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方案>2023年新闻两篇教案(实用10篇)

2023年新闻两篇教案(实用10篇)

时间:2023-10-14 07:23:20 作者:XY字客2023年新闻两篇教案(实用10篇)

在编写教案模板时,教师需要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以及教材的要求。欢迎大家阅读以下关于中班教案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新闻两篇教案篇一

(一)内容:

本课内容主要是教学屈原的《离骚》

(二)解析:

《离骚》是一首伟大的抒情长诗,历来以其可与日月争辉的光芒照耀诗坛。它有着丰富的内容,浪漫的想象,强烈的感情,自成一格的写作手法,思想和艺术上的魅力并重令无数人为之倾倒。同时,它也是我们了解屈原伟大思想与生平的最重要的历史资料。《离骚》整首诗通过美人香草的比喻、神话传说和丰富的想象表达了作者革新图强的政治抱负和同腐朽势力作斗争的坚强意志,抒发了热爱祖国的感情。课文节选的这部分主要叙述作者因洁身自好,坚持正道而受到周围众人的猜疑和造谣中伤,君主也疏远了他,他一方面表明誓死决不就此退缩,和蝇营狗苟的小人们同流合污,一方面设想自己要隐退,同时更加努力培养自己美好的德行。这部分内容表现了作者对人民疾苦的关心和对美德的追求,表达了即使在恶劣的环境中,也绝不同黑暗势力妥协而与世俗同流合污,绝不改变自己的高尚操守和报国情志的思想。

二、【教学目标与解析】

(一)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离骚》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是“楚辞”体的代表作品。

3、学会吟诵古诗词,注意节拍、重音。?

4、了解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积极浪漫主义和创作手法:丰富的想象,形象的描述。?

能力目标?

1、培养通过把握诗文形象,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2、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德育目标?

通过学习《离骚》,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学生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并学习诗人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执著追求理想的高尚节操。

(二)解析

1、了解屈原的生平,感知其高贵的个人品质和忠君爱国的思想。

2、了解《楚辞》的一般特点和“骚体诗”的形式特点,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3、欣赏诗中的比喻手法,了解《离骚》的浪漫主义特色,从而进一步掌握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特征。

三、问题诊断分析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当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对文章的字、词和句子的不理解,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离骚》中的生僻字较多,二是对骚体诗这种先秦的诗歌体裁形式的陌生,三是对屈原情况的了解不够。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引导学生学会利用工具书去疏通字、词,理解句子,对骚体诗这种诗歌形式作必要的补充以及对屈原的生平事迹做适当的扩充。

四、教学条件支持

五、教学过程设计

二课时

问题一:关于屈原的情况?

【提示】

1、屈原生平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他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屈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辞令。据《史记屈原列传》记载,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义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付诸侯。王甚任之。”

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屈原“美政”的另一体现是民本思想。这在他的作品里也有很清晰的表述,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所谓圣君贤相,所谓美政,就是要看能否解决民生疾苦问题,能否致民于康乐之境。屈原曾任左徒,辅佐怀王,参与议论国事及对应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加合纵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

2、楚辞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宋代黄伯思在《校定楚辞序》中概括说:“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在战国中期,随着屈原等人的一系列作品出现于楚国文坛之后,楚辞于是形成为一代文学样式。把《诗经》三百篇特别是“雅”、“颂”中的古板的四言方块诗改为参差不齐,长短不拘、灵活变幻,词藻华美,对偶工巧的骚体诗,建立一种诗歌的新体裁,标志着我国文学史的诗歌的新发展,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

3、《离骚》

《离骚》是《楚辞》篇名,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离骚》又常被举作屈原全部作品的总称。在文学史上,还常以“风”“骚”并称,用“风”来概括《诗经》,用“骚”来概括《楚辞》。

《离骚》是屈原一生寻求爱国真理并为之奋斗不息的一个缩影。

问题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且思考文章的大意是什么?

问题四:屈原一生“好修姱以鞿羁兮”,却为什么“謇朝谇而夕替”?

问题五:《离骚》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问题六:文中描写花草禽虫的用意是什么?

问题七:《离骚》的句式长短不一,又多用对偶手法,呈现出错落中见整齐,在整齐中又寓于变化的特点,请具体说说下列诗句是如何构成对偶的。

1、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2、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3、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4、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5、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六、【课堂小结】

透过《离骚》,我们看到的是诗人披兰佩蕙,芳洁清峻的美好形象和刚直不阿,忠贞执着的伟大人格。面对现实的污浊险恶,屈原清醒地认识到前途的艰险和命运的多舛,但他不愿屈心抑志,宁愿捍卫自己的人格尊严,九死而未悔。诗人将自然界和神话传说中的花鸟草树随手拈来,妙笔点染,赋予其不同凡响的象征意义,如用佩饰兰蕙表现自己的高洁志趣,用香草美人象征明君,用善鸟芳草代表贤臣,而与之对立的萧艾恶禽则象征谗佞小人,由此大大增强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使全诗都充溢着精采绝艳、绚烂芬芳的审美意境,散发着迷人的艺术魅力。

附、目标检测

1、诗人在述怀和反省中,有哪些诗句能表现诗人高尚品德和爱国情怀?(用原诗句作答)

明确:(1)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2)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3)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4)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5)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新闻两篇教案篇二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诗经》的相关常识,掌握比兴手法在文本中的运用。

(2)使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诗歌,掌握诗歌的思想情感。

2.过程与方法:理解并基本掌握《诗经》的章法、句法特征,通过词法、句法、章法的研究,把握课文基本内容把握古代诗歌语言式样,分析人物的情感以及人物形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同情《氓》的女主人公不幸的爱情遭遇,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感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二.教学重难点:

掌握诗歌中赋比兴手法的运用,分析诗歌的情感和人物形象。

课时1

教学要点:1.了解《诗经》的相关常识

2.疏通文本大意,掌握诗歌所叙述的事情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在人类永恒的感情世界里,爱情是一个说不尽的话题。比如: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氓》是诗经中最长的一首民歌,也是一首较有代表性的弃妇诗。春秋初,封建的生产关系尚处于萌芽状态,封建的思想意识也还未形成完整的体统。以恋爱而言,当时男女间的交往还比较自由。《氓》诗中的女主人公与氓的恋爱、婚姻基本上是自主的,不幸的是,结婚仅三年,即被遗弃。这首诗就是她被弃回娘家后写下的。

二.《诗经》介绍

1.《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作品。《诗经》通称为《诗》或《诗三百》,到汉代,儒家把它奉为经典,才称《诗经》,共305篇。

2.《诗经》按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板书):

这些诗篇,就其性质而言,是歌曲的歌词。(板书)

3.形式:四言为主,多数为隔句压韵,并普遍运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吟唱的特点。(板书)

4.《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1)“赋”直陈其事,即描述一件事情的经过;

(2)“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即打比方,用一个事物比喻另一个事物

(3)“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即从一个事物联想到另一个事物往往“兴中有比,比中有兴”,因此有了现今的“比兴”修辞手法。

三.诵读课文

古人读诗谓之“吟”“咏”,首先我们通过音读的方法来品读《氓》。

1、教师有感情地诵读课文,让学生听准字音及句子节奏。

2、学生集体朗读,教师纠音,并总结四言诗的诵读节奏:一般读成“二/二”节拍,逗号稍短促,句号稍拖长,章节之间要比句间停顿更长些。

3、集体再次朗读。

四.文本梳理

课时2

教学要点:1.了解文本的故事经过,把握诗歌的情感线索;

2.了解《诗经》赋比兴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

3.分析文本中主人公的性格特点以及情感变化;

一.整体感知

明确:《氓》是一首叙事诗,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了女主人公与“氓”从初恋、结婚到被遗弃的痛苦经历,表达了她怨恨的感情和决绝的态度,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女性形象,故事相当完整。

2.梳理课文行文思路

板书:恋爱——婚变——决绝

人教案高中语文《短新闻两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新闻两篇教案篇三

了解学习一些当代高科技知识。

过程与方法

大胆展望高科技的发展。增强热爱科学、追求科学的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自主学习、活动的乐趣。

模拟科技新闻发布会

引导法,自主学习法。

一、活动准备

(一)材料准备

1、一部分同学有小发明或者有某种技术设想、创意的,将相关的成果或创意用恰当的语言从不同的角度加以介绍。有些同学也可以去各种科技书刊中查阅,尽可能找到多的材料,然后根据不同的成果的特点,依据一定的要求,写成讲话稿。

2、因为牵涉到“新闻发布”,所以,必须了解“新闻”的一般特点,使上述讲话稿合乎一般“新闻发布”的要求。这一点需要在老师的知道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

3、有些需要图片作辅助说明的,有些成果与要作立体展示的,则尽早制作好,届时幻灯投影。

(一)组织准备

模拟科技新闻发布会,既然“模拟”,就必须力求全真。班级同学需要在会议筹备小组和老师的指导下,作一些分工。比如谁为会议主持人,哪些人作为记者,哪些人作为企业界人士,哪些人作为精通科技的专家学者等等。

(二)会场布置

一般情况下,利用班级的黑板,书写会标和一些标语,借助多媒体造势,以营造氛围。

二、活动方案

(一)小组筛选

在各自分头准备后,各小组先作交流,而后推选出2人到发布会展示。一旦人选确定,全班学生则要全力以赴帮助这两位同学,搜集材料,制作图片,准备“发布”的新闻稿。

(二)发布新闻

在主持人的主持下,按序由各发明人上台讲解,展示自己的成果,或产品,或创意。其间,与会的“记者”、“企业界人士”和“专家”可以就你的产品及其介绍当场提问,也可以对成果的转化开发进行洽谈。

(三)专家评价

请与会“专家”就本次科技新闻发布会的内容价值意义做出评价。

三、成果展示

1、利用校内广播、电视、黑板报等在班级内或者在校内搞一个科普宣传周,可以宣传,可以展览。

2、在校内有关媒体上报道本次“模拟科技新闻发布会”的盛况。

新闻两篇教案篇四

了解学习一些当代高科技知识。

过程 与方法

大胆展望高科技的发展。增强热爱科学、追求科学的意识 。

情 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自主学习、活动的乐趣。

模拟科技新闻发布会

引导法,自主学习法。

一、活动准备

(一)材料准备

1、一部分同 学有小发明或者有某种技术设想、创意的,将相关的成果或创意用恰当的语言从不同的角度加以介绍。有些同学也可以去各种 科技书刊中查阅,尽可能找到多的材料,然后根据不同的成果的特点,依据一定的要求,写成讲话稿。

2、因为牵涉到“新闻发布”,所以,必须了解“新闻”的一般特点,使 上述讲话稿合乎一般“新闻发布”的要求。这一点需要在老师的知道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进 行。

3、有些需要图片作辅助说明的,有些成果与要作立体展示的,则尽早制作好, 届时幻灯投影。

(一)组织 准备

模拟科技新闻发布会,既然“模拟”,就必须力求全真。班级同学需要在会议筹备小 组和老 师的指导下,作一些分工。比如谁为会议主持人,哪些人作为记者,哪些人作为企业界 人士,哪些人作为精通科技的专家学者等等。

(二)会场布置

一般情况下,利用班级的黑板,书写会标 和一些标语,借助多媒体造势,以营造氛围。

二、活动方案

(一)小组筛选

在各自分头准备后,各小组先作交流,而后推选出2人到发布会展示。一旦人选确定,全班学生 则要全力以赴帮助这两位同学,搜集材料,制作图片,准备“发布”的新闻稿。

(二)发布新闻

在 主持人的主持下,按序由各发明人上 台讲解,展示自己的成果,或产品 ,或 创意。其间,与会的“记者”、“企业界人士”和“专家”可以就你的产品及其介绍当场提问,也可以对成果的转化开发进行洽谈。

(三)专家评价

请与会“专家”就本次科技新闻发布会的内容价值意义做出评价。

三、成 果展示

1、利用校内广播、电视、黑板报等在班级内或者在校内搞一个科普宣传周,可以宣传,可以展览。

2、 在校内有 关媒体上报道本次“模拟 科技新闻发布会”的盛况。

新闻两篇教案篇五

1、本文是一篇录音新闻,学生对此比较陌生。因为录音新闻既不同于一般广播稿,又不同于学生常见的电视新闻。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把握录音新闻的特点,可采用听录音新闻或模拟播音的方法。

2、本文报道的是重大历史事件——我国运载火箭水下发射成功。了解这一内容,可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团结协助、为国作贡献的精神。根据学生和教材的实际,特制定如下内容:

1、了解我国运载火箭水下发射成功的情况,学习参试人员团结协助、为国作贡献的精神。2、了解录音新闻的特点,模拟播音,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3、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口语和书面语自然结合。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采取“自主、合作、探究”方式学习本文。学习时间: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交流积累的词语。

,括号内的字是现场录音,是对录音内容的说明。文字报道和现场录音结合运用,更真实、全面地报道了事件,这是录音新闻的主要特点。

2、分角色朗读(模拟播音)组织方法:一学生读黑体字,一学生读刘长乐,一学生读麻振,一学生读王惠悫。其他同学表演括号内的内容。要求:要注意语速、语调,把握感情。

3、学生评析。五、探究练习(投影)结合课文理解下列句子的内容,体会下列句子在播音时所应有的感情、语速、语调。

1、这里蓝天碧海,风平浪静,阳光灿烂,运载火箭的水下发射试验就要在这里进行。

2、顷刻间,火箭升高了,尾部的。火焰也越来越长,如同一条出水巨龙,扶摇直上,腾空而去。

3、各位听众,你们好,现在向你们报道我国由潜艇水下发射的运载火箭落水的实况。

4、各位听众,这时候我们看到直升机已经飞抵落点上方,对火箭落水瞬间施放的荧光染色剂进行精度照相测量。

5、指战员们拉响了汽笛,扩大器中奏起了国歌,参试人员一齐拥向甲板,欢呼雀跃。处理方法:1、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2、朗读句子,注意语速、语调,读出感情。六、理清思路,把握内容合作讨论解决下列问题(投影)1、用一句话概括本文内容。

2、本文写了哪几方面内容,是按照什么顺序组织的,说说这样组织材料的好处。

3、在火箭发射成功后,记者采访了发射海区指挥所负责人,听了他的话,你有什么启发。

划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作赏析。例:它(潜艇)象一条大鲸鱼从水面行驶到海区以后,慢慢潜入水下。赏析:用比喻的手法,把潜艇下沉的动作写得十分具体、十分准确、十分形象。

从最近的报纸上找一则新闻,进行模拟播音,再回家播给家长听,请家长评论。

新闻两篇教案篇六

一、知识与能力

理解新闻写作中记者的感情蕴含其中的写法。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学会筛选信息,抓重点、抓关键。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领会作者在平静的叙述中所蕴含着的对纳粹的强烈愤怒;

2、记住历史惨痛的教训,珍惜和平,抵制暴力与罪恶。

罗森塔尔通过参观者的行动、神态来传达他们的内心的感受,表达自己的鲜明感情;

品味新闻中富有意蕴的句子的含义。

通过学习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

教读法、合作探究法

【】

1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背景知识介绍

奥斯威辛是波兰南部一个只有4万多居民的小镇。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法西斯在这里设立了它最大的集中营,这个小镇因此闻名于世。当年纳粹奥斯威辛集中营管理局控制的地区面积达40平方公里,包括3个集中营:奥斯威辛主营、布热津卡营、莫诺维策营。

奥斯维辛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0年4月)于波兰建立的最大的集中营,曾关押多国的平民、战俘、政治犯,被称为最大的“杀人工厂”。每天都有许多人被运送到这里作为实验品或是屠杀(以犹太人居多),然后被投进焚尸炉焚毁,简直惨绝人寰!

1945年1月,苏联红军解放了奥斯维辛,当时获救的人不足7000,几乎每人都瘦弱不堪,表情呆滞,甚至精神失常。这里简直就是一座“人间地狱”,一个犹太人永远的“噩梦”。

1947年7月2日,波兰会议通过一项法案,将原址辟为殉难纪念馆,并在周围划定一个默哀区,以此纪念在灾难中不幸死去的无辜者。1979年,奥斯维辛集中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三、浏览课文、整体感知

1.本文的标题是“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作者为什么说没有新闻呢?既然没有新闻,作者为什么还要写这篇文章呢?请用文中的原文回答。

明确:奥斯维辛太出名了,人们已经了解了它很多东西,的确没有什么新闻可以报道了。“记者只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来源于一种不安的心情:在这里访问之后,如果不说些什么或写些什么就离开,那就对不起在这里遇难的人们。”

2.本文主要是以参观者的行踪路线来展开的,请同学描绘出行踪路线。

明确:人们依次参观了毒气室、焚尸炉、牢房、试验室、纪念墙、绞刑室。这可以在7到15段里寻找。这部分叙述人们访问奥斯维辛博物馆的过程。

四、研习课文

明确:结合下文可知,作者用的是反语。因为景象固然美好,却与布热金卡的历史不相配。布热金卡曾经是一个暗无天日的人间地狱,这里应该“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灰暗的天空,沉闷的色调才是它最相配的景象。然而作者踏进集中营,却吃惊地发现两种不相称的东西叠合在一起,因此“可怕”。作者虽无直接控诉,却强烈地表达出了自己的愤懑,让读者感到一种沉重感。

2.这篇文章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没有直接写法西斯是如何残暴。而是通过参观者的反应和感受来写法西斯的滔天罪行。本文中有许多地方描写了人们参观时的表情以及动作变化,请同学们在书上勾画出来,然后请一位同学说出自己的结果。并说说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参观者默默地迈着步子,先是很快地望上一眼。”

“他们的步履不由得慢了下来。”

“开头他们表情茫然,因为他们不晓得这是干什么使的。”

“一个参观者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

“这时,他们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

“另一位参观者进来了,她跪了下来。”

“参观者们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对解说员说‘够了。’”

明确:人们的感情变化,从侧面证明了集中营的恐怖,是任何心智健全的人所无法想象的,纳粹法西斯的暴行惨绝人寰,令人发指。

3.作者为什么不直接描写人们看见东西呢?请同学们找出其中的细节描写,并说明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侧面烘托,正是作者高明之处,这也是许多佳作常用之法。

细节描写往往会成为事情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一篇佳作往往离不开一些细节描写,本文也不例外,有些细节描写耐人寻味,如:“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

4、句子赏析:“对另外一些人来说,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生难忘: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明确:一边是戕害生命的毒气室和焚尸炉,一边是生机勃勃的生命,两种反差极大的事物摆在一起。表达了作者对纳粹的讽刺:纳粹的残暴终归阻止不了生命的进程。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的控诉:生命的绽放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事情,对生命的戕害是最恶劣的罪行。

5、句子赏析: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

明确:作祷告,或者为了求得上帝的谅解,或者为了求得上帝的保佑。杀人着丧失了人性,双手沾满了无辜者的鲜血,他们是不可能向上帝忏悔自己的罪行的,无辜的人们无计可逃,他们也没有办法求得上帝的保佑。

6、第十三段:被囚禁的人们表情木然、姑娘的微笑

木然:被困难、苦难折磨而产生麻木的表情。

(教师补充:奥斯维辛集中营的一扇高墙上写着:“来到这里只有劳动,不能有任何别的设想。不想劳动者可以自己触动电网。”集中营的头头在囚犯到来的当天就对他们说明白:“……集中营进得来,出不去,除非从焚尸炉的烟囱里爬出去。”)

“木然”及对姑娘的描写揭露了法西斯对美好的摧残以及作者的愤恨之情,暗示人们应珍惜今天的和平生活。

五、归纳写作特点

1、文字简练、朴实。(一般新闻的特点)

2、视角独特。从“平静”中找到新闻。在平淡的事实中,作者感受到平静之下的风暴,那就是每一个参观者心中的感情波澜。他们都受到了震撼,从而更加热爱和平自由。这是善与恶的对立。因此,作者没有直接描写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景象,而是转而关注人的感受。这一类新闻有别于纯客观报道人和事的新闻,被称为“印象性报道”。

3、多用否定句:使文章具有统一的风格。标题就是一个否定句,在文中出现了两次。第一次出现在背景材料后(即6段),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文说“奥斯维辛的惨状被人们讲过很多次了”,所以没有什么新闻,但作者仍感到非写不可,表现了记者的良心,交代了写作此文的原因和心境。第二次出现在结尾,呼应前文,突出主题。

六、师生共同总结

1、为什么要多次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明确:一批批的参观者在奥斯维辛都会看到同样的东西,得到同样的感受,那样震惊,那样窒息,那样愤怒。

2、既如此,为什么还要写下这样的新闻呢?

明确:“记者只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来源于一种不安的心情,”出于一种使用命感,对死难者的悼念,对纳粹的愤恨。

(记者的使命,使得作者不得不写下该文。作者参观后觉得不应该让奥斯维辛曾经发生过的惨案成为旧闻。《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可引起世人的警戒。通过文章,作者希望我们牢记灾难,铭记历史。因为忘记苦难就是新的苦难的开始。)

明确:罗森塔尔突破了“客观报道”“零度写作”的框框,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在奥斯维辛访问时的感受当做文章的主要内容来定,传达出每一个良知者的共同心声。

4、经以上学习讨论,你觉得本文和我们平时看到的新闻有什么不同?

讨论明确:新闻报道中,记者对于所报道的事件有三种参与的情况:一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身份出现,只是纯客观记叙,不掺杂自己的感情和判断,只是由事实本身说话:一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出现,但会在叙述事实的同时表达自己的看法或者渗透自己的感情;还有一种,记者作为事件物参与者,文章直接描写他的所闻所感。这篇文章中作者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在奥斯维辛访问时的感受当作文章的重点来写,字里行间凝聚着个人的情感,也正是这一做法取得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可谓神来之笔。

七、布置作业:

“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当时,她在想什么呢?现在她在这堵奥斯维辛集中营遇难者纪念墙上,又在想什么呢?”这位可爱的姑娘会在想些什么呢?发挥你的想象,写200字左右的小作文。

八、板书

写作特点:

1、文字简练、朴实。

2、视角独特。

3、多用否定句。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为大家带来的6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更多精彩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

新闻两篇教案篇七

教学目的:总体上给学生建立一个生命学意义上的写作概念,人是写作的动物,写作是人的生命和文化存在形式之一。新闻写作学也是在这一框架内的写作。因为人是需要消费新闻的动物,而新闻写作是满足人的这一消费需要的活动。

教学时数:2教时

教学过程:

一、什么是写作:

l 加西亚马尔克斯:我写作是要我的朋友爱我爱得更久长。

l 巴金:我以我的文学改造我的生命,我的环境,我的精神世界。

l 陈映真:为了让被侮辱的人重获尊严与自由。

l 莱蒙托夫:我写作是为了在其中找到了乐趣、喜悦,体会到快乐„„谁见过蜜蜂为什么采蜜的问题。

l 刘勰:《文心雕龙 神思》:相如含笔而腐毫,杨雄辍翰而惊梦。桓谭疾感于苦思,王充气竭于思虑。张衡研京以十年,左思练都以一死。

新闻两篇教案篇八

【知识与能力】

了解新闻写作的叙事方法,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学习细节描写和侧面描写,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历史,体会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引导学生珍惜当下的和平。

通过参观者的语言、动作和神态洞察他们的内心感受,理解参观者的感受,同时体会战争中人类面对的灾难。

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谈话法。

(二)初读课文,掌握顺序

1、通读全文,找出本篇新闻作品的标题、导语、背景、主体、结尾,并说说每部分都写了什么。

明确:导语(1-3)讲述现在,背景(4-5)回忆过去,主体(6-15)参观苦难,结尾(16)回到现在。

明确:按照空间顺序,毒气室——焚尸炉——女牢房——不育试验室——纪念墙——绞刑室。

3、参观者脚下的奥斯维辛集中营给你一种怎样的感受呢?

明确:恐怖。

(三)抓住重点,体会情感

1、引导学生划出参观者在参观不同地点时的动作和表情。

明确:毒气室、焚尸炉——“开头,他们表情茫然,因为他们不晓得这是干什么使的。”“他们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

女牢房——“一个参观者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

绞刑室——“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另一位参观者进来了,她跪了下来,在自己胸前画十字”“参观者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

2、开展小组合作探究:通过我们刚刚找到的那些句子,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参观者怎样的心理状态?想想作者为什么没有直接去描写这些地点,而是通过参观者来表现集中营恐怖的。

明确:

(1)参观者无不惊恐万分。

(2)运用侧面描写,从侧面烘托这种恐怖的气氛,比直接去描写给读者的冲击力更大,读者便不由自主的进入了参观者的情境。

3、回到开头的部分,作者连用四个“不该”,读一读并体会其中的含义有哪些。

明确:将奥斯维辛现在的美好与奥斯维辛过去的痛苦相联系,用“不该”二字进行连接,形成鲜明的对比,历史上的奥斯维辛与现在的奥斯维辛反差越大,就越让人无法接受,也暗示着读者不要忘记那个伤痛。

(四)拓展延伸,小结作业

1、学过本课,谈谈自己对于战争的理解。

新闻两篇教案篇九

教学目的:

1, 了解新闻特写和新闻通讯的写作特点。

2, 品味作品中呈现的有深意的语言,学习对比这一修辞手法的作用,从中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3,了解香港回归的历史和德国纳粹分子的残酷罪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和平的情感。

教学重点:

1,理解新闻作品中精练而富有深意的语言。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反对战争、爱好和平的情感。

教学方法:

分析法、点拨法。

课时安排:

两课时

预习要求:

1、通读全文,复习初中学习过的有关新闻的知识。

2、查找有关香港回归、二战中的集中营的历史资料。

第一课时

一,导入。(5分钟)

今天我们要一起来阅读的是《短新闻两则》。我们日常生活中在电视里、报刊上、广播中天天都可以接触到许多新闻,大家一定对它不陌生。

平常我们接触新闻一般都是为了了解新闻的内容,很少去注意它的行文特点,大家学习这两篇课文时老师一定有介绍过新闻的一些基本情况,我们来复习一下。

明确:四部分——标题、导语、正文、结语

类型——消息、通讯、特写等。

这堂课我们先一起来看第一篇新闻作品——《别了,“不列颠尼亚”》

(给学生2分钟阅读课文)

二,回顾历史,感受荣辱。(5分钟)

香港回归的时候,大家只有五岁。可能在那个年纪还不能感受到这一历史事件的重要。现在我们阅读了这一篇新闻作品,回过头去审视这一历史事件,我们就可以好好想一想,为什么新华社派了四名记者来一起报道这样一件事,为什么这四名记者又花了这么多心思来谋篇布局。我们可以从一些历史中找到答案。

(同学间接香港被割让的历史,回归的过程)

教师补充:香港回归是一个艰难的过程,那时我国还处在改革开放初期,经济政治都不发达,而那时的英国已经是世界上的强国之一,要从虎口夺肉这是需要何等的魄力。但是当时我们就做到了。那时候和英国进行谈判的是邓小平同志,英国的谈判代表是有铁娘子之称的撒切尔夫人。面对英国的武力威胁,邓小平同志有两句话至今让世界感受到一个崛起的中国的魄力:一是“如果不收回,就意味着中国政府是晚清政府,中国领导人是李鸿章”;二是“中国人穷是穷一点,但打起仗来是不怕死的。”这是被世界蔑视了整整110年的中国面对英美发出的声音。香港割让给英国,这是当时我们的祖国长期贫弱。我们中国人讲气节,这样的事实让我们的民族背负了多大的耻辱。156年,一个半世纪后我们才有这个能力把香港收回,这如何不使国人心情激动。

三,分析课文。(30分钟)

1,理解题目。(5分钟)

[提问] 看完文章,那位同学能够说一下“不列颠尼亚”是什么?

明确:英国皇家游轮的名字。

[提问] 作者用了这个游轮的名字做标题,作者仅仅指的是这一艘游轮吗?

明确:不是,指英国在香港殖民统治的结束。

作者在构思标题时就别出心裁,“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是英国的全称,作者用英国皇家游轮的名号来借代英国达到了一语双关的作用。

[提问] 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结束了呢?

明确:“别了”。

“别了”说明英国殖民统治的结束,这里作者化用毛主席写过的一篇文章《别了,司徒雷登》的篇名表达了香港屈辱的历史一去不复返的意思。作者这样的题目设计就将历史的厚重寄寓其中,“别”一字说明从此不再,背负了一百五十年的屈辱历史从此不再这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何等的快慰,这个标题将历史的沉重与当下的欢欣结合在了一起。

2,结构分析。(8分钟)

明确:导语(1);正文(2-10);结语(11)

[提问] 正文部分是按照什么顺序进行叙述的?

明确:时间顺序。

[提问] 依次记叙了哪一些事件呢?(请几个学生回答,相互补充。)

明确:4时30分 末任港督的降旗仪式

4时40分 彭定康离开港督府

6时15分 举行象征英国管制的告别仪式

7时45分 港岛的第二次降旗仪式

子夜时分 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

0时40分 “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明确:真实性。

明确:及时性。

3,语句赏析。(15分钟)

我们在阅读这篇新闻作品的时候可以发现,它在真实和及时地记录了当时的场面之外,在语言上也特别的与众不同。作品在纪实的语言外还作了许多的背景交待和抒情,我们站在一个新闻记者的角度上一起来揣摸一下这样表达的作用是什么。

1、在蒙蒙细雨中,末任港督告别了这个曾居住过25任港督的庭院。

2、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任时……从这里升起。

3、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日落仪式”的背景。

4、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以小组讨论形式展开,每组讨论一句,结束时指定一位同学发言,其他组可作补充。)

明确:“蒙蒙细雨中”,是天气状况的实写,对仪式的气氛起到了烘托的作用;2句运用对比,强调这次降旗不再是港督的更换,它是具有历史意义的最后一次;3句,象征英国的“不列颠尼亚”号与象征香港主权回归的紫荆花旗形成鲜明对比,揭示了这个仪式所蕴含的深刻历史内涵;4句,将几百年的历史浓缩在一句简短的话中,今昔对比展现了历史沧桑的巨变。

作者用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从不同的角度体现香港回归的重大意义。其中有对历史的反思,对英国殖民者的讽刺,对回归有的殷切希望,也有对祖国命运的感慨。把这些语言融入到一篇新闻通讯中,可以多角度多层次引发人们的情感和思考;同时也超越了新闻的时效性,使人在10年后的今天读来,依然回味和反思。

从以上语句的分析我们还可以看出新闻特写的一个特点就是语言的丰富性。它不像消息,力求简短、精炼。新闻特写在客观的记叙外还包含了记者的主观情感,表现在文字上就是多种表现手法的综合。

四,总结。

1997年7月1日,是一个彪炳史册的日子,这一天,全世界都在谛听从东方响起的庄严的钟声,这是雪百年耻辱,长民族志气,振国家声威的喜庆时刻,学习了今天的这篇新闻,我们不仅了解了新闻特写的写作特点以及这篇报道的经典之处,我们还知道了这一段历史对于中华民族的重要意义,这篇新闻不仅值得大家去阅读,还值得细细的去回味。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第四题第一小题。

2、预习《奥斯维新没有什么新闻》

第二课时

一,导入。(3分钟)

在上节课中我们学习了一篇新闻特写,也感受了中华民族从屈辱的历史中崛起的豪情。这节课我们要接着阅读一篇新闻通讯,从记者的笔下去感受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创伤。

集中营是二战期间德国纳粹集中关押和屠杀犹太人的地方,奥斯维新集中营是其中最著名的一个,在预习的基础上,请同学简要介绍一下有关的情况。

二,分析课文。(30分钟)

1,结构分析。(5分钟)

明确:通讯,时效性较消息来得弱,语言更有文学作品的特点,作者进行了细致地描绘。

[提问] 阅读课文后回答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进行叙述的?先后顺序如何?

明确:参观者的参观顺序。毒气室——焚尸室——女监房——试验室——纪念墙——绞刑室

2,语句赏析。(20分钟)

在上节课中我们了解到一篇好的新闻作品他的语言是很值得我们来细细品读的。结合上节课的体验,大家来找一找这篇文章中有没有什么值得大家玩味的语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要求讨论结束每组请两位同学进行发言,陈述找到的语句及妙处。)

1、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

2、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

3、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4、解说员快步从这里走开,因为这里没有什么值得看的。

5、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

6、这里阳光明媚,绿树成阴,在集中营大门附近,孩子们在追逐游戏。

明确:1句,这运用反语的修辞手法,景相固然美好但与布热津卡的历史不相配。这里曾是人间地狱,应该永无天日,但作者进门却看到这样的景象,两种反差引起作者的“可怕”;2句,所有的惨无人道已经被历史所铭记,所有的新闻都已经是旧闻;3句,将丑陋残暴与美好的事物放在一起对比,或许是讽刺、或许是控诉;4句,奥斯维新的历史太过黑暗,人们不愿去回想悲痛的往事;5句,刽子手太过残暴,他们不可能向上帝祷告求得宽恕、无辜的人无机可逃,也得不到上帝的保佑;6句,突出文章的主题,用欢乐的场面与残暴的历史相对比更显得和平的珍贵,同时呼应开头。

3,理解标题。(5分钟)

同样的,作为一篇新闻报道,这篇通讯的标题也如同《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样值得我们思考。

[提问] 文章几次提到“在奥斯维新没有新闻”?作者屡次强调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3次。因为在奥斯维新所有的残暴都凝固在历史中,成了旧闻。但作者在这里感觉到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些话表现了作者的写作原因和心境。

[提问] 一个记者为什么要写一篇没有新闻的新闻呢?发生在奥斯维辛的惨剧早已离我们远去,为什么又重新提及?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学生进行讨论)

明确:告诫后人勿忘历史,战争的阴霾刚去未远,人们应当珍惜和平的时光,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而努力。

三,写作特色。(5分钟)

在上一篇新闻的学习中我们感受到作者写作的特点在于对历史背景的插入式介绍。那么这节课阅读的《奥斯维新没有什么新闻》也有自己显著的写作特色,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

明确:《人》中记者是处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上,对事件进行客观记叙;《别》中记者也是一旁观者的姿态出现,但是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渗透了自己的感情;《奥》中记者成为了事件的主要参与者,文章直接描述自己的所感所闻。这就是这篇通讯的特点,这是一篇纯主观性的报道。

四,总结。(3分钟)

学习完了这篇通讯之后,相信大家的内心都是沉重的。战争带来的不仅是无数的流血和死亡,更是人性的堕落和丧失。通过对今人在参观奥斯威辛集中营时震惊和痛苦的详细描写,以及对集中营内景象的白描勾画裸裸地显现出了纳粹分子的惨无人道。历史不会重演,奥斯威辛不再会有新闻。希望大家在细细揣摩独特的写作手法之后,能够进一步体会一下文章带给我们的关于人性,道德以及战争的思考。

新闻两篇教案篇十

在孩子学习了新闻写作的特征、组成部分后,就会进入下一阶段,收集信息,完成文章:

2. 。比如如果要写一篇关于学校夏季展会的新闻,就需要拿上笔记本去现场收集信息。

3. 另外,孩子还需要,在新闻中直接/间接引用。

5. 最终,,以及其他组成部分,比如起标题、配图片和题注。

不管是fiction,还是non-fiction,优秀的写作能力,对于孩子学习其他科目,以及未来的人生都非常关键,但也绝对不是背诵几篇满分范文、一朝一夕间能做到的事。尤其是英文写作,加上词汇、语法。标点等障碍,更是难上加难。

相关范文推荐
  • 10-14 开学第一周情况总结(汇总14篇)
    考试总结是在考试结束后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和反思的重要环节。在下面的范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类型和领域的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灵感。开学第一周情
  • 10-14 2023年员工获奖感言稿子(大全20篇)
    员工获奖感言稿子篇一尊敬的各位领导、同事们:大家好!首先非常感谢山西晚报对于太原茂业天地的高度认可!拿到这个奖,是对我们的鼓励,更是一种极大的鞭策!作为十二五规
  • 10-14 最新幼儿园大班上学期班务计划总结(模板12篇)
    学习总结不仅可以总结知识,还可以总结学习的方法和技巧。以下是一些学生写的学习总结,希望对大家在写作时有所帮助和借鉴。幼儿园大班上学期班务计划总结篇一幼儿园新《纲
  • 10-14 小学数学实际问题是几年级的内容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微课教学设计(汇总18篇)
    请示有助于加强沟通和协调,促进团队的合作与共同进步。请示是一个学习和成长的机会,我们可以通过请示获得更多的经验和知识。在请示范文中,我们可以看到请示的具体内容和
  • 10-14 最新口才经典句子摘抄 幽默口才经典句子(通用8篇)
    致辞是在特定场合中向听众传达信息、表达感情和交流思想的一种方式,它可以激发人们的情感和思考。在写致辞致谢时,我们可以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感受,以及与受众的关系来进行
  • 10-14 面试个人自我介绍说(优质13篇)
    梦想启航,心手相连,我们的团队标语。哪些元素能够体现团队的凝聚力和目标?为了各位团队负责人的方便,小编整理了一些团队标语的实例分享给大家。面试个人自我介绍说篇一
  • 10-14 最新还建房屋买卖合同正规版本(精选17篇)
    离婚协议是一种重要的法律文书,通过它可以实现离婚双方的平等、自愿和公平原则。我们特意为大家搜集了一些和解协议的案例,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发。还建房屋买卖合同正规版
  • 10-14 2023年八年级语文第三单元教案(实用9篇)
    高三教案不仅是一份教学计划,更是教师对学生学习任务和教学方法的思考和总结。高三教案是在高考冲刺阶段,整理总结学科知识和复习方法的重要工具。那么我们该如何制定一份
  • 10-14 最新规范版活动策划服务合同(实用8篇)
    雇主应当根据员工的职务和业务范围来合理约定竞业协议的限制范围。要想了解如何撰写一个高质量的合伙协议,不妨先看看下面这些范文。规范版活动策划服务合同篇一乙方:__
  • 10-14 大班美术哈哈小人 大班美术课教案拉手小人(优质7篇)
    所谓诚信,就是言行一致,信守承诺,不言而信,言而必信。需要注意总结的语气要积极向上,鼓励读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以下是一些关于诚信的企业案例,展示了诚信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