活处处有科学的道理。教学重点和难点:1、体会西墙的象征意义及其中蕴含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2、品味富有表现力、含义深刻的字句。说明:要理解课文的丰富内涵,对预备年级的学生而言,缺少必要的生活体验。要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有相当的难度。因此,教学过程须由浅入深。设计从题目切入:课文围绕“西墙”写了一件什么事?加固“西墙”。是怎样加固的?为什么这种方法可行?面对生活中这样一件大事,我们一家人的心态是怎样的?通过这样一系列问题,层层剥笋,让学生沉浸到“我”的生活中去,和“我”一起走过这样一段生命历程,进而逐步体会西墙的象征意义和作品所表达的人生态度。教学过程:一、提问导入1、阅读课文,本文写了什么事?请用最简练的语言表达。要求在文题前加上动词即可。“西墙”2、除了加固西墙外,还有哪一堵墙需要加固?3、为什么要加固东、西墙?二、研读课文1、“我们”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2、种草和爬山虎的方法为什么能够奏效?(小组讨论、交流。方法:东墙:帮助邻家造房子来挡住风雨;西墙:石灰-草帘子-种草-种爬山虎。介绍石灰、草和爬山虎的功用。)三、深入探究1、照理贫苦的生活留给人的回忆是苦涩的,从文中你能读到作者的这种感情吗?2、你从文中读到了什么?为什么?用文中的字句加以说明。3、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理解“西墙”的深刻内涵。(圈画字句,讨论分析。例如:作品中对草、爬山虎的`描绘,充满诗情画意。把肆虐的风雨写得如一个恶作剧的孩子等。“西墙”是“我”贫困生活的记忆,更是一家人积极生活态度的见证。)四、布置作业草、爬山虎为西墙遮挡风雨的原理是什么?学习课文形象生动的语言表达,写一段文字介绍爬山虎26巨伞下的城市教学目标:1、在阅读的基础上,学习抓住文中关键的词、句、段理顺文章说明的层次。2、咬文嚼字,体会本文准确、生动的语言特点。3、积累好词好句。说明:这篇科学报道短小而明快地介绍了生活中的新事物――庇护城市的“巨伞”。文章段与段的内容联系紧密,同时段落中的设问句、关联词很好地显示了作者的说明思路,根据课文的特点,同时结合学生的基础与阶段学习要求,以此作为教学目标有利于指导六年级的学生学习说明文的阅读方法。本文另一个特点是语言准确又生动、形象,用词丰富,因此有利于引导学生咬文嚼字准确把握词义,体会其特点;文中一些词句值得积累,对提高表达能力很有好处。教学重点和难点:理顺段落之间的逻辑联系。说明:要理顺段落之间的联系,对六年级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初中阶段说明文阅读的能力要求比小学阶段有明显的提高,六年级是一个过渡阶段,学生对段落的简练概括,在段与段之间起关键作用的词、句的准确把握,需要一段时间教师的引导点拨。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借助多媒体展示“巨伞”画面,请学生用准确的语言做说明介绍。之后,浏览课文,与文章对应说明的部分作对比。二、理清思路,指导阅读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概括作者对巨伞的介绍,同时引导学生概括相关说明的内容。(读文章,概括内容;借助关键词句,概括相关段落。体会文章清晰的逻辑说明顺序:疑惑――事实――原因――构造――功能――利弊。三、咬文嚼字,分析语言以段落内容为抓手,分析词义,体会作用,引导体会文章语言特点。(学生分析“无稽之谈”、“付之一笑”等词义;体会“约”等词语的准确性;理解“擎天”、“埋”、“拉”等动词及比喻句的形象性。)四、积累词句,拓展延伸摘抄词句,课外阅读科技说明文,学习梳理文章脉络,列写提纲。27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目标:1、运用朗读、概括、圈划、评点等方法,在品词赏句中,明确议论性文字中事例的选择与作者观点的关系深刻认识“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道理。2、体会善于发问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发问的热情,并逐步培养学生质疑能力。教学重点:明确议论性文字中事例的选择与作者观点的关系。教学难点:尝试根据一个观点来选择恰当的事例。说明:本文是“生活中的科学”这一单元中的第一篇文章,同时也是六年级学生首次接触的比较典型的议论性的文章。教师重在通过“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此类文章的兴趣,通过“品词赏句”的教学环节,为有效突破教学重点“明确议论性文字中事例的选择与作者观点的关系。”设置有效的教学铺垫。至于“论点、论据”此类的术语教师根据教学班的实际情况可暂不出现。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趣引题教师演示:摩擦起电和鸡蛋在清水中和盐水中沉浮的小实验。(1、学生仔细观察。2、交流观察现象、解释实验现象。)二、沉浸文本,读一读要求学生散读后,思考:文章写到了哪几个有趣的生活现象?从这些生活现象中科学家们发现了什么?2、师生小结(穿插关于18自然段表述不当的质疑“洗澡水的漩涡、蚯蚓的分布、做梦”)1、学生散读2、学生交流,明确:洗澡水的漩涡――漩涡与地球自转有关蚯蚓的分布――地球上大陆和海洋的形成睡者的眼球转动――睡者的眼球转动与做梦有关三、深入探究,议一议1、朗读第一、二自然段。提出话题:“要发现真理说难也并不难,说容易也不容易的。”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请结合文章说说你的看法。2、三个事例中哪些词句能具体说明科学家有敏锐的目光,善于思考?3、再读三则事例,在三则事例中隐含了要“发现真理”还需要具备那些素养?4、齐读最后一节,师生共同归纳小结。四、各抒己见,说一说1、在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岂止三个?同学们能否再介绍几则类似的事例?2、读完了课文,又了解了人类科学史上许多故事后,你从中获得什么启示呢?(就你感受最深的一点谈)五、力求内化,背一背教师引导学生就课文中的词句选点积累。(学生选点积累,当堂背诵。选点参考:1、成语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成语用造句的形式积累)2、格言警句。3富有表现力的句子。4典型事例(概括成一两句话)六、布置作业1、缩写本文。2、搜集几则科学史上著名事例,并得出你对这几则事例的观点。(以上任选一题完成)3、观察日常生活中现象,记录有价值的现象及你的问题或思考。(两周后交流)

小学六年级语文第二课小练笔篇六

一般常态教学目标:

说明文知识积累目标:

了解说明文以及相关的基本概念、说明顺序、说明方法

口语交际的训练设计目标:

你感受到我们生活的城市中什么问题困扰着市民?你对此有什么合理化的建议吗?

写作训练的借鉴目标:

提交一份报告:就如何解决市民生活中问题谈谈自己想法/合理化的建议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了解掌握基本概念

五种表达方式:

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三种文体:

1、记叙文

2、说明文

3、议论文

一、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1、说明的对象是指被说明的事物或事理

《巨伞下的城市》:巨伞or.城市?

2、说明对象的特征:

特征就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

巨伞——巨大(举世罕见)

文中哪些词语或句子写出了它的“巨大”?

(1)擎天(2)3600万平方米

(3)67米、60根(4)350万美元

二、说明顺序

1、逻辑顺序:按照事理的关系来安排先后顺序

2、时间顺序:按照事物的发展过程说明事物

(介绍变化过程)

3、空间顺序:按照事物的方位顺序说明事物

(形状、构造)

一个重要且无聊的提示:

《巨伞下的城市》条例清晰,是按顺序进行说明的

《巨伞下的城市》各段分别说明了什么?

“巨伞”的存在

“巨伞”的地点

“巨伞”的样子

“巨伞”的作用

“巨伞”的利弊功过

三、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1、举例子:详细、明了

2、列数字:具体、准确

小学六年级语文第二课小练笔篇七

1、读、背、诵本诗。

2、联系上下文、联系作者写作背景,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3、初步感知本诗的构诗与表达特点。

【教学重难点】

诗句1-2行表达的内容与表现的情感。(难点)

诗句3-4行表现的情感

【设计理念】

充分地研读教材、把握教材,抓准教学的重难点,并在教学设计时将语文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踏实训练,与小学高年段的阅读要求贯彻到教学中,始终实在地引导学生学习、学会学习方法、形成学习能力。在此过程中,情感的体验是必然的催化剂和目的。

【教学过程】

一、明题,知背景,营造学习氛围。

以前我们学的诗多是唐宋时期的作品,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距今仅一百多年,清代龚自珍的一首诗。仔细看老师写课题,请书空一起写。

板书:己亥杂诗(师述:己,杂的字形)

指名读课题,结合课前搜集到的资料,解释诗题。

师述:中国古代用天干地支纪年法,本诗所指的“己亥年”是1839年。这一年龚自珍辞官南下,一路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记录成315首日记体组诗。因为都写于己亥年,所以将这315首诗都称为——(读课题)《己亥杂诗》。

这一年,正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曾经强盛的大清帝国行将没落。腐朽的清政府对外卑躬屈膝,对内大肆打压,官吏__,百姓民不聊生。这时候,龚自珍写下了这首诗——师配乐范读。

【设计意图】由于本诗所表现的时代与学生相距太远,而且平时缺少此积累。采用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方式,并通过示范的朗读,创设情境,带领学生走进文本。

二、读好诗句,自学质疑,整体把握诗的大意与情感。

1、自由读诗,(1)读准字音,停顿正确地读顺诗句。(2)借助注释或工具书,联系课前收集的资料,试理解诗句的意思。

看看通过自学,能读懂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做上记号,一会提出大家共同研究。

【设计意图】从读顺诗句到借助注释与工具书,以及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学……给与六年级学生自学自悟,自主学习的时间与空间,是后面交流、汇报、质疑的基础。

2、指名读,评读,练读。(纠正字音与停顿)

3、汇报交流。

学生自由交流,相机解决以下内容:

a.九州生气恃风雷:

“生气”真的是指的中国“发脾气”吗?在这里用“生机勃勃的局面或者景象”这种说法更符合前文“九州”这样的语言环境。

b.万马齐喑究可哀:万马哑了毕竟让人觉得悲哀。

c.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重抖擞”再次振作精神。

“不拘一格”什么意思?在那个年代“拘”着什么“格”吗?(清朝的死板、单一、陈旧的八股科举制度来选拔人才,用“四书五经”禁锢人们的思想)这不拘一格降人才就是希望打破死板、陈旧的制度,选拔任用各个方面的人才。

【设计意图】这一过程让学生们清楚地看到在自己的努力下能够初步理解该诗内容,获得成功的喜悦,也是学生自学能力培养,进行学习能力实践的机会。

引导交流的时候,针对学生学习的难点进行指导,不在自学能学懂的地方花费时间,着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初步理解诗意能帮我们更好地读书。读全诗说说这首诗大概讲了什么?

【设计意图】整体把握文本内容,是学习的第一步,也是阅读能力培养的关键一步。教学过程中不着痕迹地渗透这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教师梳理归纳:通过自学,大家初步明白了诗句的意思,也都觉得对“万马齐喑”“风雷”这些词的理解有些模糊。我们就从这第一句开始,深入读书,共同学习。

【设计意图】直接引入教学重难点的学习,将有限学习时间用在教学关键点的刀刃上。

三、情感入手,体会诗句的意思,再深入理解体会情感,读好诗句。

(一)、教学第一句: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读一读,透过字面去想象,你仿佛看到怎样的画面?

(第二行诗)“万马齐喑”

a、结合注释说说这个词语的意思。

读这个词

c、这里龚自珍真说的是大清朝的马么?他指的又是什么?从哪里读出来的?

联系上文“九州”知道说的是“举国上下死气沉沉的局面”。

d、这“举国上下”包括哪些人?(君、官、民……)又是怎样的死气沉沉呢?结合课前搜集到的资料说说。(出示课件)

(1)(图片1)英法联军打到家门口的时候,皇帝居然带老婆儿子、军机大臣、王公贵族,逃之夭夭。读“万马齐喑”!

(2)(图片2)这是大清朝的官员们。面对趾高气扬的列强,大气都不敢出。只顾得__,剥削欺压人民!(图片3)这是当年外国人拍摄中国烟民做成的明信片,东亚病夫的形象世界流传。“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啊!

看到这一切,用一个词说说你此刻的情绪:(悲哀、愤恨……)这万千情绪同样也翻滚在龚自珍的脑海,他选择了最能表达他此刻情绪的一个字:“哀”

大家读读这行诗。

小学六年级语文第二课小练笔篇八

1、在阅读的基础上,学习抓住文中关键的词、句、段理顺文章说明的层次。

2、咬文嚼字,体会本文准确、生动的语言特点。

3、积累好词好句。

说明:

这篇科学报道短小而明快地介绍了生活中的新事物——庇护城市的“巨伞”。文章段与段的内容联系紧密,同时段落中的设问句、关联词很好地显示了作者的说明思路,根据课文的特点,同时结合学生的基础与阶段学习要求,以此作为教学目标有利于指导六年级的学生学习说明文的阅读方法。本文另一个特点是语言准确又生动、形象,用词丰富,因此有利于引导学生咬文嚼字准确把握词义,体会其特点;文中一些词句值得积累,对提高表达能力很有好处。

教学难点

理顺段落之间的逻辑联系。

说明:

要理顺段落之间的联系,对六年级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初中阶段说明文阅读的能力要求比小学阶段有明显的提高,六年级是一个过渡阶段,学生对段落的简练概括,在段与段之间起关键作用的词、句的准确把握,需要一段时间教师的引导点拨。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

激发兴趣

导入新课借助多媒体展示“巨伞”画面,请学生用准确的语言做说明介绍。之后,浏览课文,与文章对应说明的部分作对比。分别请学生对画面做介绍,相互之间可补充。浏览课文,细读说明“巨伞”的段落,从用词的准确性,内容的正确性等方面进行差异比较。借助图画的介绍,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以此为突破口引导本文的学习。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