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工作总结>八年级教案美丽的颜色反思(通用8篇)

八年级教案美丽的颜色反思(通用8篇)

时间:2023-10-16 04:42:43 作者:紫衣梦八年级教案美丽的颜色反思(通用8篇)

初三教案的编写要结合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的要求,确保教学的完整性和连贯性。以下是一些高三教案的实例,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八年级教案美丽的颜色反思篇一

1..巩固幼儿对红、橘黄、绿三种颜色的认识。

2.鼓励幼儿大胆尝试,初步掌握涂刷的方法。

3.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为自己的成功感到快乐。

1..巩固幼儿对红、橘黄、绿三种颜色的认识。

2.鼓励幼儿大胆尝试,初步掌握涂刷的方法。

1.主色是红、橘黄、绿三色的玩具若干。

2.油画棒卡片纸若干,纸上用白色油画棒画有各种玩具的图案。

3.红、橘黄、绿色颜料,刷子、抹布若干。

(1)今天,老师带来了许多的漂亮玩具,让我们一起玩吧

(2)在玩的时候看一看你玩的是什么玩具?这个玩具是什么颜色的?

2.出示绿色的天线宝宝

(1)快看,谁来了?它的衣服是什么颜色的?

(2)看看自己手中的玩具,有没有和它一样颜色的?

(3)谁拿的是红色(橘黄色)的玩具?

3.扩展幼儿思维,鼓励幼儿大胆发言,还有那些东西是绿色(红色)的?

1.展示相片的“底片”(油画棒纸)引起幼儿的兴趣,教师用形象的语言示范“洗照片”:“小刷子,喝点水,放在纸上轻轻刷”用刷子蘸上颜料轻轻的在纸上来回的刷,全部刷满颜料后相片洗好了。

(1)下面我们也来试一试洗照片。

(2)可以选一种你最喜欢的颜色洗相片。

2.辅导幼儿“洗相片”教师鼓励幼儿大胆尝试,指导幼儿初步掌握涂刷的方法。

八年级教案美丽的颜色反思篇二

1、落实重点字词形音义。

2、理解文章引用居里夫人自己话的作用。

3、理解居里夫人科学探索的艰辛及其坚守与乐观。

1、理解文章引用居里夫人自己话的作用。

2、理解居里夫人科学探索的艰辛及其坚守与乐观。

自学

1、给加点字注音。(完成后齐读两遍)

炽热沥青铀矿窒息猝至吹嘘踱步镭钋

1、课文题目是《美丽的颜色》,“美丽的颜色”在课文中一共出现了几次?找出来。

第一次:17~18自然段;

第二次:20自然段;

第三次:21自然段;

自展请学生齐读这一部分(17~25)。

请学生分角色读17、18自然段对话,体会情感(期待)。

请学生读第二处,体会情感(确信)。

一起读第三处,提示重读的词语,读出感叹号的语气(惊喜)。

2、小结:对于美丽的颜色,居里夫人的情感,经历了几个阶段?

(生:三个,温馨的期待————神秘的确信————意外的惊喜),经历这三个阶段,居里夫人的“宝宝”镭终于诞生了,它有着美丽的颜色。

但是,美丽的颜色仅仅指“镭”的颜色吗?我们再来看看,文章的前部分写了什么,请一位同学来概括。

生:居里夫人探索镭的艰苦而且微妙的过程。(此处,要根据学生回答情况,加以引导,提醒他们注意第一自然段,需要让孩子知道叙事性文章的概括,不仅需要把握关键事件,还需要把握能体现中心的关键词语。)

(一)体会艰苦

1、那么,这个艰苦体现在哪里呢?请同学读课文,进行圈点勾画。

例如:

(1)“那个炉子即使把它烧到炽热的程度,也令人完全失望,走到差不多可以碰着它的地方,才能感受到一点儿暖气,可是离开一步,立刻就回到寒带去了。”(修饰语、关联词)

(2)“她独自一个人就是一家工厂。”(单句成段,强调)

(3)“玛丽从前很天真地预料沥青铀矿的残渣里含有百分之一的镭,那个估计现在到哪里去了?”(数字、反问)

(4)“我们没有钱,没有实验室,而且几乎没有人帮助我们做这件既重要而又困难的工作做好。这像是要由无中创出有来。”

(5)“玛丽在院子里穿着满是尘污和酸渍的旧工作服,头发被风吹得飘起来,周围的烟刺激着眼睛和咽喉。”

(二)体会快乐

1、但这样艰苦的日子,在居里夫人看来,却是怎样的?

(生:美好而且快乐的。)

(师:板书乐,你从哪里看出了美好和快乐?)

如,感谢这种意料的发现,……像是在梦里过日子一样。

(你能理解为什么居里夫人的快乐是“微妙”的了吗?)

自评

1、大家有没有发现,在这个部分里,写传记的人好像有点偷懒,文章中大段大段地“抄袭”了居里夫人的生前笔记中的话,这些段落可否删去?(生:不能,真实性,母亲的话更真实,也和作者的话相互印证。13、14段。)

2、“玛丽写到的话”文章的后半部分又不见了,为什么?(生:把19自然段的他们改成我们:缺少对话细节,没有生动性。)

八年级教案美丽的颜色反思篇三

1、学习文学传记的写法,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2、品味课文语言,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学习居里夫妇的高贵品格,从中得到有益启示。

学习居里夫妇对科学执着追求的精神。

品味文章中的重点语句。

1课时

一、导入新课

居里夫人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在世界科学史上,熠熠闪光。她的一生伟大而美丽,正如她发现的镭一样,放射出略带蓝色的荧光。这光芒照射了百年,并且越来越光彩夺目。今天,我们就走进居里夫人的世界,感受她那伟大的灵魂。

二、作者简介

艾芙·居里(1904-2007),是著名的女科学家居里夫人的次女,优秀的音乐教育家和人物传记作家,1904年出生在巴黎。艾芙·居里自幼在充满浓郁的学术气氛的家庭中长大,母亲居里给予她巨大的影响。在巴黎赛维尼埃中学毕业后,潜心攻读音乐,1937年在母亲居里夫人去世3周年之际,她发表了《居里夫人传》一书,在法国国内引起了很大反响。

背景

玛丽·斯可罗多夫斯卡·居里(1867-1934),通常称为玛丽·居里或居里夫人,波兰裔法国籍女物理学家、化学家。玛丽·居里的成就包括开创了放射性理论,发明了分离放射性同位素的技术,以及发现两种新元素钋和镭。在她的指导下,人们第一次将放射同位素用于治疗癌症。

三、检查预习

生字和新词读音和默写都要正确。

微妙 燥热 沥青 骤雨 窒息 吹嘘 荧光 筋疲力尽 和颜悦色

四、整体感知课文

(一)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要读出声音。朗读时请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1、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2、居里夫人是在什么条件下提炼镭的?

(文章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第1自然段,总写玛丽·居里“又要在一个残破的小屋里,尝到新的极大的快乐”;第二部分为第2-14自然段,写玛丽·居里在上木屋里提炼镭那种“艰苦而且微妙”的快乐;第三部分为15-25自然段,写玛丽·居里和丈夫终于提炼出镭时的愉快与幸福情景。)

(二)请学生看书上插图。居里夫妇。

五、精读课文

(一)请第一、二组同学读课文第一自然段。看这一段有什么作用?

领起全文,增加文章的吸引力,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二)请第三组同学读课文第2、3、4自然段;第四组同学读第5、6、7自然段;第五组同学读第9、10、11自然段;第六组同学读第12、13、14自然段。

1、如何理解在此恶劣环境下的“最美好”“最快乐”的几年?

这几年里,尽管环境恶劣,工作量大,但正是因为居里夫人“把精力完全用在工作上”,为人类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所以说是“最美好”“最快乐”的几年。

从这里可以看出:居里夫人工作强度大,工作条件简陋,工作环境不好,但是居里夫人还是坚持工作。

3、“但是镭要保持它的神秘性,丝毫不希望人类认识它。”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拟人法。将镭人格化,形象地体现了镭的提炼非常艰难。使语言生动、活泼。

4、“他们在这个木板屋里过着'反自然'的生活。”如何理解“反自然”?

“反自然”是指工作强度大、时间长,工作环境差,超出人的身体极限。表现出作者欣赏父母两人工作的密切配合和感情的和谐,对父母在科学实验期间的协调的共同生活发出了由衷的赞美。

请同学们再次看书上的插图。

品析“他们走进他们的领域,走进他们的梦境。”这句话。

”领域“,在这里指他们的学术范围,后面的”梦境“又将其形象化,将其比喻为美妙的境界,这就将居里夫妇热爱科学的情怀又一次显现了出来。这句话表现了居里夫妇早已把艰苦的提炼镭的过程当成一种美好的追求,一种美丽的梦境,衬托出他们乐观、坚定、执着的品质。

(四)文章中多次引用居里夫人自己的话,有什么作用?

一方面增强文章记事的可信性、真实性,另一方面更直接地表现居里夫人的内心世界,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五)请同学们快速读一遍课文,体会文章生动细致的描写。找2个同学在全班交流。

文章对残破的棚屋的描写:从不同季节、不同天气和简陋的设备等角度进行细致的描写,反映出条件的艰苦,衬托出人物的伟大精神。对人物深入细致的描写: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感觉、神态等角度进行深入细致的描写,从而反映出人物的伟大性格。

六、总结

文章记述了居里夫妇在棚屋中用四年时间提取镭的过程。作者像一个摄影师,充满深情地将一个个镜头展示出来。读者仿佛置身于残破的棚屋,看到居里夫妇忙碌的身影,感受到科学发展的艰辛,也领略到科学家的坚守与乐观。在叙事中,文章多次引用了居里夫人自己的话,补充了历史细节,展示出传主的心理感受,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同时变换了文章的叙述节奏,使行文更加生动。

学过本课以后,同这们要学习居里夫妇刻苦钻研、坚韧执着、以苦为乐的精神。

七、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课外读一读《居里夫人传》,了解这位伟大科学家的品德力量和科学贡献。

八年级教案美丽的颜色反思篇四

内容预览:

19.《美丽的西双版纳》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截取事物状态中最鲜明的片段,用小标题来构建文章。

2、对照手法的运用。

3、感受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体会作者表达了热爱祖国美丽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重点:用小标题来构建文章。

2、难点: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配合。

[教学时数]

二教时

第一教时

一、导入

西双版纳位于中国云南省南端,与老挝、缅甸山水相连,是泰国、越南的近邻,土地面积近2万平方千米,边境线长966千米。她美丽、富饶、神奇,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祖国的西南边疆。

西双版纳是地球北回归线沙漠带上唯一的一块绿洲,是中国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保存最完整、最典型、面积最大的地区,也是当今地球上少有的动植物基因库,被誉为地球的一大自然奇观。

教师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有关西双版纳的风光图片,如:景真八角亭、空中走廊、曼飞龙塔、望天树、竹楼、泼水节等。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说说你心目中的西双版纳是怎样的?(学生交流)

三、学习课文,掌握内容

1、文章开头一段写什么?有何作用?

2、文章五个部分,具体写什么内容?作者是怎样写的?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文章开头一段是全文的引子。概括了全文的内容,点明了题目,起着总领全文的作用。

全文除开头一段文字外,由五个部分组成,每一部分设有小标题。

第一部分:高高望天树

这部分由4段文字组成。第1段简介望天树的价值及其高度。第2段描述热带雨林中的藤状植物。第3段,写作者想拍摄“完整的热带雨林照片“的一段有趣经历。第4段,是用简笔交代傣族的饮食文化。

第二部分:竹楼映蓝天

这部分主要写傣族的人文景观。竹楼是傣族人民所特有的建筑,它具有历史、艺术、科学的价值。这部分由两段文字组成。第1段写竹楼的地理位置、构造及其作用。第2段主要写傣族人的热情好客和傣族的饮食文化。

第三部分:悠悠野象x。

这一部分由3段文字组成。第1段写热带雨林中的野象x是一个吸引人的地方。第2段写大象表演的有趣场面。第3段写大象的最后一个表演动作。

第四部分:妩媚傣寨水

这一部分着重写傣族的民俗风情,属于人文景观。这部分由3段组成。第1段写打谷子,第2段写泼水节,第3段写水中嬉戏。

这一部分主要写傣族人民的生死观、人生观,富有浓浓的佛教意识。共有4段文字。第1段是总写,仿佛浸游在一幅民族风情的画卷里。第2段写民族风情--修行与还俗。第3段写“关门节”和“开门节”,这也是一种崇信佛教的民族风情。第4段写“生与死”,反映了傣族人民的生死观、人生观。

四、小结

西双版纳是我国的风景胜地,神奇秀丽的自然风光和朴质意深的民俗风情,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融合,可写的材料实在太多太多了。但本文作者却截取事物状态中最鲜明的片段,用小标题来构建文章,做到重点突出,以斑窥豹,条理清晰,给人鲜明的印象。五个片段,用五个小标题来表达。每个小标题都由五个字组成,句式整齐、结构匀称。五个小标题从五个方面突出了总标题“美丽的西双版纳”中的“美丽”二字。

五、布置作业

1.抄写字词。

2.找出文中运用对照写法的地方,并分析其作用。

第二教时

一、复习旧课

学生收集西双版纳的有关资料,小组交流。介绍西双版纳神奇秀丽的自然风光和朴质意深的民俗风情。

[示例]

在我国美丽的西双版纳,有一个“望天树”景区。这里有种做香料的望天树,在世界上也被列为保护树种,望天树直插蓝天,高约60多米。傣族人居住在竹楼里。竹楼,顾名思义是以竹木为材料建造的房,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住人,下层饲养牲畜,存放农具杂物。西双版纳还有一个吸引人的地方,就是热带雨林中的野象x,虽野象难得一见,但那大象表演却十分有趣。五月份,傣族收获谷子的季节,我们可以看到一幅精心创作的男女打谷子风情画,还可以看到女人嬉水的妩媚风情画。傣族人笃信佛教,每个男孩都要出家,然后还俗,这使他们成为“除苦积善,受过教化”的人。他们笑对生与死,表现了他们的乐观人生。总之,西双版纳是一个美丽的地方,那里有着神奇秀丽的自然风光和朴质意深的民俗风情,它是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融合的风景名胜区。如果有机会,你可一定要去西双版纳包餐那里的秀色啊!

二、品味语言

1、主人家里的老爷爷蹲在竹楼上抽着自制的雪茄烟,一缕阳光正好照在他布满皱纹的脸上,活像一尊塑像。

2、将竹席铺在割完的地里,田地就成了打谷场。男人先用自制的农具把割下来的谷子粗粗打一遍,身着色彩鲜艳的筒裙的女人们,手中挥舞着木锤再细细地打谷子。青山绿水映衬下,那就是一幅精心创作的风情画。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1、作者采用剪影法,雕塑式地描写了人物的固定姿势和特定姿势的轮廓,集中而突出地显示人物的形象特征和精神风貌,从而使老爷爷的形象在平面上如同雕塑,在静态中呈现动态,给人以鲜明强烈的印象。“活像一尊塑像”这个比喻,表达了作者对傣族老人尊敬和崇拜的感情。

2、作者浓墨重彩地勾勒了傣族人民打谷的风情画。打谷场由竹席铺成。男人“粗粗打一遍”与女人“细细地打谷子”,形成鲜明的对照。一粗一细,先粗后细,分工合作,相辅相成。女人们身着“色彩鲜艳”的筒裙,“手中挥舞着木锤”,在“青山绿水映衬下”,“那就是一幅精心创作的风情画”。这个比喻贴切而生动,颇有诗情画意。这幅风情画有动有静,有声有色,妩媚动人。字里行间透露着作者对这幅风情画十分喜爱和赞赏的感情。

总之,本文语言形象生动,富有感情色彩,真正做到景美、人美、语言美。

三、学习对照手法

思考:找出文中运用对照手法的地方?并分析。

明确:

“悠悠野象x”中野象的恐怖和大象表现的乐趣形成鲜明对照。

“妩媚傣寨水”中男人粗粗打谷子和女人细细打谷子的对照;

“打谷子”的风情画与“水中戏嬉”的风情画的对照;

最后一段中“生”与“死”的对照。

本文就是运用这种对比的艺术手法,成功地把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表达了出来,突出其“美丽”的特征。

四、小结

本文通过亲身游览美丽的西双版纳,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西双版纳神奇秀丽的自然风光和朴质意深的民俗风情,向我们介绍了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美丽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五、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三。

八年级教案美丽的颜色反思篇五

十九变色龙(八年级下教案苏教版)

十九变色龙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运用人物语言和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特点。

2.理解本文运用对比手法强化讽刺效果的特点。

幻灯、录音材料、小黑板。设计思路

小说是反映生活的文学体裁,《变色龙》的作者通过精彩地对话刻画了奥楚蔑洛夫这一典型形象。本设计通过合作探究奥楚蔑洛夫的六次判案来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及社会意义,以此教育学生认识沙皇专制统治的`本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导人:契诃夫是俄国19世纪作家,以短篇小说著称于世,他的小说多取材于俄国中等阶级的“小人物”,他的作品都是选取日常生活的平凡事件来揭露社会本质的。《变色龙》是其中的佼佼者。(出示幻灯片1。)

(板书课题。)

2.学生释题。

要求:记住作者。

二、自主学习

1.听录音画出生字词。(出示幻灯片2,并放录音。)

2.小说的主人公是不是“变色龙”?为什么以它为题?

3.奥楚蔑洛夫在断案过程中反复无常变化多端,他先后变化了几次?是围绕什么变化的?

4.奥楚蔑洛夫是善变的,但在变的背后,有没有不变的东西?三、合作学习

1.找出文中不理解的语句,小组讨论交流。

2.你从文中了解到了哪些知识?四、反馈交流

(出示幻灯片3。)

1.给加点字注音。(一位同学读其他同学判断正误。)

(见《新课标作业设计》本课的“积累运用”部分。)

2.小说以《变色龙》为题有何意义?

明确:(小说取名《变色龙》,本身就具有讽刺意味,可谓点睛之笔,它十分形象地概括了奥楚蔑洛夫的性格特征。奥楚蔑洛夫就是名副其实的“变色龙”,他擅长随机应变,反复无常,像变色龙很快变换肤色以适应周围环境的颜色一样。)

3.奥楚蔑洛夫共变化了几次?是围绕什么变化的?

明确:(前后共变化了六次。)(边引导学生分析回答,边归纳要点板书。。)

八年级教案美丽的颜色反思篇六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运用人物语言和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特点,十九变色龙(八年级下教案苏教版)。

2.理解本文运用对比手法强化讽刺效果的特点。

幻灯、录音材料、小黑板。设计思路

小说是反映生活的文学体裁,《变色龙》的作者通过精彩地对话刻画了奥楚蔑洛夫这一典型形象。本设计通过合作探究奥楚蔑洛夫的六次判案来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及社会意义,以此教育学生认识沙皇专制统治的本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导人:契诃夫是俄国19世纪作家,以短篇小说著称于世,他的小说多取材于俄国中等阶级的“小人物”,他的作品都是选取日常生活的平凡事件来揭露社会本质的。《变色龙》是其中的佼佼者。(出示幻灯片1。)

(板书课题,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十九变色龙(八年级下教案苏教版)》。)

2.学生释题。

要求:记住作者。

二、自主学习

1.听录音画出生字词。(出示幻灯片2,并放录音。)

2.小说的主人公是不是“变色龙”?为什么以它为题?

3.奥楚蔑洛夫在断案过程中反复无常变化多端,他先后变化了几次?是围绕什么变化的?

4.奥楚蔑洛夫是善变的,但在变的背后,有没有不变的东西?三、合作学习

1.找出文中不理解的语句,小组讨论交流。

2.你从文中了解到了哪些知识?四、反馈交流

(出示幻灯片3。)

1.给加点字注音。(一位同学读其他同学判断正误。)

(见《新课标作业设计》本课的“积累运用”部分。)

2.小说以《变色龙》为题有何意义?

明确:(小说取名《变色龙》,本身就具有讽刺意味,可谓点睛之笔,它十分形象地概括了奥楚蔑洛夫的性格特征。奥楚蔑洛夫就是名副其实的“变色龙”,他擅长随机应变,反复无常,像变色龙很快变换肤色以适应周围环境的颜色一样。)

3.奥楚蔑洛夫共变化了几次?是围绕什么变化的?

明确:(前后共变化了六次。)(边引导学生分析回答,边归纳要点板书。。)

八年级教案美丽的颜色反思篇七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截取事物状态中最鲜明的片段,用小标题来构建文章。

2、感受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体会作者表达了热爱祖国美丽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材分析:

1、重点:学习本文截取事物状态中最鲜明的片段,用小标题来构建文章。

2、难点: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配合。

教学设想: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相结合,教师作一般性的引导。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课文

播放音乐《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展示图片,创设情境,介绍西双版纳。

优美的'旋律引起我们无尽的遐想,美丽的画面能让我们身临其境。西双版纳位于中国云南省南端,她美丽、富饶、神奇,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祖国的西南边疆。今天,让我们共同走进李舵的《美丽的西双版纳》,一起畅游一番。

二、正音正字

傣族雪茄狼狈村寨贿赂祈求

三、整体感知,感受美

1、组织学生自读课文,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或一句话说说西双版纳给你留下的总体印象。

2、说说课文写了哪些美丽的景观,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每幅图画的特征。学生思考、发言。

四、再读课文,表现美

1、西双版纳因为其美,成为大家旅游度假的首选。对傣族人民来说,这是很大的机遇,同时也出现了一个问题,导游紧缺,决定到全国海选导游。今天来到我校招募导游,希望同学们积极应聘。

认真阅读,结合文章的所写内容,展开丰富的联想,然后以导游身份介绍西双版纳。

2、其他同学评价刚才几位小导游的导游词,说出其中的优缺点。

3、根据以上讲解,我们了解到西双版纳的美景可以分为哪几种景观?它们有什么特点?

自然景观神奇秀丽

人文景观质朴意深

五、品味语言

我们跟随李舵领略到了西双版纳的美,这主要还要归功于他那美丽的语言。现在就让我们来仔细欣赏这些优美的片段。

赏析:“神奇秀丽”概括了西双版纳的景物特征,“心驰神往”写出了人们对西双版纳的神往。“观、涉、登、拍、留”用得十分准确传神,表现旅游观光行程之紧凑,方式之多样,心情之愉悦。“一张张、一串串”又表明拍下的珍贵照片数量之多,收获之大及留下的彩色记忆印象之深。(默看)

从文中任选一个词语、句子或片段进行赏析,品其在文中的意义和作用

(自荐“赏析片段”,同学互评)

六、探究

示例指导:“高高望天树”这个标题有好有不足,好在“高高”二字指出了望天树的特征,更隐含了作者的喜爱、仰慕等感情,不足在这部分内容似乎只有第一段写了望天树,第二、三、四段都与望天树无关,不足以概括这部分内容。

学生选择一个小标题自己先思考,再四人小组简单讨论交流一下,推荐代表发言,教师巡视指导。

七、总结

《美丽的西双版纳》一文真正做到景美、人美、语言美的完美结合,整个一节课我们共同穿梭于美丽的热带雨林,感受着独特的民俗风情,大家都陶醉在美丽的氛围之中,在老师的眼中同学们个个都显得很美。

如果大家都拥有发现美的眼睛,鉴赏美的心灵,创造美的言行,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八、布置作业:

同学们,相信你们也去过许多美丽的景点,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请你选择一处,也用生动的语言向大家展示它的美丽。(字数不少于300)

板书设计

八年级教案美丽的颜色反思篇八

1、掌握故事大概内容,能够跟随故事情节发挥想象。

2、启发幼儿寻找大自然的色彩美,并寻找周围美丽的景象。

3、加深对红、黄、蓝、绿四种颜色的认识

1、手偶

2、白描画(幼儿每人一张)

3、油画棒

4、挂图

1、教师出示手偶,引起幼儿兴趣。

老师拿出手偶向幼儿介绍“小朋友们好,我们是妞妞和牛牛,今天我们给大家带来一个故事,故事的名字叫《认识颜色》。”

2、幼儿一边听故事一边观看图片。

提出问题:

(1)牛牛和妞妞都认识了哪些颜色?

(2)他们在什么地方找到这些颜色的?

(3)小朋友们都喜欢这些颜色吗?还喜欢哪些颜色?在哪里可以找到你最喜欢的颜色?

3、到户外寻找美丽的颜色

老师:小朋友们我们到外面去感受大自然的色彩美,我们到草地上寻找颜色,比一比看谁找到的色彩最多,看谁找的最快。

4、幼儿说一说在什么地方找到了哪些颜色。

学习语句:我在**地方找到了**颜色

5、涂色

幼儿每人一张白描画,请幼儿看一看都画了什么,让幼儿涂色。

6、作品欣赏和介绍

幼儿向小伙伴说一说自己是如何创作自己作品的。

7、活动结束

相关范文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