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工作总结>2023年原电池教学反思总结(通用17篇)

2023年原电池教学反思总结(通用17篇)

时间:2023-10-15 04:41:54 作者:XY字客2023年原电池教学反思总结(通用17篇)

学习总结是对自己学习规划和目标的一种检查和调整,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提高学习效率。希望以下学习总结的范文对大家的学习和总结有所启发。

原电池教学反思总结篇一

陈少帅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2、能够写出电极反应式和电池反应方程式。

过程与方法:

2、经历多次小组合作、学习、讨论,是学生合作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中体验思维碰撞的乐趣。重点: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能够写出电极方程式和电池反应方程式。难点: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教学过程:

【引入】学生阅读教材70页,解答电化学定义及电化学研究的内容,使学生在整体上了解本章知识点。

【播放视频】以塑料杯、铁钉、铜丝、白醋、二极管等生活中常见基本器材所做的有关原电池的实验,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提出问题,二极管发光的原因是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

【展示问题】

1、什么是原电池?

2、构成原电池的条件是什么?

3、原电池的正负极和电子流向如何判断?

【学生回答】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结论】前一个装置可以形成原电池,后一个装置不能形成原电池,得出形成原电池的条件之三:必须要形成闭合回路。

1、具有活泼性不同的电极,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较不活泼的金属或非金属作正极。

2、具有电解质溶液。

3、形成闭合回路。

4、具有能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提问】如何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及电子的流向。(给学生三分钟时间,学生小组讨论,解决问题,之后随机抽取学生回答)

负极:较活泼金属,电子流出,发生氧化反应

正极:较不活泼金属或非金属,电子流入,发生还原反应。

【讲述】刚才讲解了有关原电池的定义、构成条件、各电极的反应,需要将这些知识点形成网络,方便记忆与理解。

【回答】abeo可以形成原电池;cdfmn不能构成原电池。

【追问】cdfmn为什么不能构成原电池,各自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回答,进一步复习巩固构成原电池的四个条件)

电化学——原电池

原电池教学反思总结篇二

2、正确、熟练书写离子方程式

3、掌握离子方程式的正误判断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归纳知识的能力

2、培养学生从本质分析事物的能力

教学事件和程序刺激方式课堂活动

――教师课堂活动

――学生

导入提问什么叫离子方程式?回答:用实际参加的离子的符号来表示离子反应的式子

一、离子方程式的意义投影将下列方程式改写成离子方程式(略)

提醒学生注意所写出的离子方程式之间的关系。改写成离子方程式

归纳离子方程式的意义:揭示了有离子参加的反应的实质,表示同一种类型的反应。

投影归纳几种常见的方程式

一般的化学方程式、热化学方程式

电离方程式、离子方程式区分几种不同方程式之间的异同点

练习写出符合ba2++so42-=baso4↓的一些化学方程式书写相关的化学方程式,体会离子方程式的意义。

强调书写离子方程式的关键:改归纳哪些物质可以改写成离子形式

三、离子方程式书写正误的判断归纳几种判断的依据:

1、书写是否规范(条件,气体、沉淀符号)

2、书写是否符合实际的电离情况

3、是否遵循电荷、原子守恒

4、是否遵循客观事实

5、是否遵循物质配比关系

结合实例分析师生共同分析一些错误的方程式

课堂小结小结本堂课主要内容形成知识体系

课堂练习(附课堂讲义)练习,巩固本堂课内容

原电池教学反思总结篇三

原电池在高一化学必修2已经初步学习过,在选修4中的学习是其知识的延续和加深。我准备了一周的《原电池》录像课终于录完了。回顾这节课留下了不少遗憾。我个人觉得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但更多的是主观原因。比如自己太过自信,太求全求多,实验设计、问题设计过多,对学生的学情了解不够,学案的探究实验设置不够细化,板书事先预设不够,有点随意,示范性不够。当天由于学生迟来录播室,又因做探究实验,时间控制不好,导致拖堂。而最后的几分钟是我这节课的设计魂眼。但由于时间的关系收的急了点。如果再给我一点时间,我的课就会少一些遗憾。这种种的种种都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虽然有这许多不足,但我个人觉得我这节课也还是有亮点和成功之处的。

先说下我的教学设计:

通过设计桔子电池电极不同的插入手法导致有的能构成原电池,有的不能构成原电池,引起学生的思考,接下来通过复习引课,让学生回答原电池工作的原理,构成原电池的条件,再回到解释前面不成功的桔子电池——是由于电极没有插入同一瓣橘肉中,没有构成闭合回路。抛出如何改进装置的问题?然后开展第一个探究性实验---有盐桥的原电池。我在此处为了让盐桥的出现水到渠成,做了实验的创新,让学生(1)将干的纸巾做成桥状放入;(2)将上面“干桥”放入左边znso4溶液浸湿后放入“湿桥”;(3)放入事先准备好的盐桥;(4)取出盐桥。通过提供材料,探究实验,设计问题串、让学生实验探究、思考讨论,达到对有盐桥的原电池的工作原理的清晰的认识。此时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最后再通过与单液原电池的实验现象的对比,让学生讨论两种装置的优缺点,这样也就让学生明白双液原电池的核心理念就是要让还原剂和氧化剂分开以提高能量转换效率。让学生明白装置设计的合理性对能量转换的重要性,解决了为什么我们还要在选修4学习原电池的`意义。

我的成功之处有:

一情境引入有创新:通过让学生动手做水果电池,在插入电极时,不同的插入手法导致有的构成原电池,看到电流计指针偏转;有的没能构成原电池,看到电流计指针没偏转,以此引起学生的思考。

二、教学设计新颖流畅:本节课我以实验事实设疑,又以实验事实释疑,让学生从直观、生动的实验中发现问题,找到学生的知识生长点,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推理和分析,再通过实验验证分析的结果,层层展开教学。

三挖掘教材探究内容:对教材中的探究性内容进行深刻挖掘和合理处理,如;对盐桥的引出做了铺垫。对比单双液原电池的放电情况和实验现象。拓展了教材的思想内涵。

四营造宽松民主的氛围:每次实验或讨论时,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使讨论较充分和彻底。

五突出化学实验作用:本课时开设了学生分组实验。从情境问题的设置,讨论后假设的验证,到最后规律的得出都是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实验获得,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使学生有了亲身体验,更使学生懂得了实验是化学知识的来源,使学生明白尊重事实,实事求是是科学研究的最基本精神。

六、发挥媒体辅助功能,本课时多媒体课件制作优良,,借助现代媒体生动直观地展开原电池原理,并利用多媒体的微观动画演示了加盐桥的原电池中盐桥的作用,有利于学生突破原电池原理这一教学难点。

虽然课已上完,留下了许多遗憾,但真真切切感受到在准备的过程中,学到了不少东西,给我今后的教学之路很大的帮助。最后,在此感谢我的导师和跟岗队员,是他们给了我智慧和勇气,也对我的学生分组探究实验给予了很大的帮助,感谢万中的实验室老师为我准备了实验器材,感谢东莞中学的吴老师、济川中学的曾老师,让我感受到精彩的不一样的《原电池》同课异构课。

原电池教学反思总结篇四

初步认识原电池概念、原理、组成及应用。体验化学能与电能相互转化的探究过程

教学过程

一、原电池实验探究

【实验探究】(铜锌原电池)实验步骤现象

1、锌片插入稀硫酸

2、铜片插入稀硫酸

3、锌片和铜片上端连接在

一起插入稀硫酸

【问题探究】

1、锌片插入稀硫酸中有什么现象?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稀硫酸

铜片插入稀硫酸呢?

3、探究1和探究3发生的反应一样,为什么探究3会产生电流?1.原电池概念:_______能转化为_________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2.实质:一个能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若能设法使氧化与还原分开进行,让电子的不规则转移变成定向移动,便能形成电流。即将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形式释放。

3.原理:(1)当铜片与锌片不连接,一同浸入稀硫酸铜溶液时,锌直接把电子给了_________,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把_________转化为_________。

(2)当铜片与锌片用导线连接,一同浸入稀硫酸铜溶液时,由于锌比铜活泼,锌容易_____电子被_________成zn2+进入溶液,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锌片上的电子通过________流向_________,溶液中的______从铜片上______电子,被______成______.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的总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应是将_______________转化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1、活泼性不同的两电极:负极(相对活泼的金属),正极(相对不活泼的金属或非金属导体)

2、电解质溶液

3、形成闭合回路(导线连接或直接接触且电极插入电解质溶液

4、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本质条件)思考:

1、锌铜原电池的正负极可换成哪些物质?保证锌铜原电池原理不变,正负极可换成哪些物质?(c、fe、sn、pb、ag、pt、au等)

2、锌铜原电池中硫酸能换成硫酸钠吗?

3、判断是否构成原电池,是的写出原电池原理。

4、请将氧化还原反应zn+cu2+=cu+zn2+设计成电池:此电池的优点:能产生持续、稳定的电流。

(1).什么是盐桥?盐桥中装有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2).盐桥的作用是什么?可使由它连接的两溶液保持电______,锌盐溶液会由于锌溶解成为zn2+而带上___电,盐桥中的_______流入,而使溶液呈中性。铜盐溶液会由于铜的析出减少了cu2+而带上了____电,盐桥中的_______流入,而使溶液呈中性。

盐桥保障了电子通过外电路从锌到铜的不断转移,使锌的溶解和铜的析出过程得以继续进行。

导线的作用是传递电子,沟通______电路。而盐桥的作用则是沟通______电路。

1.原电池可加快反应速率2.利用原电池反应现象可判断金属的活泼性

原电池教学反思总结篇五

[教学过程原述]——通过铜—锌原电池的演示实验及动画演示电子流动情况,帮助学生理解原电池的原理。我考虑到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概括能力还不是很强,没有让学生马上讨论“构成原电池的条件”。我对教材进行了处理,增加了一些演示实验(如下表),按铜—锌原电池的装置,变化电极材料和烧杯里的物质(其中实验6中锌和铜分别放在两个烧杯中),让学生通过预测、观察、对比、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同学们一边兴致勃勃地预测实验结果,一边仔细观察实验现象。我一边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一边有序地做着实验。随着实验的进行,同学们顺利的得出了构成原电池的条件。然后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所学内容。从反馈来看,学生似乎掌握得很好了。

[呈现问题分析]——课后有学生对我说,如果能让他们自己亲手做这些实验就好了。还有学生问:我家里的电动车里电池的正负极及电解液是什么?每年要更换电池的原因是什么?怎样才能延长电池的寿命?我被深深地触动了,我们往往只注重学生是否掌握了理论知识,而不注重学生是如何获得这些理论知识;只注重怎样让学生更快地掌握知识,而不舍得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究理论知识。而且理论知识要联系生活实际,要为实际生活服务。我们是否就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而理论知识?如此培养出来的学生显然缺乏应有的化学素养,只会是一个死读书的学生。

反思三:找准切入点后整个活动的顺序安排怎样?从时间、材料、内容、重点难点、学生情况进行有机整合。

[教学模式改进]——课堂活动模式改为:

创设情境—探究活动——分析问题——探究加深—掌握新知

在一阵音乐贺卡的音乐声中开始了新的学习,学生们马上充满了好奇,音乐贺卡的工作原理是什么?然后我就顺水推舟的告诉学生要探究的主题。教师在每个桌子上提供以下材料:电极有铁、铜、锌、石墨;溶液有稀硫酸、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硫酸锌、无水乙醇;还有烧杯、塑料绳、电线、电流计。学生从中挑选材料设计出原电池。学生先分组讨论,拟订实验方案,然后利用实验探究。教师参与其中,加以有效地引导、启发。学生实验完毕后,各小组汇报实验研究情况,小组间互相交流,从而理解原电池的原理及构成条件。最后教师设计问题情景让学生分析实际问题。(1)能否将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分开在两个不同的区域进行呢?出示盐桥让学生按教材中图示操作,并介绍盐桥的作用。(2)如果用镁和铝作电极,用氢氧化钠溶液作电解质溶液,能否设计出原电池?电极反应如何?课后布置家庭小实验——水果的原电池实验。

[反思教学体会]——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课堂气氛相当活跃,最后提出的问题大大出乎意料。如有学生提问:在实验中把导线连接的铜片与锌片一同浸入稀硫酸中书本上说只有铜片上有气泡,可实验中明明锌片上也有气泡?铜—锌原电池中稀硫酸在不断的消耗,那手机上的电池为何不需要补充电解液?铜—锌原电池的装置改成铜—银原电池(电解质仍为稀硫酸),现象是否一样?如果将盐桥换成导线这个装置还是原电池吗?教师引导学生自学课本内容,适当用课件辅助解决上述问题,并指导学生去查有关的资料。通过上述活动使学生增强了分析具体问题的能力,本课从提出问题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后又诱使学生提出新的问题,从问题开始,最后又以问题结束,体现了一种全新的以问题为主链的课堂学习模式。

原电池教学反思总结篇六

“三步五环节”课堂教学策略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自学、对话、评价三个环节,打造的一种高效课堂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以“导学案”为知识载体,以“共同体”为学习组织形式,突出自主、合作和探究。

新学年,我下了一番“绣花功夫”,认真领会“三步五环节”课堂教学策略的精髓,精心备课,让常态教学课堂充满思维的碰撞,打造了高效智慧课堂。下面我将《化学反应原理》第1章第3节《原电池》一节课堂教学过程记录下来,为进一步推进高效课堂积累经验。

以此,作为我的教学反思。

“三步五环节”高效课堂教学过程实录。

1.“导学案”编写。

本节内容是建立在电极反应的概念基础上深刻领会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基本原理。以一个学生熟悉的自发氧化还原反应为研究对象,精心设计构建的内容体系。首先由学生熟悉的锌铜稀硫酸原电池入手,提出如何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这一情景,然后由单液逐渐过渡到双液,引出问题情景,设计阶梯问题,让学生在自学必修二原电池部分的基础上,通过问题,让学生充分对话,思维充分发散,然后通过精讲点拨进行概括总结。按照“三步五环节”导学案编写。

2.“三步五环节”课堂教学过程实施。

本课堂教学实施,按照“三步五环节”教学模式的“自学-对话-评价”的三步推进,师生共同制定学习目标、学习方法和策略。学生按照导学案的要求,在预设的时间内自主学习解决基本问题,通过思考产生疑问带着问题进入合作探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共同体”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在对话中激发了课堂智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摘录部分课堂教学智慧和大家共飨。

2.1.“梦之队”共同体的课堂智慧:一张膜可能带来的能源革命。

“对话环节”是我们“放纵思维”的自由讨论阶段。老师设计的对原电池原理理解的几个递进式问题又激发了我们的智慧,我们“梦之队”共同体在原电池自放电方面进行了探究,作为这堂课的一个随笔与思考。

11原电池的自放电现象实在是让人头痛不已。在资源飞速减少的今天,人类必须要珍惜每一份能利用的资源。下面以“铜锌原电池”为例,介绍一个大胆的设想。

在锌铜原电池反应时,一个最大的'问题时锌上有铜析出,铜片质量增加,这样一来就降低了反应的效率,浪费了部分资源。这时有一个很好的办法,将实验装置改装成图1的模式。课本上给出了解决办法就是在两电解质溶液中架起一座盐桥(即在图1中架一座盐桥),这样一来就形成闭合回路,也就构成了原电池。这个方法虽然是个好方法,但盐桥在实验操作中体积大,不便于操作。同时盐桥使用后需放在某液体中浸泡才可以保证下次试验。

一个遐想油然而生,既然这样形不成闭合回路,我们可以不使两种溶液隔离。可一旦两种溶液混合后,溶液中依然会有铜离子。其实我们不妨换个思路。既然一切都因铜离子而起,那为何不把铜离子隔离,其他阴离子自由通行呢?鉴于此,以下这种实验装置出现了。

也许有人会问这样不还是将溶液混合了吗?其实不然,图中的3就是这个装置中最具特色的。这是一个类似于离子交换膜的物质。它会将溶液中的铜离子拦下,不会使其与锌离子混合,其他离子可以自由通过。这样一来,既解决了自放电的问题,又可以形成闭合回路,可谓是一举两得。

发明出了这种膜,那么会很大程度上的抑制电池的自放电现象,减少能源浪费。一张小小的交换膜可能带来能源的革命,只要我们肯动脑筋,智慧的火花就会放电,那就让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一起“脑洞大开”,发挥我们的才能吧!

2.2.“巅峰”共同体的课堂智慧:一根导线的秘密。

今天,我们研究的是原电池原理,老师设计的几个递进式问题激发了我们的对原电池原理的思考,我们“巅峰”共同体在盐桥的导电原理方面方面进行了大胆猜测,并经过试验验证是正确的,期望能得到理论支持。“梦之队”的想法很好,但是离实际还差一步。

观点1:铜导线在装置中起一个媒介的作用。我们都知道铜导线可以导电。而电流是由负电荷定向移动产生的。很显然,这一种观点是成立的。

观点2:铜导线接入后,实际上又构成了新的原电池。未接入铜导线前,两个烧杯中的锌极、铜极分别为原电池的负极和正极,而接入导线后,锌极和铜导线构成原电池的电极,铜极和硫酸铜溶液成为了导电的介质,所以会有电流产生。于是我们又做了另一个实验来进行验证:

猛然一看,会认为有两个原电池,但实际上多个“池子”串联时,一般只有一个原电池。在老师的帮助下,我们弄清了反应原理:铜和铁片构成了原电池的正极和负极,铜和硫酸铜溶液为导电介质。可问题来了,锌和铁可以构成原电池!铜和铁也可以!到底哪一个是反应的本质?当时老师提醒了一下:金属活动性相差越远,产生的电势差越高。即使锌铁反应了,产生的电势远没有铜铁产生的高,所以最终还是铜铁为正极和负极,可见观点2成立。

综上所述,铜导线可以认为是做一个介质,保证电子移动;也可以作为反应的电极,重新构成原电池。

只是一根小小的导线就让我们学习了这么多。生活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学习同样如此。只要我们认真的对待课堂中的每一个问题,我们都会知道老师备课的目的所在。只要我们认真的对待学习中的每一个细节,我们早晚会登上成功的彼岸。还等什么,心动不如行动,开动脑筋,去发现属于自己的明天吧!

3.“三步五环节”课堂教学反思

一节普通的“三步五环节”的化学课堂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闸门,课堂上“师生”,“生生”的课堂交流启迪了智慧,点燃了学生的学习的热情。把课堂变成了学生的课堂,变成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不仅是高效的课堂,也是启迪智慧的课堂。

三步五环节课堂的确给学生带来自主学习和探究的热情,共同体内的体员更加和谐,交流更加自由,提高了思维的广度和深度。这样的一个平台同时也给我们老师带来了教育教学的变革,教师后台工作要求更高了,备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堂上不仅仅是怎么教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学法问题,课堂驾驭的要求提高了,同时育人方式更加灵活了,学生成长和进步的同时,教师也得到了进步,专业得到了更好的发展,真正的达到了教学相长,师生共同成长。

“三步五环节”课堂教学策略改变了学生的学习习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精心设计的“自学环节”可以帮助学业生有效地自主学习,唤醒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逐步养成其自主学习习惯。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与合作交流的状态。教师、学生、教材三者关系的变化从教师带着教材走近学生,到教师带着学生走近教材,开始转变成学生带着问题和教材走向教师。

“三步五环节”教学策略是来源于教学实践又应用于实际教学的,所以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它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减轻了教师的课上负担,让课堂成为了学生的乐土。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们理应本着“务实、创新”的科学态度,弘扬“认真精神”,保持理论联系实际,且思且行,且行且思。

原电池教学反思总结篇七

本节内容为高中化学新课程(人教版)选修4的第四章电化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该内容学生在必修2已有一定的了解,本节是该内容的加深,主要是增加了一个盐桥内容。掌握本节知识,对指导学生了解生活中电池使用原理、金属腐蚀和防护,研究探索发明新电池有重要意义。

已有基础:对原电池原理有初步认识;具有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局限认识:氧化剂和还原剂只有接触才可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发展方向:通过实验活动对原电池原理形成完整认识,提高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

知识与技能:深入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对原电池的形成条件有更完整的认识。学会书写电极反应式和电池总反应。能根据反应设计简单的原电池。过程与方法:通过pb—cuso4电池的设计活动,感悟科学探究的思路和方法,进一步体会控制变量在科学探究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设计原电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利用所学知识为国家作出贡献,感受原电池原理应用于化学电源开发的关键作用。

教学重点:原电池工作原理和形成条件。

教学难点:氧化还原反应完全分开在两极(两池)发生及盐桥的作用。

以“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实验探究,自主分析设计”的学习方式学习。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学生不断深入认识原电池原理和形成条件,最终实现知识和能力上的跨越。

(1)情境导课:让学生举一些手机、电子表等新型电池例子。联系生活,吸引学生注意力,唤起学生学习欲望。

(2)回顾原电池:复习基本概念,温故而知新。

学生回忆原电池的有关内容,调动学生思考,回忆概念为后期探究作准备。板书(便于学生直观记忆、理解掌握)。

1.概念

2.电极名称

3.构成条件

4.原电池工作原理(课件展示微观过程)

(3)设计原电池:(板书)

活动一、依pb+cuso4=pbs04+cu反应,自主设计原电池。纸上谈兵重温原电池原理。

活动二、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此原电池反应。实践出真知,培养学生实验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三、成果展示:学生写出有关电极反应方程式,进行练习。

活动四、学生总结单池原电池的设计思路,形成整体思维模式。

活动五、学生评价原电池:电流不稳,引出新发明。

(4)改良原电池:(板书)启发分析电流不稳定的原因,引导双池原电池的设计思路,学习课本知识,按实验小组发放盐桥,重新实验。探讨盐桥的作用。能力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5)盐桥的作用:(板书)教师启发引导学生理解掌握。

1.补充电荷。

2.使装置形成闭合回路。

3.提高了能量转化率。

(6)结尾的设计:学生谈谈学习本节的感受,情感表达及分享。

总体设计思想: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亲手实验,观察现象,提出疑问,自主解答,自主设计,合作评价。在自主提问的过程中推动课的进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问题意识,学会实验,学会提问、学会探究、学会设计、学会合作、学会评价。

原电池教学反思总结篇八

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归纳综合,提出假设,通过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形成原电池的概念。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在本节课中存在的难点和不好处理的情况如下:

(1)原电池反应是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但由于长期受还原剂直接把电子转移给氧化剂的思维定势干扰,造成学生较难理解为什么氧化剂不直接从负极获得电子,而间接地从正极获得。

(2)由于锌片不纯,实验中易造成(两极)均出现较多的气泡,可能使学生得到错误的结论。上课时采用了实验探索法,计算机辅助教学等。让学生亲自做实验得出原电池的概念,再给学生设计三个小实验,让学生边讨论边实验从而得出形成原电池的条件,最后结合导学学案的练习进行巩固。

本节课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自己做实验,自己总结得到结论,体现出新课程改革的主题。整堂课学生思维活跃,反映积极,课堂气氛活跃。并且学生对实验中产生的不同现象有所争论。但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如锌―碳棒与稀盐酸构成的原电池,电流表指针偏转不明显。对学生的理解有点影响。

由教学过程来看,重在探究、实践。在实验探究中,不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获得知识,更能启迪学生思维、培养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一个新的局面。很好实现化学教学的情感目标。

原电池教学反思总结篇九

新课程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使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有效教学是一重要途径。然而研究有效教学不能只是从一个方面出发,这样视角不免狭窄,我想如果从其反面先来研究无效教学,会对有效教学的研究更有帮助。本文主要是在新课程的背景下,从教学目标设置和教学方法的使用两方面,反思高中化学无效性教学,从而摒弃无效的环节,“净化”我们的课堂,让课堂变得实在而有效。

新课程理念,高中化学,无效性教学

有效教学是当前课程改革的热点话题和迫切要求。它要求教师拥有有效的教学理念,掌握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追求“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发展已成为当前课改的热点话题。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存在不少的无效教学行为。所谓无效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脱钩,从而导致效率极低甚至是零的教学。因此,冷静反思化学课堂教学现状,追问造成课堂教学无效性的原因是十分必要的,同时总结这些无效教学行为,并有针对性的进行解决,进而做到从无效到有效。以下本人将从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两方面作探讨。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有效的教学必须首先具备有效的教学目标,而有效的教学目标的设计应该根据课标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准确把握知识深广度,避免随意扩展内容,即“到位但不越位”,避免造成无效教学。

在新课程改革中,化学教师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有明确的课程意识,要站在整个中学化学课程系统的高度去审视必修课程模块。如果教师不能很好地把握新课程标准,特别是对于现行教材解读不准,容易将教学目标定位过高,造成化学教学的无效。特别是在必修模块的教学目标设计中出现定位过高的现象屡见不鲜。在必修化学课程中的概念及理论知识同以往相比,较大的变化在于知识的深、广度不同。由于高中化学课程由必修和选修两部分构成,大部分课程内容必然设计为螺旋式上升的两个阶段。同样,必修课程中物质性质知识的要求水平与传统的课程相比都有了较大的变化,化学教师在设计教学目的时,要准确把握知识深、广度,避免随意扩展内容,刻意拔高教学目标,造成“淡化双基教学”的无效现象。同时切忌套用旧观念、旧习惯、旧模式进行“一步到位”式教学。否则教学过程中将会不经意间给学生施加了太多的紧张和压力,同时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也没能得到有效的深化。

有人以为,从教参上抄下的教学目标就是自己的教学目标了,那只能算是通用目标。最重要的目标是你针对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研究以及对学生原有水平的了解定下的目标。20xx年陕西省将开始实行新课程下的首届高考,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参考《20xx年全国理科综合考试说明》,尤其是课改地区的“理科综合考试说明”,以《陕西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学要求》作为教学目标设置的重要依据。研究《教学要求》,特别是研究《考试说明》成为时下高中化学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通过对《考试说明》的分析与研究,可以准确把握新课的教学目标和高三化学教学的复习目标,并以此提高新课教学和高三化学复习教学的有效性。反之,脱离《教学要求》及《考试说明》,盲目设置教学目标,将降低化学教学的有效性。在对比《考试说明》和教材内容时,我们发现教材中有不少是《考试说明》中不要求的,如果我们老师仍然按照自己的一套方案来教学的话,这不仅浪费了学生的学习时间,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而且造成了“零教学”。因此,高三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要求》及《考试说明》中不要求的内容,应大胆的舍弃,以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使我们的教学更有效。

高中新课程已经在全国各地启动好多年了。在这期间广大化学教师积极更新教育观念,同时参与到各种观摩课、研讨课、公开课等带有示范性的课堂中。在具体的化学教学中,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教学方法,不同的教学内容也有不同的教学手段,方法和手段太多,各有各的有效性。但也发现很大一部分教师为了追求课堂的完整性和所谓的“完美”,滥用教学方法,致使化学课堂教学事倍功半,产生了化学课堂教学低效化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因此,在化学教学过程中,通过实验探究,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可以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获取知识、锻炼能力。“实验探究”成了在新课程背景下化学教学中最流行的教学方法之一。但形式的“新颖”真能带给学生新的收益?由于学生的学习基础、认知水平以及实践能力是千差万别,因此教师只有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化学知识和已经掌握的实验操作技能,因材施教,才能设计出适合学生的探究活动。但是在化学实验探究中,如果只是盲目的进行“实验探究”,而忽视学生的学习基础、实验操作能力和探究能力,“实验探究”容易造成“模仿式”的实验操作。虽然整个课堂热热闹闹的,但学生根本都没弄清楚自己做的实验目的,以及实验探究所依据的化学反应原理。这样整个课堂下来,学生的“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不仅没有得以实现,同时打击了学生的探究信心与学习兴趣。另外,教师在使用“实验探究”的教学方法时,还应该考虑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的可行性。

比如,在我校高一化学公开课中,两位老师各开了一堂平行课——高中化学教材必修1《硫和氮的氧化物》中“so的化学性质”。其中一位老师先引导学生根据已有化合价、酸性氧化物知识,预测出so可能有氧化性和还原性、酸性氧化物的通性等化学性质,然后给学生提供制取so气体的实验装置图及适当的仪器和药品,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推测是否正确。该老师的设计意图是非常好的——通过实验探究,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可以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获取知识、锻炼能力。而且该教师也意识到该班学生的基础薄弱,在探究前能给学生一定的引导,降低了探究活动的梯度。可是在整个探究过程却发现,由于so的制取及其性质的探究比较繁琐,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手忙脚乱,而且由于so气体有毒,不一会儿整个班级充满了难闻的刺激性气味,不少学生被吓到了,实验探究无法进行下去。而另外一名老师则采用多媒体及实验演示法,实验现象明显,并且在实验过程中不断引导学生对实验的观察,反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对so的性质的掌握反而更佳。

总之,如果学生基础薄弱,自主学习能力较差,那么探究设计的问题要简单,内容要少,开放程度要小,要降低探究活动的梯度,并在实施过程中给予细致指导。甚至对一些实验应该改“探究”为“演示”,这样反而能使一些学生的学习效率更高,使我们的教学更有效。

主。

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现速度快,图文声并茂,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可以给予学生更多视觉和听觉上的冲击,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由于其确实可以有效地改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益,被越来越多的化学教师所采用。但是,是不是多媒体网络就可以完全替代常规教学成为课堂中心?教学手段现代化了就等于教学效果现代化吗?不少化学教师对多媒体这一课程资源的利用存在着误区。比如在高三复习课上,不少的老师把旧的教学方式——知识点要点、解题过程等毫无变化地设计在课件上,而且没有留足够的时间给学生思考,就将幻灯片一晃而过。这种直接将知识“灌”给学生的做法,既没有发挥多媒体的作用,也没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所以,如果课堂上长时间、大容量、过多过滥地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甚至是课件的展示盖过对学生解题思维的引导,而教师没有时间搜集学生反馈的信息,学生也来不及对知识内容做出深入细致的思考的话,那么,如此喧宾夺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就难于实现。因此,形式新颖的课件设计虽能为课堂教学锦上添花,但教师还应尽量避免舍简求繁,课前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准备课件,课堂上过分强调形式和过分依赖课件,忽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和教学根本目标的达成,从而导致课堂教学的无效性。

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但并不意味着化学课堂教学中“教授——注入”教学模式就再不符合时代潮流,再不适应时代要求了。而今在各种公开课中却可以看到“教授—注入”教学模式正在被化学教师们所淡化。其实新课程并不排斥必要的“讲授——注入”,而是对讲授——注入的要求提高了,教师要在深刻理解教材教学目标、重难点知识、教学生成过程等相关学科基本要求后,深挖教材知识的内涵和外延,选择关键性问题、重点问题,切中要害、一针见血地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讲授注入。

实践教学活动表明,“教授—注入”教学模式不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会是课堂教学模式中其他教学模式不能替代的,传统的往往是最优秀的。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教师也是课堂教学的“最大主角”。特别是使用了新版本的新课程教材后,高中化学实际教学已呈现出新教材的知识点在连贯性、系统性方面很薄弱。尤其是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中,建构知识结构、理清知识脉络、弄明重点和难点,使知识结构化和系统化,“教授—注入”教学是不可替代的。

总之,要实现高中化学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必须认真研究新课程标准,把握好课程的教学要求,根据教材内容,合理使用多种教学手段。学情清楚,目标明确,过程简约,方法适宜,顺学而导,是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保证。课堂教学有无效益,也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完成教学内容或教的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因此,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主动并及时去分析教学中的无效行为,并有针对性的进行改进,真正做到从无效教学到有效教学。

原电池教学反思总结篇十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油脂的组成、结构、在人体中的代谢及其功能。

2、通过引导学生了解油和脂肪的区别;油脂在人体内的功能

3、类比酯类的化学性质,推出油脂在人体中的消化过程

【教学重点】油脂的结构和在人体内的功能。

【教学难点】油脂的组成和结构

【教学方法】探究、归纳。

教学过程:

【引入】前面我们学习过糖类,我们知道糖吃多了,人也会发胖,人体胖了,就意味着什么增多了?此时我们的基础能源——糖类,由于能量的过剩,就有转变为一种更高能量的物质——油脂。油脂是人类主要食物之一,是人体中重要的能源物质。

日常生活,炒菜做饭,油脂是人体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人体内的重要营养物质——油脂。

一、油脂的组成和结构

油脂是和的统称。在室温,植物油脂通常呈,叫做油。动物油脂通常呈,叫做脂肪。

(一)油脂的成分

油(液态,如植物油脂)

油脂属于酯类

脂肪(固态,如动物脂肪)

如:猪油、牛油

(二)结构:(油脂是由多种高级脂肪酸与甘油生成的酯。)

【提问】从结构上油脂属于哪一类的有机物?能否发生水解反应,水解的油脂的结构

【讲解】油脂是与所生成的酯,称为甘油三酯,即油脂属于酯类,与用来做燃料的汽油、柴油不是同一类化合物;汽油、柴油属于烃类化合物。

r1、r2、r3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当r1、r2、r3相同为单甘油酯,r1、r2、r3不同为混甘油酯,天然油脂大多数为混甘油酯。

【思考】天然的油脂的水解产物可以有多少种?

【讲解】油脂分子烃基里所含有的不饱和键越多,其熔点越低。

【设问】豆油、花生油等植物油与猪油、牛油、羊油等动物油哪种的分子中的双键会更多?

产物将是什么?

【讲解】饱和的硬脂酸或软脂酸生成的甘油酯熔点较高,呈固态,即动物油脂通常呈固态;而由不饱和的油酸生成的甘油酯熔点较低,呈液态,即植物油通常呈液态。

注:植物油(双键较多)——熔点低,常温下为液态。

动物油(双键少或者没有)——熔点高,常温下为故态。

【阅读】阅读课本12页的资料卡片二——“油脂的变质——酸败”

【讲解】脂酸败对食品质量影响很大,不仅风味变坏,而且营养价值降低。因为酸败不仅破坏脂肪酸,而且脂溶性维生素等也被破坏。长期食用酸败油脂对人体健康有害,轻者呕吐、腹泻,重者能引起肝脏肿大,造成核黄素(维生素b2)缺乏,引起各种炎症。故为防止油脂的酸败,一般会在油脂中加入抗氧化剂。

二、油脂在人体内的消化和功能

1.油脂的消化过程:

甘油

【练习】指出硬酯酸甘油酯在稀硫酸催化下的水解产物。

2、脂肪在人体内的存在

【阅读】课本11页资料卡片——“人体内的脂肪”

【讲解】油脂存在于人体的众多细胞物质中,承当着人体重要的生理功能,如有利于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保持体温,维持皮肤弹性等。油脂是脂溶性维生素的溶剂,脂溶性维生素a、d、e、k是同油脂一起摄入体内的,油脂可以促进这些维生素的吸收。所以油脂是人体获得脂溶性维生素的主要途径。

3、脂肪酸在人体内的主要功能

(1)重要的供能物质。(油脂在三大营养物质中产生热能最高)

(2)脂肪酸储存在脂肪细胞中,相当于“能量”的储存(人体的'备用油箱)

(3)合成其他物质的原料(合成如磷脂、固醇等的主要原料)

(4)承担多种生理功能

二氧化碳+水+热量

【阅读】阅读课本12页的资料卡片——“哪种脂肪的营养价值高”,了解必须脂肪酸的相关内容。

【小结】油脂是一种饱和或不饱和的高级脂肪酸甘油酯,能被人体通过水解进行消化和吸收,在人体中作为直接和备用的能源物质,同时也是人体中其它重要细胞物质的原料,在人体的生理过程中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对于脂肪人体必须有选择的适当摄取,特别是含有必须脂肪酸的食物。

原电池教学反思总结篇十一

教师要将化学教学中出现的事件利用案例的形式展现出来,同时还要对其进行一定分析与讨论。教师还要将化学教学中的思考与感受进行准确而及时的记录,方便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重新审视。教师还要开展化学课程中的听评课教学活动,利用教师间相互的观察与交流来促进化学教学水平的提升。

1.对教学内容进行反思

化学教师在进行教学前一定要对教学内容与重点、难点进行掌握,在课后教师也一定要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反思,这样才能够有效地避免出现一些失误。

2.对师生间的互动进行反思

化学教学一定要采用对话的形式来进行,这也是教师与学生进行交往活动的重要过程。教师一定要在与学生的互动中进行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能否真正投入其角色当中;教师与学生在进行情感交流的过程中是否和谐,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是否身心愉悦,这些都是教师要反思的内容。教师通过对这些进行反思,积极地鼓励学生进行化学知识的学习。

3.对教学方法的反思

化学教师对其教学方法进行反思是最重要的内容。其中包括课堂的教学氛围能否使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有所提升;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能否对学生起到一定程度的指导作用;如何才能够为学生创设一种舒适的学习环境等。通过对以上这些情况进行反思,才能够使化学的整体教学水平有所提升。

4.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对化学进行反思

学生对化学的学习主要是通过对化学过程的感受来体现的,高中化学教师一定要积极地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实践活动,教师要在对课堂教学进行设计的时候,注重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指导,使学生能够自主地进行对化学知识的思考,同时还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化学实践的过程。在我国新课程标准的改革之下,要求学生一定要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做好对高中化学教学的反思工作,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对化学教学进行改进,从而能够创造出新型的教学模式,进而使我国高中化学教学的整体教学水平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综上所述,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对于教学所进行的反思是所有化学教师一定要做的一项工作,这不但能够对化学这门学科的综合知识体系进行完善,同时还能够使化学的整体教学水平得以提升,从而使学生学习化学的效率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提升,进而能够为我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化学人才。

原电池教学反思总结篇十二

一学期即将结束,对教学中的感想进行反思,是一个不错的方法,回忆一学期的教学情况,有如下几点体会:

一、对新教材的认识和使用情况

新教材与旧教材从内容、版面、插图等相比,均有较大的改变。旧教材注重知识的架构与系统性,但课后习题与高考严重脱节,所以另配省编练习册,做辅助教材使用。新教材在保持旧教材知识的架构上,突出当前科技的发展情况介绍,突出探究式教学过程,突出利用插图使学生形象的接受知识的目的等,尤其是课后习题的编排注重了梯度,基础题、中难题、稍难题及难题,做到了知识与能力并重,做到了与高考内容的接轨。应该说是一本不错的教材。如果教学中完全贯彻新教材的意图,可以推测学生在学完这本教材后,学习能力会有较大程度提高。但教学过程中并不理想,因为课时不足,在完成教材的同时,又要完成省编练习(如不完成,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熟练掌握和考试成绩),加上高二年的会考复习决定了新课必须提前完成,所以在教学中往往只能注重完成教学进度而忽略了教材的编写意图,只可惜一本好的教材不能很好的发挥作用,看来在现行一切为了高考的情况下,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只是一句空话。

二、对学生的了解

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骄傲、娇气并存,以自我为中心,虽然聪明、活泼,但生活上攀比严重,敢花钱,擦黑板也怕把衣服弄脏(不绝对),相当一部分学生怕学习,对学习无兴趣,迟到、旷课时有发生,和部分学生闲谈,发现他们对人生的理解是只要赚到钱,人生就成功。至于如何赚钱、钱的作用、如何回报社会、回报国家等一概不知、不想,更谈不上如何做好建设祖国的合格接班人。每想到此,真感到是教育、教学的悲哀,真为我们国家捏把汗,怕我们的祖国后继无人。

三、对教与学的两点看法

一套好的教材发挥不了好的作用,原因有以下两点:

1、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们在注重提高升学率的同时,淡化了对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淡化了对学生的挫折教育,即使有做这方面的工作,也是拘泥与形式,不能触及学生的灵魂,短期的效应是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没有学习动力,不能主动学习,不能刻苦学习,而长期的结果将是未来的青年自私、冷漠、贪婪、对社会没有责任感。所以我们应该让教育教学回归理性,明确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道理,在教育教学的工作中,使学生在德、智、体各方面得到均衡发展,真正为我们改革开放事业培养出合格的人才。

2、针对我们的学生近几年学习基础较薄弱,学习能力下降的情况,应该及时调整教学目标,不要总把升学率做为学校工作的首要目标,否则拔苗助长适得其反。而应该老老实实抓好学生的双基,严格按教学大纲教学,不要把学生作为学习机器,而应该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习惯和方法,这才是教学的终极目标,我们也才能对得起教师这个称号。

原电池教学反思总结篇十三

乙酸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用品,又是典型的烃的衍生物,从这种衍生物的组成、结构和性质出发,可以让学生知道官能团对有机物性质的重要影响,教学设计中,在学生初中知识的基础上,突出从烃到烃的衍生物的结构变化,强调官能团与性质的关系,在学生的头脑中逐步建立烃基与官能团位置关系等立体结构模型,帮助学生打好进一步学习的方法论基础,同时鼓励学生用学习到的知识解释常见有机物的性质和用途。

课标对本节课内容的基本要求是知道乙酸的组成和主要性质,认识其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同时能判断酯化反应;其发展要求能看懂乙酸的结构模型,引导学生从官能团变化的角度认识酯化反应并认识该反应的本质,同时用结构简式来规范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从课标的要求中,乙酸内容的知识目标层面看要求不高,只要求知道乙酸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过程与方法看,通过实验活动,探究乙酸的主要性质。从新课程教材的体系编排来看,《化学2》只把乙酸作为一种常见重要的有机化合物的性质进行认识,并没有上升到对羧酸这一类物质的认识要求。因此,不必对羧基这一官能团全面的展开作过多的拓展,在教学中要有所适当地为选修模块留有支点,为以后进一步发展提供支撑。

对于本节课教学我觉得有这么几方面需要注意:

第一,新课引入。乙酸内容的教学设计,通过大家熟悉的调味剂食醋创设情境,引导教学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生活经验中醋酸物理性质了解和冰醋酸实物观察,纠正学生对乙酸认知的偏差,形成乙酸物理性质的纵横向联系。

第二,关于乙酸酸性的教学。从初中已经学过的有关酸的知识入手,结合已知的生活小知识推测乙酸的酸性,重点说明乙酸的弱酸性并且让学生设计实验来加以证明,同时将前面学过的乙醇的性质通过比较联系起来。这样一来可以巩固学生对酸的认识,同时也得出乙酸和碳酸的酸性强弱对比,二来让学生参与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乙酸电离方程式的书写,理解乙酸的的酸性是乙酸分子中o—h键的断裂,结合学案“请你设计简单可行实验方案,证明乙酸具有酸性。”的方式,探究乙酸的酸性,锻炼学生的实验探究物质性质能力;以“生活小窍门”食醋为什么能洗涤电热水壶中水垢为问题,进行乙酸酸性知识的应用,加强书本知识与生活现象的联系。

第三,关于乙酸的酯化反应。通过同位素示踪法来探索反应的本质并提醒学生注意,与中和反应不同,酯化反应生成物水中的水是由醇提供氢和羧酸提供羟基的,并要求学生理解化学反应得历程不是根据化学反应式推断的,而要以事实为依据,通过实验验证方式解决乙酸与乙醇反应的教学难点,使学生养成细致观察和质疑的习惯,同时解决实验教学中的相关注意事项,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假设、猜想、分析能力;通过实验验证方式解决乙酸与乙醇反应的教学难点。

在本节的教学中充分利用演示实验、学生设计实验、实物感知、图表数据分析和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等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共同创设一种民主、和谐、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动脑想”“动手做”“动口说”的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深刻体会到,教师要在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发展创新教育,必须树立开放的、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教学教育理念,不断从现代教育心理学、现代教学论和认识论、方法论中汲取营养,从思想上解决三个问题即“为什么教?教什么?如何教?”并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努力,积极探索。让学生来参与课堂教学,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喜欢学,愿意学,主动学。

原电池教学反思总结篇十四

20xx-2015学年第二学期中,我担任高一 班的化学教学。一学期来,我按照教学计划,以及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已经如期、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虽然教学任务重,但经过一学期的努力,也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成绩,得到了班级学生的好评和尊重。现对本学期教学工作作出总结,希望能发扬优点,克服不足,总结经验教训,使今后的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

随着高考制度的改革,越加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新课标苏教版教材的编排也相应作出了很大的改革,比以前更系统,知识拓展较多,但知识点间的联系较差,因此要求在备课时,教师要参考很多相关资料,尽量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方式,认真写好教学纲要,尽量使知识点的教学有条理性,学生较易学和理解,能够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同时,课后及时作出总结,做好归纳,写好教学后记,记录自己的不足和收获,从而对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方式进行改进,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化学是一门实验学科,在实验中观察现象,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探究能力。苏教版新教材在编排上增添了不少实验和有关图画,图文并茂,趣味性强。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验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等要求也更高了。在教学中,我根据本校的实验设备条件,把一些演示实验改为边讲边做的实验或学生实验,或调换一些实验,或适当做一些选做实验。同时鼓励并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做一些家庭小实验,以进一步激励他们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探究精神。还严格要求学生,指导他们逐步达到能正确地进行实验操作,并得出正确的结论,加强学生的实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实验水平。 努力做到充分利用化学学科的特点,组织好化学实验。通过实验来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积极的思考。

三人行必有我师。对于新教材教学,经验不足,在教学中难免会遇到不少问题,比如说在教学的设计、教学方法和方式,教学难度控制、教学重难点等方面。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时,积极与其它老师进行研讨,共同研究教学,取长补短,学习他们的方法,同时,多邀请领导来听课,广泛吸取课改经验,并多听同科组老师的课,学习别人的优点,从而改进自己的教学工作,提高教学水平。

我教的两个班中,大部分同学懂得学习的重要性,能够认真听课,学习劲头也较浓,只是个别学生拖后腿,已经跟不上教学进度了,考试成绩也就差,有些学起来就没信心,更不想去学。针对这种情况,我私下找他们个别谈话并分析他们的作业、试卷了解原因,对于对化学不感兴趣的,我就举一些实际例子跟他们说学习化学的重要性,或聊一些有趣的化学故事,提高他们的兴趣;对于没有努力去学的学生,我先打一棍再给一甜枣(即:提出批评以后再加以鼓励),并为他们定下学习目标,时时督促他们,帮助他们;对于由于基础太差,抱着破罐子破摔态度的,或过分自卑,考试怯场等一类的学生,我就帮助他们找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分析原因,鼓励他们不要害怕失败,要给自己信心,并且要在平时多读多练,多问几个为什么等等。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绝大部分的同学都养成了较好的学习习惯,取得了较大的进步!期末复习阶段,针对班型特点,我重基础,重点分类复习,并把以前的错题拿出来重做,营造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最终,大家的考试成绩均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这学期的教学,我感触最深的就是要想教好书,尤其是要上好新课标的课,要不断的充电和学习,尽快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提高优化处理教材的能力、进行资源优化整合的能力以及进行良好课堂教学设计的能力。相信,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更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改进不足之处,争取更大的进步!

原电池教学反思总结篇十五

20xx年高考已落下帷幕,面对学生取得的成绩既有欢喜也带有点滴的遗憾。

1。首次担当高三的化学教学,我通过听市、区的高三研讨会、交流会把握好高考试题的特点和趋势。更新了教育教学理论,开拓了思路,树立以课本,教学大纲、考试说明为高考复习依据,抓住素质培养和能力提高为主线,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化学实验能力,增强综合应用能力,具备了自己认为最好的复习战略战策,以及一定的化学教育理论水~平。

2。回顾高三复习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分章复习;第二阶段:分块复习;第三阶段:综合训练,冲刺高考。目的是:帮助学生对已掌握的零散的化学知识进行归类、整理、加工,使之规律化,网络化;对知识点、考点、热点进行思考、总结、处理,从而使学生掌握的知识更为扎实,更为系统,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知识的运用能力。使学生做到:总复习全面抓,普遍的知识规律化,零碎的知识系统化。

3。认真学习和领会了高考《化学考试说明》,明确化学考试内容和能力要求,特别是力图反映出考生能够初步运用化学视角,去观察生活、生产和社会中的各类有关化学问题及综合应用的能力。其次认真分析了高考理科综合试卷,以明确高考的命题方向和对能力的要求。从而制定总体的复习计划。

4。从对理科综合试卷题型的分析,可以看出所考的知识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即使是综合题也是双基知识进一步融合而已。所以在高三总复习过程中本着紧扣教材和教学大纲及考试说明,对基础知识进行系统化梳理和归纳,引导学生对每一部分知识进行系统化整理,将学科知识通过点、线、面连成系统网络。

5。在复习的最后阶段更要体现出个性化,不同的学生会暴露出不同的问题,这时引导学生对自己所犯的错误作一个再认识,而这一个再认识不能只满足于会作了,而是要知道错在哪里?为什么会犯这样的错误? 这样做,能使学生进一步发掘知识的内涵,少犯甚至不犯类似的错误。

6.注重学生心理状态的调整:在五月学生容易出现松懈,厌战,怎么也紧张不起来,恨不得明天就考试。对学生的这种情绪,我有意在五月中旬给学生安排了一节错题知识竞赛课。我将学生平时常犯的错例搜集起来,展示给学生让他们抢着说出错题的原因,正确的答案,与之 联系的知识点。学生争先恐后解答问题,在一种轻松的环境中改正饿了自己的问题,而且也暂时忘记了高考的焦虑。教学中多鼓励学生,给他们一信心。 我班学生禹忠心我经常鼓励他不要气馁,要有野心,高考理综正确拿到学校第一名,经过努力高考他以三分之差,获得了理综的第二名。而且总分以530夺得了平行班的第一名。

由于初次带高三所以还有很多的不自信,心里也知道一定要抓基础,不做怪题、难题,可有时试卷上有了就有不讲不放心的感觉,结果就有了一节课费劲将一道题,学生还是晕晕乎乎,浪费时间。还好本人醒悟较快,出现一次后马上改正。由于高三的经验不够丰富,对学生答题的巧法,妙法肯定传授不够,有待进一步充实自己。

带着很多的疑惑,很多的新鲜初次进入

高三的我感谢本组葛个宁,杨宝英,李振玲高三前辈的支持、帮助,没有你们有不可能这么顺利的完成高三教学。尤其感谢师傅葛纪宁手把手带我走完高三。忘不了你刚上完自己的课又赶来听我的课,并为我指出教学中不到位的地方,让我在高三的教学中越来越有自信。记得二班学生邱凯的话说:您讲的课越来越好了。让我心里甜甜,告诉自己我没有耽误了孩子们,在他们人生的重要时期我帮助了他们。

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做到:多进修,多看书,多听课,多反思。

原电池教学反思总结篇十六

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已有一年,在走入新课程的这段时间,我们是否对自己以往的教学思想和方法、行为进行了反思?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下,借助于行动研究,不断地对自己的教育实践进行思考,对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回顾,运用教学标准要求不断检验自己,追求的是教学全过程的合理性。教学反思是学生发展、教师专业发展、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对于化学教师而言,进行教学反思有助于教师建立科学的、现代的教学理念,并将自己新的理念自觉转化为教学行动;有助于提高教师自我教育意识,增强自我指导、自我批评的能力;有助于充分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对教学实践的判断、思考和分析能力,从而进一步完善比较系统的教育教学理论;有助于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试图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桥梁,促进教师由经验型教师向学者型教师转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教学反思:

教学方法的改革,首先是教学思想的改革。传统的化学课堂教学只关注知识的接受和技能的训练,现在仍有许多学校强调学生的任务就是要消化、理解教师讲授的内容,把学生当作灌输的对象、外部刺激的接受器,甚至连一些化学实验现象都只是教师的口述,而不给他们亲自动手或观看演示实验的机会。这就导致我国绝大多数学生逐渐养成一种不爱问、不想问“为什么”、也不知道要问“为什么”的麻木习惯。《纲要》中明确提出:“改革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十分注重追求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有机整合,在知识教学的同时,关注过程方法和情感体验。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是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因此在新课程付诸实施中,教师的教学观念必须要新,决不能守旧。

在教学方法上,我们应抛弃原先那种“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粉笔”的怪圈。实验是一个非常好的教学手段,可以提高学生学化学的兴趣,培养动手能力。化学教师应想方设法多做演示实验,改进实验,有条件的话让学生自己多做实验。在现代化学教学中,学生喜爱的教学手段是多媒体cai动画、录像和化学实验,我们可选择教材中的一些典型章节,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录像教学。有很多教师未曾使用过多媒体辅助教学,他们觉得制作课件比较麻烦,在课后花的时间较多,其实有时我们使用多媒体,可以增加教学内容和教学信息,使抽象的化学问题简单化、使静态的理论动态化,从而化难为易。

例如,在讲到原子结构时可以用不同颜色,不同大小的小球分别代表原子核和核外的电子,然后制成动画,模拟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通过闪烁的方式及叠加的手段,展现电子云的特征。在比较取代反应和加成反应这两个概念时,动画模拟甲烷和氯气如何断键,氯原子与碳原子形成新键;乙烯中碳碳双键断裂,两个氯原子分别接到两个碳原子上,通过动画形象直观地展示了两个不同的反应机理。特别是有机化学部分,有机化学反应多,内容琐碎,每次讲新课之前利用多媒体回顾上次所讲内容,温故而知新。借助于录像教学,既保证学生的安全,又保护环境,还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苯与液溴在铁粉作催化剂的条件下发生取代反应,由于液溴取用过程中会有溴蒸汽挥发出来,可采用录像技术进行演示,同时对操作注意点进行局部放大,加上旁白介绍,使学生不仅能理解“为什么这样操作”,更能体验正确的操作,而且避免了液溴毒性的侵害。

1.化学实验的反思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教学未必要按部就班,例如在做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时,笔者见有教师作如下改进,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相同体积的浓hcl和稀hcl,同时放进大小相同的zn粒,迅速塞好带玻璃管的橡皮塞(玻璃管上端系一塑料袋,袋内不留空气),2分钟后,盛有浓hcl的试管上的塑料袋可膨胀70~80ml,而盛稀hcl的试管上的塑料袋却膨胀不到10ml,经过改进,实验可见度大,对比性强,定量性好,需要说明的问题简单明了。关于“碳酸钠的性质与应用”一课中,碳酸钠和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使气球变大,这个实验因为气体的压强太小或因为气密性不好,因而很难看到明显的现象,也可进行如下改进,在两个量筒中加入等体积、等物质的量的盐酸,再滴入几滴洗涤剂,用等物质量的nahco3、na2co3加入量筒中,产生的co2使洗涤剂产生大量的泡沫,可以通过泡沫上升的快慢和高度来判断反应速率的快慢和产生co2的量的多少。改进实验,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创设探究情景,激发学生探究情趣。

2.作业布置的反思

当地学校大都以江苏教育版为新课程版本。预习作业有课本中的“活动与探究”、“问题解决”、“交流与讨论”;复习巩固作业有课本中的“练习与实践”,一专题下来可以做“本专题作业”,这些书本习题作为教材的一部分是我们学习的精华,要充分重视,教师还要详细讲解。有些学校精心选编试题,控制难度,提高练习的效率和准确性,课堂上使用的学案相当好,包括学习目标、已有知识、问题探究、课外习题等小模块。当然最配套的是教师自己精心设计的习题或试卷,题量不要太多,题目要精选,紧扣教材,切合学生实际,兼顾学生差距。

3.公开课的反思

经过教师的精心安排,公开课很“成功”,一节课表面上看来条理清楚、精彩圆满,师生配合默契、问答巧妙,学生似乎个个聪明机智,根本不需教师的启发诱导。公开课应该求真务实,多一点本色,少一些粉饰。化学公开课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正确把握学科特点,遵循教学规律,选择合适教法,才能实现优质高效的目标,扎扎实实地推进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

教学反思要求教师保持敏感而好奇的心灵,要求教师经常地、反复地进行反思,要求教师选择多种教研方法进行反思。教学反思的基本方法,笔者试做些初步探讨:

1.教学后记反思法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建议每一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随笔和记录,这些记录是思考及创造的源泉,是无价之宝,是教学科研的丰富材料及实践基础。教师应依据教师职责和新课改的要求,坚持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回顾与思考、反省与检点,并通过文字形式把它记录下来。对每堂课的整个过程回忆再现,思所得,发扬长处,发挥优势;思所失,汲取教训,弥补不足;思所疑,加深研究,解惑释疑;思所难,突破难点,化难为易;思创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一般思考容易淡忘,而能把实践经验积累下来,加深自己对教学典型事例的思考记忆,持之以恒,必能把经验“点”连成“线”,最后铺成“面”,形成自己的教学“体系”,这是教师专业化成长过程中的宝贵“财富”。

2.观摩公开课

通过观摩别人的公开课,分析别人成功和失败的原因来反观自己的教学行为,是教学反思的一条重要途径。教师可以通过听名教师或专家讲课,观看优质课例,对照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比较,找出自己与别人的差距,制定自己新的发展点。特别是同事之间互相听课、不含有考核或权威指导成分,自由度较大,通过听课者对课堂中的教师和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写下详细、具体的听课记录,在课后与授课教师及时进行交流和分析,推动教学策略的改进,这在无形中会促进化学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提升。

3.借鉴他人意见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师应该通过与同事、同行交流,对教学设计的依据、基本教学过程、富有创意的素材或问题等进行交流,找出理念上的差距,解析手段、方法上的差异,从而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4.案例研究法

“所谓案例,其实就是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发生的典型事析,是围绕事件而展开的故事,是对事件的描述”。案例研究就是把教学过程中发生的这样或那样的事件用案例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对此进行分析、探讨。在《金属钠的性质和应用》课堂教学中,笔者一开始做了“滴水生火”实验,这时学生十分惊奇,议论纷纷,水可以用来灭火,怎么生火?然后引入“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来学习的金属钠”,学生很想知道钠是怎样的一种物质。接下来通过学生分组实验,使学生掌握了钠与氧气、水、盐溶液的反应。再通过投影进行问题讨论:为什么钠保存在煤油中?钠在自然界中以什么形式存在?实验时为什么钠不能用手直接拿?“滴水生火”的原因是什么?如果钠燃烧起来,能用水扑灭吗?多余的钠能否放回原试剂瓶?通过思考和讨论,不但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能激发学生进行思考,最后以学案上的习题巩固和拓展。

叶澜教授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新课改的路程还很漫长,唯有经过实践、积累、反思、总结,我们才能在新课改中站稳脚跟,立于不败之地。

原电池教学反思总结篇十七

这周上了一课---《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上完后,感触颇多,现将这节课反思如下: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这一部分,需要学生掌握温度、浓度、压强、催化剂等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而且会从活化分子理论的角度加以理解和解释。在设计这节课时,我认为实验是很好的教学资源,以及相关问题引入,使学生较好地理解了各条件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我觉得成功之处在于:

较好地设计了各个环节的衔接并在教学中顺利实施。如,学习压强对速率的影响时,我引入了在恒温恒容条件下及恒温恒压条件下充入“惰性气体”对反应速率的影响,使学生明确压强改变必须引起反应物浓度改变时才对速率造成影响。2.较好地为后续章节学习打好伏笔。如,在分析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时,我让同学们观察教材22页图2-4后提出问题:对逆反应是否有影响,影响如何,并与学生探讨,得出结论:对逆反应同样降低了活化能,使速率加快,这就为后面将要学习的催化剂不能使化学平衡发生移动打下伏笔。

当然,本节课也存在着不足,就是,练习不够,使学生只是在理论层面上理解了各因素对速率的影响,而不会应用于具体的解题环境中去,这需要在后续课中再选择有针对性的`习题加以巩固。

不理想之处:

1、很多实验不能做,不能通过实验现象得出相应结论;

2、学生的语言表述不够准确,思维的灵敏度还需要加强。

相关范文推荐
  • 10-15 2023年分饼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汇总14篇)
    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让我们一起享受这难得的欢聚时刻。在欢迎词中,可以适当加入一些个人的感谢和期许,增加与听众的亲近感。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一些成功的欢迎词,
  • 10-15 2023年齐桓晋文教学反思(大全8篇)
    以一篇温馨的欢迎词向新同事介绍公司文化,可以使他们更快融入团队。欢迎词是否需要事先进行排练,以赢得更好的演讲效果和口语表达能力?下面是一些精选的欢迎词范文,供大
  • 10-15 最新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教学反思(模板8篇)
    一个全面而详细的提纲可以使我们的文章更具说服力和可读性。提纲的内容应当简明扼要,避免冗长和繁琐的描述,以便更好地把握文章的重点。随着社会的发展,提纲在各个领域的
  • 10-15 2023年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反思 分数的初步认识数学教学反思(优质8篇)
    通过总结,我们可以跳出零散的知识点,构建知识体系,提高学习的系统性。写总结时要注重细节,通过详细的描述和具体的数据,更准确地反映出自己的工作和学习成果。以下总结
  • 10-15 最新我会叠衣服中班教案活动反思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及反思(精选8篇)
    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目标来制定教案。写教案时,可以从一些范文中汲取经验和灵感,以下范文或许能给你一些借鉴和启示。我会叠衣服中班教案活动反思篇一1.
  • 10-15 最新防拐骗安全教育教案大班 大班环境教育教案(优秀13篇)
    四年级教案的评价标准应该明确,能够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教师的教学效果。六年级教案范文中体现了教学理念的充分运用,使学生在兴趣和互动中掌握知识和技能。防拐骗
  • 10-15 最新防火安全教育中班教案(大全8篇)
    教案能够帮助教师有条不紊地开展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果。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一些初二教案范文,供教师们参考和使用。防火安全教育中班教案篇一1、了解引起山林火灾的
  • 10-15 最新建筑装饰工程技术的简历(优质8篇)
    爱国标语是国家民族精神的象征,它反映了人民对国家的热爱和忠诚。爱国标语的编写要注意用词准确、生动,让人们能够明确理解标语所要传达的意义。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
  • 10-15 三年级三国演义读后感(精选8篇)
    公益项目的成功实施离不开专业团队的支持,他们为服务对象提供专业的指导和帮助。公益总结还应该提供有参考意义的经验和教训,为今后的公益项目提供借鉴和启示。这些范文或
  • 10-15 2023年外联部个人总结(精选19篇)
    学期总结的写作过程需要我们细致观察自己的学习情况,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优秀的军训总结范文,相信会对我们的写作提供一定的帮助和指导。外联部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