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报材料的整理应当有条理,确保材料的清晰可见,方便审查和审核。在这里,我们推荐几篇优秀的申报材料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灵感和参考。
乡村振兴示范村申报材料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和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问题,必须始终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将实施农村振兴战略。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村位于***镇东面,距县城5公里,距武平公路2.5公里,交通十分便捷。全村辖4个村民小组,239户,1159人,党员33人。近年来,***村两委班子,坚持以发展经济,群众致富为已任,在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强集体经济的同时,积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使全村“三个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人均纯收入达4900元以上,村集体经济年收入5000元,实现了从无到有。由于工作成绩显著,***村先后被列为自治区级“卫生村示范村”、“民主法制示范村”、市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获得自治区级“卫生村”、县级“遵纪守法示范村”、“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多次被镇党委、政府评为“先锋流动红旗党组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人口和计划生育先进集体”等。
近年来,***村在《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问题的决定》精神鼓舞下,在镇党委、政府和县文明办的帮助指导下,在村党支部的统一领导下,坚持把创建文明村活动当作一项长期的中心工作来落实,同时也把创建文明村的工作成效作为检验村领导班子是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否具有号召力和战斗力,是否有政绩的重要标准。为了全面落实和完成各项创建目标和任务,全村上下团结一心,脚踏实地、开拓创新、真抓实干,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全面推进社会经济各项事业健康协调发展,创建工作取得了实绩性进展。
村党支部、村委会做到分工明确、团结协作、勤政为民,村级领导班子做到率先垂范,带头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党组织活动每季度召开一次,支委会每月一次,工会、团支部、妇代会、老年协会组织健全,活动正常,充分发挥他们的各自职能作用。村支部始终把精神文明建设摆在重要议事日程,与经济建设同规划。村上成立了由村支部书记任组长,组宣委员、村主任任副组长,青年、妇女、民兵齐抓共管的领导格局,专门负责指导、组织、协调、检查全村的精神文明工作。同时,努力营造齐抓共管、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设置政策宣传专栏,张贴宣传标语,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公民道德实施纲要》深入人心,新思想、新观念得到了普及,村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技文化素质得到了提高。
大胆创新,不断优化载体,通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创建活动,使全村精神文明建设上新台阶。2006年以来,村支部以人口法制学校为阵地,利用党校培训、劳保培训和农业科技培训等资源开办各类学习班21期,进行党的方针政策、先进文明、法制道德、优生优育、科学种养、就业技能、双学双比等内容的教育活动,同时充分发挥“三求”文化舞台作用,利用节庆日开展群众性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开展“平安家庭”评比活动,参评率达到95%。同时,***村运用宣传长廊向群众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保健卫生知识,努力营造健康向上的生活环境,对广大村民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确立了高尚的先进文化意识。针对本村道路脏乱等问题,村两委以村容整洁为目标,重点搞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厕工作。开展沼气池建设至今,全村建沼气池总农户数达95%,配备沼肥吸水车一辆,通过沼气建设改厕200间;同时也进行了改厨、改圈、改水、改路工作,新建设的楼房全部设有水冲式厕所;组织群众集资,争取上级新村办的项目支持,完成了3.2公里的村巷道水泥硬化建设;搭市委开展城乡风貌改造顺风车,完成了160户的民房外墙装门面改造;投资10000多元建设成公共垃圾池5个,配备垃圾车一辆,投资2万多元新建成4蹲位公厕1座;植树190株完成村主干道1.2公里的绿化,改变了全村的生产生活环境状况,消除了脏乱问题,美化环境,得到群众的一致好评。
全村没有发生过集体上访和越级上访,也没有出现大的不安定事件,为全村的经济建设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发展才是硬道理,只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经济建设步伐,努力增创经济发展新优势,创建文明村才有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强有力的支撑。为此,村两委始终把经济建设当作重中之重和,千方百计、想方设法确保经济增长。一是抓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村的经济支柱就甘蔗,在继续抓好甘蔗的基础上,为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引导群众大力发展庭院经济,在庭院种上良种水果、养猪、养鸡,现在***村家家户户的庭院都种有水果,百头猪场也有近20户,养百只以上的农户占全村80%以上;二是争取国土局的土地平整项目,完成了近8公里的村主干道和蔗区路的修建,完善了近10公里的水利渠道水泥硬化建设,完善了4张55亩的鱼塘水坝加固工程;三是利用“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契机,新建了3公里的水利渠道硬化建设,有力地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为农业增效、农业增收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近年来,***村把搞好计划生育工作当作文明村创建工作和移风易俗的重头戏来抓,坚持宣传教育为主,继续强化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充分利用“三求”文化舞台,开展计划生育有关知识抢答、文艺表演、板报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深入开展宣传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深化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进一步优化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环境。***村作为诚信计生示范村,为使诚信计生家喻户晓,村计生协会配合村委开展“诚信计生家庭”评比活动,以活动来促进工作,评出了村级“诚信计生家庭”10户,其中有2户获镇党委政府授于十佳“诚信计生家庭”荣誉称号,***村评为***镇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先进集体。春节期间,开展“五比五看”冬委送温暖活动,为46户诚信家庭送去了价值10980元的物资,让他们真正体会到诚信计生的优越性。经过一系列工作,使***村出生率、人口自由增长率的指标控制数都处在全镇领先水平,广大村民计生观念有了很大的转变,形成了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1、加强村级民主管理,转变工作作风,树立良好形象。村两委注重运用民主和法制手段,在村级各项事业的建设中起好组织、引导,实施协调、把关的作用;加强教育培训,不断增强村干部的服务意识、民主意识和法制意识,进一步树立公道处事、正派为人的观念;提高认识,增强团结,形成发展合力,在村级民主管理改进方式方法中,面对新形势、新要求,逐步学会解决新问题、新矛盾的办法。
2、进一步建立健全村级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的工作机制,建立完善村级重大事项“四议两公开”工作制度,充分发挥党员和村民代表在村级事务管理中的作用,注重加强对群众的民主法制教育,进一步建立完善村民自治章程,关注无职党员、困难弱势群众群体生活,确保全村长治久安,实行村级干部规范化管理制度,逐步将全村各项工作纳入规范化动作轨道。
3、实行三公开制度。党务村务财务实行定时公开制度,建立村务公开栏,每一季度公开一次,成立有党务村务财务监督小组,理财小组、民主管理小组,接受群众监督。
近年来,***村在村两委带领下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是村两委筹集资金10多万元对村民委办公楼进行装修,配备了会议室的课桌;二是争取县国土资源局扶持4.6万元在村民委旁的水利渠道铺设了暗渠;三是组织群众集资8万元作为配套资金,通过镇党委政府争取县交通局的支持完成了村主干道水泥路的建设;四是抓好“三求”文化惠农工程建设,通过组织群众集资和投工投劳,争取上级扶持和后盾单位、共建支部支援,以及社会人士支持的办法,投入资金70多万元进行村文体小广场建设,小广场占地面积3亩,设有戏台、篮球场,科技文化卫生综合活动室,宣传栏等,广场还将搞好绿化建设;五是争取上级新农办的水泥支持和发动群众集资投劳,完成了近3.2公里的村巷道水泥硬化,解决了群众行路难的问题;六是通过“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完成了3公里的水利渠道硬化,完成了5个垃圾池和1座4蹲位公厕的建设,完成了村主干道1.2公里的绿化。
创建文明村活动,既极大地促进了***村的精神文明建设,也推动了***村的经济发展,形成了两个文明建设互相促进、协调发展的良性循环。今后***村将紧紧依靠群众,立足实际,注重实效,典型示范,以建好班子、带好队伍、干好工作为落脚点,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发扬团结拼搏、开拓进取、顽强向上的精神,再接再厉,继续深入开展文明创建活动,把***村建设成为现代化文明强村。
十九大报告建议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根据产业繁荣、生态宜居、乡村文明、管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城乡融合发展体制和政策体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近年来,下寨村通过制定规划,抓牢基层党建,完善基础建设,壮大产业支撑,发展乡村旅游,建设乡风文明等不断加强下寨村美丽乡村建设。
坑洼洼的泥路一直延伸到脚下,旁边低矮的旧木屋感到压抑,晴天出灰,雨天出泥是村民们记忆中的样子。自2013年下寨村被列为岑巩县首个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村以来,客楼镇整合扶贫开发、新农村建设、危房改造、村庄整治、农村文化建设、村级阵地建设、人居环境建设等项目,集中抓好下寨村美丽乡村建设。从那以后,高原上的辉煌明珠慢慢诞生。下寨村相继被评为美丽乡村、贵州省十佳最美丽的观赏花地、乙级旅游村寨、贵州省民主法治示范村、贵州省十百千乡村振兴示范村。
客人楼下寨位于岑巩县西北部,距集镇中心1.6公里,全村管辖7个村民小组,共有289户1226人,其中建卡贫困家庭85户329人,已有74户298人。全村总面积7.5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298亩(田804亩,土494亩)。森林覆盖率70.44%,辖区内地势平坦,海拔在850-1500米之间,年平均气温13.9℃,年降雨量1290mm,是天然“氧吧”和绝佳的“避暑胜地、养生天堂”。下寨村红豆杉群为客楼镇两个庞大的野生红豆杉聚生群落之一。全村存有大大小小的野生红豆杉数千株,胸径达50cm以上的有60株以上,其中一株红豆杉树龄达2000年以上,需5人合抱,是迄今发现的亚洲最大的野生红豆杉,誉为“亚洲红豆杉王”。
(一)抓好基层党建,配强村组队伍。针对一些村庄职务不足、能力不强等问题,客楼镇党委立即在职干部队中选拔30岁以下、本科文化程度的一位。
志,担任下寨村的支部书记。该同志到岗后,村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充分发挥,各项工作做得有声有色,群众高度认可。同时,选配和管好用好村“第一书记”,让“第一书记”完全融入脱贫攻坚和村务工作,杜绝“第一书记”和村两委“两张皮”、“水与油”等不良现象。由于工作务实、群众认可,下寨村“第一书记”田启金同志先后被县委表彰为“全县脱贫攻坚优秀第一书记”、州委表彰为“全州优秀党务工作者”、省委表彰为“全省脱贫攻坚优秀第一书记”。
(二)抓好规划引领,明确建设方向。2018年下寨村已完成景区规划设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下寨村将充分依托野生红豆杉聚生群落这一独特自然资源,规划建设红豆杉康养基地,坚持农旅、文旅、体旅、医养相结合,着力打造“森林人家”及红豆杉康养村落,建成集康复康养、休闲度假和避暑旅居旅游目的地。
(三)抓好基础建设,提升旅游内涵。目前,已完成下寨“森林康养基地”景区建设规划。通过项目整合,投资1000余万元完成景区旅游路网、供水设施、慢行系统如游览步道等建设,投资500余万元完成景区接待场所、紫藤长廊、景区护栏、休闲垂钓场等配套设施建设,投资300万元完成景区农家乐示范点建设,利用人居环境建设资金1130万元,修建休闲亭,旅游公厕,生态停车场2处。2018年,启动实施千亩莲藕产业园项目1个(首期实施400亩),建成红豆杉苗木基地1个(120亩)。2019年,成功举办“岑巩县客楼镇首届避暑文化周”,吸引游客8万余人,直接旅游收入500余万元。
(四)抓好环境治理,打造美丽乡村。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为改变村容村貌。一是加大对村庄环境的整治力度,拆除了“三废”(废圈舍、废厕所、废墙墟),全面整治公路沿线滥搭乱建,添置了垃圾桶50余个,配备护林员5个,聘请保洁员17个,负责清理主要通村通组公路及公共区域,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二是广泛宣传,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主体是农民。要充分利用宣传栏、广播、网络等媒体手段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宣传,扩大“以奖促治”政策影响面;三是以一线作战队队长包村、驻村队员包网格,987帮扶干部包户的原则,严格落实环境卫生整治主体责任,以“3+n”工作制度为抓手,严格按照“五净一规范”要求,组织全体987帮扶干部打扫好自己帮扶户的环境卫生,做到户户责任落实到人。
(五)抓好产业发展,带动群众增收。下寨村充分依托高山云雾茶叶、荷花产业基地、野生红豆杉聚生群落等旅游优势产业。一是依托高海拔气候优势,打造以高山云雾茶为代表的茶叶产业带,种植面积350亩,年均产值约2400余万元,惠及群众291户1231人;二是依托连片农田优势,2019年村级合作社流转整合土地360亩用于实施莲子种植项目,预计亩产80公斤,年均产值约140余万元,覆盖全村贫困户85户327人。同时修建千米观光木栈道(956米)、百米紫藤长廊(248米)、百亩荷花鱼塘等农业观光配套设施;三是依托野生红豆杉聚生群落优势,打造“森林人家”和红豆杉康养村落,全村共有野生红豆杉10000株左右,100年树龄以上的红豆杉100余株,拥有亚洲最大红豆杉树,杉胸围5.85米,树高约30米,覆盖了约500平米地面,长期晴天有“红豆杉雾雨”奇观。同时流转土地120亩发展红豆杉苗木产业,着力从药用、观赏等方面发力,进一步做强红豆杉产业;四是依托丰富的冷水资源优势,村级合作社流转连片水田50余亩,建成荷花鱼塘养殖基地1个,荷花垂钓鱼塘1个,观赏鱼塘一个,该项目覆盖群众291户1231人。
(六)抓好活动载体,建设乡风文明。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切实发挥农民在乡村振兴的主体作用,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维护农民群众根本利益、促使农民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不断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树立文明乡风,激发群众脱贫信心。客楼镇将乡风文明与精准扶贫同步部署,不仅在增收入”上想办法,更在“富脑袋”“健精神”上下功夫,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从根本上“治懒病、拔穷根”。
奋力拼搏绘蓝图----**县**村美丽宜居示范村申报材料**村位于县城西2.5公里处,滨河路北侧,靠近县城,交通十分便利。风光秀美,资源丰富,年平均降水量600毫米,是天然的消夏避暑圣地。***村属2021年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历史悠久,水美,广聚人气,全村共有175户,508口人,劳动力238人,党员34名。全村土地总面积4.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47亩,林地面积2752亩,粮食播种面积331亩,粮食总产量68.2吨,人均纯收入5848元。
***村以创建“美丽、生态、宜居”村为目标,近年来,全面加强基础设施、产业转型、文化、卫生、公益事业等方面的建设。目前,该村村容村貌整洁、美丽,民情敦厚,民风淳朴。并先后被省、市、县评为“旗帜示范党支部”、“新农村建设红旗村”、“计划生育先进村”、“文明示范村”“卫生整治先进村”、“新能源建设先进村”、“公路建设先进村”、“省级健康村”等。
村"两委"班子明确提出了"团结保稳定,实干促发展,建设坚强有力党支部村委会"的响亮口号。一是村支两委班子着手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坚持制度办事,规范了"党支部工作制度、村民代表大会制度、村务公开制度、一事一议"制度等相关制度,实行了村级事务规范化、制度化管理,真正做到村里事事有人管、事事有人问、事事有着落。二是每季度召开党支部大会,研究讨论基层组织建设,增强了干部的凝聚力和号召力。进一步完善了《***村村规民约》,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坚持民主生活会制度,重大事项集体研究,形成团结协作、务实高效的工作作风,永葆组织的先进性。
为了进一步加快主导产业的转型发展,一是对村办煤矿进行了改制,明确了村集体、村民、煤矿的利益,维护了村集体、村民和煤矿的各自利益,保证了村办煤矿的健康发展。二是采取地下支持地上、转型发展的原则,投资400余万元,新建800吨蔬菜保鲜库,由传统农业和资源业向其他产业转移,对采摘的蔬菜进行保鲜保存,带动了周边设施蔬菜的发展。充分利用城郊优势,积极鼓励村民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业。目前,全村有80%的农户开着四轮车跑运输,近70%的妇女被安排在煤矿和蔬菜大棚工作。
通过不断的调整产业结构,组织村民进行土地流转、开展各类培训教育活动,加大对外劳务输出力度,切实增加了农民收入。
***村是一个以煤炭和传统种植业为主的村,为加强生态发展,改变群众传统生活习惯。一是集中新建大型沼气池3口,积极宣传节能吊炕,全村100%的农户用上干净的"沼气",睡上了节能的"吊炕"。二是大力推行农村“四改”工程,全面完成了改水、改厨、改厕、改圈。三是生产便道覆盖全村,电网改造、农村有线电视覆盖、网络全覆盖、自来水管改造全面完成,群众生活得到极大改善,目前,全体村民的水费、电费、电视费都由村集体交纳。四是按照“外突出特色,内优化功能”的要求,对全村农户房屋进行统一粉刷。
***村、支两委始终把环境卫生作为一项长期性的工作来抓。投资18000元配置了保洁车一辆,专职保洁员四名,每人负责一片,每天早上8点定时清理垃圾,保证垃圾一日一清,并有专门的垃圾填埋场。除此之外,村、支两委每月25号组织村民对河道进行清淤,对花木、草坪进行打理。至2021年实行以来无论天阴下雨、过时过节从未间断过,久而久之在井玉沟才村形成了惯例,大街小巷处处干净整洁。污水主要是生活用水,每家每户都接有下水管道同县城管道相连进行排放。通过几年的努力,如今呈现在眼前的井玉沟村是宽敞笔直的通村公路、整洁干净的大街小巷、别致新颖的农房民宅、林立耀眼的节能路灯和靓丽美观的文化广场。
***村紧紧围绕中央新农村建设的20字方针,对新农村进行整体建设规划,高标准规划了住宅区、绿化带、休闲区、活动室、文化娱乐场等设施。先后投资200多万元,完成街道硬化29600多平方米;投资185万元,完成了河道整修1100米;投资172万元完成了休闲公园建设,投资37万元完成了绿化带建设;投资40万元完成了门牌楼建设,投资29万元安装完成了街道亮化工程,投资18万元完成了村电力增容、网络通讯整修工程;投资23万元完成了文化大院建设、便民超市和村卫生所建设,投资120余万元完成了了学校、办公楼建设。
一是按照《***村村规民约》,适时开展了"八荣八耻"学习、"十星级文明户"和"平安家庭"创建、"婚育新风进万家"等活动,调动全体村民的积极性和主人翁意识,进一步提高村民素质。二是组织发动村民义务进行卫生清扫、堆放物清整、垃圾清理等,有效改善了村容村貌,使村域环境卫生秩序得到彻底改观。如今,全村已评选出了"文明户"100户,"遵纪守法光荣户"90户。井玉沟村连续十年无一例计划外生育,连续四年被评为。
“综治先进村”。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实现了“以点带面,共同进步”,的目标,正确树立了群众的争创意识,提升了群众参与和示范创建的积极性。
在新农村建设合理规划布局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快打造“美丽、生态、宜居”村的步伐。依托井玉沟村,交通便利,依山傍水,风景秀丽,靠近**山、麻衣寺等旅游景区的特点,打造绿色生态、休闲旅游一体模式的美丽新农村。一是打造生态旅游地。预计投资100万元,新建占地100亩的绿色采摘园,投资150万元新建农家乐休闲中心。采摘园和农家乐休闲中心内设新鲜果蔬园、棋牌室、茶艺厅、餐饮区、自助烧烤区、土特产品区。在这里,春可观花,夏可纳凉,秋可品果,冬可赏雪。亲近自然,寄情于山水。真正建设成为生态旅游地。采摘园和农家乐休闲中心采用股份制的方式创建,村集体和每户村民都占有股份,带动了村民的积极性的同时也壮大了集体经济,增加了农民收入。二是完善公共服务。投资300万元,建设综合性老年服务中心。综合性老年服务中心集居住、养老、医疗、保健、文体等功能于一体,内设居住区、康复区、医疗室、文化室、健身广场、花园等,能为老年人家庭提供一个高标准的生活居住环境,极大的提升他们的生活水平,倡导并实际践行。
“品质养老”的服务理念。同时,建立老年人管理与服务体系,进一步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积极开展助老、扶老活动、老年人文体活动的辅助性、服务性工作;开展对贯彻落实老龄政策法规、实施老年人优待、老年人生活状况等的调研工作;提供老年人咨询服务;负责有关老年人服务基础设施的日常管理和维护工作,切实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项目实施后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善周围区域的城乡面貌,还可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增加文化社会经济效益。三是建立长效机制。对失地农民和无地、无收入、无保障、重度残疾等人员进一步完善农保、低保等制度,确保人人有保障。对全村70岁以上老年人每人每年给予500元的生活补贴,并且在年终进行慰问,确保老有所依,老有所养,建立健全助老制度。
随着***村全体村民的齐心协力,干部群众的团结一致,奋力拼搏,一个村风文明、生产发展、美丽宜居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已在梁余大地迅速崛起。
党的十九大首次作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部署,并再次强调,要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回顾新农村建设发展历史,从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大历史任务,提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具体要求开始;到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再到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全面改善农村社会生产生活条件”;直至2017年,党的十九大把“新二十字”方针作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总要求。从新农村建设的脉络延续可以看出,在经济社会发展到一个新高度,党和国家对新农村建设的具体要求进行了升华,提出了更高目标,也能非常清晰的看出党和国家对新农村建设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如何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伟大构想,xx乡党委政府一班人进行了探索,寻求了一条产业发展为载体,乡村旅游为龙头,挖掘农俗文化,走上了一条产旅结合、文旅结合发展之路。现将有关情况作如下报告。
(一)乡村旅游促进发展。
杨家河景区已经形成规模,旺季日均接待游客达到3000人次,竹筏和乌篷船项目日均营收入2000元以上,全年实现村集体经济70万元。打造松林塘村漂流项目,目前共实现收入60余万元。开办农家乐8家,培育带动松林塘、杨家河、周公寨三村50多户贫困户就业或发展。贫困户、留守老人在景区售卖农副产品,也能稳定增收,实现了旅游富民。2018年12月19日,xx市长调研杨家河乡村,对旅游促进脱贫攻坚给予高度评价。xx局也通报表扬我乡旅游促进脱贫攻坚工作,xx日报两次刊载xx乡村振兴。
(二)产业转型升级。
全乡已完成香桃种植4000亩,其中最早批次2000亩今年就将挂果,xx将以此举办首届桃花节。贫困户户户都有种植(政府免费提供种苗、技术,无劳力贫困户由村代管和入园分红),解决了长效增收问题。杨家河香桃产业园1000亩,贫困户稳定分红,青河村奔康产业园种植猕猴桃400亩,贫困户全部入园。周公寨村众康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种植香桃、蜜柚600亩,兴鑫养殖专合社养山羊400余只,种皇梨500亩,两个园区吸收群众40多人入园务工,发放工资30余万元。皇梨参加省农博会,受到xxx书记、xx书记好评。引进蜜生元蜂业项目,建成xx西部最大中蜂养殖基地,带动群众养殖中蜂400余箱。我乡还发展柑橘、李子、枇杷、李、杏等水果种植(规模均在100-600亩之间),打造川北水果之乡。产业转型与乡村旅游互为补充,为产业振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挖掘民俗文化。
近年来,xx乡按照生态美、设施美、产业美、人文美的要求,不断挖掘民俗文化。将打夯、碾米等古老的农村生产生活场景展示给游客;同时在节假日时期还举办牛灯竹马等民俗表演。积极探索民俗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的发展模式,把文旅结合发展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有效推动美丽乡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涉及到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及生态文明,解决问题需要全方位、一体化通盘考虑,统筹实施。通过我们调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主要有4个方面。
一是产业不强的问题。产业兴旺是实现乡村振兴的第一要素,也是需要解决的最根本问题。就xx乡来看,农业领域民营经济总体来看还很不发达,农村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模式还远没有建立起来。
二是收入不高的问题。“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实现乡村振兴,农民的收入上不去,会直接带来民主管理、居住环境、农村乡风的一系列问题。
三是农村环境差的问题。党的十九大把二十字方针中“村容整洁”调整到“生态宜居”,对农村生产生活环境要求来说是一个质的飞越。近几年,尤其是2016年以来,我乡虽然通过持续不断的新农村建设,尤其是加大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力度,农村面貌有了较大改观但还没有得到根本扭转。解决垃圾污水乱扔乱泼、秸秆乱堆乱烧、畜禽散养等问题还任重道远。
四是农村基层组织能力弱的问题。“送钱送物,不如建个好支部”。农村基层组织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目前基层组织老龄化严重,在接受信息,运用新的治理手段方面严重不足。
本人通过在基层几年工作与探索中,结合当前实际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几点建议。
第一,要制定规划,明确标准。要结合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新特点和新要求,找准乡村振兴的切入点,制定出既符合乡村振兴总体要求,又体现人文经济特色的总体规划。规划制定要因地制宜,防止片面追求“高大上”。在规划制定的基础上,要明确实现乡村振兴的标准,标准的制定要切实对准新“二十字”方针,确保工作不跑偏、不走弯路。
第二,要发展产业,富裕农民。要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提升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水平,为乡村振兴打好坚实基础;要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盘活农村集体资源,增强村集体的自我投入能力,要把富裕农民作为发展产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乡村振兴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第三,要改善民生,提高质量。要把当前脱贫攻坚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紧密结合起来,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投入,着力改善农村民生。要真正做到农业农村优先发展,重点加强农村路、水、电、气、房、厕、网的建设;要加大投入,进一步完善农村养老、教育、医疗、大病救助等社会服务体系,尤其是政府的“兜底”服务,切实提高广大农民的生产生活质量。
第四,要抓好试点,探索路径。按照新“二十字”方针内容,要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打造试点,树立标竿,探索路径,为全面科学推进乡村振兴积累经验。
第五,要宣扬典型,引领示范。要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宣传典型,树立典型,让广大农民看得到,学得着,同时增强典型的荣誉感。要通过召开现场会、推介会、帮扶对接会等有效形式,增强引领示范作用,形成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
第六,要强化培训,提高能力。要以加快农民职业化为目标,培育一大批以家庭农场主、种养大户、农民合作社骨干为重点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立志扎根农村的新型职业农民;要加强农业战线干部队伍培训,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同时要加强各级党委、政府领导的培训,统一思想,鼓足干劲,提高能力。
第七,要整合资金,加大投入。今后一个很长时期,农业农村仍然是全社会最薄弱板块,农民仍然是一个最弱势群体,要真正按照中央提出的“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要求,加大对“三农”的投入。要整合力量,打破部门利益,克服本位主义思想,创新农业农村的投融资模式,把更多资金吸引到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上来。
第八,要强化领导,形成合力。加强组织领导的核心就是党政一把手要高度重视,一把手重视,从上到下就都会重视,事情也就能抓紧、抓实、抓好。从长远看,要建立健全乡村振兴的工作机构,配齐配强工作力量,保证工作经费,充分发挥综合协调作用。从当前情况看,要缕顺与住建、发改、财政等部门之间的关系,形成整体合力,加快建立起通力合作的工作机制。
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企业是乡村产业兴旺的重要推动力量,能够激活一片区域,壮大一个产业,带动一方农民;能够吸引和集聚生产要素,形成产业高地,解决乡村产业空心化问题;进一步强化农村软硬件支撑,优化创新创业环境,以及农民购买力大幅提升,农业企业将迎来更好的成长空间和发展机遇。
近年来,花筵村通过制定规划,完善基础设施,壮大产业支撑,建设文明乡风,不断加强“美丽乡村、幸福花筵”建设。
一是抓好规划引领,明确建设方向。
通过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不仅可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还可以为农民创业就业开拓更大的空间,让农民有更多增收渠道。
从2015年开始,我乡邀请了规划设计院来实地考察,对花筵村进行村庄规划,全村全部按照规划建设。花筵村现有农户710户,总人口2570人,房屋改造完成了410户,改造率达到了90%以上。
二是抓好设施建设,提升旅游内涵。
“建设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让广大农民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的这一重要指示,在干部群众中引起积极反响。
有美丽乡村,才有美丽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推动了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2018年2月,我国出台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对加快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进一步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水平有着指导意义。
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强烈意识。在处理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上,我国经过了从“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到“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再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阶段。
实施了安全饮水工程,解决了余户群众的饮水安全问题。完成了改厕,实施了农村电网升级改造,解决了花筵村村供电不足的问题,新建多个小庭院,健身广场1个。
凤凰四季花海位于湖南永州市金洞管理区凤凰乡花筵村。以玫瑰花和九嶷红紫薇为主要花卉品种,打造以“爱国”、“爱情”、“爱生活”为主题的四季精品花海。“爱情主题园”——玫瑰长久以来就象征著美丽和爱情,该园地由整片玫瑰花田建造而成,中间还立有“love”的巨大白色图标。
“爱国主题园”——这儿有用九嶷红紫薇为底色建造的鲜艳五星红旗,还设有爱国宣誓台,在欣赏美丽景色的同时陶冶个人情操。
“热爱生活”——设计师们将普通的藤本植物重新造型,打造出“凤凰传奇主题园”、“花海迷宫乐园”等等景观,生活并不缺少美。
三是抓好环境治理,开展了“清洁家园”行动。
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为改变村容村貌,加大了对村庄环境的整治力度,拆除了“三废”(废圈舍、废厕所、废墙墟),全面整治公路沿线滥搭乱建,清理河道0.6公里,添置了垃圾桶136个,安排了专职保洁人员,负责清运主要道路沿线和村庄垃圾,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广泛宣传,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主导是政府,主体是农民。要充分利用宣传栏、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手段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宣传,扩大“以奖促治”政策影响面,引导广大农民积极参与连片村庄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发动农民群众对直接受益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工投劳,同时大力宣传农村环保科普知识,加强环保法制教育,使环保教育成为培养造就新型农民的重要内容,切实增强广大农民的环保意识。
探索建立农村环保长效机制。通过制订村规民约、召开村民代表大会等方式,组织村民参与项目运行和管理,探索村民自治与政府支持相结合的运行和管理机制。加强乡镇环保监管能力建设,在示范区域探索建立农村环境监测、环境执法、环境宣传“三下乡”制度,通过农村环境整村连片整治,深入开展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四是抓好产业发展,实施“旅游强村”战略。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苗木种植业一直是当地群众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全村花卉苗木种植面积1300余亩,品种达100余种,每年可提供各种造林苗木3800万株以上。美丽乡村建设以来,新建枫杨公园一个,建设“四季花海”基地,大力发展旅游业。力争旅游经济成为该村群众增收致富的新增长点。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乡村是一个可以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我们有党的领导的政治优势,有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有亿万农民的创造精神,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支撑,有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有旺盛的市场需求,完全有条件有能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立足国情农情,顺势而为,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举全党全国全社会之力,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目标、更有力的举措,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村全面发展,谱写新时代宣传全面振兴新篇章。
五是抓好活动载体,建设文明乡风。
坚持农民主体地点。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切实发挥农民在乡村振兴的主体作用,调动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维护农民群众根本利益、促使农民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不断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树立文明乡风,激发群众脱贫信心,这只是建始以乡风促脱贫的一个缩影。建始县将乡风文明与精准扶贫同步部署,不仅在“增收入”上想办法,更在“富脑袋”“健精神”上下功夫,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从根本上“治懒病、拔穷根”。
一墙一风景、一牌一阵地。与此同时,丰富多彩的文化墙、公示牌、宣传语已成为花筵村颇具特色的文化景观,既传递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又美化了农村生活环境,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代言人”和乡村文明的“传播者”,是乡村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提升了美丽乡村建设品位。
在规矩的引导下,在榜样的激励下,红白喜事讲排场的人少了,新事新办的人多了;闲暇时打牌喝酒的人少了,努力发展产业的人多了……在花筵村,文明乡风正在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乡风淳,乡村兴。放眼各乡镇村寨,文明浸润乡土、文化滋养乡情,花筵村在润物无声中植入民淳俗厚的新风尚,把文明乡风种进农民心田,助力乡村振兴。
奈曼旗位于内蒙古通辽市西南部,科尔沁沙地南缘,南与辽宁省阜新市和北票市毗邻,东与库伦旗连边,西与赤峰市敖汉旗和翁牛特旗接壤,北与开鲁县隔河相望。全境东西宽68公里,南北长140公里,总土地面积8,137.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18万亩,林地431万亩,林木蓄积量320万立方米。全旗辖14个苏木镇、一个国有农场、363个嘎查村、12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43.2万,其中农业人口37.6万,蒙古族人口16万。国家级贫困旗县。
2012年财政总收入60,044万元,财政总支出240,000万元,粮食总产达到33亿斤,创历史新高,牧业年度家畜存栏达到223万头只,禽类饲养量突破1,000万只,农民人均纯收入6,999元。
按照“建设中心村、培植特色村、保护历史文化村”的原则,以苏木乡镇为单位,结合当地村情民俗,因地制宜地规划编制一批城郊社区型、移民搬迁型、生态文明型、旧村改造型、民族风情型、旅游服务型“六型”新农村,通过层层筛选和实地查看,选取了移民搬迁型的白音他拉村、舍力虎村,生态文明型的扎哈塔拉村,民族风情型的巴彦塔拉嘎查为2013年美丽乡村建设的试点嘎查村。
5.1万亩,其中:耕地15,100亩,林地6,000亩,沙地27,000亩。全村771户、2,231口人,劳动力1,027人,2012年白音他拉村整体搬迁,住房砖瓦率达到100%,房屋建设规划合理、院墙整齐美观、街道平整宽广,村屯环境整洁大方。
带动70余户增收,户均增收2.8万元。继续加大蛋鸡养殖产业,2013年新建保温鸡舍38栋,总数达到50栋,蛋鸡养殖规模达到25万只。通过农机合作社,把村内集中连片的1550亩耕地,在确保收益不变的情况下从347户种粮农民手中依法流转过来,实行集约化、机械化耕作,开始尝试走土地集约化规模经营的道路。从土地流转中解放出来劳动力从事二、三产业,增加收入。
大沁他拉镇舍力虎村位于大镇西南20公里,京通、巴新铁路、国道111公路从村屯东部穿过,地理位臵优越、交通便利。全村119户、460口人。总土地面积11,630亩,其中:耕地面积3,289亩,林地面积3,290亩,畜禽总量5,000头只,有种植专业合作社4个,养殖专业合作社2个,农机专业合作社1个,其他专业合作社1个。
按照村屯规划的总体部署,结合本村实际,以打造“种植、养殖、林果、劳务”四大产业发展为主线,全村规划出了2,500亩的高产玉米种植区;200亩设施农业种植区、600亩果树种植区;600亩的综合养殖区;100亩的农副产品加工区。依托自然环境、田园景观、农耕文化、农家庭院和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游农家景、享农家乐”为特征,集农业观光旅游、领略乡村风情、体验农耕文明于一体的“农家一日游”,带动其他产业发展,安臵闲臵劳动力,从而促进生态观光区、生活娱乐休闲区的功能发挥,加快村级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扎哈塔拉村位于八仙筒镇西北4公里,省道开鲁至八仙筒公。
路穿村而过,紧邻通辽市著名的孟家段水库旅游度假村。由2个村民小组组成,全村494户、1,540口人。总土地面积36,000亩,其中:耕地3,500亩,林地2,000亩,沙沼地30,500亩。
在产业发展方面:农业建设中,发展配套土壤墒情和气象监测、节水管灌与滴灌、农田作业路、农防林等建设;强化科、教、文、卫、保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向上级争取项目资金,逐年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切实改善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实现生产先进化、生活社区化、生态和谐化目标。
农作物种植方面,每年除种植传统高棵作物玉米以外,扩大了红干椒、万寿菊、以及曼沙西瓜等经济作物和特色种植面积,同时同甘肃沙漠水稻研究所签订了100亩沙漠沉膜有机水稻种植实验项目。
在规模化养殖、生态林果和劳务输出方面,进一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强化科技信息服务、发挥农村合作组织、农业龙头企业的作用,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提升农产品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促进农牧民收入稳步提高。村里还有两个村办企业,吸纳了本村大多数剩余劳动力,让他们一年四季不出村就有活干,有钱赚,促进了农牧民收入稳步提高。
积11,000亩,草牧场面积58,310亩。是一个以养殖业为主的民族村,养殖科尔沁黄牛为主。种植业主要种植玉米和优质牧草。现在嘎查有和谐养牛合作社一个,敖图嘎养牛公司一个,建有全旗最大的牲畜交易市场,最高日成交量5,000头,成交额达到5,000万元。该村的“沙漠怪柳”被联合国列入自然文化遗产,蒙古族烤全羊,蒙古族特色小吃,丰厚的民族文化和豪放纯朴的蒙古族风情,吸引了大批游客来这里体验民族风情。
(一)以“宜居家园”为目标,实施“五化六有七配套”(村屯亮化、绿化、硬化、美化、砖瓦化;有党员活动室、图书室、计生室、警务室、卫生室、便民商店;水、电、路、厕、广场、宽带、有线电视配套)工程。示范嘎查村街道绿化项目已基本完成,栽植各类绿化树6.2万株;安装太阳能路灯300盏;改造危房769户;4个村级活动场所及村民文体活动广场;村屯改造砖化院墙32,000延长米;4个直播卫星户户通;通村公路建设项目全部完成。
(二)以环境优美为重点,积极开展“卫生环境整治”行动。以治理柴草乱垛、垃圾乱倒、粪土乱堆、污水乱泼、畜禽乱跑为重点,投资近10万元,出动3万人次,车辆500余台次;共清理街路2万多延长米,清理垃圾800多立方米,新建垃圾池2处,设垃圾箱50个,建沼气池52口;清理占道经营摊点25家,打造街道整洁,环境优美的新型农村。
xx乡是xx市最大的农业乡,原隶属xxxx旗,1997年全建制划归xx市xx区,辖17个行政村,81个农业社,总人口1.5万人。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受水的制约,种植结构单一,主要以种植大田作物玉米为主,农民增收步伐缓慢。近年来,xx乡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任务,狠抓队伍的教育和管理,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努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使全乡经济社会在短期内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2004年,全乡完成工农牧业总产值3.84亿元,同比增长91%;。
财政收入突破1600万元,同比增长89%;。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215元,同比增长30%。2005年截至7月底,全乡财政总收入完成3035万元,实现了历史新高。
农村干部的素质高低,直接决定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该乡充分认识到只有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才能促进农村改革的深入,才能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共同致富达小康,所以该乡始终把加强干部队伍的素质作为加快发展的基础,想办法提高干部队伍的综合素质。
一是抓好理论学习。坚持党员干部学习日制度,每周的星期五下午为规定的学习日,全体党员干部都要进行集中学习,通过学习十六大精神、党章和农村政策法规等,加强党员干部的政治理论水平和法制意识,通过观看党员电教片及学习先进人物事迹,教育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二是抓实用技术培训。该乡经常聘请市、区农业、科技部门专家到乡里为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进行实用技术培训,鼓励和引导党员干部参加农函大、农广校、电大的学历教育培训,积极组织党员干部带头利用电教设备,学习外地增收致富经验。近年来通过现场指导、外出参观等形式举办各类培训班20场次,组织赴银川、山东、河北等地的种养殖示范基地观摩学习班5期。多渠道,多形式的培训,使党员干部扎实地掌握了至少一门农牧业生产实用技术,对全乡农牧业产业化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是狠抓干部作风。在抓干部作风中,乡党委把党员领导干部包农促富作为实施“富民工程”、全面推进小康社会进程的着力点,结合"三个代表"教育和党员先进性教育,组织开展领导干部联系帮扶活动,先后制定了领导、党员干部联系户制度,明确帮带任务,实行不见成效不脱钩,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帮助解决了一批基层群众生活中存在的急事难事和愁事,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凝聚了民心,树立了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近三年来帮扶100多户农民摆脱贫困,走上了致富之路。同时xx乡大力推行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要求每位干部从一个电话、一句问候,一张笑脸做起,从群众不满意做起,做到群众满意为止,进一步完善了各项工作制度。广大干部身体力行的工作实践,使群众切身感到转变作风给全乡带来的一派新气象。
为了帮助群众寻找到增收致富的路子,该乡围绕市场开展调查研究、外出考察学习,深入田间地头与农民直接座谈,结合乡情确定了以种植葡萄、反季节蔬菜和大力发展农区畜牧业两大结构调整主攻方向。教育群众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改进经营方式,拓宽发展思路,挖掘生产潜力,同时动员广大党员干部在结。
构调整方面带好头,领好路,以典型示范带动群众共同致富,在全乡17个村中树立了近百名致富典型,并组织了“看典型、学先进”等参观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农民产业结构调整的积极性。与此同时切实加大科技培训力度,经常邀请市、区涉农部门专业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现场指导葡萄、枸杞栽培、剪枝及小尾寒羊养殖技术;。
包村干部、乡科技服务站的技术人员,蹲点入户与农民群众并肩作战,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方位服务,促进了种养殖结构的调整。通过成功的示范,实实在在给全乡农民起到典型引路,样板带动的功效。在致富样板的带动下,全乡种养结构调整步伐逐步加快,截至目前全乡葡萄种植面积达到1900多亩,紫花苜蓿2000多亩,小尾寒羊存栏达到10000多只,奶牛200多头,肉牛300多头,新建标准化棚圈500处,青贮氨化池48个。
为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在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的同时,该乡进一步加大支农力度,一是制定利农惠农政策,对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农户给予政府补贴。在市区两级补贴的基础上,乡里对葡萄种植户每亩补贴280元;。
建设日光温室每亩乡里补贴2000元;。
牧草种植每亩乡里补贴25元,极大的调动了农户产业调整的积极性;。
二是与各村签订结构调整责任状,制定乡、村干部激励约束机制。凡完成葡萄、日光温室80%任务的村,每超1亩分别奖励乡、村干部30元和300元。仅2005年新植葡萄744亩,补种480亩。三是推进牲畜良种化进程,继续实施以“自繁为主,外调为辅”的“牛羊良种”工程。根据村民的意愿,结合全乡实际,乡政府投资7万元从山东东营调白头杜泊种羊5只,对本地的小尾寒羊进行品种改良。同时投资18万元新建牛羊冷配基地一个。
该乡努力转变职能,切实为社会各项事业提供优质服务,促进各项事业健康快速发展。该乡高度重视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努力为群众提供良好的生产和生活条件。2005年投资40万元完成了渡口村泵站改造,并解决了补水工程缺口资金60万元;。
投资40万元整修农田道路15公里;。
投资220万元的5000亩中低产田改造续建项目已接近尾声;。
同时又投资5万元落实农村改厕项目;。
投资70万元启动修建新红线村级公路。在努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切实为人民群众解难题办实事,针对农民贷款难问题,该积极协调金融部门,并为农民贷款提供保证金50万元,有效解决了农民贷款难问题;。
针对农民子弟上学难问题,党委、政府专门成立了大学生助学基金,目前已投入7万元扶助了93名贫困大学生;。
针对乡卫生院医疗设备简陋的问题,协调上级有关部门改善乡卫生院医疗条件的同时,党委、政府为卫生院匹配2万元,新购进了9万元的医疗设备,有效提高了乡卫生院的医疗条件;。
与党建指导员共同配合,协调上级有关部门,为本地农民开办驾驶员培训班,费用减免600元的同时党委、政府又为农民补贴100元,使农民既得了实惠,又掌握了技术;。
针对影响农村稳定的财务问题,乡党委、政府进一步修订《村务公开、民主理财、村账乡管实施方案》,健全完善了民主理财制度,财务公开制度、村帐乡管制度和定期集中记帐等相关制度,与此同时,成立专门的旧帐清理领导小组,对各村的遗留水费等旧帐进行彻底清理,并予以公开,让群众明白,干部清白,促进农村稳定;。
针对干群矛盾引发群众上访问题,乡党委、政府坚持早发现、早介入、早解决的原则,进行认真的调解,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切实维护了社会稳定。
乡村振兴宜居示范村申报材料汇编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215元,同比增长30%。2005年截至7月底,全乡财政总收入完成3035万元,实现了历史新高。
一、抓教育,严管理,强化队伍素质。
农村干部的素质高低,直接决定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该乡充分认识到只有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才能促进农村改革的深入,才能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共同致富达小康,所以该乡始终把加强干部队伍的素质作为加快发展的基础,想办法提高干部队伍的综合素质。
一是抓好理论学习。坚持党员干部学习日制度,每周的星期五下午为规定的学习日,全体党员干部都要进行集中学习,通过学习十六大精神、党章和农村政策法规等,加强党员干部的政治理论水平和法制意识,通过观看党员电教片及学习先进人物事迹,教育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二是抓实用技术培训。该乡经常聘请市、区农业、科技部门专家到乡里为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进行实用技术培训,鼓励和引导党员干部参加农函大、农广校、电大的学历教育培训,积极组织党员干部带头利用电教设备,学习外地增收致富经验。近年来通过现场指导、外出参观等形式举办各类培训班20场次,组织赴银川、山东、河北等地的种养殖示范基地观摩学习班5期。多渠道,多形式的培训,使党员干部扎实地掌握了至少一门农牧业生产实用技术,对全乡农牧业产业化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是狠抓干部作风。在抓干部作风中,乡党委把党员领导干部包农促富作为实施“富民工程”、全面推进小康社会进程的着力点,结合"三个代表"教育和党员先进性教育,组织开展领导干部联系帮扶活动,先后制定了领导、党员干部联系户制度,明确帮带任务,实行不见成效不脱钩,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帮助解决了一批基层群众生活中存在的急事难事和愁事,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凝聚了民心,树立了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近三年来帮扶100多户农民摆脱贫困,走上了致富之路。同时xx乡大力推行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要求每位干部从一个电话、一句问候,一张笑脸做起,从群众不满意做起,做到群众满意为止,进一步完善了各项工作制度。广大干部身体力行的工作实践,使群众切身感到转变作风给全乡带来的一派新气象。
二、定思路,调结构,开辟致富新路。
包村干部、乡科技服务站的技术人员,蹲点入户与农民群众并肩作战,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方位服务,促进了种养殖结构的调整。通过成功的示范,实实在在给全乡农民起到典型引路,样板带动的功效。在致富样板的带动下,全乡种养结构调整步伐逐步加快,截至目前全乡葡萄种植面积达到1900多亩,紫花苜蓿2000多亩,小尾寒羊存栏达到10000多只,奶牛200多头,肉牛300多头,新建标准化棚圈500处,青贮氨化池48个。
建设日光温室每亩乡里补贴2000元;。
牧草种植每亩乡里补贴25元,极大的调动了农户产业调整的积极性;。
二是与各村签订结构调整责任状,制定乡、村干部激励约束机制。凡完成葡萄、日光温室80%任务的村,每超1亩分别奖励乡、村干部30元和300元。仅2005年新植葡萄744亩,补种480亩。三是推进牲畜良种化进程,继续实施以“自繁为主,外调为辅”的“牛羊良种”工程。根据村民的意愿,结合全乡实际,乡政府投资7万元从山东东营调白头杜泊种羊5只,对本地的小尾寒羊进行品种改良。同时投资18万元新建牛羊冷配基地一个。
三、办实事,解民忧,服务人民群众。
投资40万元整修农田道路15公里;。
投资220万元的5000亩中低产田改造续建项目已接近尾声;。
同时又投资5万元落实农村改厕项目;。
乡村振兴示范村申报材料范文
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同志2017年10月18日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战略。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大家前来参考查阅!
xx乡是xx市最大的农业乡,原隶属xxxx旗,1997年全建制划归xx市xx区,辖17个行政村,81个农业社,总人口1.5万人。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受水的制约,种植结构单一,主要以种植大田作物玉米为主,农民增收步伐缓慢。近年来,xx乡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任务,狠抓队伍的教育和管理,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努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使全乡经济社会在短期内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2004年,全乡完成工农牧业总产值3.84亿元,同比增长91%;。
财政收入突破1600万元,同比增长89%;。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215元,同比增长30%。2005年截至7月底,全乡财政总收入完成3035万元,实现了历史新高。
农村干部的素质高低,直接决定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该乡充分认识到只有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才能促进农村改革的深入,才能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共同致富达小康,所以该乡始终把加强干部队伍的素质作为加快发展的基础,想办法提高干部队伍的综合素质。
一是抓好理论学习。坚持党员干部学习日制度,每周的星期五下午为规定的学习日,全体党员干部都要进行集中学习,通过学习十六大精神、党章和农村政策法规等,加强党员干部的政治理论水平和法制意识,通过观看党员电教片及学习先进人物事迹,教育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二是抓实用技术培训。该乡经常聘请市、区农业、科技部门专家到乡里为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进行实用技术培训,鼓励和引导党员干部参加农函大、农广校、电大的学历教育培训,积极组织党员干部带头利用电教设备,学习外地增收致富经验。近年来通过现场指导、外出参观等形式举办各类培训班20场次,组织赴银川、山东、河北等地的种养殖示范基地观摩学习班5期。多渠道,多形式的培训,使党员干部扎实地掌握了至少一门农牧业生产实用技术,对全乡农牧业产业化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是狠抓干部作风。在抓干部作风中,乡党委把党员领导干部包农促富作为实施“富民工程”、全面推进小康社会进程的着力点,结合"三个代表"教育和党员先进性教育,组织开展领导干部联系帮扶活动,先后制定了领导、党员干部联系户制度,明确帮带任务,实行不见成效不脱钩,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帮助解决了一批基层群众生活中存在的急事难事和愁事,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凝聚了民心,树立了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近三年来帮扶100多户农民摆脱贫困,走上了致富之路。同时xx乡大力推行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要求每位干部从一个电话、一句问候,一张笑脸做起,从群众不满意做起,做到群众满意为止,进一步完善了各项工作制度。广大干部身体力行的工作实践,使群众切身感到转变作风给全乡带来的一派新气象。
为了帮助群众寻找到增收致富的路子,该乡围绕市场开展调查研究、外出考察学习,深入田间地头与农民直接座谈,结合乡情确定了以种植葡萄、反季节蔬菜和大力发展农区畜牧业两大结构调整主攻方向。教育群众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改进经营方式,拓宽发展思路,挖掘生产潜力,同时动员广大党员干部在结。
构调整方面带好头,领好路,以典型示范带动群众共同致富,在全乡17个村中树立了近百名致富典型,并组织了“看典型、学先进”等参观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农民产业结构调整的积极性。与此同时切实加大科技培训力度,经常邀请市、区涉农部门专业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现场指导葡萄、枸杞栽培、剪枝及小尾寒羊养殖技术;。
包村干部、乡科技服务站的技术人员,蹲点入户与农民群众并肩作战,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方位服务,促进了种养殖结构的调整。通过成功的示范,实实在在给全乡农民起到典型引路,样板带动的功效。在致富样板的带动下,全乡种养结构调整步伐逐步加快,截至目前全乡葡萄种植面积达到1900多亩,紫花苜蓿2000多亩,小尾寒羊存栏达到10000多只,奶牛200多头,肉牛300多头,新建标准化棚圈500处,青贮氨化池48个。
为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在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的同时,该乡进一步加大支农力度,一是制定利农惠农政策,对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农户给予政府补贴。在市区两级补贴的基础上,乡里对葡萄种植户每亩补贴280元;。
建设日光温室每亩乡里补贴2000元;。
牧草种植每亩乡里补贴25元,极大的调动了农户产业调整的积极性;。
二是与各村签订结构调整责任状,制定乡、村干部激励约束机制。凡完成葡萄、日光温室80%任务的村,每超1亩分别奖励乡、村干部30元和300元。仅2005年新植葡萄744亩,补种480亩。三是推进牲畜良种化进程,继续实施以“自繁为主,外调为辅”的“牛羊良种”工程。根据村民的意愿,结合全乡实际,乡政府投资7万元从山东东营调白头杜泊种羊5只,对本地的小尾寒羊进行品种改良。同时投资18万元新建牛羊冷配基地一个。
该乡努力转变职能,切实为社会各项事业提供优质服务,促进各项事业健康快速发展。该乡高度重视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努力为群众提供良好的生产和生活条件。2005年投资40万元完成了渡口村泵站改造,并解决了补水工程缺口资金60万元;。
投资40万元整修农田道路15公里;。
投资220万元的5000亩中低产田改造续建项目已接近尾声;。
同时又投资5万元落实农村改厕项目;。
投资70万元启动修建新红线村级公路。在努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切实为人民群众解难题办实事,针对农民贷款难问题,该积极协调金融部门,并为农民贷款提供保证金50万元,有效解决了农民贷款难问题;。
针对农民子弟上学难问题,党委、政府专门成立了大学生助学基金,目前已投入7万元扶助了93名贫困大学生;。
针对乡卫生院医疗设备简陋的问题,协调上级有关部门改善乡卫生院医疗条件的同时,党委、政府为卫生院匹配2万元,新购进了9万元的医疗设备,有效提高了乡卫生院的医疗条件;。
与党建指导员共同配合,协调上级有关部门,为本地农民开办驾驶员培训班,费用减免600元的同时党委、政府又为农民补贴100元,使农民既得了实惠,又掌握了技术;。
针对影响农村稳定的财务问题,乡党委、政府进一步修订《村务公开、民主理财、村账乡管实施方案》,健全完善了民主理财制度,财务公开制度、村帐乡管制度和定期集中记帐等相关制度,与此同时,成立专门的旧帐清理领导小组,对各村的遗留水费等旧帐进行彻底清理,并予以公开,让群众明白,干部清白,促进农村稳定;。
针对干群矛盾引发群众上访问题,乡党委、政府坚持早发现、早介入、早解决的原则,进行认真的调解,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切实维护了社会稳定。
xx行政村位于xx镇xx部,全村xx户、xx人,党员xx人。为了响应乡村振兴战略的号召,发挥党员带领群众致富的领头雁作用,xx村班子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充分利用“两学一做”教育活动和“三会一课”制度,定期组织全村党员进行集中学习,形成常态化、制度化学习机制;对党员干部强化责任担当,明确职责要求,对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划分责任区,包片包户,充分发挥了党员的联系服务群众的桥梁纽带动用和先锋模范作用,促进了村民团结稳定。
xx村村集体经济以光伏发电和车间、大棚、土地、集体资产出租等收入为主,2018年底村集体收入达到30万元,2019年预计可达到40万元。全村以木制工艺品加工和大棚种植为支柱产业,木制品加工以小规模、分散式特点为主,产业发展方式灵活。目前,xx村已有木制工艺品加工个户xx户,能够提供近200个就业岗位,有力地带动了xx村及周边村的村民就业和收入的提高。大棚种植主要以xx和xx为主来带动本村农户发展大棚种植。
xx村是xx镇重点打造的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自2018年7月份xx村开始建设美丽乡村以来,投入较大的人力物力财力,硬化路面、种植植被,美化环境。xx村动员全村村民,进行村居环境清理和打扫,提高村民绿色、健康和卫生的生活意识;xx村有树林百余亩,常年栖息有白鹭和灰鹭,生态优美宜居。
党的十九大首次作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部署,并再次强调,要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回顾新农村建设发展历史,从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大历史任务,提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具体要求开始;到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再到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全面改善农村社会生产生活条件”;直至2017年,党的十九大把“新二十字”方针作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总要求。从新农村建设的脉络延续可以看出,在经济社会发展到一个新高度,党和国家对新农村建设的具体要求进行了升华,提出了更高目标,也能非常清晰的看出党和国家对新农村建设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如何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伟大构想,xx乡党委政府一班人进行了探索,寻求了一条产业发展为载体,乡村旅游为龙头,挖掘农俗文化,走上了一条产旅结合、文旅结合发展之路。现将有关情况作如下报告。
(一)乡村旅游促进发展。
杨家河景区已经形成规模,旺季日均接待游客达到3000人次,竹筏和乌篷船项目日均营收入2000元以上,全年实现村集体经济70万元。打造松林塘村漂流项目,目前共实现收入60余万元。开办农家乐8家,培育带动松林塘、杨家河、周公寨三村50多户贫困户就业或发展。贫困户、留守老人在景区售卖农副产品,也能稳定增收,实现了旅游富民。2018年12月19日,xx市长调研杨家河乡村,对旅游促进脱贫攻坚给予高度评价。xx局也通报表扬我乡旅游促进脱贫攻坚工作,xx日报两次刊载xx乡村振兴。
(二)产业转型升级。
全乡已完成香桃种植4000亩,其中最早批次2000亩今年就将挂果,xx将以此举办首届桃花节。贫困户户户都有种植(政府免费提供种苗、技术,无劳力贫困户由村代管和入园分红),解决了长效增收问题。杨家河香桃产业园1000亩,贫困户稳定分红,青河村奔康产业园种植猕猴桃400亩,贫困户全部入园。周公寨村众康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种植香桃、蜜柚600亩,兴鑫养殖专合社养山羊400余只,种皇梨500亩,两个园区吸收群众40多人入园务工,发放工资30余万元。皇梨参加省农博会,受到xxx书记、xx书记好评。引进蜜生元蜂业项目,建成xx西部最大中蜂养殖基地,带动群众养殖中蜂400余箱。我乡还发展柑橘、李子、枇杷、李、杏等水果种植(规模均在100-600亩之间),打造川北水果之乡。产业转型与乡村旅游互为补充,为产业振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挖掘民俗文化。
近年来,xx乡按照生态美、设施美、产业美、人文美的要求,不断挖掘民俗文化。将打夯、碾米等古老的农村生产生活场景展示给游客;同时在节假日时期还举办牛灯竹马等民俗表演。积极探索民俗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的发展模式,把文旅结合发展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有效推动美丽乡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涉及到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及生态文明,解决问题需要全方位、一体化通盘考虑,统筹实施。通过我们调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主要有4个方面。
一是产业不强的问题。产业兴旺是实现乡村振兴的第一要素,也是需要解决的最根本问题。就xx乡来看,农业领域民营经济总体来看还很不发达,农村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模式还远没有建立起来。
二是收入不高的问题。“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实现乡村振兴,农民的收入上不去,会直接带来民主管理、居住环境、农村乡风的一系列问题。
三是农村环境差的问题。党的十九大把二十字方针中“村容整洁”调整到“生态宜居”,对农村生产生活环境要求来说是一个质的飞越。近几年,尤其是2016年以来,我乡虽然通过持续不断的新农村建设,尤其是加大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力度,农村面貌有了较大改观但还没有得到根本扭转。解决垃圾污水乱扔乱泼、秸秆乱堆乱烧、畜禽散养等问题还任重道远。
四是农村基层组织能力弱的问题。“送钱送物,不如建个好支部”。农村基层组织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目前基层组织老龄化严重,在接受信息,运用新的治理手段方面严重不足。
本人通过在基层几年工作与探索中,结合当前实际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几点建议。
第一,要制定规划,明确标准。要结合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新特点和新要求,找准乡村振兴的切入点,制定出既符合乡村振兴总体要求,又体现人文经济特色的总体规划。规划制定要因地制宜,防止片面追求“高大上”。在规划制定的基础上,要明确实现乡村振兴的标准,标准的制定要切实对准新“二十字”方针,确保工作不跑偏、不走弯路。
第二,要发展产业,富裕农民。要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提升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水平,为乡村振兴打好坚实基础;要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盘活农村集体资源,增强村集体的自我投入能力,要把富裕农民作为发展产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乡村振兴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第三,要改善民生,提高质量。要把当前脱贫攻坚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紧密结合起来,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投入,着力改善农村民生。要真正做到农业农村优先发展,重点加强农村路、水、电、气、房、厕、网的建设;要加大投入,进一步完善农村养老、教育、医疗、大病救助等社会服务体系,尤其是政府的“兜底”服务,切实提高广大农民的生产生活质量。
第四,要抓好试点,探索路径。按照新“二十字”方针内容,要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打造试点,树立标竿,探索路径,为全面科学推进乡村振兴积累经验。
第五,要宣扬典型,引领示范。要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宣传典型,树立典型,让广大农民看得到,学得着,同时增强典型的荣誉感。要通过召开现场会、推介会、帮扶对接会等有效形式,增强引领示范作用,形成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
第六,要强化培训,提高能力。要以加快农民职业化为目标,培育一大批以家庭农场主、种养大户、农民合作社骨干为重点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立志扎根农村的新型职业农民;要加强农业战线干部队伍培训,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同时要加强各级党委、政府领导的培训,统一思想,鼓足干劲,提高能力。
第七,要整合资金,加大投入。今后一个很长时期,农业农村仍然是全社会最薄弱板块,农民仍然是一个最弱势群体,要真正按照中央提出的“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要求,加大对“三农”的投入。要整合力量,打破部门利益,克服本位主义思想,创新农业农村的投融资模式,把更多资金吸引到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上来。
第八,要强化领导,形成合力。加强组织领导的核心就是党政一把手要高度重视,一把手重视,从上到下就都会重视,事情也就能抓紧、抓实、抓好。从长远看,要建立健全乡村振兴的工作机构,配齐配强工作力量,保证工作经费,充分发挥综合协调作用。从当前情况看,要缕顺与住建、发改、财政等部门之间的关系,形成整体合力,加快建立起通力合作的工作机制。
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企业是乡村产业兴旺的重要推动力量,能够激活一片区域,壮大一个产业,带动一方农民;能够吸引和集聚生产要素,形成产业高地,解决乡村产业空心化问题;进一步强化农村软硬件支撑,优化创新创业环境,以及农民购买力大幅提升,农业企业将迎来更好的成长空间和发展机遇。
近年来,花筵村通过制定规划,完善基础设施,壮大产业支撑,建设文明乡风,不断加强“美丽乡村、幸福花筵”建设。
一是抓好规划引领,明确建设方向。
通过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不仅可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还可以为农民创业就业开拓更大的空间,让农民有更多增收渠道。
从2015年开始,我乡邀请了规划设计院来实地考察,对花筵村进行村庄规划,全村全部按照规划建设。花筵村现有农户710户,总人口2570人,房屋改造完成了410户,改造率达到了90%以上。
二是抓好设施建设,提升旅游内涵。
“建设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让广大农民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的这一重要指示,在干部群众中引起积极反响。
有美丽乡村,才有美丽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推动了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2018年2月,我国出台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对加快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进一步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水平有着指导意义。
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强烈意识。在处理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上,我国经过了从“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到“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再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阶段。
实施了安全饮水工程,解决了余户群众的饮水安全问题。完成了改厕,实施了农村电网升级改造,解决了花筵村村供电不足的问题,新建多个小庭院,健身广场1个。
凤凰四季花海位于湖南永州市金洞管理区凤凰乡花筵村。以玫瑰花和九嶷红紫薇为主要花卉品种,打造以“爱国”、“爱情”、“爱生活”为主题的四季精品花海。“爱情主题园”——玫瑰长久以来就象征著美丽和爱情,该园地由整片玫瑰花田建造而成,中间还立有“love”的巨大白色图标。
“爱国主题园”——这儿有用九嶷红紫薇为底色建造的鲜艳五星红旗,还设有爱国宣誓台,在欣赏美丽景色的同时陶冶个人情操。
“热爱生活”——设计师们将普通的藤本植物重新造型,打造出“凤凰传奇主题园”、“花海迷宫乐园”等等景观,生活并不缺少美。
三是抓好环境治理,开展了“清洁家园”行动。
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为改变村容村貌,加大了对村庄环境的整治力度,拆除了“三废”(废圈舍、废厕所、废墙墟),全面整治公路沿线滥搭乱建,清理河道0.6公里,添置了垃圾桶136个,安排了专职保洁人员,负责清运主要道路沿线和村庄垃圾,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广泛宣传,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主导是政府,主体是农民。要充分利用宣传栏、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手段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宣传,扩大“以奖促治”政策影响面,引导广大农民积极参与连片村庄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发动农民群众对直接受益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工投劳,同时大力宣传农村环保科普知识,加强环保法制教育,使环保教育成为培养造就新型农民的重要内容,切实增强广大农民的环保意识。
探索建立农村环保长效机制。通过制订村规民约、召开村民代表大会等方式,组织村民参与项目运行和管理,探索村民自治与政府支持相结合的运行和管理机制。加强乡镇环保监管能力建设,在示范区域探索建立农村环境监测、环境执法、环境宣传“三下乡”制度,通过农村环境整村连片整治,深入开展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四是抓好产业发展,实施“旅游强村”战略。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苗木种植业一直是当地群众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全村花卉苗木种植面积1300余亩,品种达100余种,每年可提供各种造林苗木3800万株以上。美丽乡村建设以来,新建枫杨公园一个,建设“四季花海”基地,大力发展旅游业。力争旅游经济成为该村群众增收致富的新增长点。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乡村是一个可以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我们有党的领导的政治优势,有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有亿万农民的创造精神,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支撑,有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有旺盛的市场需求,完全有条件有能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立足国情农情,顺势而为,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举全党全国全社会之力,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目标、更有力的举措,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村全面发展,谱写新时代宣传全面振兴新篇章。
五是抓好活动载体,建设文明乡风。
坚持农民主体地点。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切实发挥农民在乡村振兴的主体作用,调动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维护农民群众根本利益、促使农民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不断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树立文明乡风,激发群众脱贫信心,这只是建始以乡风促脱贫的一个缩影。建始县将乡风文明与精准扶贫同步部署,不仅在“增收入”上想办法,更在“富脑袋”“健精神”上下功夫,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从根本上“治懒病、拔穷根”。
一墙一风景、一牌一阵地。与此同时,丰富多彩的文化墙、公示牌、宣传语已成为花筵村颇具特色的文化景观,既传递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又美化了农村生活环境,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代言人”和乡村文明的“传播者”,是乡村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提升了美丽乡村建设品位。
在规矩的引导下,在榜样的激励下,红白喜事讲排场的人少了,新事新办的人多了;闲暇时打牌喝酒的人少了,努力发展产业的人多了……在花筵村,文明乡风正在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乡风淳,乡村兴。放眼各乡镇村寨,文明浸润乡土、文化滋养乡情,花筵村在润物无声中植入民淳俗厚的新风尚,把文明乡风种进农民心田,助力乡村振兴。
重庆市江北区郭家沱街道石佛村,又名龙田坎,位于重庆市江北区下半段,郭家沱街道东部。东与郭家沱街道大坝村交界,西与望江厂石马岗相连,南与郭家沱街道琏珠村交界,北与鱼嘴镇望龙村交界。我村原隶属于重庆市江北区鱼嘴镇,2010年10月划归重庆市江北区郭家沱街道管辖。全村辖10个合作社,户籍总户数470户,总人口1285人,幅员面积3600亩,其中耕地面积468亩,林地1300亩。
村内现有两条社级公路——郭鱼路和石兴路,实现了社社通公路。在农网建设方面,我村实现了通讯、有线电视的大幅面覆盖;塘库堰全部实现承包管理;劳务输出不断增多,经济收入发生了较大变化,目前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900元。我村近年来引进的企业主要以食品加工和机械制造为主,以“重庆市隆盛达食品厂”和“重庆市方伟机械厂”为代表。这些企业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石佛村村民的就业问题,为村民就近就业提供了便利。
村现任两委班子成员共7人,除主任、书记、计生专干、综治专干、会计5人外,还包括驻村干部和大学生“村官”各1名。近年来,村两委按照科学发展观、“314总体部署”、“1595战略”等宏观政策要求,结合本村实际摸索科学的发展路子,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村两委班子积极贯彻落实基层党组织联系群众“三项制度”,认真完善“三薄两单”,同时还配套设置了“党务政务村务公开栏”,“零距离访谈室”等,把为民办事真正落到实处。
在我村发展的战略部署方面,村两委一贯重视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我村早在1998年就被江北区人民政府授予“小康村”称号,在xx年曾被评为“区级文明村”。延续一贯的“经济与社会并重发展”的指导思想,我村委会对此次“民主法治示范村”的申报高度重视。我们深刻认识到这对进一步增强村民民主法制意识,不断规范村务管理,加大依法治理力度,维护地区的社会政治稳定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这不仅是促进我村全面和谐发展的一件大事,更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题中之义。为此,我们专门成立了“石佛村创建民主法治示范村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小组”)以村支部书记付优优为组长、村主任李文云为副组长,村两委其他相关人员为小组成员。小组结合“重庆市‘民主法治示范村’指导标准”,以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从本村实际出发,以服务广大村民为宗旨,从各方面切实加强我村民主法治建设,按照上级相关要求,初步形成了“村级组织健全有力”、“民主制度规范完备”、“法制教育扎实有效”、“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
我村以服务村民为根本宗旨,结合当前基层党组织联系服务群众“三项制度”,切实加强党组织及两委自身建设,确保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建立了以村党组织为核心,村两委为主导、各社社员为主体的村组织体系。
在村党组织的领导下,我村充分发挥党员的带头作用,一方面不断加强自身理论建设,利用村图书角及远程教育室定期对党员干部开展教育培训;另一方面建立了相关实体组织,如“石佛村计划生育协会”、“石佛村花椒合作社”、“石佛村社会保障服务站”、“石佛村社会治安综治治理组织”、“石佛村村务公开监督小组及民主理财小组”等,切实提高村党组织及村两委服务广大村民的水平。
按照“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我村不断规范民主管理制度,合法产生村民自治章程及村规民约,同时在民主选举、民主评议、民主决策等方面都切实做到按制度按规章办事。
按照相关要求,我村定期召开村民会议及村民代表会议,通过此类会议,对与村民切身利益相关的事项实行民主决策,切实落实“一事一议”制度和决策责任追求制度。在财务方面,实行定期审计和定期公开,确保村民对村社财政情况的知晓度。对于村干部的管理,实行民主评议,落实奖惩及责任追究制,确保村干部服务人民群众的水平不断得到提高和村民对于干部的满意度。
按照“乡风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我村认真贯彻落实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并采取形式多样的法制宣传及法制教育,切实提高村民知法守法意识。我村不仅有效利用图书角加强对广大民众的法制教育,还依据本村实际,设立法制宣传组,指定各社的法制宣传员和法律明白人,保证法律宣传教育在群众当中的覆盖率。
在“法进家庭、法进村户”的活动中,我村的计划生育工作搞得有声有色,通过开展各类活动,在民众中广泛宣传计划生育相关法规政策,进一步提高了村民的健康生育观。除此之外,我村还积极配合郭家沱街道派出所做好农村安保工作,设立了专门的治安巡逻队,确保我村社会稳定,保一方平安。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我村积极发展集体经济,结合本村实际,建立了“花椒合作社”等经济组织,激励和调动具有不同优势的村民发展经济,帮助村民致富。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我村还十分重视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不断健全合作医疗制度,进一步落实养老扶幼、扶贫助残等工作,给予村五保户、低保户、特困残疾人、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弱势群体特别的帮助和关怀,进而确保了我村社会和谐。
总的来说,通过村基层党组织及两委班子成员的共同努力以及广大社员的积极配合,我村在“村级组织”、“民主制度”、“法制教育”、“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就。为此,我村积极参与此次申报“重庆市民主法治示范村”活动,希望通过此次申报,在肯定我村成绩的同时,进一步总结经验,发挥优势,同时也寻找到需要改进之处,以便进一步加强我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石佛村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随着“乡村振兴”号角的吹响,周山村与时俱进,开创了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新局面,成了偃师市北部一颗璀璨的明珠!
把班子建设放在首位,是村里的主要任务,为了强化党员队伍建设,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素质,为党员营造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周支书带领村两委班子,投资———改善了党员活动阵地。更换了桌椅板凳,制作了党建书柜,安装了空调、音响,配置了投影仪器,优化了学习环境,利用现代化的学习方法,有效地提高了学习效率和质量。
周山村共有党员41名,这41名党员,是村里的中流砥柱,是党联系农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群众中的贴心人。在他的领导下,党支部每月一次碰头会,传达上级精神,总结前期工作,布置下期任务。全体党员定于每月26号为学习日。一方面加强学习教育,提高整体素质,另一方面认真执行集体领导下的个人分工负责制,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责任,努力营造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的工作环境,使班子成员之间能互相通气,互相补充,互相协作。
党员是群众的榜样!为了体现党员的服务意识,党员定期在村里公共场所打扫卫生,清理垃圾,在路边村口义务植树。在扶贫攻坚战中,党员对贫困户结对帮扶,无私奉献,敢于担当。在他的带领下,全体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真正起到了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引导和带领人民群众齐心协力投身小康村的建设。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群众生活的改善,精神文明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为了建设社会主义美丽新农村,让村里群众都有丰富的业余生活,村支部克服困难,筹措资金——,为村里建了两个文化广场,广场周围安装了功能多样的健身器材,有篮球场地,乒乓球台。晚上文化广场最热闹,有散步的中老年人,有打篮球和打乒乓球的孩子们,健身器材利用率很高,男女老少上上下下,其乐无穷。广场东南角活动室门口音响响起,跳舞的中青年妇女开始上阵。优美的舞姿,吸引不少人驻足观看。北文化广场的东面,是2015年新建的文化舞台——周山剧场。逢年过节,村里宣传队都会为群众奉献文化大餐,在舞台上演出精彩的节目,那些演员们上台表演节目,下台下地劳动,真是群众性的文艺活动,给乡亲们带来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
在周山村南文化广场北面,建有一个周山村《家风家训馆》,馆内有浓浓的文化气息,馆壁四周板面图文并茂,内容丰富。馆内文字中正能量的引导和榜样的力量,让每一个进馆的周山子孙都会有一次心灵的洗涤和道德情操的升华!他集周山村之智慧建造的《家风家训馆》,是造福周山后代的基地!为营造文明村风,尊老爱幼,纯朴民风,和善家庭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要想富,先修路,周山的原出村道路狭窄,限制了大型车辆的进出,也限制了村民的增收。生产路是土路,给群众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不便。村两委讨论决定:出村路一定要扩宽,生产路一定要硬化。可是在修路过程中,占谁家地都心疼,在以土地为生的周山村民,视土地为生命。党员干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换位思考,从群众切身利益出发,和有关群众谈格局,谈利害,谈发展。最终,达成共识。出村路2400米进行了扩宽,村里经济作物运出更加通畅了!村民出入更加方便了,减少了因雨后土路的泥泞造成的生产损失。他真正把“要想富先修路”贯彻到位了。
扩宽道路完成后,村两委深谋远虑,又考虑解决排污问题。要挖排污渠,会破坏有些家庭的一些建筑,会暂时阻碍正常出行,有时还要个人出工,有个别村民暂时不理解,村里召开两委会、党员会,分头给群众做工作。如今,周山村大街小巷没有污水,街道干净整齐。只要进入周山村的人,无不绝口称赞,周山村真干净!
周山村所处的地理位置是十年九旱。村两委想尽办法,投资——又为村里打了三眼机井,扩大浇地面积500亩。结合村水利条件优势,村里又进行农业结构调整,以种植葡萄,大葱,红萝卜,西瓜创收致富,并打出了品牌。市区常常有外地商贩,果蔬前边都加“周山”二字用周山品牌,可见周山果蔬品牌名声之大。在今年春天无雨情况下,周山村浇地不停,一眼望去,到处绿油油的麦田和果树,还有出土不久的西瓜大葱。保证大旱不减产,小旱保丰收。同时又修建了自来水池子的配套设施,保证了全村的人畜安全用水。
村两委克服重重困难,为村里条条街道和出村路上都安上了路灯,为村民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方便。那些披星戴月在外求学的孩子们晚上放学回家有安全感,村民外出推销蔬菜、水果,晚上归来,只要看到村口的路灯,一天的疲劳顿消一半,从心底里感到满满的温暖!
周山村低压线年久破旧,存在安全隐患,党员干部上下奔走与有关单位协商,全部换上12米低压线杆,旧电线全部换成了符合安全标准的新黑皮线。给村民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群众无不拍手称快。
周山村地处偏僻,缺医少药,村党员干部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立马行动,为村里筹建了集体卫生室,为群众提供了方便,特别是老弱病残的人,看病吃药有了保障。
他高瞻远瞩,雷厉风行,引天然气进村,带领周山干部群众较早用上了天然气,全村百分之九十的户已用上了天然气,既节约方便又环保。
脱贫攻坚是一场硬仗!全村54户贫困户需要脱贫,为了打胜这一仗,他四条线齐上阵!第一,政策兜底,12户能享受国家待遇,帮助办全了所有手续,每户享受4500元待遇。第二,光伏扶贫,利用村里光伏收入扶贫9户,每户3000元。第三,金融带贫,每户2400元。第四,金果树工程,鼓励劳动致富。每年村里为这些贫困户提供一亩地的葱或红萝卜种子,化肥和浇地费用全免,每年收入3000—4000元。党员和贫困户结对子,贫困户家家有人管,户户有人问,他走遍了每一户贫困户,保证扶贫到位,人人满意!2017年底,全村54户贫困户(163人)中,51户(156人)脱贫,周山贫困村顺利摘帽。剩下的3户(7人)保证今年脱贫!
村里以发展促稳定,各项工作都在营造整个村子积极向上的氛围。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都有了全面的、明显的提高,群众和睦相处,互敬互爱守望相助,安居乐业。
乡村振兴是奋进的旗帜,是憧憬的诗篇,周山村以实际行动践行振兴乡村战略,引领最美乡村幸福发展!
十九大报告建议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根据产业繁荣、生态宜居、乡村文明、管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城乡融合发展体制和政策体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近年来,下寨村通过制定规划,抓牢基层党建,完善基础建设,壮大产业支撑,发展乡村旅游,建设乡风文明等不断加强下寨村美丽乡村建设。
坑洼洼的泥路一直延伸到脚下,旁边低矮的旧木屋感到压抑,晴天出灰,雨天出泥是村民们记忆中的样子。自2013年下寨村被列为岑巩县首个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村以来,客楼镇整合扶贫开发、新农村建设、危房改造、村庄整治、农村文化建设、村级阵地建设、人居环境建设等项目,集中抓好下寨村美丽乡村建设。从那以后,高原上的辉煌明珠慢慢诞生。下寨村相继被评为美丽乡村、贵州省十佳最美丽的观赏花地、乙级旅游村寨、贵州省民主法治示范村、贵州省十百千乡村振兴示范村。
客人楼下寨位于岑巩县西北部,距集镇中心1.6公里,全村管辖7个村民小组,共有289户1226人,其中建卡贫困家庭85户329人,已有74户298人。全村总面积7.5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298亩(田804亩,土494亩)。森林覆盖率70.44%,辖区内地势平坦,海拔在850-1500米之间,年平均气温13.9℃,年降雨量1290mm,是天然“氧吧”和绝佳的“避暑胜地、养生天堂”。下寨村红豆杉群为客楼镇两个庞大的野生红豆杉聚生群落之一。全村存有大大小小的野生红豆杉数千株,胸径达50cm以上的有60株以上,其中一株红豆杉树龄达2000年以上,需5人合抱,是迄今发现的亚洲最大的野生红豆杉,誉为“亚洲红豆杉王”。
(一)抓好基层党建,配强村组队伍。针对一些村庄职务不足、能力不强等问题,客楼镇党委立即在职干部队中选拔30岁以下、本科文化程度的一位。
志,担任下寨村的支部书记。该同志到岗后,村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充分发挥,各项工作做得有声有色,群众高度认可。同时,选配和管好用好村“第一书记”,让“第一书记”完全融入脱贫攻坚和村务工作,杜绝“第一书记”和村两委“两张皮”、“水与油”等不良现象。由于工作务实、群众认可,下寨村“第一书记”田启金同志先后被县委表彰为“全县脱贫攻坚优秀第一书记”、州委表彰为“全州优秀党务工作者”、省委表彰为“全省脱贫攻坚优秀第一书记”。
(二)抓好规划引领,明确建设方向。2018年下寨村已完成景区规划设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下寨村将充分依托野生红豆杉聚生群落这一独特自然资源,规划建设红豆杉康养基地,坚持农旅、文旅、体旅、医养相结合,着力打造“森林人家”及红豆杉康养村落,建成集康复康养、休闲度假和避暑旅居旅游目的地。
(三)抓好基础建设,提升旅游内涵。目前,已完成下寨“森林康养基地”景区建设规划。通过项目整合,投资1000余万元完成景区旅游路网、供水设施、慢行系统如游览步道等建设,投资500余万元完成景区接待场所、紫藤长廊、景区护栏、休闲垂钓场等配套设施建设,投资300万元完成景区农家乐示范点建设,利用人居环境建设资金1130万元,修建休闲亭,旅游公厕,生态停车场2处。2018年,启动实施千亩莲藕产业园项目1个(首期实施400亩),建成红豆杉苗木基地1个(120亩)。2019年,成功举办“岑巩县客楼镇首届避暑文化周”,吸引游客8万余人,直接旅游收入500余万元。
(四)抓好环境治理,打造美丽乡村。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为改变村容村貌。一是加大对村庄环境的整治力度,拆除了“三废”(废圈舍、废厕所、废墙墟),全面整治公路沿线滥搭乱建,添置了垃圾桶50余个,配备护林员5个,聘请保洁员17个,负责清理主要通村通组公路及公共区域,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二是广泛宣传,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主体是农民。要充分利用宣传栏、广播、网络等媒体手段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宣传,扩大“以奖促治”政策影响面;三是以一线作战队队长包村、驻村队员包网格,987帮扶干部包户的原则,严格落实环境卫生整治主体责任,以“3+n”工作制度为抓手,严格按照“五净一规范”要求,组织全体987帮扶干部打扫好自己帮扶户的环境卫生,做到户户责任落实到人。
(五)抓好产业发展,带动群众增收。下寨村充分依托高山云雾茶叶、荷花产业基地、野生红豆杉聚生群落等旅游优势产业。一是依托高海拔气候优势,打造以高山云雾茶为代表的茶叶产业带,种植面积350亩,年均产值约2400余万元,惠及群众291户1231人;二是依托连片农田优势,2019年村级合作社流转整合土地360亩用于实施莲子种植项目,预计亩产80公斤,年均产值约140余万元,覆盖全村贫困户85户327人。同时修建千米观光木栈道(956米)、百米紫藤长廊(248米)、百亩荷花鱼塘等农业观光配套设施;三是依托野生红豆杉聚生群落优势,打造“森林人家”和红豆杉康养村落,全村共有野生红豆杉10000株左右,100年树龄以上的红豆杉100余株,拥有亚洲最大红豆杉树,杉胸围5.85米,树高约30米,覆盖了约500平米地面,长期晴天有“红豆杉雾雨”奇观。同时流转土地120亩发展红豆杉苗木产业,着力从药用、观赏等方面发力,进一步做强红豆杉产业;四是依托丰富的冷水资源优势,村级合作社流转连片水田50余亩,建成荷花鱼塘养殖基地1个,荷花垂钓鱼塘1个,观赏鱼塘一个,该项目覆盖群众291户1231人。
(六)抓好活动载体,建设乡风文明。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切实发挥农民在乡村振兴的主体作用,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维护农民群众根本利益、促使农民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不断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树立文明乡风,激发群众脱贫信心。客楼镇将乡风文明与精准扶贫同步部署,不仅在增收入”上想办法,更在“富脑袋”“健精神”上下功夫,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从根本上“治懒病、拔穷根”。
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规范善治示范村建设,充分发挥乡村振兴战略先进典型引领作用,根据《浙江省善治示范村认定暂行办法》(浙乡振组[2018]12号)和《关于开展2018年度“浙江省善治示范村”认定工作的通知》要求,结合我区实际,现就做好浙江省善治示范村申报工作通知如下:
浙江省善治示范村首先必须同时满足以下条件:年集体经济总收入达到15万元且经营性收入达到8万元以上、县(市、区)命名的平安村和文明村、市级以上民主法治村。浙江省善治示范村还应符合以下要求:
(一)党建引领坚强有力。深入推进乡村组织振兴,以党建引领乡村治理,村党组织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引导村民自觉参与善治村建设,推动乡村治理任务有效落实。健全落实村党组织领导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开展工作相关制度,支持依法组织乡村自治,提高村民法治意识,弘扬传统优秀文化促进乡村治理。
(二)自治形式有效多样。村民自治制度体系健全,村民委员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特别法人地位和权利得到有效维护。村务监督委员会作用发挥充分,对村级重要事项全过程监督有力。自治章程、村规民约完善健全,并积极发挥作用。健全和创新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依托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村民议事会、村民理事会、村民监事会、乡贤参事会等,形成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多层次基层治理格局。培育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农村社区社会组织,积极发展农村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
(三)法治理念深入人心。加强民主法治村建设,将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贯穿于善治村建设全过程,把学习宣传宪法摆在首要位置,“宪法入户”活动扎实。村两委班子成员、党员干部带头守法,两委班子成员无违法违纪行为,加强青少年、新居民、特殊人群等对象法治宣传教育,“学法模范户”“法律明白人”等评选活动扎实开展。推进法治公园、广场、长廊、墙绘等法治阵地建设,积极运用互联网、微信等新媒体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建强村级公共法律服务点。乡村综合治理和平安建设深入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不断完善,村级综治中心、便民服务中心标准化和“全科网格”建设日益深化,治保调解组织健全,人民调解组织矛盾纠纷化解成功率达到98%以上,无刑事案件、越级上访、重点人员漏管脱管等影响社会安定的问题发生。
(四)德治教育春风化雨。开展教育教化、乡风乡愁、礼仪礼节、家德家风、文化文艺等文化礼仪活动。依托道德讲堂、文化礼堂、德孝主题公园等载体,讲述优秀传统美德,传播身边感人故事。广泛开展道德模范、最美人物、身边好人等形式多样的评选活动。开展移风易俗,实施“垃圾不落地、出行讲秩序、办酒不铺张、邻里讲和睦”行动效果明显。深化“道德评议”活动,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开展“平安家庭”“文明家庭”等系列评选,促进村民崇德向善、和睦相处。广泛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志愿服务常态化,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五)民生福祉不断提升。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依法独立开展经济活动,集体资产有效保值增值,“三资”管理规范。各项惠农利民政策依法得到落实,村民增收渠道多样,收入稳步增加。发展公共事务、公益事业,公共设施完善、维护及时,优抚安置、养老扶幼、扶贫助困、公共卫生、合作医疗、社会救助等得到落实。无失学儿童,无老人、婴幼儿和残疾人被遗弃。开展绿色家庭、绿色社区、绿色出行等行动,深化美丽乡村建设,村庄面貌达到绿化、美化、亮化等要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1、乡镇(街道)申报。坚持实事求是、好中选优、宁缺勿滥原则,乡镇(街道)党(工)委结合“三治融合”示范村创建,对辖区内创建“浙江省善治示范村”的行政村进行初评。未达到必备条件的村,不得参评;完全满足必备条件的,按照《浙江省善治示范村评定表》(附件3)计分,得分在90分以上的,可申报“浙江省善治示范村”。
2、区审核上报。区农业农村局牵头组织、宣传、政法、信访、民政、司法等部门进行联合审查,并进行复核计分,审核结果报市级主管部门。
浙江省善治示范村申报材料为:浙江省善治(三治融合)示范村工作情况报告、浙江省善治示范村创建申报表、《浙江省善治示范村评定表》,材料一式二份,同时报送电子稿。申报材料完整、真实、准确,弄虚作假的,经查实后取消申报资格。
乡镇(街道)在2019年10月25日下班前完成初评,并将完整的申报材料经乡镇(街道)主要领导签字后上报至区农业农村局经改科韩莹处。
各乡镇(街道)充分认识做好浙江省善治示范村认定工作的重要意义,认真研究部署,切实抓紧抓好。工作中要严格程序,又要删繁就简。
奈曼旗位于内蒙古通辽市西南部,科尔沁沙地南缘,南与辽宁省阜新市和北票市毗邻,东与库伦旗连边,西与赤峰市敖汉旗和翁牛特旗接壤,北与开鲁县隔河相望。全境东西宽68公里,南北长140公里,总土地面积8,137.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18万亩,林地431万亩,林木蓄积量320万立方米。全旗辖14个苏木镇、一个国有农场、363个嘎查村、12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43.2万,其中农业人口37.6万,蒙古族人口16万。国家级贫困旗县。
2012年财政总收入60,044万元,财政总支出240,000万元,粮食总产达到33亿斤,创历史新高,牧业年度家畜存栏达到223万头只,禽类饲养量突破1,000万只,农民人均纯收入6,999元。
按照“建设中心村、培植特色村、保护历史文化村”的原则,以苏木乡镇为单位,结合当地村情民俗,因地制宜地规划编制一批城郊社区型、移民搬迁型、生态文明型、旧村改造型、民族风情型、旅游服务型“六型”新农村,通过层层筛选和实地查看,选取了移民搬迁型的白音他拉村、舍力虎村,生态文明型的扎哈塔拉村,民族风情型的巴彦塔拉嘎查为2013年美丽乡村建设的试点嘎查村。
5.1万亩,其中:耕地15,100亩,林地6,000亩,沙地27,000亩。全村771户、2,231口人,劳动力1,027人,2012年白音他拉村整体搬迁,住房砖瓦率达到100%,房屋建设规划合理、院墙整齐美观、街道平整宽广,村屯环境整洁大方。
带动70余户增收,户均增收2.8万元。继续加大蛋鸡养殖产业,2013年新建保温鸡舍38栋,总数达到50栋,蛋鸡养殖规模达到25万只。通过农机合作社,把村内集中连片的1550亩耕地,在确保收益不变的情况下从347户种粮农民手中依法流转过来,实行集约化、机械化耕作,开始尝试走土地集约化规模经营的道路。从土地流转中解放出来劳动力从事二、三产业,增加收入。
大沁他拉镇舍力虎村位于大镇西南20公里,京通、巴新铁路、国道111公路从村屯东部穿过,地理位臵优越、交通便利。全村119户、460口人。总土地面积11,630亩,其中:耕地面积3,289亩,林地面积3,290亩,畜禽总量5,000头只,有种植专业合作社4个,养殖专业合作社2个,农机专业合作社1个,其他专业合作社1个。
按照村屯规划的总体部署,结合本村实际,以打造“种植、养殖、林果、劳务”四大产业发展为主线,全村规划出了2,500亩的高产玉米种植区;200亩设施农业种植区、600亩果树种植区;600亩的综合养殖区;100亩的农副产品加工区。依托自然环境、田园景观、农耕文化、农家庭院和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游农家景、享农家乐”为特征,集农业观光旅游、领略乡村风情、体验农耕文明于一体的“农家一日游”,带动其他产业发展,安臵闲臵劳动力,从而促进生态观光区、生活娱乐休闲区的功能发挥,加快村级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扎哈塔拉村位于八仙筒镇西北4公里,省道开鲁至八仙筒公。
路穿村而过,紧邻通辽市著名的孟家段水库旅游度假村。由2个村民小组组成,全村494户、1,540口人。总土地面积36,000亩,其中:耕地3,500亩,林地2,000亩,沙沼地30,500亩。
在产业发展方面:农业建设中,发展配套土壤墒情和气象监测、节水管灌与滴灌、农田作业路、农防林等建设;强化科、教、文、卫、保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向上级争取项目资金,逐年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切实改善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实现生产先进化、生活社区化、生态和谐化目标。
农作物种植方面,每年除种植传统高棵作物玉米以外,扩大了红干椒、万寿菊、以及曼沙西瓜等经济作物和特色种植面积,同时同甘肃沙漠水稻研究所签订了100亩沙漠沉膜有机水稻种植实验项目。
在规模化养殖、生态林果和劳务输出方面,进一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强化科技信息服务、发挥农村合作组织、农业龙头企业的作用,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提升农产品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促进农牧民收入稳步提高。村里还有两个村办企业,吸纳了本村大多数剩余劳动力,让他们一年四季不出村就有活干,有钱赚,促进了农牧民收入稳步提高。
积11,000亩,草牧场面积58,310亩。是一个以养殖业为主的民族村,养殖科尔沁黄牛为主。种植业主要种植玉米和优质牧草。现在嘎查有和谐养牛合作社一个,敖图嘎养牛公司一个,建有全旗最大的牲畜交易市场,最高日成交量5,000头,成交额达到5,000万元。该村的“沙漠怪柳”被联合国列入自然文化遗产,蒙古族烤全羊,蒙古族特色小吃,丰厚的民族文化和豪放纯朴的蒙古族风情,吸引了大批游客来这里体验民族风情。
(一)以“宜居家园”为目标,实施“五化六有七配套”(村屯亮化、绿化、硬化、美化、砖瓦化;有党员活动室、图书室、计生室、警务室、卫生室、便民商店;水、电、路、厕、广场、宽带、有线电视配套)工程。示范嘎查村街道绿化项目已基本完成,栽植各类绿化树6.2万株;安装太阳能路灯300盏;改造危房769户;4个村级活动场所及村民文体活动广场;村屯改造砖化院墙32,000延长米;4个直播卫星户户通;通村公路建设项目全部完成。
(二)以环境优美为重点,积极开展“卫生环境整治”行动。以治理柴草乱垛、垃圾乱倒、粪土乱堆、污水乱泼、畜禽乱跑为重点,投资近10万元,出动3万人次,车辆500余台次;共清理街路2万多延长米,清理垃圾800多立方米,新建垃圾池2处,设垃圾箱50个,建沼气池52口;清理占道经营摊点25家,打造街道整洁,环境优美的新型农村。
***村位于***镇东面,距县城5公里,距武平公路2.5公里,交通十分便捷。全村辖4个村民小组,239户,1159人,党员33人。近年来,***村两委班子,坚持以发展经济,群众致富为已任,在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强集体经济的同时,积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使全村“三个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人均纯收入达4900元以上,村集体经济年收入5000元,实现了从无到有。由于工作成绩显著,***村先后被列为自治区级“卫生村示范村”、“民主法制示范村”、市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获得自治区级“卫生村”、县级“遵纪守法示范村”、“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多次被镇党委、政府评为“先锋流动红旗党组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人口和计划生育先进集体”等。
近年来,***村在《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问题的决定》精神鼓舞下,在镇党委、政府和县文明办的帮助指导下,在村党支部的统一领导下,坚持把创建文明村活动当作一项长期的中心工作来落实,同时也把创建文明村的工作成效作为检验村领导班子是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否具有号召力和战斗力,是否有政绩的重要标准。为了全面落实和完成各项创建目标和任务,全村上下团结一心,脚踏实地、开拓创新、真抓实干,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全面推进社会经济各项事业健康协调发展,创建工作取得了实绩性进展。
乡村振兴示范村申报材料
xx行政村位于xx镇xx部,全村xx户、xx人,党员xx人。为了响应乡村振兴战略的号召,发挥党员带领群众致富的领头雁作用,xx村班子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充分利用“两学一做”教育活动和“三会一课”制度,定期组织全村党员进行集中学习,形成常态化、制度化学习机制;对党员干部强化责任担当,明确职责要求,对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划分责任区,包片包户,充分发挥了党员的联系服务群众的桥梁纽带动用和先锋模范作用,促进了村民团结稳定。
xx村村集体经济以光伏发电和车间、大棚、土地、集体资产出租等收入为主,2018年底村集体收入达到30万元,2019年预计可达到40万元。全村以木制工艺品加工和大棚种植为支柱产业,木制品加工以小规模、分散式特点为主,产业发展方式灵活。目前,xx村已有木制工艺品加工个户xx户,能够提供近200个就业岗位,有力地带动了xx村及周边村的村民就业和收入的提高。大棚种植主要以xx和xx为主来带动本村农户发展大棚种植。
xx村是xx镇重点打造的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自2018年7月份xx村开始建设美丽乡村以来,投入较大的人力物力财力,硬化路面、种植植被,美化环境。xx村动员全村村民,进行村居环境清理和打扫,提高村民绿色、健康和卫生的生活意识;xx村有树林百余亩,常年栖息有白鹭和灰鹭,生态优美宜居。
乡村振兴示范村申报材料
**村位于县城西2.5公里处,滨河路北侧,靠近县城,交通十分便利。风光秀美,资源丰富,年平均降水量600毫米,是天然的消夏避暑圣地。***村属2008年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历史悠久,水美,广聚人气,全村共有175户,508口人,劳动力238人,党员34名。全村土地总面积4.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47亩,林地面积2752亩,粮食播种面积331亩,粮食总产量68.2吨,人均纯收入5848元。
***村以创建“美丽、生态、宜居”村为目标,近年来,全面加强基础设施、产业转型、文化、卫生、公益事业等方面的建设。目前,该村村容村貌整洁、美丽,民情敦厚,民风淳朴。并先后被省、市、县评为“旗帜示范党支部”、“新农村建设红旗村”、“计划生育先进村”、“文明示范村”“卫生整治先进村”、“新能源建设先进村”、“公路建设先进村”、“省级健康村”等。
通过不断的调整产业结构,组织村民进行土地流转、开展各类培训教育活动,加大对外劳务输出力度,切实增加了农民收入。
投资185万元,完成了河道整修1100米;。
投资172万元完成了休闲公园建设,投资37万元完成了绿化带建设;。
投资23万元完成了文化大院建设、便民超市和村卫生所建设,投资120余万元完成了了学校、办公楼建设。
开展对贯彻落实老龄政策法规、实施老年人优待、老年人生活状况等的调研工作;。
提供老年人咨询服务;。
负责有关老年人服务基础设施的日常管理和维护工作,切实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项目实施后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善周围区域的城乡面貌,还可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增加文化社会经济效益。三是建立长效机制。对失地农民和无地、无收入、无保障、重度残疾等人员进一步完善农保、低保等制度,确保人人有保障。对全村70岁以上老年人每人每年给予500元的生活补贴,并且在年终进行慰问,确保老有所依,老有所养,建立健全助老制度。
随着***村全体村民的齐心协力,干部群众的团结一致,奋力拼搏,一个村风文明、生产发展、美丽宜居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已在梁余大地迅速崛起。
乡村振兴宜居示范村申报材料汇编
奋力拼搏绘蓝图----**县**村美丽宜居示范村申报材料**村位于县城西2.5公里处,滨河路北侧,靠近县城,交通十分便利。风光秀美,资源丰富,年平均降水量600毫米,是天然的消夏避暑圣地。***村属2021年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历史悠久,水美,广聚人气,全村共有175户,508口人,劳动力238人,党员34名。全村土地总面积4.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47亩,林地面积2752亩,粮食播种面积331亩,粮食总产量68.2吨,人均纯收入5848元。
***村以创建“美丽、生态、宜居”村为目标,近年来,全面加强基础设施、产业转型、文化、卫生、公益事业等方面的建设。目前,该村村容村貌整洁、美丽,民情敦厚,民风淳朴。并先后被省、市、县评为“旗帜示范党支部”、“新农村建设红旗村”、“计划生育先进村”、“文明示范村”“卫生整治先进村”、“新能源建设先进村”、“公路建设先进村”、“省级健康村”等。
一、强抓班子建设。
村"两委"班子明确提出了"团结保稳定,实干促发展,建设坚强有力党支部村委会"的响亮口号。一是村支两委班子着手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坚持制度办事,规范了"党支部工作制度、村民代表大会制度、村务公开制度、一事一议"制度等相关制度,实行了村级事务规范化、制度化管理,真正做到村里事事有人管、事事有人问、事事有着落。二是每季度召开党支部大会,研究讨论基层组织建设,增强了干部的凝聚力和号召力。进一步完善了《***村村规民约》,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坚持民主生活会制度,重大事项集体研究,形成团结协作、务实高效的工作作风,永葆组织的先进性。
二、致力转型发展。
为了进一步加快主导产业的转型发展,一是对村办煤矿进行了改制,明确了村集体、村民、煤矿的利益,维护了村集体、村民和煤矿的各自利益,保证了村办煤矿的健康发展。二是采取地下支持地上、转型发展的原则,投资400余万元,新建800吨蔬菜保鲜库,由传统农业和资源业向其他产业转移,对采摘的蔬菜进行保鲜保存,带动了周边设施蔬菜的发展。充分利用城郊优势,积极鼓励村民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业。目前,全村有80%的农户开着四轮车跑运输,近70%的妇女被安排在煤矿和蔬菜大棚工作。
通过不断的调整产业结构,组织村民进行土地流转、开展各类培训教育活动,加大对外劳务输出力度,切实增加了农民收入。
三、加快生态发展。
***村是一个以煤炭和传统种植业为主的村,为加强生态发展,改变群众传统生活习惯。一是集中新建大型沼气池3口,积极宣传节能吊炕,全村100%的农户用上干净的"沼气",睡上了节能的"吊炕"。二是大力推行农村“四改”工程,全面完成了改水、改厨、改厕、改圈。三是生产便道覆盖全村,电网改造、农村有线电视覆盖、网络全覆盖、自来水管改造全面完成,群众生活得到极大改善,目前,全体村民的水费、电费、电视费都由村集体交纳。四是按照“外突出特色,内优化功能”的要求,对全村农户房屋进行统一粉刷。
四、狠抓环境卫生。
***村、支两委始终把环境卫生作为一项长期性的工作来抓。投资18000元配置了保洁车一辆,专职保洁员四名,每人负责一片,每天早上8点定时清理垃圾,保证垃圾一日一清,并有专门的垃圾填埋场。除此之外,村、支两委每月25号组织村民对河道进行清淤,对花木、草坪进行打理。至2021年实行以来无论天阴下雨、过时过节从未间断过,久而久之在井玉沟才村形成了惯例,大街小巷处处干净整洁。污水主要是生活用水,每家每户都接有下水管道同县城管道相连进行排放。通过几年的努力,如今呈现在眼前的井玉沟村是宽敞笔直的通村公路、整洁干净的大街小巷、别致新颖的农房民宅、林立耀眼的节能路灯和靓丽美观的文化广场。
五、强化公共实施。
***村紧紧围绕中央新农村建设的20字方针,对新农村进行整体建设规划,高标准规划了住宅区、绿化带、休闲区、活动室、文化娱乐场等设施。先后投资200多万元,完成街道硬化29600多平方米;投资185万元,完成了河道整修1100米;投资172万元完成了休闲公园建设,投资37万元完成了绿化带建设;投资40万元完成了门牌楼建设,投资29万元安装完成了街道亮化工程,投资18万元完成了村电力增容、网络通讯整修工程;投资23万元完成了文化大院建设、便民超市和村卫生所建设,投资120余万元完成了了学校、办公楼建设。
六、调动村民积极参与。
“综治先进村”。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实现了“以点带面,共同进步”,的目标,正确树立了群众的争创意识,提升了群众参与和示范创建的积极性。
七、奋力拼搏实现美好乡村建设。
“品质养老”的服务理念。同时,建立老年人管理与服务体系,进一步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积极开展助老、扶老活动、老年人文体活动的辅助性、服务性工作;开展对贯彻落实老龄政策法规、实施老年人优待、老年人生活状况等的调研工作;提供老年人咨询服务;负责有关老年人服务基础设施的日常管理和维护工作,切实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项目实施后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善周围区域的城乡面貌,还可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增加文化社会经济效益。三是建立长效机制。对失地农民和无地、无收入、无保障、重度残疾等人员进一步完善农保、低保等制度,确保人人有保障。对全村70岁以上老年人每人每年给予500元的生活补贴,并且在年终进行慰问,确保老有所依,老有所养,建立健全助老制度。
随着***村全体村民的齐心协力,干部群众的团结一致,奋力拼搏,一个村风文明、生产发展、美丽宜居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已在梁余大地迅速崛起。
乡村振兴示范村申报材料
使全村“三个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人均纯收入达4900元以上村集体经济年收入5000元实现了从无到有。由于工作成绩显著***村先后被列为自治区级“卫生村示范村”、“民主法制示范村”、市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获得自治区级“卫生村”、县级“遵纪守法示范村”、“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多次被镇党委、政府评为“先锋流动红旗党组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人口和计划生育先进集体”等。若干问题的决定》精神鼓舞下,在镇党委、政府和县文明办的帮助指导下,在村党支部的统一领导下,坚持把创建文明村活动当作一项长期的中心工作来落实,同时也把创建文明村的工作成效作为检验村领导班子是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否具有号召力和战斗力,是否有政绩的重要标准。为了全面落实和完成各项创建目标和任务,全村上下团结一心,脚踏实地、开拓创新、真抓实干,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全面推进社会经济各项事业健康协调发展,创建工作取得了实绩性进展。,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公民道德实施纲要》深入人心,新思想、新观念得到了普及,村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技文化素质得到了提高。
大胆创新,不断优化载体,通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创建活动,使全村精神文明建设上新台阶。2006年以来,村支部以人口法制学校为阵地,利用党校培训、劳保培训和农业科技培训等资源开办各类学习班21期,进行党的方针政策、先进文明、法制道德、优生优育、科学种养、就业技能、双学双比等内容的教育活动,同时充分发挥“三求”文化舞台作用,利用节庆日开展群众性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开展“平安家庭”评比活动,参评率达到95%。同时,***村运用宣传长廊向群众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保健卫生知识,努力营造健康向上的生活环境,对广大村民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确立了高尚的先进文化意识。针对本村道路脏乱等问题,村两委以村容整洁为目标,重点搞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厕工作。开展沼气池建设至今,全村建沼气池总农户数达95%,配备沼肥吸水车一辆,通过沼气建设改厕200间;同时也进行了改厨、改圈、改水、改路工作,新建设的楼房全部设有水冲式厕所;组织群众集资,争取上级新村办的项目支持,完成了3.2公里的村巷道水泥硬化建设;搭市委开展城乡风貌改造顺风车,完成了160户的民房外墙装门面改造;投资10000多元建设成公共垃圾池5个,配备垃圾车一辆,投资2万多元新建成4蹲位公厕1座;植树190株完成村主干道1.2公里的绿化,改变了全村的生产生活环境状况,消除了脏乱问题,美化环境,得到群众的一致好评。
全村没有发生过集体上访和越级上访,也没有出现大的不安定事件,为全村的经济建设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发展才是硬道理,只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经济建设步伐,努力增创经济发展新优势,创建文明村才有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强有力的支撑。为此,村两委始终把经济建设当作重中之重和,千方百计、想方设法确保经济增长。一是抓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村的经济支柱就甘蔗,在继续抓好甘蔗的基础上,为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引导群众大力发展庭院经济,在庭院种上良种水果、养猪、养鸡,现在***村家家户户的庭院都种有水果,百头猪场也有近20户,养百只以上的农户占全村80%以上;二是争取国土局的土地平整项目,完成了近8公里的村主干道和蔗区路的修建,完善了近10公里的水利渠道水泥硬化建设,完善了4张55亩的鱼塘水坝加固工程;三是利用“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契机,新建了3公里的水利渠道硬化建设,有力地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为农业增效、农业增收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近年来,***村把搞好计划生育工作当作文明村创建工作和移风易俗的重头戏来抓,坚持宣传教育为主,继续强化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充分利用“三求”文化舞台,开展计划生育有关知识抢答、文艺表演、板报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深入开展宣传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深化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进一步优化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环境。***村作为诚信计生示范村,为使诚信计生家喻户晓,村计生协会配合村委开展“诚信计生家庭”评比活动,以活动来促进工作,评出了村级“诚信计生家庭”10户,其中有2户获镇党委政府授于十佳“诚信计生家庭”荣誉称号,***村评为***镇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先进集体。春节期间,开展“五比五看”冬委送温暖活动,为46户诚信家庭送去了价值10980元的物资,让他们真正体会到诚信计生的优越性。经过一系列工作,使***村出生率、人口自由增长率的指标控制数都处在全镇领先水平,广大村民计生观念有了很大的转变,形成了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1、加强村级民主管理,转变工作作风,树立良好形象。村两委注重运用民主和法制手段,在村级各项事业的建设中起好组织、引导,实施协调、把关的作用;加强教育培训,不断增强村干部的服务意识、民主意识和法制意识,进一步树立公道处事、正派为人的观念;提高认识,增强团结,形成发展合力,在村级民主管理改进方式方法中,面对新形势、新要求,逐步学会解决新问题、新矛盾的办法。
2、进一步建立健全村级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的工作机制,建立完善村级重大事项“四议两公开”工作制度,充分发挥党员和村民代表在村级事务管理中的作用,注重加强对群众的民主法制教育,进一步建立完善村民自治章程,关注无职党员、困难弱势群众群体生活,确保全村长治久安,实行村级干部规范化管理制度,逐步将全村各项工作纳入规范化动作轨道。
3、实行三公开制度。党务村务财务实行定时公开制度,建立村务公开栏,每一季度公开一次,成立有党务村务财务监督小组,理财小组、民主管理小组,接受群众监督。
近年来,***村在村两委带领下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是村两委筹集资金10多万元对村民委办公楼进行装修,配备了会议室的课桌;二是争取县国土资源局扶持4.6万元在村民委旁的水利渠道铺设了暗渠;三是组织群众集资8万元作为配套资金,通过镇党委政府争取县交通局的支持完成了村主干道水泥路的建设;四是抓好“三求”文化惠农工程建设,通过组织群众集资和投工投劳,争取上级扶持和后盾单位、共建支部支援,以及社会人士支持的办法,投入资金70多万元进行村文体小广场建设,小广场占地面积3亩,设有戏台、篮球场,科技文化卫生综合活动室,宣传栏等,广场还将搞好绿化建设;五是争取上级新农办的水泥支持和发动群众集资投劳,完成了近3.2公里的村巷道水泥硬化,解决了群众行路难的问题;六是通过“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完成了3公里的水利渠道硬化,完成了5个垃圾池和1座4蹲位公厕的建设,完成了村主干道1.2公里的绿化。
创建文明村活动,既极大地促进了***村的精神文明建设,也推动了***村的经济发展,形成了两个文明建设互相促进、协调发展的良性循环。今后***村将紧紧依靠群众,立足实际,注重实效,典型示范,以建好班子、带好队伍、干好工作为落脚点,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发扬团结拼搏、开拓进取、顽强向上的精神,再接再厉,继续深入开展文明创建活动,把***村建设成为现代化文明强村。
乡村振兴示范村申报材料
十九大报告建议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根据产业繁荣、生态宜居、乡村文明、管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城乡融合发展体制和政策体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近年来,下寨村通过制定规划,抓牢基层党建,完善基础建设,壮大产业支撑,发展乡村旅游,建设乡风文明等不断加强下寨村美丽乡村建设。
坑洼洼的泥路一直延伸到脚下,旁边低矮的旧木屋感到压抑,晴天出灰,雨天出泥是村民们记忆中的样子。自2013年下寨村被列为***首个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村以来,客楼镇整合扶贫开发、新农村建设、危房改造、村庄整治、农村文化建设、村级阵地建设、人居环境建设等项目,集中抓好下寨村美丽乡村建设。从那以后,高原上的辉煌明珠慢慢诞生。下寨村相继被评为美丽乡村、贵州省十佳最美丽的观赏花地、乙级旅游村寨、贵州省民主法治示范村、贵州省十百千乡村振兴示范村。
客人楼下寨位于***西北部,距集镇中心1.6公里,全村管辖7个村民小组,共有289户1226人,其中建卡贫困家庭85户329人,已有74户298人。全村总面积7.5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298亩(田804亩,土494亩)。森林覆盖率70.44%,辖区内地势平坦,海拔在850-1500米之间,年平均气温13.9℃,年降雨量1290mm,是天然“氧吧”和绝佳的“避暑胜地、养生天堂”。下寨村红豆杉群为客楼镇两个庞大的野生红豆杉聚生群落之一。全村存有大大小小的野生红豆杉数千株,胸径达50cm以上的有60株以上,其中一株红豆杉树龄达2000年以上,需5人合抱,是迄今发现的亚洲最大的野生红豆杉,誉为“亚洲红豆杉王”。
(一)抓好基层党建,配强村组队伍。针对一些村庄职务不足、能力不强等问题,客楼镇党委立即在职干部队中选拔30岁以下、本科文化程度的一位。
志,担任下寨村的支部书记。该同志到岗后,村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充分发挥,各项工作做得有声有色,群众高度认可。同时,选配和管好用好村“第一书记”,让“第一书记”完全融入脱贫攻坚和村务工作,杜绝“第一书记”和村两委“两张皮”、“水与油”等不良现象。由于工作务实、群众认可,下寨村“第一书记”田启金同志先后被县委表彰为“全县脱贫攻坚优秀第一书记”、州委表彰为“全州优秀党务工作者”、省委表彰为“全省脱贫攻坚优秀第一书记”。
(二)抓好规划引领,明确建设方向。2018年下寨村已完成景区规划设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下寨村将充分依托野生红豆杉聚生群落这一独特自然资源,规划建设红豆杉康养基地,坚持农旅、文旅、体旅、医养相结合,着力打造“森林人家”及红豆杉康养村落,建成集康复康养、休闲度假和避暑旅居旅游目的地。
(三)抓好基础建设,提升旅游内涵。目前,已完成下寨“森林康养基地”景区建设规划。通过项目整合,投资1000余万元完成景区旅游路网、供水设施、慢行系统如游览步道等建设,投资500余万元完成景区接待场所、紫藤长廊、景区护栏、休闲垂钓场等配套设施建设,投资300万元完成景区农家乐示范点建设,利用人居环境建设资金1130万元,修建休闲亭,旅游公厕,生态停车场2处。2018年,启动实施千亩莲藕产业园项目1个(首期实施400亩),建成红豆杉苗木基地1个(120亩)。2019年,成功举办“***客楼镇首届避暑文化周”,吸引游客8万余人,直接旅游收入500余万元。
(四)抓好环境治理,打造美丽乡村。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为改变村容村貌。一是加大对村庄环境的整治力度,拆除了“三废”(废圈舍、废厕所、废墙墟),全面整治公路沿线滥搭乱建,添置了垃圾桶50余个,配备护林员5个,聘请保洁员17个,负责清理主要通村通组公路及公共区域,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二是广泛宣传,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主体是农民。要充分利用宣传栏、广播、网络等媒体手段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宣传,扩大“以奖促治”政策影响面;三是以一线作战队队长包村、驻村队员包网格,987帮扶干部包户的原则,严格落实环境卫生整治主体责任,以“3+n”工作制度为抓手,严格按照“五净一规范”要求,组织全体987帮扶干部打扫好自己帮扶户的环境卫生,做到户户责任落实到人。
(五)抓好产业发展,带动群众增收。下寨村充分依托高山云雾茶叶、荷花产业基地、野生红豆杉聚生群落等旅游优势产业。一是依托高海拔气候优势,打造以高山云雾茶为代表的茶叶产业带,种植面积350亩,年均产值约2400余万元,惠及群众291户1231人;二是依托连片农田优势,2019年村级合作社流转整合土地360亩用于实施莲子种植项目,预计亩产80公斤,年均产值约140余万元,覆盖全村贫困户85户327人。同时修建千米观光木栈道(956米)、百米紫藤长廊(248米)、百亩荷花鱼塘等农业观光配套设施;三是依托野生红豆杉聚生群落优势,打造“森林人家”和红豆杉康养村落,全村共有野生红豆杉10000株左右,100年树龄以上的红豆杉100余株,拥有亚洲最大红豆杉树,杉胸围5.85米,树高约30米,覆盖了约500平米地面,长期晴天有“红豆杉雾雨”奇观。同时流转土地120亩发展红豆杉苗木产业,着力从药用、观赏等方面发力,进一步做强红豆杉产业;四是依托丰富的冷水资源优势,村级合作社流转连片水田50余亩,建成荷花鱼塘养殖基地1个,荷花垂钓鱼塘1个,观赏鱼塘一个,该项目覆盖群众291户1231人。
(六)抓好活动载体,建设乡风文明。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切实发挥农民在乡村振兴的主体作用,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维护农民群众根本利益、促使农民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不断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树立文明乡风,激发群众脱贫信心。客楼镇将乡风文明与精准扶贫同步部署,不仅在增收入”上想办法,更在“富脑袋”“健精神”上下功夫,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从根本上“治懒病、拔穷根”。
年度申报“乡村振兴示范乡镇”典型材料
使全村“三个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人均纯收入达4900元以上村集体经济年收入5000元实现了从无到有。由于工作成绩显著***村先后被列为自治区级“卫生村示范村”、“民主法制示范村”、市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获得自治区级“卫生村”、县级“遵纪守法示范村”、“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多次被镇党委、政府评为“先锋流动红旗党组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人口和计划生育先进集体”等。若干问题的决定》精神鼓舞下,在镇党委、政府和县文明办的帮助指导下,在村党支部的统一领导下,坚持把创建文明村活动当作一项长期的中心工作来落实,同时也把创建文明村的工作成效作为检验村领导班子是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否具有号召力和战斗力,是否有政绩的重要标准。为了全面落实和完成各项创建目标和任务,全村上下团结一心,脚踏实地、开拓创新、真抓实干,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全面推进社会经济各项事业健康协调发展,创建工作取得了实绩性进展。
一、加强领导,整合资源,稳步推进创建工作。
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公民道德实施纲要》深入人心新思想、新观念得到了普及村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技文化素质得到了提高。
二、深化创建活动载体,引导群众积极参与文明建设。
大胆创新,不断优化载体,通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创建活动,使全村精神文明建设上新台阶。2006年以来,村支部以人口法制学校为阵地,利用党校培训、劳保培训和农业科技培训等资源开办各类学习班21期,进行党的方针政策、先进文明、法制道德、优生优育、科学种养、就业技能、双学双比等内容的教育活动,同时充分发挥“三求”文化舞台作用,利用节庆日开展群众性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开展“平安家庭”评比活动,参评率达到95%。同时,***村运用宣传长廊向群众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保健卫生知识,努力营造健康向上的生活环境,对广大村民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确立了高尚的先进文化意识。针对本村道路脏乱等问题,村两委以村容整洁为目标,重点搞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厕工作。开展沼气池建设至今,全村建沼气池总农户数达95%,配备沼肥吸水车一辆,通过沼气建设改厕200间;同时也进行了改厨、改圈、改水、改路工作,新建设的楼房全部设有水冲式厕所;组织群众集资,争取上级新村办的项目支持,完成了3.2公里的村巷道水泥硬化建设;搭市委开展城乡风貌改造顺风车,完成了160户的民房外墙装门面改造;投资10000多元建设成公共垃圾池5个,配备垃圾车一辆,投资2万多元新建成4蹲位公厕1座;植树190株完成村主干道1.2公里的绿化,改变了全村的生产生活环境状况,消除了脏乱问题,美化环境,得到群众的一致好评。
三、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营造安定的社会环境。
全村没有发生过集体上访和越级上访,也没有出现大的不安定事件,为全村的经济建设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四、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增创经济发展新优势。
发展才是硬道理,只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经济建设步伐,努力增创经济发展新优势,创建文明村才有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强有力的支撑。为此,村两委始终把经济建设当作重中之重和,千方百计、想方设法确保经济增长。一是抓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村的经济支柱就甘蔗,在继续抓好甘蔗的基础上,为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引导群众大力发展庭院经济,在庭院种上良种水果、养猪、养鸡,现在***村家家户户的庭院都种有水果,百头猪场也有近20户,养百只以上的农户占全村80%以上;二是争取国土局的土地平整项目,完成了近8公里的村主干道和蔗区路的修建,完善了近10公里的水利渠道水泥硬化建设,完善了4张55亩的鱼塘水坝加固工程;三是利用“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契机,新建了3公里的水利渠道硬化建设,有力地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为农业增效、农业增收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五、以计划生育为主线,创建移风易俗婚育新风尚。
近年来,***村把搞好计划生育工作当作文明村创建工作和移风易俗的重头戏来抓,坚持宣传教育为主,继续强化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充分利用“三求”文化舞台,开展计划生育有关知识抢答、文艺表演、板报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深入开展宣传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深化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进一步优化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环境。***村作为诚信计生示范村,为使诚信计生家喻户晓,村计生协会配合村委开展“诚信计生家庭”评比活动,以活动来促进工作,评出了村级“诚信计生家庭”10户,其中有2户获镇党委政府授于十佳“诚信计生家庭”荣誉称号,***村评为***镇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先进集体。春节期间,开展“五比五看”冬委送温暖活动,为46户诚信家庭送去了价值10980元的物资,让他们真正体会到诚信计生的优越性。经过一系列工作,使***村出生率、人口自由增长率的指标控制数都处在全镇领先水平,广大村民计生观念有了很大的转变,形成了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六、加强村级民主管理,努力促进各项事业发展。
1、加强村级民主管理,转变工作作风,树立良好形象。村两委注重运用民主和法制手段,在村级各项事业的建设中起好组织、引导,实施协调、把关的作用;加强教育培训,不断增强村干部的服务意识、民主意识和法制意识,进一步树立公道处事、正派为人的观念;提高认识,增强团结,形成发展合力,在村级民主管理改进方式方法中,面对新形势、新要求,逐步学会解决新问题、新矛盾的办法。
2、进一步建立健全村级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的工作机制,建立完善村级重大事项“四议两公开”工作制度,充分发挥党员和村民代表在村级事务管理中的作用,注重加强对群众的民主法制教育,进一步建立完善村民自治章程,关注无职党员、困难弱势群众群体生活,确保全村长治久安,实行村级干部规范化管理制度,逐步将全村各项工作纳入规范化动作轨道。
3、实行三公开制度。党务村务财务实行定时公开制度,建立村务公开栏,每一季度公开一次,成立有党务村务财务监督小组,理财小组、民主管理小组,接受群众监督。
乡村振兴示范村典型材料
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近年来,下寨村通过制定规划,抓牢基层党建,完善基础建设,壮大产业支撑,发展乡村旅游,建设乡风文明等不断加强下寨村美丽乡村建设。
坑坑洼洼的泥巴路一直在脚下延伸,旁边低矮破旧的木房让人觉得压抑,“晴天出门一身灰,雨天出门一身泥”,这是下寨村在村民们记忆中的样子。自2013年下寨村被列为岑巩县首批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村以来,客楼镇整合扶贫开发、新农村建设、危房改造、村庄整治、农村文化建设、村级阵地建设、人居环境建设等项目,集中抓好下寨村美丽乡村建设。自此,高原上的“璀璨明珠”冉冉而生。下寨村先后被评为“美丽乡村”、“贵州省十佳最美赏花地”、“乙级旅游村寨”、“贵州省民主法治示范村”、贵州省“十百千”乡村振兴示范村。
客楼下寨位于岑巩县西北部,距离集镇中心1.6公里,全村辖7个村民小组,共289户1226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85户329人,已脱贫74户298人。全村总面积7.5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298亩(田804亩,土494亩)。森林覆盖率70.44%,辖区内地势平坦,海拔在850-1500米之间,年平均气温13.9℃,年降雨量1290mm,是天然“氧吧”和绝佳的“避暑胜地、养生天堂”。下寨村红豆杉群为客楼镇两个庞大的野生红豆杉聚生群落之一。全村存有大大小小的野生红豆杉数千株,胸径达50cm以上的有60株以上,其中一株红豆杉树龄达2000年以上,需5人合抱,是迄今发现的亚洲最大的野生红豆杉,誉为“亚洲红豆杉王”。
(一)抓好基层党建,配强村组队伍。针对部分村干履职不力、能力不强等问题,客楼镇党委及时在在职干部队伍中选拔30岁以下、本科文化程度的1位同志,担任下寨村的支部书记。该同志到岗后,村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充分发挥,各项工作做得有声有色,群众高度认可。同时,选配和管好用好村“第一书记”,让“第一书记”完全融入脱贫攻坚和村务工作,杜绝“第一书记”和村两委“两张皮”、“水与油”等不良现象。由于工作务实、群众认可,下寨村“第一书记”田启金同志先后被县委表彰为“全县脱贫攻坚优秀第一书记”、州委表彰为“全州优秀党务工作者”、省委表彰为“全省脱贫攻坚优秀第一书记”。
(二)抓好规划引领,明确建设方向。2018年下寨村已完成景区规划设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下寨村将充分依托野生红豆杉聚生群落这一独特自然资源,规划建设红豆杉康养基地,坚持农旅、文旅、体旅、医养相结合,着力打造“森林人家”及红豆杉康养村落,建成集康复康养、休闲度假和避暑旅居旅游目的地。
(三)抓好基础建设,提升旅游内涵。目前,已完成下寨“森林康养基地”景区建设规划。通过项目整合,投资1000余万元完成景区旅游路网、供水设施、慢行系统如游览步道等建设,投资500余万元完成景区接待场所、紫藤长廊、景区护栏、休闲垂钓场等配套设施建设,投资300万元完成景区农家乐示范点建设,利用人居环境建设资金1130万元,修建休闲亭,旅游公厕,生态停车场2处。2018年,启动实施千亩莲藕产业园项目1个(首期实施400亩),建成红豆杉苗木基地1个(120亩)。2019年,成功举办“岑巩县客楼镇首届避暑文化周”,吸引游客8万余人,直接旅游收入500余万元。
(五)抓好产业发展,带动群众增收。下寨村充分依托高山云雾茶叶、荷花产业基地、野生红豆杉聚生群落等旅游优势产业。一是依托高海拔气候优势,打造以高山云雾茶为代表的茶叶产业带,种植面积350亩,年均产值约2400余万元,惠及群众291户1231人;二是依托连片农田优势,2019年村级合作社流转整合土地360亩用于实施莲子种植项目,预计亩产80公斤,年均产值约140余万元,覆盖全村贫困户85户327人。同时修建千米观光木栈道(956米)、百米紫藤长廊(248米)、百亩荷花鱼塘等农业观光配套设施;三是依托野生红豆杉聚生群落优势,打造“森林人家”和红豆杉康养村落,全村共有野生红豆杉10000株左右,100年树龄以上的红豆杉100余株,拥有亚洲最大红豆杉树,杉胸围5.85米,树高约30米,覆盖了约500平米地面,长期晴天有“红豆杉雾雨”奇观。同时流转土地120亩发展红豆杉苗木产业,着力从药用、观赏等方面发力,进一步做强红豆杉产业;四是依托丰富的冷水资源优势,村级合作社流转连片水田50余亩,建成荷花鱼塘养殖基地1个,荷花垂钓鱼塘1个,观赏鱼塘一个,该项目覆盖群众291户1231人。
(六)抓好活动载体,建设乡风文明。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切实发挥农民在乡村振兴的主体作用,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维护农民群众根本利益、促使农民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不断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树立文明乡风,激发群众脱贫信心。客楼镇将乡风文明与精准扶贫同步部署,不仅在增收入”上想办法,更在“富脑袋”“健精神”上下功夫,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从根本上“治懒病、拔穷根”。
乡村振兴示范村典型材料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决策部署,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线。为贯彻落实《南充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做好乡村振兴先进县(市、区)、乡(镇)、示范村建设工作的通知》(南农领导〔2019〕6号)文件精神,根据全市乡村振兴先进示范村的要求,结合桥亭村的实际制定如下方案。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导向,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坚定树立新的发展理念,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使农业成为奔头产业,使农民成为有魅力的职业,使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写下新时代三农发展的新篇章。
以抽签中城市周边特色乡村旅游圈的发展为契机,桥亭村按照巩固基础,完善体系,全面突破三步走。培育优势特色产业,大力实施品牌强农。正确扶贫,生产富农,生产兴村,依靠江天旅游环路项目,推进枇杷产业建设与乡村旅游项目融合。进行农村基础设施升级,大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推进农村文化繁荣,创新农村管理体系,提高农村民生保障水平。
(一)实施特色农业强项工程,促进产业振兴。
1.加快农业产业质量升级。桥亭村2019年枇杷栽培规模达2300亩,已生产1600亩。下一步是规模化栽培、断带补充、栽培等方式,不断扩大栽培规模,改造旧园区,更换新品种。在原有基础上,计划补充大五星枇杷1000亩,购买机械设备6台,节能灌输设备2台,提高产业机械化水平比例达到75%以上,加快产业质量升级。
2.推动产业多样化发展。结合乡村旅游,重点发展桥亭村枇杷产业。规划发展枇杷酒、枇杷宴、枇杷花茶、枇杷膏、枇杷蜜等枇杷衍生产品,打造田园民宿、特色农家乐,拓展枇杷文化产业,借助枇杷之乡、长寿之乡的声誉,实现农业文化之旅的综合发展。
(二)实施生态环境优化工程,建设美丽幸福的乡村。
1.开展乡村建设提升行动。
持续推进乡村建设活动,积极营造干净舒适的环境。增设垃圾池6处,增加清扫员数量,配备清扫队伍,及时清扫各村生活垃圾,实现日产日清。建立集中污水处理设施,提高大众生活污水处理水平。建立完善环境卫生管理的长期机制,提高村容、村容建设和管理能力,建立大众良好的卫生生活习惯,加快宜居乡村建设。
2.开展水生态保护行动。加强源头控制、水陆统一、溪河兼顾,系统推进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保护和水资源管理,不断改善水环境质量。划定禁养区和限养区,积极关闭非法家畜养殖场,推进河长制,任命河段长,层层压实责任。
3.开展农村环境突出问题整治行动。重点推进房屋风貌整治、农村厕所革命进程。房屋风采整治75户,整治卫生间154户,建设卫生间85户,确保户用厕所普及率100%。
(三)实施文化繁荣工程,树立乡村文明新风。
1.培养和实践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充分利用中小学等宣传展示阵地、农民夜校、农村水库会、广播等基层大众喜欢的形式传播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组织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
2.开展文明创建行动。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广泛开展星级文明家庭、文明家庭等创建活动,传承和弘扬优秀家庭风格家庭训练,以良好家庭风格引领农村社会风尚,加强大众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弘扬传统美德。
3.加快农村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深入实施乡村文化惠民工程,每季度组织举办以上文艺演出,丰富人民群众精神生活。同时,继续开展扫黄打非特别活动,净化文化市场。
4.开展风俗传播时代新风行动。坚持正面引导与特别整备相结合,常态长期整备不良习惯,重点控制大操大办、厚葬薄养、人情比较等陈规陋习。提升农民科学文化素养,传播科学健康生活方式,广泛开展乡村风评议,点赞乡村新风。
(四)实施管理能力提高工程,促进乡村和谐稳定。
1.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的核心地位。扎实推进抓党建促进乡村振兴,突出政治功能,提高组织能力,使农村基层党组织成为乡村振兴的强大战斗要塞。健全新型农村基层党组织体系,实施农村领导团队整体优化提高行动,选择强村党组织书记,在优秀青年农民中发展党员力量。
2.强调加强乡村法治建设。坚持法治为本,加强法律在维护农民权益、解决农村社会矛盾等方面的权威地位。增强干部法治观念,法治为民意。通过入户宣传、村民代表会议、举办普法讲座会等途径,加大农村普法力度,提高农民法治素养。健全农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加强对农民的法律援助和司法援助。
3.提高乡村自治德治水平。推行四议两公工作法自治模式,依托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村民理事会、村民监事会等,形成民事民事民事、民事民事、民事民事管理的多层次基层协商结构。提高村规民约的目的实用性,充分发挥乡村管理的积极作用。
4.加强平安乡村建设。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业斗争,严厉打击农村黑恶势力、宗族恶势力、盗窃、黄赌毒、流通等违法犯罪行为。依法制止利用宗教干预农村公共事务。加大治安巡逻力度,加强农村安全危险调查和管理,开展农村矛盾纠纷的正确调查和细致解决。
(五)实施扶贫富民工程,提高大众获得感的幸福感。
1.开展正确的消除贫困的战斗。加大产业扶贫力度。由于家庭政策实行合作政策和增收项目,加强就业支持,扩大就业渠道。激发贫困人口内的动力,将贫困扶助与志向扶助、智力扶助相结合,改善援助方式,采用生产奖金补助、劳务补助、劳动费救助等机制,促进贫困群众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脱贫致富。落实脱贫后续支持政策,建立稳定脱贫长期机制。
2.开展农村基础设施提升行动。加强四好农村路建设,抓住通达路线狭窄路面道路扩大改造,加强农村道路生命安全防护工程建设和危桥改造。实施农村饮用水安全巩固提高工程。健全农村公路、水利等公共基础设施管理机制。
(六)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力。
1.加强组织保障。成立党委书记、镇长任组长的指导小组,党政指导小组成员联系重点项目和重点项目。充分发挥村级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主体作用。建立乡村振兴指导员制度,由镇安排驻村工作组到村驻指导。
2.加强元素保障。通过统一上级转移支付资金、农民自我筹措、社会捐赠等形式设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特别资金。以村企结对、部门联村等形式积极引导和吸收社会资本参与。逐年增加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投入力度,提高农民参与的积极性和可能性。
3.加强工作监督。实行过程审计跟踪推进机制,完善评价审计机制,确立目标实施审计追踪制度,定期审计年度实施项目,对不能执行的负责人负责。
年度申报“乡村振兴示范乡镇”典型材料
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企业是乡村产业兴旺的重要推动力量,能够激活一片区域,壮大一个产业,带动一方农民;能够吸引和集聚生产要素,形成产业高地,解决乡村产业空心化问题;进一步强化农村软硬件支撑,优化创新创业环境,以及农民购买力大幅提升,农业企业将迎来更好的成长空间和发展机遇。
近年来,花筵村通过制定规划,完善基础设施,壮大产业支撑,建设文明乡风,不断加强“美丽乡村、幸福花筵”建设。
一是抓好规划引领,明确建设方向。
通过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不仅可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还可以为农民创业就业开拓更大的空间,让农民有更多增收渠道。
从2015年开始,我乡邀请了规划设计院来实地考察,对花筵村进行村庄规划,全村全部按照规划建设。花筵村现有农户710户,总人口2570人,房屋改造完成了410户,改造率达到了90%以上。
二是抓好设施建设,提升旅游内涵。
“建设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让广大农民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总书记作出的这一重要指示,在干部群众中引起积极反响。
有美丽乡村,才有美丽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推动了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2018年2月,我国出台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对加快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进一步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水平有着指导意义。
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强烈意识。在处理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上,我国经过了从“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到“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再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阶段。
实施了安全饮水工程,解决了余户群众的饮水安全问题。完成了改厕,实施了农村电网升级改造,解决了花筵村村供电不足的问题,新建多个小庭院,健身广场1个。
凤凰四季花海位于湖南永州市金洞管理区凤凰乡花筵村。以玫瑰花和九嶷红紫薇为主要花卉品种,打造以“爱国”、“爱情”、“爱生活”为主题的四季精品花海。“爱情主题园”——玫瑰长久以来就象征著美丽和爱情,该园地由整片玫瑰花田建造而成,中间还立有“love”的巨大白色图标。
“爱国主题园”——这儿有用九嶷红紫薇为底色建造的鲜艳五星红旗,还设有爱国宣誓台,在欣赏美丽景色的同时陶冶个人情操。
“热爱生活”——设计师们将普通的藤本植物重新造型,打造出“凤凰传奇主题园”、“花海迷宫乐园”等等景观,生活并不缺少美。
三是抓好环境治理,开展了“清洁家园”行动。
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为改变村容村貌,加大了对村庄环境的整治力度,拆除了“三废”(废圈舍、废厕所、废墙墟),全面整治公路沿线滥搭乱建,清理河道0.6公里,添置了垃圾桶136个,安排了专职保洁人员,负责清运主要道路沿线和村庄垃圾,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广泛宣传,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主导是政府,主体是农民。要充分利用宣传栏、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手段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宣传,扩大“以奖促治”政策影响面,引导广大农民积极参与连片村庄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发动农民群众对直接受益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工投劳,同时大力宣传农村环保科普知识,加强环保法制教育,使环保教育成为培养造就新型农民的重要内容,切实增强广大农民的环保意识。
探索建立农村环保长效机制。通过制订村规民约、召开村民代表大会等方式,组织村民参与项目运行和管理,探索村民自治与政府支持相结合的运行和管理机制。加强乡镇环保监管能力建设,在示范区域探索建立农村环境监测、环境执法、环境宣传“三下乡”制度,通过农村环境整村连片整治,深入开展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四是抓好产业发展,实施“旅游强村”战略。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苗木种植业一直是当地群众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全村花卉苗木种植面积1300余亩,品种达100余种,每年可提供各种造林苗木3800万株以上。美丽乡村建设以来,新建枫杨公园一个,建设“四季花海”基地,大力发展旅游业。力争旅游经济成为该村群众增收致富的新增长点。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乡村是一个可以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我们有党的领导的政治优势,有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有亿万农民的创造精神,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支撑,有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有旺盛的市场需求,完全有条件有能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立足国情农情,顺势而为,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举全党全国全社会之力,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目标、更有力的举措,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村全面发展,谱写新时代宣传全面振兴新篇章。
五是抓好活动载体,建设文明乡风。
坚持农民主体地点。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切实发挥农民在乡村振兴的主体作用,调动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维护农民群众根本利益、促使农民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不断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树立文明乡风,激发群众脱贫信心,这只是建始以乡风促脱贫的一个缩影。建始县将乡风文明与精准扶贫同步部署,不仅在“增收入”上想办法,更在“富脑袋”“健精神”上下功夫,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从根本上“治懒病、拔穷根”。
一墙一风景、一牌一阵地。与此同时,丰富多彩的文化墙、公示牌、宣传语已成为花筵村颇具特色的文化景观,既传递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又美化了农村生活环境,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代言人”和乡村文明的“传播者”,是乡村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提升了美丽乡村建设品位。
在规矩的引导下,在榜样的激励下,红白喜事讲排场的人少了,新事新办的人多了;闲暇时打牌喝酒的人少了,努力发展产业的人多了……在花筵村,文明乡风正在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乡风淳,乡村兴。放眼各乡镇村寨,文明浸润乡土、文化滋养乡情,花筵村在润物无声中植入民淳俗厚的新风尚,把文明乡风种进农民心田,助力乡村振兴。
年度申报“乡村振兴示范乡镇”典型材料
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规范善治示范村建设,充分发挥乡村振兴战略先进典型引领作用,根据《浙江省善治示范村认定暂行办法》(浙乡振组[2018]12号)和《关于开展2018年度“浙江省善治示范村”认定工作的通知》要求,结合我区实际,现就做好浙江省善治示范村申报工作通知如下:
浙江省善治示范村首先必须同时满足以下条件:年集体经济总收入达到15万元且经营性收入达到8万元以上、县(市、区)命名的平安村和文明村、市级以上民主法治村。浙江省善治示范村还应符合以下要求:
(一)党建引领坚强有力。深入推进乡村组织振兴,以党建引领乡村治理,村党组织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引导村民自觉参与善治村建设,推动乡村治理任务有效落实。健全落实村党组织领导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开展工作相关制度,支持依法组织乡村自治,提高村民法治意识,弘扬传统优秀文化促进乡村治理。
(二)自治形式有效多样。村民自治制度体系健全,村民委员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特别法人地位和权利得到有效维护。村务监督委员会作用发挥充分,对村级重要事项全过程监督有力。自治章程、村规民约完善健全,并积极发挥作用。健全和创新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依托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村民议事会、村民理事会、村民监事会、乡贤参事会等,形成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多层次基层治理格局。培育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农村社区社会组织,积极发展农村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
(三)法治理念深入人心。加强民主法治村建设,将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贯穿于善治村建设全过程,把学习宣传宪法摆在首要位置,“宪法入户”活动扎实。村两委班子成员、党员干部带头守法,两委班子成员无违法违纪行为,加强青少年、新居民、特殊人群等对象法治宣传教育,“学法模范户”“法律明白人”等评选活动扎实开展。推进法治公园、广场、长廊、墙绘等法治阵地建设,积极运用互联网、微信等新媒体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建强村级公共法律服务点。乡村综合治理和平安建设深入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不断完善,村级综治中心、便民服务中心标准化和“全科网格”建设日益深化,治保调解组织健全,人民调解组织矛盾纠纷化解成功率达到98%以上,无刑事案件、越级上访、重点人员漏管脱管等影响社会安定的问题发生。
(四)德治教育春风化雨。开展教育教化、乡风乡愁、礼仪礼节、家德家风、文化文艺等文化礼仪活动。依托道德讲堂、文化礼堂、德孝主题公园等载体,讲述优秀传统美德,传播身边感人故事。广泛开展道德模范、最美人物、身边好人等形式多样的评选活动。开展移风易俗,实施“垃圾不落地、出行讲秩序、办酒不铺张、邻里讲和睦”行动效果明显。深化“道德评议”活动,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开展“平安家庭”“文明家庭”等系列评选,促进村民崇德向善、和睦相处。广泛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志愿服务常态化,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五)民生福祉不断提升。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依法独立开展经济活动,集体资产有效保值增值,“三资”管理规范。各项惠农利民政策依法得到落实,村民增收渠道多样,收入稳步增加。发展公共事务、公益事业,公共设施完善、维护及时,优抚安置、养老扶幼、扶贫助困、公共卫生、合作医疗、社会救助等得到落实。无失学儿童,无老人、婴幼儿和残疾人被遗弃。开展绿色家庭、绿色社区、绿色出行等行动,深化美丽乡村建设,村庄面貌达到绿化、美化、亮化等要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1、乡镇(街道)申报。坚持实事求是、好中选优、宁缺勿滥原则,乡镇(街道)党(工)委结合“三治融合”示范村创建,对辖区内创建“浙江省善治示范村”的行政村进行初评。未达到必备条件的村,不得参评;完全满足必备条件的,按照《浙江省善治示范村评定表》(附件3)计分,得分在90分以上的,可申报“浙江省善治示范村”。
2、区审核上报。区农业农村局牵头组织、宣传、政法、信访、民政、司法等部门进行联合审查,并进行复核计分,审核结果报市级主管部门。
浙江省善治示范村申报材料为:浙江省善治(三治融合)示范村工作情况报告、浙江省善治示范村创建申报表、《浙江省善治示范村评定表》,材料一式二份,同时报送电子稿。申报材料完整、真实、准确,弄虚作假的,经查实后取消申报资格。
乡镇(街道)在2019年10月25日下班前完成初评,并将完整的申报材料经乡镇(街道)主要领导签字后上报至区农业农村局经改科韩莹处。
各乡镇(街道)充分认识做好浙江省善治示范村认定工作的重要意义,认真研究部署,切实抓紧抓好。工作中要严格程序,又要删繁就简。