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工作总结>优秀中国社会思想史读后感范文(20篇)

优秀中国社会思想史读后感范文(20篇)

时间:2023-10-21 02:46:29 作者:梦幻泡优秀中国社会思想史读后感范文(20篇)

写一篇总结范文可以让我们对过去的经历和成果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整理。写总结时要突出自己的思考和反思,对所取得的成绩和不足进行深入思考。特别整理了一些经典总结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启发和感悟。

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读后感

张之洞曾经说过:世运之明晦,人才指盛衰,其表在政,其里在学。是时,国运颓危,列强环伺,传统频遭质疑,西学新知亟亟而入,中华现代学术的转型完成于该混沌时期,于切磋琢磨、交锋碰撞中不断前行。学术与思想的新变,带动了社会各领域的全面转型,为中华复兴奠定了坚实基础。瞿同祖老先生的《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正是怀着这样一种精神,将汉代至清代二千余年的法律作为整体进行剖析,加以讨论与比较,以达到阐释中国法律的基本精神及其主要特征的目的。除此之外,本书还讨论了中国古代法律自汉至清的重大变化,介绍了巫术与宗教,儒家与法家思想,使中国现代学术的成功转型向前迈了一大步。中国经历了一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时期,封建等级制度森严,“亲亲尊尊”、“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等儒家理念深入到法律条文中。正如本书第一章所阐述的有关“家族”的相关法律。中国古代历代法律关于不孝罪的处置几乎都是以加重主义为原则。不分故意过过失,不分违犯的性质如何,也不考虑出发点如何,只要有了伤害长辈的行为,一律以重罪论处。甚至长辈的自杀只要与晚辈有关,晚辈都逃不了同样严重残酷的刑事责任,都属于背礼违法、罪有应得。儒家思想对“孝”的重视与强调,在本章关于亲属的刑罚制度中有了很好的体现。我们不难看出,古代的刑罚制度与儒家思想息息相关,中国古代的人治化,是与封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建社会的等级制度以及统治阶级对自我权力的肯定和扩张是密不可分的。

中国历史上就是一个不平等的社会,这种不平等表现在政治、社会、生活等各方面。本书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妻子地位的`描述。《说文》中写到,“妻与己齐者也”,名义上,夫妻的地位是平等的。但是,古人的传统思想是“男女之别,男尊女卑,故以男为贵”。女子始终受男子的意志和权力支配,自生至死可谓都处于“从”的地位。在夫妻之间伤害对方的刑罚制度中,妻子伤害丈夫受到的处罚比伤害常人所应受的处罚更为严重。甚至强调了:不论是否有理由,妻皆不能行使自卫,即使在情势危急之下也不例外。然而夫过失杀妻例得不问,即使夫故意致妻死亡都有“妻命为轻,祖宗嗣续为重”为理由而俱入可矜。由此,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当今社会仍有“重男轻女”的观念而且并不是一时之间便可磨灭的理念,这种思想不是一时兴起的,而是已经传承了上千年,要使整个中国都改变这种观念,是一场仍将要延续很长时间的持久战。我认为,所谓的“礼”,把人分为三六九等,固化于社会秩序之中。虽然,这种社会结构可以保证社会秩序的稳定,但是也扼杀了社会应有的活力与创造力。这也是中国落后的原因之一。

此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生活方式的差异是至关重要的。可以说,衣履器物无一不异,“见其服而知其贵贱,望其章而知其势”,人们的社会地位从外表上便可一目了然。这种差异包括了:饮食的的限制,衣饰的材料、颜色,房屋的大小、装饰、材料,马匹使用的限制等各方面。甚至还在婚姻方面加以强制规定。婚姻的选择不仅受到父母的限制,也受阶级之间的贫富贵贱的封建思想制约着。士族必须自爱自重,不能与庶族通婚,为了保持家世血统的崇高,避免低门血统混入,阶级之间必须内婚,否则家世变不可永久维护了。在关于阶级内婚的规定,法律不但立有良贱为婚的专条,对于违犯者加以刑事制裁,更重要的是根本否认这种婚姻的法律效力,而予以撤销的处分。这些强制性的规定同样也与儒家关于“贵贱尊卑”的思想挂钩,可以看出中国封建思想的进一步严重化。

罪”的说法。然而,“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观念根深蒂固,士大夫仍然会有关于刑罚的特权,他们总是设法垄断法律。处于当时的社会,绝对的平等主义始终不能彻底实行。因此,我们只能说法律在秦、汉之后有进一步的平等,贵族不再能置身法外,却断不能说秦、汉以后的法律已由不平等进入绝对的平等,不能武断地说贵族和平民处于同等法律地位。

中国古代“视父权法律化为常理,夫为妻纲,妻受到丈夫的统治,阶级间的差异”等这些方面,与当今民主社会以人为本的理念格格不入。阅读本书之后,了解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礼法结合,以及封建社会的强烈阶级性。与我们现在的社会主义社会相比,封建社会的法律特点是强调贵贱不同、良贱不同,在于一个“异”字。而当代法律强调人人平等,在于一个“同”字。两字之差,却代表了两种社会制度的天壤之别。古代法律是统治者意志的体现,是一种荒唐的霸道!

中国古代的不平等,是荒唐到不能再荒唐、霸道到不能再霸道的。社会最基本的单位就是个人,对于古代对个人权利的漠视,当今社会是断然不可接受的。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读后感

读后感。

姓名:

学号:

对于我们很多人,毛主席思想从唱儿歌时就开始接触了,加上中学的思想政治课、历史课、高中时读的中国革命史等等,接触过的时间不能说不短。但学习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概论以后,发现毛泽东思想其实并不过时,当今社会上不乏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的成功例子。例如著名的企业家华为的任正非、海尔的张瑞敏、联想的柳传志、万科的王石、奇瑞的尹同耀、巨人集团的史玉柱等。比较令人惊讶的是一些艺术圈的人士也是学习毛泽东思想的爱好者,比如电影《集结号》中“谷子地”的扮演者“张涵予”等等。抱着学习的心,重新翻阅了当时买的《毛泽东选集》《毛主席语录》,不禁感慨毛泽东思想的确是继孔子等诸子百家时代以来,中国最重要的原创性的思想。手上的《毛主席语录》和孔夫子的《论语》,其共同的特点是思想深刻、文笔流畅、言简意赅、发人深省。于是分享一下自己对毛主席作品里面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的读后感,权做目前大学时代的想法的一个延伸。

等,都在总结革命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用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的方法,观察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对这些重大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思考、探索和论述,初步提出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

毛主席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集中当时党内的正确主张,回答了中国革命提出的许多重大问题,辨明了中国革命的敌人和朋友。毛泽东在文章中开宗明义地指出:“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

毛主席在这篇文章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将中国社会各阶级分为五大部分: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半无产阶级、无产阶级。毛主席在文章中分析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经济地位和政治态度,他指出:“一切勾结帝国主义的军阀、官僚、买办阶级、大地主阶级以及附属于他们的一部分反动知识界,是我们的敌人。工业无产阶级是我们革命的领导力量。一切半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是我们最接近的朋友。那动摇不定的中产阶级,其右翼可能是我们的敌人,其左翼可能是我们的朋友——但我们要时常提防他们,不要让他们扰乱了我们的阵线。”

通过这样的阶级分析,毛主席初步阐明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无产阶级团结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一切半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争取中产阶级的左翼,以打倒帝国主义、军阀、官僚、地主、买办阶级,建立各革命阶级的联合统治,反对在中国建立民族资产阶级的阶级统治的国家,争取非资本主义的前途。

最忠实的同盟军是农民,这为他在日后进行的农民运动做了思想准备。

对于中国革命这是极其重要的,中国政治是长期革命的产物,革命的政治和政治的革命中国革命和革命中国是中国在当代的声音,邓小平说改革开放是二次革命。革命的时代仍在继续,并未结束。

孙中山的声音还在荡漾:革命仍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朱磊。

541107030153。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读后感

读毛泽东的这篇文章,就要分析一下写作背景,毛泽东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首次发表于1925年12月的国民革命军第二军司令部编印的《革命》第四期杂志上。当时为了实施大革命,国共两党已建立起革命统一战线。在这个政治背景下,党内有些同志受右倾机会主义的影响,只注意同国民党合作,忘记了共产党所代表的无产阶级是与国民党所代表的地主、官僚资产阶级存在着根本性的斗争。还有些同志在当时工人运动日趋高涨的形势下,受左倾机会主义影响,只注意了工人运动,忽视了农民运动。这两部分同志都是在革命形势表面大好的情况下麻痹了思想,分辨不清革命的敌人和朋友。毛泽东就是在这种形势下为解决党的真正敌友问题写下了这篇著作。

在文章里毛泽东首先指出了中国过去革命斗争成效甚少的原因——敌友不明,并明确指出为了使革命取得胜利必须分清楚敌友。接着毛泽东同志运用阶级分析方法分别对当时社会上存在的各种阶级,从经济地位、生活状况以及对待革命的态度几个方面一一做了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工业无产阶级是革命的领导力量,农民阶级是我们的朋友,民族资产阶级左翼可能是我们的朋友,右翼是我们的敌人,一切地主、买办、大资产接机等都是我们的敌人。”

在这篇文章里毛泽东通过对社会各阶级按照经济地位逐渐下降、革命性逐渐增强的顺序进行分析,明确地指出了今后革命的对象、方向、领导权及革命所要依靠的力量,旗帜鲜明地驳斥了党内存在的两种错误倾向。革命的对象是“一切勾结帝国主义的军阀、官僚、买办阶级、大地主阶级以及附属于他们的一部分反动知识界”。在对这些反动阶级进行斗争的过程当中,不能犯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无产阶级要牢牢掌握住革命的领导权。同时也不能犯左倾机会主义错误,中国的工人阶级力量还很弱小,工人阶级必须与农民阶级结合起来,建立起巩固的同盟来进行革命,此外还有注意团结其他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这样革命才会有胜利的把握。

不同经济基础的人,生活习惯自然会不同,价值观当然会分化,于是就产生了阶层。选择《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这篇文章,原因有很多,首先我是学会计专业的也属于经济类专业,对于不同人的分析很重要,更加让我肯定的是,毛泽东在文章中所展示出来的犀利的分析方法。我想,这对于我是有帮助的。

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武装自己。我们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等,并不是为了记住些经典语句,而是要学习他们的基本观点以及处理问题的方法。这篇文章中,毛泽东针对当时的革命和党组织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从客观的角度看问题,对社会各阶级进行了深刻地剖析。

虽然阶级和阶级斗争在当今的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趋于消灭,但是全世界除了中国等几个社会主义国家之外,整体上还是以西方资本主义垄断为主的世界,最重要的是,在我们国家依然存在着“藏独”等不法分子,破坏社会主义,破坏国家的安定和团结。

由此可以看出,社会依旧不稳定。所以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时期内还是存在的。因此运用阶级分析法来看待当今国际政治形式和国内各种复杂的政治现象仍然是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的一把利器。

当然,在这篇文章中,我的收获还是很大的。我相信,从文中学到的东西对我的专业学习和业余兴趣的学习以及以后的生活中都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读后感

1.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2.依法治校.法育未来!

3.知法明理,做“四有”新人!

4.树立法治权威,构建和谐社会。

5.学法律,讲权利,讲义务,讲责任。

6.依法执政.依法行政,提高全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

7.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8.弘扬宪法精神,增强法治观念。

9.学法.懂法.用法.守法。

10.没有诚信的坚强基石,法制便犹如是建在沙土上的高层建筑。

11.维护宪法权威,增强权利义务观念。

12.开创农村普法新局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13.经常用诚信的尺子丈量自己,坚持以诚信的言行对待别人。

14.学习宪法,宣传宪法,遵守宪法。

15.学法.用法.守法.护法,努力提高全民法律素质;。

16.增强法律意识,树立法治观念。

17.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18.以诚取信心灵美,依法循规事业兴。

19.坚持依法办事,推进依法治校。

20.弘扬民主法制精神养成良好的道德风尚。

21.把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工作抓紧抓好!

22.推进依法治市努力建设法治城市。

23.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优化青少年成长环境!

文档为doc格式。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读后感

毛泽东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首次发表于1925年12月的国民革命军第二军司令部编印的《革命》第四期杂志上。当时为了实施大革命,国共两党已建立起革命统一战线。在这个政治背景下,党内有些同志受右倾机会主义的影响,只注意同国民党合作,忘记了共产党所代表的无产阶级是与国民党所代表的地主、官僚资产阶级存在着根本性的斗争。还有些同志在当时工人运动日趋高涨的形势下,受左倾机会主义影响,只注意了工人运动,忽视了农民运动。这两部分同志都是在革命形势表面大好的情况下麻痹了思想,分辨不清革命的敌人和朋友。毛泽东就是在这种形势下为解决党的真正敌友问题写下了这篇著作。

毛泽东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集中当时党内的正确主张,回答了中国革命提出的许多重大问题,辨明了中国革命的敌人和朋友。毛泽东在文章中开宗明义地指出:“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在文章里毛泽东首先指出了中国过去革命斗争成效甚少的原因——敌友不明,并明确指出为了使革命取得胜利必须分清楚敌友。接着毛泽东同志运用阶级分析方法分别对当时社会上存在的各种阶级,从经济地位、生活状况以及对待革命的态度几个方面一一做了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工业无产阶级是革命的领导力量,农民阶级是我们的朋友,民族资产阶级左翼可能是我们的朋友,右翼是我们的敌人,一切地主、买办、大资产接机等都是我们的敌人。”在这篇文章里毛泽东通过对社会各阶级按照经济地位逐渐下降、革命性逐渐增强的顺序进行分析,明确地指出了今后革命的对象、方向、领导权及革命所要依靠的力量,旗帜鲜明地驳斥了党内存在的两种错误倾向。革命的对象是“一切勾结帝国主义的军阀、官僚、买办阶级、大地主阶级以及附属于他们的一部分反动知识界”。在对这些反动阶级进行斗争的过程当中,不能犯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无产阶级要牢牢掌握住革命的领导权。同时也不能犯左倾机会主义错误,中国的工人阶级力量还很弱小,工人阶级必须与农民阶级结合起来,建立起巩固的同盟来进行革命,此外还有注意团结其他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这样革命才会有胜利的把握。

不同经济基础的人,生活习惯自然会不同,价值观当然会分化,于是就产生了阶层。

选择《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这篇文章,原因有很多,虽然我是学电气专业的不属于经济类专业,但是我觉得对于不同人的分析还是很重要,因为这是人际交往的基础。更加让我肯定的是,毛泽东在文章中所展示出来的犀利的分析方法。我想,这对于我是有帮助的。

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武装自己。我们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等,并不是为了记住些经典语句,而是要学习他们的基本观点以及处理问题的方法。这篇文章中,毛泽东针对当时的革命和党组织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从客观的角度看问题,对社会各阶级进行了深刻地剖析。

虽然阶级和阶级斗争在当今的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趋于消灭,但是全世界除了中国等几个社会主义国家之外,整体上还是以西方资本主义垄断为主的世界,最重要的是,在我们国家依然存在着“藏独”等不法分子,破坏社会主义,破坏国家的安定和团结。

由此可以看出,社会依旧不稳定。所以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时期内还是存在的。因此运用阶级分析法来看待当今国际政治形式和国内各种复杂的政治现象仍然是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的一把利器。这样分析中国社会各个阶层,知道谁应该保护,谁应该支持,谁应该反对。对我们建立政治制度,制定法律法规才有意义。

当然,在这篇文章中,我的收获还是很大的。我相信,从文中学到的东西对我的专业学习和业余兴趣的学习以及以后的生活中都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中国针灸思想史论》读后感字

上编是对于针灸的文献整理,作者从这些古籍中“再发现”了许多原本存在却被后人抛弃的理论,由此深化了对于针灸中许多概念的认识。下编主要是针对一些尖锐问题的探讨,同时反思针灸发展过程中的弯路以及今后的针灸学应当何去何从。

“缺乏对自然的反抗精神”或许是现在的中医对自己的最大限制,医学在中医理论中的地位仅仅排在第三,作为外来者的儒家与道家反而更加重要。张树剑老师在书中提到借助于“法象”来使中药“归经”已涉及虚境,对于这一点我个人并不是十分的认同,根据药物的外形来揣摩其治疗效果其实是具有一定道理的,正如仿生学的应用一般,在面对未知事物的时候,应用此种取类比象的方法是可取的,但是过于执迷与方法论而忽视了对现实的考察,才是步入虚无的原因。

中国古代的自然哲学是古人研究天地规律,认识世界的工具,它代表着一个极具特色的宇宙视野,对于未知的真理给出了自己的一份答卷。到医学面对的并非是不可知的天地之“道”,而是实实在在的人体之“理”,不同的方法论指向的却是相同的人体解剖结构与功能,这是无法避免的问题,中医理论受到哲学影响太深,或者说从哲学家改行中医的人越来越多,也就是所谓的“儒医”。带着“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激愤的这一群书生,喜欢的显然不是血淋淋的人体,而是更接近圣人的经典,于是从宋朝开始,整理文献反而成了医生的天职,这正是我特别反感宋朝医学的一点,而只有到了礼乐崩坏的金元时期,医家才开始重新拾起临床经验,但此时的中医学界显然格局已定,我们顺着自然哲学塑造了理论,如今又是顺着古人的错误继续下去。

“干针”与“针灸”之争指出另一个问题,那就是行业内利益的驱使阻碍了中医的发展。理疗师为了避开美国法律从而谋取私利,因此想要把“干针”独立出来。而如今的中医行业也存在新旧之分,新学派的出现必然会撼动旧学派的地位,而旧学派往往都是德高望重的前辈,学术界的革新一向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更何况,因为国家政策的扶持,各类“伪中医”也想要分一杯羹,从中混水摸鱼,彻底搅乱了本就不平静的业界,外人甚至已经分不清什么才是真正的中医,什么才是招摇撞骗的江湖郎中。如今的中医明面上可以说是顺风顺水,但这对于一个根本上还没有厘清思路的庞然大物来说,也许并不是什么好事。

中医理论究竟是什么呢,合上书页的我,再一次陷入了深深地迷茫与思索。

《中国政治思想史》读后感

从东周后期开始一定程度上富含贵族共和民主成分的分封制逐步瓦解,以商鞅改革后的秦帝国为代表的军事官僚实体逐渐成为历史发展的主趋势,秦帝国的倒塌并未影响政治思想家们对王权主义君主专制制度的信仰,后面历朝历代虽然各种政治调解手段措施层出不穷。

但总的来说反而朝着不断强化君主集权的方向发展,直至清朝集封建专制统治术之大成,皇权空前膨胀,也造就了一个被自家皇帝痛骂“寡廉鲜耻”的官僚阶级,竟然在嘉庆年间发生天理教叛乱打进紫禁城的的千古奇谈,这表明密不透风的统治机器看似依然不可侵犯,但社会的内脏已严重病变。

旧的历史演进路径已然走进死胡同,西方资本主义的侵入打断了传统的历史进程,也给今后的政治思想家们带来了截然不然的思想资料。

基督教的政治思想、伊斯兰教的政治思想和传统中国的政治思想有挺多的相似之处,前两者是一神教,后者崇圣崇道,本质上都是道统法统归于最高统治者所有,之下有着官僚体制,不同时期不同程度介入社会生活,一般社会成员没有政治权利没有独立人格。

《中国政治思想史》读后感

今天读完了《先秦卷》,简单谈几点理解。

1、本卷对先秦时期诸子百家中重要流派(儒法道等)的主要政治思想观点和其思想发展历程做了较为系统的梳理阐述。

2、商朝神权与王权交织,用人活祭和普遍的神灵崇拜倒是有点类似阿兹特克帝国。

3、春秋以来,周朝旧的政治体制开始解体,思想家们提出了各自的理想国,虽然形态各异,但是对统一的追求和或明或暗对君主专制制度的支持是思想家们最大的共同点。对统一的执着可能跟周天子臣民这一共同的身份认同有关。《诗经·小雅·北山》:“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作为周天子分封的诸侯,结束乱世再造天下成了最终极的政治桂冠。而为何君主专制制度的情况较难理解。我想可能有几点原因:一是君主\圣人被认为是作为贯通天地人三者的存在(君主就是“王”字那一竖),这使得君主获得了独占政治权力的法理性;二是分封制的解体导致官僚治理的郡县制成为了时代发展的方向,权力依附于君主的官僚阶层巩固了君主专制制度;三是在前现代时期的历史条件下大一统与君主专制制度具有内在联系,这一点和罗马共和国到罗马帝国的发展内在原因是由于从城邦国家发展到一个跨地区跨种族的大国一样。

《当代中国社会分层》读后感字

社会分层在任何社会、任何历史时期都是客观存在的,《当代中国社会分层》对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社会分层的历史形成、现实状况、未来走向做了全方位探讨。中国社会结构在过去是一个倒“丁字型”结构,但随着中国社会的高速发展,中国社会现现在已经形成了“土字型”结构。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有赖于中国中产阶层的发展壮大。而社会学研究已经证明,在现代社会中,中产阶层是维系社会平稳发展的最重要的社会力量。一个规模庞大、构成多元的中产阶层,是维护社会稳定的政治、经济、思想意识形态基础。本书还对中国富裕阶层、贫困阶层以及贫富差距等问题也做了有意义的探讨和研究。

这本书是一本学术书,给我的一个感觉就是和《权力精英》一样——社会学的书籍具有很强的学术感,长篇大论中有大量的数据和图表,整体上是一种——提出论点——大量数据图表做支撑——再次强调论点——的模式。可以说是比较枯燥的。因为这种书籍如果论点不是新颖的,而是陈词滥调的话,就会使人可以预测接下来的内容,给人一种知识反复翻炒,没有实际意义的感觉。

本书名字叫当代中国社会分层,但主要分析的是中间阶层,也可以说是中产阶级,或中等收入群体等等,这是作者在本书中强调的一点,也可以看出他对中国国情的实际考虑。

所以这本书主要讲中产阶层在中国的情况,过去现在的发展情况以及对未来发展的预测。重点阐述中层阶层的作用——缓冲,稳定。

这本书总体上还是比较准确的展示了改革开放40年以来中国社会分层的变迁,比较准确的把握了中国社会的变化,这对于高层来说还是难得可贵的。对于底层或是中下层的人来说,只要你具有社会洞察力,对于这种40年的社会变化可以说具有相当准确的大致认知。也就是说底层或中下层的人是亲身体验这种变化,具有对中国社会阶层底部的认识,因而具有超越顶部阶层人员的想象力,可以更准确的形成一种社会分层认知。

所以这本书对我来说,就是通过专家学者的数据进一步确认有社会洞察力的底层、中下层人的社会想象力而已。当然,是从一种官方学术的视角上进一步确认的,所以在读这本书的其中,你也可以感受到顶层人的看法和想法,因而可以大概了解一下顶层对未来社会发展的定位,大概知道底层和中下层人是否还有希望,以及可用价值。

作者表达了自己对贫富差距的解释——市场转型两阶段和经济分层与政治分层理论。还介绍了其他学者的——精英结盟理论。总体上作者是倾向改革开放虽然造成了贫富差距,但只是造成了经济上的不平等,但带来了其他的平等。我在这一点上是不认同作者的。

作者强调了当前的“碎片化”利益群体要比改革开放前的“整体型社会聚合体”更利于稳定。对于这个看法我觉得碎片化似乎确实使得人们眼中只有当下的、个人的利益,是可以分化利益,使人们无法团结起来抗衡大利益集团。但我觉得这种分化无异于满清的愚昧政策,最终不利于整个民族的生存,说不定分化到一定程度,民族利益都不重要了,或者说,民族概念都没有了。

这很好理解,中国比美国的贫富差距还大,为什么美国现在出现了特朗普现象,出现了各种社会问题和矛盾,而中国似乎没有?其实主要是因为美国的经济实力相对下降,导致绝对收益减少;而中国仍处于经济较高速的增长时期,虽然底层人民分到的蛋糕所占比例少的可怜,但毕竟蛋糕还在变大嘛,哈哈哈哈哈。

“相对剥夺感”这个概念对一些社会问题也是具有很强的解释力。文中提到了一个大家都不能忽略的问题——房子(下面阶级都用阶层代替)。

可以说社会贫富差距过大,只是过程,最终的结果是要形成新的社会阶层。可以说,真正有助于形成固化的,也就是可以实实在在的固定的贫富差距,主要是通过财产。中国整体上还是公有制,导致新贵阶层只能通过房子来固化阶层。

可以说通过房子这一途径后,造成了新的生活模式,生活圈。这些才是真正造成了社会区隔,各种确实存在的富人区和贫民区。作者认为住房的差异带来的不同住房地位群体生活方式的形成,具有保证社会秩序的功能。我不认同这个观点。

我觉得恰恰相反,这只是加剧社会矛盾,加剧对和谐社会秩序的撕裂,因为不同生活方式表面上似乎是利益“碎片化”的体现,但背后只有两种利益,有房和没房,这只会加剧社会冲突。这本书还列举了大量中国社会分层的理论和学说,我就不一一概述了。总体上来说,这本书是一本完整了解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的书,值得一读。

我认为,中国社会已经具有了初步的断裂,若放任不管,中国不仅无法跨过“中等收入陷阱”,可能会面对民国时期所面对的境遇,中国由于自身特有的国情,不是照搬外国经验和理论就能解决的了的,经济发展由于现实和理论的差距,无法实现理论上的分配优势,因此需要进行再分配。

经济学主要解决创造利润问题,而社会学是对经济学的补充完善,强调还要重视分配公平问题。

两句关键术语:社会分层的本质是关于人们之间利益或资源占有的关系,改革的本质是关于人们利益关系的变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读后感

学党史,谈体悟。读了《中国共产党简史》第十章以后,让我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中国共产党简史》第十章共十一节,我对第三节——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最是印象深刻:

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党在新时代把握我国发展新特征确定的治国理政新方略,抓住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根本性、全局性、紧迫性的重大问题,擘画了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顶层设计,集中体现了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战略目标和举措。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形成,标志着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把握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二、全力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居于领导地位。党中央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朝着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不断断迈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强调的不仅是“小康”,更重要、更难做到的是“全面”。没有全民小康,就没有全面小康。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是全面小康最大的短板。习近平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如果贫困地区长期贫困,面貌长期得不到改变,群众生活长期得不到明显提高,那就没有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那也不是社会主义。”“以更大决心、更精准思路、更有力措施,采取超常举措,实施脱贫攻坚工程,确保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党的十八大后,党中央加大扶贫投入,创新扶贫方式,扶贫开发工作呈现新局面。脱贫攻坚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开对“药方子”,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做到对症下药、靶向治疗,才能拔掉“穷根子”。2013年11月,习近平在湖南考察时,首次创造性提出“精准扶贫”的重要理念,强调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标志着我国扶贫方式的重大转变。

三、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

全面深化改革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具有突破性和先导性的关键环节。进入新时代,党中央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改革呈现全面发力、多点突破、蹄疾步稳、纵深推进的态势。

全面深化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建立更高层面的领导机制。党的十八大以后的五年,先后召开38次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全审议通过365个重要改革文件,确定357个重点改革任务,出台1500多项改革举措,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主要领域改革主体框架基本确立。

四、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迈出坚实步伐。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解决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

2014年10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个目标既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性质和方向,又突出了工作重点和总抓手,具有纲举目张的意义。围绕这一总目标,全会提出了180多项重大改革举措,涵盖了依法治国各个方面。2015年4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重要举措实施规划(2015—2020年)》,为此后一个时期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提供了总施工图和总台账。

五、全面从严治党成效卓著。

全面从严治党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根本保证,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抓党的建设的鲜明主题。习近平指出,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更好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就必须以更大力度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切实把党建设好、管理好。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不能有任何喘口气、歇歇脚的念头。必须始终保持思想上的冷静清醒、增强行动上的勇毅执着,坚定全面从严治党的政治自觉,不断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2016年10月,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这次全会明确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党中央和全党的核心地位,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是党和国家根本利益所在,是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的根本保证。全会号召全党同志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定不移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后感

老实说此书史实被很多书籍引用过,很多题材耳熟能详,不怎么新鲜。但陈先生的观点却足以令人赞赏和欣慰。书中不再以阶级的先进性和革命的绝对性作为评判是非的标准,这些观点出自一位受党教育多年的史学家笔下,确实难能可贵。也反映了国内学术的提升。比如对于太平天国的评述、对于辛亥革命的观点、对于孙中山与袁世凯的纠葛等等,以史实为依据,不再遵循既定的说法,颇发正统文字不言之语。

读完全书,我认为最值得关注的要算第十三章《假维新中的真改革》,所以如此,大概是由于我们在关注清朝最后十年的历史的时候,往往更多从革命党、从北洋军阀的角度去看了,而忽略了当时的正统政府在做什么。恰恰是这个忽略,使我们往往以为既然是落后的政府,即使在庚子事变、签署《辛丑条约》后,也一定仍是腐朽、不知悔改的,因此才有最终的灭亡。但我们的角度产生了错误。陈先生在书中通过事实告诉我们,最后的十年,清政府固然仍然落后,但并没有坐而等死,恰恰相反,区区十年间,一系列的改革措施的出台,一系列重要的实践的发生,注定这十年的主角不应被完全忽视。创新学、练新军、建工厂、修法律、改政府、废科举、五大臣留洋等等,一系列的事情值得关注,于是连陈先生也感叹,清末这十年的改革成果在民国初年不仅没有被废除,反而大部分保留并延续使用了。也就是说,这些改革确确实实是正确的改革方向,是对国家有好处的。

但结果人人知道,清朝毕竟灭亡了,在李鸿章、张之洞、慈禧太后、光绪皇帝相继去世后不久,在康梁依然活跃的年代,迅速的灭亡了。新学和公派留洋的的学生成了推翻政府的主力,新军起到了决定的作用,新式工厂生产的枪炮调转了枪口,清政府的十年维新换来的只是加速死亡。

是维新还是改革,为什么会这么适得其反,让我们看看陈先生是怎么说的。他把清政府在改革中的灭亡归纳为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先天不良。

第二、旧人办新政。

新政是由一批曾经仇视改革或与改革为敌的任务完成的一次带有革命内容的改革。尽管最坚定的顽固派在庚子事变中已经或死或流,但这些临危受命的改革权臣们,其根本特性冲淡了新政的革新色彩,限制了新政的可信度和深入的发展。想想一个言出而不行、甚至庙堂之言与实际操作差距极大的改革,其结果恐怕只能带来负面的效应,使社会混乱,成为王朝的催命符。

第三、传统和既得利益的双重阻力。

这点好理解,不多说了。

不可能成功的改革,其起始和过程如此,其结果可想而知,但过程中的一些举措仍不失为成功之举。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读读在清灭亡之前颁布的《实行宪政谕》。无怪乎陈先生在本章最后感叹:“历史有情乎?无情乎?”

中国当时的社会复杂度也确实远远超出了其他国家所能比拟,这也导致了中国在清王朝灭亡后,不可能马上出现一个新型的国家,新的灾难只是在延续。

读了陈先生的文章,联想起姜鸣在书中那些充满魅力的人物,以及现实中最近自己的颇多感触,不仅兴从中来,提笔作词一首以记之。

鹧鸪天。

三朝未远有余荫,中兴渺渺泪盈频。

清流名士湘淮客,未敢风流揽万钧。

汉丞相,楚将军,关山西望满乾坤。

秋夜小楼休独饮,逆水江心月满身。

与林则徐一样,叶明琛“雪大耻尊国体”,所不同的是林则徐以“师夷长技”的气魄为中国人了解西方打开了一道门,而叶明琛则是关上了门,用身心贴连着中世纪。与之相比是理性的务实的林则徐。

叶明琛带着两千年来的个人英雄主义,面对英国对总署的炮轰,巍然不动,封建卫道士和先进的西方枪炮相对抗,哪有不败之理。其心可哀,其事则不足为训。他的事情被官宦们长时间的咀嚼反思,足见他不是个人行为,而带着那个时代的气息。

当时官员们甚至认为用取消关税换得不住使节,值。他们更看重维护他们的尊严。

外国人乘轿进城换约礼仪上的凌辱与外国人在中国的烧杀抢劫相比给当时中国人更加难于接受的难堪。

如果第一次鸦片战争震撼了东南沿海的话,第二次鸦片战争从头至尾的四年却震撼了清王朝的中枢。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后感

之前看书都是浑沦吞枣不求甚解,看得多,忘得多,所得不多,一把年纪还没有形成人生观价值观,想我好歹祖国的花朵,不能再这样浑浑噩噩下去,故立志:从15年起。凡所读之书,必写书评。于是乎有这第一篇。

陈先生的书是本年所读第一本,断断续续读了两三周,算是啃完了。高中时期学历史,近代史就颇感头疼,你改良来我革命,你传统来我西化,你打我来我打你,乱个不亦乐乎。总之就是对这段史料不得要领,高中以后陆续看过一些近代史,徐中约的,蒋廷黻的,多偏重于史料,还是没逃脱治乱兴衰的窠臼,直到看完新陈代谢,才算理清了史实脉络下的暗流。

陈先生所言新陈代谢,可看出该书基调乃历史唯物史观,亦即历史变迁必有其依据,有其因果,如新陈代谢般,可由新陈知代谢,亦可由代谢反知新陈。陈先生在本书中研究中国近代史的主线为生产力、文化。生产力又区分为中国与西洋的冲突,中国南北两地的冲突。生产力的冲突进而引申出小农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的冲突,乃至初期民族资本与国际资本的冲突。随着西洋东渡,一同发生的还有文化的冲突,从体用论(殷海光对于体用有颇精到的评论,评论说道器的外部施展必然影响内部的体,故大清想保持传统的体而依靠西洋的器自强是不可得的。)再到西化论,无一不是文化冲突的体现。而生产力的冲突和文化的冲突正如体用之别,互为表里,在涌动的近代激流之中,相互成就了近代历史中的新陈代谢。在冲突的论述中,对于维新、改良、革命的评述尤其精彩,陈先生在书中的精彩评说看官可自行观之,在下姑且用洋人的理论再来分析分析。

布林顿的革命理论将革命分为若干阶段:

1、旧制度失去其有效性和合法性。但是大清的有效性却是被西洋的大炮轰击之下加速显露的,在人口增多、资本主义萌芽渐起的晚清,如果西洋不来,其有效性是否会一直保存下去还真不好说。至于合法性,除了太平天国那帮人,少有人怀疑大清的合法性,其实严格来说太平天国也仅仅是从传统文化的华夷之说来质疑大清的统治,也谈不上法不法的`。故该阶段大清主要丧失了一个帝国的有效性,作为一个名义上的主权国家维护国家主权的有效性。

2、温和派掌握权力,但是他们是批评者而不是改革者。当旧制度的有效性丧失之后温和派想的是怎样再度获得有效性,于是他们想到大炮和船,于是有了洋务运动,这就是第一、二阶段,有效性的丧失以及想要重新获得有效性的努力。

3、极端主义接管权力,抛弃一切旧的东西。西方革命中温和派向极端主义的过度似乎少了许多中国的一些特有过程,究其原因应该是小农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区别。在中国的近代史中,第二阶段到第三阶段中经历了太多的过度,极端主义需要生根发芽的土壤和空气,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阶段的形成,而中国近代革命在二三阶段之间的酝酿就是为此。

4、热月阶段,因人性不能长久支持极端主义和革命的纯洁性,故革命成果往往会落入独裁手中,如拿破仑、袁世凯。热月阶段的果实被摘往往都有其必然因素,其中之一就是威望,如书中所说,革命后袁的威望似在孙之上,加之袁有兵权,所以果实被摘也不足怪了。

以上就是布林顿所谓革命四阶段的过程,革命仅仅只是把地里的草拔了,要想活命还得重新种粮的,但粮是怎么种上的,布林顿没说,似乎是不太关切这个问题,而陈先生应该是还没来得急讲就英年早逝,故本书五四之后就草草收尾,惜哉。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后感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是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的经典,曾经荣获中国图书奖、上海市优秀图书一等奖。直至今日,它仍然是中国近代史领域的最好的导论性着作。这本书是陈先生晚年的最后一份遗作,凝聚着十几年的心血,在我看过的中国近代史中,可以说是给我印象最深的一本书。

陈x麓先生的最后着作命名为《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刚一拿到此书就被她的题目所吸引。“新陈代谢”,什么是新陈代谢,这是一个生物名词。概念是:“活细胞全部化学反应的总称,它包括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两个方面。物质代谢:是指生物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物质的交换和生物体内物质的转变过程。能量代谢:是指生物体与外界环境之间能量的交换和生物体内能量的转变过程。”把这个词引入历史形容中国社会的变迁只能说是十分的贴切和形象。

近代中国封建社会正如一个快要干瘪的细胞,活动延缓在时间上比西方的封建社会要多一倍多,而历史进程上看却是“仍在旧圈子里徐徐地盘旋而行”,社会形态没有发生质的变化仍然是老式的封建社会。经济上土地私有允许买卖加紧土地兼并激化了阶级矛盾;政治上官僚政治仍然是与秦始皇时期的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制度相差无几;社会底层的宗族和经济行会盛行是“封建国家最基层的社会组织”;思想上仍是“儒学定于一尊”。这些内容一方面是封建国家的基本状况同时也是长期封建秩序的主要维护者,对封建国家的稳定和延续曾经起了无法言语的巨大作用。而陈先生此作就在于描述了这个巨大的稳定的社会被外来“物质”和“能量”打破的过程。

十三章以后则是中国面对这种变化所掀起的层层波浪。山重水复经过各阶级各阶层的努力终于找到了适合中国社会的道路那就是马克思主义。其中的变化都是可以和西方存在的各种状况相适应的,可以说是西方的这个环境让中国这个细胞里出现了中国与西方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和中国内部由此而产生的各种变化谁说不正像生物的新陈代谢呢。

二、博大精深的论述内容。

陈先生着作的另外两个特点是:博大精深和思辩深遂。虽然现在的历史学界普遍都相信历史是人民的历史不在是统治者的历史这个观点,可是真正能在着作中体现这一观点的却是了了无几。陈先生毕业于上海大夏大学文学院社会学系,而非一般历史学系,这一点当然还要加上陈先生自己的身体力行让《新陈代谢》涉及到了社会的各个方面真正做到了历史是人民的历史这一历史史观。文既有经济内容又有政治思想。经济内容从鸦片战争前的土地所有制度和手工业行驶到被侵略过程中的“洪秀全的思想”、“自强与求福”、“农村的社会变化”最终“半殖民地的深化”。把中国近代社会经济制度和形式的演变形象地展示在读者的眼前,给人一个大致的印象。如果说经济方面的内容还是比较通俗的,那么在政治方面的论述则给人以更加博大精深的感觉。政治上,陈先生从鸦片战争前就开始从上层政府的“官僚政治”到基层的社会组织“宗族和行会”都作了一个全面的展示;各个时期都是整一个中华民族和外来“夷族”的整体对峙,“夷族”对中华民族的影响是整体的,上从领导社会的政府,中到变革和革命的各种社会力量,下到各种社会组织、力量的思想,行动的变化。

而本人认为陈先生在这本书中最有特色的是对“中等社会”构造的讲述:包括“自举于士类者”、“出入于商与士之间者”、“出入于方术技击于士类之间者”三个方面。“出入于商业与士之间者”又可以分成三部分“旧式商业向近代工商业转化”、“旧式士类渗入了工商业”、“新式知识分子投身工商业”。“中等社会”又特别能反映中国近代社会复杂而又特色的状况。能把中国近代中等社会分析地那么细致和深入市需要十分的功力的。中等社会不仅反映了一个特定历史内容的复杂的社会实体,而且重要性在于它是表现在社会构造上的新旧交替。而这点内容最能体现陈先生的博大精深和思辩深遂。

三、优美的话语、凝练的文笔。

陈先生在行文中给人以“话语优美、文笔凝练”的感觉,内容中透露出一种“刚劲和发人深省”的意味。

文中不仅包括政治经济思想而且包括许多哲学内容。他在论述中国社会的变革需要时引用了孔子的思想既有《易经》的朴素辨证法,又有董仲舒的凝固独断论。“变与不变,古已有之”,把孔子思想的中的矛盾展示出来。想必陈先生的文章经过反复推敲和琢磨。孔子思想中的这种矛盾在近代社会中体现出来又扩大了呈现在读者的面前“借助于传统的范畴,从现实中产生的争论,”形成了近代“思辨语言的交锋。”于是要求变革的思想这个“饱含时代内容的矛盾被涂上了一层哲学的色彩,形而下的东西获得了一个形而上的外壳“。这个就是我们课本上所说的维新派的思想来源。陈先生以凝练的文笔勾画出这个“旧瓶装新酒”的思想既有新的理论又是能够体现维新派论辩的哲学。

《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读后感

该书打破了我对中国法制史学习的固有印象,以往的中国法制史学习都是侧重于对历朝历代法律修订及刑罚变化的讲述,很少涉及结合社会历史背景和社会发展,对德主刑辅、礼法结合等法律表述也未做过多解释和释义,在接触到本书之前我只是单纯停留在对古代法律“八议”、“容隐”、“十恶”等古代法律制度的模糊概念中,对于中国法律总体发展趋势及其基本精神、主要特征等问题,特别是关于儒家思想对中国法律的具体影响也是含糊不清。

反观本书对社会学、历史学、法学都有涉猎,从社会学研究方法出发,将研究对象确定在古代社会中,力图对中国古代的法律提供一些社会学解释。瞿同祖先生运用家族、婚姻、阶级、巫术宗教、儒家思想等社会史的范畴,将中国古代自汉至清近两千年间的法律作为一个整体加以分析,广泛列举案牍、个案等文献资料,对中国古代法律的精神和特征的变化轨迹提供了一种全新解释,通过本书,我对于瞿同祖先生提出的家族和阶级是中国法律的基本精神和主要特征,古代法律是社会制度与秩序的重要工具以及儒家思想所反映的道德伦理、纲常名教在古代法律中的具体体现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

以血缘和亲疏远近、年龄为基础形成了亲疏、长幼、尊卑的个人义务和秩序区别,再由一个个稳定秩序紧密相连的小家族组成的社会,在社会中基于身份、出生存在于不同阶层,享有不同的生活方式,产生了贵贱的区别。这两种区别对于维护社会秩序至关重要,因此礼便应运而生,以“进退有度,尊卑有别,谓之礼”的社会功能来调整人的行为规范,同时儒家也将礼这一行为规范不断糅杂在法律条文中,鼓励统治者用礼为主,用刑为辅维护社会秩序,从而使社会达成古代封建小农经济社会中的稳态效果。

在传统中国社会和传统中国法律之间,律礼相应,互为表里,家族和阶级成为中国古代法律的基本精神和主要特征,并构成儒家思想中社会秩序的支柱,即礼制的核心。浸染了数千年儒家礼教伦常的古代法律,在法律适用及刑罚中也无不显现其儒家化的一面,如在夫为妻纲的纲常下,在家庭地位上妻子从属于丈夫,在法律上也是偏重于维护丈夫的权益及地位,若面对殴伤妻子或丈夫的情形,法律对丈夫的处罚总是轻于妻子。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后感

对于《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和雄文四卷,本人反复学习过很多次,上小学和中学的时候,对其中很多重要文章背诵也不止一次。但当时既不能深刻理解,也没有更多的体会。四十多年后的今天,再重读这篇文章,真是感慨万千。

1.阶级分析和阶级斗争是贯穿毛主席一生的伟大事业。

毛主席的一生都在从事世界上最伟大的革命工作,最早可以追溯到辛亥革命,当武汉枪声响起的时候,他立即在湖南参加新军,投身辛亥革命。即使在长沙求学期间也在不断的进行大量的革命工作。例如徒步考察、成立新民学会、智缴北洋军阀三千人的抢。“五四”时期的区张运动等等,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他在长沙发动各种工人运动,在湖南发动农民运动等等,掀起了中国革命的一个又一个高潮,打倒了他所面临的一个又一个敌人。走上领导岗位以后,毛主席领导中国革命的漫长生涯,大致可以分为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时期,以及文革后期七个阶段。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革命生涯中,为了把革命引向胜利,每当革命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的关键时刻,毛主席都要对革命形势变化带来的各种复杂情况和社会各阶级的反应,以及各阶级对革命的态度进行全面的,深入的和细致的分析,得出自己的结论。以做到团结自己真正的朋友,攻击自己真正的敌人。比如,抗日战争时期发表的,《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解放战争时期发表的《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就是最好的例证。

发表与一九三九年十二月的《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毛主席把全部内容列为两章。第一章《中国社会》有中华民族,古代封建社会和现代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三个小节。第二章《中国革命》有百年来的革命运动,中国革命的对象,中国革命的任务,中国革命的动力,中国革命的性质,中国革命的前途,中国革命的两重任务和中国共产党七个小节。其中在革命的动力这一节中又分为六个大点,一地主阶级,二资产阶级,三农民以外的各种类型的小资产阶级,四农民阶级,五无产阶级,六游民。仅从这章节和大点的名词就可以看出,毛主席对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国内外形式的变化和中国各阶级对抗日战争的态度做出了比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更加全面,更加深入,更加细致的分析。得出的结论却极为简单:“在日本武力侵入中国以后,中国革命的主要敌人是日本帝国主义和勾结日本公开投降或准备投降的一切汉奸和反动派”。正是有毛主席这样的革命导师的天才引领,中国才有八年抗战的最后胜利。

一九四九年,对于全体中国共产党和全体中国人民来说是一个值得庆幸的年份。因为以毛主席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与蒋介石为主要代表的国民党反动派,在长达二十五年的时间里,合合分分,谈谈打打,到这一年的年初,经过辽沈,淮海和平津三大战役的战略决战,终于有了分晓,共产党大获全胜。四月二十一日,百万雄师过大江,犹如猛虎扑食,,势如破竹地席卷残云。九月二十一日拖延数年的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在北京召开,十月一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意味压在中国人民头上三千余年的封建主义被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一百零九年的帝国主义被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三十余年的官僚资本主义也被推翻。既一切勾结帝国主义的军阀,官僚,买办阶级和大地主阶级全部被打倒,仅剩下附属于他们的那一部分反动知识界一个敌人了。全体共产党人都处在胜利的喜悦中。毛主席又在想什么呢?我们还是回到七届二中全会上来吧!

一九四九年三月五日至十三日,三大战役刚刚结束,毛主席就把分布在全国各主要战场的中央委员三十四人,候补委员十九人全部召集到西柏坡,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在第一天的会议上毛主席做了一个报告,全部内容分为十大点,主要是全面部署三大战役以后的工作,其中有四段特别重要的内容,我现在把它全部摘抄到这里。

1“必须学会在城市中向帝国主义者,国民党,资产阶级做政治斗争,经济斗争和文化斗争,并向帝国主义做外交斗争。即要学会同他们做公开的斗争,又要学会同他们做隐蔽的斗争,如果我们不去注意这些问题,不去学会同这些敌人做这些斗争,并在斗争中取得胜利,我们就不能维持政权,我们就会站不住脚,我们就会失败。在拿枪的敌人被消灭以后,不拿枪的敌人依然存在,他们必然地要和我们做拼死的斗争,我们绝不可以轻视这些敌人。如果我们现在不是这样地提出问题和认识问题,我们就要犯极大的错误。”

2“中国革命在全国胜利并且解决了土地问题,中国还存在两种基本的矛盾。第一种是国内的,即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第二种是国外的,即中国和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因为这样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政权,在人民民主革命胜利以后,不是可以削弱,而是必须强化。”

3“因为胜利,党内的骄傲情绪,以功臣自居的情绪,停顿起来不求进步的情绪,贪图享乐不愿在过艰苦生活的情绪,可能生长。因为胜利人民感谢我们,资产阶级也会出来捧场,敌人的武力是不能征服我们的,这点已经得到证明了,资产阶级的捧场可能征服我们队伍中的意志薄弱者,可能有这样一些共产党人他们是不曾被拿枪的敌人征服过的,他们在这些敌人面前不愧为英雄的称号,但是经不起人们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他们在糖弹面前要打败仗,我们必须预防这种情况发生。”

4”中国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这一点现在就必须向党内讲明白,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燥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全国解放以后,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巨大变化,毛主席对国际国内阶级分析和阶级斗争的变化状况,时刻保持着高度的警惕,特别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不同阶段,毛主席要么是发表重要文章,要么是在党的重要会议上,经常把国内外阶级斗争新动态向全党发出告诫,内容十分丰富。我不想在这里一一列举了。下面仅以三条毛主席的语录作为毛主席一生从事阶级分析和阶级斗争的伟大工作的结束。

(1)在我国虽然社会主义改造,在所有制方面来说已经基本完成,革命时期的大规模的疾风暴雨式的群众阶级斗争已经基本结束,但是被推翻的地主买办阶级的残余,还是存在,资产阶级还是存在,小资产阶级刚刚在改造。阶级斗争并没有结束,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各派政治力量的阶级斗争,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方面的阶级斗争,还是长时间的,曲折的,有时甚至是很激烈的。资产阶级要按照自己的世界观改造世界,无产阶级也要按照自自己的世界观改造世界。在这一方面,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谁胜谁负的问题还没有真正的解决。《在中国共产党第八届十中全会上的讲话》《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九五七年二月二十七日)。

(2)社会主义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在社会主义这个历史阶段中,还存在着阶段,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存在这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存在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性。要认识这种斗争的长期性和复杂性。要提高警惕性,要进行社会主义教育。要正确理解和处理敌我矛盾和人民矛盾。不然的话,我们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就会走向反面,就会变质,就会出现复辟。《在中国共产党第八届十中全会上的讲话》,(一九六二年九月)。

(3)官僚主义者阶级与工人阶级和贫下中农是两个尖锐对应的阶级。

这些走资本主义的领导人,是已经变成或者正在变成吸工人血的资产阶级分子,他们对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性怎么会认识足呢?这些人是斗争的对象,革命的对象,社教运动绝对不能依靠他们,我们能依靠的只有那些同工人没有仇恨而又有革命精神的干部、——关于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批示,(一九**年十二月十二日)。

2.毛主席打败了所有敢于与他对抗的敌人。

毛泽东人生道路上遇到的第一个敌人是湖南第一师范学校的张干。作为校长的张干,当时要开除以毛泽东为首的十几名正在本校求学的学生,这十几名学生也联名贴出了驱逐校长张干的声明,其结果是学生一个也没有被开除,反而以校长被撤职离开学校了事。投身革命工作以后,毛泽东遇到的第一个敌人是湖南军阀张敬尧,当“五四运动”的风暴卷到湖南以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湖南学生联合会组织和发动起来的学生运动在长沙和湖南蓬勃兴起,并且联合湖南的商界,知识界,以及长沙的工会,市民各界举行的罢课、罢工、罢市运动此起彼伏,特别是抵制日货的群众运动一浪高过一浪。最终因波及到军阀张敬尧的利益而残酷镇压湖南的各种群众运动,毒杀湖南人民,激起全体湖南人民的公愤,因此,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湖南各界群众,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驱张运动,并且以张敬尧滚出湖南而告终。

在漫长的革命征程中,毛泽东在国内遇到的最大敌人是蒋介石。这对冤家在年轻的时候,同时被中国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所器重,一个弄墨,一个抚抢。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一个被委任为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的部长,一个被委任为黄埔军校的校长。在长达二十五年的时间里两度合作,两度翻脸,合合分分,谈谈打打,最后以毛泽东彻底消灭蒋介石赖以生存的八百万军队为代价,以推翻蒋介石的反动统治,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标志,宣告中国新民主义革命胜利结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毛泽东以无敌于天下之势,打败了所有敢于向他挑衅的敌人,无论是美帝国主义,还是苏联社会帝国主义,无论是印度反动派还是南越反动派。特别是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统治集团,通过朝鲜战场和越南战场两度交锋以后,至今还谈毛色变,并且有了“不怕中国军队现代化,就怕中国军队毛泽东化”的至理名言。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毛泽东在党内遇到的敌人,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一九二一年到一九三五年一月,第二阶段是从一九三五年一月到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第三阶段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一九七六年九月九日毛泽东逝世为止。

毛泽东在第一阶段遇到的主要敌人是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和以王明为首的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的左倾机会主义。关于毛泽东与陈独秀的关系,现以成为中共党史的最大悬案。大家都知道在“五四运动”时期,陈独秀曾经是对毛泽东信仰马克思列宁主义影响最大的人(毛泽东接受美国记者斯诺采访语)。从这个角度上来说,陈独秀可以算作毛泽东的恩师之一。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在建党初期,作为的陈独秀,对毛泽东在湖南的出色工作,卓越的组织能力和理论水平也是充分肯定倍加称赞的,自然对毛泽东也是特别器重的。如前所述,一九二四年毛泽东刚到上海中央工作时,陈独秀曾宣布:“凡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文件必须经过他或毛泽东的亲笔签字,才能以中央文件下发,其信任程度可见一斑。但是,两人共事不到一年,毛泽东突然携妻带子离开了上海,回到湖南老家——韶山,理由是”养病“。这件事实在蹊跷。养病为什么不在大城市,而要跑到偏避的农村去呢?况且在此之后多次党的重要会议上,陈独秀甚至剥夺了毛泽东的发言权,更有甚者,他坚决拒绝在党刊上发表毛泽东的文章,通过陈独秀这一正一反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可以断定:在毛泽东和陈独秀共事的这一年,两人之间肯定发生过很多极不寻常的事,不然的话,像毛泽东这样雄才伟略的谋划家怎么可能冒然离开党中央的重要工作,而跑到偏远的农村去另起炉灶(发动湖南农民运动,成立湖南农村党组织)。显然这是毛泽东与陈独秀分道扬镳之举。

以王明为主要代表的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从党的“六大”开始逐步掌握了中央的控制权,从一九三〇年开始,这种控制权延伸到了苏区(上海的中央被他们毁掉)。他们到了中央苏区以后,极力推行左倾盲动主义,专门以反对毛泽东为能事。事事处处排挤毛泽东的正确领导,打击执行毛泽东正确路线的同志。在这期间,无论毛泽东想什么,说什么或者做了什么都是错的,包括打胜仗也要受到批判。他们在上海折腾,毁掉了中央所在地,跑到中央苏区又是这样瞎折腾了三四年,最后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彻底失败,整个中央苏区被全部毁掉。这两个敌人在客观上所起的作用是一样的,就是做了国民党蒋介石想做而做不到的事,毒杀共产党和红军以及苏区的广大革命人民。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导致第一次国内革命失败,初生的共产党人牺牲百分之九十。王明左倾机会主义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苏区的党和红军损失百分之九十,白区的党组织损失百分之一百,陈独秀在“八七会议上”被撤职,后来成为托派,被开除党籍,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也因“遵义会议”而丧失了对党中央和红军的控制权。

第二阶段从“遵义会议”开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期间毛泽东在党内遇到的主要敌人是张国涛的分裂主义和王明的右倾机会主义。这两个人虽然也是以反对毛泽东的正确路线为己任。但是在“遵义会议”上已经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事实上从“遵义会议”开始,毛泽东就牢牢地掌握了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权。无论他们如何反对,也没有撼动毛泽东的领导地位,只是对执行毛主席的正确路线造成了严重的干扰和破坏,所以对党和红军造成的损失相对前一阶段的两个敌人要小的多,张国涛把四方面军损失殆尽以后判党投蒋,王明也因一九四五年共产党的六届七中全会一致通过《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而丧失了在中国共产党内的影响。

《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读后感

大约两年前,一位考上政法系统公务员的朋友推荐了这本书,虽然看得费劲,但终究还是看完,没有半途而费。他推荐的理由也很特别:好玩,而这个理由已足够吸引我看下去。

确实,书里很多案例用今人眼光看,足够新奇,有的甚至可以说足够怪诞。不过,可能这才是传统中国社会的本来面目吧,而且通过一些最日常真实却也最具代表性的案例来表现,既反映社会日常运行的规绳,也反映这种运行的微观面目。如此,以前对中国传统社会的了解,似乎有大而化之之嫌,了解的是作为整体的人们在当时如何怎样,但这个整体形象却往往缺少个体际遇作为支撑,缺少现场感和真实感。再对照这本书,理论的探讨和描述是建立在一个个真实生动的案例之上,显然说服力更强、论据更充分,读者也更容易形成概念。于是想到,所有研究中国传统社会的人其实都应该重视法制史方面的史料,而不仅仅局限治法制史的人,著名学者黄忠智先生早年几本著作在这方面其实就已经做了很好表率。

读这本书,形成的'概念有几个方面,其实从前也从理论上有所了解,但显然还没成为脑海中的“概念”:

其一,父权、夫权的权威,以及士大夫与庶人贵贱之别超过想象;其二,容隐是一种原则;其三,复仇是一种责任;其四,妾的地位如此之低;其五,官吏与官吏家属的特殊地位原来古今同一;其六,法律对行巫蛊之术者处之极重;其七,儒家以礼治世,法家以法治世,西汉之后儒法争辩已无形消失,儒家思想支配古代法典是中国法系的一大特色;其八,德治衍为人治。

《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读后感

所谓“惊为天书”,大概指的就是这种书了吧,这也是看过所有的有关法学类的学术书籍中,迄今为止最震撼我的书籍之一。洋洋洒洒400来页,多有古文,却是没有感到枯燥无聊,文章也绝不佶屈聱牙,使得学术书籍也饱含趣味性和可读性。

首先,这本书语言朴实无华,却生动活泼。作者对古代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的阐述,尽量使用简洁纯朴的文字,将与近现代社会截然不同的法律现象呈现出来。

其次,案例是一大特点。这本书引用了大量的案例来佐证作者的观点,准确来说,是将案例与古代法律条文规定互为印证,两者相辅相成,作者只是从浩如烟海的古籍文献中筛选出来。但仅仅是这项工作,怕也是皓首穷经,非常人所能为之。

第三,作者的.治学严谨从这本书中可见一斑。文中几乎每页都有注释,且这些注释至少对许多法律人来说,都是鲜有耳闻的古籍文献。当然,也许对作者这样的大家并不算得什么,可在当时的法学学术时代,已经有如此严谨规范的注释体例和自觉意识,殊为可贵。须知,即使是改革开放后,我国法学事业重新迅速建设和发展,如此规范的注释体例,也是90年代中后期的事情了。

瞿同祖先生的著作不多,却都堪称精品,尤以这本《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称道,可谓我国法律史中的经典名著了。对瞿同祖先生的身世,难免也有唏嘘之感,倘若没有那失去的十年,怕还会有更为精彩的著作出世吧。

历史可以假设,却无法实验,谨向瞿同祖先生致以诚挚的敬意。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后感

喜欢读点历史,不似其它,不仅有人物生命的张扬和毁灭、世事的无常和荒.唐,还有人心的幽暗和沉沦——更主要的是生存方式和生命过程在承前继后的时间延续中人性毫不遮掩的暴露和宣泄。那不是一个遍地是宝俯身皆可拾的世界,但那是一个只要你沉浸进去详查细审就能拥有火眼金睛本领的天地。读文学未必能褪去人身上的燥气,但读历史肯定能。它能告诉你冠冕堂皇背后的虚假可笑、习以为常下面的自私冷酷,心胸由此变得阔大,连凝视都仿佛有了穿透千年的犀利力量。

日转星移,人世沧桑,如今回头再来读这段历史,尤其是倾听陈旭麓先生的剖析与评判,顿觉“月亮还是那个月亮,星星还是那个星星”的今日,拂去积淀在久远往事的尘埃,看待那段历史的角度却大不一样了。

虽然已过去了一个半世纪,但我知道,那些因火与血而得到验证的普世价值至今并未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扎下根——虽然我们接受了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可却始终未能接受最先进也是当代世界目前所拥有的最好的文明思想体系——政治制度、民主观念、自由思想、法治精神和平等意识。西方文明确实触动了封建传统文化的顽固堡垒,但并未改变了根深蒂固的旧思想、旧观念。

鸦片战争(对西方而言)那就是一段侵略史;(对国人而言)那可就是一段屈辱史、受难史。它摧毁了数代人赖以生存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整个民族都被投入到痛苦煎熬的深渊中。

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如果没有西方文明的冲击,现代人的生活只能是更糟!——也许,还禁锢在那漆黑一片的铁箱子里。正如书中所说“在资本主义的世界性扩张过程中,非正义的侵略者同时又往往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者;而正义的反侵略者则常常是落后者。以贪欲为动机的侵略过程常被历史所借助,从而在客观上多少成为一个进步改造落后的过程。”以此视角来看待以往的那段历史,也许,既往的观念的确陈旧而片面了。

读历史,尤其是读到那些以往被人为遮掩的历史细节,常常是惊异不已而沉思、而感慨……。

——如书中所记述的:当京城被洋人占领之后,“街市累见扶老携幼,背负袱被,仓皇逃难之群。而王公大臣汉官富户之未及迁徙者则多‘门首摘去科第匾额,官衙门封’以自晦匿。”

——当联军逼近天津的时候,他(淮军宿将聂士成)因忿恨义和团“四处焚掠”,“倡灭洋以酿祸启衅”而屠戮团民,“击杀千余人”。团民则“忿恨,乃乘其与洋兵苦战时,拥其家属眷口而去”。

——联军入京之时,京官朝贵中众多人“相率户前挂某某国顺民旗”,“鼓乐燃爆竹,具羊酒以迎师”。

还有很多我们所忽视的历史细节,在历史学家的锐利眼光下,发掘了我辈未曾思考到历史真相背后的意义:

——当北部中国陷入民族战争兵燹之中的时候,南部中国却在“中外互保”下依然一派旧景。

作者条分缕析,目光如炬:

——一方面,它压抑了南方地区的反帝运动,另一方面,它又阻止了八国联军的南下蹂躏;一方面,它免除了列强在扑杀北方义和团时的南顾之忧,另一方面,它又使战胜之后的列强在处置中国时不能不正视驻守东南的几十万军队。

结果,崩溃的是守旧的王公贵族,兴起的是洋务人物——而有二十世纪之初的“新政”。

有些历史细节,也许篇幅或者的缘故,书中并未提及:

当八国联军焚毁圆明园时,这仅仅是圆明园所遭受到的第一次洗劫;而来自于周围民众进入之后的破坏和盗抢,是第二次也是更为彻底的摧毁。只是这些细节不具备留在史书上的资格而渐渐为人所忘却罢了!

为人所忘却的历史细节又何曾只是这些?

wenge期间的文人相互之间的揭发和批判,那种放弃道德底线和生存良知的相互残害,乃是中国知识精英的极大悲哀,也是民族精神的被玷污、被扭曲、被摧毁!

今天的我们,已经能够走进已被刻下的过去,在历史的小径上除去杂草拂去灰尘看到一些珍贵的历史真相,借用鲁迅先生的话“当我沉默时感到充实;当我开口时,同时感到空虚”而改之“当我面对历史的真相时感到充实;当我背对之时同时感到空虚”,愿我们能够在痛苦与反省中,正视我们所应该面对的一切,哪怕是曲曲折折的前行,都将有助于我们的民族精神的腾飞!

《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读后感

法律与社会有着密不可分的依存关系,它维护了当时社会的制度、道德和伦理等价值观念,也反映了一定时期的社会结构。中国反代法律的'主要特征表现在家族主义和阶级概念上,这二者也是中国古代法律所要维护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秩序的支柱。本书依据大量个案和判例,分析了中国古代法律在社会上的实施情况及其对人民生活的影响,揭示了中国古代法律的基本精神和主要特征,是相关学科研究的重要参考书。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后感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主要描写了近代中国1840年至1949年中前80年的历史,以“新陈代谢”一词形象生动地体现了近代中国社会的百年历史“变”的特点。正如作者所说:中国近代社会是一个动态的、新陈代谢迅速的社会,它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接踵而来的外力的冲击,又经过独特的社会机制由外来转变为内在,推动民族冲突和阶级对抗,表现为一个又一个变革的浪头,迂回曲折地推陈出新。所以,本书着重从社会结构、社会生活和社会意识形态各方面做了具体深入的说明。

新陈代谢体现了一种“变”的哲学。作者首先从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入手,于封建社会的长期性中提出了“代代相承,变化渐微”的特点,引出了“明清之际,明显的转变迹象”。而这些“明显的转变迹象”,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西人东来的冲击力引发的。而封建社会的“儒学定于一尊”也成为了中国近代80年历史意识形态领域中,改革与反改革不断被加以利用与论争的焦点。因此,第一章“漫长的封建社会”从封建社会结构、意识形态等方面更衬托出了1840年后“变”的猛烈、迅速。

“变”体现在有关孔子和孔学的论战。它贯穿了整个中国近代社会的观念意识形态领域。在多年的历史里,孔学因与皇权结合而政治化,皇权因与孔学结合而伦理化,历史进入近代后,随着欧风美雨的东渐与社会生活的变迁,孔学由“想来不成什么问题”变成了问题,孔子的地位和权威因此而衰落。

在中国近代社会,封建儒学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中不时被加以利用和变化。而作为儒家思想创始人的孔子也不时被历史推向风口浪尖,反孔与尊孔在政治、思想文化领域成为了变与不变的焦点内容,引领了观念意识形态革命的主流。如洪秀全托上帝以改朝换代,以洋教为旗帜建立了太平天国。反孔,大规模地践踏孔孟,而思想上却又吸取了儒家的某些东西。儒家思想积之久,所以“在他自觉地反孔的时候,却又不自觉地被孔学牵引”,在他成为君王之后,“三纲五常都在不知不觉中回到了天朝”。在维新派论变的哲学中,认为变化是天地间可以用常识和经验来说明的普遍过程,提出了“变亦变,不变亦变”。康有为总结出了“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的变与不变的哲学,维新派与保守派变与不变之争在于两个问题:第一,如何看待孔子;第二,如何看待学习西方。此后的辛亥革命没有自觉地围剿孔子,但它反封建性质所造成的变化必然直接或者间接地触犯孔子。针对《临时约法》中否定“定于一尊”的孔子的意蕴,以康有为和袁世凯为首掀起了尊孔复古的逆流,孔教与政治再度联姻,孔子与孔学成为了南京临时政府北迁后新旧之争的重要论题。“五四”前的排孔重于整治批判,而新文化运动专注于文化批判,新文化运动把真假孔子、真假孔学相联系,注重“孔子之道不合现代生活“的观念,排孔又成为了观念意识形态的革命的起点,而引发了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论战。总之有关孔子与孔学的论战交错地出现与中国近代社会中,体现了中国近代社会新陈代谢的复杂性与艰巨性。

近代社会各阶层、阶级力量都在为逐渐沉沦的中国寻找新的出路,都要求改变两个半社会的地位,为了救亡图存的目标而努力,在这种同一性的目标下,又存在着不同一性的`根本变化。随着西学东渐和日本的崛起,近代社会的变革在逐层深入,中国近代的变革由洋务派“中体西用”、布新而不除旧到改良派的比较温和的“除旧布新”改革,到革命派用暴力彻底推翻封建帝制,整个近代社会“变”的深度和广度在不断地加深、扩大,作者在这本书中,通过中国近代社会不同时期的的不同变革阐述了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

在近代中国社会的社会结构方面,除了由封建社会沿袭下来的宗族和行会这两种主要的社会组织外,作者特别提出了在中国近代社会中出现的第三大社会组织。它是随着人口的增加而出现的。作者尤其强调了在晚清以后的中国,会党不是一个健康的社会组织,而是一个病态的组织,而会党的病态反应了社会的病态,它自发的冲动具有很大的破坏性。由于其分布广、势力大,又是资产阶级改良派、革命派改造的对象,又因其“缺乏建设性、破坏性有余而建设性不足,又成为了革命队伍中流寇主义和无政府思想的来源”,故往往改造未取得成功,这个阶层的存在因其顽强的生命力而成了中国近代社会新陈代谢的复杂反映。

社会生活方面的变也在外力的冲击下得到不断的展现。由对西方“夷、狄”的蔑视鄙薄到对“西洋”的好奇与接受,人们的衣食住行受欧风东渐的影响,作者还研究了由此带来的人口问题以及社会风尚的变化,如剪辫、禁缠足、废跪拜等,作者由这些一般的社会生活事件入手,由浅入深地体现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变”的特质。

本书作者文笔优美,语言富有感染力,在对史实的叙述、对历史人物的描述与历史经验的总结中,总让读者体会到某种情感的流露和对历史的深刻感悟。如“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叶名琛的可敬和可悲。在东西方最初的交往中,他写到:“东西方落后的生产方式决定了交往方式的落后”,东方与西方如“隔雾看花,神秘奇异”的形象描述。文中有很多作者历史经验的总结,总时时给人以深思和启迪,读了此书之后,让我不仅在知识体系上有所提高,在理论方面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相关范文推荐
  • 10-21 2023年研学作文三年级范文(15篇)
    高中作文是学生们在高中阶段所学习的一种重要写作形式。看看这些小学生写的优秀作文,跟着学习这次,学校举行了两天一夜的研学旅行,旅行的目的地就是孔子的故乡-曲阜。我
  • 10-21 专业会计职业访谈心得体会大全(16篇)
    通过读书心得的写作,我们可以对书籍中的细节进行思考和分析,提高自己的理解力。这些培训心得范文反映了不同人在培训过程中的收获和体会,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 10-21 最新假期我当家心得体会(通用12篇)
    工作心得还可以帮助我们发现工作中的问题和挑战,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工作心得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启发和借鉴。假期是大多数人
  • 10-21 优秀五个心得体会范文(15篇)
    通过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和不足,并积极探索改进的方法和策略。接下来是一些学习心得的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思路和展示学习的成果。
  • 10-21 专业示波器的使用的心得体会(模板12篇)
    工作心得是对自己的一种负责和自律,通过总结和梳理工作过程和成果,我们可以更好地为自己的工作负责。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工作心得范文,供大家借鉴和参考。
  • 10-21 最新教师对十一个坚持心得体会大全(17篇)
    通过实习心得的撰写,我们可以发现自身在实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和工作能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一些经典读书心得,希望能够激发大家对
  • 10-21 2023年餐厅停业整顿的通知(案例13篇)
    民族团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宝贵财富,是推动中国梦实现的重要力量。民族团结的完美总结需要考虑到不同民族间的心理和情感差异,促进相互理解和尊重。接下来将为大家
  • 10-21 2023年垃圾分类宣传标语大全(15篇)
    爱国是我们对祖国最好的回报和报答。从日常生活中汲取灵感,创作一句富有内涵的爱国标语。爱国标语是激励人们热爱祖国、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简明口号,它能够激发人们的爱国
  • 10-21 最新场地填土协议范文(16篇)
    尽量步行骑行,环保宣传心中留。撰写环保宣传语要注重鲜明的主题,易于引起公众的共鸣。环保宣传促使企业改善生产工艺,减少污染排放。甲方:乙方:为提升品牌在拉萨地区的
  • 10-21 热门司法机关个人先进事迹材料大全(18篇)
    征文可以培养我们的写作习惯和良好的文字表达能力,提高写作的准确性和条理性。首先,我们要明确征文的主题和写作目的,以便在写作过程中掌握重点和方向。这些征文范文是对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