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讲话稿>认识自己教案设计思路(模板8篇)

认识自己教案设计思路(模板8篇)

时间:2023-10-14 16:10:47 作者:紫薇儿认识自己教案设计思路(模板8篇)

设计一份好的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提前思考教学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并设定解决方案。这些大班教案范文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经过多次验证和改进的,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认识自己教案设计思路篇一

知道吗?我是个活泼开朗的小男孩、小学生。如果你不认识我的话,我现在就给你我的自我介绍。

我名叫:林俊浩,岁:10岁,性别:男孩,喜欢的颜色:白色,理想:当科学家,爱好:玩电脑、看书。

我的自我介绍大致介绍完了,如果想对我进一步了解,那你就来询问我吧!

认识自己教案设计思路篇二

一、知识目标:

1.知道正确认识自己的重要性。

2.掌握正确认识自己的途径和方法。

3.学会正确对待他人的评价。

4.形成客观、完整的自我概念。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质疑探究和在实践中学习的能力。

2.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形成一定的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在活动中感悟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2.不断提高自我认识程度,培养实事求是的精神。

3.引领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四、重难点突破

重、难点:正确认识自己

突破方法:“正确认识自己”既是本框的教学重点,又是本框的教学难点,为有效突破“正确认识自己”这一知识点,教材中安排“运用你的经验、探究与分享”等活动,使学生懂得正确认识自己的重要性和掌握正确认识自己的途径和方法。帮助学生了解每个人都是丰富多样,不断变化的,正确地认识自己的禀赋和独特性,有助于学生增强自信,更好地发展自己的能力;在第二部分“多把尺子量自己”内容中,通过“探究与分享”活动,帮助学生掌握正确认识自己的途径和方法。教学中,通过明确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让学生课前认真准备、课堂充分活动,再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更形象、更直观,既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同时又可以达到突破“正确认识自己”这一重点的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置,启动思维

活动导入

通过学生作自我介绍、其他学生进行评价等方式,使大家认识到发现自己、正确认识自己是多么的重要,从而引入本课的内容教学。

过程:

学生:作自我介绍。

教师:“认识自己”对我们到底有多重要呢?老师给同学们讲述一则小孩抓糖的故事:

一个小孩跟他爸爸去邻居家玩,邻居很喜欢这个小家伙,就拿出糖罐说:“来,抓一把。”小孩两眼看着糖罐,手却一动不动,邻居催促了几次,小孩就是不伸手。最后,邻居只好自己动手,抓了一大把糖果塞到小孩的衣袋里。在回家的路上,小孩的爸爸问他:“平时你最爱吃糖果了,今天为什么不自己伸手去拿?”

如果你是那个小孩,你会怎样回答?看看故事中的小孩是怎么回答爸爸的。

故事中的小孩是这样告诉他爸爸的:“我的手小,抓一把抓得太少。他的手大得多,还是让他抓好一些。”

教师提问:这个小孩的聪明之处在哪里?

学生:??

教师:小孩能正确地认识自己,知道自己的短处并巧妙地避开,从而为自己争取更大的好处。“认识你自己”,这是几千年前镌刻在古希腊阿波罗庙宇上的一句话,作为神对人的忠告,这被当时的哲学家认为代表了人类的最高智慧。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孙武把“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作为一条军事箴言写入《孙子兵法》,以传之后世。可见,正确认识自己是多么重要。

教师板书.揭示课题。

二、自主探究,信息搜索

过程:

活动1:“运用你的经验”(教材p25)。

教师:请同学们自学“运用你的经验”(教材p25),思考提出的问题,教师归纳。

问题:

在每个镜头里,你展现的形象是怎样的?请尝试用几个词语进行描述。

你对自己展现出来的形象满意吗?听听同学的意见,他们对你的看法怎样?1.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填表。

2.让学生思考,对自己展示出来的形象是否满意。

3.同学之间互相交流,看看别人对你的评价如何,与学生的自我评价相比有哪些差别。

教师:别人对你的评价是否与你对自己的评价相同。有时候,我们认识自己不够全面,不能客观地看待自己的优缺点,从而阻碍了自我发展。因此,正确地认识自己非常重要。首先,老师和大家来探讨第一部分内容“人贵自知”。

板书:人贵自知

教师:进入初中,大家的自我意识不断增强,我们需要正确认识自己。每个人都是丰富多样,不断变化发展的;我们对自己的认识也受到知识、经验等的限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这些增加了大家认识自己的难度。然而,认识自己又很重要。

活动2:“阅读感悟”(教材p26),学生自学材料,思考提出的问题,教师归纳。

多媒体呈现:

你的“自我”在哪里周国平

一个孩子摔了一跤,觉得痛,便说:“我痛了。”接着又说:“我不怕痛。”这个觉得痛的“我”和这个不怕痛的“我”是不是同一个“我”呢?......

夜深人静之时,你一人独处,心中是否浮现过这样的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将到哪里去?”

你是否也思考过文中所提到的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将到哪里去?”

你怎么看待自己开始思考“我是谁”这个问题?学生回答并交流讨论。

教师总结:同学们,由此可见,我们对自己还是不完全了解,所以我们有必要去人识自己。那么正确认识自己有什么重要意义呢?我们怎样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呢?请带着这些问题,阅读课本第27页文字,找出问题的答案。

板书:认识自己很重要正确认识自己的重要意义

三、全员互动,交流共享

活动1:“探究与分享”(教材p27),通过小组同学之间的合作、探讨,得出相关问题的答案,教师给予适当指导,最后归纳出正确认识自己的重要性。

过程:

你如何看待小刚对自己的认识?这样的认识给他带来怎样的影响?

出示问题:讨论小刚的做法是否正确,从而明确正确认识自己的重要意义。

学生分组讨论,由各小组组长将讨论的结果进行整理。小组代表交流:

小组a:小刚的做法是不对的,要正确认识自己,知道自己的不足。正确认识自己,可以促进自身发展。

小组b:小刚的做法是不对的,要看到别人的长处,知道自己的不足。正确认识自己,可以促进与他人交往。

教师:同学们通过探究,知道了正确认识自己的重要性,对自己有了清晰而完整的自我认识,能够让我们知道自己究竟是怎样的人。正确认识自己,是把握自己与他人关系的重要环节。这样我们可以看到自己与他人是相似的,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善待他人。请大家继续探讨第二个问题“正确地认识自己的途径、方法”。

板书:多把尺子量自己

活动2:“探究与分享”(教材p28)

过程:

多媒体呈现:“探究与分享”(教材p28)。

你对自己的认识有多少?请你完成下面的句子,越多越好。

......

你是从哪些方面认识自己的?你是怎么得出这些认识的?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下列活动。

画画像。拿一张白纸,用文字、图画等形式描绘自己,然后折起来,收集在一起。

猜猜看。每人从中抽一张折叠的画像,猜测这是谁的画像并说明理由。第一眼看到这张画像,你想对画像中的人说些什么?最后公布答案。

谈感受。当事人分享:自己满意的部分,不满意的部分;听到别人评价后的感受。

1.学生填表,并完成后面的活动。

2.小组开展合作,探究,比较一下别人眼中的自己和自己眼中的自己。

3.师生归纳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的途径与方法。(课件呈现或板书)

途径——可以从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来认识自己。方法——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

活动3: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28~29相关内容后,了解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的作用。

自我评价的方法:自我观察和分析。

可以观察自己在学校和家庭中的表现、自己的强项和弱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和讨厌的事情等,可以分析自己过去的生活经历、自己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等。例如,可以有意识地通过日记等方式记录自己的内心活动,描绘自己的情绪、情感体验,评价自己的个性特征和行为表现。

与他人比较。比较的内容,可以是全面的,也可以是单方面的;比较的对象,可以是现实的人,也可以是历史上或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尤其是通过把自己与同龄伙伴作比较,可以加深对自身特点的认识和了解。

学生a:自我评价是一个人对自己的判断,它最能代表一个人认识自己的水平。对自己有一个恰当的自我评价,能帮助我们接受自己,对自己抱有正确的态度,不骄傲也不自卑;能帮助我们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为。

学生b:他人评价是我们认识自己的一面镜子。有人说:“要想了解自己,最好问问别人。”他人评价能够帮助我们发现和缩小自己的盲区,有助于我们形成对自己完整、清晰的认识。

活动4:“探究与分享”(教材p30),通过小组同学之间的合作、探讨,得出相关问题的答案,教师给予适当指导,最好归纳出正确对待他人评价的方法。

要想知道我是谁,并不是那么容易。在不同人的眼里,我就有所不同。数学老师说我是个思维敏捷的学生,语文老师认为我学习很用功,英语老师则说我不太用功。在女同学眼里,我是她们的朋友;在男同学眼里,我就成了一个骄傲自大的人。同学说我性格外向,妈妈却说我有些内向。在邻居眼里,我是个勤快的女孩子,在妈妈看来,我很懒。奶奶说我淘气得像“假小子”,爸爸说我已经长大,妈妈却说我还很小。在那么多的评价里,我无法确定哪个才是真正的“我”。不同的人对“我”的评价各不相同,你怎么看待这些不同?你觉得“我”该如何对待这些评价?学生交流讨论。教师概括:

如何正确对待他人的评价,我们可以参看课文p30的“方法与技能”。

(课件呈现答案)正确对待他人评价,要做到——1.用心聆听;2.勇于面对;3.平静拒绝。

四、知识整合

一、认识自己

(一)人贵自知

1.认识自己很重要。

2.正确认识自己有什么重要意义?

(1)正确认识自己,可以促进自身发展。

(2)正确认识自己,可以促进与他人交往。

(二)多把尺子量自己

1.正确认识自己的途径和方法。

(1)途径:可以从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来认识自己。

(2)方法: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

a.自我评价的作用;b.他人评价的作用。

2.如何正确对待他人评价。

(1)用心聆听。(2)勇于面对。(3)平静拒绝。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正确认识自己的重要性及途径和方法,还掌握了如何正确对待他人的评价等内容。同学们,探寻这些问题,不仅非常有意思,而且很有意义,让我们共同期待下一个精彩时段,做更好的自己吧!

通过学生自我介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同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顺利引入新课教学。

此环节通过自学,使学生初步了解“认识自己”的重要意义。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提高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多媒体展示这则小故事,引发学生进行思考追问,主动地去探究、认识自己。

引导学生探究教材中小刚的思想是否正确,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给学生创造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的习惯和交流表达的能力,分享合作成功的快乐。

通过小组同学之间的合作、探讨,给学生创造合作学习的空间,培养了学生合作的习惯和交流表达的能力,分享合作成功的快乐。同时还可以找到正确认识自己的途径和方法。

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知道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的作用,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既充满情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多种能力,渗透着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

通过小组同攀之间的讨论、交流和质疑,使学习的问题具体化、广度化、深度化,有效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提高合作、探究学习的技巧和能力。

课后反思:

这节课的内容不是很难,通过提前让学生预习,基本能在当堂完成教学内容,学生的课堂反馈及互动都比较积极。相信学生能独立完成课后作业,掌握本节内容要点。

认识自己教案设计思路篇三

1、了解蝴蝶的知识

2、感受大自然中的美

3、尝试自己创编歌曲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组织幼儿来说说自己了解的有关蝴蝶的话题。

如:“蝴蝶有几个翅膀?”“蝴蝶身上有什么颜色?”

二、基本部分:

1、欣赏录像资料及图片

2、请幼儿用词汇来形容蝴蝶,并引导幼儿来编一首名为“蝴蝶”的歌曲,向大家介绍同伴编出的歌词。

“蝴蝶蝴蝶真美丽”“它们飞在天空里”“个个穿着花衣裳”“小朋友们喜欢你”

三、结束部分:

教师弹幼儿熟悉的旋律,让幼儿尝试唱创编的歌词,鼓励幼儿主动参与并唱给大家听,感受创编的乐趣。

认识自己教案设计思路篇四

第2课李白诗四首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背诵、默写诗歌。

2、过程与方法:学习本文作者是如何应用想象及夸张来写景抒情这种表现手法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了解李白不同内容诗歌的不同特点以及艺术风格,通过这四首诗歌体会李白豪放飘逸而清新明快的语言风格,让学生得到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精神的陶冶和审美的愉悦。

教学重点:1、

教学难点:2

教学工具:多媒体电脑平台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作者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西北,教科书中误为“泰安”),生于中亚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境内),后随家人一起迁居于绵州彰明(今四川江油)青莲乡。李白自言“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上安州裴长史书》),“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赠张相镐二首》其二)。青年时期出蜀漫游,天宝元年(742)奉诏人长安,、供奉翰林,但因得罪权贵而被“赐金放还”。此后漫游于梁宋、齐鲁、吴越等地,安史之乱起入永王李磷幕,而此时肃宗李亨已在灵武即位,王室争权过程中永王被杀,李白被株连入狱,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乾元二年、(759)行至白帝城遇赦返,流寓南方,宝应元年(762)卒于当涂(今属安徽)。

李白生当盛世,渴望建功立业,有着强烈的“济苍生”、“安社稷”的人生理想。他的性格豪放不羁,希望有朝一日风云际会,“平交王侯”而“立抵卿相”,建不世之功而后退隐江湖。他的诗歌关注时局安危,抨击黑暗现实,同情民间疾苦,鄙夷世俗,蔑视权贵;他漫游各地,歌颂祖国壮丽山川;他有浓厚的道家思想,诗中常表现出饮酒求仙及时行乐的心态。他的诗想象奇特、风格豪放飘逸,是我国诗歌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二、课文简介

(一)梦游天姥吟留别

1.写作背景简介

此诗一名为《别东鲁诸公》,作于李白在长安三年翰林生涯结束以后。天宝三载(744),李白因“忤逆权贵”被唐玄宗“赐金放还”,他只好南下漫游,继续寻求进身之机。他曾与高适、杜甫等东游梁宋、齐鲁,后南下剡中,开始吴越之游。此诗应为诗人南游前留别东鲁诸公所作。

天姥山临近剡溪,传说登山之人听到过仙人天姥之歌唱而得名。其与天台山相对,二山峰峦峭拔,令人仰望如在天表之上,苍茫一片如入仙境。李白初出川时就想游历越东,其《秋下荆门》有句“此行不为鲈鱼脍,自爱名山人剡中”。

2、读作品

3.基本解读:

这首诗为留别友人所作,通过写梦中游仙境界,表达诗人不满社会现实,不为名利所困,蔑视权贵的高尚节操。(主旨)

全诗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写梦游之缘起,从开始至“对此欲倒东南倾”。

“海客谈瀛洲”四句,以虚衬实,海外仙山之瀛洲让人觉得虚无缥缈,而现实中的天姥山在云霞或明或灭时却可见到,应比仙山寻访起来更易。

“天姥连天向天横”四句。天姥山为越东名山,钟灵秀绝,但与国内其他名山如五岳相比仍是小巫见大巫了,但诗人却说它比五岳还要挺拔高耸。而有名的天台山则是倾斜着如同拜倒在它的脚下。这是诗人梦中的天姥山,是被诗人大大地夸张了的天姥山的幻影。

第二部分写整个梦游历程,从“我欲因之梦吴越”至“失向来之烟霞”。

“我欲因之梦吴越”二句,写诗人正是按越人所述而产生了梦游吴越的念头,于是进人了梦境。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在夜月的照耀下,诗人飞过了镜湖直到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六句。剡溪是谢灵运当年住宿过的地方,那里清绿的水流荡漾四溢,猿声清啼不已,环境美好。诗人穿上谢灵运当年所制的“谢公屐”,攀登上梯子一样直立的石级,走到半山峰,忽见海上日出,光华四射,还听到空中天鸡啼鸣。谢公屐,据《南史谢灵运传》:“寻山陟岭,必造幽峻,岩嶂数十重,莫不备尽登蹑。常着木屐,上山则去其前齿,下山则去其后齿。”

“千岩万转路不定”六句继写山中所见。本是一片曙光,经过千岩万转之后,在迷人的山花之中徜徉,倚石小憩之时,忽觉暮色降临,旦暮之间变化之快真是令人匪夷所思。只听见熊咆龙吟,震响于山谷之中,深林为之战栗,层峰为之惊动。不仅有生命的震撼不已,连无生命的'烟、水、青云都阴郁沉沉,似有暴雨突至。

“列缺霹雳”十句,写山中得见仙子的情形。诗人正在惊骇之际,忽然电闪雷鸣,山峰崩塌,露出一个岩洞,石门訇然中开,却见洞天福地出现了:“云之君”们披彩虹为衣,驱长风为马,虎为之鼓瑟,鸾为之驾车。群仙毕至,盛况空前。

“忽魂悸以魄动”四句,写刚刚在梦中得见神仙,却很快醒觉,梦中的情景不见了。

第三部分是梦醒后的感叹,从“世间行乐亦如此”至结尾。

梦境消失,诗人于惊悸中返回现实,方知“古来万事东流水”,其中包含了诗人对人生多少失意的感慨!而唯一能抚慰诗人内心创伤的是“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即徜徉山水之间,寻仙求道之乐。诗意至此,或可完结,但诗人却另加两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两句如响落天外,一吐长安三年的郁闷之气,唱出了封建社会多少怀才不遇之士的愤激心声。

4.鉴赏要点:

这首诗写梦中游仙所见,内容丰富、曲折,表达了诗人不满现实、蔑视权贵的可贵精神和桀骜不驯、不为名利所诱的崇高人格气节。

此诗奇谲而变幻莫测,运用夸张和神话,富于浪漫主义色彩,历来被当作李白代表作之一。全诗“变幻恍惚,尽脱蹊径”(许学夷《诗源辨体》)。诗人抛开现实时空的牵制,任由想象的驰骋,把天姥山这一浙东普通之山写成一个神仙聚集的洞天福地。

诗的语言格调奔放,以七言为主,问用四、五、六、九言,句法错落有致,用韵变化多端,这正是李白狂放的个性和豪放飘逸诗风的完美结合,不愧是千古名篇。

5、谈感受,再次品读作品。

第二课时

哭晁卿衡

1、写作背景简介

晁卿衡,即晁衡,原名安陪仲麻吕,日本人。唐开元五年(717),日本国遣使来朝。使臣在长安期间,主要研习儒家经典,玄宗曾诏令四门助教赵元默到鸿胪寺为之讲授。日本使臣所得朝中赏赐,全部用来购求经书文籍。使命完后,渡海回国。晁衡是其中著名的一位,但学成后并未立即回国,而是留唐做官,历任左补厥、左散骑常侍、秘书监、镇南都护等职,与李白、王维等友谊深厚。天宝十二载(753),晁衡返日探亲,途中遇大风,传言被溺死。李白作此诗哀悼他。而据考证,晁衡并没有遇难,而是随风漂至海南,辗转回到长安,继续任官,直至大历五年(770)卒。

2、读作品。

3.基本解读

这首诗表现诗人失去好友后的悲痛和两人超越国别的真挚友情。(主旨)

首句“日本晁卿辞帝都”以赋笔点出晁衡辞官返国。

次句“征帆一片绕蓬壶”由眼前联想到晁衡旅行之遥远和艰险。“征帆一片”形象传神,在茫茫大海之上,行船恰如一片树叶一样漂浮在水面之上,可谓险象环生。据《十州记》,蓬莱山对着东海东北岸,周遭五千里另有圆海绕山,圆海水黑,人称为冥海,无风之时尚且洪波万丈,人不得往来,上有九老丈人把守,是太上真人所居之所,只有飞仙才能通过。此句联想景物,为下文抒情作了铺垫。

第三句“明月不归沉碧海”以比喻手法写晁衡之遇难。明月,是说晁衡高洁的人品如明如皓月沉于湛蓝的大海,所比自然贴切,带出末句无限惋惜和悲愁。

末句“白云愁色满苍梧”抒发诗人的悲痛心情。晁衡遇难,在诗人眼中不仅是朋友们的悲痛,连天宇似乎也是愁眉不展:层层白茫茫的愁云笼罩在海上的苍梧山上,好似在悼念晁衡的仙去。此处用拟人化的手法,通过写白云有愁来写诗人自己之愁,将悲痛之情渲染得厚重蕴藉。

4.鉴赏要点

此诗表达了与日本友人晁衡之间跨越国别的真挚友情。

全诗格调清新,想象丰富,含蓄而又飘逸。诗人寄悲情于景物,又借景物以抒悲情。三四句中,“明月”既是自然景物,又可以看作是诗人采用了比喻手法来写好友的人品如明月一样清高皎洁。这样的友人遇难,正如明月沉海,让人该生多少痛楚!

拟人手法的运用。第四句中的“白云愁色”是拟人手法,通过写白云有愁来写诗人自己之愁,将悲痛之情渲染得厚重蕴藉。这样,景中有情,情中寓景,抒情手法巧妙含蓄。

5、畅谈对李白诗歌艺术风格的认识。

6、读作品。

认识自我活动二:了解你自己粤教版(网友来稿)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认识自己教案设计思路篇五

一、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定:

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应有三个层面:知识教学点、能力训练点及德育渗透点。这节课的学习任务是欣赏这篇微型佳作。因此,我将教学目标具体确定为:知识教学点--了解微型小说的特点,掌握微型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主要方法;能力训练点--学习本文正面刻画人物的方法,欣赏本文“留白”的艺术特色;德育渗透点--学习主人公信守诺言、嫉恶如仇、正气凛然的可贵精神。这样的教学目标,目的明确,使学生在初中掌握小说常识的基础上,进-步了解微型小说的独到之处,提高欣赏微型小说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是依据本文的文体特点及学生实际情况来确立的。这篇微型佳作,在许多方面都值得好好研究、学习,而其中利用艺术上的“留白”手法,营造想象的空间,尤其引人品赏,耐人寻味,而这也正充分体现微型小说的特点,应成为学生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

二、教学时间、教学方法及学生活动的设计:

时间:一课时

学生也通过讨论及表演的方式进行想象与联想能力的训练。

三、关于课件制作的说明:

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一方面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另一方面增强故事情节的形象性,加深对人物思想性格和文章主题的理解和认识。

四、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导入新课:

导入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到课文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由于这篇课文是一篇微型小说,而小说的有关常识学生在初中已初步了解,所以,我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入手提问,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活跃了课堂气氛。接着引出微型小说的一般特点,让学生一开始对微型小说的特点有了整体把握。

(二)新课学习:

1、听配乐朗读录音,并结合多媒体画面,让学生了解并概括了事情情节的主要内容。阅读小说最重要的任务是把握人物形象,而认识人物形象的第一步是了解情节,所以我让学生从了解故事情节入手。

2、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并勾画出正面刻画主人公郑寿直的词句。文学即入学,是写人的性格之学,要把人放在作品的中心位置。微型小说因篇幅短小,不能多侧面地刻画人物,只能用几个富有典型的语言、动作、神态表现人物的某一侧面,让学生从相关词句的描写中初步了解主人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3、请同学们通过思考并讨论几个问题,来鉴赏“留白”艺术手法。文学评论家金圣叹认为:小说之妙在于留下空白,即“无字、无句、无局、无思者也”,以便让读者借助于“吾文”去发挥想象、,联想,从而领会到空白处的言外之意。而微型小说因篇幅短小,仅靠几个富有典型的语言、动作,神态这些正面描写表现人物的某一侧面,是不能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的,它必须借助,“留白”的艺术手法来进一步塑造人物形象,使人物性格更鲜明,文章立意更深刻。

4、通过以上几个问题的讨论,小结“留白”艺术手法的'作用:补充故事情节、使人物形象丰满、深化文章主题。让学生从对具体课文分析中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从而指导今后的写作。

(三)学生表演:

请学生通过形象、生动地表演,进一步掌握“留白”的艺术手法。

(四)布置作业:

选一篇最短的科幻小说,让学生充分运用想象、联想去续写后面的故事,让学生再次体验“留自”艺术手法之妙。

五、教学效果设想: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微型小说的特点应该有一个明确了解,且能初步赏析“留白”的艺术手法。在综合训练中,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概括能力和想象能力。

附:

索引目录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2期

《小说技巧》

《中国小说学通论》

《高中语文读本助读》高一上册。

《棋王》教案

[参赛教师]粟丹

[参赛学校]武汉市第三职教中心,

[授课班级]二十三中高一(9)班

[授课地点]二十三中电教室

[授课时间]年11月21日上午第3节课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点:

(1)了解微型小说的一般特点。

(2)掌握微型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主要方法。

2、能力训练点:

学习本文正面刻画人物的方法,欣赏本文“留白”的艺术特色。

3、德育渗透点:

学习主人公信守诺言、嫉恶如仇、正气凛然的可贵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欣赏本文“留白”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方法:,

讨论式、表演式。

四、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五、课时安排:

一课时

六、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二)、新课学习:

1、听录音、看画面,了解并概括故事情节的主要内容。

2、找出正面描写主人公的重点词句,初步把握人物性格及形象。

3、学习并欣赏微型小说“留白”的艺术手法及侧面烘托、反衬的表现手法,进一步把握人物性格及形象。

4、小结“留白”的作用。

(三)、学生表演:

学生通过形象、生动地表演,进一步掌握“留白的艺术手法。

(四)、布置作业:

续写故事,让学生再次体验“留白”艺术手法

认识自己教案设计思路篇六

2.《论语》的文学价值

《论语》是记录孔子哲学思想和政治主张的语录体著作,具有明显的政论色彩,其文学价值与一般的文学作品毕竟存在区别,不能用现代的观念评价其文学性。

《论语》作为语录体散文,用独特的说理方式记录思想的精华,是我国文学史上的首创。它不是纯文学的形式,而是中国古代著述的一种体裁,用看似随意的结构形式驾驭了一个博大庞杂的思想体系。李人纪先生把《论语》称为“孔子讲学论政”的“说理性散文”,并且总结了《论语》在说理方面的`三个显著特征:第一,《论语》是一家之说,虽然没有构成整篇的文章,集中地对某一一问题进行剖析和论述,但把散在各章的有关某一问题的言论集中起来,其观点却有着内在的一致性,能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说明一个中心问题,因而符合弥贯群言、精研一理的论著的基本要求。第二,《论语》中论断的逻辑性较强,全书五分之四以的章节属于说理性质,分别运用直言、假言、选言等复杂的判断形式和因果、类比、演绎、归纳等推理方法,表现深刻的思想。第三,全书用当时的“雅言”形式写成,语青明白简练,生动活泼,使用多种修辞手法来说理。

至于《论语》的趣味性,其表现:一是耐人寻味、发人深思的理趣,运用比喻、象征等手法,直接利用生活现象和自然现象,赋予常见事物以特定的哲理内涵。:二是浓郁的生活情趣,在哲言睿语的记叙中,穿插一些富有生活情趣的片断,甚或无关宏旨的小事,闲中着色,为文章平添了无穷的乐趣。三是引人入胜的谐趣,就是机智而巧妙地运用幽默、诙谐、戏谑、讽刺等多种喜剧于法,或妙趣横生,或入骨三分,闪射着智慧之光,给文章增添了喜剧的色彩和风味。

综上所述,从文学的视角看,《论语》具有先秦散文独特的内部构成特点,在语言运用、文体品类、题材内容、形式构造、表现手法等方面有相对的独特性。

认识自己教案设计思路篇七

一、主题的产生:

前阶段有些孩子在家中看到妈妈正在忙着剥花生,他们带了一些来到幼儿园放入种子角。于是孩子们谈论的话题引向了花生。“花生好吃”,有的说着便去尝。“不能吃,留着种在种植角,能收一大堆花生呢”,另一个马上反对。“怎样种花生”,“花生是怎样长出来的”……孩子们围绕花生,产生了多个新课题。花生是农村的一种特产,孩子们的生活中常见常用。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孩子们积极交流,产生了探索花生的兴趣。

二、主题网的预设:

三、活动目标:

1、让幼儿了解花生的特征、用途及生长过程。

2、通过剥花生、种花生等活动,培养幼儿的动手实践能力,激发幼儿爱劳动、爱家乡的情感。

3、为幼儿创设宽松的环境,让每位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清楚地提出问题,发表不同的意见,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觉,发展幼儿的表达能力。

4、鼓励幼儿与同伴和家庭、社区的有关成员进行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5、在活动中,引导幼儿对周围活动的数量形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概念。

四、活动内容:

1、花生好吃

2、剥花生

3、种花生

4、小记者

5、花生长出来了

6、收花生

五、活动准备:

1、与家长联系,示范讲解花生的多种吃法,带幼儿实践活动,剥、种、收花生等,培养幼儿动手实践能力。

2、活动区备一些皮花生、小筐等,让幼儿剥花生活动。

3、美工区备一些花生仁、花生壳、火柴棒、橡皮泥、纸、彩笔等供幼儿制作活动及绘画活动。

4、准备小铁锨、小镢、耙子及花生仁、小篮子等,组织幼儿种花生活动。

六、活动记录

(一)花生好吃

晨间活动中,陈增辉小朋友将一些花生放入种子角,它对我说:“老师,这是我拿来的花生,我妈妈在家剥,花生好吃,你吃一个吧。”“谢谢”,我表扬了他。其他孩子也围过来。“我家里也有,老师。”“我还帮妈妈剥花生来,里面的仁真好吃。”孩子们得到老师的表扬非常高兴,此时对花生好吃产生了兴趣。说着有的孩子就往嘴里添花生。我让孩子们每人吃一个,然后引导幼儿谈话,探讨花生的特征,有哪些吃法。

认识自己教案设计思路篇八

《师说》第二课时教案

深圳市南头中学刘加军

【知识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认真探究,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过程方法目标】

通过对学生断句、重读、语气等方面的指导,培养学生文言文的诵读能力,提高学生的体验感悟能力。

【情感价值目标】

通过学生对文本的感知探究,使学生建构起尊师重教的思想,养成尊师好学的好习惯。

【教学步骤】

请同学来说一说。

《师说》就是说师,说,一种文体,比较论更加自由,可叙可评可抒情。

二、文本探究:

(一)激疑:这篇文章韩愈说写给谁的?何以见得?文中有没有信息?

写给李蟠的:作师说以贻之。

李蟠何许人也?

韩愈的学生,17岁的小伙子。

韩愈呢?请同学结合注释和资金了解介绍一下:教师强调: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因为昌黎(今河北昌黎县)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又称他为韩昌黎。他二十五岁中进士,二十九岁以后才登上仕途,累官至吏部侍郎。中间曾几度被贬,他的整个中年时代是不得志的。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而且也是杰出的散文作家。《师说》是韩愈的代表作之一,是他三十五岁时在长安任国子博士时写的。

问题来了,作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一代文学宗师的韩愈为何给一个17岁的毛头小伙子写这么一篇流芳千古的文章?那么多学生为什么专门写给他呢?文中有没有告诉我们原因?请同学找一找。

在哪里?最后一段。

请同学概括一下。

三条原因:一、李蟠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二、他不拘于时,学于余;

三、能行古道

结合文章来看,你认为根本原因是什么?同学讨论交流。

根本原因:能行古道不拘于时

请同学诵读文章最后一段文字,大家听诵读的效果如何,找同学提建议,再换人读。指导断句、重读、语气,读出感情。

韩愈应该是怎样的感情呢?

请同学说,不急于下结论,存疑,留待以后解决。

(二)、文末说“余嘉其能行古道”,这里的“古道”指的是什么?

古人的从师学习之道。

对此,文章有没有解说?如果有,在哪里??

引导学生看第一段。

这里是如何阐释古人的从师之道的呢?

请同学考虑给第一段分层次。

分为两层:1、古道的核心:学者必有师

2、从师的原则: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作者阐释“古道”仅仅是讲道理吗?有没有举例呢?在哪里?请找出来。

第二段: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概括地说,属于面上的例子)

还有没有?

倒数第二段:孔子师郯子、师襄、老聃(具体说,属于点上的例子)

两个例子点面结合,说服力增强,同时呼应了第一段的说理。使文章对古道的阐释由抽象到具体,渐渐地清晰化、明朗化。

你能不能给大家举一个象孔子那样实践古人之道的例子?把他们的做法和文中对从事之道的阐释比照一下,看看有哪些相同点。

程门立雪的杨时,向李达、艾思奇请教哲学问题的毛泽东等

杨时:学者必有师

好学精神和尊师重道,成为著名的理学家,很有影响的政治家

毛泽东: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小结:这是古人伟人的从事之道,也是韩愈对于从师的观点,许许多多的成功者正是得益于这种古道,才成就了他们的辉煌,相信这对于我们每个人都会有所启发的。

(三)、前面说过,韩愈为李蟠写文章的`主要原因还有一个:不拘于时

找人翻译此句:不被当时的社会风气所拘束。

当时的社会风气是怎样的呢?请同学认真阅读第二段,找出其中一个以不同面目反复出现的词语来概括回答。

耻学于师于其身则耻师焉不耻相师耻师:以从师为耻

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分析并批判这种风气的?请给本段划分一下层次。

三个层次应该可以顺利分出。

在每个层次的分析中有一个怎样的共同特点?

都用了对比。

怎样对比的呢?

古圣人dd今众人;

对子ddd对己;

百工ddd士大夫;

这种对比的直接结果是什么?在段中标化出来读出来。

1、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2、小学而大遗

3、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4、这三组对比中,你对哪一组对比的感受最深?请谈一谈你的感受。

示例:家长给孩子找家教,而自己不学习;

学习好的更有动力成绩更好;学习差的更厌学成绩更差;

富裕家庭的孩子大多不如贫家子弟学习更刻苦;

对于这种以从师为耻的社会风气,韩愈持什么态度?

非常痛心

你从哪里看出来的?请同学找出相关语句(段首尾中)诵读,指导点拨读法。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要读出那种痛心疾首的感觉来。

三、思绪拓展:

虽然文章说,这篇文章是写给那个叫李蟠的学生的,可是读到这里我们还会只是这样看吗?

他还是写给谁看的呢?

还是写给当时那些不愿学习的士大夫阶层看的。提醒他们改掉这种坏习惯,否则后果会很严重。

再读文章最后一段文字,我想我们就不难理解韩愈写这篇文章的感情了,那种社会风气造成的忧心如焚是远远超过李蟠个人勤学好问带给自己的喜悦的。

齐读最后一段。

1200多年过去了,今天我们身边还有很多人在重复着唐人同样的错误:

唐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矣!

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篇文章何尝不是写给今天的我们的呢?

正是这种穿越时空的恒久价值,使这篇文章历久弥新,成为经典。

四、总结:

记得居里夫人曾经说过:“我之所以获得成功,是因为我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这里固然有谦虚的成分,但也到出了一个事实:这个巨人就是韩愈所说的“师”.

学到这里,相信很多同学思想的火花还在飞溅,意犹未尽,那就请同学们课下把自己的想法也写成一篇文章来和大家交流。

相关范文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