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学生评语>2023年认识除法教学设计(精选8篇)

2023年认识除法教学设计(精选8篇)

时间:2023-10-14 07:30:31 作者:ZS文王2023年认识除法教学设计(精选8篇)

认识除法教学设计篇一

课本p19页例5,练习四第4、5、6题。

1、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继续学习除法运算。

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情景图或课件等。

一、设置问题,引导参与

1、谈话,出示例5情景图。

(1)、要求仔细观察,看看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2)、熊妈妈是怎样分竹笋的?你能用算式来表示吗?

(3)、学生动手操作后教师课件演示熊妈妈分竹笋的过程,再列出算式。

2、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3、为什么这个算式也用除法算式来表示?

: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吲哚发奥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应用平均分的意识,温故知新,为进一步学习除法运算奠定基础。

二、学习新知

1、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1)、除法算式中的三个数你能帮它取个名字吗?

(2)、先让学生自己取,然后请学生看书学习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请学生对照算式与情景,说说算式中各数所表示什么?

3、思考:看看例4和例5,小熊和熊妈妈的这两个问题为什么都可以用除法来计算?学生思考、比较、讨论。

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吲哚发奥学生自主参与,通过思考、比较,让学生知道把一些物体或一个总数平均分成相等的`几份,就用除法来计算。

三、应用,加深理解

1、课本第19页的“做一做”。

(1)、明确要求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

(4)、小结。

2、挑战园地:

(1)、练习四第4、5题。先让学生画圈一圈进行平均分,分后再填写算式。

(2)、练习四第6题:先让学生看图,叙述平均分的要求,再让学生动手圈一圈,圈好后填写算式,最后让学生对照图说一说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四、课堂总结。

认识除法教学设计篇二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青岛版)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信息窗1(森林里的故事·森林宴会——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p50—53页。)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有了分东西的生活经验和数的分成及相同加数相加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除法是数学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则是认识除法的重要前提。教材通过森林里的故事——森林宴会,引导学生在给小动物们分食物的活动中来充分感知平均分,使学生在有趣有意义的情境中主动地展开学习,体验学习的快乐,并为后续学习除法的初步认识打下基础。

本单元是青岛版课程标准教科书第三册的教学内容,这节课是本单元学习除法的开始,是进一步学习除法计算的基础。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是学习本单元内容的重要前提,而学生对平均分很陌生,对分一分却很熟悉,因此在教学中应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通过分一分探索平均分的方法,从直观和真实感受中充分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教师如何通过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学生在体验中发现,在合作中探索,在深化中发展,达到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是十分重要的。基于以上原因,特制定以下目标:

1、知识技能

初步明确“平均分”的含义,理解什么是平均分,知道平均分的含义。

2、情感与态度

经历平均分的探究过程,体会除法与人们生活的密切联系。

3、解决问题,数学思考

能用除法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

师:同学们,秋天到了,秋天的大森林可美了。大家想不想到美丽的大森林里看一看啊?

生:想。

师:那我们就一起去看看吧,这些小动物在干什么呢?哦,原来他们在开丰收庆祝会呢。(课件出示情境图)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呢?

(预设:学生可能会零零散散的说:有12个桃子……)

师:能不能把所有的数学信息接着说完?

其他学生又补充:……

师:说的真完整,那你知道这些东西是给谁准备的吗?

(预设学生会说:桃子是给猴子准备的,萝卜是给兔子准备的,竹笋是给熊猫准备的,松果是给小松鼠准备的。)

师:你们知道的可真多!

1.分竹笋,体验不同的分法。

师:大家快看,熊猫哥哥和弟弟正盯着竹笋呢,大家来猜一猜它们在想什么呢?

(预设学生会问:怎样分竹笋?)

师:教师根据学生发言,板书数字作记录。

熊猫哥哥12345

熊猫弟弟54321

师:请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

生:有的每一份是同样多的,有的每一份不是一样多的;

师:(课件演示)把6个竹笋,分给了2只熊猫,每只熊猫分得3个。它们分得同样多。在数学中,这种每份分得同样多我们叫“平均分”。(教师板书课题)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平均分。

师:我们把6个竹笋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3个。谁能像老师这样把这句话再说一遍?(生重复2-3次)

2.分桃子,应用中理解平均分

(1)梳理信息,提出问题

板书信息:12个桃子,平均分给3只小猴子

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预设生:每只猴子分得几个桃子?)

师:如何进行平均分?

(2)动手操作,体验平均分的过程

师:请同学们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利用手中的棋子,帮小猴分一分好不好??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了解指导,关注学生不同的分法。)

分好以后,跟你的同伴说一说,自己是怎么分的。

(3)展示分法,理解平均分

师:谁想来展示一下你们怎样分的`桃子?(学生上台展示如何平均分)

师:下面的同学仔细观察他们是怎样分的?

预设:1个1个的分的;2个2个的分的;3个3个分,再1个1个分的;4个4个分的。

师:分完了,小猴子满意吗?为什么?

学生能说出:每只小猴分的一样多即可。(课件演示不同的分法)我们把12个桃子,平均分给3只小猴子,我们可以1个1个的分,也可以2个2个的分,还可以3个3个分,也可以4个4个的分。但是不管我们用哪种方法,最后每只小猴都分得了4个桃子,它们分得的结果一样多,也就是每份分得同样多,这些分法都是平均分。

谁能试着把刚才分的过程说一说。

3.分萝卜,应用中深化“平均分”

(1)梳理信息,提出问题

(出示课件)板书:15个萝卜,每只小兔分3个萝卜。

师:15个萝卜,每只小兔分3个萝卜。你能根据这个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指名回答)

师:可以再请棋子来帮忙分一分吗,这次要拿出多少个棋子?

生:15个

(2)动手操作,体验另一种平均分

学生动手分,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分法,个别指导。

(3)展示交流,梳理分法

师:谁来展示一下你的分法?要先拿出多少个棋子?怎样分的?分给了几只小兔?请一生上来分。(使用学具分一分)

学生边说边分:拿出3个分给一只小兔子,再拿出3个萝卜给了第二个小兔,再拿出3个分给第三只小兔,再拿出3个,又可以分给一只小兔,最后剩下3个萝卜,再给1只小兔。这样15个萝卜分完了,我们就可以知道分给了5只小兔子。

提问:这种分法是不是平均分?为什么?

生:……

4.分松果,练习中提升思维

师:还剩下谁没分到食物啊?小松鼠都等不及了,它跟老师说悄悄话了:有15个松果,每只松鼠分5个松果,可以……(谁听到小松鼠的悄悄话了?)

生:可以分给几只松鼠?

师:有15个松果,每只松鼠分5个松果,可以分给几只松鼠?如果不用棋子,你能想出可以分给几只小松鼠吗?先闭上眼睛想一想,再在纸上用铅笔圈一圈。

师:谁来说说分给了几只小松鼠?

生:3只

师:你是怎样想的?这也是平均分吗?为什么?

生:……

师:拿出5个分给一只小松鼠,再拿出5个有分给了一只小松鼠,还有5个又可以分给一只小松鼠,分给了3只小松鼠。每只小松鼠5个松果。这也是平均分。

4.自主练习,构建语言模型

师:森林里的小猫和小猪也分到了食物,咱们来看看哪种分法是平均分?(课件出示。)

(2)圈圈画画分苹果,初步认识平均分语言模型

课件出示练习题。12个苹果,平均分2盘,每盘分()个。

师:还是这12个苹果,平均放到3个盘子里,每盘分()个。

12个苹果,每个盘子放3个,需要()个盘子。

12个苹果,每个盘子放2个,需要()个盘子。

课件演示分的过程。

(3)小乌鸦碰到了一个难题,你们能帮帮它吗?18个西红柿,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每个盘子放()个。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认识除法教学设计篇三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青岛版)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信息窗1(森林里的故事·森林宴会——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p50—53页。)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有了分东西的生活经验和数的分成及相同加数相加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除法是数学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则是认识除法的重要前提。教材通过森林里的故事——森林宴会,引导学生在给小动物们分食物的活动中来充分感知平均分,使学生在有趣有意义的情境中主动地展开学习,体验学习的快乐,并为后续学习除法的初步认识打下基础。

本单元是青岛版课程标准教科书第三册的教学内容,这节课是本单元学习除法的开始,是进一步学习除法计算的基础。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是学习本单元内容的重要前提,而学生对平均分很陌生,对分一分却很熟悉,因此在教学中应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通过分一分探索平均分的方法,从直观和真实感受中充分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教师如何通过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学生在体验中发现,在合作中探索,在深化中发展,达到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是十分重要的。基于以上原因,特制定以下目标:

1、知识技能

初步明确“平均分”的含义,理解什么是平均分,知道平均分的含义。

2、情感与态度

经历平均分的探究过程,体会除法与人们生活的密切联系。

3、解决问题,数学思考

能用除法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

师:同学们,秋天到了,秋天的大森林可美了。大家想不想到美丽的大森林里看一看啊?

生:想。

师:那我们就一起去看看吧,这些小动物在干什么呢?哦,原来他们在开丰收庆祝会呢。(课件出示情境图)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呢?

(预设:学生可能会零零散散的说:有12个桃子……)

师:能不能把所有的数学信息接着说完?

其他学生又补充:……

师:说的真完整,那你知道这些东西是给谁准备的吗?

(预设学生会说:桃子是给猴子准备的,萝卜是给兔子准备的,竹笋是给熊猫准备的,松果是给小松鼠准备的。)

师:你们知道的可真多!

1.分竹笋,体验不同的分法。

师:大家快看,熊猫哥哥和弟弟正盯着竹笋呢,大家来猜一猜它们在想什么呢?

(预设学生会问:怎样分竹笋?)

师:教师根据学生发言,板书数字作记录。

熊猫哥哥 1 2 3 4 5

熊猫弟弟 5 4 3 2 1

师:请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

生:有的每一份是同样多的,有的每一份不是一样多的;

师:(课件演示)把6个竹笋,分给了2只熊猫,每只熊猫分得3个。它们分得同样多。在数学中,这种每份分得同样多我们叫“平均分”。(教师板书课题)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平均分。

师:我们把6个竹笋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3个。谁能像老师这样把这句话再说一遍?(生重复2-3次)

2.分桃子,应用中理解平均分

(1)梳理信息,提出问题

板书信息:12个桃子,平均分给3只小猴子

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预设生:每只猴子分得几个桃子?)

师:如何进行平均分?

(2)动手操作,体验平均分的过程

师:请同学们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利用手中的棋子,帮小猴分一分好不好??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了解指导,关注学生不同的分法。)

分好以后,跟你的同伴说一说,自己是怎么分的。

(3)展示分法,理解平均分

师:谁想来展示一下你们怎样分的桃子?(学生上台展示如何平均分)

师:下面的同学仔细观察他们是怎样分的?

预设:1个1个的分的;2个2个的分的;3个3个分,再1个1个分的;4个4个分的。

师:分完了,小猴子满意吗?为什么?

学生能说出:每只小猴分的一样多即可。(课件演示不同的分法)我们把12个桃子,平均分给3只小猴子,我们可以1个1个的分,也可以2个2个的分,还可以3个3个分,也可以4个4个的分。但是不管我们用哪种方法,最后每只小猴都分得了4个桃子,它们分得的结果一样多,也就是每份分得同样多,这些分法都是平均分。

谁能试着把刚才分的过程说一说。

3.分萝卜,应用中深化“平均分”

(1)梳理信息,提出问题

(出示课件)板书:15个萝卜,每只小兔分3个萝卜。

师:15个萝卜,每只小兔分3个萝卜。你能根据这个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指名回答)

师:可以再请棋子来帮忙分一分吗,这次要拿出多少个棋子?

生: 15个

(2)动手操作,体验另一种平均分

学生动手分,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分法,个别指导。

(3)展示交流,梳理分法

师:谁来展示一下你的分法?要先拿出多少个棋子?怎样分的?分给了几只小兔?请一生上来分。(使用学具分一分)

学生边说边分:拿出3个分给一只小兔子,再拿出3个萝卜给了第二个小兔,再拿出3个分给第三只小兔,再拿出3个,又可以分给一只小兔,最后剩下3个萝卜,再给1只小兔。这样15个萝卜分完了,我们就可以知道分给了5只小兔子。

提问:这种分法是不是平均分?为什么?

生:……

4.分松果,练习中提升思维

师:还剩下谁没分到食物啊?小松鼠都等不及了,它跟老师说悄悄话了:有15个松果,每只松鼠分5个松果,可以……(谁听到小松鼠的悄悄话了?)

生:可以分给几只松鼠?

师:有15个松果,每只松鼠分5个松果,可以分给几只松鼠?如果不用棋子,你能想出可以分给几只小松鼠吗?先闭上眼睛想一想,再在纸上用铅笔圈一圈。

师:谁来说说分给了几只小松鼠?

生:3只

师:你是怎样想的?这也是平均分吗?为什么?

生:……

师:拿出5个分给一只小松鼠,再拿出5个有分给了一只小松鼠,还有5个又可以分给一只小松鼠,分给了3只小松鼠。每只小松鼠5个松果。这也是平均分。

4.自主练习,构建语言模型

师:森林里的小猫和小猪也分到了食物,咱们来看看哪种分法是平均分?(课件出示。)

(2)圈圈画画分苹果,初步认识平均分语言模型

课件出示练习题。12个苹果,平均分2盘,每盘分( )个。

师:还是这12个苹果,平均放到3个盘子里,每盘分( )个。

12个苹果,每个盘子放3个,需要( )个盘子。

12个苹果,每个盘子放2个,需要( )个盘子。

课件演示分的过程。

(3)小乌鸦碰到了一个难题,你们能帮帮它吗?18个西红柿,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每个盘子放( )个。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认识除法教学设计篇四

教学内容:

课本p19页例5,练习四第4、5、6题。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继续学习除法运算。

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准备:情景图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设置问题,引导参与

1、谈话,出示例5情景图。

(1)、要求仔细观察,看看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2)、熊妈妈是怎样分竹笋的?你能用算式来表示吗?

(3)、学生动手操作后教师课件演示熊妈妈分竹笋的过程,再列出算式。

2、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3、为什么这个算式也用除法算式来表示?

: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吲哚发奥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应用平均分的意识,温故知新,为进一步学习除法运算奠定基础。

二、学习新知

1、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1)、除法算式中的三个数你能帮它取个名字吗?

(2)、先让学生自己取,然后请学生看书学习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请学生对照算式与情景,说说算式中各数所表示什么?

3、思考:看看例4和例5,小熊和熊妈妈的这两个问题为什么都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学生思考、比较、讨论。

: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吲哚发奥学生自主参与,通过思考、比较,让学生知道把一些物体或一个总数平均分成相等的几份,就用除法来计算。

三、应用,加深理解

1、课本第19页的“做一做”。

(1)、明确要求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

(4)、小结。

2、挑战园地:

(1)、练习四第4、5题。先让学生画圈一圈进行平均分,分后再填写算式。

(2)、练习四第6题:先让学生看图,叙述平均分的要求,再让学生动手圈一圈,圈好后填写算式,最后让学生对照图说一说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四、课堂总结。

认识除法教学设计篇五

教学目的:

1、经历从平均分的活动中抽象出除法算式的过程,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知道除法算式中个部分的名称。

2、培养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情感,并进一步学习与同学合作交流。

3、让学生体会除法的含义,知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可以用除法计算,认识除号,知道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重点:

能根据具体情况,列出除法算式,并且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

在平均分的活动中抽象出除法运算,让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

课型:

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情景引入。

1、复习题:

(1)8块饼干,每4块放一盘,可以放()盘。

(2)9只兔子,平均装在3只笼子里,每只笼子装()只兔。

你想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学生在桌面上摆学具。)

3、小结:刚才我们用学具代替实物来分一分,可以每几个一份来分,也可以按平均分成几份来分一分,不管怎样分,每份分得的个数同样多,就是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2、谈话:

秋高气爽,正是秋游的好时节,今天我们一起到梅花山公园去游玩,好吗?

那我们去售票处买票吧。

今天我们来得可真巧,公园正在搞园庆活动呢,谁来读一读公告栏里的信息?(请学生读一读)

你想免费乘坐观光缆车吗?

下面我们就一起去乘观光缆车吧,看看我们能发现哪些数学问题。

二、结合平均分活动,让学生初步体会除法的含义。

1、教学例题:

(1)提出问题:出示例题主体图。

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先请学生说说:6个小朋友,每辆缆车做2人。再点击出示:6个小朋友,每辆缆车做2人,要坐()辆。)

(2)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

你知道要坐几辆缆车吗?你是怎样想到的?

同桌合作学习,全班交流。(相机出示各种方法,并请学生上台分一分。)

(3)教学除法算式。

谈话:6个小朋友,每辆车坐2人的平均分,要坐3辆车。这样的问题可以用除法计算。今天我们就要来认识除法。(板书:认识除法)

6个小朋友,每辆缆车做2人,要坐3辆,算式可以这样写:6÷2=3

“÷”这个符号是除号,写除号时先写一短横,再在上下各点一个点。(请学生书空)

6÷2读作:6除以2,连起来读一读6除以2等于3。(请学生跟读)

6÷2=3这个除法算式中的“6”在这道题中表示什么意思?“2”和“3”呢?6÷2=3这个除法算式这道题中表示什么意思?(引导学生说一说。)

6表示6个小朋友;2表示没车做2人;3表示要做三辆车

小结:把一些物体几个一份、几个一份地分,求分成几份,可以用除法来计算,除号是平均分的意思。

2、完成“试一试”。

(1)谈话:下了缆车,我们一路行来就到了小熊之家。(点击小熊之家)看,训练有素的小熊们正在分12个苹果呢!

(2)指导学生先看图,你有什么好办法帮小熊解决问题?(先用学具分一分,或直接在图上圈一圈,再完成填空。)

可以列出怎样的算式?读一读算式,说一说算式中的数表示什么意思?

12÷3=4

12表示12个苹果;3表示分给3只小熊;4表示每只分到4个

三、继续教学除法的含义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1、教学例题。

(1)出示:6个小朋友植树情景图(6个小朋友平均分成3组,每组()人。)

(2)你有什么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同桌讨论、探索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最后把结果写在括号里。

(3)把6个人平均分成3组,求每组2人,也可以用除法计算。

把6个人平均分成3组,每组2人,可以列出除法算式6÷3=2。

读一读这个算式并说说6÷3=2这个算式在这道题中表示什么意思。

6表示6个小朋友;3表示平均分成3组;2表示每组2人

(4)介绍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6÷3=2这个除法算式的各部分都有自己特有的名称。

6叫被除数,3叫除数,2叫商。(阅读完后指名交流)

(5)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读出算式并说出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完成“试一试”

(1)出示分铅笔情景图并出示问题。

(2)学生独立完成,再与同桌相互交流。

8÷2=4

结合图意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8代表8支铅笔;2代表2位小朋友;4代表没人分到4支

小结: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也可以用除法计算。

3、组织练习,加深对除法意义的认识

把复习题的两道题目分别列出2个除法算式。

小结:把一些物体不管是每几个一份得分,还是平均分成几份来分,只要是平均分,我们都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四、用除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谈话: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实际问题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1)完成“想想做做”第1、2题。

(2)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先独立完成,再交流。

五、全课总结:通过今天的游览,我们学习了什么新知识?

六、布置作业:完成数学补充习题与同步探究上的相关练习。

认识除法教学设计篇六

一、教材简析

本单元在学生初步认识乘法和掌握1~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教学除法,重点是让学生在平均分的活动中,体会和了解除法的含义。全单元内容包括分一分和认识除法两部分。第一部分内容主要是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认识平均分,知道平均分的具体过程。第二部分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在认识平均分的基础上了解除法的含义。

除法的认识:认识平均分和认识除法的含义。

单元目标

1、让学生经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的活动过程,体会平均分的操作方法,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初步体会除法和乘法的联系,能正确读、写除法算式,知道出发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从平均分的活动中提出数学问题,并能够根据数学问题列出相应的除法算式,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培养有条理的思考的习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在初步认识除法的过程中,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积极参与具体、直观的教学活动,体验成功的乐趣,逐步具有自主探索的精神、信心和与同学合作学习、学会交流的态度。

单元教学内容分析

本单元第一次教学除法,要使学生初步理解除法的意义,能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教学内容大致分成两部分,第30~35页教学平均分,第36~41页教学有关除法运算的知识。

单元学情分析

本单元在学生初步认识乘法和掌握1~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教学除法,重点是让学生在平均分的活动中,体会和了解除法的含义。全单元内容包括分一分和认识除法两部分。第一部分内容主要是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认识平均分,知道平均分的具体过程。第二部分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在认识平均分的基础上了解除法的含义。

单元教学难点

教学除法的含义。使学生分清:(1)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2)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分成多少分。不再称为两种方法。

单元教学重点

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初步理解乘法、除法的关系。应用除法的含义解答简单的除法应用题。

学困生教学重难点突破

1、加强观察和操作活动,为学生认识除法积累比较丰富的感性经验。

2、结合具体的情境和平均分的活动,让学生认识除法的含义。

3、重视学生的探索和交流,体会知识之间的联系。

课时安排

?分一分》3课时

?认识除法》1课时

?练习四》2课时

教学建议

本单元第一次教学除法,要使学生初步理解除法的意义,能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教学内容大致分成两部分,第30~35页教学平均分,第36~41页教学有关除法运算的知识。教材在编写上有三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过去的数学教材,把除法人为地分成两类,即平均分(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和包含分(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强调这两类之间的不同,却无法把它们沟通,实质上削弱了除法的意义,造成了机械记忆的学习状况。新课程认为,这两类问题都是每份分得同样多的问题,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没有必要把它们机械地割裂开来。

第二,除法意义是分阶段逐渐理解的,首次教学除法,把理解其意义定位在它是解决平均分问题的一种运算。因此,认识除法需要先建立平均分的概念,这是教材分两部分编写的原因。

第三,把除法知识的教学与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有机结合起来。例题教学除法的知识,都在现实的问题情境里进行,练习题几乎都是生活中常见的实际问题。这样编排,增强了计算教学的现实意义,也提高了计算教学的效率。

1.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认识平均分。

在教学本单元前,每一个学生都有过分东西的经历,但没有研究分东西活动里的数学内容。教材认为这种经历是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只要从中提取数学内容,理解其本质属性,就能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1)体会平均分的含义,初步认识平均分。

第30页上面的一道例题是一个非常开放的问题,创设的活动情境是分6个桃,至于分成几堆、每堆分几个以及怎样分都没有规定,让学生自主选择确定。按自己的兴趣与思考分这6个桃,会出现许多种结果。交流各人分的结果,会出现两类情况:一类是把6个桃分成若干份,每份的个数有多有少;另一类是不管分成几份,每份分得的个数同样多。指向后一种情况引进平均分的概念,突出无论分的过程怎样和结果分成几份,只要“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显然,“每份分得同样多”是平均分概念的内涵。

“试一试”巩固初步认识的平均分。让学生分8个桃,也是开放的问题,与例题的不同是按照“每份分得同样多”的要求去分,至于分成几份、每份几个不要求全班一致。在动手分桃前,先想一想什么是平均分以及自己打算怎样分,有助于操作和交流。

(2)联系平均分的操作,体会平均分。

第30页下面的一道例题和第32页的例题都提出了分的要求,由学生开展分的活动,通过分的过程与结果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意义。

前一道例题中,树上有8个桃,每只小猴分2个桃,问题是可以分给几只小猴。解决这个问题首选的方法是实物操作,联系分桃的活动看教材里的图画,体会每只小猴分得桃的个数同样多,这道题是把8个桃平均分。“试一试”通过分小棒,体会无论是每2根一份、第3根一份或每4根一份,都是每份分的根数同样多,都是平均分。“想想做做”第2题指导学生在图画上用“圈一圈”的方式进行“每几块一份”的平均分,一方面能提高分的活动效率,另一方面能更清楚地感受每份分得的同样多。在解答第3题时,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分的活动方式,用学具代替气球或者在图画上做记号开展分的活动都可以。

后一道例题把8个桃平均分给2只小猴,教材里呈现的三种分的过程是比较典型的情况。一种是按部就班地每次分给每只小猴1个桃,像这样重复操作直到全部分完。一种是直接分给每只小猴4个桃,一下子就全部分完了。还有一种界于前两种分法之间。无论哪种分法,都是以“平均分”的概念为基础:2只小猴分得的桃要同样多。至于分的过程有的快些、有的慢些,与学生的数感、经验以及性格特点有关,不存在谁优谁劣的区别。在被平均分的物体总数比较多或者平均分成的份数比较多的时候,可以适当慢些分,不要追求一次就全部分完。而慢慢地分几步更能体会平均分的含义——每份分得同样多。“想想做做”第1题在图画上用画箭头的方式平均分,就体现了这样的意图。

认识除法教学设计篇七

第一课时:分一分(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什么叫平均分。并能够几个几个地分,通过动手作知道把一个数每几个分一分,分成几份。初步建立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几的表象。

2.使学生通过操作,分析,综合。发展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学过程一.复习铺垫二.新授1.教学例1。

(1)教师出示6只桃子。

提问:这里有几只桃子?如果要把它们分成2堆,你会分吗?请同学们用圆片代替桃子分一分。指名演示。(2)请同学们把6个分成3堆,指名演示。

(4)指示:像右边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就叫平均分。2.试一试。

(1)请学生通过刚才的学习,想一想:如何把8个桃平均分,

1

文档来源为: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试着自己动手分一分。

(2)每四人一小组,学生们将自己分的过程,结果在小组中讨论,交流。

(3)指名汇报一下自己分的情况,并演示。

(4)提问:为什么我们说这样分就是把8个桃平均分了呢?(5)练习:课本第32页例题。

a.幻灯出示。学生分别说说图意

b.学生判断,并说明为什么是平均分。c.小结:什么样的情况下,才称作“平均分”?3.教学例2。

(1)出示幻灯。提问:你在图上找到了什么?有几只小猴子,几只桃子?

教师边叙述,边出示题目。

提问:“每只小猴子分2个桃”,我们怎样分?几个几个地分?(2)教师演示:

a.把2只桃子分给一只小猴,提问:分完了吗?再拿几只桃子分给第2只小猴?

请学生自己一边分,一边说说分的过程。

2

4。试一试。

(1)教师示范操作分小棒:拿出12根小棒,每2根一份,先拿出2根放一堆,再拿2根又放一堆``````一共分成6堆。说明:每2根放一堆,就叫“每2根一份”。

提问:这里的小棒可以看作几个几?这说明12里面有几个2?(2)照样子分一分,说一说。(3)学生填书。

1。完成课本第31页“想想做做”第2题。(1)第一幅图是什么?

说明:把5块饼干作为一份,就把它们圈在一起。

请学生照样子把剩下的饼干每5块一份,圈一圈,再填一填。提问:这些饼干我们是怎样去分的?(2)生独立完成第2幅图。

(3)提问“我们在分这些物品时是怎样分的?属不属于“平均分”?2。操作练习。

(1)把12根小棒,每2根一份,分成了(

)份,12里面有(

)个2。

3

文档来源为: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2)把12根小棒,每6根一份,分成了(

)份,12里面有(

)个6。3。出示想想做做第3题。(1)请学生看图,了解意。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什么叫做平均分?几个几个地分属不属于平均分?

认识除法教学设计篇八

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的实践操作,明确平均分的含义,知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要用除法计算。

(2)使学生认识除号,会读、会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和对除法的浓厚兴趣;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初步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使学生会动手平均分物体,理解平均分的含义,理解除法的含义。

教学方法:

学习准备:

教具:教学课件、小棒

学具:每人18个图形卡片和12根小棒。

复习:

师:孩子们,前面我们学习了平均分,你们知道什么叫做平均分吗?(指名回答)那平均分的方法是什么呢?(指名回答)

大家的表现真不错!现在老师有两道题想让大家动手来分一分,考考大家对前面的知识真的掌握了没有?请看题目:1.2组做第一题,3.4组做第二题,自己动手分一分吧!

学生汇报结果。

4.咱们二(5)班的同学真优秀!现在老师还想考一考大家,你们都喜欢动物吗?那谁知道我国的动物国宝是什么吗?(大熊猫),大家真聪明!

5.汇报结果:每盘放3个。师:像这样,把12根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里,每盘放3个,是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的问题,属于平均分,在数学王国里我们可以用一种新的方法来表示,那就是除法,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除法的初步认识(板题)

二.新授

1.除法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加法,减法乘法一样,也是一种运算方法,它也有自己的符号,它的符号叫做除号,写除号时先写一短横,再在上下各点一个点,短横要平直,两点要圆,并且要对齐。

2.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个盘子放3个,这道除法算式怎么列呢?

(1)首先,我们看要分的'竹笋是几个?(12)个把12写在除号的前面。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第四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第四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3)这个算式的结果是3所以124就等于3.它表示把12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3.这个算式读作:12除以4等于3.读的时候按照从前往后的顺序读。读作除以,﹦读作等于,其它数字不变。(齐读两边)

3.思考:把12个竹笋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几呢?动手分一分,分完后,师问:谁能列出一道除法算式呢?(指名回答)

三:小结: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可以用除法计算。

四.巩固练习:

出示课本第18页做一做,让学生用18张圆片代替18块饼

自己动手先摆一摆,再列出除法算式,指名3位同学板演。

3.请看第一题(课件出示第一题):

(1).开火车,读算式。

84=2155=3102=5

123=463=293=3

(2)请写出除法算式。

6除以3等于2。

把20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4。

有12人,平均分成4组,每组有3人。

有9个苹果,平均分给3人,每人分3个。

(3).先说说题目意思,再列算式。

课件出示后师问:每只小熊分的同样多是什么意思?

(4)看图写出除法算式。

五.全课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指名学生说一说)

师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可以用除法计算,我们还学会了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及表示的意义,希望同学们课后认真复习,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本节知识。

六.今天的作业是小册子:

第9页1,2,3题。

板书设计:

相关范文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